<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

2023-09-23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1篇

寧安農場的旅游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它是黑龍江省黃金生態文化精品旅游線路上的一個節點, 是國家級精品旅游區鏡泊湖的輻射范圍區。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寧安農場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近年來, 寧安農場緊緊依托現有旅游資源, 確立了“旅游興場”發展戰略。農場借助黑龍江墾區現代農業技術優勢, 利用“國墾第一場”文化資源, 按照“田園城鎮、旅游城鎮、農墾新城”的建設思路, 努力打造生態型、主題型、復合型的現代農業特色旅游城鎮, 使“國墾第一場”成為新的旅游品牌。

寧安農場先后投資1億元, 建設了集科技示范、綠色生態、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寧安農場現代農業示范園”?,F代農業示范園占地面積59公頃, 是集休閑、度假、觀光、采摘、娛樂于一體的科技示范區。園區引進了先進的生物工程、節水灌溉、設施農業、組織培養、無土栽培、信息網絡等技術, 通過種植花卉、反季蔬菜、水果等高效農林產品, 展示各種先進技術, 從而提高農場的現代農業技術水平。這里瓜果頗具特色, 由于生長期有三年, 一個南瓜大的有100多公斤, 小的不到100克;西紅柿則沒有生長期限制, 可結果十數次, 一棵西紅柿最多可產500公斤。此外, 一畝黃瓜可產1萬公斤, 寧安的西瓜、甜瓜、金紅果暢銷全國各地, 受到人們的青睞, 令游客流連忘返。

寧安農場現代農業示范園智能溫室對于北方的冬季來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室外白雪皚皚, 溫室里春暖花開, 3200平方米的大面積種植, 形成了一片花海, 給冬天的單一色調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溫室里種植了蝴蝶蘭、紅掌、仙客來、金琥、鳳梨、竹芋、鐵線蕨、腎蕨、杜鵑、吊蘭等幾十種花卉, 南果北種的香蕉樹碩果累累, 無土栽培蔬菜紫背天葵等可供游人觀賞和采摘購買。

最具科技含量的莫過于無土栽培和組織培養。無土栽培方式多種多樣, 有柱式、管式、床式等, 不但增強了栽植的美觀性, 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不同要求, 省肥省水, 節省了勞動力和費用。植物組織培養又稱植物克隆技術, 通過組織培養, 可以解決一些無法利用正常方法如扦插、播種等繁殖苗木的再生問題, 是國際先進科技的體現。

采摘也是人們親近大自然的一種方式。采摘分為棚室采摘和陸地采摘, 棚室采摘區有節能溫室和冷棚400棟, 采摘品種達幾十種, 使游客體驗到自摘、自取、自食的果農生活, 盡情享受與泥土、植物、陽光、汗水交融的樂趣。

2400平方米的生態酒店是集園林藝術與熱帶植物為一體的園林景觀, 游客在這里可以賞美景、望飛瀑、戲流水, 美不勝收。這里不只飲食有特色, 休閑娛樂更是豐富多彩, 目前生態酒店已成為各大婚紗影樓拍攝基地。1.5萬平方米的垂釣池放養著30余個魚類品種, 讓成人們可以享受垂釣的樂趣。兒童樂園讓孩子們在這里樂此不疲, 種類各異的滑梯、各式各樣的秋千、牢靠刺激的蹦床, 可以讓孩子們盡興玩耍。在滿足孩子們樂趣的同時, 度假區更注重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為此游樂場地面全部鋪設了高檔軟橡膠地板塊, 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摔、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寧安農場生態旅游度假區還充分挖掘“國墾第一場”文化資源, 展示“新中國國墾歷史從這里開始, 中國的農墾事業從這里起步”文化內涵, 全面打造屬于農場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支點, 建設了墾一文化廣場、清心園、松林公園、小康住宅區、航天育種基地、電站瀑布、音樂噴泉等景點, 精心打造以現代農業旅游為主的特色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旅游等, 重點展現展示“國墾第一場”的魅力。

寧安農場生態旅游度假區在城鎮建筑風格上, 竭力打造地中海風格和歐陸建筑風格, 度假區內鐘樓林立, 綠樹垂蔭、草坪如毯、鮮花盛開。

旅游度假區內有三星級賓館1個、二星級賓館2個, 普通旅店5家, 日接待能力500人。有大型酒店3個、飯店50余家, 日接待量2000人。度假區內年接待游客20萬人。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 以北京市延慶縣營城子村為例,闡述了營城子村“農民上樓”的歷程、經驗,和政策建議,提出了在“農民上樓”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合理規劃,充分結合農民意愿,居住方式轉變與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和社區管理創新同步,重視物業管理工作。

關鍵詞 生態涵養區;新農村社區建設;農民上樓

New Rural Communities \"Farmers Upstairs\" Case Study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A Case Study of Yingchengzi, Yanqing County, Beijing

WANG Xiaoyu

(Beijing Agri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2442)

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armers upstairs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作為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的生態涵養區在進行產業結構改造升級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改善農民社區居住條件。由于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減輕人口負擔明顯有利于生態涵養區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引導人口相對集聚,形成一定規模的居住區。加強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把生態涵養區農村社區打造成社區清潔、治安穩定、各項設備設施齊全,具有鄉土氣息、社區氛圍濃郁、適宜于居住、旅游觀光的精神家園。于是,一些生態涵養區域內的新型農村社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吸引各類資金支持實現了“農民上樓”。

1 八達嶺鎮營城子村農民上樓情況簡介

作為北京市延慶縣南大門的八達嶺鎮是八達嶺長城大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營城子村則位于八達嶺鎮中西區西側,該村在古代是重要關隘,因為元代曾在這里圍城駐軍、屯兵安營,因而得名。該村于2005年作為北京市舊村改造的試點村之一,率先在八達嶺鎮啟動了新農村新社區的建設。該社區以營城子村為中心村,共涉及7個村莊,分別為營城子村、程家窯村、東溝村、南元村、石佛寺村、西撥子村和東曹營村,共有人口1 690戶、3 423人,是北京市政府2011年確定的新型農村社區試點。新村建設分兩個階段進行:

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規劃八路西側,占地4.05 hm2,總建筑面積約39 800 m2,其中住宅37 800 m2,公建2 000 m2,可安排村民231戶。建筑風格有聯排三層兩戶住宅、多層花園退臺式住宅。

