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

2024-01-02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從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征、課堂教學與管理的策略、課堂教學中如何高效提問等三個方面對高效率的數學教學作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數學課堂管理與教學優化

新課標的頒發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的價值取向作相應的調整。數學教育者必須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對教育過程和數學學科特點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調動教學中不同方面的積極因素,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

1 教育對象的學習心理與高效教學

學習的過程是通過智力活動,以及推動和調控這種智力活動的動力因素來完成的。簡單地說,學習除了智力活動,還必須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進行。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引導和推動智力活動的作用,并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增減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種。(1)激勵功能。它起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強,以一種內驅力保證學生處于積極狀態之中,整個學習活動得以展開并持久地進行下去。(2)選擇功能。它決定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應傾向。如學習過程回避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3)調控功能。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根據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調控學習的行為。如注意什么,忽視什么,強化什么行為,制止什么行為。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心理因素,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決定著我們的教學質量。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1)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2)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善于創設一種氛圍,合理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期待、困惑、憤悱的心理狀態,才能有效激發并維持學習熱情。(3)教學評價中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4)教學輔導中幫助學生科學歸因。

2 數學課堂的教學管理及優化的策略

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的高效來完成。對課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

良好的數學課堂管理應包括以下四個策略:(1)數學問題、方法與思想的準備?這包括多角度認識教材內容,多方面分析學生的思維,預設多樣的問題情境和考慮可能的異常情況。(2)課堂意外情形的及時處理?課堂的全部過程都應該在教師的控制中,任何問題的發生都要有及時的應對措施,不能漠視和拖延。(3)適當的課堂容量和教學進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進度不僅僅是教學任務的要求,從課堂管理策略來看也非常必需。(4)積極的交流與良性互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只有當學生與教師間的情感互動起來,學生對課堂的破壞性行為將大為減少,建設性行為相應增加。

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不能到處套用,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就應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現不同的教學結構。但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創設,仍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第一,“問題”原則?!皢栴}”是點燃思維運動的火花,是認知結構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就學習任務所提出的問題要處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提問的方式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語言要有情趣,內容要有較豐富的直觀背景,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發現過程的參與原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去探索數學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現過程。教師應精心設疑,置疑,適時調控,讓學生處在猜想、類比、推測和解答的思維活動中。

第三,歸納原則。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各知識要點,并揭示它們在知識整體上的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關系和結構上的統一性,特別要揭示出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第四,變式訓練原則。為了提高訓練效率,必須防止機械模仿,可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式開闊學生的思路。變式練習的思維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思維強度。

第五,反饋原則。數學教學是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對這個過程的控制,主要依據和學生的信息的聯系。教師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采取觀察、提問、練習、測驗等手段,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差距,靈活及時調整教學環節。

3 數學課堂的高效提問

3.1 提問的意義

提問本身不是目的,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然為教學目標服務。(1)提問能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2)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3)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4)提問能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所有要素,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使學生趨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教師以各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

3.2 高效的提問機制

首先,課堂上的提問應該是開放的。提問要注意兩個條件:(1)范圍。(2)目的性。在高效的提問中,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詳細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間的平衡。(下轉第94頁)(上接第74頁)其次,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使得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順序成為我們在教學中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布魯納的認知規律,知識的掌握包括:(1)辨別發現;(2)比較聯系;(3)解釋綜合;(4)應用實踐;(5)整合小結(評價)這五個過程,這也是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

最后,對提問本身的要求。(1)提問題時態度應當積極或中立,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2)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3)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的“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度”的特點得到了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大的學習過程,容易使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課堂嘗試的學習過程只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不決,降低教學效率。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以微課為核心要素的翻轉課堂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和爭議,針對現階段微課教學的現狀,課題組采用基于微課的“融合教學”方式,經過實踐與思考,提出翻轉課堂教學的方向在于核心素養的落實。

關鍵詞: 微課; 翻轉課堂; 融合教學; 核心素養

近年來,微課之風席卷我國教育界,引起各級教育單位的極大關注,百度“微課”能搜到約13,400,000個與之相關的結果,2015和2016年全國發表的微課相關論文均達到三千篇以上。筆者一直在思考,“微課”對教學有何影響?“微課”與課堂教學如何融合?

