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

2023-03-21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丁玲在1937年至1945年期間創作的8篇短篇小說,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抗戰和農民革命為題材的大眾視點的作品,這一類作品繼續了“左聯”時期創作的特點,主要體現大眾在革命和抗戰中的光輝形象,即塑造“大眾之神”;另一類是出于知識分子自覺的批判意識和啟蒙意識而創作的暴露問題的作品。不難看出,以上的兩個主題之間是矛盾的,塑造“大眾之神”是把民眾的形象美化,贊美民眾。而暴露問題的作品是暴露民眾的問題,批判民眾。這種兩面性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知識分子在從自我到大眾的轉變過程中的矛盾和反復。

關鍵詞:丁玲 兩面性 大眾之神

抗戰爆發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旋律。 左翼作家先后奔赴延安和其它根據地,這其中就有丁玲?;厥锥×岬膭撟鹘洑v,抗日戰爭時期在解放區的革命經驗和創作經驗占據著十分特殊的位置。因為在丁玲的創作生涯中,有兩次明顯的文風轉變。第一次是從“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絕叫者”到30年代的左翼作家,第二次是從左翼作家變成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文人。第二次的轉變正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本文以丁玲在抗戰時期,即1937年至1945年期間創作的8篇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以文本分析為基礎,試圖對丁玲在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進行一個比較全面地整理。并通過對這8篇小說的文本研究,把握丁玲這一時期的創作方向的變化和創作中的主體意識的兩面性。

1 丁玲抗戰時期的小說創作

丁玲1937年至1941年創作的8篇短篇小說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抗戰和農民革命為題材的大眾視點的作品;另一類是出于知識分子自覺的批判意識和啟蒙意識而創作的暴露問題的作品。

1.1 繼續塑造大眾之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戰文學”促使“大眾之神”的合理化,丁玲別無選擇地繼續著塑造“大眾之神”的創作。

《東村事件》是丁玲作于1937年6月的小說,發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第1卷第5~9期。這篇小說所描寫的是1928年大革命后的農村暴動。作品中有一個“大眾之神”式的農民領導者-王金,但更多的則是陳大爹父子這樣世代受地主壓迫,已經怯懦到極點的農民。在1937年表現階級斗爭和農民的性格弱點已不再符合時代主題。也就是說小說本身已經不具備現時代的意義了。1938年丁玲自己也否定了這篇小說,她認為《東村事件》“現在也只能拿來當歷史看了”。

以上作品是以抗日或者參加革命為題材。王金作為階級斗爭和抗日戰爭中思想與行動的“先覺者”出現的,但不同于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的先覺者與大眾之間啟蒙與被啟蒙的關系,這些曾經的被啟蒙的大眾上升到了“神”的位置。

1.2 批判意識的復蘇

如果說以上四篇小說,是丁玲初到延安,內心充滿熱情,以戰士的心態進行創作的成果,以下要分析的四篇小說,則是丁玲深入了解延安后,開始用批判的眼光進行創作的。

首先標志著丁玲創作主題轉變的是《入伍》,小說描寫了三個新聞記者來到延安搜集材料,并計劃著入伍。其中的一個記者徐清與勤務兵楊明才巧合中經歷了一次掉隊,迷路,遇到日軍的危險情況。懦弱無能又貪生怕死的徐清驚慌失措,一籌莫展,多虧了鎮定勇敢的楊明才得以脫離險境。劫后余生的徐清再也不提入伍,而是得意地計劃著到大后方去寫出自己的光輝經歷。通過險境中知識分子徐清和勤務兵楊明才的對比,諷刺了知識分子夸夸其談又貪生怕死的本質。

如果說《入伍》中,丁玲僅僅把矛頭對準了來到延安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那么從《我在霞村的時候》開始,丁玲的批判對象已經擴大到了一度被塑造成神的大眾?!段以谙即宓臅r候》寫于1940年,發表于1941年6月《中國文化》第3卷第1期。這篇小說取材于解放區一個真實的故事。農村女孩貞貞為了追求自由愛情,逃避包辦婚姻出逃,不幸落入日寇之手,成為慰安婦。終于逃出魔窟后又因為黨組織工作的需要重新回去,冒著生命危險作情報工作。她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也染上了嚴重的性病,組織上安排她回到故鄉。然而她得到的不是安慰和贊揚,而是同村人的冷嘲熱諷和貶低歧視。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展示了父母對貞貞的不理解和埋怨,揭露了鄉鄰們對她的種種非議,這些刻薄冷血的語言充分展示了解放區農民身上的封建遺留思想。

