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23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構建責任政府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責任政府是政府權力與責任對等的制度安排。政府責任的實現,既是指積極意義的責任履行,也是指消極意義的責任承擔。政府責任的實現需要兩個基本務件:一是制度制約,這是一種外在約束,是政府責任實現的根本條件;二是責任倫理,這是一種內在約束,是政府責任實現的必要條件。政府的責任倫理既強調對政府行為目的和結果負責,也強調對政府行使職能的手段和過程負責。政府責任倫理的基礎是政府的代理信用,責任倫理終極性地根植于公職人員的內心,責任倫理強調一種預防性的責任或前瞻性的責任。政府責任倫理的維持既是“自律”的結果,也需要“他律”來推動。

關鍵詞:責任政府;政府責任;責任倫理

根據民主政治理論,政府的公共權力源于公眾的讓渡,公眾與政府是權力所屬者與權力行使者的關系,公眾行使主權,政府行使治權,公眾是公共權力的所屬主體,政府只是公共權力的行使主體,即公眾是委托人、授權者,政府是受托人、受權者。公眾與政府之間的這種委托代理關系,需要一個責任機制來維系。政府代表社會公眾施政,作為代理人必須承擔代理責任,對公眾負責或對代議機關負責。因此,在民主政治中,現代政府應該是責任政府,任何公權機關與公職人員都是責任主體,任何政府行為都必須處于責任狀態,這是現代政府運行的基本邏輯。

一、責任政府與政府責任的意涵

責任政府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結果。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國家權力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權力至上,君主意志支配下的權力運行即使失誤,君主及聽命于君主的官吏對民眾也不承擔任何責任。責任政府最早產生于16世紀的英國。在英國,根據政治慣例,政府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組閣建立,與議會保持著協調一致的關系。如果政府的政策或行為得不到議會的多數支持,政府就應集體辭職,或者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由選民決定政府的去留,這就是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度。

根據社會契約論,政府是由于民眾的需要,按照社會契約規則創立的,政府權力的產生是公民與政府之間訂立契約的結果,政府掌握管理社會的公共權力,必須擔負起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顯然,政府的權力來源決定了政府應當是責任政府?,F代民主都是代議制民主,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的議會制,還是作為社會主義民主形式,都是代議制民主?!按h制民主蘊涵著公共權力在公民和政府之間存在委托與被委托關系,這是責任政府存在的邏輯起點?!币簿褪钦f,只要在公共權力問題上存在委托與代理關系,就會邏輯地推導出政府必須承擔委托代理契約中的責任的結論。

責任政府是政府權力與責任相對等的制度安排。英國政治思想家斯圖亞特·密爾在其名著《代議制政府》中,反復強調了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原理。他認為,如果能夠將權力和責任統一起來的話,那就完全可以放心地將權力交給任何一個人。政府行使權力的過程也就是履行職責的過程,權力與責任是統一的、對等的,擁有什么樣的權力,就負有什么樣的責任。狹義上的責任政府可以理解為責任內閣制政府,即行政機關由代議機關產生并對代議機關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英國責任內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議會的信任構成政府的執政資格。(2)政府一旦在議會的重大表決中失敗,即視為政府喪失議會的信任,政府即應辭職,或提請國王解散議會,組織議會選舉,以取信于民。(3)政府對議會負責,而負責方式主要是向議會報告工作和在喪失議會信任后辭職。(4)內閣必須團結一致,接受首相控制。(5)政府采用兩種形式對議會負責,即政府集體負責制和大臣個人負責制。(6)文官不對議會負責。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責任政府是指一種需要通過其賴以存在的立法機關而向全體民眾解釋其所作所為的決策并證明其正確合理的政府形式?!恫既R克法律辭典》對責任政府是這樣解釋的:責任政府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指這樣的政府體制,政府必須對其公共政策和國家行為負責,當議會對其投不信任票或他們提出的重要政策遭到失敗,表明其大政方針不能令人滿意時,他們必須辭職。學者王邦佐、桑玉成認為,“責任政府”作為一種新的政治概念,是指在人民和政府之間委托與被委托關系中,使具有責任能力的政府基于一定的政治原則向人民負責的政治制度安排。任何政府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并非所有的政府都是責任政府。只有那些有能力承擔其基本責任并且有制度保證責任履行的政府,能夠促進和維護公共利益的政府,才可以稱為責任政府。與非責任政府比較,責任政府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是在民眾與政府的關系上,應當實現從政府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的轉變。責任政府不是民眾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為了民眾而存在。二是在責任制度上,應當實現從強調公民責任向同時強調公民責任和政府責任轉變。三是在政府行為的約束上,應當從強調對政府的外在約束向同時強調外在權力制約和內在責任自覺轉變。

一般來講,廣義的責任是指行為主體所應達到的行為要求;狹義的責任則指行為主體所應承擔的后果。倫理學中的責任更多地強調一種責任意識,法學則側重討論某一行為發生后的責任。哲學上的責任概念是同因果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學者Starling,Grover認為,責任存在有三個條件:“最一般、最首要的條件是因果力,即我們的行為都會對世界造成影響;其次,這些行為都受到行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能預見后果?!痹谡螌W和行政學的文獻中,對于何謂政府責任,存在不同的解釋。行政學者斯塔林認為,政府責任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回應(responsive-ness);彈性(flexibflity);勝任能力(competence);程序正當(due process);負責(accountability);誠實(honesty)。政治學者達布里克認為,政府的責任理念至少包含以下內容:從憲政結構的視角來看,責任是一種規則和任務,通過它權威被控制起來以使其恰當地發揮作用;從社會交易的視角來看,責任是一種社會個體之間維持和發展信任的根本手段,這主要是通過個體之間持續的述職和聽取匯報來實現的;從組織和組織結構的視角來看,責任是組織處理預期的和不確定事件的非正式和正式的機制;從復雜的組織環境的視角來看,組織面臨著多樣化的、多元的和相互沖突的預期,責任就是處理各種混亂狀況的手段??傊?,責任就是一種治理形式,它依賴于動態的社會互動和在這個道德共同體中創造的社會機制??傊?,政府責任是指政府能夠積極地對社會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民眾的需求和利益。從政府責任的內涵范圍和追究方式來看,政府受托責任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表現在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政府責任

一般分為政治責任、法律責任、行政責任、道德責任。政治責任是指政府制定符合民眾意志的公共政策并推動其實施的職責以及沒有履行職責應受到的譴責和制裁。如果政府決策失誤或行為有損國家和人民利益,雖不受法律追究,卻要承擔政治責任。在政府工作中,行政主體因違反政治上的約定或行政倫理均可以構成政治責任。政府的法律責任既包括政府履行法律規定正當要求的責任,也包括接受法律懲罰的責任,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違憲責任。法律責任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具有強制性。廣義上的行政責任即政府責任,包括行政政治責任、行政法律責任、行政道義責任,狹義的行政責任是除此之外的行政活動中的工作責任。由此看出,行政責任一部分歸屬于政治責任的范疇,一部分歸屬于法律責任的范疇。道德責任是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員依法行使公共權力、從事公共管理時必須承擔的道義上的責任。公職人員必須模范地遵守社會公德、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家庭倫理道德,堅持民眾利益至上。

二、責任倫理是責任政府的內在訴求

如何維持政府的公共責任,建立責任政府,一直是民主政治需要解決的問題。政府責任的實現,既是指積極意義的責任履行,也是指消極意義的責任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責任的實現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制度制約。這是政府責任實現的根本條件,是一種外在約束。二是責任倫理。這是政府責任實現的必要條件,是一種內在約束。也就是說,政府必須接受來自內部的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證責任的實現?!巴獠控熑螜C制(extemal mechanism of responsibility)在現代政府體系中,至少包括組織的或監督的義務,行政控制、立法監督以及司法爭議的解決?!薄皟炔康恼熑螜C制或形式(internal forms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至少包括職業主義的作用、代表性的重要性及其倫理道德的考慮?!毙姓W者弗瑞德里奇認為,“在現代大型的、復雜的政府體系之中,通過外在的約束,并沒有保證客觀責任(objective responsibility)實現的有效途徑,而且有證據表明大多數行政官員在大多數時間里,事實上遵循著主觀的責任道德(sub-jeetive ethic responsibility)?!眰惱韺W者庫珀強調,政府責任是客觀責任和主觀責任的統一。任何責任都只有通過社會個體的信念和自覺才能得到履行,否則,人就自然而然會回避責任。