1 關于“微課”

微課(Micro Learning Resource),英文直譯為“微型學習資源”。胡鐵生等[1]首提“微課”,并給予定義,經過不斷更新,目前已經到了“微課3.0”。此外,黎加厚[2]、張一春、鄭小軍[3]等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各自對“微課”的定義,有叫“微課堂”、“微課程”等名稱,各家觀點雖有側重但基本內容其實很接近。筆者綜合歸納“微課”定義如下:“以‘微視頻’為載體,進行知識傳授(包括新授、復習、試題、探究任務等)或觀點傳播的視頻資源,一般時間短容量小,適宜網絡傳播和即時學習?!?/p>

當下關于“微課”的意義和作用,諸多言論,“點贊”的很多,唱“挽歌”的也不少。有人說,微課的發展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教育也必須作相應的調整。傳統課堂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進入信息時代,尤其是手持終端的普及、信息技術、理念的更新都使傳統教學模式不得不改變。也有人說,“微課”只是一陣風,捧紅大批專家,風過即止;如同這些年來出現過的其他教育風潮一樣,“微課”只是一種炒作,不會真正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影響[4,5]。議論紛紛之中,“微課”已來到了我們身邊,并正在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傳統課堂產生極大的沖擊。

作為中學一線教師,筆者這些年一直在關注和應用“微課”,在課堂上經常使用自己制作的“微課”進行輔助教學,同時閱讀了大量“微課”相關論文和著作,多次參加各級各類“微課”培訓,但是學習越深入,困惑越多。當前的不少“微課”培訓活動,要么停留在制作技術層面,要么就是高高在上的概念介紹和論證,少見實踐應用的案例實施。少數專家熱衷于對微課理論尤其是意義的探討,卻鮮見教學實踐的指導,一線教師在實踐方面做了嘗試卻缺少理論支撐和高端指導。很多教師對微課認識模糊,微課開發有混亂、低水平的傾向。慶幸的是,還是有人在“微課”教學應用的道路上摸索前進。筆者曾觀摩了蘇州電教館金陵館長及其團隊推廣的“微課程教學法”,以“三大模塊、導學一體”為主要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學科教學、學習技術和教學原理”,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進行了很多有效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直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影響了不少教師。

2 關于微課教學

“微課”應用到底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微課”到底是一陣風還是真正會對中國的教育乃至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會顛覆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嗎?

將教學“微視頻”上傳到在線平臺,學生單純通過移動終端進行觀看學習,這樣以“慕課”為代表的教學方式,目前比較常見,但多適用于大學自修或者成人教育,無論自控力、理解力還是時間安排,在當前國內基礎教育現狀下,對于廣大中小學生而言,這樣的終端自學只能是少量的輔助教學[6]。

“翻轉課堂”來自美國,也譯為“顛倒課堂”,有兩種說法,“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筆者更傾向采用“Flipped Classroom”,即翻轉的不僅僅是課堂形式,更多的是態度、觀念和行為。筆者嘗試進行翻轉課堂教學,也曾現場觀摩了部分教師基于翻轉課堂的公開課教學案例,歸納起來大致流程如圖1所示。

大量的實踐表明,翻轉課堂有很多優點。比如: 教師主導,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觀看視頻的時間和次數,達成自主學習;改變傳統教學教師、學生、課堂之間的關系,對傳統課堂模式產生影響[7]。但現階段而言,尤其結合江蘇化學教學現狀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生課后需要時間觀看微課視頻,實際上增加了學業負擔;二是微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符合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需求,但是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也帶來不易形成知識體系的弊端;三是部分微課“翻轉”點把握不準,將完整教學過程全部呈現,包括思考探究等內容,學生探究思維過程被弱化,教學效果自然也打折扣;四是“微課”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的方式,對學生參與意識、學習能力和自控力要求較高,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這個要求,對少數學生來說,反而有了偷懶機會導致學習退步;五是弱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功效,尤其是缺少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的環節;六是采取這樣的教學流程,一旦處理不當,會降低教學經濟性,從教學體驗來看,同一教學點所耗費時間可能會大幅增加,這對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學課時緊的現狀是致命問題。

