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現代畜牧業范文

2024-03-28

現代畜牧業范文第1篇

關鍵詞:四川??;現代畜牧業;試點;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在畜牧業中的應用不僅是治理污染,關鍵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再利用。畜牧業循環經濟是一個動物生態系統、植物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等組成的復合系統[1]。其核心是通過對以養殖業和生產全過程的控制,最終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使畜牧業的生產過程污染最小化、效益最佳化。當前,全國各地把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重要措施,作為提高畜產品競爭力和維護生態安全的主要手段。四川是全國畜牧業大省。近年,四川省把畜牧業現代化作為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突破口,在部分市縣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試點,收到了明顯成效,尤其對全省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啟示很大,需要借機發力,進一步推動四川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跨越。

一、四川現代畜牧業發展試點成效

2007年,省政府在遂寧、資陽、眉山三市啟動現代畜牧業試點,積極探索現代畜牧業發展路子,特別是省發改委與資陽市共同構建的“委—市合作”發展現代畜牧業循環經濟新模式,對推動全省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2009—2011年,省政府決定繼續深化試點,大力推動提質擴面,促進現代畜牧業由局部試點轉向重點推進,并成為全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2012年起,省政府決定繼續在遂寧、資陽、眉山三市開展為期三年的現代畜牧業深化試點,并將內江納入試點范圍,新確定了36個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和4個深化提升縣,推動了現代畜牧業由局部試點向面上擴展,構建試點、總結、推廣協同推進,點線面結合的梯次發展格局,加速了全省畜牧業現代化進程。

通過幾年的試點發展,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成效明顯,各試點市縣畜牧業呈現出生產總量大幅增長、生產方式明顯轉變、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應對市場波動能力不斷增強等特點。一是畜牧生產持續增產增收。2012年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為670.23萬噸、146.40萬噸、71.69萬噸,比試點前(2006年)增長7.89%、3.73%、14.67%,畜牧業產值達2 269.86億元,比2006年增長72.30%。① 據有關統計,2011年全省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牧業現金收入達到667元、1 624元,分別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24%、44%。畜牧業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二是生產方式快速轉型升級。2012年,全省已建成40個現代畜牧業重點縣,畜禽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數增加到18 028個,部、省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小區(場)增加到323個,獲證無公害畜產品和產地分別達到615個、642個,各類優質種畜禽場達到1 074個。以標準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結合的畜牧循環經濟已成為全省畜牧生產的主要形式。三是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畜牧龍頭企業達到132家,全國知名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均在川布局發展,形成了主要畜禽養殖都有大型龍頭企業帶動、都有專業合作社組織、都有生產性服務體系配套的現代產業格局[3]。

二、對四川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啟示

1.堅持標準化養殖,是提升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基礎。試點城市的實踐證明,要實現畜牧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準體系。要把引導不同區域養殖農戶發展畜禽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作為轉變生產方式,堅持用技術標準規范農戶養殖行為,推行生產管理標準化,科學布局標準化養殖基地,合理安排區域載畜量,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體系,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2.堅持生態化運作,是推動畜牧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試點市縣堅持發展現代畜牧業與建設文明新村相結合,產業發展與節能減排相結合,生態養殖與綠色種植相結合的原則,走出了一條“農戶標準化養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路子。四川地理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生態優勢明顯,是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典型區域。要堅持好“種養循環”“綠色種植”生態化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生產方式轉變和養殖環境改善,實現畜牧業全產業鏈的“零排放”,努力提高全省畜牧業發展水平,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3.堅持資源化利用,是實現畜牧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試點經驗告訴我們,注重畜牧業各發展環節的資源利用,實現內外部良性循環,既可節約資源,又可實現低污染排放。要結合四川新村建設和農村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加快畜牧業上游資源整合,搞好技術在中游生產中的充分運用,做好下游廢物的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畜—沼—果(糧、 茶、 菜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廣“生態養殖業—沼氣—有機肥料—高效種植業”內循環模式,推進部分重點試點市縣種養殖循環(清潔)生產(發展)項目,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效益的再提升[4]。

4.堅持制度化引領,是加快推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市縣試點經驗證明,及時擬制結合實際的規劃計劃,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系列扶持政策等,將會為現代畜牧業穩步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要依據全省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產業基礎和循環經濟發展潛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區域發展格局。同時,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涉及資源、人才、技術、財政等多部門、多領域,必須建立統一協調的領導組織,制定明確區域、分類指導、模式可行的實施方案,并配以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別是加大地方財政、人才技術、金融保險、疫病防控等機制建設,為推進現代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四川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對策

