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

2023-03-21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第1篇

1、引言

科技統計是統計學的一個應用,是利用統計學的相關數理原理,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進行評定,是針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體系進行科學度量的一個指標??萍冀y計的方法是通過對科技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及其功能以年度為時間梯度進行測定、統計、分析,進而得出準確的分析報告,為國家的宏觀規劃、政資反饋情況提供參考、依據??萍冀y計研究主要針對于是科學技術活動的總體數量特征與其相關數量之間的線性、非線性函數關系,進而為國家的宏觀科技體系的相關規劃提供數理依據。

科技統計事業起步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建立。196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意圖規范科技統計的行業標準,以求在以后的科技統計活動中,能夠做到數出一門,相關的技術人員可以閱讀不同地區之間的科技統計報告。故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了通過了《研究與發展(R&D)調查的推薦標準與規范》。此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還擬定&D調查的國際規范和國際分類之行業標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也開始了自己的科技統計之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創了現代R&D統計。直至現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已從R&D領域擴展到技術創新領域及高技術領域。相較于西方發達國際,我們的科技統計事業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革結束之后,我國的經濟、文化、教育開始逐漸法復蘇,正在此時,國家也注意到了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之下,我國開始組建自己的科技統計團隊。但受限于當時的人力與物力,我國的科技統計團隊僅僅是雛形而已,沒有很好的組織規劃形態,但對我國的科技統計事業的意義仍然是里程碑性質的。逐步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才有了起色,在1985年,我國成立了專門的科技統計部門,該部分主要負責我國的工業、教育(高校、研究院)、民營企業的相關科技活動的統計工作。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和探討新時期各國的科技政策的得失,以至于可以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一個合理、及時的反饋,用來調整已有的科技政策和頒布新的科技政策,成為了各國科技統計的一個難點。為此,筆者在已有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現行的科技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佐以統計學知識,提出了一個定量分析的新方法。

2、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建立

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開展是比較晚的,發展也沒有收到應有的重視,雖有進步,但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健全的、基于全社會的科技活動的相關調查體系。誠然,我國更沒有一套數理解釋透徹的指標體系。鑒于此,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相關科技活動統計工作者素質不一,所參考的指標體系也不一樣,且其中夾雜著強烈的主觀效用,導致了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的亂象。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規范,難以共享,直接降低了科技統計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鑒于此,我們需要對科技活動的指標體系進行修正,才能得到一個普適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好、準確度較高的指標體系。首先,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參考一下六項基本原則。

1.準確性??萍冀y計數據必須如實地、客觀的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統計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統計方法進行。

2.全面性。此項主要針對于企業。在中國,不僅僅大型企業的科技活動較為活躍,中小型已然不可忽視的科技活動能力,在統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中小型企業的創新活動。

3.完整性。企業的科技活動包括過程和結果兩部分,但在這兩者之間,仍有一個面向結果的轉化階段,我國的科技成果轉換率很低,與現有的科技統計數據不完整有一定的關系。

4.動態性。企業的科技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其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之中。因此,在統計一個企業的科技活動之時,需要考慮整個科技活動周期內的數據。

5.可操作性。此項主要是面對數據的傳播。目前,我國由于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許多指標的含義往往不同,造成了統計人員的理解偏差。

6.國際可比性。我國已然加入了WTO,我們應改變我國現行的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科技統計制度,代之以R&D統計調查制度,以期與國際接軌。通過綜合考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美國等國家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立足我我國現有的指標體系,充分考慮技術獲取、創新的中間過程和成果轉化等幾個重要環節,依照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對技術活動進行更加科學、有效地統計工作。

3、科技統計的量化評價方法

基于此,作者根據工作經驗,提出量化的分析、評價方法。首先,選定相關指標。

其一,客觀性指標值??陀^性指標就是我們的一手數據,這些數據是直觀可得的,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的運輸和函數轉化。其二,主觀性指標。主觀性指標是指針對于某種特性的分析指標,按照實際生產生活的要求對其指定若干的評判標準,并將其統一送至權威的專家、科學共同體進行審計,由評定專家經過大量的計算和擬合得到一個介于0至100之間的指標的數值。然后,對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不同的指標值有不同的實際含義,對其進行簡單的數值計算是不符合現實物理意義的。譬如,經濟類的指標值是金錢,單位為萬元,而產出類指標值為論文的數量,單位為篇。如果將兩者簡單的進行純代數計算,得到的數值是沒有任何現實物理意義的,因此,我們需要對每一個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最后,對每一指標權重進行確定。不同指標對于最終評價結果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在判斷分析之時,不可同一而論,因按照其不同的重要性,對其分配不同的權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全面性很強的分析結果。具體而言,筆者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來確定各層指標的權重。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興起而產生與發展的一種新興的計算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是從人腦神經元的復雜的網絡系統的抽象數學模型進行出發,按照不同的鏈接方式組成了不同的網絡模型。所謂的神經網絡模型是一種運算模型,參考了部分仿生學的原理,與蟻群模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神經元模型有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系組成,神經元是人工神經網絡中不同網格的交點,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是不同神經元之間的信息聯系與信息的運算。神經元與醫學生物中的神經元類似,神經元之間的聯系類類似于醫學生物中人類大腦皮層中灰質部分。評價值的計算。在評價值計算的過程中,假設涉及到的相關指標有n個,以此命名為h1,…,hn,其中hi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原始的評價值mi經過一系列的無量綱處理之后得到的指標值ni,其中的權重為γi,因此,科技統計評價

筆者的量化分析方法,能較好的對技術管理創新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評價,為技術管理創新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4、結論

