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

2023-09-14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第1篇

[摘要]采用相對發展率、Moore結構變動指數、地理集中度等方法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和特點進行研究,發現目前藍區內濱海旅游業存在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衡、區域拉動性弱等問題。由此,應采取措施,構建半島區域協作機制,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推動多圈層旅游聯動開發,加速建設濱海旅游產業集群等,以促進藍區濱海旅游業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改革發展

一、引言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藍色經濟發展實質上是在倡導海洋經濟的轉型發展,也就是摒棄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過分強調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實現海洋經濟由“經濟健康”(healthy economy)到“環境健康”(healthy environment)的轉變。因此,藍色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對海洋資源進行統籌開發與保護,對海洋相關產業進行統籌布局,同時兼顧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生態等綜合效益。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同年5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為山東省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制定了7個區域性規劃,如《青島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東營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并完善了24個專項規劃,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體系,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保駕護航。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主體區包括山東省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h所屬陸域,海域面積共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共6.4萬平方公里。其戰略定位是重點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努力打造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近年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經濟快速穩定增長。2002-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發達為特征,是山東省旅游資源的集聚分布區,擁有全省一半以上的國家A級旅游景區,沿海7城市旅游總收入在其GDE總量和服務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別達到8%以上和20%以上,極有條件和優勢將濱海旅游培育成為藍色經濟區建設和發展的優勢產業。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1號),明確提出樹立科學旅游觀、增強旅游發展動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和優化旅游發展環境等政策建議,推動本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業發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定量測度方面,胡宇娜、曹艷英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劉佳等提出了由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四個承載子系統構成的濱海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物元評價和灰色預測模型,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進行量化測度與系統分析。張廣海等從合理化、高度化、效益水平三個方面構建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旅游產業結構水平進行了量化測度和系統分析,從提高合理化水平、高度化水平及效益水平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梁姣嬌結合區位論、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以及區域分工與合作理論,運用比較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方法,提出了增長極布局模式和點軸型模式,在政府、旅游產品開發、旅游交通、旅游企業等方面提出調整和優化措施。李鳳霞對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進行了分析,在構建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針對不用潛力類型提出相應對策。邢麗濤等利用GEM模型,建立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分析。在旅游發展對策方面,胡琳琳、徐福英、劉勇、王瑞靜等、徐崇灝分別針對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戰略定位、海洋生態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濱海體育旅游和可持續旅游發展等,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梳理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發展的地區差異、產業結構、布局特點,探討轉型時期其濱海旅游改革發展及其轉型路徑,為培育半島藍色經濟區藍色經濟產業優勢、推動濱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決策參考。

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一)濱海旅游產業規模與發展速度差距顯著

濱海旅游產業規模逐年增大,但呈現顯著的地區差距。如圖1所示,除2003年“非典”影響外,半島七市的旅游收入都是逐年增加的,呈平穩上升趨勢。青島市作為半島旅游的龍頭城市,其年均旅游收入遙遙領先,2012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占半島旅游總收入的35.3%。從2009年開始,濰坊市旅游收入開始超過威海,僅次于青島和煙臺。東營、濱州等城市比較落后,其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較低。

各城市之間旅游規模絕對差異呈逐漸增大、相對差異逐漸縮小態勢。除2003年外,半島旅游經濟發展旅游總收入的標準差異都是逐年上升的,標準差由2002年的47.56億元增加至2012年的241.86億元,年均增長幅度達到19.8%。旅游經濟發展的相對差異正在縮小。相對差異變化分為2個時段,2002-2008年屬于高位波動發展階段,變異系數均保持在0.8以上,2008-2012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變異系數由0.82下降至0.74。由此可知,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在擴大,相對差異在縮小,藍區內旅游經濟協同發展十分必要。

為深入揭示半島藍色經濟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速度差異,這里引入相對發展率(Nieh),從空間演化角度進一步加以分析。相對發展率是反映相對增長量的指標,表示各市在一段時間內旅游收入的變化與該時期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旅游收入變化的關系。Nieh值大于1,表明該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高于半島平均水平,反之則低于半島平均水平。

(二)濱海旅游產業結構尚不合理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旅游經濟增長的本質要求。旅游產業結構主要反映了旅游產業各要素在規模上的比例關系。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以入境旅游者花費作為指標依據,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構成比重進行分析(見圖2),所用指標數據均來自《中國旅游統計年鑒》。由圖2可知,2002-2012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中,交通部門所占比重最大,且自2006年開始提升,旅游活動的高附加值行業中,購物所占比例較大,但游覽和娛樂部門所占比例較低;旅游基礎部門中住宿和餐飲的占比高于游覽和娛樂部門的占比,這種情況會造成高收益和高彈性部門收益較小的情況,旅游經濟效益較差,旅游產業結構需要調整。

