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

2023-09-23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1篇

農業保險 (以下簡稱“農險”) 。在我國, 這是一種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畜牧業、漁業、種植業和林業的生產過程中, 對其遭受到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在受到自然災害時, 保險人 (保險公司) 可以根據簽訂的保險合同中約定的保險責任和賠償限額向發生事故的被保險人 (農業生產者) 支付保險賠償金或補償金。

每當一項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為了維護階段產生的利益均衡、穩定, 都會有相應的保險產出來保持這種穩定。就像人身保險、車險、大病醫保等等, 當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農業保險應運而生。農經專家認為:農村生產科技、農業投入以及農業保險對當今農業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無庇護的條件下, 現在農業的生產難免會遇到一些自然災害、社會風險等, 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 將會嚴重影響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農業生產者的收益及經濟處于這樣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 非常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 就需要一種機制的存在, 來分散、轉移這些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因此, 大力推進農業保險, 對保障農業生產者的收益及穩定的生活狀態, 對我國居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及兩個一百年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通過農業保險的轉移、分散風險的作用, 當投保用戶在受到保險范圍內的災害時, 可以及時申請、得到補償、緩解因農業遭損失帶來的經濟及精神上的壓力, 對其盡快恢復生產農業、維持良好的生產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第一, 由于我國土地由生產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 因此, 每平方公里所種植的農作物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以及及其分散的種植現狀。因此, 在遇到自然災害時, 規模較小的土地很難看到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 由于面積較小, 收益相應較少。農業生產者不愿意從本就很少的收益中再抽取一部分來承擔保險費用來換取不確定性的賠償。

第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依舊以商業為主, 國家的支持和補貼較少, 這就使得農業生產者與投保之間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 而且, 現狀農業保險的費用較高, 農業生產者不愿意拿出一部分收益來承擔該筆費用。

第三, 千百年來的生產生存狀態, 使農業生產者適應了現有的生產狀態, 他們并不覺得該為農作物投保, 這就使得現階段農業保險的需求量較少, 因此保險公司也無法看到該類型保險的具體收益。這就使得農業保險長期處于一種低迷的狀態, 很難繼續保持并持續發展。

第四, 目前來看, 農業保險的費用對于農業生產者而言相對較高, 根據我國第一次的農業普查資料顯示, 我國近半數以上的農業生產者屬于純農民, 他們幾乎所有的收入來自于農作物生產。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購買農業保險, 會使其收入繼續走低, 當農業生產者看到自己的收入在減少的時候, 他們就會放棄進行投保。

此外, 對于農業保險公司而言, 他們也面臨著資金短缺、相關技術人才短缺、技術相對薄弱等問題。任何一項政策的大力推行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農業保險的發展也一樣, 尤其是在資金方面的支持。在世界上,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因此, 政府能夠做到的支持是有一定限度的。這也就造成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農業保險面臨著想大力發展與資金短缺的矛盾。同時, 我國的農業保險在理論研究上發展相對較慢, 在實踐運用中也較為緩慢。在這些所有的影響因素中, 最為重要的是人才的發展。長期以來, 我國相關人才又極為短缺受到各種問題的影響,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呈現出大起大落的現狀。尤其是農業保險的經營有著復雜性與艱苦性的特點, 因此, 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更是少之又少。

3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對策研究

因此, 當實際發展與當初期望的美好結果不同時, 就要通過實踐來不斷的更新、修改推廣方式, 來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作用。

通過觀察國內外任何一項新興政策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農業的發展, 我們不難發現, 在這一過程中, 相應法律政策的出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保險可以為農業發展所有可能面臨的的自然、經濟、社會等風險提供有效的保障, 是各國政府扶持農業發展的重要方法。因此, 為了使該重要的政策能夠有效的落實,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制度來規范和完善農業保險的制度。因為, 我國應向農業發達國家學習。而現在, 我國農業保險先關法律政策制定較為緩慢, 相應的法律體系也相對薄弱。因此, 為了能夠有效的發展農業保險, 落實其的有效作用, 我國應加快相應法律制度的建設, 使得在這一保障關系中的弱勢一方農業生產者在遇到無法解決的矛盾是, 可以向法律求助, 使其在投保時可以看到相應的一依靠, 通過這一方式真正的調動農業生產者投保的積極性, 讓其看到國家的支持、增強農業生產者的保險意識, 碎玉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有效、高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 應當完善政策體系。任何一項新產物的大范圍落實都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我國農業生產者占有大量的比重。從國外的農業保險政策落實情況來看, 農業保險的落實都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因為農業保險所遇到的未知的風險非常大。在一些歐美的發達國家, 在其工業化發展的時期, 農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收益下降, 于是農業也處于一種被保護的狀態。隨著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 農業的保護政策也在堅持。在這一期間的政策保護中, 農業保險的也達到了空前發展的狀態。曾經有專家建議, 如果能將農業保險的業務從一般性的保險中剝離出來, 為農業保險建立完善的合作保險制度并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確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長期的體系, 來確保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的上升。

最后, 當所有的硬件條件都具備時, 政策宣傳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處于一種初期發展狀態, 農業生產者并不了解該政策, 于是就不會去為自己的農產品投保, 因為他們看不到實際的收益, 并且還要從暫就不多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進行投保, 因此要進行大力宣傳。首先在政府層面, 要通過村委會等相關機構進行政策落實, 開會時可以進行通知、溝通。此外, 可以使當地大戶農業生產者進行投保, 做好示范帶頭作用, 當農業生產者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風險保障時, 便會從心里產生信任。其次, 做好宣講工作, 一方面通過知識、教育, 使農業生產者可以接受新鮮事物, 并不僅僅針對于農業保險, 包括之后的任何新鮮事物, 達成一個長效化的狀態, 不再對新鮮事物有抵觸心理, 另一方面, 通過宣講大家宣傳農業保險的優惠政策, 使農業生產者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而不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一位的拒絕。

