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7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財政主體;演進;中國財政學

[文獻標識碼]A

財政主體、對象、目的、方式是財政基礎理論的四個要件。在解放后關于財政本質的爭論中,財政主體是重要指向之一。20世紀90年代,經過“國家分配論”與社會“公共需要論”的激烈論戰,理論界對于財政主體沒有形成基本共識。近年來,應對經濟體制與社會轉型的挑戰,財政理論界對西方財政理論進行了引進,開展了大量的對策研究。但立足中國傳統與現實,從制度演化角度,對財政主體的決策、執行過程開展動態研究依然較少,導致政策建議的可操作性弱化。為增強財政對策研究的針對性,有必要從財政主體這一財政理論基本要件入手,就制度環境變化對財政主體行為方式的影響開展研究。

一、中西財政理論關于財政主體的評述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曾長期占主流地位的財政理論“國家分配論”認為,財政是國家集中性的分配,財政分配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國家在財政分配中居主導地位,國家在社會分配關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社會公共需要論”則主張,財政起源于原始社會,氏族組織以及原始社會后期的農村公社也是財政分配的主體。當國家產生后國家成為財政分配的主體。就現代財政而言,各種財政學說關于財政分配主體的不同意見趨于統一(陳共,1994)。我國改革開放前的財政理論注重對財政本質的研究,強調財政主體是統治階級的代表。“國家分配論”以暴力工具論為基礎,認為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統治階級壓迫和剝削被統治階級的工具,財政是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控制著國家的權力,與被統治階級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國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抽象物,政府是執行國家意志的載體。國家開展財政活動時,總是以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為中心。即使受到制約,制約的力量也只是來自于統治階級內部,來自社會大眾的制約力量往往是被動的、間接的、滯后的。“社會公共需要論”雖然強調財政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目的性,但也認同階級社會中財政活動被統治階級所主導,對于社會公共需要如何才能得到反映和保證沒有過多闡述。

西方財政理論建立在社會契約論基礎上,具有濃厚的公共經濟論色彩,認為財政主體是社會契約意義上的“政府”,是分析市場失效時涉及的“政府主體”(李炳鑒等,2005)。西方財政學論及財政主體使用的大體上是“政府”,而不是“國家”一詞,僅從國家政權的一個部分即政府直接分配的角度來把握“財政”概念和分析財政問題。政府在市場中只是與企業和私人處于平等地位的活動主體,公共經濟受到私人資本的根本決定和約束監督(張馨,2004)。西方財政理論對財政主體的研究已不限于總體上的政府,而是運用方法論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從選民、利益集團、官僚行為等影響政府決策的結構性因素人手,剖析具體財政項目決策過程。西方財政理論產生于市場經濟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經歷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階段,牢固樹立了市場優先原則,著力于為彌補市場不足服務。作為財政主體的政府,是和企業、個人處于同等地位的法人,其強制性權力使用受到嚴格制約。對財政范圍的研究中形成的公共產品論,為政府“有限”干預構造了一個界線。社會抉擇論從財政決策視角,對代議制民主下的政府行為進行分析,致力于提高政府財政行為的“有效性”。

改革開放后,西方財政理論的引進以及我國財政改革實踐的深化,引發我國財政理論界的爭鳴,對財政主體的認識出現融合的趨勢。賈康主張,財政的主體是掌握“公共權力”的社會權力中心。國家存續階段,國家成為社會權力中心和財政主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國家職能的轉變,以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行為也發生了一些內在變化。所謂公共財政是一個政府和財政職能調整的基本思路和導向(賈康等,2005)。廣義財政在現象形態上指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以社會性的權力中心為主體的理財活動,包括國家出現之前的原始財政、國家出現之后的國家財政,以及將來國家消亡之后的公共權力中心的財政(蔡江南,1994)。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財政學教科書在涉及財政主體時,往往國家與政府交替使用,不加區分。

總體上看,財政主體作為財政理論的核心要件,是中西財政理論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國傳統財政理論對財政主體定位在“國家”層次;西方財政理論對財政主體定位在“政府”層次,精于結構和運行分析。兩者的融合,汲取西方關于財政運行層次的知識,有利于促進我國財政理論的發展。中國傳統財政理論的本質論,對于解釋大歷史中的財政現象,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穿透力。特別是對經歷了漫長的農業帝國社會。后,在短短100多年的時間里,從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我國而言,如果能從財政史角度發掘出有用價值,將對走好“財政轉型”之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西方財政理論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相匹配,對于財政在市場經濟各個發展階段存在的問題、應發揮的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于我國建立和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財政主體演進的特征

人類分工的廣度和深度決定經濟的發展水平,經濟的發展水平最終決定財政的演進過程。財政主體隨著人類分工廣度和深度的變化而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一)財政主體的本質層次——公共權力中心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活動范圍很小,人與人的聯系主要限于氏族或部落內部,公共事物與私人事物混沌不明,分工不明顯。由于人群范圍小,朝夕相處,利益和文化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人際關系具有重復博弈特征。財政活動是零星的非日常性活動,財政主體是公眾推舉的、臨時的、非專業化的公共權力中心。在具體運行中,原始財政活動決策或由“長老”主持,或采取輪流坐莊的方式。

人類分工促進經濟發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促使了國家的產生。這時,人類的聯系超越了氏族和部落,以區域劃分國民,人與人聯系的廣度不斷擴大,國家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化,不僅出現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分工,也出現了生產和暴力的分工、物質產品生產與精神產品的分工。財政的主體“國家”在名義上是公共權力中心,履行了部分社會公共職能,即所謂的“公

家”;但其主要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論及國家權力的萌芽與發展時指出:“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或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中間每一個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首先是河谷灌溉的總的經營者,在那里,如果沒有灌溉,農業是不可能進行的”。。賈康(1998)認為,國家財政與國家政權的職能及其集中代表的階級利益有不解之緣,財政即是以政控財,以財行政,毫不含糊地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同時也在“扣除”。中兼顧“公共需要”的一定程度的滿足)。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總產品的必要扣除中,前三項生產領域的扣除,可以在由企業為主體的情況下完成,而后三項社會層面的扣除,則需由政府來完成,即通過財政手段處理。如果放到一定的抽象層次上看,則任何政府的職能總是可以劃分為一般社會職能與特殊統治職能兩個方面,但回到具體、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般更重視和強調后者。

按照傳統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劃分,人類階級社會先后出現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財政主體就本質層次而言,體現為“國家”,實質上代表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財政是“國家”實施階級壓迫的重要工具之一。人類歷史上國家興衰的演變,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國家統治者在處理“一般社會職能與特殊統治職能”時,是否做到了“長期理性與即期理性的統一”,是否維護了整個社會的“共容利益”(曼瑟·奧爾森,2005),保持社會處于“正和博弈”狀態。這時候的財政活動,體現了以君主為總代表的統治階級利益,被統治階級的利益,一般是被動地、間接地得到體現。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在實現一般社會職能方面,能力得到逐步提升,被統治階級的自由度和對公共事物的參與度都有所增加。

(二)財政主體的運行層次——“公眾一君主一公民”

歷史演進中,財政主體運行層次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原始人類時期,公眾直接參與是運行中的財政主體的突出特征。國家存續期間,財政主體表現為國家權力機構——政府。在王朝專制社會,政府的總代表是國王。在農業帝國時期,政府的總代表則是皇帝。這里為了簡化的需要,將專制社會中統治階級的總代表統稱為“君主”。由于君主集立法、執法、司法權力于一身,獨裁成為財政決策、執行的突出特征。在西歐奴隸社會和封建領主社會階段,財政決策是奴隸主、農奴主階級內部的事情。嚴格按照等級劃分權力,在同一等級可能采取民主方式,君主是最后的裁奪者。在中國秦至清漫長的農業帝國時期,財政主體的執行代表——政府的主持人宰相,由開始時皇帝權力的制衡者,地位每況愈下,直至明清遭到廢除,皇帝集國家財政最終代表權、決策權和執行權于一身。

