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教案范文

2023-06-29

歷史教案范文第1篇

活動課三 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活動目的

巍巍華夏、歷史悠悠,朝代更替頻繁,帝王將相如煙。一部皇帝從何開篇?溯根追源自由當秦朝說起。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結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它第一個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它從秦王嬴政開始了皇帝稱謂。秦始皇聲振宇內!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會有大的爭議,譽之者稱他“千古一帝”,毀之者視之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的、一分為二地認識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通過討論,我們將要達到這個目的。 ●活動準備 俗話說:好馬出在腿上,好漢出在嘴上。怎么樣讓別人對你的觀點心服口服,稱你為“好漢”,這就需要你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論證你觀點的正確性。這好比打仗,發現了攻擊目標,卻彈盡糧絕,再如何優秀的軍事家也只能望敵興嘆,服睜睜的看著敵人溜走,卻無能為力。那么辯論賽上的槍炮子彈從何而出?你只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揮你的自主性嘍!趕快行動起來,去圖書館、上因特網、廣泛搜集有關秦始皇的資料。

為了保證對比雙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們按平時歷史小組的劃分方法來一個“沙場秋點兵”,把全班分為兩大組,即“暴君組”和“政治家組”。各組再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分組,各負其責,各行其道,分頭去搜集關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總匯,組長要讓自己組內的各個同學都對本組的論點、論證策略、方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各組選出四名選手。

各組不但要去尋找有利于自己論點的材料,還要去尋找對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對對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戰不殆!

另外,大家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辯論技巧,要學會以古喻今,學會聯系,不能把論題局限于秦朝,這樣,在疆域拓展的條件下,不論是“暴君組”還是“政治家組”都會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組內經過交流之后,并把它們制成小卡片,以便我們在討論時應用。

●布置教室營造氣氛

一、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也可將課本上秦始皇的畫像畫在黑板上,旁邊把李白《古風》中的詩寫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二、把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的形式,在桌上擺上“功大于過”“過大于功”的字樣。 ●活動開始 [主持人]

經過同學們精心的拷貝,威風凜凜的秦始皇已經站到了我們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腰間還佩戴著一柄長劍,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個富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出生在一個風云變幻的年代,諸侯割據,強國爭雄,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他13歲父親去世,被立為秦王,22歲開始親政,他以驚人的膽識和氣魄,消除政敵,奪得實權;接著又審時度勢,決心統一中國,經過17年的兼并戰爭,先后擊敗了韓、趙、燕、楚、魏、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定

都咸陽,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為了鞏固統一,他勇于改革,大膽開拓,做了不少順應歷史潮流的事情;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政令、文字、貨幣、度量衡,做到了“車同軌書同文”,他修筑長城,北擊匈奴。盡管修長城在當時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它對阻擋匈奴南侵,保護生產發展,確實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同時他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暴君,他鉗制思想、焚書坑儒,致使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被“萬馬齊喑”所代替,為了追求享樂,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修阿房宮,筑驪山墓,為了鎮壓人民反抗,秦始皇瘋狂使用殘酷刑罰„„

歲月之河靜靜的流淌著,秦始皇走了,帶著一身的功和過,走入歷史的蒼茫之中,他永遠是他,變的只是后人對他的評價。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膽說出來吧!

正反兩方我們已經分得涇渭分明了,在我左手邊的是正方代表隊,他們的觀點是“秦始皇是功大于過的”;在我右手邊的是反方代表隊,他們的觀點是“秦始皇是‘過大于功的’”。 好了,萬事俱備,就讓我宣布本班歷史辯論賽現在開始!

雙方交替發言,首先讓我們用掌聲歡迎正方一辯××同學發言,時間是四分鐘。 [正方一辯發言]„„ [主持人]

謝謝××同學,下面請反方一辯××同學發言,時間是四分鐘。 [正反雙方交替發言完畢后] [主持人]

謝謝雙方辯手,剛才的你來我往,只是小試身手,接下來是更為精彩的自由辯論,雙方將會更露鋒芒,自由辯論雙方必須交替發言,各方的累計發言時間為五分鐘,請正方發言: [正反雙方自由發言] [主持人]

自由辯論,精彩紛呈,妙語連珠,在言辭的交鋒中,秦始皇接受著錘煉,等待著判決。下面我們從熱烈跳躍的自由辯論中轉入理性的判斷中來?,F在請正方代表做總結陳詞,時間是四分鐘。

正方總結陳詞完畢。 [主持人]

謝謝正方同學,下面請反方代表做總結陳詞,時間是四分鐘。 [反方總結陳詞完畢]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杰出的政治家”,這一論題,正反雙方的同學們已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對于所有思考這一問題的同學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智慧的盛宴,至于誰是誰非,誰高誰低,則請專家決定,現在請歷史老師為本場辯論賽做評析,請。 ●教師評析總結 1.肯定學生的成績

辯論賽畢竟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有些難度,因此不管辯得如何,論得怎樣,都應該肯定學生的這種勇氣,為以后類似活動的開展奠定一個信心基礎。表揚學生為辯論賽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揚站在雙方辯手背后默默無聞的“智囊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團結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戰士英雄無畏、侃侃而談的瀟灑風度。 2.評析辯題

關于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的評價,史學界眾說紛紜,迄今為止,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意見認為秦始皇功大于過;第二種意見是過大于功;第三種意見認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過的歷史人物,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史學家都持第三種看法。

對秦始皇爭議最大的,是他的“焚書坑儒”。用毛澤東的話說是:“秦始皇挨了幾千年的罵,罵的主要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對于焚書抗儒,史學界有兩種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焚書坑儒”是為了鎮壓鼓吹復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義,當然也不否認其明顯的階級局限性。 另一種意見認為,“焚書坑儒”從出發點到立足點,都是徹頭徹尾野蠻反動的,它導致萬馬齊喑,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后果極為惡劣。

還有的認為,對“焚書坑儒”應作具體地分析,它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但手段殘暴、影響極壞。

教師在這兒可以幫學生評析,但不要下任何結論,只提一些看法,有爭議的問題繼續保留,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

至于評選勝負,只要結合準備是否充分,發揮如何,以及各組的整體協作怎樣去評分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1.秦滅六國前,各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2.戰國時代的商業活動有很大發展,如北方的駿馬、獵狗,南方的鳥羽、象牙,東方的魚鹽、紡織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諸侯割據的情況下,各國度量衡貨幣不一樣,給商品交換帶來不便。加之各地關卡林立、賦稅繁多,還有官吏種種敲詐勒索,更是對商業活動造成極大的危害。 3.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壬,毋以填之。請立諸子,惟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群臣皆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王侯。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史記·秦始皇本紀》

4.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壬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這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也,惑亂黔首。„„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史記·秦始皇本紀》

5.焚書之后,儒生們更加不滿現實。以挖空秦朝為最終目的的盧生和侯生,在為秦始皇求仙藥的名義下騙取了大量的錢財之后,一走了之。在他們逃走之前,抓住焚書一事,大肆散布謠言攻擊秦始皇專任獄吏,不尊儒生,刑殺為威,殘暴成性,以此進一步煽動儒生對秦王朝的不滿,秦始皇聽后大怒,下令追查,隨株連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陽。 6.秦始皇時期,僅死刑就有賜死、砍頭、絞、戮、坑、定殺(沉水溺死)、腰斬、剖腹、抽肋、體解、砣(割裂肢體)、烹(放到鍋里煮死),車裂(五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備受刺面、割鼻、斷趾、鞭笞、砍頭等各種酷刑),還有殘暴的“連坐法”。

7.據歷史學家范文瀾估計,秦始皇從開發嶺南、筑長城、修馳道、到修阿房宮、始皇陵,總

歷史教案范文第2篇

歷 史 教 案

1

2012年上學期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繼續任教七年級歷史,七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實,。學生對歷史雖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學習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①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②部分學生求知欲強,思維靈活,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

③有些學生有偏科現象

④缺乏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 ⑤綜合分述史實的能力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敘述了從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三個單元,共二十四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注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課程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余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1、教學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宋元經濟重心南移。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宋元時期經經濟重心南移,民族關系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的歷史巨變。

五、本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課程標準認真備課,耐心輔導.。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出每一節課的重難點,以增強直觀感

3、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通過課上小測驗、提問,檢查背誦等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5、繼續實行少講多練當堂掌握的這種教學形式啟發學生動手和動口的能力,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重點講解

6、每講完一單元后把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綜合比較,讓學生系統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議一議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課上講到、練到,課下輔導到、檢查到不丟掉一個環節以提高成績。

六、教研教改課題和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五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開運河

創科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大運河的作用;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①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②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②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③寫一個關于隋煬帝功過的短評,進行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

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鑿;科舉制的創立

難點: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進士科的創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

3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活動與探究: 課后收集隋煬帝的有關資料,結合本課所學的有關知識,寫一篇評價隋煬帝的短文。

課后作業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輕徭薄賦、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加強中央權力,完善科舉制度;貞觀之治。

①通過分析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了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③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后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的結果。

②搜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通過對其統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輕徭薄賦是歷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③通過唐太宗重視和善于納諫的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的含義;“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貞觀之治”的內容

難點:如何評價唐太宗;如何看待歷史上出現的“盛世”現象 導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么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教師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之際,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4

一、玄武門之變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小結: 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突破難點。

課后活動與探究: 課后收集隋煬帝的有關資料,結合本課所學的有關知識,寫一篇評價隋煬帝的短文。

課后作業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措施;開元盛世;曲轅犁和筒車;唐都長安。

①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系,初步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①了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②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③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 開元盛世

難點: 如何評價武則天 導入新課

5 提問: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教師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教師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史有大致了解。

課后作業

第4課

唐朝的民族關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與東突厥的關系;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松贊干布統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①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②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②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③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④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難點: 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導入新課

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教師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小結:

用圖表法小結有關內容。

民族 活動地區 政權名稱 重要首領 與唐關系 突厥

吐蕃

回紇

南詔

課后作業

第5課

唐代的中外交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鑒真東渡;玄奘西游。

①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后的比較鑒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系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鑒別能力。

④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鑒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鑒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7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鑒真東渡

1、鑒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鑒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游的貢獻 課堂練習

第6課

隋唐的科學技術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趙州橋;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實測子午線;藥王孫思邈。

①通過觀察《趙州橋》圖和晚唐《金剛經》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掘歷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過自刻印章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在實踐中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③通過思考孫思邈關于衛生保健的主張,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觀察《趙州橋》圖,思考趙州橋有何特點,認識趙州橋在橋梁史上的地位,學會對歷史圖像進觀察、提練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過實踐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過閱讀了解雕版印刷的情況,通過換位假設、逆向推理認識雕版印刷發明的意義。

③了解隋唐時期天文和醫學的重要成就,學會以問題作引導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時期科學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增強對祖國歷史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②學習隋唐科學家和發明者借鑒前人經驗、注重實踐、勇于創新、服務百姓的精神。

③通過思考孫思邈關于衛生保健的主張,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重點和難點

重點:隋朝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難點:僧一行測量子午線和藥王孫思邈,這兩個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綱要

8

一、趙州橋

1、趙州橋的特點

2、趙州橋建造的意義

二、雕版印刷術

1、印章與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剛經》

4、發明雕版印刷術的意義

三、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四、藥王孫思邈 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課本上習題。

第7課

隋唐的文學藝術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白居易的詩;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張旭、懷素的草書;初唐畫家閻立本、“畫圣”吳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藝術寶庫群;隋朝音樂家萬寶常、唐朝音樂家李龜年;隋唐時的健舞和軟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過對隋唐文化高度繁榮原因的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政治、經濟與文藝的關系。

②通過對唐詩、隋唐書法繪畫以及石窟藝術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欣賞能力。

③通過想像李白詩的意境進行作畫和臨摹顏字與柳字,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動手實踐以及臨帖練字的興趣。

④通過學習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詩態度與懷素學書的事跡,培養學生勤奮學習、鍥而不舍的學習態度與探究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成就,認識他們詩歌的特點,理解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學會聯系已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的方法。

②感知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和閻立本、吳道子的書畫作品,認識他們作品的特點,理解唐朝是我國書法和繪畫藝術高度繁榮的時代。

③通過感知史實,理解莫高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藝術群和世界藝術的瑰寶。通過思考莫高窟壁畫歷經千余年仍保存較好的原因,學會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名家輩出,成就輝煌,在我國和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學習李白、杜甫、白居易熱愛祖國、同情人民、關懷民情的高尚情操。 重點和難點

