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

2023-03-19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化作為新時代彰顯國家社會發展實力與相貌的重要形式,各個國家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均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正是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共同鑄就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化世界,潛移默化地推動著社會進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以英美兩國為例,兩個國家存在極大的歷史屬性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雖然兩國在語言上稍有類似,母語均為英語,但在實際發音上卻有極大區別,這與其本國的歷史發展路徑息息相關。也正是由于這些外部因素使然,使得我們在解讀英美文學評論時,務必要充分參考英美文化上的具體差異,了解這些差異對于英美文化評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從而有效提高讀者對于英美文化作品的賞讀能力,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關鍵詞:英美文化;文學評論;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李瑛(1981.11-),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法。

英美兩國作為當下國際社會中最為典型的老牌發達國家,其文化底蘊及文明積累自是極為豐厚,也共同推動了世界文化繁榮發展,鑄就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特征。但是英美兩國文化卻是截然不同,以其語言風格為例,英式英語中的表達結構多注重其正規性,這種語言風格會賦予英國文學更為濃厚且莊重的文學氛圍感,然而美式英語卻在原有的英式英語基礎上做出了諸多創新,表達結構也更趨靈活化與豐富化,因此美國文學在創作上也就更具隨和性與開放性,個人主觀意識較為突出。就英美文學發展史來講,繁雜的外界因素對英美文學評論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些作用力不僅來自于其知識結構、文化內涵、語言風格上的滲透性影響,更取決于其社會環境的有效推動,加之文學評論家在評論策略上的選擇差異,使得評論結果產生極大區別。因此,全面剖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用,可以使我們更深入的認識并理解英美文學中的文字概念,從而進一步促進英美文學的深化建設與持久發展。

一、英美文學發展歷史與特點分析

英國文化可以說是支撐英國發展的重要源動力,由最開始的文學萌芽,發展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再到英國近代改革最終過渡到當下的現代化主義,這一切都離不開英國文化的卓越貢獻。從某種程度來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英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其文化由最開始的寫實風格,逐步演變為二戰后滿懷憧憬的現代化格調,與英國歷史特征緊密呼應。因此,大多英國文學作用的創作都是順著英國歷史的發展線索來展開鋪敘與描繪的。而美國文化則前后歷經了三次變革,第一階段為19世紀初的民族文化運動,第二階段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催生的文化改革浪潮,第三階段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衍生的文字結構變革。在持續的革新歷程中,美國文化逐漸形成了一種“有效、有用,并且有利就是真理”的國民理念,其后續的文學作品也深受此理念影響。就總體而言,美國文學是對英國文學基礎的再延續,它的發展是隨著美國自身國家實力的壯大而不斷開辟與創新的,也形成其文學作品的獨特風格。

二、評論視角選擇策略

(一)時效性策略

所謂時效性策略,即評論家在評論與研究英美文學作品時,要實現把握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風格以及作品本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基本特征,深入分析文學作品特色點,歸納其藝術屬性,從而帶動英美文學的有效發展。時效性可以說是文學評論家選取評論視角時運用最多且置于首位的選擇策略,這主要是由于英美文學本身附帶有深厚的現實意義影響力,對后世文學研究具有極大參考價值。因此,評論家在評論英美文學時,需要事先通過時效性策略,深度剖析英美文學作品的特點所在,借此有效挖掘自身文學創作靈感,拓展英美文化豐富性。

(二)差異化策略

在實際的文學藝術創作歷程中,受到文學作品題材類型區別化影響,促使文學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當文學作品類型存在差異時,其所表現出的屬性更是紛亂不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采取差異化的文學評論策略。而當在實際應用差異性策略分析文學作品差異時,評論者應準確掌握好該策略的應用原理,從而有效提高文學評論的質量與水準,確保差異性策略順利執行。

三、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英美語言文化差異

正如上文表述到的,風格迥異的發展史造就了英美兩國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英美文學風格,而這種影響最大的特征體現就是語言文化上的區別,進而使得英美文學在文學評論上呈現出千秋各色。語言作為一個民族與國家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也不不可少的溝通橋梁,雖然英美兩國母語均為英語,然而受到各自歷史背景及民族構成等重大因素的綜合作用,兩國文化開辟出了兩條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英國采用的依舊是英式英語,而美國則在英式英語基礎上進行延伸發展,形成了美式英語,兩種語言既有相似,又存在極大差異。英式英語講究嚴謹及沉穩,但美式英語崇尚創新、開放以及個性化風格,這種語言文化上的不同作用到英美文學評論時,就產生了極為奇妙的化學反應,形成了兩種風格獨特的英美文學評論模式,例如對于部分言語或是典故的運用,其認知標準極難形成統一化的定論,這就使得文學評論在準確度上不確定性,讀者難以對文學作品做出深入了解。