二期工程建設地點位于一期工程東側,總占地8.83 hm2,總建筑面積28 200 m2,其中住宅面積22 600 m2,公共設施建筑面積5 600 m2,建筑風格同一期大體相同?,F已完成24棟住宅樓建設,共655戶,已搬遷上樓410余戶。

2 八達嶺鎮營城子村“農民上樓”經驗總結

2.1 注重規劃,以不斷完善的規劃體系為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提供依據

2005年4月《八達嶺鎮鎮域總體規劃》獲得批復以來,八達嶺鎮先后編制完善了《八達嶺鎮中心區及旅游綜合服務區控制詳細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15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從2006年開始,八達嶺鎮按照舊村改造的相關要求,又先后編制了《八達嶺舊村改造詳細規劃方案》以及南園、東溝、石佛寺等村的《新村規劃方案》,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各項規劃逐漸趨于完備,為新型社區建設積累了一定的規劃基礎。目前,八達嶺新型農村社區的總體規劃正在抓緊編制中??偟囊巹澥?,將社區試點中涉及的7個村的120.8 hm2建設用地集中集約利用,在保障用地功能結構、公共配套服務設施體系、市政配套設施系統、綠地景觀系統整合完善的前提下,營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環境和合理的產業布局。其中規劃社區的民居用地面積為25 hm2,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面積為15 hm2。節約出來的80.8 hm2建設用地,一部分(67 hm2)將用于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部分(13.8 hm2)用于預留社區后續建設。社區規劃有幼兒園、中小學、沿街商業、農副產品市場、文體中心以及市政配套等設施。

2.2 以營城子舊村改造為基礎,通過“政策引導、漸進集并、分步實施”的模式扎實推動試點建設進程

營城子村是2006年北京市舊村改造試點村之一,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完成改造,該村先后引進了八達嶺山莊、玫瑰山谷酒店、陽光山谷馬術俱樂部、八達嶺滑雪場等項目,帶動了村內建筑、交通運輸、綠化、家政服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全村現有95%的勞動力在企業就業,并具備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正是基于該村的實踐成功,加之市、縣又提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求,八達嶺鎮黨委、政府經認真研究,明確提出了通過“政策引導、漸進集并、分步實施”的建設路徑,將八達嶺鎮鎮區周邊的小、散且交通不便的村莊整合組團,以營城子新村、程家窯新村以及南元新村為基礎,以鎮、村兩級為主體,由政府負責統一規劃、協調,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分步實施,啟動新民居建設和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產業園區建設,形成具有山地風情特點的組團式新型農村社區。2011年將啟動東溝村和石佛寺村的社區試點建設,2012年啟動東曹營村和西撥子村的社區試點建設。

2.3 結合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建設特色鮮明的新民居

延慶縣是全國生態縣和新能源示范縣,八達嶺鎮則是延慶縣的長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結合這一功能定位,八達嶺鎮營城子村的新農村社區建設中統籌考慮生態和新能源等功能,充分使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能源,最終建設成安全環保、舒適宜居、優質耐用、設計美觀、典型示范的新型居民居住區。具體做法是:通過公共樓梯的局部室外化、以及室內消滅純交通功能空間、小戶型室內交通與庭院相結合等的設計手法,創造出低建筑密度、高使用面積的農民新居。部分戶型還設計有車庫和倉庫,以提高社區用地的使用效率,方便農民生產生活。部分戶型廚廁直接對庭院開門的設計、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設計、太陽能發電和照明的設計、雨水收集系統的設計,均利于省水、省電、省燃料,降低農民的生活成本支出。為解決老年人上下樓不方便的問題,部分住宅還設計有電梯。同時,結合各村經濟實力和農民意愿等實際情況,對各村的建設分別進行設計。其中:營城子村、程家窯、石佛寺、東溝、東曹營主要以四層半住宅為主,每戶建筑面積約為100~150 m2;南園、西撥子則按照每戶占地三分的原則建設二層連排住宅和獨立四合院,滿足農民的多元化需求。

2.4 搭建基礎設施平臺,集成政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根據規劃和生態涵養區區域定位發展需求,八達嶺鎮充分利用發改委等部門的扶持政策,通過申報發改委項目,2009年啟動了鎮區路網項目建設。截止2010年底,全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變電站建設以及集中供水管網已經初具規模,為下一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保障。根據總體預算,營城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共需投入資金45 688.75萬元,通過整合新農村“五+三”基礎設施建設、山區搬遷、小流域綜合治理、危舊房屋改造和節能抗震房建設、招商引資優惠等政策,可籌集資金2 089.5萬元;通過社會融資引資6 149萬元,鎮、村兩級及村民自籌資金20 492萬元。此外,八達嶺鎮既是市級新型農村社區試點,也是全市42個重點小城鎮之一。借助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配套政策和資金,統籌整合資源、資金和項目,科學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夠更好地達到集中投入、節約資源的目的。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是新農村社區建設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

2.5 居住方式轉變與產業發展、農民生活改變同步進行

營城子村依托八達嶺長城大景區這個國際品牌,一方面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一方面為居住社區的新農民提供“住得起”的經濟保障。由于7個村都緊鄰八達嶺旅游區,具備發展旅游產業的區位優勢。通過社區統一規劃建設后,能夠把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更多地用來發展旅游及其相關的配套產業,從而實現整合生產要素、集聚產業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目標。與新型農村社區建成相同步,進一步加大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旅游項目的引進,節約集約出的原村莊建設用地將結合八達嶺景區、殘長城景區、八達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商務旅游、會議旅游、高端旅游接待等產業。目前,石佛寺村已經于探戈塢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東曹營村和程家窯村已由縣政府和金隅集團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營城子村、南元村和東溝村舊村址將用于發展旅游配套服務產業。以上項目落成后,預計可吸納勞動力3 000余人。

2.6 是以人為本,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基層黨組織作用

新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始終尊重農民的合法權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使農民參與到轉變居住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全過程和不同層次。八達嶺鎮營城子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新型社區建設中建新民居或集并村莊,必須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95%以上的成員同意,新房屋由農民自行選擇戶型。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節余出的土地全部用于產業發展,石佛寺村、東曹營村和程家窯村以原農民宅基地和舊房作為資本,與投資企業合作,企業按村民原有宅基地面積和舊房面積,每年向農民支付一定的費用;營城子村、東溝村、西撥子村以及南元村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將老村作為農民股份,進行統一規劃,發展旅游服務業,定期給農民分紅。通過以上措施,開始由政府動員農民遷新居,變為農民催促政府建新社區。