對于濱海旅游業結構變動的度量,引用Moore結構變動指數來測量。Moore結構變動指數是指運用空間向量測定法,以向量空間中夾角為基礎,將n個產業視為一組n維向量,把兩個時期兩組向量的夾角作為表征產業結構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三)濱海旅游產業客流呈現空間分布不均衡特征

為更好地反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游客分布狀況,這里引入地理集中指數(G),地理集中指數度量地理現象在空間或時間分布上的集中程度,計算公式為

(四)旅玨鏟品布局不合理,同質化開發嚴重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既有美麗的自然旅游資源,又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濰坊近年來,憑借“風箏之都”的美譽,將濰坊風箏、楊家埠木板年畫、剪紙藝術等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旅游產品組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基地,開發特色文化旅游,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產品結構來看,海岸線的開發與利用是濱海旅游的核心部分,如海水浴場的建設、海灘的利用和近岸海島的觀光等,然而,半島濱海旅游產品僅以觀光類為主,旅游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對海上和海底的旅游資源、遠岸的海島和遠洋旅游開發不足,使游客全身心參與的活動較少,產品創新不足。各種專項和特種旅游如郵輪、游艇、海洋科考類旅游產品的開發滯后,缺乏有吸引力的大型海上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如潛水、游輪、沖浪等。目前濱海旅游資源產品的開發層次較低,精品較少,缺乏濱海旅游經濟的規模優勢。各類海岸、海島觀光度假類的產品尚未形成品牌規模效應,產業布局不合理。濱海旅游資源的開發較為同質化,產業集群度較低,這就造成濱海旅游產品的可復制性高,缺乏鮮明的地區特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專項旅游和特色旅游項目相對缺乏,造成整個藍區濱海旅游缺乏特色,規模檔次不高,對游客缺少吸引力,難以形成整體競爭力。

(五)濱海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程度逐漸加強

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山東半島各市在旅游資源規劃、項目投資、產品開發等方面各自成為利益集團,導致競爭大于合作,各市逐漸構建自己的旅游產業結構體系,容易造成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項目重復、產品雷同等后果,使各地優勢資源無法合理配置,導致半島濱海旅游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長此以往,旅游業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的區域拉動性會大大減弱,使半島濱海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降低。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地位的提高,半島各市濱海旅游協作程度正在不斷加強。2009年6月開始,山東省著力進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旅游規劃,積極推進山東半島濱海旅游的現代化、大眾化和國際化。同年日照在建市20周年之際,提出了“同城時代,接軌青島,一體發展”的主題,旅游一體化的發展程度不斷加深。2014年2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提出加快青島-濰坊-日照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憑借獨特的海洋區位優勢,重點打造海濱旅游項目,包括以海域、海島旅游開發為重點,加快青島國際郵輪航線母港和日照、煙臺等??扛劢ㄔO,形成郵輪旅游、海島度假等新型海洋旅游帶;打造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文登、乳山及濰坊濱海旅游度假區;整合海濱和內陸旅游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濱海腹地旅游帶。除此之外,還推行煙臺—威海、東營一濱州組團發展。七市通過協商自愿建立起跨地區、開放型的區域合作制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黨政聯席會議,結合各市發展實際,研究制定區域合作發展政策和措施,協商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組織開展合作交流活動,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全方位深度合作。

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業發展與轉型路徑

(一)構建半島區域協作機制,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

各市應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樹立旅游協同發展意識,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基礎上構建山東半島藍色旅游區,將其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規劃和開發,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發揮各個區域濱海旅游資源優勢,加強產業聯合和區域旅游合作,實現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整體提升山東濱海旅游業的競爭實力。解決藍區內各市旅游發展不平衡、競爭大于合作的問題。區域間的不平衡性使各市之間的互補合作成為可能。青島、煙臺等旅游業發展較好的城市應意識到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對東營和濱州進行幫扶式經驗介紹和旅游合作。根據各市旅游資源的特色,進行優勢互補,不斷整合,按照旅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爭取半島濱海旅游業的“共贏”。在各地政府的推動下,構建旅游一體化的合作機制。政府推動建立藍區七市的旅游協作,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務網絡,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游合作體,使藍區七市在旅游開發、市場推廣、交通建設、信息服務等多方面實現一體化,減少由行政區劃產生的阻礙。藍區內各市的旅游企業也應積極合作,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不良影響,消除七市間內部的市場壁壘,實施聯合營銷。建立一個有市無界、各具特色、效益共享的大旅游區,使山東半島藍色旅游區給游客樹立嶄新的濱海旅游形象,結合“好客山東”品牌,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