馬克斯·韋伯于1919年在題為《作為職業的政治》的演講中,首次提出“責任倫理”的概念,并就“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作了區分。針對當時政治家只講權力運用不考慮后果的現象,他呼吁社會倡導一種超越信念倫理的責任倫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作為權力所屬主體與行使主體之間的關系常常被扭曲,而其中深層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共權力的“悖論”、委托代理問題以及政府責任之間的沖突。

其一,公共權力“公屬”與“私掌”的矛盾。政府公共權力既是個人權利的保護神,又可能是個人權利最大的侵害者?!耙环矫?,社會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就需要公民讓渡私權利以形成公共權力來安排和管理社會,這表明社會對公共權力的需要和期待。另一方面,公共權力的‘私掌’又有可能使其失去控制,而異化為危害社會的強權力量,這表明公共權力對社會的背叛和侵犯?!睆男问缴峡?,公共權力是“公屬”的,實際上被公共職位上的個體“私掌”。在代議制政府中,作為公職人員,希望獲得更高的社會聲望和事業成就或職位升遷;作為社會中的普通一員,又有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動機。按照公共選擇理論,行使公共權力的主體是“經濟人”,存在自利性或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動機,政府未必總是按照民眾意愿行事。所以,公共權力在運行中極有違背民眾意志、損害公共利益的可能。除非委托人能根據受托責任的履行隋況對受托人進行獎懲,否則不存在真正的受托責任。

其二,委托一代理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代理行為必須依法進行,遵守契約規定,政府作為代理人應當按照委托人(民眾)的意志行事,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當一種行動不是直接代表行為者的利益,而是代表著他人或公共利益時,便會出現代理者的行為偏差,存在著代理人偏離甚至背棄委托人利益的危險。在公眾與政府委托代理關系中,本來委托人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決定性的,由于這種委托代理是一種意向性的委托代理,其中委托人對公共權力的所屬權被虛置?!罢霈F行為偏差的總根源在于,政府作為代理機關脫離其委托主體而自行發展,成為自主自立、為所欲為的主體陛組織,而公眾作為委托人被擱置與虛化,失去對代理人的制約手段與機制?!碧幱诹觿莸匚坏奈腥穗y以對代理人的行為方式及其結果加以約束。在委托代理中,民眾或代議機構與政府之間信息是不對稱的。作為代理人的政府可能通過提供不真實的信息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對稱,加大了對政府監督約束的困難和政府的責任風險。在承接公共權力的代理中,不存在代理權的競爭,政府是獨家壟斷的。政府憑借這種優勢,常常不顧民眾的利益,追求集團或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一來,要求公職人員做出負責任的行為,行為者的倫理水準就顯得至關重要。

其三,政府多向度責任之間的沖突。政府承擔的責任是多向度的、多層次的?!肮残姓藛T作為一種代理人角色,包括了復雜的責任內容,即對多種委托人負責,這些委托人包括組織的上級、政府官員、職業性協會和公民?!痹谡到y中,公職人員面臨著三重職責:“一是最為直接的對上級負責;二是對民選代表和選舉的官員負責;三是對公民負責。這三重職責有時是沖突的,公職人員在面對沖突時,會不由自主地墜入倫理困境之中?!痹谖写黻P系中,政府主要是對社會公眾或代議機構負責,對法律負責。在科層制下,政府機關或人員還要對上級或領導負責,因而存在行政責任之間的沖突。公職人員被夾在民眾與上級之間、權威與法律之間、不同部門和層次之間左右為難,不知道自己究竟對誰負責。倫理學者庫珀認為,“實踐中,行政責任沖突最常見的三種形式是:權力沖突、角色沖突和利益沖突?!逼渲欣鏇_突是指個人利益、組織利益和民眾利益之間的沖突。權力沖突主要是各種權力來源之間的沖突,表現為組織的上級、政府官員和法律之間的沖突。作為社會公眾是權力的所有者,作為政府公職人員是權力的行使者,這一特殊身份,增加了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和突破道德底線的可能。同時,作為特定政府組織的公職人員角色。盡管在理論上只是對公眾負責,但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方面它卻直接來自科層制內部,公職人員角色十分容易受制于特定政府組織。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效忠組織的義務與維護民眾利益的職責就被混淆,通常把執行上級的命令看成是自己唯一的職責。

圍繞如何解決公共權力的“悖論”、委托代理的道

德風險和政府多向度責任間的沖突等問題,近現代政治理論設計了大量的救治方法,主要采取兩種基本方式:一是硬約束,即制度控制和調節,主要是權力制約或法律控制;二是軟約束,即倫理道德、社會輿論的約束?,F實中這種軟約束常常被忽視,由于政府責任倫理的缺失,單純的硬約束不能起到規范政府行為的作用。責任倫理是民主政治中責任機制的重要內容,促進負責任的行動,需要培育政府的責任倫理,沒有倫理精神的公共管理是不可能持久的。

三、政府責任倫理的內涵及主要特征

馬克斯·韋伯針對政治家只講權力運用不考慮后果的現象,呼吁社會倡導一種超越信念倫理的責任倫理。他認為,“在政治領域里,致命的罪過說到底只有兩種:缺乏客觀性和無責任心,這兩者雖不總是,也常常是一回事?!表f伯提出:“一切有倫理取向的行動,都可以是受兩種準則中的一個支配,這兩種準則有著本質的不同,并且勢不兩立。指導行為的準則,可以是‘信念倫理’(gesinnugsethik),也可以是‘責任倫理’(veralltwonungsetllik)?!痹谒磥?,“遵照純粹的信念倫理去追求一種終極的善,這個目標很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失信于好幾代人,因為這是一種對后果不負責任的做法,行動者始終沒有意識到,魔鬼的勢力也在這里發揮著作用?!毙拍顐惱硎菍K極的價值的信仰,指向終極的價值;責任倫理是對可預見的行為的后果負責,指向行動的后果?!靶拍顐惱眢w現人們堅守內心某種抽象的信念,責任倫理體現人們關注行為本身的可能后果?!毙拍顐惱硪詣訖C決定行為的正當性,而責任倫理則以行為的后果來判斷行為的正當性,既強調對目的和結果負責,也強調對手段負責。信念倫理有時利用目的而為手段辯護,合乎邏輯的結果可能采取道德上有害的手段。而責任倫理不只從結果出發來判斷行為或手段的好壞,責任倫理既要承擔后果,又不以結果定善惡?!柏熑蝹惱硎菍嵺`的,它不只是專注于‘良知’,而更強調行動及后果,我們的活動創造著實在,也創造著自己的未來,應該對自然、自己及子孫后代負責。但是人的能力和預見又是有限的,我們的行動常常導致無法控制的結果,因而更應該增強對后果的自覺?!瘪R克斯·韋伯強調,參政必須根據責任倫理,而不是信念倫理。當然,韋伯并不是全然否定信念倫理,按韋伯所說,信念倫理并不等于不負責任。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既是對立的,也是可以統一的,他強調,一個能夠擔當“政治使命”的人必須把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結合起來。任何一種信念,惟有當它與責任倫理結合在一起時,才可能是有效的。通過責任倫理可以導出目標與手段合理性的行動,為人們的行動方式提供倫理約束;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相結合,為堅守抽象的信念奠定現實的基礎。學者蔣慶認為,“所謂責任倫理,則是從政者必須具備做事的熱情、超越虛榮的責任感和人事保持一定距離的判斷力,對自己行為可預見的后果承擔責任?!痹趥惪丝磥?,就責任倫理而言,行為主體對下列行為后果必須承擔責任:一是該后果是由自己的行為直接引起的;二是該后果與自己的行為有著某種關聯;三是該后果是可以預見的;四是該后果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倫理學家憂那思認為,責任倫理要求“我們進行自愿的責任限制,不允許我們已經變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終摧毀我們自己?!?/p>

