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

2024-04-11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第1篇

1.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列出每個人物事跡的核心知識點并識記。評價歷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動,把握其活動的主要脈絡,注意其超出前人之處及對后來歷史的影響,以此來了解這個歷史人物一生的活動軌跡,對其作出客觀恰當的評價?!吨型鈿v史人物評說》教材的編寫是以人物為經、歷史事件為緯的,這也是其與必修課程的不同之處。

2.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與方法。評價的標準有價值標準,即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等;道德標準;等等。評價的方法有將人物放到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辯證地看歷史人物,即從人物功過兩方面去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即注意歷史人物的階段性特征;階級分析法,即注意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等。

下面筆者以這些歷史人物為例,列出復習核心知識點,并通過典型例題分析,幫助同學們復習備考。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郡縣制。

(2)其他措施:北擊匈奴,移民實邊;修筑長城;筑“五尺道”;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尊崇法家,焚書坑儒;大興土木;等等。

2Q2689187876唐太宗

(1)隋朝末年,為李淵稱帝和鏟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2)“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慎用刑法;完善科舉制;納諫用賢。

3.康熙

(1)鞏固統一國家: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加強對西藏管理。

(2)維護國家主權:抗擊沙俄入侵。

【例1】(2010年高考江蘇歷史卷)25.【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聚集),可資中國之潤。……數年以來,沿邊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布置錢糧,動費倍增,皆為殘孽未靖之故。如臺灣一平,……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清】施瑯《靖海紀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況臺灣地方。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東南之藩籬。此地若棄,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若歸天朝,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編》

材料三 茲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稅差役。……分兵駐守,……至數年后,閩粵之人倍至,荒林田疇復墾。樵蘇采捕,載運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各宜樂業,人民安生。

——【清】施瑯《靖海紀事》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復臺灣的戰略意圖。

(2)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政治:維護國家統一;威懾海外諸國。經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軍事:保證沿海諸省安全。

(2)措施: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駐軍;免除稅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貿易繁榮;社會安定。

分析:該題屬于能力考查范疇。第(1)題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第(2)題考查考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有些考生乍一看題,會手足無措,但只要明確類似考題的命題原則與解題策略就會信心倍增。第(1)題,同學們可先通讀材料,依據設問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分別概括即可回答;第(2)題,從措施和作用兩方面歸納,其中“設置地方行政機構”是所學內容,其他均可從材料三中提取。該題給予我們的復習啟示是平時練習應注重能力訓練,包括基本的文言文閱讀、分層提取信息能力訓練等,以加深對材料的理解。

二、東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生活時代背景:春秋晚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井田制逐漸瓦解。

(2)思想:仁的思想;禮的思想;中庸的思想。

(3)教育:有教無類思想;因材施教原則;開創私學;整理編撰典籍。

2.柏拉圖

(1)理念論:理性世界由理念構成,感覺世界由個別事物構成;知識是人先天固有的,人們的學習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

(2)理想國:理想國家由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構成;國家統治者應該由哲學家——所謂的“哲學王”來擔任。

3.亞里士多德

(1)哲學方面: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確立哲學研究的對象。

(2)其他方面:在生物學、物理學、邏輯學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2】(2012年高考江蘇歷史卷)2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孔子和柏拉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可分別稱為“仁一禮社會”和“理想國”;關于理想社會的秩序及其個體品德,他們的觀點驚人相似。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國古代圣賢孔子和著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不免叫人驚訝。……兩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卻都相信絕對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們居住在和平與和諧中的可能性。……兩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經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創建一個井井有條、和睦的政治社會。

——(美)肯·沃爾夫《大歷史視野》

材料二 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揭示兩位先哲的觀念中關于社會秩序和個體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的“禮”和“仁”在構建“仁一禮社會”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舉柏拉圖理想國中各等級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兩位先哲觀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體社會背景加以說明。

答案:(1)共同性:社會的和諧;個體的美德。禮的作用:明晰等級;仁的作用:緩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節制)。

(2)原因:社會關系沖突;春秋晚期,禮崩樂壞;雅典民主政治弊病顯現。

分析:該題應是近年來高考中難度較大的一道題,凸顯該類試題命題的一個趨勢,即一道題中考查兩個人物,讓考生比較其相似性或相異性。該題圍繞孔子與柏拉圖的觀念中關于社會秩序和個體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展開,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比較概括共性、分析社會背景的能力。該題給予我們的復習啟示是注意東西方思想家在觀點等方面有哪些共同點和差異。

三、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

1.克倫威爾

(1)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行組建軍隊,在馬斯頓草原擊敗王軍,之后平定王黨叛亂。

(2)克倫威爾統治時期:遠征愛爾蘭、蘇格蘭;就任護國主;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

2.華盛頓

(1)獨立戰爭時期:領導大陸軍取得薩拉托加大捷;率領大陸軍將康華利將軍所率英軍圍在約克鎮(約克鎮戰役的全勝,標志著北美戰場上戰爭的結束,北美人民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2)開創美國民主政治:拒絕接受王位;主持制定憲法;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第二屆任期結束時毅然辭職,為美國民主政治樹立光輝典范。

3.拿破侖

(1)大革命時期:收復土倫,嶄露頭角;平定保王黨人的叛亂;發動“霧月政變”,自任法國第一執政。

(2)帝國時期:對內:政治上,拿破侖精簡編制,將政府改革成高效的軍事體制;經濟上,建立法蘭西銀行、整頓國家財政、扶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軍事上,實行征兵制;法律上,編纂《拿破侖法典》。對外:發動一系列戰爭,多次打敗反法聯盟;遠征俄國大??;頒布“大陸封鎖令”傷害法國經濟。

【例3】(2013年高考江蘇歷史卷)2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克倫威爾和拿破侖是歐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倫威爾在他建立新模范軍的時候,不論階級出身和社會地位,一律論功行賞,但后來當平等派提出普選權的要求時,克倫威爾卻竭力加以反對。他在一次向議會發言時說,窮人就是壞人,并且說,如果共和國注定要受苦受難的話,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窮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覺非《歐洲史論》