(二)文化內涵差異

區別于美國文學評論,英國文學評論家在開展文學評論時,多秉承著繼承英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然而當代新派英國文學評論家卻又號召并主張自由開放、文化創新的文學觀念,這就使得整體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嚴重的對立矛盾。在這種英國文化評價體系持續變革的背景下,英國文學在創作手法上也開始出現變化,形成了一種以傳統文化內涵為基底,充分融合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文學思想的創作風格。而對于美國文化,其深受傳統英國文學思想中解構主義的影響,對美國整體思想體系的構建具有極為關鍵的引導之效。文學評論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文學基礎的有效延伸,英美文學評論體系和結構體系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就文學價值而言,英美文學評論的文學價值表現極盡相同,共同搭建了一個崇尚獨立自由態度的文學評論價值體系。

(三)人道主義差異

所謂人道主義,就是人類在自我權利的維系過程中所要保障的基本效益。人道主義產生于資產階級意圖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背景下,而隨著后世的不斷推進與發展,整體的人道主義體系框架更為完善與立體。英國文化對于人道主義的解讀往往更具保守性、隱晦性,并未在認識創新上作出較大改變,因此多事英國文學評論家在評論文學評論時,大多采取保守的態度來開展,然而對于美國文學評論,其對于人道主義的解讀可謂更加開放與鮮明,在美國文學評論體系中,其往往更關注于自我認知理論的有效體現,透過人道主義,遞進為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學態度。

四、結語

就英美文學發展史來講,繁雜的外界因素對英美文學評論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些作用力不僅來自于其知識結構、文化內涵、語言風格上的滲透性影響,更取決于其社會環境的有效推動,加之文學評論家在評論策略上的選擇差異,使得評論結果產生極大區別。文化作為新時代彰顯國家社會發展實力與相貌的重要形式,各個國家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均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正是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共同鑄就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化世界,潛移默化地推動著社會進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英美兩國間極大的歷史屬性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雖然兩國在語言上稍有類似,母語均為英語,但在實際發音上卻有極大區別,這與其本國的歷史發展路徑息息相關。因此,全面剖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用,可以使我們更深入的認識并理解英美文學中的文字概念,從而進一步促進英美文學的深化建設與持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穎.基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探討[J].語文建設,2016(9X):31-32.

[2]劉偉.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及相關問題闡述[J].芒種,2016(1):27-28.

[3]李新.談英美文化差異和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2):186-187.

[4]王平.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2):144-146.

[5]路潔.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芒種,2017(6):22-23.

[6]劉劍釗,李俊梅.基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之影響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65-67.

[7]張瑩.論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3):71.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第2篇

文學評論寫作能力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在當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語境中,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評論寫作能力卻普遍較為低下,這直接涉及高校學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在高校致力于進行內涵建設和教育改革的當下,我們必須深人思考和探討這一問題,并力求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其實,這也是更好地貫徹和執行《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中相關要求的需要,更直接表現為我們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新時代語境下培養卓越文學評論人才的需要。

然而,我們卻又發現,在現有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中,文學評論寫作教學問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對于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方式問題就更是未能形成集中性研究,從事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教育者大多也僅局限于對文學評論寫作問題的一般性理解和討論,即使是有的教學實踐者和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對文學評論寫作問題展開探討,但更多的還只是相對零散的,趨向于對文學評論寫作的普泛性問題的研究。無疑,這一狀況對高校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是十分不利的,需要通過必要的深化探討解決這一問題。

一、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基本維度

探討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方式,其核心問題表現為: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在“文學評論寫作”、“基礎寫作”等文學課程——其構成一個課程群——中,如何更好地實施文學評論寫作教學?即,尋求實施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方式甚至是是最佳方式,也可以說是尋求文學評論寫作教學如何實現最優化的基本(教育)規律。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貫徹,將會對青年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升產生重大而又直接的積極影響,無疑,這會相應提高目前高校文學教育教學的育人質量。

