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

2023-05-20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通過分析臨床用血狀況,積極推廣成分輸血,指導合理用血。方法 對我院2008至2011年成分血的使用情況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我院2008年至2011年成分輸血量逐年上升,2008年成分輸血利用率為93.97%,2011年成分輸血利用率為99.46%,已經接近100%。結論 成分血能夠節約血資源,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在臨床中應該積極的推廣。

【關鍵詞】 成分輸血;全血;紅細胞懸液;血漿

成分輸血是醫院現代輸血發展的方向,也是使用血原則更加合理化的重要手段,在臨床的治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臨床輸血中,安全輸血和合理輸血是衡量臨床輸血水平的標志之一,傳統的輸血方法是輸注全血,但是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還會增加心臟的負荷。[1]成分輸血使用的是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把全血分離制備成各種較濃或者是較純的制品以供臨床輸用,根據患者實際的血液成分進行輸血,從而減少血液的用量以及輸血帶來的不良反應。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輸血科2008年-2011年的全院用血量及成分血比例統計資料以及輸血記錄單。

1.2 血液來源 全血和成分血均來自邯鄲市中心血站,質量符合衛生部《血液成分標準》。

1.3 成分血的應用 紅細胞懸液的保存時間為1d-35d,與全血的輸注方法相同,輸注量大約在500ml,一般情況下,最少不能少于50ml,最多不能超過3600ml。冰凍血小板的保存時間為1d-150d,與濃縮血小板懸液的輸注方法相同,輸注量按照患者的體表面積計算。新鮮冰凍血漿臨床的輸注量按患者體重計算,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來合理的確定輸注的次數和數量。[2]臨床治療中,其他血液成分的輸注量、輸注方法與輸注頻率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來確定,貧血患者可進行濃縮紅細胞或者是紅細胞懸液進行輸注,外科手術患者失血在1000ml以上的患者,可輸注紅細胞懸液,同時補充新鮮冰凍血漿。

1.4 血液成分的計算 用血量一單位(U)計算,全血200ml為1U,成分血以200mL全血分離制備后成為1U,1U冷沉淀為200mL血漿制備。成分血主要包括紅細胞懸液、單采血小板、濃縮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等。成分血的利用率按衛生部規定的公式計算,成分血利用率(%)=成分血數(U)/(全血數+成分輸血數)(U)X100%。2 結 果

2008-2011年度用血量,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成分血的輸血治療在我院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且成分輸血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08年成分輸血利用率為93.97%,2011年成分輸血利用率為99.46%,已經接近100%。

表1 2008-2011年度用血量

年份 全血紅(U) 細胞類(U) 單采血小板(U) 濃縮血小板(U) 冰凍血漿(U) 冷沉淀(U) 使用率(%)

2008 1450 10791.0 4245 559 451400 0 93.97

2009 1542 11846.6 5604 336 731200 0 94.48

2010 1614 13579.3 8297 179 980100 14 93.04

2011 814 16640.3 7864 211 1679400 32 99.46

3 討 論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成分輸血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了臨床治療中,是現代醫院輸血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衡量醫療單位輸血技術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之一。[3]所謂成分輸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種成分有效地分離出來,根據患者自身的實際需要,進行相應制品的輸注,能夠有效地減少用血量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我院2008年至2011年成分輸血量逐年上升,到2011年成分輸血的利用率已經達到了99.46,接近100%。所以要不斷地提高臨床醫護人員成分輸血的知識,達到合理用血的目的,并定期地對合理用血進行檢查。輸血科的人員更要加強對成分輸血知識的學習,并積極地配合和指導臨床的輸血工作,對于成分輸血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早的發現,及早的解決,最大限度地節約血液資源。同時還要做好輸血質量的控制,保證臨床輸血的安全,避免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使醫院的輸血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吳彩霞,吳巖.淺談成分輸血[J].中國社區醫師,2007,9(1):3-4.

[2] 刁艷妮,張瑩.成分輸血的臨床應用調查與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2):153.