3 我們的教學實踐

近年來,我省高中化學教學愈發尷尬,生源、課時均不足,故化學教學力爭高效。經過長時間研究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學生參與度,如何在教學各階段提高學生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對提升教學效率非常有意義。

3.1 教學思路

盡管存在諸多困難,本課題組仍堅持進行微課教學研究與實踐,探索“融合教學”方式,實行課內翻轉課堂教學[8]?;舅悸肥抢肧OLO理論將課時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分為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拓展抽象等知識層次;課前教師將低層次單點結構、多點結構知識設計成微課,將關聯結構與拓展抽象內容設計成“微項目”;課堂上首先利用“微課”將單點結構知識進行介紹,學生根據預習單自主學習,經檢測過關后,再由教師設計“項目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完成“微項目”討論,最后再過關檢測。以“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例,教學流程闡述如下。

3.2 課前準備

本課時屬于蘇教版《化學1》專題1第3單元,有三個教學點: 人類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核的結構。內容比較基礎,教學分為兩課時,第1課時介紹人類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第2課時介紹原子核的組成。第1課時教學重點是原子模型的探索歷史和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利用SOLO思維分級理論分析,本課時內容中,學生知識需求主要是探索歷史和核外電子排布知識;思維需求則是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學科思想則是著重養成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培養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科學的化學觀、發展觀[9]。列表分析如表1、表2所示。

3.3 課堂教學

引導學生學習過程如下:

活動1: 初預習

活動2: 深入自主學習知識點1——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活動3: 交流與討論

從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模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哪些啟迪?

你原來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樣的?與科學家眼里的原子有哪些不同?

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電子。對于多電子原子,你想象中電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運動的?

[設計意圖]

(1)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歷程屬于比較簡單的知識,學習幾無困難,但素養的養成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教者試圖引導學生去探尋知識背后的艱辛:

① 科學前進的道路上,遍地都是前人的汗水澆灌出的鮮花;

② 通過對探索成就的先后時間觀察,可以發現科學的進步是加速運動,越來越快,如果年輕的學生不投入學習,很快就會被時代拋棄;

③ 在教材列舉的多位科學家中,有幾位是師生關系,傳承和超越,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2) 設計過渡環節,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知識點的學習。

活動4: 深入自主學習知識點2——核外電子排布

活動5: 交流與討論

(1) 你認為原子具有怎樣的結構特點其性質才穩定?

(2) 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形式表示氧化鎂(MgO)的形成過程。思考: 金屬元素為什么常顯正價?非金屬元素為什么常顯負價?

(3) 你能歸納出元素常見價態(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嗎?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是如何推測的?

[設計意圖]

核外電子排布的基本知識并不難,而且學生有初中學習的基礎,筆者這樣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1) 物質的性質、用途等都與其結構密切相關;

(2) 學會思考,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表面,能主動去探索知識背后的原因;

(3) 在學習基本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思維和思想,確保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活動6: 隨堂測試

4 總結反思

4.1 關于“原子結構”教學

我們為什么而教?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層次:“為知識而教、為理解而教、為思維而教、為創新而教、為未來而教”。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多的應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落實科學品質,建立學科思想,促進學科素養的達成。

從有文明曙光之時起,人類就開始對“原子結構”的探索,無數科學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斷的“建立——推翻”,在持續“否定與傳承”的過程中探索科學真相[10]??茖W的進步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每一項科學成果的背后都是無數人的心血,今天微觀世界的研究已經到了“夸克”甚至更微小程度,而且還在持續進步之中,這一科學理念需要學生理解領會,畢竟年輕的學生代表著未來。

4.2 關于“微課”與“翻轉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最重要之處并不在于使用“微課”,而是這一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真正獲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微課只是翻轉方式之一,怎么使學生動起來,煥發早上八、九點鐘太陽的光彩,認真去學,明白怎么學,那才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11]。

