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

2023-05-21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市場;監管體制;食品安全監督

隨著我國市場監管機構改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綜合改進,使我國食品監管內容產生變化,進入新階段和新模式,新一輪體制改革加入“放管服”內容,促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監管方法不斷創新。為推動新市場監管體制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落實,需要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現就新市場監管體制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措施展開分析。

1 新市場監管體制作用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協調性不強、食品安全容易出現隱患等。為此,我國市場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進行改革,在新市場監督管理體制下,將工商管理部門、食品藥品監管等專業部門進行整合,統一市場監管模式,發揮專業知識優勢,同時也利于執法人員加大食品安全違法事件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水平。整合之后市場能夠保證業務水平,應用更多檢驗方式對食品安全進行檢驗,查處違法案件中各個環節,從而使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遭到打擊。

新市場監管體制實現食品安全產業鏈條全覆蓋,我國食品行業主體多、專業化程度低、產業鏈較長,綜合監管模式需要對產業鏈進行全面覆蓋,有效預防風險,簡約執法。在新體制建設之中,能將監管力量聯合起來,對生產、消費、流通等不同食品經營環節進行檢測,同時也能使食品得到追溯,實現全覆蓋監管模式,保障食品安全。

我國逐步推進“放管服”改革,以提高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其主要目標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改善經營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綜合監控模式通過集中部門,特別是通過全面改革市場監管執法,提高執法效率,從食品監管角度來看,仍有一些領域有待開拓,例如跨部門協調食品廣告管理、食品包裝和其他相關產品監控等實際工作[1]。對此,應有力整合這些相關功能,適應新市場監管模式。這些措施將有助于降低部門間協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落實科學分工,明確監管責任。從改革前對食品經營者監管來看,不少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不斷反思,進一步整合消費者投訴渠道和方法,以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整個市場運作效率,增強市場力量。

2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措施

2.1 因地制宜

食品安全監管要加強差異化設置,對不同地方,根據企業食品市場進行政策改進,促進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2]。人數較多的密集型城市需要作為食品安全重點管控地區,而食品經營企業數量較多的地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才能保證監管機制較為完善。同時也要科學制定改革方案,促進資源差異化配置,使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2.2 建立統一標準

執法過程中,頂層設計要加強法律體系構建,促進執法載體完善,市場監督管理過程中會與不同食品機構產生矛盾,在執法層面上要保證執法原則,統一食品安全執法程序,認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執法內容進行明確。食品安全與市場監管聯系更加緊密,如深圳目前在食品準入與貿易登記制度改革、打擊假冒食品、調查和處罰保健食品、非法廣告等方面加強統籌規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整體性。

2.3 建立執法人員培訓體系

基層食品安全部門要加大力度進行監管,執法人員業務水平直接影響監管是否滿足食品安全要求,因此市場監管機構也需要對基層食品監管人員進行一定培訓,同時要完善相關機制,例如培訓機制、監督機制,促進科學劃分安全管理權利[3]。另外也可以實施獎懲制度,對工作中負責人員進行一定獎勵,也可以實行量化考核評估體系,樹立法律權威性,提高執法人員對食品安全執法的積極性和使命感。

2.4 提升食品產業監管水平

科學嚴格執法要勇于擔當責任,嚴格進行監管,打擊違法犯罪問題。要做好食品監管,就要保證國家正常發展、人民生活健康水平需求得到滿足,促進企業創新力度,例如可以采取幫扶機制,引導支持企業采用更先進經營管理制度,保證管理水平提高。另外,也需要對食品謠言進行合理規范,避免人民群眾心中對食品安全存在疑慮。要推動食品產業升級,相關部門也要推出一些扶持政策,促進地方品牌化管理,按照法律法規標準化管理。例如,深圳在進行產業培育方面成果顯著,深圳市食品安全集團有限公司加強安全質量體系建設,對學校食堂等部分重點領域加大經營監管力度,加強食品安全的同時也開展品牌示范項目,促進食品品牌塑造,優化本土品牌。另外,深圳經濟特區在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實現食品安全法律基礎[4]。

2.5 推進雙隨機一公開

在“五位一體”建設過程中,食品安全與民生相連接,所以在新形勢下要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落實重大文件和會議要求,在市場準入電子商務以及大數據應用等方面提高效率,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也要運用地方平臺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質量。在監管方面可以組織開展隨機抽查評估目前狀況,另外也可以利用網格化模式保證食品安全,減小風險。對于違法違規食品企業以及被投訴次數過多的企業提高抽查頻次,另外國家層面也要修改制定法律,明確雙隨機一公開責任范圍,強化安全風險應急措施。

2.6 加強失信聯合懲戒

我國大力發展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在信用信息平臺之中實現信息共享和數據共享,一旦食品企業安全出現問題,通過對不同企業劃分信用等級以及失信聯合懲戒等措施,對違反食品安全企業進行管理,避免食品安全出現重大損失,對相關負責人實施商業登記、行政審批、出境入境等方面限制。

