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

2023-03-25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突破歷史教學重點和難點,促使初中歷史教學信息化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應用對策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改革創新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在初中階段,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講授式為主,這種“照本宣科”式的歷史教學模式,使得整個教學課堂枯燥、單調而乏味,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升。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手段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改革創新歷史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同時也是拓寬學生歷史學習渠道的有效途徑。本文立足初中歷史教學,探索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極其有效性對策。

1 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的意義

1.1 有利于優化歷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其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在知識的學習方面,“死記硬背”成為了很多學生慣用的方式,這種機械記憶的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整合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多媒體演示教學的方式,是幫助教師優化教學手段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多媒體教學一些現代化的教學功能,是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同時,基于信息技術互聯網資源優勢,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視頻、音頻以及圖片資源,促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為豐富,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奠定基礎。

1.2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所有一線教學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又有多少人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傳統的教學背景下,由于教學手段的限制,使得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完全建立在自身教學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的基礎上。而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可以巧妙地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教學氛圍,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整合微視頻開展教學,富有趣味性的視頻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教學的內容,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2 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的對策

2.1 整合信息技術,增強歷史課堂趣味性

歷史學科與思想品德、語文等人文性的學科不同,其嚴謹的是史料考據等都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歷史是初中階段新開設的學科,是培養學生歷史科學素養,豐富學生思想內涵的重要課程。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整合,多媒體演示教學以及各種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如視頻、音頻等的應用,是增強歷史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制作教學課件的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歷史教學的內容,將一些與歷史課堂有關的視頻、史料圖片等資源融入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秦統一中國》時,如果僅僅是干巴巴地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條款,勢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影視資源的應用,將與秦朝歷史發展的影視片段剪輯,整合運用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對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有更為直觀的認知,同時,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附以文字的講解,方便學生把握秦統一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因素,讓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更加深刻,提高教學質量。

2.2 整合信息技術,拓展歷史教學的內容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手段,以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形式的優化為甚。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信息化教學于改革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地整合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互聯網資源優勢,有效地拓展了歷史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提高了教學質量。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時,結合互聯網資源優勢,將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料資源等融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論化的層面,尤其是《戰地鋼琴師》、《辛特勒名單》等影視資源片段的融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疾苦,促使學生以更為理性的思維認知世界大戰,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認識觀。

2.3 整合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更加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力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長期被動接受、過度依賴的學習現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诮逃母锏乃枷?,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思考。信息技術手段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就如前面我們所說:新課程改革強調引入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那么,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資源優勢開展自主學習。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歷史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把握相關歷史事件的歷史背景、歷史意義等。這樣,學生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尋找、搜集需要的歷史資料,這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科學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歷史課堂趣味性,優化歷史教學內容,拓寬學生歷史學習渠道,構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杜婷.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6):256.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從我國《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實施與學習來說, 人們對社會課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有諸多不滿意之處, 為了不影響教師的教學, 學生的有效學習, 國家有必要及時完善課程標準、教材, 提高文本質量。

課程標準方面。針對課程標準過于簡潔, 其中的教學目標過于抽象、概括的現象, 建議將其具體化、明確化。這里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從1916年開始美國在學校設置社會科課程, 其標志是美國社會科協會的關于中學教育的報告:《中學的社會科教育》。“任何構想寫社會科歷史的努力, 都必然從社會科委員會的報告開始”。1994年, 美國社會科課程協會編制的社會科課程標準, 在學校課程中, 社會科提供了從一系列學科中精選的系統的學科內容的學習, 這些學科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歷史、法律、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適當內容。規定學生在學習階段末應當知道和能夠枚的事情之外;再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學段, 各列舉出若干預期表現。預期表現的陳述著重指出各學段教學的內容、重點和方法, 盡管還有目標模式的痕跡, 但與強調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目標相比,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有了更多的自由。

另外, 可以組織一個專門的課程標準審核小組, 對所有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統一審閱, 將各科課程標準, 特別是《歷史與社會》、《品德與社會》、《思想政治》、《思想品德》這類有關聯性的課程標準中, 沒有覆蓋到的或重復的內容及時采取措施, 進行調整。

