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

2023-05-20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護士;職業危害;防護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和對醫院職業危害的認識,醫務人員自我防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充分認識醫院職業危害的存在,掌握醫院職業危害的特點和致病規律,有助于實施有效和必要的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害的發生,不僅為了自身不遭受醫院職業危害所致的損害,而且還關系到所有其他接觸人員的利益。

1 醫院職業危害范圍和種類

由于醫院職業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廣,醫院職業危害種類很多。護士的職業危害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會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為運動功能性損傷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醫用儀器漏電、高壓氧艙燃爆等易被醫護人員所警覺;有些物理性危害如運動功能性損傷、電磁輻射和低噪聲等在平時易被醫護人員所忽略,等到出現嚴重損傷時才有所意識。

1.1.1 運動功能性損傷 運動功能性損傷最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種較常見的職業相關性疾病。發生原因主要是護士常期處于一種超體力和持續彎腰狀態,如彎腰為患者進行護理,搬運患者、為患者翻身等。這種職業狀態可導致護士的腰肌和韌帶的損傷。

1.1.2 物理刺激

1.1.2.1 電離輻射 現在醫院里,除了人們熟知的X光機、醫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強弱不等的電子儀器,它們可產生射線和電磁場,激發空氣中氣體電離,產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質,少量多次接觸就可致突變、致畸和致癌。

1.1.2.2 針刺傷 護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針刺傷是護士最常見的傷害之一。急診護士針刺傷的發生率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對皮膚和其他組織的損傷,而是生物性感染的傳播。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觸傳播,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監測統計,每年因感染血液傳播疾病而死亡的醫護人員超過數百人,其中護士占63%[3]。

1.1.2.3 噪聲 病房的噪聲來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員、探視陪護人員對話,電鈴、電話、電視、物品、推車及儀器的移動聲,機器、空調、監護儀及其它機械性聲音等。據測各類報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機在65 dB[4]。環境噪聲超過50 dB將影響睡眠和休息,70 dB時干擾談話,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煩意亂、記憶力減退、神經衰弱,護士容易出差錯,同時也使胃分泌下降、內分泌失調、性功能紊亂[5]。

1.1.2.4 微小氣候 指護理人員工作環境的氣象條件,如:空氣的溫度、通風情況、熱輻射、熱量的消耗、衣服的熱阻等。不適宜的微小氣候可造成健康的損害。供應室、手術室等場地長期使用熱力滅菌方法,干熱和壓力蒸汽滅菌器在使用過程中所散發的熱量使室內溫度明顯升高,供應室的護理人員長期處于一個高溫高濕的工作環境和自然環境溫度的變化交替中。洗滌工作是供應室工作程序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應室的護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觸冷水。急劇的冷熱交替,會使機體組織器官出現血管的收縮和再舒張,產生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從而激活氧自由基、鈣超載和中性粒細胞,造成機體的損傷。由此可見,寒冷和潮濕也是危害供應室護理人員身體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學性危害

1.2.1 消毒劑和防腐劑 醫院長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劑、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揮發性化學制劑,可通過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對機體的生殖、發育、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等產生多方面有害性影響。消毒劑還可致支氣管哮喘、誘導機體突變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劑 機體內安氟醚、異氟醚等吸入麻醉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除,少量經手術創面、皮膚、尿排出體外[7]。手術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靜脈復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監護?;颊咚幁h境相對密閉,排出的帶有麻醉劑氣體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醫護人員近距離處置患者,都會較多的吸入此類氣體。長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氣可造成肝臟損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護士接觸麻醉性氣體,有引發自發性流產、胎兒畸變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療藥物 化療藥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細胞下降、生殖系統損傷、皮膚過敏、致畸、致癌和致突變已被公認。在許多醫院,無特殊配制化療藥物設備,配藥時揮發至空氣中的藥物微粒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使護士被動吸收。孕婦接觸抗癌藥物可導致妊娠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危險增加[10]。