這篇小說中丁玲除了把“大眾之神”拉下神壇以外,也是她在延安時期創作中女性主義立場十分鮮明的一篇小說。貞貞的命運在民族戰爭和組織力量支配下處于苦痛而又尷尬的位置。女性群體的生存苦難既與民族國家緊密接合又無法得到清晰的解釋和解決。通過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了戰爭背景下,女性為了國家做出了犧牲,由此生成的困境卻得不到解決的問題。

以上的短篇小說很清晰的顯示了丁玲在到達解放區后經歷的思想矛盾。丁玲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的人,同時作為作家她又有著強烈主體意識。這種矛盾困擾著此時的丁玲。

2 結論

縱觀丁玲的創作,不可否認她一直緊緊追尋著時代的大潮,強烈的政治意識使她不斷改變創作內容和創作風格。對此,學者們一直褒貶不一。有些學者對丁玲的文學創作持全面肯定的意見。但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丁玲的作品中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逐漸淡化,政治性的僵化理念貫穿其中,尤其是整風以后,作品完全服從政治,概念化,喪失了作家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丁玲與同時期的許多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創作生命是相當長的,這與她對政治的妥協不無關系。

參考文獻

[1] 丁玲.丁玲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 袁良駿.丁玲研究資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 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M].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4]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理歷程[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5] 李少群.追尋與創建—— 現代女性文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6]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 現代婦女文學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注釋

① 茅盾.女作家丁玲[J].文藝月報,1933.

② 丁玲.《一顆未出膛的槍彈跋》[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9:33.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0世紀以來美國女性主義文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推動了女性的自我意識、文化意識、女權意識的覺醒。從總體上看,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以性別政治、女性文學批評、文化身份認同為主要內容,經歷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個發展階段,可分為南方女性文學、黑人女性文學、猶太女性文學、華裔女性文學等多個文學流派,它打破了美國白人男性文學獨領風騷的局面,推動了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美國;女性主義文學;階段

作者簡介:侯吉歌(1979-),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基礎課部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大學英語教學。

20世紀是美國女性文學快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女權運動迅猛發展,各種女權主義文學作品受到了女權主義者的青睞,許多被湮滅于歷史塵煙中的女性文學作品被重新挖掘出來,從而使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煥發了生機,也為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文學及理論基礎,推動了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繁榮發展。為此,應當深入研究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演變及基本特征,以更好地了解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文學地位及文學成就。

一、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總體概述

20世紀以來美國女性主義文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許多優秀女性作家開始進入讀者的視野,并走上了美國主流文壇,推動了女性的自我意識、文化意識和女權意識的覺醒。從總體上看,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以解構美國女性的“他者”地位、推進美國女性的文化身份認同、塑造現代女性形象等為主要內容,展現了美國女性艱難的心路歷程和思想成長。同時,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也是隨著美國婦女解放運動而成長起來的,并在婦女解放運動中進入了美國主流文壇,成為美國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從女性文學批評視角看,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女權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推動了美國女性運動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凱特·米勒特的《性政治》誕生,為美國女性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20世紀早期美國女性文學批評主要以波伏娃的《第二性》為理論基礎,批判了西方文學中的“厭女癥”,挖掘了文學作品中被人們遺忘的女性形象。在20世紀中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批判了被父權制文學湮滅的女性作家及文學作品,并出現了斯帕克斯的《女性的想象》、肖沃爾特的《他們自己的文學》等作品。在20世紀后期,美國女性文學批評以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心理分析等為理論基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學批評流派,推動了美國女性文學批評的繁榮發展。

從精神實質上看,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以性別政治、女性文學批評、文化身份認同為主要內容,展現出文學特征和時代特色。首先,性別政治。美國女性主義始終以政治訴求、性別歧視等為重要話題,并以文學的方式建構了女性話語。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不僅在法律、政治、教育等領域爭取女性的平等權利,還從傳統價值體系、父權制社會等方面考察女性解放問題,為女性解放運動做出了積極貢獻。其次,女性文學批評。與英國、法國等女性主義文學不同,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建構了鮮明的女性主義理論,為女性主義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根基,也打破了傳統的男性語言霸權對女性的壓抑,化解了傳統文化中的女性歧視。最后,文化身份認同。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以精神分析學、殖民主義理論、解構主義思想等為基礎開展文學創作,解構了傳統的男女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增進了女性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性別認同,推動了女性主義批評的多元化發展,這些對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

二、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

美國女性主義文學打破了美國白人男性文學獨領風騷的局面,使華裔、黑人、拉丁裔等少數民族女性作家紛紛登上了美國文壇,推動了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發展。從總體上看,美國女性文學可分為南方女性文學、黑人女性文學、猶太女性文學、華裔女性文學等多個文學流派。