2.7 推動社會共治

食品安全基層工作最為主要,如今社會環境之下,常態化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建立食品安全交流工作系統,例如深圳舉辦了食品安全國際論壇以及執法行動,促進食品安全全社會共治,招收群眾志愿者加入執法隊伍,提升社會共治水平。

2.8 加強信息化監管能力

監管能力不足有礙于食品行業監管,會帶來食品風險問題,所以要突出科技作用,采用新技術促進食品安全檢查技術研發,例如深圳市開展食品安全研究,發現共性問題[5]。另外也要加強互聯網水平,將信息化手段加入食品監管之中,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營造食品監管體系,例如2018年深圳建設智慧市場監管平臺,打造指揮中心以及大數據中心,依照平臺中數據構建業務網絡,同時也加入四大模塊,全力促進智慧網絡監管體系的健全。為使食品安全監測技術得到有效支持,深圳積極整合技術機構,利用標準技術研究院、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農產品檢測中心等機構技術維護消費者權益,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科學管理能力,特別是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與研究方面,深圳市建立食品技術標準體系,食品消費教育引導工作成效顯著。

3 結語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組建使食品監管被納入市場管理,食品監督發生歷史性變革,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管無疑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強大的市場監管改革下,新的市場監督體系改革在食品安全領域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提高了監測效率,本文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地方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中食品安全工作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汲澤.新形勢下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現代食品,2021(14):129-131.

[2]馮曉斌.新市場監管體制下如何加強食品安全監管[J].市場監督管理,2019(4):40-41.

[3]苗青青.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0.

[4]李克.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5):113.

[5]呂春雷.大市場監管體制下食品安全治理路徑新思考[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9(5):91-96.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第2篇

6月11日,北京市新增報告1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打破了全市連續50余天無新增病例的寂靜;7月6日,北京市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無獨有偶,7月1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1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遼寧省大連市7月23日通報,在時隔111天后該市再次出現本地確診病例。我國本土確診病例的再次出現無疑給人們敲響了警鐘——雖然國內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但仍不可掉以輕心。此外,在7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介紹,從裝載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樣本中,以及從產品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因此,各有關部門需嚴格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控制機制,確保我國疫情防控形勢保持持續向好的態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已不滿足于僅通過食物來達到溫飽,而是更希望感受美食帶來的愉悅。因此,各種不同的食品配置工藝及加工處理方式等逐漸被研發并生產,進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以食品飲料行業的“綠色、健康、營養”發展作為核心主題的食品飲料配方創新論壇(FBFI 2020)分為“未來食品、健康營養、口味創新”三大章節,主題包含未來食品研究、植物基、功能肽、乳酸菌、功能糖、酵母抽提物、新食品原料等14種技術與應用話題,以此為與會的200余位行業代表帶來一場“干貨宴會”。本期“食品飲料配方創新論壇”專題不僅介紹了論壇的舉辦情況,更采訪到部分參與演講及展示的企業代表,希望能夠讓讀者對該領域有所了解。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不僅不容忽視,更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期4個月有余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0年“3·15晚會”于7月16日20時在央視財經頻道進行了現場直播。同往年一樣,本屆“3·15晚會”依舊重點聚焦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其中涉及養殖海參整箱投放敵敵畏,以及漢堡王用過期面包做漢堡、雞腿排保質期隨意改等食品安全問題,本期“特別報道”欄目對此進行了梳理。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法;監管部門;協調;標準

1 前言及概念說明

食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安全是食品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來,“三鹿毒奶粉”、“地溝油”、“毒膠囊”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沖擊人們的心靈;《2010-2011年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94.5%的人認為食品安全有問題,67.9%的人對食品安全現狀缺乏“安全感”;2012年兩會代表熱議食品安全問題……總之,食品安全問題尚未解決。本文將從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建言獻策。涉及到的概念如下:

(1)食品和食品安全。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安全監管是指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一定主體依據法律等規則,制定規格、標準,對食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進行管理的活動。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由法律體系、組織體系、標準體系、檢測體系、風險評估體系等多個相互獨立且緊密聯系的體系組成。根據多年來的食品安全工作實踐和學者們主流的看法,對食品安全監管影響最大的是前三個體系。故本文將從法律體系、組織體系(行政組織體系角度)、標準體系三個方面探討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現狀及改進措施。

2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現狀

2.1 法律法規體系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出臺了眾多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內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下表是其中幾例:

包含食品安全標準、生產、流通環節等內容在內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然而也存在如下問題:

(1)法律法規之間協調性不足、配套不到位、可操作性不強。

《食品安全法》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核心法律,確實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生產經營、食品檢驗、食品進出口、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規定,但多為原則性、方向性規定;其配套法律也不完善?!妒称钒踩▽嵤l例》也是定性條文多、定量規定少,僅有吊銷許可證年限、罰金范圍等,且不夠細化。針對食品生產鏈各個環節以及每個環節的不同方面的法律法規也不足?!妒称钒踩ā返?8條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配套條例中也找不到什么程度算構成犯罪。(《刑法》自然對犯罪有規定,但明顯針對性不強)。

