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

2024-02-27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為探討PBL+LBL聯合教學模式在普外科教學查房中的應用效果,將2005級40名臨床八年制醫學生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為PBL+LBL聯合教學模式,對照組為單純的PBL教學模式。通過考核及問卷調查評價教學效果。結果顯示兩組在基礎理論知識的得分上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學生對PBL+LBL聯合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普外科; PBL、LBL聯合教學方法

Application of PBL+LBL for study of 8-year program medical students in General surgery

Han Shuling

【Key words】General Surgery;PBL+IB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國Barrows教授首創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被直譯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1]。在醫學教育中它是指以臨床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并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作者查閱文獻得知,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看,運用PBL教學方式存在記憶深刻、啟發創新思維等眾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花費時間長、掌握知識欠全面等缺點。以此為出發點,以我校2005級40名臨床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為PBL+LBL 聯合教學模式,對照組為單純的PBL教學。通過考試、問卷調查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學習普外科學的2005級八年制臨床醫學生共40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4名,年齡19-21歲,平均年齡20.3歲。

1.2 教學方法:根據40名學生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為PBL+LBL聯合教學模式,對照組為單純的PBL教學,每組各20名同學。實驗內容為外科學中急腹癥部分。

1.2.1 PBL +LBL聯合教學模式具體內容為:在上一堂課結束時(約1-2天前),由老師向學生介紹下一節課即將講授的內容及重點,并要求學生分組分別進行腹痛的問診、查體的PPT制作及授課。正式授課時,由教師提出問題:“腹痛的各種不同性質,如鈍痛、絞痛通暢代表何種病變?”急腹癥問診及查體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由學生分別授課。后教師提供病例:某某,男,39歲,因“持續性右上腹絞痛3月余”入院。引導學生討論:該疼痛部位對應的解剖位置為什么? 根據疼痛性質考慮何種病變?可能有什么伴隨癥狀?可進行何種檢查進一步明確?治療方案如何?最后,由教師總結病情特點及上課內容。

1.2.2 PBL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則省略前段老師引導過程,由學生獨立學習、查閱相關文獻后教師提供病例,余教學同前。

1.3 考核與反饋

1.3.1 課后考核成績以百分制計,考核本節課重點內容。

1.3.2 反饋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1.4 統計分析所有數據使用SPSS 15.0 統計軟件,采用x±s表示,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學習成績的比較通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成績比較發現:試驗組較對照組而言,在掌握知識的全面性、滿意度及花費的學習時間比較,均較對照組成績較高,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2。

3 結論

PBL+LBL在醫學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如表1和表2所示,試驗組較對照組學生的平均成績與滿意度均較高,可認為在掌握知識的深刻性以及激發學生興趣方面,PBL+LBL模式較前者有優勢。學生認為,此種模式能更加有效的指導他們的學習方向,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學到有用的知識,大多數學生能很快適應PBL教學,小組討論及學生授課,促進了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PBL+LBL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1)案例設計是PBL+LBL教學的難點,一般而言,鑒別診斷較多的癥狀,如腹痛等,較適于此種教學方式,但某些疾病,如胃腸癌等,則需教師在教學開始或進行過程中,合理設計,才可以提高教學效果。(2)引導教師的技能需要提高。PBL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自我學習,引導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圍繞案例主要問題展開討論,以及激發學生積極討論。避免將理論課的授課方式延續到此種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之前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方法,學習主動性較差[2]。所以更要求教師由淺到深、逐層引進。

對PBL+LBL教學實踐的幾點建議。①明確學習目標。PBL+LBL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更深刻、更具創造性地掌握相關內容,但考試成績并不一定在短期內取得突破。一味追求考試成績會使PBL+LBL退回到原來的LBL模式。②掌握知識獲取的手段。指導老師有責任教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如文獻檢索等,不要一味拘泥于課本知識。③重視引導。引導教師在每個案例結束后,應對每位學生進行鼓勵性點評,以及學生之間點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建立合作的意識。同時,需對案例的目的、涉及的重要學科領域以及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進行總結,提高PBL+LBL教學的系統性。

參考文獻

[1] 夢毅.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論壇,2010,1(4):406-409

[2] 崔舜,陶曉南,吳漢妮等.PBL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社會,2005,18(6):58-60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第2篇

1.1 針距及邊距

針距及邊距是縫合的兩個最基本概念, 針距是指縫合時相鄰兩針之間的距離, 標準的皮膚和漿肌層縫合的針距為0.5~1cm, 通常腸吻合的針距一般為0.3cm, 腹部皮膚切口縫合的針距約為1cm;邊距是指手術切口與進針點的距離, 通常腹部皮膚切口的邊距為0.5cm, 腸吻合邊距為0.2cm。根據縫合組織厚度和密度, 選擇合適的針距及縫合點, 保證針距的均勻與美觀。

1.2 縫合的基本規范

雖然不同的手術所采用的縫合方式也有所區別, 但遵循的規范和注意事項大致相同: (1)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手術的部位選擇合適的縫合線、針和縫合方式; (2) 縫合過程應該按照先深層組織后淺層組織逐步分層縫合; (3) 不留死腔, 以防積血、積液延遲傷口愈合甚至導致傷口感染; (4) 選擇適當的針距、邊距, 并保持均勻一致, 以組織對合后無裂隙為宜; (5) 結扎松緊度應適當, 過松及過緊都對組織愈合效果有影響; (6) 一般手術痊愈后也會留下疤痕, 所以縫合后一定要對縫合效果檢查, 如組織皮膚表面是否對齊, 針距、縫合點是否均勻對齊。以保證傷口愈合后的美觀。

2 縫針與縫線的選擇

2.1 縫針的分類及選擇

縫針是用于各種組織縫合的器械, 理想的縫針是用優質不銹鋼為材料制成, 它由針尖、針體和針尾3個部分組成, 一般針體前半部分為三角形或圓形, 根據組織器官的特點選擇適用的形狀, 后半部分為扁形, 以便于持針鉗牢固夾。按照針尖的形狀可將縫針分為三角針、圓針和鈍針;又根據針的彎曲程度, 把縫針分為直針、半彎針和彎針;還會根據針的橫斷面形狀把縫針分為圓針和角針。

根據組織器官的自身特點, 選擇相對應的縫針, 其原則為所用縫針對組織的傷害最小。選擇縫針是首先確認需要縫合部位的組織特性, 較易穿過的組織如肌肉、筋膜、臟器、血管等應選擇圓針;不易穿過的組織如皮膚表面大多選擇三角針;而對于脆性組織的縫合, 如肝臟、脾臟等大多選用針尖較鈍的鈍針。然后再根據縫合部位的具體情況選擇縫針的長度, 直徑和彎曲度。