教材方面。因為本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在編寫教材時不能將各學科的內容簡單相加, 而要通過主題形式去建構, 融合各學科知識, 培養綜合能力。但目前有的教材只是將各門學科按前中后的順序放在一本書中, 知識之間的融合與交叉很少, 并非理想中的綜合。要編寫出高品質的教材, 建議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 做好教材編寫的準備工作。首先應該將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研究透徹;然后還需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 包括借鑒國外現有的同類教材;最后還應調查學生已有的準備程度, 以便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

第二, 建立一支穩定的教材編寫隊伍。以往的教材編寫中常有“招之即來、來之即編、編之即散”的情況, 嚴重影響了所編教材的進一步修訂工作。所以, 建議組織一批有學識、有經驗的專家常年致力于教材的編訂和修正, 以保證它的連續性和實用性。而且, 也需要對這些專家進行培訓, 讓他們對這門課程的理念有深刻的理解, 畢竟目前還缺少跨學科的專家。

只有課程文本完善了、豐富了, 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我們也要從其他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 將課程文本主動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 讓有學生感到學有所用。

2 加強教師理論學習, 提高教學能力

如果說“完善課程文本,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較大范圍的, 那么以下策略則是針對常熟市虞山鎮學區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首先, 教師的理論學習需進一步加強。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感覺很多教師缺乏從宏觀上把握課程改革的能力。很多教師在進入課改試驗后首先關注的是教材的變化, 而不是關注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樣改。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雖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并沒有內化, 對新課程標準解讀還遠遠不夠, 在教學實踐中理論指導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而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程度, 從根本上制約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因此, 教師還需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 與課程改革同發展, 共成長。常熟市和蘇州市的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形式的培訓和交流活動以及常熟市教研室為各學校教師之間的協作和交流提供了平臺, 其中就是“琴川百家”網站的開通, 更是為學校的老師提供課程改革的理論指導和支持。

其次, 要有效實施《歷史與社會》課程, 必須人員發展與課程發展同時并重, 必須充實教師的教學能力, 這些能力包括《歷史與社會》課程方案的設計、教學策略以及班級經營等方面。就這三方面來說, 《歷史與社會》課程方案的設計能力更重要, 所以本文僅談這一方面?!稓v史與社會》課程方案的設計能力需要專業訓練, 對于剛開始設計《歷史與社會》課程方案的教師而言, 會存在一些困難, 耗時會長一些, 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借鑒做得較好的學校的一些經驗, 以更好的進行《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再次, 加強教師協作。不論教師個人的水平多高, 都需要教師集體之間的協作。教師在彼此之間的協作中才能了解學科中知識點之間彼此的關聯, 在共同的主題設計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地超越自身的教學水平, 因此, 實施《歷史與社會》課程, 學校首先要營造一種協作的文化, 建立一種協作的機制, 教師則首先要學會協作的技巧。

3 認真鉆研教材, 學會整理知識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嶄新的綜合性文科課程。它不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性, 而是構建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教師和學生都應加強自身的整理《歷史與社會》知識的能力。

3.1 主題整理

《歷史與社會》包括我們生活的世界 (地理內容) 、我們傳承的文明 (歷史內容) 、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社會內容) 三大主題。先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權利和義務, 接著是個人所生活的社區具有的功能及對自我的影響, 進而是了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 知道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 再而是認識我國的人口與環境問題形勢之嚴峻, 清楚國家的政策, 明白在計劃生育及環境保護方面自己應如何做。“歷史與社會”知識需要邊學邊整理, 所以, 在學習的過程中, 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主題和板塊進行整理。

3.2 專題整理

常見的專題有很多, 比如性質相同的專題, 如地理內容又可分為地圖、洲和大洋、自然環境、人口與人種、國家和地區、中國地理等。通過整理, 地球儀、大把分散的知識連接起來, 構成有機、有序的知識網絡。這對階段復習或總復習非常有利。