(二)推動區域旅游聯動開發,形成差異互補格局

首先,加強多圈層聯動開發、構建三大濱海旅游區。根據各城市旅游資源特點和區位條件,推動多圈層開發,避免一味強調龍頭城市青島的單核輻射作用的模式,建立一個多方合作、全面互動的山東半島藍色旅游網絡,突出各城市之間的旅游合作與互補。青島、濰坊、日照旅游圈層(半島三角模式)為黃金海岸與民俗文化旅游區,三市在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具有合作的天然優勢。日照和濰坊分別在2004和2007年提出“接軌青島”的政策,雙方秉著“優勢互補、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方針在多個行業進行深度接軌、合作發展。隨著日照、濰坊與青島對接合作的逐步加深,青島的核心擴散作用也顯現出來。青島和日照的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點密集,濰坊的民俗旅游資源豐富,“風箏之都”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這樣以青島、濰坊、日照為主體的旅游圈層將濱海旅游度假產品與民俗旅游產品相結合,在充分發揮青島輻射作用的基礎上,以青島為樞紐的三市旅游聯動,帶動了黃金海岸與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煙臺和威海旅游圈層為濱海休閑度假區。煙臺和威海地處山東半島的東北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煙臺被譽為“人間仙境、葡萄酒城”,威海被封為“宜居之地”,兩市憑借豐富的海島旅游資源,可聯動打造東部高端濱海旅游產品,成為濱海休閑度假區。東營和濱州旅游圈層為濱海特色生態旅游區。東營和濱州同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西北部,地域相連。濱州生態系統較為多樣,具有多個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豐富。東營不僅有黃河入??诘貐^的濕地生態系統,還有古齊文化、黃河文化的歷史人文景觀。兩市可以共同依托濱海濕地景觀,塑造黃河三角洲濕地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山東半島濱海特色生態旅游區。

其次,實行地域分工,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避免旅游屏蔽現象的發生,加強各城市共享客源和市場,正確定位、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協調發展。青島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城市的輻射作用,在與日照、濰坊打造黃金海岸和民俗文化旅游區時,突出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帆船之都、多彩青島”的旅游形象定位,充分展示其啤酒文化、道教文化與都市時尚文化。日照則立足于“陽光海岸、水運之都”,打造水上運動和漁家樂民俗旅游勝地。濰坊以“放飛夢想、逍遙濰坊”為旅游形象地位,突出濰坊風箏、楊家埠木板年畫等民俗文化特色。煙臺和威海在打造濱海休閑度假區時,突出煙臺“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形象定位,挖掘自身葡萄酒文化、養生與賽馬文化等,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威海則在“幸福海岸、人居威?!钡穆糜涡蜗蠡A上,彰顯宜居文化和古軍事文化。東營和濱州在打造濱海特色生態旅游區時,都以生態和原始濕地為賣點,但東營黃河文化顯著,更應突出“黃河水城”這一特色。被譽為“孫子故里”的濱州則需彰顯孫子文化。這樣七市凸顯自身特色,形象定位明確,實行分工互補,形成差異化發展道路,在保持各自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地實施區域合作。

(三)加速旅游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復合型旅游產品

打造濱海休閑旅游產品集群,提升旅游產品的品質和內涵。藍區需打造濱海旅游產品集群,豐富旅游產品體系。除濱海觀光度假外,還需開發民俗、養生旅游、海上體育運動、海洋科普文化游、游艇與郵輪旅游、河口濕地生態游、自駕車營地、濱海鄉村游等,形成濱海旅游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構建大旅游產業格局,實行產業融合,加速旅游業與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如與第一產業融合,把傳統養殖業與旅游業相融合,實行濱海鄉村旅游以及休閑漁業等,在沿海漁村發展漁家樂、煙臺的葡萄酒莊園、濱海休閑垂釣等。與第二產業融合,開發工業旅游的新形勢,如發展較為成熟的海爾集團工業旅游、青島啤酒博物館游等。與第三產業融合,依托濱海文化特色,發展海洋文化創意、黃河特色文化產業帶,并打造系列節慶文化旅游,如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節、日照海洋運動節等。通過與三大產業的不斷融合,加速產業鏈的延伸,不斷豐富山東半島濱海旅游產品體系,提升藍區旅游競爭力。