材料二 拿破侖認為,法國發生革命不是因為法國渴望自由,而是因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證的同樣的公民權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樣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他就決定用自已的法典確保公民權利的平等。……他消滅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鞏固下來,編成了法典。

——(蘇聯)塔爾列《拿破侖傳》

材料三 克倫威爾對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征討均以勝利而結束。以后,愛爾蘭的土地被英國占領軍沒收,大部都落入英國高級軍官之手??藗愅柕热硕汲闪藧蹱柼m的大土地所有者。

——劉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編)》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克倫威爾平等觀的變化。分別指出前后平等觀產生的原因。

(2)據材料二,歸納拿破侖對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認為“平等”被《拿破侖法典》鞏固下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法典》“鞏固”平等帶來的深遠政治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克倫威爾平等觀的主要政治傾向,并分析立法途徑與革命戰爭對資產階級文明擴展的價值。

答案:(1)變化:先提倡平等,后來反對普選權(或主張貧富有別)。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軍(推翻封建王權),以“平等”激勵革命;后因:反對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維護其獨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樣的公民權;平等是革命的目標(或用《拿破侖法典》確保公民平等權)。影響:《拿破侖法典》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拿破侖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3)政治傾向:滿足社會上層(如富人、高級軍官)的利益。價值:沖擊封建統治,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客觀上傳播革命思想。

分析:近年來,高考試題對這一專題中的三位人物多次考查。復習建議:將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時代環境中進行客觀的分析;把握歷史人物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之間、當時的社會效果與長遠歷史影響之間的關系。

四、亞洲覺醒的先驅

1.孫中山

(1)辛亥革命前:創立興中會;組建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2)辛亥革命后: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捍衛民主共和: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發動兩次護法運動。

(4)國共合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2,甘地

(1)事跡:留學英國;在南非成功領導非暴力抵抗運動;在印度發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2)思想:政治上實現印度自治;經濟上提倡手工紡織,具有反工業化傾向;哲學上主張宗教泛愛觀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真理觀相結合。

3.凱末爾

(1)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當選大國民議會主席兼國民軍總司令,親臨戰場指揮,打敗希臘入侵;簽訂《洛桑和約》,土耳其的國家獨立和基本主權得到承認;當選首任總統。

(2)改革:政治上廢除蘇丹制和哈里發制,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體;政教分離;經濟上推行國家主義。

【例4】馬克思認為,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東西,在世界歷史上卻可以是正確的。甘地的經濟思想復雜而獨特,又充滿矛盾。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正是由于機器使印度赤貧遍野。曼徹斯特給我們造成的傷害難以估量。由于曼徹斯特,印度的手工業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個錯誤。怎么能責怪曼徹斯特呢?我們穿著曼徹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徹斯特才生產它們。當我覺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時,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在該管轄區內,沒有紡織廠。因此,他們能夠恢復原始的手工紡織業。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自治是一座偉大的機構,……但中心始終是紡紗車,所有活動都要圍繞它旋轉。

——止默《甘地論》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甘地認為印度貧困的根源及應采取的對策,并說明甘地主張怎樣的斗爭形式。

(2)據材料二,說明甘地認為印度自治的中心是什么。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馬克思的觀點。

答案:(1)根源:英國殖民者用機器大生產取代傳統的印度手工織布;對策:恢復傳統手工織布勞動。斗爭形式:非暴力抵抗。

(2)中心:手紡車(紡紗車)。

(3)甘地主張用手工勞動抵制機器大生產,具有反工業化傾向;甘地倡導的“土布運動”(或手紡車運動)運用非暴力抵抗以振興民族經濟,培養民族自尊、自信和合作奉獻精神,在爭取印度民族自治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分析:這一專題的三位歷史人物,是亞洲覺醒的代表性人物,要注意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中審視和探究這些人物的各項活動。本題的亮點是考查甘地經濟思想中的矛盾性,能力要求高。

五、無產階級革命家

1.馬克思

(1)革命活動:改“正義者同盟”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同恩格斯擬定并發表《共產黨宣言》(1848年2月發表);領導“國際工人協會”;支持和幫助巴黎公社革命。

(2)理論貢獻:與恩格斯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撰寫《資本論》。

2.恩格斯

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寫作;與馬克思合作完成《共產黨宣言》;幫助馬克思整理《資本論》;創建并領導第二國際;撰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

3.列寧

(1)實踐活動:創建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鞏固新生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2)理論貢獻: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首先獲得勝利;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在《國家與革命》中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提出一個著名公式“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

4.毛澤東

(1)革命實踐活動:參加中共一大;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在遵義會議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領導共產黨與國民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等等。

(2)理論貢獻:“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理論。

5.鄧小平

(1)革命實踐活動:發動百色起義,開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與劉伯承一起領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黨的八大以后,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文化大革命”后期再次復出,全面整頓經濟;恢復高考制度;主持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創辦經濟特區;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等等。

(2)理論貢獻:黨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例5】(2011年高考江蘇歷史卷)2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就對未來社會提出構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則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只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于它自身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二 經濟發展是當時的時代要求。沒有人會說當時的毛澤東是一個烏托邦的幻想主義者。因為當時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根本前提的這一基本觀點。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

材料三 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分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

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

——《鄧小平文選》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構建的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付諸實踐?

(3)依據材料三,概括鄧小平是如何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道路的?