1.積極推廣差異化生態發展模式。要結合平原丘區、盆周山區、高原牧區等不同地域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實施適合本地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避免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同質化現象[5]。大力實施“上山進溝、種養結合、適度規模、循環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資源,合理布局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通過沼液和有機肥還田,降低種植業生產成本,促進綠色種植業發展。把發展草食牲畜作為全省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結構的重點,加快推進“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變被動糞污處理成本性投入為主動利用糞污生產性投入,鼓勵在畜產品優勢產區配套發展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新興產業[6]。

2.深入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畜牧業產業化是畜牧業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是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畜牧業處于人類食物鏈的中間,是最宜發展循環經濟并帶動產業鏈的形成的產業。要重點引導、培育、發展一批規模效益好、市場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的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龍頭企業群,強化產品深加工,延長畜牧產業鏈,并注重產業間的聯動和帶動,切實解決好農戶發展生產中產銷脫節等問題,從而提高畜牧產業化水平,促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穩步發展。

3.加快完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保障體系。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在抓好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組織保障、環境管理保障和綠色技術支撐等體系,配套出臺有關土地、保險、信貸、補償等扶持激勵政策,完善產業鏈中養殖戶利益分享與風險分攤機制,把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與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建設等項目統籌起來,形成推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技術優勢,大力實施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推廣資源節約、延長產業鏈等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加大循環技術成果轉化,從而促進牧業增產農民增收。

4.加強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輿論宣傳。“十二五”時期是四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攻堅時期和戰略機遇期。發展現代畜牧業循環經濟是四川實現多點多極支撐戰略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同時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大力宣傳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知識,迅速增強民眾的綠色消費和生態環保意識,激發民眾發展循環畜牧業的巨大熱情,為全省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觀題,李娟.用循環經濟理念引領現代畜牧業發展[J].中國牧業通訊,2010,(5):14.

[2]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情況的報告[EB/OL]. 四川人大網,http://www.scspc.gov.cn/html/cwhgb_44/201205/2013/

0325/69377.html,2011-03-25.

[3]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2012年四川省畜牧業經濟形勢分析及2013年預測[J].四川畜牧獸醫,2013,(2):9.

[4]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EB /OL]. http://www.sc.gov.cn/sczb/2009byk/lmfl/szfbgt/

201201/t20120116_1169709.shtml,2012-01-16.

[5] 陳杰.四川畜牧業發展循環經濟的SWOT分析[J].生態經濟,2013,(10):90.

[6] 張藕香,李瑋.安徽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2010,(3):58.[責任編輯 王曉燕]

現代畜牧業范文第2篇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全而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和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的物質基礎。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大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和扶持力度,農村級集體經濟的總體實力將得到不斷壯大。

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特點

近幾年來,鄉村各級黨組織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依托地緣、資源、產業等優勢,走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了、從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

1.1 依托土地資源優勢,開發農業增收,仍然是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1.2 依托集體資產優勢,實行多種經營,仍然是鄉、村級集體經濟最普遍的經營方式,大部分鄉、村的集體經濟規模較小,經濟總量不大,區位優勢不明顯。積極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搞活集體資產經營,促進資源轉化增值,增加集體收入。主要是利用集體統管的荒地、草場、養殖場等資源,通過招標承包、招商引資,使用權出讓,租賃經營等途徑,搞綜合經營性開發,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1.3 依托地緣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成為鄉、村集體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增長點。按照“圍繞旅游辦基地,辦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靠城、靠路、靠景點的優勢,修建飯店、市場、出租門店等設施,圍繞第三產業求發展,成為鄉村集體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1.4 依托資源優勢,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社,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新渠道。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村集體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新點子壯大集體經濟。積極興辦農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參股不控股,監督不經營”的原則,采取村集體出資,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增加集體收入,達到了村集體與村民共同獲利的“雙贏”效果。例如在不影響正常辦公的前提下,把村辦公室的臨街處全部建成門面房,對外出租增強了集體經濟活力。

1.5 依托幫扶共建,確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下聯動,工作形成合力。建立滾動幫扶重點村發展集休經濟工作制度,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結合起來。針對部分村資源匱乏、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采取強村幫弱村、強村帶弱村的方式扶持“后進”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收到較好的效果。

2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原因

從整體來看,鄉村集體經濟整體的實力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從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素質和經濟大環境等主客觀條件分析來看,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因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2.1 存在的問題:

2.1.1 增收渠道不寬,收入乏力的問題。2008年某地農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總數收入324萬元,其中直接經營收入僅為11.6萬元,發包上交收入312.4萬元。

2.1.2 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問題。就整體情況來看,村集體土地較多的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水平整體比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5萬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村有1個,超過10萬元的只有7個。而一些地處偏遠,而又無資源優勢的村,年經營性收入只有1萬元??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非常薄弱,無錢辦事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2.1.3 干部素質不適應的問題。盡管目前鄉村干部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村干部文化層次普遍較低,思想解放不夠,發展意識不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知之甚少,也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不能順應市場的要求,從市場發展需求出發尋找路子。因而,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2.1.4 基層工作不到位的問題。一是部分鄉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匱乏,發展的空間很小。加之縣、鄉兩級對集體經濟特別是薄弱鄉村的集體經濟扶持不夠。不僅總體上數額小,而且扶溫飽的多,扶根源的少,極易返貧。二是一些鄉部分村的發展思路不清,缺乏長遠規劃,增收路子窄,發展點子少,短期行為多,滾動發展慢。

2.2 主要原因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與近年來農村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顯得相形見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2.1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識不濃。不少人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一是“過時”論。認為現在大氣候是鼓勵發展私營經濟,再講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二是“畏難”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三是“無用”論。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無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大局,不須再強調集體經濟作用。此外,在一些貧困村還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發展意識不強。

2.2.2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薄弱。不少集體經濟薄弱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技術落后,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只能靠機動地獲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2.2.3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干部能力不強。村干部在素質上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在發展農村經濟,致富農民群眾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少數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找思路;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整日忙于鄉鎮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時間謀劃村里發展大計,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3 進一步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縣、鄉、村三級聯動。各級領導及各鄉(鎮)和有關單位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意識,立足現實,放眼長遠,積極培育和擴大集體財源,拓寬增收渠道,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3.1 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創造力、凝聚力的物質基礎。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認識,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為村集體經濟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將有經濟頭腦,有實干精神的能人選進村級領導班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3.2 因地制宜,多輪驅動,擴大鄉村集體經濟規模。各鄉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也可以發展第三產業,購置農業機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種形式。

第一、抓住農區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機遇,充分挖掘農牧區的載畜潛力,不斷擴大集體畜、禽養殖規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鄉(鎮)村的內在潛力,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根據自身的發展能力,不斷擴大集體畜群的數量。另一方面,把扶貧項目購進的牲畜作為鄉集體扶貧基礎畜,無償轉借分配到各重點貧困村,由村集體負責承包經營。

第二、結合退耕還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政策,在保證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穩步增加集體林面積。種植業扶貧項目主要以低產田改造、發展保護地蔬菜生產和飼、草料基地為主。

第三、積極利用旅游資源優勢,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謀求一席之地。引導鄉鎮立足本地優勢,在旅游開發的大框架、大規劃下,積極參與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在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旅游服務方面創收,增加集體收入。

3.3 明確獎懲,加強激勵,督促鄉(鎮)村、幫扶單位形成發展集體經濟工作合力。(鎮)、村、對口幫扶單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職責,按照百分制量化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層層簽訂責任狀,逐級落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責任主體。每年把各鄉(鎮)、幫扶單位、下派干部落實責任狀情況與鄉村綜合評比、幫扶單位評優定等和干部考核結合起來。

3.4 加強監管,科學經營,引導鄉村集體經濟步入長期穩定增長的良性發展軌道。一是加大對鄉村集體資產的監管力度,強化村賬鄉管制度,建立鄉、村集體資產專門臺帳,定期進行登記更新。二是完善鄉村集體資產承包經營制度,向科學經營要效益。對現有集體耕地和集體牲畜,堅持扶優扶強的承包方向,結合養殖示范區、種養示范戶建設工作,改變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發包,確保規模經營。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因工作失職、失察、失誤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的,將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資產或按一定比例進行賠償,并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

3.5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好“五個”結合。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放在整個農村工作中通盤謀劃,實行“五個”結合:一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整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二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體制創新相結合。三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相結合。四是發展與管理相結合。五是“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加大對經濟落后村的幫扶,使其盡快擺脫貧困局面。

現代畜牧業范文第3篇

隨著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增快, 但同時也產生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畜牧業的發展受到專業養殖技術的制約, 發展質量并不樂觀。在傳統的畜牧養殖中, 生產方式主要是家庭養殖或散養, 畜牧業占農民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這主要是由于養殖技術沒有廣泛應用。散養和家庭養殖的特點是沒有形成體系化, 一旦發生疾病, 動物得不到良好的治療, 會造成巨大損失, 會阻礙畜牧業的發展。通過對獸醫專業研究我們發現, 目前我國還是非常缺少獸醫專業人才的。

