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

2023-03-08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媒體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過去的農業科技傳播只能依賴于傳統傳媒,其傳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機時代,農業科技有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對于農業技術的指導將會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這一手段是現階段的重要社會課題。本文擬從現代社會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進行傳播的總體環境分析入手,展開對其傳播優勢的分析研究,希望幫助有關部門有針對性的強化應用手段。

關鍵詞:手機;農業科技傳播;多元化

引言:

手機是現代社會十分靈活的信息傳播媒介,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終端。農業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準確的轉達到農業從業者手中,必須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機這一媒介,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傳播形式的多元化與靈活性,更好實現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活動的有力指導。

一、利用手機做好農業科技傳播的總體環境狀況研究

(一)手機作為傳播媒介的技術發展狀況

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這對于農業科技傳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別于傳統媒體,現代手機技術使得農業從業者可以通過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學習農業知識。如農業科技知識可以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給從業者,而且手機的“體型”也讓這些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反復研習?,F階段國家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5G的網絡正在逐步的覆蓋全國,這對于信息傳輸速度又會有一個質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從業者知識的學習。另外,智能手機的不斷升級更新,價格的不斷下降讓這一切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機用戶數量的劇增,為廣泛的農業科技傳播夯實基礎

就現階段的發展來看,全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經近10億,而這個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農村地區的手機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大,這樣的普及率使得農業科技以手機為媒介進行傳播成為必然之選,結合國家的新農村建設,今后的手機網絡用戶將會更大。這樣的基數之下,民眾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價格還會不斷的下降,手機用戶還會不斷增長,手機的作為一個最為快速的現代傳媒媒介必將成為農業科技傳播的強大助力。

(三)國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農業科技的手機傳播

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不斷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設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農業科技傳播與手機媒介的結合正是與國家的農村發展計劃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國家的五年計劃對于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設施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這對于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大力普及也會起到不小的推進作用。此外,國家在這一工作上還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對農民購買智能手機的一些補貼工作,都能很好的促進手機在農村地區更快的普及,為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傳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1]。

二、強化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廣泛傳播的優勢分析

(一)手機媒介使得農業科技傳播變得更加多元化

拋開傳統媒介的諸多限制,手機可以更加靈活的通過移動網絡實現信息的傳播,對于農業科技傳播來說,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將這些信息展示給每一位手機用戶??梢哉f手機作為媒介會將農業科技傳播的主體進一步擴大,不論是主管農業生產的政府部門、相關的農業技術研究機構,還是農民本身都可以將農業科技的相關知識進行傳播、轉播。作為

主管政府部門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權威的指導作用,及時將相關的國家政策信息傳達給每一位農民,農業技術研究機構也可以及時將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發布出來,同樣的農民在接收到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轉達分享,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傳播力度,也讓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

(二)手機讓農業科技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

現代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更多形式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擺脫了過去的圖文限制,音頻、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農民接受農業科技信息時有了更多的選擇。農業科技知識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研發機構可以將這些農業科技新知識制作成更加直觀而生動的形式,為農民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方便,農民在學習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時不再需要“頭疼”那些繁復的文字描述,這會大大提升農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手機傳播的方式可以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資訊做好“現場指導”,有力的提升農業科技的實際利用效率,對于農民之間的分享交流也會起到一個不錯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種媒介,整合式的農業科技傳播渠道

手機媒介有十分強大的優勢,可以很好的將傳統媒介進行融合,并彌補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說是整合了紙媒、電視、廣播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傳播媒介,而且其還具備了這些單向媒介不具備的溝通功能,可以實現農業科技研究者與農民之間的直接溝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科技的指導效果[2]。

(四)手機支持下農業科技傳播的廣泛性

手機作為現代人社會的必備品之一,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機用戶量巨大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而且這些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農業從業者,還將擴展到更為廣泛的民眾之中,提升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認知水平。此外,手機本身通訊功能可以更好的鞏固農業科技研究者與從業者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溝通網絡。

三、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技術還在不斷的升級,手機的功能會更加強化,在信息傳播、溝通交流方面的功能會更加完善,其對農業科技傳播的促進作用也會進一步加強,各相關部分和人員應當高度重視手機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幫助相關人員做好農業科技傳播。

參考文獻:

[1]張艷云.鄉村振興背景下手機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閻應紅.手機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簡介:方錦,出生年月:1986.11,女,漢,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傳播。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基于農業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多且成果類型豐富的特點,利用統計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我國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及其概況分布進行了評價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綜合評價方法可以客觀地反映我國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現狀。

關鍵詞 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評價;分布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5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Distribution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人才作為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的主體,已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戰略性和基礎性資源,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1]??萍既瞬旁u價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科技管理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進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證科技人才質量的關鍵性工作,也是我國當前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2]。

科技人才評價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大類,定量評價包括單指標評價與多屬性評價兩大類:第一類是單指標評價,包括簡單指標評價(如CNKI文獻量[3]、專利申請量[4]等)和復合指標評價(如H指數[5]、AR指數[6]等);第二類是多屬性綜合評價,包括模糊綜合評價法[7]、因子分析法[8]、BP神經網絡法[9]、灰色關聯度分析法[10]等。

單指標評價方法因其指標的單一性而不能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綜合情況,而多屬性綜合評價方法可以綜合考慮評價對象的多個方面,能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的綜合狀況。因而,基于農業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多且成果類型豐富的特點,該研究根據構建的加權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統計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我國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及其力及其地區、機構、學科、職稱分布進行了評價分析。

1 評價對象及數據來源

1.1 評價對象確定 基于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獲取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兩個學科的期刊列表,利用Web of Science的SCI數據庫獲取2008—2016年2個學科全部期刊載文數據,通過發文量(≥50)、作者名和機構名規范,最終遴選到105位中國學者作為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對象。

1.2 數據來源 該研究以Web of Science的SCI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讀秀電子圖書數據庫、IncoPat科技創新情報平臺和公共網頁等作為數據源,通過作者名與機構名識別、檢索式構建、檢索策略組配等過程獲取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期刊、專利、專著文獻數據和學術榮譽、學術獲獎信息,并根據對象名、機構名、學科領域等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規范和清理,構建數據集合。

2 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評價

基于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學術卓越性、學術創新力4個層面,構建農業科技人才加權評價指標體系;并借助SPSS 20.0和Excel軟件,利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因子分析、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對我國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及其地區、機構、學科、職稱分布進行了評價分析。

2.1 綜合學術競爭力評價 105位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評價值及排名如表1所示,通過分析發現:

(1)X1~X10 10位學者的綜合評價值超過0.5,可見這10位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很強。

(2)綜合評價值排在首位的學者是X1,排在末位的學者是X105,兩者綜合評價值的差高達1.911,可見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之間的綜合競爭力差距很大。

(3)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綜合評價值高于0的學者有45位,占總學者數的42.857%;綜合評價值低于0的學者有60位,占總學者數的57.143%,可見,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的學者占比較小。

2.2 農業科技人才地區分布綜合分析

該研究將綜合評價值高于0的學者作為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對比分析了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與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的地區分布及占比情況(表2)。

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共分布在江蘇、北京、山東等19個省和直轄市,表明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分布較分散。其中,江蘇?。?6位)、北京市(17位)、山東?。?1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最多,且三者占比之和在50%以上;其次,廣東?。?位)、浙江?。?位)、四川?。?位)、陜西?。?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較多,四者占比之和接近30%。

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共分布在12個省區和直轄市。其中,江蘇?。?5位)和北京市(9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最多,兩者占比之和為53.3%。其次,浙江?。?位)、廣東?。?位)、江西?。?位)、山東?。?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多,四者占比之和為33.3%。另外,湖北?。?位)、湖南?。?位)、遼寧?。?位)、陜西?。?位)、上海市(1位)、天津市(1位)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少。

對比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地區占比中發現,在湖南省、遼寧省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最高,達到100%;其次,在江西省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較高,為75%;另外,在江蘇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均超過50%。

對比發現,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與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地區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見,該研究的評價結果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情況及其地區分布,可信度較高。

2.3 農業科技人才機構分布綜合分析 該將綜合評價值高于0的學者作為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對比分析了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與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的機構分布及占比情況(表3)。

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來自24個高等院校和2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其中,江南大學(14位)、中國科學院(11位)、南京農業大學(10位)、中國農業大學(10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最多,且四者占比之和在42%以上。其次,浙江大學(8位)、華南理工大學(7位)、四川農業大學(7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6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較多,四者占比之和在38%以上;另外,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機構分布排名與地區分布排名一致。