[3] 江朝富,崔徐江,汪傳喜.現代成分輸血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第2篇

在建立適合臨床用血的信息化體系過程中,我們堅持從醫院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應用促進信息化發展?;仡欇斞鞒绦畔⒒臍v程經歷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輸血流程電子化奠定發展之基,第二階段是全面完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第三階段是輸血流程精細化閉環管理。

2012,奠定基礎

2012年,輸血流程的信息化主要以血庫管理系統和醫師輸血電子申請單的使用為標志。

我院的輸血科是一個職責分明、工作精細化程度高的團隊,輸血科發現單靠增加人力和詳盡的記錄,不能人盡其用價值最大化,反而增加了存儲檔案和追溯成本,對建立先進的信息管理模式全科達成了共識,血庫管理系統是在輸血科的迫切需求中上線的,血庫管理系統按照工作流程首先登記建立患者用血檔案、然后復檢血型和配血實驗、最后發血計費,實現了完全的計算機化工作。

輸血科選派了既懂業務又對信息化有了解的醫生與信息部門合作,起到了“橋梁”和“潤滑劑”作用。

輸血科啟用了血庫管理系統后,對于這個新鮮事物大家一開始是陌生的,在操作中經常會卡在某個環節,造成運轉不流暢,這時候“橋梁”起到了指導作用,不但在日常工作中協助大家操作系統,而且在科務會上集中培訓。血庫管理系統使輸血科工作井然有序、有據可查,提高了輸血科的管理水平。

由于醫生診療活動繁忙以及習慣使用紙質版申請單,認為填寫紙質更為簡單,對電子版是抵觸的。為此,臨床輸血申請單首先采用電子版和紙質版并存的模式,同時醫務處分批組織了專門培訓,由信息管理部工程師詳解操作,輸血科介紹打印版血液申請信息比手寫清晰明確,不易被誤讀造成發血誤差。醫師使用熟練后發現省去了電話溝通,效率提高了,可以自動插入醫囑不必重復勞動,而且認識到權責重要性,輸血申請電單子化漸漸走上正軌。

2013,微調提升使用效率

2013年,恰逢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評審,《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85號令)也已頒布,輸血流程信息化迎來發展契機,醫院組織醫務處、護理部、輸血科和信息管理部進行了多次專題討論。

輸血科分析血庫管理系統運行一年來大量的用血申請后,發現存在普通治療超量備血現象、手術備血反復申請、退庫現象,希望信息系統可以通過智能化提醒加以限制,并可通過系統將《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推送給醫生。

醫務處從主診醫師收集到使用反饋,有醫生認為申請單填寫條目比較繁瑣,并希望在申請過程中得到科學申請血液指導。

討論后我們發現,雙方需求根源是一樣的,對此進行了合并處理,升級了電子申請單,填寫內容更多通過HIS數據提取共享,并且將臨床輸血規范融入到申請過程,將申請單類型分為常規、手術、急癥和自體輸血,啟用醫師分級制度,不同類型通過檢驗指標、患者體征信息和血型有無形成計算公式指導用血(見圖1、圖2)。

為了讓醫生盡快適應又不占用工作時間,我們利用遠程桌面和OA向臨床客戶端定時推送新版本操作指南,使醫生“抬眼就看到指示、隨手就能翻開手冊”。

效果很快顯現,輸血科反映申請單準確率極大提高,申請質量有了飛躍。主治醫生通過查看取血單模塊能及時了解輸血科配血狀態、及時取血、及時輸血。雖然只是小模塊,但是大家都反映使用很順手、很便捷。像手術室這種需即刻發血的,在輸血科配置大屏幕與取血單系統聯動,能實時顯示手術取血單并伴有語音提示,保證手術順暢進行(見圖3)。

輸血科為了實現科學管理,不斷提出新的報表需求,對提取數據進行篩選和核對,完善了綜合查詢功能,以圖形化數據準確制作出入庫明細表以及客觀形成按科室和醫師用血反饋公示表。