此外,在“農民上樓”過程中,充分發揮當基層組織作用。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鎮黨委、政府以黨的建設為統領,通盤考慮,超前謀劃,統籌設計了社區框架和發展模式,建設過程中以各黨支部為主導,黨組織和黨員植入到社區建設的全過程,植入到工程的各個環節和每個節點上主動作為,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切實體現在社區建設的全過程。營城子村通過開展城鄉支部共建實現以城帶村,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下一步將成立社區黨總支,建立“社區黨總支+動遷村黨支部+樓幢黨小組”組織架構,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效開展各項工作。

3 生態涵養區新農村社區“農民上樓”政策建議

3.1 充分考慮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合理規劃新農村社區

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和特點,要求社區規劃要求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發展聚落,通過生態移民、生產移民、生活移民等方式調整人口布局,推進農村人口向新城的集聚,堅持以環境友好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空間集聚,構筑科學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因此,在進行生態涵養區社區規劃的時候要形成環境質量、宜居社區、綠色社區體系。在環境質量方面,要堅持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原則,達到村(鎮)域內、村(鎮)域間基礎設施布局、各種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相協調。要重視制定鎮域有關防災、減災措施,抵御自然災害,保障區域安全。妥善處理廢水、廢棄、廢渣,保護城鄉飲用水源和生態環境。對區域內的風景名勝、自然與文化遺產、生態環境要采取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措施,實現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相協調。將生態涵養區新農村社區建成宜居社區、綠色社區。綜合經濟、環境、文化藝術等方面信息的人類生活空間。宜居社區是以“綠色”居住為基礎,“綠色”利用為內涵,“生態”技術為職稱,“綠色”生態環境為標志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社區。實施居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遵循以人為本,建設健康舒適、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居住環境。

3.2 居住方式轉變的同時,也要努力轉變農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農民住房不僅承擔了居住的功能,還有儲存農機具、糧食儲藏等功能,房前屋后種菜、養殖家禽、家畜,做點小生意等,還具有經營功能。如何把握住房的功能的轉變,讓農民住的舒服,還兼具其他功能,需要在轉變居住方式的時候考慮周全,合理規劃?!稗r民上樓”之后,生活方式也隨居住方式的改變發生轉變,如何幫助農民適應這種轉變,也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宣傳教育作用。

3.3 居住方式的轉變要與社區管理創新同步進行,重視物業管理工作

農民居住地的聚集,打破原有的村級界限,形成了規模更大的農村社區,這對農村社區管理工作是巨大挑戰,必然使得要社區管理創新與居住方式的轉變同步進行。此外,樓房的物業管理模式與原有的平房管理模式有很大不同,需要更多的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要整合新農村社區服務管理職能,不斷健全農村區域社會綜合管理機制,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管理中,把加強社區管理與服務社區居民結合起來,把加強社區管理同社區居民意愿和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努力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在農村社區中,可將綜合事務管理中心和物業管理中心合二為一。在管理中體現服務,達到“一體兩面”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建設農村新社區 推進城鄉一體化:北京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 郭光磊.北京市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 延慶縣八達嶺新型農村社區規劃[R].2012.

[4] 孟鴻玲.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區物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22683-22684.

[5] 張莉.北京市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類型劃分及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2009,29(6):989-993.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3篇

1. 正確把握規劃設計的原則

隨著經濟發展,對小城鎮的規劃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山城的生態環境變化也是非常突出明顯的,對人文活動及生態環境有著重大影響。小城鎮布局受地形環境及綠化植被的影響尤其大。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山地多層次的地形特點,立足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從人文活動的最深角度去挖掘當地的文化背景。在整體分析山地小城鎮的自然因素,空間構架和社會文化背景等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注重整體與局部,使之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體現自己地域風情與文化思想傳統的特色。同時還要強調山地小城鎮的彈性和動態原則,使山地小城鎮的發展具有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連續性。既能按照一定的模式一步一步發展,也可以各階段性互相組合,各不干涉,獨立地發展。山地小城鎮的布局結構要遵循地形,從山地地形特點出發,以溝、谷等地貌特點為界線將用地分為不同的小區,以形成山地小城鎮的住區結構,并根據不同的地表和內容規劃不同大小的組團;充分遵循地形地勢的變化和高低錯落特點,來形成自由流暢組團結構。各組團內部盡可能分別配備具有地方風情的空間,使各組團內住戶都能很好地享受到鄰里交往的樂趣??傮w規劃風貌要盡可能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的自然觀,反映出規劃持久的可行性。

2. 順應地形規劃道路系統

山地地形復雜、特征明顯,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規劃中要順應原有地形地勢的起伏變化,依山就勢布置道路系統。主干道不必太寬,滿足消防環道的坡度、寬度及轉彎半徑等方面要求的同時保證車流順暢即可。次干道則結合地形及建筑群組自由舒展,靈活布置。并盡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網基礎,以減少對原有環境的破壞,使土方工程量達到最小,從而降低建造成本。同時靈活運用“之字路”、“半邊街”、“爬山街”等多種形式來體現山地小城鎮的特色,形成多層次、活潑、有機的山地小城鎮道路網絡結構。步行交通規劃是山地小城鎮創造宜人的步行環境特色的有利條件。規劃中應對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統進行加強,以凸現山地特色,可嘗試以步行商業服務中心區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蔭道將小區中心、小區組團中心聯系起來成為一套步行空間系統,滿足小區便捷通達的需要,提供一個安全、寧靜、有效的步行交通環境。在步行系統的細部處理上應保持山地特征,以視線聯系的多樣興趣,減弱因地形多變帶來的疲勞感。

二、山地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戰略要求

(1)按城鄉規劃法嚴格執行,提高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對城鎮核心區域、主要街道和重點村莊進行控制性詳規,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千方百計籌集建設資金,優先搞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提高“湘南重鎮、軍規名鎮”的城鎮品位。

