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

2023-04-14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1 深刻的思想

這個短語側重立意, 即所立之意應該是站在較高的思想角度的。很多高中學生在寫作文時, 常常思想淺顯, 立意平凡。并不是他們本身不具備一定的理性思想, 只是他們不習慣用這些思想參與認識活動。所以, 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可以有意識地積累一些理論思想, 把感性認識理論化, 體系化, 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心有芝蘭, 方能言辭有芳, 在這里筆者把高中生應該積淀的一些思想大致列了一些, 希望同學們能對照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并以此指導自己做人作文。

1.1 傳統美德思想

傳統美德是我們立身之基, 是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精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修身”, 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 誠實守信, 剛正不阿, 自強不息, 重德貴義, 博學善思, 內省慎獨, 節儉淡泊, 律己修身等。

“齊家”,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兄友弟恭, 勤儉持家, 鄰里團結等。

“治國”, 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 主要內容有:克己奉公, 精忠報國, 勤政愛民, 智慧寬容, 中庸和諧, 秉公執法, 見義勇為, 助人為樂, 講求公正, 禮貌謙讓, 公平交易, 尊師重教, 勤勞敬業, 救死扶傷等。

1.2 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 人文主義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從藝術到社會生活, 把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注的中心。表現為: (1) 對人的尊嚴、價值、生存環境的維護、追求和關切; (2) 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 (3) 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3 哲學思想

認識論:主觀與客觀, 理論與實踐等。

方法論:全面、聯系、發展, 矛盾的對立統一等。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因果、矛盾、必然性與偶然性。

1.4 禪思

禪追求心靈上的平靜與祥和, 禪思能提高生命境界, 應該具備一些禪思。經典禪語有:

(1)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 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 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2)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3) 平常心即是道”。 (4) 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5) 恐懼不會產生智慧, 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

人只有不停地錘煉自己的思想, 才能活得深刻。作文只有體現深刻的思想, 才能讓人深入地讀。

2 思想的深刻

有深刻的思想還要會思想得深刻。遇到命題, 怎樣才能展開思路、深入下去呢?我們不妨以具體的命題為例, 理一理思維流程。

2.1 明確概念

以《彎路》為例, 看著這個命題, 我們要從什么角度思考呢?我們先要想, 彎路是什么, 有什么特征。還是造幾個句子來說:“我家門口有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在人生的旅途上, 我們可能都走過彎路。”“真沒想到, 走了彎路還有了令人意外的收獲。”“彎路繞遠, 還是選近路吧。”

造句子可以把命題具體化, 把可虛可實的命題轉換成具體語境中的概念, 這就是所謂的發散思維。然后再通過具體語境中“彎路”這個詞的不同含義、不同特征來歸納這個命題包含的一些共性的東西, 這就是聚合思維。從以上句子中, 我們可以根據共性抓特點, 得出一些信息:彎路彎曲、繞遠, ;走彎路有好處也有弊端;在人生中, 偏離過既定方向后來又折回去繞了遠的路也可以稱之為彎路。也可以通過例句抓矛盾:彎路和直路矛盾, 一個遠一個近;不想走彎路和實際上走了彎路;走彎路在距離和時間之間可能也有矛盾。還可以找一些矛盾之外的關系, 如因果關系:什么原因走了彎路;走彎路會造成什么結果等。

這就是思維的第一環節, 即明確概念, 回顧一下, 我們運用的方法是:組詞造句, 歸納共性, 抓特征, 找關系, 最終明確概念。

2.2 給出判斷

知道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就可以選取角度給出判斷了。在這個過程中, 特別需要運用哲學思想去分析問題。還以“彎路”為例, 彎路是客觀存在, 走彎路是人的實踐活動, 人的行為實踐是受意識支配的, 得出一個判斷:“想要不走彎路, 需要清醒的頭腦, 需要理智的心。”再如, 矛盾是對立統一的, 走彎路也許會較快到達終點, 也許會因為違背客觀規律而更晚到達。所以, 要對走了彎路的事實一分為二的看待。再得出一個判斷:“曾經走過的彎讓我們見識了更多坎坷, 磨礪了我們更加頑強的意志, 也許會讓我們在新的路上走的更加輕松。”如此下去, 可以有很多角度供我們選擇, 若能聯系人生或社會, 運用所積累的上文所提的思想, 那么文章在觀點上就深刻了, 立意上就高遠了。

回顧這一個環節, 所用的方法是:辯證思考, 哲學分析, 選取角度, 聯系人生與社會給出判斷。

2.3 證明觀點

判斷要以命題的形式出現, 這就是觀點, 然后證明它。還以“彎路”為例, 為什么說要避免走彎路需要有顆清醒的心?因為清醒的心讓人面對選擇時會理智思考目標在哪里, 不為表象所迷惑。因為知道目標所在, 就會經常檢省自己的行為。因為目標明確, 行為正確, 那么就會有信心抵擋前進路上的風雨, 會有耐力承受前進路上的考驗, 有閑情欣賞前進路上的風景, 不會背離原來的方向, 而從容地到達既定終點。所以不走彎路需要一顆靈明的心。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 在證明觀點時, 運用的主要方法是層層追因, 果果遞進。即從直接原因論起, 一直追究到根本原因, 同時也可從直接結果論起, 一層層遞進下去, 得出最后的結果, 最后證明觀點成立。這樣縱向思考, 深入論證, 自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讀者也能深得其里, 文章也才能有說服力。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營銷思想的發展有其不同的時代背景,從營銷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得出對營銷實踐有意義的啟示。