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在共和制政府體制下,財政運行主體出現了新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與市場的分界漸趨明晰,政府在財政活動中受到市場力量的制度化約束。二是財政活動參與者范圍擴大。起初僅貴族和有產者有資格參與財政決策。隨著時代變遷,財政參與者逐步擴大了范圍。財政參與的方式可能通過公開表達意見的方式,也可能采取代議制選舉政府的形式,甚至直選政府首腦或直接投票表決財政方案的方式。政府組成人員的身份等級制特征逐步淡化直至消除,社會階層的等級固化現象減弱,不同階層之間的垂直流動比以前更明顯。三是財政活動的層次化、分權化特征更加明顯。越向社會基層,公民對具體財政事項的參與決策越直接。中高級次政府,多采用代議制民主形式管理財政事物。四是對財政運行過程及結果的監督更加廣泛、約束力更強。這時,“政府不是那種獨立于其公民而行動的有機的或整體的事物,而是一種通過它私人公民集體地做出決策的工具”,人們“犧牲自己享用的貨物和服務以獲得公共提供的貨物與服務”(詹姆斯·布坎南,1991)。

(三)小結

在國家出現以后,“國家”和“政府”是不同視角下的財政主體,分別反映了財政主體的本質層次和運行層次。財政主體的演進,與人類活動范圍以及群體規模的擴大密切相關。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國家”這一財政主體具有階級性特征的同時,其作為公共權力中心,維護全社會“共容利益”的能力和意識有所提升。從對財政決策和執行過程的影響程度看,從原始社會開始,財政主體經歷了公眾一君主一公民的演進過程。“政府”作為國家產生后活動著的財政主體,政府的組織形式和決策方式,反映了財政實現“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程度,進而對國家興衰產生巨大的決定作用。

三、中國財政學的發展需要深化對財政主體行為方式的研究

財政理論產生于實踐,服務于實踐。新中國成立后曾盛行的“國家分配論”與當時計劃體制運行方式相適應,對當時財政經濟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財政理論在幾百年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自然演化中形成,和西方的經濟社會運行具有很強的契合性和相容性。吸收我國傳統財政理論與西方財政理論的有益成分,發展我國的財政學理論,對處于快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近年來,我國財政理論界在吸收西方理論方面進展很快,在服務財政改革實踐過程中承擔了繁重的任務,在財政對象、財政方式、財政職能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應用性對策。但從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縱深方向,對西方財政理論中財政主體運行層次的深入研究相對較少。如果能夠通過對財政主體演進的研究,形成不同制度環境下財政主體行為邏輯的理論,特別是制度變遷過程中財政主體行為邏輯的理論,對指導中國財政改革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要求,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轉型社會的實踐特征。要求加強對財政主體的理論研究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發達國家的經驗能夠更便利地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和應用,以發揮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西方財政理論的成長,伴隨著歷經400多年市場經濟的演化過程,與其政治制度、社會意識形態經過長期的磨合,相容性很強。我國從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農業帝國社會、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民主革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種社會經濟形態,社會變遷和轉型頻繁,財政制度也隨之頻繁變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變遷都保留了部分原來的運行方式和觀念,同時又吸收和借鑒了發達國家的部分制度和理念,兩者的沖突與中國社會當時的需要糾結在一起,造成中國發展方式和理念投射在財政改革方面呈現出復雜性。

當前,我國面臨市場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多重轉型,對財政功能的發揮提出了更復雜和更高的要求。財政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財

政不但連接著政治與經濟兩大社會領域,同時也是國家政權活動的重要樞紐(王軍,2006)。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把財政稱為“庶政之母”。公共財政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主體與財政經濟社會需要的適應性程度,決定了財政效能的發揮程度。建設公共財政為契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需要深化對財政主體的理論研究。

(二)中國財政改革的實踐,需要加強對財政主體的應用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財政改革成績斐然。為適應市場經濟運行體制的要求,我國開展了稅制改革、分稅制改革、支出改革、預算管理改革,實施的財政政策也取得巨大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但還應該看到,我國財政運作中特別強調政府的權威地位和財政的生產性,相對忽視對政府權力的制度約束,強調納稅人義務而對公民的權利保護不足。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進展,財政新老問題表現得相對突出,因而繼續深化財政改革的任務仍十分繁重。

我國的財政改革,較多從經濟角度出發,比較重視技術環節的改革,對財政主體的權力結構調整及權力應用的程序性改革相對滯后。

要推動財政改革繼續深入,需要從財政主體著眼,加強對政府權力結構及權力運用的程序改革的應用性理論研究。張馨(2008)提出,公共財政是人民群眾決定、規范、約束和監督的財政。人民群眾擁有財政活動的直接決定權,是將財政改革進程直接置于市場的約束和控制之下,確保形成的是真正的公共財政制度的根本條件。如納稅人的權利保障體系、公民對預算活動的參與、開征財政收入及預算支出安排權在立法、行政、司法部門的分工制衡等,都是與財政主體緊密相關、對當前財政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需要在理論應用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三)對財政主體行為方式的研究,為中國財政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西方財政學的發展,特別是社會抉擇論產生后,從財政主體的重心變化,可以看出其有逐步向公民理財學過渡的趨勢。而這些涉及財政主體在財政運行中變化的理論成果,多是在政治學和經濟學的融合拓展研究中取得的。“財政學是界于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學科”(Dalton,1922)。社會抉擇論發展中,威克塞爾、林達爾開始重視財政決策的政治程序問題,后來布坎南對民主代議制下的財政決策結構與程序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財政主體的演進來看,進入現代社會后,公民參與財政活動的人數在增加,程度在加深,方式在增多。我國財政研究更多地從經濟角度論財政,在實例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有財無政”,對結合中國的政治傳統和政治現實認清財政問題,以及消化應用西方財政理論相當不利。

葉振鵬認為:“國家預算既屬于經濟基礎,又從屬于上層建筑。財政活動屬于經濟基礎,財政制度、財政政策等屬于上層建筑。”近年來,理論界和實踐界對財政同時具有經濟和政治屬性有更深切的認識。財政是一種國家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既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政治范疇(陳共,2004)。我國財政學的發展,亟待加強政治學與經濟學的融合與拓展。隨著公共選擇理論、公共政策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財政學與政治學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兩者出現日益融合的趨勢。兩大學科不僅在傳統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對象方面有很大的交叉融合性,而且研究方法方面也有互相借鑒的趨勢。但目前我國兩大學科之間的融合度、關聯度遠遠沒有財政與政治本身的關系密切。從財政主體角度人手,立足于我國的現實,運用新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方法加強對財政主體行為方式的研究,為中國財政學的發展贏得難得的歷史機遇。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職院校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時間較短,目前尚無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從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建設方向的確定、專業課程的設置、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實訓基地的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對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 教學改革

一、 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育現狀及辦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育的現狀

高職院校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時間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國已有41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 這些高職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建筑建材類高職院校(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等)、經濟貿易類高職院校(廣西財經學院、山東經貿職業學院等)、財政稅務類高職院校(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內蒙古財稅職業學院等)、電子機械類高職院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等)、綜合類高職院校(十堰職業技術學院等)。這些高職院校在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由于高職院校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時間比較短,從事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研究的人員較少,目前尚無比較系統的教學改革經驗可供借鑒。

2、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趨同,沒有考慮社會對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專業建設方向不明確

根據筆者調查,目前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冊資產評估師的規格和要求來培養具有資產評估理論知識結構和業務實踐技能的,能夠勝任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會計核算以及資產評估中介機構的業務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作為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于這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筆者認為是不夠科學的,沒有考慮社會對評估與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筆者認為,資產評估不僅包括機電設備評估、建筑工程評估,還包括企業價值評估、珠寶首飾鑒定、文化藝術品評估、無形資產評估、金融評估、稅基評估等,另外房地產估價、舊機動車鑒定評估、土地評估、探礦采礦權評估等也應當屬于資產評估的范疇。目前,國務院批準了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珠寶評估專業)、房地產估價師、土地評估師、舊機動車鑒定評估師、注冊礦業權評估師等資產評估類職業。為社會培養各種從事資產評估職業的專門人才是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但是,不同的資產評估類職業對資產評估理論知識結構和業務實踐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圍繞注冊資產評估師的規格和要求來制定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顯然是不能滿足社會對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職院校主要圍繞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科目來設置專業課程,沒有考慮主辦院校的實際情況,課程設置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的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都是圍繞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科目來設置的,這種專業課程設置方法筆者認為是不合理的?,F階段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多數為非綜合性的,一般與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相關的專業不夠齊全,導致部分課程難以安排。比如,一些經濟貿易類和財政稅務類高職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機電設備方面沒有相應的教學能力和經驗,無法開設建筑工程和機電設備方面的課程,而建筑建材類和電子機械類高職院校對于財經方面的課程則往往難以開設。