重點:詩歌的黃金時代;隋唐的書法與繪畫成就。 教學綱要

9

一、詩歌的黃金時代

1、唐代詩歌的空前繁榮

2、“詩仙”李白及其詩歌成就

3、“詩圣”杜甫及其詩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詩歌成就

二、書法與繪畫

1、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

2、張旭、懷素的草書

3、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樂和舞蹈

1、音樂家萬寶常和李龜年

2、隋唐的健舞和軟舞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練習,教師講評。

第五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

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

) A長安 B東京 C北京 D南京

2、隋朝在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貢獻的是( )

A.隋朝的統一 B.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制 C.開創科舉制 D.開鑿大運河

3、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夜空,時間雖然短暫卻光芒四射,請你計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國的統一到最后的滅亡,前后僅經歷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4、下列人物中與成語“罄竹難書”有直接關系的是: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武則天

5、隋朝重新統一南北是在(

)A、581年 B、605年 C、601年 D、589年

6、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知人善任、重視訥諫的皇帝是(

)

A楊堅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則天

7、三省六部制源于(

)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三省六部制”中負責起草政令的是(

)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御史臺

9、人們把誰的統治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10、以下關于唐朝盛世繁榮時社會風貌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

) A、國人飲茶之風盛于唐朝,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B、婦女以穿著男裝、幼年纏足、騎馬出游為時尚 C、各民族的音樂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長安城里云集邊疆各族和世界許多國家的留學生

11、隋朝時開鑿的南北大運河以什么地方為中心(

) A、長安 B、涿郡 C、洛陽 D、余杭

12、隋朝的統治類似于下列哪一個朝代?(

) A.秦朝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13、“贊普”是哪個民族對君王的稱呼?(

) A、匈奴 B、鮮卑

C、吐蕃

D、女真

10

14、公元八世紀時世界最大的城市是(

) A、羅馬

B、長安 C、洛陽

D、開封

15、哪位詩人的詩被譽為“詩史”?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被西北各少數民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的是

A、漢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6、“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史上為政寬容,對外開放和國力強盛的時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誰的領導。(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17、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的是(

) A、龍門石窟的佛像 B、云岡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畫與塑像 D、樂山大佛

18、唐朝實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縣制 B、科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羈縻州”制度

19、下列與武則天有關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A、代唐高宗視政,初顯管理才能。 B、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C、“武周政治”時期,社會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極盛時期。 D、以殘酷誅殺的手段對付李唐宗室

20、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的國家是( )A.朝鮮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亞

21、隋朝時,設計并主持建造趙州橋的是(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魯班 D、李春

22、下列關于歷史手抄報的特點中不正確的是(

)

A、歷史手抄報是以中國歷史為基本內容的手寫報紙;B、它有顯眼的報頭、報名并設有一定的欄目;C、以文字書寫為主;D、也配有一定的圖畫、圖案。

23、僧人都有法號,“西天取經”的陳祎,法號是( ) A、三藏 B、玄奘 C、鑒真 D、一行

24唐朝文學里,最光彩奪目的是 ( ) A.辭賦 B.詩歌 C.散文 D.詞曲

25、在唐代眾多的詩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維 、陳子昂、 岑參

C、李商隱、 杜牧、 賀知章 D、王昌齡、 孟浩然 、王之渙

26、“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中的第二個“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齡 C、杜如晦 D、姚崇

2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

) A.洛陽 B.長安 C.揚州 D.成都

28、現在各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國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望 C.唐朝時中國才開始對外交往 D.中國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術

29、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因為

(

)

A.有大量的碑刻書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畫

C.大批寶物被劫掠到國外 D.建筑具有獨創風格 30、下列關于唐代歷史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飲茶之風風靡全國 B.人們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壺 C.農民可以用曲轅犁犁耕,筒車灌溉 D.除夕夜,百姓掛年畫,貼“桃符”

11

31、自稱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數民族首領是下列哪個民族的?(

) A.吐蕃 B.回鶻 C.突厥 D.南詔

32、唐代兩位最著名的散文家是(

)

A、韓愈和柳宗元 B、李白和杜甫 C、李商隱和杜牧 D、王維和岑參

33、在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國措施的共同點是重視人才、任用賢能。下面歷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時被提拔擔任宰相的(

)

①房玄齡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4、為“唐風洋溢奈良城”做出貢獻的中國僧人是( ) A、鑒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侶 D、一行

35、你知道電視劇《西游記》劇中的唐僧是依據歷史上哪個人物原型創作的?(

) A.玄奘 B.鑒真 C.戒賢 D.普照

36、隋唐時期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的(

)

A、開始形成時期 B、初步發展時期

C、繁榮發展時期 D、走向衰落時期

37、下面有關出現“貞觀之治”的原因,敘述錯誤的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視納諫,政治比較清明;

C、社會安定,經濟發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38、“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句話出自: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9、維吾爾族的祖先是:( )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詔 D、回紇族 40、唐朝時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國的國家是(

) A、朝鮮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41、同李白、王維等大詩人有著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學生是(

) A、崔致遠 B、阿倍仲麻呂 C、卑路斯 D、馬可波羅

42、隋唐文化處在我國封建文化的(

)

A、高峰時期 B、形成時期 C、發展時期 D、衰落時期

43、有關鑒真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A、他是唐玄宗時的一位高僧

B、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設計

C、他被日本藥商界奉為始祖

D、他幫助日本創制了日本文字

44、要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應查閱(

)

A、《馬可·波羅行紀》 B、《資治通鑒》 C、《大唐西域記》 D、《西游記》

45、古代一個平民百姓通過讀書途徑做官,出人頭地,最早應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填空

46、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

)多個。

47、(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8、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

49、我國早在(

)代就知道刻字技術,(

)時,刻石和印章開始出現。雕版印刷大約在(

)時就出現了。

50、(

)印制的《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來,雕版印刷術傳到(

)、(

)等地。

51、唐玄宗時,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實測出子午線長度的是(

),本名張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國古代成熟的歷法體系。他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

)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觀點早了近(

)年。

12

52、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主張醫生不貪,有同情心,對患者一視同仁的是隋唐的(

),著有《

》,后世尊稱他為“

”。

53、唐政府組織編著的《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頒布的藥典,被唐政府列為醫校教科書。

54、(

)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近(

)首。

55、唐朝著名書法家(

)、(

)的楷書,(

)、(

)的草書,各成一體。張旭創造了“

”。

56、唐初畫家閻立本以(

)著名。盛唐畫家吳道子,被后人尊稱為(“

”)。

57、吳道子畫的《

》,人們稱贊說“吳帶當風”。

58、莫高窟又稱(

),大部分開鑿于(

)時期。是我國最大的(

)藝術群,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59、莫高窟現存壁畫中最為優秀的作品是(

)和(

)。 60、隋朝的(

)和唐朝的(

)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隋朝時期的舞蹈有雄勁的(

)和柔和婉轉的(

)。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61、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6

2、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

)。唐政府在廣州設置(

),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三、材料題:

63、閱讀材料:唐朝一位皇帝與魏征討論用人時說:“為事擇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別的好人都來了;用壞一人,別的壞人都跟著進來。”

①這是唐朝哪位皇帝與魏征的對話?表明他們用人的標準是什么?

②他們的用人標準在今天有何借鑒意義?

6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書

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太宗

)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與哪個民族的友好關系?唐朝與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史實是什么?

吐蕃(現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的政策是怎樣的?

唐朝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通好。

(3)根據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對唐朝的少數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四、問答題: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各有什么特色?寫出他們的主要代表作。

講評第五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13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9課

遼夏與北宋的和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五代十國、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耶律德光與契丹改國號為遼;陳橋兵變與北宋建立;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寇準與澶淵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戰爭、宋夏和議。

①通過評價澶淵之盟與宋夏和議,培養學生全面地、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過講述楊家將的故事,培養學生聯系文學作品學習歷史的興趣,認識有關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與歷史史實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①感知契丹興起與澶淵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統一活動、西夏建立與宋夏和戰等史實,認識遼、宋、夏并立的局面和當時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學會通過講述人物故事和識記歷史地圖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認識北宋統一中原與南方的意義,形成自覺維護國家統一的觀點。 ② 了解寇準濟國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敵的崇高氣節。 ③

了解遼、西夏在邊疆開發上的成就,認識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④ 澶淵之盟和宋夏和議進一步說明,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繁榮是民族關系的主流。 重點和難點

重點:契丹、北宋政權的建立以及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

難點:澶淵之盟和宋夏議和。 教學綱要

一、契丹的興起

1、五代十國

2、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3、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4、遼的歷史地位

三、陳橋兵變

1、趙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淵之盟

1、澶州之戰

2、澶淵之盟

四、宋夏和戰

1、黨項族的崛起

14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議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習題,教師講評指導。

第10課

宋金對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金;東京保衛戰;“靖康之變”;南宋的建立;岳飛抗金;宋金和議。

①通過學習宋金對峙局面形成過程及其原因的史實,增強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組織學生討論、評價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事跡,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③讓學生搜集岳飛抗金的故事,培養學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過講述岳飛的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比較岳飛、秦檜在歷史上的不同作為,使學生認識評價歷史人物應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②通過觀察《宋金對峙形勢》圖,使學生了解宋金雙方作戰情況以及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兩個政權的控制范圍。

③通過搜集金滅遼、滅北宋和岳飛抗金的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知識的海洋去學習和探索。

④通過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合作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女真族是我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對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認識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悠久歷史。

②正確看待、客觀分析女真與遼的戰爭、金與北宋的戰爭和岳飛抗金的性質,認識到反掠奪、反奴役的正義斗爭是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奪戰爭和投降派的可恥行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責和唾棄。

③通過學習岳家軍英勇抗金和岳飛遭奸人陷害的史實,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審視歷史長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重點和難點

重點:岳飛抗金和宋金和議。

難點:如何正確評價岳飛抗金斗爭。 教學綱要

一、靖康之變

1、女真的興起

2、金國的建立

3、東京保衛戰

4、“靖康之變”

二、岳飛抗金

1、南宋的建立

2、岳飛現“岳家軍”

3、郾城大捷

15

4、宋高宗、秦檜殺害岳飛

三、宋金和議

1、宋金和議的內容

2、宋金和議的影響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本課習題,教師講評指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16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2課

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元世祖重視農業;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①通過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評價,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闡釋歷史現象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③分析歸納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現,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 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從是否有利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來客觀評價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權武力征服南宋的過程,具體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客觀議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

③仔細閱讀《元朝疆域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圖》,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稱在元朝時已經確定,并對照《亞洲地圖》,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全面了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感知元朝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②通過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長與統一蒙古的過程,感知困苦與挫折對英雄人物成長的磨礪,從而有意識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③通過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事跡,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④通過蒙古和元朝的統一及蒙古政權的擴張,認識戰爭的多樣性,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元朝的大一統;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難點:關于對成吉思汗的評價;關于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兩宋時期,我國先后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政權/學 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兩宋時期,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權等。這個時期,封建國家處于分裂狀態。直到元朝統一全國,才結束了 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情況怎樣?