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來自13個高等院校和2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其中,江南大學(8位)、南京農業大學(5位)、中國農業科學院(5位)、中國農業大學(5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最多,且四者占比之和為51.1%。其次,浙江大學(4位)、中國科學院(4位)、華南理工大學(3位)、南昌大學(3位)、中國海洋大學(2位)在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領域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多,四者占比之和為35.6%。另外,渤海大學(1位)、華中農業大學(1位)、南京師范大學(1位)、上海交通大學(1位)、天津科技大學(1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位)擁有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少。

對比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機構占比中發現,在南昌大學、渤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最高,達到100%;其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較高,為83.3%;另外,在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均超過50%。

對比發現,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與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機構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見,該研究評價結果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情況及其機構分布,可信度較高。

2.4 農業科技人才學科分布綜合分析

該研究將綜合評價值高于0的學者作為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對比分析了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與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的學科分布及占比情況(表4)。

將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研究領域進行學科歸類與合并,主要分為畜牧水產學、動植物生理生態學、食品科學、植物保護學、資源與環境科學、作物科學等六大學科。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最多,共44位,占比41.9%;其次,從事作物科學(19位)、畜牧水產學(17位)和植物保護學(16位)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較多,四者占比之和為49.5%;而從事資源與環境科學(5位)、動植物生理生態學(4位)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較少,兩者占比之和不到9%。

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分布在6個學科領域。其中,從事食品科學(24位)和作物科學(10位)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最多,且兩者占比之和為75%;其次,從事資源與環境科學(4位)、畜牧水產學(3位)、植物保護學(3位)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多,三者占比之和為22.2%;而從事動植物生理生態學(1位)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較少。

對比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學科占比中發現,在資源與環境科學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最高,為80.0%;另外,在食品科學、作物科學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占比均超過50%。

對比發現,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與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學科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見,該研究的評價結果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情況及其學科分布,可信度較高。

2.5 農業科技人才職稱分布綜合分析

該研究將綜合評價值高于0的學者作為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對比分析了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與45位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的職稱分布及占比情況(表5)。

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職稱為中級的農業科技人才僅有1位,其余104位均具有高級職稱,且在104位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中,擁有教授、研究員正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達到100位,而擁有副教授、副研究員副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只有4位,這表明這105位農業科技人才的學術地位均較高。

45位高綜合競爭力科技人才均是正高級職稱,表明這45位農業科技人才在傳統的學術評價機制中同樣得到認可,可見,該研究的評價結果與實際吻合,可信度較高。

3 結論

該研究利用統計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我國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及其概況分布進行了評價分析。研究發現,X1等10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排在前列;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差距很大;105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中高綜合競爭力的學者占比較小;江蘇省、北京市是擁有高綜合競爭力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區;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是擁有高綜合競爭力科技人才最多的機構;從事食品科學的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最多;高綜合競爭力農業科技人才均擁有正高級職稱。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綜合評價方法可以很客觀真實地反映我國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競爭力現狀。

參考文獻

[1] 曹宏霞. 我國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賀德方.基于知識網絡的科技人才動態評價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6):47-53.

[3] 吳小文,文雯,牛叢叢,等.文獻計量在科研創新人才評價中的研究進展[J].江蘇科技信息,2017(26):17-19,28.

[4] 姜軍,武蘭芬.基于專利分析的中美納米技術領域人才分布比較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6,34(4):84-88.

[5] 許新軍. 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經濟學領域高被引學者為例[J].情報雜志,2008,27(10):22-24,30.

[6] 金碧輝,ROUSSEAU RONALD.R指數、AR指數:h指數功能擴展的補充指標[J].科學觀察,2007,2(3):1-8.

[7] 周欣娟,李良松,漆勇方.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圖書館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9):217-221.

[8] 李良成,楊國棟.基于因子分析的廣東省創新型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51-55.

[9] 續艷艷,姚儉.因子分析和BP神經網絡在區域人才創新能力評價中的應用[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33(2):130-133.