(2)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大,執法成本高,但處罰力度不足。

2004年廣州白云區黑作坊毒酒事件致使55人中毒,14人死亡;2006年上海瘦肉精事件,300多人中中毒住院;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造成29萬余嬰幼兒患病,6死亡……。然而處罰力度不夠:

對相應的事件責任人?!妒称钒踩ā芬幎?,對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行為,在行政處罰方面:“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和用于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以及十倍以下罰款,“吊銷許可證”等。民事責任方面規定除一般民事責任外,消費者可向違法經營者收取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對刑事責任的規定則不明確。如此懲戒難以起到應有的威懾作用。違法者有二次犯罪的可能性。而執法成本卻不低,尤其是小作坊生產,以其流動性,隱蔽性使得執法難度很大。找到一個黑工廠、黑作坊的成本和這類行為造成的危害比,這樣的處罰微不足道。

對監管不力人員的處罰。照《食品安全法》第95條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法的對相關監管部門責任人“記大過、降級”處分;最嚴重也不過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被“撤職或開除”;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這還是建立在監管過程中“未盡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造成嚴重后果的基礎上的。姑且不論什么是嚴重后果,沒有刑事責任的規定就很令人費解。

2.2 行政組織體系

自2003年成立食品藥品監管局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就形成了“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督機制。從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進入了新的調整階段。按其規定: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2010年2月成立)是“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負責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性、統籌性工作,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等工作,是負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核心部門。國家質檢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別負責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另外,農業部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商業部也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管理工作。鐵道部、公安部、交通部、國家發改委、環??偩?、糧食局、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也承擔食品安全監管責任。

總之,在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協調下,突出了衛生部的核心作用,其他各部門協同監管,使得“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都有相應部門來監管,這就分散了監管壓力并發揮了各部門本身的優勢,大大提高了整體監管效果。然而這樣的監管組織也有不合理之處:

(1)各部門權限不清、有管理盲點存在。

由于分段管理,各個環節之間的關聯處易產生管理盲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和食品生產過程復雜,產業鏈較長有關。政府部門分的段能否涵蓋整條食品安全生產長鏈,這尚待考證。這就難以確定有些環節歸哪個部門管,而很多事故就出現在這些地方。據中國青年報2005年4月25日報道稱:北京市“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原因在于“生產獸藥的企業由藥品監管局、工商局負責;使用農藥的養殖業由農業部負責;飼料生產企業和飼料添加劑,由農業部負責;肉畜收購和屠宰企業,除個體和私營業者外,由商業部門負責;銷售及衛生監督,由商業部門、質檢部門和衛生部門負責。”雖然參與管理的部門眾多,但因各自為政,互相協調不足,最終八個部門也管不好一頭豬。

(2)部門職能重復、交叉、效率低下,有地方保護主義現象。

雖然《食品安全法》對各部門的責任和權限做出了統一規定。但政出多門,難免出現管理重復,造成行政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由于各自利益不同,造成有好處、容易管時大家爭著管,沒好處、難管理時互相推諉。

有的地方,因為某些企業或行業在當地稅收貢獻大,而地方實行的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這樣一來,因為地方政府權限大,為保證稅源,對相關企業違規行為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讓監管工作很難展開。

2.3 標準體系

我國食品標準體系由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組成?!妒称钒踩ā芬幎ㄖ贫ǜ黝悩藴实脑瓌t是保證公眾健康。具體來講,國家標準由衛生部制定公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提供國家標準編號,且制定時須嚴格進行風險評估。在沒有國家標準的情況下,由地方省一級衛生部門組織制定地方標準。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地方標準的可制定企業標準。

目前的食品安全標準確實在食品安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中都為食品安全事故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標尺。然而卻有不少問題:

(1)標準整體水平低、和國際標準接軌率低,有的標準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國家標準委員會在世紀之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僅有44.2%的國家標準采用國際標準,食品行業僅為1463%。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英、法、德等國已有80%的采用了國際標準。誠然,我們有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生理機能,低于國際標準的標準未必不能保證人民健康。但這確實反映我們標準的落后性。

眾多食品安全事故出現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標準相對落后則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1995年及以前規定的標準,至少沒復審、更新的加工食品國家標準占52%、行業標準占57%。但是新產品,新工藝不斷出現,而這類產品缺乏安全標準,對這類產品的監管就會出現空白。

(2)各標準間有沖突、執行情況欠佳。

我國的制標部門眾多,但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矛盾由此產生。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1586號公告》規定滅多威是違禁農藥,但衛生部的標準卻規定最大殘留限量為3mg/kg;據衛生部門標準,黃花菜不是干菜,不能有二氧化硫殘留;而按農業、質檢部門的標準,它屬于干菜,殘留標準為200mg/kg。這讓相關部門如何監管?另外,各種標準執行狀況不好,這和宣傳不到位有關。宣傳的欠缺使得很多企業或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準了解不足。