4、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師缺乏,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不合理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來源是高校本科及碩士畢業生,但是我國資產評估本科及以上層次專業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財經大學和內蒙古財經學院將資產評估作為本科試點專業向教育部進行申報并且獲得了批準,并已在2005年開始招生。此后,山東經濟學院、山東工商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資產評估專業本科生,培養從事資產評估工作的緊缺專門人才。2004年,廈門大學積極申報并且第一個獲得批準設立研究生層次的資產評估專業。廈門大學財政系資產評估專業的碩士、博士點是國內重點大學首個設立的該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點。上海財經大學在財政學碩士點下設立了資產評估方向。到2007年才會有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畢業,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畢業,況且本科院校和資產評估事務所也需要大量的資產評估專業本科和碩士畢業生,短期內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不可能通過引進高校本科及碩士畢業生來解決師資問題。如何盡快建設一支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每一所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的共同課題。

5、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不能充分保障實踐性教學的順利開展

加強實踐性教學工作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點,也是培養高素質的高職人才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外,還要有能夠組織實踐性教學的實習實訓基地。由于高職院校開設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時間較晚,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為了保證實踐性教學的順利進行,高職院校必須加快實訓基地的建設。

二、對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

1、根據社會對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結合主辦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合理確定專業建設方向

由于我國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開設較晚,在產權交易、企業改制、司法實踐、融資抵押、財產拍賣等活動中,迫切需要大量從事資產評估與管理業務的專門人才。高職院校要想培養能夠勝任各種資產評估與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高職院??梢越Y合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合理確定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建設的方向,根據所確定的專業建設方向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專業課程。筆者認為:具有房地產專業建設經驗的院??梢园逊康禺a估價作為專業建設方向;具有土地經濟學建設經驗的院??梢园淹恋毓纼r作為專業建設方向;具有財政學和稅收學專業建設的院??梢园l展稅基評估;具有金融、保險專業建設的院??梢酝怀鼋鹑谫Y產的估價、保險評估;工科院??梢詰{借學科優勢側重機器設備評估,如舊機動車鑒定評估的專業內容;擁有珠寶鑒定專業的院??梢蚤_展珠寶鑒定方面的專業建設;擁有藝術、文物和考古等專業優勢的院??梢酝怀龉哦退囆g品的價值評估;具有地質和礦業專業建設經驗的院??梢园训V業權評估作為專業建設方向。

2、根據專業建設方向,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合理設置專業課程

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專業,其專業課程應當包括財務與管理方面的課程和資產評估方面的課程,具體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當考慮專業建設方向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內容。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畢業生要到畢業工作后才有資格參加資產評估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這就給資產評估的教育帶來了沖擊。雖然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參加資產評估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但是這些考試科目卻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結構和業務實踐技能所必需的,把這些考試科目設置成專業課程也為學生畢業后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以房地產評估與管理為專業建設方向的高職院校,除了要把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法、稅法等課程設置為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把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房地產開發經營與管理、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房地產估價案例與分析等課程設置為專業課程。再比如以舊機動車鑒定評估為專業建設方向的高職院校把舊機動車鑒定評估師考試科目:汽車原理和構造介紹、汽車性能及新技術介紹、汽車狀況檢查辦法、汽車價值綜合評定應用、二手車交易方法與技巧、汽車保險和法律知識、汽車評估基本財務知識、現場評估實習課程納入專業課程設置也是比較合理的。

3、高職院校通過對專業教師的培養、對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兼職教師的聘請來完善師資隊伍,構建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由于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設置比較晚,而且高校資產評估專業本科尤其是碩士畢業生短期內不可能選擇到高職院校就業,所以高職院校要想很快解決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師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問題是比較困難的。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在逐步提高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師的學歷和職稱的同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構建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上。高職院校應當創造條件鼓勵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教師通過考試獲取與專業建設方向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房地產估價師、注冊土地估價師等)并委派專業教師到與專業建設方向相關的評估類事務所參加社會實踐,以提高職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對于有較高職業素質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具備一定的教師素質的資產評估方面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應當創造條件優先引進。對于現階段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無法完成的實踐性教學任務可以通過聘請相關資產評估事務所的兼職教師來承擔。

4、高職院校應當以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為主,充分利用校內已有實訓設備,確保把實踐性教學落到實處

根據筆者的市場調研,用人單位對于本專業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實踐動手能力主要有兩方面:財務和評估。筆者認為財務方面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校內模擬實訓,評估方面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應當通過校外實訓基地來進行。目前高職院校正在積極探索“2+1”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也可以嘗試該模式。高職院校資產評估與管理專業可以用第一學年的時間來完成財務與管理方面的教學任務并完成財務與管理方面的校內實訓,用第二學年的時間來完成資產評估方面的教學任務,用第三學年的時間安排學生到相關事務所頂崗實踐。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資產評估方面的事務所由于從業人員較少,幾乎每個事務所都需要業務助理人員。高職院??梢园研M鈱嵱柣亟ㄔO和兼職教師的聘用結合起來,根據所確定的專業建設方向,將相關的評估事務所建設成校外實訓基地,聘請該事務所的評估師作為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特色財政學;財政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12

當前,我國財政學界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要求①②努力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要完成好這項重要而又艱巨的理論創新工程,必須從基礎理論層面認真進行頂層設計,在科學界定研究對象、內容范圍、學科屬性、邏輯起點、核心范疇和邏輯主線的同時,還要合理地確定理論基礎。這是因為,理論思維的基礎邏輯和根本方法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基礎作為每門學科理論、每個學術流派乃至每部著作借以建構理論內容和結構體系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與基礎原理,對理論思維及其創新活動起著確定路線、指引方向的作用,從而是決定一種理論體系是否具有科學性以及科學性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正確確定理論基礎,對于構建一整套科學的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具有決定性意義。

一、中國特色財政學基礎理論的定位方向和基本原則

將哪種理論學說和基本方法確定為中國特色財政學的基礎理論,與財政學本身的學科屬性和基本經濟政治制度背景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如果所確定的理論基礎與學科屬性不符,那么,所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勢必由于缺乏科學性而減損其學術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功能。而如果所確定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不相適合,那么,所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則難以被執政黨、公共權力機關和多數社會公眾所接受,不可能居于主導地位、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同樣會妨礙其應有理論功能的發揮。有鑒于此,對于中國特色財政理論體系理論基礎的確定,必須充分考慮財政學科的特殊性質和現代中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根據現代中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要求定位理論基礎的方向

毋需詳論,現代我國的基本經濟政治制度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在經濟方面,雖然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導。在政治方面,我國實行多黨參政和廣泛的民主協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在意識形態方面,中國的執政黨和國家權力機關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理論指南,并通過持續不斷地探索創新,形成了自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化馬列主義思想理論,并將其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載入憲法。所以,盡管在學術理論研究領域主張“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1],但列入憲法保護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不容動搖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2017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都明確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同志還在這篇講話的第二部分特別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關。人們必須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在其中的規律。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為我們研究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即使在當今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力。在本世紀來臨的時候,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1]由此可見,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治國理政的理論指南是嚴肅和認真的,絕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只是作為冠冕堂皇的旗幟和僅示于人的標簽。因此,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財政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必須認真而切實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

(二)依照與財政理論的學科屬性相適合的原則確定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按照現代中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明確了以何種理論為基礎的前提下,還需要按照科學的原則進一步確定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基礎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1],如果將其全部內容都搬到財政學理論體系中來,那么,最終形成的財政學著作不僅會篇幅驚人,也會由于內容過于龐雜而難以成為一門系統而獨立的理論科學,從而與構建先進科學的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之初衷和目標南轅北轍??梢钥隙?,這絕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本意。因此,對于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具體內容的確定,還需要遵循與學科屬性相適應的原則,即選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與財政學理論內容相適合的部分作為理論基礎。為此,就需要明確財政學的學科屬性,以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基礎具體內容的選擇確立學理方面的參照系。