2014,精細化閉環管理

2014年,醫院大力推進移動醫療,護士站很多執行工作也遷移到了PDA,我們在PDA上開發了血液接收、輸注開始和結束、輸注巡視等輸血相關模塊,護士可以實現床旁掃描患者腕帶和血液條碼信息完成輸注(見圖4、圖5)和巡視,達到追蹤患者輸血療程的目的。系統上線后,為了激發護士操作積極性,護理部與績效辦協商將血液執行取做工作量算為績點。輸血科也受益于護士的操作,在系統中實現了對每袋出庫血液的全面監控。

護理部提出護士繁忙,工作中不能及時關注血液進度,針對此我們在護士工作站添加了床位圖圖標提示功能,包括待取血標示、未輸注標示和定時巡視標示,閃爍醒目(見圖6)。

主治醫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動醫生站對行動不便的輸血患者在床旁打開輸血知情同意書,逐條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和輸血目的,讓患者明明白白簽訂輸血治療方案。

三個階段的輸血流程信息化不斷升級,為醫院科學用血安全保駕護航。未來我們將著眼于兩方面:一是在臨床用血中建立專家系統信息模型,以期更好為醫師用血治療和血庫配發血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將國外血庫前移模式引入我院手術室用血信息化,實時據患者病情合理用血。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討輸血前用藥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情況。方法以400例輸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0例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治療,視為研究組;200例在輸血前未使用藥物治療,視為參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研究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研究組患者輸血后脈搏、收縮壓、舒張壓、體溫、白細胞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等藥物不會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輸注不同血制品伴隨的不良反應存在差異。

關鍵詞:臨床藥學干預;呼吸內科;合理使用;抗生素;

前言

在1817年,首例產后大出血產婦實施輸血搶救成功,輸血便成為臨床常用治療手段。隨著輸血治療的廣泛應用,所伴隨的不良反應也逐漸增多,輕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重者可引發嚴重并發癥,以及威脅生命安全[1]。因此,應當做好輸血過程中不良反應的預防與監控,掌握輸血療效,確保輸血安全。研究數據表明,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發生率逐漸升高[2]。在此情況下,很多學者嘗試在輸血前使用抗組胺類或類固醇類藥物預防不良反應,但并未達成共識。本文將以40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輸血前用藥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400例輸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7年1月到2020年7月,其中200例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治療,視為研究組;200例在輸血前未使用藥物治療,視為參照組。參照組,男、女患者109例與91例;年齡為31-72歲,平均年齡為(46.65±6.36)歲;血制品:冰凍血漿、冷沉淀、機采血小板、懸浮紅細胞、濾白細胞冰凍血漿、濾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分別為28例、24例、18例、27例、45例、58例。研究組,男、女患者104例與96例;年齡為33-71歲,平均年齡為(46.23±6.27)歲;血制品:冰凍血漿、冷沉淀、機采血小板、懸浮紅細胞、濾白細胞冰凍血漿、濾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分別為24例、26例、21例、29例、44例、56例。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異常;不配合研究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治療:在輸血前,肌肉注射25mg異丙嗪,或者靜脈注射5mg地塞米松。

參照組在輸血前未使用藥物治療:參照組不實施以上藥物治療。

所有患者均嚴格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輸血,專職護士對患者數學情況詳細記錄,包括輸血前后的脈搏、體溫、血壓等。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對比分析不同血液制品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最后,對比輸血治療前后的各項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以(%)為基準,組間予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予以T值檢驗,結果證實后差異呈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產生。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治療,參照組在輸血前未使用藥物治療,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研究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如表2。

2.2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應比較

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如表2。

2.3兩組患者多項指標對比分析

研究組患者輸血前脈搏、收縮壓、舒張壓、體溫、白細胞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輸血后脈搏、收縮壓、舒張壓、體溫、白細胞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如表3。

3 討論

當前,臨床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發熱反應、溶血反應等,以過敏反應與非溶血性發熱較為常見。輸血引起發熱反應的原因較多,與獻血者、受血者機體細胞凝集素存在相關性,受血者機體中產生血小板抗體或抗白細胞引發免疫反應為發熱重要原因[3]。