(3)合理利用土地,實行土地有償使用,發揮市場經濟在城鎮建設中的作用,走“以地生財、以財建鎮”的道路。

(4)嚴格做好規劃控制,量力而行,中遠期結合,分期實施。

三、加快山地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實現我國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村人口進城定居,有利于廣大農民逐步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是加強對城鎮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對各重點小城鎮實行一把手工程,在各級重點小城鎮中配備懂專業的專職副鎮長,指導小城鎮的建設。二是成立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具體抓建設,統一協調城鎮化工作,形成建設和發展城鎮的合力。三是加強規劃、建設、管理等專業人才的配備,以保證城鎮化進程的穩定推進和有序管理。四是健全小城鎮建設的長效機制,對職能單位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形成小城鎮建設人人關心,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突出特色

規劃是小城鎮建設的龍頭。我縣城鎮化建設正處在起步階段,編制規劃必須既立足于本地實際,又要有發展的眼光,正確處理好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微觀和宏觀等關系。要把小城鎮建設目標與本地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注重經濟和環境的全面發展,注意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重視城鎮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風格,將特色風格和現代氣息有機結合起來。

3.大膽創新,從制度和政策上推動城鎮化建設

4.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小城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根據小城鎮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著力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形成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充分利用風景名勝及人文景觀,發展觀光旅游業。按照“建一個城鎮,興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片群眾”的指導思想,采取“優惠政策驅動,資源優勢促動,環境優勢拉動”。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服務、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吸引鄉鎮企業進鎮。鼓勵農村新辦企業向鎮區集中。

5.建立多元投資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一是要積極爭取省里及國家的資金支持,州、縣、鄉(鎮)三級政府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并逐年增加對小城鎮公用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發揮政府投資對小城鎮發展的拉動作用。二是小城鎮政府集中財力投資建設鎮區內的道路、公共場所的照明、環境治理等公用設施項目。三是大部分基礎設施要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縣內外企業、個人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金投資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

四、山地小城鎮規劃建設的主要推進措施

1.創新機制,用好用活先行先試政策建設城鎮

山地城鎮緊緊圍繞“抓好城鎮活市場”的工作部署,積極實施“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興業、強鎮富民”的小城鎮發展戰略,不斷創新融資機制,從小城鎮建設開發過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基礎設施配套費、城市維護建設稅等資金全部返還給鄉鎮,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土地生一點、財政擠一點、上級拔一點、向外引一點、民間聚一點”的方式,對城市建設與管理方式作大膽改革和實踐,對小城鎮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整合,多元化籌措資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小城鎮載體功能。

2.以人為本,加大力度規范城鎮管理

3.統籌兼顧,完善小城鎮建設政策保障體系

積極研究落實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戶籍、教育、土地、就業、投資等配套措施。一是探索制定促進城鎮新型社區建設優惠政策,在稅收、融資、戶籍、房產、土地流轉等方面給予傾斜,引導農民進城造城。二是簡化土地征用手續,降低收費標準,認真落實招商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堅持一站式服務,一個漏斗收費,縮短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和建設周期,提高辦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適應小城鎮發展要求的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險等制度,發展公益事業,健全小城鎮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功能,解除進鎮人員的后顧之憂,增強小城鎮的凝聚力,實現小城鎮又好又快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山地城鎮建設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城鎮生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生態城市的內涵與特征為基礎,結合山地城鎮特有的地形和生態特征.嘗試從針對生態城市的三個結構構成部分,經濟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城市建設策略,并在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兩個階段提出相應的具體設計,探討從城鎮規劃設計方面進行山地小城鎮生態化建設的途徑。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發展速度增快,小城鎮規劃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這之中大多數是平原城市規劃。山地城鎮規劃起步較晚,發展起來也是比較緩慢的。本文吸取平原城鎮規劃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針對山地城鎮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以及區域交通條件闡述了山地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原則和措施,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鎮照明規劃,夜景照明,防災照明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環境的日益改善, 城鎮居民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 “晝/夜”的社會活動差別越來越小, 夜間成為了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的主要時段, 梁業穎以廣州市珠江沿岸為例對城市居民夜間活動規律以及相關的城市夜景空間環境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同時, 城鎮形象和特色的塑造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目標之一, 尤其是以旅游為主要產業的城鎮更是千方百計提升城鎮方方面面的形象, 當然包括夜景觀的塑造。另一方面, 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等文件政策對城鎮照明中的節電率及照明規劃的編制等的具體要求, 使得部分城鎮對照明規劃建設的必要性及建設的“度”難以把握, 導致照明設施的結構性功能失衡, 造成能源的浪費, 給居民夜間正常有益的活動帶來不便。同時, 數字技術及信息碼智能管控系統等新技術的發展在擴延照明設施功能, 降低能源消耗的成就為城鎮照明規劃建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也對我們的研究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城市照明規劃的新近政策要求及研究動向

2.1《“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新要求

何秉云回顧了城市景觀照明工程20年的發展歷程, 并將其劃分為初始期、發展期、持續期、思考期四個發展階段, 其中以2011年《“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的出臺為開端的思考期的要求是以人為本, 功能為先, 景觀照明適度, 節能降耗, 控制污染, 政府主導, 社會參與 (見圖1) 。

2.2 城鎮照明規劃新近研究動向

我國關于城鎮照明的研究起步較晚, 迄今缺乏系統完善的研究體系, 在實際建設環節上也往往直接由城建部門以市政項目 (如“燈光工程”) 的形式實施, 未建立規范的照明規劃體系, 這導致在夜景照明的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一現狀在過去的幾年被打破, 相關學者開始關注照明規劃的相關研究, 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圖1《“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部署的重點工作

圖2夜景照明技術的革新進程

臧鑫宇, 陳天系統分析并總結了我國城市夜景照明規劃的研究要點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提出應用信息碼參量控制法對城市夜景照明進行規劃與控制, 使其在性質、對象、場所、物理狀態、產權關系等方面實現規范性、系統性、地域性、可控性和可持續性, 實現夜景照明規劃的同步數據化控制管理, 提升城市規劃管理的效率和操作性。

運迎霞、李道勇、宋佳音基于城市照明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內在空間聯系, 從城市設計思想方法的角度展開了“城市照明形象定位及其建構”的探討, 提出在照明規劃中引入城市設計思想可以更好把握城市定位, 彰顯城市特色, 凝聚市民歸屬感和認同感, 從根本上對多元化的空間做出與之相對應的安排, 使公共空間的塑造更加人性化;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構實質上是一個城市設計的基本問題, 應從城市設計策略與整體空間設計兩個層面來展開。

