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

2024-03-16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過對新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思考,分析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中職學校如何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為國家制定和完善新的教學質量管理政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問題;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黨和政府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職業教育的質量問題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的任務,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如何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進而做好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是中職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國家、地區的相關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直接影響著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因此,研究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對于保障教學質量,加快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中高級技術工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為分析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中職學校如何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為國家制定和完善新的教學質量管理政策提供依據,我們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研讀和分析。通過研究注意到,相關職業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國內外教育政策、ISO9000在中職學校的實踐、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現狀、“雙師型”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培養模式等幾方面,針對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研究方面的文章幾乎沒有。

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沿革

(一)建國以后的前30年

在建國以后的前30年,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采用前蘇聯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主要表現為選拔性考試的中專教學模式和理論學習與工廠實習相結合的廠辦技校教學模式。

中專教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蚪逃甙凑展逃械囊缶幣耪n程,規定各個年級、專業的教學標準,然后按照這些課程和標準對完成教育的學生進行考核,以確定學生是否進入下一個年級或畢業,不合格者將被淘汰(留級或肄業)。這種模式的教學質量管理不注重教學的全過程,完全是一種事后檢驗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

廠辦技校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理論教學也是按照固有的程式進行的,學校按照辦校企業的性質安排專業課程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學校的培養目標僅是適合該企業或類似企業的工作。實踐教學環節,師徒傳授技術的痕跡很重,顯然不適應技術創新的要求。這種模式下的教學質量管理也是以終結性評價——是否適合本企業的要求為標準的。

(二)改革開放30年

“以評價為中心”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先是有形成性教育評價,它由關注尋找適合教育的人轉向開始尋找適合人的教育。其含義就是在課程的編制、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使用系統評價,以便對這個過程的任何一個加以改進。更進一步的是診斷性評價,即學習和教學前的評價,目的是確定學生和教學過程的特點,檢查和分析存在的差距,以便找到對癥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對職業教育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出臺了大量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加大了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提出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在這種形勢下,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提高了,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也被提了出來。在該模式下,明確將教學質量問題提到了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學校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借鑒和運用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順應了新時期的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它不同于先前的幾種教學質量管理模式,主要表現在教學質量觀和教學質量標準不同、教學質量管理的理念和要素不同。

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職業教育的定位、發展路徑以及相關政策進一步系統化,提出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決定中等教育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鼓勵多形式的“社會力量辦學”,為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辦學提供了政策基礎。受這一政策的影響,各種層次的職業學校大量出現,盡管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一些人才,但由于辦學條件所限,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發展后勁不足,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199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繼續擴大招生規模,使全國中職的在校生人數超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數。在擴大招生的同時,注重了學校內涵發展,提出有計劃地建設骨干校、示范校和加強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要求制定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任職條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的待遇。這些政策為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提供了基礎性保證。但是,在招生規模盲目擴大而教育經費沒有增加、師資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教學資源相對薄弱的學校各種矛盾顯現出來,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較大。

1990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關于職業資格認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1995年1月國家頒布的《勞動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條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996年9月國家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條明確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實行學歷文憑,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次重申“要在全社會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

2008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規模擴大,一手抓質量提高,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實現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辈⑻岢觥肮W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中等職業學?;镜慕虒W制度”,進一步明確了中職辦學方向。

上述文件的出臺對職業教育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各種新型的教學改革模式,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教學質量管理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學校在招生、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設施、人才培養觀念、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

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的職業教育政策在內涵上要求較少,在辦學規模和運營機制方面較多;整個社會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形成共識,外部制度環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依然很大;還沒有企業參與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建立等導向性政策。

第二,職業教育政策在實施中存在失效問題。(1)職業教育政策工具不充足,造成職教政策有效運行所需要的相關配套體制不健全、不完善。(2)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難,統籌乏力。(3)資源難以整合,無法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以至未能形成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有效機制。(4)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就業制度等與職業教育的銜接與匹配困難重重。(5)政策實施激勵不足、執行力弱,造成一些職教政策執行力低、政策效果不理想。

第三,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虛假化”和“扭曲化”,造成了教育政策的低效和無效。執行者自身素質不高、政策監督缺位、觀念落后及教育政策效力欠缺是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

第四,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針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指導性、可操作性文件鮮見,導致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等職業學校各自為政,尋找不同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或只能參照產品的質量管理模式,將其應用于教學管理。

第五,有些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出現偏差。不少學校急功近利,不顧學校自身情況,盲目設置“熱門”專業,無視課程設置與結構的合理性,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片面追求就業率,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社會效益也日益下降。

第六,一些地方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投入不足,基礎薄弱,辦學條件較差,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教育教學質量不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影響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

第七,首先,職業教育的問題是國家的人才政策問題,其次,是教育領域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雖然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投入大量經費,但是,職業教育的地位依舊很低,僅以招生為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錄取的最后一批。再次,是職業教育自身的問題。與當前的生源質量相對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令人堪憂。對于中等職業教育而言,一些地方的職業學校出現了“有職業無教育”,把收來的學生以頂崗實習的名義送去做一些簡單的操作活,這種違法辦學,既對受教育者不負責,又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形象,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嚴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八,教學質量管理缺乏創新,面對當前學生基本素質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學質量管理跟不上。例如,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市場觀念淡薄,教學方向不明,目標不清,教學內容與就業崗位關聯程度低,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

第九,生源不足,生源狀態差,質量難以保證。

第十,評估檢查形式化,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的原則沒有真正發揮效力。

對策

第一,充分研究國家的教育政策,完善教學質量管理辦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和保障教學秩序、規范教學;研究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管理發展趨勢和機制。

第二,要求政府創設政策環境,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觀念轉變。

第三,大力加強中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職教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第四,確立正確的質量觀,推行形成性評價;發揮行業協會、企業、中介、社會力量的作用,引導職業教育直接面向市場,進入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有規律,建立系統的、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通過教育政策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以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和震.我國職業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顧[J].教育發展研究,2009(3):38-43.