3 改進建議

3.1 建立健全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1)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體系。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性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促進相關法律法規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盡力解決法律法規的滯后性和新問題新形勢之間的矛盾。同時加強已有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性,對法規間有沖突的應本著科學合理原則進行修改,并將食品安全法的條文在配套法中得到細化。同時,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推動完善嚴懲重處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相關法律依據”明確各監管部門和食品安全事故責任人各自的責任。積極推動地方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工作。尤其是對于小作坊、流動攤販的規范工作。另外,推動食品安全預防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制修訂工作,改變我國目前以事后打擊為主的法律現狀。

(2)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減少執法成本。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對于違法行為,理應加大處罰,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威懾作用,阻止二次違法行為產生。應修訂《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中關于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問題,對其中過于籠統的規定進行細化,提高可操作性。“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從嚴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嚴禁罰過放行、以罰代刑,確保對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追究到位……堅持重典治亂,始終保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使嚴懲重處成為食品安全治理常態。”對食品安全事故監督不力的相關國家機關直接負責人、主管領導等的處罰也應加大力度,不應只停留在“引咎辭職”等層次上。同時對于監管過程中取證難,黑作坊等問題,社會各界應積極支持,配合執法,盡量減少執法成本。

3.2 加強行政監管組織間的統籌和協調、提高監管工作效率

(1)統一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保證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合力監管和各環節無縫銜接。

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領導職能和統籌協調職能,將其職責細化、量化。衛生部充分發揮核心作用,其他部門的職責更須明確,這樣才能保證落實監管責任制。同時,積極探索更合理的分段方式,保證食品生產鏈上每個環節的監管都有部門在負責。完全合理、無縫的銜接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樣的分段方式建立之前,在可能出現“踢皮球”的環節,寧愿各部門職能交叉重復,也不能讓監管出現空白。

(2)重視地方監管機制、落實基層監管工作。

地方監管應在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各部門加強協調和溝通,并承擔相應責任。尤其是地方政府,應做好食品安全全程監管工作的統一部署和諧調,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任何形式阻礙監管執法,決不能充當不法企業和不法分子的保護傘。”并落實責任追究。上級政府加強對下級政府監管工作的績效考核,并納入其綜合考評范疇。同時,加強食品安全委員對地方政府及其他監管部門的垂直領導和監督,保證政令通達和落實。這對于抑制地方保護主義有重要作用。

(3)重視和落實基層監管工作。

“推進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管理責任。”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統一領導和諧調衛生院、防疫站等的監管工作。做好食品安全專員的培訓工作,加強宣傳工作。

3.3 完善標準體系、培養專門人才

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是有效監督的前提。故應建立科學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

(1)完善標準體系。

以衛生部為核心,調動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專家學者,以保證公眾健康為原則,建立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并盡力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各級標準應依據《食品安全法》、《標準化法》等規定,并注重相關標準的更新和修訂。加強標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最后還應對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和監管。

為了執法機關、企業和消費者有統一的標準可采納,應讓專門機構理順和清理各種現存標準。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于不合理的、落后的標準或是達不到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應該及時清理和廢止。而且對于缺失的標準,也應及時制定。

(2)培養專門人才、優化設備。

標準的制定,離不開專門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等院校,應開設相應專業(至少也應將食品安全標準知識作為食品專業學生的一門核心課程)。培養相關專家學者的國際視野,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工作的國際合作和學術探討。尤其是基層,缺乏專門人才和技術人員,更應加強法律法規、相關專業知識、業務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同時,優化設備,尤其是檢測設備、取證設備。只有這兩方面都具備,才能保證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具有現實意義。

4 結語

食品安全既是民生問題,也是關乎經濟能否平穩健康運行,社會能否和諧穩定的大事。因食品安全涉及面廣、“農田到餐桌”的環節多,所以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因為困難而裹足不前,我們堅信食品安全問題必將隨著黨和國家、眾多專家學者、社會各界的努力而得到解決。最終,我們一定能吃上放心食品。

參考文獻

[1]李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釋解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法規手冊[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