1.2.4 患者體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膽液、糞便等都對護士產生不良刺激,同時也增加感染機會。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濺落率分別為38%、26%、13%,平均每月濺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經診斷和病因不明的情況下,患者無意識地把病原體帶入了醫院,導致在醫院流動人群之間的傳播。接觸患者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尿便、胸腔積液等分泌物,手術切下的標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針頭等,若不注意防護,不僅可造成自身感染,還會成為傳染媒介[12]。同時,醫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動性大,護士在與患者面對面近距離和頻繁的接觸中,容易經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受到如:流感病毒、風疹病毒等感染,特別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對其認識不清,未加嚴密防護,較多醫護人員被感染,是呼吸道傳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發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確診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醫護人員感染有335人,約占18%,居感染人數類別的首位,并持續一定時間。對于妊娠期護士來說,受污染后的補救措施受到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顯著增加。一些病原體可在胎盤上形成病灶,破壞絨毛結構,從而感染胎兒[13]。

1.3.1 傳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疾病類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篇綜合性報道指出,醫院工作人員(包括護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據報道,美國1981 ~ 1993年發現的30萬AIDS患者中,已有20萬死亡,其中6.0%是衛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衛生工作者中,護士占63.0%[15]。

1.4 心理社會性危害

1.4.1 醫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擊 當護士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時,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時,多數人心理會受到嚴重損傷,表現為悲傷、恐懼、消極無奈等,甚至影響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心理壓力 從事護理工作的幾乎都是女性,她們平常工作繁雜,在家庭要承擔更多一些的家務勞動和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加上住房條件、晉升等相對處于劣勢,增加了護士的后顧之憂,身心疲憊。

1.4.3 醫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壓力 酗酒就醫人員、病故后家屬沖動、患者醫療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將護士作為直接暴力的對象。國際護士會(ICN)指出和其他行業相比,護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業多3倍。暴力嚴重影響了護理人員的士氣、直接威脅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懷孕期護士職業壓力形成的心理風險 占據臨床一線的多為年輕護士,其中一些面臨成家生育的問題。在懷孕到生育時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需保持工作狀態。護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負荷、高責任、高風險性使護士產生職業倦怠,情緒變得不穩定。而穩定的個性有助于懷孕的護士身心發展,能保證她們平穩地度過孕期,同時也將對胎兒的身心發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2 醫院職業危害的發生原因分析

2.1 護士自身保護意識淡薄

在一些醫院特別是基層醫院,護士本身的防護意識淡薄,缺乏相關知識宣教和培訓。蔡志翔等調查241名護士發現,高達51.1%的護士在輸液、注射等操作中從不戴手套。而護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醫院沒有要求的占15.4%,這反映了護士的防護意識淡薄和管理人員缺乏全面性防護的管理理念[16]。

2.2 醫院對職業危害的防護意識不夠全面

醫院對職業危害的防護意識不夠全面,在傳染科和有醫源性輻射源的地方,給予重視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對其他人員就比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嚴格。表現為缺少對全院范圍內各科室部門職業危害的分布狀態掌握和防范應對措施;缺少相關知識培訓;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員督察落實;缺少定期總結和預警提示,從而使得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覺,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種醫院職業危害的機率和嚴重程度。有調查顯示,只有7.3%的護士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遠遠低于國內報道的護理人員對正確洗手方法的知曉率(44.2%)[17]。相關知識的缺乏,大大增加了護理人員遭受醫院職業危害的機率。

3 醫院職業危害的防護和補救措施

3.1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職業危害重在防護,而防護的關鍵則是安全意識的培養。一是護理學院開設護士職業防護課程,從職業生涯開始,就注意培養護士的安全防護意識和方法;二是加強臨床護士的防護培訓,發現和改變護士的不安全行為,強化安全防護意識和安全防護行為的結合。

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詳細了解本部門工作中存在的職業性危害,特別是各種污染或感染的方式與途徑及醫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確的自護措施,減少各種危險因素的傷害。因為護士短缺較為嚴重,難以讓護士離崗培訓,可鼓勵護士在線學習,大量的護士不必脫離臨床就可參加學習。

3.2 建立健全醫院職業危害防護的規章制度

組織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摸底排查醫院職業危害,有針對性的制定關于醫院職業危害的規章制度,制度內應包含醫院職業危害因素的來源、生物特性、傳播途徑、預防要點、處理要點及醫護人員遭受醫院職業危害后的補救措施和方案。規章制度建立之后,在醫院的發展過程中要根據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并設置專業部門專業人員對規章制度的執行進行監督和指導,有關情況適時通報全院各部門,以便指導正確應對醫院職業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護

