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

2024-01-15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第1篇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

(川府發[2008]15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實現我省畜牧業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率先跨越,制定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現代畜牧業是以布局區域化、養殖規?;?、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為特征,管理科學、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效益顯著的產業。我省是畜牧業大省,生豬等畜禽產品產量長期居全國第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我省畜牧業區域布局不夠合理,生產方式落后,產業化水平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抗御風險能力較弱。要實現質量、效益與速度同步增長,迫切需要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我省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現代化受資源、環境、市場等約束的問題十分突出。與種植業相比,畜牧業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對土地規模、土地質量等因素的依賴程度較低,在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推進畜牧業率先實現現代化是我省的必然選擇。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消費升級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畜牧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越來越敏感。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對于確保國家食物安全,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總體上看,我省已進入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關鍵時期。

二、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現代畜牧業發展,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畜牧業,用現代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裝備畜牧業,統籌兼顧公共衛生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和畜產品加工,采取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方式,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跨越。2010年,基本完成資陽市、遂寧市、眉山市現代畜牧業試點。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

畜牧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2010年,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2020年提高到80%以上。“十一五”期間,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年均分別增長5%以上, 2010年分別達到1500萬噸、210萬噸、100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6%,2020年提高到60%以上。

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產地檢疫率和屠宰檢疫率均達到100%,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通過國家評估和國際獸醫衛生組織認可。到2020年,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更加完善。

畜產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畜產品加工業產值與畜牧業產值之比達到0?5∶1。到2020年,畜產品加工業產值與畜牧業產值之比達到1?5∶1,畜產品加工業成為食品工業的主導產業。

畜牧業生態安全明顯改善。2010年,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牧區草地改良面達到50%。到2020年,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實現清潔生產,草原生態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三、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一)優化區域布局。根據《四川省畜牧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和生豬、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優勢特色畜牧產業發展規劃,成都平原地區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豬、禽產業,建設多層次增值的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基地。丘陵地區和川西南山區重點發展優質生豬、肉羊、肉兔標準化、規?;a,建設外向型畜產品生產基地。盆周山區重點發展優質肉牛、羊及奶牛等草食牲畜,建設優質草食牲畜生產基地。川西北高原牧區大力開發生態資源,建設綠色生態的優質牦牛肉、奶生產基地。各地要立足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根據耕地消納糞污能力,優化畜牧產業發展布局規劃。2010年,全省優勢區域畜產品產量達到總產量的50%,2020年提高到70%以上。

(二)大力發展規?;B殖。以良種引進、圈舍改造和糞污處理為切入點,引導發展以標準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結合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財政貼息,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提高對大、中型養殖場建設的授信額度,對適度規模養殖戶給予小額信用貸款支持,引導相關貸款擔保公司為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積極開展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政策性保險,逐步擴展畜禽養殖保險范圍。各級財政對參加養殖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依法依規解決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養殖用地問題,在新一輪土地總體利用規劃修編中要結合養殖區域布局將規?;B殖用地納入規劃。規模養殖用水用電執行農業生產水電價格。“金土地”工程、紅層找水、沼氣池建設、旱山村集雨節灌等農村水、電、路基礎設施項目布局,應同步考慮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發展需求。環保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監測,大中型養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從2008年開始,對符合規劃的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場(戶)圈舍標準化改造和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視財力給予一定補貼。

(三)積極發展畜產品加工業。著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構建綜合利用、梯級增值的產業格局。整合項目和資金,扶持發展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打造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成長型的畜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引進和新建豬牛羊肉、乳制品等精深加工企業,迅速增加畜產品加工總量,大力優化畜產品加工業布局和產品結構。根據畜產品屠宰的規模、生產和技術條件以及質量安全管理狀況,推行畜產品加工分級管理制度,鼓勵、引導、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改善生產和技術條件,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術水平。到2010年,全省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畜產品加工企業達8家以上,過100億元的4家以上,國家級名牌產品達5個。省級以上畜產品加工企業享受國家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和國家、省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對企業從事牲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初加工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新建、引進和技術改造項目所需進口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畜牧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從2008年起,各級財政應加大對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的貼息力度,工業和農業結構調整資金應向畜產品加工業傾斜,省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出口信用保險專項扶持資金應優先支持畜產品出口企業,各市(州)、縣(市、區)征收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3%-5%可專項用于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品牌宣傳和名牌申報工作。各級財政要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在畜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等關鍵性技術上取得突破和創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及四川省著名商標的龍頭企業,按規定給予獎勵。

(四)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制訂或修訂生豬為主的優勢畜產品、出口畜產品和特色畜產品質量標準,健全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體系,推進動物標識及溯源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出口受控養殖基地,引導畜產品加工企業按照進口國要求組織標準化生產。“十一五”期間,全省每年建設3-5個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市、區)。2010年,全省出口專用備案豬場生產總量占出口生豬屠宰量的比重達50%,畜產品無公害生產比例達90%,2020年分別提高到90%、100%。綠色畜產品和有機畜產品的比重,2020年達到50%。各級政府要加大國家標準化養殖小區項目資金配套力度,并保證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市、區)建設啟動資金。清理畜禽養殖和屠宰加工各環節不合理收費。對畜牧業生產、保險、技術培訓、配種和疫病防治業務,免征營業稅。

(五)建立完善畜產品物流體系。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在優勢畜產品集中產區和集散地建設區域性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鼓勵畜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肉食品冷鏈物流和設立冷鮮肉直銷點,引導龍頭企業、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和各類營銷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建立健全畜產品市場價格信息預警預報機制,積極爭取建立生豬期貨交易市場。工商、質監、畜牧、商務等部門要加強市場檢疫檢測系統建設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定期發布市場信息和畜牧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到2015年,基本實現省、市、縣、鄉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加工企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網絡互聯和信息共享。各級政府要設立畜產品市場開拓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拓展京、滬、粵、港、澳等省外市場和俄羅斯、新加坡和中亞、東南亞、歐盟等國際市場。