通過法律支持、政策支持以及大力宣講, 我國農業保險政策的發展會得到飛躍性的進步。

摘要:據統計, 自然災害每年會給我國造成千億元的損失, 在這一過程中, 受害人口達2億多人次, 其中受害最大的就是我國的勞動人民。在過去, 發生災害后救助主要依靠政府、中央財政以及社會公益組織的捐助。如果農民為農作物購買農業保險, 無疑會讓自然災害造成的局面得以緩解, 可以使其得到保障與更多的補償。在以往受到自然災害時, 抗震救災、安撫受難居民、幫助受難群眾重建家園主要由國家和地方民政部門起主導作用, 負責災后重建的費用, 也有一少部分來自社會捐贈, 比方說群眾和社會企業。以往的這種重建家園的模式讓我們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利于健全農業風險防范體系。近期, 有關專家指出, 我國應盡快建立農業保險機制、并成立農業保險公司, 完善自我恢復的體系, 更多地用社會的力量來化解農業風險。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2篇

1.1 承保機構和保險品種增加

承保機構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山西省分公司和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公司兩家, 又增加了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并合理劃分各保險機構的承保區域。到目前為止, 山西省的省級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種植業和養殖業險種, 基本上覆蓋了全省的大宗農畜產品, 政策性農業保險風險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減輕了農民的經濟的損失。

1.2 擴大了政策性種植業保險的保障范圍

在保障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用不變的基礎上, 將旱災等自然災害引起的自然風險和泥石流等意外事故引起或造成損失的, 以及病蟲草鼠害納入到政策性種植業農業保險范圍內。

1.3 開展了小麥、玉米種植業指數綜合保險試點

針對山西省旱災氣侯等特點, 在臨汾、晉中和忻州各選1個縣, 與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降雨量變化的情況, 開展小麥、玉米種植業指數綜合保險試點, 并對其進行定量賠付。

1.4 規范了農業保險承保, 明確了保險保費補貼的申報時限

明確和規范了一些主導產業的保險保費補貼申報時限, 如小麥、玉米、森林和養殖業, 大大提高了保險的質量和服務水平。

2 農業保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保險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物品

農民要為自己的農產品投保, 就得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 付出一定的成本, 所以農業保險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然而,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商品, 是以盈利為目的, 一般的商業保險機構不愿意經營農業保險業務, 只有國家通過法規政策來扶持, 所以農業保險是一種準公共物品。

2.2 信息不對稱, 使得農業保險市場存在道德風險

在保險市場上, 信息不對稱不僅會導致市場失靈, 還會因為另外一種機制導致市場失靈。例如, 當農民購買了農業保險后, 他可能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注重保護自己的農產品, 比如澆水、施肥和合理的防治措施, 來維護自己的農產品, 于是農產品發生災害的概率就會上升;當很多農民都這么做的時侯, 保險公司就不得不提高保費, 否則保險公司就會虧損, 但是如果提高保費會使一部分購買意愿較低的投保者退出。這時侯市場機制的形成保險服務數量就會偏離帕累托最優水平;如果信息是充分的、完全的, 保險公司就沒有必要制定較高的保險費, 而只需要針對具有不好好保護農產品的投保者收取較高的保險費, 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投保者購買保險并獲得相應的效用滿足, 保險公司出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這顯然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再者, 有的人認為要搞保險, 就是從保險公司賺錢, 交費積極, 但是虛報冒領或違背道德行為也常發生。

2.3 農業保險受多重風險制約

第一、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 疾病及火災等意外事故和社會風險的發生都會導致動植物的損失。一場冰雹、水災或者旱災都有可能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或者減產。第二、自然風險的的多重性。比如旱災、蟲災和病災可能同時發生, 導致自然災害并發性。第三、農業生產周期長, 導致其供求受價格影響的變化有一定的時滯性, 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農業對市場變化的應急和抵御能力不強, 容易遭受市場風險。根據珠網形成理論來看, 上期價格的升降導致本期供應量的變化, 所以農業生產常常處于一種不均衡的狀態, 遭受價格波動影響比較大。

2.4 農業保險損失難于評估

作為農業保險標的物的動植物來說, 由于它們本身是動態的, 再加上各地氣侯、自然條件、品種和生產水平的不同, 使得它們在遭受風險損失的程度也不一樣。比如, 農作物在每個生產周期不同, 其體現的價值也不同, 甚至同一種農產品, 生長在同樣的土地和氣侯條件下, 施用同樣的肥料、但是由于一些管理上的差異, 它們的單產也會有較大的差距, 這樣, 就使得農作物在遭災后, 難于準確估計其損失。養殖業的損失估計更嚴重, 因為畜禽對生產條件比農作物要求更嚴格。自然災害、不科學的飼養和疾病的侵襲等, 都會造成家禽的死亡或者重大損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 會給損失的計算造成不易預計的麻煩。

2.5 理賠工作難度大、賠付率高

農業生產活動主要在田間, 都是小規模的生產經營, 還沒有形成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標的分布也很分散, 一旦標的受到損害, 理賠工作就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到現場來勘察定損, 再加上時間要求緊迫, 賠付兌現等工作使得保險經營成本加大。因此, 保險機構一般不愿意經營農業保險。

2.6 農民保險意識薄弱, 農業保險工作開展難度大

在農業保險經營過程中, 由于農民的保險意識相對淡薄, 加上農業生產成本高、收入普遍低, 經濟承受能力弱, 不愿意再投資, 存在僥幸心理, 通常需要通過更多的宣傳、推廣和推銷, 展業才能建立正式保險。

2.7 保險金額難于確定, 費率難于厘定

自然風險是事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產過程中, 由于自然災害發生沒有規律性, 并且不可控制, 還常常引起其它災害的發生, 造成新的災難, 而這些災害的發生各地不一, 導致保險公司無法科學合理地厘定保險費率。在實踐過程中, 不是費率高了, 農民承受不了;就是費率過低, 保險公司入不敷出的局面。而保險金額是根據其實際價值為依據來確定的, 作為標的物的動植物而言, 它的形態和發展變化是動態的, 不斷變化的。比如, 農作物從播種到實際成熟收獲時, 它的形態和結構都在發生變化, 直到收獲之前, 它也是理論上的價值, 而非實實在在的價值, 這樣就給保險金額的合理確定帶來困難。