孟強基于夜景照明規劃的回顧與反思, 提出了強化照明實效性的重要原則:功能優先原則、三適度原則、雙協調原則、立足近期和分類導控原則, 并介紹了《寧波市鄞州新城區夜景總體規劃》經驗。

谷溢從城市防災的夜晚災害研究入手, 總結了城市空間夜間防災的構成要素, 提出了城市空間夜間防災的照明策略, 建立了城市防災照明規劃的框架。

3 城鎮夜景照明規劃的新思考

3.1 夜景照明技術的革新

隨著社會的進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力的推動著照明技術的革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掌握和使用火藥技術的國家, 焰火成為了古代傳統節日慶典的最早景觀照明, 而以燭火為主的生活功能照明一直延續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晚期。在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之后, 點亮了整個世界, 帶來了照明技術質的變革?;げ牧峡茖W的發展下生產各種顏色的彩燈, 將我們帶到一個色彩斑斕的夜景世界。此后, 半導體照明 (LED) 技術、數字技術及信息碼智能管控系統將夜景照明變得越發智能和便利, 為功能的擴延提供了可能 (見圖2) 。

3.2 夜景照明功能的擴延

縱觀夜景照明的發展歷程, 可以清晰的看到照明功能在不斷擴延。傳統照明主要體現于重大節慶慶典的廟會焰火、花燈等, 功能以景觀照明為主, 整體持續時間較短, 空間受限, 污染環境, 逐漸被一些人口高密度地區所禁止?,F代照明主要分為功能型照明 (如道路、場地和標識) 和景觀型照明 (如建筑物外觀、綠化、水體、景觀空間、廣告和表演性燈光) 。既滿足夜間城市活動和出行的安全、視覺舒適等要求, 又起到美化城市、文化認同和環境保護的作用。

在城鎮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現代規劃體系背景下, 照明規劃的夜間防災功能逐漸被學者和規劃師所認同和接受。城鎮防災避難場所, 通常在空間上表現為城市公園、廣場、體育場等較大的公共開敞空間, 而這類空間通常承擔了城鎮居民的日常文娛休閑功能, 契合了城鎮照明規劃中的景觀規劃節點。山地濱水城鎮易發災害較大可能為洪災及附帶的泥石流滑坡等, 且當發生災害的時間節點為夜間時, 災害性顯著增強, 這時夜間照明成為引導城鎮居民避難的最有效標識 (見圖3) 。

圖3夜景照明功能的擴延進程

3.3 夜景照明規劃體系的演進

伴隨照明技術的革新及照明成本的下降, 照明功能獲得擴延, 由傳統的景觀照明雛形, 發展到中期兼有功能照明和景觀照明, 再到可以發揮防災等專項照明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 照明規劃體系也在不斷演進, 呈現出由微觀節點規劃向中觀重點片區規劃到宏觀總體規劃再到防災等專項規劃的演變趨勢 (見圖4) 。

3.4 夜景照明覆蓋范疇的增加

傳統夜景照明時空范疇極其有限, 往往集中在特殊重大節日的廟會、儀式街道上, 僅僅承擔儀式慶典功能?,F代照明早期受安裝及運營成本的限制, 覆蓋范疇僅僅包括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的核心地區, 塑造了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觀, 諸如上海外灘等。隨著照明技術的革新、照明功能的擴延、照明體系的完善, 未來照明規劃應覆蓋全部城市、鎮、鄉和村莊, 承擔更重要的角色 (見圖5) 。

將照明技術革新、照明功能擴延、照明規劃體系演進和照明規劃范疇的增加聯系起來, 建立城鎮照明發展脈絡表, 如表1, 可以有助于理清城鎮照明規劃發展的整個歷程, 進而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頒布, 對應規劃的規劃編制提供參照和支撐 (見表1) 。

4 北方山地旅游型城鎮夜景照明規劃創新實踐

4.1 北方山地旅游型城鎮夜景照明思考

北方地區, 又被稱為寒地地區, 受冬季持續時間較長影響, 城鎮居民的活動在夜間往往受寒冷天氣的限制, 在空間和時間上會大大縮短, 尤其在小城鎮層面, 更是難以形成規律的、多元的戶外活動, 也直接影響戶外景觀照明系統的規劃建設。山地型城鎮地勢起伏, 夜景照明規劃以表現層次感為主, 山地型城鎮中的山體、水體輪廓有可能與道路一起構成, 凸顯出山地型城市的結構, 并豐富夜間畫面層次, 有一定的可識別性。對于山地型城鎮中的建筑夜景照明, 由于建筑物布局較為自由, 通常為四面照明??紤]到中小城市夜景建設投入有限, 可利用建筑物相互遮擋的特點, 根據全景畫面, 確定高度、體量上較為突出的建筑物進行重點照明, 對于其余建筑物采用突出群體, 弱化單體的照明手法, 避免對被遮擋部位進行無效照明。對于濱江路沿線建筑物及重點節點建筑物重點照明, 其他層次上建筑則重點進行頂部照明 (沿街建筑增加底部照明) , 弱化立面, 這樣既可大大減少單項建筑照明的資金投入, 又可以收到較好的整體照明效果, 這也是山地城鎮在進行夜景建設時的一大優勢。對于少數依托天然的山水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旅游型小城鎮, 為塑造獨具特色的城鎮風貌色的城鎮風貌, 提升城鎮形象, 豐富游客的活動時空范疇, 往往會在夜景照明上做些文章, 撫順市清原鎮便是此類。

4.2 清原概況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 位于遼寧省和吉林省交界處??h域面積397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積占82.7%。全縣下轄14個鄉鎮, 總人口33.58萬, 聚居著滿族、漢族、朝鮮族、回族等13個民族, 滿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7%, 其中縣城居住人口10萬人, 建成區面積8.30平方公里。清原氣候類型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冬季漫長而寒冷, 夏季炎熱而多雨。清原縣是渾、清、柴、柳四大河流的發源地, 水資源豐富??h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而且品位較高、特色濃郁, 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映襯。主要有號稱“北方第一漂”的紅河峽谷漂流、渾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遼寧省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夏湖風景區、青云寺。

依據清原滿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中清原城市性質的定位為:沈吉產業帶上的重要節點, 是以發展資源精深加工、商貿旅游等為主導的山水宜居城市。城鎮建設目標位“中國旅游強縣, 遼寧省生態大縣, 沈陽經濟區水源地和后花園, 山清水秀的滿清風韻特色縣”。