2 畜牧獸醫現狀

在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畜牧獸醫的問題凸顯出來。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 畜牧獸醫工作缺少統一的管理模式, 基本是家庭經營的方式。他們獸醫專業知識匱乏、年齡偏大, 沒有進行定期培訓, 又沒有接受及時的新技術信息, 使得一些新發病癥不能得到很好的預防。而且地方防疫機構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 工資待遇等不如其他工作好, 使得一些學歷高、技術強的專業人才不愿意到基層防疫部門工作, 導致基層的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都不合理。還有, 在農村的一些地方, 由于基礎設施差, 儀器使用不規范, 常常會導致動物治病過程中感染其他疾病。城市醫療機構如果不及時對鄉村獸醫管理機構進行調查, 忽視其公益性, 那么會導致基礎的獸醫工作沒法正常開展, 會使畜牧生產和產品安全都受到威脅。

3 畜牧獸醫現狀改革策略

首先, 要優化教師資源。隨著畜牧養殖對獸醫要求的提高, 需要在獸醫培養上下功夫。學校的獸醫專業要整合教師資源, 增加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以促進其在教學中培養技術性強、專業素質佳的獸醫人才。其次, 要加強實習。任何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都與實踐分不開。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授后, 需要學生進入到畜牧養殖的實際場所進行實習, 對于患病的原因和診治的效果一一進行學習, 這樣才能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再次, 在科技的育種過程中, 許多品種所感染的疾病是多樣的, 所以對于獸醫來說不能只按照教材和老師的講解來進行疾病的治療, 要學會學以致用, 運用知識靈活應對突發的疾病。我國目前的畜牧養殖業對于疾病只是在治療, 沒有進行很好的預防。所以要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畜牧類生長情況進行疾病預防, 以防止動物之間相互交叉感染。最后, 要對獸醫有正確定位。目前廣大群眾對獸醫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誤解, 使獸醫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相關部門要進行宣傳, 讓廣大群眾對獸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獸醫專業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就業前景也非常廣闊, 獸醫專業的學生只要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技能強, 就可以發展的很好。

4 畜牧獸醫發展方向

有相關報道預測, 畜牧獸醫這一專業將成為我國最有發展前景的專業之一。曾經的冷門華麗轉身, 是有社會原因的。首先, 國家開始重視畜牧養殖業, 因為畜牧養殖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肉、蛋和奶類產品的需求, 也可以帶動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同時能促進剩余勞動力就業。其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只是溫飽要求, 而是開始要求質量的提高。質量好是需要獸醫專業人才在畜牧養殖中的付出的。因為隨著環境變化和畜牧養殖業的大幅度發展, 動物的疾病也千變萬化, 當遇到突發疾病時, 需要獸醫工作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平時工作經驗來處理。只有在學校將理論知識學習扎實, 在實踐中能充分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動物疾病問題, 才能有好的就業前景。畜牧獸醫發展方向比較多, 可以去飼料企業、可以去獸藥企業, 可以到規模性養殖廠做技術顧問、可以到獸醫醫療部門工作、可以自辦獸醫門診等等。

結束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 目前畜牧獸醫已經從之前的冷門變成熱門, 特別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生活要求的轉變, 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加, 都在推動畜牧業發展和畜牧獸醫的發展。畜牧獸醫的前景非常廣闊, 在不久的將來專業化的畜牧獸醫人才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急需人才。

摘要:農業和畜牧業是我國兩大支柱產業, 也是聯系緊密的兩大產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也呈現蓬勃的發展生機。為了使畜牧業的發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把畜牧業發展的生機趨勢繼續下去, 需要加強技術和人才的培養。本文主要探討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旨在打破人們對傳統畜牧的偏見, 促進畜牧獸醫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畜牧獸醫,現代化,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牛壯君.淺談地區畜牧獸醫制度的完善與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 2014, (2) :265.