問題在于,對于財政理論的學科屬性或者說財政學屬于哪一種學科,在國內外理論界并沒有形成一種為多數學者所認同的理論共識,至今仍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痉制缭谟?,財政學是屬于單一經濟學科,還是屬于兼有經濟學與政治學的二元綜合學科,抑或是多元交叉的邊緣學科?第一種觀點可稱為“經濟學一元論”,主要是二戰以后逐步上升為主流的英美學派和20世紀末期以來在中國漸次步入主流地位的公共財政學派。第二種觀點可稱為“經濟政治二元論”,其源頭可上溯到被譽為西方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其后為德意奧和北歐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和20世紀前期的英美主流經濟學派所明確主張,而在現代英美經濟學界只有少數非主流學派的重量級經濟學家繼續堅持這種觀點,例如198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布坎南指出:“一個多世紀以前,人們研究政治經濟學,現在他們分別是政治學和經濟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增強學科的專門化不失為一種進步,但在研究一個國家的財政時,學科的專門化卻是一種倒退。從財政的定義來看,它的研究領域就是政治經濟學。”——布坎南:《公共財政》序,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3.。第三種觀點可稱為“多元交叉論”,雖然是近二三十年漸次興起的新觀點,但贊成者呈逐步增加趨勢。因為持有這三種觀點的學者在國內外都不是極少數,所以才導致理論界莫衷一是。限于篇幅,本文不擬對此展開討論,而僅就筆者所贊同的“經濟政治二元論”略述理據。

財政學屬性的“經濟政治二元論”之所以具有更多合理性,主要是因為財政學所研究的財政活動本身兼有經濟和政治雙重屬性。一方面,財政收支無論采取實物形態還是采取純貨幣形態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運動,其中蘊含的經濟關系也無疑屬于經濟現象。另一方面,財政又是一種由社會權力中心運作和關乎社會成員及其群體、組織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務,無論財政收入的確定、收支預算的決策抑或是財政體制的安排等都需要經由政治程序抉擇,涉及大量的實質性政治內容,從而又屬于政治現象。因此,將財政學界定為經濟學與政治學水乳交融、緊密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是由作為財政學研究對象的財政活動所固有的客觀屬性決定的。作為一個學者或一部著作,固然可以單從經濟學角度去研究闡述財政問題,但通過這種單一視角的理論研究既不可能全面系統地揭示財政活動的內在聯系、特殊矛盾和運行發展規律,也難以順理成章地將財政政策、財政決策、財政制度、財政法制、財政監管等政治性內容囊括到理論體系之中,從而不可避免地損害財政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降低財政理論對財政現象、財政運行的解釋力、預測力和對相關社會實踐的指導功能。與“經濟學一元論”的財政學屬性觀所必然存在的缺陷不同,將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哲學、數學等納入財政理論融合范圍的“多元交叉論”則存在另一類偏差,即脫離作為財政學研究對象的財政活動內在屬性和固有矛盾,將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這些外在因素并列式地附加到財政學的學科屬性上來。這種外因論的財政學科屬性觀,顯然不符合關于事物的根本屬性取決于內因的辯證法邏輯。例如,數理經濟學雖然是經濟學與數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但就其學科屬性而言,卻只能屬于經濟學。再如,財政文學自然要反映財政改革、財政發展和財政關系等財政類事物,但它終歸是一種以財政現象為題材的文學,而不能將其歸屬于財政學。所以,比較而言,將財政學的學科屬性確認為經濟學與政治學相互交叉、密切融合的綜合性社會科學才是恰當的。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斷,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與經濟和政治密切相關的內容作為理論基礎。

二、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具體內容

在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定位方向和大體內容之后,鑒于相關理論內容仍然十分豐富、體量龐大,只能將其中與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最切近的部分作為直接的理論基礎。因此,對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分析尚需進一步深入。筆者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最適宜作為中國特色財政學直接理論基礎的主要包括層層遞進的以下三個方面具體內容。

(一)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只要還處在社會成員基于利益差別而區分為不同群體的歷史階段,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每一門類的社會科學研究而言都構成最根本的理論基礎,無一例外。這是因為,每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都生存在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基于某種立場、運用某種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釋某個特定領域的社會事物,從而得出具有特定傾向性的理論成果與政策主張。由于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致使同一學術領域中不同的研究者對于同一個研究對象乃至同一樁具體事件,經過研究所得出的理論解釋和政策主張必將顯現出明顯差別,甚至大相徑庭。這是既無可否認,也無需諱避的。如此說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似乎既沒真理與謬誤之分,也無公平和正義可言。其實不然。因為,在任何社會中,人民大眾不僅總是構成社會成員的絕大多數,而且一直是人類歷史最根本的創造者和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因此,只有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從維護和增進人民大眾利益的觀點出發,并運用相應的方法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理論成果才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方向、更能經得起歷史檢驗,從而才更具真理性質和正義標準。

依據上述邏輯,要想構建起具有真理性的中國特色財政學,就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最高層次的理論基礎。這是因為,就立場而言,“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就觀點和方法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運用這種觀點和方法研究寫成了雄辯無比、經久不朽的名著《資本論》,構建起邏輯嚴整、規?;趾甑恼谓洕鷮W理論體系。我們同樣需要運用這種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財政活動、財政行為、財政本質、財政制度、財政政策、財政治理,揭示財政活動的各種內在聯系、特殊矛盾和運行發展規律,努力構建起既能有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和財政工作實踐;又能在學術科學性、創新性方面超越中外前人的財政理論體系。只有這樣一種財政理論體系,才能具備“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的“鮮明的實踐品格”[1],從而實現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大廈的初衷。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經濟發展、改革和國家治理的基本觀點

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研究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不僅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立場、觀點、方法,而且應當運用依據這種立場、觀點、方法在經濟學和政治學領域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范式,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相關論述。這是因為,財政學是經濟學與政治學的結合體,在分析闡釋財政活動的運行過程、內在聯系、固有矛盾和運行規律過程中,勢必要直接運用經濟學和政治學基本原理;而現存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原理具有科學與庸俗之分,它們對同一財政現象及其運行原理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邏輯。例如,庸俗的經濟學僅從表面現象和外在聯系上解釋稅收、支出、公債等財政事物,而馬克思、恩格斯則側重從內在聯系上研究隱藏在這些財政事物背后的經濟利益關系;對于階級社會中作為財政活動主體的國家,庸俗學派將其視為永恒存在的純公共權力機構例如,中國臺灣學者許忠義所著的財政學教材中說:“國家具有永續的生命,不隨主權的改變而中斷。”——引自許忠義:《財政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2.,并且只講其公共性、諱言其階級性,而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學觀點,作為上層建筑核心部分的國家只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聯系,從而是一個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性范疇,在其存續期間不同程度地兼有公共性和階級性。從下面略為展開的具體分析中還將看到,庸俗與科學的理論原理在研究范式層次上的區別不僅同樣存在,而且更加重要。如果我們在具體的財政理論分析中雜采了與馬克思主義相悖的其他學派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基本原理,勢必導致理論內容內在邏輯上的混亂,從而嚴重損害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其先進性也將無從談起。這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政治學基本原理作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層次的基本理由。

在財政學理論研究和闡述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研究范式和具體原理兩個層次。首先,在研究范式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其他學派顯著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這三位經典作家研究經濟理論的基本范式,是運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邏輯與歷史相一致、從抽象到具體的基本方法,系統分析研究貫穿于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生產方式,并且在生產方式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的兩個矛盾方面中注重研究生產關系。馬克思運用這種研究范式,批判地吸收有史以來經濟學思想理論的優秀成果,首先通過改造創新形成了作為他的整個經濟學直接理論基礎的勞動價值論,在此基礎上花費畢生精力艱苦創新,以剩余價值為核心范疇,圍繞資本和剩余價值再生產這一邏輯主線,構建起嚴整縝密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大廈——《資本論》。這部經濟學巨著,不僅因為其中所闡述的原理和所揭示的規律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武器而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2],而且由于其理論的創新性和論證的嚴密性而為其后全世界多數理論家所嘆服。盡管我們現在所服務的建設性社會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年所服務的革命性社會實踐具有性質差別,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創立的經濟學基本研究范式總體上仍然適用于我們所要構建的中國特色財政理論體系研究,只是需要對研究的側重點加以適當調整。所需調整之處,首先,是在發揚“《資本論》范式”、繼續重視生產關系的分析研究,以服務于推進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和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實踐,同時加強對屬于生產力側面的財政運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分析研究,以服務于財政管理、調控和現代國家治理的建設性實踐。換言之,在構建中國特色財政理論體系過程中,既要善于運用注重經濟關系分析的交易范式,也要科學地運用注重經濟效率(屬于生產力范疇)分析的資源配置范式,將兩種基本的經濟學研究范式有機而恰當地結合起來馬珺認為,歐美現有的財政學理論分為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一是“立基于配置范式經濟學的英美主流財政學傳統,也被稱做配置范式的財政學”;二是奠基于斯密傳統,由歐陸和北歐經濟學派傳承,在現代美國由布坎南等經濟學家所創立和發展的公共選擇理論為代表的則是交易范式的財政學。——馬珺:“財政學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論基礎”,《財貿經濟》,2015(7):18-25.。其次,是在與財政密切相關的具體經濟學原理方面,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學派也存在顯著差別。例如,為了說明運用財政政策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必要性,在對社會總供求關系失衡原因的解釋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其解釋為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和積累規律引起貧富兩級分化導致有支付能力的市場需求相對萎縮,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卻將其根源歸結為人們具有靈活偏好等心理學因素。這兩種分析框架的深淺程度和科學性高低應該說十分明顯,我們應當采取哪一種基本原理也不言自明。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闡述的其他許多與財政研究密切相關的經濟學原理,如需求動機論、勞動價值論、剩余產品論、社會再生產論、總產品分配的社會扣除論等,也都是我們在財政研究中需要采用的[3]。即使像現在不少著名學者都極力追捧的經濟學邊際分析和數量分析方法,也不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專利。那種認為邊際分析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相容的看法實際上也是一種誤解。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就運用數學公式和數理模型從總量角度分析闡明了簡單與擴大的社會再生產條件,在關于地租、農產品價格和利潤率下降規律分析中則運用過邊際分析法。所以,在財政學研究中合理運用這兩種經濟分析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范式絕無沖突。