3.3.1 開發或普及智能型護理器材 減輕勞動強度和一些重復操作,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盡可能完善醫療設備和防護設施。對科室使用的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普查、檢修,陳舊性噪音大的儀器設備盡量淘汰,器械車輪定期上潤滑劑,以減少噪音。條件許可,引進或開發機器人替代護士完成簡單的操作,如將必需品從保護區運輸到隔離區傳遞給患者、病區智能對講呼喚系統、輸液自動報警系統[18]、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研制的應用于護理之家的機器人援助系統[19]、愛爾蘭人研制的機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機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線和電磁輻射的防護 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要做好個人防護,要穿鉛衣,佩戴眼鏡,戴鉛脖套及鉛帽。對室內強電磁輻射源應設立隔離板(罩)或遠離人群。

3.3.3 針刺傷的防護 護士應注意日常操作安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標準預防的原則:①使用尖銳器械時,要特別小心,戴雙層手套,以減少進入體內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時,先檢查針頭是否安牢,手絕不可置于針頭前方,操作完畢用消毒干棉球壓住針眼,手不可接觸針頭,針頭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進行毀形處理。②使用防刺滲收集容器處理使用過的針頭[24];現已證明,防刺滲容器的使用,使針刺傷的發生率降低了50%。

3.3.4 環境因素的防護 對高溫、噪音、寒冷和潮濕的環境可采取一些防護措施,如消毒間要寬敞,安裝排氣扇,有條件的可安裝消音設施。冬季洗滌時最好用熱水。高溫的環境可安裝空調。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氣溶膠在空氣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劑通過超聲霧化進行空氣消毒,并做到定時通風,同時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內的桌椅。

3.4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3.4.1 化學消毒劑的防護 選擇合適的化學消毒劑浸泡被污染的醫療器械,了解消毒劑的理化性質,配制時戴手套和口罩等防護用具。定期開窗通風換氣或安裝空氣凈化裝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盛放消毒劑的容器要配備容器蓋,避免消毒劑的揮發。這樣既可以保證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又減少了對身體的危害。

3.4.2 化療藥的防護 腫瘤治療機構一定要組織和制定嚴格的防護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護用品、設備和環境,教育和培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配制對人體影響較大的藥物也應參照化療藥的沖配規則進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醫療用品時均應戴手套。眼睛、面部應避免濺到感染性血液、體液,必要時除戴口罩、帽子外,還要戴防護面罩。洗手是阻斷接觸傳播,預防醫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會行為危害的防護

3.6.1 心理護理 護士應主動學習有關心理學知識,掌握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經常與同事、朋友溝通交流,以驅除心中的郁悶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必要時就診于心理醫生。

3.6.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護理人員在自身的應對中應增強服務意識,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選擇適當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規范護理行為。

3.6.3 對醫院暴力行為的防范 醫院應加強護士應對暴力的能力培訓,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訓。另外,醫院環境及工作場所的設置中護士臺與醫院保安部門之間的監控和報警系統;門衛和保安有義務限制探訪者的數量,甄別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動機的人員進入醫院和工作場所;并通過卡控通道來限制公眾在醫院的活動范圍,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醫院暴力發生的硬條件。鼓勵和幫助護理人員在人身受到傷害時尋找法律幫助,而不應是勸說她們忍受委屈、息事寧人。

3.7 參加職業性損傷保險

護士職業性損傷是一種潛在的職業風險,一旦發生,其身心兩方面所承受的打擊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醫院為工作在臨床一線的護士參加職業性損傷保險,以減輕護士的心理損害。

3.8 護士孕期的職業安全保護

護士孕期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是目前醫院常見而不可回避職業安全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針對目前我國孕期婦女勞動保障問題制定的相關政策時間已久,這明顯與當前國情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不能適應,應做出相應的調整。醫院在充分服務好患者需要的同時,也應保護好每一位處于特殊時期的護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結論

綜上所述,護士的職業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會性危害。對于這些危害,已經引起國內外的關注。相關醫療機構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這些危害因素的傷害。但是由于醫院內各個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設置的不同,各個科室護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區別;護士年齡、性格類型、職業情感、學歷及工作年限的差別,與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別;再加上相關經費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學規范的職業危害防范措施和處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這些危害因素的影響,值得在不斷的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惠曉芳.急診護士針刺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現代醫學,2007,35(6):491-492.