本次研究中,選擇400例輸血患者進行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研究組患者輸血后脈搏、收縮壓、舒張壓、體溫、白細胞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輸血前使用預防性藥物不會影響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但不同血液制品影響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冰凍血漿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當冰凍血漿將白細胞濾除掉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表明白細胞除去的血液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使輸血安全性有效提高[4]。

以藥物機制進行分析,異丙嗪屬于組胺受體阻斷劑,可抑制組胺升高,但其他因素引起過敏反應不具有阻斷作用。在輸血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不僅與組胺釋放存在相關性,還與慢反應物質的釋放存在相關性[5]。因此,異丙嗪可治療已發生過敏反應者。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抗過敏作用很強,對免疫過程多環節產生影響,類似于其他糖皮質激素,具有增強應激反應、抗休克、抑制免疫、抗內毒素、抗炎等作用,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可抑制炎癥、組織損害過程,若患者已經出現嚴重輸血反應以后可使用地塞米松治療[6]。地塞米松不會破壞病原微生物,不會產生血小板抗體、白細胞的抑制作用,且已形成抗體不具有中和作用,由此可見,已經發生過敏性、發熱性輸血反應者使用地塞米松治療不具有預防作用,僅僅是延遲表現發生,但最佳治療時間將失去[7]。

綜上所述:在輸血前使用異丙嗪、地塞米松等藥物不會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輸注不同血制品伴隨的不良反應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

[1]劉丹,崔麗霞,劉玉振等.鄭州地區183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安徽醫學,2019,40(2):161-164.

[2]趙小燕,賀小艷,粟兵等.一家三甲醫院輸血不良反應的回顧性評估[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7):773-775.

[3]李樂涵,文添博.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的臨床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9,25(29):169-170.

[4]楊旭,楊訊,許詞, 等.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防止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效果評價[J].中國農村衛生,2015,(24):26-27.

[5]羅虎成,于艷文,高烽華, 等.輸血前給藥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回顧性調查分析[J].醫學綜述,2015,(7):1328-1330.

[6]劉怡伶,曾勇,韋婕.成分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4):485-486.

[7]胡麗敏,周玉旺,劉文國.藥物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4,14(11):1445-1448.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第4篇

輸血以安全有效為最基本的要求, 傳統的輸血方法是不論患者需要何種血液成分都輸注全血, 但輸全血存在以下弊端和安全隱患。

1.1 使循環負荷加重

在1u全血中血漿所占的容量大, 按有效成分治療量折合成全血后輸入全血量多, 對老年人和兒童患者輸入大量全血會引起循環超負荷使病情加重, 如引起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1.2 易引起輸血反應

由于全血中含有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成分使全血含免疫原增多, 會有各種抗原進入受血者體內, 增加了輸血同種免疫機會, 如引起發熱反應、急性溶血反應等。

1.3 不能做到一血多用, 浪費血液資源

全血的保存液是針對紅細胞的, 而全血中其他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其活性逐漸降低甚至全部喪失。如Ⅷ因子在4℃保存24h活性即損失一半, 血小板在24h后活性全部喪失。

1.4 增大血液傳播疾病的危險

病毒在全血各成分中含量不同, 如有的病毒在血漿中含量較多, 如患者只需紅細胞時如輸注全血則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機會, 如感染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1.5 增加經濟負擔

如50m L的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 (PC1) 至少需要400m L左右的全血制備。

1.6 穩定性差

保存1周后的全血具有功能的成分僅有紅細胞和血漿蛋白, 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等功能則全部喪失。

2 成分輸血的優點

成分輸血是通過科學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分離出來, 針對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選擇性地輸注, 與輸全血相比成分輸血具備以下優點。

2.1 純度高, 療效好

血液中的有關成分通過提純得到高濃度、高效價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療效更高。如用細胞分離機單采技術, 從單個供血者循環血液中采集濃縮血小板含量可達5.5×1011/ (400~500) m L, 輸入機器單采血小板可在短時間滿足治療要求并避免了輸入全血產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鉀、乳酸氨和枸櫞酸鹽都低, 更適合心功能障礙的病人。