現代畜牧業范文第4篇

摘要

國家對草原生態特別是西部牧區的生態保護高度重視,相應出臺草原生態獎補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區傳統畜牧業生產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新常態”下,實現西部牧區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的協調統一,已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為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在牧區六州試點開展了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了牧區外部性的內部化從而形成牧區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協調發展。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益構建AHP評價模型。建模過程中,將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應評價分成三個層次;將政策效應評價指標分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等三個方面,具體包括畜牧業產值、種羊場能繁母畜數、種牛場能繁母畜數、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牧區縣定居牧戶數、草原建設人工種草當年新種面積、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等9個細化指標。通過模型分析顯示,2008-2010年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排序結果為:①2010年0.643 0,②2009年0.220 1,③2008年0.136 9;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應均優于2008年政策效應,2010年政策效應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義主要有:生產發展、生態好轉、牧民持續增收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新常態”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關鍵詞生態保護;畜牧業;政策評價;層次分析法

我國西部牧區畜牧業具有多重功能:一是經濟功能,畜產品生產是畜牧產業和牧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二是社會功能,西部牧區大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畜牧業是牧民增收主渠道,其發展關系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三是生態功能,畜牧業發展通過影響牧區生態涵養進而影響到國家生態安全。在實際功能發揮中,這三種功能具有以下關系:首先,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是在經濟功能發揮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具有強烈的正外部性;其次在市場機制下,經濟功能可以直接通過牛、羊肉等產品價格體現出來,但社會和生態功能并不能進入市場交易體系;再次,過度強調經濟功能,將導致生態功能的弱化。由此引出重要的研究課題:怎樣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實現西部牧區外部性的內部化從而形成牧區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協調生效,如何更合理評價這一制度安排的效應?

1文獻綜述

理論界關于外部性內部化的政府干預已形成共識,諾斯認為,“國家提供的基本服務是博弈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都有兩個目的:一是,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即在要素和產品市場上界定所有權結構),這能使統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個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費用以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這第二個目的將導致一系列公共(或半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以便降低界定、談判和實施作為經濟交換基礎的契約所引起的費用”[1]。

當前,國內學者分別從制度安排、路徑選擇、效益評價等多個角度就外部性內部化的具體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領域展開了大量研究。如關于環境管理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宋國君等人認為,外部性既然存在于市場之外,其內部化必然需要政府的恰當干預[2];關于畜牧業外部性問題的研究,李雙元等認為,“生態畜牧業建設是青海高原地區解決‘三牧’問題,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對青海乃至全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6];關于畜牧業發展政策評價的問題,張智貝等用因子分析模型對青海藏區55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展了績效評價[7-8],陳海燕用OECD的方法測算了中國畜牧業的生產者支持水平并對政策的結構進行了分析[9],李雙元用案例分析法以梅隴個案為例,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10]。本研究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效應構建AHP評價模型,并對生態畜牧業政策實施前后的效應進行評估和對比分析。

2青海省生態畜牧業政策內涵和效應

2.1政策內涵

生態畜牧業是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 采用系統工程方法, 吸收現代科學技術, 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牧業產業體系, 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11]。

為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在牧區六州試點開展了生態畜牧業建設。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更加注重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政策目標落腳于生產發展、生態好轉、牧民持續增收,生態畜牧業建設主體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重要載體,生態畜牧業建設主要做法包括實行以草定畜、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飼草料種植、牧民培訓等方面。

2.2政策效應

在生態畜牧業政策指引下,青海省畜牧業發展實現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平衡發展。

2.2.1經濟功能

一是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情況匯報》顯示,截止2013年7月,全省牧區883個純牧業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村全部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入社牧戶11.5萬戶,占建設村牧戶總數63%;883個村累計整合草場1.95億畝,占建設村草場總面積51%,整合牲畜838萬頭只,占建設村牲畜總數56%。

二是畜牧業增長方式實現轉變。生態畜牧業建設借助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等手段實現了能繁母畜數量穩中有增,有效提升了種畜生產能力和畜牧業生產力,轉變了畜牧業畜牧增長方式,畜牧業產值穩健增長?!吨袊竽翗I年鑒》顯示, 2011年青海省種羊場能繁母畜數達88 034只,較2008年45 200只增長94.77%;種牛場能繁母畜數達28 005頭,較2008年6 300頭增長344.52%;畜牧業產值達119.3億元,較2008年89.2億元增長33.74%。

2.2.2社會功能

一是牧民人均收入顯著增加。青海省農牧廳《劃時代的偉大變革——發展中的青海生態畜牧業》數據顯示,2011年底,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的30個示范村和25個運行較好的建設村,人均純收入達5 282元,較全省牧民人均純收入4 279元高出23.44%元,人均純收入中牧業收入4 396元,占83.2%;其中5個牧區州25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有19個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水平,有11個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