關鍵字:營銷思想;發展;啟示

營銷思想是營銷活動的指導思想,包括營銷實踐及其發展的觀念、觀點、理論,以及相應的營銷策略與方法。隨著社會生產和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營銷實踐的發展,營銷思想經歷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認識,有助于企業樹立正確的營銷觀。

一、營銷觀念的演變

市場營銷觀念是一個企業面對企業、消費者和社會三方利益分配時的態度問題,它制約和決定著企業的營銷活動,決定了企業的營銷戰略思想。近百年來,相繼出現了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和大市場營銷觀念等六種營銷觀念,不同的營銷觀念來源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狀態。

1、 生產觀念(18世紀末至19世紀)

這個時期西方國家生產力迅速發展,消費需求旺盛,產品供不應求,產生賣方市場,產品銷售不成問題。企業幾乎沒有專門的營銷隊伍,生產部門則是企業的主體。企業營銷是為了增加產量,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這種觀念成為當時企業界的主導思想。

2、 產品觀念(19世紀至20世紀30年代)

產品觀念是指企業以產品為中心來開展營銷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商品供應日益充足,消費者對同類產品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總體上看商品市場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企業致力于生產高質量產品,并不斷加以改進,力求精益求精。

3、 推銷觀念(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西方工商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1929年秋,西方國家開始出現經濟大蕭條:產品過剩,供大于求。為盡快擺脫危機和蕭條的影響,企業不得不采取各種方式加大產品的推銷力度。當時的推銷觀念認為,市場已經轉變為買方市場,消費者一般不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去選擇和購買商品,而需要通過企業的推銷產生刺激,激發消費欲望,從而產生購買行為。

4、 市場營銷觀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的經濟更是突飛猛進,廣大居民個人收入迅速提高,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同類產品不同品牌間競爭加劇,市場表現為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勝出,開始注意到企業的產品應適應市場和顧客的需求,即\"顧客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市場營銷觀念認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關鍵在于正確確定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競爭者更有效地傳送目標市場所期望的產品或服務,進而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欲望。

5、 社會營銷觀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進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能源短缺、通貨膨脹、失業增加、環境污染嚴重等現象,引發了企業利益與消費者、社會的長遠利益相矛盾等問題。為了保護環境和增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人們提出了“社會市場營銷觀念”,即企業營銷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使企業獲得利潤,而且要符合消費者自身和社會的長遠利益,統籌兼顧,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諧營銷。

6、 大市場營銷觀念(20世紀80年代至今)

到8O年代,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抬頭。1984年,美國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場營銷”的思想。他認為大市場營銷是指企業“為了成功地進入特定市場或在特定市場經營,在戰略上同時實行經濟的、心理的手段和公共關系技巧以贏得參與者的合作?!?

二、營銷理論的發展

二次大戰以前,人們對市場營銷的含義、內容和功能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企業營銷思想。但這些思想大都是站在生產者的立場上討論如何更有效地將產品賣出去,還沒有形成對市場營銷成熟的理論認識。二戰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大量的生產和產品過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這種大背景下,市場營銷理論迎來了迅速發展的機遇,并很快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從麥卡錫的4P’s理論到科特勒的11P’s理論

1960年,美國市場營銷專家麥卡錫在人們營銷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4P組合理論,即產品、價格、地點和促銷。企業必須以顧客為中心,以滿足顧客需求和欲望為出發點,通過開展整體營銷活動,在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獲利。80年代國際經濟進一步發展,為解決世界貿易壁壘及公共、政治上的障礙等問題,1986年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營銷概念,在原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即政治權力和公共關系。同年6月,科特勒又提出了11P營銷理念,即在大營銷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優先、定位和人,并將產品、定價、渠道、促銷稱為“戰術4P”,將探查、分割、優先、定位稱為“戰略4P”。該理論認為,企業在“戰術4P”和“戰略4P”的支撐下,運用“權力”和“公共關系”這2P,可以排除通往目標市場的各種障礙。

2、勞特朋的4C’s理論

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電子商務時代,消費個性化和感性化更加突出,企業為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迫切需要與消費者進行雙向信息溝通。1990年美國的勞特朋教授提出了4C’s理論,即顧客、成本、便利和溝通。該理論認為:不要再賣你所能制造的產品,要賣消費者想要購買的產品。暫時忘掉定價策略,去了解消費者要滿足其需要與欲求所須付出的成本。忘掉通路策略,應當思考如何讓消費者方便購得商品。最后,忘掉促銷,加強與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4C’s理論的思想基礎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強調企業的營銷活動應圍繞消費者的所求、所欲、所能來進行,這與以企業為中心的4P’s理論有著實質上的不同。

3、舒爾茨的4R’s理論

20世紀的90年代末,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消費者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市場競爭空前的激烈,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和信任度在不斷下降。人們開始認識到建立企業與顧客之間的戰略協作關系十分重要。于是,整合傳播營銷理論的創始人舒爾茨提出了4R’s營銷新理論,即:關聯、反應、關系、回報。企業只有對顧客的需求和欲望做認真的市場調研,然后迅速反應,及時提供顧客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并建立信任、互利和互動的關系,才能增強顧客對企業及其產品的信賴和忠誠度。4R’s理論是以競爭為中心,不但要研究消費者的感受和需要,而且要考慮相關競爭企業的情況,以競爭為導向重視顧客需求,是對4C’s理論的補充和修正。