2.2 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

當病毒污染血液時, 病毒是不均勻分布在各種血液成分中, 有的成分如白細胞和血漿中病毒分布較多, 危險性相對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紅細胞中病毒分布相對較少, 因此, 危險性也就相對較小。當病人只需某種血液成分時, 特別是只需某種病毒危險性相對較小的血液成分如紅細胞時, 就應該只給病人輸注這種成分, 如輸全血則會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險, 而這完全可以通過成分輸血來避免。實際上, 臨床大部分輸血病人都僅需輸紅細胞。另外, 通過成分輸血將全血分離制備成各種血液成分, 為血液制品的病毒滅活創造了條件。對于全血, 由于其由各種血細胞和血漿蛋白質組成, 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種適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滅活技術處理全血, 但當將全血分離制備成不同血液成分時, 就有可能針對各種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適合該血液成分的病毒滅活方法, 從而既滅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又保持該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 保證了制品的療效和安全性。

2.3 副作用少, 輸入相對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濃度高, 含免疫原少, 可減少抗體形成和同種免疫反應, 輸用這種血可以減少對受血者機體的刺激, 減少輸血同種免疫的機會。對一些輸全血有反應而又必需某種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輸用成分血, 這樣既能糾正輸血反應又能有效治療。如對血漿過敏的患者可輸用洗滌紅細胞, 對白細胞有反應的患者可輸入少白細胞制劑。

2.4 穩定性好, 便于運輸和保存

如去除血漿的紅細胞, 加甘油保護劑在-80℃可保存10年。

2.5 一血多用, 節約用血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價值, 如全血可分離制備成冰凍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 分別應用效益高。如用血細胞分離機單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環血量3000~5000m 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 L甚至更多, 其余血液成分回輸入供者, 避免了浪費。

2.6 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內制備成, 此時血液中各種有效成分活性還未喪失, 各種有效成分在未喪失活性前分離并保存于適當條件下使存活率高, 如機器單采濃縮血小板 (PC2) 在 (22±2) ℃ (輕震蕩) 條件下用專用袋制備可保存5d。

2.7 降低費用

成分血實用、經濟, 減輕了社會和個人經濟負擔。

3 成分血較常用的種類及主要作用

3.1 紅細胞制品

濃縮紅細胞 (CRC) , 少白細胞紅細胞 (LPRC) 、紅細胞懸液 (CRCs) 、洗滌紅細胞 (WRC) 、冰凍紅細胞 (FTRC) , 主要作用是增強運氧能力。

3.2 白細胞制品

機器單采濃縮白細胞懸液 (GRANs) 主要作用是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

3.3 血小板制品

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 (PC1) 和機器單采濃縮血小板 (PC2) , 主要作用是止血。

3.4 血漿制品

新鮮液體血漿 (FLP) 、新鮮冰凍血漿 (FFP) 、普通冰凍血漿 (FP) 和冷沉淀 (Cryo) , 主要作用是補充凝血因子, 擴充血容量。

摘要:成分輸血使輸血治療更加科學化, 克服了過去輸全血副作用大、浪費多等缺點, 提高了輸血水平, 是現代輸血醫學的一個新突破。

輸血護士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質量管理,輸血資質,輸血質量管理,督導檢查,評審輔導