2.2 縫線的分類及選擇

縫線是用于縫合過程中固定和結扎組織的材料。

手術縫合中用到的縫線具有以下特點:張力大、無毒、易打結、不致敏、組織反應小、易滅菌、無致癌和易保存。由于外科縫線種類繁多, 通常我們可以根據縫線吸收性、編織方法、原材料來源以及所采用的特殊附加工藝進行分類。其中, 可吸收縫線一般用于深層縫合, 縫線會隨著患者傷口愈合而逐漸的消失, 無需拆線;不可吸收縫線一般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金屬、有機纖維制成的, 其本身不能被人體吸收和消化。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手術的部位、組織的特點、手術切口等選擇適合的縫線, 其原則為縫線能夠提供足夠的強度和張力保證傷口的緊密閉合直到組織愈合。一般情況下, 選用與縫合組織天然強度相匹配的最細縫線, 選擇不可吸收縫線, 如絲線、尼龍線、聚丙烯縫線、金屬線等或者被人體吸收較慢的可吸收縫線來縫合愈合時間長的組織, 如肌腱、筋膜等。用被人體吸收較快的可吸收縫線來縫合愈合時間短的組織, 如胃、膀胱、結腸等。另外對泌尿系統, 膽囊和膽道進行縫合時應選用可吸收縫線, 以為異物的存在可能會導致這些器官內生成結石。

3 縫合方式的選擇

手術完成后醫生會根據手術部位, 組織特性來選擇縫合方式。根據切口對合狀態可將縫合分為對和縫合、外翻縫合和內翻縫合3種;根據縫合線的連續性再將縫合分為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連續縫合是指自始至終整個縫合過程只用一根縫合線, 而間斷縫合則需要每一針都打結以保證縫合的獨立性。

對合縫合是指使創緣兩側組織直接平行對合的縫合方法, 其下可以分成單純間斷縫合、單純連續縫合、“8”字縫合等方式, 主要應用于皮膚、肌肉、皮下組織、韌帶、肌腱、胸膜、腹膜、腱膜和內臟器官等多種組織的縫合;內翻縫合的特點是傷口表面平整切口內翻。其下可以分成間斷全層內翻縫合、連續全層平行褥式內翻縫合、荷包縫合等多種方式, 主要應用于胃腸道的吻合、闌尾殘端的包埋等;外翻縫合與內翻縫合相反, 被縫合的組織反面平整切口外翻。其下可以分成連續水平褥式外翻縫合、間斷垂直褥式外翻縫合、單純間斷外翻縫合等多種方式, 主要應用于陰囊、腹股溝、腋窩、頸部等處較松弛皮膚的縫合及血管吻合或腹膜、胸膜的縫閉等。

4 縫合技術的訓練

本著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擔任縫合工作的人員, 在正式上崗前應該得到專業的培訓和多次的模擬練習。等能夠熟練地掌握縫合技術的時候才能在實際中應用。練習可先從電教、縫合板入手, 逐步上升到離體動物組織如帶皮的豬肉、動物的內臟, 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經驗以后, 再以活體動物作為縫合組織進行縫合技術的訓練。

摘要:在普通外科手術中, 縫合是最常用的操作技術之一, 它作用是止血, 使已經分離的組織緊密貼合在一起, 促進傷口的愈合, 可以說縫合直接影響到傷口愈合的效果和時間。因此擁有穩定、熟練的縫合技術對醫生和病人而言, 均十分重要。

關鍵詞:普外科,縫合,技術

參考文獻

[1] 陳雙, 楊斌.外科縫合材料進展與選擇縫線的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5 (8) .

[2] 馬榕, 呂斌普.通外科縫合技術訓練與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8 (1) .

[3] 趙玉沛.普通外科縫合技術和縫線的發展歷史現狀和展望[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8 (10) .

[4] 王少六.外科縫合技術訓練與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 2008 (29) .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第3篇

第一節 甲狀舌管囊腫與瘺 甲狀舌管囊腫與瘺切除術

【適應證】

囊腫或瘺管一經確診即可行手術治療,手術宜在2歲前進行。 【禁忌證】

囊腫繼發感染時不宜行切除術,預先切開引流及抗感染治療,待急性炎癥消退后2~3個月再行手術切除。 【操作方法及程序】

全身麻醉取頸部橫切口,有瘺口時取橫梭形切口,切除瘺口。完整剝除囊腫及瘺管,如瘺管在舌骨后方,應切除0. 5~lcm舌骨向上繼續剝離瘺管,盡量靠近盲孔部位予以結扎切除。必要時助手將示指伸入舌根部向下推壓,以利于高位結扎切除瘺管。切口內置橡皮片引流24h。

【注意事項】

甲狀舌管囊腫有時合并異位甲狀腺,故術中檢查囊腫若有實體組織應慎重對待,暫緩切除,必要時快速冷凍。如證實合并異位甲狀腺應予以保留,防止日后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 結扎瘺管應在靠近舌骨盲孔部位,術中務求高位結扎,以減少復發的機會。盡管如此,術后仍有一定比例的復發患兒,如瘺管復發,3~6個月后可再次手術切除。

第二節 臍 疝 臍疝修補術

【適應證】

2歲以上患兒如末自愈可行手術修補。 【禁忌證】

1.在正常情況下,臍環2歲前仍可以繼續狹窄,故多數患兒可在2歲內自愈,不需特殊治療。

2.若患兒有引起腹壓持續增高的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頑固便秘性疾患、腹腔內腫瘤、

大量腹水等在處理原發病前不應做臍疝修補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可選擇全身麻醉、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基礎麻醉加局麻。臍部下方橫切口,游離疝囊,小的疝囊可不必切開,待疝內容物還納后將疝囊內翻,在基底部縫合數針,然后將臍孔修補。

2.疝囊較大時,疝內容物還納后將多余疝囊切除,然后縫合疝囊頸部腹膜,繼之以絲線或可吸收縫線修補臍孔缺損,缺損過大時可采用腹直肌鞘或帶蒂肌瓣或滌綸片修補腹壁缺損。

第三節 腹股溝疝

小兒腹股溝疝為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一般在生后或數月后出現,分為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前者更常見。

腹股溝斜疝

【適應證】

1.手術治療 是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的基本方法。小兒腹股溝斜疝為鞘狀突閉合不全所致,在6個月內鞘狀突仍有延遲閉合的機會,故腹股溝斜疝患兒一般宜于6個月后手術。反復嵌頓者,不受時間限制,應積極手術治療。

2.非手術治療 患有嚴重疾病,不宜行手術治療的患兒可采用疝帶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應隨時調整疝帶的位置,防止疝內容物在疝帶下脫出而發生嵌頓。注射療法因并發癥多而嚴重故不宜采用。 【禁忌證】