基于馬克斯·韋伯等學者對責任倫理的論述,筆者認為,政府責任倫理是政府履行和承擔各類責任和義務的使命感,是對責任和義務要求的內化而形成的品格和行為準則。政府責任倫理是指從政者必須具備務實的態度,為自己言論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政府責任倫理既強調對政府行為的目的和結果負責,也強調對政府行使職能的手段和過程負責。責任倫理的責任貫穿于整個政府行動過程之中,而非僅僅是對結果負責。責任倫理不僅表現為政府及公職人員的責任意識,而且體現在他們的責任行為上。政府責任倫理的實質是公權倫理。政府管理過程就是公共權力行使的過程,任何權力與責任都是對等的,行使一定權力必須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公共責任的承擔不僅需要客觀的外在約束,也需要權力價值觀的內在約束。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如何認識和看待權力,直接關系到權力能否正確運用。具體說,政府責任倫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政府責任倫理的基礎是代理信用。民眾與政府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類似于民法中的信托關系,民眾是信托人,政府是受托人,委托代理規則主要是信用規則,政府責任倫理的基礎是信用倫理。這種委托代理關系的維系,一方面離不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認同和支持,另一方面離不開政府對民眾的信用或守約,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以政府對民眾的信用為前提。政府信用就是政治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用倫理,是指政府遵守委托契約、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是指政府對民眾的責任感。政府信用既是政府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避免或減少責任風險,也給民眾帶來確定的行為預期,增強政府自身的合法性。如果政府講求信用,忠實履行委托代理契約,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政府的合法性得以鞏固和發展。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契約所規定的責任,就會出現信任危機或合法性危機。因此,政府的責任倫理的前提和基礎是政府信用,確立正確的責任倫理觀必須首先確立正確的信用觀。

其二,政府責任倫理是源于政府的責任自覺。政府責任倫理是政府及公職人員將責任和義務內化的結果,承擔責任需要責任主體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政府的責任倫理終極性地根植于公職人員的內心,政府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不能討價還價,不是在某種壓力下的迫不得已的行為。承擔責任是無條件的、自覺的。這才是責任倫理的道德價值所在。也就是說,政府責任倫理是對治理者內在的制約,強調公職人員之所以盡職盡責,是源于內在驅動力,是公職人員倫理的自主性。恪守責任倫理完全出自價值理性,是由于自己而不是因為外力的強迫而產生責任意識,是對自己行為的自覺承擔責任。如政府官員對其管理下的事務出現重大事故而引咎辭職。引咎辭職之“咎”,并不是指法律上的責任,并不是事故的直接責任,但一個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官員,必須主動地承擔自己或下屬工作疏忽或過失的責任,這是一種責任倫理。

其三,政府責任倫理強調前瞻性的責任認知。傳統的政府責任模式代表一種事后責任,是一種消極的責任追究。政府責任倫理代表一種事先責任,以未來要做的事為導向。韋伯所說的“責任倫理”主要是指一種事先的行為選擇,履行“責任倫理”最重要的就是要顧及后果或至少可預知的后果,這樣,就要選擇恰當的手段行事以達到或避免這種后果。因此,政府的責任倫理強調一·種以未來行為為導向的預防性的責任或前瞻陛的責任認知。倫理學家憂那思認為,道德行為的根本任務并不在于“實踐一種最高的善(這或許根本就是一件狂傲無邊的事情),而在于,阻止一種最大的惡?!睉n那思提出,責任倫理是為了推動整個社會建立一種防范意識,預防人類不負責的行為后果給

人類帶來的威脅,阻止罪惡與痛苦,維護生命個體與生命種類的延續。責任倫理的關鍵是自律,如果政府公職人員無法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責任,他們就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四、政府責任倫理的培育與維持

培育和維持政府責任倫理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行政學家羅森布魯姆等曾分析了追求責任的幾大困境:專業知識與信息;專職地位的優勢;人事制度的保護性質;下屬的反控制法則;協調問題廣;政治指導的缺乏;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分割;公共管理的規范和范圍的龐大。倫理學者庫珀認為,要有效地維持政府責任及其倫理限度,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的因素?!笆紫?,有必要對工作組織進行限定并培養一種超越組織的身份認同;其次,有必要建立法律和法規機制以限制組織的權力和保護個人行使倫理自主性的權力;最后,如果想要在具體情況下能夠作為個體而活動,就必須培養組織內外的自我意識,這些自我意識包括:價值觀、權利、需求、職責和義務?!睅扃暾J為,如果要保持負責任行為,管理者就必須關注四種方法:個人道德品性、組織制度、組織文化以及社會期待。學者楊雪冬認為,政府責任的實現需要四個機制:民主選舉、內部監督與控制、社會參與以及官員的自覺。前三個機制共同構成了政府責任制度,官員的自覺則是責任制度在個體行為中的內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責任履行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并減少制度運行的成本。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責任倫理無法產生,責任倫理是完全可以培育的。概括地說,政府的責任倫理通過“自律”和“他律”兩種途徑得以實現。綜合以上觀點,維持和培育政府的責任倫理,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政府公職人員的德性是政府責任內化的必要條件。政府責任倫理是公職人員將責任和義務內化的結果,對行為主體來說,義務轉化為責任意識就是自律的義務,義務只有轉化為主體內在自覺的責任才具有實際意義。在這里,政府公職人員的德性是政府責任和義務內化的必要條件,而責任倫理又是公職人員德性的重要內容。盡管政府責任倫理不同于個人德性,但我們并不能否認個人德性在政府責任倫理中的基礎作用。個人德性水平較高的責任主體,能夠更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積極意義的責任,也能夠更主動地承擔消極意義的責任。因此,政府責任倫理首先是公職人員自身學習和德性修煉的結果。政府公職人員的德性的核心是具有履行公共責任和義務的良心。倫理學家倫克認為,良知或良心在行為主體的決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任何政府公職人員都面臨著牽動良心的對公私利益的倫理抉擇。另外,使公職人員樹立正確的行政倫理觀,形成內在的約束機制。

其二,責任共識和責任能力是責任倫理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基礎。任何一種倫理規范或價值原則都必須為當事人所接受,否則就無法作為倫理規范而贏得普遍的認可。同時,政府公職人員主觀的責任自覺需要自身的責任能力作支撐。而責任共識和責任能力一般是通過教育、培訓、理性交談與對話、實踐的形式實現的。擁有和完善關于組織、組織的使命以及政策領域的知識,這對于政府履行責任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必備的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是由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信念以及生活重點等方面構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實用的教育和培育計劃,以提高職業水平和培養責任倫理。通過教育培訓及實踐使政府人員掌握有關職業和其他綜合技能和知識,提高其維持公共責任的能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職人員對責任倫理的認知水平,培養責任倫理的思考能力和自律意識,將外在的強制變為內在的自覺,形成良好的倫理習慣,從而形成內在的約束機制。在西方一些國家,倫理委員會已日益成為引導公共價值取向的形成的重要機構,是人們通過民主對話與協商解決倫理悖論或沖突,從而形成道德共識的重要場所。倫理委員會可以為政府整體行為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決斷。