輸血已成臨床搶救、治療危重患者的一種不可替代的治療手段。因此, 血液安全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在輸血服務機構質量管理計劃中提出輸血機構應建立一個覆蓋生產和服務所有過程并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體系, 強調血液從血管至血管整個輸血鏈條過程的控制。而一些調查發現醫院輸血科設置不符合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要求, 特別是一級和民營醫院在輸血管理、技術水平和硬件配置上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并存在專用儲血設備配置不足, 部分醫院輸血前相關檢測和記錄不完全等問題[1]。不同級別的醫院, 對臨床輸血認識程度不同, 質量管理存在很多差距, 要讓整個區域內輸血質量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依靠醫院自行改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桂中地區在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部署下, 統一質量管理的標準, 施行定期輸血質量管理及輸血資質評審檢查并輔導 (以下簡稱評審輔導) , 旨在通過輸血資質及質量管理評審工作對本地區臨床輸血質量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對桂中地區柳州轄區內2010年之前與血液中心簽訂用血合同的57家醫療機構開展輸血質量管理相關情況進行摸底檢查, 發現存在不少問題。結合實際情況, 根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 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醫療機構輸血科 (血庫) 管理規范》以及采供血相關法律法規等文件, 制定《柳州市醫院輸血質量管理暨輸血資質評審標準》, 根據該標準對57家醫療機構輸血管理進行督導檢查。對輸血資質不達標的醫療機構勸其退出輸血業務, 并要求其接到需輸血的患者時第一時間送至有輸血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對未達標而要保留輸血業務者由衛生行政部門發出定期整改要求, 整改過程根據醫院需求, 委派輸血質量管理督導專家針對性輔導。經輔導整改完成, 按照《柳州市醫院輸血質量管理暨輸血資質評審標準》對保留輸血業務的42家醫療開展輸血資質及質量管理督導評審, 評審合格方可再次與血液中心簽訂用血合同。

對輸血評審輔導前、后各用血醫院的輸血專用設備等硬件配置情況進行統計, 對評審輔導前、后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對輸血評審輔導前、后各用血醫院的配血方法、庫房配置、人力資源、程序文件、操作規程、同意書、申請單、輸血記錄、護理記錄和輸血前后評估記錄等相關指標進行檢查評審, 對輸血評審前、后相關指標統計比較分析。

對輔導前、后用血醫院輸血質量管理中硬件配置、配血方法、管理文件、關鍵記錄、人力資源及庫房配置等21項關鍵指標進行綜合考察統計, 分析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工作的效果。

對柳州市開展輸血業務的醫療機構的輸血資質及質量管理進行督導檢查和評審, 對評審輔導前、后各醫院輸血資質及質量管理指標與評審標準的符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設計關鍵指標調查統計表, 對關鍵指標符合者記1分, 不符合記0分, 由雙人錄入并核對數據。所有數據經SSP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21項關鍵指標綜合考察數據經正態性檢驗;評審輔導前、后兩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其他各項兩組數據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010年對57家用血醫院血庫專用設備配置情況檢查, 硬件配置基本滿足有21家, 占36.85%;2012年再次對開展輸血業務的42家醫院血庫專用設備配置情況督導評估, 發現硬件配置基本滿足有39家, 占95.24%。詳見表1。

注:a與2012年后對比χ2=34.12, P<0.01。

2010年對57家用血醫院的配血方法、庫房配置、人力資源等指標進行檢查, 發現較多醫院未使用2種方法同時交叉配血、庫房配置滿足率低, 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經輸血質量管理督導及資質評審工作后, 2012年再次對用血醫院以上指標進行檢查, 對配血方法符合情況、庫房面積達標情況、分區合理性、是否配置專職人員和有無培訓記錄等指標進行兩兩比較, 經卡方檢驗,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1) 。見表2。

分別對用血醫院輸血評審輔導前、后兩個時期的程序文件、操作規程、同意書、申請單、輸血記錄、護理記錄和輸血前、后評估記錄等相關指標符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1) 。見表3。

對硬件配置、配血方法、管理文件、關鍵記錄、人力資源配置及庫房配置等21項指標進行綜合考察統計, 分別對不同級別醫院統計, 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輔導前、后, 各項指標滿足檢查標準情況經T檢驗, 各級醫院評審前、后比較,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1) 。見表4。

按照《柳州市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標準》對評審輔導前、后兩階段, 分別綜合評價各醫院輸血資質和質量管理的符合情況, 經卡方檢驗, 一、二級醫院及總體情況評估, 評審輔導前后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1) ;三級醫院評審前后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論