我們知道,當前高校的文學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危機。這種危機至少表現在:其一,受教育者不知文學與文學教育教學(包括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真義,也缺乏去探究文學與文學教育教學真義的勇氣和能力,從而也就有可能喪失創造性想象與愿望、喪失對于文學、人、自由、審美等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喪失對于人的未來合理設計和發展的希冀與向往;其二,面對種種矛盾與沖突,教育者放棄文學教育教學的理想和信念,放棄文學教育和文學課程教學的公共性與教育教學中人的公共情懷、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從而,其三,文學教育、文學課程教學被平面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傾向于割裂它與塑造現代國家公民之間的關聯,也傾向于阻滯文學教育、文學課程教學作為一種文化政治實踐的可能性。凹在我們看來,這些就是當前文學教育、文學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基本問題,也是根本問題,我們需要由此而形成共識,以積極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理念、方式和途徑。這種解決不僅必要,而且無疑還是一項緊迫的工作,它涉及我們對于文學教育、文學課程教學的終極想象,更事關我國人文教育乃至國家整體教育改革的某些根本的方向性問題。以此而論,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方式研究涉及的基本問題無疑是重要的,它積極參與者包括文學評論寫作教學在內的當代文學教育教學的改革,而這一改革直接關涉到受教育者能力與素養的真.正提升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可以明確,我們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如何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在“文學評論寫作”、“基礎寫作”等文學課程中進行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以使得青年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得以實質性提高的問題。這一論題的整體性展開,總體上至少包括三個維度:其一,如何在文學評論寫作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文學批評理論認知能力,尤其是要對其自身作為文學批評活動的主體形成必要的認識;其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文學批評實踐應著重考慮的基本問題;其三,作為進一步深化研究的需要,尚需在文學評論寫作教學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對其實踐進行必要的總結,形成更為明朗而合理的教學實施方案,在方案的導引下凸顯具體教學效果。

二、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的理論基礎

從最根本處著眼,我們開展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的。唯物史觀作為一種主要由馬克思創立的關于總體性的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論,鮮明地體現著科學認識與價值取向的統一。它的確立開辟了文學研究、文學批評(文學評論)的新路向,為文學批評實踐也為整體的文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真正的理論著眼點是人的發展,這與實現人的解放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當下,我們需要從對唯物史觀的完整、深刻理解出發,進行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和開展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活動,從而保證當代文學批評的應有品格與質地。

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以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和現象,我們可以形成必要的與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密切相關的理論認識,這也表現為我們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高校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與青年學生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之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聯系。教育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者的基本追求,而高校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性無疑在根本點上體現為青年學生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之上。后者是前者的根本表現,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印證。而且,我們完全可以明確的是,之所以追求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期望并達成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青年學生的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過改進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實施方式得以有效實現的,這種提高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是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也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與人的成長和發展規律的。依照上文的邏輯,青年學生的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過教育教學行為的改進得以實現的,這也體現為一種教育教學行為的力量。當然,改進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實施方式,實現文學評論寫作課程的有效教學,對于青年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大可能立竿見影,而是必然地表現為一個階段性的過程,而且還有可能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長遠的過程。然而,我們明確的是,不能因為它表現為一個發展的過程而漠視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規律性。青年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育人問題,而育人必然表現為一個過程,它是存在規律的,也是需要我們遵循其發展規律的。

第三,文學批評主體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評判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程度的根本尺度和依據。我們說,文學批評主體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表現為一個發展的過程,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文學批評主體評論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們開展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程度評價的標準,盡管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標準。應該說,這是一種結果導向評價方式。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的階段性認識

依據前文對文學評論寫作教學有效實施方式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基本維度的明確,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我們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認識。

第一個方面,關于文學批評實踐中批評主體應著重關注的幾個問題的研究。在評論者尤其是青年學生文學評論寫作能力提高問題上,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我們形成的基本看法主要有:其一,評論主體應具有批評方法選擇的自.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年輕的馬克思指出,自由自覺是人的類特性。換句話說,自由自覺是人區別于其他對象的根本性特質。青年學生在其成長的不可重復的青春韶光中,無疑需要形成諸多符合其年齡和心理特征并與其人格、素養協調一致的自覺意識。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教誨是相當重要的。由此,我們認識到,在“基礎寫作”、“文學評論寫作”等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在面對具體的文學批評文本時,教師應適時、適度、適當地要求、引領學生形成明確的批評方法選擇的自覺。顯而易見,這種自覺不僅僅只是一種評論技術的需要,它更關涉到青年學生的思維自覺和精神成長。它對于育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其實,對于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的評論者而言,在文學評論實踐中,形成、確立批評方法選擇的自覺是一種基本的素養要求。在此,需要著重說明的一點是,我們強調青年學生應在文學評論實踐中形成、確立批評方法選擇的自覺,并不是說任何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都無一例外地貫徹著這一硬性的要求。事實上,青年學生在批評方法選擇自覺的形成中還必須注意到“有形法”與“無形法”這一問題,這也是教師在文學評論寫作教學過程中尤為需要加以重視和強調的。其二,評論主體需具有明確的評論文體意識。在日常的“基礎寫作”和“文學評論寫作”等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敦促學生盡早形成明確的評論文體意識,從而確立必要的評論文體選擇的自覺。青年學生需明確,文學評論的文體即文學批評文本的體裁樣式。大體上說,歷史上曾出現過詩歌體、戲劇體、對話體、書信體、評點體隨筆體、論說體、序跋體等不同類別的文學評論文體。其中,有些體式現已經非常少見甚至消失,如詩歌體、戲劇體;目前常見的體式則有論說體、隨筆體、序跋體,另還有書信體、對話體等。而青年學生在當下需要更多關注的評論文體主要有隨筆體文學評論和論說體文學評論。其三,評論主體應特別關注具有現代性意味的文學文本。青年學生的文學評論能力的提高是與其思,想質地、價值取向等核心問題密切相關的。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和教育視域中,教師對于青年學生文學評論能力的培養與鑄造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重要問題,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強化這一實踐。其實,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性地會發現,一個現象,即,青年學生活在當下,其思想質地與價值取向卻很難稱得上“現代”;應該認為,這與我們的教育教學缺乏一種必要而明確的現代性價值取向的自覺是存在直接的關聯的?;诖?,期望文學教育教學能夠生發出對于人的更為巨大的塑造性力量,期望青年學生的文學評論寫作能力得以實現在內質意義上的真正的提高,教師就需要敦促學生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積極關注和選擇具有明確的現代性價值取向的文學文本??傮w來看,我們可以明確地認識到,在“基礎寫作”、“文學評論寫作”等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導、要求青年學生特別關注和選取具有現代性意味的文學文本予以評價有利于評論實踐者現,代價值傾向在批評實踐中的明確確立,這無疑是:一種在當前對青年學生進行精神和思想引領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方式,它對于青年學生的精神成,人——契合時代性精神發展需要的精神塑造與思想構成——影響深遠。