1.患慢性咳嗽、腹腔腫瘤、腹水及便秘等引起腹壓增高的患兒,在外科治療腹股溝疝之前應先行治療原發病。

2.有嚴重先天性畸形而不能耐受手術的患兒可考慮疝帶治療。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經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術 (l)麻醉可采用全身麻醉、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基礎麻醉加局麻。切口多采用平行腹橫紋的腹股溝橫切口。

(2)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分開提睪肌,在精索內上方分離疝囊,切開疝囊還納疝內容物。將精索與疝囊分離至腹膜外脂肪部位。小的疝囊可直接以絲線結扎后縫合;大疝囊橫斷并向內環游離后以絲線做內荷包縫合。腹內環擴大時可用絲線修補腹橫筋膜裂孔2或3針,以減

少復發機會。

(3)注意滑動性疝時勿損傷構成疝囊的臟器。

(4)將遠端疝囊斷端充分止血,將睪丸向下牽引復位,然后逐層縫合,不必做加強腹股溝管前后壁的修補術。

(5)嬰幼兒腹股溝管較短,故可在皮下環外分離精索,找到疝囊向上剝離并行高位結扎而不切開皮下環,也同樣可以達到高位結扎的目的。 2.經腹疝囊高位結扎術

(1)麻醉同前,切口可采用下腹部腹橫紋橫切口,顯露并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分離腹內斜肌及腹橫肌,橫行切開腹膜,在切口下方找到呈漏斗形的疝囊內口。

(2)將內環口后壁腹膜與腹膜切口上緣間斷縫合,關閉腹腔,遂將內環置于腹膜外,達到高位結扎的目的。

3.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 因創傷小,安全可靠,術后恢復快且不易影響精索睪丸的發育,且可同時行雙側疝囊高位結扎或單側疝囊高位結扎對側探查術,已在國內小兒外科界逐步推廣。

【注意事項】

1.小兒腹股溝斜疝不論采用哪種手術方法必須達到徹底高位結扎疝囊的目的,以減少復發的機會。

2.疝囊高位結扎過程中應警惕較大疝囊有滑動疝的可能,分離時應防止損傷構成疝囊壁的臟器。

3.經腹腔高位結扎手術縫合疝內環后壁時應注意勿損傷輸精管。

嵌頓性腹股溝疝

【適應證】 1.手法復位

(1)嵌頓疝不超過12h,患兒情況良好時。

(2)無便血及中毒癥狀,嵌頓腸管張力不太大,無血運障礙時。 2.手術治療 (l)嵌頓疝12h以上。

(2)嵌頓疝有便血歷史,全身中毒癥狀明顯。

(3)女孩嵌頓疝,疝內容物為卵巢、輸卵管,難以還納,應考慮直接手術治療。 (4)新生兒嵌頓疝,因不能確知嵌頓時間,且腸管及睪丸易發生壞死。 (5)手法復位不成功者。

【禁忌證】

1.手法復位 適合手術的患兒均列為手法復位的禁忌證。

2.手術治療 凡嵌頓疝適于手法復位的患兒可不必選擇手術治療。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手法復位

(1)一般嵌頓疝復位前給予足夠量的鎮靜藥物,保證患兒輸水,必要時給予基礎麻醉。 (2)取頭低腳高位約20°~30°。

(3)以左手在外環處固定疝蒂,右手輕柔擠壓疝內容物,均勻加壓,不可粗暴。 (4)當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疝囊內張力顯著減小,繼之疝塊消失,腹痛緩解,標志復位成功。

2.切開復位疝囊高位結扎術 嵌頓疝手術方法與腹股溝斜疝基本相同,以還納疝內容物及高位結扎疝囊為主。

(1)麻醉及切口選擇同腹股溝斜疝。要求局部肌肉松弛,以利疝內容物還納,最好選擇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切口同腹股溝疝切口。 (2)術中要求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環,以利還納疝內容物。

(3)切開疝囊后仔細檢查嵌頓腸管的血運,有無腸壁壞死、漿肌層破裂或其他畸形性病變。特別注意如疝內容物系2個腸袢時,應將腹腔內兩嵌頓腸袢間的腸管拉出腹腔觀察該部腸管是否壞死。

(4)若發現腸管壞死、穿孔時應做腸切除吻合術,若嵌頓的睪丸、卵巢已壞死應同時予以切除,局部(疝囊)污染較嚴重者置橡皮條引流24~48h。 【注意事項】 1.手法復位注意事項

(1)懷疑嵌頓腸管已有血運障礙時,不可試用手法復位。

(2)切忌暴力擠壓疝塊,以免損傷疝內容物,一旦將破裂腸管回納入腹腔將造成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延誤診治將有生命危險。

(3)有時嵌頓時間不長,疝內容物也不多,但由于疝環的嵌壓已形成腸壁部分壞死,還納腹腔后可發生遲發性腸穿孔,故嵌頓疝手法復位后24h內要密切觀察患兒腹部及全身情況。 (4)手法復位失敗者應立即轉為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注意事項

(1)術中切開疝囊時因局部組織水腫、肥厚、脆弱甚至出血,應特別小心,防止切破管。 (2)手術探查腸管時應認真操作,仔細觀察腸管的血運狀況,如疝囊內滲液渾濁.帶有臭味及腸

系膜血管無搏動,腸管顏色發暗、發黑時,應高度懷疑腸管壞死,行腸切除吻合術。 (3)術中因組織水腫,分辨不清,應防止輸精管、神經及血管損傷,防止腹腔臟器損傷。

第四節 嬰兒腸套疊

【適應證】

1.非手術治療適應證

(l)病程不超過48h,便血不超過24h。

(2)全身狀況好,無明顯脫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現,無高熱及呼吸困難者。 (3)腹不脹,無壓痛及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象者。 2.手術治療適應證 (l)灌腸禁忌證者。

(2)灌腸復位失敗者,或有腹膜刺激征疑有腸壞死者。 (3)慢性腸套疊或復發性腸套疊,疑有器質性病變者。 (4)疑為小腸型腸套疊者。 【禁忌證】

非手術治療禁忌證:

1.病程超過48h,便血超過24h。

2.全身情況不良,有高熱、脫水、精神委靡及休克等中毒癥狀者。 3.腹脹明顯,腹部有明顯壓痛、肌緊張,疑有腹膜炎或疑有腸壞死者。 4.立位平片顯示完全性腸梗阻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非手術治療

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法:采用生理鹽水或水溶性造影劑為介質灌腸。復位壓力為6. 65~12kPa(50~90mmHg),注水量為300~700ml。在B超熒光屏上可見“同心圓”或“靶環”狀塊影向回盲部收縮,逐漸變小,最后通過回盲瓣突然消失,液體急速進入回腸。滿意的復位是見套入部消失,液體逆流進入小腸。 2.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術: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腹或右上腹橫切口,在套疊遠端腸段用擠壓手法使其整復。復位成功后務必詳細檢查是否存在病理性腸套疊起點,必要時一并處理。對復發性腸套疊手術的患兒,手法復位后如未發現病理起點,存在游動盲腸者可行盲腸右下腹膜外埋藏固定法,以減少復發。如闌尾有損傷,呈現水腫和瘀血時,可將其切除。 (2)腸切除吻合術:術中見鞘部已有白色斑塊狀動脈性壞死或套入部靜脈性壞死,施行腸切除吻合術。