(4)綜合上述材料,請就經典理論與科學實踐之間的關系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基本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工業的發展。

(2)實踐:進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工業化建設。

(3)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認識:經典理論指導實踐;科學實踐完善與發展理論。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考生概括馬克思、毛澤東和鄧小平對構建未來社會的認識與實踐以及經典理論與科學實踐之間的關系的能力,綜合性和理論性都較強。同學們在對這一內容進行復習時,應把握住人物在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繼承和不斷發展,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六、杰出的科學家

1.李時珍

編寫《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涉獵多種學科,被譽為“東方醫學的巨典”,被稱為“中國的百科全書”。

2.詹天佑

赴美留學,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造灤河大橋;設計建造京張鐵路;投身保路運動。

3.李四光

留學日本、英國;創立地質力學理論;推動中國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的開采;等等。

4.牛頓

數學上提出二項式定理、微積分的初步算法;光學上證明日光即白光由七色光組成;天文學上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等等。

5.愛因斯坦

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光量子假說;1916年將狹義相對論擴大為廣義相對論;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等等。

此外,對這部分的復習還應關注熱點,把握歷史的脈搏,體現時代性。如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擬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為教師節日期等。

梳理人物活動的事跡,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關注時代發展方向,必能取得較好成績。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第2篇

高雪蓮:中外檔案利用工作好比是一棵樹的兩片葉子,兩者都是葉子,但卻有著各自的紋路。中國的檔案工作是紋路特別密、脈絡較亂、形狀不規則而且伴有蟲眼的葉子。而外國的檔案工作卻像是紋路稀、脈絡清晰、形狀規則的葉子。中國的檔案工作雖然內容詳盡,但缺少對整體構架的思考,沒有統一明確的劃分標準,且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方面存在不足。而外國檔案工作遵循檔案工作標準化,使得其檔案利用的分歧相對較少,檔案利用方面雖沒有我國內容詳盡,但整體架構清晰、不混亂。這兩者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通過分析比較,能夠相互借鑒,達到“以其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完善檔案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實現檔案的利用,促進國際檔案資源的共享。

次旦旺扎:檔案工作不受時間上的限制,就意味著對館藏檔案的可利用性沒有限制,檔案只有進館后才能利用,期滿才可以開放。與外國相比,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要更加復雜,因為有很多檔案即使期滿也不一定對外開放,權力基本上掌握在各個機關,由各個機關說了算。外國檔案工作制度和機構一般都是概括型,而中國在這方面顯得更加細致、條理清晰。

馬佳彬:西方發達國家的檔案館利用費用較少。比如美國檔案館以免費利用為主,適當收取復印和散發資料的少許費用。而我國檔案館往往實行有償服務,收費項目一加再加,諸如登記費、咨詢費、調卷費、查閱費,名目繁多,收費標準也是一漲再漲,動輒十幾元、幾十元乃至上百元等,而且對外國人的收費標準更高。

馬濤:別忘了人家1美元等于6元人民幣呢!

王珊:記得暑假在中科院檔案館實習時,我們被分到保管與利用部,經??吹接腥藖斫栝啓n案,就會收取復印費、登記咨詢費用等,而且有的檔案館對外國人的收費會更貴一些。

劉躍嬌:我在北京市檔案館實習時,曾見到一個用戶查找一張房地產證(就兩張檔案),他共繳納了310元。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說,查檔是免費的,復印一張1元,但是,由檔案館蓋章出示證明就需要證明費300元。而且,不同時期的檔案、不同類型的檔案收費均不同。

陳建:檔案高額收費是不應該的,但是適度收費我看是合理的。

張妙茗:我國認為國家機構是檔案館的主要用戶,檔案館的大門通常也是為黨政機關打開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1987版)中,才規定公民和組織持有合法證明,可以利用已經開放的檔案。西方國家則把公民看作是他們的主要用戶。

林曉棠:我國的檔案利用者主要集中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像婚姻檔案、個人身份證明這類的檔案經常被利用者使用,所以利用者更多的是百姓或個人。在國外,人們不僅要解決實際問題,還看重檔案中包含的知識、文化信息等各種問題。

楊彬:我國檔案利用主要是被動的,以有利用需求的人進館(室)查詢為主,檔案展覽等主動提供利用的形式較少。國外檔案利用則主動和被動兼顧,在為進館的人服務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檔案展覽等主動形式的服務,更有提供上門服務。

葉昊:美國把最珍貴的三份歷史文獻——《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人權法案》放到了國家檔案館的展廳里讓廣大人民群眾去參觀。法國檔案館內專門設有學生教育服務處,配合歷史課教學大綱,用檔案的形式進行法國歷史教育;此外,還非常重視舉辦各類演講、檔案研討會等向公眾展示館藏檔案信息。中國呢,是定期向社會公布館藏、提供檔案編研資料給公眾利用之類,總之就是缺乏多樣性,缺乏現代元素和新鮮感、趣味性,難以激起公眾的興趣。

馬濤:對比美國國家檔案館和中國國家檔案館,兩個同級的檔案館,美國的建筑風格類似希臘的帕特農神廟,中國的國家檔案館則是典型的現代建筑。我認為,檔案館需要有它的特點,或許中國檔案館可以借鑒頤和園類似的古建筑仿制,突出中國檔案館特點,這樣更有吸引力。

孫千惠:我國的檔案館往往位于政府部門或深宅大院之中,省級以上檔案館門口更是警戒森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利用檔案,人們幾乎就不會也不敢跨進檔案館的大門,更不能在檔案館內進行休閑娛樂活動。然而,外國的檔案館有很多選擇建筑在民居附近、市中心或者街心花園,等級越高越接近人民大眾,許多檔案館允許人們參觀游覽,開放程度高,甚至可以在此進行一些小型的休閑娛樂活動。

徐夢松: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美國就實現了全國數字檔案資源的網絡集成,可以實現對全國檔案的查詢檢索和利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檔案信息網絡一體化的國家。而我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地開展,除了個別條件設施比較好的檔案館之外,很多檔案信息資源都沒有完成數字化處理,網絡查詢、利用開放檔案就更難實現了。

門思薺:國外已經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檔案部門,許多檔案館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公眾可以在網站上實現在線查檔、瀏覽、遠程傳送等功能,實現檔案共享。而我國的檔案利用還只停留在檔案館,只能提供復印件。我國檔案部門過于強調檔案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檔案的利用性,宣傳少,便利服務少,人們普遍覺得利用手續繁瑣,不便于人們查檔利用。

朱倞玉葉:國外部分檔案專家通過對國外檔案工作的考察分析,發現國外檔案的利用率雖不如圖書情報,但遠高于國內,并有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尤以美國最為突出。美國檔案管理和利用的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電子計算機、縮微復印、現代通訊網絡等現代化技術已經在檔案利用工作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檔案利用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馮凱晨:國外檔案部門對檔案限制利用,主要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實行封閉期制度,二是實行保密制度。相對于外國來說,我國對公民隱私的處理還是挺糟糕的。歐美國家對保護私人秘密問題很重視,有些國家還制定了專門的法規,凡涉及私人秘密的檔案文件,不僅封閉期更長,而且還明確了其類型。而我國公民隱私基本沒有,淘寶設置公開1元~150元不等價格買賣,公民隱私簡直就是一條發家致富之路,著實令人深思啊!