[2]陳軍,鄔志輝.教育政策執行:問題、成因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4(9):18-20.

[3]熊丙奇.要靠政策解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N].中國青年報,2009-01-12.

[4]王曉煜.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淺析[J].讀與寫(教師教育),2008,(3):94-95.

[5]張云華,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34):10-13.

[6]袁振國.教育政策分析與當前教育政策熱點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36-39.

[7]趙爽.我國教育政策執行研究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1-14.

[8]吳成軍.中國教育政策若干問題淺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4(3):64-66.

作者簡介:

董麗英(1963—),女,遼寧遼中人,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高級實習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孫二喜(1957—),男,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陬愋徒逃ㄎ?,加強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是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業教育人才發展通道的重要途徑。新時期統籌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資源,落實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必須明確其原則,即堅持培養目標的層次性、能力培養的貫通性、職業素養的一致性、培養模式的整體性。針對當前我國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方面面臨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割裂、專業體系銜接不暢、課程體系匹配度低、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脫節等關鍵問題,需要從整體上規劃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構建中高職專業建設協同機制、一體化設計中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增強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銜接力度等方面著手推動解決。

[關鍵詞]類型教育;職業教育;貫通培養;教學標準;課程體系;質量評價

[作者簡介]李坤宏(1975- ),男,重慶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教授,碩士。(重慶 4011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重慶市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重慶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2110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2019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工作室平臺培養高職機械類卓越技能人才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3417)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日新月異的產業變革與發展趨勢,我國在深刻把握職業教育育人本質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新定位和新內涵。為加快建立獨立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該方案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為主線,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很強的改革舉措。其中,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是新時代條件下,我國提高職業技能人才規格和層次、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的重大舉措,也是落實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關鍵一環。與傳統意義上的中高職貫通培養不同,以類型定位為核心的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更加注重職業教育本身的性質和特色,也更加關注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邏輯和規律。

本文深入分析類型教育視域下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應遵循的原則、面臨的關鍵問題以及未來的出路,以期為提高我國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質量提供些許借鑒和啟發。

一、類型教育視域下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原則

1.堅持培養目標的層次性。職業教育作為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首先表現為與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根據人才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從事勞動實踐的過程和目的來分析,人才總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即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改造世界的人才,即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具體又分為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種。普通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擁有較好綜合素質的學術型人才。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生產、服務、建設、管理一線培養具備一定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擁有較高綜合職業素養的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也就是以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為主的人才類型。從類型教育的視角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要務是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立足于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來組織育人工作,實施教育活動。

在堅守類型教育定位的前提下推動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需要整合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兩個教育階段和教育系統,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整體性、銜接性的教育體系?!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職是高職必需的學習準備,高職是中職的延續和提升。在確保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內在統一的基礎上必須堅持培養目標的層次性。一方面,注重人才培養目標的整體性與銜接性,要求中高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有趨同的目標導向和價值取向,都要以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價值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堅持培養目標的層次性,要求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把握好各自的教育階段性特征。在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的教育上,中職教育具有預備性,因而要發揮基礎性作用;高職教育具有進階性,因而應強化高等性。

2.堅持能力培養的貫通性。以能力為本位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重要體現。從人才培養目標來講,普通教育培養的是學術型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從教育屬性來講,普通教育是知識型教育,職業教育是實用型教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屬性決定了其要以能力為本位,在人才培養上堅持類型教育特色。能力本位教育就是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育實踐中圍繞職業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組織教學?,F代職業教育倡導職業者能力發展的普適性和可遷移性,突出類型教育特色,加快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能把職業能力簡單視為某種就業能力或職業技能的形成與拓展,而是需要將職業能力置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下理解,更加全面地界定職業能力。從現代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來看,現代職業者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已超出了工業時代技術技能型勞動者擁有“一技之長”的范疇,逐漸發展為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

同時,以能力為本位開展教育活動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要求。堅持能力培養的貫通性也是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理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堅持能力培養的貫通性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要注重能力培養的進階性。優秀職業者個體的職業能力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既要遵循職業能力形成規律,也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依據從初級勞動者到技術高手、技能大師的培養邏輯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以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的縱向貫通。二是要注重能力培養的全面性。優秀職業者個體的職業能力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外,還包含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社會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計劃能力等方法能力。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以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的橫向貫通。

3.堅持職業素養的一致性。直接面向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人才,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定位,充分彰顯了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以及其他各類教育的特殊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特點使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跨界特征。具體而言,職業教育的跨界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職業教育的內在屬性來看,其橫跨了教育與產業兩大領域,屬于教育與產業交叉融合式的教育。二是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角度來看,其結合了“工”與“學”兩個方面,職業院校開展育人工作既要賦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使學生有能力迅速、良好地適應企業崗位的工作環境和素質要求。

跨界融合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又一重要表征,其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表現為職業素養培育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所謂職業素養,是指職業者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廣義的職業素養,泛指職業者在生產活動中個體行為的總和,任何職業行為都可以視為職業素養的外化。狹義的職業素養,特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為使職業院校畢業生更好地適應企業工作崗位要求而設計制定的人才評價要件,主要包含職業精神、職業能力和職業行為習慣三項核心要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重視受教育者的職業素養教育,即既應關注職業能力教育,還應關注受教育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踏實認真等職業精神的培養,以及守時、專注、紀律等職業行為習慣的培養。強化類型教育,實現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應堅持職業素養培育的一致性,即中職教育要做好職業素養的基礎教育,明確職業素養培育的具體內容和培養途徑,打牢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長基礎;高職教育則應銜接好中職教育關于職業素養培育的內容和途徑,并進一步提高要求。通過長期的貫通性培養與熏陶,使每個學生都將職業素養內化為“自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以后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踐行,不斷升華。