科技統計是反映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能力的基本指標,也是現有的唯一公認、可行度強的統計活動,提高科技統計的水平,對于國家科技的發展,宏觀政策的制定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茖W統計活動是服務于我國的科技發展的。而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喪失,我國的人口基數不足與支持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速率之時,我們便需要對科技進行更加嚴肅的對待,而科技統計,是對與我國的科技發展的相關政策的擬定、反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的。

筆者針對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的亂象。提出了一個普適性極強的量化分析方法,該方法首先選定了客觀指標值和主觀指標值,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統計學的相關專業知識,對于各個指標進行加權,建立了一個普適性較強的科技統計評價體系指標,以求更好地為我國的科技統計事業服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

王斐.出生年月:1984.1.性別:女.籍貫:山東濰坊.職稱:中級.研究方向:自然科學類.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基礎工作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關系到是否能夠更好的發揮統計的反饋信息、參與決策、實施監督等作用?,F階段,統計基礎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問題,限制了統計整體功能的發揮。所以,一定要加強對統計基礎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強化措施,促進統計基礎工作的不斷改進。

關鍵詞:統計基礎;問題;措施

統計基礎工作是統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發揮統計職能作用的主要前提。強化統計基礎工作,確保統計信息的準確性,是規范統計工作、提高統計工作質量與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徑之一,對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有著推動作用。通常情況下,在開展統計基礎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統計領導、人員、數據、制度等多方面的重視,進而實現統計基礎工作的全面展開。

一、統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領導重視度不夠。一直以來,企業領導都比較重視財會工作,認為財務會計、成本核算等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也是實現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目標的重要保障,是真正為企業服務的,而統計工作主要是為各級統計部門服務。針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可有可無,進而導致在企業改革、調整、重組等過程中,首先被撤銷或者合并的就是統計機構與統計崗位,普遍存在著統計人員少的情況。除此之外,統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專職人員比較少,兼職人員比較多,存在著很大的變動,導致統計隊伍的整體素質較低,不利于統計工作的開展。

(二)統計方法制度有待完善。統計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統計數據、統計制度、統計報表等?,F階段,社會發展統計、資源環境統計、第三產業統計等還不完善,無法全面反映結構、效益、質量等有關方面的數據。在統計數據之間缺乏一定的協調性,無法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統計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缺乏對基層的管理,導致在基層統計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不規范、不科學的行為,限制了統計工作的全面展開。除此之外,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缺乏一定的監督、保障措施,導致統計工作經常出現一些重復、矛盾的問題,導致統計基礎薄弱,缺乏健全的統計方法制度,無法實現統計工作的全面展開。

二、強化統計基礎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企業領導重視程度。要讓企業領導清楚地認識到,統計工作不僅僅是加減數,填報表的事;而是可以通過統計信息準確、及時、系統地反應企業的經營生產活動情況,為企業領導的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二)加強領導與管理。為了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促進統計工作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實現統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加強對統計工作進行管理,保證統計工作的全面落實。首先,加強領導,完善機構組織。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統計信息工作的開展,明確統計工作內容、范圍、方法等,安排相應的統計人員,設置相應的統計檔案室,重視統計人員責任管理。其次,定期召開例會。為了充分發揮統計工作的作用,一定要加強統計例會的召開,加強對統計工作法律法規的學習,傳達上級關于統計工作的文件內容,并且對統計工作進行總結與部署,逐漸提高統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最后,加強管理與監督。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重視管理與監督工作的落實,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有效,這樣才可以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依據。

(三)提高統計人員素質,強化統計隊伍建設。統計人員是開展統計基礎工作的主要承擔著,其思想素質的高低、專業能力的高低,均會對統計工作質量的優劣產生影響。因此,要想有效提高統計工作的質量與規范性,就一定要加強對統計人員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強化統計隊伍建設。首先,加強統計專業知識培訓,確保統計人員的基本素質。在選用統計人員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其思想素質,在工作中,堅持原則、任勞任怨,這樣才可以保證統計工作的準確性、真實性。在實際任用的時候,一定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之后進行一定的考核,只有在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之后,才可以予以上崗。其次,重視法規教育,提高統計人員政治素質。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組織統計人員對《統計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學習,不斷提高其法制觀念與依法辦事的能力。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強對統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在統計工作中,充分發揮統計人員的作用,避免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最后,一定要加強專業培訓,增強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統計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與發展,一定要加強統計人員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業務技能,進而促進統計工作的全面展開。

(四)理順工作流程,強化基礎工作。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統計設計、調查、整理、分析,由此可以看出,統計設計就是統計工作的起點,而統計分析就是統計工作的終點,通過全面設計、調查與整理,為統計分析提供可靠的數據,進而在客觀方面,為決策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首先,一定要加強統計制度的建設。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對各崗位職責予以明確,并且制定相應的標準。針對統計崗位而言,一定要嚴格按照崗位職責開展工作,保證統計工作的全面落實,并且提高統計工作的規范性與可操作性。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將統計制度貫穿工作始終,進而促進統計工作作用的全面發揮。其次,加強原始記錄保管,實現四個統一。在統計工作中,原始記錄就是工作的基礎,準確統計數據主要來自于原始記錄,與統計數據收集質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加強對原始記錄的保管,實現四個統一:編號統一、口徑統一、指標統一、管理統一,進而保證數據采集、整理、分析、歸檔等工作的全面落實。最后,加強統計信息功能。統計工作不僅是為生產經營活動服務,還要為管理活動提供服務,因此,一定要加強統計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其統計工作的信息功能。近些年來,隨著統計工作的不斷發展與改革,一定要加強統計隊伍的建設,建立相應的信息網絡,制定相應的統計制度,積累一些工作經驗,促進統計工作信息功能的全面發揮。同時,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統計計劃,促進相關工作的全面落實。

(五)強化統計信息化建設,促進統計工作現代化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有效提高生產效率,一定要加強統計工作現代化的建設,應用一些先進技術建設統計工作的信息化,逐漸加深統計工作的深度與廣度,全面落實統計工作。與此同時,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一定要重視信息網絡機構的建設,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實現統計數據的共享與交流,不斷豐富統計數據,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除此之外,一定要提高統計信息化水平,進而加強統計信息服務功能,全面提高統計數據質量與數量,實現有關工作的全面落實。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與進度,人們對統計基礎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開展統計基礎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統計工作內容與統計對象的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強化措施,保證統計工作的全面落實,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進而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促進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北京鐵路局)

參考文獻:

[1]沈麗華,魯軼.統計數據質量監控和評估方法研究(下)[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2(03).