第二個方面,關于在文學批評實踐中評論主體的當代意識要求問題和方法論特征問題。在多元文化語境中致力于文學批評(文學評論)的當下建構,自然不可缺少對于當代文學批評實踐的發展問題的關注,更需要在此基礎上積極尋求合理、有效推動當代文學批評實踐發展的重要質素與力量。盡管這個問題是極為復雜的,然而,這其間還是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或說環節需要著力予以探討、明確乃至于進行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的引導和規范。我們以為,在當代文學批評實踐的發展過程中,批評者的批評意識及其批評實踐中的方法.論特征就屬于這樣的問題。當然,它們也只是此類問題的局部體現。進行文學批評實踐,要求批評家必須具備當代意識。這里所說的當代意識,首先是指批評家必須具備自覺地以其批評實踐參與當代文學、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意識。這也是當代批評家應該具備的基本立場。其次,它也是指批評家必須具備開闊而深邃的當代視野與眼光。當代視野與眼光的確立,從根本上說也就是一種批評視角的規范和要求。在文學批評實踐中,除了要根本性地確立當代意識之外,還必須明確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特征問題;而批評實踐的方法論特征無可置疑地表現為多個方面,在此擇其要端,談兩點根本性內容。其一、宏觀考察與微觀剖析的結合。從一個特定的向度上說,文學批評實踐是批評家在對評論對象進行宏觀考察與微觀剖析的過程中完成的??梢哉J為,宏觀考察與微觀剖析是進行文學批評實踐雙向而又一體的基本途徑與方式。其二、美學觀點、歷史觀點與人學觀點批評的統一。以美學的觀點來要求、衡量和評價作家作品,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創作是否符合了藝術創造的規律和遵循了正確的審美法則,是否表,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從而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和較高的審美價值;用一句話來說,即,是否“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以歷史的觀點來要求、衡量和評價作家作品,具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首先是要求批評家持有一種歷史主義態度,從歷史角度考察作品,把文學作品置于其寫作時期的觀念、習俗和人們的態度之中,從而進行與作品的歷史內容相適應的社會的、政治的、哲學的、道德的分析和評價,看作品是否描寫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真實圖景,是否反映了歷史的進步要求,是否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內涵與趨勢。其次,用歷史的觀點評價作品,是指作為批評主體的批評家,應該具備他所處時代的先進的歷史視野和立場,這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說的批評家必須具備開闊而深邃的當代視野與眼光,這樣,方可合理確定具體文學作品的歷史地位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歷史的觀點在這里也就意味著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由此再深人探討下去,我們必須意識到,恩格斯提倡的文學批評的歷史觀點理應包括人學觀點。因為,人是歷史的人,歷史是人的歷史。歷史是人的活動的舞臺,是人的活動的具體展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人,必然會從歷史觀點中引申出人學觀點。其實,文學就是人學,是社會現實中從事實際生活活動的人的“精神分析”學,是唯物史觀視野下由人參與其中并構筑而成的流動著的社會存在的基本反映和體現,是人們對世界、人生、人性等體驗、感悟、認識和思索的審美化呈現。[2]

第三個方面,關于文學評論寫作教學的實施方案。這是一個需要針對特定情況不斷調整也可以持續改進的問題,此不贅述,容后具體專題討論。

本文系江西師范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學評論課程群建設與卓越評論人才培養”(編號:JXSDJG172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詹艾斌等:《生命與教育的方向》,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第14頁。

