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

2023-08-17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第1篇

打破教材體系,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培養能力。

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掌握了較多的基礎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孤立的,沒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知識脈絡。

在這一階段,教師將前面所學的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專題復習也就是歸納知識的復習,結合教材,打破體系,打破課與課、單元與單元、中國史與世界史的界限進行比較對照、求同找異、縱橫聯系,形成知識體系。也可以與時政結合起來復習。

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并先后相承的。歷史知識具有多樣化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知識。理清同一歷史時期各方面知識及其相互關系,就是橫向聯系。另一方面,每一歷史事件又都前后發展、依次交替,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這就是縱向聯系。但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單純地“縱”或“橫”地復習,而應縱橫聯系,形成專題,構成知識網絡體系。另外,在專題復習時還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歷史問題現實化”),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復習時要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要讓學生通過列表、編寫提綱等多種形式,將歷史知識前后上下、東西南北貫通起來,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只有從宏觀上把握了歷史特征、歷史線索,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才能由點發展到線、到面,并進而構建起整體歷史知識網絡,獲取規律性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的掌握的歷史知識才不易遺忘,才不會混淆?,F舉例如下:

中國近現代史專題:

1、近代侵略專題: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戰爭中的暴行(英軍強占香港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旅順大屠殺、八國聯軍血洗北京城、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這些事件充分體現侵略軍的血腥與殘暴。⑵其他侵略事件(俄國侵占中國大片領土、阿古柏侵略新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使學生認識到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把非法侵占加以合法化,把侵略成果擴大化。讓學生清楚哪些條約有割地內容,哪些有開放通商口岸內容,哪些有賠款內容,哪些條約侵略出現新形式。

2、反抗專題

反抗專題(以人物為中心)學生經常弄不清人物的身份,為此把它們分成這幾類型。清朝官員將領: 林則徐、關天培、左宗棠、鄧世昌 共產黨員:楊靖宇、 彭德懷 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佟麟閣、趙登禹、李宗仁民間團體及代表:太平軍 (洪秀全、李秀成)、義和團。我們讓學生以歷史人物聯系相關事 1

件,從人物身上學到一些優良品質。

3、探索專題

舊民主主義時期的四次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

動(弄清時間,領導階級派別,代表人物,目的,內容,結果性質,意義)

4、中共專題

(1)中共會議: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屆三中全

會、中共十五大,讓學生認清哪些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哪些在建國后召開的,哪些會議具有轉折意義,哪些會議中形成了中央領導集體。

(2)革命專題:以新民主主義時期內中共28年奮斗歷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為

主 ,抓住四個歷史時期即國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事件。

(3)建設專題:以現代史中四個歷史分期的歷史特征為主干,以取得的重

大成就為重點。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鞏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建設: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

政治建設:一屆人大并制定第一部憲法,錯誤: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特色建設:改革開放、鄧小平理論 、一國兩制 、港澳回歸外交成就:一方針(求同存異)、一 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 二十一世紀的外交。

(4)黨的路線、政策、方針、原則、構想、戰略專題 ,把零散的知識加以

系統化

路線:政治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政策:改革開放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針:外交 :獨立自主 、求同存異 ;對臺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臺:一個中國的原則

構想:一國兩制 ;

戰略:西部大開發

(5)歷史文獻類

《民報》、《新青年》、《雙十協定》、《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

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美聯合公報》

(6) 其他專題

A.理論類: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如果聯系世界史的話還有馬克思主義

B.口號類:“自強”與“ 求富” 、“民主”與“ 科學”、“外爭主權、內

除國賊”

C.詩詞歌賦歌謠類:

D.近代反動政權: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近代

反封建的具體目標以及他們的反動代表。

E.統一戰線:兩次國共合作,也可聯系到國共兩次內戰

(6)三農問題

(毛澤東、鄧小平)聯系到今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學生關注三農,關注民生

(7)熱點地區(東北、南京、北京、上海、臺灣、新疆、西藏、香港)

(8)重要人物: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結合他們的歷史事跡,使學生認識到重要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世界歷史專題

