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

2023-09-23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1篇

摘要:種子市場管理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和完善種子市場管理是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單位的一項基本職責和重要職責。自2000年7月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種子法》以來,種子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種子市場秩序得以完善,種子市場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但種子市場依然存在不合理現象,有待完善。

關鍵詞:種子市場;變化;問題;對策

1 種子市場存在的問題

種子市場要達到健康、有序的發展,就要排除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1.1 經營秩序不規范

《種子法》的頒布和實施,促進了種子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但由于其配套法規不夠完善,再加上市場經濟下利益的驅使,經營秩序呈現出不規范現象。部分種子生產單位以及經銷人員法律意識淡薄,采取非法手段來獲得利益。盜用許可證、擅自更改種子生產地、擴大種子生產面積、私自更改標簽、通過各種渠道發布種子虛假廣告、假種子泛濫等。假種子的出現嚴重擾亂了種子市場秩序,讓用種單位、用種個人產生疑慮。

1.2 經銷人員業務水平低

經銷人員要實事求是的來推銷種子,切勿信口開河,夸大其詞。然而這種現象在部分經銷單位還是存在的,讓購種人員無法真正辨別種子好壞。還有一些推銷人員,對種子性能、栽培技術一無所知,無法給購種人員正確的引導。

1.3 相關部門監管不力

出現以上各種現象都與種子市場的監管有關,如何加大力度管理種子市場,是相關監管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加強管理才能讓種子市場健康發展,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

2 規范種子市場對策

2.1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在種子市場管理方面,首先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執法程序,始終堅持和貫徹公平、公正、公開、廉潔、文明的執法原則,堅決與假冒偽劣種子行為做斗爭,用行動保衛農民的根本利益;要認真對品種的審定、包裝、標簽、檔案記錄清楚,確保種子通過省審或者國審,生產、加工、標簽是否符合《種子法》的相關規定,如要發現問題,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處理,以保證種子市場的秩序,保護種子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2.2 嚴格控制經營許可證的審核與發放

要認真落實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制度,嚴格控制許可證的審核和發放。嚴格把控種子市場的準入關,確保種子質量,從源頭上控制種子市場的不法現象。

2.3 培育市場主體

種子市場的培育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資金的投入。建立科研農作物實驗室、示范區、展示中心、積極探索和推廣高產優質的種子,制定長期有效的推廣網絡,加強加快科研育種和包裝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的提高種子產業的質量和效益,通過招商引資擴大資本積累,打造國內種子市場綠色通道,充分挖掘國內社會資源潛力,努力構建新型種子營銷市場。

2.4 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

種子市場所針對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而由于歷史和教育原因,農民很難用法律手段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農民在種子市場會蒙受很大損失。要通過各種手段、各種方式宣傳農業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教育、普及科學力度,讓農民了解農業相關法律,從而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市場意識,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勇于利用法律武器與不法分子做斗爭。

2.5 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

首先是人力的投入,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執法不阿,懂技術、懂管理的行政執法隊伍。同時也要健全機構,明確個人職能,強化責任考核制度,穩定執法隊伍,落實人員編制問題,完善管理制度。其次,要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沒有資金投入就沒有更好的執行。要強化種子市場管理就要加強管理體制和人員配置,同時要配有完善的質檢手段和場所。

3 種子市場的變化

種子市場發生變化與《種子法》的實施是分不開的,具體的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種子市場的管理體制發生了變化。種子市場一直帶有地方色彩,地區或區域性經銷為主,國營種子公司銷售模式統一,其他公司多元化競爭主體共存,從而形成了新的競爭機制,讓種子市場繁榮發展;第二,種子經營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種子市場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壟斷、封鎖、權利、地方保護等方面,嚴重影響了市場自我調節機制,現在主要靠品種質量、信譽、品牌、服務等因素;第三,農民購種觀念發生了變化。第四,農民的自我維權意識增強;第五,種子市場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發生了變化;第六,經營資本構成發生了變化。經營資本由過去的單一資本到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的轉變。種子融資有國內資金也有境外資本投入,擴大的種子市場的資金投入,對種子市場的擴大發展提供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7(8):54-56.

[2] 王建華,劉為民.創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適應農業發展需要[J].高等農業教育,2003(2):45-46.

[3] 何蘭英,王信.化學實驗課程改革的研究、實踐與設想[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3,10(增刊):28-30.

作者簡介:王原冬,男,吉林通化人,吉林省通化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農藝師,研究方向:種子市場管理;樸宏瑋,就職于通化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王壽歡,就職于通化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鄭喜,就職于通化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私人管理

自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以來,有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爭論一直不斷。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亂不清,基礎理論膚淺薄弱,學術論著自相矛盾的現象相當普遍。本文試圖規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的含義,理順三者的相互關系,以促進我國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發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謂公共管理?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例如,夏書章教授就是這樣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學是從西方引進的,英文為administration, 意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譯為行政學,有人把它譯為行政管理學。因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質,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飾,所以,有人也把它譯為公共行政學,有人譯為公共管理學。[1] 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僅僅是個譯名不同的問題,并無實質性的內容差別。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過去在外國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對象的含義,但是也不是對國外在這一個領域全部研究現狀和歷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沒有能夠概括進去國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論。其二,既然我們把外國在這個方面的理論引進國內,那就遇到一個與中國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問題,而夏老的看法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其三,當前中國教育部在專業設置上把公共管理設為一級學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設為二級學科,表達了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有差別的意向,此時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當然,夏老強調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僅在譯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實踐中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確實在公共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舍棄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話。