(四)重視濱海旅游科技創新,打造“智慧旅游”平臺

積極發展智慧旅游,實現對山東半島傳統濱海旅游產業的優化與升級,努力提高濱海旅游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率。針對目前山東半島濱海旅游產品的同質化與易模仿的問題,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半島濱海旅游創新性科技研發成果的市場化轉化能力與效率,形成橫向多產業融合發展、縱向產業價值鏈不斷延伸的濱海旅游科技創新產業化體系。提高海洋旅游科技創新水平,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環境與資源,運用物聯網、云計算、3G,4G移動通信等新興信息技術,以應用計算機、移動設備、智能終端等工具為導向,以濱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交通網絡系統為支撐,構建集濱海觀光娛樂體驗、休閑度假、節事會展,海面體育競技、郵輪游艇旅游、深海垂釣、海島生態養生、海底潛水探險、海上低空觀光與低空運動休閑等于一體的海洋旅游立體開發與海陸聯動的旅游開發網絡體系。根據濱海旅游市場消費群體個性化體驗需求趨勢,運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科技創新技術,提供海洋旅游智慧服務、智慧商務、智慧政務與智慧管理,實現濱海旅游產品開發與市場運作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化、產業化、品牌化。如,景區除游覽區外增設體驗區、聲光電展示區等,增強游客感官體驗,提高濱海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體驗效果、文化內涵與品牌知名度。創建一批智慧旅游信息化示范企業,推進試點項目建設及試點工作,加強景區、酒店等自助式、智能型服務功能的開發應用,借助電商微博等營銷方式打造“智慧旅游”宣傳平臺,同時將加強與淘寶旅行、同程網、途牛網、去哪兒網、馬蜂窩旅游攻略網等旅游網絡運營商(OTA)的合作,擴大電子商務規模。積極引導各類旅游企業加盟參與、投放產品上線并將其作為重要的營銷平臺,完善旅游產品的發布與管理。推動智慧旅游與山東半島濱海智慧城市建設有效融合,依托煙臺、青島被列為全國智慧旅游城市示范點的契機,加強地方財政對濱海旅游科技成果與智慧旅游建設的資金投入,將科技、智能與濱海旅游結合起來,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務保障體系與城市旅游信息網絡營銷平臺,為各類旅游消費者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海洋旅游體驗,為行業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臺,以強有力的科技與技術支撐推動藍區濱海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山東半島濱海旅游資源深度開發,提升山東半島濱海旅游整體競爭實力。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第2篇

摘要:在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平頂山旅游業發展迅速。但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人力資源要素出現了供需矛盾,對旅游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開始顯現。文章著重分析研究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戰略,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人力資

源開發的措施,對平頂山市旅游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關鍵詞:旅游人力資源 開發戰略 對策

1 概述

旅游人力資源是保證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旅游業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旅游業、旅游企業保持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前期保障。要把平頂山的旅游業做大做強,使旅游業變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真正實現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的轉變,應該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市場功能,認真研究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

2 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

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主要包括理念戰略、體制機制戰略、協調發展策略、人才培養策略和人才儲備戰略。

2.1 理念戰略

理念戰略就是要求對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理清思路,確立科學的旅游人力資源發展理念。樹立人才就是生產力理念,堅持人才科學開發觀念,堅持能力道德并重的培養觀念,堅持人才全面協調開發理念,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

2.2 體制機制戰略

體制機制策略就是健全體制,完善用人機制。要積極引導旅游企業建立健全科學的用人制度,要把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因,為人才提供進步空間和發展環境,要用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提高人才的成就感、歸屬感和忠誠度,留住人才。

2.3 協調發展策略

協調發展策略就是完善機制,促進人力資源與旅游產業發展相適應、相協調。要制定政策和措施,保證人才開發、培訓與旅游行業管理相一致,建立與行業管理相結合的人才開發機制,建立常規培訓、年審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達標制度。

2.4 人才培養策略

人才培養策略就是為提高旅游人力資源隊伍素質和水平,加強人力資源的培養工作。按照旅游業的部門組成,人才層次、區域旅游水平,著重旅游人才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做到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分類推進。

2.5 人才儲備戰略

人才儲備戰略就是要全面推進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著重旅游后備人力資源的供給。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訓機構要緊密結合旅游業發展實際,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定向培養,加強與旅游企業互動,培養旅游業需要的各類人才。

3 平頂山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對策

據國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國旅游業“十二五”人才規劃綱要》,并結合當前全市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未來平頂山市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將呈現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逐步增長的態勢。因此政府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和手段來推動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才能徹底解決平頂山市旅游人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3.1 加強領導,完善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機制

3.1.1 加強重視,推動政策實施 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從旅游業發展現狀入手,研究制定相關措施,形成促進旅游人才資源培養開發的文件和意見,通過改善企業管理機構,進一步推進市場化運作,大力引進專業人才,盡快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引進的政策,并協調旅游人力資源的區域合理分布,帶動整體旅游人力資源的發展。

3.1.2 加強宣傳發動 要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旅游行業氛圍和風氣。

3.2 突出重點,加快急需人才培養,促進行業發展

通過以上對平頂山旅游人力資源現狀的分析,在未來幾年旅游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高層次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和教育培訓師資是平頂山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

3.2.1 提升旅游主管部門人才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好對旅游業發展的領導職能,切實履行國家相關政策法規,認真制定旅游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實施人才開發利用戰略,規范市場秩序等。人才的培養主要形式是在崗培訓,要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分層次對各級旅游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旅游行政管理隊伍的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通過各種方式給管理者提供鍛煉的機會,全面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形成管理有效、業務精干、依法行政的旅游行政領導隊伍,努力打造一支勤政、務實、高效、創新、廉潔的高水平管理人才隊伍。

3.2.2 著重引進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教育培訓 加大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多種方式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要力爭克服旅游專業的局限性,加強與國內旅游重點省、市人才市場以及旅游人才公司的合作,積極引進和吸收高學歷人才和急需專業人才,積極發展與相關專業人才公司的合作,將人才交流的范圍擴大到平頂山市以外。