(1)國別史:美國; 英國; 法國; 俄國; 日本;德國

以美國為例:復習美國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將美國的歷史梳理成以下一條線索: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內戰——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新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冷戰的實施——“一超多強”時期的美國。

(2)三次科技革命專題: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重點放到發明家和重大成就,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

(3)世界大戰專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經過(開始標志、重大戰役、結束標志、結果)、性質、影響等,培養學生形成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現代意識。

(4)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專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5)國際關系專題

一戰前: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前: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 二戰后: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當今: 暫時“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展示每一階段國際政治局勢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歷史

(6)工人運動專題

英國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7)地區及國際組織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國際聯盟;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聯合國;歐共體和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讓學生分清他們是區域性的還是世界性,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軍事方面的。

(8)國際會議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26國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萬隆會議;26屆聯大;上海APEC會議

(9)歷史文獻

《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法典》、《人民憲章》、《共產黨宣

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農奴制法令、《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國家工業復興法》、《慕尼黑協定》、《聯合國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約》,每一文獻的核心內容,是哪一國家的法令,或者與哪些國家有關

(10)戰爭及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薩拉托加大捷、拿破侖對外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莫斯科保衛戰、 柏林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抗日戰爭、百團大戰)、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科索沃戰爭,使學生認清戰爭的性質,分清戰爭與戰役的區別,了解戰役在戰爭中的地位

(11)思想運動及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工人運動需要——馬克思主義,這些思想影響了哪些政治運動,也可聯系中國歷史。

在做專題復習時,要注意兩點

1、一定要精心選擇配套習題,我們備課組經過精心篩選,選擇了《中學歷史一本通》作為唯一的復習資料。

2、不要滿堂灌,要給學生思考、歸納和反饋的時間,否則效果不好。因此,講完一個專題,就做后面的配套練習,及時鞏固和提高。

第三階段:6月15日之前(三模前到中考前),第三輪,模擬考,強化練。強化訓練,綜合運用,回扣課本,查漏補缺,突出重點熱點,做好考前輔導。

初三歷史經過基礎復習階段和專題復習階段后,進入倒計時的綜合復習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因此,教師必須講究復習方法,力爭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深化。本備課組及時收集周邊縣市的試卷和上網搜索相關模擬試卷以備用。在綜合復習階段,本組教師力求按照四個字去操作,即引、憶、記、練、評。

一、有目的、有計劃地“引”

綜合復習階段,因為時間緊迫,應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消化,但又不能每堂課都上自習,讓學生盲目看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復習。首先,教師應明白什么是“引”。“引”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結合考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考點上,啟迪學生進行思維。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既要主動點撥,又不包辦。其次,明確“引”什么。教師按照復習計劃,在復習內容中,根據考綱和已往(近五年)中考已經考過的內容,提示學生本次復習的考點、難點、重點和熱點,抓住這“四點”向學生講透徹、講清楚。再次,掌握“引”的要領。要在課堂上“引”好,并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苦功夫,在宏觀上做到“五備”:備大綱、備教材、備考綱、備學生、備教法。在微觀上做到“備五點”:備考點、備重點、備難點、備熱點、備能力點。

二、自覺自主地“憶”

根據教師所“引”的內容,學生應大膽地開動機器,展開聯想,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要求學生在宏觀上進行發散思維,充分

回憶每次所復習的內容,并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其不同的特征,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相同點,如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同類事物,經過比較可得出問題:為什么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其次在微觀上要求學生進行集中思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先弄清是什么,再想為什么,最后預示著什么。特別要聯系實際,得出啟迪。在“憶”這一環節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查漏補缺地“記”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地“憶”,然后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閱讀教材,學生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憶”與教材的內容不相符,出現張冠李戴、知識錯亂、甚至相反的現象或者根本無法進行“憶”。說明教材所引的內容學生還沒有掌握或完全掌握。怎么辦?只有立即讓學生插漏補缺地“記”。 “記”是指先理解,再記住,然后聯系實際進行運用。

四、有針對性地“練”

發動題海戰是大多數教師在綜合復習階段的殺手锏,很容易出現盲目性,為了克服這種盲目性,教師在備課上下功夫,根據自己所“引”的“五點”內容,結合考綱,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參考其他一些資料,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教師的時間緊,任務重,精力有限,因此,對訓練題的批改可以讓中上成績的學生交叉改,中下成績的學生當面改,注重考知識點的落實,并要求學生錯題重做。