有人認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陳振明教授說:“說到底,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趨勢。因此,我寧愿將公共管理視為一種傳統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徑、新范式,我稱之為‘第三種途徑’,而將前兩者分別稱之為‘第一種途徑’和‘第二種途徑’。”[2] 陳教授講的“第三種途徑”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種在“重塑政府形象”名義下以市場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業方法的公共事務管理市場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陳教授關注當今世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令人欽佩。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視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屬于公共管理范疇,顯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進私人管理方法的優點,沒有看到這種模式存在的缺點。據我觀察,當年在美國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時髦的東西,相反,強調政府權威才是當今在美國起主導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陳教授一方面寫文章贊揚宣傳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卻講的是政府管理的內容,這種論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現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更有意思的是與陳振明教授恰恰相反,張成福教授寫文章批判新公共管理,而他著的《公共管理學》教材,卻完全講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內容。[3]這種論著上面自相矛盾的情形使人無法明白作者的學術立場究竟是什么。

陳慶云教授是最早參與公共管理譯名爭論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與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不僅英文譯名不同,含義也不同,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說:“所謂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從本質上看,我們對公共管理的定義與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為公共事務管理活動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調控活動中的行為規范。”[4]陳慶云教授強調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這只“看得見的手”。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譯名而論,public management僅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譯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歷史和現實。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義,也有管理的含義,因此,public administration既可譯為公共行政,也可譯為公共管理,怎么能說public administration就只能譯為公共行政而不能譯為公共管理呢?其二,management一詞,英文的管理涵義具有微觀工具主義的意思,它與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詞的公共行政的宏觀管理是有明顯區別的。其三,公共政策作為公共管理的一種模式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若把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政策模式,顯然在邏輯上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失誤。

張康之教授從另一個不同角度,強調公共管理不同于公共行政,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推出《公共行政學》和《公共管理導論》兩部著作。[5]他認為,“行政”與“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學是從公共行政學經過新公共行政學發展而來的,公共行政是管理行政,公共管理是服務行政。 張教授提出“行政”與“管理”不同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在比較研究公共行政與私人管理時很有用處,他構思的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不同內涵也很有意思。但是他的有些觀點難以令人茍同,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提出行政與管理有區別,這在比較研究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時雖然有意義,但是就公共管理領域本身來講,并無多大實質性意義,因為英文administration本來就有行政和管理的含義。其二,他說公共管理學是從公共行政學經過新公共行政學發展而來的,這個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客觀歷史事實。據我所知,在西方由(美)威爾遜開創的由(德)馬克斯·韋伯完成的公共行政學之后,由(美)梅里亞姆和他的學生拉斯韋爾創立的公共政策科學,比新公共行政學要早得多,而且影響大得多,今天在美國尚有一個與 MPA并行的MPP(公共政策碩士學位),而新公共行政學則是1968年之后由(美)H·喬治·弗雷德里克森為首的一批青年學者倡導的,他著的《新公共行政學》直到1980年才出版。其三,按照他的思路,所謂公共管理學其實質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興起的新公共管理,顯然也不能涵蓋“公共管理”范疇應當概括的全部內容。

劉熙瑞教授主編的《中國公共管理》和汪玉凱教授主編的《公共管理》,[6]認為“行政”、“行政管理”概念有一系列缺失,“公共行政”的內容豐富得多,突出了行政的“公共性”,而“公共管理”又比“公共行政”更突出了管理的多元主體性。這種觀點認為當代公共管理由公共行政發展而來是符合客觀歷史的事實的,但是否定行政或行政管理,過分強調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 的“多元主體性”,又會淡化、削弱和消解政府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則是一個大問題。

喬耀章教授提出一種看法,認為“在實踐層面上”,“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間有一個“公共行政管理”,“而公共行政管理可視為從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之間的‘中介’或過渡形態,它具有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二重特質或屬性”。[7] 據我了解,“在實踐層面上”并不存在名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這個所謂的從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中介或過渡的形態。不過,如果要從理論邏輯層面上把傳統的政府行政管理到正在建構的公共管理之間的多種公共管理模式用“公共行政管理”這個詞加以抽象概括也未嘗不可。很顯然,作者混淆了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的東西。

上述情況表明,當前我國學者對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當混亂不清的,對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關系的說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難自圓其說的。這就是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界的現狀。它既說明了學界對公共管理的研究尚處于起步和不成熟階段,也說明學界正在積極熱情地探討公共管理這門學問的科學真理。

我認為,“公共管理學”概念在中國是一個新名詞,是在規范意義上正在形成的新概念,它反映和概括的是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正在發生、成長和建構著的東西,它不像“行政管理”和“私人管理”那樣是歷史上已有的事實或既成事實的名詞概念。我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一文中,對西方公共管理作了歷史的考察,并說明“公共管理”一詞為“政治學”、“行政學”和“管理學”三大學科所使用,我把它們分別界定為“宏觀公共管理”、“中觀公共管理”和“微觀公共管理”。[8] 這篇文章有個大缺點,就是沒有界定“公共管理”概念的含義。我在《論公共管理范疇》一文中解答了這個問題。我提出:“公共管理就是指以公共權力機關為核心并有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大眾參與的為實現公共利益采用各種方式和方法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實踐活動。”[9] 這個定義首先說明公共管理的主體系統由公共權力機關、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大眾三部分組成,其中公共權力機關是核心(行政機關又是公共管理核心的核心),社會中介組織是紐帶,公民大眾參與是基礎。其次,說明公共管理的客體對象是為實現公共利益而對公共領域的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活動。最后,說明公共管理的介體工具是由公共政策等多種管理方式和方法構成的。這篇文章是我于2001年提交給在湛江召開的“首屆全國公共管理理論與教學研討會”的論文。經過5年時間的考驗和檢驗,我發現我提出的這個“公共管理”概念的定義還是比較適合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的現實及發展趨勢的。陳慶云教授和他們課題組于2005年發表了一篇《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概念、視角與模式》的文章。[10] 其中,對“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民眾組成的管理體系,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與我對“公共管理”概念下的定義基本上是一樣的。表明他們對公共管理概念涵義的理解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這是值得歡迎的。當然,他們比我對公共管理的理解要更深入些,又有更多新的發現。他們認為,公共管理既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以政府為中心的政府管理,也不能與社會多元主體合作治理直接劃等號。他們認為,從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民眾這三大主體間關系以及主體所承擔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為以政府為本位,民眾和非政府公共組織依附于政府的三種政府管理模式,即政策管理的集權化模式、民主化模式、社會化模式;以社會為本位,政府、民眾和非政府公共組織平等合作的兩種社會治理模式,即社會治理的自主化模式、多中心模式。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前三種模式為“父子關系”后兩種模式則是“兄弟關系”。他們的這些看法令人感到高興和鼓舞。不過,陳慶云教授依然堅持公共管理就是英文的public management,認為公共管理僅具有工具主義的含義,與我們中國人當前講的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宏觀的和中觀的公共管理還是有區別的。我認為,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公共管理首先應明確大的政治方向,從宏觀上和中觀上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調控。當然,它也要重視熟練地使用微觀的管理工具,但是,它不能陷入工具主義和事務主義之中迷失方向。因此,他的public management工具主義式的公共管理還是值得商榷的。