首先,南方女性文學。南方女性文學出現于20世紀40、50年代,出現了凱瑟琳·安·波特、奧康納等杰出的女性作家,產生了《強盜新浪》、《好人難尋》等優秀女性主義文學作品。這些南方文學作品表現了南方人獨特的憂傷、懷舊和孤獨,也表現了傳統農奴制所帶來的人的異化和自我拯救。[2]其次,黑人女性文學。20世紀60年代美國女權運動快速發展,推動了美國女性文學的繁榮發展,在七八十年代出現了許多杰出的女性主義作品,如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沃克的《紫色》、馬歇爾的《褐色女郎》等,這些黑人女性主義作品表現了女性獨特的生存狀態、情感經歷,反映了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給女性所帶來的壓抑。在這一時期許多黑人女作家活躍于美國文壇,成為美國文壇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其中《黑人女作家: 1950-1987》就收錄了300多位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再次,猶太女性文學。猶太民族是一個飽受苦難的民族,他們在夾縫中生存,在異國他鄉奮斗,猶太女作家表現了猶太女性艱辛的奮斗歷程,描寫了美國猶太女性的生存狀況,比如蒂莉·奧爾森的《寂然無聲》、辛西婭·奧茨克的《異教徒拉比和其他故事》等都是頗受歡迎的猶太女性文學作品。[3]最后,其他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在20世紀美國文壇上還有一支印第安人女性作家群,她們在美國文學史上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代表作品為索菲婭·艾麗斯·卡拉漢的小說《懷尼瑪:森林之子》。華裔女性主義文學也在美國文壇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湯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國華裔文學的代表作品,譚恩美的《喜福會》也是華裔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都展現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身份認同缺失、文化沖突問題、價值觀念失落等。

三、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階段

從時間維度上看,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大致經歷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文學主題、文學風格和藝術特征,都表達了美國女性的內心感受、情感遭遇和精神世界,展現了美國女性覺醒、抗爭和解放的艱難歷程。

(一)20世紀早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在20世紀初期,美國文壇上出現了凱特·肖班、薇拉·凱瑟等女性作家,她們多將女性的家庭生活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內容,但是她們卻打破了傳統文學中女性獲得幸?;橐龅奈膶W模式,大膽描寫了父權制時代美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不平等地位等,揭示了女權主義對女性的壓抑和迫害。在這些作品中女性作家以獨特的細膩的視角探索了女性的內心世界,分析了女性在傳統婚姻中的內心痛苦和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從此許多“新女性”出現在美國文壇之上。20世紀早期女性作家多以象征主義、超自然主義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在男權主義壓迫下開始覺醒的新女性,她們不斷挑戰傳統的男權社會,要求獲得更多的家庭地位、經濟地位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覺醒》、《黃色糊墻紙》、《花園小屋》等,其中凱特·肖班的《覺醒》是這一時期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艾德娜·龐特里耶,主人公大膽直率地談及女性問題,表達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內心體驗、自我意識、性意識等,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并且一度被列為禁書。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面臨著父權制的強大壓力,許多女性作家都遭到了不公平待遇,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以抗爭的方式對待社會,并最終被扭曲、埋沒和扼殺。

(二)20世紀中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在二戰前后美國女性都放棄了原有的社會角色,重新回歸家庭,參加工作的女性則要面臨家庭和工作雙重負擔,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女性主義文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許多作品都表現了女性的迷茫、失落和彷徨。特別是美國南方出現了許多優秀女作家,如喬伊斯·卡羅爾、尤多拉·韋爾蒂等,這些作家生動地刻畫了美國南方社會中女性的真實生活,再現了美國南方的地域風貌和社會風情,奧康納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美國南方社會的宗教信仰、種族關系等,比如在小說《好人難尋》中,奧康納揭示了美國南方社會的宗教異化、道德意識和文明異化,展現了美國南方社會不可挽回的衰敗。喬伊斯·卡洛爾·歐茨的《他們》反應了現代人的惶恐、焦慮和孤獨,展現了荒誕、扭曲的南方世界。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展現了美國女性面對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如美國女性在政治、法律等方面獲得了許多權利,但是她們仍受到傳統習俗、男權主義、婚姻制度等束縛,并沒有真正的自由空間和個性自由,也難以很好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地位。[4]