另外練習要有兩點注意

1、這一時期所做的試卷要靠近中考模式,最好做中考樣板試卷,讓學生從形式上、時間分配上對中考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中考時產生陌生感。

2、要注意加強學生的涂卡練習和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學會理清答題思路和方法。每次考試都有一部分學生因審題不清,粗心大意,導致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平時的復習中,在這方面要多加指導。在審題過程中,指導學生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范圍,然后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達,要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史論結合。重視理解,融會貫通。

五、全面透徹地“評”

每次訓練下來,教師都要認真地閱卷,分析總結,根據“錯題檔案”,全面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與學生交談,收集信息,然后在課堂上集中評講,不僅評講正確的答案,更重要地評講審題、解題的方法,評講解題的思路,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再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今年中考要注意以下幾個歷史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時搶走(法國拍賣鼠首、兔首)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臺灣問題(去年到今年臺灣很不太平,事件頻發,所以我們要給予一定的重視,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臺灣的一些問題,對臺灣問題做個歸納、總結)

澳門回歸(10周年紀念);科索沃戰爭(距今10年)

劉少奇逝世(40周年)

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五四運動90周年、巴黎和會召開90周年;

虎門銷煙170周年

法國大革命220周年

英國《權利法案》頒布320周年

拿破侖的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799年,距今210年)

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距今80年

二戰的爆發1939年,距今70周年

1979年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距今30年);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距今20年)

關注實事,關注熱點,從實事和熱點中追尋歷史,實現政史結合。

綜上所述,中考前歷史復習應該緊扣考試說明、教材,打牢基礎,理清知識脈絡,專題匯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技巧。在復習過程中,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是關鍵。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第2篇

第一輪:圍繞考綱全面復習并對每一單元的基礎知識進行過關檢測(以選擇題的形式),大題部分通過月考來訓練提高.

第二輪:圍繞時事熱點進行專題復習并精心設計每個專題的題目加以訓練.

第三輪:緊緊圍繞2014年中考時事熱點進行模擬訓練.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第3篇

----- 三明市2017年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質量評價與檢測研討會

泰寧三中 李霞

自2017年以來,歷史學科中考的命題為全省統一命題,要求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這也體現了當今時代倡導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給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加之歷史學科中考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復習時間短的特點,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的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意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F就將我個人近幾年的一些復習經驗跟大家交流交流,權當拋磚引玉。我認為,中考復習可分為三個復習階段: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拓寬知識,打牢基礎。

在這個復習階段要依據課本逐冊、逐章、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復習不是簡單知識的重復,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提示出這節課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理清史實和概念。教學時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講課時要語言精煉,線索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時間和空間概念明確;板書有條不紊(采取綱要、表格和圖示法等板書形式);多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多讓學生分析、發言、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通過看、讀、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使每章每節的基礎知識做到人人過關。

第二階段: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這兩句詩來形容經歷了第一輪復習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我認為是很恰當的。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掌握了較多的基礎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孤立的,沒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知識脈絡。在復習的第二階段,老師可將前面所學的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縱橫串聯,比較對照,辨其異同,形成知識網絡。如將中國近現代史劃分為列強侵華史,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社會主義建設史等幾個專題。而將世界近現代史劃分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鞏固,國際關系,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世界科技與思想文化等幾個專題。

歷史知識具有多樣化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知識。理清同一歷史時期各方面知識及其相互關系,就是橫向聯系。如近代重要國家資本主義確立的事件可歸類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偨Y為"三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兩次資產階級改革、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引導學生分別從背景、導火線、革命爆發標志、領導人、重要戰役、重要文獻、結束標志、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列表格呈現出來。

另一方面,每一歷史事件又都前后發展、依次交替。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這就是縱向聯系。如中國近現代史的線索可以縱向串聯歷史知識,以不同歷史時期為經線,以每一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特征為緯線,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從宏觀上把握了歷史特征、歷史線索,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才能由點發展到線、到面,并進而構建起整體歷史知識網絡,獲取規律性的知識。