陳之光:對于檔案文件的解密性原則在法國等西方國家很早就有了相應的制度,并對此進行了公布。在我國,檔案的解密制度普遍為30年,特別是“建國”之后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對檔案的解密問題公布極少甚至是不公布。

姜汭:開放時間上,中國檔案館一般都是周一到周五,而外國檔案館開放時間(以日本檔案館為例)是周一到周六,在加拿大,為便于利用者隨時查檔,檔案館開設了一個閱覽利用室,實行24小時服務。

崔巖:外國檔案館關于檔案利用的理解是針對于人,是如何做好服務,如何吸引人們來檔案館。我國檔案館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收藏檔案,忽視了檔案存在的價值。如果沒有人來用,那些堆在庫房的紙,也不能稱之為檔案,那只是廢紙而已。所以,我國現在需要做的是想辦法吸引人們來到檔案館,而不是守著一堆堆“廢紙”談論中國檔案事業的將來。

劉盼盼:國外檔案提出了休閑利用的觀點,如在美國,設有檔案商店,為工作提供禮物,可以在檔案館內聽到美妙的音樂以及收看歷史影像,把檔案館貼上了“文化娛樂”的標簽,閑來無事的時候可以去檔案館看看,這不也正是我們檔案事業所追求的嗎?這樣不僅做到了提供利用,而且宣傳了我們的檔案工作,從而推動了檔案事業的發展。

付婧媛:一篇文章中提到:休息日,美國人可能對孩子說:“走,咱們到自然歷史博物館去看恐龍化石;到藝術館去看抽象派……”也可能說:“走,到檔案館去看國家的寶貝。”什么寶貝?寫在羊皮紙上的“三大法案”等檔案。美國國家檔案館每年接待參觀者達百萬之眾。這個數字足以讓我們體會到“休閑”的意味。而在我國,沒事兒誰去檔案館啊。公眾只有打官司時,迫不得已才利用檔案。許多檔案局館從駐地位置到工作安排,留有機關工作的種種痕跡,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檔案工作者在本系統內忙得不亦樂乎,許多本應是利用者的人卻全然不知有檔案利用服務這回事,又怎么奢談“休閑”呢?其實,就像我國正致力于把國家圖書館打造成全民娛樂休閑文化的一片沃土一樣,我們也不應該把檔案館事業搞得過于嚴肅。讓我國的檔案事業也快點變得親民一些吧!

關曉曦:我們的思想認識主要停留在保管上。上到檔案部門、檔案管理人員,下至普通公民群眾都知道一個觀念——檔案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從沒想過我們要如何利用檔案。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工作、學習等外界因素的需要,我們一般不會去檔案部門或檔案館查閱檔案。西方國家則跟我們“重保管,輕利用”的思想認識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檔案保存下來就是要利用的,而不是放在檔案柜里“睡大覺”的。

申宇迪:我們可效仿美國,在復印件上遮掩掉不宜公開的部分,或將這部分文件抽出,代之以一頁“說明紙”置于前后文件中;若研究者根據“說明紙”向館方提出調閱申請,可視情況而定。

趙倩:在我看來,中國公民沒有可以對檔案進行利用的意識,也許是對檔案利用的普及還不夠。而外國,例如美國,他們在這方面有很強的利用意識,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檔案進行利用。

馮璐:就目前來講,我國的檔案事業發展程度低于很多發達國家,但編研工作是我國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國的許多檔案館都設有專門的編研機構,配備有專職編研人員,編研工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在美國,檔案館的檔案文獻匯編較少,而且大多還邀請史學家參與,獨立編研的較少,主要是由利用者而不是檔案工作者來公布檔案的內容。

申宇迪:在國外,檔案展覽展出的多為檔案原件,而我國利用檔案復制件進行展覽雖然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考慮,但針對檔案原始記錄性這一根本屬性和價值來說,原件在展覽中給參觀者帶來的體驗效果以及對檔案展覽重要性的體現是復制件無法比擬的。

滿奕:我覺得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是因為各國政治體制不同的問題,經濟、科技、人文素質也同樣涉及其中。每個國家開始重視檔案建設的時間參差不一,檔案密級不同,才會對檔案利用者有規定。

(摘自《檔案界》網站 )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中國文學;中外現代思想;資源

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現了當代文學,經過多半個世紀的歷程,出現了對當代中國文學走向有所影響的中外現代思想資源,其中包括五四新文學、延安文藝、淪陷區文學、民國時期國統區文學、東西方現代文學和思潮。把這些資源的起落消長和當代文學觀念的調整、藝術方法之間革新的聯系進行理清,有可能對傳統起到激活作用,并且還有助于對未來進行面對,進而使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構架變得更加完整和清晰。本文針對新中國文學的中外現代思想資源進行深入分析。

1.五四新文學

五四文學革命,是影響當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文學與現代思想的源頭。在二十世紀初期,文學變革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點部分[1]。自新文化運動以后,西方的理論思潮在不斷地融入中國,西方人文百年發展的成果,在中國進行橫向移植過程中被壓縮為幾十年。例如人道主義、托爾斯泰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唯美主義等等,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一直延續到當代。五四文學遺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文學革命實現了全面的文體變革,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并得到了普及和推廣,這為文學大眾化和普及打下良好基礎。并且,文學革命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對文學體裁嘗試了變革,把戲劇、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在結構、韻律、敘事等方面,變革得更加現代化。此外,還有面對與走向世界的現代精神與開放心態、獨立判斷與懷疑精神、人的文學精神。但是,在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忽略了梳理和集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新時期以后,五四新文學傳統的活力得到了復蘇。