(3)腸外置或腸造口術:當患兒存在休克,病情危重時,或腸套疊手法復位后局部血液供

給情況判斷有困難時,可將腸袢兩斷端或可疑腸袢外置于腹壁外,切口全層貫穿縫合,表面敷蓋油紗保護,24~48h后,待休克糾正,病情平穩,再行二期腸 吻合術。觀察可疑腸袢循環恢復情況決定還納入腹,抑或腸切除吻合。如腸切除后患兒全身或局部循環不滿意,無法行腸吻合時,可行腸造口術。 【注意事項】

1.腸套疊非手術治療時結腸注氣或鋇灌腸壓力應嚴格控制,不可壓力過高,否則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危及患兒生命。

2.套疊復位后應密切觀察,防止復發或遲發腸壞死。

3.手術治療中采用手法復位時應用手輕柔地自套疊遠端向近端擠壓脫套。切勿牽拉套疊近端腸管以防造成套疊腸管損傷或導致腸穿孔。

4.術中應嚴格掌握套疊腸管切除術、腸外置或腸造口的適應證。

第五節 梅克爾憩室

【適應證】

1.其他腹部疾患手術時發現的無癥狀梅克爾憩室患兒。 2.出現梅克爾憩室并發癥者。

【禁忌證】

如因其他腹部疾患進行手術時偶然發現憩室,患兒條件許可,盡可能將憩室切除,以防后患。但如進行的手術創傷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患兒一般情況欠佳時不宜切除憩室,應詳細記載憩室情況,術后6~8周再行憩室切除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 可選用全麻(尤其適合于腹腔鏡)及硬膜外麻醉。 2.切口 一般取右下腹麥克伯尼切口或橫切口。 3.手術方法

(1)腹腔鏡輔助下憩室探查和切除術:腹腔鏡輔助下憩室探查和切除術已逐漸推廣,此術式適用于無癥狀的梅克爾憩室及憩室合并消化道出血。

(2)單純結扎、切除及荷包縫合法:適用于無并發癥的憩室,憩室類似闌尾大小,基底部不超過lcm者用此方法。

(3)楔形切除術:適用于無并發癥的憩室,憩室基底部狹窄,用腸鉗楔形鉗夾后切除,腸壁做斜行吻合。

(4)憩室連同附近回腸切除吻合術:適用于憩室出現并發癥者,如憩室所致腸套疊、腹內疝、腸扭轉、索帶纏繞壓迫、憩室炎或繼發穿孔、憩室潰瘍出血等。無癥狀的憩室基底部寬廣,直徑大于腸腔,也應行憩室及回腸切除術。 【注意事項】

1.表現為急腹癥的憩室炎有時難與急性闌尾炎或腸梗阻相鑒別,故在術中未發現原擬診斷的病變,應想到憩室引起的并發癥,此時應檢查距回盲部l00cm以內回腸,以免遺漏憩室并發癥。

2.腸套疊手術復位后,應仔細檢查回腸腸壁上是否有孔狀的凹陷,以免遺漏由于內翻的憩室造成腸套疊的起點。

3.處理憩室的方法除上述4種外,尚有人采用內翻縫合法處理憩室,這種方法可能導致術后腸套疊,故應當列為禁忌。

第六節 小兒急性闌尾炎

小兒闌尾切除術

【適應證】

1.發病在48h以內,不論闌尾炎屬何種類型均宜手術。

2.卡他性闌尾炎的臨床表現不夠明顯,診斷困難時,可觀察數小時,癥狀加重時應考慮手術。

3.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梗阻性闌尾炎均應盡早手術。 4.寄生蟲引起的急性闌尾炎。

5.闌尾炎穿孔并發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在72h以內中毒癥狀加重者。 6.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

7.闌尾周圍膿腫經非手術治療,炎癥消退8周以上者。

8.闌尾周圍膿腫者如膿腫繼續增大,體溫不降,腹痛加重,白細胞持續升高,膿腫有破裂可能時應及時手術引流。 【禁忌證】

1.浸潤期、膿腫期闌尾炎,此時闌尾周圍已形成粘連或穿孑L已形成膿腫,手術可使 感染擴散,炎癥粘連分離困難,可傷及其他組織與器官。

2.如果施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時,既往下腹部有手術史,特別是有炎性疾患、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膈疝、重度出血傾向、臍疝、股疝、腹壁側支循環過多者當屬禁忌。

【術前準備】

包括全身抗生素、禁食、禁水。晚期腹膜炎,腹脹需鼻管胃腸減壓,靜脈輸液保證水和電解質平衡,有高熱者需降溫。出現早期休克癥狀時,應輸血漿等抗休克治療積極準備后手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開腹闌尾切除手術,以下腹橫紋偏右切口或麥克伯尼切口為佳,逐層進入腹腔后,沿結腸帶尋找闌尾,分離和結扎闌尾系膜直達闌尾根部,切除闌尾。

2.處理闌尾殘端,小嬰兒闌尾殘端內翻,有可能形成腸套疊起點,很小的殘端電灼后,用系膜掩蓋縫合即可,盲腸后位或腹膜后闌尾應行逆行切除法。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適應證】

早期急性闌尾炎,尤其是診斷不明確、有開腹探查指征者,女孩闌尾炎術中須探查子宮及附件排除其他疾病者,肥胖兒闌尾炎常須做較大的切口才能探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切口小、探查全、感染少。 【禁忌證】

1.患兒高熱,出現早期中毒性休克,病情非常嚴重時應慎用腹腔鏡手術。 2.闌尾已形成周圍膿腫或已合并腸梗阻時應慎用腹腔鏡手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氣管內插管全麻。

2.選3個穿刺點,即:A點為臍緣上或下切口。做氣腹針人工氣腹和放置10mm套針做置入腹腔鏡用;B點和C點分別在下腹橫紋左右兩端放置l0mm及5mm套針做操作孔及牽引器械孔用。

3.建立CO2氣腹壓力1.33kPa(l0mmHg)后,腹腔鏡及手術器械經套管針入腹。 4.確認闌尾炎后,用無創抓鉗牽起闌尾尖端,將闌尾系膜拉開。闌尾動脈用鈦夾鉗閉,系膜小血管電凝后切斷。分離至闌尾根部,用滑動結結扎,或另置一鈦夾鉗閉,距結扎點5mm處將闌尾切斷,電凝殘端,包埋縫合與否均可。闌尾經套筒取出,清洗回盲部周圍的積血、積液。全腹臟器探查,依次探查肝、膽囊、肝外膽管、胃、腸系膜、盆腔。放出腹腔內氣體,拔除套針套管縫合或不縫合切口。

