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

2023-10-07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1篇

圖書館做好海洋文化宣傳推廣工作的背景

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規劃指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海洋文化建設,2003年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2008年首次發布《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多次就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并對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作出了重要批示。2014年,中宣部出臺了《關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方案》、《關于提高海洋意識加強海權教育的工作方案》,2016年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建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定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促進海洋知識普及,傳播海洋文化。”圍繞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海洋意識宣教教育和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和迫切要求。宣傳海洋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海洋意識,對中華民族具有深遠的意義。

區域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發展的需要。建設“海洋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北方經濟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使得天津的核心戰略地位凸顯,發展國際航運、發展海洋經濟,塑造海洋文化品牌,需要大量海洋文化資源做支撐。加強海洋文化資源建設、營造海洋文化氛圍、加強對海洋文獻資源宣傳推廣建設工作、加深對海洋文化的了解、系統梳理天津海洋文化的發展歷史,推進天津海洋文化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是當前天津市文化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方向。

大眾對海洋文化服務的需要。在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規劃指引下,社會大眾對海洋事業如何發展、如伺運行有更多的思考。海洋強國不能僅僅停留在戰略規劃層面,它必須成為國民教育的主題。圖書館作為大眾性、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應當緊密配合國家海洋發展戰略規劃,承擔海洋文化宣傳、推廣、研究的時代使命,利用文獻資源開展宣傳、推廣、傳承工作,喚醒曾經迷失的海洋大國國民,積極參與普及海洋文化知識、培育新時期海洋精神,增強國民海洋意識,營造海洋文化良好氛圍,提高城市競爭力的軟實力。

圖書館宣傳推廣海洋文化的優勢

具有海洋文獻資源集聚優勢。圖書館是文獻資源的集聚地,在海洋文獻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利用等方面有著巨大優勢,可以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區域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發展提供信息資訊;有利于促進海洋意識社會教育,傳承繁榮中華海洋傳統文化;可以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提升全民海洋意識中的重要作用。

具有培育海洋文化的環境優勢。圖書館是社會再教育的大課堂,是學習海洋知識,傳播海洋文明,弘揚海洋先進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當好宣傳推廣海洋文化的宣傳員,引領大眾樹立海洋強國意識、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生態環保保護意識、為大眾提供科學的海洋文化價值觀,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傳播海洋文化,滿足社會大眾對海洋文化知識的需求。

具有無償為公眾服務的人才優勢。圖書館具有一批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館員隊伍,為圖書館開展海洋文化宣傳推廣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圖書館員將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爭當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宣稱員和排頭兵。圖書館員既是海洋強國的實踐者,也是提升海洋意識的宣傳者、海洋文化的傳播者。通過館員的努力宣傳、推廣、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和培育海洋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推進海洋意識教育,提升全民海洋強國意識,弘揚海洋文化,增強海洋強國軟實力。

圖書館海洋文化宣傳推廣實踐——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圖書館為例

學院積極探索海洋人才培養工作,培養了大量的海洋人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是以航海技術、輪機工程為重點,港口物流、郵輪乘務、航運經濟等海洋專業為特色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和輸出都與海洋密切相關。興海強國,教育先行,結合“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及《天津市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社會需求,學院一直致力于現代海洋教育,精心培養海洋應用型人才;積極開展海洋文化相關課題研究,探索天津海洋文化資源的發展利用;加強海洋人文學科建設,推進海洋法學、海洋史學等課程設置,提高師生的海洋素質,樹立正確的海洋價值觀、道德觀、可持續發展觀和海洋國家觀。為國家、地區培養技術精湛,思想過硬的應用型人才,確保海洋人才的供給質量。

圖書館積極建設海洋文獻資源。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圖書館海洋特色文獻資源發展已經初具規模。館藏圖書30余萬冊,期刊500余種、報紙百余份。圖書館結合學院專業特色,建設海洋文獻特色資源庫,通過收藏不同載體的海洋文獻資源,特別是海洋相關的數字資源數據庫,豐富了學院的文獻資源,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平臺。打造了獨具海運特色的海洋數據文化品牌。

海洋文化宣傳推廣的主要內容。海洋國家戰略宣傳方面,利用圖書館網站開展相關海洋事業的政策、法律、規劃宣傳推廣,引導師生關注海洋政策法規和規劃、培育海洋人的家國情懷。

海洋意識教育方面,廣泛開展海洋教育活動。在世界讀書日、重大海洋類紀念日開展知識普及和宣傳活動,如“5.12海洋防災減災日”、“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6.25世界海員日”、“7.11中國航海日”,開展海洋宣傳活動,讓讀者在活動中認知海洋、關愛海洋,進而不斷提升海洋意識。

海洋文化建設方面,營造海洋文化環境。圖書館大廳設有航海家的畫像、積極編輯制作海洋相關的圖片展覽牌,如:船舶發展史、著名海港、世界著名海峽、世界著名港口城市、艦船模型等進行海洋文化宣傳。

宣傳推廣方式:在海洋文化宣傳推廣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圖書推薦:按不同專題每月宣傳推薦海洋文學名著、海洋科普圖書、國內外相關海洋法規、年度海洋發展報告、海洋觀教育等。例如推薦過科普主題《海洋探索》《海洋科教》《向海洋進軍》;海洋文學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海洋觀教育《中國走向海洋》《海洋教育新進展》《國外海洋強國建設經驗與中國面臨的問題分析》等。

圖片展覽:《船舶發展史》《世界著名海港》、《世界著名海峽》《著名港口城市》等專題的活動展板。

專題講座:邀請船長、大副等有經驗的航海人員專題報告,如《金融危機后航運市場分析》。

觀影:收集海洋相關的電影、大型紀錄片,每周二、五下午免費為讀者播放海洋相關的影片、大型紀錄片。如故事片《甲午風云》《大海在呼喚》《怒海爭鋒》《碧海藍天》《亞特蘭蒂斯》《海底兩萬里》;記錄片《大洋》《海洋星球》《七大海洋》《走向大洋深處》《向深海出發》及央視欄目出品的《走向海洋》并撰寫觀后感和影評。

互聯網推廣:依托校園網站、圖書館網站,加強與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互動交流,搭建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與師生交流的“直通車”,讓師生第一時間了解國家、政府、海事管理部門關于海洋事業的各項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大政策等。

新媒介推廣:創新媒體宣傳平臺,利用微信、微博、微電影等等形式把科普知識、故事、傳說分主題,編輯、拍攝成好看、好玩的PPT、微電影、微信故事,寓教于樂讓更多的師生讀者參與宣傳推廣海洋文化及開展海洋觀教育的活動中。如《海運這十年》、《鳥瞰海運》。

舉辦海洋知識競賽、龍舟賽、故事會、參觀海洋館、參觀海洋教育基地等活動。

開展海洋文化相關課題的研究:

論文:《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on China Marine Education關于國民海洋教育的幾點思考》,作者曹青、高東海、馬慶軍,PEER2015(2015國際政治、經濟和教育研究國際會議);《淺析航海院校輪機專業學生職業精神教育》,龐加茂,《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08期;《淺議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類課程教學》,曹青,《課程教育研究》2015(10)期;《秦始皇時期的航海文化》,曹青,《北方文學》2015(040(下)期;《海洋特色數據資源建設的思考》,李子賢,《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12)期;《高等職業院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形成的思考》,李子賢,《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4(01)期;《加強航海類高職院校圖書采訪工作的思考》,李子賢,《中國信息化》學術.2013(07)期;《海運職業學院圖書館職業化特色館藏形成的思考》,李子賢,《海運高職教育探索與實踐》.2010.