翻轉課堂只是工具,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培養的是人,不是簡單考試的機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乃至生命火花,比傳輸知識重要?!敖逃皇枪噍?,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語),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舉一反三比機械重復訓練更重要。

關于“翻轉課堂”,很多人爭論不休,部分人在實踐,并且已經做出了成績,盡管還只是星星之火,但是隨著加入的教師越來越多,必將對傳統教學產生更大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中,大量新技術得到應用。應該追求新技術的應用,但更應崇尚“以人為本”的理念。技術的革新輔助教學實施,教育質量的提升又會促進技術的進步。目前,部分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授課過程中,過多依賴技術,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技術永遠只是手段,要想真正提升教學效果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產生的火花對學生成長所起的作用是任何新技術無法比擬的。比如在化學課堂中,虛擬實驗再逼真也無法替代學生動手實驗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課堂上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主導,決定課堂教學層次的是教師的核心素養而不是技術的進步,教師理念的更新比提高技術水準更為迫切,所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首先需要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 2013, 31(4): 36~42.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3, (4): 10~12.

[3]鄭小軍.微課發展誤區再審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6, (2): 61~66, 97.

[4]錢芳芳,錢凱.微課與傳統課堂對比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 2015, (28): 24~25.

[5]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4, (2): 48~54.

[6]宋兆爽,王春.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化學教學實踐研究——以高中化學“原電池”為例[J].化學教育, 2017, 38(1): 14~18.

[7]王素珍.例析高中化學“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之利弊[J].化學教育, 2014, 35(19): 28~32.

[8]劉海潮,姜大雨,王兆陽,張羽.支持“課內翻轉”的多元化中學化學微課設計[J].山東化工, 2016, 45(8): 121~124, 126.

[9]楊小丹.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南昌: 江西師范大學, 2016.

[10]王峰.在智慧對話中建構理性課堂——談“人類對于原子結構的認識”教學設計[J].化學教育, 2013, 34(11): 19~22.

[11]金陵著.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第1版)[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63~65.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第3篇

在新課程改革中,數學成為開發兒童潛能的重要工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一切使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那么,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如何才能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呢?

一、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我上過這樣一堂課,課題是《有幾棵樹》,在不同的班級進行試教,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確實很守紀律,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定的動作,如舉手發言、拿書、寫字外,其余動作都是多余的,甚至連教師讓他們討論問題或提出問題,舉手發言的學生甚少。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但跳著、喊著、搶著回答,還提出不同的看法,請看學生是如何算“8+6”的——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數6個,得14。生5:擺學具。先擺8個,再擺6個,一共14個。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會算9+6=15,所以8+6=14。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一個班級的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學習效果也不會高,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卻很愉快,學習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課堂切實需要紀律,課堂討論也要有秩序、有規則,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個性發展??墒?,守紀律是否就要兩手背后,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定的動作外,不做其他動作呢?這顯然不是課堂教學所需的必要條件,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學生影響教學而采取的一種預防手段。只要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必然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跳躍,如果教師把這看作是防礙教學,以紀律為名去強行抑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就會受到壓抑。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讓孩子體驗感悟的場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課堂。學生可以兩手自由擺放,兩腳隨便活動,而且可以離開座位與同學討論,還可以找教師請教,沒有喧鬧聲,但有激烈的討論聲,有時還伴隨著表達喜悅、遺憾或沮喪的動作和聲音。

二、認真對待學生的“兩極分化”

過去,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接受同樣的學習任務,回答著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迫使這些學生在被動狀態下完成任務。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減少了機械模仿,沒有了強制手段,減輕了學習壓力,一部分自覺性差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發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新,是師生互動中出現的新問題。由于課堂的開放,教師隨時都可能面臨學生提出新問題的挑戰,關注課堂的發展和變化,于是就無暇按傳統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輔導和幫助,這些都促使個別學生向差的一極分化。所以,對于兩極分化,應當具體分析。原來是齊步走,現在拉開了距離,好的更好了、更活躍了,一般能達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兩極分化”。有這樣一道題:3盒彩色筆,每盒12支, 求一共有多少支?你會用什么方法算?學生反饋時有:算法一,(擺學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連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數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數的分解組成法)10×3=30,2×3=6,30+6=36。這樣教學,一部分學生只會用一、兩種算法,而一部分學生每一種算法都能理解。我們應該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通過課改,讓所有學生處在同一發展水平上。關鍵是要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也可以適當使用分層教學,盡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求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格。

