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7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通過logit模型對我國30家未被ST而后被ST的上市公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logit模型對即將虧損的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準確性比較高。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財務困境預測 logit模型

一、引言

對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對公司整體的運行情況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要想保持公司正常的運行,必須對公司的財務困境進行研究,找出能準確預測到財務困境的有效方法,從而能提前發現公司是否即將進入財務困境,并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保持公司正常運行。然而對于投資者來說,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投資的成敗,假如投資即將進入財務困境的公司將會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對上市公司是否即將面臨財務困境提前進行分析判斷,是投資者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所以通過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監控,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信號,不但能使上市公司的經營者在財務出現困難之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財務危機的出現,而且能為投資者科學合理的判斷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提供有效的手段。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國外證券市場來說,其關于公司財務困境預測的研究文獻比較多,成果也較豐富,其中比較著名的是Beaver(1966)提出的單變量判定模型,以及Altman(1968)構造的z模型和1977年建立的ZETA模型。1988年Aziz、Llaw son以及Emanuel構建出了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并且在1989年對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和z模型、ZETA模型的預測準確率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的預測效果比較好。Mitchem于1990年建立了一個具有兩個宏觀經濟變量和兩個現金流變量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并且通過比較該模型和ZETA模型的預測效果發現在破產的前一年該模型的預測效果比較好一些。

然而對于國內的證券市場來說,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因此對于公司財務困境預測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財務困境預警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吳世農和黃世忠于1986年簡要介紹了企業的預測模型和破產分析指標。陳靜于1999年以1998年的27家ST公司與27家非ST公司為樣本,通過1995年至1997年的財務指標來做單變量分析以及二類線性判斷分析。張玲把選擇的120家公司分成兩組來進行研究,第一組有60家公司來進行二類線性判別模型估計;第二組有另外60家公司來進行檢驗而得到的模型,另外發現這個模型能提前四年預測到結果。吳世農、盧賢義以70家非ST公司為樣本,通過剖面分析以及單變量判定分析方法來對這70家公司的21個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從中選出比較重要的6個財務指標來作為最后的預測指標,并且分別通過三種分析方法:Fisher線性判定分析法、Logistic分析法以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最后建立了三種預測財務困境的模型。

三、樣本與變量選擇

(一)樣本選擇。

為了消除樣本內部和外部影響的不統一,增加樣本以及配對的有效性,本文選取2007~2009年未被ST而后被ST的4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以這種方式選擇樣本可以使得同一家公司在ST期間與非ST期間,公司規模大小等方面的因素沒有變化。另外在選擇變為ST的前后一年的數據來進行研究,公司的財務狀況正好處于非財務困境和財務困境的分界處,這樣得到的數據才能夠更形象的描述從非財務困境進入財務困境的情況。在所選樣本數據這個時段內,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都比較小,而且宏觀環境較穩定,因此可以忽略這方面對數據的影響不計。樣本資料主要來源于海通證券網站中的個股資料和同花順2009版中的個股的財務指標數據。

(二)變量選擇。

關于變量的選取,依據財務管理的相關理論和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異常特別處理的規定,并且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對變量進行選取。本文主要從反映上市公司資本與負責對企業利潤的創造情況,特別選取:主營業務利潤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增長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六項比較重要的指標作為變量,其分別計為:。

四、研究方法概述與模型構建

(一)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Logit研究方法。Logit方法是通過Logistic回歸而建立的非線性模型,其曲線有兩種:S型;倒S型。對于因變量的取值一般在0至1之間。其回歸模型為: 或者。p表示在條件 的情況下,某個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小,1-p是這個事件沒有發生的概率,m表示自變量的個數, 為截距項, i為待估計參數。本文將ST公司賦值為1,而非ST公司賦值為0。通過最大似然估計法來對待估參數進行估計,在具體研究中一般取0.5來作為概率的臨界值,假如將樣本數據帶入回歸模型中得到的P值大于0.5時,就可以判定該樣本是面臨財務困境的公司,反之則可以認定該樣本為沒有面臨財務困境的公司。對于Logit模型來說,其最大優點在于不需要很嚴格的假設前提,也無需滿足兩組協方差矩陣相等和正態分布,從而使得出的結果能夠更直接地表示了企業財務困境的概率大小,操作簡單明了,然而其計算過程過于復雜,而且需要很多近似處理的地方,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的精確度。

(二)模型構建。

根據選定的六項財務指標和Logit模型構建方法,可以構建出根據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時的Logit模型,該模型如下:

或:

其中,Pi代表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的概率大小,當其他條件不變時,Xi每變動一個單位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的概率變化 i個單位,上式主要表示六項財務指標對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的影響大小。

根據上述模型,將收集的有關這六個財務指標的數據輸入到Eviews軟件中,可以得到如表1的結果。

從以上的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主營業務利潤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銷售增長率的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這說明這些指標的解釋能力比較強,而總資產周轉率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顯著性水平在0.1以上,這說明這兩個指標的解釋能力相對來說較弱些。根據表1得出的結果可以構建出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模型方程:

其中,X1為主營業務利潤率,X2為資產負債率,X3應收賬款周轉率,X4總資產周轉率,X5銷售增長率,X6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在這四十個樣本資料中,使上式中的P值大于0.5的有35個,小于0.5的有5個,因此預測準確率在87%以上,因此運用Logit模型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狀況進行預測是有效的。

五、總結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運用Logit模型預測準確率比較高、選擇的變量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運用的分析軟件比較簡便易操作,并且分析得出的結果比較準確可靠。但得出的最終結果可能受到上市公司發布的財務資料準確性的影響,因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常出現被粉飾的現象,所以可能會影響到所收集數據的可靠性,從而使最終得出的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但是總的來說,運用Logit模型對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進行預測的利大于弊,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得出的預測結果對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都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為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作出正確決策提供比較重要的依據。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數量經濟學專業)

參考文獻:

[1]Ohlson,J.A.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

[2]Erkki K Laitinen, Teija Laitinen. Bankruptcy Prediction Applicartion of the Taylor’s Expansion In Logistic Regressio.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00,(9).