[2]于蕾.臨床護士針刺傷的原因分析與防護[J].當代護士,2009,(12):95-98.

[3] 向艷君,賽冬紅,羅彥麗,等.ICU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護措施的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44-46.

[4] 劉英,張春菊.外科護士職業危害因素與防護[J].中國醫學雜志,2008,6(12):21-23.

[5] 周春華,鄒碧榮,喻謙.淺議影響護士身心健康的職業危害因素[J].護理學雜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維,汪毅.醫院環境中的職業危害因素與防治對策[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6,17(3):41-43.

[7] 景華.使用外科重癥監護與治療[M].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442.

[8] 張雪寒.手術室職業性危害及護士的自我防護[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5):200.

[9] 楊亞紅.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策略[J].吉林醫學,2008,29(4):344-345.

[10] 謝金輝,王建瓴,李海燕,等.職業接觸抗癌藥物對護士升值結局的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1,19(2):87-90.

[11] 張錦.ICU護士心身健康狀態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88,33(2):106.

[12] 王紅,陸衛國.護士職業危害的調查及防護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4):474-475.

[13]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99.

[14] 楊玉蓮.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9):433-434.

[15] 白雪,趙新漢.論艾滋病綜合防治的緊迫性[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13(2):31-32.

[16] 李映蘭.美國護士的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張光慧,趙慶華,曹松梅,等.重慶市護理人員血源性疾病職業防護認識的調查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學仁,鄧艷輝,蔡太生.醫護人員操作中被針頭刺傷情況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2,17(6):449-451.

(收稿日期:2011-10-09)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第2篇

物理性危害:對手術室護士構成職業危害的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針頭及銳器刺傷。針刺傷時,只要0.004ml帶有HBV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1]。感染HIV危險性為0.3%,感染HCV的危險性為1.8%。

化學性危害: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如甲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都有一定的揮發性,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對人體造成危害??蓪е伦o理人員頭痛、職業性皮炎、鼻炎、哮喘,還可以導致妊娠期胎兒畸形、流產。環氧乙烷、甲醛、甲苯不僅可以引起組織細胞損傷和機體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癌變,并具有累積效應。病人的物品、術間空氣、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引流液等都可能導致化學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通過醫源性傳播的效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2],是生物性危害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因素。

手術室護士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大量污染的器械和污染的血液,病原微生物種類復雜,且有相當數量的傳染病人在最初的診治時沒有被發現,器械未做特殊的處理。一些抗力較強的病原微生物,常規消毒方法難以奏效,個人防護意識差等原因,使護士被感染的幾率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針刺或接觸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幾率為0.3%,如果暴露于含有HBV的血液或體液,感染幾率為6.0%~30.0%,如果病人的乙型肝炎e抗原呈陽性,那么感染幾率為27.0%~43.0%,被HCV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感染的幾率為1.8%[3]。護理人員感染肝炎后,不僅會傳染給人家,還可能通過垂直傳播傳染胎兒。

手術室職業危害的防護措施

加強職業安全知識培訓:護理管理者要加強對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安全知識培訓,利用業務學習、專題講座、護理查房等多種形式進行強化教育,嚴格執行衛生部關于醫院手術室驗收標準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標準。嚴格劃分工作區域,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在工作中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使大家充分認識到各種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加強手的保護:①術前做好自檢。手部皮膚有破損時,暫不參加感染疾病的手術配合。②遵守規范洗手流程。③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應戴手套,必要時應穿隔離衣、戴防護眼鏡。若不慎被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濺入眼睛時,立即用大量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眼部。④嚴格執行手術操作規程。傳遞銳利器械時,應將器械尾端向前傳遞,并做提醒,防止術中意外的刺傷、刀割傷;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銳器部或按壓廢棄物,以免誤傷;使用后的針頭直接放入銳器盒中。如遇刺傷,應及時在流動水中擠出傷口之血液,并用3%碘酊消毒損傷部位的皮膚,更換雙層無菌手套。必要時,抽血檢測,做藥物預防。