二是農村居民家庭牧業收入穩中有增。生態畜牧業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居民家庭的牧業收入,《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達到1 026.2元/人,較2008年975元/人增長5.26%。

三是農村牧區持續經營能力大幅提升。隨著農村牧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牧區存款存量大幅增長,為牧區抵御自然和經營風險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同時為牧區畜牧業生產持續經營提供了重要的資本積累?!肚嗪=y計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達755 606萬元,較2008年299 121萬元增長152.61%。

四是牧區縣定居牧戶有所增加。生態畜牧業建設推動了牧民增收,為牧民改善居所提供了必要條件,牧區縣定居牧戶數穩中有增,鞏固了牧區社會穩定?!吨袊竽翗I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牧區縣定居牧戶數達149 939戶,較2008年136 807戶增長9.6%。

2.2.3生態功能

一是草畜平衡制度基本建立。在生態畜牧業政策指引下,通過以草定畜、淘汰非生產畜等做法,畜群結構得到調整,草原生態保護“新常態”下草畜平衡得以實現。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情況匯報》顯示,2013年,青海省天然草場載畜為114萬羊單位,較2007年的570萬羊單位下降80%。

二是草原建設成果不斷擴大?!肚嗪=y計年鑒》顯示,2010年青海省人工種草當年新增種草面積17.7萬hm2,較2008年7.6萬hm2增長132.89%; 2011年,青海省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875.1萬hm2,較2008年8 211 hm2增長6.58%。人工種草面積穩步增加和草原建設圍欄草場覆蓋面的提升,有效發揮了生態環境改善功能,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條件。

3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層次分析(AHP)模型評價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A.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進而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定性和定量分析。

3.1建立層次模型

應用層次分析法將青海省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分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3個層次;將政策效應評價指標設計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等3個方面、9個細化指標。其中,經濟指標包括畜牧業產值、種羊場能繁母畜數、種牛場能繁母畜數、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社會指標包括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牧業收入、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中農村牧區存款、牧區縣定居牧戶數,生態指標包括草原建設人工種草當年新種面積、草原建設圍欄草場面積(見圖1)。

3.2構造判斷矩陣并計算檢驗

青海省從2008年開始試點并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政策,考慮到上述9項指標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和連續性,從《中國畜牧業年鑒》、《青海統計年鑒》、《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中選取2008-2010年相關數據作為參考,以體現生態畜牧業政策從無到有的政策效應。

邀請農業政策評估專家、當地農牧局官員、畜牧業合作社(養殖場)負責人等8人作為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專家。由專家利用“1-9”標度法(見表1),對各指標通過兩兩比較重要性程度而逐層進行判斷評分,經多輪投票后確定評價因子權系數及意見趨同的評價方案,構造AHP評價模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3.3實證結果及分析

計算結果顯示各判斷矩陣和各層的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說明:各判斷矩陣一致性可以接受;遞階層次總排序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2008-2010年生態畜牧業政策效應評價排序結果表明,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應均優于2008年政策效應,2010年政策效應最佳(見表2)。

4啟示與建議

從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與成效的實證分析來看,實施相關的生態畜牧業扶持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通過探索形成了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實施以草定畜,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加強畜牧業科技推廣服務與勞動力培訓,實現“人、草、畜”平衡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

生態畜牧業模式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難以兼顧的問題,關系到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全國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邊疆穩定和生態保護大局。生態畜牧業模式的推廣不能僅依靠某個省或某個地區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需要中央政府在畜牧業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上通盤全局謀劃,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多項措施,吸引社會各類資本,充分調動各類主體不斷推進。

未來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仍需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考慮東部與西部、牧區與農區的區域性差異,因地制宜實施政府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合作社運行機制,發揮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對資源的整合優勢和產業的帶動作用;三是繼續鞏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成效;四是著力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五是不斷提升牧民勞動力技能。

(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North D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Bookstore,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2]宋國君,金書秦,傅毅明.基于外部性理論的中國環境管理體制設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2):154-159. [Song Guojun Jin Shuqin Fu Yim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Externality Theor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2):154-159.]

[3]李雙元,劉成玉.高原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新制度經濟學解釋:青海個案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10-113. [ Li Shuangyuan, Liu Chengyu.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xplanation of Ecostocking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in Plateau:the Qinghai Case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1): 110-113.]

[4]曾賢剛,唐寬昊,盧熠蕾.“圍欄效應”:產權分割與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2):88-93,[Zeng Xiangang,Tang Kuanhao,Lu Yilei,Fence Effect:Property Division and Integr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2):88-93.]