[2]關于這一問題的較為明確的闡述和論證可參見拙文《文學批評實踐的意識要求與方法論特征》,載《前沿》,2010年第5期。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輯:有忻

責任編輯:文海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第3篇

2.《我之文學改良觀》作者 3.第一部白話詩集 4.第一部白話小說集 5《傾城之戀》作者

6.《西廂記》改編自[唐]誰的什么作品 7.《稼軒長短句》《漱玉詞》《樂章集》作者 8.《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作者 9.詩經四家 10.九歌共多少篇

填空題之二 填作者

1.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2.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4.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5.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6.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7.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8.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9.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10.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名詞解釋

1.周易2.永明體3.江西詩派4.公安派5.駢文6.譴責小說7.覺新8.三突出9.《白鹿原》10.《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解答

1.讀莊子《秋水》后 2.簡析白先勇的藝術特質 3.簡析納蘭性德詞的藝術特色

論述

1.李商隱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賞析卞之琳《斷章》

文學概論

填空題

1.《審美經驗現象學》作者 2“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最早出自 3“窺意象而運斤”出自

4經典是文本特殊性與什么的結合 5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根本區別 6文學闡釋是以什么為前提 7“張力”是誰提出的 8.“風格即人”是誰提出的 9.孔子對文學功能的理論是 10.文學創作的基本含義是

名詞解釋

1.體裁2.文學接受3.審美日常生活化4生態文學

解答

1.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2.讀者中心論對文學觀念的影響

論述

論述馬克思的一段話,大意是說藝術生產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是電視媒體開展新聞報道、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滿足觀眾需求的程度和電視業發展的健康程度。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化的當前,一定要對評論的節目的特點和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和生命力的措施,促進媒體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評論節目;特點;問題;措施

新聞評論節目是關乎電視臺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當前媒體競爭日益激烈今天,電視媒體必須面對挑戰,充分利用評論節目的特點,解決存在的問題,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充分展現自身獨有的風采與魅力,吸引受眾眼球,創造新穎優秀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特點

1.具有視聽兼顧的特點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播放過程中不僅僅是利用聲音來向人們播報新聞評論,它還給人們播報一些與報道相關的視頻畫面,讓人們從不同渠道來獲得外界信息或新聞消息,改變了傳統廣播形式,強化了人們的感知功能,對人們快速了解新聞時事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利用一些視頻畫面,全面再現了新聞事實的原生態,為人們提供了可視化的新聞信息,這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一大特點之一。

2.聲音與畫面的相互結合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播放過程中具有可選擇性,它既可以在評論過程中使用圖像符號,利用不同的圖像符號表達新聞場景、人物表情、姿態及活動等等,同時它還可以像廣播一樣,通過聲音向人們傳達新聞訊息,或者還可以通過屏幕文字的方式[1]。與廣播相比其表現形式較為多樣。

3.具有雙線傳播的特點

人們在廣播中了解的訊息或知識,基木上都是由聲音這種傳播方式獲取的,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則不同,它可以運用圖像及聲音等方式,可以說是一種雙線傳播。利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讓人們快速了解新聞的真相,聲音所表達出來的新聞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利用圖像方式則清晰可見,兩者表現方式具有互補性[2]。

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現存的問題

1.時效性的缺乏導致收視率的下降

時效性作為電視媒介和新聞類媒體的重要特征,也是吸引觀眾眼球的最基木條件。然而,當前我國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中除了電視臺每口的讀報類節目外,其它大多數新聞評論節目都出現了“炒冷飯”“打死老虎”的現象,時效性的缺乏使得許多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受眾關注度也在逐漸降低。此外,還有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評論社會熱點或現象時常常有著較強的說教性,評論員的說話語態與時代的發展也存在著脫節的現象,這些問題都導致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收視率的下降。

2.重敘述輕評論,節目缺乏個性化

新聞評論主要評論者是對當前社會中出現的焦點問題或熱點話題發表的有深度的見解或評論。而在當前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由于時間限制,許多節目都只注重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敘述,而在事件評論上所花費的時間卻不到節目時間的四分之一。同時,一些評論者在新聞的評論中缺乏銳氣,說理和論證不充分從而也使得節目收視率下降。

3.與觀眾缺乏互動

當前的許多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還是沿用傳統的節目錄制形式,即新聞的播出和評論都是按照規定的流程錄制,缺乏與觀眾的互動。而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雖然設置了與觀眾的互動環節,但這種互動具有較強的限制性,參與互動的觀眾大多也是根據嚴格的要求而精選出來的,他們在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和能力,而對于普通的觀眾能參與到節目中的機會仍很少。

