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

2023-09-19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統計學是統計專業最基礎的課程,是統計專業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基礎課程,目前統計學在各大高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本文從統計學課程的特點出發,談論了統計學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并對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課程設計環節做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 統計學教學方式 教學模式改革 課程設計

1 目前教學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理論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

目前高校統計學的教學,大多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紹,對于課本中的案例,也是結合理論知識進行一個簡單介紹,很少做到把原理與統計分析方法在實際中的運用結合起來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屬于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注入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使用統計軟件的能力也相當缺乏。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反感,因而學習的興趣也不高。

1.2 實驗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

對于實驗部分,目前主要有兩種編寫方式:(1)基于某一種統計分析軟件獨立編寫的實驗教材;(2)理論教材中穿插實驗作為單獨的一節來編寫。使用單獨的實驗教材來講授實驗課程,一般按照教學安排往往將實驗放在所有理論學習之后再來講授,這時候學生對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已經生疏,需要重頭復習理論知識,因此對統計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就體會得不深了,學習的興趣自然也不會很高;將實驗作為每一章最后一節這種形式,可以解決上面所提及的問題,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及時的進行上機操作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可這種上機操作方式不利于學生系統的、連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1.3 主要的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決定了學生平時學習的動力及側重點,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統計學課程的考核方法都是按照期末考試加平時成績來考核的。期末考試是以考卷的形式出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如何,一般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主要是指平時出勤、上機操作、作業完成情況等,平時成績占最終成績的30%。這種考核方式強調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 未來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高等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三大職能,其中,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職能。對于統計專業教師來說,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對現有的統計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真正做到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緩解就業壓力,使我們的畢業生成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針對上述分析及個人的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對未來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2.1 選擇一本好的教材

統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統計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材,因此教材的選擇尤為重要。①結合統計專業的特點,選擇教材一定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鮮明的特點,這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要結合實實在在的案例來進一步講解;另一方面是實際案例要結合計算機實際操作來進一步加深。這種教材的組織形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通過進一步的實際操作,可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統計的神奇和統計的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2 教學過程一定要突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這一特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除了要講授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統計軟件的使用以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相關的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增加課程設計這樣一個模塊。這個模塊的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統計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掌握,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一些相關技能,下面就具體地闡述一下這一模塊可以如何開展。

第一個階段是有關課程設計時間的安排。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課程設計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學期中,也就是在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和顯示,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時間數列分析,指數分析,抽樣推斷,假設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這些基本理論內容學習完以后,接著就可以明確提出具體的要求。

第二個階段是明確課程設計的主要任務。首先要求學生3~4人分成一個小組,然后每個小組確定一個主題,指導老師可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例如:我國人口的統計分析(可從男女比例、城鄉比例、年齡結構等方面來分析)、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統計分析(可從總量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也可利用趨勢方程、移動平均、指數平滑等預測方法做簡單預測)、我國就業人員的變動情況(可從產業結構、城鄉數量差異等方面來分析),類似這樣的一些題目主題。確定主題以后,然后明確最終所需要提交的成果是怎樣的??梢髮W生按照論文的形式提交,特別要強調論文中必須要有現狀分析這一部分,這一部分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1)相應的數據——主要考察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能力。(2)對應圖表——主要考察學生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的處理能力。(3)發展趨勢的分析——主要考察學生根據所得處理結果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最后根據分析的結果給出主要結論以及相應的政策建議。小組最終需要提交Word版本的課程設計論文以及相應的陳述答辯PPT。

第三個階段就是檢查成果階段。這一階段也是課程設計的考核階段,由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成員陳述自己所選主體所做論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其他小組負責打分并可自由提問,由小組成員負責答疑,綜合考慮給予一定的分數。最終可將各個小組的成績按照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來劃分。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增加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統計分析能力,使他們意識到統計分析的實用性,而且在論文的寫作、PPT制作、答辯陳述的過程當中也可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相關能力,真正實現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2.3 考核評定不拘泥于單純的閉卷考試分數

課程考核是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決定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側重點。針對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目標,課程考核也應該突出對能力目標的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再拘泥于以筆試為主,考驗學生的“背功”,這與課程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差甚遠。結合課程設計環節,對于考核形式,可改為期末考試與課程設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掌握情況,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及平時的表現;課程設計考核則主要考查學生在課程設計這一環節當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論文和答辯兩個方面。這樣的考核方式,可將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體現出來,也可以避免單純閉卷考試的負面影響,讓考核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踐能力的一個輔助手段。

3 結語

21世紀是信息經濟的時代,對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的準確性,這些都離不開統計學的進一步發展。開展統計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統計人才成為時代的一大任務。統計教學模式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樣才能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經歷著不斷嘗試、不斷改革創新的曲曲折折,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出它的對與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統計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一定會緊跟時代的步伐,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統計人才。②

注釋

① 曾五一.統計學概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3.

② 鄭偉.中外近三十年統計學教材發展對比——探索我國統計學教材改革發展方向[J].中國統計,2010.2:52-53.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基礎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具有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模型。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于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

由此可知,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在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支撐下,經過反復的教學實踐驗證,多年的不斷修改完善,再上升到理論層面,最后總結提煉出來的一種教學理念或者教學樣式。語文教學模式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索形成的某種固定的教學程式。

其實,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語文界就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教學模式,像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魏書生的“六步自讀教學法”,寧鴻彬的“五步閱讀教學程序”,還有黎世發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等,后來又陸陸續續出現過很多種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有些是一種教學理念,有些是一種教學方法,有些是一種教學流程或教學環節,不一而足,形式各種各樣,也都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模式流行的現狀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界出現了空前活躍的景象,許多名家提出了“××語文”的旗號,表明自己對于語文教學的見解和主張,旨在引導語文教學走到符合語文教育規律和課程特性的道路上。

但是,在基層學校,特別是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卻出現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是學習模仿別人的教學模式。許多學校和教師,熱衷于學習那些創造了“神話”的所謂“名?!?,以為那些所謂“名?!钡慕虒W模式就是改變自己學校面貌的金科玉律,要求教師全面接受,盲目學習,步步模仿,甚至也規定了教師一節課講的時間不超過幾分鐘,小組合作幾分鐘,成果展示幾分鐘,等等。