3 完善我省農業保險的政策建議

3.1 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

一是增加農業保險的產品。將一些對增加農民收入有影響的農作物列入到農業保險產品中。如中藥材、雜糧和蔬菜等。二是擴大農業保險的補貼品種。根據農業保險的分類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新險種, 來滿足農民真正的需要。

3.2 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 實現差異化的補貼政策

一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 來制訂相應的補貼政策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 同時省級財政部門給予恰當的補貼和獎補。二是借鑒四川、內蒙古、安徽和江蘇等省開展農業保費補貼績效評價試點工作。

3.3 建立檔案信息工作和農業保險巨災分散機制

一是保險公司應建立農民貧困戶信息檔案工作, 對于十分貧困的農戶在參加政府性農業保險時, 保險公司應減輕其保險負擔。二是政府應當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的農業保險及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再保險或者農業風險基金等形式來分散農業災害, 這樣既轉移了風險, 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投資品種, 從而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3.4 加快農業保險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農業保險意識

一是政府應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 讓農民正確理解和認識保險保障的含義, 使其既能認識到參保的好處, 又能積極參加保險。同時, 應以農民通俗易懂的形式對農業保險進行宣傳, 如:張貼畫報、組織保險知識講座和發放宣傳資料, 讓農民真正的了解和認識購買保險的好處, 形成讓農民自愿投保。二是政府和保險公司應做好農村保險的咨詢工作, 讓農民能夠從政府有關方面得到防災防損指導和豐產豐收方面的信息。同時, 配合氣像和農業部門做好氣象災害和動物疾病、農作物的防控工作。三是保險公司要配置農業專業的工作人員, 一方面農業保險公司要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緊密合作, 來開展農業保險的展業和定損理賠工作。另一方面,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可以和農業保險公司共同開展知識培訓。

3.5 各負其責、各司其能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的監管力度, 研究制訂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二是農業保險業務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 需要多部門和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術和專業隊伍來實行災前預防、災中救助和災后評估和理賠工作。具體分工:宣傳部來宣傳和引導;財政部落實農業保險的補貼和資金的籌措和監管;農業部門負責農業保險品種的勘查和定損的技術指導和鑒定;畜牧部門負責母豬和奶牛的承保鑒定和宣傳的登記手冊, 疾病的防治和死亡鑒定, 同時協調做好勘查定損工作。

3.6 鼓勵農業創業者、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

新型農業經營主本參加農業保險, 一是可以享受到國家財政的保險費用補貼項目。二是在發生保險責任內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時, 能夠有效、快速的得到補償, 盡快恢復再生產。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的是規?;洜I, 生產比較集中, 有利于保險工作的開展和厘定。

3.7 完善農業保險工作程序, 實現農業保險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建議政府應建立“三農”保險服務站點, 實現農險服務端點前沿全覆蓋, 建議在鄉鎮設立“三農保險服務站”和“三農保險服務點”等機構, 來配合農業保險的查勘定損和理賠工作。二是監督保險公司和農戶嚴格執行有關規定, 推進保險工作, 堅決杜絕弄虛作假, 騙保詐保等行為、確保農業保險工作順利開展。三是加大實地核準的力度, 按照保險標的物的種植品種、面積、產量和承保手續等情況來核定, 確保準確無誤。四是創新工作方式, 簡化理賠程序, 使投保農戶賠款有保障。同時建立農民保險災后賠付從簡, 從快、應賠快賠的快速理賠機制。五是建立事前積極防范、事中及時處理、災后快速理賠的一體化服務體系。六是對一些主導產業 (玉米、生豬、牛) 進行強制保險。

摘要:為了推進山西省農業保險工作的順利發展, 更好地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 全省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的投資力度, 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 仍有一些問題存在, 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對山西省農業保險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3篇

摘 要:該文簡述、分析了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破解農業保險困境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因地制宜加大農業保險補貼,農業保險模式實行多樣化等。

關鍵詞:農業保險;問題;對策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僅提供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來源。因此,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農業生產與氣候密切相關。我國地理特征復雜,各地地理環境差異極大,氣候變化無常,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伴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氣候也造成了重大影響,如全球氣候的變暖。受異常氣候影響,農作物受災的種植面積每年都會發生,特別是劇烈的氣候變化,如持續干旱、暴雨等。雖然,目前的氣象科技進步能加大預警措施,但也只能是減少而不能杜絕災害帶來的損失。

在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中,“三農”問題是最為重要的問題,涉及到我國的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在許多地方,部分農民剛剛走出貧困,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卻將其重新推入貧窮的困境,甚至使已步入小康的家庭跌入貧困的地步。為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保護,建立農業保險是必須實施的。農業保險是為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而制定的一個保險品種,農業保險對于農民的自然災害防范,減少損失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能否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1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農業保險對于農民的利益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即能夠保證農業生產受到了災害,通過保險的方式給予農民以補償,從而減少農民的損失。但是在廣大農村,不管是農民參加保險的自覺性、投保比例,還是對農業損失給予的賠償卻不理想,農業保險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1.1 商業保險公司意愿不強 農業生產有其獨特的特性,如農作物生長期一般少則幾個月,多則1~10a以上(如林木等經濟作物),在生長期內,面臨的自然災害幾率高,對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無法預測。另外,我國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也較復雜,自然災害的發生容易多變,也決定了農業生產中面臨的風險多,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保險公司是企業,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贏利,農業保險并不是一個高收益的險種,在收益較低的情況下,農業保險的低收入有時不能維持對農業保險的支出,從而使商業保險公司對于農業保險的經營意愿不強。保險公司在對農業保險的宣傳、促銷力度上投入的精力與財力都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保險公司對于農業保險的宣傳更依靠的是政府行為,是政府在幫助保險公司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說,農業保險處于低收益狀態,甚至在部分地方由于自然災害影響,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在高賠低賺的風險下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冷處理也是情理之中。