(六)加快畜牧科技進步。按照超前研究一批、開發轉化一批、推廣應用一批的原則,加強現代畜牧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依托大專院校和畜牧科研單位,加快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前沿技術研究,組織實施品種培育、科學養殖、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廢棄物循環等重大科技攻關。建立健全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組織實施“畜牧科技入戶”工程,通過科技培訓、示范帶動等形式,大力推廣畜禽適度規模養殖配套技術、優質畜禽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和疫病綜合防控技術。“十一五”期間,科技對畜牧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省財政要逐年增加畜牧科研和技術推廣經費。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等專項資金要向畜牧業傾斜。鼓勵畜牧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在資陽市、遂寧市、眉山市實施現代畜牧業科技專項行動。

(七)加強畜牧人才隊伍建設。把帶動農戶的實效作為政府扶持企業的基本依據,建設一支懂經營、善管理、創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家隊伍。培育畜牧科研創新團隊,積極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鼓勵和支持畜牧高新技術人才帶項目搞開發,對畜牧科研、技術推廣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獎勵。加大畜牧技術推廣師資培訓、技術人員在職教育,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廣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促進畜牧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技術服務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依托“陽光”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對廣大養殖戶普遍開展現代畜牧生產知識和技能培訓,各級政府要保障培訓經費。

(八)加快發展畜牧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廣“六方合作”、“龍頭企業+畜牧專業合作組織+養殖場(戶)”、龍頭企業“托養”、“寄養”等產業化組織形式,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的運行機制。對農民組織興辦的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各級政府要給予政策、法律、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充分發揮其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維權保障、開拓市場的積極作用。經登記注冊的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或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對符合國家鼓勵類產業項目的為畜牧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和勞務所得,經批準可享受西部大開發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直接從事畜禽養殖,其銷售符合國家規定的自產畜禽產品以及興辦畜產品加工企業,享受國家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四、建立健全現代畜牧業保障體系

(一)推進畜禽良種工程。盡快制定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劃、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規劃和良種推廣指導目錄,完善種畜禽性能測定和良種登記制度,改善現有原種場、擴繁場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高起點、規模大的畜禽原種場和擴繁場,加快構建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建立種畜禽質量監測體系。完善以縣、鄉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網絡,鼓勵圍繞生產基地就近建設村級自繁自育商品仔畜養殖場,在城郊奶業生產帶和農村奶牛生產片加快推廣高產奶牛凍精改良技術。“十一五”期間,生豬三元雜交改良面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牛、羊良種率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對引進優良種畜禽、牧草種子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在執行國家生豬、奶牛良種補貼政策的基礎上,省財政逐步擴大生豬良種補貼縣范圍,并對參加性能測定的種畜場給予適當補貼。

(二)推廣優質飼草飼料。積極探索飼料加工企業與畜產品加工企業、養殖基地產銷合作途徑,大力發展飼料工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工業飼料使用率。在農區建立優質飼料原料基地,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重點發展青貯、青飼等專用玉米,提高青貯飼料和氨化秸稈利用率。在牧區、半農半牧區大力推廣老芒麥、披堿草等優質牧草,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輪牧等制度,推廣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方式,加大牧區草地改良力度。養殖場(戶)購置大型青貯和牧草收割機械享受農機補貼的政策,繼續落實飼料加工企業免征增值稅的政策。符合西部大開發國家鼓勵類產業條件的飼料加工企業,所得稅可減按15%稅率征收。各級政府要將飼料加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納入工業結構調整的總體項目規劃予以支持,并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農戶利用荒山荒坡種草養畜,鼓勵養殖場建立大型青貯池。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

(三)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快構建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逐步推行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繼續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范圍。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各級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動物防疫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將獸醫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益性鄉(鎮)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經費以及日常運轉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基礎工作,健全村級動物防疫員(兼疫情觀察員)隊伍,并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五、營造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研究制定規劃,認真組織實施。既要貫徹落實好現有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又要根據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創新機制,切實解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資金、土地、融資、風險等突出問題。省直有關部門要突出重點,認真抓好遂寧、眉山、資陽三市現代畜牧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有關政策的落實,實行現代畜牧業發展目標管理責任制。對發展現代畜牧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各級政府應給予表彰激勵。省、市、縣要建立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及時研究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建立穩定增長的多元投入機制。各級財政用于畜牧業發展的預算要逐年增加,重點用于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種質資源保護、良種良法推廣、規?;B殖基地和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安全監管。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畜牧業保險,探索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畜禽品種的政策性保險制度。各級政府要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支持農業擔保體系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現代畜牧業。對農業擔保機構的生豬、奶牛貸款擔保風險要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政府性農業資金中用于生產發展的經營性資金,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搭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

(三)依法保障現代畜牧業發展。加大《畜牧法》、《動物防疫法》、《草原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種畜禽、飼料獸藥,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及其產品,違規使用禁用物品等行為,切實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草原保護,保障動物衛生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強畜牧獸醫執法隊伍建設,做到體系手段健全、執法規范有力。強化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四)協同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農發辦)、省人事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省地稅局、省環保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畜牧食品局、省國稅局等有關部門和金融單位要從自身職能特點和工作實際出發,細化工作任務,加強協作配合,把目標責任落到實處。

二○○八年五月十四日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國家對草原生態特別是西部牧區的生態保護高度重視,相應出臺草原生態獎補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區傳統畜牧業生產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新常態”下,實現西部牧區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的協調統一,已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為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在牧區六州試點開展了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了牧區外部性的內部化從而形成牧區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協調發展。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益構建AHP評價模型。建模過程中,將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應評價分成三個層次;將政策效應評價指標分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等三個方面,具體包括畜牧業產值、種羊場能繁母畜數、種牛場能繁母畜數、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牧區縣定居牧戶數、草原建設人工種草當年新種面積、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等9個細化指標。通過模型分析顯示,2008-2010年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排序結果為:①2010年0.643 0,②2009年0.220 1,③2008年0.136 9;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應均優于2008年政策效應,2010年政策效應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義主要有:生產發展、生態好轉、牧民持續增收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新常態”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關鍵詞生態保護;畜牧業;政策評價;層次分析法

