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文化論文范文

2023-09-17

新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公共文化人才是指為社會發展、群眾娛樂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創作人才、文化成果傳播人才、文化事業服務及文化服務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擔著群眾娛樂、文化思想宣傳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社會職能。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公共文化人才。目前,很多基層公共文化單位,人員老化,人才短缺,存在著明顯的“三低一少”現象(文化程度低、技術等級低、管理水平低、專業人員少),公共文化人才能力的高低,實實在在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完成質量,公共文化人才素養的高低也實實在在影響著社會公共文化的呈現水準。

公共文化工作需要深入群眾,落地性很強,服務場所多為地方文化館站、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開展活動廣泛,如文藝演出、各種賽事、社會輔導與培訓、廣場文化活動等,工作時間常常為公眾休閑時間,工作任務和壓力也往往繁重,從事公共文化工作不僅需要公共文化人才“一專多長”的業務能力,更需要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有神圣使命感和熱情,有強烈責任心和自豪感。

高校是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一直以來,職業院校在技能培養方面頗為重視,強調工匠精神,周建松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中說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充滿“工具主義”的價值而缺少對職業教育人本價值的關懷。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由于所從事工作的文藝性,不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藝術職業院校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面對當前職業教育現狀,面對文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生源,該如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公共文化人才來支撐地區公共文化的發展,響應新時代全國人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呢?

習近平指出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職業教育承載著廣大青年“成才”“成功”“出彩”的重要責任。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提出的職業教育的三個要旨也體現出人本價值關懷:“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重遞進式目標將個人謀生和服務社會結合,將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教育結合,將一技之長和全面發展結合。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在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2年以來體現出逐漸增強的人本主義意涵。人本主義宣稱對“個體、人類內在尊嚴、人性權利和價值……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新時代的中國,職業教育更應吸收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生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和回報社會,懂得如何運用技術改善我們的生活和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為例,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自2012年(2015年之前,該專業名稱為文化事業管理)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探索高職藝術院校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模式。

本文針對目前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供需問題和高職學生未來發展問題,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社會文化系在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上的人才培養探索為例,基于“人本價值”理論,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凸顯人本關懷,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我國公共文化輸出高質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一、培養公民意識,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公共文化人才進行文化藝術創作和傳播,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文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在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每年召開德育研討會、開展開學思政第一課,平日也舉辦豐富的培訓與教育活動,為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把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使命和目標。

二、以生為本,反饋式培養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堅持從崗位出發,到崗位中去。首先,從崗位出發,以實地調研為基礎,嚴格遵循社會和崗位需求。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地處珠三角廣佛地區,在劃歸廣東省教育廳之前屬于廣東省文化廳唯一一所直屬藝術職業院校,有比較充足的公共文化環境和文化藝術資源。學科帶頭人來自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一線崗位,多次帶領學生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實地走訪與調研,與珠海文化館、中山文化館、佛山文化館、花都區文化館、三水文化站等廣東省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機構交流并簽署實習基地。文化館、文化站現場教學,學生目睹真實工作場景,直觀認知將來的工作崗位,清晰用人單位需求,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目標性更強,在職業規劃中有更清晰的定位。學生聆聽文化工作者分享工作經驗,感知到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必須深入基層,走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真正需要和呼喚的文化藝術,前輩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熱愛也讓學生們受到人格感染和鼓舞。然后,到崗位中去,給每位學生安排實習就業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團隊持續跟蹤學生實習與就業,定期去做崗位回訪,一方面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實習生的滿意度和對崗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了解畢業生實習生的工作進度、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實習收獲、工作感受等情況,為課程修訂與優化提供參考,做到以生為本,反饋式教學。

三、依托學院特色,服務地方區域文化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組織,肩負著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責任。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依托強大的音樂、舞蹈、粵劇等藝術優勢資源開設藝術通識課,培養出的學生“一專多能”,能說會唱,能演會跳,多次為社會提供公益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志愿等服務。另外,高職院校還可與政府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合,開展共建與合作,為一線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在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亦可開展小規模定向委培,為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定向培養和輸送人才。

四、因材施教,細分培養

文化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是基層公共文化隊伍的主要構成。程瑩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中提到針對生源特點進行學生分層。也就是對所有學生進行思想和藝術通識教育,使他們畢業后能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成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和藝術常識的文化志愿者。對藝術類生源開展文化理論教育和藝術技能培訓,這類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企事業單位開展文藝活動,進入地方文化館、社區文化站等基層公共文化場所成為業余文化骨干。為優秀藝術特長生開展更加專業系統的藝術訓練,在能跳會唱方面凸顯職業性和專業性,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成為藝術活動的引導者,成為文化和藝術的繼承人。根據學生特長和興趣因材施教,學生可揚長避短,學其所樂;根據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的構成進行細分培養,人才培養更有指向性。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有兩個細分方向:藝術培訓和文化管理,在專業設置上凸顯人性化,有效解決了學生通而不專、就業與個人興趣不和諧的問題。

五、終身教育,出彩人生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首先要培養合格勞動者,實現零距離就業,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讓每個人收獲更好的人生。零距離就業是基本目標,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擁有提升和晉升能力才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職業教育不應止步于??平逃?,應有更高發展,可通過專插本、專升本選擇繼續提升,解決就業時一些公共文化崗位學歷門檻高的問題,滿足社會公共文化工作對文化程度高的公共文化人才的需求,滿足學生對提升職業技能和獲得理想崗位的渴求,成就出彩人生。

以文化感化人,以藝術熏陶人,服務就業,服務社會,服務人生?;谌吮局髁x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之路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程瑩.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課題“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成果[J].傳播力研究,2018(18):199-200.