導入新課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國的建立

二、元朝大統一

17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

3、行省制度與宣政院的設置

4、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關系的發展 課堂練習

第13課

宋元的科學技術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戰國時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時制成了指南針,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唐末開始用于火紅制造武器,宋元時,火藥廣泛地應用于軍事,出現了大量的火藥武器;11世紀中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及其作用。

①通過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針以及用蘿卜、泥巴或者木頭自制活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②引用馬克思、魯訊對四大發明作用的有關論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歸納宋元科技的特點,培養學生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自主閱讀、教師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都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認識到它們的巨大影響,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都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對四大發明傳播及其影響的學習,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火藥發明及在軍事上的廣泛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四大發明的傳播。

難點:正確認識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引導學生歸納宋元時期政治、經濟及對外關系的基本情況。如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元朝實現了全國的大統一;在民族政權對峙的過程中,民族 融合進一步加強,到元朝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來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發展;隨著海外貿易的加強,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這一切為 宋元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導入新課

一、指南針的發明與使用

1、戰國時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時制成指南針,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藥的發明與使用

1、唐朝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火藥在軍事上的使用

三、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18

2、元明時發明了木活字、錫活字

3、活字印刷的優點

四、四大發明的傳播

1、四大發明由阿拉伯人傳入西方

2、四大發明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 課堂練習

第14課

宋元的史學、文學和藝術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詞是宋朝的主要文學成就;開創豪放詞風的蘇軾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繼承并發揚了蘇軾詞風的辛棄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學創作的主流;劇作家關漢卿及其代表作;馬致遠;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趙孟府的《秋郊飲馬圖》。

①比較《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的體例,初步了解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纂特點,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宋詞、元曲及宋元時期繪畫的鑒賞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習本課的卡通問答,將《資治通鑒》與《史記》對比,了解《資治通鑒》的編纂特點;通過補充一定數量的閱讀資料,使學生認識到《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編年體通史的典范。

②在補充材料的基礎上,播放或誦讀有關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詞、元曲的藝術特點,以及蘇詞、李詞、辛棄疾和關關詞的藝術風格。

③結合第15課。要求學生談談《清明上河圖》和《秋郊飲馬圖》美在什么地方。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資治通鑒》②蘇軾開創豪放的詞風;③李清照的詞;④辛棄疾的詞。

難點:①《資治通鑒》取材廣泛,考證嚴密,敘事明晰,文筆生動。②對《清明上河圖》和《秋郊飲馬圖》的欣賞。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指出宋元時期文化繁榮,在史學、文學和藝術等許多方面都取了輝煌成就。

導入新課

一、《資治通鑒》

二、宋詞

1、宋詞的主要文學成就——詞

2、豪放詞風的開創者蘇軾及其代表作

3、女詞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發揚蘇軾詞 風的辛棄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學創作的主流——元曲

2、關漢卿和《竇娥冤》

四、繪畫

1、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2、趙孟府的《秋郊飲馬圖》

19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六單元測試

一、選擇(每題1分,共50分)

1、成吉思汗的主要歷史功績在于(

) A、吸取隋亡教訓,重視發展生產

B、在會寧稱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

2、下面哪一種節日,在宋代還沒有出現(

)

A.春節 B.端午節 C.寒食節 D.植樹節

3、在我國歷史上,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管轄下的正式行政區是(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參加呼倫貝爾成吉思汗草原文化節,可領略(

)

的人文風情。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黨項族

5、對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幾段歷史時期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繁榮時期。

B、五代、遼、宋、夏、金、元是我國民族進一步融合,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 C、北宋時期,中國重新出現大一統的局面。

D、明朝時期,我國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

6、四大發明中,不屬于宋元時期發明或改進的是(

)

A、活字印刷術 B、火藥 C、造紙術 D、指南針

7、在我國歷史上火藥在軍事上開始廣泛使用是在(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元朝

8、元代江南棉紡織業的中心在(

)

A、建康 B、杭州 C、海南島 D、松江

9、關于《資治通鑒》,不正確的是(

)

A、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 B、是一部編年體通史

C、按年月日順序敘述原始社會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D、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10、蘇軾與辛棄疾的共同之處是(

)

A、都生活于南宋 B、詞風都屬于豪放風格

C、都胸懷收復失地之志 D、善于運用口語,格外清新自然

11、元雜劇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因為(

)

A、戲曲元代空前發達,形式和內容達到了完美結合

B、《竇娥冤》在當時反響很大 C、它把詩歌、音樂、舞蹈熔于一爐 D、它把詩歌、散曲、說唱熔于一爐

12、元朝最優秀的劇作家是(

) A、李清照 B、竇娥 C、關漢卿 D、湯顯祖

13、澶淵之盟是哪兩個政權之間簽訂的和議(

)

A、北宋與遼 B、北宋與西夏 C、遼與西夏 D、金與南宋

14、北宋與南宋的關系,類似于(

)

A、后周與北周 B、西晉與東晉 C、東魏與西魏 D、唐朝與后唐

15、你認為下列不正確的選項是(

)

A、東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居住區)”、“市(商業區)”的界限。 B、東京城內的店鋪不僅白天營業,還有夜市和早市。

C、東京城內還出現了娛樂場所,叫做“瓦肆”。

D、北宋都城東京商業發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長安。

16、下列哪一項是成吉思汗的業績(

)

20 A、創制蒙古文字 B、建立蒙古政權 C、滅亡金朝 D、定國號為元

17、楊家將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了,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淵之盟訂立之前(

) A、北宋與遼的爭戰 B、北宋與金的爭戰

C、南宋與遼的爭戰 D、南宋與金的爭戰

18、下列選項,屬于兩宋時期契丹、黨項和女真三族杰出首領共同之處的是( ) A.都稱皇帝 B.都統一本族各部 C.都任用漢人 D.都用宋制建立官制

19、遼和北宋被金國滅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國家統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對抗金

C.國家統治腐朽 D.國家內部發生分裂 20.宋朝手工業中的哪一行業水平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 ) A.棉紡織業 B.制瓷業 C.采礦業 D.造船業

21.既是兩宋時期的重要港口,又是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 A.泉州 B.廣州 C.明州 D.劉家港 22.岳飛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對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謀害

C.他訓練出紀律嚴明的岳家軍 D.他堅持抗金的正義斗爭 23.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逐漸自北向南轉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統治階級的政策調整 B.南北地理環境的變化

C.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穩定 D.南方貿易發達 24.“陳橋兵變” 的事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為(

)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25. 一位生活在北宋前期的都城東京的商人,他可能有的經歷是(

)

A. 到“瓦肆”看了精彩的雜技和武術表演

B.游覽了敦煌莫高窟

C.隨身攜帶著“交子”

D.友人送他一部<<水滸傳>> 26.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不包括(

)

A.遼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國 27.西夏政權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黨項族 D.蒙古族

28.我國現在56個民族中,形成于元朝的是:(

)

A.蒙古族 B. 回族 C.維吾爾族 D. 朝鮮族

29.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出自: ( ) A.岳飛 B.文天祥 C.司馬遷 D.鄭成功

31.下列我國古代著名外貿港口中,屬于兩宋時期的名港是 (

)

① 泉州

②廣州

③ 明州

④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下列各項中,哪一項不是宋、遼之間,宋、夏之間,宋、金之間“議和”的共同點(

)

A.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

B.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 C.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D.導致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33.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

)

A.絲綢之鄉

B.魚米之鄉

C.瓷都 D.產茶中心

34.岳飛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對聯中,佞臣指(

)

A.趙高 B.楊國忠 C.秦檜 D.和坤

35.假如你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南宋臨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況是(

)

A.國內外的客商往來不絕 B.流動商販走街串巷叫賣

C.店鋪林立,“買賣晝夜不絕” D.商業區和住宅區分開

21 36.元朝時,專門負責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機構是(

) A.中書省 B.行中書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檢司

37.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到(

)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

A.隋朝

B.唐朝

C.兩宋

D.明朝

3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這一史書記載反映的是下列哪個王朝的興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39.《雞肋篇》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個朝代的情況(

) A.戰國 B.西漢 C.唐朝 D.北宋

40.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是(

)

A.米飯 B.面食 C.肉類 D.魚類 41.我國歷史上,管形火器出現是在(

)

A.五代時期 B.北宋時期 C.南宋時期 D.元朝時期

42.指南針的發明和開始用于航海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3.1271年怱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今天的北京,當時叫(

)

A.會京 B.上京 C.大都 D.東京

44.岳飛詩曰:“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在這里,“匈奴”是指(

)

A.匈奴貴族 B.契丹貴族 C.黨項貴族 D.女真貴族

45.“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反映的是(

)

A.唐朝時,勞動人民創造了大量財富 B.北宋時,占城稻的推廣 C.五代十國時,南方經濟取得的成就 D.南宋時,稻米產量的增加

46.宋元時期,繪畫藝術的特征是表現人民生活的風俗畫的出現和日益增多,這主要是因為(

)

A.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B.對外貿易的發展

C.文化事業的發展 D.城市經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47.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四川地區的"交子",它出現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8. 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經歷是(

)

A、 去江南販運棉布 B、 經運河到杭州游覽

C、讀《馬可·波羅行記》,了解意大利商人經商的情況

D、購買景德鎮真花瓷器

49、走進《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寫照?(

)

①可以去夜市買東西 ②邊喝著茶邊在瓦肆里看雜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種顏色的衣服④大街上店鋪林立,你可以隨意吃到各種風味小吃⑤城市平民都住著高大寬敞的瓦頂平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0、穿越時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會風貌是可以看到的(

) ① 在當時商業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鎮瓷器② 夏天,在夜市上、瓦肆里你可以喝到冷飲③ 四川地區的人們可使用“交子”④ 農民的住房多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所以瓦頂平房為主。⑤ 出行時,人們都只乘轎子或馬車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1、關于“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B.宋朝時期,雕板印刷進入全盛時期C.活字印刷術比雕版印刷術更先進,很快取代雕版印刷術D.我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52.兩宋時期對外貿易活躍,政府在著名的對外貿易海港設置市舶司進行管理,下列可能設置過市舶司的城市是(

)

A.天津

B.泉州

C.上海

D.???/p>

22 53.你知道“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話表明了兩宋時哪個地區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

A.長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黃河流域 D.珠江流域

54、“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兩匹布。”這是一首上海(古稱松江)一帶的人們世代相傳的歌謠。人們歌頌的是一位對我國棉紡織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婦女的事跡。請你判斷,歌謠中的“黃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漢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二、材料解析題:

55.①兩宋時期,在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的南方,形成了聞名天下的“糧倉”,培育出新的手工行業,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②從三國時期起,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朝中期以后,移動的速度加快。兩宋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

請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聞名的“糧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氣候溫和、資源豐富。

⑵新的手工行業是指什么?棉紡織業。 ⑶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什么?交子

⑷簡述我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的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得到開發;⑵南方相對安定;⑶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56、“一代天驕”結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間的紛爭,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忽必烈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首領當皇帝的統一王朝。

請回答:

⑴“一代天驕”是指誰?他分別于什么時候統一了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國?鐵木真。13世紀初。1206年。

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首領當皇帝的統一王朝”是指哪個朝代?它的都城是哪里?這個王朝是在哪一年統一中國的?元朝。大都。1279。

⑶簡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動。

①建立元朝;②滅南宋;③推行漢制;④重視農業生產。

三、問答題:

57、明朝統治者為加強君權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⑴廢丞相,設三司;⑵建立廠衛制度;⑶八股取士;⑷大興文字獄。

58、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道士丘處機偶逢郭姓楊姓獵戶即將生子,就給二個孩子爭別取名郭靖、楊康,二家獵戶夫婦非常樂意。

請你說說丘道長為什么給他們取這樣的名字。

提示:為了讓二個小孩從小就記住北宋滅亡(靖康之變)的國恥,從小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報效祖國。

講評第六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講評 試卷

二、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七單元

23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第16課

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明朝的建立;廢丞相,設三司;廠衛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②通過討論,培養學生敢于立論的創新精神和利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辯方法。

③通過分析比較明朝和唐朝科舉考試的異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到八股取士,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君主專制,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不利于社會進步。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難點:正確理解和認識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導入新課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紅巾軍大起義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廢丞相,設三司

1、撤中書省,廢丞相

2、廢行省,設三司

三、廠衛制度

1、錦衣衛

2、東廠和西廠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響 課堂練習

第17課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條件、目的、概況、影響;開發南洋;倭寇;戚繼光抗倭。

①引導學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② 通過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張騫出使西域,培養學生比較、理解問題的能力。

③引導學生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使學生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使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多方位、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

24 ④采用課堂討論、想象等方式,探究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在地圖上指、描或演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和歷史想象能力。

②引導學生收集關于鄭和、戚繼光的資料,作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的語言表達能力。

③鼓勵學生向地理教師請教,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及到達國家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等,以增強各學科知識的聯系,拓寬知識面。

④要求學生講述戚繼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人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精神。

②學習戚繼光抗倭事跡,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時期,我國對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從而全面認識明朝對外關系的基本特征。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鄭和下西洋

難點:如何全面地辯證地評價鄭和下西洋 教學過程

要求學生預習,并收集鄭和、戚繼光的有關資料。

課前引導:明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對內不斷強國化皇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隨著明朝政權的鞏固以及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外交 上,也展開了一系列重大活動,這些活動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爭。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導入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1、條件和目的

2、概況

3、意義和影響

二、戚繼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繼光抗倭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25

第18課

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起義軍失販;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雍正時,設軍機處,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

①通過了解從到女真、建州女真、滿洲的演變過程,培養學生探尋歷史線索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專制皇權的強化過程,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綜合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分析秦始皇焚書坑儒、明朝八股取士與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嚴重后果,培養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介紹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有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②從清朝設立軍機處和大興文字獄兩個方面,結合課中題和課后題,說明清朝進一步強化皇權,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統治達到了項峰,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嚴重障礙,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創業事跡,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②通過講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有關史實,痛斥奸邪,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③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專制統治的危害,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強化學生的民主與法制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清朝設立軍機處以及文字獄的特點和影響。 難點:清朝強化專制統治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歷史上曾經有哪幾個少數民族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還有滿洲建立的清朝。

導入新課

一、清朝建立

1、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

3、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朝確立在全國的統治

二、軍機處

1、雍正時,設立軍機處

2、軍機處的特點及影響

三、文字獄

1、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字獄

2、文字獄的危害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26

第19課

抗擊西方殖民者入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門;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用正確的民族觀、戰爭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歸納總結“16——17世紀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國哪些地區?我國人民又進行了怎樣的抗擊”等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及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指導學生對比觀察《中國地圖》,分析現在中俄東段邊界與《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邊界有何不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16——17世紀中國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歷史事件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對外交往中各國既可以和平共處,也會兵戎相見,從而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

②注重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臺灣有關歷史的演變過程和現狀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關注現實,培養對歷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了解16——17世紀中國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實,分析中國被入侵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②通過對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的初步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兒女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領土完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中國反侵略斗爭史上譜寫了輝煌的一頁,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及其歷史功績;②雅克薩這戰;③《尼布楚條約》。

難點:①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為什么紛紛侵略我國東南沒海和東北地區;②為什么雅克薩之戰是自衛反擊戰。 教學過程

課前組織學生預習,出示思考題,然后以問題為線索,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引導學生通過解決掌握本課知識。

導入新課

①16——17世紀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擾了我國東南沒海的哪些地區?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樣侵占澳門的?澳門又是怎樣回到祖國懷抱?從澳門被占到回歸說明了什么?