[3]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陳靜.上市公司財務惡化預測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1999,(4).

[5]吳世農,黃世忠.企業破產的分析指標和預測模型.中國經濟問題,1986,(6).

[6]張玲.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判斷模型.數量 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3).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一、文獻回顧

“ 過度自信” 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是指人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 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幾率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 在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后, 經濟學家們研究了這一特征在企業管理者中的表現。 Coop-er、woo&Dunkellberg (1988) 通過對近3 000 位企業家的調查發現, 81% 的人認為企業存續的可能性高于70%, 33%的人認為企業一定會持續存在下去, 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能夠生存5 年以上。 Roll (1986) 首先提出了自大理論, 用來解釋管理高層所進行的許多失敗的并購事例, 開創了過度自信來解釋財務異象的先河。 但是并沒有過度自信對財務困境的直接影響的研究, 更多的是對企業的投資、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研究。

在投資行為方面, 理論研究表明, 當企業遭遇內部現金流不足時, 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基于外部投資者低估本企業證券真實價值的認知, 不會傾向公開發行股票融資來充實現金流, 導致即使對NPV>0 的項目, 也沒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 從而造成投資不足的問題 (Heaton, 2002) ;而當企業內部擁有充足的現金流時, 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會因控制幻覺而低估投資項目的風險 (angel, 1975;weinstein, 1950;March&shaPiro, 1957) , 對項目投資成功過分樂觀 (Cooper, woo&Dunkelberg, 1988) , 甚至參加一些NPV<0 的項目, 導致投資過度問題 (Heaton, 2002) 。 國內方面, 吳世農等 (2008) 將樣本均分為過度自信管理者和理性管理者兩組, 通過對比兩組之間的投資策略, 進一步論證了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過度投資。 姜付秀等 (2009) 開創性的以Aleman的Z值是否大于118 來衡量企業財務困境, 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擴張的影響, 同時進一步探究該特征是否會最終導致企業財務困境, 結果證實了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擴張有正相關關系且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所采取的擴張策略會使企業更加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在融資行為方面, Heaton (2002) 首次應用管理者樂觀傾向來解釋融資優序異象。 樂觀的管理者通常會對自己所在公司的價值做出過高估計, 認為市場沒有完全反映企業證券的價值, 而不愿意進行外部融資, 除非內部現金流枯竭。 Olive (2005) 、Barros&silverira (2007) 分別調查了美國和巴西的企業, 以消費者情緒指數和管理者身份作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 發現企業的負債水平與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呈正向相關, 即自信程度高的經理人管理的公司都會保持較高水平的債務融資。 Hackbarth (2008) 運用模型推導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公司融資決策的作用機理。 研究證明, 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都會進行高水平的債務融資。

在股利分配方面, 安廣實 (2007) 認為, 在陷入財務困境的情況下, 經理人員不僅不愿追加權益資本, 而且還設法通過直接或者變相發放股利等手段從公司抽出現金, 使支持負債的資產價值進一步減少, 負債風險相應進一步增加。 雖然在財務困境下債權人會通過各種途徑阻止經理人員從公司進一步抽出現金, 但經理人員通常擁有更多關于公司財務和經營狀況的信息, 并擁有相對的決策權, 特別在財務困境下使得經理人員維護長期的、 可持續發展的動機減弱, 他們可能比在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時更愿意犧牲公司的聲譽或其他長期的利益而為自己和權益人謀利益。

終上所述, 目前, 國內外對非理性行為尤其是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研究仍然不夠成熟, 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 國內學者更傾向于探索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行為對企業的投資、并購、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影響, 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影響的較少。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假設

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會通過其在財務決策上的行為來影響企業的財務, 使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投資決策方面, 具有過度自信特質的管理者一般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比競爭對手要高, 而這種對自己能力的高估不僅會使管理者更加輕易的參與過多的商業競爭, 甚至會投資一些NPV<0 的項目, 同時也導致管理者過高估計自己管理項目的盈利并忽略項目風險;融資決策方面, 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愿意進行債務融資, 他們認為外部投資者低估了本公司的收益, 所以不愿意進行股票融資, 以防老股東的權益被稀釋。 而且, 管理者一般會選擇較高的負債水平, 并且在基于對投資項目的現金流的樂觀估計的前提下, 更傾向于采用短期投資;股利政策決策方面, 管理者高估內部資金流的供給, 可能會采用更高的股利分配政策。 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導致管理者采取一些損害股東價值的決策, 加大了公司破產的風險。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 在不夠成熟的我國資本市場中, 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二) 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7 年至2011 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 (包括中小板) 。 在樣本選取的過程中, 剔除了以下幾類公司: 金融類公司;STPT類公司; 財務數據異常的公司。最后得到6 830 個樣本。所有財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三) 變量定義和模型建立

1. 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的界定。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一度難以被界定, 致使相關研究一直處于瓶頸狀態。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大膽創新, 提出了一些替代變量, 主要有以下七種:CEO持股狀況; 相關的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企業盈利預測偏差;CEO實施并購的頻率;CEO的相對薪酬;企業的歷史業績;企業景氣指數。有研究表明, CEO相對于公司內其他管理者的薪酬越高, 說明CEO的地位越重要, 也越容易過度自信 (Hayward和Hambrick, 1997) 。 因此, 本文用高管薪酬的相對比例 (XDSLARY) 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 即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來表示。該值越高, 說明管理者越過度自信。