[2]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4(10).

[3]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06-23.

[4]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1-4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何麗華

新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往在應用研究中很少系統地從文化產業的終端——文化消費上進行研究,本論文通過分析2010-2013年廣西文化消費現狀,指出文化消費不足成為制約廣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以文化消費主線,將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主體作為戰略思考基點,提出了廣西文化產業走消費拉動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戰略對策。

關鍵詞:文化消費;廣西文化產業;戰略思考

引言:2010年國家提出把文化產業地位上升為國家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提出實現文化產業國家支柱產業目標。文化產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拉動向擴大內需傾斜的戰略基點。而文化消費需求狀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把握文化消費需求就抓住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當前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戰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消費的內涵。文化消費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學者對文化消費的內涵認識基本趨向一致,只是定義的視角有所差別,當然也帶來了對文化消費外延的不同認識。施濤(1993)認為,文化消費指以文學藝術為主體,包括對音像、出版和與此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服務。此定義可以看作狹義定義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則從廣義角度認為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胡秀麗(2008)從文化消費的目的性角度認為“文化消費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學習、享受藝術、休閑娛樂等活動中為獲得知識、藝術熏陶、精神享受與滿足而實施的消費行為,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體的生活質量”。 唐秀麗(2006)是從文化消費的對象及其范圍來界定文化消費的,認為文化消費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包括人類社會的活動及其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費從地域范圍講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體系(如東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和勞務,又包括世界范圍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體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及勞務。

(二)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關系。(1)文化產業以文化消費為目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起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以視聽感受、情感滿足、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文化消費需求決定文化生產,成為產業形成發展的源泉。根據恩格爾原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結構的改變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物質需求讓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此外文化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休閑時間彈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隨著文化消費能力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拉動文化產業增長。(2)文化消費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它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質、閑暇時間、文化價格、文化基礎設施等因素。文化消費能力與收入、消費者文化涵養、閑暇時間、文化基礎設施具有正向關系,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呈反向關系。上述因素將直接影響文化消費的走勢。所以,提高文化消費能力是擴大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生產的前提條件。發展文化產業應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廣西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廣西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費支出的基礎,消費的提升依賴收入的提高?!笆濉逼谀?013年,廣西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為23305.4,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為50%。但與橫向全國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較,差距分別為3649.7元。

(二)廣西文化消費總體增長速度緩慢,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增長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費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無論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是農場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隨后又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本省域外向型產業就業和收入的降低影響,居民首先在消費支出中保證物質剛性需求滿足。在此壓力下,文化軟性需求成為當減之項。

三、文化消費對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1)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轉換成為文化產業資源。廣西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先輩留下了豐富文化資源,從整體上看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和市場價值,從西部地區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緣優勢,但歸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廣西人對祖輩的文化資源習以為常;同時經濟尚處于較為不發達階段,工業化程度較低,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業資源所依賴的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都不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更不等于文化產品、文化商品。文化資源要轉化為文化產品,必須經過現代的生產轉化,文化產品要成為文化商品,必須經過市場的轉化,通過消費市場才能最終實現得了。(2)文化消費群體培育滯后,本地消費市場與外來消費市場都難以形成產業良性循環。廣西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本地市場,也需要外部市場。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又相對落后,難以形成消費群,本地市場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培育非常艱難。因此,廣西的文化產業必須考慮吸引外來的消費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完善并不可能。(3)廣西文化產業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失衡,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相比,產業屬性主要體現在從文化產品研發—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品推廣—文化產品消費等環節是以產業化運作方式進行,相對傳統方式而言,規?;蔀閮仍谝?。但與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異,廣西的文化產業規?;缆愤€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廣西實力較強的出版業為例,報紙固定資產偏小,一些報紙經營規模與資產比例不吻合,而粵傳媒總資產達達73億元,比整個廣西報業還大。

四、文化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費能力作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

基礎。(1)考慮城鄉收入現實差距。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費結構存在著密切地聯系。鑒于目前廣西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線,應該提供從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以適合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政府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合理調節、引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價格,采取差別定價,票價補貼等多種方式,降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成本,促進文化產品的消費均衡。(2)提升消費者的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增加文化消費設施建設投入。目前人們文化消費意識還不強,其中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投入,讓更多的人可以免費或低價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資源向文化商品轉換的載體,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于設施的完善,這一方面同樣需要政府的鼓勵與財政支持。

(二)以創新文化產品,不斷引導新文化消費熱點作為戰略發展動力。(1)對文化資源的市場挖掘。廣西八桂大地,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等價值,但前提是找到這些價值能傳播的普適性商品載體。所以需要借助現代商業、市場的手段,運用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生產加工的平臺將文化資源才能轉變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文化商品。(2)引導文化消費。一方面,要以優質的文化消費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消費,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為主要載體的產業,創意位于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創意能力能夠創造文化消費熱點,抓住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文化需求,成為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延展文化價值鏈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1)以文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作為核心,延展產業鏈條。通過現代技術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創意內容通過不同的承載方式,不斷改進和完善其文化服務價值,實現文化產品的邊際效用遞增。(2)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在桂林、南寧、柳州等文化資源豐富地區,要發揮文化產業聚集效應。首先,以特色文化產品聚集形成經濟增長點;其次利用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經濟增長極;再次通文化產業輻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經濟增長帶。