4.堅持培養模式的整體性。職業教育是以技術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這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宏觀上,技術知識分布于學校與行業企業這兩個部門;微觀上,技術知識又分別為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的技術人員所掌握。而基于技術知識的內在屬性,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所掌握的技術知識類型又有所不同,學校教師往往更熟知技術理論知識,企業技術人員則更熟悉技術實踐知識。盡管我國職業院校一直在大力開展“雙師型”教師培養,但僅僅能適度提升教師群體的技能水平,促進教師群體在技術理論知識教學時能夠與工作實踐要求緊密貼合,卻很難使教師像企業技術人員那樣掌握豐富的技術實踐知識;與教師相比,企業技術人員的技術理論知識相對較為薄弱,但這一群體的實踐知識和經驗知識豐富,且具有較強的獨特性。

技術知識跨領域、跨人群分布的特點使得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這既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具體體現,也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強化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不論是在中職教育階段,還是在高職教育階段,都應采取校企“雙元”育人的模式來組織和開展教育活動,堅持培養模式的整體性,始終把校企“雙元”育人作為職業教育育人模式,在中高職兩個教育階段建立相對統一的育人環境,保持技術知識教育過程,尤其是實踐技術知識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效。同時,堅持培養模式的整體性要將原本相互獨立的中高職校企“雙元”育人過程融合為一個育人整體,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一體規劃和統籌實施,促進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銜接,進一步提高技術知識教育的效率和教育資源利用的效率。

二、類型教育視域下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問題

1.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割裂,阻礙中高職教學體系貫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的有機統一是中高職教學體系貫通的前提,也是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得以實現的前提。從現階段我國已開展的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實踐來看,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割裂的問題較為嚴重,阻礙了我國中高職教學體系的有效貫通。

關于我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到目前為止學界尚未達成完全共識,不過大體而言,中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則是沒有太大爭議。雖然從字面含義上和價值指向上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出層次性和連貫性,但由于中高職教育缺乏國家統一的行政統籌指導,造成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時不同程度地出現對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差異化解讀,出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錯位。另外,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規劃設計人才培養規格的過程中各自開展獨立的調研和論證工作,導致對同一專業下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有著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割裂。

中高職除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割裂的問題外,教學標準還存在割裂現象。早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就已經提出要“研究制訂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部分地方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也聯合開展了專業教學標準銜接的探索工作,但由于在國家政策方針層面缺乏權威統一的細則指導,加之中高職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內容和教育面向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以及中高職院校內部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中高職教學標準割裂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在具體的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實踐中,中高職教學標準割裂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兩張皮”,即中高職院校依然各自按照舊有的教學標準執行,未能根據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規律進行一體化規劃和設計教學標準。

2.中高職專業體系銜接不暢,阻礙中高職貫通培養機制構建。中高職專業銜接是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體系建設的“中樞”,也是影響中高職貫通培養機制建設的關鍵性因素。長期以來,我國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層面各行其是、缺乏交集。而實施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要求中高職專業體系相銜接,這種辦學實踐與辦學要求之間的矛盾客觀上造成中高職專業體系銜接不暢,阻礙中高職貫通培養機制構建。

當前,我國中高職專業目錄銜接不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辦學的根本方向,也決定了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盡管同一地域內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都為區域內行業產業輸送人才,但兩者的服務面向和辦學定位卻有明顯差別。我國大多數地方中職學校以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為主,而地方經濟社會系統中的任何部門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型勞動者,由此就使得中職學校的專業布局同質性較高。反觀高職教育,為滿足區域產業發展的用人需求,地方高職院校通常是針對區域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布局專業。由于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專業布局上的差異,導致二者專業目錄銜接不暢。除此以外,中高職在專業建設上缺乏有效銜接。在傳統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影響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具有各自的專業建設方法和模式,各方基于自身對地方行業、產業發展狀況的了解規劃專業建設的內涵以及實踐路徑。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中高職在專業建設上缺乏充分的溝通,相互關照不足,存在較大區別,很難通過一些專業建設局部工作的優化和調整來實現兩者在專業建設上的無縫銜接。

3.中高職課程體系匹配度低,制約中高職貫通培養教學成效。課程是職業教育專業教學體系的核心單元,推動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需要加強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然而,當前我國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之間的課程體系匹配度較低,遠遠不能滿足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教學要求,具體表現在中高職課程結構銜接錯位。從我國的教育體制來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原本屬于不同的教育序列,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服務面向也截然不同,但在教育實踐中中職學校的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生,高職院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高中畢業生,同時涵蓋部分社會性生源。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主要考量的是高中畢業生的學習基礎和身心特點,高職教育課程理論內容相對較深。中職學校錄取的學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知識的系統性上不及高中學生,進入中職學校以后所學的課程又偏向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中職學校畢業生雖然與高中畢業生具有同等學力,但兩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特點有著明顯差異。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容易出現知識學習的斷檔、不連貫等現象,很難跟上教學進度。實施中高職貫通培養,在高職院校課程設計上,要面對知識和能力結構完全不同的兩類生源。然而,現有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主要是針對高中畢業生的知識基礎和身心特點進行規劃設計,與高中階段的課程教學體系相銜接,中職學校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很難適應高職階段的課程結構。

4.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脫節,影響中高職貫通培養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一直以來,我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歸屬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統管轄,尚未建立聯合管理機制,也未形成“一張網”的質量評價體系,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脫節,影響了中高職貫通培養質量提升。我國中職教育總體上仍屬于基礎教育,不論是在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教育上,還是在專業技術技能教育上,都表現出簡單、易用、預備的特征,中職學校畢業生通常只能獲取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從事相對簡單的技術類工作。很多中職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時,將評價重點放在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上,忽視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評價,評價方式也以書面考試和現場技術實操為主。在該質量評價導向下,大部分中職學校畢業生僅在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方面略有優長,而在綜合職業素養、綜合職業能力方面則儲備不足。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存在缺失的情況為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帶來較大壓力。不僅如此,《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布以后,高職院校紛紛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引發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變革。然而,與高職院校相比,目前我國中職學校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的進度還較為緩慢,這也表明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人才評價、教學體系、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進一步加劇了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脫節。