[10] 王潔方.基于灰色關聯度的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多階段綜合評價權重優化[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6):15-17.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在農業技術推廣以及現代農村的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人際關系的良好展現也能夠加深科技推廣員與農民之間的情誼,從而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業科技推廣的目標和內容?;诖?,針對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進行深入探討,爭取克服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障礙,促進人際溝通,實現農業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 農業科技推廣;人際關系

在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的發展時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對于農業產出和耕地的循環使用都提出了新的方案[1]。但是,農業與科學技術的雙向合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項農業科學技術只有在農村中進行推廣,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鑒于此,農業科技推廣就成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2]。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農業科技推廣技術員與農民的溝通關系也成為現階段人們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3]。

1 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關系。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不僅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情感的升華和變化,而且能夠對各個方面起到潤滑作用,促進既定目標的完成。在農業科技推廣中,恰當應用人際關系,加強科技推廣員與農民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樹立農業科技推廣員及農業科技機構的良好形象,增強農民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實現科技組織和農民的利益一致化,更好地完成農業科技推廣目標,任務和使命。

當今,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和共同合作而完成?,F階段,我們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尚不成熟,要想實現系統化的農業科技推廣,不能依靠單純的行政指令和命令,而是要通過加強農村與科技組織、科技推廣員之間的溝通,進行利益、組織和人際協調,從而實現更廣范圍內的溝通、理解和信任,創造有利于科技發展和推廣的環境和氛圍,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

2 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障礙因素分析

2.1 農業科技推廣員服務意識不強

經過筆者調查發現,農業科技推廣員在進行科技推廣中的創新意識不強,他們關心的只是推廣活動的具體方式和推廣的有效性,沒能從人際關系理論的高度來系統地把握整個農業科技推廣活動,沒能從人際關系的角度研究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與農民的關系,個別推廣員只是單純利用晦澀難懂的科學術語與農民進行溝通和交流,許多農民專業知識水平不高,他們無法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論知識,對農業科技的參與性也不強,這造成了農業科技推廣不利,農業科技實施不夠充分。

2.2 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人員不足

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編制有限、人員不足是制約著農業科技推廣難以實現新的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農村的科技推廣部門,其人員編制相較于其他農業部門來說明顯較少,而且,由于專業性限制,政府對于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篩選較為嚴格,這也造成了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人員編制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基礎人員的缺乏,在農村中的農業科技力量不足,農業推廣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業發展和農民對科技的需求。

2.3 農業科技組織協調溝通不利

科技成果推廣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各推廣主體組織內部、相互之間以及與相關社會組織協調配合不夠。農村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主要靠行政命令搞推廣已行不通,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以利益為紐帶及宏觀管理下的新的推廣機制。因此,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必須要加強各組織的協調溝通能力,積極推進信任合作機制,促進其發展。

3 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的方法

3.1 增強科技推廣人員的創新意識

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要增強科技推廣人員的創新意識,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不僅要堅持理論創新,科技推廣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相應的人際交往理論和溝通技能。因此,科技推廣員要加強心理學、管理學、邏輯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學習,并用這些知識武裝自己的交流技巧,提高科技推廣員與農民溝通的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效率。其次,要善于建立溝通模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知識文化水平、不同推廣對象建立相應的溝通模式,設計出符合各個層次發展的溝通模式,提高科技推廣的服務水平。

3.2 科學規劃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編制

為了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實力,政府部門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發展需要,酌量增加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編制,積極引進專業技術強,服務態度好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提高本部門的工作水平。同時,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還應該增加適應本地區農業發展需要的工作崗位,針對本地區的農作物種子、植被、土壤、土質等情況進行科學的勘測和設計,積極引進適合本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真正實現為人民謀福利,促進“三農”發展的目的。

3.3 加強組織協調溝通

新時期,以利益為紐帶及宏觀管理下的新的推廣機制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大行其道,這必然要求加強科技成果的生產者、農業成果推廣者、新技術新成果的接納者、農業技術管理者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之間諸方面多內容的協調和溝通,這中間利益的協調和溝通是關鍵的,因為這標志著公共關系進入了實務合作,表明主客體在尋求互惠互利的途徑,實現受眾重在增收,主體重在服務上的平在利益平衡狀態下,情感也隨之而升華,科技成果推廣就極為有利。

4 結語

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人際關系對于科學技術在農村中的推廣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盡快實現建設科技新農村,發展農業科技的目標,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應該從人員建設、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著手,逐步促進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領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曠宗仁,梁植睿,左停,等.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過程與機制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1).

[2]王利清.農民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困境與出路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31(2).

[3]張水玲.外源推動與內源驅動整合: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機制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9).