二、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內涵比行政管理的內涵更豐富,但是,在當今世界各國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導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無從談起。

這里有必要對“行政管理學”這個概念作點說明。據我所知,“行政管理學”概念在中國的出現晚于“行政學”概念。夏書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了》,可能是“文革”后最早論及“行政學”概念的一篇文章??墒?,到了1984年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一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和勞動部在吉林召開了行政管理研討會,同年底,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籌備組在京成立。這一年出版的《中國行政管理學初探》一書,正式公開提出了“行政管理學”這個名詞。書中載有夏老的《關于開展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一些粗淺認識》一文,此后,夏老主編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學》這個書名。1985年國務院在全國一些高校設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學專業,我們西北大學也有幸名列其中??墒?,一些學者對“行政管理學”這個名詞一直有看法。因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義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譯為“行政管理”就會發生同義語重復的問題。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義是管理,而“管理學”在西方又是一門研究私人企業管理的學問。因此,“行政管理”這個名詞有混淆公共行政與私人管理之嫌。所以,當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編的《行政管理學》時,黃達強先生隨后出版了《行政學》教材。當“行政管理學”專業在一些高校開辦后,另一個“政治學——行政學”專業也在一些高校開辦起來。當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成立后,另一個全國行政學研究會也成立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每年有年會,參加者包括政府官員、黨校、行政院校、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廣大人員;與此同時,全國高校每年也有一個“政治學——行政學”教學研討會,參加人員基本上是高校教師??疾鞖v史我們發現“行政學”這個概念比“行政管理學”這個概念更精確嚴密些,更學術化些,專業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學”概念比“行政學”概念的含義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眾化些。其實,“行政管理學”與“行政學”從根本上看并無實質性差別,它們研究的是同一個對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過是把“貓”加了個“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學”與“行政學”概念是一個意思。所謂“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為維護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對公共領域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實踐活動。

從歷史上看,公共管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比行政管理早得多??梢哉f早在人類原始社會初期就已經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雖然當時的公共事務比今日更多,——家庭經濟都是由若干個家庭按照共產制共同經營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財產,僅有小小的園圃歸家庭經濟暫時使用,——可是絲毫沒有今日這樣臃腫復雜的管理機關,一切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數情況下,歷來的習慣就把一切調整好了。”[11]( P92 ) 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國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里政府行政與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確分工的,那時的行政管理更確切地講是一種政治管理。真正明確地與議會立法、法院司法相區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資產階級建國后實行三權分立體制的產物。

從理論上考察,公共管理學又晚于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為人類的政治實踐經驗和零星的理論觀點,可以說在人類社會歷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為科學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方法,人們公認(美)威爾遜1887年發表的《行政學研究》是行政管理學創立的標志。而當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從西方炒起來的一個新名詞,它的含義就是由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所倡導的“新公共管理”。當時,它在西方還只是一種實踐運動,而并非一門學問,更不是一門理論學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沒有“公共管理學”的提法,至今大學里也沒有設這門學科。[12] 可是,當中國學者把西方人講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國后,事情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中國,“公共管理學”不僅堂而皇之進入了大學課堂,而且成為MPA教育的首門核心課程。此時,人們就不能不為“公共管理學”正名了,而且人們認為“公共管理學”應當反映和概括客觀歷史和現實中的實際內容,應當名實相符。這樣說來,“公共管理學”這個名詞的發明權似乎不是外國人,而應當歸屬給中國人。

遵照“取實予名”和“名副其實”的古老中國邏輯學原則,我認為可以把“公共管理學”定義為:它是一門概括和探討人類社會歷史里公共事務管理的本質、規律和方法的科學知識和應用學科。這個定義可以把原始社會的公共管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管理、資本主義社會的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非政府公共組織管理、社區自治、全球治理和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服務、社團管理、村民自治等等各種各樣的公共管理模式概括進去。

當然,這絕不是說公共管理的各種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沒有主次之分了。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各國的各種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處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礎功能、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地位是絕對不能動搖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補充形式,但是在現時代不可能成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當今世界尚處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階級社會歷史時期,在任何一個國家里少數人要對社會絕大多數人實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維護社會共同體有一個起碼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運轉,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強制力為主要標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為首選。同時,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組織民眾成就偉大公共事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講:“行政是國家的組織活動。”[13]( P479 ) 可見,絕對不能脫離開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這個核心和主導者去講什么公共管理。當然,展望人類社會歷史的未來發展趨勢,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這些偉大導師們所預見的那樣,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極大提高,人類社會里的階級是會消滅的。階級消滅了,國家也就消亡了,自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就會消失。那時,取而代之的將是自由人在自由聯合體里實行自治這種公共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會的公共管理經過階級社會的政府管理之后,人類在公共管理領域所發生的否定之否定的結果??墒?,觀察當今世界各國公共管理的現實,誰也無法否認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在公共管理里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這種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一種公共管理模式無法取代的。這就是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聯系及其辯證關系。