改善手術室通風換氣條件:空氣流動能增加化學污染的自然清除率,減少蓄積;麻醉機應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應加裝過濾裝置,減少排出氣體的毒害性;盡量使患者體內的氣體麻醉劑交換完畢,再拔出氣體導管,以便減少手術間的污染。

正確使用化學消毒劑:①掌握正確的消毒方法。②配制消毒劑時,避免直接接觸或粉末誤吸造成皮膚、黏膜的局部毒性,應戴口罩、手套(必要時戴眼罩穿防護服),防止發生噴濺;避免濃度過高或濫用消毒劑。③避免環氧乙烷殘留:滅菌后的物品必須徹底解析后才能使用。滅菌物品殘留環氧乙烷應<15.2mg/m3,滅菌環境中環氧乙烷應<2mg/m3。④甲醛熏蒸的物品,應放置30分鐘后再使用。⑤臭氧消毒機消毒室內空氣時,工作人員應離開現場,并在關機60分鐘,O3濃度降至正常允許范圍,人員方可進入室內。

參考文獻

1 戴青梅,王立英,劉素梅,等.醫務人員職業性損害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52.

2 周益秋.手術室護士的危害因素及預防措施.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1,6(18):34.

3 殷小基.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檢測和處理.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33.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血透室;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醫院感染的高危險區之一,透析室護士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決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險因素的影響,給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F結合實際情況就血透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討論如下。

1血透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眾多研究表明,發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銳器傷是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最大的職業危害,血透室護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隨時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1]。而通過血源性傳播的傳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種疾病。另外銳器損傷是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工作中難免被銳器如:針頭,剪刀,安瓶等刺傷出血,目前已證實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而傳播。危害最大,最常見的(HIV,HBV,HCV)。這些病毒的傳播途徑中,它們透過血液和血液制品傳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學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較高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次氯酸鈉,倫拿靈,這些消毒劑易揮發。長時間的吸入或直接接觸混有高濃度消毒液的空氣時,可引起頭痛、頭暈、胸悶、咽喉干癢、皮膚過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機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癥患者呼吸產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個相對密閉的工作場所,以上因素導致工作環境空氣質量差,長時間的吸入可損壞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線的傷害:我院透析室空氣消毒用紫外線,紫外線照射對人的眼睛和皮膚具有刺激性,易引起頭暈、惡心癥狀。消毒產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過敏,如果直視可造成結膜、角膜發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來源于水處理系統,血透機的報警和機器運轉時產生的聲音,另外空調、電視、心電監護儀、病人痛苦時的呻吟聲,噪音會引起人體的應激反應,常導致頭痛、頭暈、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煩躁、焦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還會降低語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響血透室護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項高風險的技術操作,患者多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體外循環,所以病情變化快,需要護士密切觀察各項指標,隨時準備處理,精神始終是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的出臺,新透析技術的不斷出現,要求護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迅速掌握新技術,提高醫療質量?;鶎俞t院條件有限,動靜脈直穿病人較多,血管的破壞加大穿刺難度,給護士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配備專業工程師,機器出現故障必須自己排解;遇到急診隨叫隨到,休班時完全達不到放松狀態;患者對透析排班,機位不滿意發脾氣,以上這些因素導致護士精神高度緊張而使身心疲憊,容易發生差錯。

2防防護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護:醫院必須對護士進行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常規培訓,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別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傳播的標準化操作規程。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內瘺穿刺針、動靜脈管路、透析器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規定處理。安全處理銳器,遇針刺后應立即輕輕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流動水沖洗

(黏膜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3]。陽性病人實行專區、專機、專人透析。被HBV或HCV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建議在24h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于其后1-3月再檢查,仍為陰性可給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護士應每半年進行乙肝和丙肝標志物監測,陰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研究表明,有醫務人員手傳播細菌而導致的醫院感染約占30%[4]。