三、注重課堂機智的運用

課堂教育機智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機敏而靈活地教育學生,隨機應變地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時、分、秒》一課時,突然聽到“啪”的一聲,一個小鬧鐘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 “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這個學生的身上。接著許多學生叫了起來:“賠!要賠給陽陽同學!”于是,我接過學生的話茬,說:“賠?當然要賠!不過應該由老師來賠,因為這個鬧鐘是我要求帶來的?!闭f完,我微笑著對她說:“現在,老師把班級的這個掛鐘借給你?!比缓筠D身對大家說:“事先申明,如果這個打碎,還是老師賠!”聞聽此言,大家安靜下來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臉上。這個片斷我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在那一瞬間,那個學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知道,學生無心打破鬧鐘,自責已經讓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評,那么這個學生探究的天性和熱情,也許就這樣會被壓抑、被泯滅,她將無法繼續安心上完這節課,甚至會影響她今后的研究和學習。所以當時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樣盡快讓這個學生從懼怕中走出來。 也許許多教師會這樣認為,課堂出現意外就意味著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設計不到位。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的把課“做”得圓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余地。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要知道,“非預設性教學”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課堂是鮮活的,隨機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

總之,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課程標準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祛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課堂安全感是提升課堂質量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學界對課堂安全感的關注已有較長時間。國外學者對安全感的研究較早且呈現出向實際應用方面轉變的趨勢,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課堂安全感概念研究、課堂安全感影響因素研究、課堂安全感對策研究、安全感量表研究與英語課堂安全感特殊性狀研究等方面。

關鍵詞:課堂安全感;國外;國內;綜述

心理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學生階段由于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內心更為敏感,對安全感的需求相對更為強烈。我國對課堂安全感的關注由于傳統文化等因素的羈絆長時期未能真正顯發出來。近些年,學界逐漸注意到學生的主體性價值,以課堂安全感為主題的研究成果也日漸生發出來。尤其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學生對美好課堂的需求亦進入一個新時代。在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時期,教育肩負著日益重要的功能與使命,教育興,則國家興,而教育強盛的基礎顯然是一個個美好的課堂累積而成。

1國外課堂安全感研究

國外很早就開展了對安全感、焦慮、孤獨等心理狀況的研究,其中精神分析學派對此有較多臨床研究。如弗洛伊德指出,當個體所受的刺激超過其自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限度時,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創傷感及危險感,伴隨這些感受產生的體驗就是焦慮,即不安全感。精神分析學家另一位代表人物霍妮所定義的基本焦慮則與弗洛伊德強調的以性欲力為基礎的個體本能論不同,她認為焦慮來源于個體與他人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兒童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假如兒童能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溫暖和情愛,就會感到安全與滿足,從而不會產生焦慮并進而導致精神類疾病。此外,該學派另有沙利文(Sullivan)、弗洛姆(Fromm)、埃里克森(Erikson)等就兒童如何獲得安全感亦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奔词钦f,當某種需要未提供或處于未滿狀態時,個體就會出現心理“不安”。除此之外,馬斯洛還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編制了安全-不安全感量表——《安全感和不安全感問卷》(又稱S-1),該問卷涵括75道題,國內不少學者以此為基礎編制了自己的問卷量表。但馬斯洛用定義說明安全感的做法遭到有些人士的質疑,如Blaze認為安全感主要包含“主宰”與“負責”,二者能有力地說明安全感背后其實隱藏著“control”的意味。