2.企業財務困境指標的界定。 根據姜付秀、陸正飛 (2009) 的研究, 本文用Z指數衡量, 其計算公式為: (0.012×營運資金/總資產+0.014×留存收益/總資產+0.033× 息稅前利潤/總資產+0.006 × 股票總市值/負債賬面價值+0.999×銷售收入/總資產) ×100, 以118為臨界值, 來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 并設置啞變量, 如果Z指數大于118, Z=0, 否則Z=1。

基于前人研究, 本文還設置了一些控制變量, 包括公司的盈利性、成長性、公司治理結構。 主要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類別 ( CONTROL, 如果控股股東為國有取值為0, 反之則取值為1) ; 相對薪酬 (XDSLARY) ; 高管持股比例 (HOLD, 所有高管持股數/總股本) ;投資機會[TOBINQ, 以Tobin. Q來衡量, (年初流通股數價值+年初未流通股數賬面價值+負債的賬面價值) /年初總資產賬面價值];負債比例 (DEBT, 用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衡量) ;企業規模 (size, 用企業年初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 ; 企業盈利性 (ROA, 凈利潤/總資產) 。 為了檢驗以上結論, 本文構造的二元邏輯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 O是過度自信的指標XD-SLARY;X是一系列控制變量;Z是啞變量, 衡量財務困境, 如果公司處于財務困境, 則取值為1, 否則為0。

三、實證結果

(一) 描述性統計 (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 XDSLARY的均值為0.406, 說明我國企業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在所有高管薪酬之和的占比達半數之多的現象很普遍, 即企業存在較嚴重的管理者過度自信;HOLD的均值只有2.94%, 表明高管持股在我國的現象還不是很常見;TOBONQ和DEBIT的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非常大, 說明公司間的投資情況和資本結構差別很大;CONTROL的均值為0.193, 表明我國上市公司中19.3%為國有企業。

(二) 相關性分析 (見表2)

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 (1%水平的雙側檢驗) 表明, 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與其他變量的相關性非常顯著, 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其中, 反映管理者過度自信的XDSLARY與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 這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正的影響。

(三) 回歸分析

由表3 可知, β2=6.460>0, 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這與相關性檢驗結果保持一致, 說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 (XDSLARY) 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著顯著的影響。 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越嚴重, 企業越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中; 高管持股比率 (HOLD) 的系數為0.012, 且顯著為正, 表明高管持股比率對企業財務困境有一定的正向影響, 但描述性統計顯示我國高管持股比率不是很大, 因此這一行為對企業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驗證; 投資機會 (TOBINQ) 和企業規模 (SIZE) 的結果并不顯著, 表明這兩者不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困境行為。

由表4 可知, 系數的綜合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 對數似然數和R方均支持模型的擬合度比較高, 該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企業財務困境形成的原因。

四、結論

本文以我國滬深兩市2007-2011年間的上市公司為樣本, 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融資行為、 投資行為和股利分配行為等的綜合影響會加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本文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的影響, 嘗試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分析我國證券市場上的相關異化現象, 這是本文的一個突破, 對我國企業的實際運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在證實了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對企業財務困境產生影響的同時, 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管理者理性行為的保障機制構建。在我國, 經理人市場不十分完善, 在這種情況下, 依托何種機制能夠使得管理者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值得探討。

參考文獻

[1] .姜付秀, 張敏, 陸正飛, 陳才東.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 2009, (1) .

[2] .余明桂, 夏新平, 鄒振松.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激進負債行為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8) .

[3] .吳世農, 吳超鵬.管理者學習行為、過度自信行為與連續并購績效變化[D].第二屆行為金融國際研討暨重點項目中期檢查與交流會會議論文, 2007.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中小企業從廣義上講, 是指除了國家大型企業以外的各類中小微型企業, 私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私營中小企業受到管理規范性的影響, 其財務管理方面還是存在較多問題的, 比如財務管理混亂、無法運用價值提高的形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等, 這些都為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健康發展造成了隱患, 內部財務管控的缺失使得私營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內部管理風險, 而外部存在融資困難、財務風險較大的問題也都困擾著目前的多數私營中小企業。下面就對目前私營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成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2 私營中小企業目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原因分析

2.1 融資困難阻礙著私營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一般來說, 銀行的貸款融資是目前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 但是銀行的貸款前提是需要提供抵押和擔保的。就目前來說, 私營中小企業能抵押的物品比較有限, 這樣就會增加其融資的數量和難度。另外就擔保貸款來說, 私營中小企業的商業信用還沒有完全形成, 社會上也缺少對于商業信用評級的機構, 這樣就基本上限制住了私營中小企業在銀行的貸款途徑, 造成經營困局。

2.2 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

就現狀來看, 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沒有制定和建立的、有效的企業內部財務會計管理機制, 無法發揮企業財務管理的相關工作, 大多數企業所開展經濟活動缺乏依據性, 僅憑感覺辦事, 憑經驗辦事, 做事非常隨意。

2.3 缺乏綜合能力較強的財務管理人員

根據資料統計, 目前我國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從業人員數量上較少, 很多在企業內部還是其他崗位的兼任, 財務管理人員起到的作用只是簡單的記賬, 根本起不到財務管理對于私營中小企業的調節作用。再加之私營中小企業的企業主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 忽視了這一崗位對于經營的重要作用, 導致私營中小企業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 影響著其發展甚至是生存。另外有些財務管理人員對于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并不熟悉, 不能因地制宜的幫助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資金調節, 導致企業的財務管理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求。