1.2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 農業保險是一個高賠償的險種,如果純粹靠商業運作,其發展將面臨著多重困難。在保費的投入上,如果僅僅依靠農民自身去投保,保險公司通過商業運作的方式顯然不足以推進農業保險的進步。我國從21世紀開始,不斷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不僅逐步取消了農業稅收,還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但力度不大對農民種糧給予了各種優惠政策與補貼,因而,從農民能夠旱澇保收出發,政府在對農業保險的投入上,也應該加大支持力度。

1.3 農民的保險意識較為淡薄 農民自然經濟意識強,風險的意識比較淡薄。尤其在部分落后地區,農民自身的溫飽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更不愿去參保。部分農民雖然能夠認識到農業保險的作用,但分不清農業保險的擁有范圍和界定,連帶作物索賠與受災索賠的問題時有發生,同時也有部分農民出于其他目的,無理無故索賠,也困擾著保險公司的經營工作,嚴重的影響了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

1.4 保險專業的人才少且業務素質低 由于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人才資源主要集中于城市,而留守在農村或主動去農村工作的人才較少。在農業保險的業務中,不僅需要既對“三農”問題非常了解的業務人員,還需要懂得保險的人才。從事農業保險的人員還得會進行宣傳教育,能夠在國家保險政策的范圍內向農民講解清楚保險的內涵。當前從事于農業保險業務的人員,尤其是專業人才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業務工作繁重,沒法接受業務培訓,因而為農民服務的水平不高。

1.5 法律的依據還需加強 1982年,為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我國逐步恢復了農業保險業務。此后,相關的法律工作者根據實際農業保險經營中的實際情況,探索保險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對策,逐步完善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將部分農業保險的內容體現于《保險法》以及《農業法》中,2012年10月24日國務院第222次常務會議通過《農業保險條例》。此條例的頒布告別了我國農業保險無法可依的局面,為我國農業生產新局面的開創、農民旱澇保收成為了可能?!掇r業保險條例》雖然對于騙取保費作了一些規定,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復雜性,在理賠中認證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是農業保險的底線,特別是《農業保險條例》未正式實施前,保險達不到其預定的目標。

2 加強農業保險的對策建議

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三農”問題上,農業保險的范圍逐步擴大,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美好鄉村的建設中,農業保險不可或缺。農業保險雖然是收益不大的險種,但是對于我國的小康社會建設卻非常重要,在未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細化。

2.1 進一步完善法律建設 《農業保險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告別了農業保險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條例共33條,從立法的目的、農業保險合同、經營規則、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一些具體規定,但是整體來看,該《條例》對于具體的如補貼機制、道德風險防范、災害勘測定損以及經營者、政府與保險公司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依然存在著不明晰的地方,這些需要各地有關部門根據《條例》來進一步細化。對于保險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借鑒于國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國1938年就頒布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經過70多年的實際運作,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如對農作物保險的性質、開展辦法、經辦機構、投保范圍等都做了明確規定。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和各地方的特色,各地的立法機構應盡快制定出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農業保險實施細則,從保險的經營者、政府與保險公司3方的共同利益出發,明確出農業保險投保的范圍、各自的責任;在法律上進一步落實補貼機制,而不是靠政府臨時性的會議決定;在道德風險防范中,可將農業保險與給農民的福利聯系起來,如與農業的各項補貼政策掛鉤,在騙保問題上事先預防,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保護保險公司的正當利益。

2.2 因地制宜加大農業保險補貼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參差,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根據各自地區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等相關狀況制定出符合當地發展的政策扶持措施。政府對農業保險給予財政支持,歸納目前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在落后地區直接為農業生產投保,農業保險費用直接由政府買單。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落后地區農民無力購買保險時能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民買不起保險從而不愿購買保險的狀況。但是,由于這些地區本身就經濟落后,政府對此要投入巨額的財政資金恐怕有困難,為此,國家財政要給予大力的支持。此種措施的實施,也可以在經濟較好的地區對貧困戶實行,為貧困戶購買農業保險也是扶貧的一種手段;二是政府與農業生產者按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這種方式應該在我國的廣大地區實行,農民交納少量的保險費用能獲得較大的風險保障,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出農民的生產安全意識。各地區可以根據財力狀況,選擇合適的分繳比例,從而達到既定的目標,增強農民的保險意識。三是政府對保險公司實施優惠稅收政策或補貼。保險公司是企業,為了使保險公司長期處于盈利狀態,政府在農業保險上要給予一定的扶持,如提供農業保險的費用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為防范保險公司將非農業的業務納入農業保險的范圍,從而擴大了免除營業稅與所得稅的基數,為此,要加強對保險公司的業務監督,將農業保險業務與其他業務加以嚴格區分,確保該繳的繳,該免的免。

2.3 保險經營模式實行多樣化 《農業保險條例》規定“農業保險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和協同推進的原則”。在農業經營保險中,可實行多樣化的模式:一是鑒于目前省份缺乏專門農業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可以由政府出面,指定1~2個保險公司負責境內所有農業保險的經營,明確投保范圍與經營補貼方式,而不是對已有利的就開展農業保險,無利時就撒手不管。二是保險公司要有創新意識,在農業保險的產品、服務、渠道上創新,實現“零”距離對接。根據投保農作物生長特點,推出農民們喜歡的保險品種。

3 結語

我國在農業保險上實行的是自愿原則,而非強制性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長足提高,但是受傳統的思想影響,對農業保險的認同還不是很高。為此,要加大宣傳,根據各地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與引導,并通過一些當地農業保險受益的典型事例來增強農民投保的意愿,提高他們對農業保險的投保積極性。 (責編:徐煥斗)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對湖北省孔鎮的問卷調查,運用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考察了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將樣本農民分為適齡參保群體和已受益群體,從農民群體分異視角,探討影響農民制度評價的內在機理。調查發現,農民對新農保制度傾向正向評價,其中已受益群體更傾向正向評價新農保?;貧w結果顯示,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存在明顯的群體分異:影響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主要為年齡、身體健康狀況、政治身份、收入來源、收入水平和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而影響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主要為身體健康狀況、居住方式、子女孝順與否、對新農保的了解程度、新農保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的認知和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其中身體健康狀況對不同受益狀況群體影響的方向是相反的。