結語:以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廣西文化產業來說是一條“內生式”發展道路,是對以往單純強調政策優惠的“外生式”發展道路的矯正,同時也是縮小與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實施戰略路徑。

參考文獻: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探討[J].上海統計,2002,(4):43

[2] 葛紅兵, 謝尚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振興的根本問題——兼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2009,(12):83-94

[3] 顧江,郭新茹.文化產業價值鏈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麗.談文化消費的社會意義[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08, (5): 13

[5] 李建平.廣西文化產業現狀分析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藝.差異性競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4,(05):

[7] 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10(3):91-96

新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當前,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迅速崛起的“朝陽產業”。處于從要素積聚向爆發增長過渡階段的南京市建鄴區,正努力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

的基礎條件與有利機遇

建鄴區培育和發展文化企業有一定的基礎條件:

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空間布局清晰。立足“現代化新南京標志區”定位,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以廣告創意、動漫游戲為主導的新城科技園板塊,以文博會展、數字傳媒為主導的中央商務區板塊,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為主導的江東商貿區板塊,以創意智慧、生態旅游為主導的生態科技島板塊,以創新科技研發為主導的南部生態智慧城板塊等五大文化載體,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開放靈動的文化產業空間新格局,強化了對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載體支撐與規劃引領。

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和現代資源并存。建鄴作為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空間,既有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更有潮流文化的時代內涵,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獨特的地方文化形態,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深厚的文化稟賦,充滿張力和活力的現代氣息,使其擁有了發展文化產業不可替代的獨特資源,對具有前瞻意識的文化產業投資者將產生極大吸引力。

區位優勢明顯,綜合實力增勢強勁。建鄴區作為南京主城區之一,東倚主城,西臨長江,與老城僅一河之隔,與江北隔江相望,暢通的主次干道、便捷的地鐵專線,溝通天塹的跨江大橋和過江隧道,構成了建鄴環網相連、綜合交錯、水陸并蓄、輻射周邊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近幾年來,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快,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培育壯大文化企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府高度重視,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河西新城作為南京現階段及未來傾心打造的新城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程度、推進強度、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務實、有序、規范的管理機制,公開、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日益完備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業與文化項目發揮了良好的集聚、輻射作用,營造了文化企業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

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更面臨有利機遇:

產業發展的市場機遇。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后發優勢和潛力十分明顯,無論是從近期青奧的籌辦還是從城市新中心長期發展來看,其文化產業市場都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消費能力和巨大商機。

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近年來,區委區政府以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1+5+1”文化政策體系為契機,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現代文化強區、推動建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強力推進了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的人才機遇。近年來,建鄴區著力打造人才高地,匯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商業精英人才和優秀管理人才,為建鄴文化企業培育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產業發展的青奧機遇。2014年青奧會落戶南京。青奧會的舉辦必將形成推動建鄴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現實優勢。

二、建鄴區文化企業整體發展態勢喜憂并存

近年來,建鄴區以“文化南京”發展戰略為契機,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突出園區先行,強化文化產業政策扶持、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加速文化企業、文化項目集聚,轄區內文化企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成長過程,文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貢獻率逐年提升、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文化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共有290家,截至2012年10月,增加到560家,一大批有發展前景、產業特色和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文化企業經濟貢獻率日趨提升。建鄴區文化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9年的2.50%逐漸增加到2012年的3.91%,文化企業在建鄴區的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對整個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日益增強。

文化企業涉及領域持續拓寬。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主要分布在7個行業,并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行業形態。至2012年,分布行業擴展到13個,而且具有文化產業特色的新興文化企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廣告傳媒行業迅速崛起,成為建鄴區文化產業類企業最多的新興行業。

重點文化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逐漸顯現。2008年全區年營業額4000萬以上的文化企業只有23家,占整個文化企業數的8%,2012年已經達到56家,占整個文化企業的份額已提高到10%。大型文化企業數量的增多,產生了顯著的示范帶動效應,引領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走上了一個繁榮發展的快車道。

但是,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過程中仍然存在明顯不足。

龍頭骨干企業偏少,引領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全區2012年文化企業總數是560家,其中4000萬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為56家,只占10%;2012年全區資產過億的文化企業數量只有26家,僅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5%,而資產超過10億的文化企業僅有5家,只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0.9%。龍頭骨干文化企業的偏少已成為全區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制約。

園區軟環境不“軟”,載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全區盡管正在建設或相繼建成國家廣告產業園、第壹區文化街區、青奧產業園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然而西祠街區等一些文化產業功能園區已經廢棄。較多的產業園區還處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相應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服務理念、科學管理、科學調配、人文環境的建設和打造方面比較滯后,與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態勢難以匹配與適應。

文化企業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創意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轄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文化企業很少。在2012年規模以上的56家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性的文化企業僅有7家,而在規模以下中小文化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企業人才緊缺,人才制約瓶頸有待進一步破除。高端原創人才匱乏,創意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素質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企業效率與優勢難以有效發揮,文化企業發展普遍面臨著人才瓶頸制約。

三、發達國家培育發展文化企業的成功經驗

當前,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有力措施培育發展文化企業,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與做法。

歐美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創新舉措:

文化自由貿易原則的推行為文化企業的全球經營鋪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歐美尤其是美國倡導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為文化企業的輸出疏通了道路,一大批的文化產品在全球化經濟流通過程中輸入到世界其他國家。