3 私營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規范性對策研究

3.1 建立完善的會計財務管理制度

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規范私營中小企業資金的籌備、使用、運營等方面的問題。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應滿足《會計法》和《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要求, 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在完善會計財務管理制度的同時, 應設立相應的管理和監督部門, 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實。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可以使得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更加規范健康, 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2 采用多種融資手段進行

私營中小企業為了生產擴大和生存的需要, 融資方式方法的選擇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裝飾材料銷售的資金可以很快地回收, 一般不存在欠款的問題。在目前私營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較為困難的前提下, 應使用多種渠道的融資措施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如裝飾材料銷售可以采取預售的形式進行融資, 企業利用其商業信用作為保障, 在裝修的旺季進行多種形式的預售, 可以起到提前回收資金的目的, 增加了資金周轉的速度, 可以使得私營中小企業將資金投入更多的地方, 獲取利潤。

3.3 采取降低財務風險的有效措施

由于私營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借貸的情況, 所以其財務風險主要是無法按期償還借款的本金, 所以作為私營中小企業的會計首先應根據企業的實際償還能力, 制定合理的融資計劃。選擇優質低息的融資機構合作, 對于現有資金應制定合理的投資計劃, 投融資的方式應盡量多樣化, 通過投資的收益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私營中小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

3.4 提高會計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

私營中小企業在聘請會計財務管理人員時, 應對其進行綜合的考量。首先, 財務人員應具備財務管理的基本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 應嚴格遵守國家關于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規范并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 在財務人員的培養過程中, 私營中小企業應注重培養財務人員的經營業務水平, 明確企業各生產和銷售流程, 熟悉該行業的從業特點和盈利模式。最后, 將為企業盈利作為考核財務人員的重要標準, 鼓勵財務管理人員在私營中小企業中開源節流的工作, 做到設身處地地為企業經營著想。

4 結語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裝飾材料銷售類私營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經驗, 結合目前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私營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原因,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對于其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作為私營中小企業的會計財務管理人員應該遵守企業財務制度的要求, 通過資金杠桿的手段為企業謀求更好的發展, 保證私營中小企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貢獻。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 政策支持使私營中小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私營中小企業由于創建時間短, 基礎相對薄弱, 特別是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使得其在資金管理和生產經營中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結合筆者多年裝飾材料銷售類私營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經驗, 分析了其在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并就解決的對策進行分析, 希望為私營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私營中小企業,企業會計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參考文獻

[1] 沈虹.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 2013 (11) .

[2] 郭琰.管理會計在我國中小企業中的實際應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2 (3) .

[3] 林麗.我國零售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 2012 (5) .

[4] 張令娟.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2 (22) .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財務困境,成因

“財務危機”, 國內常稱為財務困境和“財務困難”。一般將違約視為單位陷入“財務危機”的標志, 當單位對債權人的承諾無法實現或難以遵守時, 就意味著“財務危機”的發生。近幾年, 在國內大學“擴招”的浪潮中, 很多高校由于新校區建設規模過大, 舉債過多, 資金十分緊張, 出現了“財務危機”的癥狀, 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高校財務困境的主要表現

自從1999年高校實行大規模擴招政策以來, 高校貸款在中國公辦高校中開始大面積鋪開, 而且隨著高校貸款的逐步升級和還貸期的日益臨近, 一些曾經“隱蔽”的危機開始顯現出來, 高校的財務風險和財務困境逐漸突顯, 并呈現日益加劇的態勢。中國高校財務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 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

目前, 很多向銀行借款過多的學校不能按借款合同的約定按期償還銀行貸款本金, 甚至不能按期支付銀行貸款利息, 只能靠“倒貸” (借新債還舊債) 度日, 對銀行的依賴性增強。

2. 不能正常發放教職工工資津貼。

有些高校已經不能及時足額地發放教職工工資和津貼, 上級的政策不能全面貫徹落實, 造成人才外流, 影響了學校的穩定和發展。

3. 不能按合同履行支付基建工程款義務。

目前, 因新校區建設欠建筑單位基建工程款的高校也很多。因不能及時支付工程款, 高?;ú块T、財務部門催賬人員不斷, 影響了學校有關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

二、高校財務困境的特點

1. 不易覺察。

高校財務現在采取的是收付實現制, 因此高校所形成的事實負債不能完全在總賬中反映, 這種沒有進入賬簿體系的隱性負債容易掩蓋財務支付危機, 使得高校的財務風險普遍具有隱蔽性, 不易覺察。

2. 容易掩飾。中國高等教育現在雖然已經由精英化教育

轉入到大眾化教育, 但由于錄取的比率還是偏低, 特別是公辦的高校還是比較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所以高校只要有錄取的指標, 在短期內就能產生現金收入, 各種財務指標均可以通過擴招來加以粉飾。

3. 評價困難。

高等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 決定了高校不以盈利為目標, 所以高校的償債能力, 均不能用盈利能力評價, 只能用支付能力評價, 因此對于長期償債能力只能進行近似評價。

三、高校擴招是加劇高校財務困境的直接原因

從1999年開始, 中國高校經歷了一次大的擴張過程, 這主要體現在招生人數的急劇擴大上。1998年本??粕猩鷶禐?08.36萬人, 相比之下, 2007年比1998年招生人數凈增457.56萬, 增長率高達422.26%。

不管有多少人認為大學擴招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精英教育進展到大眾化教育的時代要求, 然而, 不容否認的是:從一開始, 中國大學擴招的推動力就在于解決內需問題。也就是說, 擴招的目的在于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就此而言,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 其推動力主要并不在于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就業結構的調整來相應增加國民受教育的比例, 而是出于經濟的目的。這一初始動機就使得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政策實施過程中, 教育發展的規律、高等教育與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 這就為擴招之后的一些相關問題產生埋下了伏筆。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緊缺, 造成巨大債務。