4 加強配套改革, 保證課程實施

有效實施《歷史與社會》還要有相應的其他配套措施, 例如革新評價機制、保障時間的充裕和富有彈性、保障行政支持等等。革新評價機制, 使教師的實施《歷史與社會》有制度的約束與保障。教學評價作為學校管理的一種手段, 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和刺激功能。改革現行的評價制度, 為教師合作提供政策保證。當然評價機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學校應積極的嘗試和探索。保障時間充裕和富有彈性, 學校要給予教師充足的時間保障, 建立富有彈性的課程表另外教師要善于應用零散時間來解決障礙。加強行政人員和教學人員的溝通, 發揮行政對教學的應有支持。

摘要: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歷史與社會知識, 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本文對如何進行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有效教學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榮苓.《歷史與社會》新課程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0) .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4、“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 5 一個小社會。 6 7

8、我們身邊有哪些鏡子?當來自周圍的評價與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時,我們應 該怎么辦? (1我們的身邊的鏡子有: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有的鏡子是良師, 有的是益友他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

(2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自己。既要認識自己的優點,又要認識到自己的缺 點。 (3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用好鏡子。當別人的評價與自我的看法一致時, 我們要正確的對待。把別人的評價作為一個了解自我的參照。善于認識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群體組織的一員。

第二課 社會舞臺中的角色

1 2 3 4 5 成為國家的主人, 我們讀書上學,

6、學生的本分是學習,但是,是否學習好,我們就可以不管其他的社會角色 呢? 初中生不僅要承擔學生的角色,還應學會扮演自己承擔的其它的社會角色。學 習好只是扮演好學生角色的重要方面,但同時,還應擔負起其他社會角色的責 任,履行好自己的義務。

7、 不同的社會角色是有聯系的,“在家不是好兒女, 在學校不會是好學生, ” 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是。不同的社會角色是有聯系的,一般意義上,在家里不是好兒女,在學校也 不會是好學生是成立的, 因為一些基本角色規范, 角色責任是適用于各角色的, 一個沒有基本角色規范與不盡責任的人很難扮演好其他的角色,但個別時候, 也可能會出現一些類似在校在家兩樣表現的情況,因為人們在不同的舞臺上扮 演不同的角色,也受到其扮演的環境,舞臺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個舞臺上扮演 得好,在另一個舞臺上卻不一定能扮演得好。

第三課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1 有些規則規定去哪里做什么;有些規則規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樣做;

規則。 2 3 4 向行人傳遞特定信息,標明生活的規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效率。 5 6 7 要標志。

8、社會的經緯,由各處各樣的規則共同紡織而成,這些規則成為社會制度的 重要組成部分。

10、規則是怎樣建立的? (1規則是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歷程,也是各種規則、制 度不斷和更新的歷程。

(2規則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建立生活的秩序。

(3規則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都來自于生活,并 隨生活的需要而不斷變化。

(4我們不僅是規則的遵守者,也是規則的制定者。 11 它符合多數人的意愿,大家更愿意遵守。

12、為什么要遵守規則? 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有序,我們的權利就不會得到充分的享受, 我們的人身安全就不會得到充分的保障;我們的學習環境就不會安靜、有序、 高效,我們的個人成長就不能順利,我們的生存環境就不會空氣清新、清凈漂 亮。

13、為什么尊崇法律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1法律保障社會的公正與公平;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是國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

(4當社會公平遭遇挑戰時,如果沒有法律,社會就會失去準繩;如果不公 正的執行法律, 社會公平就會失去保障, 因此, 尊崇法律是文明社會性的標志。 14 15 16 關主管部門打電話或寫信,與人民代表面談和通過給新聞媒體寫信等三種方式 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第六單元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 1 2 3 勞動產品。

5 6 7

8、 9 要,最后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10、 如何對待消費觀念的差異?一方面, 消費方式是個人選擇, 別人無權干涉。 另一方面,消費方式也應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適當提前消費將成為未來消費 的主題。

11 成為現代文明生活的標志。

12、什么是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高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怎樣?食品支出 家 庭或國家越窮,反之,越富裕。 第二課 創業有方 信用無價 1 2 3 4 風險越大,創業者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 5