二是創建自己學?;騻€人的教學模式。為了展示學?;蚪處焸€人的成績,或者是為了這樣那樣的目的,有些人忙于構建學?;蚪處焸€人的教學模式,哪怕是剛參加工作三兩年的教師。于是,出現了許許多多諸如“三三六”教學模式、“三轉五讓”教學模式、“三四二”教學模式,或者“三步四環節”模式等。在一個學校的宣傳展板上,筆者看到了語文教研組構建的教學模式是“讀、說、品、寫”四字玩味法教學模式,每個字下面又有三條左右的教學環節,學校要求所有語文教師每節課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所謂教學模式施教。

這種情況在基層許多學校很流行,甚至有些學校每個教師還都有自己的教學模式。學校和教師把這些所謂教學模式作為課程改革(其實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大肆宣傳。一些上級部門也極力推廣這些所謂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模式現在又很流行起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三、教學模式流行的根源分析

現在的中國基礎教育,創造出了許多“教育神話”,加之一些媒體的大肆包裝宣傳,使這些“神話學?!奔t遍大江南北,坐收名利。在這種“神話”效應下,教學模式的大流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清楚了。

一些基礎薄弱甚至生存都困難的學校,為了像那些“神話”名校一樣,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烏雞變鳳凰”的巨變,打著學習“名?!钡钠焯?,大力推廣那些“名?!彼^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嚴格按照這些“成功”的教學模式施教,目的主要是為了擺脫學校當前的困境。

一些學校和教師,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學習了那些“名?!钡慕虒W模式后,也急于取得成就,就急急忙忙提出自己學?;騻€人的教學模式,而且大力推行自己的教學模式,無非是浮躁、功利思想在作怪。

這些所謂的教學模式,既沒有多少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引支撐,又沒有較長時間的教育教學實踐驗證。如果放在教育教學發展歷程中,那只能是曇花一現罷了?,F在流行構建、推廣的所謂教學模式,既不考慮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也不管它對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帶來的后果,圖的就是一時的名聲,要的只是此刻的功利。說到底,還是虛夸浮躁、急功近利思想的具體表現,既不想扎扎實實地靜心研究、靜心搞好教育教學,又想急于搞出點新鮮的花樣來贏得自身的需求。于是乎,就出現了教學模式遍地開花的現狀,表面看起來這是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繁華景象,實則是虛夸、浮躁、功利之風在中學語文界的真實反映。

四、真正的語文教學不需要固定的模式

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有自身的規律,語文教學尤為如此。如果把生動鮮活的語文教學硬要用所謂的教學模式套起來,那只能把語文教學引向死胡同。

盲目學習或模仿別人的教學模式,且不說這些所謂的教學模式本身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是不是經得起考驗,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單就模仿照搬來說,就有水土不服的可能?!伴偕诨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辈煌瑢W校校情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教學的實際,都是有很大差別的,就是同一所學校內班與班之間、師與師之間、生與生之間,也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樣差別大、多樣化的教學實際,能簡單地用一個所謂的教學模式統一來施教嗎?

盲目學習或模仿別人的教學模式,還會扼殺教師的教學風格。每位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都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設計自己的教學思路,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從而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為有機的整體,使自己的語文教學不斷走向成熟。盲目學習或模仿別人的教學模式,只能使每一位語文教師失去自我,成為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件”,也必將使語文教學走向單一、單調、作秀、浮躁、乏味的泥淖。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故事我們都熟悉,齊白石先生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把握齊畫的神韻,并不是刻意地臨摹,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繪畫如此,語文教學也如此。

所以,對于確實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學習,可以借鑒,但必須實行“拿來主義”。要學習借鑒這些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教學主張,學習借鑒這些教學模式的內涵精髓,對于這些教學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和框架結構,則要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盵1]絕不能盲目模仿推行,語文教學不需要統一固定的教學模式。

作為普通教師,我們沒有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功底,僅憑幾個簡單的教學步驟或教學環節,就構建一個所謂教學模式,貽笑大方不說,還會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是青年教師,急于構建所謂教學模式,沒有養成潛心研究、靜心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華而不實,在自身專業發展道路上浮躁不安,這樣只會走向語文教學研究的

歧途。

五、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活”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中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薄叭绻f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他的名字叫做活”。[2]“活”堪稱語文教學法之精髓。劉國正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要追求活?!盵3]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早就告誡同行:“語文課要生動活潑,上出‘語文味’?!盵4]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統一固定的教學模式,無法使語文教學活起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滿足教學的多樣化需求。即使一個教師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式或教學風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課堂上用完全不變的教學模式去套。如果硬要用一個教學模式去套不同內容、不同文體、不同教師、不同學生的教學,語文教學勢必是僵死的;如果用固定的教學模式去套所有的教學,那這個模式也是徒有形式的擺設罷了。所以,語文教學不需要統一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所以,前輩們的“活”字,才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我們語文教學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都要追求一個“活”字。

教學策略要活。袁振國指出:“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盵5]但教學策略不是萬能的,不存在一個能適應任何情況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案只是一種教學預設,教學過程的生成又是千變萬化的。所以,施良方教授說:“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生變化?!盵6]教學策略的“活”,就要根據學情的不同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隨時靈活變化,以適應教學的需求。

教學內容要活。語文教學首先需要選擇教學內容,不同的文本,教學內容選擇的側重不同;同一文本,不同班級、不同學情,教學內容選擇的側重也不同;同一班級、同一學情、同一文本,教師不同,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不同。所以說,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也要根據教師、學生、文本、學情的不同而靈活處理。

教學形式要活。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我們目前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不是為了讓別人看的。有些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為了體現合作探究的理念,也不管在課堂上是否真的合作探究,或者一節課真正的合作探究能占到多大比例,就一直讓學生圍成小組形式坐著。教學組織形式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教學過程要活。教學過程是師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是教學不斷生成的過程,變化多樣,如果不靈活掌控,不靈活處置,怎能應對得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要活。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自身教學、根據教情、學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是教學的真諦。小組討論教學法再好,也要思考一下教學問題是否值得小組討論,是否有合作探究的價值。否則,唯一種教學方法為好,也會把課堂教學引導教條、死板、低效的道路上去。

教學評價要活。不同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不同;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狀況不同,對其要求自然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個共同的要求,去衡量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個性、學識不一樣的學生。表現在教學評價上,也就不能簡單地用分數來統一評價所用學生。在課堂上,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具體表現靈活評價學生,在學業成績上也要根據學生的基礎與成長靈活地評價學生,使教學評價對每個學生真正起到診斷、激勵、鞭策的作用。

語文教學關鍵要活,語文前輩的話說到了教學的核心上。如果固守于某種教學模式,那語文教學的“活”怎樣體現呢?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特性,積極探究語文教學的真諦,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追求語文教學的個性,讓語文教學真正豐富多樣起來!