專著:《海洋觀讀本》,曹青,2015.

調研課題:《做好“十三五”期間天津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

李子賢、秦立威、曹青,課題編號2015015

編印二三次文獻:每月編制一期《海運高職教育信息資訊》,圖書館編印,提供專題服務。

籌建海洋文化中心:依托圖書館海洋文獻資源籌建建設海洋文化中心,圖書館科研處

海洋文化宣傳推廣的效果。社會效果:將海洋文化宣傳推廣、海洋觀教育融入培養現代海洋人的教育目標,突出了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辦學特色,建立起主動適應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入口,提高了學生解決、解釋和處理海事問題的能力,培養了既掌握海洋專業技術,又瞳得海洋人文科學的復合型人才,增強了人才的競爭力。對學院發展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效果:海洋文化的宣傳推廣,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海洋文化氛圍,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海洋精神氣質和人文氣息。通過加強師生海洋意識教育,培育海洋教育理念,不斷開展海洋教育實踐活動,有效普及了海洋科學知識;將海洋意識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引導學生樹立海洋強國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對學院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起到推動作用,為海洋教育事業及地區海洋文化不斷發展貢獻了力量。

圖書館工作效果:通過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圖書館宣傳推廣海洋文化的案例可以看到,在國家海洋戰略中圖書館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負著傳承與創新海洋文化,培育現代海洋精神、普及海洋科學知識的重任。各級各類圖書館要承擔起開展海洋文化宣傳推廣的使命,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利用文獻資源聚集的優勢開展海洋文化宣傳推廣,加強海洋觀教育,提升國民海洋意識,讓大眾了解我國的海洋國土、海洋國情、營造海洋文化氛圍,關注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服務區域海洋經濟文化發展。

構建圖書館與文化教育機構的聯動機制,開展海洋文化宣傳推廣的策略

加強圖書館與文化教育機構的協作協調。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規劃強調: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體系。圖書館要積極推動海洋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利用海洋文獻資源加大對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宣傳推廣力度發揮圖書社會教育職能,積極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建設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海洋科普基地,海洋意識教育逐步向社會宣傳推廣,要逐步形成政府主導與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格局。

開展海洋文化終身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文化素養。海洋教育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基石,這是美國海洋學者的通識,美國海洋工作報告《21世紀海洋藍圖》倡導“終身海洋教育”基本思想就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提高全民族對海洋的重要性的認識,提升美國公民的海洋文明素養,培養和造就未來的頂尖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

我國雖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在全民族層面匕始終缺乏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認知,圖書館應該把握時機,積極參與國家海洋發展戰略。開展海洋科學普及和海洋觀教育。在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中,所有^、都要進行終身海洋教育,從根本匕培養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提高全民海洋文化素養。學習海洋、尊重海洋、探索海洋、利用(經略)海洋、維護海洋權益與捍衛海洋主權。只有形成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一個國家實現海洋崛起才能具備堅實的基礎。

開展海洋文化資源普查,搭建數據平臺。針對公眾整體海洋意識淡薄、海洋意識宣教活動規模小、公眾參與渠道不暢、海洋知識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等問題,各級各類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部分,公益性文化陣地,要緊跟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步伐,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構建聯動機制,要挖掘館藏中的海洋文化資源,開展海洋文獻資源、涉海歷史檔案、史志、涉海藏品的收集整理,有條件單位建立專門的海洋文獻資源數據庫,開展海洋文化資源普查,搭建數據平臺,申請海洋文化相關課題的研究,把圖書館的海洋文獻資源調動起來,凝聚合力,共建共享,打造天津海洋文化品牌,提升圖書館文化內涵,提高天津海洋文化軟實力、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力。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2篇

一、地方責任文化資源研究的現實意義

(一)責任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開展責任文化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對于培養有責任感、使命感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責任教育與地方責任文化的對接是創新責任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融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責任行為教育為一體的責任文化建設要體現時代性、地方性,也就是說要“接地氣”。以寧波為例,寧波地方文化中的“寧波幫”精神、港口海洋文化、藏書文化是非常寶貴而富有生命力的責任文化資源,蘊含創新、務實、奉獻、誠信等民族精神和責任品質,將責任教育與寧波地方責任文化對接融合,能有效提高責任教育的實效性。

(三)責任教育與地方文化的對接,可以有效提煉和挖掘兩者融合的契合點、創新點和著落點。責任教育需要有效的載體和豐富的地方資源,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生動性。從豐富的地方文化中提煉責任文化素材,突出責任文化建設的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創新特色。

二、寧波地方責任文化資源分類

通過對寧波地方文化資源的廣泛實地調研發現,寧波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文化根脈發達,文化資源非常豐厚。比如包玉剛等寧波幫文化、天一閣范欽藏書文化、靈橋文化、北侖港港口文化、石浦開漁節海洋文化等,都彰顯責任。寧波地方責任文化資源可以細分為寧波商幫文化、海洋港口文化、藏書文化、三江口文化“四大模塊”的責任文化資源。

三、寧波地方責任文化資源內容

(一)寧波商幫文化中的責任文化資源?!皩幉◣汀狈褐概f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在創辦近代企業過程中,寧波幫涌現了一大批影響廣泛的企業家、金融家,形成了寧波幫近代企業家的群體。寧波幫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廣泛的社會關系、強烈的時代責任,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商幫。最具典型代表的是世界十大船王之首包玉剛,鎮海莊市人。1955年他以一條舊貨船起家,開始從事海上航運事業。經過20多年的奮斗,包玉剛建立起環球航運集團,到70年代末,他經營的航運集團居世界航運業之首,成為世界船王。1984年,包玉剛回家鄉寧波探訪,開始投資教育和實業,回報家鄉。1985年,由包玉剛總捐資2000萬美元、占地1283畝的寧波大學,在他的老家莊市附近舉行了奠基典禮。

寧波幫典型代表還有華夏捐資興教第一人邵逸夫、香港鐘表大王李惠利、香港毛紡業大王曹光彪、寧波紅幫裁縫創始人王才運、希望工程“功臣”趙安中等,他們不僅熱心捐贈家鄉建設,而且捐贈全國各地。寧波幫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實業救國、回報社會的行列中,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捐贈款已多達55億多元,惠及全國31個省市。寧波幫之所以創新致富后能想著回報社會,是因為寧波幫對家鄉、對國家富有責任感和歸屬感。寧波幫文化、寧波幫故事是非常寶貴的責任文化教育資源。