6 用、不講道德,也許能獲得暫時的利益,但最終會失去所有的合作伙伴,會失 去所有的未來機會。

7 感,社會中就會充滿爾虞我詐;如果每個人都以講信用來要求自己,社會就會 成為一個誠信的社會。

第三課 為國當家 人人有責 1 2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人們把錢存入銀行而不放在家里, 實際上是借錢給銀行,銀行為使用這筆錢而向儲戶付利息。 3 本付息的責任,是風險最小的債券。 4 5 出。

6、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和服務項目,是不可缺少的,必須 靠政府投資舉辦。

7 最重要、最穩定的收入。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8著特 9 第七單元 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一課 知識就是力量 1 2 宋代得到發展,成為農耕時代的科技發明典范。 15 明了印刷機,書籍的出版更加快捷,知識的傳播更加容易。我國印刷術的最早 31946 21世紀解決全人類吃飯問題的法寶。航天技術的發展不只人 的視野和思想,而且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的宇宙夢想不斷實現,人類

4、 身感受。

5、學習改變命運。

(1知識使我們了解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2使我們學會生存,促進發展,走向新的生活。 (3知識已成為改變人生命運最強大最有效的力量; (4學習成為每個人開啟富裕之門的鑰匙; (5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的發展、民族的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 化的提升。

6

7、學習化社會:“ 每一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取得學習、訓練的培養 自己的各種手段。 …… 每個人必須終身持續不斷地學習。 ” 如今在世界各地, 820世紀中葉開始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應該貫穿在人 的一生中進行,這是學習化社會的具體體現。

9、 1973年,法國創辦了第一所老年大學。 10 便快捷。 第二課 大眾傳媒 1

2、大眾傳媒特性(功能

哪些優點和不足?大眾傳媒的作用(書 P67 3 聯網這個平臺,你可以從中瀏覽報紙和電視這兩種不同媒體的信息;互聯網的 “ 博客 ” 一詞源于英文單詞 BLOG ,也簡稱 “ 網絡日志 ” ?;ヂ摼W不能取代一切,各種媒體各有自己的受眾,

4、如何正確對待大眾傳媒?正確對待大眾傳媒,我們要善于思考,保持清醒 的頭腦,通過對比、分析,鍛煉自己去偽存真的本領。

5、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 (具體見書 P71

6、現代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

網絡是學習的工具, 可以開闊青少年的眼界, 增長知識, 豐富文化生活、 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網絡可以是娛樂工具,娛樂是青少年生活的重 要組成部分,也是成長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學習社會。

大眾傳媒中的信息來源復雜, 如果不加選擇, 過量接受, 可能會導致“信 息污染綜合癥”;虛假的不良的廣告信息也會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大眾傳 媒中還有一些暴力、色情等內容,會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不健康的信 息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思想等。如果長時間的泡在網上,會影響他們的休息和 身體健康,還可能使他們感到孤獨感,頹廢感、困惑感,親情得不到滿足,影 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三課 追尋真善美 1 現。 2 3 然界奧秘之門的鑰匙, 表現了其“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4 的本原。 5 程碑式的一步。

6、居里夫婦發現了鐳,居里夫人付出艱苦的努力,終于提取出了純鐳,先后 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

7、 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1 勤于思考, 不斷探索; (2 艱苦努力,不怕困難;(3謙虛謹慎、健康樂觀

8、你認為科學家都具有那些素質? 9 10 11 12 13 求。

14、“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舉例說明這個觀點。 (1不同的藝術作品可以表現不同的美?!督饺绱硕鄫伞繁憩F了祖國山河 的自然美?!稊S鐵餅者》表現了人體的陽剛美和力量爆發瞬間的動感美;《格 爾尼卡》有力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

(2文學藝術反映了人類最真實的情感。如《背影》表現了父子情深。 15 16

17、古希臘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擲鐵餅者》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 量表現得淋漓盡致;

18、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畫家對戰爭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 的同情;

19、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描繪出父親對兒子深切的關愛,由此,讀者們會聯 想起自己的父子之情; 20 21

源于我們的生活。

221790年,一種以徽調和漢調為主,兼收昆曲、 秦腔、 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 這就是京劇。