(三)20世紀后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婦女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這些為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也促進了美國女性主義小說的繁榮發展,許多女性主義小說開始從嶄新的社會視角審視女性問題,批評男權文學壓迫下的女性形象,批判男性中心主義文化對女性的身份壓制和文化扭曲。同時,女性主義文學的視角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家庭、婚姻等方面,而是擴大到了種族歧視、殖民主義、社會沖突等領域,并呈現出多種族多民族女性主義文學繁榮發展的態勢。從總體上看,20世紀后期的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中黑人女性文學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華裔女性文學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這兩者成了美國女性文學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誕生了托尼·莫里森、愛麗絲·沃克等文學巨匠,她們以黑人女性的獨特視角審視了黑人女性所遭遇的種族、性別、家庭等歧視,展現了黑人女性的文化意識、身份意識的覺醒。在美國華裔女性文學中誕生了湯亭亭、譚恩美、伍慧明等女性作家,其中譚恩美的《喜福會》是美國華裔女性文學的經典作品,該小說展現了華裔女性之間的文化沖突、思想碰撞,揭示了東方與西方、自我與他者的矛盾沖突,表達了文化融合、種族平等的思想主張。[5]此外,上世紀后期美國文壇上還出現了許多猶太女作家,如蒂莉·奧爾森、格蕾斯·佩蕾等,她們以少數民族的視角展現了猶太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也在美國文壇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是20世紀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風起云涌的女性主義運動為社會背景,以女性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自我意識、自由解放等為主要內容,展現了20世紀美國女性的覺醒、抗爭和解放,對20世紀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應當深入研究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發展階段等,以更好地了解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王楠.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精神實質[J].國外理論動態, 2009(5).

[2]顧紅曦.簡評美國當代南方女作家群的創作成就[J].河南社會科學,1999(3).

[3]周春.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234.

[4]朱麗.20世紀美國女性小說發展述略[J].河南社會科學,2011(7).

[5]朱麗.20世紀美國女性文學研究綜述[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9).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將從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來剖析薩拉·奧恩·朱厄特的《一只白蒼鷺》這部小說中所蘊含的生態女性意識,讓讀者了解女性與自然之間的親密關系,并喚起男權制社會下女性意識的覺醒,從而表達作家濃烈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家園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追求。

關鍵詞:薩拉·奧恩·朱厄特 《一只白蒼鷺》 生態女性主義

引言

《一只白蒼鷺》是一部講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佳作。作家運用清新的文學語言,讓讀者從女主人公竭盡全力保護這只白蒼鷺的故事中,深深體味到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生態美景。因此,有生態女性主義評論家把《一只白蒼鷺》看作是一幅經典的“風俗畫”。作家通過這部小說的創作,清晰地表達了自己濃烈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家園意識以及期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追求。因此,我們可以說,朱厄特創作的小說《一只白蒼鷺》是生態女性主義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代表作。

一、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視角剖析《一只白蒼鷺》

生態批評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二者結合,就成為了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根據該理論,生態女性主義者試圖找到女性與自然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系,認為男人統治女人就如同人類統治自然一樣,女性與自然都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女性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權利,就必須反對各種形式的壓迫,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

那么,在《一只白蒼鷺》中,朱厄特講述的故事看似較為簡單,情節較為單調,然而,它所蘊含的思想內涵與寓意主題卻是相當豐富且深刻的。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她所創作的這部短篇小說,表面上看是一個女孩子為了保護珍稀動物白蒼鷺而做出的各種努力,抵制住了各種誘惑,經受住了友情的種種考驗,實際上是表達了作家本人所持有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即濃烈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家園意識以及期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追求。因而,我們可以說,該部小說是朱厄特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的集中體現。

(一)濃烈的鄉土情結

朱厄特出身于一個鄉村醫生之家,小時候經常跟隨父親出診。她對身邊的鄉土氣息以及綠色家園有著獨特的感情與眷戀,這也為她今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極佳的靈感和思想源泉。她的筆下雖然沒有波瀾壯闊的大場面,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她描述的日?,嵤乱约捌椒驳霓r村人物形象,感受到她對鄉村生活以及鄉村居民的深切關懷。因此,在她的經典小說《一只白蒼鷺》中,朱厄特把自身對鄉土氣息的深厚情感融入進去,描寫了新英格蘭農村生機勃勃的場景,人們生活在一個四季如春的綠色世界里,仿佛進入到了一個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在小說中,朱厄特不僅描繪了一幅淳樸清新的自然景觀,還塑造了一些與自然相關的人物形象,比如說,與綠地相依為命的梯爾利老太太,出身城鎮卻從事鳥禽研究的年輕學者,還有就是該部小說的女主人公西爾維亞。通過這些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寫,作家表達了綠色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從而抒發了內心深處的鄉土情結。