參考文獻

[1]魯迅.且介亭雜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8.

[2]全國中語會.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9.

[3]劉國正.也談一個“活”字[J].課程教材教法, 1991(10).

[4]朱斌.語文教學三大弊端:去知識去傳統去訓練[N].溫州日報, 2014.9.21(03).

[5]袁振國.走向政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3).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基礎會計》是高職會計類專業的入門課,也是會計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文章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的目標、市場對會計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基礎會計在會計學科中所處的地位等,提出了特色鮮明的“1234”教學模式,并對其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作了說明。

【關鍵詞】 基礎會計;“1234”教學模式;探究;運用

一、高職《基礎會計》“1234”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等文件精神,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西安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基礎會計》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此提出“1234”教學模式。

基礎會計是會計類專業的入門課,也是會計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的目標、市場對會計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基礎會計在會計學科中所處的地位,筆者認為,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中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如何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會計工作,養成良好的會計思維,具備良好的會計素質;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會計的基本理論,正確解讀經濟業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何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培養學生熟練的會計操作技能;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理念: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做到“三融合”,即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融合,會計教學與職業道德培養相融合,會計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相融合;基礎會計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貼會計工作實際,與會計實際工作直接對接;強化理論知識,突出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和運用會計理論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素養和職業道德。

二、高職《基礎會計》“1234”教學模式的內容

“1234”教學模式中的“1”指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始終以一個企業的會計工作流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驅動,講授一個會計循環中相關經濟業務的處理方法?!?”指對于會計基本技能的訓練,在采用手工操作環境下模擬訓練的同時,輔之以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模擬模式,兩者有機結合,既進行了強化訓練提高,又滿足了個性化學習的需要,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3、4”是“1234”教學模式中的關鍵內容,體現會計高職教育教學的本質?!?”指的是教學過程的三融合理念,即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融合,會計教學與職業道德培養相融合,會計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相融合,這一理念要在教學的全過程體現;“4”則是指教學設計要體現“做——學——思——用”四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即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而思后用,最終使學生能獨立處理企業單位的經濟業務?!?234”教學模式概括來說,就是1個案例、2種環境、3個結合、4個環節。

三、高職《基礎會計》“1234”教學模式的具體運用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

在“1234”教學模式下,《基礎會計》課程依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重新調整,教學內容結構與傳統教學內容結構比較如表1:

經過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架構,整改后的課程在內容設計上,改變了傳統的理論、實踐,課堂、實訓兩條線的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突出了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避免了不必要的環節,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大模塊:第一模塊,會計工作崗位必備的理論知識,即第一章至第三章內容,包括:認識會計與會計職業、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賬戶、復式記賬。

第二模塊,會計核算的基本技能及運用,即第四章至第九章內容。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財務報告、賬務處理程序和會計工作組織。

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改變了傳統的以業務描述提供原始憑證,使學生從虛幻的、想象的業務中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在真實的業務場景中主動分析處理經濟業務,與會計實際工作直接對接,凸顯了會計課程的職業特點。具體做法是以會計工作流程來組織安排教學,在結構上作了較大的調整;以虛擬的制造業企業經濟業務為例,使學生熟悉該主體的賬務處理程序。首先介紹原始憑證;然后讓學生通過識別原始憑證來分析經濟業務,并引導學生完成通過原始憑證分析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進行期末處理,編制會計報表的整個教學過程。即體現如下的教學路徑:憑證介紹——識別或填制原始憑證——分析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期末處理——編制會計報表。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基于工作過程,以會計工作流程為主線,將兩大模塊分為三部分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根據會計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需要和基礎會計課程所處的地位,確定會計基礎理論知識。首先以通俗的語言,貼近生活的經濟與會計案例,介紹會計的地位及會計發展前景、會計對象、會計基本假定、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職業與規范等相關問題,使學生了解會計,了解會計的學習方法;其次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增強學生對會計及會計職業的認識,培養學習興趣;最后,以嚴密的邏輯介紹使學生掌握概念之間的關系,正確識別應用會計要素,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以會計工作流程為主線,以會計工作任務為驅動,模擬某一企業的經濟業務??稍谑止嵱柺夷M真實的會計工作場景,以會計工作崗位任務為驅動,將學生分成幾個會計小組,每個小組指定一個財務負責人,設若干會計崗位,小組內成員要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并輪流交叉進行角色崗位的體驗。要求學生在實訓教師及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各項工作,具體包括通過原始憑證分析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進行期末處理、編制會計報表等。在此過程中,實訓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點評、引導和總結,并適時地引入相關的會計理論知識,從而使教、學、做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會計處理流程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熟練掌握會計基本技能,具備上崗能力。

第三部分,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提高,體現個性化教學。這一過程可借助于會計模擬實驗軟件完成。西安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安裝了英?;A會計模擬實訓軟件,該軟件具備良好的互動功能和可擴展性。以該軟件為平臺,學生可獨立自主地完成模擬企業的會計工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層次水平,在教學中,突出了“學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結合課程內容的改革,在運用歸納法、講練結合法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創新性地運用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手段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手工模擬實訓過程中,可創建一個虛擬企業,給學生提供仿真的原始資料,購買科目章、賬證表等,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基于計算機系統的基礎會計實訓過程中,所有的經濟業務及相關資料均來源于企業一線,該模擬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同時密切關注學科及行業的發展,對相關資料及時進行更新,使學生做的、學的,就是行業企業發生的真實經濟業務,有效地實現了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媒體源,使教學方式生動、活潑,教學內容易于被學生接受,并適當采用圖片、掛圖等;盡可能多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媒體源包括財務軟件、光盤、教師自行制作的PPT、視頻、flash動畫等。比如,在實訓環節播放的記賬憑證裝訂視頻,使學生可以邊看邊做,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輕松掌握記賬憑證裝訂這一基本技能。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有效利用網絡資源。