關鍵詞:農民;群體分異;新農保;制度評價;受益狀況

2009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圏c。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目前,新農保已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作為新農保制度的保障對象,農民對該制度的評價可以反映新農保實施的整體效果,同時,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高低也是影響該項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诖?,研究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對于進一步完善該項制度、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新農保試點推行以后,學界對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新農保試點起始階段,主要是總結分析新農保試點的進展、成效及問題[1~2],之后集中對新農保政策進行了探討[3~4],其中,研究者重點關注新農保的財政及籌資機制[5~7]。隨著新農保的進一步推廣,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8~9]。不僅僅是新農保政策本身,新農保在農村基層的推進[10],以及農民/農戶的參保意愿及行為也成為重要的實證研究方向[11~14]。遺憾的是對新農保制度農民/農戶滿意度或評價的研究卻極少,肖云、劉培森[15]以及柳清瑞、閆琳琳[16]曾對新農保滿意度進行研究,李放、黃陽濤[17]對新農保實施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但是,僅有的這些研究并沒有區分已享受養老金的群體與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滿意度或評價的差異。已享受養老金的群體與適齡參保群體之間,無論是群體特征還是受益狀況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也應該存在差異。因此,現有研究的缺憾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和必要性。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測定

1.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湖北省孔鎮農村居民開展的問卷調查??祖偽挥诤笔↑S梅縣中部

基于學術規范,本文對所涉及的鄉鎮名進行了技術處理。,轄3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全鎮現有人口12.8萬人,版圖面積1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萬余畝,水面積21300畝。研究之所以選擇孔鎮,一是因為孔鎮地處中部地區,是比較典型的內陸農村;二是因為孔鎮所在的黃梅縣是我國第二批新農保試點縣,早在2010年10月便開始推行新農保試點,課題組進行問卷調查之時,當地新農?;A養老金已發放一年多,農民也已經較好地感受到了新農保的作用,因此可以較客觀地評價新農保制度。本次調查從孔鎮抽取了4個行政村進行問卷調查。

2011年12月中旬,由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組成的調查團隊赴孔鎮進行了為期3天的集中調查。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80份,收回有效問卷373份,有效收回率為98.2%。根據研究設計,剔除具有缺失變量的問卷,剩余問卷343份。調查樣本體現了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大量轉移后的村莊人口特征:從性別構成方面看,男性占39.4%,女性占60.6%;從年齡構成方面看,平均年齡為55.271歲,標準差為13.199歲;從文化程度方面看,未受過正式教育的占36.2%,小學的占31.8%,初中的占24.8%,高中/中專及以上的占7.3%;從身體健康狀況方面看,非常好的占42.3%,比較好的占27.4%,一般的占17.5%,比較差的占11.1%,非常差的占1.7%;從政治身份來看,黨員的占9.3%,群眾的占90.7%。

3.變量測定

(1)因變量。本文的自評因變量以“總體而言,您對本地新農保制度有何評價?”這個問題來度量,農民的回答為“非常好”、“比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因為選擇“很不好”的僅1人,所以這里將“不太好”和“很不好”進行合并,形成“不太好”項。

(2)自變量??紤]到農民的個體特征、收入狀況、親子關系、政策認知及參保情況均可能會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因此,本文選取了五個層次的13個自變量。所有變量的具體含義、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二、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問卷調查發現,認為本地新農保制度非常好的樣本占21.9%,認為比較好的占36.7%,兩者共占58.6%,認為本地新農保制度一般的樣本占35.6%,而認為不太好的僅占5.8%。應該說農民對本地新農保制度傾向于做出正向的評價。為進一步探討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 17.0統計軟件,運用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2。

1.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分析

模型1為總體樣本的回歸結果,反映個體特征的5個變量中,年齡、文化程度、政治身份3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年齡變量在1%的統計水平上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年齡越大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文化程度、政治身份變量均在10%的統計水平上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文化程度越高,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政治身份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影響表現在:相對于非黨員,黨員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

反映收入狀況的2個變量中,收入來源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收入水平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貧w結果顯示,相對于社會救濟、低保金、養老保險金等其他收入來源,以務農和以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

反映親子關系的2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居住方式變量在10%的統計水平上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子女孝順與否變量在5%的統計水平上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相對于未與子女住一起的農民,與子女住一起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相對于子女不孝順的農民,子女孝順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

反映政策認知的3個變量除新農保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的認知外,其他2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對新農保的了解程度變量在10%的統計水平上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民越了解新農保,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變量在1%的統計水平上對制度評價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民認為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

反映農民參保情況的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農民是否參保并不影響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

2.群體分異下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分析

在新農保推行時,處于16~59周歲的農民為適齡參保群體,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而年滿60周歲的老人則無需繳費,可直接領取養老金,也即這一群體是直接受益群體。統計結果顯示,處于適齡參保年齡(16~59周歲)階段的樣本與已享受新農保養老金(60周歲及以上)的樣本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已享受新農保養老金的樣本更傾向于正向評價新農保,60周歲及以上樣本中認為新農保制度非常好的達31.3%,遠高于16~59周歲樣本的16.3%。為了更清晰地辨析適齡參保群體和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差異,本文將依據樣本年齡分組進行條件分析,再將其他自變量引入模型,得到模型2和模型3。

(1)影響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分析。模型2顯示,當農民尚處于未受益狀況時,也即處于適齡參保階段時,在所有進入方程的變量中,顯著影響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變量有年齡、身體健康狀況、政治身份、收入來源、收入水平和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在模型1中顯著的變量,在模型2中仍然顯著的有年齡、政治身份、收入來源和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4項,而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子女孝順與否、對新農保的了解程度4個變量則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這4個變量的顯著性在適齡參保群體中消失了。不過,在模型1中不顯著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收入水平變量卻在模型2中顯著起來。