高校大規模擴招以及搬遷、合并, 使得高校對固定資產特別是土地、房屋、教學設施的投資成倍增長, 而中國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7%, 而中國從未達到4%, 各級財政對高校教育經費有限, 財政撥款的絕對數遠遠不能滿足高校發展的需要, 許多高校當年收人不及當年支出的20%, 高校預算赤字已經相當嚴重。高校擴招后, 不少地方政府把城市管理和市場運作等手段運用到高校管理, 積極投資開發高教園區、大學城項目, 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動城市社會、科技、教育的綜合發展, 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轉讓金收人, 擴大預算外資金規模, 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而教育部始于2003年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對央屬和地方院校采用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 一些資質欠佳的高校在評估過程中投人較大。另外國家在發放教育國債資金時, 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須給予相應的配套資金, 為了得到補助, 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 只好向銀行貸款來籌集配套資金。

中國政府財政性教育投資,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都是在逐年增長的, 而且事實上政府財政性教育投資在整個教育投資來源構成中也占主導地位。但是, 我們評價政府是否發揮教育投資的主渠道作用, 不只是看政府教育投資總量增加的多少及其在教育投資來源構成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看政府教育投資占國民經濟有關指標 (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支出等) 的比例大小及其國際比較的高低。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規定, 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例應達到4%, 但該目標并沒有能夠完成。當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只有2.87%。2001年該指標首次突破3%, 達到3.19%, 但離4%的目標尚有一定的距離。據有關研究表明, 中國教育投資比例顯著低于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國際平均水平。此外, 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梢? 中國各級政府在落實教育法規、政策有關教育投資目標和要求上, 還是有拖欠的、不到位的。

從2002年教育經費總投入中可以得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所占比例分別為28.89%、38.41%、26.43%, 而上年相應的數字為27.77%、37.61%、27.54%。其中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而初等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初等教育在校規模、師資數量方面是其他兩級教育無法比擬的, 但從在校規??? 2002年小學在校生人數12 156.71萬, 高等教育在校生1 462.52萬, 二者比例為8.31∶1, 而教育總經費中高等教育占去1 583.21億元, 比例反而高于初等教育 (1 448.59億元) 2.46個百分點。由此在財政資金激烈競爭的狀況下, 政府大量增加高等教育支出是不現實的。

從教育經費來源來看:2000年, 在教育經費總量中, 預算內教育經費占54.19%;各級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占7.38%;企業辦學經費占3.53%;勤工儉學及社會服務收入占1.48%;社會團體及個人辦學經費占2.23%;社會捐贈資金占2.96%;學費占15.45%;學校其他收入占12.78%。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個人認識上的問題, 社會捐贈及設立的各項教育基金隨機性很大, 尚沒有可靠的機制保證其增長;聯合辦學雖是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好形式之一, 由于受地域經濟發展的制約, 在經濟落后和不發達地區這一形式的前景不很樂觀。

高校作為非盈利性的事業單位, 其收入來源渠道狹窄, 目前, 公辦高校辦學資金來源主要分三部分, 即政府投入、學生繳費和高校自籌。但從中國高校近幾年經費構成變化來看, 隨著全國高校收費的并軌, 收費能力明顯增強, 學費收入占全部教育經費的比例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高校的預算外融資部分主要來源于學費的快速增長。目前高校的學費和雜費的大幅度增長, 給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及其社會捐贈和集資辦學經費雖然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但是相當有限, 比重不高。并且, 在短期內, 僅靠民間投資, 難以改善高校經費短缺的困境。另外, 國家對高校的財政教育支出, 雖然總額在不斷增加, 但是增量卻逐年下降。財政撥款比例下降相伴隨的是學費和雜費所占比例的迅速增長, 而其他來源渠道并未產生特殊的影響。因此, 高校面臨擴招壓力不得不采取銀行貸款來緩解高校建設的壓力。高校在盲目擴大基本建設, 不斷增加貸款規模的過程中, 如果收入來源有限, 收入增長跟不上貸款增長, 囤積大量的銀行債務, 僅每年累積的利息已無法還清, 高校就會面臨虧損運行, 入不敷出, 嚴重時會引發債務危機。公辦高校擴張遭遇投資瓶頸, 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學生繳費空間已到底線, 公辦高校自身積累只能維持再教育。在這種政策誘導和形勢迫使下, 公辦高校只有借助貸款資金迅速擴大辦學規模, 改善原有的教學生活基本設施, 滿足“擴招”后“辦學條件評估”的各種需要。因此, 高校“擴招”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是公辦高校貸款辦學的直接原因, 也是形成公辦高校金融危機的根源。

參考文獻

[1]溫家寶.充分認識制定教育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BL/OL].http:∥www.qstheory.cn/, 2009-06-29.

[2]崔邦眾.關于當前高校財務方面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 2007, (17) :5-8.

[3]張忠元, 向洪.教育資本[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2.