2.延安文藝

延安文藝,為30年代蘇區文化的擴展與繼續提供了支持,并且其與國統區左翼文學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2]。在七七事變以后,延安等抗日根據地集合了大量的作家隊伍,主要由原蘇區作家、當地作家、國統區大城市投身抗日的作家組成。在該區域中,文學活動與文學創作非常高漲與活躍,大部分作家都參與到了文化工作團體中。在一九三八年,創建了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在協會中,創辦了多個文藝刊物,如“文藝戰線”、“文藝突擊”等等。在該階段,無論是在國統區,還是在解放區,都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翻譯的熱潮。在該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解放區文藝為現實政治服務的特定歷史經驗與現實需求進行了總結和強化。在“講話”的引導下,出現了大量的文學文本,展現出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留下了較多的解放區革命文學遺產,并且也培養了大量的成名作家。

3.淪陷區文學

淪陷區文學,主要是指日本占領區的中國文學,其中包括臺灣、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區。因為受到日本侵略,導致淪陷區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文學等方面沒有根本上實現統一。雖然在淪陷區域,日本對文壇進行了干預,存在漢奸文學,但是針對這些區域的文學思潮與創作主體來講,偽文學還沒有形成氣候。在文學界,仍然存在抵制與反抗行為,這些區域曾經都進行過廣泛的抗日文藝活動,特別是以新文化運動為中心的上海、以文化古都北京較為突出。在文學方面的創作,對政治傾向方面、藝術追求方面存在一定的表露情況。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類型:大膽影射和對日偽強盜行徑進行控訴的作品、對忤逆貳臣進行公開抨擊的作品、對淪陷區城鄉殘酷現實進行真實再現的作品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在淪陷區的文學主體,依然是順著五四新文學的道路,一直保持著法西斯主義高壓下不能扼殺的民族精神。因為在政治上存在整體性的誤讀,除了個別作家以外,例如張愛玲,在抗戰期間與抗戰勝利以后,這些區域的文壇一直處于冷落的狀態,沒有對新中國文學產生較大的影響。一直到了20世紀末,該區域文學逐漸出現,并被融入到文學史中。

4.東西方現代文學和思潮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逐漸出現了大規模的西方文化思想熱潮。該階段是在五四之后,對外來文化進行吸納的第二個高峰階段,進而使文學和中國學術再次和西方進行了猛烈的撞擊[3]。在該時期西方現代作家,例如海明威、卡夫卡、加繆等,對中國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30年代,西方現代派文學、西方現代文論由于受到左翼作家的排斥,成為了創作界和批評界關注的熱點內容。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西方現代文論的主要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文學逐漸從手法模擬,轉變成為了開闊的文化事業與現代觀念。在80年代,對文學觀念與方法的更新被提出以后,被學界廣泛關注,出現了文學本體、文學主體性、敘述理論、文學文體與形式。同時,大規模的西方觀念、理論、作品的涌入,會對民族本土文學建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總體來講,通過對西方文化的引進,可以不斷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其促進了中國文學觀念的調整,并且也促進了藝術方法的改革創新。

結束語:

總而言之,影響新中國文學的中外現代思想資源,主要有延安文藝、五四新文學、淪陷區文學、民國時期國統區文學、東西方現代文學和思潮。這些中外現代思想資源對我國當代中國文學走向有著直接的影響,只有不斷地理清這些資源的起落消長、當代文學觀念的調整、藝術方法之間革新的聯系,才可以有效激活傳統,更好地面對未來,并保證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構架更加完整、清晰。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張威.胡適實用主義翻譯思想對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8,v.39;No.192(04):72-76.

[2]池美昕.分析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及其意義[J].文理導航(上旬),2017(7).

[3]潘水萍.詩意的思想在現代——余光中與“中國新文學”的精神重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89-98.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第4篇

到目前為止,涉及中國的服務貿易摩擦共有6起,摩擦發生時間集中在2007年以后,摩擦領域主要是金融服務,同時還有通用服務和分銷。與中國產生服務貿易摩擦的國家,均為美、歐、加等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中美服務貿易摩擦案件為4起,占中國服務貿易摩擦總數的2/3。爭端解決結果均以中國敗訴告終。

一、 特征:中外服務貿易摩擦的發展態勢

(一)國際服務貿易摩擦呈現的主要特點

1. 國際服務貿易摩擦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隨著各國經濟的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業與服務貿易占據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經濟活動中服務的比重加速上升,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多邊與雙邊貿易中的服務貿易利益爭奪更加激烈。因此,國際服務貿易摩擦呈現出日益增多的趨勢。但是,由于WTO多邊貿易體制的約束和各種對話平臺的作用,國際服務貿易摩擦又不至于演化成大范圍的貿易戰。

2. 國際服務貿易摩擦的解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國際服務貿易所提供的服務這一特殊商品具有無形性,進行的是無形交易,所以服務貿易摩擦無法像貨物貿易摩擦一樣針對具體有形的貨物商品發起,只能針對與之相關的政策、法規、管理辦法等,但這些在不同經濟體中往往具有較大的差別,所以有更大的申訴可能與解釋空間。同時,服務活動的提供與消費往往同時發生,服務一般不能離開勞動而單獨存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服務是邊生產邊消費的,因而服務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以后,不需要儲存,立即被消費。由此在與服務貿易相關的摩擦與糾紛中存在不易取證的問題,為服務貿易摩擦的調查、取證、辨析與申辯都帶來了困難。再加上服務貿易產品通過海關的也是相關的服務提供者或者消費者,適用于貨物貿易的保護手段無法相應的在服務貿易中使用,而只能通過國內立法和制定措施來實現保護?;谏鲜龇治?,服務貿易摩擦發生時不易將這些手段與幼稚產業保護、國家戰略安全等糾纏在一起的目標和理論加以區分,賦予了申訴和解釋較大的不確定性。

3. 國際服務貿易摩擦爭端處理的影響容易被低估。國際貨物貿易相關的產品都是有形的,所以必須經海關口岸進出不同的關稅區,這樣就可以掌握和統計貨物貿易的交易量。而服務這一產品具有無形和不可儲存等特點,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統計體系也尚未確立,導致服務貿易在統計方面的難度要大得多。這使得與服務貿易摩擦相關的統計量難以獲得,更多依賴不同口徑下的統計數字進行推算或假設,不利于貿易摩擦影響的計量與處理的公平公正。