2.2化學因素的防護:血液凈化中心布局應合理,具備空氣消毒裝置、醫用空調,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護士應掌握化學消毒劑的理化性質、配制方法、準確濃度及注意事項,配制消毒劑時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圍裙、護目鏡。消毒液及時加蓋,避免揮發后對人體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護:紫外線消毒時室內不能留人,消毒結束通風換氣。水處理應有良好的隔音條件,工作人員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關門輕,做好儀器設備的保養和維修,使之處于功能完好狀態,加強巡視,減少報警發生率,減輕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護:護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資源,加強科室人員的配備,采取科學的彈性排班,使護理人員在休班時能達到完全的放松狀態。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安排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舒展因緊張工作帶來的心理疲憊,確保工作時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護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善于觀察,積累經驗,對透析治療操作要嫻熟,避免因業務不熟而產生心理壓力。學會調整心態,穩定情緒,保持舒暢的心情。

3小結

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日益關注的問題,血液室的職業危害有其自身的特點,護士應充分認識到所存在職業危害,完善防護措施是減少潛在危險的有效途徑。醫院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安全培訓,增強自覺、主動的自我防護意識,以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護士職業危害與防護[J]黑龍江醫藥,2010,23(5):841

[2]王萍,范曉莉,職業性HIV感染不容忽視[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1):673

[3]陳香美主編.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7 ?v3?w11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第4篇

隨著近年來人類病譜的改變及現代儀器的使用,使得臨床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更加復雜化、多樣化。護士作為醫院護理工作的直接參與者,由于工作環境,強度,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常暴露與職業危害中。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和對醫院感染的認識,護理人員自我防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實施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害,不僅為了自身不感染醫源性疾病,而且還關系到所接觸的其他人員的健康。

一.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統疾病

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時與病人密切接觸,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傳播給其他人員,如“非典”、肺結核、流感等。

2.皮膚黏膜接觸傳播

在實施護理工作時,護士經常會接觸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醫療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膚、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內交叉感染。

3.銳器傷

這是護理人員最常見的職業傷害。導致銳器傷的原因主要與抽血、靜脈注射、個人不良習慣有關,例如:針頭使用后沖洗套上針帽、徒手掰安瓶等。銳器傷后在與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觸又易造成傳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電離輻射

臨床護士經常接觸放射治療后的病人或介入手術中的配合,長期受到低劑量電離輻射,由此產生的蓄積作用也可對健康成危害。

b非電離輻射

常見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線、磁場、超聲、紅外線。紫外線可致皮膚起泡、脫皮甚至致癌。紅外線可以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形成永久性色素沉著或眼部損傷。

5.化學消毒劑

常用的消毒劑有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氣、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劑,對人體的皮膚、呼吸道及神經系統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頻繁接觸各種消毒劑,可以造成手部皮膚皸裂。

6.藥物

臨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如環磷酰胺、順鉑,抗病毒藥物如抗生素等,雖然可以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病毒、細菌而治療疾病,但同時對機體的正常組織器官也有損害。在配配制藥液過程中可出現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氣中形成還含有毒性微粒的氣溶膠或氣霧,通過皮膚或呼吸道進入機體。長期接觸會因積蓄作用產生遠期影響,可出現白細胞減少、脫發、月經異常等,還可使免疫力下降。

7.負重傷

護士在工作中往往為了病人而忽視自身安全,轉移和運送病人是護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不正確的搬運姿勢可使護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關節好的損傷。

8.心理社會因素危害

護士主要壓力源是專業及工作本身,如社會地位有限、晉升少、報酬低及工作疲勞感,均影響著護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

9.職業暴力

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屬的無理要求,或是因家屬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種誤會,在這種情況下病人或家屬中會對因無人員實施暴力,辱罵或毆打醫務人員。

二.防護措施

1.預防感染呼吸系統疾病和皮膚接觸傳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確洗手是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簡單的措施之一。護理人員在接觸病人前后、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后、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脫手套后必須嚴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氣溶膠。大顆粒氣溶膠和散播距離在1M以內,所以,醫務人員僅在近距離接觸病人是才需要帶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等傳染性物質濺到醫護人員的口腔及鼻腔黏膜。護士除必無菌操作是必須戴口罩外,在進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鋪床、更換床單是也應戴好口罩。特別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凡接