[4]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2006年:中國教育的轉型與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企業財務困境分析與預測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相關經濟資料為依據, 采用比例分析與數學模型等方式, 通過對現代企業財務指標的綜合分析、預測, 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化并對企業各環節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發出預警信號, 同時尋找財務危機發生的原因與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中的隱藏問題, 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由于破產是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結果, 因此通過建立一個模型將公司的財務因素作為輸入, 將公司的破產狀態作為輸出就成為預測財務困境的一種可能方法。這種方法同簡單的財務比率分析相比無疑具有優越性, 因而通過建立財務困境預測模型來預測財務困境成為一種流行的方法。這項工作是從Beave提出的單變量預測模型開始的, 后來Altman發展了多變量預測模型, 1977年又提出了改進的ZETA模型, Olhson提出了預測財務困境的Logistic模型。近年來, 神經網絡模型成為非常有效的預測工具, 被用于財務困境的預測。實證研究表明, 神經網絡分析在判定正確率方面比線性模型和Logistic回歸模型更加有效, 并且不受變量分布特征影響, 不需要主觀定性地判斷企業財務狀態, 因而能夠更加合理地確定危機狀態。

BP神經網絡是目前在財務分析領域應用較多也是較成功的一種神經網絡類型。但是, 描述財務比率的指標很多, 如果將這些指標都作為模型輸入將導致網絡結構過于龐大, 對于過大的網絡結構, 一方面要求巨大的訓練樣本集支持, 在一般的研究中很難做到;另一方面也將導致神經網絡的泛化能力下降, 使其預測性能變壞。因此很多研究中只選取部分指標作為模型輸入, 這樣又將導致分析信息的不完整。

主分量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一種統計特征提取方法[4]。由于PCA中主分量對應于數據均方差重建誤差曲面的最小點, 因而對數據信息具有較強的描述能力。本文提出采用PCA對高維指標數據進行降維, 在保留絕大多數樣本信息的前提下縮小網絡規模, 從而提高分析與預測的可靠性。

二、PCA的原理及實現

在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過程中, 設輸入的原始數據的維數是N, 希望通過預處理得到M< (N) 維數據, 如果不加任何限制條件, 僅對進行簡單的截斷, 那么所引起的均方誤差將等于舍棄的各分量方差之和。為此, 希望找到一個線性變換W, 使得對W的截斷在最小均方誤差下為最優, 這就要求被舍棄的分量具有較低的方差, 而保留的分量具有較高的方差。PCA正是尋找這個線性變換的方法。

從幾何變換的觀點看, PCA的基本思想是尋找一個最佳子空間, 當高維數據在該子空間進行投影后, 所得分量具有最大方差。同時, 在子空間用新分量對原始數據進行重建時, 在均方誤差最小的意義下逼近效果最優, 即使式 (1) 最小化。

PCA有多種不同的數值計算方法, 常用的是通過對的協方差矩陣C進行特征值分解來得到正交變換矩陣W。

三、財務指標體系模型

關于財務困境的描述, Altman[5]等綜合了學術界定義財務困境的四種情形:經營失敗、無償付能力、違約和破產??傮w而言, 財務困境的定性描述多集中在破產清算或無償付能力。我國證券市場上被特別處理 (Special Treatment, ST) 的股票大多是由于“連續兩年虧損或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 (一元) ”, 即財務指標的惡化是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的主要原因。由于數據披露等問題, 國內學者一般將ST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困境公司?;谙嗤脑? 本文中對財務困境的界定以是否被ST為準, 如果上市公司被ST, 則該公司陷入財務困境;反之, 則沒有陷入財務困境。

有關財務困境預測模型的分析中, 常用的財務比率主要有30個。如果將30個財務比率指標全部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 (即30維向量) , 則輸入節點多達30個, 過大的網絡結構一方面要求巨大的訓練樣本集支持, 另一方面也將導致神經網絡的泛化能力下降;如果簡單地從30個指標中選取部分指標作為神經網絡輸入, 則因為輸入的信息不完整將會使預則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下降。

為此, 本文利用PCA的降維與特征提取能力對原來的30個財務比率指標的高維向量進行處理。

將30個常用財務比率指標排成30維行向量, 則有K個樣本組成K×30矩陣X, 其協方差矩陣為

協方差矩陣的30個特征值按大小遞減的順序排列, 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構成特征空間的一組基。如果其中前d (<<30) 個基向量可以描述的主要信息, 則由這d個基向量張成的子空間就形成了描述的特征空間。將原來的30維樣本

在這個d維低空間投影就得到降維后的樣本。實驗證明當d=5時, 主分量方差已達到總方差的98.6%。

神經網絡的輸出用來描述分析結果, 即公司處于財務困境或未處于財務困境二種狀態, 因此可以構造單隱含層神經網絡結構:6個輸入層節點 (第6個結點輸入始終為-1, 作為閾值使用) , 8個隱含層節點, 2個輸出層節點 (描述二種財務狀態) , 由此建立了神經網絡預測模型。

四、PCA神經網絡分析實例

實驗中選擇的樣本均為制造類公司, 用于訓練的樣本公司分為財務困境類 (ST) 公司和非財務困境類 (非ST) 公司。

從ST公司中選擇56家中小規模的制造類公司, 然后根據相同的行業和規模選擇56家非財務困境企業。分別選取35家ST和35家非ST企業作為訓練樣本集, 剩下的21家ST和21家非ST企業作為測試樣本集。所有數據來自于網上公開披露數據。

應用中, 模型的預測能力可分別用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描述, 并用兩類錯誤來度量, 第一類錯誤為將ST公司判為非ST公司 (即將困境公司誤判為正常公司) , 第二類錯誤為將非ST公司判為ST公司 (即將正常公司誤判為困境公司) 。為了驗證方法的有效性, 分別采用Altman提出預測模型中的5維財務指標 (營運資金/總資產、留存收益/總資產、息稅前盈利/總資產、資本化市值/總資產、銷售收入/總資產) 作為神經網絡輸入以及本文中PCA降維后的樣本作為神經網絡輸入, 然后分別用訓練樣本集和測試樣本集對神經網絡進行測試。