三、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在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并列的范疇,在特定情況下二者又會發生互相交叉關系或互相滲透的關系,因此,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區別。應當說,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們是人類社會兩個不同領域里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為維護公共利益對公共領域的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而私人管理是私人管理者為實現私人利益最大化對私人領域的私人事務的管理活動。先看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者如上所述,是由政府、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大眾三部分組成的管理主體系統。公共領域可簡稱為“公域”,公共事務可簡稱為“公事”。(德)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主要研究了與“平民公共領域”不相同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他又把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區分為“政治公共領域”和“文學公共領域”。他認為當代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正處于由自由主義模式的政治公共領域向社會福利主義模式的公共領域結構的轉型過程。[14] 我與他的觀點不同。我認為,公共領域是由公共利益規范的人們之間所發生和形成的公共事務關系領域。具體地說,公共領域由公民權利領域、公共權威領域和公共權力領域三個層面自下而上形成,好像一個塔式結構。公民權利領域指公民在居住地自發地直接發生的公共生活關系的公民基層社會領域,解決公民之間發生的公共事務矛盾關系的主要規則,就是每個公民所擁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公共管理的主要特點,是依靠公共輿論實行公民社會基層自治。同時,公民通過民主參政,運用公共輿論力量自下而上監督社會中介組織和政府的公共行為,維護公民權利。公共權威領域指政黨、社團等組織形成的社會中介組織領域,這些組織都是由一些有權威性影響力的領袖人物發起組織的,并且是組織成員自覺自愿參加為實現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組織或社會第三部門。解決組織團體內部矛盾的主要規則和程序是團體的章程,處理團體外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博弈與合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點是領袖人物的權威影響力與合作協商式的民主管理。同時, 作為社會第三部門它又起著聯系基層公民社會與上層政府社會的中介作用。公共權力領域指高居于社會頂端的政府掌握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的領域,這是政府的公共行政領域,其管理功能就是代表和維護公共利益,整合公共資源, 管理公共事務,其管理的主要工具是權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政府公共管理最鮮明的特點是對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大眾實施自上而下的合法的強制力。在公域里干公事維護公益的人,可以說都是政治人,他們不僅都有“權”的身份特點, 而且都和公共生活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不能不與“公”字發生關系,人天生都是被公共管理者和公共管理者。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講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句話是對的。

我們再來看看私人管理。私人管理的主體是個人和私人組織。私人領域一般簡稱為“私域”,由個人的私生活領域、家庭生活領域、私人企業活動領域和商品交易市場領域四個平行的不斷放大的圓圈層形成。私人管理的對象是私人的事務,一般簡稱為“私事”。私人管理的目的、實質和原則集中為一條,就是實現私人利益最大化,西方人把善于按這個原則辦事的人稱之為“理性經濟人”。私人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感情、道德、私人關系和合同制約。私人管理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私域、私事 、私利,集中到一點就是一個“私”字。

概括起來看,公共管理的最大特色可以概括為一個“公”字,私人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個“私”字,這就是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最高本質和最大原則的區別,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分清公、私管理的不同界限,不能把公、私管理混為一談。

其次,讓我們看看公共管理是如何滲入私人管理的。從歷史上考察,人類社會的公共管理先于私人管理出現。在人類的原始氏族社會里人與人相互依賴,甚至人與自然也是一個統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區分開來。”[15](P90) 因此,那個時代的人只知有 “公”,不知“私”為何物,所以,那個時代也只有公共管理,不存在私人管理。私人管理是人類歷史進入到階級社會的產物。自從人類個體的物質生產能力出現了剩余但又不能滿足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的時候,私有財產、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才產生了。此時人類一分為二,少數人成為剝削階級和壓迫階級,多數人成為被剝削階級和被壓迫階級,只是到了這個時期私人才開始關心私利對自己的私事進行私人管理。真正成熟發達的私人管理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作為一門科學知識和管理學科則是以(美)泰羅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為創立標志的。這時候的私人管理在私人家庭生活里出現了“家政”服務;在私人企業管理里出現了委托人和經理人的不同角色。由于私人企業管理的規模越來越大,私事里面也有了公事需要管理,于是經理人也就扮演起企業“行政總裁”的角色,私人企業里也設立了所謂的公共關系部,還有了專門從事公共關系工作的公關先生和公關小姐??磥?,私人管理是很善于向公共管理學習的。往后私人管理發展很快,甚至比公共管理還發達,成熟的《管理學》理論竟成了私人企業管理的代名詞??梢?,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最后,讓我們再看看私人管理是如何進入公共管理的。在現實社會里任何一個人都具有二重性身份,一方面他是私人,要生存發展,有私事,要謀取私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又是公人,不可能脫離開公共生活而生存發展,因此,他又得干些公事(政府官員更是以擔任公職干公事執行公務的公共行政管理為專職),維護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共同體的公共秩序和良性運轉。人的這種二重性身份決定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很容易發生互相交叉關系或互相滲透關系。既然私人管理可以學習公共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有什么不能向私人管理學習的呢?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興起的“新公共管理”,其實質就是公共管理學習和引入私人管理的結果。(美) 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著的《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一書,論述了十個方面的政府改革: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第二,社區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第三,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第五,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第六,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第七,有事業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費;第八,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第九,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第十,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16]可以說,這是對新公共管理的內容特征比較全面的概括。私人管理的許多優點確實是值得公共管理學習和借鑒的,這對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很有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在根本點上忘記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不同本質和原則區別,至少在以下幾點上私人管理是公共管理不能搬用的。第一,私人管理以私人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最高本質和最大原則,必然反對和損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必須干涉和限制私人利益泛濫。第二,私人管理者為謀私利往往不擇手段向公共管理者進行各種方式的行賄,而公共管理者很容易因受賄而蛻化成為腐敗分子,所以,公共管理者不能不預防私人管理者用裹著糖衣的“炮彈”發動的進攻。第三,私人管理是個人權威至上,獨裁專制,與公共管理的民主管理本性和公平價值取向是相對立的,值得公共管理警惕。第四,私人管理的隨意性很大,合同、制度往往會變成一張廢紙;而公共管理則必須把制度管理作為最基礎的管理方式,否則,社會生活就會亂作一團,無公共秩序可言。第五,私人管理的最大活動領域是自由市場,崇拜自發性、盲目性,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兩極分化,因此,作為公共管理的最高代表者的政府必須運用公共權力、法律和公共政策對私人市場活動進行適當的干預和必要的宏觀調控。第六,新公共管理混淆了公、私管理,淡化、削弱乃至消解著政府公共管理,是十分危險的,是不可能持久的。盡管公共管理應當向私人管理學習和借鑒許多優良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和管理經驗,但是二者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領域里的為了不同的目的的性質根本不同的對不同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公與私的界限必須分明。這就是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應有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夏書章. 必須著力切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J] . 中國行政管理,2005,(5).