其三,將政府的責任倫理規范納入到政府倫理制度建設之中。政府責任倫理的維持只依靠公職人員的自律是不可靠的,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責任倫理的維持是不能穩定和持久的。人性都有“惡”的一面,當行為主體不受約束時,就會突破道德底線,特別是那些缺乏道德自覺的公職人員是很難恪守責任倫理的。對責任倫理進行制度約束可以彌補公職人員道德自覺的不足。通過制度規范能夠使公職人員預期到自己行為的現實性后果。一方面對不道德的行為給予嚴厲懲治,增大不道德者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對講道德的善行進行激勵,增大道德人的預期收益。倫理制度建設通常以監管責任制和過錯責任制為主,監管責任制主要是監管行為結果和預期任務的完成情況,過錯責任制則更加深入地追究行動者的倫理責任。把政府的責任倫理規范納入到法制體系之中,通過法制明確基本的責任倫理準則。在現代國家中,很多國家通過政府責任倫理立法來約束政府的行為。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政府道德法案》,法國、德國、英國、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都制定了明確的行政倫理法規。盡管人們對于倫理立法尚未達成共識,但它正在逐漸推廣并日益起著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政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府指國家全部的權力機構,而狹義的政府僅指除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府行政部門。本文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使用政府這個概念。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加強班組民主管理,依法落實職代會的各項職權,使職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落到實處。從近幾年開展的班組民主管理建設中不難看出,班組生產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礦井生產和管理工作目標能否實現。因此,紅柳煤礦班組民主管理工作在礦井發展建設過程中,需不斷改進,逐步建立一個“民主”的自我價值實現平臺,員工可通過此平臺充分的展示自我,并創建內部的管理環境,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關鍵詞]創新;管理;班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59

1 以健全機制為保障,不斷夯實班組民主管理的基礎

為保證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加強專業管理的同時,要切實實行班組民主管理。要建立各項民主管理的相關責任機制,在員工參與管理中,行使好自身權利,履行好自身義務;在管理權責的分化中,建立分層管理機制,逐級管理,逐級落實,環環相扣,緊密連接,保證企業員工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的正常行使。其次,根據企業內部民主管理的具體情況,每年選拔優秀的職工代表投入管理班級中,為班級組織注入“新鮮血液”,避免班級內部的閉門造車,保證員工意愿的有效“發聲”,進一步促進員工知礦情、參礦政、議礦事等諸多權利的正常行使。再次,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逐步規范管理制度,以制度作為班級內部議事的約束準則,保證各類事宜參辦流程的公開化。最后,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建立督辦和監察小組,其他全責人員不得擔任,在班級各部分行使權利時,督辦和監察小組作為監督部門獨立存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班組民主管理的內容。一是崗位責任制的落實,對班組職工制定各自工作職責,做到職責分明,工作到位,建立健全班組長崗位責任制和相應的各項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能夠縱向比較,評價班組業績基礎數據每月統計上報制度,基礎數據包括生產、質量、設備、安全、成本等各項內容。三是建立班組基礎管理臺賬,班組臺賬要體現整個班組狀況,真正反映班組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四是班組民主管理的公開化、規范化。

2 班組民主管理是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和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途徑

由于班組是企業的細胞,是企業組織職工進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小單位。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方針目標和工作任務、企業內部的改革措施,最終都要依靠班級的研究探討才能得以落實,因此,班級組建的整體質量要求較高。僅依靠班長的組織,難免在思想上過于局限和單一,即使實際的政策是正確的,也會因一個人的力量過于淡薄,難以發揮實際的作用。此外,“一人建議”更難面面俱到,在內容上也容易產生“掩耳盜鈴”“閉門造車”的現象,只有實行班組民主管理,才能達到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和諧統一,班組的民主管理自然也是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主要途徑。

3 創新載體,不斷豐富班組民主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的方式,是一種有實效性、針對性強,能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積極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神寧集團主力生產礦井之一,我們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職工日常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非常重視和堅持不懈地開展班組民主管理工作,不斷創新民主管理載體。在班組民主管理工作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以人企和諧為目標,不斷提高班組民主管理水平

3.1.1 加強班組民主管理,使其成為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手段

堅持“以人為本、人企雙贏”的理念,在班組建設提升管理水平過程中要突出班組民主管理的內容,注重員工民主權利的有效行使,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中,無論在生產環節、經營環節、獎罰制度的確立與實施環節、工資發放環節、晉級評選環節及優秀員工評定環節中,都能通過參與、監督的全過程,確保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公平性,堅決抵制不平等待遇的流傳和發生,每個員工都具有享受同等待遇的權利,同時也有遵守各項規定的義務。民主管理的班級建設,能有效發揮企業內部員工自我意愿和價值,通過自身價值的實現,使企業內部空氣得到凈化,共同建立和諧、凝聚、團結的企業管理機制。

3.1.2 延伸日常民主管理觸角

在日常的企業民主管理中,班級內部的管理人員,要具備組建班級意識以及將班級逐漸壯大的能力,應成為企業發展的監督者,深入企業生產的諸多環節以及員工生活娛樂的場所中去,了解員工生產生活中的切實問題,并做好問題的核實,確保問題的真實可靠性,將已經核實后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在區隊班級召開問題研討會,將問題以書面的形式遞交,然后認真聽取意見,解答問題,并把結果落實和傳達到各個職工崗位中去。

3.1.3 拓寬日常民主管理渠道

職工是企業最基層的勞動者,企業最末級的執行者,也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不斷加強員工與管理層的溝通,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在具體的工作中,可設立獨立的諫言投票箱,以不記名的形式,給員工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創造機會,有效提升企業民主基礎建設水平。首先,要將職工切身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一切工作需建立在員工的實際需要之上,要注重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給予答復和落實,為員工與管理層的溝通掃清一切障礙。其次,針對員工所提出的問題和面對的困難,應定期地走訪,并針對每次整改的效果和滿意度進行記錄和備案。再次,需建立明確的獎罰制度,注重群眾性技術創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以提高生產能力、參與創新材料能源輔助生產、以新的科技創新帶動生產力的提升等問題,組建研發小組,有效激發員工的參與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企業發展和長效生產提供合理化建議,定期組織創新征集和技術研發活動,調動員工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給員工提供有效的展示才藝的平臺,促進企業的民主建設。

3.2 堅持班組民主管理與區隊各階段的生產經營工作重點相結合

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培養員工的企業榮譽感和歸屬感,積極調動員工參與班級組建和管理的熱情,通過各類激勵政策,讓員工感知其在企業發展中的主人翁地位,不斷地為管理班級注入新的生命力,促使企業的對外“發聲”具有真實性、可靠性。唯有如此,才能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企業活力的源泉在于區隊班組,而班組的活力在于班組的民主管理與和諧,在于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班組的民主管理工作一定要融入企業中心工作,在促進企業經營生產任務完成中彰顯作為,為企業的發展出力。其中勞動競賽就是一個有效的載體,能充分調動班組成員的工作積極性,發揮職工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使職工有效地融入企業重大的生產、技術、管理工作中來,對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讓勞動競賽圍繞礦中心工作在班組民主管理中成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才能勃勃生機,持續發展。同時,在班組的民主管理過程中,既要提倡埋頭苦干,也要通過開展競賽活動來調節職工的身心,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建立和諧企業是至關重要的。

3.3 堅持班組民主管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在堅持班組民主管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的工作中,一是抓示范班組的民主管理工作,一個企業沒有班組的品牌,這個企業是一個沉默的企業;二是班組精神文明建設緊緊圍繞班組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三是把企業精神融入到班組工作中;四是在礦和區隊兩個層面強化勞動認同,在班組民主管理中突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觀引導;五是制定文明班組、文明崗位(窗口)、文明職工和崗位操作明細的創建標準并堅持開展爭創文明班組和文明職工活動,每年對活動進行評比表彰。

3.4 堅持班組民主管理與分配考核體制改革相結合

指導和督促各單位建立有效的班組激勵機制,使文明生產、現場管理、崗位練兵、勞動競賽等目標,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與價值創造和科學分配有機結合,增強班組的生命力。礦支持各區隊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正確運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從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等方面對職工進行考核,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職工的業績,由此激發職工的潛能,實現職工價值。