(二)寧波海洋港口文化中的責任文化資源。鄧小平曾說:寧波有兩個優勢,一是寧波港,二是寧波幫。自唐代以來,北侖就陸續開辟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逐步發展為中國大陸著名的深水良港“東方大港”。寧波的城市形象主題口號為“書藏古今,港通天下”,進一步說明北侖港的重要文化地位。港能通天下,除了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外,更主要的是“海港人”的責任和堅守。寧波北侖港的港口文化非常豐富,形成了“創新、爭先、包容、守信”的城市精神,樹立了“航海文化、宗教旅游文化、賽事文化、創意文化、現代商務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寧波除了港口文化外,還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比如石浦開漁節形成的片區海洋文化。海納百川,海洋文化帶給人一種歸宿感、認同感、責任感,能增強責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寧波藏書文化中的責任文化資源。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藏書文化盡顯藏書責任。天一閣一度藏書7萬余卷,但到了近代,由于吏治腐敗、盜竊和自然損毀,書籍僅存1.3萬余卷。盡管遭遇社會動蕩,范氏后人和寧波熱心人士對天一閣的保護并沒有停止。1933年臺風造成天一閣毀壞,寧波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將寧波府學內的尊經閣遷移至天一閣內。后來經過查訪和募捐,書籍達到30萬卷。天一閣的主人范欽一心讀書、抄書和收藏書籍,愛書如命,為了保護藏書,煞費苦心,制定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禁火入閣”、“曬書防潮,蕓草防蠹”等保護藏書的家規,留下了典籍搜求、藏書艱辛等感人故事。古謂“著書難,藏書尤難”,在這些藏書事跡和藏書文化中,體現的不僅是對圖書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還有藏書人那堅貞的品格和堅守的責任。所以,藏書文化中處處是責任文化。

(四)寧波三江口文化中的責任文化資源。

寧波三江口屹立著一座交通的大橋——靈橋。靈橋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歷經滄桑直到現在,屹立不倒,訴說著造橋人的責任故事,彰顯著靈橋的責任精神。寧波靈橋于1936年建成通車,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生和新江記營造廠竺泉通設計中標,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工程承包。靈橋雖然用外國材料、掛洋行牌子,但實際上設計和施工都是寧波人。靈橋建成后歷經滄桑,遭受過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轟炸,在寧波解放后遭受過國民黨轟炸機的轟炸,靈橋上路面、鋼梁上彈孔累累,但靈橋仍牢固屹立在奉化江上。造橋人賦予了靈橋“堅強”的品質,靈橋時刻在訴說著造橋人的責任故事,傳承著造橋人的責任文化。

寧波三江口文化頗具典型的還有江廈街。自清朝末年以來,曾經有過一句諺語:“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苯瓘B街歷史悠久,宋代時江廈一帶就是寧波(當時稱明州)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曾是寧波商貿最繁華的地方,名聞大江南北。到了清末民初,江廈街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乃至今日,江廈街一帶的天一廣場商圈也是寧波最為繁華和典型的商貿中心。江廈街的時代繁華傳遞出來的是商貿人的誠信、責任品質的傳承,是責任文化的又一個典型代表。

參考文獻:

[1]傅祖棟.依托寧波地方文化,創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職教通訊,2010.03.

[2]朱亞文.論地方文化視域中的學校文化建設.江蘇教育研究,2010.13.

[3]陳在鐵,張玉.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資源探析.黨史文苑,2010.08.

[4]陳祖芬.走進寧波.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9.

[5]黃文杰.悅讀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6.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3篇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海南發展海洋旅游帶來了機遇。海洋旅游的快速發展為旅游目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隨著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 游客大量涌入, 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一方面是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另一方面, 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資源, 對文化元素的融合較少。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離,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因旅游而生動活潑, 旅游因文化而豐富深刻。為了實現海洋旅游的經濟效益、維持海洋生態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 并使得海洋旅游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必須實現海洋文化與海洋旅游有機融合, 使海洋旅游產品要更多體現文化內涵, 積極發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關理論基礎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 以海洋資源為基礎, 以海水、陽光、沙灘為主要內容, 為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海洋游覽、度假、娛樂等活動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海洋旅游包括濱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島旅游等。其中濱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 逐漸發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構成, 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中, 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 調整人與海洋關系, 并融合歷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項要素與文化中加諸于人類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效應的綜合體現。海洋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民間文化、海洋景觀文化、海洋節慶文化和海洋經濟文化等。

2.3 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 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娛、購六要素都不可能脫離文化影響。文化是旅游的內涵, 旅游本身又是一種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單純是文化的旁觀者, 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從精神層面看,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促使人們產生旅游動機的驅動力是對于社交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追求, 很明顯這是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是通過旅游活動中的文化元素才能體現的。大眾旅游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而文化差異帶來的好奇心是促使人們進行旅游活動的主要驅動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靈魂, 發展海洋旅游則要把海洋旅游資源的陽光、沙灘和海水與歷史人文要素充分結合起來, 才能形成一種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滲透, 具有豐富內涵的新的旅游組合資源, 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文化經濟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發展現狀

3.1 海洋旅游資源豐富

海南位于我國最南端, 是我國唯一的熱帶省份, 也是中國最大海洋省份, 約占全國海洋面積的三分之二, 是全國海洋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海南的熱帶海島景觀富甲天下, 擁有2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是陸地面積的60多倍, 海岸線長達1528公里, 多為優質沙灘, 可開發成具有世界規模的海濱度假休閑康療旅游勝地。海南島的海岸有84個港灣可開發成港口, 已開發20多個, 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

3.2 海洋文化資源潛力巨大

海南海洋歷史文化無論是海南的海洋自然歷史, 還是海南的海洋人文歷史, 都是構成今天人們對海南海洋資源所有認識積淀的要素。首先, 海南擁有獨特的海洋生活和生產習俗文化, 海南居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的歲月中, 形成的生活方式對于尋求當地獨特生活體驗的游客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其次, 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遠流長, 包括天妃信仰、媽祖文化不但一直傳承于漁民的生活中, 還在海南的文學藝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如今已經開發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發展呈現新動態

在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 海南海洋旅游開發的步驟越來越快, 更多的群體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發展呈現出新的動態:一是海島旅游, 特別是無人島備受旅游開發商的青睞, 但礙于制度約束, 現在處于蠢蠢欲動的狀態;二是海上旅游活動, 海南有著極佳的港口區位優勢, 所以為郵輪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 從而也為旅游者帶來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現存的問題

4.1 重經濟效益, 輕文化品質

隨著近年來大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游客的大量涌入, 導致對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忽視, 在獲取了經濟利益的同時, 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造成海水污染、沙灘泥質化、生態系統失衡。此外, 由于旅游產品中文化元素體現不夠, 海南許多社會風俗習慣被外來旅游者干涉并改變, 旅游者對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體驗降低等, 也就導致海洋旅游產品單一, 品味不高, 難以開發較高層次的旅游產品, 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礎設施, 輕文化市場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發展中, 重點建設的還是濱海的豪華酒店、規模漸大的碼頭港口、不斷引進新的水上運動項目等, 很多時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反觀海洋文化市場建設非常緩慢,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藍色海洋文化的代表, 雖然豐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內涵, 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開發中, 旅游文化體現的非常少。而能體現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產品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體驗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資源的旅游活動, 能體現獨特海洋文化內涵的項目比較少, 游客的文化記憶較淺。