第三階段:綜合鞏固,針對訓練,突出重點、熱點。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查漏補缺,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點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如臺灣問題可以抓住七個"點":①三國時衛溫到達夷洲②元朝設立澎湖列島③清朝設立臺灣府④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⑤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⑥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把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阻撓解放軍解放臺灣。⑦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用"一國兩制"辦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目前我們要堅決反對臺獨活動,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這樣對臺灣問題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通過練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犊荚囌f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導用書,要從中了解考試范圍、內容、形式、題型及其要求等情況,結合近幾年來中考試題,把握考試命題方向、難易程度,選擇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題型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練題形式要多樣化,包括課堂的口頭回答、書面作業、單元檢測、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題海戰術。通過講解和練習,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培養。練習的內容可分為基礎訓練和理解訓練兩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選擇、填圖、識圖、列舉等題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簡答題、綜合問答題、編寫大事年表等題型。而后者特別是綜合問答題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題型。 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類型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茲以目前山西歷史中考中常見幾種題型為例,進行說明。

①單選題:主要考察學生理解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要求學生要運用辨證唯物史觀分析重要歷史現象、事件的本質,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確答案。要留意組合選擇題(如幾個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選擇排列正確的選項)和反向選擇題(選擇敘述錯誤的選項)。要求學生仔細審題,看清題干和選項,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去偽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綜合將采用兩卷測試的辦法,其中卷1為選擇題,使用機讀答題卡答題,這一新變化要在平時多訓練。

②填圖題和識圖題:它主要考察學生把握歷史現象的空間概念,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復習時要對教材上比較重要的圖歸類匯總,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遺址、事件及重要戰爭、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等。填圖題主要掌握重要事件發生的地點(包括古稱)、路線,識圖題主要掌握該圖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現象及其時間、時期和相關重要知識。

③材料分析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能力及利用有關歷史知識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首先要快速讀完材料或圖表(包括出處),弄清該閱讀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審題,抓住關鍵,弄清限制條件。再根據提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材料分析題常見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②根據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③歸納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據提問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較幾則材料的異同;⑤依據材料提煉、概括出觀點;⑥聯系實際,談談啟示。

④論述題:主要考查學生進行歷史思維,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歷史闡釋、文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必須審清題意,找到主干,抓住關鍵字詞,弄清限制條件,明確要答項目和解答對象。行文力求語句簡煉,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書寫規范。評述型問答題一般是運用辨證唯物史觀,根據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對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要用史實印證結論,史論結合;

學習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留心也可以學到歷史知識。新版《初中歷史教學大綱》針對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就明確提到要注意"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因此要密切關注當今與歷史有關的時政熱點問題,如中日關系,中美關系,西藏問題等。近年來中考并不回避熱點問題的考查,在考前復習和訓練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聯系現實進行總結復習。

此外,學科之間的綜合試題以及開放性試題也是近年來中考考試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向,體現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考查,在教學中也要給學生提到,并進行專項訓練。學科綜合試題體現了高考綜合考試的方向。學科之間的綜合考試常見的有歷史與語文(如材料分析題、問答題對材料的閱讀與分析、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與政治(如時政熱點的考查)、歷史與地理(如填圖題、識圖題的考查)、歷史與數學及自然科學(如民國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歷史圖表數據的分析)等學科的綜合滲透。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學科綜合意識,基礎知識扎實,思路開闊,在訓練過程中多從學科聯系方面去鍛煉思維能力。歷史開放性試題常常針對學術針鳴較大的重要史實進行分析、闡述,有多種觀點,考生可任選一種回答,并且常與當前形勢、生活實際相聯系,談談學生的啟示、體會。開放性試題重在考查學生獨立思考的素質和發散、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符合21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歷史開放性試題常出現在材料分析題、問答題、小論文等題型中。如關于洋務運動的作用,有人說積極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認為消極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聯系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洋務運動的失敗給你哪些啟示?答題要觀點符合要求、事理結合、邏輯性強、要點清楚,多角度、多層次甚至多學科分析。當然,開放性試題也有歷史考查、歷史制作、社會實踐活動等之類的開放性考試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復習應該緊扣考綱、教材,打牢基礎,理清知識脈絡,專題匯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技巧。在復習過程中,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是關鍵。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線索、抓框架、抓重點。不能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第4篇