[2]陳振明. 什么是公共管理(學)——相關概念辨析 [J]. 中國行政管理,2001,(2).

[3]張成福.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反思與批判 [J]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1); 張成福等.公共管理學 [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陳慶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 [J] . 中國行政管理, 2000,(5).

[5]張康之等. 公共行政學 [M] .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公共管理導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6]汪玉凱主編. 公共管理 [M] .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7]喬耀章. 公共管理體系與公共道德體系初探 [J] . 學術研究,2005,(7).

[8]周樹志.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J] . 中國行政管理,2001,(2).

[9]周樹志. 論公共管理范疇 [J] . 西北大學學報,2002,(5).

[10]陳慶云等. 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概念視角與模式 [J] . 中國行政管理,2005,(3).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張夢中. 論公共行政學的起源與范式轉變 [J] . 中國行政管理,2001,(7).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哈貝馬斯.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M] . 曹衛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5]列寧. 哲學筆記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 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 . 周敦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6.

責任編輯:柏 桐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3篇

1、林木種子

林木種子與農作物種子不完全相同。從林木上采收的種子是闊葉樹的果實和針葉樹的果球。但播種材料是種子與果實的混稱。有三種情況,一是真正的種子,如刺槐、楊樹等;二是果實,如櫟類的堅果及榆樹等樹種的翅果,都作為種子直接播種;三是種子或果實的一部分,如用核桃、山杏果實去除外、中果皮后的部分,銀杏種子去除外種皮后的部分作為種子進行播種。

2、種子成熟

由于種子的生物學特征不同,各樹種的成熟期不盡相同。如春、夏季成熟的樹種有櫻桃、黃櫨、榆葉梅、山杏等。同一樹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如陽坡與陰坡、高海拔地區與低海拔地區,種子成熟時期也不相同。大部分樹種果實采收的成速度是根據果實成熟的顏色、肉質果實的硬度、球果種鱗或苞片的干燥程度等標志而定。多數樹種的種子成熟后,球果或果實由綠色變成黃褐色、褐色或紫褐色,果實(核或莢)堅硬,球果干燥裂開等。少數樹種也不盡相同,如檜柏、球果變成深藍色,表面覆蓋白粉。紅葉小檗果實變成紅色。

齊魯苗木網以提供最新、最豐富的行業資訊;最快、最真實、最大量的產品供求信息為目標來服務廣大網民。1萬IP的日訪問量、10萬人次日瀏覽量、近萬家網站會員,見證著齊魯苗木網的成長。我們從網絡的實際應用出發,結合客戶實際需要,現設行業資訊 、植物庫、企業庫、供求庫、人才庫、招投標等10多個欄目,提供苗木報價、招標投標、苗木信息交流會、數據庫查詢等十多項專業服務。為廣大花木企業提供最新行業資訊、實用技術、商情信息、市場分析、咨詢解答、網站推廣等服務,VIP會員可以享受企業建站、產品宣傳、商情發布、商品報價詢價、短信推廣等功能。

我們的使命:推動中國苗木產業鏈電子商務信息化進程

我們的愿景:成為苗木業界從成功走向卓越的戰略合作伙伴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企業采用賒銷方式來提升自身產品仍然較為普遍,然而,這種信用銷售方式若管理不善,將致使企業面臨在銷售環節,尤其是應收賬款逾期難以回收等諸多風險。文章揭示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及應收賬款的關鍵措施,深入分析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信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內部控制

應收賬款管理既是營運資金管理的重要內容,應收賬款管理不當給企業帶來的風險,輕則導致資金流轉不暢,重則影響企業價值增值;盡管應收賬款管理具有很強的實務性,然而,深入分析應收賬款管理的內涵、目標等基礎理論仍然是應收賬款實務管理的基礎及前提。

一、應收賬款管理概述

(一)應收賬款管理的含義和目標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時,給予對方一定的還款期限而導致未能及時收到的款項,屬于企業尚未實現的資產。信用銷售的普遍使用致使應收賬款的產生,信用銷售其實類似于一種投資行為。因此,如何按時完整的收回應收賬款就成了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應收賬款管理也由此而生。其應收賬款管理的總體目標就是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盡可能的規避風險,以實現應收賬款成本的最小化及企業收益的最大化。

企業應收賬款的目標事實上可以細化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縮短應收賬款變現周期,確保應收賬款快速變現,以減少應收賬款對企業資金的占用,加快企業資金的周轉速率;二是降低管理費用和壞賬損失,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最貴的費用就是應收賬款帶來的壞賬損失,但計入壞賬,企業仍可以采取訴訟等法律手段對應收賬款行使追索權,盡可能的將企業壞賬損失降低至最小化,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維持良好的客戶關系,企業產品銷量的持續穩定增長離不開客戶的支持,因此收款人員在應收賬款的催收過程中應努力維護好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保護好客戶的聲譽。