三、營銷思想的發展對營銷實踐的啟示

營銷思想的發展總是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相聯系,不斷為解決供給與需求矛盾尋求營銷上的解決思路。營銷思想的變化發展,給人們的營銷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營銷思想越來越全面、系統

從以企業為中心的生產觀念和產品觀念,發展到以顧客為中心的社會營銷和大市場營銷的觀念,營銷思想不斷全面和系統。樹立大市場營銷觀念對中國企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不但要面對國內企業的競爭,還要面對跨國公司的競爭;不但要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中國企業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非常重要:擯棄小生產觀念,樹立大市場營銷理念。立足國內市場,著眼世界市場,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市場資源,積累經濟與技術實力,不斷增強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TCL和聯想的國際化之路,已為國內企業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2、營銷思想的人本化

營銷思想從以“企業為中心”轉變到“以消費者為中心”來考慮營銷問題,進而提出關系營銷、一對一營銷等營銷理念,逐漸貼近消費者的感情、欲望和需求,體現了營銷思想的人本化特性。人本營銷將是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理念。其一,人本營銷重視市場調查,及時、充分了解消費者的欲望、需求和消費心理的變化,進而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是企業生產、經營,以及營銷決策的起點和關鍵點,沒有對消費市場的充分認識,企業的一切活動將無從談起。其二,人本化的服務是營銷服務的最高境界,以不斷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和社會需要為核心,注重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采取相應的顧客滿意的服務內容。人本服務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并成為他們市場競爭差異化的重要方面。其三,人本營銷強調營銷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別是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今天,人本營銷更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為企業的營銷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3、營銷思想實現營銷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營銷思想為買賣雙方交換的順利進行提供思想和理論基礎。賣方市場不存在交換的障礙,所以不必考慮市場的需求問題,企業實現利潤自然不成問題;而買方市場使消費者保持強勢地位,企業的產品如果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實現企業利潤就成問題。所以,市場需求問題一直是營銷思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所有的觀念、理論和策略方法大都圍繞如何發現、開發、保持和挖掘市場需求而展開。營銷思想追求營銷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對企業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企業來說,營銷是手段,利潤是目的,企業營銷與實現企業目的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企業一味追求營銷的效果,而忘掉企業的目的,企業可能陷入營銷怪圈而不能自拔。近年來,被家電企業熱捧的“價格戰”攪得家電市場烏煙瘴氣,不少企業因此而虧損或倒閉。沒有利潤,就談不上創新,更談不上企業的發展。所以,處理好營銷與目的辨證關系對企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4、營銷思想追求企業目標和社會目標協調一致

營銷思想越來越注重營銷的和諧性及可持續性;企業應樹立社會營銷的觀念。企業是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兩者不斷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企業不能孤立地追求自己的目標,而要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使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協調一致?,F在中國企業污染嚴重,能源消耗過高,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國、歐盟、日本分別高2.4倍、4.6倍和8倍。重視環境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營銷,已成為21世紀中國企業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以及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作者單位:東莞華強三洋電子有限公司

(編輯 雨露)

參考文獻:

[1] (美)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喬夫.第四次營銷浪潮[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席勒在受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以后,在反思法國大革命的失敗和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異化之后,提出了以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為目的的審美教育思想,席勒通過對人性與美的分析,證明審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變得更加完滿和自由,席勒還把人類和社會分為了物質、審美、道德三個時期。所以席勒的審美教育為彰顯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而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審美教育;道德;游戲

一、審美教育提出的現實前提

因為地理、歷史和政治上的原因,法國大革命對德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當時的歐洲各國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社會各階層起著不同反應、思想意識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法國當時處于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不僅帶來來人類思想的啟蒙,經濟上的發展,政治體制的改革,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的變化,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劃時代的轉折,在1789年 7月 14日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使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這一方面由于18世紀法國經濟由于通貨膨脹而日益惡化,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地主因欠收加租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天主教會教廷對谷物征收什一稅。什一稅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人們生活困苦加重,另一方面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人們對專制王權十分憤恨,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而資產階級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手工工場,這些都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場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后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相反,這場革命中也具有一些弊端。

二、審美教育的內涵

首先席勒提出的兩種沖動,形式沖動主要存在于上層人物身上,對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則,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是理性人。其次感性沖動主要存在于下層人物身上,對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是自然人。而以上兩者不能直接結合,只有通過中間的橋梁即審美教育的第三種游戲沖動才可實現。席勒認為藝術是精神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他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美才能走向自由,美是通往自由的不二法門,當今時代的要求是迫切的,迫切要求在政治和道德范疇建立有效標準,而這時,為遙遠的“審美世界”建立“法典”,是否不合時宜,理想的藝術,必然是超越物質,表達人的理想,于精神的自由中讀取。而這個時代,“有用”、“價值”被奉承,已與藝術分道而別。但人類的核心價值在于自由,每個人努力的目的也如此。他認為自由只限于個人追求,在團體、國家等聚合性理念中不存在這一概念,只存在博弈,權威者竟然假道政治以期到達。在席勒看來,自由只能依靠“美”才能達到,因而他抵抗住誘惑讓“美的問題”統領政治和道德問題;讓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做開路者。他認為美,是手段,自由是目的,通過美達至的自由,才值得追求。