4.3 清原照明規劃

4.3.1 存在問題

清原縣現狀亮化較好的地段主要分布于連山組團商業中心區域和龍灣組團龍灣大街、海辰路等道路界面;其它組團亮化主要是道路照明, 建筑亮化較少。整體夜景形象不夠突出, 照明形式單一, 缺少層次。清原城市夜景整體輪廓線不突出, 效果較平淡, 地方特色不鮮明, 照明層次感不強。道路照明設施完好率和線網安全率一般, 目前照度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和標準, 道路裝燈率和架空線入地率較差, 節能型措施和節能燈具使用少, 城市景觀照明光色雜亂, 整體協調性不夠。

4.3.2 規劃原則

(1) 經濟可行, 資源節約原則。清原縣經濟發展規模有限, 夜景投資力度較小, 因此應著重考慮現實性與經濟性, 著重把握整體性, 挖掘自身特色, 力求用較少的資源和投入取得較好的收益。

(2) 風貌塑造, 凸顯特色原則。清原滿族自治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民族地域特色濃郁, 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映襯, 因此照明規劃應注重凸顯民族特色、地域文化、與周邊山水環境相協調。

(3) 安全防災原則。剛剛過去的千年一遇洪水災害給我們新的教訓, 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 災害發生時居民防災避險的有序有效引導性, 城市職能機構在夜間防災照明的保障下仍能保證社會動態系統的“活力”與完整性的要求給照明規劃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4.3.3 規劃內容

在道路等基本功能照明的基礎上, 清原照明規劃依托濱水自然資源優勢, 結合城市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傳統商業中心、文化體育中心的建筑、游憩公園廣場等景觀設施, 通過夜景照明, 形成獨特的夜景觀風貌 (見圖6) 。

山體照明:重點通過北山城市山體的照明規劃, 打造周邊山體上景觀節點的亮化和射燈的亮化, 突出山體雄渾高大的形象, 形成城市視覺中心亮化景觀。

水體照明:通過對渾河兩岸濱水綠地, 西郊公園, 河濱園市的重點綠化, 形成水光燈影的城市夜景觀。同時對于河岸的各項設施及公共建筑, 如噴泉, 廣場, 游廊做重點照明規劃。

商業中心照明:清河路傳統商業中心以及濱河景觀大道南岸的建筑、廣場照明, 突出商業繁榮、熱烈的氣氛, 體現城市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

城市特色區域照明:突出清原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現代文明形象, 重點對清原滿族特色商業街, 青云寺, 博物館的照明, 體現清原特色的滿族文化, 形成清原景觀照明特色。

4.4 清原照明規劃的防災功能建設構想

過去的兩年中, 暴雨期間在城市橋涵洞口連續發生人困車中遇難的慘劇, 而慘劇發生的時間往往是夜晚, 救援人員難以第一時間收到訊息并到達施救現場。2013年8月16日~17日,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 受災嚴重, 截至19日5時, 已造成54人因災死亡, 97人失蹤。

4.4.1 災時訊號報警

在數字技術和信息碼智能管控系統支持下, 被困人員的求救訊息可以通過附近的照明信號燈得到接受并上傳至救援指揮中心, 救援人員就可以循著信號及照明燈指引第一時間到達救援地點, 實現高效救援;當多處地點均需要救援時, 照明信號燈可以提供一個全面直觀的信息, 便于制定最合理的救援線路及救援方案, 最大化的實施救援, 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4.4.2 避難疏散引導

對于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 比如洪災、地震、火災等, 當災害發生在夜間時, 造成的危害通常難以估計, 救災也難以阻止。瞬間疏散人群在緊急慌亂的情境中難以靠人聲有效引導, 此時無聲持久的照明信號能給避難疏散人群帶來希望并引導人群有序疏散到預定的避難場所。

5 結語

伴隨著照明技術的革新, 照明設施的建設也經歷了由早起的奢侈化到現在的普遍化;照明功能逐步擴延, 由簡單的景觀照明到必要的功能照明再到奢侈的景觀照明最終到達普遍的生活安全照明;照明規劃體系不斷完善, 已經呈現滲入規劃各個層面、體系的趨勢;照明設施建設范疇也不僅局限于大城市或核心區域, 而是有遍布城鄉之勢。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 照明規劃還將持續受到更大的關注, 也將帶給城鎮更豐富的益處。

參考文獻

[1]梁業穎.城市夜景觀規劃與居民夜間活動的營造——以廣州市珠江沿岸照明設計為例.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2]何秉云.城市景觀照明工程20年回顧.照明工程學報——中國照明工程二十年??? 2012 (1) :64—70.

[3]臧鑫宇, 陳天.我國城市夜景照明規劃的研究要點與方法探索.學術論文??? 2012 (8) :16—20.

[4]運迎霞, 李道勇, 宋佳音.基于城市設計視角的城市照明規劃方法研究.照明工程學報, 2012 (6) :68—75, 98.

[5]孟強.強化夜景照明規劃時效性的思考與舉措——以《寧波市鄞州新城區夜景總體規劃》為例.城市規劃學刊, 2010 (7) :189—194.

[6]谷溢.城市空間夜間防災策略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5篇

四川省在《“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設計了旅游扶貧專項計劃, 以旅游業帶動貧困地區建設,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從我省現有資源及產品來看, 山地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我省大量的鄉村置身于山地之中, 具備重要旅游資源。所以,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質量、發展地區旅游產業經濟、順利完成《規劃》目標, 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規劃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 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的旅游規劃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國、法國和愛爾蘭等國, 主要為市場評估和場地設計。1963年, 在聯合國國際旅游大會上, 對旅游規劃的意義作了重要肯定。再隨后至70年代初的十年時間里, 在歐洲、美洲旅游規劃得到更加的重視和發展。

80年代末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外的旅游規劃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理論摸索和實踐, 發展日趨成熟。形成了社區法 (Peter E.Murphy, 旅游:一個社區方法) 、threshold Analysis (B.馬列士, 城市建設經濟, 1963) 、景觀生態學理論 (Troll, 1939) 、Stakeholder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1963) 四種規劃理論。