[3]詹承豫.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博弈與協調[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4]劉雄.食品質量與安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5]程景民,胡月,郭丹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J].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第4篇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低迷、中美經貿摩擦等給前行的中國經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可以通過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夯實產業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舉措,來沖抵經貿摩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服務業是支撐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必然趨勢。服務業是實現勞動就業的主力軍,是新增勞動就業和吸收農業、工業領域轉移勞動力存量的主要力量。此外,服務業領域技術進步特征也越來越明顯。長期以來,服務業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不高,但自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以來,這種格局已徹底改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對服務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使得服務業的交易范圍日益擴大、交易頻率顯著加快,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服務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運用領域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擴散對象,還通過消費者需求的反饋或者用戶體驗倒逼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在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服務業的發展滲透性強,它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強調與農業、工業等的融合互動發展,在融合互動中既做大做強服務業自身,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七大任務,第一條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部分的第一句話即強調“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大的制造業是國之利器的基石,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根基,是我國擺脫外部勢力“鎖喉”的關鍵。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然要在制造業自身下功夫,但也要借力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動,向服務型制造和柔性制造轉型。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既做大做強了制造業,也為現代服務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有堅實的現代農業。農業穩,是經濟穩、社會穩、物價穩的基礎。對于我們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糧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F代農業是一個大農業的概念,實現農業現代化,不能僅在“種植業”上下功夫,還要特別關注農業產前、產后問題,這基本上屬于服務業的范疇。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這些年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大力發展服務于農業的服務業,建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低碳綠色發展的有效手段。強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現代化農業,離不開包括農村金融、農業科技、涉農物流、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機租賃等為農服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和戰略,不會因為中美經貿摩擦而改變。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但是,信息技術改變了服務業難以跨境交易的困境,我國服務業也在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這些因素客觀上推進了我國服務貿易的快速增長和結構優化,正成為國際貿易的新生力量,使我國已經連續多年穩居世界服務貿易第二大國?!笆濉币詠?,我國服務貿易平均增速高于全球,2018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到了5.2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1.5%,已經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二。更為可喜的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穩步增長,2018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額約為1.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0.7%,占服務貿易進出口比重達到32.4%,比上年提升了2.5個百分點。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發展經濟和加強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途徑。2011年,我國利用外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業躍居利用外資的第一大產業。這幾年,服務業利用外資占比迅速提升,始終穩定在60%以上,外資對服務業發展和結構升級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利用外資名副其實地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

沖抵外部環境變化,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是必然的選擇。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居民消費升級意愿強,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我們有天然的優勢。國內外消費結構變化的普遍經驗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閑暇時間增加,服務消費占比將不斷提高,以“旅文體康養”為代表的服務消費正成為消費升級的新領域和新方向??梢灶A見,服務消費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是近些年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服務消費市場能不能形成和擴大,收入增長當然是基礎性條件,但便利化、體驗化和低成本也是影響服務消費市場的關鍵因素?;ヂ摼W、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服務方式、服務業態和服務內容,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拓寬就業方式、便利人民生活、提升消費質量、擴大服務消費市場有著積極的作用,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動能,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注入了新生力量。

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首先,深化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居民對健康、養老、文化等服務產品的需求旺盛,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尋求突破,解決制約我國服務業供給的瓶頸問題,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一是提高服務業供給質量,推動服務業結構升級。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大力促進研發設計、商務服務與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鼓勵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最終通過創新發展,激發生產性服務業的內在活力。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挖掘用戶需求,豐富和細化消費品類。促進無人超市、配送機器人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有序發展。支持連鎖便利店疊加更多服務功能,完善便捷、智慧、安全的服務體系??傊?,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與生活性服務業的有機結合,擴大服務的可及性、便利度、舒適度,增強服務消費體驗性,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二是切實降低服務業相關成本。盡快推進服務行業“營改增”法定化,在稅率降低和稅收檔位合并方面探索新的空間。制定更為完善的稅前扣除和征管細則,針對服務業企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進項稅額抵扣范圍進行核定,加大服務業企業“簡政放權”改革力度。逐步減少服務業的行政性審批,削減不必要的行政制約,剝離冗余的監管環節,真正建立服務型政府。積極有序開展專業化、社會化的職業水平評價,依據法律法規,進一步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剝離各種檢驗、認證、校準、評審等不必要環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增加特許經營行業的供給主體。嚴格規范涉企收費。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在全國范圍內對涉企收費的范圍進行明確和規范,減少各類執法中的自由裁量權。

三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和潛力的重要指標,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產率高,則經濟發展的潛力足,反之則說明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持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技術進步在服務業的廣泛運用,挖掘服務業的內在發展潛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其次,加強服務業的融合創新,破解產業升級難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勵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創新,把加快產業融合和創新發展作為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關鍵鑰匙。從產業結構演進的國際規律來看,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和跨界融合,尤其是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在生產性服務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該大力鼓勵先進技術的研發、生產和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要為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發展創造條件,將融合發展作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關鍵;要有的放矢,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比如金融科技、數字化政務等。最終通過融合發展,找到結構升級的重點突破口。

把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作為產業融合創新的突破口。產業融合的一個關鍵表現,就是制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制造業把自身的產業鏈條向服務業延伸,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而服務型制造主要是指面向服務的制造,比如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反應,進行定制化、精準化、高效化的生產。和傳統制造業生產、分銷、物流、零售的模式相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既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入制造業的發展過程,發揮其自身的作用,也有利于制造業企業找到自身產業升級的可行性路徑。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制造業龍頭企業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控制與運營、質量管理和后勤支持等環節向專業化、高端化攀升,并實現生產和消費的有效整合。

再次,創新服務業監管和治理方式。傳統的市場監管體系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力量或個人的意志,對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或產業跨界融合衍生出來的新經濟、新服務很難適用。因為新經濟、新服務借力互聯網平臺把商品或服務交易體系放大成幾乎沒有邊界的非現場交易場景,傳統的監管政策、監管方式、監管隊伍對新經濟和新服務的治理已經很不適應。創新監管思路,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又要增強政策靈活性和時效性。對于新的經濟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堅持負面清單,秉持“政府管理平臺,平臺制定細則”的基本原則,在質量控制、消費維權、稅收征管等方面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此外,應探索建立服務業重點領域的產業安全預警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國家誠信分類體系和社會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推動信用社會建設,多部門聯合建立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規則制度;健全司法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商事爭議解決體系,最終形成企業、行業、社會和政府監管有效融合的社會共治新機制。