繁榮完善的資本市場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歐美國家擁有一個龐大而完善的金融市場,能夠使文化企業發展獲得巨大資金支持。比如,美國的文化企業發展得益于國家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如通過基金會、個人贊助等方式,但更多的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于資本市場,來源于文化企業自身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

發揮行業協會在文化企業發展中的指引協調作用。政府力量在市場上的弱化,更多的管理職能被賦予了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有效地承擔起了政府賦予的職能,維護了各個文化企業和整個文化產業的市場秩序和健康發展。

日韓是亞洲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在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方面的經驗做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減少對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規制。比如日本的動漫與游戲企業不像其他國家有太多的規制,除了個別專門面向兒童的文化產品外,大多數在內容方面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制約。

發揮相關文化企業之間的互動效應。例如日本的內容產業中各個企業之間,無論是電影、漫畫、游戲或是音樂的生產設計企業,都是相互聯系的,媒體的綜合性和多元化更進一步推動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推動了相關文化企業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產業的繁榮。

加強文化企業發展與城市特色的融合。日本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十分注重和城市文化特色發展相結合,在日本的東京、神戶以及名古屋等主要城市,當地政府引進、培育了一批文化特色企業,例如仙臺只引進培育電影企業,提出了要依靠電影產業的特色搞好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加大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援助支持。韓國文化企業的培育最主要的舉措就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游戲產業中,網絡游戲公司起步門檻較低,主要得益于政府實行的援助計劃,援助計劃的實施促進了網絡游戲產業的大力發展,可以說,韓國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的。

四、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的路徑思考

堅持量質并舉,著力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明確了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走向、產業布局與發展目標。針對當前文化產業既缺乏規模雄厚的大型文化企業,也缺少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在文化企業的引進與培育方面,要著力培育發展龍頭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通過推動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傾力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又要積極培育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協作、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依托項目帶動,著力推進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要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制定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和獎勵辦法,編制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完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儲備、培育和扶持機制,全力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工程項目建設。要按照“儲備一批、規劃一批、建設一批”的滾動發展原則,籌劃、論證、篩選、確定好各類重點項目,建設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庫,加快推進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新緯壹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南京報業傳媒大廈、云錦坊、第壹區文化街區等市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強化青奧產業園、歡喜城、港華文化產業園、網商產業園以及知海教育、應天智匯、西祠街區、建筑師公社等特色文化產業園等載體建設;加大對新與力傳媒、原力動畫、舜禹科技、魔盒信息科技、學府翻譯、養墨堂等重點文化企業扶持力度,形成具有規模集聚效應的金融、廣告、會展、商貿等主導產業品牌,不斷增強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規模品質、市場競爭力和整體實力。

突出人才建設,著力強化文化企業發展人才支撐。一是要加快文化領軍人才集聚。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深入推進落實“321”人才計劃,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推動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加快文化創業人才集聚。以主導產業為引領,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的要求,重點培育和引進各類文化產業人才,形成“引進一個人才、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聚集一批人才”的鏈式效應;三是要加快文化領導人才集聚。要把懂文化、愛文化的專業人才放到黨政領導崗位上去,推動文化產業專業化、融合化、創新化發展;四是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南京“1+8”和“科技九條”等創新創業政策,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文化創新人才,形成企業、科技、教育協同推進的合力;五是要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構建以人才評價、培養、激勵、流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人才政策體系,培育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文化創新、尊重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創造促進文化人才、文化企業脫穎而出的城市文化沃土。

優化服務體系,著力完善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環境。一是加強文化與金融融合。要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的對接合作,加大有效的信貸支持,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積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行基金投資或上市融資,重點支持中小文化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投資開發文化項目。二是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相關部門和園區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適合建鄴區文化企業需要的公共技術服務載體,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扶持技術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企業、大項目,建立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中心,要通過科技計劃對文化產業中的共性技術研發進行直接干預,促進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跨越式突破,促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成果共享,激發文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助推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三是不斷搭建新平臺、打造新載體。努力打造品質較高、規模適度、特色明顯、效益突出的文化產業集群和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由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推動科技資源的共享與文化創意的轉化,促進文化企業集群化、產業技術專業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建鄴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黃 杰

新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在當代書籍封面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現代書籍封面設計的初步嘗試,而在民國時期書籍封面的漫畫設計中,也滲透了當時的革命精神,賦予書籍封面漫畫設計豐富的藝術內涵。國民時期書籍的漫畫設計表現出一種新型的書籍封面設計形式,突破傳統封面設計的限制,表達了我國技術創新以及藝術欣賞水平的提升,為現代書籍設計提供了新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民國時期;書籍封面漫畫設計;藝術形式;美感

自鴉片戰爭后,我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同時也意味著我國近代史拉開了序幕。中國近代史可謂是一部國人奮斗史,清朝覆滅,民國誕生。伴隨這一場又一場的革命,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都有比較強烈的反應,并且推動了民國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并主要表現在書籍方面,推動了民國時期的雜文和漫畫的發展,并與民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一、民國時期書籍封面漫畫設計的美感來源

自鴉片戰爭后,西方先進技術傳入中國,為書籍設計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傳統的線裝書籍被遺棄,并且由毛筆書寫轉為鋼筆書寫,閱讀形式也由右翻轉變為左翻,書寫形式也由豎排改為橫排,然而,書籍封面藝術在我國有較久遠的歷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于書籍封面藝術所崇尚的是“典雅”與“富有內涵”,這并不局限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的發展,反而新生枝椏,重現出勃勃生機。