席勒認為人擺脫了動物狀態進而具有人性的標志是喜歡假象愛好裝飾與游戲,假象有兩種,一是審美假象,另一種是邏樣假象,審美假象是游戲,與現實和真理有嚴格的界限,不冒充,是正直的自主的。邏輯假象是欺騙,與現實和真理混淆,偽裝現實和真理,是虛假的。首先席勒認為當自然還處于清淡貧乏的情況下,它不會為人類提供任何快樂,他認為審美的心境來自于自然,仔細咀嚼席勒這句話,我們會發現當自然美要啟發更高級的藝術美的發生,前提必須是自然要有美的屬性存在,只要在歡樂的條件下和幸福的地帶的美的屬性下行動導致享受,或者說享受導致行動,比如貧瘠荒涼的自然,是難以刺激人類對美的思考。所以只有感官與精神,感受力與創造力均衡發展才會讓美的靈魂和人性相統一。

其次,他認為美的藝術的本質就是假象,而且他認為人一開始用眼睛來享受,而且觀看對他來說具有了獨立的價值,他立即就在審美方面成為自由的,游戲沖動就立刻開展起來。就是將審美對象幻象化,用感性來探尋自然美,并試圖發揮藝術家的想象構思,讓藝術家對于幻象的理念上升到精神的產物的藝術美上,藝術家對于自然美的審美標準是不求實用和理性的,有的藝術家將自然幻象化后加以擬人化處理,賦予一些生命情感體驗,思想寄托于其中,感覺真正高水平的藝術家還注重去探尋自然事物本身的美,并通過藝術提煉,讓自然美純粹化后自然上升到藝術美的范疇,自然美的存在首先要保護好自然的生態屬性的完整性,在對待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問題上,要保持自然原始的美學特征并將其純粹升華到藝術美的范疇。同時席勒從純粹的物質狀態到審美游戲的發展過程,并從這個角度分析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席勒認為當人或者動物為了生存而進行活動時,這種活動的性質為工作,即以缺乏推動活動,則為勞動,而當過剩的生命力刺激他們活動時,這種活動的性質為游戲,即以豐富推動活動,則為游戲。這是我們認識審美假象的前提。其次對于“審美假象”,這里的“假象”并非指虛幻不真實,而是指一種純粹的不受物質影響的狀態。這個概念在席勒看來是尤其崇高性的,不是能夠輕易達到的?!安缓细瘛钡乃仞B只會讓這個概念被濫用,而如果濫用的現象消失則意味著文明的“躍進”。而這種躍進不是無處可尋的,席勒總結了其發展過程或者說規律。物質的匱乏,生存的壓力迫使人進行活動,即勞動。這個階段人只為滿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是純物質的。而滿足了生存需求之后,人開始追求富余,這種富余既是指物質上的余裕,同時也指物質之外審美層面的附加物,這里席勒的敘述是人主動追求利余,而我個人更愿意解釋為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當這些富余推動人進行活動,游戲就出現了。最初的游戲是由純感性沖動驅使的感官感受活動,即物質游戲。到這里為止,在席勒的闡述中人或者動物都還處在一種“輪環”的生活中,圍繞一點,循環往復。而當這個“輪環”被打開,就變成了一條沒有盡頭的直線,即理想之路。而打開“輪環”的關鍵一點則在于人不再滿足于物質游戲,不再滿足于純感性沖動驅動的感官感覺享受。人不再滿足于此時的享受,而開始追求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享受,開始探尋獨立于材料之外的形式上的享受。而這種追求是有“危險”的,甚至有害于使其生存的感性內容,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需要精神與感性沖動抗爭,需要為假象犧牲實在。而當人完成了這種對抗,擺脫了感官感受的束縛,能夠脫離材料而享受形式,就可以說進入了審美游戲的范疇“,輪環”被打開,人性開始顯現。所以席勒認為審美的王國與世俗的王國是對立的。因為世俗的王國中,人和人要么以力(自然狀態)相遇,要么以法律的威嚴(理性狀態)相遇,而這一切都無法保證人的自由。只有在美的社交圈里,在審美的王國里,人的自由才有保障。因為在這里,人必須以形象的身份顯現給人看,人與人之間只作為自由游戲的對象發生聯系。通過自由去給與自由,這是審美的王國里的基本法律。而且個體的人的價值是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肯定的過程。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的美育理論,通過嘗試將理論的美學引向行動的美學,試圖借助美育建立起一個審美的王國。在他心目中,心靈自由是一個具有絕對價值的概念。他甚至不愿意以犧牲個體的心性自由為代價去換取審美王國的實現,因為那樣將走向美學精神的反面??傊?,席勒的思想就是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會和諧之路。