我國西部牧區畜牧業具有多重功能:一是經濟功能,畜產品生產是畜牧產業和牧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二是社會功能,西部牧區大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畜牧業是牧民增收主渠道,其發展關系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三是生態功能,畜牧業發展通過影響牧區生態涵養進而影響到國家生態安全。在實際功能發揮中,這三種功能具有以下關系:首先,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是在經濟功能發揮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具有強烈的正外部性;其次在市場機制下,經濟功能可以直接通過牛、羊肉等產品價格體現出來,但社會和生態功能并不能進入市場交易體系;再次,過度強調經濟功能,將導致生態功能的弱化。由此引出重要的研究課題:怎樣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實現西部牧區外部性的內部化從而形成牧區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協調生效,如何更合理評價這一制度安排的效應?

1文獻綜述

理論界關于外部性內部化的政府干預已形成共識,諾斯認為,“國家提供的基本服務是博弈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都有兩個目的:一是,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即在要素和產品市場上界定所有權結構),這能使統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個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費用以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這第二個目的將導致一系列公共(或半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以便降低界定、談判和實施作為經濟交換基礎的契約所引起的費用”[1]。

當前,國內學者分別從制度安排、路徑選擇、效益評價等多個角度就外部性內部化的具體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領域展開了大量研究。如關于環境管理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宋國君等人認為,外部性既然存在于市場之外,其內部化必然需要政府的恰當干預[2];關于畜牧業外部性問題的研究,李雙元等認為,“生態畜牧業建設是青海高原地區解決‘三牧’問題,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對青海乃至全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6];關于畜牧業發展政策評價的問題,張智貝等用因子分析模型對青海藏區55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展了績效評價[7-8],陳海燕用OECD的方法測算了中國畜牧業的生產者支持水平并對政策的結構進行了分析[9],李雙元用案例分析法以梅隴個案為例,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10]。本研究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應構建AHP評價模型,并對生態畜牧業政策實施前后的效應進行評估和對比分析。

2青海省生態畜牧業政策內涵和效應

2.1政策內涵

生態畜牧業是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 采用系統工程方法, 吸收現代科學技術, 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牧業產業體系, 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11]。

為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在牧區六州試點開展了生態畜牧業建設。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更加注重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政策目標落腳于生產發展、生態好轉、牧民持續增收,生態畜牧業建設主體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重要載體,生態畜牧業建設主要做法包括實行以草定畜、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飼草料種植、牧民培訓等方面。

2.2政策效應

在生態畜牧業政策指引下,青海省畜牧業發展實現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平衡發展。

2.2.1經濟功能

一是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情況匯報》顯示,截止2013年7月,全省牧區883個純牧業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村全部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入社牧戶11.5萬戶,占建設村牧戶總數63%;883個村累計整合草場1.95億畝,占建設村草場總面積51%,整合牲畜838萬頭只,占建設村牲畜總數56%。

二是畜牧業增長方式實現轉變。生態畜牧業建設借助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等手段實現了能繁母畜數量穩中有增,有效提升了種畜生產能力和畜牧業生產力,轉變了畜牧業畜牧增長方式,畜牧業產值穩健增長?!吨袊竽翗I年鑒》顯示, 2011年青海省種羊場能繁母畜數達88 034只,較2008年45 200只增長94.77%;種牛場能繁母畜數達28 005頭,較2008年6 300頭增長344.52%;畜牧業產值達119.3億元,較2008年89.2億元增長33.74%。

2.2.2社會功能

一是牧民人均收入顯著增加。青海省農牧廳《劃時代的偉大變革——發展中的青海生態畜牧業》數據顯示,2011年底,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的30個示范村和25個運行較好的建設村,人均純收入達5 282元,較全省牧民人均純收入4 279元高出23.44%元,人均純收入中牧業收入4 396元,占83.2%;其中5個牧區州25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有19個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水平,有11個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

二是農村居民家庭牧業收入穩中有增。生態畜牧業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居民家庭的牧業收入,《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達到1 026.2元/人,較2008年975元/人增長5.26%。

三是農村牧區持續經營能力大幅提升。隨著農村牧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牧區存款存量大幅增長,為牧區抵御自然和經營風險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同時為牧區畜牧業生產持續經營提供了重要的資本積累?!肚嗪=y計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達755 606萬元,較2008年299 121萬元增長152.61%。

四是牧區縣定居牧戶有所增加。生態畜牧業建設推動了牧民增收,為牧民改善居所提供了必要條件,牧區縣定居牧戶數穩中有增,鞏固了牧區社會穩定?!吨袊竽翗I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牧區縣定居牧戶數達149 939戶,較2008年136 807戶增長9.6%。

2.2.3生態功能

一是草畜平衡制度基本建立。在生態畜牧業政策指引下,通過以草定畜、淘汰非生產畜等做法,畜群結構得到調整,草原生態保護“新常態”下草畜平衡得以實現。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情況匯報》顯示,2013年,青海省天然草場載畜為114萬羊單位,較2007年的570萬羊單位下降80%。

二是草原建設成果不斷擴大?!肚嗪=y計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人工種草當年新增種草面積17.7萬hm2,較2008年7.6萬hm2增長132.89%; 2011年,青海省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875.1萬hm2,較2008年8 211 hm2增長6.58%。人工種草面積穩步增加和草原建設圍欄草場覆蓋面的提升,有效發揮了生態環境改善功能,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條件。