留學派藝術家將自己在西方所學知識以及藝術審美帶回中國,并掀起了藝術界的新革命,例如:“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等;并將“包豪斯”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精神以及藝術風格應用于當時的藝術創作中,而書籍封面設計將這些新型藝術形式以及技術加以借鑒,并應用于其設計中,促進了當時書籍封面設計的發展。民國時期有許多學者崇尚寧靜、柔和以及莊重的情懷,例如林庚在其作品《夜》的封面上,選取了美國肯特的繪畫人物,并在背景中加入夜空與繁星,彰顯了神秘、詩意昂揚的藝術內涵[1]。

留日派將日本書籍封面設計藝術帶入中國,也為中國書籍封面設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李叔同、魯迅等人都曾遠赴日本留學,在魯迅作品的封面設計中,其主旋律是民族精神,是基于日本封面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融入了中國特有的特色,例如在《引玉集》中,是在白色封面中嵌入一個排列著繁密手寫文字的方塊,雖然有日本風情,但從骨子里透露著濃厚的中國風[2]。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刺激了共產主義的興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藝術文化在中國開始流行[3]。

二、民國時期書籍封面漫畫設計的特征

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我國藝術的發展,書籍封面設計突破了傳統觀念的限制,開始嘗試以繪畫、圖像配合漢字書法、美術字體等形式進行封面設計。并且以魯迅、聞一多、豐子愷等著名藝術家和作家堅持自主創作封面設計,他們接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本質上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形成了民國時期獨具特色的封面平面設計風格。

(一)文人參與

在民國時期,大部分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出版家對于書籍封面設計的美感非常重視,許多作者直接參與了作品的封面設計當中,并且賦予了封面設計豐富的藝術內涵,呈現出多樣性和藝術性。魯迅重視美術發展,提倡應用新美術,并將其帶入自身作品的封面設計中,其作品封面設計一面要求具有美感。豐子愷是民國時期一名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音樂理論家和漫畫家,其一直將自身作品的封面設計與其漫畫創作相結合,也可以將封面設計作為其漫畫創作的重要內容。著名詩人、翻譯家卞之琳在其作品《三秋草》的封面設計上,無使用任何圖案裝飾,淡雅自然,書面呈淡青色,具有一番秋日草色的印象,可見這一時期的書籍封面設計崇尚素雅、清爽的美感[4]。

(二)漫畫創造與書籍設計的融合

漫畫是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其具有強烈的幽默性、諷刺性以及歌頌性,能夠起到教育、審美以及認知等社會傳播作用,尤其商業廣告以及書籍封面設計的應用最為經典,也是漫畫設計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應用渠道。例如,漫畫家廖冰兄在其作品《美文集》、《寂寞》、《千金之子》的封面設計中應用了極富裝飾意蘊的漫畫,滲透了詩意,并且線條和布局非常完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5]。

(三)書籍技術的進步

造紙術的出現使得紙質書籍的大量生產得以實現,而明朝線裝書的出現代表了中國傳統書籍形態發展的最高階段,之后就再無較大變化。自“西學東漸”后,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引入中國,并且文化運動的興起促進了書籍行業的發展。傳統的書籍制作技術被摒棄,取而代之的西方先進的印刷技術、裝訂技術以及封面設計藝術,推動了我國書籍制作水平,也導致我國書籍封面設計產生了較大的轉變。

三、結語

文學是社會生活變遷的形象化載體,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的變化反映了當時思想文化以及生產技術的變化,突破了傳統技術的限制,借鑒西方、日本、蘇聯風格的書籍封面設計,同時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形成了民國時期書籍封面漫畫設計都有的美感。

【參考文獻】

[1]余青.淺析豐子愷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風格[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4,15(2):81-81.

[2]馬金嬌.淺談“漫畫大師——張光宇”對中國現代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 2013,16(11):141-142.

[3]沈珉.現代書籍設計的第一個高峰——簡析民國書籍封面文字的設計[J].編輯學刊,2013,22(4):64-67.

[4]郭安.魯迅書籍封面設計實踐的現代設計思維呈現[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18(6):158-160.

[5]劉皎.西方設計思潮對中國民國時期書籍封面插圖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 2013,18(20):63.

作者簡介:孫紅娟(1984-),女,河北邯鄲人,鄭州輕工業學院碩士,黃河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動畫。

新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化消費是青少年人之為人的社會化需求,青少年是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之一。選取了武漢市不同層次初、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從青少年所擁有的資本和消費認同幾個方面,研究了青少年文化消費動機的影響因素。通過對選取的396個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不必然受其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而文化資本卻對其產生顯著影響;青少年的消費認同也是其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文化消費;消費認同;文化資本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18

一、問題的提出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中科院羅沛霖院士就提出[1],人類進入公元的第三個千年將以完成文化消費產業革命為標志。當前世界不少國家已進入了文化產業時代,消費已成為拉動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而作為經濟價值實現的最后環節的文化消費,更是引導文化生產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時期是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時期,文化消費是青少年獲取精神食糧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決定了他們是文化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成為文化消費市場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2]。如何積極培育和引導青少年文化消費的途徑和對策,就成為了當今文化發展極其重要的任務。