(二)深厚的家園意識

朱厄特創作該部小說的時代是正處于美國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時期,人們紛紛從農村涌向城市,這給原生態的農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面對城鄉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逐漸離開鄉村去城市里追求物質財富,并且在城市里的生活使得他們改變了原來淳樸的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因此,小說中年輕的禽鳥學家把城市里那種拜金意識帶到了鄉村里,喚醒了梯爾利太太的金錢欲望。當西爾維亞想要保護白蒼鷺的鳥巢時,她受到了別人的呵斥,還聽到了獵人說的要竭盡全力地去捕捉這只白蒼鷺等話語,從而對她善良的心靈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這說明了當時社會在工業文明的吞噬下,傳統鄉土家園正在消亡。另外,小說中還描寫了很多農村家庭在城市里找尋到了一定的物質財富,但是,他們卻失去了親人等,這說明了城市生活讓原本自然健康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害與沖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淳樸善良的農民脫離鄉村生活后,他們的內心變得自私、浮躁,并開始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當然,小說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女主人公西爾維亞,她是一個出生于城市的鄉下女孩,當她跟隨著姥姥回到鄉下的時候,她感到鄉下真是太美了,永遠都不想再回到城市里去了。這段對于西爾維亞由城市回歸鄉村的生活經歷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作家本人回歸鄉土家園的強烈意識與深切眷戀。

(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追求

小說女主人公的姓名,在拉丁語中意思就是森林的含義。那么,她后來跟著姥姥來到森林農場生活能夠如魚得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她在城市中會害怕陌生人,但是在黑暗的森林中夜行卻并不懼怕。這是因為她已經與森林等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了,她能夠爬上高高的松樹去尋找白蒼鷺的巢穴。同時,她還能夠與森林中的一些動物相處融洽。比如說,西爾維亞與森林里的一頭老牛之間就建立了一種平等而密切的關系。他們會捉迷藏,會相互追趕,他們倆在一起會度過愉快的時光。此外,這個女主人公還堅定地抵御住了年輕鳥類學家的金錢誘惑,還抵御住了可能發展的異性情誼,從而更好地保護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使得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

事實上,作家之所以在小說中描繪了這么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場景,這與她內心深處對于人類生命的終極思考,她對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著永恒的追求與夢想。對于她來說,這就是人類獲得心靈寬慰的樂園所在。作家本人對于淳樸鄉土家園與綠色自然的追求,構成了她對于故土魂牽夢繞的精神追求。在她看來,人們可以物質不夠充足,但是,只要精神上是快樂、心態平和的,人類就可以獲得一切生機和靈性,安享自然生命在和諧家園里超然的極樂狀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作家對于美國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她認為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不應該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升華與體驗,要以自然為家,而不是破壞自然,從而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靈動。因此,在小說中,作家在闡釋自己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追求的創作主題時,從三個方面表達了這種理念,即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

就回歸自然來說,朱厄特認為人類如果能夠回歸自然,那將是一件非常浪漫、迷人且富有詩意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小說中,她塑造的女主人公西爾維亞,是一個出生于城市的小女孩,但是,她對家鄉的繁華經濟并不感興趣,反而覺得嘈雜和擁擠。相反,當她跟著姥姥來到鄉村農場生活的時候,她卻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與愉快,她還產生了永遠不想回到城鎮那個家的愿望。在那里,她無所畏懼,還與森林里的動物成為了好朋友。作家對于小女孩之于城市和農村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受,說明了只有當人類與自然為伴,從城鎮回歸自然界,才可以過上寧靜、自在的生活。那么,跟這個小女孩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形象就是那個來自于城市的年輕鳥類學家,他離開城市來到鄉村,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他的出現是對小女孩生態保護意識的極大考驗,好在小女孩最終看清了他儒雅外表下潛藏的一顆自私貪婪的心,這位鳥類學家沒有姓名,這是作家故意所為,說明了作家對這個人物的厭惡與憎恨,反過來更好地體現了作家本人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自然觀。

就融入自然來說,它是指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圖景。因此,作者在給女主人公起名的時候,就融入了這樣一種理念。小女孩的名字本身就蘊含了自然的含義,具有自然界的象征含義。這個小女孩能夠在森林里走夜路而不感到害怕,她可以聆聽鳥兒歌唱的時候感覺自己已經進入了夢鄉等,都說明了小女孩已經與自然界融為一體了,她與自然之間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極高境界了。中途即使出現了一個莽撞的鳥類學家,但是,她并沒有受此影響,保持了對自然的友善和博愛。事實上,作家為什么在該部小說中選取一個女性人物作為主要描述對象,是因為生態女性主義者一般都把自然與女性看成同類,女性與自然互為象征、互為意義,她們呼吁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擺脫以男人為化身的人對自然以及女性的壓迫,謀求人與自然的共同協調發展。