3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層次分析(AHP)模型評價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A.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進而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定性和定量分析。

3.1建立層次模型

應用層次分析法將青海省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分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3個層次;將政策效應評價指標設計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等3個方面、9個細化指標。其中,經濟指標包括畜牧業產值、種羊場能繁母畜數、種牛場能繁母畜數、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社會指標包括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牧區縣定居牧戶數,生態指標包括草原建設人工種草當年新種面積、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見圖1)。

3.2構造判斷矩陣并計算檢驗

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試點并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政策,考慮到上述9項指標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和連續性,從《中國畜牧業年鑒》、《青海統計年鑒》、《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中選取2008-2010年相關數據作為參考,以體現生態畜牧業政策從無到有的政策效應。

邀請農業政策評估專家、當地農牧局官員、畜牧業合作社(養殖場)負責人等8人作為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專家。由專家利用“1-9”標度法(見表1),對各指標通過兩兩比較重要性程度而逐層進行判斷評分,經多輪投票后確定評價因子權系數及意見趨同的評價方案,構造AHP評價模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3.3實證結果及分析

計算結果顯示各判斷矩陣和各層的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說明:各判斷矩陣一致性可以接受;遞階層次總排序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2008-2010年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排序結果表明,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應均優于2008年政策效應,2010年政策效應最佳(見表2)。

4啟示與建議

從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與成效的實證分析來看,實施相關的生態畜牧業扶持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通過探索形成了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實施以草定畜,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加強畜牧業科技推廣服務與勞動力培訓,實現“人、草、畜”平衡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

生態畜牧業模式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難以兼顧的問題,關系到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全國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邊疆穩定和生態保護大局。生態畜牧業模式的推廣不能僅依靠某個省或某個地區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需要中央政府在畜牧業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上通盤全局謀劃,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多項措施,吸引社會各類資本,充分調動各類主體不斷推進。

未來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仍需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考慮東部與西部、牧區與農區的區域性差異,因地制宜實施政府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合作社運行機制,發揮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對資源的整合優勢和產業的帶動作用;三是繼續鞏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成效;四是著力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五是不斷提升牧民勞動力技能。

(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North D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Bookstore,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2]宋國君,金書秦,傅毅明.基于外部性理論的中國環境管理體制設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2):154-159. [Song Guojun Jin Shuqin Fu Yim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Externality Theor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2):154-159.]

[3]李雙元,劉成玉.高原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新制度經濟學解釋:青海個案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10-113. [ Li Shuangyuan, Liu Chengyu.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xplanation of Ecostocking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in Plateau:the Qinghai Case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1): 110-113.]

[4]曾賢剛,唐寬昊,盧熠蕾.“圍欄效應”:產權分割與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2):88-93,[Zeng Xiangang,Tang Kuanhao,Lu Yilei,Fence Effect:Property Division and Integr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2):88-93.]

[5]顏景辰.中國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149-174.[Yan Jingchen.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8:149-174.]

[6]宋洪遠.中國草原改良與牧區發展問題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l-35.[Song Hongyuan.China Research Report on Grassland Improvement and Pasture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6:1-35.]

[7]張智貝,李雙元.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績效評價:基于青海藏區55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8-113. [Zhang Zhibei, Li Shuangyu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55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in Tibeta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J].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1): 108-113.]

[8]楊理.草原治理:如何進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國農村經濟,2007, (12): 62-67.[Yang Li.Grassland Management:How to Further lmprove the Grassland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7,(12):62-67.]

[9]陳海燕.中國畜牧業政策支持水平研究 [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4. [Chen Haiyan. Research of Support Policy to China Livestock [D].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10]李雙元.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現狀、評價與政策思路:以梅隴個案為例 [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2):38-43. [Li Shuangyuan. Qinghai Grassland Present Situ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Model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Case Study of Meilong [J].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1,32 (2): 38-43.]

[11]劉學劍. 關于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考 [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01, 18 ( 1 ): 15-16. [ Liu Xuejian.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1, 18 (1):15-16.]

Key wordsecological protectio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polic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分析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生態環境、政策支持、生產經營、草地資源、畜種資源、品牌資源優勢,針對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缺少有機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草場退化制約有機畜牧業發展、畜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牧民缺乏有機畜牧業生產知識的問題,提出符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以期有效發展有機畜牧業,提升牧民收入,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

關鍵詞 三江源地區;有機畜牧業;優勢;對策;青海省

Key words Sanjiangyuan Region; Organic animal husbandry; Advantage; Countermeasure; Qinghai Province

現代畜牧業的內涵就是生態安全的有機畜牧業,有機畜牧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畜牧業要求在畜禽生產過程中,在飼料中禁用化學添加劑、抗生素[1]和激素,在預防和治療畜禽疾病時盡可能不使用具有殘留性的藥物,從而保障人體安全,但這僅是有機畜牧業發展的外在要求和目的。有機畜牧業的真正內涵是在提供有機畜產品的同時,按照系統工程的原理,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努力促進畜牧業在農業生產內部的物質良性循環,延長能量流動的生態鏈,生產合格的畜禽產品,實現畜牧業的持續發展[2]。有機畜牧業生產的首要條件就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生態環境[3]。

青藏高原基本上保持著無公害、無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的生態環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作為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素有“江河源”“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生態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也是青海省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擁有天然草地2 133.3萬hm2[4]。因此,筆者結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優勢,針對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優勢

1.1 生態環境優勢

三江源地區地處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基本接近自然狀態,工業化程度極低,在草原建設中基本不使用化肥、農藥;大氣、水源、土壤、草地、畜種等沒有工業污染和化學污染。從三江源地區已通過認證的河南縣、興??h河卡鎮環境監測和產品質量檢測情況看,該地區完全符合有機畜產品生產要求。因此,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不僅有利于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防止生態環境惡化,遏制草場退化,同時還能大幅度提高牧民收入,對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1.2 政策支持優勢