然而,從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及價值觀的研究來看,學界普遍持批判態度,因為在他們看來,現代文化大眾化、多元化、商品化等特點正在取代之前的精英化、主流化、藝術性的特點,青少年由于審辨和自主能力的缺乏,導致他們追求享樂、審美趣味低俗,呈現出享樂主義、功利化的特點[36]。那么,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織碰撞中,我國青少年作為文化消費的特定群體且作為獨生子女和“富二代”的一批人,他們的文化消費到底表現出怎樣的特征?其文化消費又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在弄清這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該如何正確引導其文化消費?這些問題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國外的文化消費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與60年代初。由于大眾傳播媒介的興起,大眾文化的繁榮發展,法蘭克福學派開始了對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的批判,認為大眾文化以娛樂和文化消費的形式,抑制人的想象力、自發性和創造性。而從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開始[7],文化消費則成了人們身份、地位、聲望區分的方式,并且確保與正當化了那些奠基于經濟不平等的權力與控制形式。文化消費在后現代主義代表那里找到了出路,他們認為文化消費就是一種創制文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在于對文本的消費,而且在文本消費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創制文化[8]。

布迪厄的文化區隔理論,也被廣泛用來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消費差異,階層文化消費品味不僅表現出由單一化到多元化的特點,而且某種消費文化也意味著消費的階層特征,而特定的消費品與消費方式又同時成為區分社會地位群體的符號[910]。

我國在文化消費研究方面起步較早的學者司金鑾先生在《我國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研究之概觀》一文中認為[11],“文化消費”作為學術術語的明確提出是在1985年的一次研討會上。如果說國外的文化消費研究更多地是理論層面的探討,那么我國的文化消費研究除了對文化消費內涵、結構等進行初步的探討之外,多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不同地域的文化消費的差異性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編輯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文化發展藍皮書》,每年都針對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現狀進行宏觀研究和分類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主持的IMI調查,也是關于中國城市消費者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的連續性調查,有助于了解城市消費者的生活形態。二是不同群體如大學生和青少年的文化消費研究。文化消費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目前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也存在著消費結構不合理、內容豐富但質量不高、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當前學界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研究,大多是基于對我國文化及青少年的特點分析而作出的個人的主觀判斷。的確,目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存在庸俗、搞笑、虛幻等不良現象,并導致該群體缺乏理想、道德滑坡等非主流價值觀等危機的出現,但仍需要我們從調查青少年文化消費的實際出發,根據青少年文化消費的使用與滿足情況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消費觀的引導,從而構建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生力軍,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對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形成主流價值觀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一)文化消費的相關理論研究

學界對“文化消費”的界定比較多,但達到共識的是承認文化消費是以精神文化商品或服務為消費對象的一種消費活動。是人們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物質消費為依托和前提,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12]。

關于文化消費的分類,有的根據文化消費的形式與方法來劃分[13],分為個人文化消費和社會公共文化消費(按消費形式分)、被動型文化消費和主動型文化消費(按消費方法分);有的根據文化消費的型態與層次來劃分[14],分成普及型或大眾化的、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費,有自娛型的文化消費、專業型的文化消費;有的按照目的和功能分成消遣、娛樂型文化消費、享受型、社交型、發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費等[15]。根據本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考察以下類型的文化消費:教育擴展型、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三種文化消費。

布迪厄的資本理論是當今用來分析文化消費行為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他認為,個人所擁有的資本的不同,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量差異,決定了社會階層的不同,不同的階層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階級慣習,從而導致了文化消費等實踐活動的差異,而且同一階層內部,由于資本構成比例的不同,也存在著較大的文化消費差異[16]。

文化資本是布迪厄區分的幾種類型資本中的一種,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和生活方式。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體化資本,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二是物化資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等等)而存在;三是體制的狀態, 體現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諸如教育的資格認定方面的規定。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群體憑借占有持久的相互認可的或多或少社會化的人際關系網絡而產生的實際或虛擬的資源總和。

經濟資本通??梢苑譃閮纱箢?。一類是繼承而來的資本,另一類是個體獲得的資本。由于本文研究對象是青少年,所以經濟資本主要指受試所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可支配的消費金額組成。

由于以上三類資本的差異導致了文化消費的差異,本文中青少年所擁有的這三類資本也就成為其文化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

王寧認為[17],人們所選擇的消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的認同所決定的。認同有兩個含義,即同一性和獨特性,一方面是為了顯示相同而保持著同一性,另一方面為了保持相同,就要與他者區別開來而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青少年通過消費認同來確定自己的歸屬,將自己與同類和想要區別的另類區別開來。消費認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群體所屬感。不同群體通過序列來加以區別,正因為個人序列感的存在,個體總是希望加入更好的序列,于是便通過融入某個群體來定位自己的身份;再就是自我感。自我感是通過強調自己不屬于某個群體來界定自己的身份,追求自我感不一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是培養一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樣的身份認同不屬于群體認同,而是個體認同。

青少年通過外界環境比如大眾傳媒來構想自己的消費圖式,即在消費的時候,心理上就形成了消費認同和消費欲望,這種認同又直接影響其消費行為。

(二)文化消費影響因素研究

文化消費也是一種消費行為,因此,在探討其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們也多是借鑒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即兩因素論、三因素論和四層面說等。

兩因素論將影響因素歸于消費者內部和消費者外部,稱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朱偉以此為理論基礎,實證研究了微觀因素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影響[18]。發現個人特征、大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戶主受教育程度、大學生消費環境以及自身消費觀念對文化消費都有重要影響。三因素論則是在此基礎上將市場營銷因素單獨分離出來。四層面說則分別從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分析影響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四個層面。陳雷,張瑩從收入水平、文化產品的供給和價格、消費者自費以及工作時間等五個方面分析了它們對文化消費的影響[19]。