再看財政學理論研究中所需運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在基本研究范式這一層面,與單純分析國家的階級性而忽視國家的公共性或曰以國家的公共性掩蓋階級性的其他政治學流派不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分析闡述階級社會公共權力機構屬性時所運用的基本研究范式具有以階級性分析為主、公共性分析為輔的特征。那種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或國家學說單純強調國家的階級性和暴力強制而抹殺國家固有的公共性的認識,也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曲解。假如系統全面地研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的論述,就不難看出,他們既有關于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國家機器統治、壓迫和剝削人民大眾的論述,也有很多關于各時代國家都要執行社會職能、滿足公共需要的論說。例如,馬克思1844年在《評“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中說:“國家是建筑在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矛盾上,建筑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上的。”[4]1852年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又指出:“每一種共同的利益,都立即脫離社會而作為一個最高的普遍的利益來與社會相對立,都從社會成員自己行動的范圍中劃分出來而成為政府活動的對象——從某一村鎮的橋梁、校舍和公共財產起,直到法國的鐵路、國有資產和國立大學止。”[5]恩格斯1872年在《論住宅問題》一文中說:“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產品生產、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則約束起來,借以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不久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出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6]2111878年,他在《反杜林論》又指出:“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繼續下去。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每一個專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們首先是河谷灌溉的總管,在那里,沒有灌溉就不可能有農業。”[6]523從這幾段論述中不難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認為,即使作為公共權力機關在特定社會形態下具體表現的階級國家,其職能也既有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一面,也有執行社會不可缺少的共同職能、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再生產共同條件的一面,即同時具有階級性和公共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不僅論述過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性質,而且還有對無階級的原始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權力機關情況的論述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借助摩爾根所著《古代社會》里的資料,描述了處于原始社會后期的易洛魁人部落聯盟中作為最高公共權力機關的議事會運作情況:“聯盟議事會由50個地位和威信平等的酋長組成;這個議事會對聯盟的一切事務作最后的決定。”“聯盟議事會的一切決議,須經全體一致通過。”“會議在聚集起來的民眾面前公開舉行,每一個易洛魁人都可以發言;但只有議事會才能作決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以及對階級對立消失后社會主義階段“半國家”和共產主義社會中公共權力機關職能將轉變為對社會生產過程領導的預測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95;《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166.。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公共權力機關本質屬性的演化過程是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辨證發展歷史曲線,即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遷,公共權力機關的公共性由純粹形態轉變為兼具階級性和公共性的政治國家形態,以至最后在更高階段上重新回歸純粹公共性。這種理論認識,無論與將國家視為恒久存在并且永遠只具有公共性,還是與片面地認為國家只有階級性相比,顯然更符合歷史的真實。我國也有學者在多年前已經結合財政學、公共經濟學理論研究,大體上闡述過這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研究范式。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公共經濟的思想觀點

之所以將此作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的一個獨立層次,主要基于兩個理由。

其一,作為公共財務的財政是整個公共經濟全局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局部。從混合經濟的視角考察,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標的公共物品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公共經濟,而為公共物品再生產專門承擔財務資源管理事務的活動則是整個經濟社會共同體的公共財務。這種實質上屬于公共財務而在中國百余年來被定名為財政的活動,從經濟資源籌集、分配和監管這一特定角度,既為整個公共經濟機體的運行和發展提供營衛所有“細胞”的“血液”,也為承擔公共責任從而執掌公共權力的國家機器行使治理職能提供物質基礎和財政政策、制度、體制調節手段,因而成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盡管對于提供公共物品全過程的公共經濟而言,作為公共財務的財政處于“基礎”地位、起著“重要支柱”作用,但畢竟是為公共經濟運行籌集、配置、監管經濟資源和為整個國家治理提供調控手段的,因而終歸是公共經濟和國家治理全局中至為重要的局部[7]。既然財政與公共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這樣的,那么,在理論認識上,只有從公共經濟和國家治理的整體出發,或者說只有站在公共經濟和國家治理全局的高度,才能準確而深入地把握財政的實質,從而積極而自覺地發揮好財政職能;反之,如果缺少對公共經濟暨國家治理的理論認識和準確把握,就不可能從全局和整體的高度深刻理解財政[8]。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有鑒于此,財政學無疑應該將公共經濟理論作為最直接的理論基礎。然而,就現實來看,迄今為止國內外卻始終沒有一本能夠成為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公共經濟學著作?;诖朔N情況,陳共教授近10年前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的公共經濟學名不符實,它的內容并沒有超越作為公共財政的深化和發展的現代財政學范圍,應還名為財政學。”同時明確表示:“贊同建立一門名副其實的公共部門經濟學,這門學科要切實地以公共物品為研究對象,深入到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門,研究這些部門的經濟問題和管理問題,這樣一門公共部門經濟(管理)學恰恰是財政學的基礎理論,是財政工作者的必備知識。”[9]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極富真知灼見,因為他清楚地闡明了公共財政與公共經濟以及財政理論與公共經濟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這兩門雖然存在緊密聯系但又各有特定研究對象的學科既相互為用又各自獨立地有序發展。

其二,能夠作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公共經濟學,必須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但是,由于可用時間和研究目的限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公共經濟理論未能作出專門的系統論述,致使較為完備的公共經濟理論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尚不存在,甚至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很難找到“公共物品”“公共經濟”概念。盡管如此,卻并不等于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公共經濟思想。僅從前文引述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公共性和社會職能的那些論點,就不難看出,他們都從理論上明確肯定自原始社會晚期到各個階級社會中都存在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實質內容的公共經濟存在,并且多處在國家執行“社會職能”的概念下提到像防御外敵侵略、控制階級對立、維護法律秩序和舉辦學校教育、社會保障、灌溉工程、道路橋梁等外延性的公共物品概念。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更是從經濟學視角闡明了滿足公共需要的社會職能在所有社會形態中普遍存在:“在任何社會(例如,自然形成的印度公社,或秘魯人較多是人為發展的共產主義)中,總是可以區分出勞動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產品直接由生產者及其家屬用于個人的消費,另一個部分即始終是剩余勞動的那個部分的產品,總是用來滿足一般的社會需要,而不論這種剩余產品怎樣分配,也不問由誰執行這種社會需要的代表的職能。”[10]再向前追溯,馬克思早在1859年所擬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篇目中,就在“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這一部分列舉“‘非生產’階級”時,對非生產三個字加了引號[6]26。這近似于表明,馬克思并不認為在國家機關中專門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人員從本質上屬于“非生產”階級,即承認作為公共權力機構的國家從提供公共物品這個意義上具有生產性。這種認識與同時期德國主流經濟學關于國家具有生產性的觀點從李斯特、迪策爾到瓦格納都認為國家管理及相應的財政支出具有生產性,見毛程連主編:《西方財政思想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59-62.存在一致性,即表示馬克思對后者的認可。既然承認公共權力機構工作人員的管理勞動具有生產性,那么,就等于承認國家作為公共權力機關所執行的社會公共職能是一種提供公共物品、滿足公共需要的生產活動,從而是不同于私人部門經濟活動的公共經濟。對于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相當豐富的公共經濟思想,國內一些學者已經通過研究發表了一些成果例如,齊守?。?ldquo;論公共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相容性”,《理論視野》,2002(4); 董瑞華、胡德平:“中國公共經濟學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視野”,《當代經濟研究》,2007(4); 鄢奮:“馬克思的公共產品思想解讀”,《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9); 李超超、周曉陽:“論馬克思主義公共經濟理論與社會主義國家公共政策”,《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1); 余斌:“論馬克思主義公共經濟學的研究”,《管理學刊》,2015(1)等。,今后尚需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進一步深入挖掘,并以此為核心、結合當代國內外現實情況構建符合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且完整系統的公共經濟理論體系。目前有些學者已經并正在從事著這一創新性理論工程,而且發表了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筆者致力于完成這項理論創新工程已近18個年頭,即從2000年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公共經濟體制改革論綱》起步,2002年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公共經濟體制改革與公共經濟學論綱》一書中以一個整章篇幅提出借鑒西方公共經濟理論、發掘吸納中國公共經濟思想構建符合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的中國社會主義公共經濟學的總體構想,2014年又以“構建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公共經濟理論體系”為題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到目前已經圍繞構建生產型公共經濟理論體系相繼發表了20余篇文章,從公共經濟再生產過程、生產方式、治理機制和政策、管理、規律等主要側面進行了嚴肅認真、較為系統的創新性探索。,其最終完成,有賴于中外學者共同作出艱巨努力。在此情況下,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公共經濟思想作為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的直接基礎理論,就是十分必要的現實選擇。