(二)應收賬款管理的核心內容

應收賬款的管理核心內容一是風險防范管理,每一筆應收賬款在發生時企業就要有事后風險的承擔準備,更要有風險管理的措施;企業應確立應收賬款風險管理的目標,建立良好的應收賬款風險評估機制;二是信用政策的制定,企業應該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設置專門的信用部門,應收賬款的前期管理最主要是調查客戶的資信情況、準確風險評估,據此制定適當的信用政策;三是應收賬款的及時收回,為了及時足額收回貨款,企業應加強不相容崗位的設計,將應收賬款的決定權、監控權和考核權分開設置。同時,強化內部審計對應收賬款的持續監督,以減少舞弊的發生;四是逾期應收賬款的催收,企業應收賬款針對不同賬齡或不同原因的逾期應收賬款制定不同的催收方式和程序,必要時不惜運用訴訟的手段,使企業達到成功追討回貨款的目的或至少使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二、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管理部門不健全,缺乏應收賬款管理制度

賒銷會增加企業的收入,但是也會直接帶來應收賬款的增加,如果沒有配套的高效的內部管理制度,會對應收賬款失去控制。對內部沒有崗位責任制度,對外部沒有授信額度及信用管理制度,都會導致巨額有風險的應收款產生。應收賬款產生后,沒有專人負責管理,更沒有責任追究,會給企業財務帶來資金壓力甚至財務風險。由于內部職位部門之間的權責差異,以及彼此存在利益分配問題,很多情況下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比如銷售部門及銷售人員主要負責產品銷售,在內部績效激勵機制下,其關注的焦點是自身的銷售業績,而并非應收賬款是否得以按時完整收回。財務部門及財務人員的日常工作是對企業應收賬款的發生、收回以及壞賬損失的計提等進行會計核算,這僅僅停留在賬務處理環節,財務人員并沒有與客戶進行直接接觸,因此難以全面了解客戶的資信狀況、償債能力及交易背景,無法對客戶信用風險作出客觀判斷。

(二)合同的管理和執行不到位

合同是商品交易中企業向客戶行使權利的證明。合同的管理并非由財務部門直接負責,而是由與客戶簽訂銷售合同的業務員自行保管,因此,財務部門對合同簽訂及保管等情況并不了解。在合同執行方面,業務員也只是對合同進行存放及歸檔,并沒有對合同履行狀況進行深入的跟蹤調查,對客戶的付款進度,是否在信用期內付款以及是否違約也并沒有進行足夠的重視。

(三)信用信息的動態管理系統不及時

信用等級和賒購企業的經營情況、同行業地位與企業規模有很大的聯系,我國部分企業在對客戶信息的更新上非常不及時,銷售業務人員在簽訂協議后并沒有對賒購方的滿意度進行追蹤調查,客戶的信息往往停留在交易最初的時點。因此,公司并沒有對大額賒銷交易所產生的問題進行交流,當客戶逾期無法付款時才意識到該采取措施追回貨款,然而此時追款的難度已經增大,增加了企業資金周轉的壓力。 沒有合理有效的動態管理系統,就無法及時更新客戶的資信檔案、對于每筆應收賬款無法做到實時跟蹤,不能與客戶第一時間做到賬賬相符,不能及時了解客戶的真實原因,識別應收賬款的預期風險,降低企業的損失。

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的措施

(一)設計科學合理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

企業應制定崗位責任制度及授權審批制度,形成規范化的應收賬款工作流程,完善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制度。如企業應嚴格遵守銷售部門填制銷售單,信用管理部門審批,倉儲部門根據審批的銷售單發貨,發運部門點驗裝貨,安保部門根據提貨單放行等工作流程,財務部門根據完整的銷售單據開票,并按企業會計準則確認、計量、核銷應收賬款,把好審核關;應收賬款內部控制中應突出對逾期應收賬款催收制度的設立。設立專門的應收賬款資信管理部門,收集、整理、分析客戶的資產規模、經營效果,評估客戶的營運、償債、獲利以及發展能力等;及時掌握客戶的信用情況新變化,重點調查其可能會影響到雙方合作關系的一些關鍵變化。規模較小的企業,可以不設立單獨的資信管理部門,但需要安排專門的資信管理人員對應收賬款進行信用管理。企業應收賬款管控需要建立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具體包括:結合企業實際,建立、健全應收賬款各部門管理責任制度,制定各崗位工作職責,明確責任主體,責任到人。

(二)財務部門參與合同管理

針對企業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應當讓財務部門也參與到合同管理當中來。在銷售人員簽訂合同后,應立即讓財務部門對合同金額進行審核,并讓其對客戶付款進度進行跟蹤調查,密切關注客戶是否嚴格按照合同履行付款義務。讓財務部門參與合同管理,能夠讓其運用專業知識對合同執行狀況進行嚴格把關,而且,通過財務部門和銷售部門的配合,對客戶資信狀況、償債能力和財務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及分析,并將結果反饋給信用部門,讓信用部門對客戶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建立有關客戶信用檔案,據此對不同等級的客戶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

(三)通過建立客戶動態管理系統做到應收賬款的管控

銷售人員負責自己經手業務賬款的回收,如發現客戶有經營狀況異常,應建議單位及時采取措施,凡確定為壞賬的,須按財務規定嚴格履行相關手續,之后方可進行壞賬轉銷處理。企業可以構建完善的ERP系統,利用ERP系統中專門的客戶信用管理平臺,對每個客戶的履約信用、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等進行及時有效評價。在 ERP系統,月末可以根據應收賬款的賬齡進行分析,比較其變動情況,根據應收賬款余額表等調出月初余額、本月發生額、月末余額。充分利用ERP 系統的客戶信用等級選擇、維護客戶信用額度等功能,保障應收賬款的質量,降低壞賬損失的風險。企業資信管理部門應做好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和風險評估,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客戶單位的經營及財務狀況。企業年末應重點開展應收賬款分析、評估工作,通過應收賬款分析評估,制定下一年度應收賬款管控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清收方案,明確清收目標、清收責任及清收時限,實現清收效果。

四、結論

應收賬款的管理是企業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A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現狀映射出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加強應收賬款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是較為有效的總體應對策略;需要強調的是,針對一些特殊行業,諸如互聯網企業、電信企業以及自來水公司等,因其特殊的營銷模式和運作方式,導致其應收賬款存在的特性問題,除了適用一般的應收賬款管控措施外,還應該設計出針對其業務特點的個性化措施,總之,實現應收賬款的全面、有效管理,在提升企業產品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同時,還能規避壞賬風險,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最終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迎兵.制造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財務管理,2018(21).