那么,人類應該在回歸自然和融入自然的過程中,放開全部的感官去感受自然,才能體驗到自然界中純凈的美。因而,朱厄特在小說中極盡所能地描繪自然與人工環境的美妙,具有女性獨有的敏感與精致性,各種動物似乎都充滿了靈性,能夠與小姑娘一起玩耍。尤其是小說中小姑娘拼盡全力保護的白蒼鷺,作家更是花費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描述,這只白蒼鷺有著細長的脖子和迷人的身姿,讓小姑娘感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然之美,并成為了它的好朋友。

結語

《一只白蒼鷺》是朱厄特表達自己鄉土情結、家園意識的力作,它傳達了作家本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體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它的確喚起了當時工業文明迅猛發展時代的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定位與思考,尤其是對處于劣勢的女性地位與身份的再次審視。作家通過該部小說,闡述了女性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可以獲得與男性平等權利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并表達了自己借此來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和諧共處的發展道路。語

參考文獻

[1]陳煌書.成長的故事——評朱厄特的《白蒼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8).

[2]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苪渝萍.白蒼鷺中的女性意識[J].四川外語學院報,1999.

[4]朱振武,楊瑞紅.一只白蒼鷺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J].外國語文,2009(2).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2、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識分析

3、試論《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

4、現代東北文學中的俄羅斯人形象

5、《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淺析

6、論金庸小說的反派人物塑造藝術

7、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及昌盛探究

8、“兒童”作為一種文學方法

9、她們自己的“百納被”

10、愛爾蘭戲劇中的女性形象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轉變

11、東方主義視角下的韓國女性形象建構

12、論趙樹理小說的女性美

13、當代六十七位新銳女作家的女性寫作觀調查

14、中國“東北作家群”小說創作中的韓國形象

15、《檀香刑》中孫眉娘形象解讀

16、論當代文學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嬗變

17、女性主義視域下西方經典童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18、《小團圓》中的女性群像分析

19、從祥林嫂與阿長看魯迅文學創作的視角選擇和思想情感的表達

20、索爾·貝婁的中國想象

21、試論新感覺派三位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

22、淺談海明威的女性意識及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3、《面紗》和《情人》中的“中國形象” 對比分析

24、堂吉訶德式的反抗—《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愛米麗形象剖析

25、《夏洛蒂·勃朗特傳》的主題思想新探

26、政治話語與個人情感的雙重變奏

27、對端木蕻良小說人物形象的地域文化解讀

28、女性主義視野下“平原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29、新世紀(2000—2013)韓國小說中的中國形象解讀

30、從隋含章和索尼婭看張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性聲音表達

31、論丁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審美特征

32、談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權意識覺醒

33、梅娘小說的創作心理探析

34、淺析男性作家筆下的不同類型女性形象

35、D.H.勞倫斯眼中的現代女性

36、關于陳忠實作品《四妹子》的女性獨立意識的分析

37、多麗絲·萊辛科幻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38、論??思{小說對經典印第安形象的突破

39、試論“五四”以來女性鄉土敘事的衍變

40、解讀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1、淺析葛水平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42、沈從文與孫犁筆下女性之比較

43、中國20世紀30年代小說中的女傭形象初探

44、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筆下的女性形象

45、淺談老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劇性

46、存在主義視域下的女性形象闡釋

47、論蘇童紅粉系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48、索尼婭與隋含章的長女形象比較

49、王安憶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

女性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韓女性 性別意識 審美觀 性魅力 家庭地位

一 共同文化起源——儒家思想

1997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后,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使我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和研究兩國的文化和互相之間存在的差異。

中國和韓國同屬東亞文化圈,中國文化對早期韓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從我國的春秋戰國開始,以孔、孟為主要代表的諸子百家創造了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漢文化。由于中國古代的文明程度長期在世界保持領先,因此中國文化也成為人們學習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文化也就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合在漢民族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血液中,影響深遠。它已成為人們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和倫理觀念等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中韓女性的文化傳統共同植根于儒家文化。

二 中韓女性文化對比研究

文化可以說是人類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一種共通的生活總體經過接觸與刺激而變化的特性。文化的特征既復雜又多樣化。在中國和韓國的現代社會中,傳統的觀念依然在中韓兩國女性心理文化諸方面植根頗深,本文主要是以20世紀70年代以后中韓女性在觀念上出現的變化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1 女性的性別意識和性觀念

在中國,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葉,對于“性”一無所知和完全漠視的女性還被認為是沒有低級趣味并且高尚而純潔的。對性問題的公開性討論始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是“五·四”運動之后引發中國社會倫理觀念變化的第二次革命。對于中國都市女性性觀念的一系列調查顯示,42 %的女性不避諱談論性話題。一項對女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僅有4 %的女大學生認為性是“骯臟的”,其余的女生則認為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的自然屬性的一個方面。性知識的普及以及在中國女性群體中展開性問題討論開始發展成為一種趨勢,這是一個相當令人驚訝的變化。