【注意事項】

1.術中保護切口避免污染,操作輕柔盡量減少損傷。 2.闌尾系膜必須小心結扎以防止闌尾動脈出血。 3.闌尾穿孔者盡量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切口。

4.闌尾炎穿孔者腹腔內膿液應盡可能吸凈,必要時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對早期穿孔或術中穿孔者原則上不必放置腹腔引流,但如認為污染較重,膿液稠厚的局限性腹膜炎,手術操作困難,有可能發生腸瘺者應置引流。

5.術后注意切口皮下感染、腹腔殘余感染、膿腫、粘連性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 生。 6.術后早日下地活動。

第七節 膽總管囊腫(膽管擴張癥) 膽總管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

【適應征】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是先天性膽管發育異常,多伴有胰膽管合流異常。在兒童期即引起膽管炎、胰腺炎、膽管穿孔、腹膜炎及肝硬化等病變,因此一經確診應及時手術治療。囊腫切除、膽管重建術為最常用的手術方法。該術亦用作曾行囊腫引流術的二期手術。 【禁忌證】

因嚴重膽道感染、黃疸、肝功能嚴重受損、術中出血劇烈、囊腫極度脆弱難以剝離、囊腫穿孔和膽汁性腹膜炎而不能耐受復雜手術者,不宜做該手術。 【術前準備】

1. 患兒全身狀態較好,無并發癥時,不必做特殊準備即可施行手術。 2.術前常規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血清及尿淀粉酶。

3.出現貧血或低蛋白血癥者,術前應予糾正。有黃疸、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受損者,應給予維生素K及保肝治療。

4.術日晨禁食,置胃腸減壓管,并灌腸。

5.膽總管囊腫伴有輕度感染時,用廣譜抗生素控制后1~2周,即可行該手術。如感染和梗阻癥狀不能控制,應視病情不失時機地施行該手術或做囊腫造口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多選用氣管內插管麻醉,取仰臥位,右季肋區墊高。 2.做右上腹橫切口或肋緣下斜切口。

3.探查囊腫、肝臟,抽取膽汁測淀粉酶,并做細菌培養,可做肝活檢。

4.切除膽囊和囊腫。顯露囊腫,在十二指腸上緣處穿刺確認囊腫后切開,吸出膽汁,探查膽囊、肝左管、肝右管及膽總管遠端開口位置與直徑。根據囊腫水腫和出血情況,沿囊壁全層或內層剝離,剝離面妥善止血。先剝離前壁,然后繼續向側壁和后壁剝離,直至囊腫的一周均游離。顯露胰頭后方的膽總管遠端狹窄部,從囊腔內插入探針或探條,了解狹窄段的長度和直徑。亦可行術中造影,顯示胰膽管合流情況。游離近狹窄部后將其切斷,縫閉斷端。繼續剝離囊腫上部,在左右肝管匯合處下方切斷肝總管,將囊腫和膽囊一并切除。 5.膽道重建。膽道重建包括肝總管空腸( Roux-Y)吻合術和空腸間置肝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前者較常用。如采用肝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于屈氏韌帶(Treitz韌帶)下15~20cm處切斷空腸升支從橫結腸后引至肝下。用可吸收縫線行肝總管與空腸端端或端側吻合。在距肝總管空腸吻合口25~50cm處行空腸、空腸端側吻合。如采用空腸間置肝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于屈氏韌帶(Treitz韌帶)15~20cm處切取長10~30cm帶血管蒂空腸段,并從橫結腸后引至肝下??漳c段近端與肝總管行端端或端側吻合,其遠端與十二指腸降部前外側壁行端側吻合。重建空腸連續性。為防止術后反流,可做各種抗反流裝置。.膽道重建完成后,在肝總管空腸吻合口附近置引流物,戳創引出腹腔。 【術后處理】

1.術后禁食、持續胃腸減壓,待腸蠕動恢復后停止胃腸減壓,術后72h可開始給流質飲食.4~5d后可進半流質飲食。

2.每天觀察腹腔引流液性質與量,如無特殊,可在術后3~5d拔出引流管。如有少量膽汁漏出,應適當延長腹腔引流管的留置時間。

3.術后繼續應用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肝臟損害者,應保肝治療,給予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K等。

4.如出現上腹痛、發熱、黃疸等癥狀,多為食物反流及膽管上行感染所致,應禁食,聯合運用廣譜抗生素,輔以消炎利膽的中藥制劑。 【注意事項】

1.應在剝離膽囊、膽總管囊腫前抽取膽汁送各項檢查,以免混有血液,影響檢測結果。 2.剝離囊腫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正確選擇剝離平面,以減少出血、避免損傷。剝離囊腫后內側壁時,尤其應避免損傷門靜脈。剝離面應妥善止血。 3.游離切斷膽總管遠端時,應仔細辨認有無胰管開口,以免誤傷。

4.肝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的空腸升(肝)支要有足夠長度,可減少食物的反流。

應注意空腸升支的血供,與肝總管的吻合不應有張力。

5.如肝總管有狹窄環,應在與空腸吻合前行肝總管成形,消除狹窄。

6.如肝總管擴張不明顯,但經造影和膽汁淀粉酶測定證實伴有胰膽合流異常,結合臨床上反復出現膽道感染或胰腺炎癥狀,亦應手術,以達到胰、膽分流的目的。

7.為防止肝總管空腸吻合術后發生膽漏,可在吻合口內置外引流管。術后2周,經引流管行膽道造影后即可拔除。

8.術中與術后并發癥有出血、吻合口瘺形成膽瘺或腸瘺、粘連性腸梗阻、上行性膽管炎、吻合口狹窄、肝內膽管擴張、肝內結石、癌變及胰腺疾病等。

膽總管囊腫引流術

囊腫引流術包括膽總管囊腫造口術(即外引流術)和囊腫、腸道吻合術(即內引流術)。當病情極其危急時,應選用囊腫造口術。 【適應證】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因嚴重膽道感染、黃疸、肝功能嚴重受損、術中出血劇烈、囊腫極度脆弱難以剝離、囊腫穿孔和膽汁性腹膜炎而不能耐受復雜手術者,采用該術作為過渡性手術。條件具備時應行二期根治性囊腫切除膽腸吻合術。 【禁忌證】

膽總管囊腫患兒一般情況良好、能承受較復雜的手術者不采用該類手術。 【術前準備】

1.術前常規準備同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

2. 應積極輸液、輸血漿,抗感染,糾正休克和酸堿平衡失調,以保證手術的安全實施。 【操作方法與程序】

1.麻醉、體位和切口的選擇同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 2.探查囊腫、肝臟,抽取膽汁測淀粉酶,并做細菌培養。