這些變化與適齡參保群體的群體特征相關。這一群體年齡相對較輕,并未開始享受新農保養老金,而需要每年繳納一定數量的養老保險費。因此,這一群體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便會隨年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相對年輕的農民對養老問題的考慮較少,距離享受養老金的時間較長,所以對新農保制度的切身體會不深,對政策的持續性往往也比較懷疑;同時新農保本身的保障水平偏低,可以說是完全達不到年輕人的預期,所以年齡較小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會相對較低。而相反年齡較大的群體,距離享受養老金的時間較短,繳費的年限也并不長,受益預期的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對新農保有相對較高的評價。在適齡參保群體中,身體健康狀況越好的農民,對自己生命的延續更有信心,從而可以在有生之年獲益,所以對新農保評價越高。另外,農村中新政策的推行往往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往往首選黨員干部成為執行政策的帶頭人,在新農保政策的推行中也仍然是這樣。處于適齡參保階段的黨員群體對新農保政策了解相對較多,對新農保的惠農特性認識比較清晰,又因為特殊的政治身份,所以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相對一般群眾要高。

適齡參保群體中,相對于社會救濟、低保金、養老保險金等其他收入來源,以務農、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對新農保的評價更高。處于適齡參保階段的農民欲將來享受養老金,需要交納養老保險費,以務農、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為主要來源的農民收入來源比較穩定,支付新農保保險費的能力相對較高,所以相對于以社會救濟、低保金、養老保險金及子女供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對新農保評價要高。同時,在適齡參保群體中,家庭收入越高,承擔新農保保險費的能力越強,保險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低,對自己家庭生活質量的影響越小,因此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

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變量屬于對新農保保障能力的評價,新農保的保障能力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較低層次的保障能力,即新農保僅僅是對當地貧困老年人口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個層次為較高層次的保障能力,即新農保的保險待遇可以滿足當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21]。雖然適齡參保群體尚未到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但是基于個人生活預期,一般并不認同新農保較高層次的保障能力,但是卻承認新農保較低層次的保障能力。因此,如果適齡參保群體認為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較大,則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也較高。

(2)影響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分析。當農民處于已受益狀況時,顯著影響其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變量有:身體健康狀況、居住方式、子女孝順與否、對新農保的了解程度、新農保養老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的認知、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影響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與影響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存在顯著差異。在模型2中顯著的年齡、政治身份、收入來源、收入水平變量,在模型3中不再顯著。這與已受益群體的群體特征關系緊密:已受益群體無論年齡大小、何種政治身份、收入來源是什么、收入水平如何都不需繳納養老保險費,享受同等的基礎養老金待遇,因此,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差異不明顯。

已受益群體與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共同的影響因素僅有身體健康狀況和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2個變量,但是身體健康狀況影響的方向卻是相反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差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反而越高??赡芤驗樯眢w健康狀況越差的老人對新農保的需求越急切,新農保對其的作用更像是“雪中送炭”,而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老人可能對新農保有更高的期待。同時,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低層次保障能力的認可,同樣影響了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

對于已受益群體,顯然親子關系方面的變量與其關系更加緊密,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人勞動能力急劇下降,其養老已基本依靠家庭,最主要的是依靠子女的供養,因此,親子關系對其養老質量影響巨大;而處于16~59周歲的農民一方面可能子女尚未成年,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自己勞動能力尚強,需要子女供養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親子關系對其養老的影響相對較小。模型3顯示,相對于未與子女住一起的老年人,與子女住一起的老年人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相對于子女不孝順的老年人,子女孝順的老年人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在新農保起步階段,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較少,僅能在較低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福利,老年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子女的供養。在這種情況下,較低的養老金待遇對于親子關系良好的老年人來說是“錦上添花”,然而對于親子關系較差的老年人,子女供養的難度較大,所以更期待較多的外部供養,顯然新農保的養老金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此,親子關系較差的老年人對當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相對親子關系較好的老年人要低。

在已受益群體中,政策認知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老年人對新農保的惠農特性有越清晰的認識,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也越高。與適齡參保群體不同的是,老年人不僅關注新農保較低層次的保障能力,更關注新農保較高層次的保障能力。新農保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差距變量顯著負向影響了老年人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即認為新農保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差距越小的老年人,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也越高。這與60周歲及以上群體已處于養老階段不無關系,新農保待遇水平關系到了其切身利益。與適齡參保群體大多尚沒有對養老有切實感受不同,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更關心新農保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程度,他們對新農保有更高的利益訴求。

三、研究結論及政策啟示

基于對湖北省孔鎮343個有效樣本農民的問卷調查,本文運用多項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考察了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農民對新農保制度傾向于正向評價,這說明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農保是認可和歡迎的,這是新農保能夠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已受益群體相對于適齡參保群體更傾向正向評價新農保,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政策制定者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因為適齡參保群體是新農保參保繳費的主體,只有提高他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才有利于保證新農保的參保率和基金籌集的可持續。

第二,總體來看,農民的個體特征、收入狀況、親子關系、政策認知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農民的年齡越大,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也越高;相對于非黨員,黨員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相對于社會救濟、低保金、養老保險金等其他收入來源,以務農和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相對于未與子女住一起的農民,與子女住一起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相對于子女不孝順的農民,子女孝順的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更高;農民越了解新農保,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農民認為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

第三,影響16~59周歲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與影響年滿60周歲已開始享受養老金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存在顯著差異,這深刻體現了不同受益狀況群體的特征。影響適齡參保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主要為個體特征和收入狀況,政策認知中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作用的認知變量的影響也顯著。也即在適齡參保群體中,農民的年齡越大、身體健康狀況越好、是中共黨員、收入來源主要為務農、打工和個體經營、收入水平越高以及認為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影響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評價的因素主要為親子關系和政策認知,另外個體特征中身體健康狀況變量的影響也顯著,但是方向與對適齡參保群體的影響相反。也即在已受益群體中,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差、與子女一起居住、子女越孝順、對新農保的了解程度越高、認為新農保待遇與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差距越小、認為新農保在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作用越大,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越高。