三、審美教育的作用

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對人性、美和藝術的抽象論證,最終實現其通過審美教育以解決現實問題的美好愿望。試圖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以改造客觀世界,通過對人格的改造以實現社會的變革,是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這樣一種唯心主義基礎的審美教育思想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異化問題,完成社會的變革。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對理想的審美效果讓心緒處于完全自由的狀態,讓感官感受與抽象思維達到平衡,使人可以不加限制地注意到各個方面的各種可能性。在這里席勒提出,藝術作品對美的表達應當通過形式,也只能通過形式,而不是通過內容。內容只能對個別的力產生作用,這對于思維而言是一種限制,使人們無法在欣賞作品時達到心靈純凈的美好狀態,這種限制與席勒所追求的理想審美效果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席勒提出真正的藝術家就應當用形式消除材料,即使無法達到理想狀態,也要盡可能減少材料對觀眾的引導,這種引導是限制性的,會把人的注意引向個別的特殊的方面,而無法整體地全面地進行感受,也就無法達到理想的審美效果。同時,在欣賞藝術時,席勒認為,缺少形式感的觀眾(即主觀對藝術進行判斷的判斷者)同樣無法欣賞好的藝術作品。當一個人只用純抽象思維或純感官感受欣賞藝術作品時,他就只能看到他想看的部分,完整的藝術作品在其眼中會被肢解,忽視了整體的美感而執著于細枝末節,讓作品的和諧被破壞。而對于這種缺少形式感的審美,席勒同樣進行批判。

席勒在那個時代證明了道德自由與感性依附在什么狀態下的可相容性,席勒闡述了審美狀態的獨立性與自由性,要將其實現有一個自材料到形式,自有限到無限,自感覺到思維的過程。席勒從另外一個方向上限制了他的理論向功利主義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否定了理性的人的優越性,賦予了審美活動以絕對的價值。席勒把人的發展審美經過物質狀態,審美狀態和道德狀態三個不同的階段,人類最初是沒有理性的,而就算理性的最初出現了,那也并不是人性的開始,人還不是人,而是有理性的動物??傊?,席勒的思想就是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會和諧之路。

總結

席勒從時代背景出發去發現人性,因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里使社會中的人全完被分割,社會中的一切彼此被分立,現代分工導致的那種碎片化的人,即他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下那種異化的人。其次人性的本真性受到了壓制,他批判了這種社會現象導致的不自由和不完整的人,他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審美和自由與道德應該分開,因為道德對美的活動是強制性的,人僅僅是在道德的領域里還不能完全達到自由,還不能徹底地通過道德運用美使人和世界和社會消解現代性,也只有在游戲的狀態里,人才能消除強制性,用游戲去使人感性和理性進行一個統一,主動的進行審美活動,從而獲得自由。并且藝術和審美彌合分裂人性,構建審美的王國,使國家的制度和要求內化為公民自覺的需求,用藝術改造人的靈魂,實現人心靈自由的基礎上去構建和諧的社會。所以他認為只有主動進行審美教育,只有通過美才能改變現狀實現自由,才能使人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席勒的審美教育對后世的美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席勒(德).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出版社,1985.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章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國軼穎.試論席勒“游戲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

作者簡介:

付文汐(1996年 -),女,漢,黑龍江,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美學。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與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數學思想與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的紐帶,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數學觀念,形成優良思維品質的關鍵。數學分析是大學數學專業的一門主干基礎課,它內容多、理論深、知識結構復雜、思想方法精深,是學習數學專業許多后繼課程的階梯。這門課程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好、學好這門課程,對數學專業的師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探討數學分析課中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課中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育,是當前數學分析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關于數學思想方法

1.數學思想方法的涵義

所謂數學思想是指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它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認識,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數學方法是指人們解決數學問題的步驟、程序和格式,是實施有關數學思想的技術手段。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數學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數學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具體性。思想比方法在抽象程度上處于更高層次,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理論基礎和精神實質。思想是源泉、精華,而方法是實踐行為的體現。數學思想都是通過某種方法來體現,而任何一種數學方法都反映了,一定的數學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把數學思想與方法,看作統一的整體,稱為數學思想方法。

2.數學思想方法的層次性

數學思想方法是伴隨著數學科學的產生而產生的,人們最初的數學活動經驗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數學思想方法;隨著數學活動的深入,人們對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就形成了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這種抽象概括,再抽象再概括的不斷發展,就產生了更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由此可見,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是有層次的,根據數學思想方法的涵義,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1)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即操作性較強的方法,可稱為基本技巧型方法。該層次中的方法,基本上是機械的、程序化的、具體的,它們與知識并行共生,其特點是和解題緊密相關,也可以說是一些具體的解題術。例如,數學分析中的復合函數求導法則、積分學中的換元法則等。

(2)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是邏輯型的數學思想方法,這種方法具有確定的邏輯結構,是普遍適用的推理論證模式。如,類比、歸納、演繹、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這類方法的掌握要靠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從數學教學內容中去發掘,并對學生進行訓練和培養。

(3)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即全局型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們較多的帶有思想、觀點的屬性,它們提示的是數學發展中極其普遍的想法,為數學的發展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這些思想方法雖不像解題術那樣具體,卻牽動著數學發展的全局,或為新學科的誕生起著指導作用。如符號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互逆型思想等。

各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如下基本特點和關系:

(1)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經過抽象概括就會上升為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而較低層次數學思想方法是較高層次數學思想方法的前提和基礎;較高層次對較低層次有指導意義,而且通過較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實現自身的運用價值。