3.選擇囊腫造口術時,造口位置應在囊腫外側中下部,腔內置入蕈狀導尿管后雙重包縫合或結節縫合閉鎖瘺口,于腹壁另戳創引出。部分囊腫穿孔伴膽汁性腹膜炎的患兒,由于局部炎癥水腫劇烈,而膽管擴張并不明顯,常致囊腫暴露困難。此時不必強求將蕈狀管置于囊腔內,可將引流管置于肝門部膽汁外漏處,亦可加做膽囊造口。 4.選擇囊腫、腸道吻合術時,可行囊腫一十二指腸吻合術。于囊腫的低位切開,縱行切開十二指腸降部,做寬大的吻合,于網膜孔另置引流物經腹壁戳創引出。亦可行囊

腫一空腸Roux-Y吻合術,該術式操作雖然較復雜,但以后做二期根治性手術時較為方便。其操作方法可參考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但吻合口宜寬大,以利引流。 【術后處理】

1術后一般處理見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

2.膽總管囊腫造口后,如有大量膽汁流失,導致電解質紊亂,可將膽汁收集,經無菌處理后口服。

1. 患兒全身及局部炎癥消退后,可在1~3個月內行二期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

【注意事項】

1.術中不宜做過多的剝離操作,以免給二期根治性手術造成更大的困難。

2.引流切口位置的選擇,應以囊腫的中下部為宜,如太高易殘留無效腔,過低則距離遠端狹窄段太近,不利二期囊腫切除術時正確處理狹窄段。

3.如囊壁過厚,做內引流時應切除部分囊壁,使切口呈梭形,以防吻合口狹窄。如囊壁水腫脆弱,為防止術后吻合口水腫和滲漏,可加做暫時性外引流,術后還可利用外引流管做膽管造影。

4.造瘺管應牢固縫合,防止脫離。

5.術中與術后并發癥同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

第八節 腸重復畸形

適應癥

腸重復畸形史消化道重復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術前不易確診,臨床上80%的患兒因并發癥而需行急診手術。

1. 腸管內重復畸形誘發腸套疊,腸管外重復畸形引起腸扭轉或壓迫腸管造成完全性腸梗阻 者。

2. 重復畸形的腸粘膜內因可含有異位胃粘膜或胰腺組織,致潰瘍形成引起出血者應根據病

情的緩急施行限期或急診手術。

3. 重復畸形潰瘍穿孔或囊腫破裂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者。

4. B超檢查顯示腹部與腸管關系密切的厚壁囊性腫物提示本癥的可能性。 5. 其他疾病腹

部手術時發現并存腸重復畸形者應酌情處理。 禁忌癥 因嚴重并發癥生命體征不平穩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麻醉 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 囊腫切除術 腸管外囊腫型的腸重復畸形與主腸管之間分界清楚,具有獨立的系膜和血 液供應者,只需單純切除囊腫。腸管與囊腫共壁且不能分開著不能行單純囊腫切除術。 (1) 首先檢查、分清主腸管和囊腫的供應血管。

(2) 鈍性剝離并輕輕推開主腸管腸系膜血管,分離并結扎供應血管。 (3) 切除囊腫,修補腸管。

3. 腸管切除吻合術

(1) 管狀重復畸形的一端與主腸管交通者,應完全游離重復腸管,直至與主腸管交 通處,將該段主腸管連同重復腸管一并切除后行腸端端吻合術。

(2) 當腸重復畸形并發腸扭轉、腸壞死、感染或穿孔者,應將病變腸管連同主腸管 一并切除后,爭取行一期腸端端吻合術。

4. 重復腸管粘膜剝離術 病變廣泛又不宜單純切除的重復畸形(如十二指腸重復畸形), 需考慮重復腸管粘膜的剝離及腸壁剪裁成形術。

5. 重復腸管切除術 為近來新設計的術式,具有保留主腸管完整的有點。 注意事項

1. 單純切除囊腫或管狀重復畸形時,應仔細辨認主腸管與重復畸形的供應血管,避免損傷。 2. 重復畸形腸粘膜剝離前在粘膜下層注入適量生理鹽水,易于剝離,減少損傷。 3. 回腸末端回盲瓣附近的腸重復畸形手術時應慎重處理。因回盲瓣有重要生理功能,術中應盡量保留。

第九節 包莖

適應癥

1. 包皮口有纖維性狹窄環。 2. 反復發作陰莖頭包皮炎。

3. 5歲以后包皮口重度狹窄,包皮不能外翻,而顯露陰莖頭。 4. 宗教或風俗灌洗。 禁忌癥 隱匿性陰莖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仰臥位,用甲紫沿平行于冠狀溝水平遠端0.5~1cm做環形切開包皮外板標記。 2. 沿標記線切開包皮外板,結扎陰莖背淺動、靜脈血管。 3. 用止血鉗擴大包皮口,分離包皮與陰莖頭之間的粘連。

4. 沿陰莖北側正中剪開包皮內板,適包皮翻至陰莖頭上方,清除包皮囊內的包皮垢。 5. 沿平行于冠狀溝后1cm環形切開包皮內板。切除多余的包皮內外板。止血后用腸線或可 吸收合成縫線縫合包皮切口。 并發癥

1. 包莖 若包皮切除過少,且縫合口不呈斜面,可造成包皮口小,使包皮不能上翻。 2. 陰莖勃起痛 包皮切除過多,陰莖皮膚緊,可致陰莖勃起痛。 注意事項

1. 對于瘢痕性包莖合并尿道口狹窄者需要同時做尿道口切開術。 2. 術后2d傷口暴露,用抗生素藥膏,硼酸水等清洗、護理。 3. 腹側包皮系帶處保留適當、勿過多,以免術后臃腫。 術中的小出血點如能經壓迫后不出血,就不必結扎,以免術后從包皮外觀看到結扎的線頭。術后注意傷口有無滲血,陰莖水腫是正?,F象。

第十節 隱睪 睪丸固定術

適應癥

1.腹股溝區可觸及睪丸的睪丸下降不全患兒; 2.睪丸異位者。。 禁忌癥

1.睪丸上縮者,不必做睪丸固定術。 2.青春期后的睪丸發育不全或睪丸萎縮。 3.索條狀性腺。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患側下腹部橫切口,按腱膜走形方向斜行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環口,于腹股溝區找到精索,打開未閉鞘狀突,提出未降睪丸,注意觀察睪丸發育情況,附睪與輸精管的發育及有無解剖異常。