基于研究結論,這里認為要提升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從而有利于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應重視不同受益狀況群體的特征。適齡參保群體是新農保參保繳費的主體,其對新農保制度較高的評價將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應積極拓展這一群體的就業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已受益群體雖然已不再繳費,但是其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會影響其子女及其他農民群體對新農保的判斷,所以不能忽視這一群體。應該建設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倡導孝文化,促進親子關系的良性發展,同時,加大對新農保制度的宣傳力度,提升新農保制度在這一群體中的知曉度。最后,無論適齡參保群體還是已受益群體對新農保制度的評價都受到新農保保障能力的影響,新農保不僅要具備較低層次的保障能力,還應該具有較高層次的保障能力,這就需要政府逐步提高新農保的保障能力,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及政府繳費補貼標準,鼓勵農民盡早參保并選擇較高檔次繳費。

參考文獻:

[1] 盧海元.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問題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6).

[2] 蘇東海,周慶.新農保試點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寧夏新農保試點縣的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2010,(9).

[3] 鄧大松,劉遠風.制度替代與制度整合:基于新農保的規范分析[J].經濟學家,2011,(4).

[4] 丁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5] 曹信邦,劉晴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財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10).

[6] 范永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財政管理問題研究——以某省會城市四個縣區的改革試點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7] 何暉,殷寶明.“新農?!被A養老金計發辦法與籌資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2).

[8] 錢振偉,卜一,張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仿真評估:基于人口老齡化視角[J].經濟學家,2012,(8).

[9] 鐘漲寶,聶建亮.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探討——基于農民參保行為選擇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3,(6).

[10] 聶建亮,鐘漲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推進的基層路徑——基于嵌入性視角[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11] 張朝華.農戶參加新農保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廣東珠海斗門、茂名茂南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0,(6).

[12] 吳玉鋒.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行為主觀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保險研究,2011,(10).

[13] 張紅梅,馬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推行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新農保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14] 鐘漲寶,李飛.動員效力與經濟理性:農戶參與新農保的行為邏輯研究——基于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2012,(3).

[15] 肖云,劉培森.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5).

[16] 柳清瑞,閆琳琳.新農保的政策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省市農戶的問卷調查[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17] 李放,黃陽濤.農民對新農保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江蘇三縣為例[J].晉陽學刊,2011,(6).

[18] 陳東,趙麗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戶滿意度調查與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12,(10).

[19]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 趙元鳳,柴智慧.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基于內蒙古500多戶農戶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2,(4).

[21] 鐘漲寶,聶建亮.農民的養老保障觀念與新農保養老保障能力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責任編輯 方 志]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5篇

1 云和縣的農業布局和農機化現狀

云和縣土地總面積9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萬畝,林地面積121萬畝,水域面積5萬余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一個標準的山區小縣。我縣境內以高丘及低、中山為主,農業的主要特征是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且耕地連片面積較小,耕地多數為旱地,水利條件較差,特別是糧食作物仍然是靠天吃飯為主,農業規?;潭容^低。以上特征為我縣農機化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尤其是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機購置補貼項目上升為全國“兩減免三補貼”重要的惠農支農政策的出臺,更加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機事業的發展。農業投入的增加,有效的改善了灌溉設施和機械化水平。到2009年末,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31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面積5.29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5.53萬千瓦,農機事業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2 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制約我縣農機化發展的因素

2.1 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我縣農機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農機化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但與全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相比,還是很低的,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我縣屬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水利、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道路條件差。農民即使有購買農機的愿望,又因交通不便、作業量小,而不得不放棄;2000年至今,10年間僅推廣了微型耕整機、茶葉修剪機、香菇烘干機等9個農業機械。二是農業機械化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農機推廣所需辦公設施,服務功能脆弱。三是適用山區作業的農機具品種少,性能質量差,價格高,不能滿足農村需要。由于市場利益的趨動及技術成熟度不高,適應山區的農機具價格較高,性能質量較差,形成了非常明顯的供求矛盾。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以滿足山區農業和農民的實際需要。

2.2 制約我縣農機化發展的因素

一是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影響了農業機械的優勢發揮。我縣現有耕地主要是山地,種植規模小,農作物種植不統一,導致機械化作業水平低。二是農機化投入不足的限制。一方面是農民收入低,2009年底全縣農民純收入只有4963元,購買使用農機的財力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機化的投入不足,特別是對基層農機服務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大部分農機推廣服務中心都存在“三無”問題,無辦公場所、無交通工具、無服務設施,而農機部門經費短缺,影響了農機化工作的開展。

3 加快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

3.1 結合山區特點,推廣“小、特、巧”型農機化產品

我縣是一個山多地少的山區縣,在農機化發展問題上,我們要結本地特點,遵循客觀實際。一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選擇農機化的項目上,要積極優先發展廣大農民投資能力相適應的、容易實現的項目,在機具的選擇上,要發展那些與山區特點相適應的小型農機具,引進推廣小型實用、價格便宜、技術性能先進的多用途機械,如小型微耕機、香菇烘干機等。二是要結合我縣產業特點,走適合本地特色的發展路子,要在“小”、“特”上下功夫。“小”就是堅持以小型多功能機械為主,“特”就是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大力推進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技術,實現農機作業從糧食生產向經濟作物、特色農產品生產延伸,不斷滿足農業生產多樣化對農機的要求。我縣食用菌、茶葉、水產品種養面積較大,產量較高,但機械化生產水平較低,農機化應用潛力巨大,農機化推廣工作要注重向這幾個領域發展。

3.2 發展規模經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當前,山區農業用地過于分散,影響土地的規模效益,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所以政府應從政策上進一步明確農用土地產權,使農業用地盡可能集中而產生土地的規模效益。在此基礎上,結合山區特點,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指導農民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栽培,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積極擴大水果、蔬菜、中藥等附加值較高的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