四、高職《基礎會計》“1234”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突破

“1234”教學模式提出后,在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經過了兩年的教學實踐,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一)增強了學生學習專業課的信心和積極性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也是高職會計專業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而學生在此之前,沒有任何有關專業方面的知識儲備,對于初學者來說,基礎會計課程中講述的專業術語多、理論抽象、核算復雜,許多內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觸,難度很大,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如果學生們一開始就學得非常吃力,極易挫傷學生學習專業課的信心和積極性,而“1234”教學模式的創建恰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二)“1234”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了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突出了職業教育的特點,發揮了職業教育的優勢

“1234”教學模式突出體現了理論教學環節與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具備一定的會計理念和會計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會計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時初步具備運用會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1234”教學模式實現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有機融合

“1234”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的安排強調會計理論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強調會計方法的可理解性及其經濟后果;將會計循環的教學有機地融入會計方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種會計方法在會計循環中的作用,對會計循環形成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實現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有機融合。傳統的基礎會計課程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割裂開來。比如,借貸記賬法之后的企業主要經營過程核算和成本計算一章,完全脫離了實際,沒有有效地將經濟業務的解讀、借貸記賬法的應用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我們從會計學科的性質及特點出發,重視了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避免了不必要的傳統教學環節,開辟了一條教學捷徑,與會計實際工作直接對接,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思維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實現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有機融合。

傳統的處理方法:業務描述——會計分錄——會計實訓(原始憑證——記賬憑證)

教學捷徑:原始憑證——記賬憑證

關于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變傳統的業務描述為提供原始憑證,使學生從虛幻的、想象的業務中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在真實的業務場景中主動分析處理經濟業務,與會計實際工作直接對接,為會計上崗零距離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內容的安排強調會計理論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強調會計方法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及其經濟后果;強調每章及各章內部結構的邏輯性,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會計,系統掌握會計程序與會計方法,為后續系列會計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可充分體現“做——學——思——用”的教學理念

“1234”教學模式以模擬一個企業的經濟業務為背景、會計工作任務為驅動,根據會計崗位分工,學生輪崗完成特定崗位的會計處理工作,建立起會計工作動態框架,掌握會計核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應用此模式不僅可以做到“三融合”,還能使得案例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充分體現做——學——思——用的教學理念,做到教、學、做一體化,重視了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實現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經過會計實務操作,能夠使學生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判斷簡單經濟業務性質的能力,培養誠實守信、細致、準確、有條不紊的專業素質和團結合作的心理品質。

(五)基于真實情景的課程實踐的高度仿真

“1234”教學模式中“1”的案例設計使學生處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之中,而手工模擬實驗室的基于會計工作流程的分小組角色崗位體驗以及與企業完全一致的證、賬、表資料,強化了學生的認同感。在這一工作訓練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邊做邊學,適時地引導、討論、糾錯?!?234”教學模式的實施以及會計工作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技能,滿足了會計崗位能力的需要。

(六)實現了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

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兩套系統加強學生上崗能力的培養。一是基于手工操作的會計訓練系統,模擬一個企業的經濟業務為工作背景,完全采用真實的證、賬、表資料,完成一個會計流程。二是基于計算機操作的訓練系統,安裝基礎會計模擬實訓系統,可操作性強、互動功能好、色彩逼真,其證、賬、表完全源于工作實際。兩套訓練系統相互補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做到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與實際工作中將要面對的一致,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受到了接收單位的好評。創新的“1234”教學模式,成功地將學生要面對的會計工作搬進課堂,實現了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培養了學生的上崗能力?!?/p>

【參考文獻】

[1] 程淮中.基礎會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程淮中.基礎會計實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 陳婉麗.高校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認識論視角探討[J].會計之友,2009(06):103-104.

[4] 王慧娟.確定新的會計教學理念改革傳統教學方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6(20):109-110.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學校中的體育舞蹈訓練情況受到了廣泛地關注,因此在體育舞蹈訓練中運用人本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實際的操作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行:一是增強團隊凝聚力;二是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四是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人本管理;體育舞蹈訓練;應用策略

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也取得了不斷地進步,這使人們的教育觀也發生了改變,使教育逐漸回到了原來的本質。如今體育舞蹈訓練已經成為了教育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有利于在制定訓練計劃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確保計劃的科學合理性。在體育舞蹈訓練中融入人本管理模式將為體育舞蹈的發展提供新的途徑和機遇。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的概念最初來自于企業的管理工作,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將其應用到學校的體育舞蹈訓練中,主要是指在體育舞蹈訓練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開展訓練計劃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使整個訓練過程中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使體育舞蹈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讓體育舞蹈訓練的意義得到充分地實現。在人本管理理念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第一,與現代教育相融合;第二,以學生為主體;第三,使體育舞蹈訓練的效率得到顯著的提高,能夠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二、人本管理的特點

(一)以人為本凝聚人心

在一個組織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使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關心。另外,在平時的生活中和訓練中要充分了解組織成員的需求,對組織成員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要盡量地滿足。組織成員在組織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們對組織產生濃厚的感情,這對加強組織的凝聚力十分有必要[1]。

(二)以自我管理為主形成自覺意識

所謂自我管理是指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積極地調節,進而達到自我駕馭和自我發展,最終實現自己全面發展的管理方法。而人本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要想真正的落實這種管理模式就要使信息體系和通信通道得到完備的建立,使得個人之間以及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暢通無阻,對組織中的相關信息要能過及時地進行了解,這樣才能使在組織中進行自我管理的人做出正確的判斷,還能夠讓組織中的人在工作時相互 配合,使工作能夠更高效的完成。這樣做不僅有利于自覺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還能夠使自我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共同的愿景為統領積聚力量

組織中共同愿景的基礎是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和理想具有一致性。有了共同愿景的基礎,在進行人本管理時,組織中的成員才找到自我管理的方向,并對組織成員產生約束性,同時激勵他們內在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共同愿景的基礎上,還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組織成員的雄心斗志,使他們堅定自己的信念,追求整個組織的共同目標,并激勵組織成員不斷的超越自我,讓他們把組織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從而把他們的力量積聚起來,這樣必將能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

三、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的訓練策略

體育舞蹈作為一種體育訓練項目,因為自身所具有的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等優點和在表演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形體美、舞蹈美和音樂美等特點,而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歡迎和喜愛。體育舞蹈是一種集體性的項目,如果在平時的訓練中能夠充分運用人本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從多個方面提高體育舞蹈訓練的效果。