本文主要考察青少年個人因素的影響,且不局限于個體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方面,尤其重點考察其擁有的資本差異的影響,以及心理層面如消費認同對其文化消費的影響。并結合以上相關文獻研究和定性訪談,筆者在本研究中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H1:青少年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2: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3: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4:青少年的消費認同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影響,即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的選擇

一般而言, 青少年時期主要對應于中學階段, 中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 為此, 我們在武漢市范圍內對中學生( 包括初中、高中) 的文化消費狀況做了抽樣調查。首先采取立意抽樣的方式在不同層次初、高中隨機抽取了三所學校,在這三所學校中分別選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填答(初三和高三畢業班不考慮),調查于2017年1月進行,共發出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6份,有效回收率為94%。

(二)樣本的測量

在本問卷量表中,除了控制變量和自變量中的少量變量外,其余研究變量統一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計分從1到5逐步遞增。

(1)文化消費。從教育發展型、休閑娛樂型、交友或人際交往等方面考察。量表包括“提升修養和能力”、“有更多共同話題”、“消遣打發時間”等9個方面的題項。

(2)文化資本。根據文化資本的分類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測量。體化資本包括“當同學間有矛盾時我能很好地解決”、“ 除了普通話,我還會其它地方方言”等4個題項;物化資本包括“從小爸媽就給我買了很多各類書籍”、“ 我們家經常訂閱或購買一些報刊”、“ 我們家能隨時上網”和“我們家能收看數字電視”4個題項;機構資本包括“我有一些才藝表演獲獎證書或獎杯”、“ 我獲得過英語、數學等學科競賽獲獎證書”和“我有一些科普知識競賽類獲獎證書”3個題項。

(3)社會資本。通過兩個方面進行測量:一是個體所接受到的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二是個體所能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在社會中受到的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

量表包括一個5級量表題和一個判斷題項共9個題項,其中個體所能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很受老師的重視”、“ 在同學當中很有威信”、“ 平時同學們很關心我”、“ 有一群很合得來的朋友”、“ 老師會放心讓我處理班上事務”和“我總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交給我的任務”6個題項;個體所能接受到的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等包括“我的爸媽自已有能力解決”、“ 我的爸媽朋友很多,他們幫忙解決”、“ 我們家有很富有的親戚,他們幫忙解決”和“我的爸媽單位能幫忙解決”共4個題項。

(4)經濟資本。在本研究中,經濟資本由受試所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可支配的消費金額組成。主要包括“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每周零花錢”2個題項。

(5)消費認同。從兩個方面來測量,量表包括“我的好朋友經濟條件都和我差不多”,“ 我不喜歡和比我富有的同學一起玩?!?,“ 我和好朋友之間有許多共同的文化消費愛好”,“ 我認為文化消費應當與我的經濟實力相符”,“ 購買文化產品應該體現自己與同學的不同之處”,“ 購買文化產品應使自己在班上與眾不同”,“ 購買文化產品是為了使自己在同學面前更有面子”,以及“ 消費流行文化產品會使我和同學們交流時更自信”等8個題項。

四、研究結果

(一)測量評估

在本研究中,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作為衡量調查問卷的信度指標,將主要變量進行可靠性分析,所統計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12,大于可以接受的0.7的標準,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對“文化消費”的9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為0.755,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三個公共因子,累計解釋方差為53.91%。通過旋轉因子負荷后,三個因子可分別命名為“教育發展型”、“交友型”、“休閑娛樂型”。解釋方差為70.15%對“文化資本”14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發現,“經常去網吧”、“訂閱報刊”和“有學科競賽獲獎證書”三個題項在所有因子的負荷量都小于0.5,故刪除此三項,再對余下的11個題項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KMO值為0.701,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共提取4個公共因子,累計解釋方差為51.87%。

通過對題項的進一步分析,可以把因子2和因子4合并為一個因子,主要考察人際交往技巧、語言和與文化消費相關的生活方式等,符合前面體化資本界定的外延。因子1和因子3保持不變,分別代表機構資本和物化資本。

將“社會資本”的兩個題目中的9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發現,因子分析KMO值為0.771,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累計解釋方差為52.68%。共提煉出兩個公共因子,且沒有一個題項需要刪除,與之前對社會資本中概念化定義中的維度完全一致,即一個公共因子很好地解釋了青少年自身所得到的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間的社會支持,另一個是來自親戚等社會的支持。

對“消費認同”進行因子分析,可知KMO值為0.755,累計方差為53.91%。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兩個公共因子。通過旋轉因子載荷后,兩個因子可分別命名為“群體所屬感”和“自我感”。

以上主要潛變量因子分析結果與設計思路相吻合,顯示測量具有較佳的建構效度。

(二)數據統計分析

為了探尋影響青少年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因變量的貢獻程度,本文將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消費認同等作為自變量,將性別、人口數等人口統計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同時納入模型,其中,在定義年級時,將初一、初二歸為初中組,賦值“0”,高一、高二歸為高中組,賦值為“1”,將文化消費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通過逐步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見表1。

在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時,要進行共線性診斷,共線性診斷是判斷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高度線性關系的一個統計概念。如果自變量之間存在共線性,則說明自變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這幾個自變量就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回歸模型中。如果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很小,則說明自變量是不同的指標,這幾個自變量就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回歸模型中?;貧w方程整體顯著,但各個自變量都不顯著,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線性相關。由表1可知,整體模型顯著,且自變量也顯著,再結合容許度(越接近1共線性越?。┖头讲钆蛎浺蜃樱ㄔ浇咏?共線性越?。┑冉Y果可知該多元回歸模型共線性診斷情況很好,該模型整體上是可以接受的。