3.3 進一步加強并完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

目前,國家購機補貼資金主要投向糧食主產區和糧食生產機械,無形中壓縮了山區的購機補貼規模。因此我們建議,一是在國家購機補貼的基礎上,縣政府還必須要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我縣的食用菌、茶葉、水產品等多種經營機械的補貼,并隨著多種經營的發展不斷增加購置補貼的規模,擴大補貼范圍。二是要制定新的農機作業燃油補貼政策,讓真正的種糧大戶、農機經營用戶享受燃油補貼政策。三是保證必要的工作經費。購機補貼是一項工作繁重,細致的工作。沒有一定的工作經費做保證,工作難度大,難讓農民滿意。

3.4 完善鄉(鎮)基層農機推廣網絡體系

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推廣,技術培訓等主要是靠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站。但山區農機部門經費一般十分緊張,很少有到外學習、考察、交流的機會。為此,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機工作,健立健全山區基層農機管理站,落實推廣服務經費,進一步調動山區農機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和動力,推動山區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摘要: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導力量。如何抓住當前農業發展的有利時機,發揮農機在山區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筆者根據多年從事農機工作的經驗就當前的山區農機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范文第6篇

1 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沙灣縣擁有比較豐富的水資源, 其擁有的河流包括金溝河、巴音溝河、瑪納斯河、沙灣河、寧家河和大小南溝河等6條。有兩座中型水庫和一座小型水庫。2013年末, 沙灣縣土地總面積1 245 815.55 hm2, 耕地面積257356.81 hm2, 占沙灣縣總面積的20.66%。林地總面積99568.04 hm2, 占沙灣縣總面積的7.99%。豐富的水資源是比較有利于沙灣縣的農業發展的。

李成圓和熊黑鋼[2]等人通過對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研究, 得出沙灣縣、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和昌吉市等為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較發達地區。能夠一躍成為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較發達地區, 沙灣縣在農業發展方面的確做了較多的工作, 具體包括3個方面。

首先, 創建高產示范區。2013年末, 沙灣縣創建高產示范區田6.07萬hm2, 建立科技示范戶1 305戶, 確定小麥、玉米和辣椒萬畝高產示范片各1個;棉花萬畝高產示范片5個。8個高產示范片的建設帶動了大面積的增產, 如沙灣縣四道河子鎮為農業部棉花整建制高產創建示范鄉鎮, 已經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效益。

其次, 增加農戶科技咨詢與培訓力度。2013年, 沙灣縣共發放科技宣傳資料2 800份。同時, 沙灣縣還成立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信息咨詢等工作[3]。2013年末, 沙灣縣接受電話咨詢服務425次, 接受上門咨詢服務42人, 完成農業部7期農村實用帶頭人培訓工作。

最后, 規范農產品質量。沙灣縣為11個鄉鎮配發速檢儀器設備, 并對檢測人員進行了專題農產品快速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得到保障是其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 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 已經擁有2個綠色食品品牌, 一個新疆農業名牌產品。2013年, 沙灣縣積極推進農戶參加第四屆新疆農產品北京農展會、新疆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上海展示會、武漢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三大展會。這些都為推進沙灣縣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

2 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農業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沙灣縣的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地膜、化肥與農藥, 其中尤為嚴重的是地膜。為了自身利益考慮的農戶, 并未切實遵守國家政策的推行, 而是仍然采用難以回收的地膜, 這勢必對沙灣縣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整治帶來較大的阻礙。

其次, 農民受教育水平低。雖然每年較多的村官被選派進入村級進行工作, 然而真正留在農村, 仍然是較低教育程度的農戶。他們受教育程度主要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如北京市農村農民受小學教育及未上學的人口最低, 占抽樣數的34.99%。沙灣縣的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也是其現代農業發展不足的重要阻礙。

3 推進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規范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快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助推農業現代化的最好的方式, 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建立, 能夠為農戶帶來效益。國外許多國家在農業專業合作社上都有較好的模式, 如日本農協模式、美國農業合作社模式、德國的農業合作社模式, 且這些國家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 已經實現了農戶增收、農業競爭力的提升[5]。因此, 作為沙灣縣需要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打破現有的小規模農業專業合作社, 努力推進大規模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 充分凸顯規模經濟, 堅實為農戶增收提供保障。

3.2 增強培育新型農民力度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 農民仍然是主體, 因此, 現代農業的推進需要借助農民的力量, 這就要求農民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近幾年, 沙灣縣舉辦了一系列的科技培訓班, 對當地的農戶的基本種植和養殖技能提升有了一定幫助。然而, 沙灣縣的農戶的培訓工作是缺乏系統性[6]。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角度來講, 對農戶的培訓需要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的培訓, 如農閑時候可以安排相應的網絡技術推廣, 種植技術的交流等, 農忙可以安排不定期的田間交流。從分工角度來講, 培訓需要分層次性, 即可以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班、養殖技術培訓班和網絡技術培訓班和管理技能提升班。有條理的、系統的、可持續的對農戶培訓, 既能夠為沙灣縣的農業發展提供新型農民, 還能夠為當地的現代農業的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摘要: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我國的“三農”仍然是國家關注的焦點內容。近幾年, 現代農業的推進則是改善我國“三農”問題最好的措施。對于作為農業大省的新疆來說, 其各縣的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努力推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簡要剖析新疆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以及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并結合其實際情況, 為沙灣縣的現代農業發展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專業合作社,面源污染,新疆沙灣縣

參考文獻

[1] 戴小楓, 邊全樂, 付長亮.現代農業的發展內涵、特征與模式[J].中國農學通報, 2007 (3) :504-507.

[2] 李成圓, 熊黑鋼, 閆人華.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 (8) :93-98.

[3] 鄭娟, 張麗.新疆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 2007 (2) :11-18.

[4] 楊蘭根.江西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 2008, 20 (3) :19-122.

[5] 曹俊杰.我國東部地區幾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比較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 2009 (1) :59-63.

上一篇:南美白對蝦養殖現狀范文下一篇:培訓師年度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