[2]夏青,朱勝,李慶子.基于統計工作流程的數據質量控制[J].中國統計,2010(07).

[3]金勇進,陶然.中國統計數據質量理論研究與實踐歷程[J].統計研究,2010(01).

[4]張曉燕.加強統計基礎工作,提高統計數據質量[J].科技風,2012(21).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國科技統計起步較晚,雖然現今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努力向國際接軌,但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體制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所以我國在科技統計上一開始就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制定的國際統計規范有很大差異。本文在介紹科技統計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主要闡述國內外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與發展,通過在指標體系上的國際對比,為我國科技統計進一步趨向國際規范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國際規范化

一、引言

現今,如何準確評價我國綜合實力和科技統計在科技經濟活動的作用,對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尚未成熟,各地區的統計口徑和指標界定不盡相同,沒有規范和統一的科技指標,但在科技技術領域可靠又可比的統計數據和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建立一個具有科學性、綜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來科學的決策,有效的制定和實施這一領域的發展戰略顯得非常必要和緊迫。

(一)研究目的

研究國內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目的:

(1)可以全面、客觀、科學的描述和評價我國的科技技術在國際上的綜合實力。

(2)可以規范和統一不同地區的科技指標體系,以使我國不同地區或者是各個行業,乃至企業的科技體系得以完善,具有可比性。

(二)科技統計指標相關定義和范圍界定

科技統計是統計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制定正確的科技政策和發展規劃必不可少的測度工具,把有限科技資源在各類科技活動中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

科技統計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含義,從廣義來講,是用統計的方法對科學技術活動的規模和結構進行定量的測定。具體來講,科技統計是指常規科技統計,是用一套可以有效測度國家科技系統復雜機制的指標,對一國范圍內科技活動的規模、結構及功能進行連續的年度數量測定,為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與評價提供準確、系統的年度科技統計數據及統計分析報告。

其中科技統計指標是科技活動數量特征的一種反映,是進行科技管理和研究的基本依據之一??萍冀y計指標具有可量性、綜合性和具體性等特點,主要有三種要素構成:指標名稱、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指標按其統計內容不同,可分為數量指標與質量指標;按其統計形式不同,可分為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等。

國際上,科技指標體系大多采用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CD)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的最基本的結構模式,即以“投入——活動——產出與影響”為主線的結構模式。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科研經費和物質基礎,是開展科技活動的基本條件:科技活動包括R&D活動、教育與培訓、科技服務與科技交流,是科技活動的表現方式;科技產出與影響包括科技論文、專利、科技成果和技術貿易,反映了科技活動的成果和價值。

科技活動系統環境描述指標體系主要由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國際環境和其他環境指標組成,反映了一國科技發展與世界科技發展的依存性,開放性及不平衡性??萍蓟顒酉到y描述指標體系是由科技投入、科技活動、科技產出及影響、科技效益和科技進步的指標構成,反映了科技活動過程和社會經濟功能。所以科技統計指標體系也可以描述為是沿著“科技環境——投入——活動——產出和影響”這一模式展開的。這是整個科技活動指標體系中最基本的體系,本文將在這個基礎上對國內外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現狀進行研究。

二、國際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和現狀

目前,國際上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所采用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已經比較成熟,這都是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歐共體成員國40多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

(一)OECD和UNESCO建立規范科技統計指標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一些發達國家逐漸開始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科技指標,經過后續的發展和修訂,到1963年6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意大利召開了成員國R&D統計專家會議,首個版本《研究與實驗發展調查實施標準》正式發行。剛開始的科技指標主要圍繞的是R&D資源投入指標的測度,但是,通過主要科技統計組織對科技指標的不斷探索和努力,逐步由剛開始的局限在科技系統內的體系發展為在科技,經濟,社會這一大環境中發展的體系。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系列”可以清楚了解到這一變化。

以投入為主體的指標主要反映有關R&D活動的經費和人員狀況,長期以來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還不足以描述科技活動的產出,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以及創新系統的行為,對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OECD開始探索其他科技指標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技術創新統計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成為了R&D統計的縱向延伸。

1960年,經合組織(OECD),歐共體成員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主要圍繞以科技研究與發展(R&D)為中心的指標體系,即R&D投入科研活動的費用和人力資源的測量指標。雖然這些指標以標準化,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也有很多缺陷,例如:分類必須定期更新,國家體系的不同會導致部門覆蓋不同,多項科技活動模糊不清難以分離,各項科技活動中的時間難以估量。

1970年,引進了出版物的指標,即對論文和文獻引用的測量指標,信息主要通過非政府機構采集,是知識生產的主要產出物。但是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手冊,對各個國家和語種的覆蓋不全,只反映了科技影響,不能反映科技質量。

2003年3月,經合組織和國界科技指標專家組召開了關于“技術創新調查手冊——奧斯陸手冊的修改”和“科技人力資源指標”。會議的議題在創新費用的測度方面,建議奧斯陸手冊不再考慮企業全部的創新費用,而是考慮企業創新費用占銷售額的大致比例;在創新產出的測度方面,建議指標不能只局限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方面,在調查時直接詢問企業有關企業的組織和戰略變化帶來的產出的影響。