三、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的主要措施

1.選題具備代表性與社會性

選題是節目制作的基礎環節,同時也是節目制作的關鍵環節,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選題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靈魂。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擁有新穎的選題,它就能夠快速吸引受眾眼球,博得良好收視率,因此在制作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時,所選的題目一定要具各代表性與社會性,電視新聞評論要能夠產生社會反響與共鳴,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新聞內容進行有效篩選,選擇一些典型的、有評論價值的、能夠給人一定啟發的新聞評論選題,然后將其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可以通過正面引導或者批評辯論的方式來影響受眾,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在眾多新聞播報節目中脫穎而出[3]。

2. 以新聞事實為依據

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亂編造事實,這不僅侵犯了受眾的知情權,同時還損壞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聲譽,對電視臺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節目制作期間要以新聞事實為依據,通過電視新聞報道的形式來闡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社會問題。新聞評論節目的內容要具有十分明確的態度及觀點,能夠為受眾傳達真實可靠的社會知識,讓受眾及時了解社會的整體動向及面貌。不論是主題、采訪或者解說詞寫作在評論過程中都應該始終圍繞新聞事實,做到用事實說話。

3.要重視文化品位及其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電視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擔社會行為的能力,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從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個電視臺的文化品位,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節目制作中要重視文化品位及社會責任兩方面內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與社會責任的評論節目,才會散發出其木身獨有的魅力,走進受眾的心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與商業媒體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應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應以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觀為目標,深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內涵[4]。

4.加強評論色彩

評論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生命,同時也直接關系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質量。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評論為核心的原則,促進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以事實說話的基礎上向更加理性的方向邁進。節目中不僅要將新聞事件報道出來,還應該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更為關鍵的是要對產生新聞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梳理出在整個新聞事件中能夠得到哪些啟發,能夠運用哪些方法加以解決,等等。

電視的評論節目是主流媒體進行傳播的基礎和重要方式,也關系著電視臺的發展,因此,要注重節目的編制,在正確的選題和新聞事實基礎上,重視評論的比重,通過多種表現形式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呈現在受眾面前,這行才能更好的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給人以正能量的啟發,加強評論節目的生命力,保證電視臺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全平. 我國電視媒體新聞評論節目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于晶.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困境及突圍[J]. 品牌,2015,01:40-41.

[3]劉海寧. 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思考[J]. 新聞愛好者,2011,20:109-110.

[4]劉月芹. 新聞評論節目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 西部廣播電視,2013,09:41-42.

文學評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聞評論因其擔任意見性信息的傳播功能,而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理性傳播決定了新聞評論的有效性、權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幫助新聞評論實現正確的引導輿論和社會監督功能。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也存在著非理性傳播現象。要做到新聞評論的正確性、完整性、針對性和具體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來源為前提;避免“二次傳播”信息誤讀;平衡事實與觀點的比重;以人文關懷體現理性思維;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新聞評論;理性;傳統媒體

我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興起,為公眾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而當下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在選材上更加廣泛、表達形式多樣、能夠迅速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做出反應、內容上也更契合現代人對價值觀念的思考與追求,在國家重大決策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趙振宇教授說:“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1]?!?由此可見,議理是新聞評論的本質特征。新聞評論注重闡述對新聞事實的看法和見解,強調說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確。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應當能夠跳出一事一議,視野狹窄的局限,找出問題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義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重要性體現

之所以一再強調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要注重理性傳播,是因為理性傳播既推動了傳統媒體自身新聞評論的發展,也在新聞評論引導社會輿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1.理性傳播是新聞評論的核心要素

對于一家媒體而言,新聞報道決定了“說什么”,而新聞評論卻意味著“怎么說”。新聞評論是一家媒體風格特色的體現,它代表了傳統媒體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顯示傳統媒體作為輿論中心的力量。理性傳播就是新聞評論的核心要素。

在媒體“觀點為王”的時代,新聞評論必須做到立論有思想性、論辯有邏輯性、說理有透徹性才能夠贏得受眾的信賴。新聞評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分析和解剖來針砭時弊,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它們大多帶有濃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謂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達,既不盲目從威、也不從眾。

2.理性傳播通過把控社會輿論引導大方向

傳統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新聞評論這一形式通常作為其實現社會監督與輿論引導職責的重要手段,理性傳播則擔負把控方向的任務。

特別是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上,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在引導輿論,穩定社會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發國內“搶鹽”風潮為例:日本福島核電站幾個機組,在地震和海嘯侵襲后數天內一直處于核泄漏當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對核知識不了解的情況下,國內開始出現聲稱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質將會對中國沿海地區造成嚴重污染,而食鹽則可以預防核輻射的謠言。導致3月16日開始,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民眾恐慌搶購食鹽的現象。對此,眾多媒體迅速刊發評論文章,例如僅在3月18日,《新京報》發表社論《需儲備的不是鹽而是核安全知識》,央視《新聞1+1》節目也播出了評論《?!胞}”聳聽為哪般?》[2],這些新聞評論及時地進行了社會輿論的引導,理性辯證地對謠言的不合理性進行了闡述和剖析,使得事態不到幾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見,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必須能夠使受眾的認識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使新聞評論充分展現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說服力,從而實現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功能。