最后,推動形成服務業更高水平開放新格局。一是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制的準入措施。在健康醫療、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金融服務、商務和旅游服務等外資限制較多的重點領域,逐步放寬對外資的進入限制,對外資的準入門檻、營業區域、股權比例、業務范圍等給予更多的國民待遇,并進一步擴大研發設計、金融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的開放力度。

二是持續改善對外投資的便利化水平。積極推動服務業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平衡發展。盡快建立健全以“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新管理模式。加快服務業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的深度變革。在確保真實合規的前提下,對有能力有條件開展對外投資的服務業企業給予政策保障和支持。持續推動中國技術、產品、設備和服務走出去。推動服務業對外經濟合作向更高水平延伸,在開放競爭中提升中國企業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能力。

三是不斷創新服務貿易管理體制變革。盡快推動數字貿易新業態下的管理機制改革,捋順與新興貿易形式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在跨境電子商務、無紙化通關通檢等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監管創新。加速智能化通關一體化系統的改革力度,探索跨境電子商務的分類監管模式,吸引境外消費的回流。逐步完善口岸服務功能,積極開展試點,以數字自貿區為指引,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服務貿易綜合開放高地。最終,構建起服務貿易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安全監管論文范文第5篇

社會轉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是構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體系等諸要素在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發生的質變,或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發生的部分質變或量變過程。我國的社會轉型期是社會主義內部各個構成要素不斷發生部分質變或量變,向現代化不斷邁進的過程。體制轉軌、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加快是社會轉型期的主要特征。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的高風險期。作為市場監管主力軍的工商機關,如何正確認識、有效防范和控制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對于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樹立工商執法權威具有重要意義。

一、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涵義和特征

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僅指工商機關因監管行為失當引發對自身的負面影響,或因監管不合法、不到位及其他原因而導致區域性市場失序、經濟危機、社會不穩定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廣義的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不僅包括市場監管,還涵蓋服務發展、行政執法、消費維權等履職不當行為引發的區域性損失和傷害的可能性。本文使用的是廣義層面上的涵義,它是相對于市場監管個案風險、全國性風險或系統性風險而言的。其具有以下五個特性:

(一)來源特殊性。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主要是從工商機關的視角來透視區域性風險這一課題的,其主體是工商機關,客體是區域性風險涵義特征、表現成因以及防范控制等,其實質是工商機關如何認識、評估區域性風險,并通過強化市場監管防控其演變成事件或最大限度制約其不良影響的過程。

(二)風險高發性。風險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區域性風險由于諸多原因將處于多發、頻發的勢頭,存在于市場環境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工商機關是個多功能局,由于隊伍龐大,監管職責多,工作任務繁重。相應的監管風險也會增多,使得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具有高發性。

(三)成因復雜性。區域性市場監管事件是多重風險共同演化爆發的結果。究其原因,既有制度性缺失的因素,又有體制性不順的因素,既有自身素質不高、執法監管不力的因素,還有地方行政干預過度、經濟發展層次低等諸多因素。同時,其成因的復雜性還表現在不同地方市場監管理念的多元化、區域經濟的多樣化和政府管理經濟水平的差別化等,與我國轉型期市場環境不成熟、市場主體缺乏誠信等都有關系。由于成因復雜,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一旦爆發,將產生廣泛的影響。

(四)傳遞聯動性。工商機關省以下垂直管理和全國業務的管理體制,市場秩序要素的流動性和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加之當前我國面臨的潛在社會風險日益增多,使得某一事件在某一區域工商系統內傳遞,或從工商內部向監管領域傳遞,或由某一企業、行業向相關企業、行業傳遞,互相影響,從而在一個區域內形成監管風險。

(五)后果嚴重性。由于其關聯度高,影響面大,連帶性強,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潛藏著巨大的并發危險性、沖擊的連續性和強烈的破壞力,如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輕則影響工商執法權威和部門形象、地方社會穩定、支柱性企業和產業健康發展,重則會使地方經濟出現方向性轉變,引發其他社會風險的爆發,甚至轉化為監管系統性風險和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從而對工商監管執法地位、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形象產生重大影響。

二、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主要表現

(一)法律法規缺失性風險。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期的加速,需要工商法律法規較快甚至是超前的創設和完善,而目前工商適用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尚有不少落后于現實需要,存在著銜接不緊密、部分條款過時、內容交叉矛盾、規定寬泛模糊、操作性不強和有履職要求但缺法律規制等問題。如《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問責規定不明、商品市場違法行為管理法規缺乏、《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亟待細化等等。法律的滯后與區域性市場秩序隱患、重點行業潛規則、地方政府產業政策超前的矛盾日益突顯,使得工商機關在一些領域有職無權、有權無力,以致區域性風險難以通過市場監管實現有效防控。