4.3 融合途徑創新不足

海洋旅游與海洋文化的融合, 并不是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簡單疊加, 而是在旅游產品中能體現出獨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 把海洋旅游資源的各種要素與海洋文化資源的各種要素有機融合并相互滲透, 重新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資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動中, 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 游客在體驗的時候只是單純參與飲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 至于文化背后的歷史淵源、海南獨特的海洋文化等, 游客并不明確。

4.4 軟件環境與制度規范需加強

海洋文化與海洋旅游融合發展, 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軟件環境和完善的制度規范體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廣, 涵蓋的市場層次、管理部門較多, 交叉重合現象普遍, 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規范難以適應海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場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個管理部門的協調溝通, 對應的管理制度和協調機制需要加強。

4.5 復合型人才不足, 專業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對人才的要求比較高, 既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 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經營管理規律, 此外還要有一定的產業經營管理的素質和能力。但中國目前尚缺乏培養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平臺, 企業沒有相對應的培訓機構, 而專業的院校教育又比較單一薄弱, 只能在某個方面能發揮其作用, 做不到面面俱到, 不能充分滿足市場的需要。

5 促進海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途徑

5.1 找準文化與旅游的契合點

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 體現海南海洋旅游的國際地位, 就需要在開發的海洋旅游產品中注入文化內涵, 提升文化品位, 展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時在提高旅游服務中增加文化知識, 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層次, 讓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獨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的項目有25個, 一些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所以應鼓勵具有國家級水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并通過媒體進行宣傳造勢。同時對于其他海洋旅游產品可以把海南當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風滲透其中, 文化需求是屬于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 既能吸引游客對文化的追求, 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5.2 從雙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與海洋文化的雙向融合發展向多元融合延伸, 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區位優勢和國家給予的政策, 積極發展郵輪旅游、游艇旅游、無居民島觀光等海上休閑旅游, 同時積極挖掘歷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資源, 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等優勢品牌, 搞活文化會展旅游。特別是發展海洋節慶會展業, 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展銷以及會議等, 提升海洋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 獲得更為優質和廣泛的資源。此外, 還可以發展海洋休閑體育產業, 它是文化產業與海洋休閑活動相結合的產業類型, 既可滿足消費者療養、度假、娛樂的愉悅享受, 也可以使消費者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刺激性和挑戰性。

5.3 推進部門聯動的管理機制構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發展離不開主管部門、企業主體的積極參與。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門分割造成的管理難題, 建議構建多個部門協同管理的溝通機制, 定期溝通協商處理海洋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的難題。條件成熟時, 對行業管理中的職能劃分進行優化, 保證海洋文化旅游市場發展的機制順暢, 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構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為了滿足海洋旅游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可以實行政府、企業、學校三方機構聯合培養人才的計劃。政府提供政策法規的保障, 可以保證人才培養能夠統一規劃, 并健康有序、系統化的進行;企業提供實踐平臺, 既可以與市場同步, 接受最新的市場信息, 掌握最新的技能, 又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緊缺人才;學校則可以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特點, 制定培養方案和加強人才理論知識的學習, 也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長期穩固的實習基地。

5.5 積極營造市場發展所需軟環境

首先, 創新管理體制, 政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海洋文化旅游企業創造可預期的經營環境中, 并協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關系, 對企業的運營管理不做過多干涉。其次, 通過完善市場機制, 加強文化市場的建設和培育, 監督市場運作, 為文化旅游企業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最后, 通過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規范市場秩序, 凈化市場環境, 促使合理化競爭, 保證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潔.發展海島旅游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生態科學, 2002, 21 (2) .

[2]湯學敏, 胡麥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濱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島為例構建文化承載力模型實證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 2012, 28 (28) .

[3]劉桂春, 韓增林.我國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義探討[J].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5, (3) .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4篇

一、我國海洋文化的現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大陸文化,也創造發展了海洋文化。然而,由于歷史上根深蒂固的重陸輕海、閉關鎖國、靠天吃飯、知足常樂的國策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近代工業革命后各國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尤其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禁海”政策等,導致我國海洋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幾百年來,我國的海洋文化衰落了。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提倡“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而海洋提不到應有的位置,海洋的國土意識也逐漸被人淡忘,海洋經濟也主要是海洋捕撈和海上交通,海洋文化更不可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那個時期如果有海洋文化的話,充其量也只是海防文化,是防止資本主義通過海洋對中國的滲透和侵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海洋的春天來到了。1996年制定了《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1998年頒布了《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白皮書,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海洋,200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海洋列為專章,對海洋管理工作及海洋經濟發展作了全面規劃部署。在其后出臺的《全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又把海洋作為五大重點優先發展的戰略領域。2008年,國務院又批復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統籌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伴隨著我國海洋事業的迅猛發展,以開放、開拓和進取為主題的海洋文化也得到發揚光大。

但是從海洋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業性和利益性,這也是海洋文化得以發展的原動力。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大規模、高強度的海洋開發加速了我國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惡化,加劇了海洋環境災害發生的頻度,直接威脅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也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因而,構建更為先進的海洋文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構建先進的海洋文化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海洋經濟已經從傳統的海洋捕撈、航運,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海洋漁業、海水利用、港口及臨海產業、海洋油氣開發、海洋化工業、生物工程、濱海旅游等在內的新興海洋產業體系。1979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僅64億元,到2007年已高達24 929億元,海洋產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11%,主要產業門類已達12個。這表明,我國的海洋經濟開發正依其強大的擴張力,向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快速突破,這既是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又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既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據《2007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盡管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依然面臨巨大的壓力。這主要包括:近岸局部海域水質略有好轉,但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4.5萬km2,陸源污染物質排海問題相當突出,約87.6%的陸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溢油事故,赤潮等突發性污損事件增多,損失巨大。

人類以海洋的統治者自居,以征服海洋為己任,貪得無厭地向海洋索取,依靠犧牲海洋生態環境謀得發展,走上了一條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發展道路。而當前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任何時代,人類與海洋的不和諧也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嚴峻和復雜。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與時代相適應的思想文化上與時俱進,沒有思想文化的進步,就不能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應立足于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充實整個民族的海洋文化內涵,強化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要以先進海洋文化為基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和諧海洋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使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

三、用先進的海洋文化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海洋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等多種功能,對構建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關系,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 用先進的海洋文化武裝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自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先進的海洋文化,是善待人們自己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使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這對國家或企業的價值和行為取向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因為一個國家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范標準,如果涉海相關產業在價值和行為的取向與海洋文化的系統產生悖逆現象,海洋文化會進行糾正并將其引導到國家海洋整體的價值觀和規范標準上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礎國策,目的是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并使之成為海洋文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用先進的海洋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引導人們自覺關心、支持、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2. 創造保護海洋環境的海洋文化氛圍,約束和規范人們開發海洋的行為

海洋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海洋文化的約束不同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硬性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軟約束和規范,產生于海洋界整體的文化氛圍、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這些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各成員產生心理共鳴,從而使每一個社會個體認同海洋環境保護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繼而達到在海洋開發過程中改變過去重開發輕保護等錯誤做法,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和諧、持續發展的道路。