3.2.3 增強旅游專業師資力量,完善旅游教育辦學機制 目前,在平頂山開設旅游專業的兩所本科高校中,旅游專業的教師隊伍不足30人,大專和中專院校的師資力量更是薄弱。教師是教育質量的保障,因此建議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設旅游教育體系和師資隊伍,與國內知名高校和培訓機構合作,建立旅游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3.2.4 實施激勵機制,促進行業發展 第一,從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的獎勵和表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保障體系,使旅游人才享受醫療保險金、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等,并盡快設立行業指導性工資標準。

第二,加大對行業優秀人才的獎勵。只要在專業領域有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或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優秀人才,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進行獎勵,并且每年都要提高待遇。要讓行業的杰出人才享受優越的條件、豐厚的待遇,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使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以確保在各自的崗位做出更大的貢獻;政府要放寬編制限制,實行高薪引進高學歷急需專業人才等政策,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靈活處理的方法,對成績突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員進行越級提拔等,最大程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三,為員工的職業發展空間打造更廣闊的渠道,建立旅游行業高級管理型人才、服務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新業態人才等人才庫,使其適應職業發展空間,并向旅游企業提供新鮮血液。

3.3 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訓體系,使其更系統化、規范化

3.3.1 首先形成完善的旅游行業教育培訓體系 以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為主,積極發動高等院校、高職院校以及旅游專業院校的骨干力量,并將各縣、區的旅游職業教育中心、旅游教育培訓機構和具有影響力的較大規模的旅游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納入整個行業的教育培訓體系中。

3.3.2 擴大旅游院校的招生規模 “十二五”期間,要逐步擴大各類大中專院校、旅游院校(系)本科生、大專生和職業中專生的招生規模,尤其是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學歷人員;不斷壯大旅游專業人才隊伍。依照目前平頂山市旅游人力資源現狀,要進一步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

3.3.3 擴建旅游教育培訓基地 市委、市政府要加大旅游人力資源培訓的投資力度,盡快建立一系列旅游教育培訓基地,要在全市范圍內選擇2所旅游院校、5家旅行社、5家旅游飯店、3家旅游景區建立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已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滿足對旅游行業各類從業人才有針對性的培訓。

3.3.4 充分發動,保證旅游人力資源工作培訓的全員性 旅游人力資源培訓工作全員性就是要對全行業管理人員,尤其是重要崗位的從業人員逐步實施培訓。要想提高平頂山市旅游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切實抓好各類旅游專業服務人員的強化培訓。由于旅游從業人員整體水平較低,目前提高旅游人才質量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全面開展人才培訓工作。

3.4 加強建設,構建旅游信息網絡培訓平臺

信息化平臺建設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平頂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建設旅游信息化網絡平臺。借助和依托平頂山旅游門戶網站和各縣區旅游網站,建立能夠強化政府、旅游院校、行業協會、旅游企業和旅游從業人員的信息溝通的網絡教育培訓平臺。

參考文獻:

[1]余昌國.旅游人力資源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魏衛.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羅松.基于和諧理論的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北方經濟,2009(6).

[4]劉宏盈,張娟.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10).

[5]廖萍,朱湘輝.論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J].商業時代,2008(30).

[6]熊劍平,劉承良,王薇.湖北省旅游人力資源結構性評析[J].經濟地理,2007(5).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第3篇

一、徐州發展農村旅游業的重要意義

我國農村旅游總體來說起步較晚,徐州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更是處于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為農村旅游的大力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更好更快地發展農村旅游業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1.發展農村旅游業是提升徐州農業產業結構的內在要求。中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徐州旅游業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借助豐厚的兩漢文化底蘊,發展農村旅游,有利于徐州更好地抓住旅游業發展機遇,拓寬旅游業輻射范圍,整合徐州旅游資源,拓展旅游市場,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增強農村發展動力。

2.發展農村旅游業是加快徐州城鄉互動的必要舉措。徐州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經濟發展處于“以城帶鄉”階段。發展農村旅游業,可以提供農民就業的機會,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緩解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通過城市文明向農村的延伸,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業和農村轉型,有利于形成城鄉互動發展格局,加快城鄉一體化。

3.發展農村旅游業是推進區域合作的客觀需要。徐州乃千古龍飛地,歷代帝王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五省通衢,地處蘇、魯、豫、皖交界,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在徐州發展農村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可以借助兩漢文化的羽翼,充分利用交通優勢、農業生態資源的優勢,密切融入長三角經濟圈,促進徐州的都市農業接軌南京、上海等周邊城市,推進區域合作。

4.發展農村旅游業是提升徐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載體。徐州的兩漢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把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作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可以增強旅游業競爭力,促進旅游業壯大,并推動徐州向國家級、世界級風景旅游城市邁進。