三、類型教育視域下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路徑

1.完善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屬于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頂層設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各項工作得以開展的指導和依據。實施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必須在抓牢類型教育定位的基礎上,解決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首先,整體設計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落實到實踐層面,需要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團隊建立頂層設計工作的協同機制,聯合組建人才貫通培養指導委員會,負責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的制定工作。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人才貫通培養指導委員會應立足于各級生源的身心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以專業領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所應具備的綜合職業素養及綜合職業能力為最終目標,分解受教育者初始素質與人才培養最終目標之間的差距,依據專業技術技能培養的內在邏輯和規律,逐級、分段制定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整體設計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再細化每一學年的人才培養目標,由此構建起遞進式、立體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其次,整體規劃中高職院校教學標準。建立相對統一的教學標準,是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的基石。人才貫通培養指導委員會應組織校內的骨干教師、課程專家,邀請業內大師名匠、行業專家等共同組建教學標準規劃小組,明確教學標準規劃的主體,為整體規劃中高職院校教學標準提供組織保障。在教學標準設計開始前,教學標準規劃小組應組織校內外力量,通過實地考察、走訪座談、閱讀文獻、信息收集等多種方式方法,對專業關聯的行業進行深入、系統的調研,形成專業調研報告,為科學規劃教學標準提供依據。在此基礎上,細致分析專業對應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和技能需求,綜合分析和衡量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各自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以此確定人才貫通培養的整體指導方案和專業課程標準。最后應綜合行業調研與崗位分析的結果,來確定專業增設、退出及優化調整的標準,并建立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由此形成涵蓋專業、課程、人才評價各個環節的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教學標準體系。

2.強化中高職專業體系對接,構建中高職專業建設協同機制。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是以專業為主線,強化中高職專業體系對接,是實現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的關鍵。面對我國中高職專業布局與目錄銜接不暢、專業建設內涵與方式區別明顯的現狀,需要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共同構建專業建設協同機制,統籌中高職專業建設工作。

首先,優化中高職專業布局,促進中高職專業目錄銜接。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為解決中高職專業一體化設置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當然還需不斷修訂改進。鑒于現階段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系統的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機制和模式,中高職貫通培養主要依存于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的個別院校之間,因而促進中高職專業目錄銜接應當從優化中高職專業布局與合理選擇貫通培養專業兩個維度來采取措施。一方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之間應加強專業建設聯動。中職學校要增強專業布局的針對性,堅守類型教育底色,強化專業建設特色,減少重復性和同質化專業,在專業布局上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方向,與高職院校專業形成層次上的對接,提升專業建設規格。高職院校專業布局應適度關照中職學校,面向中職學校畢業生的進階需要增設相關專業,以促進中高職專業銜接。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谵k學定位、服務面向和人才培養規格的不同,很難在所有專業上實施人才貫通培養,這就需要兩者在充分調研和協商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可以實施人才貫通培養的專業。對此,在各專業門類中,建議選擇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相關崗位對技術技能要求較高、需要長時間學習和訓練才能勝任崗位用人需求的專業,作為實施人才貫通培養的試點專業,如護理、臨床醫學等專業。通過科學選定貫通培養的試點專業,保證試點工作的有效推進。

其次,統籌規劃中高職專業建設內涵,促進中高職專業建設模式銜接。專業教育口徑與要求不統一是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之間專業建設銜接不暢的主要原因。統籌規劃中高職專業建設內涵,關鍵是要統一中高職專業教育口徑與要求,在中高職同類及同一專業的教育過程中課程設置、教育內容做到大體一致,既不應出現中職學校專業教育中重點教授的內容到了高職院校中卻沒有延伸與進階的情況,也不應出現高職院校專業教育中著重教授的內容在中職學校中卻沒有進行預備性教育的情況。此外,中高職專業銜接還應注重專業建設模式的統一性,如針對校企共建的中職學校專業實施貫通培養時,與之對口的高職院校專業也應吸納企業主體的參與;原本由高職產業學院來進行建設的專業,中職學校的相關專業建設也應納入產業學院的運作與教學過程。統一中高職專業教育口徑與要求需要通過統一專業建設模式來落實,而統一中高職專業建設模式是統一專業教育口徑與要求的外化。

3.一體化設計中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健全中高職貫通培養教學體系。專業課程銜接是中高職貫通培養銜接的核心。實施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要依照對口專業設置課程,遵循“專業對口、課程對應、內容區分、由淺入深”的原則一體化設計中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充分體現課程結構和內容的類型定位。

目前,中高職課程結構銜接錯位與課程教學體系不匹配,與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的生源來源、生源結構不同有著直接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源結構與生源來源不同是導致中高職課程結構銜接錯位與課程教學體系不匹配的重要因素。為實現一體化設計中高職專業課程體系,首先要統籌中高職招生工作,從源頭上為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創造條件。一方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要按照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下達的招生計劃,在地方依據招生錄取情況構建招生宣傳共同體,共同制定《招生簡章》,協同利用新媒體、主流媒體等進行統一招生宣傳。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協同招生合作機制,統一制定招生計劃、招考形式,從地方初中畢業生群體中擇優錄取,保障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的生源質量。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還可以建立招生激勵機制,由兩者共同列支專項資金,對中高職銜接招生工作進行表彰獎勵,拓展生源來源。

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錯位,主要體現在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等方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聯合打造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關鍵在于建設層次化的中高職課程體系。所謂層次化的課程體系,就是在科學定位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基礎上,以綜合職業能力的層次化培養為指向,構建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內容建設上,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應聯合采用模塊化設計的方式,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切實圍繞職業崗位標準和職業能力要求匹配適當的教學內容。在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過程中,要積極規避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注重不同層次課程內容的延伸和銜接,促進中高職之間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生態體系。