(2)越是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越側重于具體的一招一式,可操作性強:越是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越側重于抽象的思維方式,概括性強。因而人們有時把較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稱為數學方法,而把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稱為數學思想。

(3)各層次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所以人們經常將其統稱為數學思想方法。盡管如此,在我們的思想上卻有必要弄清楚它們各自不同含義和特點。

3.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核心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認識,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科學方法,是培養智力和提高能力的橋梁。

數學教學內容不僅是一個數學知識的邏輯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反映所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映出它的文化價值。數學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獲取與觀念形成同時發生的過程,課堂不僅是學習發生的地方,也是文化觀念形成的場所。數學結論不過是學生所學到的數學內容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數學的真正認識、數學信念和價值的形成。并且,這種意識和觀念極大地影響著學生今后怎樣使用所學到的數學。

因此說,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二、數學分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分析教材蘊涵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所謂數學分析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分析所研究對象的統一的、本質的認識。數學分析的思想方法,一方面指數學分析自身的論證、運算以及應用的手段,另一方面還包括數學分析概念、理論、方法產生及發展規律。學習基本的數學分析思想方法是形成和發展數學分析能力的基礎。

數學分析思想方法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低層次的數學分析思想方法,就是指數學分析的基本內容、解題方法,它們可操作性較強。比如極限的計算方法:利用兩個重要極限、等價無窮小、兩邊夾法、單調有界法、羅必達法則、級數法等。再比如,在導數和積分計算中的基本法則,也屬于這一層次。

較高層次的數學分析思想方法,是我們從數學分析的基本內容、基本理論、證題方法出發經過分析、歸納而得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數學分析思想方法。例如,變換的思想方法,就是數學分析中的一類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課中當進行到不同學習階段,就有相應的變換方法,如求極限中有變量替換法,求導數、求積分中有換元法,在級數中有著名的阿貝耳變換等等。變換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海涅定理實現了數列極限與函數極限理論方法上的轉化,微分中值定理架起了函數與導數之間的橋梁,牛頓萊布尼茲公式實現了微分與積分的轉化。變換的思想方法,優點在于它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創新性,提高解題的速度和能力。構造性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中也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中常用的構造性方法有:構造輔助函數法;構造點列、子列法;構造開覆蓋法;構造區間套法;構造反例法等。在數學分析中,估值思想方法,可以說是用得最多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變換的思想方法主要用在等式的研究中,而不等式的研究更是數學分析中運算的核心。也就是說,在數學分析中大量的是不等式的運算。而估值法實質上是一種不等式運算。在數學分析中經常使用的估值法有:分段估值法;小區間法;逐項累加法;取中值法;阿貝耳法等,它們都可將復雜函數問

題轉化為簡單函數的問題。

在數學分析中,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有: (1)公理化思想方法。這是現代數學中普遍使用的最基本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它實質上是一種結構論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中實數的完備性理論中,就體現了公理化的數學思想。這種思想方法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清晰性、深刻性,養成“刨根問底”的精神和毅力。(2)符號化思想方法?,F代數學的特點之一就是數學盡量形式化、符號化,使其更易于抽象統一,也使復雜的內容與關系更加簡潔、清晰,更易于開展復雜的思維活動。它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提高解題能力。這一方法不僅為現代數學的發展起了突飛猛進的作用,而且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數學本身,它為信息時代、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互逆型思想方法。數學分析中的互逆型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概念上的互逆和運算上的互逆兩種。概念上的互逆有收斂與發散,各種極限定義及其否定敘述、連續與間斷。而運算方面的互逆關系有導數運算與積分運算,級數收斂與函數級數的展開等。學習任何一個數學概念、定理以及考慮各種數學問題時,不僅需要從正面理解,沿正向探索,而且還要從反面理解,沿逆向探索,這樣才能對數學概念、性質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才能開闊視野,不至于走入歧途。

三、在數學分析教學中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育

1.數學分析教學中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數學科學的內容,包括數學知識和蘊涵于知識中的思想方法兩個組成部分。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識是數學的外在表現形式,這些知識的記憶是短暫的,而蘊涵于知識中的方法和思想的掌握是長遠的。對于知識,其教學價值早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但隱含于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的教學價值卻未能充分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其中原因主要還是人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夠所造成的。實際上,數學思想方法在科學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具體表現在:一是提供簡潔精確的形式化語言:二是提供數量分析及計算的方法;三是提供邏輯推理的工具。因而它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正因為如此,在數學分析這樣一門大學數學專業中的主干基礎課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想,為該專業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有必要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并落實到數學分析教學的全過程之中。要通過教師堅持不懈地、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啟發誘導及反復滲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去逐步理解它、領悟它,從而實現發展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在數學分析教學中,要挖掘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知識的教學作為載體,把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把數學思想方法納入到基礎知識的范疇,使學生從數學分析的學習中獲得教益。強化數學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造性以及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數學分析教學中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徑

數學思想的傳播、數學方法的運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蘊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概念的形成過程、定理、推論、習題的推導過程,規律的揭示過程等都是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

(1)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概念的形成過程、定理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問題的被發現過程、思路的探索過程、規律的被揭示過程等等,來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極限思想方法貫穿于數學分析學習的始終,在教學中要特別向學生呈現出,從有限過程中研究無限過程的對立統一的思維方法。要通過像導數、定積分等數學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的教學,教會學生用極限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本身上。