(二)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統計指標

科技統計工作起源于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中國可以加以了解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統計情況,吸取有益的方法和經驗,克服不足之處,本文就以美國,意大利等一些科技統計工作領先的發達國家為例,總結他們現有的主要的科技統計指標。

三、中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和現狀

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起步晚,在20世紀70年代末此開始就科技統計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準備,基礎相對較弱,1978年組織的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標志著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我國的科技統計體系在不斷的發展中,科技統計指標體系也從無到有,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雖然借鑒了國際科技統計經驗,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科技統計體系還是有相當多的不完善之處。以下就以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做一闡述。

(一)我國科技指標體系的發展概況

1985年,由國家科委,國家統計局、國家教委等部門共同實施了“全國科技普查”,這次普查為科技統計工作奠定了基礎。也是首次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學技術統計工作手冊》引入我國,根據手冊將科技統計指標進行指標定義和標準分類,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統計目標,初步構建了一套科技統計指標體系。通過科技普查基本掌握了全國科技活動狀況的總量數據。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政府科研機構、普通高等學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三個獨立系統的科技統計年報制度。

1991年,國家統計局建立了全國科技綜合年報制度,綜合反映了我國科技統計的情況,并在同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國研究與發展(R&D)數據??萍季C合統計報表制度的建立,使我國科技統計基本的總量指標得到規范,特別是能夠在國家層次上進行國際比較,并成為我國科技管理和宏觀決策的重要工具。

2006年,國家統計局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提出衡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四大指標,分別是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同年建立了“中國主要科技指標數據庫”,基本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指標查詢系統。

2013年底,為配合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建設,計劃司與中國科技指標研究會組織編寫并出版了《創新的基本概念與案例》,以《奧斯陸手冊》為依據,對創新和創新活動的基本概念進行了詳細解釋,并以案例的形式對創新的四種類型——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分別進行了具體說明,旨在為創新活動統計和創新監測評價工作提供參考。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和發展,我國的科技統計才有了適合我國體制和國情并且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科技指標體系。該體系在逐步修正中沿用到至今。

(二)我國目前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

通過借鑒國外科技統計的指標設定,中國的科技統計努力與國際接軌,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了科技統計,社會統計與經濟統計相關的數據,指標體系的設計大體上采用了國際上“投入——活動——產出與影響”的模式,能較系統全面的描述我國科技統計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

在R&D活動方面,通過簡要分析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R&D投入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這一指標在統計公報中得以體現,可以將其在國際上進行比較。同時,統計指標主要體現在R&D經費上,也以此作為國內各省市科技狀況對比的依據。

總體來說,我國的統計指標體系還不夠成熟,指標體系還過于繁雜,報表內容繁多,平衡關系式錯綜復雜,統計口徑和指標界定難以把握,指標定義理解還是存在難度,例如R&D指標的界定。所以進一步完善精簡可操作性比較強的指標體系迫在眉睫。

四、國內外科技統計指標體系比較研究

綜合前文國際上和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歷程和目前些基本情況的闡述,筆者就具體通過以下幾方面做出較為具體的國際對比。

(一)科技活動分類

國際上,根據OECD《弗拉斯卡蒂手冊》的標準,科技技術活動(STA)包括研究與發展活動,教育與培訓,科技服務,而我國目前的科技活動分類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研究與實驗發展成果應用和生產性活動。

我國的科技活動分類中與國際對比中多了“研究與實驗發展成果應用和生產性活動”,由此造成了一些科技指標口徑與國際上的標準不一致,例如:科技成果轉化一直都是我國科技創新政策的重點,一般用科技成果轉化率來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而國際上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一指標,國際上一般通過綜合化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績效。

我國技術市場管理30年來一直致力于統計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技術交易方面的統計,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統計評價沒有系統的考慮,與國外相比,一些國際通行的其他指標卻沒有展開調查,也就無法進行相應的國際比較。而且我國引用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在引用時并沒有相關說明,不能正確反映出我國科技成果的情況。

(二)R&D活動與非R&D活動的比較

由于我國科技活動分類中存在“R&D活動成果”應用這一項,對此大多數學者持否定態度,也有學者持中性態度,例如2000年馬世曉的“關于改進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若干建議”中認為主要還是如何改進具體指標的問題。因為這一分類與國際標準的差異,使得區分實驗發展與R&D成果應用成為我國劃分R&D活動與非R&D活動的關鍵。而在國際上,區分實驗發展與非實驗發展才是劃分兩者的關鍵。

(三)科技活動的產出統計指標

通過查看近期我國國家科技部和部分省市科技局公布的相關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科技活動的指標在逐漸趨向成熟,但是在科技統計公報上顯示指標主要集中在科技投入方面,尤其是R&D經費投入,針對描述科技產出的指標還很少,僅有論文,成果,專利和技術貿易等幾個指標的統計,而國外是利用專利,出版物,勞動生產率,科技產出和技術貿易,投資效益等綜合反映科技活動的產出效果。具體通過以下三方面指標反映科技產出和影響:

(1)科技知識的產出指標:專利授權量,科技文獻發表數量。

(2)物質形態產出:工業企業工藝,產品創新,重大技術裝備研制。

總體來說,中國的科技統計在逐漸發展中調整和精簡了一些指標,但是指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仍是我國科技統計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爭取盡快做到與國際標準接軌。(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科技統計的概念與功能.http://www.sts.org.cn/

[2]孫學范.科技統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

[3]國家統計局.國家科學技術統計指標體系[Z].1991.8.

[4]鄧慶平.我國科技統計工作之國際比較研究[D].2007.11.