3. 發揮海洋文化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輻射帶動作用

海洋文化與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所有沿海地區的人都具有先進的海洋文化精神。沿海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條件,它還與一個地區特定的歷史傳統,生計方式和產業結構相聯系。即使同屬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對海洋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個地區人們的思想認識比較超前,海洋環境保護的意識已深入人心,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得較好,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了有效保證;而另一地區思想認識上比較落后,仍在犧牲海洋環境謀得經濟發展,海洋資源趨于枯竭。上述兩種狀況的出現,表面看是法律方面出現了問題,但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問題,暴露出是海洋文化的先進與落后。先進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本地區發揮作用產生影響,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交往等)對相鄰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海洋文化的傳播將幫助樹立地區或企業的良好海洋環境保護公眾形象,提高地區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國家評選環保模范企業、環保綠色產品等都會加強先進海洋文化的傳播,從而輻射帶動落后地區和企業提高環保意識,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4. 建設先進的海洋文化,降低海洋環境保護的成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鑒于日益嚴峻的海洋狀況,相繼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法規,這些法律制度雖然不盡完善,但基本構建了我國海洋環保的法律體系。與此同時,國家及各沿海省市陸續建立了隸屬各職能部門的“環境監理”、“中國海監”、“中國海事”等執法隊伍,執法飛機、執法船舶及各種相關的儀器設備也在廣泛使用,國家財政為此投資巨大。但我國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海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這說明如此高投入的執法成本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狀況。我們暫時拋開體制問題,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這是因為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環境管理部門的執法、使用海洋的守法行為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海洋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就不可能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簡單,而是要經常上演“貓捉老鼠”的游戲。例如,在蓬萊、長島海域的非法采砂行為,雖然海洋執法部門經常進行法律宣傳,多次依法進行取締,但非法采砂活動并未完全停止,違法者與執法部門打起時間差,偷采海砂的現象屢禁不止,且愈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基于心理契約的海洋文化而相互對立,那么就不可能出現環保部門公正執法,相關企業遵紀守法這種應有局面,造成無休止的違法、反復執法,從而導致海洋環境保護成本的大幅上漲,對國家利益、企業長遠利益和環境保護國策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擁有基于心理契約的先進海洋文化則不同,它能使看似矛盾的雙方達成共識,從而降低海洋環境保護成本。

5. 海洋文化與海洋環境保護是構建和諧海洋、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兩個相互依賴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都是以海洋為前提,二者是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海洋經濟是海洋文化的基礎,沒有海洋經濟就不會產生海洋文化。只有大力弘揚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才能促進海洋經濟的繁榮,帶動海洋產業和涉海行業的發展,海洋經濟的發展,促進海洋文化的繁榮,二者相輔相成。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5篇

一、海洋文化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20世紀80年代前, 海洋文化還沒進入國內研究者的視野。國內海洋文化研究發軔于80年代末, 學界對海洋文化進行系統研究并納入學科建構則始于90 年代。新世紀以來, 海洋文化已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乃至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 海洋文化的內涵

著名海洋研究學者曲金良教授對海洋文化的定義是:“海洋文化,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和體系, 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 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 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 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 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雹俸喲灾? 海洋文化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 是人與海洋互動關系的結果與產物。

從廣義上說, 海洋文化的內涵包括四個層面, 一是海洋物質文化層, 二是海洋精神文化層, 三是海洋制度文化層, 四是海洋行為文化層;從狹義上看, 海洋文化主要指海洋精神文化, 包括海洋意識 (觀念) 、海洋文化哲學、海洋漁業精神、海洋民間信仰、海洋神話傳說、海洋文學藝術、海洋科學理論等, 其中海洋意識也叫海洋觀, 是深層次的海洋精神文化。

(二) 海洋文化的時代價值

1.海洋文化是保障海洋強國戰略實施的軟實力

世界近代史表明, 大國崛起、民族強盛、國家興旺與海洋息息相關。21 世紀, 隨著陸地資源的枯竭, 走向海洋成了世界強國共同的戰略選擇。唯有走向海洋, 才能擁抱世界。我國雖為海洋大國, 但如何將我國從海洋大國建設成海洋強國, 是一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戰略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雹诤Q髲妵母偁幖仁呛Q罂萍?、海洋經濟、海洋軍事等海洋硬實力的拼搏, 也是海洋文化、海洋意識、海洋戰略等海洋軟實力的較量。海洋軟實力所產生的文化吸引、價值認同和制度規范, 對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 強化國民海洋意識, 普及海洋文化教育, 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 是實施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迫切要求和必要保障。

2.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有人認為, 海洋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 主要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所產生的獨具區域特色和鮮明海洋特征的文化現象。海洋文化與沿海地區的海洋經濟相互依存、共榮共生。海洋經濟催生海洋文化, 為海洋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海洋文化反過來影響海洋經濟的運作模式, 為海洋經濟提供智力支持, 產生良好的社會效能和經濟效益, 推動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海洋物質文化、海洋精神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為文化等文化軟實力, 既能推進區域海洋文化產業和海洋經濟的發展, 又是沿海高校不可多得的文化教育資源。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 海洋文化具有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將不斷產生新的活力, 催生新的生產力, 激發區域的永續發展力。因此, 打造區域特色海洋文化, 充實海洋文化教育, 強化區域文化軟實力, 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堅定支撐。

3.海洋文化是高職海洋人才培養的驅動力

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與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大批海洋人才。海洋人才是指“在海洋經濟、管理、科研、教育和服務等領域的就業人員中, 具備一定的海洋人文素養和海洋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 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海洋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③國務院2008年2月發布的《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一文提到:“把普及海洋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在中小學開展海洋基礎知識教育。加快海洋職業教育, 培養海洋職業技術人才?!雹芎Q蠼逃茄睾8呗氃盒E囵B海洋職業技術人才的基本途徑, 尤其是海洋文化教育對海洋人才培養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海洋文化包蘊的“開放交流精神、博大兼容精神、剛毅無畏精神、開拓探索精神、重商勤勉精神、自由平等精神”, ⑤是海洋職業人才的重要精神養分。因此, 凝煉海洋文化精神, 深化海洋文化教育, 加強文化教育軟實力, 是高職院校海洋人才培養的驅動條件和質量保證。

二、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和高職學生海洋意識的淡薄

海洋文化緣海而生, 它與大陸文化共同鑄就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深厚根基和創新動力。海洋文化對海洋人才培養、區域經濟發展和強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但由于受重陸輕海傳統觀念的影響, 我國海洋文化教育長期缺失, 高職學生海洋意識較為淡薄。

(一) 中國重陸輕海觀念的影響

中國背靠歐亞大陸腹地, 東臨太平洋, 形成了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海陸俱備的地理格局, 自古便創造了璀璨的海陸文明。正如海洋文化研究專家陳國燦所言:“在以中原為代表的內陸腹地孕育出發達的大陸文化的同時, 以東南為代表的沿海地區積淀起深厚的海洋文化?!雹薜情L期以來, 中國的主流文化被黃土文化、農耕文明、大陸文化所占據, 藍色文化、海洋文明、海洋文化處在被視為文明“蠻夷”的邊緣位置, 受到忽視和存在偏見。受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安土重遷的民眾心理及“舍海而注意于陸”思想的影響, 阻礙了中國社會向海洋發展的歷史步伐。這種重陸輕海、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 造成了人們海洋資源、海運貿易、海疆海防、海洋權益等海洋意識的缺乏, 形成了國人對土地的深厚依戀和對海洋的淡漠遺忘, 因而也遮蔽了海洋與海洋文化的價值。