4.增強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銜接力度,形成“一張網”質量評價制度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成效、輸出高質量人才的根本保證。實施人才貫通培養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要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把握好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本質,適度增加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考核,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深化改革考核評估標準、內容以及形式,以滿足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需要。

首先,明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宗旨。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和規格、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等方面本身就存在諸多差異,建設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綜合考慮以上差異,針對各自的職業能力培養標準,設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制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工作機制和實施方案。此外,需要強調的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貫穿整個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階段,相關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制度的建設應保持一貫制和延續性,避免出現中高職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不明確、質量不達標等問題。

其次,積極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傮w來看,我國目前中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和方式相對單一封閉,而高職教育的評價標準和方式較為多元開放,也更為科學和全面。中職學校應參照高職院校通行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自身的評價體系,促進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體系有效銜接。同時,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應加強合作,共同對評價模式進行整體規劃、一體化設計,結合職業教育辦學的規律和特點,基于類型教育導向,構建“學業作品評價+學習表現評價+頂崗實習評價”的三維綜合評價模式,以兼顧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納入教師評價、學生自主評價和企業評價等內容,實現客觀、全面、公正、科學地評價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的質量和成效。

最后,建立和完善技能評價與學習成果轉化互認機制,科學設置中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等級,加快建設中高職銜接學分銀行,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融通。除此以外,實施人才貫通培養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還要努力探索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納入行業組織評價,通過專業組織機構的評價來增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李興洲,耿悅.中高職銜接“課程鏈”建構研究[J].職教論壇,2017(6):12-18.

[2]張鵬,甄國紅,姚麗亞.多元一體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93-96.

[3]閆廣芬.關于構建職業教育新生態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5):49-52.

[4]宋春林.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7(23):22-25.

[5]匡瑛,李琪,井文,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及其與普通教育“雙軌制”“雙通制”體系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27-34.

[6]徐國慶.確立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需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1-11.

[7]孫曉偉.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演進邏輯與效能提升[J].職業教育研究,2021(7):5-11.

[8]廖益,李德富,楊運鑫.“3+2”多元層級遞進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7(1):65-70.

[9]李必新,李仲陽,唐林偉.職業性、開放性與實踐性: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依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0):27-32.

[10]張秀霞.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現狀、策略與保障[J].教育與職業,2016(24):95-98.

[11]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78.

[12]萬德年.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2-95+107.

[13]潘海生,林曉雯.建立作為教育類型的職業教育的評價方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4):5-11+17.

[14]宋改敏,劉穎.對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標準化設計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6):86-91.

[15]夏益中.“遞階分層定向式”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與實踐——以寶安職教集團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4):35-39.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3篇

1.1 質量

質量的內容十分豐富,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也在不斷充實、完善和深化。在ISO質量體系中, 國際標準化組織總結質量的不同概念加以歸納提煉, 并逐步形成人們公認的名詞術語, 即一組固有特性滿足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在許多情況下, 需求會隨時間和環境而改變, 這就要求定期修改規范。

1.2 教學質量

在教育界, 質量也有多種不同界定。布盧姆對教學質量的定義是, 如何向學生提供線索或指導;學生參與 (外顯地或內隱地) 學習活動的程度;以及如何給予強化以吸引學生學習。一般而言, 教學質量指的是教學對學生達到預期教育結果的促進程度, 包括學習活動是否合理、恰當, 是否考慮了學生的特征 (如年齡, 個性特征、先前知識, 動機等) , 涉及眾多的教學因素, 特別是教師對學生和內容的處理, 對學習任務和活動組織的處理。

1.3 教學質量評價

教學質量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按照科學的標準, 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 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此文的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指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評價主體上更加強調企業的評價和社會、家長的評價。

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在國內外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其相關內容的研究有很多, 并且隨時代的變遷也從未停止過。在德國、加拿大等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中, 已有成熟的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為各個學校統一使用。但是在我國特別是在重慶市, 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還不夠系統, 特別是涉及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研究和探索并不多, 也未形成在當地可以推廣應用的評價體系。

在德國, 各州文教部根據國家承認的職業教育制訂并頒布職業學校相應的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在州職業學校課程教學計劃的基礎上, 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商確定相應的《框架教學計劃》和《考試目錄》, 制定了實用性評價標準和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評價標準, 以便全國職業學校參考。實用性評價標準包括職業描述、學習難度描述、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時間安排、對學習領域的解釋性描述、課程開發的開放性、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企業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互補性等;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評價標準包括職業導向性、工作過程系統化性、設計目的任務具有前瞻性和先進性、職業成長規律等內容。

2008年, 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河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研究課題組孫志河、刁哲軍教授, 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研究》中已經提出了中職教學質量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以職業為本位, 以能適應社會需求、獲得用人單位好評為最高標準, 并列舉了以學生基本素質和社會聲譽兩大指標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但是他們并沒有提出相應的評價主體體系和指標權重, 以及形成可以操作的學生學業評價手冊。

2012年,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志剛教授在重慶市介紹了我國職業教育質量評估的研究成果, 對重慶市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及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獲得2011年度重慶市職業教育優秀論文的重慶市合川職教中心唐宏老師, 在《構建中職會計實踐教學質量控制體系探討》一文中, 比較具體地談到中職會計專業某個課程教學質量的控制評價體系問題, 但是對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對象、主體、內容、標準及指標體系及可以推廣的評價手冊涉及很少。

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和職業學校的專家和教師雖展開中職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 對具體專業建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就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和探索仍較片面、膚淺, 未形成系統性, 沒有推廣價值。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中, 我們還找不到可以直接借鑒的依據。

3 研究的意義及價值

從國家層面看, 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通知》 (教職成廳[2001]5號) 中指出, 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指導方案體現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 明確了專業培養目標、業務范圍、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 是實施學歷教育的各類中等職業學校, 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教學文件, 也是各地、各行業教育部門和教研機構指導職業學校深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和評價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同時, 也為高等職業院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畢業生進行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考核提供了依據。