③荷蘭殖民者是怎樣侵占臺灣的?

二鄭成功收復

①誰能用學過的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②鄭成功為什么要收復臺灣?他是怎樣收復臺灣的?收復臺灣有何意義?

③我們怎樣評價鄭成功?

三、雅克薩之戰

①16——17世紀我國的黑龍江流域遭到哪個國家的侵略?它占據了中國的哪些領土?

②雅克薩之戰是什么性質的戰爭?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條約》是在什么情況下簽訂的?為什么說它是一個平等條約?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27

第20課

疆地區的管轄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鄭氏政權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亂,粉碎噶爾丹的分裂陰謀,設置烏里雅蘇臺將軍;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清朝冊封**和**,設置駐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組織學生討論當年鄭成功抗清,后來鄭氏政權歸順清朝的歷史演變過程,培養學生根據沒時代背景闡釋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歸納清朝前期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綜合史實的能力。

③要求學生描繪《清朝前期疆域圖》,標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養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清朝前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措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明清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發展和鞏固。

②通過闡釋鄭氏政權從抗清到歸順清朝、吳三桂等從降清到反清等歷史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認識歷史現象。

③運用討論、比較、聯想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及其歷史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斗爭中所做的貢獻,弘揚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②通過評價鄭豬八戒政權從抗清到順清、吳三桂從降清到反清叛亂的行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③通過批判噶爾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亂等行徑,引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國版圖的基礎,這是我國各族人同在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在清朝遼闊的國土上生活著50多個民族,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重點和難點

重點: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爭。

難點:①如何看待鄭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歸順清朝;②如何看待吳三桂降清和反清。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鄭成功為什么收復臺灣?臺灣的收復有何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上節課內容。

導入新課

一、清朝設置臺灣府

1、鄭氏政權歸順清朝

2、清朝設置臺灣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爭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亂

2、粉碎噶爾丹的分裂陰謀和設置烏里雅蘇臺將軍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和設置伊犁將軍

三、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

28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區劃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22課

盛世危機

教學目標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社會危機的表現。

①通過對康乾盛世的學習、了解清朝前期,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強盛的局面,但此時中國已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繁榮的盛世背后潛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思考清朝前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提高辯證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導學生分析清朝的社會危機,對東西方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從而提高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會繁榮的諸方面,從而對清朝前期的繁榮局面有整體的認識的把握。

②比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響;比較17——18世紀的中西方發展狀況,認識近代中國遭到外來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清朝前期,隨著統治政策的調整,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政局亦漸趨穩定,造就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次繁榮——康乾盛世。

②閉關鎖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動的作用,但嚴重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當時的統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最后導致了中國的落后。讓學生明白: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重點和難點

重點:“閉關鎖國”。

難點:清朝由強盛走向衰落(內部危機)。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導入新課

一、康乾盛世

二、閉關鎖國

1、閉關鎖國政策及其產生的原因

2、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三、社會危機

1、清朝由強盛走向衰落(內部危機)

2、西方資本主義處于上升階段(外部危機)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29

第23課

明清前期的科學技術

教學目標

明長城;北京城及故宮;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明朝時,我國傳統科學技術仍處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

①通過觀看有關影視資料或閱讀有關材料,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確結論的能力。

②通過對本課最后一段大字的學習,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在觀看有關錄像資料、閱讀有關材料或聽取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努力獲取有效信息。

②通過對課中題和課后題的思考、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具體途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長城和北京故宮是世界上偉大工程,《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學習李時珍、宋應星等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③通過分析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明長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宮;③李時珍和《本草綱目》;④《天工開物》。

難點: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明長城和北京故宮

1、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明長城

2、世界城市建筑藝術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綱目》

1、明朝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2、“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

三、《天工開物》

1、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2、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30

第24課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說和藝術

教學目標

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游記》;曹雪芹;《紅樓夢》;京劇的形成。

①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欣賞能力。

②通過畫想像畫和制作京劇臉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了解并歸納明清小說和藝術的主要成就,并對它們進行初步的鑒賞。

②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文學藝術創作,是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反映,培養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并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學習,結合上課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明清時期雖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仍然創造了大量先進的、輝煌的文學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②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通過對中國四大古典小說思想性、藝術性,特別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紹,確立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

重點:曹雪芹及《紅樓夢》。

難點:對四大古典名著、繪畫等的欣賞。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教師指出,我國先秦時期文學的主流是諸子散文,當時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莊子、韓非子等。然后提問:唐朝、宋朝、元朝文學的主流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明清文學的主要成就是小說。

導入新課

一、明朝小說的代表作:《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二、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

1、曹雪芹

2、《紅樓夢》

三、繪畫

四、京劇的形成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歷史教案范文第3篇

說明:

1.教學實錄,略去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分析,需要說明的內容,將在實錄中以注釋的方式出現。

2.本人將盡力真實的再現教學過程,故名為“實錄”,其實也只能是„,

3.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七年級)三個班的教學任務,二班、五班、六班。從入學成績來看,六班成績較好,為重點班。每周每班三節課。本教學實錄以六班為主,其他兩個班在注釋里體現。

4.教材為華東師大版《中國歷史》

師:同學們好,歡迎大家的到來,讓我們先認識一下,我叫岳文忠(板書),是你們的歷史老師。(有點兒心慌,寫字的時候手也有點兒抖。)

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前言》。下面,我們將要談到三個問題:

一、什么是歷史?(板書)

二、為什么要學習歷史?(板書)

三、怎樣學習歷史?(板書)

現在,請同學們閱讀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個問題,希望大家讀后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課時,我是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的,讀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時間有點兒長,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個同學來分別讀前言部分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效果較好。)

下面,哪位同學愿意談談什么是歷史?

(六班的同學比較積極,爭著發言。二班和五班的學生沒有主動要求發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學先是一言不發,最后才擠出幾個字來。我申明課堂紀律,起來回答問題時,不能一個字也沒有,不管對與錯,都要說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說明自己為什么不會,如果一言不發,你就站在哪里聽課,什么時候說了,什么時候再坐下。)

生:歷史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事。

歷史是陳年往事。

歷史是幾百年前、幾千年的事。

歷史是過去的事。(板書)

師:歷史是過去的事?,F在,我們以剛才哪位同學讀課文為例。請兩位同學記下這件事。(其他二個班也是以剛發生的事為例)

生:

1.她的課文讀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節歷史課,老師讓她讀歷史課的前言,她讀得聲情并茂,聲音悅耳。

師:兩位同學記錄了同樣的一件事,記錄的結果一樣不一樣?很明顯,不一樣。這里我要向大家說明的是:歷史是真實(板書)的,正如剛才那位同學讀書一樣。如果我們不記下這件事,幾天、幾年、幾十年后,還有人知道這件事嗎?即使我們真實記錄下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記錄的東西嗎?能真實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聽到她讀書后的感受嗎?因此,真實的歷史往往會因為有意或無意而被掩全力打造最優秀的學科網站,您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蓋。而我們將要學習的歷史,其實應該稱之為歷史學(板書),歷史學是研究歷史問題的一門科學,它要求自己盡量接近真實的歷史,但它并不等于歷史,歷史與歷史學不是一回事。

下面,請同學們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課文有敘述,學生回答的比較積極,我總結為三點:

一、歷史有你感興趣的內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東西;

二、歷史可使你變得博學,變得聰明;

三、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思想資源。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些同學喜歡插嘴,強調紀律:當同學和教師回答問題,陳述問題時,不允許插嘴,打斷別人,一是為了他人把問題陳述清楚,二是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一個問題講完之后,舉手要求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現在,我為大家加上一點,為了學業考試?我們安徽省中考歷史與政治,進行開卷考試,同學們開卷考試過嗎?知道什么是開卷考試嗎?就是考試時,可以把課本帶進考場,抄!

(此時,氣氛最“活躍”,絕大多數同學開始“交流”,約一分鐘后,我要求學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剛才那樣積極討論問題、回答問題。)

開卷考試是不是就可以不看書,不聽課,不背歷史了呢?顯然是錯誤的,如果開卷考試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考了。升學考試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無論用何種形式考,總是要讓大家分出個高低、上下。開卷考試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對問題的把握能力,對歷史的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要求不一樣了。大家看看我們教材的封面,上面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幾個字,我們的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全國現在有十幾套這樣的教材,我們安徽省使用的有幾套,我們市里現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樣,考試可是用同樣的試卷,那就看我們誰能靈活的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看誰能舉一反三,看誰能在平時的學習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能讓你的思維活躍起來,多提幾個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要問個清楚,要想個明白,給你機會,讓你回答問題時,你不要抱著葫蘆不開瓢。

最后,第三個問題:怎樣學習歷史?我現在只能給大家兩個字“興趣(板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至于具體的方式、方法,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摸索、總結。每個人情況不同,學習方法也千差萬別,希望我能幫助大家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希望大家能盡快適應我的教學方法。如果你們有問題,我隨時歡迎大家和我交流。

現在,我把準備的一份資料“什么是歷史”發給大家。根據資料和我們今天所談到的內容,寫下“什么是歷史”(在前面的板書處強調),要寫自己的感悟(板書),不能抄襲??梢允且黄涛?,也可以是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的第一次作業,希望大家認真完成,寫在作業本上,不要找一張小紙頭,就交上來了,以后的作業,要在這個本子上完成。

資料

什么是歷史

全力打造最優秀的學科網站,您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名人論史 西塞羅

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 馬克•布落赫

歷史學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它思載萬千,視通萬里,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它學科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力。 狄爾泰

人是什么,只有歷史告訴你 雅斯貝爾斯

如果我們放棄歷史,那么對歷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覺。世界周圍沒有道路,歷史周圍沒有道路,,而只有一條穿越歷史的道路 海登•懷特

在現代西方,歷史知識已經取代了形而上學和宗教,歷史學不僅是一種學科,也是一種生命方式,思維方式。人們依靠自己的人生經歷理解歷史,對歷史進行有選擇的吸收。 克羅齊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弗蘭西斯•培根

讀史可以明智。 馬克思

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赫爾巴特

歷史應是人類的教師。 阿克頓

歷史是彷徨者的向導。 雷蒙•阿隆

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寧

據說,歷史喜歡作弄人,喜歡同人們開玩笑。本來要到這個房間,結果卻到了另一個房間。 龔自珍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啟超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李大釗

歷史是在不斷的變革中的人生及為其產物的文化。 魯迅

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網上論史(摘錄自教育在線:《什么是歷史》http:///web-ia/bbs/dispbbs.asp?boardID=17&ID=5155&page=1)

全力打造最優秀的學科網站,您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康生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歷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圓。 日知

歷史是一座寶藏,它蘊藏著人類的一切財富;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復轍。 岷江

歷史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

它給人智慧,使人明智,為后來人提出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歷史是一種“過去”。

歷史是一種“記憶”。

歷史是一種“解釋”。

“過去”其實很難再現。

“記憶”總有個人色彩。

“解釋”同樣很難客觀。

回望歷史,最為需要的是辨認和思索。 開心慧子

歷史與現在同在。

從時間上來說如果你沒有用心去把握現在,那么即刻它會成為最新鮮的歷史。

從英語語法上來說歷史屬于過去時,過去完成時,現在屬于進行時,但你正在進行著歷史。

從心理感受角度來說,歷史是你產生成功、失敗等各種體驗的基礎。 于明東

歷史:事實在在的過去(不經雕飾,難為人所知的真相)

歷史:史官的記載(自認為真實,有取舍的細節)

歷史:神化(不可言說,只能認為是神化) 插班生

歷史是民族的記憶——腥風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們如何對待歷史,就是如何面對現實,如何開創未來。

歷史不能僅僅是輕松的故事,歷史是責任,是使命。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十笑

有人說:

——如果你對現實感到迷惑,你就去讀讀歷史,其實一切都發生過。

如果你對歷史感到迷惑,你就來看看現實,其實歷史正在發生。 素月

我言歷史

是首詩,朦朧中的真實,真實中的朦朧,

要我們這些學歷史的人不斷的去追尋那永遠也解不完的問題。

我言歷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燦爛的;

如夏天的陽光,是灼熱的;

如秋天的果實,是殷實的。

全力打造最優秀的學科網站,您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如冬天的寒風,是無情的;

歷史就是這樣輪回著,有花有淚有血。

就這樣不斷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不斷續寫著明天的新曲! 準能

歷史好可憐的,百孔千瘡,曾經受到影射、掩飾和閹割!