(2)通過課程內容小結、課前復習和課后總結提煉概括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方法,可以通過數學分析的各種內容表現出來,而同一數學思想方法又常??梢猿霈F在許多不同的知識點里,因此在每次課或每節、每章教材內容結束或復習時,把知識所揭示的本質因素,從思想方法的角度進行分析概括,弄清章、節知識或問題解決過程中集中反映那些數學分析思想方法。

例如,在講完不定積分一章內容之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不定積分的計算方法進行歸納小結時,可概括性地向學生指出不定積分的計算實質上是數學中的化歸思想,即化未知為已知。所以我們首先要熟記基本積分公式和法則,然后對一般的、復雜的不定積分,則可通過恒等變換、換元法、分部積分法以及其他方法,轉化為基本積分進行計算,從而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

(3)開設專題講座,升華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分析教學中,可適時地開設專題講座,講清數學分析中重點知識的來龍去脈、內涵外延、作用功能等。這是使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認識外顯的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

開展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可能會遇到一些思想障礙,比如說,學生水平低,無法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課時緊,沒有時間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等。我們認為,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緊密結合教材,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它不在知識教學之外,要融于知識教學之中,重在教師的有意識的點撥與滲透。

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方法和思想的掌握是長遠的;知識使學生只受益于一時,方法和思想將使學生受益終牛。

中心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德國,領土面積35.7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280萬人,GDP為3.47萬億美元,人均GDP為4.20萬美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7人(2016年底),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以溫帶氣候為主,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包括勃蘭登堡州、黑森州、等13個聯邦州和柏林、不來梅和漢堡市等3個市級州。

一、林業歷史

直到中世紀(約公元476~1640年)前期,由于氣候環境條件優越,森林植被一度繁盛茂密。11世紀中葉時,德意志土地上的總人口數約為五六百萬,大多數人生活在偏僻的小村落或孤獨的農莊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原始,但中世紀的德國已經不再是部族而是封建制社會了。這個時期,日爾曼地區的大領主和小領主在采邑繼承上進行了無休止的爭斗,小采邑有了繼承權后,在大貴族和農民階層之間又出現了新的爵士階層和附庸騎士。以后的幾百年時間,德意志地區充滿了政治矛盾和宗教沖突,國王無法有效制約貴族,反抗和內戰不斷,持續的紛爭和戰亂不斷地消耗著森林資源。此后,隨著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的擴張,森林和沼澤的面積在不斷縮小。歐洲造船業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對德國森林資源消耗也不可小覷。16世紀初,德意志人口已達到1600萬,由于土地和資源壓力加大,各地爆發了周期性的農民運動。1618~1648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交織著宗教和政治爭斗的歐洲大戰對德國森林資源造成了較大的破壞。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后,德國開始發生巨變,席卷全國的起義此起彼伏,社會動蕩不斷,一直延續到1848年大革命爆發。然而在社會的劇烈變動中,工業化時代也開始嶄露頭角,德國從一個農業國家開始逐步發展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中心。重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德國的冶煉業起初也大多選擇在林區周邊設廠,以方便利用木炭作燃料。到1840年前后,普魯士生鐵生產主要還是采用木材為燃料冶煉的。此外,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建筑的擴建、鐵路的發展對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1871~1918年,德意志進入第二帝國時代,期間,人們對森林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認為森林是國家財產,希望森林能點燃人們的愛國熱情,帶來集體精神和服從意識;自由主義和家園保護聯盟認為“與享受海洋權力一樣,人人應該享有陸地表面的權力,支持無限制的無傷害的在森林中的徒步旅行”;社會民主主義及工人代表則希望城市工人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閑空間,用來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農民則希望從森林中獲取薪材,采集非木質林產品。另一方面:容克貴族和地主則要求嚴格保護他們森林的所有權和狩獵特權,不允許外人入侵他們的領地。1880年的《田野與森林法》,支持領地所有者對森林的財產權利,并對森林盜竊處罰做出了嚴格規定。法律的公布在大貴族及大地主階級、中產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自由主義、民族主義之間引發了大范圍的激烈爭論,隨后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們對森林的沖突與矛盾。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大大地加重了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特別是二戰時期,雖然納粹政權也強調森林永續發展,但更多是政治考量和統治之需,緊迫的現實和利益的權衡,還是將天平傾向了保護森林的對立面,森林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二、林業經營思想