(一)增強凝聚力,提高訓練效果

在進行體育舞蹈訓練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核心進行具體的訓練計劃。在訓練中學生成為了主體,這時體育舞蹈教師要對學生做好引導工作輔助學生進行訓練,最重要的是體育舞蹈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訓練能力,對學生的合理的需求要盡量地予以滿足,并對學生給予足夠的尊重,而且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另外,體育舞蹈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凝聚力,這也有利于訓練環境和諧氛圍的營造。只有體育舞蹈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尊重和愛護,這樣才能使學生可以為了集體而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除此之外,在進行體育舞蹈訓練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情況和身體情況兩方面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對訓練強度做出適當的改變。如果學生沒有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量或者沒有達到相關標準時,教師也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度的批評,而要從平等的角度出發找出學生沒有完成任務的原因,并幫助學生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以及有效地解決途徑,最終使體育舞蹈的訓練效果得到明顯提升[2]。

(二)重視個體,提高訓練效果

一個客觀存在情況是,每一個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的綜合素質都不相同,而這是體育舞蹈教師應該特別注意的。另外,不僅是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綜合素質各不相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受教育背景也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因此,體育舞蹈教師在制定具體的訓練計劃時要特別注意學生們的實際差異,然后根據這種實際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強度的訓練,這樣每一個學生對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制定訓練計劃都能夠接受,才能在訓練中最大程度的發揮出自己的水平,進而使體育舞蹈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偟膩碚f,這樣的訓練方法一方面將人本管理的理念進行了貫徹執行;另一方面,使體育舞蹈訓練更有針對性。

(三)建立完善激勵制度,提高訓練效果

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并加以合理的運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物質激勵、精神激勵以及信息激勵。

1.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主要是指學校通過對參與體育舞蹈訓練的學生用金錢物質等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訓練積極性。這樣的方法在平時的舞蹈訓練以及比賽中,對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參與體育舞蹈訓練的學生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一方面是對學生已取得的成績和積極的訓練態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其他沒有得到獎勵的學生更加積極努力的參與到訓練中,使自己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體育舞蹈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2.精神激勵

所謂精神激勵就是指體育舞蹈教師在精神上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或者在學生思想狀態不佳時,通過對學生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使學生重新樹立信心并燃起斗志,從而達到讓學生們都積極踴躍的參與到體育舞蹈訓練中的目標。通常來說,體育舞蹈訓練都很枯燥、乏味和無聊,所以在進行體育舞蹈訓練時,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進行精神激勵的作用,要靈活地運用精神激勵的方法來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提高他們的訓練積極性。因此,要對在體育舞蹈訓練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及時的提出表揚或者授予榮譽激勵,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在未來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參與到體育舞蹈訓練中,從而使體育舞蹈的訓練效果得到提高。物質獎勵的時效性比較明顯,因此搭配上更具持久性精神激勵可以達到更好的激勵效果[3]。

3.信息激勵

信息激勵是指學生在體育舞蹈訓練中使自己的知識面得到拓寬并在與其他人的交流中解決自己所遇到的難題,從而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使體育舞蹈訓練取得更好的效果。像體育舞蹈這種項目,在集體中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個人在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可以提出來,然后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的方案。另外,進行集體訓練可以通過與他人進行對比來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多借鑒他人的經驗,對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的修正,這也有利于個人體育舞蹈水平的提高。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訓練效果

在體育舞蹈訓練中要注重人的主體地位,促進人全面和長久的發展。所以在訓練中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加以關注,使學生的訓練水平得到穩定的提高。除了加強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是強調身體素質這一個方面的發展,而是應該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所以在訓練中一方面應該有大局意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學生個人今后的發展方向,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增強,從而讓學生在社會中更有競爭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體育舞蹈訓練已經成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人本管理模式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體育舞蹈教師應該對這一模式加強應用研究,然后再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據,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并貫徹實行。

參考文獻:

[1]胡映珍,張文婷.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訓練研究[J].科技視界,2013 (36):51-51.

[2]歐美珍.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訓練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 (01):62-63.

[3]楊士花,張敏.高校人本管理模式的構建[J].文學教育(下),2015 (7):103-103.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過對影響統計信息質量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加強統計管理工作的措施,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經營管理工作。

關鍵詞 統計管理 統計質量

統計工作是當前企業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是各級領導確定發展戰略、制度政策、調控市場的基礎信息之一,是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研究經營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加強統計管理,提高統計質量對于充分發揮其信息、咨詢、和監督職能,促進企業科學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及時提供準確、豐富、高質量的統計信息成為現代企業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統計的職能

1.信息職能是統計最基本的功能,其他職能都是在此職能基礎上衍生出來,并且直接受其質量好壞的影響。2.咨詢職能是指統計部門利用已經掌握的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深入開展分析和專題研究,為科學決策和管理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咨詢建議和對策方案。3.監督職能是指統計部門根據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及時、準確地從總體上反映經濟、社會和科技的運行狀態,并對其實行全面、系統的定量檢查、監測和預警。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承的,共同構成了統計的整體職能。

二、影響統計信息質量的原因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統計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統計服務水平跨上了新的臺階。但是,現實的企業統計工作中,統計信息的質量仍然有待提高。造成現代企業統計信息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計隊伍整體力量有所減弱

由于機構頻繁變動、企業改制等諸多因素,一些單位統計人員變動較大且不固定,有的統計人員一兼多職,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對業務知識掌握不準確,對統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夠,所填報的報表達不到規定要求,上報數據經常出現漏報、遲報和數據不真實等現象,從而影響統計信息的質量。

(二)統計基礎工作薄弱

為適應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都建立健全了統計管理制度。但是,部分企業仍然沒有健全規范的統計管理制度,沒有明確統計工作的職能部門和統計工作崗位,統計業務工作流程不規范,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統計調查方法的運用不科學,原始記錄、統計臺帳不規范不健全等等,都直接影響到統計信息的可靠性。

(三)統計技術手段落后

目前,多數企業的統計工作都采用了計算機,但是,尚未完全適應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統計工作方式和統計手段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建立在紙質原始記錄和手工統計臺賬基礎上的傳統的統計管理制度和統計方法已不適應信息化背景下統計工作管理的要求。