在休閑度假區典型布局形式方面, 主要有以下幾種研究結論。

1) 在景區中心設置服務區, 環繞其外圍設置景點這種布局方式于1965年由甘恩提出, 被稱為“社區-吸引物綜合體”布局。

2) 一個類似于甘氏的布局形式, 不同點在于服務區兼做吸引物, 該布局于1970年由沃爾布林德提出, 被稱作叫做“娛樂同心圓”布局。

3) 將景區功能規劃為三類:保護區、娛樂區、服務區, 保護區禁止開發, 限制或者禁止進入;娛樂區在保護區外圍, 主要景點及娛樂點所在;最外層是服務區, 提供食宿。此結構1973年由Forster設計, 被稱作“三區結構”。

4) 將游憩目的地分為三區:游憩區、商務中心區、風景保護區, 其特點主要突出游憩區、商務區“雙核”服務作用, 游憩區設置在保護區與商務區之間, 此模式主要適用于濱海風景區的開發, 此模式于1974年由Travis設計, 被稱之為“雙核原則”。

目前國外針對旅游目的地的規劃理念日趨成熟, 主要的研究偏重于對建成景區的管理維護及景區可持續發展上。

(二) 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針對旅游開發的系統研究和國家相關規范起步較晚, 有一些現存問題, 比如, 國內旅游開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 一些山地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受行政干預較重, 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造成部分具備較好開發條件的山地資源開發不夠或者過度開發;山地旅游開發通常項目區域較大, 涉及眾多其它專項旅游開發, 同時牽涉多部門的協調、銜接, 造成其旅游規劃編制有很大難度;目前各地旅游開發熱度高, 幾乎都有大小的項目待開發或者開發中, 但是規劃水平參差不齊, 缺乏有地方特色的項目, 忽略了山地的生態和人文功能, 不少項目出現雷同或者臨近區域的惡性競爭。

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重要法律規章、重要會議活動如下:

1) 《關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業發展規劃 (草案) 》 (國家旅游總局, 1979年9月) ;

2) “旅游規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旅游學刊》編輯部、北京旅游學會, 1993年4月7日) ;

3) “2001中國旅游規劃高峰研討會” (《旅游學刊》主辦, 2001年) ;

4) 主要論著和翻譯作品有:《旅游區域規劃與策劃案例》 (保繼剛等著) 、《旅游資源學》 (丁秀華著) 、《區域旅游規劃原理》 (吳必虎著) 、《旅歐決策分析方法》 (李天元譯, Stephen LJ Smith著) 、《旅游研究經典評論》 (鐘林生等譯, 克里斯.庫柏著) 等;

5) 重要研究成果:山地旅游度假區規劃控制研究 (杜春蘭、余存勇, 重慶大學, 2005) ;川西山地生態旅游開發及其持續發展初步研究 (鄢和琳、包維楷, 成都理工, 2001) ;大城市邊緣山地旅游創新系統初步研究 (丁煥峰、陳烈, 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2) ;我國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探討 (郭彩玲, 2006) 。

三、結論

綜上, 目前國內外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規劃研究已有一定理論基礎, 在山地旅游開發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及承載力研究、山地旅游目的地規劃設計、數字技術的結合、山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大部分都是在實際案例下進行的, 因而不太具有普遍意義;在深度上存在明顯不足, 各體系也并不完善, 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力度;特別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上發展空間更大, 以上薄弱環節是今后國內外山地旅游環境研究的相關發展方向。

摘要:本文主要對山地景區開發的意義、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現存的一些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綜述, 從而為進一步對景觀地域化問題的研究提供基礎的理論支撐。

山地酒店規劃方案范文第6篇

本項目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擁有南花園美譽的蟠龍湖南岸, 背山面水, 區內山清水秀、景色秀麗、特色鮮明、自然環境優越。項目總占地面積38.90公頃, 規劃沿天然谷帶進行“人”字形布局, 充分尊重獨特原生地貌, 建筑、人與自然和諧融貫。

二、規劃構思

鑒于本項目為山地建筑的特點, 規劃首先對場地的坡度、可能誘發的自然災害等因素進行詳盡的分析后進行布局。貫徹“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注重小區的環境設計, 保留現狀的自然林地加以整治利用, 以建設生態型居住空間環境為目標。小區在總體結構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設計上盡量減少對自然山體的擾動, 使建筑物盡可能沿等高線分組布置, 著力去解決好社區與自然環境、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關系。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規劃措施

(一)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 評估區現有地質災害主要為陡崖頂部邊緣危石崩塌, 危險性小。2.本工程建設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為:開挖頁巖坡腳引起崩塌、溝內填土引發泥石流、填土地基不均勻沉降, 危險性中等。3.本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滾石、棄渣滑坡, 危險性中等;黃土地基濕陷, 危險性小。

(二) 規劃措施

1. 防崩塌、滑坡

(1) 規劃對陡崖下和沖溝邊緣進行避讓, 對陡崖部分應進行清坡, 以清除危石。不宜開挖陡崖下頁巖, 避免引起與母巖已分離的石英砂巖塊體崩塌、滑落。 (2) 禁止在坡頂肆意采石, 堆放棄渣, 以免引起棄渣滑坡。 (3) 規劃應結合綠地景觀設計, 增加兩側山坡植被覆蓋率, 對施工破壞的崖體, 應恢復植被。 (4) 在規劃區域東側設置擋土墻, 禁止開挖坡角, 同時設置10米左右的綠化帶, 內植密林, 既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 又能起到防止山體滾石對建筑的侵害。

2. 防洪

在陡崖下沿可設置截洪溝, 以截流引導陡崖上部雨洪水, 同時沿截洪溝栽植喬灌木。規劃在建筑單體擋土墻上部山坡的位置設置水平截洪溝, 以截流引導單體上部雨洪水, 盡量繞過單體建筑, 避免或減緩對其直接沖刷, 同時可結合水平截洪溝參差布置魚鱗坑。充分考慮上游洪水量, 使景觀水系采用合理的斷面形式, 避免強降雨時沖溝內產生暫時性洪流, 對周圍建筑物造成意外災害。沖溝下游要保障泄水通道滿足泄洪流量, 建成后要加強管理。在沖溝兩側和沖溝內, 避免堆填大量松散填土, 保護植被, 保持沖溝內水流順暢, 同時應清除兩側陡崖由于人工采石造成的碎石與棄渣, 以免遇特大集中降水時引發泥石流。植物措施可以保護溝頭、山坡, 防止沖刷, 增加摩擦阻力, 減小流速, 而且效果逐年增長。規劃應結合綠地景觀設計, 增加兩側山坡植被覆蓋率, 對施工破壞的崖體, 應恢復植被。對可能遭受沖刷的墻體基部采取工程措施, 結合場地豎向設計, 在院落或單體住宅之間做好雨洪水的疏導排除。