認識歷史需要見識、需要膽略、需要實證,需要技術,通過望遠鏡和顯微鏡認識歷史。

作業:《什么是歷史?》

下面錄入的是部分同學的作業,除少數沒辦法顯示的字外,沒有改動。 吳珂:

歷史是一本日記,記載著我們過去的故事。

歷史是一本書,講的是那發生的故事。

歷史是一瞬間把你帶回古代的時光機,帶你去了解過去。

張祥祥:

歷史是一個國家留下的腳印,向人們訴說它如何走到今天,歷史是人們的第一次生命,凝結著無數人心血的那一刻,歷史是世界上最誠實的東西,向人們訴說過去的情景。歷史是正義的史詩,批判那些歷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歷史記載。

張凱越:

歷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們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將會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部份。

蔣嘉寶:

歷史是一過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謹記歷史的教誨將會一錯再錯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憶歷史可以教人對與錯歷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讓他逃脫。

龐瑩瑩:

歷史,我對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對發生過的事情的見證,它會讓我們了解過去,去同它一樣見證過去,讓我們記住過去。

歷史它是一條長長的河流,它會讓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來源。歷史是一門學無止盡的課門,它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讓你這它著迷。

有人說“歷史是一座寶藏,它蘊藏著人類的一切財富;歷史是一面鏡子,昭示著后人免踩前人的復轍”倒不如說它是一本翻不完的書,每個人不看書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個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寫著什么,書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繼續往下看。無法自拔也??赐暌睬懊婢蜁涀【实牟糠?,你會自覺的去評價它。

臧紅紅:

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就是歷史,同樣我們每天也都在創造不同的歷史。

全力打造最優秀的學科網站,您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史學鋒:

歷史:就是讓人變得聰明的記憶。就是人的大腦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發生的事,在今天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還比如說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歷史。

歷史就像一張白紙,你想讓它黑,它就黑,你現在做壞事,將來一定會有人來評判的是非。

朱勝男:

歷史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是永遠的事實。

朱燕:

可以知道過去,記載現在,能讓人從中領悟出一個道理。

葛靜靜:

我感覺歷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義的事。如大事件大的驚天動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幾個人知道。

歷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輩發生的事?;蛘呤莿倓偘l生的事,剛過去得事。剛過去的一分一秒也算歷史。

歷史是人生的好學科,可以讓我們增添許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們,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社會,了解社會的險與惡。

歷史是讓人們記載一瞬間的酸甜苦辣,讓他人更好的記住那一瞬間的酸甜苦辣。讓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樣一個人。

歷史雖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們也要學好歷史這門學科,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一起來學歷史吧!

倪士高:

我言歷史:

是回憶過去的瘡傷和燦爛文化,認后人經此為見。這也是一種光榮與可恥。

方多月:

我言歷史:

是長篇大論,像我用過的筆記本,就這樣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為斷續寫明天的新曲,這就是我對歷史的看法。

歷史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時]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內容] (1)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2)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文及所附圖表,探討課中思考題,讓學生感知開國大典的動人場面,加深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理解。

(2)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走訪經歷過新中國成立時代的老人,使學生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名言的深刻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偉大事件,

也是20世紀世界偉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養學生熱愛新中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2)使學生認識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和西藏農奴主勢力的控制和掠奪,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成果。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難點:西藏和平解放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導學、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同學們能概括一下建國前夕解放戰爭的形勢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4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國大陸基本解放。中國人民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導入新課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會議的召開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會議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出席會議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這體現了會議的什么特點?

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進行講評和點撥。

2、會議的主要內容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會議的幾項主要內容:(1)討論通過了《共同綱領》;(2)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主席和副主席;(3)決定了共和國的首都、紀年法、國歌和國旗;(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問題一:《共同綱領》有哪些主要內容?為什么說它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問題二:你能說說國旗的寓意有哪些嗎?

教師適當補充一引起資料,供學生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參考。

3、會議的意義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何重要意義?

引導學生結合會議召開的背景和會議的主要內容分析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講解: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全國人大召開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職權,由它制定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政協會議還確定了新中國的首都、國歌、國旗和紀年法。所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準備。

二、開國大典

問題一:看了開國大典的幾幅插圖,聯想到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你有何感想?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學生閱讀課文,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片段,然后展開討論。教師適應提示和點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問: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和相關歷史資料,然后分組展開討論。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結合重點難點分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

[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

問題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問題三: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其意義是什么?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2課時]

第2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課標內容] 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及觀看影片片段,歸納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2)組織學生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觀看有關圖片、錄像資料,并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展開辯論,讓學生認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必要性。

(2)組織學生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志愿軍戰士這種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過讓學生回顧中國近代百余年來的屈辱及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任務,使學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原因,培養學生不畏強權、敢于挺身與侵略者斗爭的優秀品質。

(2)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學習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的精神。

難點:面對朝鮮半島燃起的戰火,中國要不要出兵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故事講述,教師點評歸納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么時候成立的?有什么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帝國主義是不是因此而放棄了對中國的侵略野心呢?教師明確指出:美國利用朝鮮戰爭之機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在這嚴峻考驗面前,年輕的共和國政府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導入新課

一、朝鮮戰爭爆發

情景體驗:多媒體顯示《朝鮮半島形勢圖》、《中國遼寧安東遭美軍轟炸后的民房》圖,并放映有關朝鮮戰爭的歷史影視資料片

段,使學生置身于當年的戰爭環境中。

問題探究:(1)三八線是怎么回事?三八線的劃分給朝鮮事帶來了什么后果?(2)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有何反應?這種反應的實質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為什么要請求中國出兵援助?(4)中國政府應不應該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軍入朝作戰,可能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小結幾個環節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確性,初步培養學生 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全局觀念。

二、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情景體驗:教師放映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上甘嶺戰役等歷史影片資料片段,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英雄贊歌》,并展示《彭德懷在朝鮮前線視察》圖、《黃繼光》 、《邱少云》圖像等,讓學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氛圍之中,全身感受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問題探究:(1)抗美援朝戰爭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是誰?入朝的中國軍隊為什么叫中國人民志愿軍而不叫中國人民解放軍?(2)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遇到了哪些困難?(3)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4)為什么說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發揚了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情景體驗:繼續播放有關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后期戰況,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美國陸軍上將、“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受到熱烈歡迎情景的歷史影視資料片段,讓學生感受志愿軍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和抗美援朝戰爭后的喜悅。

問題探究:(1)美國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同中、朝代表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的?(2)新中國剛成立,貧窮落后;美國在二戰后是世界最強大最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卻以弱勝強,這是為什么?(3)彭德懷說:“西方侵略者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結合你所學過的中國近代史,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認識。(4)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后為什么會受到熱烈歡迎?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歸納幾個環節解決問題。

[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重大的歷史活動。為了保愛衛國,年輕的共和國以落后的武器、簡陋的條件與世界一流強國美國對抗,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贊美!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3課時] 第3課

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內容]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步驟及順利完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啟發學生歸納中國歷史上有關土地問題的史實,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要求學生走訪當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培養學生調查、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組織學生討論,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2)要求學生整理出知識要點,鞏固本課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對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對土地改革中有關政策的理解,使學生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的重要性,明確基本國情是黨和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

[重點和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運動。

難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涉及的內容繁雜,許多措施不易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二戰結束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為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能夠打敗美國侵略軍,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由此引出國內土地改革。因為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之一。

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土地占有情況和農民生活狀況的影片片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運動的必要性。然后提問,要求回答: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

(2)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何時頒布的?它規定了怎樣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向學生

提供與之相關的圖文、影視、記錄片、實物等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和卡通問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問: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從何時開始?其總政策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進一步提問: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有步驟、有分別地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文字、圖示和卡通問答,指導學生討論解答。

(4)提問: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結果怎樣?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得出答案。

(5)提問:你認為土地改革有何歷史意義?對于這一問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結論,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散思維,提出新的見解。如消滅了我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為我國工業化開辟了道路,等等。

(6)國民經濟的恢復

提問: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怎樣的經濟形勢?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新中國成立時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為學生理解和認識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的必要性、正確性奠定基礎。

[小結]

依據板書要點,師生共同回顧小結。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4課時] 第4課

觀看歷史影視片

[活動目標] 形象感受歷史,豐富歷史知識,拓展歷史思維。 提高對影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陶冶情操。

通過撰寫影視評論或觀后感,提高分析和寫作能力。 [活動準備] 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影視片:《英雄兒女》

通過第2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史實,對此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時思考: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活動過程] 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集體到學校多媒體階梯教室看電影《英雄兒女》。

要求學生在觀看時,自覺遵守紀律,不得高聲喧嘩,進、退場要求排隊進出。

3、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或心得體會,題目自擬。

[活動評價] 通過此次觀看紅色經典影片《英雄兒女》,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通過此次集體觀看影片,增強了學生的守紀觀念。

2、大部分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寫出了心得體會,紛紛表示: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出貢獻。

[第5課時]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一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時] 第5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課標內容] (1)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2)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聯想能力和歸納史實說明問題的能力。

(2)教師通過自己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知識,編寫讀書提綱,進一步掌握閱讀歷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開展訪問、調查研究活動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不僅建立起工業化的基礎,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2)引導學生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難點:“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先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向當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動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關情況。

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我國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有什么歷史意義?

(2)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恢復國民經濟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指出:新中國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沒有解決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確立起來。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復國民經濟任務完成之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如何把農民土地私有制轉化成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總之,如何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成為黨和人民政府當時的主要任務。

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新中國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之后,黨和人民政府決定怎樣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教師在適當

補充講述的基礎上,解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問答,明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的原因與內涵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的時間。

(2)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的要點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教材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要點。實際上,“一五”計劃的基本內容是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內容的具體化。

(3)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何時完成?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后回答后,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的第一批國產解放牌載貨汽車出廠》、《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等圖片,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感性認識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師提問: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怎樣制定和何時頒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講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教師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通過的,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

(5)教師提問: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通過,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什么關系?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場》圖,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觀察能力。

(6)教師提問:何謂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樣進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歷史意義?

[小結] 教師提問: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隨后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從政治、經濟和法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1)通過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剝削階級消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狀態結束,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惟一的經濟基礎;(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7課時] 第6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課標內容] (1)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2)講述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全面地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對10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概括,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3)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事跡共同點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情景,調查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危害性,認識其失誤的原因。

(2)感知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認識以這些英模人物為代表的人民群群眾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杰出貢獻。

(3)運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探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嚴重失誤的表現、危害及其教訓,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1957—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失誤的了解,認識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決克服急躁冒進,堅持實事求的思想路線。

(2)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先進事跡的了解,學習他們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失誤。

難點:(1)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為什么未能全面貫徹執行?(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中的嚴重失誤和某些成就。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三大改造的內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義?隨后教師指出:1956年,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從那時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導入新課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創造了條件。但是,中國應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新課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國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

1、中共“八大”召開

提問:1956年,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要解決什么問題?