3.5 強化民主管理與建立有效的班組民主管理推進機制相結合

首先,班組與科室建立聯系點,指導推進。其次,抓兩頭,正面推進。班組民主管理同其他的工作一樣,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所以應用好的典型班組去激勵指導較差的班組,是推進工作的有效手段,這樣才可以使班組民主管理平穩、協調穩步發展。再次,組織現場觀摩,示范推進。在推進班組民主管理工作過程中,要不斷增強立體感和實效性,使職工明確民主管理的內容和標準。

班組民主管理是基層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最直接、最好的形式。切實加強班組民主管理,充分調動廣大職工主人翁積極性,使人人參與企業管理,人人為企業獻計獻策,從而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加速企業的振興發展。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傳統公共行政向現代公共治理結構轉型,官僚體制下的“獨白式”體制的逐漸解體,話語壟斷權的打破,建立在民主參與取向、責任取向、正義取向、回應取向和倫理取向基礎上的公共治理價值體系初步形成,開始走向“對話式”體制。在治理主體和治理對象的“互主體性”關系中踐行公共治理價值體系,是實現行政哲學由獨白走向對話的必然路徑與選擇。

關鍵詞:獨白;對話;公共治理;價值體系

一、從獨白走向對話:從傳統公共行政向現代公共治理轉型的哲學追求

傳統理論自然科學的方法主張排除人的參與,以追求所謂純粹的客觀真理。但是社會不是什么純粹的客體,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不僅包含人的認識,而且包含人的情感和意志等,這不是自然規律能夠完全給予解釋的。因此,從哲學角度探討如何發揮人的主體性問題以及如何展示人的理性普遍性問題成為一個議題。哈貝馬斯把過去西方傳統哲學對“主體性”的強調進而轉化為對“互主體性”的強調,并以此維護人的主體性和理性的普遍性。他不同意康德關于道德律的說法——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確定其為普遍的道德律加在別人頭上,這樣的道德律是獨白式建立起來的,他認為“道德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交往,只有通過他們之間的交往、交談、對話,才能達成共識,達成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律”[1]。哈貝馬斯的對話式也是區別于傳統儒家獨白式與西方傳統獨白式的。傳統儒家都把封建道德律看成是無需經過主體間的任何交談、對話即可確定的,這些道德完全是“天”或圣人之“心”的獨白的產物,而究其根源,則不過是封建統治者“天子”的獨白的產物。而哈貝馬斯認為的道德律是通過主體間的對話方式建立起來的,其交談倫理學的實踐理性是對話式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通過交談,共同訴諸理性,以達到共識。

傳統公共行政的官僚組織制體系,遵循嚴格的效率取向,注重法律與程序,處于該組織權力之下的管理機構和工作人員,他們的任命以及職能的行使都嚴格地服從非人格化的取向,是一種“獨白式”的統治方式,認為行政道德律是無需主體之間任何交談和對話即可確定的。按照韋伯的觀點,對一個現代化不斷推進的社會而言,只有選擇以形式合理性為取向、講究效率與功利的官僚制,才能有秩序地配置社會資源,為社會的全面運行提供最佳轉軸。在制度和程序的枷鎖內,傳統公共行政的技術理性壓制著價值理性,話語權被壟斷,在這種缺乏對話的獨白體制下,顯示出管理主義嚴重的弊?。菏紫?,在行政系統內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官僚機構內部在縱向關系上缺乏“對話”,依賴等級結構在組織內部層層授權,上級對下級進行監督和管理,下級只能對上級負責,而上下級獲得的信息又是不對稱的,造成官僚機構縱向等級間的獨裁;另一方面,在橫向關系上缺乏“對話”,由于強調專業化和分工,但是協調不夠,這種“鴿籠”式的分工造成部門之間“壁壘森嚴”,難以溝通。這樣,整個行政系統在縱向結構上呈現金字塔式結構,而在橫向上是缺乏聯系的橫向結構的“鴿籠”式結構,部門職能重疊只能在金字塔的頂端相遇,使解決問題缺乏總體的思維和方法[2]。其次,知識和專業技術的“精英”統治也導致了民主政治的危機,在他們壟斷的領域內維持并擴張自己的行政地位和權力,形成獨立的權力群體,不顧及社會大眾的呼聲,濫用權力,成為民主進程的阻礙。因此,傳統官僚“獨白”式管理無法適應變化迅速、信息豐富、知識密集的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不進行改革和制度創新,那么難逃被唾棄的命運。

隨著以信息為基礎的新文明在社會中的擴張與滲透,改變了原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運行方式,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出現了新的變化:社會利益和價值多元化,政治層次范圍不斷被擴大,公民社會發育壯大,社會諸要素也開始多元化,官僚制的信息壟斷逐步被打破?!皩W者們希望為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實踐建立一些可替代的方法,這些方法更加注重價值(而不只是關注現實),更加關注主觀的人類意義(而不只是關注客觀的行為),并且更加關注現實人們之間的關系所蘊含的各種情感?!盵3]38一種以群策群力,賦予金字塔下層和塔外人士參與決策的治理方式應運而生。建立在系統內外“對話”基礎上的公共治理價值體系在此時凸顯出重要的時代意蘊,公民的話語權開始被尊重,“我們在后現代世界中相互依賴,所以治理必然會越來越以相關各方——包括公民和行政官員——之間開誠布公的對話為基礎?!盵3]38

二、“對話”在公共治理價值體系中的哲學意蘊

公共治理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公共治理的價值體系中的“對話”的哲學意蘊體現在民主參與、責任、正義、回應、合法性取向之中。

(一) 公共治理的民主參與取向中的“對話”

建立在馬克斯·韋伯官僚(科層) 制基礎上的公共行政制度與民主治理之間有著依存與對立的關系,為了保證全體公民的民主權利,需要有強勢的官僚(科層) 制集中管理;但另一方面,官僚制強勢又通過把個人置于組織之下而創造了不平等。官僚體制對于公共治理雖說無法拋棄,但是過分的官僚制又妨礙民主,所以公共治理的價值觀更加追求民主。公共組織的治理過程并非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 單方面行使權力的過程,而是公共組織與公民互動的過程。公民社會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公共參與是善治的體現。在公共治理過程中參與取向最能體現治理的互主體性。作為公共治理者,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其存在的內在動力,這就使公共治理中民眾的參與成為必要。參與是人的能動性的充分體現,通過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人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公平意識、權利意識、民主與法制意識、開拓進取意識得到充分的展現。在公共事務中讓人自由地參與,就是實現主體間相互對話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打破話語壟斷權的途徑。

(二) 公共治理的責任取向中的“對話”

在傳統的官僚制模式運作中,政府行為的結果是不重要的,傳統的公共行政需要明確區分下達命令者及執行命令者,負責任的是下達命令者,而執行命令者不負責。這種模式使大多數執行公務的工作人員不是對公眾負責,而是對上級(下達命令者) 負責。公共治理者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公共治理主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公共治理主體應對人民群眾負起與其權力相對應的公共治理責任。把最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最高價值主體取向,必然要求公共治理的主體在實施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對人民負責,對每一個單個的個體負責,能以人為本,才能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尊重每一個個體的人的利益。

(三) 公共治理的正義取向中的“對話”

社會正義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觀念,公共組織是社會正義的依靠,追求社會正義是公共治理主體的天職。人類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自由發展的狀態,“人們在社會生活狀態中的非正義行為和暴力行為產生了對于政權的要求”、“政權本來應該制止非正義的行為,但是它卻給非正義行為提供了新的機會和誘因?!盵4]公共治理主體的行為本來應該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制止非正義行為的發生,但是一旦公共治理主體失去了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目標,就會追求形式上的“正義”。政府干預經濟行為本來是為了提供良好的公共產品,但是如果出現政府與民爭利,把人的全面發展置之腦后,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片面實現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別是利益集團的利益,對于一部分人或者某一行業(如政府壟斷性公共企業) 來說的確是“正義”的,但是對于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這是政府的非正義行為。因此,公共治理的正義取向必須服從于治理主體與對象之間的平等對話、實施正義的行為。

(四) 公共治理的回應取向中的“對話”