盡管海洋文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如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漁業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民間信仰、海洋文學藝術、海洋生態文化、海洋景觀文化、海洋商貿文化、海洋科技文化、海洋軍事文化等, 但這些厚重的精神文化遺產并沒有得到良好傳承, 我國的海洋文化教育長期處于缺位的狀態。

(二) 高校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

截至2014 年7 月, 全國高等學校除獨立學院共2 542 所, 以海洋命名的大學僅有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 后4 所從水產學院升格而來, 以水產類專業為主干。其他如“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也設置了相關的涉海專業”。⑦可見, 海洋教育在整個普通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極小, 且以自然科學為主, 專業性強, 難以承擔全民海洋文化教育的重任。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興起, 出現了幾所海洋類職業技術學院, 如青島遠洋船員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等, 主要集中在海上航運領域, 培養海洋技能型人才。目前, 1 228 所全國高職院校, 包括沿海地區的眾多高職院校, 絕大多數未設置海洋類專業, 基本不實施海洋文化教育。盡管所有高職院校都設有國防教育課程, 但很少涉及海洋國防知識, 全面的海洋意識培育就更為罕見。有些地處沿海的高職院校, 偶見海洋文化類課程, 也僅是個別教師憑個人興趣愛好開設的公選課或通識課, 因沒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和專用教材, 教學效果難以評估。即便有幾門高質量的海洋文化教育課程, 因覆蓋面小, 對學生整體的海洋文化素養的提升只能起到杯水車薪的微弱作用, 高職學生的海洋意識淡薄。海洋文化教育在高職課堂的缺失, 無疑是高職學生海洋意識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 高職學生海洋意識的淡薄

意識, 一般是指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昂Q笠庾R是人們對海洋的心理感知和價值認識, 包括人類與海洋的關系、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雹嗪Q笠庾R (海洋觀) 是海洋文化的靈魂與核心。

筆者對任教的學校公共課和公選課7 個班級320名學生做過一次關于“高職學生海洋意識”的問卷調查, 涉及國際學院、電信學院、工商學院、服務外包學院、海天學院、化工學院、建筑學院、藝術學院的23 個專業, 生源地為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河南、貴州、四川、甘肅、新疆, 以浙江學生為主。盡管是小樣本調查, 但具有代表性意義。

1.對海洋常識和海洋國土的了解

在被調查對象中, 只有16%的學生知道海洋占地球面積的71%, 能準確描述海洋深度的學生比例僅為8%。詢問我國的國土面積一項, 95%的學生認為是960 萬平方千米, 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就是我國的全部領土, 只有5%的學生了解我國還擁有被稱為“藍色國土”的接近三分之一陸地面積的約300 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能說出我國四大近海的學生比例為25%, 能說出我國四大島嶼的學生比例為7%, 而能對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海洋國土概念準確理解的學生人數幾乎為零。調查結果顯示, 高職學生的海洋基礎知識貧乏, 相關概念模糊, 海洋國土意識淡薄。

2.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的認知

大多數學生反對過度捕撈漁業資源, 但仍有31%的學生認為“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無窮無盡, 過度捕撈不會造成多大危害”。70%的學生對“海洋上微小的浮游生物與人類生活有沒有關系”表示不關心。多數學生聽說過赤潮, 但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知道赤潮是海洋環境被破壞的結果, 對于“海洋被污染后, 是否會影響人類生活”, 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不會。對于“海洋防災減災的知識”, 僅有不足兩成的學生表示了解或了解一些。調查結果表明, 沿海地區的高職學生對海洋漁業資源萎縮和海洋環境日益惡化的事實了解不夠, 關注度不高, 而且缺乏海洋防災意識。

3.對海洋主權和海洋安全的態度

大部分學生欠缺對南海問題的關注, 95%以上的學生沒聽說過三沙市的設立。對于“你是否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我國釣魚島的地理、歷史和日方爭議的來龍去脈”等問題, 表示主動全面地了解的學生比例為6%, 主動了解一部分的學生占13%, 沒有主動去了解、但是比較關心的學生占比為67%, 沒有主動去了解、無所謂的學生比例為9%, 和我無關、不關心的學生占比5%。同時, 72%的學生主張堅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調查結果表明, 高職學生內心有較強的海洋主權意識, 但是主動性有待加強。

4.對海洋宣傳、海洋教育的認識

86%的學生不知道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同樣比例的學生感覺“我國公眾能夠接觸海洋宣傳活動的機會十分有限”。90%以上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在大學里開設海洋類課程, 非常有必要接受海洋文化教育以增強海洋觀念, 非常有興趣參觀海洋博物館, 非常愿意參加海洋實地考察。調查結果顯示, 社會各個層面海洋宣傳渠道和宣傳力度不足, 學校海洋文化教育又長期缺位, 難以滿足學生了解海洋、認識海洋的愿望, 由此造成學生海洋意識的嚴重欠缺。

三、建構高職海洋文化教育體系的對策措施

沿海地區高職學生的海洋意識尚且如此, 遑論內陸地區的高職學生了。海洋意識作為海洋文化的靈魂, 是中國實現海洋強國夢想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礎。提高海洋意識既是海洋事業發展的需要, 也是國家發達強盛的要求。因此, 必須科學建構高職海洋文化教育體系, 提升學生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素養。

(一) 突出海洋意識, 確立海洋文化教育理念

我國是擁有18 000多千米大陸海岸線、6 500多個500平方米以上島嶼、約300萬平方千米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胺叛廴? 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 海洋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國的戰略利益, 牽動著我國的經濟命脈, 影響著我國的安全和社會穩定?!雹岬L期以來受重陸輕海傳統歷史和文化觀念的影響, 國民海洋意識十分淡薄。為了貫徹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目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是要大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沿海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和國家海洋事業發展接班人的主陣地之一, 擔負著輸送具有現代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素養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 必須確立高職海洋文化教育新理念, 重視海洋, 讓學生深入了解海洋, 認識海洋, 強化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文化素養, 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從事海洋事業, 推進海洋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

(二) 重視物化環境, 營造海洋文化校園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 對人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構筑富含海洋文化特色的校園物化環境, 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濃厚的海洋文化氛圍, 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第一, 可在校園文化設施上, 通過海洋主題的標志建筑、文化廣場、休閑場所、自然景觀的建設, 充分釋放海洋文化氣息;第二, 在人文景觀布置上, 可以建設海洋文化長廊呈現我國海洋文明發展史, 設置海洋文化宣傳窗介紹海洋社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的最新動態, 置放海洋文化名人雕像展示他們對海洋歷史、海洋文明的貢獻, 校園的湖、園、林、路、樓的命名都可以帶上“海味”, 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第三, 在藝體活動設計上, 可以引入舞龍舞獅海洋民俗活動, 用海洋漁民畫裝飾海洋主題繪畫教室, 用漁業用具船、篷、櫓、槳、錨和其他涉海物件模擬海洋生存環境, 架構海洋素質拓展訓練營, 讓學生體驗海洋原生態文化。