中考復習是一個復雜而又繁忙的過程,如何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筆者以往帶畢業班的實踐,特制定如下復習計劃:

一、第一輪:夯實基礎,理清知識脈絡

河北省中考范圍是八年級歷史上下冊、九年級歷史上下冊,即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在第一輪復習中,可以把這些歷史知識分成四大板塊: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四部分,復習切入點以單元復習為突破口,采取大板塊復習→提綱式板書→整體把握的步驟,進行知識框架的構建,然后再給框架添磚加瓦,抓住重點知識,復習→深化→升華→提升,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提高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第二輪:專題復習,剖析重點難點

專題復習的時候,通常是引導學生以專題為突破口,橫向縱向分析問題,并結合時政熱點進行綜合訓練,從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在專題復習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集思廣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這時,一旦明確專題重點,就要盡可能多和同學教師交流,廣泛搜集有關專題的復習資料,力爭專題復習時更全面、無遺漏。

(二)專題復習,要重點鮮明,知識脈絡清晰。因為專題復習打破了課本順序,這里既有中外史的聯系,又有中國史之間和外國史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因此,復習時要有條不紊、線索清晰,切忌誤導學生陷入知識混亂的誤區。

(三)精心選擇綜合訓練題,切忌搞題海戰術。這就需要教師廣泛搜集習題,精心設計,不浪費師生的有效時間。

三、第三輪:綜合習題訓練,全面提高教學成績

這一輪復習是較關鍵的復習,是對所學知識的初步檢測。學生有什么問題會通過這一輪復習顯現出來,因此教師更要適時調整復習方案,按照中考題型、分值、各歷史階段所占比例以及難易程度,精心編制和選擇中考綜合訓練題,讓學生通過模擬訓練發現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全面快速提升歷史學科的解題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輪:回歸歷史教材,全面復習考綱考點(考試說明)

一般復習到這一階段時,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沖刺階段,距中考大約一個月左右時間,如何有效利用這段最關鍵的時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中考考場上學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這一輪要回歸教材。

(一)以考試說明為指導,熟讀教材、吃透教材,對歷史教材熟練到爛熟于胸,歷史教材上的邊角旮旯也不能錯過,力爭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識厚積于腦,讀思結合,以能達到“手中無書、頭腦有書、看似無書、實則有書”活學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礎上,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科學化,提高應變能力。根據考試說明把中國史和世界史按專題進行縱橫聯系比較。如:中國近代化國共關系、民主與法制建設、科技革命等,根據專題內容重點復習考試說明中所列知識要點,帶著問題讀教材,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橫向縱向歸納,對非選擇題(材料題和論述題)進行有的放矢和較強針對性的歸類,整理及模擬訓練,并對前三輪復習查漏補缺。

用心愛心專心

1(三)把握時政熱點,緊密聯系教材。近年來的中考歷史試卷都出現了一些較為靈活的題型,它們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時政熱點,緊密結合教材,聯系所學知識和考試內容,進行分析、發表見解,從而提高解答實際問題能力。

總之,在中考復習最后階段,要有綱可依,立足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提高,全面回歸教材,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第5篇

1、中日關系問題

(1)列舉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史實;抗戰中中國人民的斗爭。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B、國民黨:臺兒莊戰役(李宗仁);共產黨:平型關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團大戰(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近代歷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結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原因: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客觀);清政府政治腐敗,妥協投降,軍紀敗壞(主觀)。

B、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主要);特別是敵后戰場,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作戰;國際進步人士和愛國華僑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各個戰場的相互配合。

(3)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日本侵華問題(日本是否承認侵華罪行)。

第 1 頁 共 21 頁 (4)如何才能發展健康的中日關系?(或:日本應怎么做?) ①正視歷史;②以史為鑒,反省戰爭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諾;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⑤與周邊地區、國家友好相處,開創中日關系美好未來。

(5)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等事件說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視歷史,軍國主義勢力有復活、抬頭的危險。 (6)你認為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結“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文部省通過美化侵略戰爭的新教科書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視侵華歷史。)

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7)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

發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

(8)日本古代學習中國進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近代學習西方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9)青少年應怎么做?