四、總體布局

小區在總體結構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設計上盡量減少對自然山體的改動, 使建筑物盡可能沿等高線分組布置, 著力去解決好社區與自然環境、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關系。

小區總體規劃思路是圍繞著自然形成的“人”字形谷帶展開的, 規劃結構可概括為“一帶、三點、四區”。

“一帶”是指結合現狀地形在谷底形成的景觀步行帶, 同時也是小區獨特的風景軸。步行道上設置各類小品、跌水、樹木等豐富景觀, 增加趣味, 鋪裝以天然材料為主。

“三點”是指沿景觀步行帶形成的入口廣場、中心廣場、山頂公園三個景觀序列節點。

“四區”是指小區南側的會所、酒店式公寓區, 東側和西側的聯排住宅區以及北側的獨棟住宅區四個片區。

會所與入口廣場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內可設保齡球、壁球、桌球、咖啡屋、健怡坊、宴會廳等。東、西兩側的聯排住宅依據自然山勢形成錯臺式的建筑布局, 可以使每戶均可享受到小區中心景觀步行帶的優美景色。

結合小區整體布局, 利用步行系統有機連接各住宅院落空間、中心景觀帶、自然山體。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空間系統, 增強戶外空間的連續性。

為滿足居民的休閑、健身需求, 規劃在小區的西南側設置高爾夫練習場及遛馬場, 在小區的東南側設置健身活動中心, 健身中心內可布置網球場、羽毛球場等。

五、交通組織

規劃盡量結合地形沿等高線形成“人”字形的車行主干路將規劃的四個功能區聯系起來。道路形態盡量結合自然地形規劃為不規則的曲線, 以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

院落宅間路主要指聯排住宅區域內入戶路, 由于受自然地形的限制, 聯排住宅不能車行入戶, 主要靠步行解決。游覽觀賞路是指各景觀區內以及聯系各景觀區的游憩、休閑步行道。規劃獨棟住宅區可以車行入戶, 每戶設計獨立車庫。聯排住宅與酒店式公寓為步行入戶, 沿車行主干路設置港灣式停車場。

六、景觀規劃

(一) 景觀規劃構思

1. 因地制宜, 突出自然的山水形態充分利用現狀地形, 營造飛瀑流泉相迎、鳥語花香共聞、人與自然相融相合的綠色人居畫卷。2.以人為本, 便于游賞整合景觀元素, 使之形成有機的游賞序列;使用自然簡潔的設施, 構成標志性景點與觀景點, 增強景觀的可識別性。3.保護原有植被, 營造植物景觀注重保護原生的自然植被, 在原有基礎上加以適當的修整;充分利用植物造景, 不同的景區使用不同的植物群落, 形成整體變化、豐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4.凸顯人文色彩, 秉持中國傳統文化特質以符合當地景觀特色的名稱對各景區、景點命名, 如“百花谷”、“桃花溪”、“楓林坡”、“觀瀑亭”等, 突出風景意境, 提升整個小區的文化品位。

(二) 景觀總體結構

以百花谷為“軸”、以桃花、桐花兩溪為“翼”、以楓林、棗樹兩坡為“面”的“人”字形整體景觀結構形態。

(三) 主要景點

1. 百花谷是小區的主要景觀軸。利用地形, 以高位水池為源頭, 形成瀑布、跌水、溪流等景觀, 使人一進入小區, 即進入了一幅山水畫卷。水流兩側以自然生長的刺槐為主, 點綴花灌木, 形成綠樹成蔭、花香遍谷、水流淙淙的優美意境。曲徑通幽的小路、涉水汀步、臨水平臺、木橋等設施, 使人游在其中, 可充分領略山間水道的自然優美。2.桃花溪。“人”字形的兩翼, 沿小區主路展開。路的一側原是山間的排水沖溝, 整治后形成季節性的溪流, 與綠化結合, 即是小區排水的通道, 也是重要的景觀軸線。西部溪流為“桃花溪”, 兩側多植桃花與柳樹, 春來柳綠桃紅, 春去落英繽紛, 呈“世外桃源”之景。3.桐花溪。東部沿溪流兩側種植泡桐, 春日花開, 紫白滿樹, 香氣襲人, 蔚然成景。與“桃花溪”相對應, 名“桐花溪”。4.“江山墅”。小區中部坡地, 迎向主入口一面, 以地被植物、彩葉灌木拼出“江山墅”字樣, 鮮明地點出小區的主題。5.楓林坡。“江山墅”兩側坡地, 是沿小區主路的重要景觀面, 宜追求整體大效果, 有層次地布置特色植物。位于高爾夫練習場上部的西側坡地, 規劃以秋葉樹為主, 沿坡成片種植元寶楓、火炬樹、黃櫨等秋季變色樹, 形成絢麗的秋景。6.棗樹坡。東側坡地則成片種植棗樹, 形成翠樹成蔭、紅果滿樹的鄉土景色。

(四) 山體綠化

邊緣山體綠化, 是整個小區的背景。應以當地自然生長的適生植物為主, 常綠樹與落葉樹相結合, 速生樹與慢生樹相結合, 形成具有自然野趣的植物景觀。

七、結語

本項目的規劃設計只是眾多山地住宅區規劃設計之一, 反映了山地居住區的一些共同特征, 同時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以期在山地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針對現狀復雜的山地地形、地貌的特點, 規劃基于地理信息系統 (GIS) 的三維建模技術, 對原有地形地貌進行了多角度的真實還原, 同時制作地形模型。以便更加直觀地對現狀地形的坡度、坡向、景觀制高點、景觀視廊等要素進行詳細、精確的分析, 確定總平面布局、景觀結構和交通系統。

2.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規劃中盡量減少對自然山體的改動, 保留現狀的自然生態林作為小區的景觀。

3.注重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 依據對小區周邊特定環境的分析與小區的總體布局, 規劃使小區“微”景觀與區域“宏”景觀互相融合, “精心設計的內環境”、“小區中的建筑單體”與“小區周邊良好的大環境”三者融為一體, 達到“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創”, 使小區真正做到“可居、可游、可賞”、“春花、夏蔭、秋景、冬青”。

上一篇:如何加強班組建設范文下一篇:數控專業實習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