三、加強現代企業統計管理工作,提高統計信息質量的措施

(一)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建設,提高統計工作水平。一是不斷建立健全企業統計規章制度,規范統計工作程序,嚴格落實統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全面性。二是加強統計人員隊伍建設,抓好統計培訓,提高統計人員素質,使統計人員能夠熟練掌握統計業務知識及現代化統計管理工具,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三是加強基層信息質量考核,開展統計評比,建立檢查評比制度,激發統計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增強專業人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促進行業統計工作整體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強統計數據管理,確保數據質量。在統計工作中強化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管理。一是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則,對統計數據統一匯總、統一上報、統一管理、統一發布統計信息,并對統計數據分口把關、逐級審核;二是對統計數據的統計范圍、計算口徑、核算細則進行統一要求,避免錯誤引用統計數據現象的發生,確保統計質量;三是按時報送統計資料,保證數據的及時性和真實可信。

(三)加強統計分析,強化服務作用。以統計數據為依據,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為企業經營與發展服務。通過加強調查研究,分析統計數據,了解企業發展變化的趨勢和規律,總結成功經驗,找出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開展深層次的分析研究,提出有力的應對措施,為領導決策和企業經濟運行分析提供重要依據。

(四)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提高統計質量和效率。目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絡時代已經進入到各行各業,并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的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和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的依賴信息化,統計信息化已經成為提升統計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有效保障,企業統計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建立健全統計信息網絡,實現主要統計數據的及時更新,加快企業統計信息網絡與部門統計網絡的連接,實行企業聯網直報,提升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統計信息的服務質量。

總之,企業統計管理工作是對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也是幫助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只有不斷創新,夯實統計管理基礎,才可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促進企業統計工作的有序、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振南.統計法基礎知識.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3.

[2許明強.談企業統計信息質量.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0.

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回顧中國環境統計制度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識別出現階段存在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滯后、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與監督機制嚴重缺失3個方面的問題,并在深入分析用戶與體制2方面需求后,提出了中國環境統計制度建設的5個目標,即形成具有較高獨立性、現代化和專業化、高效和及時性的環境統計體系。最后,根據近期與遠期的需求,詳述了中國未來環境統計制度的主要任務和改革路線圖。

關鍵詞環境統計;制度框架;改革目標;路線圖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tatistics;Institutional framework;Reform goals;Roadmap

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和環保部門垂直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已經由落實總量減排逐漸轉變為提高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水平與改善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的基礎性支撐工作,環境統計的作用日益凸顯。長期以來,中國環境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一直遭到各方質疑,如何確保數據的真實可信是現階段不可回避的問題。然而,現有的環境統計研究十分薄弱,雖然近年來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相關工作[1-6],但無論是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仍難以滿足當前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的需求。因此,筆者在回顧中國環境統計制度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識別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從環境統計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中長期的環境統計制度改革路線圖和相關建議,以期對完善中國環境統計制度有所裨益。

1中國環境統計制度發展歷程

中國的環境統計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土、水利、氣象與礦產等統計中,已有環境統計的少許內容。1973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并于1979年首次組織了全國3 000余家大中型企業環境基本狀況調查;次年,又主持召開了全國首次環境統計工作會議,針對縣級以上(包括縣)工業“三廢”排放及治理、環保隊伍建設等情況開展統計,標志著環境統計工作的起步和環境統計報表制度的建立。自此,中國環境統計進入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快速發展期。

1997年,以鄉鎮污染源調查工作為基礎,環境統計增加了鄉鎮工業企業與社會生活等污染指標。2001年,進一步擴大了危險廢物集中處置情況統計范圍,細化了城市污水處理狀況統計,增加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情況統計調查。2003 年,原國家環??偩痔岢隽诵碌囊?,如修訂《環境統計管理暫行辦法》、改革與完善統計指標和方法、開展“三表合一”試點工作等。2006年,又研究制定了“十一五”環境統計報表制度,在充實調查項目、擴大調查范圍、提高數據質量要求和數據分析利用水平等方面進行了改進。2007年,國務院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要求“加強環境統計能力建設,改革環境統計方法,開展統計季報制度,全面、及時、準確提供環境綜合信息”。2011年印發實施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更是明確要求“完善污染減排統計體系,全面推進統計環境保護能力標準化建設,開展農業和農村環境統計”。

1.1環境統計管理體制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環境統計管理體制。環境統計屬于部門統計,在國務院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由環境保護部實行統一管理,制定規章制度、標準規范、工作計劃,組織開展環境統計科學研究,部署指導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匯總、管理和發布全國環境統計資料。

環境統計工作在管理流程上采取“自上而下,分級管理”模式,由企業、縣級、地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的統計數據逐級上報工作體系。各級環保部門的環境統計人員負責開展當地環境統計工作。在工作機制上采取“管理部門加技術支持單位”模式,各級環保部門依托事業單位為技術支持單位,采取以定期普查為基準、抽樣調查和科學估算相結合、專項調查為補充的方法,開展環境統計工作。

1.2環境統計法律法規體系多年來,環境統計制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統計法實施細則》《部門統計管理暫行辦法》為基礎不斷完善,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2005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環境統計工作的意見》總結了工作中的問題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環境統計工作改進的目標與任務。

2006年發布的《環境統計管理辦法》是環境統計的第一個法規性文件,對環境統計管理的概念、范疇、技術規范等做出了具體規定。2013年,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監察部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監測辦法的通知》與《“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辦法》,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來源、統計頻率、調查與污染物核算方法等做出了詳細規定(表1)。

2中國環境統計制度存在的問題與需求分析

2.1存在的問題

2.1.1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滯后。健全的環境統計制度是數據真實、科學、有效的保證,然而目前的相關立法較為滯后,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未明確環境統計及其數據的法律地位,對企業環境統計責任、數據選擇、上報和匯總過程中弄虛作假等行為未做出明確規定;同時,《環境統計管理辦法》也尚未明確污染排放單位、環保及相關部門、社會公眾在環境統計中的權限與職責,并且作為部門規章,其在適用范圍上只對環保系統具有約束,而環境統計橫跨多個行業,涉及經濟、統計、資源、環保、水利等多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低位階的立法難以為環境統計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1.2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環境統計制度建立至今,主要工作集中于統計報表制度的完善,而對與之配套的統計管理和保障制度重視不夠,法律法規制度、反饋改進機制、監督審查機制等幾乎空白,難以保障報表制度的落實,尤其難以確保報表制度下環境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造成環境統計工作事實上的無法可依,嚴重影響統計數據的權威。