政府回應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對公眾的需求和提出的問題做出積極敏感的反應和回復的過程。公共治理中的回應在某種意義上是責任性的延伸,是指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和負責任的反應,不得無故拖延或者沒有下文。在與公民及時的對話中做出回應,應當定期地、主動地向公民征詢意見、解釋政策和回答問題,回應性越大,善治的程度就越高。

(五) 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取向中的“對話”

在公共治理視野中,合法性“指的是社會秩序和權威被自覺遵守和服從的性質和狀態”,“善治要求有關管理機構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協調各種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動取得最大限度的同意或者認可?!盵5]傳統行政把人當作了管理的對象,只注重權威對公民的剛性制約作用而忽視了人內心對權威的服從程度;現代公共治理把為人服務當作公共治理的目標,在治理的過程中與公民商榷對話。公共治理具有合法性取向,這就標志著公共治理是為人服務的,取得的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徑是盡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識和政治認同感,因此,“對話”在公共治理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在公共治理實踐中追求“互主體性”的對話

(一) 在公共治理民主參與取向實踐中實現對話

1. 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以法管理到依法管理轉變。隨著民主政治的推進,對話得到了有力的政治支撐,公共治理的民主模式才得以建立。官僚制的基礎是強調公共權力和話語的壟斷權,官僚強勢把個人置于組織之下而阻礙了對話的實現。官僚制更喜歡采用以法管理方式來推進公共事務管理,以法管理的核心是把法律作為工具,用法律來治理公民,公民成了法治的對象,管理者反而不受法律的制約。這是與現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背道而馳的。依法管理是法治社會的產物,依法管理要求公共治理主體和公共治理的對象,都受法律的制約,其核心內容是公共治理主體必須受法律制約。追求互主體性的對話,必須將公共治理主體的強勢置于公民的權利之下,把公共權力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

2. 讓低層員工盡可能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來。在官僚層級的公共治理機構中,低層員工有著巨大的能源和才能被壓抑而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低層員工在公共事務管理中與公共治理對象聯系最為緊密,最能了解民情,他們掌握了公共治理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因此,他們對公共治理的目標——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有發言權。低層員工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一方面可以將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提供給高層管理者,以便于公共事務決策;另一方面,讓處于官僚制寶塔底部最廣大的基層管理者參與到公共事務決策過程中,既有利于發揮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政策執行的自覺性,又有利于公共治理中這一部分人的全面發展。

3. 讓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公共產品的供給中來。未來的公共部門在結構和程序上將有別于現有的公共體系。有更多的服務將會以合同形式轉包出去;公共產品的價格將更為明確;國家不再是供應者,而是使個人能更充分地滿足自身偏好的推動者。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 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往往成本高而效率低,且排斥公共產品提供的市場競爭。政府在排斥市場競爭保護少數壟斷行業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在很大程度上難以伸張。作為市場主體的公民和社會組織的競爭權被排斥,助長了公共企業謀取自利,同時也排斥了公民和社會組織正常發展的要求,甚至出現強求公眾接受低質價高服務的現象。改革這種現狀的措施就是讓公民和社會組織平等地參與到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去,盡可能剝離政府直接生產公共產品的職能,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僅充當“掌舵者”,而不同時充當“劃槳者”,才不會出現政府與民爭利現象。

(二) 在公共治理責任取向實踐中實現對話公共治理主體(特別是政府) 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都必須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都必須對公民承擔責任。

1. 政府一定要對“人”負責,包括對“少數人”負責。在社會事務中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少數人”,尤其要得到關注。作為公共治理主體的政府一般來說能維護公共利益,特別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或整體利益。尊重少數人的正當利益是發展進步的表現,當公共治理活動將所有的人都平等地考慮進去了,特別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人也被考慮進去了,政府也對他們負責了,那就標志著我們的政治文明又上了一個臺階。

2. 完善公共治理責任追究制度。公共治理的公共權力來自人民主權的讓渡,公共權力的行使向人民負責是這一主權原則的內在要求。公共治理主體必須做到對管理組織內部各層級、各部門、各職位之間進行嚴格的責任關系落實,讓人民能清楚地認識公共治理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便于人民追究公共事務管理不負責任者。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公共治理者的賜予,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人民對于自身的全面發展應該擁有決定權,要擁有這種決定權,就必須做到真正當家作主,而當家作主的重要表現就是能對不負責任者追究責任。完善公共治理追究制度,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體現。

(三) 在公共治理正義取向實踐中實現對話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干預也不是萬能的,政府干預也不是克服市場失靈的唯一手段,公共治理行為的不適當或不適度都會影響人的全面發展。

1. 克制公共治理主體做“好事”的沖動。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主要管理者并非總能把事情做好,政府做“好事”的沖動往往達不到正義的結果,因此政府在做“好事”之前,需要慎重考慮其行為是否為唯一選擇。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常常存在能比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的組織——社會中介組織。隨著公民社會的興起,社會中介組織的成長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吧鐣薪榻M織扮演著緩沖社會矛盾、提供社會服務和成功機會的重要角色。同時,隨著公民政治參與主體意識的增強,民主權利的維護也需要適當的表

達途徑,社會中介組織即是理想的對象?!盵6]作為弱者的“個人”,相對行使公共權力的政府來說,更愿意接受自己所委托的社會中介組織的管理,這樣也就能更好地體現人民主權原則。隨著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的積極性也會提高,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也會得到充分發展,個人的需要就能達到充分的滿足,也就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 在公共治理實踐中不斷推進制度變遷。人類需要設計制度對付不確定性和災難發生的可能性,這是人安全和發展的基本需求。但是,一旦制度形成之后,經過不斷沉淀,舊有制度又可能阻礙人的發展,這就需要在公共治理中不斷推進制度變遷。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制度變遷是需要成本的,個人總免不了會搭便車,支付制度變遷成本的往往是公共治理主體。推進制度變遷,是公共治理社會正義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由公共治理主體推動制度變遷往往成本最低,因而最能體現社會正義。新的制度一旦形成就成為了公共物品,人人都可自由地享有。由公共治理者不斷提供優化了的制度,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四) 在公共治理回應取向實踐中實現對話

首先,完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為政治體制的有效變革提供動力和前提條件,整個社會結構的走向才可能沿著弱政府、強社會的優化模式前進,這樣才能促進國家和社會、政府和公眾的兩元分化的社會結構日漸形成和完善,讓相對于公眾而言依然具有相當強大的權威性和支配性的政府在日益強大的市民社會力量的制約下,不能不對公眾的價值給予更多的關注、尊重、理解和回應。其次,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提高公眾素質,增強政府回應提供夯實的物質基礎。再次,市場經濟在作為一種經濟模式運行的同時,它也作為一種文化模式在運行,市場經濟高揚自由、平等、競爭等社會普遍認同的現代價值觀念并深入人心,對傳統的“官本位”文化、臣民文化、依附人格形成強有力的沖擊,使廣大民眾由臣民心態向以獨立人格為基礎的公民心態轉化,公眾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

(五) 在公共治理合法性取向實踐中實現對話

首先,中國公共治理已經邁進現代化進程中,在全球公民社會的歷史大潮中,它將以此獲得合法性的歷史根據;其次,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政府既具有后發優勢,同時也面臨諸多擠壓(既有改革任務的挑戰,又有利益集團的保守性壓力,既有國內一國兩制的競爭,又有國際上先進生活方式的比拼),這意味著中國政府要想說服公眾,需要極高的說服能力;最后,中國市場經濟的崛起所引發的社會結構轉型,直接挑戰政府的權威和傳統地位,這意味著政府要獲得新的合法性資源,就必須把民意資源納入改進的視野,當然,這一改進由于特殊的國情具有超乎人們想象的難度,但總的趨勢是無法回避的。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兒園管理要像園丁管理花園中的苗木那樣精心、耐心呵護,培植好每一顆稚嫩的幼苗。在幼兒教師管理中應以人為本,尊重教師的權利和尊嚴,全面關懷教師,充分點燃教師的激情,重視和發揮教師的價值,讓和諧春風吹滿園。