從地方層面看, 2013年2月, 重慶市教委下發了《中共重慶市委教育工委、重慶市教委2013年工作要點》, 要求各級學校要推進學校評價制度改革, 進一步改變以升學率、考名校為主要指標評價學校的方式, 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學生、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 發揮評價對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內涵式發展的導向功能。進一步改變以學業成績為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方式, 完善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多元評價體系, 重視過程評價,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強化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

從專業教學實際看, 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中總體上存在每個學校各自為政, 導致重慶市中職會計專業整體實力在全國不高;具體表現在評價主體參與少, 評價依據憑空想象, 評價內容單一, 評價標準和指標不成體系, 缺乏可操作的評價手冊等問題。由此, 迫切需要進行本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研究, 以此“倒逼”人才培養和課程模式、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管理、學生學習等影響因素方面進行改革。

4 研究目標

我們將以教育部和重慶市頒布的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作為指導, 依托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活動, 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力求實現以下研究目標:

1) 確定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和主體。以滿足社會需要, 完成學校和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 確定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和主體。

2) 形成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確定的教學質量評價內容, 制訂一系列相關的評價指標和權重, 形成評價指標體系。

3) 編制規范的評價手冊。依據教學質量評價的程序制訂出規范的評價手冊, 供其他學校同一專業通用, 供同類學校其他專業參考使用, 實現全國示范校會計重點支持專業建設的目標。

5 研究內容和擬創新點

5.1 研究內容

1) 對中職會計專業社會需求及教學質量評價現狀的研究。 (1) 企業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 (2) 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研究, 可以找到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較為客觀的依據, 避免普遍存在閉門造車、憑空想象地去評價教與學的質量現狀。

2) 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內容和主體的研究。 (1) 職業能力的類型劃分; (2) 對應的教學質量評價內容分解及描述; (3) 進行教學質量評價主體歸屬和確定; (4) 強調企業、社會機構、家長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性。

這是建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編制評價手冊的基本前提, 必須通過一對一地調查研究, 提煉出每個評價主體對應的核心評價內容, 以便于實際操作執行。

3) 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1) 分解可操作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2) 確定各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比重, 形成指標體系。根據每個評價指標對應的評價主體及內容的重要程度, 以及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及其專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確定出恰當的比例來構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4) 教學質量評價手冊的編制。 (1) 教學質量評價的程序分析; (2) 利用現代的excel技術編制電子版教學質量評價手冊。根據教學質量評價的步驟, 采用程序分解方法, 運用現代的excel技術, 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列表或制圖, 最后形成可視化的電子版圖表評價手冊。

5.2 擬創新點

在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分析方面進行創新, 提煉出貼近企業用人需求的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內容;在評價主體上創新, 充分體現企業、家長、社會機構 (包括技能鑒定機構和大賽組織機構等) 評價對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作用;在評價指標體系和研究成果上創新, 編制具備可操作性的、可視化的重慶市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手冊, 供其他學校同一專業通用, 或其他專業參考使用, 實現全國示范校會計重點專業建設的目標。

摘要:本文從研究的核心概念, 研究現狀、意義和價值, 研究的目標、內容及擬創新點, 研究思路等方面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進行初探。希望通過本次研究, 以企業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能力要求為出發點, 分析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性, 調查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不足, 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程序、評價操作手冊等方面進行創新, 最后形成電子版的具有可操作性、可視化的重慶市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手冊。

關鍵詞: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研究,指標體系,手冊

參考文獻

[1] 楊宗武, 譚紹華, 姜伯成, 邱孝述.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學校推進策略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3.

[2] 周志剛.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重慶職成網, 2012.

[3] 唐宏.構建中職會計實踐教學質量控制體系探討.2011年度重慶市職教優秀論文集, 2012.

[4] 陳美虹.淺談中職學校會計教學質量評價.廣東教育:職教, 2011.

[5] 李本千, 宗俊明.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現代教育科學, 2010.

[6] 葉愛寧.關于中職會計專業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研究.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2010.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4篇

中職院校當中的電子商務專業的設立, 是我國的教育部門針對于當下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技術和科學技術, 以及電子商業的快速發展所創立的專業。其主要內容是針對于電子商務進行專業講解, 并且針對于在電子商務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解決。而電子商務的信息化教學, 則是通過將電子商務專業的內容進行凝練的總結, 以培養出全面的高素質的電子商務人才, 通過信息化技術來完成教學工作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對于傳統的課堂模式是一種顛覆, 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當中, 老師需要將課堂的內容設置在信息化平臺當中, 學生通過信息化平臺完成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習。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讓學生和老師進行互動, 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好處。在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當中, 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手段, 能夠建立新的課堂模式, 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到專業知識, 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就業后擁有更大的優勢。所以說, 電子商務信息化教學能夠對于傳統的課堂模式進行變革, 進而完成教學理念等的變革, 教育事業更好的為國家的發展所服務。

二、中職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

對于中職院校中的電子商務商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需要通過多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當前我們進行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通過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考察以及課堂效果來考察, 具體來說我們需要通過對于教師水平, 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 以及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幾個方面來進行衡量, 以下是這幾個方面評價的具體內容:

(一) 教師水平評價

在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進行質量評價時, 首先要對于教師的水平進行評價。老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 在進行信息化的教學活動時, 教師要先對于教學當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標記,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進行重點學習, 同時在進行教學活動后, 也要負責為學生解惑答疑。因此要對于教師的水平有著全面合理的評價, 對于教師的電子商務專業能力, 授課能力, 以及對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衡量。只有當老師具有良好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時, 才能夠良好的完成教學工作。對于一些評價比較低的老師, 我們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針對于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較低的老師, 要定期進行教學研討會, 并且通過各院校的學數交流來提高教師的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針對于一些使用信息技術能力比較弱的老師, 要對他們的信息化技術能力進行培養。只有這樣對教師的評價才能促進教學水平提高。