[2]曾蛟.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7).

(作者單位:安徽金種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5篇

摘 要:種子檢驗工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農產品獲得高產優質的基礎保障,本文對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指出了當前種子檢驗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種子檢驗;重要性;存在問題;建議

隨著國家農業生產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與種子檢驗工作是分不開的。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今,農業生產建設雖取得了很大碩果,但從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來看,仍存有漏洞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為了使農業生產繼續發展與壯大,發揮種子檢驗工作的最大價值,我們國家把種子檢驗工作看成是發展農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根據種子檢驗工作發展趨勢,對種子檢驗工作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幾點分析與研究,也提出了幾點有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1 當前國家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家種子法的頒布與實施以及國家經濟逐步走向國際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種子市場會越來越向國際化市場發展。隨著種子市場的發展與壯大,種子質量管理的工作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在這種局勢下,為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隨著農作物種子的種類增多,種子的市場會越來越繁榮,這樣會有很多種子企業發展起來,他們要想在種子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保證種子質量,不斷完善種子檢驗工作才能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

2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意義

要想提高和確保農作物種子質量,一定要重視種子檢驗工作。隨著種子行業的發展,種子商家越來越多。在種子銷售市場上也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很多假種子,很多農民因為購買了質量惡劣的假種,到最后不僅減產減收,甚至出現了一些種子糾紛事件。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是確保種子質量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在保障種子質量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增產增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避免劣質種子在市場上流通,進而避免因劣質種子帶來的農業減產以及給農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保證育種者、種子生產企業、種子經銷商以及種子使用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可以保障四者的基本權益,保障種子市場的穩定,維護種子市場的秩序。站在國家的角度而言,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人們的食品安全,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需要滿足全國十三億多人口的需求,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確保糧食生產的產量以及糧食品質,這對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眾多,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有利于保障種子的質量,因此,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維護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在維護我國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方面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提升我國種子培育水平以及形成種子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為優良種子的研發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信息,進而促進優良種子的研發,通過對優良種子的推廣和種植,進一步的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實現農民群眾的增收以及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3 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比發達國家起步晚,技術落后,加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存在區域性差距,個別地方物質條件及意識水平相對滯后,種子檢驗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和提高。

3.1 檢驗室條件落后

少數貧困地區或基層種子站仍在使用原始的舊儀器、舊設施,缺乏現代化的檢驗手段,檢驗室面積不足,人員不齊,設備不全,方法陳舊,意識落后,樣品保管不善,記錄檔案不全。有的無法正常開展檢驗工作。

3.2 檢驗人員技術落后

一些檢驗人員沒有經過培訓考核,不具備檢驗員資格,無證上崗,身兼多職,不利于開展種子檢驗工作。

3.3 操作不規范,檢驗結果不可靠

在檢驗工作中,存在操作不夠規范,一些檢測指標和結果存在不夠準確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扦樣沒有代表性。扦樣是檢驗工作的關鍵技術,是檢驗結果正確與否的先決條件,扦樣的基本原則是具有代表性。有的檢驗員工作不負責任,怕費事,圖方便,扦取樣品的頻率不夠,數量不足,導致結果不準確。

測量水份不準。由于沒有烘箱或有烘箱怕麻煩,一般直接用水份測定儀測量水份,而目前市場上常用的電阻式或電容式儀器,其靈敏度都較差,使用前必須用標準法較正,否則容易產生誤差。還有凈度分析不準以及發芽試驗不準等。

3.4 影響種子質量的因素

種子的純度、發芽率、水分、凈度四項標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決定了種子的質量。種子純度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發芽率決定了農作物的田間出苗率;含水量也是決定種子質量的重要因素,含水量高種子容易霉變,其發芽率會降低甚至喪失;凈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子耐貯藏性,凈度差的種子在貯藏期間管理不善就會發熱霉變降低發芽率。由于種子的特殊性,其質量的優劣受到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在種子選擇上一定要加強種子檢驗工作,保證所選種子的質量,保障農業用種安全。

4 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4.1 建立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

要對種子檢驗員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對過不同的培訓考核模式。使其清楚地了解國際種子檢驗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所面臨的挑戰。系統地學習與種子檢驗有關的法律法規等法律知識、種子檢驗原理和檢驗操作技能。

參加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種子干部及種子檢驗員培訓班,系統學習種子檢驗的經驗、種子檢驗的相關辦法、種子分級的相關標準、種子檢驗的具體技術和操作規程等,為種子質量檢驗走向規范化提供保障,完全掌握GB/T3543-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農作物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等操作規程,為規范種子市場,提升種子質量保駕護航。

通過培訓,更新知識,使其業務素質、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有一個全面的提高,為以后在種子工作中規范自身的行為,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對違規操作、出具虛假檢驗證明的檢驗人員要依法進行嚴厲處罰,取消檢驗員資格以凈化種子檢驗人員隊伍,維護法律的尊嚴。

4.2 穩定檢驗隊伍

種子檢驗工作技術性強,工作具體,要求細致。檢驗人員成年累月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種子檢驗第一線,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在大力宣傳種子檢驗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提高檢驗員待遇。