(二)中國服務貿易摩擦出現的新趨勢

其一,多發生在金融服務貿易領域。在目前已經發生的涉及中國的6起服務貿易摩擦中,有4起發生在金融服務領域,占全部摩擦案總數的2/3。事實上,涉及中國的這4起被訴的金融服務貿易摩擦案件,也是WTO在金融服務貿易領域已有的全部4起案例。其他2起涉及中國的服務貿易摩擦案,1起涉及分銷,另1起則與貨物貿易有關。涉及金融服務的4起貿易摩擦案中,有3起涉及金融信息服務,這是打開中國金融服務領域的敲門磚,需要引起相關部門足夠的重視。

其二, 涉及的提供方式比較全面?!斗召Q易總協定》按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將國際服務貿易劃分為四類: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在本文中分析的6起案例中,主要涉及了服務貿易提供方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這三種,自然人流動并未直接涉及,但自然人流動是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的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務,上述貿易摩擦都必然間接對自然人流動產生影響。

其三, 中國全部為被訴方。在已有的涉及中國的服務貿易摩擦案件中,中國扮演的均為被訴方。在貨物貿易領域,中國尚有起訴他國的情形,但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屢屢被訴而尚無一例為起訴方。在被訴的案件中,除去起訴方外還有諸多國家以第三方的身份參與磋商。這種被動局面與中國服務業相對薄弱、服務貿易發展起步較晚、入世承諾兌現步伐較慢等因素有關,而且在應訴方面明顯準備不足。

其四,主要發生在中美之間。除歐、加訴中國金融信息服務案涉及歐盟、加拿大之外,其余4起中外服務貿易摩擦,均發生在中美之間。中美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經貿往來十分頻繁。在國內服務業發展極為成熟、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打開中國服務市場將是美國為改善自身經濟狀況急于進行的重要事務,摩擦較多在所難免。

其五, 矛頭指向中國未履行入世承諾的法律法規。在已有的6起案件起訴方的起訴理由中,均有對中國在加入WTO時簽訂的《中國入世議定書》中所做出的承諾進行的質疑。這是由服務貿易的特殊性決定的,因其不能像貨物貿易那樣依靠邊境措施進行規制,而主要受到國內法律法規的影響,而中國在加入WTO之前以及之后的這十年時間里面,對于國內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明顯滯后于或者有悖于國際標準,因而中國國內相關法律法規極易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起訴的爭議措施。

其六,焦點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上。從美國訴中國影響出版物和視聽娛樂產品的貿易權和分銷服務措施案,到美、歐、加訴中國金融信息服務案,再到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訴中國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若干措施案,與中國有關的服務貿易摩擦的焦點無一不是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梢娫诜召Q易領域,各國對中國服務業市場虎視眈眈,借助WTO框架下對各成員的限制和要求,隨時準備進入中國市場并參與競爭。

其七,案件結果多以中國敗訴告終。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案的結果是我國停止執行原先的集成電路增值稅退稅政策;美國訴中國影響出版物和視聽娛樂產品的貿易權和分銷服務措施案中,WTO專家組的裁決支持了美方的大部分訴求;美、歐、加訴中國金融信息服務案的磋商結果幾乎滿足了美、歐、加各國的要求;而最近的美國訴中國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若干措施案看起來裁決結果也不容樂觀。

二、成因:中外服務貿易摩擦的深層分析

(一)歐美發達國家急于進入中國服務市場

目前對中國提出申訴的國家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尚無發展中國家發起的針對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的案件。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已經實現本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的戰略升級,希望可以從服務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我國服務貿易起步雖然較晚,開放程度卻非常高,服務市場潛力巨大,發達國家早就垂涎于中國這塊大蛋糕,急于打開中國服務市場。上述案例的結果中,除美國訴中國電子支付案尚未定案外均以中國敗訴告終,對國內政策的修訂或者廢止,直接帶來了中國相關產業暴露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為發達國家“合法合理”的進入并搶占中國服務市場提供了依據。

以美國為例,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存在巨大逆差,因而服務貿易成為其重要籌碼,力求最大限度地扳回貿易平衡。此外,金融財團和鋼鐵財團在美國國會勢力強大,他們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的貿易政策,奧巴馬政府多次在國會表示“只要國會要求,政府就出擊”,尤其在臨近選舉時,政府討好兩大財團拉選票的意圖就更為明顯。美國訴中國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若干措施案就發生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逼近之時。如今美國大選在即,各方都可能為討好財團而實施強硬貿易政策,摩擦產生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二)中國國內服務貿易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至今中國還沒有一部關于服務貿易整體的全國法規,雖然在《對外貿易法》中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統,也不完整,必須盡快給予修改、擴展和完善。通過上述案例,尤其是在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一案中,涉及到我國從中央國務院到部委局等各個政治層級的文件、通知多達6個,這樣的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方式,必然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相互重疊、相互閉塞等問題,導致我國制定的有關服務貿易的法規政策國際化程度明顯不夠,對需要加以合理保護的服務行業保護不夠或者不合理,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變成了極易引起攻擊的貿易壁壘,明顯違背WTO的相關規定或者《中國入世議定書》中作出的合理范圍的承諾。

以美國訴中國出版物一案為例,在有關貿易權的爭端問題中,中國有關貿易權的規定明顯與《中國入世議定書》不符。而在美、歐、加訴中國金融信息案和美國訴中國電子支付案中,中國對金融行業的保護也存在明顯違反《服務貿易總協定》、中國在《服務貿易總協定》承諾表中包含的“凍結條款”、中國入世議定書、TRIPS協議以及中國在《服務貿易具體承諾減讓表》中相關規定的現象。

(三)中國對服務業提供的保護不夠合理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服務業整體競爭力仍然較弱,政府出于各種考慮,會對本國服務業提供者給予優惠待遇。而中國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做出的承諾具有較強的概括性,有些承諾與WTO的規定并不相符,形成了對中國服務貿易的雙重限制,導致國內政策在面對國際法規或者《中國入世議定書》的時候容易非此即彼,在國際服務貿易爭端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