臨床輸血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是在傳統質量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技術方法[2]。應用到臨床輸血工作中, 就是對患者輸注血制品前、輸注中、輸注后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 確?;颊叩挠醚踩玔3]。輸血質量管理體系存在漏洞, 輸血前檢測管理不到位, 一些輸血前檢測項目不全, 輸血記錄不完整, 醫務人員對輸血法律意識淡薄, 缺乏相關的輸血知識和應對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能力, 不僅難以保證患者的用血安全, 也將給輸血后糾紛帶來隱患。輸血差錯是衡量輸血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是否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輸血過程涉及環節、步驟繁多, 所有步驟都可能隱含人為的錯誤[4]。研究發現輸血科設置不符合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要求, 特別是一級和民營醫院在輸血管理、技術水平和硬件配置上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輸血專業技術人員學歷、職稱偏低, 知識結構不合理, 難以發揮指導臨床輸血的作用;專用儲血設備配置不足, 部分醫院輸血前相關檢測和記錄不完全等情況仍然存在[1]。2010年對57家用血醫院血庫專用設備配置情況檢查, 硬件配置基本滿足有21家, 占36.84%, 其中4℃儲血冰箱僅27家配置, 專用離心機僅18家配置。經對不符合輸血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勸退或由其自動提出放棄的有16家, 對不符合標準但保留輸血業務者由衛生行政部門發出定期整改要求, 經1年輔導整改后, 2012年再次對開展輸血業務的42家醫院的血庫專用設備配置情況督導評估, 調查發現硬件配置基本滿足有40家, 占95.23%, 其中4℃儲血冰箱有42配置, 配置率為100%, 專用離心機配置40家, 配置率為95.23%。其中兩家不開展配血工作, 輸血業務分別由附近具有輸血資質的醫療機構代為托管, 解決其無配血相關設施而需要開展輸血業務的難題。