至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中關于財政問題的直接論述,更是中國特色財政學主體理論內容必須充分吸收的。在這方面,已經有不少學者作了較為充分的基礎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成果例如,《毛澤東財政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雷尚青,1993);《毛澤東財政思想輯要》(陳浩義,1996);《鄧小平財政思想初探》(郭代模、楊遠根,1997);《中共三代領導人的財政發展觀》(沙治慧,2005);《學習領會習近平財政思想深化財政改革和制度建設》(傅志華、陳龍,2017)等。。本文不作贅述。

需要說明,強調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絕不妨礙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科學地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相關的優秀理論思想。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習近平同志在新時代再次強調:“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鑒。”[1]但同時需要明確,作為理論基礎與作為吸收借鑒對象,對于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而言,不僅存在主輔地位之別,而且所吸收借鑒的應當是古今中外相關思想理論中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相沖突的合理內核和科學成分。只有這樣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才能既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先進性又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而不至于導致整個理論體系變為泥沙混雜、良莠并長的雜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2]恩格斯.《資本論》序言:第1卷[M].英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

[3]劉邦馳.論中國財政學基礎理論之根基[J].經濟學家,2001(5):69-7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齊守印.公共經濟與公共財政[N].中國財經報,2001-06-20.

[8]齊守印.以公共經濟視角籌劃財政事務:財政工作不負使命的基本主觀條件——兼解跳出財政看財政[J].財政科學,2016(11):52-62.

[9]陳共.關于財政學基本理論的幾點意見[J].財政研究,1999(4):2-6.

[1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2-993.

【責任編輯郭玲】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財政學;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一、財政學的學科地位

經濟是一國之命脈,財政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經管類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乃至每個個體都與財政、財政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財政學的基礎理論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財政政策和各類財政現象,并為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目前,財政學是高等院校面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開設的重要課程,在地位上來說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學習財政學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我國的財政制度基本概念和理論,同時這一課程的學習對提升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重要影響。

二、財政學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財政學課堂教學的學情分析

具體來說,目前財政學的學情具體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對于財政學和稅收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屬于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因此學生本能的對“財政學”這一課程高度重視,在課堂上或課下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較高,因此財政學和稅收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

2.對于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盡管財政學也屬于專業必修課,但是這一課程只是諸多必修課中的一種,在當前的學習階段,學生并不能完全體會這一課程的重要性,而只會將其作為一門普通的課程來對待,學習興趣較低;同時,許多非財政學專業的期末考核大多采用開卷或者交論文的方式,這種松散的考核方式導致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天然地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使得當前非財政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待提升,對于教師來說,只能在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二)地方高校財政學課堂教學困境分析

隨著多元化學習方式和知識來源渠道的不斷發展,為了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財政學課程的教學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持續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體來說,高校財政學課堂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需要創新

合適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財政學”的很多課程內容需要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的特征,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細致的講解。在目前財政學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學仍是以教師的傳輸為主,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脽羝軌驕p少教師板書的工作量,并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教材內容。但多媒體教學在幫助教師提升教學速度的同時,減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量大,在不進行課前預習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出現學習困難,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受到打擊,影響學生學習。

2.教學內容和環節需要更新和加強

作為一門主要研究政府行為和政府政策的課程,財政學的教學內容必須能夠反映當前財政現象和政策的變化。而目前的財政學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注重理論的分析,較少涉及實際財政問題,相應的忽視了財政學知識時效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另一方面,財政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但實踐教學同樣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許多學校盡管設置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內容偏少,難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當前社會急需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并在教學環節中加入實踐教學內容。

3.非財政學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財政學是財政學專業和非財政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因此,除了財政學專業學生之外,每年還有數量巨大的非財政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習這一課程。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由于本身不是這個專業,因此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會對財政學課程產生輕視或忽視的心理,導致學習積極性較低。

學生較高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財政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實際條件和財政學課程特點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中居于主體和支配地位,學生的學習自主選擇權較少。同時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校教學管理的安排,使得學生在學習時間上也缺少相應的自主支配權。在這些限制條件下,財政學專業的學生出于對本專業天然的重視,學習積極性相應較高,而對于非財政學專業學生來說,天然較低的學習興趣再加上自身較低的學習自主權,使學生無法在課堂中依據自己的興趣探究學習課題并獨立解決;另一方面,囿于學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教學的安排,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學習,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課程產生厭煩情緒。

4.教學中缺乏過程管理,考核和評價不夠全面

當前財政學的考核依然以傳統的期終考核方式為主,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簡單直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傳統考核方式下,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可通過考前幾周的突擊學習來取得較好的成績,導致學生不重視平時知識的積累和教師的課堂教學,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對財政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無法真正實現對平時教學的過程管理。當前許多經管類高校都在改革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較低,同時教師在評定平時成績時,往往簡單地以學生的平時考勤和作業作為對平時學習效果的檢驗標準,這種平時成績評定標準和課程考核方式總體缺乏科學性、全面性和公平性。

5.教材存在更新慢,知識體系老化的現象

當前的高校財政學教材中,流行的多是幾所知名財經類大學或知名學者的幾本教材,這些教材的經典性毋庸置疑。但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傳統經典教材知識體系難免存在不符合實際的情況。財政學的教材多以定性分析為主,通篇都是文字,涉及的表格也多以統計分析為主,較少涉及大數據時代的各種新的技術手段的運用,也缺失目前流行的數理工具的使用和分析。

傳統教材的這些缺點使財政學學科的科學性未能凸顯,直接導致學生從心理上輕視財政學這門課程,加之教材更新較慢,使得財政領域的新問題不能反映在教材中,也使得學生對這一門課程興趣不高。

三、財政學課堂教學效果優化策略

(一)結合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課堂教學積極性

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模擬真實的事件或情境,使學生進入相關的情境中,通過真實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理解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同時通過案例使學生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相對枯燥的課堂教學更具生動性和應用性。

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財政學教學的好處,一方面財政學盡管理論性較強,但在現實中課程的案例十分豐富,通過案例學習法,能夠實現財政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對于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案例教學法更為有效,能夠較好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案例的分析中強化學生對概念和理論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極大地提升非財政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共同解決問題,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小組協作,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和協作。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二)結合問題驅動,改革教學環節

問題驅動教學方式是指設立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驅動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突破和革新,問題導向驅動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對于高校中那些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一教學方式更為合適。在問題驅動教學法下,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動力和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財政學理論知識,達到優化教學環節、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具體的做法包括:在財政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當前發生的社會財政、經濟熱點話題引出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進而激發學生對于財政學理論的學習興趣。