先要求學生 閱讀課文小字內容,然后以討論方式回答。

教師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要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新的歷史性課題,必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作出正確的決策,指明前進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內容:(1)社會主要矛盾;(2)主要任務;(3)經濟建設方針。

教師強調:中共“八大”的決策是正確的,它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擾,“八大”的正確決策未能全面貫徹實行。

提問:中共“八大”后,“左”的錯誤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有關小字內容回答,然后教師加以概括。

2、“大躍進”運動

提問:什么是“大躍進”運動?它有何危害?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教師指出:“大躍進”是以乞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運動。發動這一運動是試圖迅速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場運動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極大破壞,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同時,導致了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盛行。

3、人民公社化運動

提問: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什么性質的組織?它的特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運動?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課文有關內容,特別注意課文中的卡通問答,然后教師加以講述。

4、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和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提問: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強調:造成1959—1961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方針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它的表現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自然災害也與“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社會秩序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密切相關,應該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里的“人禍”除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外,還有蘇聯政府背信棄義行為帶來的惡果,它加重了經濟困難的程度。

為了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糾正“大躍進”運動的嚴重失誤,1960年,黨中央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由于這一方針的貫徹執行,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提問: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樣的失誤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簡要歸納為三點:(1)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足;(2)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認識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進的結果。

二、十年建設的成就

1、經濟建設成就

提問:1957—1966年,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鐵人——王進喜

(2)無私奉獻——雷鋒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

[小結] 提問:1957—1966年,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發生了哪些嚴重的失誤?同時,有何成功的嘗試?這期間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為什么能取得這些成就?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的內容,概括如下:(1)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急躁冒進,給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2)成功嘗試: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60年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3)建設成就:從基本建設項目、工農業生產發展、科學技術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針”的指導;二是廣大人民群眾和英模人

物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的精神。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8課時] 第7課

全國大** [課標內容] 簡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長毛澤東的錯誤,鼓吹個人崇拜等歷史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毛澤東錯誤估計形勢,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全國大**歷史教訓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歷史事物,正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2)運用直觀教學法,講述“文化大革命”發動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的情況。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分析“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壞的危害性以及應從中吸取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后最嚴重損失的一場內亂。

(2)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抵制“文革”的錯誤做法,“二月抗爭”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奮起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3)全國大**是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從而認識到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自覺增強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民主與法制的破壞。

難點:“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及其性質。 [教學方法]

學習主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本課的主題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與法制的破壞及其嚴重后果,圍繞這個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本課學習內容,使學生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從而增強民主意識的法制觀念。

探究采取分層推進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個解決問題。

導入課課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表現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樣錯誤發動起來的?

問題二:中央文革小組的特殊地位說明了什么?

問題三:上海奪權是什么性質的事件?

問題四:江青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衛”的口號?

問題五:“革命委員會”取代地方保級黨委說明了什么?

問題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為什么整整十年沒有召開過一次會議?

問題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惡果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權力地位急劇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問題二:“文革”初期,紅衛兵運動席卷全國,這一運動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問題三:全國大**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有何嚴重危害?

問題四: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為什么被誣蔑為“二月逆流”?

問題五:國家主席劉少奇為什么會被迫害致死,成為黨的歷史上的最大冤案?

問題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國公安、檢察和司法機關遭受沖擊,甚至被“砸爛”,帶來了什么后果?

3、維護民主法制的斗爭

問題一: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說明了什么?

問題二:“二月抗爭”是什么性質的斗爭?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三:劉少奇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尊嚴和人格,這說明了什么?

問題四: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被誣蔑為“二月逆流”;劉少奇以憲法為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卻不起任何作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上述問題采取分組討論方式,由學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難度較大的問題,由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 圍繞本課重點,從以下幾點小結:

(1)說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的內亂。

(2)在“文化大革命”這場長達10年的內亂中,民主法制橫遭踐踏,社會秩序混亂,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二月抗爭”是老一輩革命家為捍衛黨和國家利益,維護黨的集體領導原則,捍衛民主法制而進行的英勇斗爭,他們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9課時] 第8課

**中的國民經濟

[課標內容] 簡述“文化大革命”中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培養**時期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整頓前后經濟形勢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的嚴重破壞,認識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的相互關系。

(2)運用比較法教授**對國民經濟的破壞,理解周恩來調整經濟和鄧小平全面整頓對經濟恢復的積極作用。

(3)運用問題討論法,闡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先后覆滅的原因以及“文革”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嚴重破壞,增強維護社會穩定

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2)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覆滅說明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陰謀家、野心家決沒有好下場;歷史又一次證明失民心者遭唾棄,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難點:(1)林彪集團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確定為毛澤東的法定接班人后發動政變,陰謀殺害毛澤東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形成及其篡權活動。 [教學方法] 主題知識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本課的主題是**中的國民經濟。為了突出這個主題,教學時可以調整課文內容,進行分層探究教學。

導入新課

1、**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問題一:1967——1968年,國民經濟形勢迅速惡化的原因是什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問題二:1973年,國民經濟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三:1974年,剛剛復蘇的國民經濟為什么又陷入混亂局面?

問題四:1975年,國民經濟為什么再度回升,后來為什么又遭

到破壞?

問題五:“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造成了哪些嚴重的破壞?

問題六:根據課文內容繪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民經濟曲折發展的軌跡圖,探究國民經濟的起伏與社會政治局面的關系,并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第六題是帶有總結性的問題,在學生探究時,教師作適當輔導,并著重指出:國民經濟的起伏是與社會政治局面密切相關的。社會**使國民經濟遭受破壞,社會政治局面穩定是國民經濟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當充分地暴露出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體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絕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要努力維護社會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穩定,并采取正確的措施努力發展國民經濟,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所做的努力

問題一:林彪集團是怎樣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團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為恢復經濟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問題三:“批林批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響?

問題四: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實行全面整頓從哪里開

始?有何成效?

問題五:鄧小平全面整頓的實質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頓遭到了什么阻力?

問題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民經濟在遭受巨大損失同時,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七:“四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結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有何重大意義?

上述問題由學生自主探討解答,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 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國民經濟曲折起伏的軌跡:“破壞——回升——再破壞——再回升——再破壞”,直至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國民經濟才逐步走上恢復發展的道路。二是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堅決抵制“左傾”錯誤,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英勇斗爭,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0課時] 第9課

“文革”經歷訪談 [活動目標]

訪問長輩,了解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進一步掌握有關“文革”的歷史知識,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聽取長輩對“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加深對“文革”性質的認識,從中吸取有關的歷史教訓。

通過訪談活動,提高對歷史上的是非功過的分辨能力,同時學會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動準備] 擬定訪談專題。 確定訪談對象。 學習速記方法。 [活動過程] 活動方式:各班分為若干個小組,到該小組某位同學家訪問其長輩。

要求各小組進家訪談時一是要講禮貌,二是要事先擬好提問提綱,三是要認真作好記錄。

各小組對訪談的資料,要及時進行整理。 各小組要寫出訪談心得體會。 [活動評價] 用一節課的時間,各小組選派幾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體會,同時,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找出不足這處。

[第11課時]

講評第二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二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2課時] 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內容] 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所學內容,培養從宏觀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能力。

(2)通過“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的討論,培養學生個性思

維和創新思維的品質。

(3)通過訪談前輩的活動,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讓學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論問題,認識真理標準討論和鄧小平講話的深遠意義。 (2)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由“文革”**到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轉折。

(3)學習用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去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學習比較思維的方法,學習從歷史史實歸納歷史特征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知以鄧小平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糾正錯誤的偉大胸懷和敢于創新的開拓精神。

(2)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途徑。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十一屆三中全會。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導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提問: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大革命”的有關內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開始?哪一年結束?在學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災難的1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邁入了一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導入新課

一、真理標準討論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人們有怎樣的要求?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你對此有何評價?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指出:當時人們要求平反冤假錯案,糾正“文革”錯誤,而當時中央領導人卻繼續堅持“左”的錯誤,經濟上急躁冒進,造成嚴重的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政治上指出“兩個凡是”的方針,不愿糾正“文革”的錯誤。

提問:什么是“兩個凡是”?“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亦可進行討論。教師講評指出:這是在繼續維持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是搞教條主義,不利于撥亂反正和開創新局面。教師可結合重點難點分析進一步拓展。

提問: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學生回顧政治學科知識進行思考討論。

提問:為什么要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后講評?(1)理論上撥亂反正的需要;(2)堅持實踐標準,能破除迷信和個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

提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強調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問:真理標準討論有何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歸納:(1)理論上撥亂反正;(2)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3)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解放了思想;(4)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提問:鄧小平在批“兩個凡是”中有何重大貢獻?幫助學生歸納:(1)提出要完整準確地對待毛澤東思想;(2)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鄧小平在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什么為題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后,可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主要內容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什么時候召開?主要內容有哪些?指導學生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進行歸納。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怎樣的改革開放總方針?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兩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對內改革的目的和具體政策的設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內容和目的。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在組織上是怎樣進行撥擾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第三段小字內容并加以適當闡釋。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如何?為什么說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小結]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時,當時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繼續堅持“左”的錯誤,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提問:鄧小平是怎樣批“兩個凡是”的?真理標準討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個運動有何意義?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以什么題目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意義何在?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

些?意義如何?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3課時] 第11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標內容]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

(2)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改革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歷史思維的能力。

(2)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農村和城市改革偉大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立與鄉鎮企業的崛起,以及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企業勃興的偉大變化,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經濟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

(2)聯系現實生活理解歷史內容,通過討論逐漸認清歷史事物

的本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農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前提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養與時俱進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創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紀晚期中國農村改革中農民實行包產到戶和創辦鄉鎮企業的偉大創舉,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重點和難點] 重點:(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國有企業的改革。

難點:(1)鄉鎮企業“異軍突起”;(2)民營企業的勃興。

[教學方法]

采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十屆三中全會是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有何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我國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使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成為時代的主題。

導入新課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鳳陽縣農民喜慶豐收》圖。

講:(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個地方搞起來?(2)什么

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哪一位同學講一講鳳陽縣農民包產到戶的情況?(4)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5)后來農村改革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議:(1)為什么要包產到戶?包產到戶對農民有什么好處?(2)對于“包產到戶”,當時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的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認為這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行:請說說你家里或農村親戚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顯著變化。

二、鄉鎮企業的崛起

讀:通讀本目內容,并觀看本目內相關圖片。

講:(1)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現象出現于什么時候?(2)在農村改革中,鄉鎮企業創辦有哪些形式?(3)鄉鎮企業群主要出現在我國哪三大地區?(4)鄉鎮企業創辦有什么成效?

議:(1)我國農村改革大潮中,為什么會出現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現象?(2)鄉鎮企業崛起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意義?

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都是中國農民在當代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自發搞起來的。請談談你對此的感想。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講:(1)中央制定的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開?家

以什么改革為重點?(3)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成效如何?

議:(1)為什么說《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2)為什么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3)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什么?

行:請你談一談你所熟悉的一個改制取得成效的國有企業的情況。

四、民營企業的勃興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講:(1)現階段我國民營經濟包括哪兩種經濟成分?它們從什么時候莛發展起來?(2)說一說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效?

議:(1)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有何異同?(2)我國改革大潮中,民營經濟為什么會莛發展起來?(3)個體、私營經濟的興起有何意義?

行:以本地的某個民營企業為對象,了解它的創業的艱辛歷程。

[小結] 提問: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農民有哪兩大創舉?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哪種經濟形式成為改革的重點?哪種經濟形式莛發展起來?

提問: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什么?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4課時] 第12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課標內容] 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理解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與跨學科綜合的能力。

(2)通過比較中國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3)通過思考對外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想像加入世貿組織10年后中國將會怎樣,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踐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進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史實,認識我國對外開放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南到北、由東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進過程,學習運用地理知識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

(2)通過比較理解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政策內涵,學會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在對外開放大格局中,聯系身邊實際,為當地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比較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情感。

(2)認識對外開放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樹立對外開放的觀念和意識。

(3)通過學習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思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強化機遇意識與危機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2)為什么要創立經濟特區?(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難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學方法] 按“體驗情景——講述信息——討論問題——實踐創新”四步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上一節我們學習了“農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與開放并舉。在對內改革的同時,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導入新課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的深圳特區》、《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我國在什么時候開始實行對外開放?(2)我國哪一年開始創立經濟特區?設立了哪四個經濟特區?(3)設立海南省,并作為經濟特區是哪一年?(4)請計時 一講深圳設為經濟特區后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情況。

討論問題:(1)什么是對外開放?我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2)什么是經濟特區?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國為什么要設立經濟特區?(4)為什么經濟特區都設在廣東、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5)為什么深圳特區設立后,當地的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

實踐創新:深圳特區建設者最著名的口號是什么?談談你對這一句口號的看法。

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14個沿海城市的報道》、《發展中的上海浦東新區一角》、《對外開放新格局》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建立經濟特區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2)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開放了哪14個城市?國家給予這些開放城市怎樣的經濟政策?開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國哪一年建立了哪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給予沿海經濟區什么樣的經濟政策?建立沿海經濟

區有什么作用?(4)黨中央、國務院哪一年決定實行浦東開發開放?給予浦東怎樣的開發開放政策?浦東開發開放有什么作用?(5)我國哪一年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和內陸省會(首府)城市?開放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過逐步開放,我國形成了怎樣的開放格局?(7)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討論問題:(1)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什么特點?你怎樣理解這些特點?(2)我國為什么會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3)鄧小平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以展離不開世界”。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4)我國現代的開放與近代的開放有什么區別?