訓練樣本集測試和測試樣本集測試反映了網絡不同方面的性能, 以Altman選擇的5維指標和PCA降維后的5維指標作為神經網絡輸入, 對訓練樣本集測試結果都很理想, 說明兩種方法對“已學習過的知識”都有很好的描述能力;兩種方法對測試樣本集測試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 因為Altman選擇的5維指標只利用了原來30維指標的部分信息, 而PCA降維后的指標, 維數雖然降低了, 但其保留的有效信息并沒有顯著下降, 因此其對“未知知識”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明顯提高。

五、結論

神經網絡作為分一種具有高度并行計算能力、自學習能力和容錯能力的分析手段, 為企業財務動態預警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并使模型具備隨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自學習的能力。為了避免構造過大規模的神經網絡或由于簡單選取部分指標而造成的信息不足, 本文提出了采用主分量分析在幾乎不損失信息的條件下, 實現對高維財務指標的降維。通過對我國ST與非ST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分析表明, 本文方法由于利用了更豐富的財務信息, 明顯地提高了神經網絡預測財務困境的能力。

摘要:目前BP神經網絡已經成功用于公司財務分析與預測, 為了降低神經網絡的復雜性, 一般只能選取部分財務指標作為模型輸入, 使模型的分析依據不夠全面。提出通過主分量分析 (PCA) 對高維指標進行降維和特征提取, 在保留絕大多數指標信息的前提下有效地縮小了網絡規模, 實驗證實了方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財務困境,主分量分析,降維,神經網絡

參考文獻

[1]張祥陳榮秋:財務預警的模型分析[J].科技與管理, 20033) :79~81

[2]朱敏聶順江范曉燕:基于BP神經網絡的財務預警機研究[J].財會通訊, 2007 (4) :79~80

[3]周遊:企業財務管理的計算機輔助評價方法探討[J].江蘇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3) :13~16

[4]Xu Lei.Theories of unsupervised learning, PCA and its nonlinear xtensions[A].In:Processing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etwork’s94[C], Orlando, Florida, USA, 1994:1254~1257

財務困境分析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公司內部治理,實施措施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內涵及特征

1、會計信息質量的內涵

質量是表征實體滿足規定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總和。這個定義, 既從收益角度也從成本角度闡述了質量的概念。從收益角度, 質量意味著產品具有那些能夠滿足顧客需要從而使顧客滿意的特征;從成本角度, 質量意味著產品不具備那些導致產品失效和顧客不滿、顧客投訴的特征。雖然會計信息質量不像普通的產品質量那樣與收益成本有著直觀的聯系, 但是也同樣存在著是否讓信息使用者滿意的問題。

會計信息質量是指會計信息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總和。與普通產品不同, 會計信息的質量很難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量化的衡量。迄今為止, 人們用于評價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依然是: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是否相關、有用、合規, 等等。換言之就是真實程度高、可靠程度高、相關程度高、有用程度高、合規程度高等等的會計信息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反之則反。也就是說, 具有真實性、可靠性、相關性、有用性、合規性等等特征的會計信息是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 否則就是不符合質量要求。這種據以判斷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 稱之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2、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過去, 人們研究會計信息質量, 偏重于會計確認計量方面?,F在越來越多的經驗研究將披露相對獨立出來, 分析披露質量及其影響。披露質量之所以引起越來越多人的特別關注, 一是因為披露質量的提高將直接緩解信息不對稱, 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和融資成本;二是因為高質量的確認計量并不一定能帶來高質量的披露, 披露是確認計量之外的一個環節, 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內容, 且披露不僅僅受到會計準則的影響, 還可能受到其他監管部門或規則 (如證券監管) 的影響。披露質量通常取決于信息披露的及時性、詳略程度和清晰度。披露質量是高是低應由投資者或分析師加以判斷。因此, 標準普爾的“透明度與披露排名”是經驗研究常用的披露質量的替代變量。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報告《Cadbury》已經提出了對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 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財務會計信息披露;二是董事會等公司治理機構對股東的信息披露。

綜上所述, 會計信息質量包括確認計量質量和披露質量。本文致力于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研究會計信息質量, 因此側重于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二、會計信息質量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的作用

1、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可觀察度

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可觀察度, 從而影響到訂約和履約成本。根據契約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分析, 在完全以及完美信息、從而在信息對稱條件下, 能夠簽訂盡可能完全的契約, 從而可以降低訂約成本以及隨之而來的履約成本。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具體到公司治理領域, 由于對經營者的監控主要是通過對其管理行為, 亦即對其履約過程的監控來實現的。管理行為的特性之一, 是其可觀察的程度, 即監控者得到有關公司經營活動的全面而真實信息的程度。企業應有一個完善的、包括信息系統在內的內部管理控制系統, 用以全面記錄各項決策的執行和計劃完成情況, 它包括記錄公司業績及交易行為結果的財務會計系統。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信息記錄可能不全面, 不真實、不及時, 而這都會影響管理行為的可觀察度。因此, 管理行為的可觀察度取決于信息系統的完善程度。

2、會計行為引致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調整

由于會計信息具有明顯的經濟后果, 不同的會計行為必然會導致不同的利益格局, 從而引起治理結構的調整, 以使各方的利益達到新的均衡。由于會計是企業訂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且經理人員的報酬因不同的契約而變化, 會計秩序就有可能影響企業的價值以及 (或者) 經理人員得到的報酬。其結果必然是各方利益關系的調整, 即企業 (公司) 治理結構的變化。以會計為基礎的業績指標可能比股票激勵更可取, 因為它們更多地與高級管理人員所控制的活動相聯系, 但不利之處是, 它易于為管理人員所控制。盡管董事會不得不批準所有只提高會計業績指標而不增加公司經濟價值的活動, 董事會仍可以在減少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間代理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高質量會計信息有利于企業控制權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執行