23 24 綜合探究七 實話實說話“流行” 1 2

3、經典與流行的關系:不同點

... :流行的事物如果是有生命力的,將會傳唱不 息,成為經典;而沒有生命力的,將逐漸消亡。共同點

... :經典的是流行的,流 行的也可能成為經典,經典的會一直流行。

4、那些能夠歷經歲月考驗、被人們代代傳唱的歌曲,其魅力就在于它們是時 代精神的產物。

5、音樂作品:《第五交響曲》 影視作品:《風云兒女》 繪畫作品《江山如 此多嬌》 建筑作品:佛羅倫薩大教學 雕塑作品:《思想者》 文學作品 《背影》

6 第八單元 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一課 身邊的故事

1、家庭的變化

(1家庭規模、成員從 20世紀初的四世同堂、聚族而居到今天大多數三口之 家。

(2衣:服飾的變化。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窄衣小袖→一千多年前唐朝寬 袍大袖的華服→清朝滿族人的傳統民族服飾:馬褂和旗袍→辛亥革命時期的中 山裝。

(3食:吃的變化。生吃→用火烤來吃→烹飪熟了吃

(4住:住的變化。樹屋→山洞→干欄式建筑→磚瓦平房→現代化住宅小區 (5行:行的變化。行走→騎馬→畜力車→老爺車→現代化交通工具

(6坐:起居習慣的變化。漢代席地而坐→魏晉時期盛行坐塌→五代十國時 期普遍高坐椅子

2、電話的變化。手搖電話→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傳真電話→可視電話

3、船的變化。獨木船→帆船→機動輪船

4、服飾的變化是反映社會變革的一個窗口。

戰國 趙國 北方少數民族 窄衣小袖 便于騎馬打仗;馬褂和旗袍是滿族的傳統 民族服飾,至今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之一;

5、文字的發展 . 距今約六千年,文字開始出現;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距今約三 千多年的甲骨文。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 書籍的演變:竹木簡(簡牘→帛書→植物纖維紙書籍→ 電子書籍

世界各地的早期書籍:古埃及→紙草書卷 ;蘇美爾人→泥版文書 ;中亞和歐 洲:羊皮書和牛皮書;

6、給我們的啟示

變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生活在歷史長河中。

10、“學富五車”的由來?(P89閱讀卡

第二課 我的成長歷程

1、“我”的歷史,能見證我們祖國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 2

3、歷史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溝通了過去和未來。

4、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后 已”。

5、一千多年以前,蹴鞠就十分流行,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運動,在宋代已達 到相當水平。

6、 1860年,英法聯軍搶掠了圓明園,焚燒了這座舉世文明的“萬園之園”。

7、 1838年 12月,清道光帝任命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虎門硝煙。

8、 1937年 12月 13日,日寇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9、 1964年 10月 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0 11 第三課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

1、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匯和習慣用法。 ①公元前、公元后

公元紀年法:把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 定為公元元年, 即公元 1年。 以公元元年為界劃分為公元前、公元后。

②世紀:每 100年稱為一個世紀。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 1949年,這是 在 20世紀 40年代。

③年代:每 10年稱為一個年代

④時代:一個較長的時段。例:青銅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工業時代、近代 ⑤中國王朝紀年。

皇帝年號紀年法:西漢的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定公元前 140年年號為“建 元”, 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明朝以前, 一個皇帝可以使用一個以上年號; 到明清時期,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 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2、計算時間的長度: 不跨越公元前、公元后,只需要兩個數字相減;跨越公元前、公元后,則是兩 個數字相加再減 1。

3、歷史資料包括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 (1按照資料的表現形式可分為: A

②竹木簡(戰國、秦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竹木簡上的文字)紙發明之前的文字 記載。 ③史書(如:《史記》)了解歷史的最重要文獻。史書是人們了解歷史的最重 要的文獻。 ④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他文件和音像資料。例:檔案局的檔案資料、 《雷鋒日記》、當地的、歷史上的報紙等。 B、實物資料: 文物