(二) 課堂效果的評價

教師的能力只有在課堂教學當中才能夠體現出來, 所以有必要對于教學的課堂效果進行合理的評價。課堂作為學生完成電子商務學習的場所, 只有保證良好的課堂效果, 學生才能夠學到知識。在課堂當中, 如果能夠形成學術氛圍濃厚嚴謹, 討論氛圍熱烈濃厚的課堂, 那么學生不但可以從課本和教學平臺當中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 還能夠在交流和討論當中交流想法, 擴展自己的思維和視野。這對于學生長遠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三) 對學生的評價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進行者, 是我們教學活動的主體, 因此有必要建立對學生的合理公正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對于學生在信息化教學平臺當中的預習情況和課后習題練習情況進行評價, 同時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的表現也要要有所考量,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一點, 還要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參考和評價, 只有這樣, 通過對于課堂預習, 課后練習, 課上表現以及考試成績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帶的評價, 才能夠因此施教, 督促學生更好地完成電子商務課程的學習。

(四) 教學信息化水平的評價

既然是中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信息化教學, 那么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水平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電子商務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 院校當中的經濟學老師接觸較晚, 且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普遍不夠高, 這就導致在電子商務的教學過程當中, 不能充分的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 從而完成教學。因此, 我們有必要對于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化水平進行衡量, 提高信息化水平, 完成信息化教學改革。

結語

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于中職院校當中的電子商務專業提出來更高的要求, 隨著電子商務專業信息化教學的不斷推進, 中職院校中的電子商務教學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的質量評價還不夠全面,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教師水平, 教學效果, 學生學習水平以及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幾個方面來完成對于電子商務專業信息化教學的全面評價。從而提高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水平, 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摘要:近些年來, 信息化技術和科學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國的經濟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一種廠家的商業形態。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 急需要有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電子商務人才。在我們的中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 還存著一些問題, 導致培養出的人才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 我們有必要針對于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存在的問題以及信息化的社會背景, 來對于中職院校當中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進行改革, 讓其能夠培養出更加高素質的人才, 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中職,電子商務專業,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

參考文獻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5篇

1 項目教學法在電工電子專業教學中的科學開展

教師首先應依據專業課程的特點、中職學生的根本需求提出項目設計思想,并明確教學項目任務,在項目確定后則以其為主線開展實踐教學。當然在選擇中必須以教學課本內容為依據并聯系生活實際,教師則展開充分的想象并合理設計教學步驟,最終令學生在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與運用中掌握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例如可在電工電子專業學習中期開展電視機組裝項目實踐,包括焊接、電子元器件的檢測與使用、電路的設計、搭接與調節測試等。通過該教學項目使學生通過自主裝配、工藝選擇、科學測量掌握相關電路調試、電路連接的綜合技能。在項目確定后教師可令學生展開分組討論,通過查找國內外權威文獻選擇項目實施計劃、步驟及科學流程。當電路設計完畢后,教師可先令學生介紹自主設計的精髓、原則及特點,所遵循的原理,其他學生展開課堂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階段性總結,指出學生電路設計的創新點及不足。在依據計劃實施項目實踐中,教師可為將所有的電路元器件均混雜在一起,令學生自主挑選所需的儀器設備,強化他們對各種元件的熟悉及合理利用。在進入安裝調試階段時學生會發現設計中的很多不合理因素,教師則可在一旁引導學生找出搭接的錯誤、短接或斷路出現在哪里,從而為學生增強逾越困難的決心。在電路制作完畢后,教師還可利用分組討論、學生自主介紹、小組科學評估、教師最終總結的方式使學生充分發現項目實踐中的不合理因素,總結差距、汲取他人成功經驗,通過相互影響、共同協作的努力達到同步的提升。

2 項目教學法在電工電子專業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2.1 深化教師角色轉變,注重科學引導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講授、灌輸為主,不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因此中職教師應深化改革,以學生為核心,走到學他們中間,與學生開展全面的交流、電工電子實踐經驗探討,利用實踐中合理教學情境的引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電工電子、愿意從事電路研究、電路設計的學習熱情,并應用強烈的創作欲望做出令人滿意的項目作品。在項目實踐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能盲從的否定、批判,而是應給予學生科學的引導與充分的肯定,遵循點到即止、把握適度的原則,既不點透問題,又讓學生靈光一線,從而使他們通過科學的啟發斬獲另一片新天地。

2.2 把握要素設計、合理設置項目難度

在項目教學要素設計上,教師應充分的把握適度原則,不設計難度大的項目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喪失對學習電工電子的熱情,同時又不設計過于簡單的項目,使學生產生飄飄然的自大心理,而是依據中職生的職業規劃、市場人才需求從生活實踐角度出發多設計一些與生活情境息息相關的科學項目,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系統性、靈活性與連貫性原則,使學生能充分依據已經掌握的電工電子知識解決項目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從而使他們通過自主的實踐嘗到創造帶來的甜頭與喜悅感,并形成主動學習、主動創新的全面學習熱情。教學項目的設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要實現最終的完成目標,學生就必須將整個項目細化為單元項目,并主動搜索過去學過的電工電子知識來突破階段性難題,最終達到項目實踐的整體完成。因此在組織項目要素設計上,教師應采用最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各小組的協調合作中,令學生們扮演不同的角色。為了實現項目目標,學生們必須通過查詢資料、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完成角色任務。因此在過程資源與項目資源的要素設計上,中職教師不應拘泥于書本資源,而應利用當今信息化時代各類信息渠道豐富、信息資源多樣的特點利用網絡、多媒體的科學方式組織預設資源與相關資源設計,模擬開展實施工程的項目過程設計,并配合完善的評價指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項目實施方向。