三江源地區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機畜牧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政策導向;西部大開發戰略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的實施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青海省委、省政府有關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益的政策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發展有機畜牧業有利于爭取青海藏區建設、三江源生態保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

1.3 生產經營優勢

長期以來,三江源地區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一直是傳統的天然草場放養,牲畜放養方式符合有機畜牧業生產的基本要求和標準。牲畜的飼草是天然的有機飼草,畜產品經過認證程序就可以轉化為標準有機畜產品,轉化成本低。因此,在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生產投資少,見效快。

1.4 草地資源優勢

三江源地區包括青海4州16縣1市70個鄉鎮,總面積36.31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0%,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 952.70萬hm2[4],大部分是山地草甸類和高寒草甸類,屬于優良的天然草場,特別適宜有機畜牧業生產的需要。發展有機畜牧業可大力促進真正意義上的以草定畜,有效遏制三江源地區草場牲畜嚴重超載、草地生態日益惡化的現象,使三江源地區畜牧業向著草畜平衡的方向發展。

1.5 畜種資源優勢

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三江源地區人口相對稀少,草原面積較大,主要擁有白藏羊、歐拉羊、黑牦牛、河曲馬等10余種適應于高寒牧區的優良畜種,年存欄牲畜820萬頭只[5],而且這些畜種都是青藏高原獨特的種質資源。所以,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具備相對的空間和優勢。

1.6 品牌資源優勢

國家劃定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三江源”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它本身就是一個很響亮的品牌。三江源地區的白藏羊、歐拉羊、黑牦牛等畜種品牌已初具知名度,兩者相互結合,將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實力。

2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有機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有機畜產品屬較高端消費市場,強勢“龍頭”企業是發展有機畜牧業的依托和載體。從青海省已通過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的興??h河卡鎮和河南縣的運行情況來看,由于缺乏國內新品牌加工企業的參與和帶動,產品仍以活牛、活羊等初級產品為主,不能體現有機食品的價值和實現農牧民增收。

2.2 草場退化制約有機畜牧業發展

三江源地區草場面積雖然很大,但有90%的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中度以上退化面積達1 246.7萬hm2,占全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8%,黑土灘面積已達282.9萬hm2,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5%,占全省黑土灘面積的80%,全區17%的草場鼠害較為嚴重,草場退化、沙化、堿化的面積占全區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20%[5],這與發展有機畜牧業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2.3 畜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三江源牧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畜產品市場體系和信息體系不完善,特別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十分薄弱。加之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致使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難度很大,制約了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

2.4 牧民缺乏有機畜牧業生產的相關知識

有機畜牧業的實質是利用已取得的畜牧科技成果,對傳統畜牧業進行改造,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標準化生產和規范性操作所形成的高技術含量的產業。由于目前對青海省牧民缺乏從事有機畜牧業生產所必須的相關技術、技能培訓和配套服務,從而為實現有機畜牧業生產帶來一定困難。

3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

3.1 制定三江源地區有機畜牧業的發展規劃,并建立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

有機畜牧業在三江源地區乃至青藏高原是一項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生產模式和工作經驗可循。因此,三江源地區在發展有機畜牧業的過程中,應從實際出發,進行全面規劃,確定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措施;同時還要建立包括有機畜產品認證、市場規范和技術要求等內容的政策體系和綜合技術服務體系,促使三江源區的傳統畜牧業盡快向有機畜牧業方向轉變。

3.2 引進或扶持有機食品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發展有機畜牧業的關鍵因素。通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在投融資、補貼、稅收、用地等方面實行優惠和鼓勵政策,引進國內外有實力、有影響的著名企業,或扶持壯大省內相關企業,并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行業發展。

3.3 依托生態和資源優勢發展三江源地區的有機畜牧業

三江源地區具有廣闊的草地、特殊的氣候條件和相對低污染或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如能將資源優勢合理區劃并加以保護和利用,使之進入良好的生態循環,增加畜產品附加值,則能夠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有機畜牧業的認知度

通過積極組織廣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到基層宣傳,發放藏、漢雙語《有機畜牧業基本常識》宣傳冊,以及舉辦科技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有機畜牧業知識,使畜牧業生產者自覺轉向有機畜牧業生產。

3.5 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有機畜牧業需協調處理好三大關系

3.5.1 必須處理好與傳統草原畜牧業之間的關系。

有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目標,與傳統草原畜牧業有很大差距。發展有機畜牧業,不是丟棄傳統畜牧業,而是傳統畜牧業在草原基礎設施、牲畜飼養管理、畜產品安全措施等方面要向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3.5.2 必須處理好與轉換期內牧民增收之間的關系。

結合三江源地區畜牧業實際,傳統畜牧業向現代有機畜牧業過渡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轉換期。在此期間,全部裁減現有草場中的牲畜超載部分,實行以草定畜,在短期內可能會導致發展有機畜牧業與牧民群眾增收之間的矛盾。

3.5.3 必須處理好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之間的關系。

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旨在保護和恢復源區的生態,這必將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畜牧業可以適當降低牲畜頭數,減少過度放牧,防治草地退化,也有助于解決現代畜牧業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有利于草原生態的改善,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楚維斌,史彬林,紅雷,等.抗生素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危害及科學使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19):128-130.

[2]施晨璐,孫永明,孟凡喬,等.論有機畜牧業之發展[J].家畜生態,2004,25(4):1-4.

[3]郭映義.加快青海省有機畜牧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青海草業,2005,14(2):32-34.