(過去的人們遺留下來的實物)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之前的歷 史,還能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C、口述資料??谑鲑Y料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 ①口頭傳說(大多是人們長時間口耳相傳的產物)是對歷史文獻的一種補充。 例: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傳說不等于歷史,卻能告訴我們老 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而且他們還是對歷史文獻的一種補充,有了他們,人 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歷史。 ②口述歷史(把人們講述的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記下來)可以彌補歷史文獻的不 足。 (2)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①第一手資料 原始資料(文字、實物和口述資料中比較直接的證據)。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 歷寫成或由距離較近的人記錄的資料,是直接的證據,如:原始文件、檔案、 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他實物等。 ②第二手資料。后人的說法或記錄,是間接的證據。 綜合探究八 第 16 頁 共 17 頁 探尋身邊的歷史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1 何謂鄉土教育

何謂鄉土?《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 離六親。”《晉書·樂志下》:“鄉土不同, 河朔隆寒。”由此可見, 鄉土可以謂之“故鄉、家鄉”, 也可以謂之“地方”。因此, 顧名思義, 鄉土教育就是“家鄉認知”、“地方教育”的有機結合, 就是在使學生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鄉土, 使其認同并愿意改善這個地方。因此, 鄉土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 是一種人格教育, 是一種民族精神教育, 更是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2 如何在教學中開展鄉土教育

鄉土教育主要包含鄉土語言、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自然、鄉土藝術等內容, 而《歷史與社會》課程內容都能覆蓋這些鄉土教學內容。如何在教學中開展鄉土教育?主要有以下方法。

2.1 結合課堂教學, 組織學生參與編寫相應的鄉土教材

對于鄉土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教師和學生都有不同的觀察角度, 有不同的認識, 而這些認識的差異包括了知識構成的差異、地域的差異和周邊環境的差異。因此, 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參與編寫教材就是要讓學生在收集地方資料的同時, 更系統地學習和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能鞏固和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從而能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目標。

2.2 積極開展鄉土教育第二課堂活動, 走出課堂, 走進鄉土

結合《歷史與教育》中的綜合探究部分內容, 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鄉土, 走近自己身邊的人和事, 更直觀地觀察和了解自然和社會, 同時更有效地掌握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和內容。教師通過講解引導學生通過“看”、“聽”、“聞”、“嘗”、“觸”五種感覺來感受鄉土氣息。

“看”就是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路網格局、山水民居等, 可以帶上相機, 用影像記錄下有代表性的實物, 并做好分類整理;

“聽”就是用耳朵認真聆聽原野和村莊里的鳥叫蟲鳴, 聽村民們述說關于鄉土的故事, 聽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吵雜聲等, 可以帶上錄音筆, 記錄下各種各樣的聲音, 制作一部鄉土交響樂;

“聞”就是感受鄉土原野的芬芳和農家飄出美味菜肴的香味等, 帶上密閉容器, 我們收集一些不同味道的東西, 包括野花、泥土、泉水等;

“嘗”就是用味覺去感受鄉土的魅力, 土家菜、山林清泉、陌上瓜果等, 我們用紙和筆如實記錄下這種感受;

“觸”就是直接去觸摸鄉土的實物, 并采集各類代表性的植物、礦物, 是柔軟, 是清涼, 這都是最直接的感受。

通過以上途徑收集第一手資料的過程, 讓學生參與到鄉土教育始終, 并能深刻理解鄉土文化, 尊重鄉土文化, 發展鄉土文化。

2.3 舉辦各類鄉土文化專題比賽和講座, 加深學生對鄉土的理解

依托《歷史與社會》課程舉辦各類鄉土活動, 諸如鄉土語言、傳統技藝、地方戲曲、民俗故事、古跡探尋、古詩詞吟唱等, 以激發學生熱愛鄉土的情懷。我們以愉快的心情去觀察及體驗鄉土內涵, 無論是思古幽情, 或遠聸未來, 讓學生探討自己家鄉的語言、根源、歷史、民俗, 了解自己家鄉的鄉土現象;從親近和瞭解中, 建立人與環境和諧關系, 傳承先民遺留下來的語言、藝術、文化, 把“鄉土情懷”潛移默化地融于行為之中, 進而培養感恩之心、欣賞能力、合群互助態度和寬容博愛的美德, 樹立保護家鄉環境、建設和諧家園的責任感。