(三) 優化課程設置, 構筑海洋文化教學體系

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徑, 海洋文化教育也要通過教學主渠道加以實現。通過海洋文化教育教學, 學生了解海洋文化常識, 感受海洋文化精神, 培育海洋文化素養。首先應開展海洋文化通識教學。建設一門海洋文化概論精品課程, 作為全校學生的通識必修課, 開設與海洋文化相關的公共選修課, 滿足部分學生對海洋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其次需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海洋文化。開設海洋文化類專業選修課, 也可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海洋文化內容。如物流專業滲透海洋港口文化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強化海上貿易文化教學, 旅游專業重視海洋景觀文化教學, 中文專業增設海洋文學作品教學等。三是加強海洋國防教學。在始業教育的國防課程中, 沿海高校尤其要全面增設海防知識, 讓學生了解國際海洋規則, 提升國家海權意識。思政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加大對海洋政治、海洋經濟和海洋軍事熱點的關注, 以增強學生對海洋強國戰略和實現中國夢的認識和信心。

(四) 搭建多元平臺, 組織海洋文化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課內教學向課外的延伸, 是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體驗海洋文化生活, 拓寬海洋文化視野, 掌握海洋文化技能。首先應搭建校內實踐平臺??山M織海洋文化論壇, 邀請海洋專家舉辦講座;成立海洋文化社團, 開展海洋相關活動;舉辦海洋文化節系列活動, 如海洋科技文化節、火紅青春海洋節、藍色非遺文化節等。第二, 組織校外涉?;顒???蓞⒂^海洋文化博物館, 如浙東沿海的高職院??蓭ьI學生參觀位于舟山的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臺風博物館、中國燈塔博物館、中國海防博物館、中國島礁博物館和中國鹽業博物館;參與大型海洋節慶活動, 如中國海洋文化節、開漁節、祭海謝洋節、國際海洋沙雕節;組建海洋社會調研小組, 體驗海島漁村生活, 考察海洋民俗文化, 如海洋漁歌、海洋諺語、海洋民間故事的田野采風。第三, 需加強海洋競技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海洋文化知識競賽、海洋文學作品寫作大賽、海洋詩歌朗誦比賽、我愛海洋演講比賽、海洋景區導游比賽、船模制作比賽、海洋創意廣告比賽等, 踐行海洋行為文化, 升華熱愛海洋的情感。

(五) 整合各方資源, 形成海洋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 高職院校開展海洋文化教育, 需要整合各方資源, 形成教育合力, 方能實現培養學生海洋文化素養、提高學生海洋意識的目標。國家需盡快出臺海洋文化教育政策, 建立健全各項政策法規制度;政府、區域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給予學校海洋文化教育經費的大力支持, 從財政上保障海洋文化教育的有效實施;學校層面要形成黨政一把手負責, 上下同心、齊抓共管的海洋文化教育科學機制,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海洋文化教學師資隊伍, 保障海洋文化教育教學質量, 加強海洋文化理論研究和田野調查, 以期在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藝術、海洋文學、海洋民俗、海洋旅游、海洋貿易、海洋教育等海洋文化領域都能有所建樹, 多出研究成果, 以指導教學實踐。此外, 我國應充分借鑒域外經驗, 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都非常重視海洋文化教育, 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學習。

四、結語

海洋文化教育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加強高職海洋文化教育, 不僅是提升學生海洋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 也是服務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自覺選擇, 更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海洋意識和海洋人才的培養, 并非一朝之功, 需要長期的努力。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 充分認識海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做到理念到位、措施得當、保障有力、注重效果, 扎實推進高職海洋文化教育向規范化、常態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為強國夢、復興夢的實現做出努力和貢獻。

摘要:高職學生占據大學生群體的半壁江山, 他們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由于受重陸輕海傳統觀念的影響, 我國海洋文化教育長期缺失, 高職學生海洋意識淡薄。海洋文化對海洋人才培養、區域經濟發展和強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因此應加強海洋文化教育, 并從五個方面建構高職海洋文化教育體系, 這五個方面分別是確立海洋文化教育理念、營造海洋文化校園氛圍、構筑海洋文化教學體系、組織海洋文化實踐活動、形成海洋文化教育合力。

關鍵詞:高職,海洋文化,教育

注釋

1 曲金良:《發展海洋事業與加強海洋文化研究》, 載于《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1997年第2期, 第1-3頁。

2 老子:《道德經》,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年, 第81頁。

3 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 (2013年卷)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 第346頁。

4 《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 http://www.huaxia.com hxhy/hykf/2011/08/2523974_4.html, 2011年8月2日。

5 張開城:《海洋社會學概論》,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年第170頁。

6 陳國燦:《海的詮釋:中國傳統海洋意識的歷史考察》, 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4年10月17日, 第A04版。

7 吳衛衛:《試論發展海洋教育的時代價值》, 載于《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4年第2期, 第123-125頁。

8 陳艷紅:《發展海洋文化的關鍵在于海洋意識教育》, 載于《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第4期, 第12-15頁。

海洋文化旅游論文范文第6篇

翡翠是玉文化的一種代表: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民族,我們的祖先認為玉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美石,和大自然、宇宙有某種神秘的聯系,因美而敬,因愛而懼。當先民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制成帶有一定意味的形狀用于各種用途,說明了人類獨具的想象力和對美的追求,意味著人們思想中的信仰、寄托和審美。一件玉器或飾物,表達了最原始的審美意識,最早的信念和虔誠,在歷史過程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意,發生著新的作用。經過歷史歲月的浸染,逐步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玉文化。

翡翠是山川大地之精華,玉文化是民族智慧與山川大地精華完美結合的產物。翡翠文化,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承而來,是玉文化高層次的發展。它集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宗教、政治、經濟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對翡翠這種玉石的不斷認識和發展過程中,翡翠把中國傳統玉文化推向頂峰。翡翠的綠色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個性,那就是和平、奮發、自強不息的精神;翡翠的綠色又是大自然的主色調,代表著年輕、旺盛及向上,熱愛生命,很好地表現中華民族的勤勞,勇往直前的精神;翡翠的綠是那樣神秘深邃,含蓄端莊,純潔柔和,它代表著一種向往,一種自然之邊,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美學。翡翠以綠為主,各色相容,合而不同,代表著我國眾多民族的團結,可以說玉是華夏之魂,翡翠是中華之瑰寶。

我們遠古以來就有一個神秘而美麗的神話傳說—女媧補天。我們知道女媧補天用的是五彩石,為什么用五彩石而不是一塊隨便的石頭呢?我們從神話中可以看出人類的主觀意識也是一種美學的追求。

早期的玉器和現代的玉器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早期認為美石為玉,也就是我們從物質上獲得精神上的一種滿足。

古人用“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來形容人的精神高潔;形容男人英俊瀟灑用“玉樹臨風”;形容女人的則更多,如“冰清玉潔”、“婷婷玉立”、“如花似玉”„„