關鍵詞:人文思想;思想動態;生活狀況;專業成長;歸屬感

如何在幼兒園管理中有效施行教師管理,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成就精彩人生,讓幼兒園健康和諧發展?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想”給我在教師管理上很大的啟迪,具體管理方法如下:

一、關心教師思想動態,帶動幼兒園穩健成長

思想決定行動。在平常的管理中,我們需要經常和教師接觸、談心,關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激發和調動他們的積極能動性,凝聚他們的思想,使他們主動維護幼兒園工作的穩定,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要真實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必須營造民主管理的氛圍,爭取教師的認同和參與,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意識。切忌專制管理,避免一言堂,應尊重教師人格,相互平等對話,和教師親近交心,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樂于說出心里話,真心樂意為管理、教學等方面的工作不遺余力地獻計獻策。我每天都會到教師中間,和他們聊聊家常,談談工作,與他們說說知心話,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每個月都要組織一次全體教師參加的“茶話會”,環境寬松的“茶話會”將平時全心投入教學而無暇聚會的教師相聚一起,讓他們將家庭生活中的郁悶傾訴出來,對工作中的困惑吐露出來,讓他們將工作中的經驗心得互相分享,將對幼兒園發展的良策貢獻出來,大家通過融洽的“茶話會”放松心情,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我在大家無拘無束的交談中充分觸摸到他們的思想,了解到他們的內心想法,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對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今后的科學管理獲悉到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為了及時把握教師思想,我還在幼兒園設置了一個“知心信箱”,邀請教師將內心的委屈或者對幼兒園工作合理化的建議投入信箱,我每天都會在下班時打開信箱,將里面的“教師心聲”帶回家分享,并及時和教師溝通商談,采納合理的建議,使管理工作更有效。

二、關懷教師生活狀況,推動幼兒園和諧進步

幼兒園管理更要對教師的生活狀況給予關懷,對她們的生活噓寒問暖,使她們無后顧之憂,將心思和精力全部撲在幼兒教育管理工作上。

我在一次巡課中發現小班的楊老師在工作中精神有點低迷,眼睛有些紅腫,于是找她談話,問她是怎么回事,她沒有告訴我,只是眼眶紅紅地坐著。事后,我從和她搭班的老師處得知,楊老師的女兒生病了,嚴重到需要進行骨髓移植。而她的愛人又沒有固定工作,沒有穩定收入,家中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是太好,經濟的壓力和生活的重擔都在她一個人肩上,楊老師不僅要為女兒的身體擔憂,還要為女兒籌集醫治的費用,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弄清楚原委后,我又找到楊老師說:“你不要太擔心,你家中的事兒有我們大家呢!需要請假的時候就說,大家可以輪流幫忙帶班。治療費用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幫忙籌集。我們是一家人,一定會幫忙的?!睏罾蠋熉犕晡业脑?,眼眶又紅了,但也露出了笑臉。我知道,這時她一顆焦慮的心得到了安慰和依靠。

管理者需關懷教師的生活,深入了解教師的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關心、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教師,讓他們深深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喚醒他們對集體的歸屬感,營建一種上下齊心的和諧氛圍,以推動幼兒園的和諧進步。

三、關注教師專業成長,驅動幼兒園持續發展

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狀況與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在管理中,要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鼓勵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教師專業發展機會越多,自身業務素質則相對越高,幼兒教育素質也就相應提高。我平時注重為教師創造專業發展的機會和平臺,每年科學制定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規劃。讓教師“走出去”,每學期積極安排教師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并要求參加培訓的教師回園后要向全體教師匯報、展示所學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業務知識、技能,既擴大受益范圍,又進一步促進參訓老師的業務水平的提升。請專家“走進來”,每學期至少邀請一位幼教專家走進我園,對園內全體教師進行業務培訓講座或示范授課,為教師傳經送寶,讓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提高教學素質。我們還依托課題,培養教師教科研水平,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學校課題研究,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探索實踐,不斷反思,及時總結經驗得失,撰寫心得論文,提升個人教科研素養。我們要用發展的戰略眼光,激勵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參與教學研究,關注專業成長,驅動幼兒園持續發展。

“人文管理”是幼兒園教師管理的最高境界與最佳方法,讓我們以人為本,實施“人文管理”,讓和諧的春風吹遍教師的心田,讓溫暖的陽光照亮園區的每一個角落。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民主管理是普通員工積極參與公司事務的重要形式,也是企業管理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論文主要針對新時期企業民主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指出相關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民主管理;廠務公開

1 引言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對企業發展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業將民主管理與實際改革創新和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完善管理理念和管理機制,積極探索民主管理制度的實踐和實施,促進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2 目前企業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企業民主管理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常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項。

2.1 企業管理人員對民主管理重視程度不足

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也發生著深刻變革。在企業推行民主管理的過程中,會導致企業管理模式和利益驅動方式的改變,給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企業領導人對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忽視了對企業員工的監督,職工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影響民主管理實際進行的效果。此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民主管理還存在執行力不足的問題,比如在進行巡視檢查時,相關機構和單位對檢查發現的問題不夠重視,未能及時進行問題的解決,時間節點模糊,嚴重影響巡視檢察執行效果而影響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的開展。還有的落實單位在執行民主管理過程中遇到困難,存在延遲辦理的現象,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無法有效體現民主管理對企業發展的積極意義[1]。

2.2 企業民主管理形式單一

企業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能夠協調職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推進企業正常發展和運作,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在民主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組織作用。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工會在實施民主管理過程中使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對還比較落后,直接影響民主管理工作實際開展效果。而且,隨著企業改革及人力資源結構的不斷變化,工會組織的業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部兼職化的現象也愈加嚴重,工會活動在企業中所擁有的話語權不高。職工群眾對工會組織在發揮作用和履行職責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部分企業工會開展工會業務工作,依然使用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不但沒有增強工會工作活力,而且在轉變工作職能、轉變活動方式、轉變工作作風及轉變評價方式上也沒有什么管理上的進步及突破,管理效率低下,不能更好地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要不斷積極進行管理工作的創新和研究,加強工會工作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民主管理成效,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的升級和發展[2]。

2.3 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對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參與等方面工作的開展已經有了充分的實踐經驗和相對完善的工作體系,可以有效保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利和民主權利。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民主管理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也不斷深化,企業實際民主開展管理工作與企業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管理執行效果弱化,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民主管理工作發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員工代表對民主管理的認識仍然存在問題,有的職工代表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自主參與和主動參與的意識,導致企業職代會提案質量不高,合理化建議缺乏。在進行企業民主活動過程中,參與的職工人數不足,得到的提案內容也多是集中在部門內部和班組內部的事務性工作中,缺乏對企業整體發展規劃的提案和建議,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職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3]。

3 新時期加強企業民主管理的對策

在新的時期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發展壓力和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找到企業內部改革過程中的矛盾和挑戰,大力推進企業民主管理建設,深化民主管理制度的實施,要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業,充分發揮每一名企業員工的作用,凝聚所有員工的集體智慧,保障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存活并長期穩定發展下來。

3.1 完善民主管理機制,規范管理方案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是保證企業民主管理有序開展的前提,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加強組織內部建設,確保企業民主管理工作規范的有效開展。按照企業工會工作條例的要求,出臺《企業工會章程》,選舉產生工會委員會,成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法律監督委員會、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及工會福利委員會等專項委員會,成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領導小組、監督小組和工作小組,明確員工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為民主管理工作的實際開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組織基礎。

企業還需要按照《中國工會章程》《工會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和規定,完善企業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和民主參與的規章制度,根據行業內部要求完善組織機構,細化工作機制,實施內容公開、載體公開、程序公開、評議監督和問責等工作,加大對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明確職工代表大會、總經理聯絡員會、民主議事會等專項會議的公開形式和作用,有效促進民主管理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民主管理對企業發展的推進效果。