事實上,國外學者對安全感的研究漸趨轉向實際應用方面,如職業中的安全感、異國留學的安全感、依戀安全等。與此一致的是,受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等學派研究成果的影響,不少教育行業的實踐者根據自身多年從業經驗,對學生的課堂安全感進行了大量研究。如雷內·羅森布拉姆·洛登(Renee Rosenblum-Lowden)指出,課堂不止是簡單的教學場所,它是蘊含豐富元素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神圣殿堂,殿堂里的每位成員必須沐浴在安適祥和的氣氛中。至于如何達到該目的,可以通過全體討論的方式將最后結果書寫在教室醒目的地方供大家遵循,倘若有人偶然損害到他者的情感,就迅速提醒學生現在的地方是神圣的殿堂,這會取得不錯的效果。[1]此外,羅爾·西蒙·溫斯坦認為,作為教師需要時刻謹記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因為普遍的學生在課堂總少不了一些不堪的經歷,教師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一般也在所難免。因此,施教者應該盡可能不把這些難忘的、糟心的過往重復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這樣的話,我們就離有安全感的課堂不遙遠了[2]。

2國內課堂安全感研究

2.1課堂安全感概念研究

對安全感的研究,首先涉及如何界定安全感,我國學者安莉娟、從中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及各種訪談經驗,將安全感定義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盵3]楊元花則在對以往各安全感概念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安全感是一種主觀的意識狀態、總是面臨對外部風險的預測以及安全感包括確定感等多種要素三方面特征[4]。

在安全感概念的界定基礎上,不少學者針對課堂安全感的概念亦給出了基本的界定,如黃愛良指出:“課堂心理安全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各種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課堂上不焦慮、不恐懼、不孤獨、不自卑,讓學生處于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愉悅的、放松的、穩定而又開放的心理環境中學習?!盵5]王萍認為“課堂安全感指的是影響并能促進學生課堂學習過程和學校效果的積極情感,具有安全感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會感到焦慮、緊張、壓抑或懷疑,而是心態放松自然,注意力集中,樂意參與課堂活動,積極進行師生、生生互動,勇于嘗試或表達,并有把握克服困難,學好英語[6]?!?/p>

2.2課堂安全感影響因素研究

安全感的影響因素涉及多個方面,目前對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師生關系、教學環境以及學生個人人格幾方面。在師生關系方面,由于我國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把教師作為其中的主角,追求彰顯師道尊嚴的一面,這樣的師生關系勢必壓抑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故而,論者在闡述課堂安全感不足之緣由時,一般都會注意二者關系的民主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增進學生的心理安全感受。劉冬巖指出,在教師的眾教學行為中,提問是相對最能帶給學生“不安”心理的一種,這就要求教師積累良好的詢問方式。教師還應留心評價學生的方式,做到全面公正,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致情趣與個性特征,并善于使用正確的勸勉機制,鼓舞學習者大膽說出內心觀點。另外,教師還需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務必把自己健康向上的情緒傳導給學生。[7]又如楊潔認為,教師良好的禮儀、得體的言行在師生交往中有助于學生課堂安全的提升。

而教室不但為學生日常學習中的一個“不說話”的場地,同時它也會影響到學生心理情緒的變化,因此教室環境的打理是課堂安全感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者一般認為,課堂環境布置要能營造出“家”的溫馨感覺,同時體現出感化心靈、傳導知識的教育價值,并且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如翟啟越認為,教室是學生之家,學生是這個家的真正主人,教室的布置理所應當由學生唱主角。李海林據其在美國的訪學經歷,指出教室環境是除教師、學生、教材外影響課堂的第四要素。梁靜認為,優美的、宜人的教室環境會使學生心理產生微妙的變化,有利于其建立良好的心態。學校有必要為學生打造一個舒適、溫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對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各方面都將帶來巨大的助益[8]。

此外,學生個性、人格等因素也是影響課堂安全感的一大因素,不過這方面研究略顯不足,研究者一般視學生方面的因素相對具有穩定性不予詳論,轉而著重闡述更具易變形和可操作性的環境性因素。