其實玉器的發展在全世界各地也都有出現,古瑪雅人玉面具的制作與中國的紅山文化時期接近,但隨瑪雅人的消亡玉器也沒有進一步的發展;新西蘭毛利人 1

制玉始終停留在裝飾品的層次,而中國的玉文化延續8000年的歷史從未間斷。

一、神玉文化:

1、 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的產生過程—玉和石頭的分離

(1) 紅山文化:大約公元前4000-6000年,位于內蒙赤峰一帶。主要代表產品有:C形龍(華夏銀行的LOGO)、玉豬龍、鳥類等動物造形圖案。

(2) 良渚文化:大約公元前4000年,位于浙江良渚一帶。主要代表產品有:玉璧、玉琮等。

2、 夏代:夏代出土的玉器不多,代表產品七孔刀。

3、 商代:商代婦好墓中出土750多件玉器,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其主要功能有:祭祀、禮儀、佩飾、陳設、生產、殉葬等。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玉人體現出當時奴隸社會嚴格的地位分級,也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的關注和身份的關注;還有一件黑背白腿俏雕的甲魚,打破了俏色巧雕始于明清時代的說法。

二、禮玉文化:政治統治神秘化

西周:從西周開始,玉器被規定佩戴。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又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立體雕的產品,如玉馬。此時還出現了組佩,佩戴胸前隨人的移動發出清脆有節奏的聲音,主要用于限制自己的行動和儀表并追求視覺和聽覺美。

三、德玉文化:

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這個時期誕生了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鬃拥某霈F帶來了他的思想給中國人或者說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一定的行為準則??鬃雨P于玉有德的學說奠定了玉的后來的理論基礎,成為了玉器發展的一個精神支柱。也因為孔子認為玉有德,而使玉得到發揚光大。

隨和之寶:隨侯之珠(曾侯乙)、和氏璧(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 《禮記》中孔子: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道、德

管子:玉有九德

荀子:玉有七德

到漢朝的時候在《說文解字》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

玉由此從王室普及至上流社會,走下神壇進入民間。

秦:

秦享國時間只有14年,未發現有出土玉器的報告??赡軐碓谇厥蓟柿瓯婚_采后會有所發現„

漢:

項羽鴻門宴請劉邦,范增舉玦示意的故事。

漢朝出現了大量的葬玉:覺得玉可以使人不朽

玉唅:蟬形,(1)高潔:只飲露水,叫聲鳴亮(2)重生:蟬蛻變重生,從爬蟲變成飛蟲。

玉握:豬形,豕„

中山靖王墓,最早的金縷玉衣;江蘇獅子山楚王墓,最大的金縷玉衣;廣州南越王墓,最早的絲縷玉衣。

金縷玉衣 > 銀縷玉衣 > 絲縷玉衣

西漢仙人騎馬玉雕件、東漢馬踏飛燕都是動態的馬,表明玉器寫實越來越多。 隋、唐:

隋朝和秦朝相似,享國時間非常的短。有史料記載的是最早的玉釵、玉簪出現在隋朝。

唐代是封建王朝的頂盛,最有名的玉器是玉代(蟒袍玉帶),從高祖李淵時候就有規定的佩戴了。玉帶 > 金帶 > 銀帶

唐朝時期金銀器的出現和唐三彩的流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對玉器有所沖擊。 雖然如此,唐朝仍是玉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1) 絲綢之路進一步開通:打通了中國和中亞、西亞、歐洲地區的通道,提高了和他們的文化交流,反映在玉器上的有羚羊獸首杯(波斯文化)。

(2) 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佛教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場和普及,飛天、觀音、佛等雕件出現。

四、飾玉文化:

宋、遼、金:

宋代帝王尋求和平,甚至以土地換和平,人口一度增殖,人民暨求平安多生子女„

開始出現玉墜(立體的把玩件)

玉佩(平面的佩戴件)

玉墜抓在手中有一驚安心的感覺,增加安定的感受。

宋代出現了第一次摹古收藏熱:(摹商、周到漢)

1、 政治原因:帝王提倡,宋徽宗酷愛藝術。

2、 文化原因:宋朝興起最早一次的文物考古熱。

3、 經濟原因:富裕使士大夫有錢來收藏。

宋代玉鴨、執蓮童子等反映了生活現實。

遼:交頸鴛鴦、玉臂鞲

金:春水玉、秋山玉

宋遼金玉器主題多以務實、收斂為主,與唐代務虛類不同。

元代:瀆山大玉海(忽必烈時期制造的碧玉酒器)反映了當時元代蒙古人豪放的性格„

像元青花瓷器都是比較大件的

明代:明代玉器發展相對較為緩慢,而同時期的家具和紫砂壺卻相對發達。明代與西域地區被隔斷,玉器來源不暢,所以治玉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質量。明代的玉器也被收藏者們稱為“粗大明”,但是明代誕生了一位被稱為“治玉第一大家”的陸子岡。

清代:玉器的顛峰時期,也是傳統玉器和翡翠更替時期

(1)顛峰時代:

1759年乾隆平定準噶爾回部,打通了玉器的運輸通道,因此玉量豐富。凡說玉必說乾隆玉,說工必說乾隆工,乾隆時期治玉達到顛峰。乾隆喜愛玉器超過任何人,詠玉的詩超過800首,他的14個兒子全部以玉命名。

中國最大的玉器作品“大禹治水圖”,從山上開采出來到最后完工運回北京耗時超過10年,可以想像當時國力之強盛。

另外一件國寶玉器“桐蔭仕女圖”,是一位玉匠用一個殘料制作而成的,開創了就玉石就形而創作的先河。

(2)白玉與翡翠更替:

① 嘉慶四年的時候嘉慶帝下旨停止河田地區進貢玉料,白玉數量由此大幅減少。

② 慈禧太后癡迷翡翠。

由于白玉數量的驟減和統治階層癡迷翡翠,引領了一場綠色時尚潮流,從此翡翠開始在國內上層社會流行。

9、 近、現代

近代:宋美齡引領的另一次時尚潮流

現代:(1)上世紀90年代后,翡翠開始流行并走翹,價格迅速上漲,短短的10年間價格上漲超過40倍。(2)08奧運會對中國玉文化的宣揚使翡翠、白玉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如今,翡翠已經不再是達官貴人、皇親貴胄的專屬奢侈品。作為吉祥如意之物,翡翠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首飾消費、收藏的一大熱點。近年來,國內翡翠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消費者購買翡翠首飾的經濟能力日益強勁,對翡翠飾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親密接軌,玉石文化得以進一步推廣。翡翠、玉石創作也進一步國際化,中西方工藝相結合,傳統的翡翠玉石與國際先進的鑲嵌工藝結合迸發出令無數消費者驚嘆的火花。翡翠工藝、題材的西方化、潮流化使我們既可以消費時尚又可以品味文化。

從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翡翠的價格上漲何止40倍。尤其是高檔翡翠的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即便是在金融風暴之下也不曾下滑。外行看色內行看種,隨著消費者對玉文化的了解,翡翠專業知識的掌握,翡翠的購買傾向將會越來越趨向高端產品,種質好的產品。

上一篇:財政學前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中俄大學生就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