[5]http://www.sts.org.cn/nwdt/gndt/document/2006/0607141.htm.國家統計局提出衡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4大指標.2006.6

[6]http://www.most.gov.cn/cxdc/cxdcgzdt/201401/t20140124_111682.htm.創新的基本概念與案例[R]2014.1

[7]OECD.研究與實驗發展調查實施標準[M].第6版,2010.1

[8]袁衛等.中國R&D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Benchmark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ics,1999.

[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所.發展中國家的科學技術統計指標:展望和挑戰[R].2003.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意義】科技扶貧效果的優劣與扶貧主體及其采取的扶貧模式密切相關,文章以此為出發點為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實施提出對策?!痉椒?過程】通過對福建省不同科技扶貧主體的實地調查與案例分析,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分析了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問題?!窘Y果/結論】結果顯示,福建省目前已形成了8個細分類型的科技扶貧模式,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著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能動性、風險性共5個方面的問題,并據此從技術、模式、培訓、人才、制度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模式;問題;對策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科技扶貧是國家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反貧困戰略,是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來看,農業科技已經成為補齊農業這塊“短板”、拉長農村這條“短腿”和填平貧困這塊“洼地”的根本出路[1]。福建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從落實科技扶貧示范、實施技術承包、完善服務體系、強化農村信息化和培育龍頭企業等方面不斷推動科技扶貧工作。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福建省又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堅持開展創新驅動、成果轉化、基地示范、產業帶動、人才培訓等多項扶貧舉措,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提高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和內生發展的能力。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貧困人口的數量由2010年的140萬降低至20.44萬人,科技在產業扶貧和產業脫貧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結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科技精準扶貧”課題調研的安排,課題組通過舉辦座談會、參觀科研院所、走訪龍頭企業、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參與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等多種形式,對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研,對農業科技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思考。

1 福建省科技扶貧主要模式

1.1 農業科研院??萍挤鲐毮J?/p>

該模式主要指“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貧困鄉(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服務團隊由16位國家級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構成,與貧困地區地方政府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集體攻關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專家團隊2016年全年累計為幫扶縣企業解決主要技術難題達357個;針對屏南主要經濟作物花菜由于連作帶來的根腫病問題,組建研究團隊,提出土壤調節、藥劑防治、種植抗病品種的技術方案,并進行綜合治理試驗,經過1年多的努力,研發出防治率達到90%以上且防治成本大大降低的花椰菜根腫病防控技術,得到了廣大菜農的認可,有效解決了地方共性的技術難題。又如,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對接武平東留鄉,每年選派專家50多人次指導當地大力發展“富貴籽”花卉產業,2014年種植面積突破433.33 hm2,占全國“富貴籽”花卉銷售數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3億元;并依托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科技部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等培訓平臺,先后舉辦了“福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科技人員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100多個,培訓人員超過2萬人次。

1.2 基層農技站專家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為“農技站專家(農技員)+貧困鄉(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如武平縣農業農村局建立了由25位中高級農藝師組成的農業專家幫扶團,58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掛鉤全縣58個貧困村,2016年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80人,“雨露計劃”培訓1200人,職業技能培育320人,通過培訓讓100%的貧困戶都掌握了1門以上實用技術。又如,屏南縣集中對科技示范戶和種植大戶進行培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派出農技人員直接送技術到基地,組織科技示范戶和輻射戶重點圍繞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進行培訓工作,2015年共進鄉村及基地培訓8場次,培訓指導農民900多人,發放技術資料1500多份。再如,順昌縣原大歷鎮經管站干部高允旺,采取“科特派+項目+基地+平臺”的運作模式,組建了一支由9名“土專家”“田秀才”、返鄉青年參與的福建省首支“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并利用農村趕圩等節假日人流量大的特點,主動為農戶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

1.3 “下派第一書記”農業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采取“下派第一書記+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建設美麗鄉村,調動黨員干部活力,建立或引進合作社、公司開發農業產業,與科研院校及專家開展共建合作等方式,推動農業科技扶貧。如小梨陽村原下派第一書記康建坂與現任第一書記蔡盛華,依托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及專家團隊,與村“兩委”針對小梨洋村長期種植蔬菜、科技含量低的生產實際,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高山特色蔬菜產業;針對農民需要,采取專家傳授、現場培訓、觀看科教片等形式開展技術培訓,3年來先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共12期,定期或不定期邀請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果樹種植等專業專家到現場進行培訓指導,累計到場專家100余人次,培訓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次;使他們普遍掌握了1~2門致富技能,如西瓜嫁接技術、蔬菜育苗技術、果樹修剪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60多名勞動力實現了培訓轉移就業;并通過第一書記帶動,開展院與村、院與所的科技共建,建立了果樹新品種引種示范園、種苗繁育圃,引進了適合高山種植的錦繡黃桃、水蜜桃、藍莓、櫻桃、葡萄等果樹新品種,引導農戶對果園進行科學管理,促產保優,爭創品牌。

1.4 科技特派員駐點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科技人員+企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開展科技扶貧。如屏南縣貴溪村“白水洋蘭花有限公司”管理負責人雷總為縣農業農村局下派掛點幫扶干部,她具有比較扎實的農業技術基礎背景,在新技術的了解、引進、吸收、應用方面都比較積極,合作社成立4年來,在經營規模、科技水平、市場渠道、產值效益及帶動能力上得到了大幅拓展和提升。在設施管理上,她放棄原有的簡易大棚,選擇高標準現代化農業栽培設施,引入自動化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及溫濕度調控系統,大大提高了蘭花生產的效率和品質;在品種管理上,及時跟進市場反饋及新品種研發動態,每年更新3~5個品種,保持了品種的豐富度;在種植過程管理上,由負責人親自培訓基地技術工人,并建立內部標準化操作規程,確保了種植的程序化、科學性和高效性;在原材料來源上,種苗及肥料、農藥完全采用臺灣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從源頭進行把控。同時,負責人還與寧德農校及其他科研院所專家保持技術交流聯系,縣農業農村局也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技術指導和幫扶。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有效帶動農戶33戶,并通過統一管理,為社員在大棚建設、物資采購、成本控制、品種更新、技術應用、市場銷售等方面提供了幫扶與指導。