歷年戰亂與紛爭,以及工業化帶來的生產結構和消費方式的變化,給森林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有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木材需求和森林多功能性的發揮。為此,德國人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在爭辯與實踐中摸索前行,林業經營思想和理念不斷推陳出新,并在一定時期內引領了世界林業發展思潮,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坝览m性”作為森林經營理論最初由卡洛維茨提出,他指出:“這個國家最偉大的藝術、科學、努力和組織的基礎,是營造和保持能夠持久地、不斷地、永續地利用的森林”。此后奧托爾特、哈爾蒂希、哥塔等從不同層次對“持續經營”做出了補充和完善,總的來說,森林永續經營就是追求最高木材產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采伐的木材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在良好經營條件下所能夠提供的數量,同時讓后人也能得到現代人所得到的同樣多的利益。后來洪德斯哈根出版了《林業科學方法論和概論》等著作。由此,在森林經營史上聞名遐邇的“法正林”理論橫空出世,成為森林永續和均衡利用的經典理論?!胺ㄕ帧笔蔷哂欣硐虢Y構和理想狀態的抽象化的森林,是由同一作業法、同一輪伐期所構成的經營整體。它應滿足以下4項要求:一是它的林分具有最高的平均生長量,即具有法正生長量;二是在輪伐期范圍內所有的齡級都是法正林分,且面積相等;三是法正林分的空間配置應該是滿足在執行各項營林措施時,經營上不受任何損害,即林分法正空間排列;四是在投入營林資本獲得滿意利潤條件下,法正生長量的質量和法正蓄積組成應保證固定的最高林業收入。當經營總體的四項法正條件全部實現時,結果必然具有法正蓄積量,即在輪伐期范圍內全部齡級的同等面積上,法正林分所獲得的木材數量。幾十年后,弗斯曼發表了“土地純收益理論”,迎合了林業輪伐由資源導向轉變為經濟導向的趨勢,并在德國盛行了20多年。1867年,弗斯曼的理論遭到了普魯士國有林業局局長哈根的批判,他指出“經營國有林不能逃避對公眾利益應盡的義務……不主張在計算利息的情況下獲得最高的土地收益”。這一理論被譽為經典的“森林效益永續經營理論”。繼他之后,針對人工純林發展出現的種種弊端,嘎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恩特雷斯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問題,進一步發展了森林效益永續經營理論。該理論在二次大戰前對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指導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為現代林業經營奠定了基礎。戰后,隨著德國的分裂,東德和西德走了不同的林業發展道路。民主德國為了實現木材生產、樹脂提取、水土保持、游憩等多種功能,森林經營實行高度集約化經營;聯邦德國的森林經營繼承了永續林經營的理念和方式。20世紀60年代以后,德國圍繞“船跡理論”和“和諧理論”展開了激烈爭論?!按E理論”以木材生產為中心,認為森林的其他效益可以隨之自然發生;“和諧理論”堅持永續原則,主張具有不同主導功能的森林平衡發展,森林各種效益協調一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近自然林業理論,自從嘎耶提出“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以后,克雷門、凡克,萊潑恩德古特、瓦爾騰斯普爾、奧克等從不同角度對近自然林業的發展做出了突破和改進,使得近自然林業的理念在德國,以至于在世界現代林業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自然林業利用自然進程維持森林的生態和經濟價值,排斥殺蟲劑和肥料,關注物種多樣性,特別是生態相容的混交林和自然更新的天然林。森林服務必須以森林可持續性的方式開展,認為森林生物量的獲取,必須是在森林良好維持并逐步提高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措施造林,保證森林的多功能性。近自然林業堅持以下原則:一是保護和建造結構多樣及近自然的混交林;二是適地適樹,穩定樹種和樹源;三是生境條件合適時,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四是最大程度減少皆伐作業,適當采取間伐等措施;五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和空間,營造多層林;六是從關注種植密度到關注立木個體生長;七是保持土壤肥力并力爭增加;八是必須引進外來樹種時,進行引種實驗并確定能帶來生態和經濟益處。

三、林業現狀及發展戰略

根據2012年德國第三次全國森林清查結果,可以將資源現狀細分為五個方面。一是總體概況,德國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為11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2%;二是森林權屬方面,48%是私有林,29%為聯邦州(國有)林,19%為社區林,4%為聯邦政府(國有)林;三是森林結構方面,從樹木特征看:在可及的林地中,針葉林為590.02萬公頃,落葉林為472.73萬公頃;從生長結構看,76%混交林,其余為純林;從林相層次看,有林地中,32%單層林,57%雙層林,11%多層林或砍伐結構林;四是樹齡及樹種方面:從樹齡看,在德國,平均樹齡達77年,其中橡樹102年,櫸樹100年,冷杉96年;樹齡超過100年的占24%,超過120年的占14%;從樹種看,主要樹種是云杉、松樹、櫸樹、落葉松、道格拉斯冷杉(花旗松)、冷杉,其中云杉的面積最大,為276.32萬公頃,其次是松樹,為242.96萬公頃,再次是櫸樹,為168.07萬公頃,此外,在德國,全國共有2.24億立方米的枯死木,平均每公頃20.6立方米,相當于活立木蓄積量的6%,這些枯死木,作為樹木自然生長循環的一部分,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一些稀有生物(真菌類、地衣類、昆蟲等)依附于它生存,一些鳥類更是以它為家,覓食、遮護、飼雛等;五是森林蓄積方面,木材總蓄積量36.63億立方米,其中,針葉林22.42億,落葉林14.21億,每公頃蓄積量336立方米,每公頃年增長量為11.2立方米;六是木材利用方面,保持高水平木材使用,從2002~2012年,平均每年采伐利用原木0.76億立方米,低于總的年蓄積增長量1.22億立方米;七是采伐限制方面,91%的森林木材利用是不設采伐限制的,并且這還包含有些不必采伐的地區。

德國《2020森林戰略》預設通過可持續森林經營,保存和發展特定區域的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健壯的森林,以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森林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提供各種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實現保護功能,同時延伸休閑服務功能。森林的生態健康、穩定性和多樣性明顯增加。

上一篇:指導思想論文下一篇:政治熱點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