二、徐州發展農村旅游業的優勢

農村旅游業順應人們更加注重休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發展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徐州發展農村旅游業的條件十分優越。

1.資源優勢。徐州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得天獨厚,江、河、湖、溪、山、林等各具特色,農村地域特色鮮明,蘇北民俗、農耕文明、鄉野風情保存相對完好,發展農村旅游業的資源優勢十分明顯。

2.區位優勢。徐州是五省通衢,地處蘇、魯、豫、皖交界,位于長三角北端,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在徐州發展農村旅游業,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3.經濟優勢。徐州農村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備發展農村旅游業的經濟實力。農村旅游業已經初具規模,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資金投入機制比較規范。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合作不斷深入,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旅游業客源市場日益擴展。

4.基礎優勢。徐州生機勃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生態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為發展農村旅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鼓樓區的九龍湖農業主題公園、徐州經濟開發區的觀賞魚生態示范園、云龍區的亞美花木繁育基地、泉山區的泰山農業生態園等一大批先進的農業旅游示范園區,初步形成了徐州現代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格局,具備扎實的基礎優勢。

5.城市優勢。徐州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豐厚的兩漢文化底蘊,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劉邦、項羽、張良等。清代文學評論家張竹坡,史學家蕭一山,近代書畫家張伯英、蕭龍士,當代作曲音樂理論家馬可,國畫大師李可染,均生于斯而成著名大家,睢寧的兒童畫更是享譽世界。

三、發展徐州農業旅游的建議

徐州農業資源豐富,發展農村旅游的市場潛力很大,應進一步科學規劃,扶持開發,突出特色,策劃包裝,加強營銷,規范服務,提升水平,促進農村旅游健康有序地發展。

1.科學規劃。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多方借鑒國外及國內先進地區的都市郊區發展農村旅游業的成功經驗,結合徐州經濟發展和資源特色,論證和編制農村旅游業總體發展規劃。通過規劃先行,找準農村旅游業的市場定位,有效防止景點的無序開發。

2.突出特色,典型示范。農村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內能快速興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汁原味的“農”字特色。發展農村旅游應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投資者利益與保護資源并重,注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當地農民風俗、農業風光、農村風情等特色。

3.加強促銷。要加大對農村旅游項目的宣傳推介力度,大力開發消費市場。重視農村旅游業項目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強化農村旅游業的整體吸引力,激發游客的消費潛力和興趣。當前,農村旅游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游客需求,因此,宣傳促銷的重點應主要面向國內市場,特別是做好對周邊城市和地區的促銷,不斷提高農村旅游在區域旅游市場的占有率。

4.主動服務。各級相關管理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做好協調,為農村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培育農村旅游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村旅游業從業者的組織化程度,建立行業商會,發揮行業商會的行業自律和中介推銷作用,推動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持續提高。農村旅游發展時間較短,很多事情有待理順和規范,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形成合力,主動幫助農村旅游從業人員解決好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推動農村旅游健康發展。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第4篇

摘要:大湘西地區山同脈,水同源,民俗相近,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互補性強。但地域偏僻發展滯后,經濟基礎薄弱,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財源聚集,其關鍵在于致力發展旅游產業。湖南西部落后地區應該大力推進大湘西旅游一體化,把旅游產業做大做強,這是湖南旅游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對建設旅游大省具有戰略意義。

關鍵詞:旅游產業品牌;一體化發展戰略;大湘西地區;區域經濟

一、引言:大湘西,即"湘西地區”,是對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永州的部分縣市在內的整個湖南西北地區的統稱。系武陵、雪峰兩大山脈和云貴高原環繞的廣大地區,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匯聚之地。這里多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發展滯后。是湖南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也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征和重要的戰略地位。2004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湘西地區開發,作出了《關于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決定》,編制引發了《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開發范圍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及邵陽、永州的部分縣市,共32個縣(市、區),面積7.0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人口1345萬人,約占全省的20%。

二、大湘西旅游發展中的問題

當前,湘西旅游業走“文化旅游”,與張家界的“山水旅游”形成互補關系,發展迅速。已成為支柱產業,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下面我就來分析這些問題。1、是旅游供需矛盾。即旅游市場多樣化、差異化的市場需求,與大湘西旅游市場供給單一化的矛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加,旅游需求已逐步由單一的“觀光游”向“體驗游、休閑游、度假游、探險游、商務游”等形式轉變,而大湘西地區的旅游供給還停留在“觀光游”,品質不高,屬“低端旅游”。

2、是企業發展矛盾。即社會化、規?;?、集聚化大旅游與大湘西企業的“小、散、弱”的矛盾。大湘西旅游市場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大型的旅游企業集團,旅 1