1.5 企業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開展科技扶貧。如長橋鎮遠丘村天孚菌業公司通過代料滅菌、代接種走菌、代建大棚、代收代銷、小額貸款等組合措施,使許多不具備相關技術或設備條件,以及部分喪失勞動力的傳統農戶或貧困戶也可以從事食用菌產業生產,而且使用新技術生產,節省了資金成本和人工費用,如現做好的菌棒僅需2.2元左右,較常規生產的菌棒成本價下降了15%。2015年公司代料滅菌400多萬筒,其中幫助農戶代料滅菌100多萬筒。又如,綠州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有7個蔬菜基地,依托各個合作社直接相關的800多名農戶,以公司基地為平臺、以合作社負責人為聯系紐帶,統一技術、管理與銷售,利用公司與科研院校、國內外知名種子公司的合作關系,帶動了2個市級貧困村產業發展。再如,武平縣安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領先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帶動了武平、連城、長汀及江西會昌等基地和食品公司農戶與職工近2000人(含230多名貧困戶)。

1.6 合作社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帶頭人+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開展科技扶貧。如屏南縣鳳靈食用菌合作社(在社農戶約100戶),由公司負責前端階段生產,農戶負責中間階段,后端銷售再交由公司負責,不僅大大減輕了農戶壓力,而且產品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同時,該合作社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邀請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并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現在全村包括19戶貧困戶在內的一半人口從事香菇種植行業。此外,合作社還對需要幫扶的農戶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提供菌袋、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成本、統一回收產品”以保障農戶收益。又如,云霄縣富達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加強培訓指導,廣泛開展各種高新種植技術培訓,頻繁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育造就了一支合作社經營管理才人和輔導員隊伍;通過統一制定與實施生產技術標準,組織進行標準化生產,使農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該社的帶領下,從1997年開始,全村楊桃品種已經更新了四代,楊桃品質與產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該社的楊桃鮮果連續4屆獲得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的暢銷產品獎。

1.7 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以返鄉知識青年為代表的能人帶動,采取“能人+科技+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科技扶貧。如詔安思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林文勇在學習到反季節養鵝技術后,2008年底懷著對農業、農村和家鄉的熱愛,返鄉創業,開展反季節養鵝,并通過為周邊養殖戶和貧困戶提供鵝苗、飼料,協助鵝農開展鵝棚搭建、病害診斷、技術培訓,當年即帶動40多戶農戶參與。由于反季節養鵝的育苗存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遠高于冬季80%左右的存活率,鵝苗平均價格在80~85元,也高于冬季60~65元的平均價格,科技扶貧和產業脫貧的效果十分顯著。又如,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武平縣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社長鐘亮生熟練掌握了養蜂技術,在他的帶領下,在福建省首創殘疾人養蜂“三三制”協議,創辦8年來,累計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和科普講座460多期(次),建立養蜂基地128個,發展養蜂會員300多人,吸納180名殘疾人和貧困戶從事養蜂業(其中殘疾人12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0多戶),養殖蜜蜂6500多箱。

1.8 信息化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科技人員+貧困戶”的點對點模式進行科技扶貧。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從2010年3月正式啟動以來,培訓網絡涉及省、市、縣、鄉、村五級,覆蓋全省1400多個視頻會場、15300多個行政村,50個移動遠程教室,并通過有線電視等進入千家萬戶。每年參加培訓人次平均超過100萬人(次),培訓模式從單純專家講課延伸到專家農民視頻互動,培訓場所由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以2017年為例,累計培訓科特派、農技人員、農民(含新型職業農民)等111.64萬人次,其中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主會場開展遠程培訓39個,分會場開展遠程培訓6100個,累計遠程培訓76.64萬人次;與泉州市科技局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區域性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共有6.1萬人次通過視頻、電視、電話等形式參加了遠程培訓與咨詢服務;通過網絡IPTV點擊收看查閱14.1萬人次;并有14.8萬人次通過電視收看了《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直播。

2 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業科技扶貧的針對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需要面向農村一線提供實質性解決方案,但實際上,現有的立項制度設計不夠科學,普遍存在著科研與生產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村脫節,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的情況,現實技術需求與技術供給嚴重錯位。在農業科技扶貧對象的選擇上,普遍存在“規模偏好”,科技人員往往更青睞于中大型企業、合作社,而對小農的科技推廣和科技扶貧缺少動力[2],農戶自身的科技吸收應用水平和投資能力,決定了那些真正貧困的農戶很難在科技扶貧中受益。在相關培訓尤其是遠程教育培訓中,經常出現專家自身的專業水平、對實際技術需求的了解程度、培訓溝通能力等參差不齊,存在為了完成培訓而培訓的情況。

2.2 農業科技扶貧的系統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既不能只針對技術的某一兩個環節進行扶貧,也不能是單純的科技扶貧而不考慮人才支撐、項目支撐、產業支撐,以及政策機制的配套。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往往是科技扶貧東打一槍、西放一炮,點上的扶貧隨處可見,各扶貧主體間各自為戰,你扶你的,我扶我的,互相之間缺少合作分工,導致最終農業科技扶貧普遍缺乏整體性、區域性或全產業鏈一攬子的解決方案,農業科技扶貧碎片化、重復性、表面化的問題非常突出。