實踐創新:(1)從《對外開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個經濟特區和1984年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們所在地區在全國大開放格局中處于怎樣的地理位置?我們應當怎樣趨利避害地發展本地經濟?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內容和史海拾貝內容,觀看《中國代表在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上簽字》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什么是世貿組織?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這個組織的目標是什么?(2)我國哪一年加入世貿組織?是在世貿組織哪一次會議上簽字加入的?請講一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

討論問題:(1)我國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哪些利弊?我們應該怎樣努力消除加入該組織的不良影響?

實踐創新:說一說,對外開放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想像一下,加入世貿組織10年后的中國將會怎樣?

[小結]

1、實行對外開放初期,我國先后建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

2、在建立經濟特區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

3、我國現在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這個格局有哪些特點?

4、我國哪一年加世貿組織?加入該組織對我國有何利弊?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5課時] 第13課

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課標內容] 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聯系歷史與現實,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從歷史素材中提煉概括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教材提供的歷史素材中提煉知識并進行系統整理的方法。

(2)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資料收集和走訪、調查活動,讓學生體驗獨立地、多途徑地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法制觀念,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

(2)聯系歷史,今昔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的民主建設、我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同中學生有關的法律。

導入新課

一、法制建設的成就

1、1982年新憲法的頒布

2、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

3、《刑法》的頒布與修訂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推進

1、我國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

3、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

[小結]

1、復習提問:本課中能體現我國法制建設成就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2、歸納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知識要點。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6課時] 第14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課標內容]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回顧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察理解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標志及其歷史過程。

(2)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認識同計劃經濟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從而加深對鄧小平理論指導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目標和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激勵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努力拼搏。

(2)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鄧小平為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顯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

路線;(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過程。

難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法]

主題知識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這次會議有何重大歷史意義?要求學生回顧第10課的內容作出回答。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時,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在這次大會上開始形成。

導入新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的重大決策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逝世

2、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小結] 本課的主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課文重點闡述的是理論上的偉大貢獻:(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明確;(3)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7課時] 講評第三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三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歷史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時]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內容] (1)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2)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文及所附圖表,探討課中思考題,讓學生感知開國大典的動人場面,加深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理解。

(2)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走訪經歷過新中國成立時代的老人,使學生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名言的深刻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偉大事件,

也是20世紀世界偉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養學生熱愛新中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2)使學生認識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和西藏農奴主勢力的控制和掠奪,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成果。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難點:西藏和平解放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導學、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同學們能概括一下建國前夕解放戰爭的形勢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4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國大陸基本解放。中國人民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導入新課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會議的召開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會議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出席會議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這體現了會議的什么特點?

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進行講評和點撥。

2、會議的主要內容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會議的幾項主要內容:(1)討論通過了《共同綱領》;(2)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主席和副主席;(3)決定了共和國的首都、紀年法、國歌和國旗;(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問題一:《共同綱領》有哪些主要內容?為什么說它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問題二:你能說說國旗的寓意有哪些嗎?

教師適當補充一引起資料,供學生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參考。

3、會議的意義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何重要意義?

引導學生結合會議召開的背景和會議的主要內容分析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講解: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全國人大召開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職權,由它制定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政協會議還確定了新中國的首都、國歌、國旗和紀年法。所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準備。

二、開國大典

問題一:看了開國大典的幾幅插圖,聯想到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你有何感想?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學生閱讀課文,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片段,然后展開討論。教師適應提示和點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問: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和相關歷史資料,然后分組展開討論。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結合重點難點分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

[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

問題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問題三: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其意義是什么?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2課時]

第2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課標內容] 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及觀看影片片段,歸納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2)組織學生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觀看有關圖片、錄像資料,并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展開辯論,讓學生認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必要性。

(2)組織學生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志愿軍戰士這種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過讓學生回顧中國近代百余年來的屈辱及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任務,使學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原因,培養學生不畏強權、敢于挺身與侵略者斗爭的優秀品質。

(2)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學習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的精神。

難點:面對朝鮮半島燃起的戰火,中國要不要出兵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故事講述,教師點評歸納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么時候成立的?有什么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帝國主義是不是因此而放棄了對中國的侵略野心呢?教師明確指出:美國利用朝鮮戰爭之機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在這嚴峻考驗面前,年輕的共和國政府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導入新課

一、朝鮮戰爭爆發

情景體驗:多媒體顯示《朝鮮半島形勢圖》、《中國遼寧安東遭美軍轟炸后的民房》圖,并放映有關朝鮮戰爭的歷史影視資料片

段,使學生置身于當年的戰爭環境中。

問題探究:(1)三八線是怎么回事?三八線的劃分給朝鮮事帶來了什么后果?(2)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有何反應?這種反應的實質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為什么要請求中國出兵援助?(4)中國政府應不應該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軍入朝作戰,可能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小結幾個環節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確性,初步培養學生 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全局觀念。

二、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情景體驗:教師放映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上甘嶺戰役等歷史影片資料片段,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英雄贊歌》,并展示《彭德懷在朝鮮前線視察》圖、《黃繼光》 、《邱少云》圖像等,讓學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氛圍之中,全身感受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問題探究:(1)抗美援朝戰爭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是誰?入朝的中國軍隊為什么叫中國人民志愿軍而不叫中國人民解放軍?(2)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遇到了哪些困難?(3)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4)為什么說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發揚了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情景體驗:繼續播放有關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后期戰況,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美國陸軍上將、“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受到熱烈歡迎情景的歷史影視資料片段,讓學生感受志愿軍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和抗美援朝戰爭后的喜悅。

問題探究:(1)美國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同中、朝代表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的?(2)新中國剛成立,貧窮落后;美國在二戰后是世界最強大最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卻以弱勝強,這是為什么?(3)彭德懷說:“西方侵略者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結合你所學過的中國近代史,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認識。(4)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后為什么會受到熱烈歡迎?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歸納幾個環節解決問題。

[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重大的歷史活動。為了保愛衛國,年輕的共和國以落后的武器、簡陋的條件與世界一流強國美國對抗,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贊美!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3課時] 第3課

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內容]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步驟及順利完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啟發學生歸納中國歷史上有關土地問題的史實,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要求學生走訪當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培養學生調查、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組織學生討論,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2)要求學生整理出知識要點,鞏固本課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對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對土地改革中有關政策的理解,使學生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的重要性,明確基本國情是黨和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

[重點和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運動。

難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涉及的內容繁雜,許多措施不易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二戰結束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為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能夠打敗美國侵略軍,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由此引出國內土地改革。因為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之一。

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土地占有情況和農民生活狀況的影片片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運動的必要性。然后提問,要求回答: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

(2)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何時頒布的?它規定了怎樣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向學生

提供與之相關的圖文、影視、記錄片、實物等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和卡通問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問: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從何時開始?其總政策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進一步提問: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有步驟、有分別地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文字、圖示和卡通問答,指導學生討論解答。

(4)提問: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結果怎樣?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得出答案。

(5)提問:你認為土地改革有何歷史意義?對于這一問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結論,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散思維,提出新的見解。如消滅了我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為我國工業化開辟了道路,等等。

(6)國民經濟的恢復

提問: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怎樣的經濟形勢?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新中國成立時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為學生理解和認識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的必要性、正確性奠定基礎。

[小結]

依據板書要點,師生共同回顧小結。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4課時] 第4課

觀看歷史影視片

[活動目標] 形象感受歷史,豐富歷史知識,拓展歷史思維。 提高對影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陶冶情操。

通過撰寫影視評論或觀后感,提高分析和寫作能力。 [活動準備] 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影視片:《英雄兒女》

通過第2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史實,對此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時思考: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活動過程] 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集體到學校多媒體階梯教室看電影《英雄兒女》。

要求學生在觀看時,自覺遵守紀律,不得高聲喧嘩,進、退場要求排隊進出。

3、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或心得體會,題目自擬。

[活動評價] 通過此次觀看紅色經典影片《英雄兒女》,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通過此次集體觀看影片,增強了學生的守紀觀念。

2、大部分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寫出了心得體會,紛紛表示: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出貢獻。

[第5課時]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一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時] 第5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課標內容] (1)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2)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聯想能力和歸納史實說明問題的能力。

(2)教師通過自己設計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知識,編寫讀書提綱,進一步掌握閱讀歷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開展訪問、調查研究活動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不僅建立起工業化的基礎,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2)引導學生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難點:“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先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向當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動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關情況。

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我國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有什么歷史意義?

(2)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恢復國民經濟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指出:新中國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沒有解決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確立起來。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復國民經濟任務完成之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如何把農民土地私有制轉化成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總之,如何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成為黨和人民政府當時的主要任務。

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新中國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之后,黨和人民政府決定怎樣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教師在適當

補充講述的基礎上,解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問答,明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的原因與內涵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的時間。

(2)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的要點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教材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要點。實際上,“一五”計劃的基本內容是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內容的具體化。

(3)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何時完成?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后回答后,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的第一批國產解放牌載貨汽車出廠》、《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等圖片,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感性認識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師提問: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怎樣制定和何時頒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講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教師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通過的,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

(5)教師提問: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通過,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什么關系?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場》圖,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觀察能力。

(6)教師提問:何謂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樣進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歷史意義?

[小結] 教師提問: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隨后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從政治、經濟和法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1)通過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剝削階級消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狀態結束,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惟一的經濟基礎;(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7課時] 第6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課標內容] (1)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2)講述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全面地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對10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概括,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3)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事跡共同點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情景,調查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危害性,認識其失誤的原因。

(2)感知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認識以這些英模人物為代表的人民群群眾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杰出貢獻。

(3)運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探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嚴重失誤的表現、危害及其教訓,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1957—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失誤的了解,認識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決克服急躁冒進,堅持實事求的思想路線。

(2)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先進事跡的了解,學習他們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失誤。

難點:(1)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為什么未能全面貫徹執行?(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中的嚴重失誤和某些成就。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三大改造的內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義?隨后教師指出:1956年,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從那時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導入新課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創造了條件。但是,中國應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新課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國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

1、中共“八大”召開

提問:1956年,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要解決什么問題?

先要求學生 閱讀課文小字內容,然后以討論方式回答。

教師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要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新的歷史性課題,必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作出正確的決策,指明前進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內容:(1)社會主要矛盾;(2)主要任務;(3)經濟建設方針。

教師強調:中共“八大”的決策是正確的,它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擾,“八大”的正確決策未能全面貫徹實行。

提問:中共“八大”后,“左”的錯誤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有關小字內容回答,然后教師加以概括。

2、“大躍進”運動

提問:什么是“大躍進”運動?它有何危害?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教師指出:“大躍進”是以乞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運動。發動這一運動是試圖迅速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場運動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極大破壞,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同時,導致了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盛行。

3、人民公社化運動

提問: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什么性質的組織?它的特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運動?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課文有關內容,特別注意課文中的卡通問答,然后教師加以講述。

4、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和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提問: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強調:造成1959—1961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方針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它的表現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自然災害也與“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社會秩序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密切相關,應該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里的“人禍”除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外,還有蘇聯政府背信棄義行為帶來的惡果,它加重了經濟困難的程度。

為了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糾正“大躍進”運動的嚴重失誤,1960年,黨中央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由于這一方針的貫徹執行,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提問: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樣的失誤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簡要歸納為三點:(1)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足;(2)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認識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進的結果。

二、十年建設的成就

1、經濟建設成就

提問:1957—1966年,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鐵人——王進喜

(2)無私奉獻——雷鋒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

[小結] 提問:1957—1966年,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發生了哪些嚴重的失誤?同時,有何成功的嘗試?這期間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為什么能取得這些成就?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的內容,概括如下:(1)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急躁冒進,給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2)成功嘗試: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60年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3)建設成就:從基本建設項目、工農業生產發展、科學技術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針”的指導;二是廣大人民群眾和英模人

物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的精神。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8課時] 第7課

全國大** [課標內容] 簡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長毛澤東的錯誤,鼓吹個人崇拜等歷史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毛澤東錯誤估計形勢,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全國大**歷史教訓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歷史事物,正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2)運用直觀教學法,講述“文化大革命”發動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的情況。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分析“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壞的危害性以及應從中吸取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后最嚴重損失的一場內亂。

(2)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抵制“文革”的錯誤做法,“二月抗爭”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奮起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3)全國大**是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從而認識到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自覺增強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民主與法制的破壞。

難點:“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及其性質。 [教學方法]

學習主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本課的主題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與法制的破壞及其嚴重后果,圍繞這個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本課學習內容,使學生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從而增強民主意識的法制觀念。

探究采取分層推進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個解決問題。

導入課課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表現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樣錯誤發動起來的?

問題二:中央文革小組的特殊地位說明了什么?

問題三:上海奪權是什么性質的事件?

問題四:江青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衛”的口號?

問題五:“革命委員會”取代地方保級黨委說明了什么?

問題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為什么整整十年沒有召開過一次會議?