檢驗人員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如魚得水,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檢驗員隊伍才會不斷地發展壯大,素質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強,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5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具體措施

5.1 加強資金投入完善相關設備

種子檢驗工作的技術性較強,為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不僅需要注重應用先進的種子檢驗技術,而且需要完善的檢驗設備。完善齊備的種子檢驗儀器設備是保障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相關部門應加強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檢驗設備,提升種子檢驗的水平和質量。種子檢驗機構也應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資金購置檢驗設備,也可以加強與種子生產企業的合作,爭取企業的支持與幫助,及時更換陳舊的儀器設備,切實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5.2 完善種子檢驗體系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需要從種子的生產到種子的播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入手加強檢驗,尤其要注重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只有加強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種子的質量。這既是種子檢驗工作的重點,也是確保種子質量的基礎。針對雜交種子的檢驗,需要加強對雜交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檢驗,而且要注重對雜交種子種植過程中的檢驗,要確保雜交種子的隔離生產。在雜交種子進入花期之后,需要檢驗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實地檢驗種子植株的生長情況。

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去除不純植株以及雜株等,這樣可以避免植株出現串粉現象影響種子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在種子作物成長至成熟收獲期后,要注重對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及時清除不合格的種子。在種子儲存之前,需要先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要重點檢驗種子的含水率,在種子含水率等指標符合國家標準之后才能將種子入庫儲存。在種子出庫時,需要檢驗人員出具檢驗合格證書,并科學、客觀的對種子的品質進行評價。針對那些質量不符合標準的種子,堅決不能出庫,避免質量不合格的種子流入市場。

5.3 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檢驗人員是影響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需要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思想素質,要加強對種子檢驗人員在種子檢驗方面政策法規的學習和教育,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認識到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更加認真負責的對待種子檢驗工作。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相關部門應加強種子檢驗方面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幫助種子檢驗人員掌握先進的技術以及先進檢驗設備的應用方法等,使種子檢驗人員具備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能夠更好的完成種子檢驗工作。

5.4 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隨著種子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強,降低了種子市場的準入門檻,導致在種子市場中出現了一些質量不合格的種子,使農民群眾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需要加強對種子市場的管理力度,確保種子市場的正常秩序和穩定。

種子檢驗部門應加強與種子管理部門的合作,極大對種子市場的監督力度,一旦發現假冒偽劣種子,要給予嚴肅的處理,不僅要對經營商進行處理,而且要對假冒偽劣種子生產企業進行嚴肅處理。針對已經售出的假冒偽劣種子,要及時追回,避免給農民群眾造成更大的損失。

總之,種子檢驗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種子檢驗工作做得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好壞?,F今的社會形勢下,要想提高和保證種子質量,就要重視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農業生產要想獲得大豐收,首先就要保證農民購買到的種子是優質優良的,這些都離不開種子檢驗工作的幫助與支持。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做了簡單分析,希望通過此文章的描述,對今后促進農業生產、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種子,2001,(05)..

[2] 辛景樹.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幾點思考[J].種子科技,2001,(06).

[3]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世界,2001,(04).

[4] 盛煥銀.種子檢驗的意義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種子,2003,(01).

[5] 陳曉紅.芻議種子企業的質量檢驗工作[J].種子科技,2010,(02).

作者簡介:

宋國瑞,從事種子檢驗工作30余年,2006年評國家級檢驗員,2006年獲得吉林省農作物培訓班合格證書,2008年評為農藝師,2019年獲得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于喜泉,農安縣農業綜合執法隊,2015~2017年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金龍珠蔥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第12完成人)。

證書編號:JLNY 2015-2017-1-006-12R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條例范文第6篇

簽訂地點:

需方:簽訂時間: 年 月 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為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本合同。

一、農作物種子種類、品種、質量、數量、金額:

┌───┬──┬──┬──┬─────────────┬───┬───┐

│農作物│品種│計量│數量│質量(%)│ 單價 │總金額│

│ 種類 │名稱│單位│├──┬──┬───┬───┤ (元) │ (元) │

│││││純度│凈度│發芽率│ 水份 │││

├───┼──┼──┼──┼──┼──┼───┼───┼───┼───┤

│││││││││││

├───┼──┼──┼──┼──┼──┼───┼───┼───┼───┤

│││││││││││

├───┴──┴──┴──┴──┴──┴───┴───┴───┴───┤

│合計人民幣金額(大寫): 萬 仟 佰 拾 元 角 分│

└──────────────────────────────────┘

二、農作物種子的檢驗及檢疫:

供需雙方應嚴格按國家頒布的種子檢驗檢疫管理辦法、規程及有關規定辦理農作物種子檢驗檢疫,檢驗執行gb/t3543.1~3543.7-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1.供方必須提供持證種子檢驗員簽發的該批種子《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證》。

2.調運或郵寄種子必須出具相應的《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證》、《植物檢疫證書》。

3.需方收貨后復檢,發芽率、凈度、水分三項指標在收貨后兩個發芽周期內復檢完畢,純度在收貨后該作物第一個生產周期內復檢完畢,發現問題應及時通知對方,逾期視為種子合格。

4.供需雙方對經銷的每批種子必須同時取樣分別封存,以備種子復檢和鑒定,樣品保存至該批種子用于生產收獲以后。

5.種子質量標準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執行國家或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由雙方協商簽訂。

6.申請種子委托檢驗和鑒定的,其費用由(單位)負擔。

三、超幅度損耗及計算方法:

四、包裝要求及包裝費用負擔:

五、交(提)貨時間、地點、發運方式、運費負擔:

六、交付定金數額及時間:

七、結算方式和期限:

八、雙方一般責任:

供方:保證所供種子品種、數量、質量達到合同約定條款規定,并按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交付需方;

需方:按合同約定按時間交付定金,保證按時收購供方提供的符合本合同要求的種子。

上一篇:湖南畢業季晚會主持人范文下一篇:回母校招聘學生演講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