2.1.3監督機制嚴重缺失。監督是確保環境統計數據真實準確的重要條件,但從目前看,機制尚不完善:一是上級環境統計部門對下級的監督比較薄弱,原因在于目前的上下級主要是管理、協調和技術指導關系,既沒有監督的有效手段,又缺乏處罰的相關依據。二是環境統計部門對企業的監督處罰機制缺乏。環境統計的主要法規——《環境統計管理辦法》中對企業和環境統計工作人員及機構報送不實數據的情形沒有專門規定。實際執行中,對于企業的錯報、瞞報甚至不報現象以及地方政府干擾環境統計數據的情況,缺乏有效的處罰手段。三是公眾監督尚未落實。雖然《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法》和《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等對公眾參與環境監督做出了規定,但未能有效落實。目前,公眾對企業環境信息的關注度較低,加之有關公眾環境參與的規定以利害關系人為條件,極大地限制了公眾監督的主體范圍。此外,現行的監督重點鎖定在對環境違法行為的事后監督,而缺乏對事前環境統計信息的重視。

2.2環境統計的需求分析

2.2.1用戶需求分析。以環境統計數據用戶及其需求切入,分析統計數據涉及的利益關系群體,如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公眾,是建立環境統計體制的基礎,更是完善環境統計體制的目的。

政府部門在環境統計工作中承擔數據生產者和使用者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作為環境統計工作的主體,政府部門負責制定相關制度,組織實施統計工作,開展數據分析與公布結果。另一方面,環境統計數據可以提高國家宏觀決策質量,因此,政府部門也有數據的使用需求。

與政府部門相似,一方面,作為基層的環境統計數據生產者,企業需要按照要求填報環境統計數據;另一方面,除內部環境數據外,管理者也需從外部獲取環境信息,如環境的成本-效益是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因此企業對環境統計數據亦有需求。

公眾是環境統計制度的消費者與受益者。除居民外,向公眾提供環境信息的新聞媒體、環境主義者及環境組織也是環境統計數據的消費者,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對環境數據加以利用。雖然現階段公眾不參與數據的生產過程,但隨著其對社會性事物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也逐漸出現了參與需求。

2.2.2體制需求分析。完善的環境統計制度框架應從多方面構建,以有效地服務于決策,并獲得社會認同。因此,筆者從政策、管理、實施和應用等方面進行了體制需求分析(圖1)。

針對不同用戶對環境統計信息的要求,在綜合分析環境統計制度及制定環境統計體制時,需注意2個方面:一是完備的制度保障,二是嚴格的過程控制。其中,完備的制度保障包括環境保護與統計工作的各類法律法規,以及環境標準或行業生產規定等多方面的政策與文件。而嚴格的過程控制則需明確環境統計工作流程,規定數據的產生、收集、審核、分析、應用和反饋等環節中政府、企業與公眾的權責;企業負責填報環境統計調查表,地方政府部門負責收集與初次審核,上級環保部門進行再次審核以確保數據質量,數據分析及應用可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實行差異化管理,并建立反饋機制消解不同用戶對數據的質疑。

安徽農業科學2017年3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的框架設計

3.1環境統計制度建設的目標為實現向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優質環境信息的最終目的,須建立運轉有效的環境統計體系。參考聯合國統計組織手冊第三版《統計機構的運作和組織》《聯合國環境統計發展框架:2013》以及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環境統計制度經驗[7-8],結合中國環境統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各類用戶的需求,筆者將未來中國環境統計的總體目標概括為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建立具有較高獨立性、現代化和專業化、高效、及時性的環境統計體系,滿足環境管理決策、公眾及其他主體的信息需求。

其中,獨立性是指各級環境統計機構能夠不受阻礙地為公眾和決策者持續提供優質信息,不因某種政治目的而受到操控,統計數據的收集和匯總方式、公眾發布統計數據的方法和時間安排等不受利益集團干預;現代化是指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創新環境統計方式,使數據采集、上報、審核、匯總、分析與應用等流程更加便捷和智能,達到簡化環境統計流程、降低數據收集和服務成本,提高環境統計效率的目的;專業化是指環境統計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及人員業務素質的專業化,環境統計數據在統一的環境統計標準下,遵循統一的環境統計規范程序,由專業的環境統計人員完成,確保環境統計數據的可重復性和可信程度;高效率是指環境統計管理和運行的高效率,即通過清晰的權責界定與合理的運行機制設計,提高環境統計管理的效率與科學性,降低環境統計體系的運行成本;及時性是指根據環境管理、公眾需求與統計工作要求,環境統計部門需將統計信息按規定時間,及時向上級環境統計部門報送,并適時向社會發布。

3.2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的框架設計基于上述目標,并結合中國環境統計工作基礎和環境統計能力現狀,筆者提出了中國未來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的框架(表2)。

(1)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環境統計條例》,清晰界定環境統計工作的獨立地位,明確各類主體的環境統計數據提供職責,細化企業環境統計和信息公開主體責任。強化環境統計規劃和計劃管理,建立規劃和計劃實施考核制度。加強環境統計調查及產排污系數動態更新工作,將其作為年度環境統計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考核指標。細化《統計法》中的數據采集和管理主體責任,并納入《環境統計條例》。結合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對開展環境信息工作的有關要求,保持條例與新法銜接。修訂現行的《環境統計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與統計執法部門聯動的統計執法檢查機制,強化《統計法》中有關數據責任的落實要求,對環境統計中的弄虛作假行為依法予以懲處。

(2)創新環境統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相對獨立的統計管理體制[9],確保環境統計數據的采集、加工處理和信息發布不受管理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干擾。近期建議強化環境統計技術支撐能力,成立相對獨立的環境統計中心作為專門的技術支持和實施機構,負責環境統計數據采集、加工處理、數據管理、信息發布、分析利用和二次開發工作。遠期建議整合環保部相關工作,建立相對獨立和綜合性的環境統計機構,實現對環境統計數據的統一采集、管理和發布;建立環境統計指導與顧問委員會,環境統計指導委員會主任由主管環境統計的(副)部長擔任,統計、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等部門作為主要成員,針對環境統計問題進行磋商,確定不同部門的數據收集、發布和共享戰略;環境統計顧問委員會負責對環境統計發展規劃、統計調查技術方案等提供指導。建立環境統計數據核查新機制,包括建立環境統計數據同行評議制度,第三方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核查認證制度,以及環境統計數據現場核查制度[10]。