觸病人都應該戴好口罩,口罩只能戴一次,濕了就無效,口罩應蓋住口鼻,不能掛在胸前反復使用。

b.穿著工作服

以這要整潔,扣好衣領和袖口,不能穿工作服去餐廳、宿舍等地。工作服如被病人的血液、體液、化療藥物等污染應立即更換。

c.病房整潔

采用濕式清掃的方式,定時通風換氣,減少空氣中的細菌密度,保持空氣新鮮。

2.銳器傷的防范

a.規范操作

是降低針刺傷的重要環節,在操作中應謹慎、細心。

b.使用防護用品

?戴手套。護理人員在接觸病人的血液時必須戴手套。?安部折斷:使用紗布可減少掰安瓶導致的玻璃傷?加強廢棄物管理。不能將裸露針頭的器具傳來傳去,用過的針頭盡可能一次性處理到位。

c.發生銳氣傷后,應保持鎮靜。馬上進行傷口處理,立即從近心端想遠心端基礎 損傷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并用大量流動水沖洗傷口,在用酒精、乙醇消毒后用無菌紗布包扎。在根據情況注射疫苗等。

3.射線防護

紫外線消毒時,避免人員進出,照射結束后開窗通風,在進行X線攝片是,護士盡量遠離攝片區,必要時穿防護衣。

4.化學消毒劑污染的防范

接觸化學消毒劑時應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應加蓋防止揮發,既可以保證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又能減輕對身體的危害。

5.抗腫瘤化療藥物污染的防護

護士應該樣操作規程,合理使用防護用具。配置藥物時、更換液體、拔針時應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戴聚乙烯手套后在加戴一副乳膠手套,必要時穿防護衣。在沒有通風設備的地方,操作臺應該靠近安有排氣扇的窗口,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損立即更換,操作臺面應覆蓋一次性防護墊。操作后脫去防護用品,并洗手。(注:化療藥物外露,應標明污染區域,及時處理。如不慎將藥液濺到眼內或皮

膚,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減輕毒性)

6. 負重傷防范

搬運重物或搬抬病人時,一方面,要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及技巧,保持身體的正常平衡,避免肌肉損傷;另一方面,要借助一些護理器械。

7.心里危害的防護

護士要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舒暢、愉悅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工作之余多從事戶外運動。正確處理好與病人、病人家屬、同事和上級之間的人際關系。保持好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8.防護暴力

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實事求是、科學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法律意識,熟悉并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護士要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掌握溝通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病房管理過程中要文明禮貌,遇到糾纏不清的特殊情況要采取迂回戰術,避免發生沖突。

護士防護意識論文范文第5篇

一、[應急預案]

1、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操作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銳器劃傷刺破。如不慎被乙 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銳物體劃傷刺破時,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時進行傷口包扎處理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2、被乙肝、丙肝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應在24小時內抽血查乙肝、丙肝抗體,必要時同時抽患者血對比。同時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按1個月、3個月、6個月接種乙肝疫苗。

3、被HIV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應在24小時內抽血查HIV抗體,必要時同時抽患者血對比,按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同時服用相關藥物,并報告院內感染科進行登記、上報、隨訪等。

[程序]立即擠出傷口血液→反復沖洗→消毒→傷口處理→抽血化驗檢查→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

通知院內感染科進行登記、上報、隨訪。

一、 醫務人員銳器傷的預防和處理

造成醫務人員銳器傷的利器有針頭、安瓶、刀片、縫合針等,最為常見的為針頭刺傷。 首先是預防:

1、銳器及用后的針頭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銳器隨意走動;

3、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帽:如果必須套回一定要單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5、禁止將針等銳器隨手傳遞;

6、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7、丟棄的損傷性廢物無論是否使用均按損傷性廢物處理。 然后是處理

1、報告控感辦,填寫刺傷事件登記表,記錄刺傷過程、利器名稱、型號、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等內容,進行感染評估,采取阻斷感染的措施;

2、刺傷事故發生后立即進行緊急處理:捏住損傷處近心端,防止微生物進入血循環,在流動水下沖洗、消毒、包扎;

3、銳器傷和血液污染后局部處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潔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4、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由近心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上一篇:護理護士論文下一篇:護士醫學院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