(責任編輯:趙中正)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 對青海省科技評估實踐活動進行全面分析,為其科技創新管理提供參考。方法 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估為例,對科技評估的一般程序、方法、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分析。結果 根據實踐分析提出完善科技評估工作建議: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評估機制,逐步轉移政府評估職能;結論 評估指標構建時應重視各方參與,保證評估指標的科學合理性; 建立一套評估與部門管理相結合、多渠道應用評估結果的有效機制,以評促管充分發揮科技評估的作用; 加強評審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專家的智庫作用。

關鍵詞:科技創新 青海 科技評估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指標體系

科技評估作為一項專業化的活動,能為決策者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是政府管理部門了解科技活動基本情況、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增大科技投入產出效益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科技評估工作已經制度化,并融入到科技計劃管理的各個環節。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在積極開展科技評估活動,許多發達省市的科技評估體系已初具規模,全國的科技評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近年來青海省綜合實力顯著提高,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科技投入作為科學創新的物質基礎,省級財政每年都對科技投入大量資金以促進科技創新。以2015年為例,全省財政科技投入4.12億元,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20億元,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01項[1]。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保障科研活動質量,改善科技計劃管理水平,增強青海省科技項目制定和實施的科學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各地科技創新評估的成功案例,結合青海省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開發符合該省省情的科技評估體系,為推動青??萍紕撔潞徒洕鐣l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1 青海省科技評估實踐基礎

2008年,青海省科技廳印發《青海省科技計劃(課題)概預算評估評審暫行辦法》[2],明確規定要對科技項目進行經費預算評估評審,對經費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以及組織開展經費審計和績效考評等工作。2009年,青海省科技廳發布《青海省基本科技計劃管理暫行辦法》[3]和《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管理暫行辦法》,這些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對申報的科技項目實行專家評審與行政決策相結合的立項審批制度,同時要對項目的實施加強監督和評估。2009年,青海省科技廳、省經濟委員會和省財政廳三部門聯合發布《青海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辦法中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組建評審、考核評估、驗收等作了明確規定,制定了包括組建期和運行期在內的整套考評體系。2009年,青海省科技廳和青海省財政廳聯合發布《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 ,同年,青海省科技廳發布《青海省重點實驗室評估辦法》 ,2013年,青海省科技廳發布《青海省重點實驗室評估實施細則》 ,這些文件規定“青海省重點實驗室評估實行定期評估,具體的評估工作由省科技廳組織相關專家或者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實施。評估結果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級。對排序在20%的確定為優秀實驗室,給予重點支持。對評估不合格的重點實驗室,按照評估意見限期整改”。2013年,青海省科技廳印發《青海省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方案(暫行)》 ,對科研機構的創新績效評估做了相關規定。

2 青海省科技評估實踐概況

青海省開展科技評估工作以來,相繼設立了一些專業的科技評估機構。目前,從事科技評估的專業機構主要有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技評估中心、青海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青海省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等幾家科技評估咨詢機構。從青海省目前已開展科技評估活動來看,評估的對象主要有:科技計劃評估;科技項目評估;科技成果評估;科研機構評估;科技人才評估;科技創新平臺評估等。從評估階段來看,具體包括:科技成果的評估;科技項目的立項評估評審、中期評估和驗收;科技計劃的評估,如青海省“十二五”評估,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的可行性論證,青海省“123”科技支撐工程項目執行評估及績效評估;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估;科技創新平臺評估,如重點實驗室評估、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估;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評估;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考核評估;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評價工作等,見表1。

隨著青海省科技評估范圍的逐步擴大,評估程序走向規范化,評估方式不斷調整優化,青海省科技評估的指標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如青海省科技項目的立項評估、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估、重點實驗室評估、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估等都制定了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為青海省科技評估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

以青海省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工程中心)評估實踐為例,完整的評估體系包括評估方法選用、程序的確定、評估指標的設計及權重劃分、評估標準的制定等。作為我省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水平技術人才集聚的重要科技創新平臺,評估的目的在于加強工程中心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提高工程中心對科技成果的工程轉化能力,確保資金的有效投入。

2.1 評估內容、程序及方法

2.1.1 評估內容

包括工程化能力與水平、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依托單位效益與影響三個方面。

2.1.2 評估程序

評估流程如下:提出評估需求——評估準備——評估分析與綜合——評估結果。

具體評估過程包括:(1)明確評估的目的,設計評估方案以及制定評估指標;(2)各工程中心依托單位提供相關考評材料;(3)組織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召開評審會,會上組織各單位負責人就工程中心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答辯,與會專家結合答辯情況及相關材料進行評估打分;(4)相關部門根據專家打分結果,對參與評估的工程中心進行排名。