3.理性傳播充分體現傳統媒體權威性

近年來,在熱點新聞事件的評論上,網絡媒體的新聞評論以其反應迅速、寫作自由能夠在一時之間引領輿論,但是其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的:網絡表達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論缺乏理性思考、比較偏激,情緒化評論言語泛濫。另外,沒有有效的信息把關,受眾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偽難辨的信息中甄別出真實有用的新聞評論頗具難度,很容易就會被誤導。

相比之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思維則大大強于網絡媒體的不規范表達,在寫作上更能體現邏輯的合理性、論證的嚴密性、思維的深刻性,為受眾提供了一片“信息凈土”;在觀點闡述上,能夠以正確的立場為前提,包容不同立場的不同發聲,引導受眾進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從而樹立自身的權威性??傊?,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具備嚴格的信息把關、專業的采編評論隊伍,能夠在內容兼具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堅持進行理性傳播,在權威性上有著絕對的優勢。

二、 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非理性傳播現象

1.一邊倒式的跟風性評論

曾幾何時,高鐵是媒體追逐和報道的熱點,鋪天蓋地的一邊倒式宣傳報道,仿佛把人們帶入了一個中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時代。而“7·23甬溫高鐵事件”過后,我們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評和聲討,讓人感覺中國的高鐵只是盲目的冒進,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似乎并不足以開發高速鐵路的交通運輸能力。然而,如果僅僅因為發生了一起事故,媒體就全盤否認中國高鐵的先進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質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這種非理性的新聞評論態度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受眾失去對媒體的信任感,也有損于國家形象和利益。

一邊倒式的跟風報道在對于犯罪事件的報道上傾向更加明顯。往往由于案件的情節惡劣,社會民眾群情激奮,容易爆發出集體情緒宣泄的現象,很多媒體的新聞評論為了迎合受眾的喜好和順應社會大多數人的呼聲,非但沒有通過理性發聲正確引導輿論,反而喪失觀點立場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為“煽風點火”的幫手。

2.泛化中庸的無內涵評論

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因為在時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針對性要更強,論證要更縝密才能體現出其價值。但當下的新聞評論中充斥著太多泛泛而談的平庸之作,缺乏獨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見的表現指評論性語言的輕描淡寫,缺乏深度和力度,脫離實際,針對性差,猶如“隔靴搔癢”,切不中要害?!叭f金油式”的空泛點評有:“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立法……”;“人們應該在這件事情上汲取教訓……”;“但愿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等等[3],這些話語擺足了經驗主義的大架子,但講的都是套話、空話,缺乏建構能力,不能提出建設性意見,淪為同質化的空泛批評,令人讀起來蒼白乏味。而有的新聞評論或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卻因為缺少對實踐的聯系或者是新聞評論員思想理論水平有限,談不出多少真知灼見。

一篇新聞評論只有就事論理,站在一個宏觀角度上對新聞事件進行總體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針對性的新聞評論才能彰顯其觀點的價值性,即獨特的理性思維。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評論

新聞評論的另外一種非理性傳播現象表現在回避部分新聞事實,為求觀點表達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聞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報道。這種現象的出現多因為某些媒體想要追求所謂的公眾效應而采取較為極端的新聞評論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個側面,不及其余,對事物的正面價值視而不見,失之于偏頗和瑣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屬性。

要杜絕片面化的新聞評論,就應該注意防止只見局部不見整體,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防止簡單化和絕對化,堅持用辯證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這種剖析鑒別符合客觀實際、符合辯證法。

三、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路徑

有人提出,新聞評論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確性、完整性、針對性和具體性[4]。那么該通過哪些方式來保證新聞評論理性傳播的實現,預防新聞評論的不良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來源為前提

首先,新聞評論作為意見性的信息,是滿足人們知情權的重要途徑,其理性傳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實可信的新聞信息為前提。如果新聞評論引用了未經核實的消息,那么無論評論立場如何義正言辭、用詞造句多么準確到位都是站不住腳的。