(三)結合信息技術,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

當前,線下教學仍然是我國大學教學的主流方式,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日趨多元,其學習注意力也日益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對于“財政學”課程來說,盡管其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較為依賴教師的課堂知識傳授,但在信息時代,高校之間的資源壁壘漸漸被打破,中國大學慕課、B站等都有大量的各個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因此,有必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一方面,采用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使傳統的教學手段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和混合式學習,將更多的學習自主選擇權和時間的支配權交給學生,賦予學生學習更多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豐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在課堂上,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實現隨堂測驗、資料分享等活動,在課堂下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加強課后溝通交流,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效率。

(四)借助線上教學工具,優化學生考核體系和方式,實現過程管理

考核結果無疑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課程的考核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財政學教學中,大部分課程以期末考核為主,但期末考核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真實的學習效果。因此財政學的考核有必要體現對學習的過程管理,注重平時的考核,如在學期中增加課堂分組的討論或課堂展示等,并增加平時考核成績的比重。這一點,傳統的課堂可能實現起來較為困難,但超星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工具可以有效輔助實現,這些線上教學工具可以使學生充分利用課下空閑時間,實現學生之間的分組、討論以及平時的考核和打卡,到學期末教師根據學習通上平時的學生作業、小組討論的具體情況,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價。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優化教學效果

財政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備的課程,許多同學片面地認為財政學只具有理論性的特點,使得許多人對該課程望而卻步。實際上,理論始終來源于實際,是對現實世界的探索成果的總結和概括。因此,在財政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抽象理論與現實實踐的結合。在財政學的課堂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促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對于學校來說,應建立實驗實訓平臺,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并適當進行仿真模擬教學,幫助學生接觸實際業務,使其具備業務操作技能,使學生能夠在實訓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提高知識轉化能力,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四、教學反思

當前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中,教學相長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余,教師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接觸教學問題,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提升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技能。

第一,在財政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應充分認識到財政學學習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向學生強調課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教師自身必須堅信這一點。針對財政學這一課程,教師首先需要向學生尤其是非財政學專業的學生闡明課程沒有高低貴賤、有用無用之分。強調財政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學科的學習對堅實學生的財經素養基礎、發展學生的專業基礎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財政學課程的重要性,提升其學習積極性。

第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眾多,這也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作為高校教授選修課的教師,只能盡力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

第三,隨著越來越多新的課堂教學工具出現,教師需要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同時,積極學習和掌握各種各樣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利用新的教學技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第四,教師應注重對外的交流和學習,在不斷的對外交流中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技能和素質。同時教師也應注重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在與實務部門的交流和合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實現自身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郭露露.提升《財政學》教學質量的路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9):220-221.

[2]陳漢芳,梅建明.案例研究方法在稅法案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4):40-43.

[3]徐璐.探究性教學在公共財政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8(8):175.

[4]左川,程北南.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以《財政學》雙重差分法知識點教學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4):140-141.

[5]盧盛峰.大數據背景下《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2):170-171.

(責任編輯: 劉潔)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資產評估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資產評估教學模式,是資產評估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新的嘗試。文章從生態學角度,分析資產評估教學中存在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等失衡現象,并運用生態學原理構建資產評估動態平衡的教學體系,促進資產評估教學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學視域下;資產評估;教學模式

引言

資產評估是一門綜合性較高的學科,需要會計學、財務管理和統計學等學科作為先修課程,理解難度較大、實踐性較強。我國的資產評估學科起步晚,發展時間短,雖然現在很多高校開設了資產評估專業,但是在教學中仍存在著較多問題。

1資產評估簡介

資產評估是一種提供測算、鑒證、評價、調查和管理咨詢等各種服務的現代高端服務業。二十多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資產評估行業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國有產權改革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資產評估行業的不斷發展,執業范圍和服務領域的日益拓展,對評估人員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時也對評估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產評估專業正是適應于資產評估行業需求而產生的,同時隨著行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等外界環境的改變要求發展和創新。因此,資產評估專業與外界環境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使得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資產評估專業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可能。

2生態學視域下資產評估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大多數的高校對于資產評估的教授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PPT進行直接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相關知識點,教師課下布置較多的作業然后進行批改,期末根據試卷成績以及平時作業的成績來確定最終成績。雖然說每個學校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是相似的。這種模式的教學,雖然說學生能短期內對于知識點的記憶較強,但是理解程度偏淺,掌握的時間長度也比較短。并且由于資產評估師證書的出現,很多培訓機構有相關知識的培訓,他們的培訓內容都是比較應試,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通常是先去聽培訓機構的課程講解,之后按照培訓師的思路對課程進行講授,雖然很多時候對于書中的重難點能很好地把握,但是卻忽略了實際的情況,脫離了實際情景,更多的將大學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這樣的教授模式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是欠缺的、不完善的、不貼合實際的。

2.2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資產評估學涉及各行各業,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該課程集合了許多管理專業的知識,內容枯燥難懂,數學知識應用較多,這就要求教師不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把握好知識的寬度和深度,還要有一定的實務技能。然而,我國資產評估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還不長,很多授課教師的專業背景并非資產評估,而會計、財務管理等一些相關專業,高校教師無論是碩士學歷還是博士學歷,大多是剛出校門又進校門,很少有實務工作的經歷,很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形象的實務操作,再加上教學任務繁重,又難以抽出時間去評估事務所進行實踐鍛煉學習,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任課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進而嚴重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

3生態學視域下提高資產評估教學模式的措施

3.1豐富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最近幾年在高校中很流行,教學也有很多豐富的模式。除了之前的課堂ppt授課,現在還有雨課堂、翻轉課堂、藍墨云、超星等相關的教學輔助軟件,這些軟件能夠讓學生把手機當做學習工具:完成線上簽到、線上做題,還可以發彈幕進行提問,這種新型的教學工具能夠讓學生有著不同的新體驗,對于課程的參與度也會提高,并且還可以裝備智能教室,能夠在黑板上有更加形象的教學展示,這種教學展示可能會有更多的新穎的動畫和模擬的聲音,如果能夠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地學習范圍里面接受學習,有更多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也能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3.2聘請業界專家來校授課,充實師資力量

聘請資產評估業內專家來校授課不但為學校師資力量注入新鮮血液,還促進了資產評估專業教學的完善和發展。一是增加了學生與評估實戰人員接觸的機會,專家為學生講授最前沿的實務性知識和評估一線的各種問題處理方法,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學生的實務性知識和實踐技能得以提高;二是通過評估專家與任課老師的近距離接觸,互相交流,有利于本校教師對業內前沿知識的了解和處理實務時的實戰思維形成,從而對教學方法和內容加以調整??梢詮膶<夷抢铽@得豐富且真實的教學案例,進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三是響應國家關于高?!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使師資隊伍層次得以豐富和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助于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3建立生態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師和學生是平等且相互依存的生態主體,建立生態化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建立多級化的評價主體模式。這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學生間的自主評價三個層次,從而避免傳統評價體系的單一性。其次,改革資產評估教學考核形式,促進評價方式多元化??紤]到資產評估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單一的理論考試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要求從多角度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從多種形式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改革傳統的考試方式,通過鼓勵學生運用資產評估知識進行口才、文筆、跨學科知識融合等能力的考試,積極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為他們以后追求自我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資產評估作為交易的作價依據,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資產評估行業市場對評估人才的需求與高校資產評估人才培養存在供需錯配問題,導致高校人才的“供給”跟不上市場“需求”,這一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提高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質量取決于資產評估人才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符合市場要求且綜合能力強的評估人才是高校順應時代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李翠蘭.財政學教學改革的生態視域思考[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7,18(1):10-14.

[2]王淑珍,尉京紅,馬慧景.建設資產評估專業高等教育的整合平臺課群[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1):5-6.

[3]許陽.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構建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9(2):262-263.

[4]高矗.“五位一體”模式的資產評估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內蒙古財經大學為例[J].中國資產評估,2018(10);8-11.

[5]韓和林.對資產評估專業教學問題的思考—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為例[J].經濟師,2016(4):143+148.