[5]顏景辰.中國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149-174.[Yan Jingchen.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8:149-174.]

[6]宋洪遠.中國草原改良與牧區發展問題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l-35.[Song Hongyuan.China Research Report on Grassland Improvement and Pasture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6:1-35.]

[7]張智貝,李雙元.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績效評價:基于青海藏區55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8-113. [Zhang Zhibei, Li Shuangyu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55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in Tibeta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J].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1): 108-113.]

[8]楊理.草原治理:如何進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國農村經濟,2007, (12): 62-67.[Yang Li.Grassland Management:How to Further lmprove the Grassland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7,(12):62-67.]

[9]陳海燕.中國畜牧業政策支持水平研究 [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4. [Chen Haiyan. Research of Support Policy to China Livestock [D].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10]李雙元.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現狀、評價與政策思路:以梅隴個案為例 [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2):38-43. [Li Shuangyuan. Qinghai Grassland Present Situ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Model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Case Study of Meilong [J].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1,32 (2): 38-43.]

[11]劉學劍. 關于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考 [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01, 18 ( 1 ): 15-16. [ Liu Xuejian.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1, 18 (1):15-16.]

Key wordsecological protectio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polic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現代畜牧業范文第5篇

摘要 分析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生態環境、政策支持、生產經營、草地資源、畜種資源、品牌資源優勢,針對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缺少有機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草場退化制約有機畜牧業發展、畜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牧民缺乏有機畜牧業生產知識的問題,提出符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以期有效發展有機畜牧業,提升牧民收入,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

關鍵詞 三江源地區;有機畜牧業;優勢;對策;青海省

Key words Sanjiangyuan Region; Organic animal husbandry; Advantage; Countermeasure; Qinghai Province

現代畜牧業的內涵就是生態安全的有機畜牧業,有機畜牧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畜牧業要求在畜禽生產過程中,在飼料中禁用化學添加劑、抗生素[1]和激素,在預防和治療畜禽疾病時盡可能不使用具有殘留性的藥物,從而保障人體安全,但這僅是有機畜牧業發展的外在要求和目的。有機畜牧業的真正內涵是在提供有機畜產品的同時,按照系統工程的原理,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努力促進畜牧業在農業生產內部的物質良性循環,延長能量流動的生態鏈,生產合格的畜禽產品,實現畜牧業的持續發展[2]。有機畜牧業生產的首要條件就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生態環境[3]。

青藏高原基本上保持著無公害、無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的生態環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作為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素有“江河源”“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生態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也是青海省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擁有天然草地2 133.3萬hm2[4]。因此,筆者結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優勢,針對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優勢

1.1 生態環境優勢

三江源地區地處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基本接近自然狀態,工業化程度極低,在草原建設中基本不使用化肥、農藥;大氣、水源、土壤、草地、畜種等沒有工業污染和化學污染。從三江源地區已通過認證的河南縣、興??h河卡鎮環境監測和產品質量檢測情況看,該地區完全符合有機畜產品生產要求。因此,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不僅有利于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防止生態環境惡化,遏制草場退化,同時還能大幅度提高牧民收入,對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1.2 政策支持優勢

三江源地區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機畜牧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政策導向;西部大開發戰略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的實施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青海省委、省政府有關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益的政策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發展有機畜牧業有利于爭取青海藏區建設、三江源生態保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

1.3 生產經營優勢

長期以來,三江源地區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一直是傳統的天然草場放養,牲畜放養方式符合有機畜牧業生產的基本要求和標準。牲畜的飼草是天然的有機飼草,畜產品經過認證程序就可以轉化為標準有機畜產品,轉化成本低。因此,在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生產投資少,見效快。

1.4 草地資源優勢

三江源地區包括青海4州16縣1市70個鄉鎮,總面積36.31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0%,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 952.70萬hm2[4],大部分是山地草甸類和高寒草甸類,屬于優良的天然草場,特別適宜有機畜牧業生產的需要。發展有機畜牧業可大力促進真正意義上的以草定畜,有效遏制三江源地區草場牲畜嚴重超載、草地生態日益惡化的現象,使三江源地區畜牧業向著草畜平衡的方向發展。

1.5 畜種資源優勢

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三江源地區人口相對稀少,草原面積較大,主要擁有白藏羊、歐拉羊、黑牦牛、河曲馬等10余種適應于高寒牧區的優良畜種,年存欄牲畜820萬頭只[5],而且這些畜種都是青藏高原獨特的種質資源。所以,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具備相對的空間和優勢。