要獲得可靠的信息來源一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對網絡信源加以求證核實。由于網絡信息把關的寬松性和傳播渠道的急劇增多,各類新聞消息的真實性變得難以辨別。例如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傳出文壇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證實是謠言。然而像一些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卻會在消息未經準確核實的情況下就進行錯誤轉發評論,造成不良影響??梢?,傳統媒體新聞評論被網絡信源誤導的情況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海量的網絡信息給新聞評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須強調的是,對信源核實的嚴謹態度因為網絡信息來源的“海量復雜”而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則是要保證引述信息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在此前的“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的新聞事件中,用瓜農的話就給爆炸定了性,憑據僅是因為其十多年的豐富種植經驗。好在大多數媒體還是在悉心求證專家后得出了結論:強降雨是主因,膨大劑使用時機的不當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適量使用膨大劑對人體無害。論斷一出不僅及時為受眾解惑,澄清傳聞,也體現了新聞評論的嚴謹理性。所以新聞評論的論據來源必須有其科學性和專業作為支撐才會更有說服力。

2.避免“二次傳播”信息誤讀

有了可靠的信息來源,新聞評論還需要從新聞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確的觀點做為立論的中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傳播”,要求媒體在選材立論的過程中運用理性思維辯證地分析新聞事件,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避免出現對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對事實的混淆模糊,造成觀點上的避重就輕,從而導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評論。

2012年年底受關注度最高的莫過于央視暗訪曝光“45天雞”的新聞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雞飼養過程中的違規用藥現象。但報道一出,不少媒體評論的重點放在了肉雞的短期速成上,將這一業界正?,F象加以夸張化放大化,反倒對違規用藥這一真正問題視而不見,導致受眾接收了錯誤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報刊載的一篇評論[5],肯定了“速成雞”45天出欄的安全性,并解釋了消費者對于“使用激素促進肉雞生長”的認知誤區。這篇評論將批判重點放在了速成雞千分之一的藥檢比率過低,并不能保證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欄肉雞體內藥物殘留量都達標,進而對肯德基等快餐企業如何考評供貨商供應鏈,其內部的風險監控體系又是如何確保雞肉的安全提出疑問和要求回應。

3.平衡事實與觀點的比重

新聞評論要求將新聞的客觀性與評論的說理性進行有機結合,這個過程是具象與抽象的統一,論據的可視性與論證過程的學性的統一,觀點的滲透性與明確性的統一。所以特別要注意掌握好新聞評論中事實客觀敘述與觀點主觀闡釋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實代替觀點,對新聞事實的引用確實能證明評論的客觀性,但要明確事實是為觀點服務的,不能占據文章的主體地位。否則,所謂的評論就變成了新聞專題或是深度報道,甚至淪為對新聞事件的二次重復報道,不具有任何建設性意義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觀點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實,新聞評論中的論據部分主要由新聞事實構成,論證的過程是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進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結論,所以說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論證,評論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顯得夸夸其談。事實的客觀展現更加有利于評論增強說服性和權威性。新聞評論要注意輕拋觀點、輕下結論,主觀色彩過濃會造成“媒體話語霸權”,不但不能體現其理性思維,甚至遭到受眾排斥,產生不信賴感。

4.以人文關懷體現理性思維

當下社會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理性傳播面臨著新要求,比如如何讓評論既合理又合情。筆者認為,理性思維不是有理無情,恰當地運用感性因素,倡導人文關懷能夠使新聞評論更具有感染力,進而體現辯證思考、理性傳播的魅力所在。

新聞評論作為最能表達媒體立場和傾向的傳播方式,擔負著對受眾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引導和塑造的重任。在評論過程中突出人文關懷的體現,對社會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讀,把大眾輿論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提升民眾的生存境界,提高民眾的普世價值,促進社會的進步與改造。除了辯證批評的新聞評論類型,同時應該贊揚好的社會現象,發揚正面積極的能量新聞評論,由此也完成了自身傳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傳播過程[6]。

5.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提高新聞評論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從根本增強新聞評論理性傳播的途徑之一。像評論力度不足、主觀性過強、論證事實選擇不當等一些導致新聞評論理性傳播不足的問題,都與從業者對新聞材料把握不夠準確到位有直接的關系。說到底,是與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欠缺、知識儲備不足密切相關的,這直接損害了新聞評論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無力勢必將無法面對更多、更復雜的社會問題。

所以作為新聞從業者,應該廣泛多樣地吸收新觀念、新思想,增加專業知識儲備和業務學習能力,在新聞評論的傳播過程中堅持以理性的目光審視事物,在宏觀認識的把握上選擇微觀事實,透過現象挖掘本質,以說理為主,融理、事、情于一體。另一方面還應該注意加強對新聞專業人才的儲備培養,讓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具備更堅實有力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陳明.論突發事件中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力——以日本“3·11地震”為例[J].媒體時代,2011,8.

[3]周磊.增強電視新聞評論的理性[J].新聞窗,2007,3.

[4]原二軍.新聞評論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聞寫作,2004,3.

[5]?!半u”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雞”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陳啟華,鄭桂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人文關懷的構建[J].現代視聽,2008,4.

上一篇:圖書專業論文下一篇:文學賞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