2.1.3 評估方法

在綜合考慮各種評估方法的準確性、適應性以及合理性的基礎上,采用專家會議評估打分和指標體系相結合的評估方法。

2.2 評估指標體系的確定

2.2.1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⑴ 全面性原則。評估指標應完整全面的反映工程中心的運行及發展情況,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有效。

⑵ 一致性原則。評估指標的制定應結合工程中心的發展方向,保證評估目的與其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⑶ 定量性原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評估工作中出現的主觀隨意性[11]。因此,評估指標應盡可能量化,并為各指標合理分配權重系數。

⑷ 科學實用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科學合理,能夠充分反映個工程中心的實際水平。同時,指標要簡便、實用、可操作性強。

2.2.2 指標及權重的確定

制定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正確評估的關鍵。在評估指標的具體設計中,根據對工程中心各方面的研究調查,對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與水平方面的評估,從其研究方向與定位、研究開發能力以及科技成果產出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對外開放與運行管理方面的評估,以其開展國內外技術合作與交流,吸引國內外人才,基礎設施開放服務以及規章制度建設和運行管理等為主要依據,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對外開放交流和運行管理進行評估;對依托單位效益與影響方面的評估,主要從依托單位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對本行業領域的影響和作用兩個方面進行評估。

具體的工程中心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括3個一級指標,即“工程化能力與水平、對外開放與運行管理、依托單位效益與影響”,7個二級指標。此外設置加分項,包括“高端人才”、“知識產權”、“首臺套設備和工藝”和“大型儀器設備”4項指標。在評估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作用大小不同,賦予的權重系數不同,經過綜合考察,權重分配比為6∶3∶1∶2,在實際評分中總分按120分計,其中加分項20分。具體的指標及相應的權重如表2所示。

2.2.3 評估細則的制定

為了使專家打分過程中對評估指標的度量標準趨于一致,降低人為因素對評估結果的影響,針對每個指標制訂了具體的評分細則。以“工程化能力與水平”的二級指標“研究開發能力”為例(設定該指標的分值為32分 ),相應的評估細則如表3所示 。

2.3 評估結果及其應用

通過評估及討論,對專家打分排名在前15%的工程中心給予滾動支持,對運行情況較差的工程中心提出整改意見,對不按規定期限和要求提供相關評估材料的或無故不參加評估、不符合青海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行管理要求的單位取消工程中心資格。評估結果對工程中心的了運行情況、完成效果與影響、經濟效益、組織管理的有效性等進行了很好的評判,為后續的平臺建設、資金支持、管理和調整定位提供了依據 。

3 提高青海省科技評估能力的建議

面對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科技創新活動日益復雜化、多元化,評估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以往行之有效的評估方法面臨挑戰甚至失效。為了更好地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評估在科技創新管理工作中的服務支撐作用,該文結合青海省科技評估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完善相關評估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3.1 評估主體方面

該省當前的科技評估工作是在省政府的主導下展開的。評估活動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組織和管理,在評估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評估方式、評估對象以及評估內容的選擇上受到很大程度的行政干涉,嚴重違背了科技評估的獨立性、公正性、客觀性原則。為此,政府應逐步轉移評估職能,委托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減少對科技評估的具體管理,將工作重心放在制定政策、調整計劃、加強監督、強化管理和優化環境等職能上。同時,進一步加強科技評估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評估體制機制,在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有效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同時,推行政府問責制,強化監督管理,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3.2 指標構建方面

青海省的評估指標的設置多數都是由行政作導向,自上而下進行的,主要參考的是管理部門的意見和專家咨詢意見,而評估客體參與性不足,容易出現評估指標選取不合理,導致評估結果失真的情況。因此,政府管理部門在指標設置中應當重視與評估各方的溝通與交流,統一理念,明確評估方向,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