以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一案為例,盡管該項增值稅政策的設定與GATT第一條和第三條有關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的規定并無分歧,經過分析可以論證并不違反相關規定,但在《中國入世議定書》第3條中對“非歧視”的高度概括性的闡述,導致中國依然敗訴并不得不修改政策條款。這減少了我國合理范圍內的稅收收入,根據美國方面統計,2003年美國出口中國的集成電路產品的金額達到20.2億美元,中國政府由此征收的增值稅額達到3.44億美元。同時,取消了該項政策之后,我國對集成電路等行業的保護明顯削弱,使其直接面對國際先進技術的平等競爭,不利于其健康快速發展。最后,這將作為一個失敗案例為其他經濟體在對我國相關稅收政策等的申訴提供經驗,使我國在未來面對該類案件時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四) 中國在對服務業的監督管理中存在不符合國際規范的地方

中國改革開放才不過30多年的時間,走市場化道路的時間也不過幾十載,而在此之前中國還處于計劃經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中。盡管現在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政府管理上都已經有了跨越式的發展,發生了質的改變,但在國家的各個部門、經濟的各個領域中難免還存在并不符合國際規范的地方,這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成為誘發中國服務貿易摩擦產生的部分原因。

以美、歐、加訴中國金融信息案為例。新華社通過推出金融信息服務機構“新華08”,在商業基礎上提供服務,直接與其他服務提供者競爭。這種既作為管理者又作為市場競爭的直接參與者的情況,明顯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產物,也違背了國際規范中關于管理機關應獨立于所管理的任何服務提供者的承諾。另外,要求外國金融信息提供商在年度審查過程中必須向新華社涉外信息管理中心(FIAC)提供關于它們所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務和客戶等詳細機密信息的行為,姑且放下這種行為是否符合國際常規不論,單從近些年中國頻頻出現重要經濟數據官方公布前被國外金融信息提供商提前披露的情況出發,這對國內外金融信息提供商也是極不公平而無法讓其切實履行的。

(五)《中國入世議定書》存在承諾過度或不合理之處

經過較長時間的談判,中國在對國際規則還不熟悉、國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還不能和國際接軌以及國內服務貿易發展剛剛起步極不成熟的諸多不利情況下,加入了WTO,入世時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對服務貿易作出了高于發展中國家普遍水平的具體承諾和減讓,這為發達國家進軍中國服務業提供了直接的攻擊目標。各國均試圖在國際服務貿易制度還不完善而中國自己做出的承諾明顯過度的對其明顯有利的情況下搶先進入中國服務領域,以自由化的名義實現戰略布局。

最明顯的例證是在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一案中,盡管中方可以有力地論證并不違反GATT第1條、第3條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7條,但由于中國明顯違背了為加入世貿組織而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承諾的高度概括性的第3條,而美方對中國提出申訴的理由是中國的集成電路增值稅優惠政策違反了GATT第1條、第3條、《中國入世議定書》第3條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7條,所以導致中國無法針對指控和申訴提出充分說服力的證明而導致最終敗訴。

三、政策反思:中國服務貿易摩擦應對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服務貿易摩擦相關規則的研究不夠深入有效。研究領域對與服務貿易摩擦相關的領域進行的研究成果鮮見,少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單一案例或者單一領域,沒有深入研究服務貿易摩擦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對GATT、GATS、TRIPS協議等WTO服務貿易相關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以及中國國內與服務貿易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整體研究不足。研究的缺失導致在服務貿易摩擦的爭端解決中,一方面無法對其他國家違反WTO相關規定的行為及時主動提出上訴,另一方面在面對其他國家的上訴而匆忙應訴時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抗辯理由。

第二,對相關術語解釋的理解和掌握不夠。盡管中國已經加入WTO十年有余,但對《服務貿易總協定》、TRIPS協議等WTO服務貿易法律規范、入世承諾表的解釋方法及WTO爭端解決方式等問題的具體內容的掌握仍顯不夠。在美國訴中國出版物一案中,就涉及到“視聽服務”項下的 “錄音分銷服務”(sound recording distribution service)是否涵蓋非實體形式錄音產品的網絡發行這一爭議。WTO專家組認為“視聽產品”一詞表明錄音制品分銷服務不僅包括有形產品,還包括無形產品與服務;中國卻認為專家組解釋有錯,“產品”的含義包含服務這一結論有誤,而且即使該詞包含服務,也并不等于包含無形產品的電子化分銷。最終上訴機構沒有采納中國的解釋方法,除去國際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的干擾,這還是說明了中國目前對WTO相關術語、規定的習慣性解釋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夠。

第三,對相關政策的范圍、對象等細節內容的理解不夠。在服務貿易領域,很多政策及其中條款的細節能夠決定爭端的解決結果,如果不認真對其進行解讀加以理解,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失誤。以美國訴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一案為例,國內很多學者在面對美國指控的時候也認為美方對中國相關政策違反GATT第1條和第3條的指控是正確的,中國存在違反相關規定的情況。但經過仔細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GATT第1條和第3條界定的均為對產品是否存在差別待遇的問題,而中國有關集成電路的增值稅政策其實是針對生產者的一種先征后退的稅收政策,是對生產者的一種差別待遇,并不存在違反這兩條規定的情況。盡管最后敗訴,但在這兩條的認識上,國內諸多學者理解有失偏頗的問題依然需要引起重視。

第四,對維護自身利益的相關手段的運用不熟悉。對于在國際爭端中能夠實現保護自身權益的手段的運用不夠熟悉和規范,對于各種政策及其條款的相互關系掌握不夠,運用起來明顯不熟悉。如果有些措施被證明違反了中國入世承諾,可能的一個辯護理由是援引GATT第20條的例外,而每一案子中有關GATT第20條的問題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均有援引的可能與必要。對于類似GATT第20條的例外條款、《服務貿易總協定》 的一般例外條款和《金融服務業附則》中的“審慎例外”等可能為辯護提供支持的條款,何時使用、對誰使用、怎么使用都需要不斷的熟悉。