(二)制度決策過失性風險。市場監管面臨的區域性風險,其重要來源之一是制度決策層面。其一是地方政府源于追求GDP的制度安排和對經濟活動過度保護,忽略民生問題,造成區域經濟帶病畸形發展、市場監管被嚴重干擾而缺位或變異。以致市場生態環境正常的矯正機制被破壞,從而導致區域性市場秩序風險和產品質量風險。如2010年8月新華網報道的河北“涿州砂石業”區域性風險就極為典型。其二是現行的市場監管制度落后或執行不力,或預期的功能缺失,或發生偏差而導致區域性風險,如相關許可和收費項目被取消后,地方變通征收帶來的潛在區域性風險。決策過失是指工商機關針對區域經濟或市場秩序存在的問題,錯誤地決策。開展“走樣”服務、“越權”監管、“利益”執法而造成潛在的區域性風險。

(三)體制機制缺陷性風險。當前市場監管面臨著體制轉軌、社會管理機制轉換與工商職能轉型、監管執法轉變滲透交織的復雜局面。對于一些區域性市場秩序問題。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部門銜接機制不暢、內部運行機制不規范等等,造成一些潛在的重大風險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置和化解。如一些地方由于相關部門職能交接緩慢,餐飲經營戶難以辦理許可證件,導致工商部門抄送無門、無法辦照,存在大量的無證無照餐飲戶。在食品安全、網吧管理、傳銷治理等領域,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容易出現區域性風險。對于類似珠三角、環渤海、武漢城市圈等大經濟區,以及若干關聯度高、產業集群密集的小經濟區,還沒有建立相應的區域性風險監管管理體制機制,即便是初步形成的區域性市場監管聯動機制,也尚處于摸索階段。

(四)監管履職誘發性風險。風險是積極結果與消極結果的結合體。在社會轉型期,工商系統自身的諸多問題、職能轉型的滯后性,成為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誘因之一。這類風險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履職權威性風險。在服務發展、監管執法和消費維權工作中,因為工商干部存在吃拿卡要、以罰代管、亂罰亂扣和程序違法等造成的自身風險,涉及面眾、影響力大、負面效果嚴重而成為區域性風險。二是履職能力性風險。由于干部隊伍素質不高、專業人才缺乏、技術裝備落后、個人責任心不強和處置突發事件不力等,帶來的因“缺位”而不作為、“錯位”而不當作為、“越位”而亂作為,以致出現許可、監管、執法和維權等業務風險,以及嚴重暴力抗法事件等,這些歸根結底是市場監管能力不夠所致。

(五)綜合因素連帶性風險。政府部門職能的頻繁調整、諸多社會矛盾與不夠規范的市場秩序復雜糾結與重疊,使得轉型期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也有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等諸多原因,工商機關為此承擔連帶責任。主要有六種風險:一是相關部門監管不力風險。由于源頭監管部門工作“缺位”,工作不力,或對相關情況沒有盡到向工商機關通報的義務,以致相關行業和商品質量存在區

域性風險。工商機關也未完全盡到監管責任,而使區域性風險發展成區域性事件。工商機關由此擔責。二是缺乏質量標準風險。由于相關商品缺乏質量標準或質量標準不全,以致工商機關在日常巡查監管和質量檢測監測中。難以發現而潛在的區域性風險。三是行業潛規則風險。重點行業由于缺乏自律機制,有的甚至在行業內部形成潛規則,也容易形成區域性風險。四是行業組織管理風險。有些地區性的行業組織由于管理混亂,存在著行業商品質量標準把關不嚴、生產證件隨意許可、地理標志商標許可使用不規范,工商機關介入監管不力等,存在較大的區域性風險。五是市場主體失信風險。由于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一些市場主體甚至是少數地方骨干企業誠信意識淡薄,存在過度借債、違法經營和脫殼退市等失信問題。其上下游企業眾多,工商機關監管難度大,存在著區域性風險。六是特定背景下的特殊風險。主要包括特殊環境、特別時期、特定階段、特殊任務,如地震、洪災、征地拆遷和大型活動等特殊事件中,由于法律不完善、政府行政命令、相關配套工作不到位,致使工商職能工作難以開展,或履職不到位而存在的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

三、科學構建防控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體制機制

防范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實質上就是市場監管與諸多區域性風險的博弈過程。構建科學防控體制機制,要遵循因地制宜、實時動態、科學統籌、標本兼治和成本效益的原則,強化風險認知,研究風險特點,遵循風險規律,推進源頭治理,做到可識、可測、可控、可監管,提高風險的科學防控能力。