行社多屬于接地社,等客上門,缺乏走出去的市場競爭力;從賓館服務業來看,星級旅游賓館較少且級別低、服務水平和質量低。

3、是區域協調矛盾。第一是湘西州旅游資源優勢區與資源非優勢區協調發展的矛盾;第二是與張家界、懷化旅游區的矛盾;第三是與長株潭旅游區的矛盾。因為這些地區,既是我們發展旅游的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我們大湘西地區應該緊抓“長株潭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大市場機會,成為它的“后花園”。

4、民族文化與旅游產品的轉換難。近年來我們的“文化旅游”雖然發展迅速,但還沒找到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產品轉化的最佳模式。

5、旅游商品開發難題。有特色沒品牌、有產品沒產業、有發展沒規劃。6、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協調難。旅游景區多采用“一次性買斷經營權若干年”的體制,多影響村民的利益,容易造成村民鬧事,處理不當,會妨礙旅游發展。

7、旅游創新型人才缺乏。學校培養的人才供不應求。主要缺乏能獨膽一面的中層旅游管理人員和旅游創意能力強的人才。

三、大湘西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策

為提高大湘西地區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實現旅游富民,旅游強州、市。構建大湘西“125146”的旅游空間布局,即“一個龍頭、兩個中心、五個支撐城市、一條廊道、四條精品帶、六大功能區”。著力建設張家界旅游龍頭、鳳凰和崀山兩大旅游中心,依托張家界、常德、吉首、懷化、邵陽五大區域中心城市,構建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黃金走廊,形成大湘西世界遺產旅游帶、沅水山水民俗景觀帶、滬昆高速民俗生態旅游帶、原生態自然風光旅游帶四條精品旅游帶,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園休閑度假、張家界奇山異水遺產、湘西文化生態風情、懷化古城古鎮古村、大崀山原生態文化、中華瑤鄉民俗文化等六大旅游功能區。大力構建大湘西旅游產業品牌。調整大湘西地區的旅游產業結構,推動旅游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旅游產業創新,實現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發展?,F提出五條發展思路:

一是創意發展思路。即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創意是人類利用才華、知識、智慧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國內目前有很多區域發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取得很大的成功,如麗江大型歌舞“麗水金沙”、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劉

三姐》等等。用創意產業的發展思路,可以解決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轉換的難題:創意挖掘旅游資源、創意創造旅游產品、創意拓展旅游消費。

二是融合發展思路。孤立片面發展大湘西的旅游業是不行的,要強化旅游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打造大湘西旅游的“復合產業體系”。包括三個方面的融合:第一是促進優勢資源的融合,大湘西各地區的優勢資源互補,促進各地協調發展;第二是強化地區產業關聯融合;第三是協調產業功能融合,即大湘西地區在建設其它產業和項目,特別是進行城鎮建設和大型項目建設之時,要盡量考慮旅游元素,注意培養新的旅游增長點。

三是鏈條網絡發展思路。要拉長旅游產業鏈條,拓展旅游業與其它產業的”垂直相關鏈條”和拓展旅游“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之間的“橫向相關鏈條”;構建價值鏈聯系的區域旅游網絡,如常德-張家界-鳳凰旅游路線,用打造都市-山水-民族文化旅游,龍山與里耶之間,用打造秦文化旅游。用大湘西地區的民族文化來精細化鏈條和網絡上的每一個環節或節點,把它們做精,質量高。

四是協調發展思路。包括:建立“競爭合作”的旅游空間協調機制,以解決大湘西地區與周邊旅游空間的合作關系;建立基于“制度和諧”的利益相關者協調機制,用來解決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企業、社區居民或村民的矛盾,“制度和諧”的關鍵是當前要改革過去的“一次買斷經營權若干年”的融資體質,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合適于大湘西各地區客觀實際的旅游資源開發與投資制度,采用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多種形式,來協調各方利益。最終實現大湘西地區旅游業與自然生態協調,與區域經濟協調,與民族傳統文化協調與各方利益者協調的理想局面。

五是集群發展思路。既然大湘西地區的旅游企業和旅游資源存在“小、散、亂”的局面,那么旅游發展就應該集群發展。首先,以板塊集聚和條帶集聚來整合旅游資源;其次,政府要采取各種措施,引導大湘西地區的旅游企業兼并重組,集聚旅游資源,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結論:

大湘西是湖南的后花園,湖南要實現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強省的過渡。通過創新發展思路,并具體落實,我們相信,大湘西旅游業會得到更大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帶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相信大湘西旅游圈一定會成為國內甚至國際聞名的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1]李清泉.區域經濟學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肖勝和.論我國貧困發展旅游業的基礎[J].云南大學學報.1997

[3]毛新.湖南西部民俗旅游經濟戰略思考.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06年08期。

[4]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業發展戰略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

1 鄉村旅游的發展概況

1.1 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是隨著城鎮化推進而出現的旅游類型,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農業經濟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為目標客源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職和回歸自然資源等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興起于歐洲,不少國家的政府傾向于將鄉村旅游看作鄉村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在我國鄉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前,我國旅游業基本上是一種以接待外國客人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開放后,隨著收入的增加,國內旅游市場開始逐漸繁榮,發展成為至今的創匯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費逐步由以大眾觀光為主的單一形式發展成為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生態、探險、自助等多種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