1.模型解釋力。以文化消費為因變量的模型中,用上述變量來預測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可以解釋21.4%的原因。表明在本研究中,“消費認同”、“年級”和“文化資本”是可以用來預測青少年的文化消費行為的,盡管還需要挖掘其它變量來解釋剩下的原因,但該模型仍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2.假設檢驗。由表1可知,對青少年文化消費有顯著性影響的變量按照標準化回歸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 不同年級(0.280)、消費認同(0.278)、文化資本(0.117)。這些結果表明:不同年級會對文化消費產生顯著影響,高年級組顯得比低年級組更易進行文化消費;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越易進行文化消費。而“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變量和人口統計變量中的“性別”和“人口數”等對文化消費影響不顯著。H1“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與H4“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成立;而H2“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和H3“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不成立。

為了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文化消費情況,將文化消費中的“教育發展型”、“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分別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表2顯示,該模型更適用于對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的解釋(R2=0.264),對于解釋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不太理想(R2=0.052)。其中,“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是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微弱影響因素,而“文化資本”、“消費認同”和“不同年級”則影響青少年的交友型文化消費;“社會資本”、“消費認同”和“不同級別”影響青少年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

五、結 論

本文在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實證研究了影響青少年文化消費的若干影響因素。以往對青少年文化消費的研究大多是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消費情況進行的主觀推理分析,顯得主觀色彩過強,而本研究則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對這些因素的實證調查研究上,以期使研究結論更具可靠性和說服力。

通過多元回歸統計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青少年的消費認同是其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對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會產生顯著影響。

本研究發現,消費認同對青少年文化消費的解釋力僅略次于不同年級的解釋力,且在交友型文化消費中,其標準化回歸系數在所有自變量中最高。證明青少年的消費認同顯著影響其文化消費行為。

消費是人們建立、維持和溝通社會身份的主要手段,人們通過消費來表達自己與他人或社會群體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將自己歸屬于社會群體,從而對自己進行社會定位和歸類。青少年處于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逐漸構建自身個體身份認同和群體身份認同。而文化消費則是其認同的一種表達方式,因而其心理上產生的消費認同則自然影響到其文化消費行為。在本研究中,實證研究結果支撐了這一觀點。

青少年試圖構建的群體差異和自我感決定了其在交友和休閑娛樂方式上的差異。為了結識更多的朋友或是為了和同學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將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中,此心理導致其更多地進行文化消費,并且更多地選擇休閑娛樂型的文化消費。

第二,青少年的文化資本導致更多的文化消費。我們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也是青少年進行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之一。青少年已有的文化資本越豐富,越會積極地進行文化消費。文化資本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體化資本、物化資本和機構資本。青少年通過文化消費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技巧以及其它語言等能力,也較多地獲得一些機構資本如各種獎勵等,這些資本會進一步促使青少年進行更多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消費。文化資本因素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擴展型和交友型文化消費起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不必然受其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

陳雷,張瑩的研究發現[19],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對文化消費有一定的影響。而在我們的研究中,經濟資本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沒產生直接的顯著影響,且無論是教育發展型消費還是交友型或是休閑娛樂型都不受其影響。一方面,青少年是特殊群體,尚不具有獨立提升經濟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消費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消費已成為一項必要開支,不會因為其經濟收入的多少而受到影響。在問卷形成前期的訪談中,也有一些經濟條件并非很好的孩子在說到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的消費時,家庭會想方設法滿足他們這方面的消費。

第四,初、高中生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并無差異,而高中生較初中生更多地進行交友和休閑娛樂文化消費。

在本研究的控制變量中,唯一作用顯著的是“年級”這一因素。從分組來看,初、高中生在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方面沒有區別,而在交友型文化消費,尤其是休閑娛樂文化消費方面,高中生都要比初中生更加積極。這與高中生社會化過程中交友和休閑娛樂需要的增加是相一致的,社會應提供有益的休閑娛樂方面的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羅沛霖.文化消費產業革命與信息高速公路[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12):2.

[2]王 斌.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王 艷.論文化消費的內涵、構成和意義[J].黨史文苑,2009(11):5860.

[4]高中建.文化消費對青少年德育的價值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

[5]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J]. 前沿,2011(2):143.

[6]宋振文.文化消費: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要途徑[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90.

[7]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楊曉光.關于文化消費的理論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6(3):156.

[9]劉錄護.消費的階層特征:解讀布迪厄的階層消費理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8(8):202.

[10]楊 晨,劉計峰.國外階層文化消費品位研究:從單一化到多元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44.

[11]司金鑾.我國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研究之概觀[J].蘭州大學學報,2001(6):153156.

[12]徐淳厚.關于文化消費的幾個問題[J].北京商學院學報, 1997(4):4548.

[13]孟 華.上海80后文化消費現狀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11(3):109111.

[14]施 濤.文化消費的特點和規律探析[J]. 消費經濟, 1994(2):9598.

[15]王熙涵,王筱蕓.北京青少年文化接受模式調查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0(33): 246.

[16]朱偉玨,姚 瑤.階級、階層與文化消費:布迪厄文化消費理論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2(4):52.

[17]王 寧.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2001(1):4.

[18]朱 偉.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17):11.

[19]陳 雷,張 瑩.城鎮文化消費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1):5.

(責任編輯 文 格)

上一篇:新文化下一篇:歐美藝術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