(一)強化風險教育,構建風險管理體制。建立風險管理體制是有效推進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防控的基本前提。推進風險管理體制建設,要從兩個層面人手:一是分層建立風險管理機構。各級工商機關要分層次建立風險防范管理的工作組織,國家工商總局負責宏觀研究、政策制定和全國性的指導,地方各級機關依職能開展風險防控的專題研究、風險教育、組織協調、指揮調度、應急處理和善后處置等工作;二是建立經濟區風險管理機構。進一步探索建立長三角、武漢城市圈等經濟區的區域性監管風險管理體制。積極開展產業集群市場監管風險研究,制定防控策略,聚合監管力量,推進協同執法和風險防范。同時,通過常識普及、案例評析、風險剖析和防范知識普及,積極開展區域性監管風險教育,強化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努力提高廣大工商干部區域性風險的認知水平和科學防范意識。

(二)圍繞風險源頭,開展風險識別工作。風險識別是防范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工作基礎。風險識別是為評估區域性監管風險和科學選擇防范策略提供依據而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風險辨識和分析判斷的動態過程。風險源是導致區域性監管風險的根源和驅動因素。要立足本地或本區域內的工商隊伍狀況、工作能力及存在問題,綜合分析區域經濟現狀和市場生態環境,開展風險源監測、辨識和防控研究。按照影響人身財產安全、涉及地區經濟安全、重大市場秩序隱患和履職盡責中潛在風險高的部位和領域,從市場監管視角全面排查,認真梳理匯總,找準風險源頭,找實風險部位,找全風險崗位,以此確定區域性風險的表現形式、源頭及誘因等基礎性數據和資料,從而為風險評估和開展針對性的防范處置提供第一手資料。

(三)明確風險等級,推進風險量化評估。風險量化評估是防范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重要環節。構建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評估體系,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制定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評估管理制度,明確評估的目的、組織、原則、范圍、程序和結果處理等相關事項,以推動該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二是建立風險評估指標系統。以現代統計理論為基礎,建立多層次、多視角、多方位的以工商履職潛在問題指標和反應市場秩序、經濟發展潛在隱患指標為主體的風險評估指標系統。設定的指標包括定性與定量指標、宏觀與微觀指標、數量與質量指標、絕對數與相對數指標。涵蓋工商履職的各類動態、靜態信息、市場秩序和經濟發展潛在風險信息,以及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和社會輿論等信息,具有有效性、靈敏性、準確性特點和便于收集、操作性強、關聯度高等屬性,從而使評價結論契合實際。三是科學設定風險等級。積極開發定量風險評價軟件,借鑒企業安全生產作業場所危險性評價公式,即D(風險等級):L(發生概率)xE(發生頻率)xC(后果嚴重度),通過為每個變量規定情形和賦值,運用數據分析法、圖標曲線法、專家會診法、經驗剖析法、內部交流法等方法,統籌評估,將區域性風險劃分為重大、嚴重、一般和輕度四個等級,并確定相應的監管防控措施和執法力量配備。四是明確風險對抗方法。針對區域性風險等級,確立轉移風險、規避風險、減少風險等對抗的方式方法,對于有的尚未轉移或放大的區域性風險,可通過一定措施將風險轉化為展示工商執法權威和部門形象的機會。

(四)創新風險監管,優化風險防范機制。防范機制是預防和控制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的根本保障。要建立完善十大防范機制:一是法律法規制約機制。要按照規范市場秩序急需、基層適用急需、破解行業潛規則急需來規劃并加大建議和匯報力度,加快有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同時在系統上下、內部機構建立防范區域性風險的內控機制,用制度約束人、管理人。二是風險決策指揮機制。建立風險決策指揮機制,確保防范有方,決策及時,指揮有力。對擬實施的重要事項,進行區域性風險評估,并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化解隱患和矛盾。三是風險源頭監控機制。掌握重點行業行情、大宗物品流入流出的重要環節,細化風險監控措施,明確各類風險監控的責任單位、人員和具體責任,探索建立以風險定期評估和秩序矯正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網格化監管服務模式,以及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對象的防控機制,同時加強重點行業業主的生產經營風險教育和自律建設。提高行業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四是風險報告機制。建立縱向內部風險等級報告制度和橫向對地方黨委、政府報告及相關部門的抄告制度。吸收專業機構參與撰寫區域性風險評估報告,推動風險防控上升為政府行為。五是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對風險源的動態跟蹤監控,獲取各種風險指標,利用定量風險評價軟件,結合工作實際,綜合分析風險的實時狀態和發展趨勢,預測風險等級,并相應的進行風險預警。六是風險輿情應對機制。加強輿情監測,建立輿情收集、分析、回應機制,加強與相關媒體的溝通,實現有效應對。七是風險應急機制。建立區域性市場突發事件應急反應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強化應急演練,提高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八是防范能力培養機制。加快“四化”建設和“四個轉變”,通過強化業務素質培訓、先進技術和裝備配備,專業人才引進,提升風險防范能力。九是聯動聯合治理機制。加快內部行政資源和功能整合,構建集中領導、上下聯動的風險防控機制。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合,形成政府領導、齊抓共管的綜合治理機制。十是風險事故問責機制。建立市場監管區域性風險防范和事故問責制度,設立風險稽查員,實行效能問責。對造成區域性監管事件的,依法逐級逐崗進行責任追究。

上一篇:家庭安全論文下一篇:食品安全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