問題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惡果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權力地位急劇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問題二:“文革”初期,紅衛兵運動席卷全國,這一運動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問題三:全國大**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有何嚴重危害?

問題四: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為什么被誣蔑為“二月逆流”?

問題五:國家主席劉少奇為什么會被迫害致死,成為黨的歷史上的最大冤案?

問題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國公安、檢察和司法機關遭受沖擊,甚至被“砸爛”,帶來了什么后果?

3、維護民主法制的斗爭

問題一: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說明了什么?

問題二:“二月抗爭”是什么性質的斗爭?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三:劉少奇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尊嚴和人格,這說明了什么?

問題四: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被誣蔑為“二月逆流”;劉少奇以憲法為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卻不起任何作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上述問題采取分組討論方式,由學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難度較大的問題,由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 圍繞本課重點,從以下幾點小結:

(1)說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的內亂。

(2)在“文化大革命”這場長達10年的內亂中,民主法制橫遭踐踏,社會秩序混亂,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二月抗爭”是老一輩革命家為捍衛黨和國家利益,維護黨的集體領導原則,捍衛民主法制而進行的英勇斗爭,他們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9課時] 第8課

**中的國民經濟

[課標內容] 簡述“文化大革命”中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培養**時期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整頓前后經濟形勢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的嚴重破壞,認識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的相互關系。

(2)運用比較法教授**對國民經濟的破壞,理解周恩來調整經濟和鄧小平全面整頓對經濟恢復的積極作用。

(3)運用問題討論法,闡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先后覆滅的原因以及“文革”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嚴重破壞,增強維護社會穩定

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2)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覆滅說明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陰謀家、野心家決沒有好下場;歷史又一次證明失民心者遭唾棄,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難點:(1)林彪集團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確定為毛澤東的法定接班人后發動政變,陰謀殺害毛澤東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形成及其篡權活動。 [教學方法] 主題知識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本課的主題是**中的國民經濟。為了突出這個主題,教學時可以調整課文內容,進行分層探究教學。

導入新課

1、**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問題一:1967——1968年,國民經濟形勢迅速惡化的原因是什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問題二:1973年,國民經濟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三:1974年,剛剛復蘇的國民經濟為什么又陷入混亂局面?

問題四:1975年,國民經濟為什么再度回升,后來為什么又遭

到破壞?

問題五:“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造成了哪些嚴重的破壞?

問題六:根據課文內容繪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民經濟曲折發展的軌跡圖,探究國民經濟的起伏與社會政治局面的關系,并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第六題是帶有總結性的問題,在學生探究時,教師作適當輔導,并著重指出:國民經濟的起伏是與社會政治局面密切相關的。社會**使國民經濟遭受破壞,社會政治局面穩定是國民經濟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當充分地暴露出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體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絕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要努力維護社會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穩定,并采取正確的措施努力發展國民經濟,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所做的努力

問題一:林彪集團是怎樣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團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為恢復經濟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問題三:“批林批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響?

問題四: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實行全面整頓從哪里開

始?有何成效?

問題五:鄧小平全面整頓的實質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頓遭到了什么阻力?

問題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民經濟在遭受巨大損失同時,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七:“四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結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有何重大意義?

上述問題由學生自主探討解答,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 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國民經濟曲折起伏的軌跡:“破壞——回升——再破壞——再回升——再破壞”,直至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國民經濟才逐步走上恢復發展的道路。二是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堅決抵制“左傾”錯誤,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英勇斗爭,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0課時] 第9課

“文革”經歷訪談 [活動目標]

訪問長輩,了解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進一步掌握有關“文革”的歷史知識,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聽取長輩對“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加深對“文革”性質的認識,從中吸取有關的歷史教訓。

通過訪談活動,提高對歷史上的是非功過的分辨能力,同時學會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動準備] 擬定訪談專題。 確定訪談對象。 學習速記方法。 [活動過程] 活動方式:各班分為若干個小組,到該小組某位同學家訪問其長輩。

要求各小組進家訪談時一是要講禮貌,二是要事先擬好提問提綱,三是要認真作好記錄。

各小組對訪談的資料,要及時進行整理。 各小組要寫出訪談心得體會。 [活動評價] 用一節課的時間,各小組選派幾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體會,同時,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找出不足這處。

[第11課時]

講評第二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二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2課時] 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內容] 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所學內容,培養從宏觀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能力。

(2)通過“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的討論,培養學生個性思

維和創新思維的品質。

(3)通過訪談前輩的活動,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讓學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論問題,認識真理標準討論和鄧小平講話的深遠意義。 (2)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由“文革”**到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轉折。

(3)學習用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去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學習比較思維的方法,學習從歷史史實歸納歷史特征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知以鄧小平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糾正錯誤的偉大胸懷和敢于創新的開拓精神。

(2)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途徑。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十一屆三中全會。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導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提問: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大革命”的有關內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開始?哪一年結束?在學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災難的1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邁入了一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導入新課

一、真理標準討論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人們有怎樣的要求?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你對此有何評價?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指出:當時人們要求平反冤假錯案,糾正“文革”錯誤,而當時中央領導人卻繼續堅持“左”的錯誤,經濟上急躁冒進,造成嚴重的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政治上指出“兩個凡是”的方針,不愿糾正“文革”的錯誤。

提問:什么是“兩個凡是”?“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亦可進行討論。教師講評指出:這是在繼續維持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是搞教條主義,不利于撥亂反正和開創新局面。教師可結合重點難點分析進一步拓展。

提問: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學生回顧政治學科知識進行思考討論。

提問:為什么要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后講評?(1)理論上撥亂反正的需要;(2)堅持實踐標準,能破除迷信和個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

提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強調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問:真理標準討論有何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歸納:(1)理論上撥亂反正;(2)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3)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解放了思想;(4)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提問:鄧小平在批“兩個凡是”中有何重大貢獻?幫助學生歸納:(1)提出要完整準確地對待毛澤東思想;(2)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鄧小平在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什么為題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后,可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主要內容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什么時候召開?主要內容有哪些?指導學生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進行歸納。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怎樣的改革開放總方針?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兩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對內改革的目的和具體政策的設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內容和目的。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在組織上是怎樣進行撥擾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第三段小字內容并加以適當闡釋。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如何?為什么說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小結]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時,當時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繼續堅持“左”的錯誤,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提問:鄧小平是怎樣批“兩個凡是”的?真理標準討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個運動有何意義?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以什么題目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意義何在?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

些?意義如何?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3課時] 第11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標內容]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

(2)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改革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歷史思維的能力。

(2)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農村和城市改革偉大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立與鄉鎮企業的崛起,以及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企業勃興的偉大變化,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經濟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

(2)聯系現實生活理解歷史內容,通過討論逐漸認清歷史事物

的本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農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前提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養與時俱進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創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紀晚期中國農村改革中農民實行包產到戶和創辦鄉鎮企業的偉大創舉,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重點和難點] 重點:(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國有企業的改革。

難點:(1)鄉鎮企業“異軍突起”;(2)民營企業的勃興。

[教學方法]

采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十屆三中全會是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有何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我國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使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成為時代的主題。

導入新課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鳳陽縣農民喜慶豐收》圖。

講:(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個地方搞起來?(2)什么

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哪一位同學講一講鳳陽縣農民包產到戶的情況?(4)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5)后來農村改革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議:(1)為什么要包產到戶?包產到戶對農民有什么好處?(2)對于“包產到戶”,當時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的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認為這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行:請說說你家里或農村親戚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顯著變化。

二、鄉鎮企業的崛起

讀:通讀本目內容,并觀看本目內相關圖片。

講:(1)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現象出現于什么時候?(2)在農村改革中,鄉鎮企業創辦有哪些形式?(3)鄉鎮企業群主要出現在我國哪三大地區?(4)鄉鎮企業創辦有什么成效?

議:(1)我國農村改革大潮中,為什么會出現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現象?(2)鄉鎮企業崛起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意義?

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都是中國農民在當代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自發搞起來的。請談談你對此的感想。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講:(1)中央制定的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開?家

以什么改革為重點?(3)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成效如何?

議:(1)為什么說《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2)為什么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3)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什么?

行:請你談一談你所熟悉的一個改制取得成效的國有企業的情況。

四、民營企業的勃興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講:(1)現階段我國民營經濟包括哪兩種經濟成分?它們從什么時候莛發展起來?(2)說一說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效?

議:(1)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有何異同?(2)我國改革大潮中,民營經濟為什么會莛發展起來?(3)個體、私營經濟的興起有何意義?

行:以本地的某個民營企業為對象,了解它的創業的艱辛歷程。

[小結] 提問: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農民有哪兩大創舉?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哪種經濟形式成為改革的重點?哪種經濟形式莛發展起來?

提問: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什么?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4課時] 第12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課標內容] 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理解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與跨學科綜合的能力。

(2)通過比較中國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3)通過思考對外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想像加入世貿組織10年后中國將會怎樣,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踐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進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史實,認識我國對外開放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南到北、由東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進過程,學習運用地理知識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

(2)通過比較理解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政策內涵,學會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在對外開放大格局中,聯系身邊實際,為當地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比較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情感。

(2)認識對外開放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樹立對外開放的觀念和意識。

(3)通過學習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思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強化機遇意識與危機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2)為什么要創立經濟特區?(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難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學方法] 按“體驗情景——講述信息——討論問題——實踐創新”四步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上一節我們學習了“農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與開放并舉。在對內改革的同時,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導入新課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的深圳特區》、《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我國在什么時候開始實行對外開放?(2)我國哪一年開始創立經濟特區?設立了哪四個經濟特區?(3)設立海南省,并作為經濟特區是哪一年?(4)請計時 一講深圳設為經濟特區后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情況。

討論問題:(1)什么是對外開放?我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2)什么是經濟特區?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國為什么要設立經濟特區?(4)為什么經濟特區都設在廣東、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5)為什么深圳特區設立后,當地的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

實踐創新:深圳特區建設者最著名的口號是什么?談談你對這一句口號的看法。

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14個沿海城市的報道》、《發展中的上海浦東新區一角》、《對外開放新格局》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建立經濟特區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2)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開放了哪14個城市?國家給予這些開放城市怎樣的經濟政策?開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國哪一年建立了哪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給予沿海經濟區什么樣的經濟政策?建立沿海經濟

區有什么作用?(4)黨中央、國務院哪一年決定實行浦東開發開放?給予浦東怎樣的開發開放政策?浦東開發開放有什么作用?(5)我國哪一年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和內陸省會(首府)城市?開放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過逐步開放,我國形成了怎樣的開放格局?(7)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討論問題:(1)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什么特點?你怎樣理解這些特點?(2)我國為什么會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3)鄧小平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以展離不開世界”。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4)我國現代的開放與近代的開放有什么區別?

實踐創新:(1)從《對外開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個經濟特區和1984年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們所在地區在全國大開放格局中處于怎樣的地理位置?我們應當怎樣趨利避害地發展本地經濟?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內容和史海拾貝內容,觀看《中國代表在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上簽字》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什么是世貿組織?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這個組織的目標是什么?(2)我國哪一年加入世貿組織?是在世貿組織哪一次會議上簽字加入的?請講一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

討論問題:(1)我國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哪些利弊?我們應該怎樣努力消除加入該組織的不良影響?

實踐創新:說一說,對外開放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想像一下,加入世貿組織10年后的中國將會怎樣?

[小結]

1、實行對外開放初期,我國先后建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

2、在建立經濟特區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

3、我國現在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這個格局有哪些特點?

4、我國哪一年加世貿組織?加入該組織對我國有何利弊?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5課時] 第13課

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課標內容] 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聯系歷史與現實,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從歷史素材中提煉概括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教材提供的歷史素材中提煉知識并進行系統整理的方法。

(2)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資料收集和走訪、調查活動,讓學生體驗獨立地、多途徑地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法制觀念,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

(2)聯系歷史,今昔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的民主建設、我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同中學生有關的法律。

導入新課

一、法制建設的成就

1、1982年新憲法的頒布

2、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

3、《刑法》的頒布與修訂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推進

1、我國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

3、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

[小結]

1、復習提問:本課中能體現我國法制建設成就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2、歸納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知識要點。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6課時] 第14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課標內容]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回顧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察理解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標志及其歷史過程。

(2)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認識同計劃經濟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從而加深對鄧小平理論指導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目標和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激勵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努力拼搏。

(2)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鄧小平為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顯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

路線;(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過程。

難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法]

主題知識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這次會議有何重大歷史意義?要求學生回顧第10課的內容作出回答。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時,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在這次大會上開始形成。

導入新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的重大決策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逝世

2、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小結] 本課的主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課文重點闡述的是理論上的偉大貢獻:(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明確;(3)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7課時] 講評第三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三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上一篇:水龍吟教案下一篇:窮人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