質量管理最關鍵的就是過程記錄, 檢查發現一些醫院忘記記錄或錄入不及時、不全面, 甚至發生了輸血反應, 也未能及時記錄輸血情況。輸血病程記錄缺乏真實性、客觀性和準確性。如輸血病程不切合實際的記錄, 提前記錄或輸血量記錄不準確;字跡模糊不能辨認, 護理記錄與醫師的病程記錄不一致。輸血時間與輸完時間未填寫, 輸血速度未填, 輸血核對者未簽字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 主要原因是臨床輸血質量管理意識淡薄, 輸血質量管理不到位、不全面、管理體系未涵蓋全過程所致。對57家醫院進行輔導前調查, 發現使用2種以上方法配血、庫房面積達標、分區合理、專職人員、有培訓記錄、程序文件、操作規程、同意書、申請單、輸血記錄、護理記錄和輸血前后評估記錄的醫院分別為23家、13家、12家、23家、11家、17家、23家、41家、38家、33家、19家、0家和0家。詳細見表2與表3。數據表明輸血質量管理及輸血資質督導評審輔導前, 大部分醫院硬件不滿足要求, 管理程序、操作規程等也存在很多缺陷, 多數沒有系統地建立程序文件和操作規程。更有一些關鍵輸血過程記錄不受重視, 尤其是對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效果評估沒有記錄, 提示輸血存在盲目性, 可見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之前, 大部分醫院對輸血質量管理沒有高度重視。而經輸血質量管理督導及輸血資質評審輔導后再次檢查發現, 42家開展輸血業務的醫療機構中使用2種以上方法配血、庫房面積達標、分區合理、專職人員、有培訓記錄、程序文件、操作規程、同意書、申請單、輸血記錄、護理記錄和輸血前后評估記錄的醫院分別為40家、42家、40家、38家、40家、41家、41家、42家、42家、42家、41家、39家、和39家, 綜合評分達標率為100%。評審輔導前、后各組指標兩兩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說明開展輸血資質評審及輸血質量管理督導檢查對臨床輸血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對硬件配置、配血方法、管理文件、關鍵記錄、人力資源配置及庫房配置等21項指標進行綜合考察統計, 對不同級別醫院開展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輔導前后各項指標兩組數據經t檢驗, 發現各項指標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1) , 詳見表4。不管是一級醫院、二級醫院還是3級醫院, 在輸血資質評審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各項指標綜合比較分析, 均有統計學意義。導致如此結果, 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 輸血科的前身大多數由醫院“血庫”而來, 隨著輸血事業的發展, 人們逐步認識到輸血科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倉庫”概念[5]; (2) 醫院領導對科學、合理、安全用血認識不到位, 對臨床輸血的管理趨勢沒有與時俱進; (3) 醫院領導班子對輸血安全性認識不足, 認為輸血不是賺錢的項目, 而沒有考慮如何規避輸血后的醫療糾紛才是醫院長期發展的根本; (4) 表明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輔導工作對不同級別醫院的輸血質量管理的提高均得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5) 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輸血質量管理及輸血資質評審工作有利于區域內用血醫院輸血質量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對柳州市開展輸血業務的醫療機構輸血資質及質量管理進行督導檢查和評審, 對評審輔導前57家醫院符合的21家、勸退或自動退出輸血業務的16家、繼續開展輸血業務并承諾整改的20家, 其中一級醫院符合、退出及整改的分別為3家、15家、14家, 二級醫院符合、退出及整改的分別為10家、0家和6家, 3級醫院符合、退出及整改的分別為8家、0家和1家。經輔導整改后再次評審調查42家醫院符合41家, 繼續整改的1家, 其中二級和3級醫院均通過評審, 僅1家一級醫院由于領導不重視, 未及時跟上整改步伐, 由衛生行政部門發出停業整改幾個月, 再次復查基本達到標準要求, 恢復其輸血業務并簽訂用血合同。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 1、2級醫院總體情況評價, 評審輔導前后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 3級醫院評審輔導前后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原因是3級醫院外出學習機會較多, 對國家的法律法規理解比1、2醫院更透徹。另外3級醫院的輸血管理相對好, 與采供血機構接觸多, 受采供血機構近年來質量管理督導檢查影響較大, 達標率自然就高。資料顯示多數輸血管理局限于某些過程的記錄或制度, 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 更多的輸血管理也僅僅局限在輸血科層面, 沒有延伸到臨床輸血整個過程, 即使有輸血管理也是停留在輸血科層面的質量管理和評審, 且總體上發展仍較滯后[6,7,8]。尤其是對醫院輸血資質綜合性評審報道甚少。其實, 輸血資質評審不僅對輸血質量管理體系文件進行審核, 還對輸血過程相關設備、設施的配置是否符合要求, 輸血技術是否達到規范要求, 輸血技術人員資質及繼續教育、從事輸血業務的臨床醫務人員對輸血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輸血相關知識、輸血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熟悉程度等均需審核, 以評價醫院是否具備開展輸血相關業務的資質。通過對醫院的輸血質量管理及輸血資質的綜合性評審, 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臨床輸血質量管理不斷提高, 可見輸血質量管理及資質評審的綜合應用在臨床輸血質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衛生管理部門加強對臨床輸血質量督導檢查, 周期性對醫院的輸血資質組織評審并執行行業準入制度對輸血質量管理將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拉讓.醫療機構輸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07, 14 (2) :51-52

[2]Robinson SP.管理學[M].孫建敏譯.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45-46.

[3]倪劍紅.臨床輸血質量管理與控制略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9, 8 (9) :145-146.

[4]劉志偉、鄭三偉.內用血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10, 7 (26) :518-519.

[5]馬青, 段六生, 艾彪, 等.3級綜合醫院輸血科管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 9 (7) :1595-1596.

[6]褚曉凌, 黃錦紅, 閆建明, 等.福州地區醫院輸血科 (血庫) 基本現狀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 2009, 22 (1) :51-52.

[7]馬青, 顧明, 王琳.荊州地區各醫院輸血科血液安全督導檢查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 2011, 24 (2) :109-110.

上一篇:婦科護士論文下一篇:護士疫情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