(1)鄉村旅游為農村經濟拓寬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農田、果園、林地、牧場、養殖場,加以美化、修飾,增加旅游接待設施,建成觀光農園、觀光果園、觀光林場、觀光牧場、觀光養殖場等觀光農業項目,這些都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幫助農民擺脫貧困。

(2)鄉村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能為社會提供6—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而發展鄉村旅游會促使農民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和自然資源,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就能掙錢”、“既不離鄉,也不離土”,以地生財,使就業競爭力弱的農民,通過一定的就業職能培訓,便可以承擔起鄉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務、導游、衛生和管理等工作。

(3)鄉村旅游能夠提高鄉村旅游的開發程度。旅游業是促進人流動的產業,由于人的頻繁流動,帶動了信息,技術、資金的流動,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給他們帶去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知識,使他們摒棄小農經濟觀念,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自身的素質。

(4)鄉村旅游能夠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售。鄉村旅游的特點之一就是游客的參與性,游客可親自參與采集、品嘗農產品,農產品就地銷售,減少了農產品的營銷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

(5)鄉村旅游為優化產業結構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等是國內農業的普遍現象。鄉村旅游不僅能夠帶動農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能夠帶動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村人和農產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國內鄉村旅游面臨的發展機遇

(1)從宏觀方面看,中國新農村建設給鄉村旅游帶來了發展機遇。

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之一,2006年底統計顯示,全國共有農村家庭28000萬戶農村人口將近70000萬人,占到全國人口的67%,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村。

(2)從微觀方面看,發展鄉村旅游也是發展農村的有效途徑。

第一,農村有著可觀的投資需求。借助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開發農村巨大的投資潛力,農村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工業企業、學校村鎮建設以及各項服務設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資潛力。而這些設施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電下鄉”還是“汽車下鄉”,這些政策無非都是想拉動農村消費市場,來向下尋求城市不能給予的經濟增長。在一切都追求“利內需”、“利分配”、“保增長”的情況下,鄉村旅游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第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當代農村的一種經濟產業。當今鄉村旅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和諧發展的重要產業。就當前全球的金融形勢來說,還擔當著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大責任。與其說是重任倒還不如說是機遇,是全球給中國解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問題的機遇。

3 鄉村旅游目前的開發狀況

(1)鄉村旅游不同于景區旅游。

首先鄉村旅游需求量大。隨著國內旅游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里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鄉村旅游與休閑度假旅游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再次鄉村旅游強調鄉村氣息、旅游體驗與城市生活方式相結合。鄉村氣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農村風情等。

(2)目前的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①最普遍的問題是政府和開發商盲目的搞鄉村旅游,對鄉村旅游開發的認識不到位。就拿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景觀鄉村嘉年華”來說,他實際上并非鄉村旅游的范疇,因為他犯了鄉村旅游開發的致命錯誤,即空心化開發模式。所謂的空心化開發模式就是圈出一塊地,毀掉該劃定區域內的所有建筑和設施來重新規劃開發??招幕_發模式是廣泛應用于景區開發的一種模式,然而景區開發遠非鄉村旅游開發。怎樣開發好鄉村旅游是在不違背其本質的前提下來規劃的,而不是在一塊毀掉了的農村里的一塊土地上異想天開。鄉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鄉村味,而且這種感覺要真實,而并非是讓城里人看一塊建在農村的農村公園。

②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一些鄉村旅游項目更是脫離了“樸素、自然、協調”的基本原則,由貪大求全的跡象,其娛樂配套設施與鄉村旅游的特點不相符合,,高檔餐飲、高檔洗浴、豪華客房等設施越來越多,這種做法嚴重扭曲了鄉村旅游的根本,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的成長和發展。

4 鄉村旅游開發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臺灣,農業旅游被認為是面臨利潤下降、需要新的經濟支柱的農民在鄉村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的經濟選擇,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我國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業是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引下陸續發展起來的。但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通過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而促進農村社區發展從長遠來看是一種促進增收的有效途徑。

(2)開發鄉村旅游的社會效益。

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能為社會提供6—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而發展鄉村旅游會促使農民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和自然資源,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就能掙錢”。中國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都接種在廣大的農村,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繁榮農村,更能解決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3)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展望。

“98華夏城鄉游”,“99生態環境游”等都是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標志。2004年胡錦濤視察上海時又指出:要發展農業旅游,生態旅游,促進農民增收。2005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全國旅游工作年會上也指出,旅游業發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積極開發農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2006年國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國鄉村旅游年”,宣傳口號“新農村 新旅游 新體驗 新時尚”。鄉村旅游在國內全面啟動。

5 結語

上一篇:煤炭企業安全發展下一篇:煤礦安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