2.4 用更為開放的態度進行《歷史與社會》的教學, 從而推廣和開展好鄉土教育

鄉土教學活動的成敗, 取決教師對鄉土教學的認知與熱誠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教師從收集資料、社會調查、整理內容, 到確定教學綱要, 就要透過鄉土教學活動, 建立學生與鄉土之間深厚的體驗與情感。如何激發學生尊重與關注鄉土的情懷, 教師不但要了解學校所在地的鄉土素材、結合地區居民與鄉土特色外, 還要根據教學目標、教材性質與教學內容, 參考各種輔助教材, 考慮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媒體的取得與使用等要素, 設計鄉土教學活動, 使教學能順利進行, 鄉土教育能夠落實。同時要加強師資與人才的培育與進修, 推動鄉土教育研究, 并充實教學資源, 研發鄉土教學媒體課件, 促進資源共享。

3 鄉土教育的積極意義

現代社會,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鄉土, 遠離了曾經的生活, 遠離了最為原始的鄉土文化。因此, 在我看來, 鄉土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喚回大多數人對鄉土的認知, 激發出鄉土情懷, 從而回報曾經養育自己鄉土。在更深層次上來說, 鄉土教育有如下幾點積極意義。

3.1 豐富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有計劃的指導學生, 從生活中, 養成良好的習慣, 發展天賦的才能, 培養健全的品格;使成為身心平衡、手腦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豐富的鄉土文化給予每一位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歷, 從而完善自身的基本生活能力, 為其他方面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3.2 樸實的人格教育

鄉土教育最大特點之一是樸實, 樸實的人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格的完善才能給社會的和諧發展帶來強有力的保證。

3.3 崇高的民族精神教育

眾多的傳統精神經久不衰, 是我們一直堅守的道德底線和精神標桿, 鄉土文化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從平凡中養成崇高的民族精神, 為社會的進步發展貢獻力量。

3.4 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鄉土教育不是狹窄的本土地域觀, 應是跨進世界舞臺的起點。鄉土教學活動應擴大學習內涵, 開拓學生學習的視野, 培養博愛宏大的氣度;認識鄉土, 從鄉土環境的保護開始, 培養維護地球生態體系平衡的認知與責任感, 也建立良性改造鄉土, 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觀。

4 結語

在農村, 鄉土教育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 鄉土教育是獲得學生、老師和家長共鳴的主要內容。因此, 在《歷史與社會》課程中貫穿鄉土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

鄉土承載著太多的東西, 而《歷史與社會》課程給予我們學生系統地了解歷史、了解社會的絕好機會, 我們將所學能用到身邊的社會創新中, 將所學用到指導鄉土文化的建設中, 這必然能豐富和完善《歷史與教育》課程的內涵, 也能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同時也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摘要:鄉土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是農村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歷史與社會》包括了大量的鄉土教育內容, 本文就如何認識、詮釋和做好鄉土教育等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鄉土教育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歷史與社會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與社會的熱情和興趣, 教師應該樹立生本觀念, 重構歷史與社會教學體系, 還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1) 放下自己的威嚴, 抓住學生的任何一個閃光點。受人贊揚、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動力。平時在組織學生的活動中教師要學會用語言、手勢、目光去撩撥旁觀學生的受尊重的欲望, 以欣賞的方式去撲住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到受尊重、有價值, 產生參與課堂的沖動。 (2) 愛生如己, 多做情感溝通。情感溝通不只是課外的教育活動, 在課堂上老師也應以自身的品行、個性和素質修養,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對話, 去感染、引導學生, 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真摯的愛, 最終促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 消除對課堂的封閉心理。 (3) 關心學生的生活世界, 走進學生的心靈。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教育教學的首位。追求教學學生做主, 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重視學生的個性, 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學習方式;著眼學生的未來, 幫助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思維方法??傊? 整個歷史與社會教學必須始終以學生發展為本, 不但要在情感上能與學生共鳴, 而且在教學的內容選擇、教法的使用上親近學生。