[4]青海省統計局.2008年青海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5]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和相關立法問題研究”課題組.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和相關立法問題研究報告[EB/OL].(2008-07-14)[2016-01-05].http://www.qhei.gov.cn/xbkf/kflt/t20080714_277140.shtml.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畜牧業方向;生態畜牧業;新時期

人類每年都面臨著全球問題,如自然資源匱乏、人口增長和環境惡化。資源和環境是我們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經濟發展中,要充分利用資源,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了防止資源的開發和浪費等不可預見的事態發展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還將1990年代的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際領域的全球優先事項。之所以發展畜牧生態工程,是因為考慮到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聯系,農業是農業經濟發展議程的一部分。

一、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迅速,肉禽產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生產地位,畜牧業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增長引擎之一,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也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生態畜牧業是當前畜牧工作的基本目標,畜牧業的最終發展必須是發展科學地結合了畜牧、植物和微生物的畜牧業,形成一種清潔生產模式,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率達到和諧[1]。生態畜牧業可以增加其畜牧業的數量和質量。畜牧業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使得畜牧業增加了牲畜產品的產量。生態畜牧業可以提高當地經濟發展和單位使用產量,生態畜牧業有助于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畜牧業的擴張,這導致了戰略調整,生態畜牧業還可以促進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過渡,畜牧業可以取得快速、定性、快速和行政性進展。

生態畜牧業的特點:第一,重點是畜牧業的科學方法和最佳利用農業的遺傳方法,畜牧方法與飼料生產方法相結合的畜牧方法、牲畜的環境控制和牲畜疾病的控制。第二,強調可持續和積極投資的必要性。第三,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第四,通過畜牧業生態規劃,生態和畜牧業生產利用傳統技術,以實現畜牧業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五,綠色生產。通過改善牲畜健康,通過免疫接種減少藥物的過度使用,通過使牲畜飼料多樣化,減少添加劑的大量使用,第六,適合當地條件的高效、高效的使用和廢水處理系統。第七,促進畜牧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加強養殖牲畜的培訓、科學研究和財政資源的提供,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水平和效率,重視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農牧業[2]。

二、我國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環境與生態破壞

畜牧業污染包括糞便、廢水、惡臭、灰塵、病原體、嘈雜但主要是糞便和廢水以及處理不良的土壤污染。在缺乏適當的環境保護措施和廢物處理系統的情況下,大型廢物收集場中的糞便會對農場牲畜和環境造成污染。過度生長的毒草場、過度擁擠的毒草地現象頻發,環境因此遭到嚴重破壞。養牛場的環境污染程度正在增加。

2.2缺乏食物,缺乏水資源

用于屠宰的肉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因為畜牧業在問題清單的首位,近年來從我國進口的食品導致了額外食品的短缺。缺水是制約我國經濟和畜牧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現在是聯合國十三個水問題國家之一,由于浪費和低效利用,水的供應和需求都在增加。

2.3畜禽疫病病情加重

全國牲畜疾病調查顯示我國涵蓋了數百種對畜牧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數量和傳播,進一步加重了生產和社會負擔。

2.4食品安全極為令人擔心

其他物質、化學品、重金屬、生物激素殘留和污染物負荷也是牲畜產品衛生質量的嚴重負擔,我國畜產品出口也頻頻遭遇國外的綠色壁壘,包括從國外出口原材料,來自我國的家禽、農藥殘留、藥品和微生物作為食品已經被歐盟多次禁止。

2.5小型個體規模行業產業化程度較低

小型生產與世界市場之間的不均衡日益明顯。分散、不稱職和經濟脆弱的小型飼養者阻礙了單一經營單位的發展,難以進入市場,并導致了市場波動。牧業的增加導致了近年來的普遍增加,這導致了環境污染的增加、產品質量的下降和生態破壞,近年來畜牧業盛行,并表現出巨大的比例。畜牧業不僅破壞其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且對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后果。處理畜牧業和生態上完美的畜牧業系統,創造和諧的環境和資源,畜牧業環境以及人類和自然生活,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是現在急需要做的。因此,發展生態畜牧業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三、生態畜牧業創建和發展的方向

3.1發展農牧業的新思路

生態畜牧業必須走在前列,必須采取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法,這關乎到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它與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有關,與野生牲畜的發展有關,并受技術進步的推動,可以呢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3.2資金的合理使用

生態畜牧的生產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觀點——長期發展畜牧業的目光。一旦我們體驗并發展了農、林、牧、礦產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項目開發的某一天將產生重大影響。

3.3.加強草地的建設

草原是畜牧業的物質基礎,草被農場牲畜吃掉。應完善和大力改變該地區的天然草地,加強防雨,及時種植優質牧草,改善草地景觀,更好地發展生態環境。同時,我們應該合理利用土地和,讓生態建設與農牧業同步進行。

3.4加速牲畜物種的覆蓋率

生態畜牧業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有助于從國外推廣有價值的畜牧,推進國外優質的家畜良種的推廣工作。

3.5優化牲畜的種類和飼養方式

首先,開發秸稈青貯氨化技術,青貯、氨化、微貯飼料,這是牛羊的最佳飼料補充方式,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實施牲畜舍飼圈養,減少了穿過牧場的表面,確保了草地的安全,為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保障[3]。最后,建立集約化農業,使人和牲畜分離,有計劃地完善天然牧場,確保了生態平衡。

3.6生態畜牧業的技術涵養

首先要清除畜牧和糞便,減少牲畜疾病,發展其他綠色畜牧業。除其他外,它加強了優質作物的選擇和管理,加快了優質農業用地的建設,改善了自然栽培,促進了牲畜健康、產品開發技術等。最后,提高生態畜牧業經濟效益,可以讓畜牧業快速發展。

四、結語

簡言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必須遵循生態學中的規則和法律,這些規則和法律是根據不同生態區域和牲畜的生物特性決定的,都取決于時間、地點和環境。在實踐中學到很多,比如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農業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通過進一步發展、推動創新和引進新模式,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農牧業。

參考文獻:

[1]孟凡東.我國畜牧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系統分析[D].青島大學,2012.

[2]王力.雁北地區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戰略思考[D].太原科技大學,2011.