2.3課堂安全感對策研究

影響課堂安全感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論者一般認為教師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故而構建安全感的對策就基本是針對改善教師的行為方式而言。如:朱窮敏主要從創造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課堂氛圍,改善課堂教學行為,改變學習評價方式三個方面談安全感構建。王燕則根據她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指出了“集體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她認為“集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又稱咨詢法(Counselling-Learning)是指教師以輔導員的身份,讓學生通過集體輔導的形式進行外語學習的一種教學法。在集體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消除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害羞畏難心理十分重要?!盵9]劉冬巖亦從教師出發,提出了五點可行性策略,分別是:教師具有課堂安全感意識是營造安全課堂的前提,改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抵制其他學生的“不良”行為,營造溫馨、有安全感的教室環境。

2.4安全感量表研究

在心理安全感的測量工具上,國內學者編制出了一定數量的相關調查問卷,但被廣泛使用的不多。其中被已有的相關研究較多采用的是由安莉娟與叢中攜手編寫的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該量表有16個題項,包含兩個因子:人際安全感因子和確定控制感因子。每個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制作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另外,刁靜等人編制的安全感問卷,雖然目前尚未得到大范圍使用,但亦具有一定的價值。

2.5英語課堂安全感特殊性狀研究

英語課堂除具有普通課堂的共通點外,還有其特殊性,語言焦慮、文化背景等因素對英語課堂學生安全感具有明顯影響。如:常玲玲認為,學生平時較難獲得用英語交流的機會,造成他們在課堂口語操練中容易出現各種紕漏,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形成自卑、退縮的心理。這表明學生相當缺乏課堂安全感。因此,為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課堂安全感感受,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變的教學活動,以此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她進一步提出了三種增進學生參與英語課堂的活動形式:知識競賽形式、辯論會形式、游戲形式。劉賢風分析了影響學生參與英語課堂的外在因素,其中她認為學生對英語課堂的參與度與英語課程關系重大。高中英語教材內容極其豐富,這就要求老師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活動中,有些老師因為保守起見依然習慣于嚴格遵照著課本內容安排教學,有的老師則依據自身興趣和需要過度刪減教材,其結果必然是活動與話題遠離了學生的需要與實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往往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中。

3結語

目前國內外在課堂安全感方面已取得相當不錯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研究者對課堂安全感如何定義的問題基本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研究者對影響課堂安全感的因素做了較為全面的探索;研究者針對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安全感提出了較多可行性策略;研究者在測量安全感的量表方面編制了若干信效度較高的量表;研究者在英語課堂安全感的形成因素、改善方法等方面亦有不少成果問世。

但是,目前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不少遺憾,主要表現在:研究者在闡述課堂安全感的影響因素以及改善策略方面基本無一例外地重點關注教師行為與教學環境的改善兩方面,對學生自身的因素缺乏應有的關照,究其實質乃是傳統思維模式的變奏。換言之,在本質上依然是未能把教師與學生作為平等對待的主體而思考的結果。其次,針對英語課堂安全感的對策研究,論者對英語課程開發、教學設計在其中的作用論述略顯乏力,還存在進一步細化與拓展的空間。最后,在安全感量表的編制方面,未有專門針對英語課堂安全感的量表產生。

參考文獻

[1]雷內·羅森布拉姆·洛登.你必須去學校,因為你是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5.

[2]溫斯坦·卡羅爾·西蒙.中學課堂管理:第二版[M].田慶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45.

[3]安莉娟,叢中.安全感研究述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6):698-699.

[4]楊元花.初中生安全感發展的家庭動因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3.

[5]黃愛良.基于學生心理安全的英語課堂氣氛營造策略[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49.

[6]王萍.淺議英語課堂安全感[J].天津教育,2013(7):53.

[7]劉冬巖.創建有安全感的課堂[J].中國教育學刊,2013(4):63.

[8]梁靜.創建溫馨教室,打造幸福學園[J].文理學科研究,2011(38):225.

[9]王燕.運用“集體教學法”增強英語課堂凝集力[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0年醫學教育研究專輯,2000,25(z1):123.