2. 橫斷鞘狀突后壁,分離鞘狀突至腹膜外脂肪處貫穿縫扎。松解精索至腹膜后,使睪丸能夠無張力降至陰囊內。

3. 將睪丸經過皮下隧道固定于陰囊肉膜外與皮膚的間隙內。 4. 縫合腹外斜肌腱膜,成形外環口。

并發癥

1. 睪丸回縮,未能達到陰囊底,可于6~12個月后,再次手術。

2. 睪丸萎縮。因精索周圍組織分離過多,或牽拉精索張力過大,影響睪丸血供,致睪丸萎縮。 注意事項

1. 為減少溫度對睪丸的影響,手術應于2歲前進行。

2. 未降睪丸經常合并鞘狀突未閉,因為鞘狀突很薄,分離時需要注意以免撕破。 3. 如精索較短,睪丸不能降至陰囊內,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 先將睪丸固定于盡可能低的部位,6個月后經過絨毛膜促性腺體激素治療再次行睪丸固定術。

(2) Fowler-Stephen睪丸固定術:如睪丸引帶、輸精管旁血運良好,可以用血管阻斷 鉗阻斷精索10min,切開睪丸白膜,觀察出血情況。如果睪丸血運良好,可以切斷精索,利用睪丸引帶、輸精管旁血運將睪丸固定于陰囊內。 (3) 睪丸自家移植:很少應用。

4. 對于單側觸及不到睪丸的隱睪患兒,應用腹腔鏡診斷治療。 5. 雙側觸及不到睪丸的隱睪患兒,應與性別畸形鑒別。

第十一節 鞘膜積液 鞘狀突高位結扎術

適應癥

1.1周歲后,鞘膜積液張力高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患側下腹部橫切口,從外環口提出精索,于前內側精索旁找到未閉合鞘狀突,切斷后分離近端至腹膜外脂肪處貫穿縫扎。

2.打開遠端鞘膜,放出積液,結扎邊緣止血并起到開窗作用。 注意事項

1. 小兒先天性鞘膜積液,均為交通性鞘膜積液。未閉合鞘狀突有時非常細小,需要仔細辨認結扎,以免復發。

2. 打開遠端鞘膜囊時注意止血,否則術后易有陰囊血腫。

第十二節

小兒血管瘤

常見的血管瘤有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畸形、鮮紅斑痣等。

1.毛細血管瘤 表現為局部皮膚顏色紫紅,高出皮面,如草莓樣。生后3個月內生長迅速,6個月后減慢,病變顏色逐漸變淺,部分患兒的病變可以完全自然消退,完全消退需要1~2年甚至更長時間。

2.海綿狀血管瘤 表現為皮下柔軟的包塊,有的擠壓可以縮小。皮膚常有紅色的血管痣樣改變,易侵犯肌肉、骨膜和深部組織。部分患兒的瘤體生長較快。局部穿刺可以抽出可以凝固的鮮血。

3.血管畸形 病變范圍廣,受累肢體可彌漫性增粗、增長;可有皮溫升高、局部震顫和搏動,不能自然消退。

4.鮮紅斑痣 多出生后即存在,病變皮膚為鮮紅或酒紅色,壓之褪色且不高出皮面,生長變化較慢,不能自然消退。 適應癥 1. 觀察隨診

(4) 年齡小、瘤體不大、生長緩慢、有自然消退傾向的血管瘤,如皮膚的草莓樣血 管瘤、腮腺血管瘤等。

(5) 不影響功能、生長慢的血管瘤。

2. 瘤體內局部注射藥物 如曲安西龍(確炎舒松)加地塞米松(長效和短效的皮質類 固醇激素聯合給藥)、平陽霉素及其他硬化劑等。適用指征如下:

(1) 頭面部、影響外貌、小的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可以手術引起的毀容。( 2) 生長較快的、范圍局限的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 (3) 術后部分復發的患兒。 3. 手術 (1) 腫瘤局限、手術不造成嚴重的毀容或功能障礙的血管瘤,可以全部切除,必要 時也可部分切除。

(2) 威脅生命或影響功能的、不能完全切除的血管瘤可予以縫扎瘤體和結扎止血。 4. 血管栓塞或選擇性動脈注藥 瘤體巨大、深部的或部分內臟的血管瘤。一般要先做 血管造影確定瘤體的供應血管和可能栓塞的范圍。

5. 染料激光(注射光敏藥物后用激光治療) 用于鮮紅斑痣的去除。

6. 彈力繃帶 難以切除的、影響功能的四肢血管瘤長期堅持白天用彈力繃帶包扎,晚 上去除,抬高患肢、可以緩解癥狀和降低腫瘤生長速度。 7. 全身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干擾素治療

(1) 新生兒或小嬰兒腫瘤面積巨大、生長迅速者。 (2) 合并Kasabach-Merritt綜合征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8. 激光、核素貼敷、冷凍等治療 可用于皮膚淺表的、較小的毛細血管瘤,一般多遺 留瘢痕。 禁忌癥

1. 增長過快的血管瘤,頭面部影響外貌的血管瘤不應等待觀察。

2. 部位深在的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不用作用淺表的核素貼敷、冷凍或激光治療。 3. 合

并血小板減少時應在控制病情以后進行手術治療和局部藥物注藥治療。

4. 不影響功能的,肢體的彌漫性血管瘤手術切除效果不好,甚至造成功能障礙。 5. 任何會造成毀容和功能障礙的過激治療。 操作方法及程序 瘤體內藥物注射

(1) 先了解血管瘤的范圍和毗鄰器官的關系;在瘤旁正常皮膚處進針刺入瘤體。( 2) 抽出血液后在瘤體內多方向多點注藥。拔針后針孔處加壓。 注意事項 1. 注意無菌操作。

2. 注藥時不要過于淺表,防止皮膚壞死。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第4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07年1~6月和2008年1~6月外科手術患者為例, 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比較。首先將患者病種分為2類:干預手術病種和非干預手術病種。干預手術病種為普通手術外科最常見的9種手術病種, 例如膽囊息肉, 膽結石, 膽囊炎等。其他為非干預手術病種。2類患者比例各占一半。

1.2 重組的建立

成立重組項目小組, 成員可由醫院管理人員, 科室主任, 主治醫師等組成。分析當前所使用的流程, 各自提出需改善的項目并集體討論, 確定常見手術病種住院流程的重組方案。并對普通外科所有工作人員進行宣傳和培訓, 使他們明白重組的意義和重要性, 在工作中嚴格按照重組流程執行, 避免出現行為與規章制度不符的情況發生。同時小組成員, 醫院管理層, 科室主任應對重組后流程的運行情況進行監督, 包括對現場的監督和醫務人員的監督。由專人對流程重組后科室病案數據進行記錄, 整理, 分析和報告。及時作出重組前后的數據對比, 及找出關鍵點對重組進一步完善。

1.3 干預措施

對所有手術病種作出規定, 確定其平均住院時間, 手術前需要檢查的具體項目?;颊咦≡汉笮柙?4h以內填寫病程日志并進行體檢。摒棄以前住院后操作步驟緩慢, 冗長的缺點。各項指標檢測正常應該迅速安排手術。確定可以出院的患者, 應該及時通知并辦理出院手續。同時每個流程都應按照相應的規定執行。實現工作項目合理化和工作效率最大化。