[3]顏景辰.中國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7.

作者簡介:黃樹平,1965.9,男,漢族,四川眉山人,本科 ,畜牧專業教授 ,研究方向:動物養殖及飼料加工。

現代牧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態脆弱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既要考慮區域的產業優勢、資源稟賦,更要考慮到經濟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優選出既具有區位比較優勢又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是生態脆弱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然選擇。利用區位商方法分析了云南省怒江州1990—2011年農業產業結構,林業和畜牧業是怒江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較小、生態效應較好的產業,將林業和畜牧業作為怒江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

關鍵詞:生態脆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位商;優化對策

收稿日期:2015-01-2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161070);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3F2001)。

作者簡介:李益敏(1965—),女,云南昆明人,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E-mail:liyimin1965@163.com。產業結構是人類作用于生態環境系統的主要環節,決定著資源消耗的種類和水平,它的組合類型和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效益、資源利用效率和對環境的脅迫[1]。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一直是區域產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加劇的新形勢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2]。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3-4],不同產業結構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內在活力和增長潛力,并最終引起經濟以不同的速度和質量增長[5]。產業結構不合理明顯地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6-7],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能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證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8],產業結構調整要和區域資源稟賦有機結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農民收入[9],是區域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10]。農業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的一項重要舉措[11]。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發揮區域資源優勢[12],極大地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對環境質量的破壞。區位商是區域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區域產業布局和產業優勢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決策的主要分析方法[13-16]。在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中要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的生態化、低碳化[17-20],從傳統的依賴資源耗竭的線性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模式[20]。怒江州作為生態脆弱區,產業發展既要考慮產業的區位商優勢、資源稟賦,更要考慮到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選出既具有區位比較優勢又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策略,為怒江州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區概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轄瀘水、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4個國家級貧困縣,是一個集“山高、坡陡、谷深,邊疆、民族、貧困” 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州,國土面積1 470 300 hm2,其中,耕地面積50 569 hm2,占國土面積的3.4%,坡度超過25°的陡坡耕地占全部耕地面積的76%;林業用地面積1 224 447 hm2,占國土面積的83.3%,農業人口人均林業用地2.66 hm2;牧草地97 400 hm2,占國土面積的6.6%。怒江長期以來的陡坡墾殖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帶來經濟的發展,還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怒江走入了“愈墾愈窮、愈窮愈墾”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區域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怒江州被列入《我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怒江州的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地形起伏大(坡度>25°的陡坡地占土地總面積的80.64%)、地質結構復雜,水熱條件垂直變化明顯,土壤瘠薄。怒江州也被列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怒江長期以來的陡坡墾殖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帶來經濟的發展,還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需要轉變發展思路,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區域跨越發展。

人均純收入水平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怒江州人均純收入水平低,與云南省、全國的差距在擴大(表1),1990年怒江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云南省的79.48%,為全國的62.68%;至2011年,僅為云南省的50.02%、全國的33.85%,不僅說明怒江州是我國經濟極度不發達地區,也說明怒江的發展沒有和區域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區域資源稟賦有機結合,產業結構尚有調整優化的空間,依托區位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是怒江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怒江州農業產業結構區位商分析

2.1區位商

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又稱區域規模優勢指數或區域專門化率,是指一個地區某項指標(產業或產品)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指標(產業或產品)產值在全國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是以全國指標(產業或產品)的平均值作為參照系,衡量某一個區域指標(產業或產品)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差異的指標。用來衡量某產業在一個地區的規模聚集程度及其在高一層次區域中的集聚規模優勢程度,在衡量區域優勢產業上排除了區域規模的差異因素,能夠真實的代表一個區域的優勢和劣勢產業以及它們的變動趨勢,從而對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評價和對策建議。

2.2怒江州農林牧漁業專門化程度評價

與全國比較,怒江州第一產業略有優勢,但波動大,其中1995年、2000年、2005年區位商大于1.5,優勢明顯,第二、第三產業沒有優勢或優勢不明顯,但第三產業呈上升趨勢,有發展潛力。與云南省比較,怒江州各產業區位商沒有優勢或優勢不明顯,第三產業呈明顯上升趨勢,有發展潛力(表2)。

怒江農業產業內部,與全國比較,怒江州林業和牧業具有比較優勢,特別是林業的區位商大于2.46,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是怒江州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而怒江州農業及漁業的區位商值都小于1,不具優勢,競爭力較弱,特別是漁業區位商僅0.02,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與云南省比較,林業和牧業具有微弱的比較優勢,農業、漁業沒有比較優勢(表3、圖1、圖2)。怒江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林業產值比例?。ū?),與怒江州農業人口人均林業用地面積是云南省人均平均水平的5倍的狀況極不協調,怒江的林業資源長期處于“大資源、小產業、窮林農”的狀態,調整優化空間大。

2.3農業內部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

通過區位商分析,怒江州農業產業中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是林業,具有微弱優勢的是牧業,農業、漁業不具備優勢。

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種植業,因此林業和畜牧業是怒江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較小、生態效應較好的產業,應該作為怒江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怒江州要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林業,提高林業產值,調優畜牧業結構,發展生態畜牧業,把發展林業、畜牧業作為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核心產業,使農民從林業、畜牧業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

3怒江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思路

怒江州作為生態脆弱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要充分挖掘本地區的特色和優勢,超前部署,搶占具有低碳生態經濟特征的新一輪產業制高點,夯實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基礎,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贏得主動[21]。

怒江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要依托區域資源稟賦,挖掘產業優勢,突出特色,從保護“三江并流世界遺產”生態環境的需求出發,將保護生物物種資源、集約發展生態農業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核心要素,結合退耕還林(草)等政策,優化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前提下的農、林、牧產業的協調互動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使農業發展從傳統的依賴資源耗竭的線性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模式。在發展中不斷實現由低端平面化向多層次立體化發展,推進怒江州走上特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1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發展農業