[10]安莉娟,叢中.安全感量表[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編輯:楊梅)

作者簡介:廖娟花(1987—),女,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課堂內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互相管理模式;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價值

中小學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齡,學生活潑有余的同時也會對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帶來一定影響,這種情況下要求教師進行正確引導,因此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班級授課制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有利的制度,學生數量越多教師的工作興趣就會越大,同樣的對于學生來說群體伙伴是他們產生愉快的源頭,他們之間可以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產生效用。因此,課堂教學管理應將學生課堂中這種“相互激勵、相互幫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下面以互相管理模式為切入點,對該模式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進行分析和研究。

1.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學生上課“分心”是指學生上課時注意力分散,將注意對象從教學內容轉移到了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對象上,在心理活動或行為上背離了學習目標,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具體來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1學生注意穩定性差

心理學研究證實,人的穩定性是存在年齡上的差異的,中小學生還未成年,他們注意力的穩定時間相對于成年人來說比較短,小學生大概可以維持20~25分鐘,而中學生大概可以維持在30分鐘左右。課堂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他們的情緒過度緊張,難免會產生疲勞,可能會不自主的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

1.2容易受到刺激而“分心”

中小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比較低,很多情況下無法抵御外界因素的吸引與誘惑,因此課上經常會出現“分心”的現象,如小說、新穎的教具或同學的小動作等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或者說上課由于意外事物而“分心”是在所難免的,很多直觀事物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相反的枯燥的概念與道理反而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1.3學生情緒不穩定

相關研究表明,正面積極情緒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延長注意時間,消極情緒則會干擾人的注意。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多教學內容都是單調的、抽象的,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會分散,或者教師的語言過于拼單、對學生的態度生硬,因此學生不愿意聽某個老師的課經常存在,有時甚至會討厭老師,進而造成學習分心。

2.互相管理模式的課堂教學管理價值

課堂教學管理中實施互相管理模式,有助于克服上文中提到的“分心”現象,從而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管理是指針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協調及保證,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ハ喙芾砟J降膽糜趯W生之間的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直接相關,它是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之間的結合,因此可以從兩方面探究其課堂教學管理價值。

2.1互動管理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多數中小學生都認為學習是枯燥的,普遍學習動機偏低。而學生之間存在競爭的關系,他們之間互相激勵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與幫助可以使學生放下負擔,不管成績是好還是壞,他們之間都能展開討論,并從對方身上汲取經驗,總結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了解這些原因之后就可以對癥下藥,不會由于不知道學習的方法而煩躁,對于其學習信心的樹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不僅是幫助了他人,也增進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大大減輕了學習的枯燥感,學習動機變得非常強。

2.2互相管理模式有助于更好的維持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管理是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組織教學活動是課堂紀律管理的一個基本途徑。隨著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實,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弊端開始暴露出來,不能很好的起到維持課堂紀律的作用,反而容易激發師生之間的對立沖突,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也非常不利。這種情況下應建立起全新的班級管理觀念,探索出新的班級管理模式,“互相管理模式”就是在這時出現的新的管理模式,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相互之間實現管理,這時當前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一次有益嘗試。這種管理方法在班級中的實施,可以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并為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創造條件,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人人管理、人人被管理的模式?;ハ喙芾砟J降膶嵸|在于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及相互監督的氛圍,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有意識的遵守課堂紀律,自覺的對課堂紀律效果進行維護,這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3.結語

總之,雖然目前互相管理模式尚未被人所熟知,但是大量實踐研究證實,這種管理模式是非常“接地氣”的,當前很多方面都在有意無意的利用這種管理模式進行班級管理,例如當前中小學教學管理中倡導“以人為本”,要求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這些思想都是與互相管理模式中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具有一致性的,只是人們并未將其當成一種管理模式而已??梢?,這種管理模式的生命力非常強大,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曉弟.高效課堂背景下教學管理存在的誤區及對策思考——以農村中小學高效課堂建設為例[J].才智,2015,01:264.

[2]張超,張愛敏,王月.基于“PDCA管理循環”模式下的二外俄語聽說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5,02:79-80+85.

[3]冉北彥.改進作業管理常規切實提高作業效度——關于中小學高效課堂教學常規重建實踐的思考[J].才智,2016,10:175.

[4]楊會娟,劉煜光,杜紹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組織管理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04:55-58.

上一篇:課堂游戲論文下一篇:演講稿寫作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