企業控制權的安排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但在一定區間內又保持相對穩定, 是一種狀態依存所有權。企業控制權的配置和執行問題是公司治理的關鍵。假設以下幾個變量會影響企業控制權, 包括企業總收入、股東最低預期收益、應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資、債權人的合同收入。如果企業總收入低于或能夠滿足股東的最低收益, 那么股東擁有公司的控制權;如果企業總收入在滿足工人工資、債權人收益及股東收益之后, 還能有剩余, 那么經理就是實際支配者。由此可見, 會計信息規定著控制權配置區間的邊界, 是利益相關者進行談判的基礎。當真實、及時的會計信息在契約參與者之間傳播時, 預期自身產權權益將遭受嚴重損害的一方就會聯合起來, 通過內部談判或外部市場機制, 取得公司治理的支配權, 從而達成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集中對稱或分散對稱。

三、會計信息視角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措施

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給管理者以適當的約束, 使其行為符合股東的利益, 并且股東對其經營行為不滿意時有能力解除不稱職的管理者。會計信息是解決股東與管理者的代理沖突, 建立監督機制如決策分權、報酬激勵的重要依據。這些控制變量可以用來約束管理者偏離股東目標的錯誤決策行為, 并防止管理者惡意侵占股東財富。

1、完善股東治理結構

優化股權結構, 尋求國有股的有效退出機制, 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目前,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復雜, 具體表現為:非流通股在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大;國有股股東是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唯一大股東。國有股的控股地位很容易導致內部人控制問題。因此, 如何進行股權結構優化進而尋求國有股的有效退出機制, 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是當前證券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 政府和公司要利用股份回購、可轉債等多種金融工具, 尋求國有股減持和退出機制。同時, 尋找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和市場進入機制, 擴充和增加流通股比例, 通過股權結構的“一退”和“一進”, 優化公司股權結構, 為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提供所有權制度基礎。其次, 解決關聯交易利益轉移問題的關鍵是限制上市公司的金字塔多層持股和交叉多重持股, 從而降低控股股東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程度。

2、完善管理報酬結構, 訂立激勵與約束相容的契約激勵

理論研究成果表明, 由于信息不對稱, 其他利益集團無法確知管理人員所做出的行動。管理人員作為理性的經濟人, 也必然會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西方會計政策選擇實證研究也表明, 不可能使用“強制合同 (forcingcontract) ”來迫使管理人員選擇委托人希望的行動, 而只能通過激勵合同來誘使管理人員選擇委托人希望的行動。委托人要想使管理人員披露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 以實現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數最大, 那么就必須選擇滿足代理人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的激勵合同。

進一步完善管理報酬契約的報酬結構, 以會計信息為基礎的短期激勵與以市場價值信息為基礎的長期激勵相結合。我們認為在管理者報酬激勵設計時, 應將會計指標與股權激勵相結合, 從而避免單一采用會計指標的短期效應。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 股東們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 其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是股票價格的高低, 因此他們會對那些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管理者進行獎勵。目前, 我國已開始實行年薪制、股票期權等激勵措施。但由于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不成熟, 成立由相關財務、會計、管理專家所組成報酬委員會, 在對管理者進行考評時, 剔除附加在會計信息中的噪音, 成為必然的選擇。

3、健全中長期激勵與約束機制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政策性強, 操作難度大。2006年6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內) 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2006年2月財政部新頒布的一系列會計準則。這些都從制度上為股票期權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管理報酬契約中引入股票價格這一信息變量, 旨在使管理者因管理報酬契約而成為企業的剩余索取者, 將管理者的利益與公司 (股東) 利益捆綁在一起, 從而達到長期激勵的目的。但我們也注意到, 這些制度都處于起步階段, 在實施中還會遇到許多新問題, 制度的不斷完善同樣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4、加大對企業管理層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

企業管理層必須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表明其對財務報告與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責任, 并進行相應的承諾。這樣, 從會計信息提供的源頭上形成一種威懾, 強化公司治理生態中企業管理層環節提供可靠會計信息環節的概率。此外, 財務欺詐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企業管理層從不可靠的會計信息中獲得的預期短期收益將超過其預期成本。加大懲罰力度, 可增加企業管理層財務作假的機會成本。

5、提升內部審計機構的職責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 內部審計機構的職責不應僅僅局限于審核企業會計賬目, 應擴展為稽查、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審查企業內部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和效果, 并向企業最高管理部門提出建議和報告。在內部控制框架構建中, 內部審計的作用在于監督企業經營業務符合內部控制框架的要求, 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供完善內部控制和糾正錯弊的建議。目前, 企業中關于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情況不一, 有些上市公司借鑒西方國家上市公司的做法, 同時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和審計部, 而大部分企業只設立了審計部。從公司治理實踐看, 審計部 (審計委員會) 對董事會負責這一制度安排, 能有效減輕董事會職權弱化、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的局面。另外, 在業務上接受監事會指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董事會的制衡。

參考文獻

[1]林鐘高, 章鐵生.公司治理與公司會計[M].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3, (04) .

[2]陳漢文, 林志毅, 嚴暉.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由“瓊民源”引發的思考[J].會計研究, 1999, (05) .

[3]劉立國, 杜瑩.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 2003, (02) .

[4]張洪俊.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 2000, (04) .

[5]盧靜, 胡運權.會計信息與管理者報酬激勵契約研究綜述[J].會計研究, 2007, (01) .

上一篇:教學案例高中地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創新能力美術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