怒江州作為一個高山峽谷地區,地形地貌特殊,地質災害多發,耕地資源相對匱乏,受山高坡陡等地理環境約束,傳統農業發展制約因素較多,也是怒江發展的制約因素,產值低,農作物產值僅為29.25 萬元/km2,而經濟林產值超過46.2 萬元/km2[22],長期的陡坡墾殖并沒有帶來經濟的發展,怒江的糧食僅能維持區域人口溫飽(表6),還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怒江不可能走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隨著人口增加、城鎮擴展,陡坡耕地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怒江州耕地面積將越來越少,需要通過耕地質量保護、農田水利建設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對區域內的相對集中成片的主要產糧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管理,發揮規模效益。

3.2發展特色生態林業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提升林業價值,是怒江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減小和其他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最佳途徑。結合怒江州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州”發展戰略和“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道路,怒江林業發展必須突出生態特色。怒江經濟發展的優勢在山,潛力在林,怒江實現區域跨越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林業發展,林業發展空間大,必須把林業產業發展放在怒江州山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戰略的首位,開拓林業新的發展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怒江林業發展應結合國家還林、天保、防護林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農村能源建設及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六大工程,抓好特色經濟林產業、生物醫藥和林化產業、非木材產業、竹藤與速生豐產林產業、特色森林旅游業和觀賞苗木等產業。構建林產品產、供、銷服務體系,提高特色林產品的質量、效益、加工增值能力及產業化水平。

3.3發展特色生態畜牧業

怒江州畜牧業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從畜產品結構看,主要以豬、牛、羊為主,與全國比較,羊肉優勢較突出,而奶類、禽蛋與全國差距較大(表7)。畜產品結構有待優化,大力提高奶牛和雞的養殖量,同時發展具有本地特點的優勢品種和生態品種。如大力發展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保護名錄》的獨龍牛、獨龍雞,蘭坪的烏骨綿羊、絨毛雞、高黎貢山豬等高原特色畜禽優良品種,使怒江的畜牧業發展走上優勢和特色共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怒江州自然環境優美,污染企業較少,土壤、水體、草場受污染少,空氣潔凈,為發展生態特色畜牧業提供了天然的環境基礎。當地草甸資源豐富,可以優化怒江州畜禽養殖結構,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把畜牧業培育成為怒江州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建設一批特色化、產業化、區域化的畜產品產業基地和產業帶,促進優勢特色畜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畜牧業”,著力培植立體循環生態養殖業,傾力打造烏骨雞、絨毛雞等林下土雞品牌,把山地養雞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來培植。加大草山資源的建設力度,強化天然草場建設,恢復植被,制定并執行天然草場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促進天然草場保護和利用,提高草山單位面積的載畜量。結合國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合理布局還林還草。

3.4構建具有峽谷特色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

依托怒江州豐富的林地資源,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征及多物種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發揮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互補優勢,充分利用梯次時空組合不同生物種群,發展林下、林間種養殖業,實施“林藥、林菜、林草、林禽、林畜” 等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立體種養的生態農業模式,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通過科學合理布局,推動怒江州立體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的集約、高效、持續、安全,獲得最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4結論

通過區位商分析,怒江州大農業產業中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是林業,具有微弱優勢的是牧業。怒江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要依托區域資源稟賦,挖掘產業優勢,結合國家退耕還林等生態保護政策,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林業,生態畜牧業,發揮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互補優勢,構建具有峽谷特色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推進怒江州農業高效、合理化、高級化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萬永坤,董鎖成. 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交互耦合機理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5):117-121.

[2]何雄偉,孫育平. 環境約束下江西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路徑選擇[J]. 企業經濟,2012(11):145-149.

[3]江世銀.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結構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高更和,李小建. 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5):60-63.

[5]慈斌. 我國中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基于旅游業發展的視角[J]. 經濟問題,2012(6):115-118.

[6]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等.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 經濟研究,2011(5):4-16,31.

[7]王展祥. 中國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 當代經濟研究,2010(4):41-45.

[8]林英華. 山東省聊城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發展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475-477.

[9]黃茂興,王熒. 新中國成立以來產業結構演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2011(63):2-13.

[10]趙彤. 基于區位商的江蘇產業結構實證分析[J]. 經濟師,2009(12):270-271.

[11]劉旭曄,劉戰平,蔡旺,等. 基于農業發展優勢的縣域農業結構調整——以南寧市興寧區為例[J]. 南方農業學報,2011,42(3):345-348.

[12]張雄,尚愛軍,姚學慧,等.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2,4(6):32-34.

[13]方鵬程. 區位商視角下的深圳優勢產業實證分析[J]. 特區經濟,2011(9):40-41.

[14]張曉延,李學清. 基于區位商的中原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3(1):115-120.

[15]李小玉,郭文. 區位商視角下的江西省產業結構研究[J]. 企業經濟,2012(4):126-131.

[16]吳文浩,戴明輝. 基于區位商的黃山國際旅游城市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2(19):127-129.

[17]盧萌,聶延慶. 低碳經濟模式下縣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 商業時代,2012(31):118-119.

[18]陳衛洪,漆雁斌.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發展低碳農業的影響分析——以畜牧業與種植業為例[J]. 農村經濟,2010(8):51-55.

[19]劉秀蓮.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及政策選擇[J]. 經濟研究參考,2012(42):5-12.

[20]陸銘寧.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四川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 農村經濟,2013(9):53-55.

[21]甘路有,曾國良. 四川民族地區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6):687-691.

[22]尹海紅,李益敏,葉志強,等. 云南怒江峽谷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原則與特色優勢種植業空間布局[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6):707-711.續競秦,呂艷華,陳卓,等. 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發展資金使用效率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568-572.

上一篇:市場監管論文下一篇:職業道德培養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