至今,韓國女性還普遍認為關注性話題、好奇性知識、坦誠性需要是件羞恥的事。在韓國所進行的一系列以性觀念為主題的問卷調查和面談,如實地揭示了韓國女性的這一心態。大部分韓國女性總是盡可能地掩飾其對于性知識的關心與好奇。她們認為性是隱秘的,并且應該有所避諱,同時她們認為在公開場合談論性話題是不夠端莊的行為。韓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滲透,然而至今當代韓國女性較中國女性更加固守傳統觀念。與當代中國女性的豁達、崇尚個性相反,韓國女性更執著于柔順、內向的傳統美德,并以此作為賢淑的標準。這是朝鮮民族的性格所致。

2 女性審美標準與性魅力

(1)女性審美標準

自古以來,男人的價值判斷總是以其社會成就為尺度,而對于女人,美貌與否是其價值判斷的關鍵。女性在她的其它潛在能力都被否定之后,淪落成為一種單純的身體性存在。在以精神和理性價值占絕對優勢的傳統社會中,女性成為精神與理性的主體——男性的附庸,并且遭受歧視與嫌惡。即便在當今社會,女性依然在公共生活中受到種種無理的限制,她們只能通過依附男人,生養孩子,并且塑造理想中的人體美來宣告自身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各個時期女性美的標準是以相應時代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為標準的。因此,有很多時候,這種美體現為畸形的、病態的美。先秦時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傳言。到了漢代,體態輕盈并能在皇帝手心中跳舞的趙飛燕成為上千宮女模仿的偶像。直至后來在民間流行開來的纏足、束腰,都是迎合了男性需要而成為所謂“美的標準”的。

事實上,直到20世紀上半葉,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能夠多生養的豐滿女子是美的。上世紀20 年代,西方社會率先進入消費型資本主義社會,纖細、苗條的女性代表了女性新形象。還有當時蓬勃發展的、以電影為龍首的大眾傳媒產業推出了一批纖瘦的女性形象,直接刺激了這一審美趨勢的形成與發展。從此減肥成為所有女性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國,美女的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顯示出一定的差異,但大體上以體態豐滿、外形齊整的女子為美。60年代之前,以有母性和福氣相且善良的女子為美。60年代到70年代中葉,在頻繁的政治運動和階級斗爭意識空前強化的過程中,女性的性魅力被冠以“資產階級情調”的惡名成為禁忌。因此,全國上下男女老少都身穿綠色軍裝。這時以樸素、健康的“鐵姑娘突擊隊”的女性形象為美。到了70年代末,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女性的性美意識逐漸蘇醒。隨著現代社會文化的涌入,經濟上的富?;?,女性開始自覺其女性身份,自覺拯救男性化帶來的女性意識的喪失。在80年代,人們審美觀的焦點是在面部,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整形手術。到了90年代,堅挺的胸部成為女性美的另一個焦點,至今隆胸手術依然方興未艾。然而以高瘦的時尚模特形象為美的標準不過是近幾年的事。與中國女性的性美觀念的發展情形相比,韓國女性的步伐快了近10年。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女性已經不滿足于面部的毫無瑕疵,只有兼具苗條、纖細的形體,才能成為公認的美女。到了90年代,減肥已經成為韓國女性追求美麗的最主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產生這種審美標準,既出于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平等因素,又出于特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同時,女性自身對于這一標準積極接受的態度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女性為達到這一性美標準所進行的種種艱難的嘗試都是自發的,也就是說,中韓兩國女性都緣于自身意志選擇減肥束身,并以此來獲取快樂與自信。通過積極而艱難的自我塑造獲得理想的外形條件之后,所對應的外形優勢又會產生一種社會特權。

(2)職業女性與女性魅力

在儒教文化支配下的傳統社會里,無論中國還是韓國,婦女的角色總是女兒、妻子、母親,這就是她們的人生軌跡。然而不同的是,自解放以來,大多數中國女性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即使結婚,也會與男性一樣,走向社會,進入生產領域,其意義在于實現自我價值以及增加經濟收入。從中國女性就業的總體特點來看,不難發現她們的關注點還在于保持身體健康,她們相信努力,期待成功。她們深刻體驗著家庭和工作這雙重體系賦予她們的功能期待與功能義務。女性眼中的成功模式逐漸演變成為擁有社會地位、事業順利、經濟獨立和個性灑脫。她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承認,她們所說的“努力”的涵義,是事業中的奮斗精神和無止境的追求。同這種女性成功相關的要素——女性魅力,不再是纖瘦性感的身材,而是淵博的知識、自主獨立性、灑脫的個性、奮斗精神和健康體質的綜合體。