2.3 農業科技扶貧的長效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科技人員長期或經常性駐扎基層,及時了解農業技術需求及發生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貧困地區的基層技術體系名存實亡,基層技術人員嚴重短缺,一些新補充的農林專業大學生對農業一竅不通,也不愿意與農民打成一片。同時,基層各種政治任務和工作幾乎占據了技術人員所有的時間,導致僅有的一點技術服務時間常常只能表面應付。并且,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很多都沉不下心,對某省級農業科研院所5年19個科技扶貧項目執行情況調查顯示,科技人員下鄉次數最多6次,最少僅1次。

2.4 農業科技扶貧的能動性問題

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農村創新驅動和科技扶貧的主力軍,但由于現有體制機制的問題,不少科技人員特別是女性科技人員在對待下鄉問題上存在畏難情緒,農業科技人員參與扶貧的主觀能動性普遍不足。目前農業科研體系中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仍然是以科技成果、發表文章為導向,在現有的評價體制下,農業科研人員參加科技扶貧不僅不會對職稱晉升有太大幫助,反而會占用做課題、寫文章的時間,甚至還存在“搞不好科研的科技人員才去做科技服務”的誤解與偏見,這直接導致了科技人員被動地把科技扶貧當成政治任務,主動參與科技扶貧的內生動力不足,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2.5 農業科技扶貧的風險性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不能只考慮提高農業技術水平,還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貧困戶心理,特別是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使用上,貧困戶在不能旱澇保收的情況下,出于風險系數大于收益預期的顧慮,常常會拒絕新技術的使用。如屏南縣小梨陽村有種植花椰菜的傳統,但長期種植花椰菜也導致連作病害嚴重,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在駐村科技人員的爭取下,村里建設了現代化設施育苗大棚,目前的嫁接苗技術也比較成熟,完全可以成為嫁接苗生產和推廣基地,但由于農民傳統觀念問題,大棚建成以后,長期空置,更未從事嫁接苗生產,導致扶貧資源的嚴重浪費。

3 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需求導向技術供給,破解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

需求導向型農技推廣強調生產需求在推廣過程中的基礎作用,農業科研的選題立項與研發推廣,要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需求在哪里,農業科研的重點和方向就在哪里,科研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氣”??萍贾鞴懿块T每年要提前組織專家到基層深入調查和訪談,了解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實際技術需求與困難,特別是針對行業共性問題要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在向科研院校下達項目任務時,要把成果驗收、評審與技術攻關、推廣的有效性,以及基層不同主體對技術施用的滿意度充分結合起來,讓科研和科技真正為基層服務,實現科研與生產的高效“黏合”。

3.2 建立多位一體扶貧體系,打造全產業鏈整體性科技扶貧

政府做“經紀人”,科學規劃、引導、組織農業產業發展,是該模式的主心骨;科研院校提供科技支撐,在資源調查、產業選擇、技術一體化全過程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企業帶領農民走市場,搭建平臺、完善機制,引導和帶領農民走企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發展道路;合作社做媒介,是企業與農戶有效銜接的得力媒介;農戶(貧困戶)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市場是產業設計和發展的導向標,通過政府引導實現了“農超對接”;建立“博士團+中國移動+貧困戶”短信扶貧平臺,發布栽培技術、市場信息等相關信息;資金是各地產業發展的保障,形成政策資金配套、項目資金申報、社會資金捐助等多種融資形式,為產業扶貧提供原動力保障。

3.3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載體,做實科技特派員駐點制度

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的方式讓農民認識、熟悉、了解新品種的特性和新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技術講座、田間指導、現場教授等方式,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尤其是對種養大戶和積極性高的種養戶,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教導。在科技特派員選派上堅持需求導向,力求選派的科技特派員能貼近各地產業需求和科技人員的本身意愿;在組織運行上堅持植根基層,通過重點支持下派村支書所在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省市確定扶貧重點村,加強與村黨支部書記、駐村蹲點干部等下派隊伍結合,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從生產環節技術服務向生產、加工、流通和行業管理等各環節拓展[3]。在績效考評上堅持立足實際,激活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臺賬制度,每季度對科技特派員工作進行跟蹤督查,并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

3.4 建立點對點精準培訓系統,加快職業農民及帶頭人培養

借助網絡及信息平臺進行科技培訓,可以采用“政府+科研院所+科技信息+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具體來說,通過移動客戶端設置主要特色農作物板塊,建立起農業技術大數據,農戶可以在客戶端上自由選擇需要的內容進行精準接收,也同時方便農業科研院所通過客戶端反映的問題了解實際的技術需求動向。對農村常見的病蟲害問題,著手建立可以對照片進行識別并提供防治方案的大數據查詢APP,有助于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要把科研院校專家參與科技扶貧的作用最大化,通過上層專家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科技人才及科技示范戶,利用他們長期扎根農村的優勢,讓這些“二傳手”成為傳授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同時,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和返鄉優秀青年的引導,利用他們的見識和閱歷,將他們培養成鄉村振興中“一懂兩愛”的主力軍。

3.5 改變現有科技評價機制,靈活科研人員體制管理

從體制機制的角度,農業科研院所對科技人員的評定要將提供科技服務與科技扶貧正式納入體系,不能“重科研,輕服務”,要把實際科技服務成效向基層反饋,以及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實際轉化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在職稱職務晉升上給予優待。對科技人員的職稱晉升要加大對下鄉鍛煉的考核;通過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促進科研與市場需求的密切結合;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系列的職稱評審比例,擴大科技服務或成果應用的認定范圍,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開展技術服務與承包;努力營造尊重科技扶貧工作者的科研院所氛圍,使從事科技扶貧工作的科技人員感受到榮譽感和使命感。