2 創設教學意境, 追求活潑教學

當前新課程歷史與社會教材文本的特點: (1) 語言生動、有趣、生活化; (2) 圖文并茂, 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3) 教材文本中的“活動”情境創設成為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 在今后的教學中, 教師要針對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 充分挖掘教材, 深刻領會教材意境, 優化教學情景。

首先, 教學語言要正確地使用語音、語調、語氣、語速、語言停頓和體態語言, 特別是注意他們之間的“合力”作用。其次, 學會正確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 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 來激起學生的注意, 喚起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 而且能夠使枯燥、不易理解的知識概念、材料變得直觀、具體, 富有感染力,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 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 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提高課堂效率。最后, 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學生活動, 如:討論交流、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等, 從而調動聽、說、讀、寫、思等多方面的感官作用, 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恢復課堂生機和活力。

3 立足本鄉本土, 緊扣時代脈搏

從當前新課程教科書的編寫情況分析來看, 每一個單元都設計了一定的探究活動課, 這些活動課無不都有一定的現實探究性, 其目的是引導廣大師生不斷關注現實生活, 把自己的生活事象納入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因此, 我們在開展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的時候, 應該從整個時代背景考慮, 滲透鄉土韻味, 把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基礎知識與之結合, 并融入生活,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美好情感。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三課民族復興的新道路有關“五四”運動的知識內容的時候, 針對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 把“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前夜, 金華籍邵飄萍在北大作了中國外交失敗的經過及原因的演講, 呼吁青年學生挺身而出, 救亡圖存”這一來自于我們金華的歷史內容融合之中。還有在教學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內容時, 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中, 我們金華有一位革命理論家還第一次用中文翻譯了《共產黨宣言》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因為學生倍感親切, 他們為金華能有這樣一些歷史名人而感到自豪。這不僅學到了新的歷史知識, 而且還進一步的教育了學生要向革命先輩學習, 弘揚了五四精神和愛國情操, 激發了學生愛鄉愛國之情。

實踐證明, 立足本鄉本土, 緊扣時代脈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在新課標、教科書、地方課程、時事熱點和日常生活之間尋找施教點和能力培養點。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的教學就能真正實現三維目標。

4 重視學習過程, 凸出思維培養

教師的教, 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教會學生如何學, 如何展開思考比教會學生該知道或掌握什么知識更重要。針對當前教學中只重視結果, 不重視過程;只重視死記硬背, 不注重內化學習;只注重簡單重復, 不注重思維方法的指導;只注重機械訓練, 不注重體驗反思的教與學的狀況。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科書在闡述主要文本之后, 往往會在書本中插入一定的思考題、探究題, 這些思考題和探究題在問題設置方式上, 十分注重于科學性、有效性、多角度性, 其目的在于引導廣大師生敞開思維, 活化思維過程, 追求思考的質量、深度。如:八年級下冊講到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時, 在“專制帝國”這一目中, 安排了一個思考題:結合科舉制度的演變, 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個設問沒有唯一的答案, 學生可以大膽暢所欲言, 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思維被這種問題開化了。其實在現行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材中這類思考題舉不勝舉, 旨在引導教與學需要重視學習的過程,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們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重視歷史與社會學科思維方法的指導, 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嘗試著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還有什么”、“反過來又怎樣”等詞語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還要善于一材多用, 抓住知識的相互聯系點, 在充分挖掘材料的基礎上, 有效地多角度地提出問題, 以便在學生的思想中確立一種問題意識, 掌握問題的提出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學習。

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道路確實是比較艱苦的, 經過幾年的實踐, 我覺得我們只要能夠從學生本身出發, 緊緊圍繞著“自主”、“合作”、“探究”、“重視過程”這些理念, 充分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 一定能夠找到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的。

摘要:新課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合作性、探究性, 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因此, 為了有效地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 筆者在實踐中以生為本, 通過活潑的教學情境創設, 來引導學生感受時代和本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習慣, 最終落實三維目標。

關鍵詞:以生為本,活潑,思維

參考文獻

[1] 單中惠, 楊漢麟.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

[2]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 (二) (實驗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張一平.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一篇:公共行政學課程論文下一篇:大學生法律道德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