3 結語

項目教學法的突出特點便是能將專業的知識理論寓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強化對學生動手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之在走向社會后能很快的融入社會大家庭中依據市場的需求展開充滿活力的創造。因此在電工電子專業教學中廣大中職教師只有依據學生需求,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真正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最終使他們實現一專多能的全面發展。

摘要:項目教學法是基于學生需求及年齡特點,注重實踐教學的科學教學方式。本文基于電工電子專業實踐性強、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訓的特點闡述了中職學校如何運用項目教學高質量開展電工電子教育,對全面培養中職學生動手能力、主動創新能力并形成綜合性學習素養有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職,電工電子,項目教學

參考文獻

[1] 李曉.項目教學法在我校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5).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論文范文第6篇

1我國中職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弊端狀況客觀論述

1.1 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 我國中職院校領導對于學生英語口語表述技能拓展效率關注程度普遍不高, 致使此類課程在每周課時占據的比例范疇日漸縮減。 同時, 中職生在無法體驗豐富情感交流氛圍過程中, 仍舊無法主動掙脫簡單類日常用語的限制效應, 無法在今后諸多職業素養挑戰項目中彰顯輕松應對風采, 最終只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革新背景下的人才規范訴求背道而馳。

1.2 英語口語教學引導模式過于單一陳舊

大部分中職類英語教師時常沿用中文和課堂內部成員交流, 過度地將自身注意力投射在個體詞匯讀寫辨認能力之上, 有關口語交際性訓練項目少之又少, 大部分中職生因為體驗不到課程應有的豐富趣味, 而滋生不必要的疲倦懈怠心理。 須知外語的系統化學習成果不僅僅透過課堂內部表現出來, 目前我國中職院校英語教學工作遺留的強烈弊端效應, 就是無法提供給學生個體足夠生動的英語語言交流環境。 即便是個體本位主導權力得以釋放轉變, 但是想要快速鎖定英語口語精準表達技能延展方向, 始終是不現實的。 單純拿英語口語課堂內的資源搜索不當現象為例, 學生主觀能動性就此承受深度限制, 涉及預設的課堂內部英語素養拓展指標, 也將難以系統化貫徹落實。

2我國中職院校英語口語課堂沿用拓展生本教育理念的策略

2.1 督促學生進行自由分組, 并積極參與到各類話題協同式探究交流活動中

教師主要依照不同個體意愿進行班級成員4 人一組劃分, 確保此類群體能夠圍繞課前各類訓練活動進行嚴格監管, 包括課堂內外各類課題材料的分享交流等活動, 力求令小組成員透過彼此互助積累完善形式的英語口語表達經驗。 相對地, 剩余非值日小組成員可以在激烈的情感氛圍中體驗不同歷史階段英語文化內涵, 最終綻放出優質化聽力感知潛質。 畢竟此類交流活動涉獵英語類課題內容廣泛, 比較迎合中職生特有的獵奇挑戰心理, 長久以來為中職院校英語口語課堂規范質量, 創設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支撐輔助貢獻。

2.2 快速構建起師生間相對和諧穩固的交流關系

特定狀況之下, 作為優質化中職英語教師, 可以考慮督促學生, 主動聯合一類難易程度適中且文化內涵足夠新穎的課題內容, 進行諸多教學引導活動布置, 精確體驗教師角色應有特性。歸結來講, 就是主張在備課期間逐漸強化對不同英語口語拓展知識的理解實效, 建立起豐厚的整體視覺感官效應, 能夠在日后口語訓練互動單元中, 盡量站在教師角度進行思考, 避免以往諸多反感心理的重復滋生基礎上; 同時不斷輔助教師創新整改既有教學方案, 對豐富形式的課題內涵加以客觀探討評估, 激發個體英語口語靈活組織潛能, 最終朝著多元化發展方向不斷過渡扭轉。

另一方面, 中職英語口語課堂, 主張針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礎性技能水準, 加以足夠均衡性地改造延展, 全面否定并克制過往課本閱讀, 教材內容死記硬背的引導行為跡象。 涉及細致性調試規范策略內容表現為:

第一,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 督促中職生群體進行自由分組, 之后配合小品、朗誦、唱歌、歌伴舞等多種形式, 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展現給班級。 這種輕松歡樂的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對英文學習的焦慮情緒和實用英文知識時的膽怯心理, 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 借助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形式, 增加小組之間的競爭模式, 以表揚為主, 一邊潛移默化的加強了學生對單詞和句式的記憶, 一邊通過大量英文的使用過程, 培養學生產生一個良好的語感。 這樣新鮮歡樂的學習模式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 增加了學生對英文學習的好感, 使每個學生在實踐中都體會到了成果的喜悅, 學生之間取長補短, 互相競爭, 互相進步。

3結語

綜上所述, 新時期中職英語教學工作, 時刻強調人本服務理念, 盡量站在學生角度進行一套完善形式的教學方案制定, 輔助個體在豐富的口語交際情境中獲得有機體驗成就, 將以往口語負面表達情緒一并消除, 最終順利貫徹英文能力系統化改造發展指標。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深, 對于人才英語口語流暢性表達能力提出更加嚴格的規范要求, 至此英語成為中職院校必備的公共課程, 任何細節處理不當, 都將深度制約其在教育領域的信譽成就和經濟獲取實力。因此, 筆者開始針對我國中職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狀況進行細致調查和精確驗證, 盡量將其中隱藏的技術性問題提煉并整理完全;同時應用最新技術手段、生本引導理念, 進行個體英語口語表達技能和人文素質拓展, 希望能夠為社會多元化發展制培養國際交流型人才。

關鍵詞:生本教育,中職英語,口語課堂,質量,策略

參考文獻

[1] 徐鯤.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現代營銷 (學苑版) , 2011, 19 (07) :66-78.

[2] 梁月梅.程序教學模式與中職英語教學的理論結合[J].海外英語, 2011, 23 (07) :133-142.

上一篇:醫學院校生物科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學校體育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