3.6 打造行業協會聯盟,建立市場導向型科技扶貧模式

以各市為單元,對全市經營主體進行遴選、登記、編碼、培訓,按產業分類,組建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協會,構建農業產業組織化大平臺,搭建“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六位一體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產業帶動架構。借助電商平臺,通過農村信息化的“入村入戶”,將農民的產品變成商品,在網上“觸電”銷售。以行業協會聯盟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包購包銷解決產品銷路問題,通過對農戶的下一代進行針對性培育,包括銷售技術培訓、思維培訓等,使其學習最新的經營發展理念和思路,提升經營能力,真正幫扶農戶實現脫貧致富。通過針對性地幫扶農民從思維上脫貧,幫扶農企進行品牌形象升級、產品包裝升級,幫扶農戶創立產品品牌、開發市場渠道、利用市場反推進行精準生產等,引導農戶從傳統種養植逐步過渡到一產、二產、三產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祥. 創新農業科技 驅動精準扶貧[J]. 農業經濟問題,2016,37(6):4-8.

[2]邢成舉. 科技扶貧、非均衡資源配置與貧困固化——基于對陽縣蘋果產業科技扶貧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2017(1):116-121.

[3]福建省科技廳. 福建南平市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三農”發展[EB/OL]. (2017-03-16).http://www.most.gov.cn/dfkj/fj/zxdt/201703/t20170315_131983.htm.

科技統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媒體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過去的農業科技傳播只能依賴于傳統傳媒,其傳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機時代,農業科技有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對于農業技術的指導將會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這一手段是現階段的重要社會課題。本文擬從現代社會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進行傳播的總體環境分析入手,展開對其傳播優勢的分析研究,希望幫助有關部門有針對性的強化應用手段。

關鍵詞:手機;農業科技傳播;多元化

引言:

手機是現代社會十分靈活的信息傳播媒介,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終端。農業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準確的轉達到農業從業者手中,必須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機這一媒介,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傳播形式的多元化與靈活性,更好實現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活動的有力指導。

一、利用手機做好農業科技傳播的總體環境狀況研究

(一)手機作為傳播媒介的技術發展狀況

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這對于農業科技傳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別于傳統媒體,現代手機技術使得農業從業者可以通過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學習農業知識。如農業科技知識可以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給從業者,而且手機的“體型”也讓這些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反復研習?,F階段國家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5G的網絡正在逐步的覆蓋全國,這對于信息傳輸速度又會有一個質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從業者知識的學習。另外,智能手機的不斷升級更新,價格的不斷下降讓這一切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機用戶數量的劇增,為廣泛的農業科技傳播夯實基礎

就現階段的發展來看,全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經近10億,而這個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農村地區的手機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大,這樣的普及率使得農業科技以手機為媒介進行傳播成為必然之選,結合國家的新農村建設,今后的手機網絡用戶將會更大。這樣的基數之下,民眾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價格還會不斷的下降,手機用戶還會不斷增長,手機的作為一個最為快速的現代傳媒媒介必將成為農業科技傳播的強大助力。

(三)國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農業科技的手機傳播

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不斷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設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農業科技傳播與手機媒介的結合正是與國家的農村發展計劃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國家的五年計劃對于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設施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這對于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大力普及也會起到不小的推進作用。此外,國家在這一工作上還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對農民購買智能手機的一些補貼工作,都能很好的促進手機在農村地區更快的普及,為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傳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1]。

二、強化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廣泛傳播的優勢分析

(一)手機媒介使得農業科技傳播變得更加多元化

拋開傳統媒介的諸多限制,手機可以更加靈活的通過移動網絡實現信息的傳播,對于農業科技傳播來說,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將這些信息展示給每一位手機用戶??梢哉f手機作為媒介會將農業科技傳播的主體進一步擴大,不論是主管農業生產的政府部門、相關的農業技術研究機構,還是農民本身都可以將農業科技的相關知識進行傳播、轉播。作為

主管政府部門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權威的指導作用,及時將相關的國家政策信息傳達給每一位農民,農業技術研究機構也可以及時將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發布出來,同樣的農民在接收到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轉達分享,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傳播力度,也讓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

(二)手機讓農業科技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

現代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更多形式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擺脫了過去的圖文限制,音頻、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農民接受農業科技信息時有了更多的選擇。農業科技知識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研發機構可以將這些農業科技新知識制作成更加直觀而生動的形式,為農民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方便,農民在學習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時不再需要“頭疼”那些繁復的文字描述,這會大大提升農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手機傳播的方式可以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資訊做好“現場指導”,有力的提升農業科技的實際利用效率,對于農民之間的分享交流也會起到一個不錯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種媒介,整合式的農業科技傳播渠道

手機媒介有十分強大的優勢,可以很好的將傳統媒介進行融合,并彌補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說是整合了紙媒、電視、廣播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傳播媒介,而且其還具備了這些單向媒介不具備的溝通功能,可以實現農業科技研究者與農民之間的直接溝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科技的指導效果[2]。

(四)手機支持下農業科技傳播的廣泛性

手機作為現代人社會的必備品之一,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機用戶量巨大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而且這些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農業從業者,還將擴展到更為廣泛的民眾之中,提升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認知水平。此外,手機本身通訊功能可以更好的鞏固農業科技研究者與從業者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溝通網絡。

三、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技術還在不斷的升級,手機的功能會更加強化,在信息傳播、溝通交流方面的功能會更加完善,其對農業科技傳播的促進作用也會進一步加強,各相關部分和人員應當高度重視手機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幫助相關人員做好農業科技傳播。

參考文獻:

[1]張艷云.鄉村振興背景下手機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閻應紅.手機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簡介:方錦,出生年月:1986.11,女,漢,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傳播。

上一篇:統計信息論文下一篇:經濟統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