重慶工商大學 400020

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結合新文科建設開展“財政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遵循實事求是、突出重點和注重實效的原則,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重新定位“財政學”課程的專業屬性和培養目標,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改革優化“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新文科;課程思政;財政學

2019年4月,教育部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當前新文科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中國特色的文科話語體系和推進文科與新科技的融合[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就“財政學”課程而言,結合新文科建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扎根本土、扎根中國大地,考慮我國制度、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挖掘“財政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養人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一、關于課程思政的認識

(一)課程思政的意義

首先,課程思政的國情考量是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育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具體而言,課程思政人才培養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學生應該愛國愛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其本質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應該積極正面鼓勵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第二,學生應該做到敬業、誠信和友善。這是學生作為公民層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第三,學生應該具有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是公民和社會從業者具備良好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質的基礎。

其次,課程思政的教育考量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載體。通過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教育的本質要義。按照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手段,要對學生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促進其心智全面健康生長。課程要實現教育的本質要義,就必須做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缺一不可[2]。課程思政就是承擔價值塑造的關鍵抓手。我們應該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課程教學中培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從道路自信層面看,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專業人才創造了最大的發展空間并賦予神圣使命;從理論自信層面看,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專業課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內容和理論創新機遇;從制度自信層面看,立足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從文化自信層面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培養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新時代理論特點,從而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最后,課程思政的現實考量是高校開設的課程大部分是專業課程。專業課程教學是思政教學的主戰場,教師是思政教學的主力軍。只有專業課發揮了育人功能,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應該針對年輕人的特點,以目標效果為導向,投射各個課程科目,覆蓋整個大學階段,精心設計,使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在不同專業科目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糅進豐富的思政內容,使專業課程在育才過程中注入育人的靈魂[3]。把思政理念及要素循序漸進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科研與實踐,在思想上春風化雨,在效能上螺旋上升,有效打破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信息孤島,形成以思政課程為中心、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交織往復的穿插效應,最后構建為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4]。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的內涵包括目標、元素和路徑三個方面。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個學校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品格塑造和人生導向的價值教育過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精心引導和栽培,讓學生“扣好人生第一??谧印?,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的元素博大精深,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覆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黨領導人民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中,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無止境。專業課研究方向不同,但具有很多共性的課程思政元素,具體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等。此外,文史哲、經管法、理工等各類課程,每一類課程都有各自的特色思政元素。其中,經管法課程的特色思政元素包括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和德法兼修。實現特色思政元素的方法路徑包括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

二、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的著眼點

任何學科都存在一個為誰服務的問題。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國家治理的一切理念與行動都要通過財政來實現?!柏斦W”課程在內容上涉及諸多思政元素和思政特征,核心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屬性、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與其他課程相比,“財政學”課程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思政特點?!柏斦W”課程在教學中應緊貼專業特點挖掘思政元素,注重對愛國主義情感和家國情懷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開發學生的知識潛能。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眼考慮:

(一)“財政學”課程的專業屬性需重新定位

財政,是國家公共發展之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需要牢固的財政基礎。傳統“財政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科的一個課程,側重從經濟學角度理解財政專業內容。事實上,財政的治理功能已經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五位一體”,涉及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專業的交叉。因此,有必要對“財政學”課程的專業屬性進行重新定位,以關注政府分配行為及其經濟社會影響為視角,以傳授公共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為重點,更多地體現“財政學”課程綜合性與應用性的屬性[5]。

(二)傳統“財政學”課程的培養目標需重新定位

“財政學”課程本身與思政密切相關,具體體現在財政與國家之間的本質聯系、財政起源于法制化、財政與國計民生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財政的地位和作用、財政與公共產品提供等許多方面。因此,在培養目標上,應進行課程思政與“財政學”專業課程的融合,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樹立深厚的歷史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客觀認識世界,理性改造世界,有效治國理政。讓學生認識到掌握財政智慧是改變世界、實現價值的金鑰匙。在理想信念上,要奉獻真知灼見,持續探索國家富強、百業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前進征途;在品行操守上,要依靠科學的財政來促進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學識才華上,要運用學科領域建設的豐富成果不斷指引國家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優質可靠、充滿希望的經濟會讓世界更文明、更現代、更和平穩定。

(三)“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需改革優化

傳統“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限于課堂教學與理論傳授的單維扁平式培養,依靠“填鴨式”教學等傳統手段,缺乏多渠道、多維度、立體式和系統性的教學培養手段。學生只讀書不行路,難以增加感性認識,難以深入了解和理解社會現實,培養的人才難以形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實作風。這就要求深入探究“財政學”人才培養中課程思政的途徑、方法和機制,進一步改革優化“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三、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改革應遵循的原則

如果把育才育人分割開來,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也違背了辦學的規律。因此,課程思政的核心點不僅僅是思政,還要提高高校培養人才的能力和人才質量?;谶@個認識,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改革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實事求是的原則

作為新時代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課程思政是要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相隔絕的局面,把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中,推動思政與專業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但同時應該認識到,課程思政不是要改變課程本來的專業課屬性,不是把專業課改造成思政課模式,不是每門課都要系統化、體系化地進行德育教育活動,也不是每堂課都要機械教條地安排思政教育的內容,而是要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尋找德育元素。因此,“財政學”課程融思政改革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的訓練過程中應該首先做到專業知識的準確性。然后根據課程本身的特點,實事求是地體現“財政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民生、社會公平和正義等理念,適當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二)突出重點的原則

應該對“財政學”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梳理,對其中思政元素重點加以建設。例如,從財政支出角度,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始終強調民生財政;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同時保證三大攻堅戰的支出和教育衛生等民生支出,體現了財政是國家意志的表現,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財稅政策既支持了抗疫的一線,又支持了復產復工,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福祉放在第一位。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提出六穩,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避免系統性風險,這些都是政府執政理念在財政工作中的體現。通過有重點地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

(三)注重實效的原則

只有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確立正確的目標,激發正向的學習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意志,才能在專業學習中取得更有效的成果。例如,通過“財政學”歷史的研究和教學,讓學生看到我國歷史上的財政智慧、中國七十年來財政建設的歷程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改革的成就,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理解,能夠增加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宏觀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我們高校教育面臨的對象都是年輕人。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與教師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應思考如何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去進行價值觀的引領,從而開展實效研究和深入探討。

四、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改革的具體舉措

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思政建設的最終衡量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這是檢驗高校工作的一切標準。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學習之外,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什么樣的實際影響效果。這就要求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一)重新定位“財政學”課程的專業屬性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財政的問題已經從經濟的范疇延伸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以及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因此,財政學課程需要具有多維度的視角,打破傳統側重從經濟學角度理解財政專業內容的局限性,在人才培養中融入多元化的思政元素,強調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實現“財政學”課程在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專業內容的打通和交融,將財政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治理功能講全、講深、講透。其中,尤其強調實現公共經濟、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交叉融合,訓練學生融通、交叉、綜合性看待財政問題的思維,培養學生站在學科融通、交叉創新、知識結構優化的角度來認識財政問題、分析財政問題,并提出解決財政問題的合理方案,不斷強化科學精神、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二)重新定位“財政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培養人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養成,所以“財政學”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該更加重視價值層面而不是知識層面?!柏斦W”可以認為是在用黨的理論全方位指導政府財政實踐的一門課程,全面宣傳和闡釋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目標和理念,可以作為高校所有專業的公共課程?!柏斦W”課程應該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培養在黨的領導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掌握經濟學和財政稅收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我國財稅政策法規,了解我國財經運行狀況,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公共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三)改革優化“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內容上,要抓好理論教學工作。財政是國家治理和主要支柱,一要通過講述財政政策來引導學生關注國情,增進學生對國家制度和改革發展成就的理性認同,激發學生強烈的熱愛國家、經國濟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二要通過講解重大公共事件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來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柏斦W”是如何“理公共之財、管公共之事”的學問。通過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圍繞就如何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服務等專業問題進行主題討論,引導學生著眼公共視角,關心公共問題,關注公共風險,研究公共決策。三要通過講解財稅法規來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柏斦W”課程致力于培養專業性強的治國理政人才,其公共身份的特殊性要求培養其高于一般公民和經濟主體的法治意識和法律信仰,更高程度地自覺學法守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維護法律尊嚴。此外,在教學手段上,要抓好實踐教學工作。要扎根中國大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增加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關注財政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中國思想,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培養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參考文獻

[1]樊麗明,楊燦明,馬驍,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3.

[2]楊燦明.意蘊與追求:“四位一體”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5):10-14.

[3]吳瓊.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J].高教學刊,2020(7):30-33.

[4]梁燕.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0(8):23-27.

[5]劉小兵.貫徹落實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提升財政學類專業辦學水平[J].中國大學教學,2018(2):36-39.

上一篇:鑼鼓藝術形式論文范文下一篇: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