3.2 轉變民主管理思想,提高普通員工的民主管理意識

企業要想順利有效地開展民主管理工作,企業廣大管理人員和干部職工需要明確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能夠及時轉變自身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提高對企業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行使自身的權利,提高企業民主管理的效率。企業內部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建立起黨政工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民主管理格局,不斷豐富企業民主管理形式和內容,創新工作方法,保證民主管理工作得以順利有序推進。企業應當加強對員工管理意識的培訓,通過開展講座、培訓課程、媒體宣傳等形式,切實提高職工對民主管理思想的認識,使得員工能夠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強化民主監督,保障企業能夠持續高效發展。

3.3 運用高效載體創新民主管理形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企業民主管理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工會組織作為職工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傳統的工會組織工作模式效率低下,管理理念落后,違背企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斷將創新思維應用到工會組織工作中,要以高度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準確把握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要求,堅決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不斷提升“引領力、凝聚力、服務力、創新力”四種能力;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主動作為,根據企業現實的發展情況,為企業建立起多種民主管理平臺,提高職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加大互聯網在民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利用企業內部網絡信息平臺,開發出新的職工投訴與職工管理窗口,職工可以利用網絡隨時為企業發展提出建議,為自身發展提出有效訴求,從而提高民主管理的效率,保障民主管理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文之中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企業,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協同發展。在新時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企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積極探索研究企業職工民主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徑,能夠更好地落實職工各項民主權利,推動工會工作向縱深發展,實現企業職工價值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夢云.新形勢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現實內涵“五論”[J].理論探討,2018(2):138-142.

【2】習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民主治理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前,要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理論研究,提高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的民主素質,完善黨內基層民主運行機制,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

【關鍵詞】黨內基層民主 運行機制 基本經驗

黨內基層民主是指在黨的基層組織中開展的民主,是黨的廣大基層組織及普通黨員群眾的民主實踐活動。黨內基層民主是發展黨內民主的基礎,是推進黨內民主這一系統工程的起點。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度重視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有益于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發展,黨內基層民主建設進入了全面探索、開拓創新的新階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豐碩成果。

堅持從黨情國情出發,漸進式地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民主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民主發展的程度受制于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同經濟社會條件下,民主會具有不同的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民主又是具有階級性的,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和政黨,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民主。中國共產黨黨內基層民主建設也是如此,它既是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任務服務的,同時又受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黨自身組織和黨員狀況的影響和制約。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必須立足于我們的國情、黨情,走一條具有中國共產黨特色的黨內基層民主發展之路,決不能照抄照搬國外政黨黨內民主的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大力發展黨內基層民主過程中,走的是基層試點與上級規范指導相結合的漸進推廣路徑。首先從改革和完善基層黨內選舉制度入手。因為落實黨員對黨的組織負責人的選舉權,是黨內民主建設的一個核心問題。選舉權是一個綜合的民主權利,既體現對重要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又體現了充分參與決策的權利,同時還體現了有效監督和制約黨的領導干部的權利。而且黨內選舉的改革也易于操作,易出成效。

堅持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實現充分發揚民主與保持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的有機統一。民主集中制是我黨根本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它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黨內民主是黨的生機和活力的源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基本條件,也是黨內民主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得益于黨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自始至終堅持了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堅持了黨對民主建設的每一環節的正確領導。這樣做,既維護了黨內的團結和統一,又實現了廣大基層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利,保持了基層組織的活力,營造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政治局面,實現了基層社會的穩定。

堅持以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黨內民主的本質是黨內事務由黨員當家作主。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黨員的民主權利能否得到切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全面恢復并不斷完善黨員的民主權利體系,注重對黨員干部進行黨內民主意識教育,各地基層黨組織廣泛開展了有關黨員民主權利的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創造出了“黨員之家”、離退休黨員活動站、黨員論壇、黨員議事會等活動載體以及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戶、黨員承諾、設崗定責、結對幫扶和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平臺,增強了廣大基層黨員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權利意識,拓寬了黨員發揮主體作用的渠道和途徑。

堅持提高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制度化水平,在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基礎上形成科學的黨內基層民主運行機制。民主的發展必須要有嚴格的科學的制度來加以規范和保障,這是發展民主政治的普遍規律,也是建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黨內民主建設的教訓總結。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時曾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皇钦f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秉h的十六大報告率先提出了發展黨內民主的清晰思路:“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弊裱裰髦贫然乃悸?黨的各級組織對經過實踐檢驗并證明是成功的好做法及時加以總結和提煉,上升為黨內民主的條例、準則和規章等各種規范,使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實踐創新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制度可循。

堅持黨內基層民主與人民民主互促共進,以黨內基層民主帶動和促進基層人民民主。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也在黨,在于黨內民主的發展。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得出的科學結論,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見成效的途徑。黨的基層組織遍布我國社會各個基層,直接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從發展黨內基層民主入手,推動自下而上的黨內民主建設和人民民主建設,會大大增強黨的凝聚力,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鶎用裰鹘ㄔO相對來說屬于局部問題,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直接震動較小,民主發展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比較容易控制和處理,從而降低民主建設探索改革中的風險,避免黨、國家和社會的失控以至動蕩。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實現與基層人民民主的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是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發展方向。

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

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政治方向。發展黨內基層民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黨內民主建設道路為前進方向,以實現黨員主體地位和黨員民主權利為核心和基礎,以民主的制度化建設為根本保證,以改革創新精神為推進動力,在黨的各級組織統一領導和統籌規劃下,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開拓創新,謹慎穩妥,走中國特色的漸進式的黨內民主發展道路。

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理論研究。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認真總結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深入研究和創新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理論,可以解決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實際運作中遇到的難題,是防止黨內基層民主步入誤區和風險的理論條件,也是統一黨員干部思想、形成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強大動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須立足于當前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生動實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系統研究黨內基層民主理論問題,重點是研究和完善黨內基層民主建設基本理論、黨內基層民主與社會基層民主關系特別是村黨組織與村委會之間關系理論、黨內基層民主困難化解和風險控制理論,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理論體系、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

提高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的民主素質。黨員干部的民主素質是黨內基層民主健康順利發展的基礎條件。必須大力提高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注重民主素質提高,包括民主權利意識、民主困難意識,增強他們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強黨員隊伍的素質教育,激活黨員的主體意識,提高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二是改善基層黨員隊伍的結構,從源頭上提高基層黨員的整體素質。三是提高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和領導班子成員的民主素質,這是發展黨內基層民主的關鍵環節。

完善黨內基層民主運行機制,堅定不移地走依靠制度發展民主之路。健全的運行機制是促進黨內基層民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探索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的要求,重點完善五個方面的機制:

一是完善黨內基層民主選舉的運行機制。主要是進一步完善選舉程序,把直接選舉逐步擴大到鄉鎮街黨委,嚴格限制領導干部屆中調整的數量。據對村黨組織書記的調查統計,在當前發展黨內基層民主應當首先從何處著手問題上,排在第一位的看法是應從“公推直選”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入手。二是完善黨內基層民主決策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基層黨組織工作規則、議事規則、決策程序的實施細則,嚴格實行票決制,重點要暢通黨員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據對村黨組織書記和縣處級干部調查統計,黨員了解黨組織事務的渠道還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黨的會議這個渠道;黨組織決定重大事項也只是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充分征求黨員群眾意見不夠,事先征求黨員群眾意見更不夠。三是完善黨內基層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主要是明確界定基層黨組織及其主要負責人的職能、權責,切實將“一把手”權力體制轉變為名副其實的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完善基層黨務公開工作的內容、形式。調查顯示,盡管各地黨組織都普遍實行了黨務公開制度,但其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四是完善黨內基層民主監督的運行機制。主要是制定基層黨組織黨內民主監督實施細則,特別是要探索落實黨員群眾監督權的具體措施。五是完善實現黨員權利的運行機制,主要是制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的具體實施辦法,進一步細化黨員的民主權利及其落實和保護辦法。(作者為中共煙臺市委黨校副教授)

上一篇:建筑企業企業品牌論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生產黨建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