A、牢記歷史,珍愛和平。B、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

第 2 頁 共 21 頁 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勢力,面對歷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戰爭泥潭。

2、關于西藏問題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2)一五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課本八下)。

(3)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區(課本八下)。 (4)1959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

(5)山東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眾稱為“活菩薩”。 (6)我國對少數民族實現的兩項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

(7)從西藏民族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結果;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才能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藏族:《弦子舞曲》;現宗教首領:十一世**(經中央政府批準)。

第 3 頁 共 21 頁

3、關于臺灣問題

(1)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①三國時,孫權派大將衛溫到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②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③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加強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解放臺灣問題的有利條件):

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②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④有“一國兩制”等正確的方針、政策。⑤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有能力實現祖國統一。

(3)歷史上兩次被割占及回歸: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4)今天臺灣與祖國不統一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

第 4 頁 共 21 頁 黨殘余勢力退到臺灣,從此,與祖國大陸分離。

(5)解放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今天祖國統一的阻礙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必要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8)在祖國統一(臺灣問題)上,青少年應怎么辦? ①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②同“臺獨”等破壞祖國統一,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使祖國強大。

(9)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

4、中美關系

(1)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2)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方便。

(3)二戰中聯合打擊法西斯;二戰結束后的扶蔣反共政策。 (4)新中國成立后遏制中國的冷戰政策。

第 5 頁 共 21 頁 (5)中美關系正?;?/p>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6)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

現階段美國對臺軍售、維護臺灣“不統不獨”等問題的實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

5、改革問題

(1)資產階級改革:戊戌變法;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2)社會主義改革: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

6、民生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結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富裕起來。

(2)其它涉及農村、農業或土地問題的知識點。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解脫

第 6 頁 共 21 頁 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自足”。日本大化改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課本九上),日本明治維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在農業上的弊端(課本九下P10弊端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1)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毛澤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3)鄧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第 7 頁 共 21 頁 (2)鄧小平,建設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條道路的共同點(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9、執政黨建設(黨的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十二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形成歷程。

10、中國近代化探索

(1)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

(2)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資產所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 8 頁 共 21 頁 (4)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資產階級激進派;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感悟(結論):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技術——學政治制度——學思想文化。

11、列舉中國和世界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近代:

(1)新文化運動。 (2)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3)歐洲啟蒙運動(伏爾泰等)。

1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3、歷史旅游、考察活動

(1)重訪絲綢之路(課本七上地圖;課本七下甘肅:敦煌莫高窟,飛天)。

第 9 頁 共 21 頁 (2)重走長征路(課本八上地圖)。

(3)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導游、北京(故宮、長城)第一個在北京定都的統一王朝:元朝。還有明、清。

(4)紅色旅游、黨的生活重要地點: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出發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國、首都)。

(5)考察歷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響):

南京:1842年《南京條約》;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殺;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23日,統治人民長達22年之久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廣州:林則徐虎門銷煙;《南京條約》開放廣州通商口岸;1924年廣州黃埔軍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宮),清都城,二次侵華戰爭入侵過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接受和改編。

14、中華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樂于奉獻、敢為天下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民主、進步、科學)。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第 10 頁 共 21 頁 長征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抗戰精神: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中華兒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韌精神。

奧運精神:團結拼搏、為國爭光。

抗震(災)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共度時艱、自強不息、志在必勝的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15、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社會關系: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分化。 ③國際格局: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上)

第 11 頁 共 21 頁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高速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社會關系: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③國際格局:東西方經濟聯系密切,但差距進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3)第三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下)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

②國際格局: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4)啟示: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②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技本領,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車、輪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車、飛機)。

16、“人權”問題

(1)最早提出人權觀念: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人權立法: 法國《人權宣言》;

第 12 頁 共 21 頁 美國獨立戰爭的《獨立宣言》。

(3)列舉法西斯國家踐踏人權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

德國——反猶狂潮。 (4)過渡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7、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

(1)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對抗——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法、俄)→一戰爆發(1914—1918年)。