21加快環境統計手段的現代化1推動聯網直報工作開展,啟動年報聯網直報工作

建立污染源電子檔案及其動態更新,強化環境統計數據“云管理”平臺建設

啟動并強化遙感、GIS和互聯網技術在環境統計數據采集及分析領域的應用和銜接研究1充分利用遙感、模型等手段,拓展環境統計的調查范圍,改進環境統計的調查方式

建立可視化環境數據管理系統和展示平臺

建立能夠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環境統計數據和信息服務體系31推動環境統計業務的專業化1建立一整套環境統計標準體系,發布《環境統計能力建設標準化標準》

制定完善污染源和重要指標的分類代碼

規范環境統計工作流程。制定《各級環境統計機構工作規范》,發布《環境統計數據審核辦法》和《環境統計數據質量評估辦法》

制定《環境統計從業人員管理辦法》,建立全國環境統計學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1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標準體系

建立環境統計咨詢系統

形成環境統計技術規范體系

建立環境統計數據質量管理體系41確保環境統計工作的高效率1編制環境統計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

聯合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公安部等統計機構成立環境統計指導委員會,強化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

細化《環境保護法》中調查者和調查對象的義務和權力

建立常態化的環境統計內部協調機制1形成環境統計發展規劃計劃體系

建立職責明確、運轉有效的統計工作體系

建立環境統計協調機制,強化環境統計部門協調51提高環境統計服務的及時性1在目前的《環境統計報表制度》增加上報及時性的獎懲辦法

細化《環境保護法》有關環境統計信息公開的有關規定

強化環境數據分析應用和數據二次開發

加強直報系統數據應用1建立可視化環境信息管理和發布系統

建立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并通過移動終端及網絡等實現數據共享和實時查詢

形成權威性和有影響力的統計分析報告和信息產品

(3)完善環境統計標準與技術方法體系,建立環境統計標準體系。針對環境統計調查對象管理、統計數據采集加工、數據傳輸和審核匯總全流程以及產排污核算等關鍵技術環節,制定統一的元數據標準、操作規范和技術導則,健全環境統計標準體系,規范環境統計工作。加強國控重點源環境統計數據聯網直報系統建設,緊密結合試點工作開展情況和系統運行中的問題,完善相關報表制度和軟件系統功能,簡化企業填表負擔。針對直報報表和軟件,編制分行業的統計技術細則和軟件使用說明,通過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實現技術培訓的可視化。

(4)加大環境數據信息公開和數據分析應用。制定《環境統計數據公開指南》,落實新《環境保護法》中企業和政府環境信息公開責任,并對內容、范圍、方式和社會監督做出明確規定。加強環境統計數據的開發工作,結合環境管理和公眾環境信息需求,綜合環境經濟和資源人口統計信息,開發面向不同對象的信息服務產品,包括綜合性統計數據手冊、專題統計分析報告等,提升環境統計的綜合服務能力。建立信息提供成本補償制度,根據產品開發成本向服務購買方收取補償費用,提高各級統計機構的積極性。強化“云存儲”技術在環境統計數據管理和信息共享領域的應用,結合GIS技術建立可視化的環境統計數據管理和共享展示平臺;研究互聯網、GIS、GPS、大數據分析等信息采集、傳輸和分析應用等技術在環境統計全流程中應用的可行性,提升環境統計工作的服務水平。

(5)強化環境統計能力建設。落實《環境統計能力標準化建設標準》,從機構、人員安排、辦公場所、硬件配置、經費等方面規定各級環境統計機構環境統計能力建設標準,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統計需求狀況定期更新相關標準,確保環境統計能力與工作任務相匹配。強化環境統計從業人員管理,制定《環境統計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明確崗位職責要求,建立定期培訓和輪訓制度,不斷提高環境統計人員的素質;并從工資報酬、崗位輪換、級別升遷等途徑穩定環境統計隊伍,提升人員的積極性。此外,還應加強區域、國家和國際層面的機構合作。學習歐盟等發達國家和組織,在現有環境統計數據基礎上[11-13],疊加包含不同尺度和要素地理信息的經驗,并以污染源地圖等形式體現環境、經濟、人口和自然地理信息的綜合集成表達方法和技術,為拓展環境統計分析應用領域提供支持。

4結論

健全且運行良好的環境統計制度是確保環境數據真實、有效的重要條件,也是落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和生態文明制度的有力保障。筆者在回顧中國環境統計制度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識別出現階段存在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滯后、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與監督機制嚴重缺失3方面的問題,并從用戶與體制需求2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中國環境統計制度建設的5個目標,即形成具有較高獨立性、現代化和專業化、高效和及時的環境統計體系。并根據近期與遠期的需求,詳述了中國未來環境統計制度的主要任務和改革路線圖。最后,作為環境政策研究者,希望通過不斷加深對中國國情和體制的理解,深入完善該研究的架構和路線圖,為中國環境統計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當然,筆者所闡釋的改革方案僅屬于初步嘗試,期待更多有質量的研究和討論。

參考文獻

[1] 陳默.我國環境統計改革思路[J].中國統計,2007(12):8-9,10.

[2] 彭立穎,賈金虎.中國環境統計歷史與展望[J].環境保護,2008(4):52-55.

[3] 齊珺,魏佳,羅志云.對我國環境統計制度的思考和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6(2):66-69.

[4] 鄭向群,張鐵亮,姚秀榮.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信息統計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3):6-10.

[5] 程歡,彭曉春,鐘義,等.我國環境統計與總量控制概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2):7315-7318.

[6] 陳靜,黃偉為,邵豐收,等.我國環境統計與污染物總量減排協調發展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1):131-132.

[7] 楊威杉,趙學濤,臧宏寬.國際環境統計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借鑒[J].環境保護,2016,44 (Z1):102-105.

[8] VELTHOF G L.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ecommendations for priority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combination[M].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1.

[9] 包忠明.我國政府統計體制改革模式的選擇[J].統計與決策,2006(13):66-67.

[10] 李鎖強.國際環境統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統計,2006(3):43-44.

[11] 陳默,周穎.美國和歐盟環境統計的借鑒意義[J].中國統計,2009(7):52-53.

[1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Development of 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to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R].2006.

[13] IED.Industrial emission directive 2010/75/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4 November 2010.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334/17 (17 December 2010)[R].2010.

上一篇: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下一篇:施工項目管理策略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