3.3 評估結果的運用方面

目前,雖然各單位都開展了評估工作,但尚未有單位通過評估為管理提供好的建設性建議,更多的只是分析評估指標然后得出評估結論無異常,對評估結果的運用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沒有引起各參與單位足夠的重視。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做到評估分析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確保評估質量;二是積極探索和建立一套評估與部門管理相結合、多渠道應用評估結果的有效機制,以評促管充分發揮科技評估的作用;三是建立評價結果反饋與監督機制。相關部門要在評價工作結束后,將評價情況、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及時反饋給被評價單位,并督促其落實整改,以增強評價工作的約束力。將評價結果反饋與整改作為評估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形成“決策——管理——評估——結果——反饋——整改”的評估模式。

3.4 評審專家隊伍建設方面

專家評議作為主要的評估方法之一,評估專家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評估質量。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建立了科技專家庫系統,評估專家主要從專家庫中抽選。但由于我省專家資源比較匱乏,存在行業覆蓋不全面、專家結構不合理、數量不足等問題,挑選的專家在評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評估內容把握性不足的情況,從而影響評估質量。此外專家庫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缺乏完備的管理手段,如專家信息更新不及時,缺乏專家信用評價體系等。今后應進一步加強我省科技專家庫建設工作,通過多渠道、開放式地征集和選取的方式擴充專家庫,同時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專家庫制度,充分發揮專家的智庫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旭,李光強.2015年青海省科學技術發展報告[M].青海:青海省科學技術廳,2016:3-4.

[2] 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科技計劃(課題)概預算評估評審暫行辦法[Z].2008.

[3] 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基本科技計劃管理暫行辦法[Z].2009.

科技農業論文范文第5篇

筆者認為,團場培育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要走以特色參與競爭求發展的路子,立足特色優勢,培植特色產業,形成幾大產業群,由此帶動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分類分層次、突出重點、區別對待。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和關鍵。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必須從實際出發,緊緊圍繞職工增收這個中心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立足市場和資源,統籌規劃,突出特色;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畜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為重點,堅持大中小型并舉、多輪驅動,緊密龍頭、基地、農戶的有機結合;采取改造提升和改革規范現有企業、引資嫁接等辦法,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農業產業化進行分類,根據不同類型,采取或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企業的體制創新。一是堅持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牧)戶建立穩定、可靠的供需關系。把生產、加工、銷售有機地聯結起來,成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二是堅持多輪驅動原則,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區封鎖,堅持誰有能力誰發展,誰有本事誰牽頭,誰當龍頭扶持誰。支持國企、私企和其他經濟組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等形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四是要充分尊重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大膽探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途徑。

三、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融資渠道。一是發揮職工興辦農業產業化企業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投資的積極性;對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示范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在尊重企業自愿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利用社會閑散資金的途徑。二是協調金融部門,解決產品有市場前景而資金短缺的問題,在信貸、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金融環境。三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發展農業產業化。四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立足團場資源優勢和發展條件,把團場的優勢資源和內地的資金、技術等結合起來,確定一批有發展前途的項目,高起點培育龍頭企業,也可以與內地企業合作,利用他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網絡、品牌等共同進行開發,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團場農業產業化發展。五是引導農業產業化企業完善自我積累機制,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同時,要管好、用好、用足資金,完善投入機制,確保資金投入的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加快科技創新,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強大支撐。技術創新是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圍繞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企業職工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培養造就一批企業帶頭人。大力發展能人經濟,能人的帶動,風險可能小,更能適宜團場的發展;切實抓好團場流通大戶及經紀人隊伍建設。要抓緊對職工的技術培訓,盡快提高職工的科技文化素質。健全科技管理、服務、示范、推廣、培訓五大體系;形成縱成線、橫連片的科技網絡。大膽引進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促進農科教結合,解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技術、人才制約,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聯合、嫁接,逐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降低成本,促進一批企業整體素質提高。

五、加強引導和服務。一是加強對龍頭企業指導和服務。要從過去用行政手段為主抓農業轉到用經濟手段抓農業,重點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上來;從主要重視基地建設轉向重視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上來;從依靠行政指揮轉到加強指導服務上來。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加強引導,不搞行政干預,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市場主體作用。二是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區。依托小城鎮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區,因地制宜,立足發揮團場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不搞一個模式,可以是市場拉動型,也可以是基地型。在主導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市場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培育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打造典型,樹立樣板,典型引路,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發展,做到興一業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防止產業雷同和低效重復。三是制訂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明確協調領導機構和落實部門。

本欄編輯 楊 波

上一篇:農業政策論文下一篇:農業銷售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