(2)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確立)。

(3)20世紀30年代、二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軸心國集團);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標志: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4)二戰后國際關系——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于:1991年蘇聯解體)。

(5)當今國際關系(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

第 13 頁 共 21 頁 今還沒有定型。

總之,20世紀至今,國際格局歷經三次變化: ★①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二戰后——蘇聯解體:蘇美爭霸的兩極格局。

★③目前: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18、列舉世界史上的主要國際組織

政治:聯合國(UN)(1945年,雅爾塔會議)。 經濟:歐盟(EN)(1993年)。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世界貿易組織(WTO)。

對峙的集團:一戰時(19世紀—20世紀初):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二戰時: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的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二戰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蘇聯解體后華沙條約組織不復存在)。

19、為建立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了哪些文獻?

英國:《權利法案》。 美國:獨立戰爭——19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

法國:《人權宣言》。 1787年憲法。

第 14 頁 共 21 頁 《拿破侖法典》。 南北戰爭——《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

20、美國歷史上發生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其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兩次革命途徑和過程有什么相同之處?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1)解決問題:第一次是爭取民族獨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第二次是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南方的奴隸制。

(2)完成途徑過程相同處:途徑:都以戰爭手段解決,第一次是獨立戰爭,第二次是南北戰爭;過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軍事上一度受挫,處于不利地位,但經過艱苦斗爭扭轉局面,最終取得勝利。

(3)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兩次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4)看法: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只要采取堅定果斷的政治、軍事措施,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21、列舉二戰的主要經過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加速二戰的爆發。

(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3)擴大: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4)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

第 15 頁 共 21 頁 8日,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5)走向聯合:1942年1月1日,華盛頓會議(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6)轉折點: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 (7)開辟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東西受擊)。

(8)加速勝利的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蘇、美、英三國首腦),加速反法西斯勝利步伐。

(9)二戰結束:歐洲戰場: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 亞洲戰場: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最終結束)。

勝利主要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或: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聯合)。

二戰給我們的啟示:

a、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悲劇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c、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聯合起來,共同迎接挑戰;

d、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e、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f、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如何維護世界和平?

第 16 頁 共 21 頁 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設計反戰宣傳標語,如:珍惜和平,反對戰爭。

二、重要歷史認識及啟示

1、近代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失敗結果的認識:落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尊嚴要靠實力來維護。

2、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的特點及歷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感悟: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的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4、抗日戰爭的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5、勸戒日本“歷史不容忘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民族會得到全人類的諒解;違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將遭到世界人民的唾棄;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6、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7、重慶談判體現中共的精神:為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

第 17 頁 共 21 頁 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努力讓人們從中感悟到的基本認識:表明中共是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領導者。

8、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論: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艱辛的、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警惕錯誤思想傾向。

9、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

10、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統一大業必將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發展兩岸關系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是不會得逞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長期奮斗。

11、如何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地位:(1)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3)適應世界潮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迅速發展。(4)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加強同世

第 18 頁 共 21 頁 界各國聯系,提高國際影響等。

12、日本學習中國和西方進行改革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3、面對戰爭的悲慘和血腥的啟示及人類該如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15、對歷史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并存的局面認識:兩種社會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和斗爭是長期的,我們應防止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建設應注意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有益經驗。

16、羅斯福新政的啟示:“新政”是一次創新。它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為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借鑒。

17、羅斯福新政對當今經濟活動的啟示:國家應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的均衡發展。

18、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給我們帶來的啟迪:(1)結合國

第 19 頁 共 21 頁 情,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就能促進經濟發展。(2)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3)政通人和,經濟發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19、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經驗啟迪聯合國應如何去應對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0、歐盟成立的啟示: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實現“雙贏”和“多贏”。

21、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1)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國家要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感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思想;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破壞,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聯合國在世界上真正起到發展經濟、促進和平的作用;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

第 20 頁 共 21 頁 進步,所有國家、民族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世界人民和平共處,談判成為解決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法;人類不再有戰爭,讓世界充滿愛。

24、全球化使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國外資本和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經濟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上一篇:英語六級復習計劃下一篇:初三物理復習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