1.4 數據分析

分別對2007年1~6月2008年1~6月流程重組前和流程重組后的干預手術病種和非干預手術病種進行數據采集。對流程重組前后的醫院收入, 患者住院費用進行分析對比。

2 數據對比

2.1 醫療收入比較

數據結果表明, 2000年1~9月干預手術病種比非干預手術病種醫療收入增加98040元, 2001年1~9月干預手術病種比非干預手術病種醫療收入增加469454元,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下表1。

2.2 患者住院費用數據比較

2007年1~6月干預手術病種比非干預手術病種平均住院費用減少726元, 無顯著差異 (P>0.05) 。2008年1~6月干預手術病種與非干預手術病種平均住院費用減少1116元, 無顯著差異 (P>0.05) 。 (表2)

3 討論

數據表明干預手術病種較非干預手術病種醫療收入有所增加, 而患者平均住院費用減少, 達到預期目的。重組方案有效并可執行。

長期以來, 醫院對患者住院流程并沒有詳細的科學的規定。主治醫生決定患者住院流程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在沒有規定的約束情況下, 往往會出現患者住院后的用藥時間、手術時間、出院時間無規律可循。漫長的等待, 重復的作業流程更是屢見不鮮。這既影響醫院的工作效率, 又給患者帶來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所以, 對住院流程的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需要引起醫療界的注意。當然所謂的變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要改變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的傳統觀念, 這需要循序漸進。只有對現有流程一步一步的改革, 一點一點的完善。才能實現醫院和患者利益的雙贏。

摘要:目的 通過重組普通外科常見手術病種患者的住院流程, 從而達到醫院盈利增加且患者住院費用減少的目的。方法 對我院2007年1~6月和2008年1~6月外科手術患者住院費用和醫院收入進行分析對比, 患者分為非干預手術病種與干預手術病種2組, 分別進行比較。結果 重組作業流程后, 2008年患者住院費用較2007年有所下降, 而醫院收入明顯上升。結論 重組作業流程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 同一時間段內增加住院人數, 從而實現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前提下為醫院創收。所以重組普通外科常見手術病種患者的住院流程對科室創收, 醫院創收, 減輕患者負擔都有積極意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普通外科,手術病種,住院流程重組,研究

參考文獻

[1] Hammer M, Champy 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London: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3:5.

普通外科論文范文第5篇

1 普通外科臨床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普及、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 給醫學生的臨床實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使得實習生的臨床實習暴露出技能掌握不好、缺乏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弊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的幾個方面。

1.1 實習管理的松懈

由于近幾年高校的醫學生源連年的擴招, 導致了學校的臨床實習基地出現不足的情況。為了緩解這個情況, 學校將一部分學生的普通外科實習基地就建立在了非直屬教學的醫院。這樣就導致了學生的實習基地分散、師資質量不高, 同時管理制度也不完善、使得管理措施落實不力, 這些都不能滿足臨床實習的教學要求, 最終導致了普通外科實習質量的下滑[2]。

1.2 臨床帶教老師的問題

由于大多數的臨床帶教老師都是臨床醫療的骨干, 他們的臨床醫療任務繁重, 導致了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用于教學, 使得他們的帶教意識薄弱, 把帶教實習看成是一種負擔, 責任心不強, 對實習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 存在著重醫療、輕教學的現象。

同時, 《執業醫師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實習學生在醫療活動中出現的差錯都由其帶教老師來承擔責任。使得臨床帶教的老師對于實習生缺乏信任感, 不敢把動手操作的機會過多的讓給學生才操作, 使得學生的臨床實際操作機會大大的減少, 實習質量也難以保證, 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3]。

1.3 學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促使醫學生紛紛走上考研之路。五年制的本科醫學院校采取的培養模式均為“4+1”模式, 即最后一年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 這就造成了臨床實習與考研在時間上的沖突。學生要復習考研、找工作等, 這將會花費其大量的時間, 使學生投入到實習中的時間大大的縮減, 不能專心的實習, 從而影響了實習質量。

2 提高普通外科臨床實習質量的對策

針對以上所提到的問題, 我們要適當的調整培養方案, 以減少上述因素對于臨床實踐教學效果的影響。

2.1 建立健全的實習管理制度

堅持貫徹“以醫療為依托、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根本”的教學方針, 嚴格的落實臨床教學中的實習生管理制度、秘書崗位制度、出科考試制度等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

2.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帶教老師應該選擇那些年資高的主治醫師來擔任。通過臨床的實際操作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基礎知識與實際的臨床實踐結合起來, 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 提高實習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帶教老師要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與醫患溝通的技巧, 讓學生得到病人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鍛煉其實踐技能的機會[4]。

2.3 對實習生規范的崗前教育及培訓

為了使實習生能夠盡快的適應普通外科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實習基地應對實習生進科后先進行培訓, 使學生能夠了解科室的概況、環境、設備及人員的情況。同時要組織學生進行對《實習生管理制度》、《醫德醫風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病歷書寫質量與要求》等規章制度的學習, 使學生了解自己在普通外科實習階段的義務和權利, 從而減少在實習期間發生醫療糾紛的隱患。

3 醫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

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 我國主要通過對以下八個方面的能力來評價一個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包括醫學生對于的病史采集和書寫能力、診斷性檢查運用和診斷能力、全面體格檢查的能力、臨床操作能力、治療計劃制定能力、工作態度和自學能、力言語表達能力這八個方面[5]。

我們通過對醫學生實習階段的普通外科實踐能力培養和評價方法的探討, 目的是為了幫助醫學生提高在醫療活動中的交往能力、執行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等能力, 同時也是為了確保普通外科臨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摘要:臨床實踐能力是指醫生在醫療活動中所具有的交往能力、執行能力、自控能力等等的綜合能力。臨床實習對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是學生成長為一個醫生的重要的環節。而在其中, 對于整個外科學臨床實習來說普通外科的臨床實習是能力培養的關鍵。當前臨床外科的教學現實和臨床需求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 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低下, 成為了臨床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將對醫學生普通外科實習階段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評價做一個簡短的討論。

關鍵詞:普通外科,實習,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付濤, 孫梯業, 劉寶華, 等.醫學生普通外科實習階段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評價[J].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8, 17 (6) :419.

[2] 凌立君, 吳勉華, 肇毅, 等.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 30 (1) :66~68.

[3] 李清龍, 雷三林, 范文濤, 等.外科臨床見習教學思考[J].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5, 14 (5) :326.

[4] 孔祥, 陳牧, 黃謙, 等.醫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的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 6:174~176.

上一篇:口腔修復學論文下一篇:泌尿外科護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