1.6 品牌資源優勢

國家劃定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三江源”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它本身就是一個很響亮的品牌。三江源地區的白藏羊、歐拉羊、黑牦牛等畜種品牌已初具知名度,兩者相互結合,將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實力。

2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有機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有機畜產品屬較高端消費市場,強勢“龍頭”企業是發展有機畜牧業的依托和載體。從青海省已通過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的興??h河卡鎮和河南縣的運行情況來看,由于缺乏國內新品牌加工企業的參與和帶動,產品仍以活牛、活羊等初級產品為主,不能體現有機食品的價值和實現農牧民增收。

2.2 草場退化制約有機畜牧業發展

三江源地區草場面積雖然很大,但有90%的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中度以上退化面積達1 246.7萬hm2,占全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8%,黑土灘面積已達282.9萬hm2,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5%,占全省黑土灘面積的80%,全區17%的草場鼠害較為嚴重,草場退化、沙化、堿化的面積占全區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20%[5],這與發展有機畜牧業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2.3 畜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三江源牧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畜產品市場體系和信息體系不完善,特別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十分薄弱。加之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致使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難度很大,制約了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

2.4 牧民缺乏有機畜牧業生產的相關知識

有機畜牧業的實質是利用已取得的畜牧科技成果,對傳統畜牧業進行改造,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標準化生產和規范性操作所形成的高技術含量的產業。由于目前對青海省牧民缺乏從事有機畜牧業生產所必須的相關技術、技能培訓和配套服務,從而為實現有機畜牧業生產帶來一定困難。

3 三江源地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對策建議

3.1 制定三江源地區有機畜牧業的發展規劃,并建立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

有機畜牧業在三江源地區乃至青藏高原是一項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生產模式和工作經驗可循。因此,三江源地區在發展有機畜牧業的過程中,應從實際出發,進行全面規劃,確定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措施;同時還要建立包括有機畜產品認證、市場規范和技術要求等內容的政策體系和綜合技術服務體系,促使三江源區的傳統畜牧業盡快向有機畜牧業方向轉變。

3.2 引進或扶持有機食品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發展有機畜牧業的關鍵因素。通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在投融資、補貼、稅收、用地等方面實行優惠和鼓勵政策,引進國內外有實力、有影響的著名企業,或扶持壯大省內相關企業,并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行業發展。

3.3 依托生態和資源優勢發展三江源地區的有機畜牧業

三江源地區具有廣闊的草地、特殊的氣候條件和相對低污染或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如能將資源優勢合理區劃并加以保護和利用,使之進入良好的生態循環,增加畜產品附加值,則能夠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有機畜牧業的認知度

通過積極組織廣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到基層宣傳,發放藏、漢雙語《有機畜牧業基本常識》宣傳冊,以及舉辦科技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有機畜牧業知識,使畜牧業生產者自覺轉向有機畜牧業生產。

3.5 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有機畜牧業需協調處理好三大關系

3.5.1 必須處理好與傳統草原畜牧業之間的關系。

有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目標,與傳統草原畜牧業有很大差距。發展有機畜牧業,不是丟棄傳統畜牧業,而是傳統畜牧業在草原基礎設施、牲畜飼養管理、畜產品安全措施等方面要向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3.5.2 必須處理好與轉換期內牧民增收之間的關系。

結合三江源地區畜牧業實際,傳統畜牧業向現代有機畜牧業過渡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轉換期。在此期間,全部裁減現有草場中的牲畜超載部分,實行以草定畜,在短期內可能會導致發展有機畜牧業與牧民群眾增收之間的矛盾。

3.5.3 必須處理好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之間的關系。

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旨在保護和恢復源區的生態,這必將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畜牧業可以適當降低牲畜頭數,減少過度放牧,防治草地退化,也有助于解決現代畜牧業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有利于草原生態的改善,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楚維斌,史彬林,紅雷,等.抗生素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危害及科學使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19):128-130.

[2]施晨璐,孫永明,孟凡喬,等.論有機畜牧業之發展[J].家畜生態,2004,25(4):1-4.

[3]郭映義.加快青海省有機畜牧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青海草業,2005,14(2):32-34.

[4]青海省統計局.2008年青海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5]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和相關立法問題研究”課題組.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和相關立法問題研究報告[EB/OL].(2008-07-14)[2016-01-05].http://www.qhei.gov.cn/xbkf/kflt/t20080714_277140.shtml.

上一篇:農戶投資論文下一篇:防滲技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