在中國社會中,雖然具有性魅力的女性比較容易受聘于服務業,但是從事這種行業的女性畢竟是少數。在普遍意識中,仍以成功女性為強者。因此,有些男人也提出對于女強人敬而遠之的論調。與此相反,自80年代以來纖弱女性形象開始廣泛出現在韓國的廣告、電視、電影等大眾媒體中。由此衍生的觀念就是成功的韓國女性形象與干練的氣質和女性的苗條的外形劃等號。從這一意義上,現在社會中公認的成功女性,即為美麗的女性,因而在大眾媒體中粉墨登場的這些女性形象給女性同胞一種印象,即苗條等于社會性成功。苗條的外形現在已超越了單純美的涵義,成為自我實現和追求社會性成功的女性欲望的重要手段。很多女性認為在電視上出現的成功女性或時尚女性都不是胖女人,胖女人與愚昧劃等號,與知性和時尚相背離,并且認為肥胖是獲取工作的最大障礙。

和中國女性不同,有接近一半的韓國女性在結婚后,就放棄職業生涯,做專職主婦,這些女性同那些上班的女性相比,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物質上較富裕,文化素質不比職業女性差。與中國女性相比,韓國女人沒有靠繁重的體力勞動獲取經濟收入的必要,也不想負擔生計包袱,她們所追求的是兼具性魅力和知性要素的賢妻良母形象。韓國一項對專職主婦的心理、情緒和矛盾要素的調查表明,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態和自我尊重感與心理情緒安定程度成正比。自我尊重的一個涵義是自我滿足和自愛,可以理解為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綜合。韓國職業女性意識中的苗條,等于社會性成功的心理與專職主婦的個人主義傾向的增加,賦予女性生存自律與成就意識。為了實現自我滿足的心理需要,她們更加執著于減肥,以求獲得性魅力。

(3)女性的家庭地位

中韓兩國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女性社會和家庭地位發展歷程上兩國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過程,但在各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兩國女性地位呈現出了一些差異。

在中國,重視和提高女性社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盡管“男主外,女主內”的重男輕女的傳統封建意識依然存在,社會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男女平等尚未完全實現,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重男輕女的現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城市早已沒有這種觀念,女人不再是“家庭主婦”的代名詞。中國男人和女人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而且幾乎所有中國女性都和男性一樣,是上班族。中國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與自主精神。

韓國,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大男子主義”國家。韓國人認為,隱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在韓國,女性從小就受到儒家關于女子服從忍耐的教育,為將來充當賢妻良母做好準備。女人一生要自覺遵守“三從”規定: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她們的責任是照料子女、幫助丈夫耕作、為家里人燒飯縫衣以及使家庭保持和睦氣氛,讓丈夫能更好地處理社會上的大事,即使是知識女性,她們中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這種思想。 因此韓國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的權利。在韓國,男性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進入房間時,女人不可以走在男人的前面,進入房間后,女人須幫助男人脫下外套。男女一同就坐時,女人應主動坐在下座,而且不得坐得高于男子。通常要求傳統女性的順從。當然,韓國的現代女性,也已經享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發展空間,只不過總體來說她們的社會定位還比較傳統。

三 結語

中國和韓國因為地緣的因素,兩國的文化都深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而很多的傳統文化都極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兩國不同的社會制度,政治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影響,兩國的文化又有一些差異。諸如:

1 中國女性追求的理想模型是獨立性強、事業與婚姻都圓滿的形象;而韓國女性追求的理想女性的形象,是兼備性感體態和知性要素的現代式賢妻良母。

2 由于兩民族的性格差異,中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女性不再避諱談論性話題,對于此話題的談論也已成為一種趨勢;而韓國女性依然固守傳統的觀念:內向、溫順,她們會盡量掩飾對性的好奇和關心。

3 中國女性更加注重個性追求和自我滿足;韓國女性更執著于社會所公認的女性形象,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社會文化價值體系接受的模式。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對比研究,使我們對中韓女性文化有了一個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這對于我們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女性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明蕓:《世紀之交的中國女性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 韓國女性開發院:《有關家庭主婦心理、情緒穩定與矛盾要因的研究》,韓國女性開發院,2000年版。

[3] 梁旭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婦女發展狀況研究》,婦女研究》,1999年第2期。

[4] 范海燕、胡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婦女婚姻觀念的變化》,《婦女研究》,1998年第1期。

作者簡介:

郭英,女,1963—,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工作單位:西安財經學院。

宋改容,女,1962—,陜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工作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上一篇:文學學術論文下一篇:文學名著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