第五,應對服務貿易摩擦的態度和行動不夠積極。由于上述諸多原因,中國在面對與服務貿易相關的摩擦等爭端時的應對態度和行動表現的不夠積極主動,很多時候甚至存在消極應對的現象,一旦被服務貿易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起訴便產生自己必然敗訴的傾向,認為他方起訴的理由應該就是對的。這是大可不必的,很多時候可以通過對相關條款的仔細研讀,從中尋找到有力的辯護理由。在磋商中處于不利地位時經常主動放棄,沒有考慮主動提起專家組審查,也沒有進行進一步的上訴或施加其他壓力來為爭端解決提供支持。

中外建筑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建筑美術建筑文化建筑保護

建筑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在為尋找、建造能夠遮風避雨的生存空間——建筑而辛勞。當人們擁有了這種最基本的生存空間后,合理、舒適、美觀的目標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來,并且圍繞該目標的實現而在一直進行不懈的努力,這種努力也使得建筑學學科本身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目前,人們對建筑的理解早已突破了實用性的概念,建筑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建筑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功能,它是通過人的智慧將科學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經過巧妙構思精心設計而成,是對設計構思和設計哲理的深層表達,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建筑除了滿足人的使用功能外,還滿足了人的審美要求。人們對于美的感受力是受他的文化修養、民族習慣、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制約,不同的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以及同一國家不同的歷史時代所呈現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美術都不同。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美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它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

中國古建筑藝術大約在一萬年前產生,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藝術在北方、南方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與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建筑上采用木結構體系。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構架,以柱、梁、檁為主要構件,各構件之間由榫卯聯接,富有韌性,中國古代建筑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棋,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怕蟲蛀火燒雨淋,為了維護木結構構件,使其免受風雨的剝蝕,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用油漆和彩繪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對木結構構建表面多進行護理,現存的古建筑很多是反復翻修的或者是明清時代的。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在皇宮內部建筑也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景越多越高貴。到了清代建筑構建色彩的施用越來越復雜,突出色彩裝飾性功能,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畫”。裝飾圖案多用吉祥圖案,它不僅美化了建筑構件,并且給建筑賦予了達祈福求祥的愿望深刻的精神內涵。從佛教的蓮花、飛天,到盛唐華麗富貴的牡丹再到明清的歲寒二友,從民間福祿壽喜到皇家的龍鳳呈祥,有的還被描繪成金彩,從中可以看到中國人“祈福避禍’

‘的吉祥觀念。雕梁畫柱也是中國古人獨特審美觀的體現,它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隨著時代的變遷,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雕飾的動物逐漸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皇家建筑中的龍、鳳、瑞獸等雕塑體現了龍風吉祥、常用來守門的獅子在民間有辟邪的作用,用這種雕刻形式附加在建筑上,充分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建筑民俗。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陵墓是占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埃及的建筑藝術主要是同繞著人死后的生活而展開的,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內有大量珍貴的稀世珍寶和人形彩繪棺木,四壁涂滿了以今世來生為題材的精美壁畫,反映了法老期望死后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來世,有人稱埃及的藝術為黑夜的藝術。金字塔內的壁畫,具有一定程式化規則,人物的頭部和腳繪成側面,身體部分多繪成為正面,表情呆板,充滿了神秘,壁畫以黑、紅、黃、褐、白色等顏料進行平涂描繪,色彩鮮艷飽滿,富麗堂皇。古羅馬、古希臘的建筑以大型石頭雕塑為主,在公元11至12世紀以后以宗教發展帶動起來的建筑藝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建筑以教堂和修道院為豐,內部以壁畫、雕刻及玻璃窗畫裝飾為主,藝術形象刻板威嚴,并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建筑內部的壁畫、雕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物被賦予靈魂,空間透視感強、造型準確、烘托明暗、動態變化萬下,壁畫多用濕壁畫和蛋彩畫來表現,如達·芬奇為米蘭圣瑪利亞·德·格拉齊修道院繪制的《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制的天頂畫《創世紀》、拉斐爾為梵蒂岡簽字大廳繪制的四幅大壁畫《哲學》、《法學》、《神學》、《詩學》等,都體現了透視學、解剖學在藝術中的運用,科學與藝術已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西方建筑藝術除了壁畫外,還體現在附在建筑的雕塑上,有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作品,如著名的《命運三女神》就是巴特農神廟的裝飾雕塑、多納太羅為圣米切爾教堂教堂制作的壁龕雕塑《圣喬治像》、米開朗基羅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建筑雕塑等,這些附在建筑上的繪畫和雕塑內容多以古希臘神話、圣經故事為題材,這些作品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中西方建筑美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電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寓,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

較多,繪畫的方式多采用平涂。在西方古建筑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梢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占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占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濕壁畫和蛋彩畫來表現,15世紀以后才開始用油畫顏料進行描繪,用油彩進行繪畫色彩豐富、體積感強,特別是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所以也就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不同形成的建筑美術也不同,從根本上說是中西方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中世紀崇尚精神的呆板畫面到文藝復興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透視學、光影效果在繪畫中的運用,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崇尚內斂,講究空間與意境的關系,期盼富貴與吉祥的美好愿望。中西方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中反映出來,它們為世人呈現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中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占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沒有使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進行完美的結合,沒有突出民族特色,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建筑美術作品尤其受政府的保護重視。如達·芬奇為米蘭圣瑪利亞·德-格拉齊修道院繪制的《最后的晚餐》五百年來后人不斷對這幅畫進行修補,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又開始采用科學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補的顏料,用新的科學方法一點一點地恢復此畫的原貌,西方國家也是在文物保護過程中逐漸提高保護和維修的技術含量。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建筑繪畫也是依據當年的圖案進行描繪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歷史建筑的保護性改造和城市開發應緊密的結合起來,在傳統建筑設計與現代建筑設計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和諧,創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現代人文特色的建筑藝術空間。

中西建筑美術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的顯著差異性,通過賞析中、西方不同時期的建筑美術,了解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加深對傳統建筑藝術認識的同時,對引領現代建筑藝術的發展起到一種啟發作用。在城市化進程當中,應盡可能保持古建筑藝術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延續建筑乃至城市的文化藝術與歷史,只有技術與藝術能夠完美地結合、實用與審美能夠形成統一,才能使我們今天的建筑更具魅力。

上一篇:文本類型理論下一篇:關聯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