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

2023-09-19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1篇

應對創業型經濟的挑戰推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改革

編者按:由于近些年來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再加上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以來,創業教育及其研究似乎“暴熱”起來,不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極力倡導高校要實施創業教育,也受到了研究者們的追捧,一系列關于創業教育問題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連續幾年來,教育部在每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一再突出強調高校要重視開展創業教育,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推進創業教育”。然而,綜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研究的已有文獻,似乎都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唯一出發點,利用創業教育的一般理論,闡明意義,分析現狀,剖析成因,提出設想,未能跳出就教育談創業教育的思維,得出的相關結論不僅大多雷同,也未能澄清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梢哉f,相關研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動因(或說社會背景),那就是創業型經濟的興起、發展及其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影響。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期我們邀約了相關青年學者,主要基于創業型經濟發展背景,針對已有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著重探討了創業型經濟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問題,并試圖厘清人們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若干認識。

摘要:基于創業型經濟發展背景,通過辨析關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若干認識,指出:人們的認識偏差是造成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落后的重要根源;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尤要重視培育企業家精神;要以政府為主導,強勢推動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要體現高職的特色,并提出若干具體設想。

關鍵詞:創業型經濟;高職院校;創業教育

作者簡介:陳春琳(1978-),女,江蘇南通人,碩士,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創業教育研究;董仁忠(1969-),男,苗族,湖南懷化人,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背景下的職業教育行政制度變革研究”(項目編號:D/2009/01/045),主持人:董仁忠;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科研啟動基金“構建技術本科院校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良好互動關系的制度設計”(編號:XQD208032),主持人:張晉。

發展創業型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為了應對創業型經濟發展的挑戰,也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近年來,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社會各界賦予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太多的期待,關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研究也日漸增多。然而在現實中,存在著諸多阻礙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的因素,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成效不佳,人們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問題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本研究中,通過辨析人們關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若干認識,力圖更好地達致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科學認識。

一、相關制度的缺失還是認識上的偏差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這足以說明創業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創業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為了貫徹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教育系統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也已經出臺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規。然而,目前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創業教育不僅非常落后,未能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而且大學生創業也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相關的創業政策未能有效發揮其推動大學生創業的價值。那么,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主要是因為相關制度的缺失?還是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偏差?

筆者以為,人們認識上的偏差是導致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不盡如人意,高職畢業生創業成效未如人們預期的主要因素和深層次原因;也正是因為認識上存在偏差,所以才導致相關制度的設計不到位、缺位問題嚴重。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管創業問題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但創業問題還沒有真正引起包括各級地方政府領導在內整個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和理解,漠視創業及創業教育的觀念仍占據社會的主流;二是人們尚未能準確、深入地掌握創業及創業人才培養的規律,不管是相關創業政策的出臺還是創業教育的實施,都缺乏對大學生創業及高校創業教育規律的科學認知?,F階段創業政策存在的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比如創業政策扶持對方少、收益面小;創業政策缺乏整合和階段細分;創業政策的制定缺乏對需求端的考慮;創業教育政策缺乏,對創業教育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創業教育的需要,創業教育政策的創業導向不強;創業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創業政策各地不一。而人們之所以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總體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并不鼓勵創業和創新,“學而優則仕”、“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等傳統觀念已經作為一種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鄙薄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心理;二是包括各級領導在內很多人的思維尚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以為創業及創業教育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沒有真正體認到創業及創業教育對發展創業型經濟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價值;三是由于創業型經濟及創業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較短,經驗不足,人們對創業及創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準確地把握創業及創業教育規律。

因此克服人們認識上的偏差,轉變人們在創業及創業教育問題上的陳舊觀念,確立起科學的創業觀和創業教育觀,既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的首要前提,也是一項需要伴隨創業教育始終的基礎工程。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主要舉措:首先,大力表彰、宣傳成功創業的典型以及創業教育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認同創業和允許失敗的社會心理氛圍;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加強校園創業文化建設。其次,加強各級領導對創業型經濟發展特點、規律及趨勢的學習,通過媒體等多種途徑宣傳創業型經濟和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創業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再次,加強關于創業、創業型經濟和創業教育的系統研究,深入探究創業及創業型經濟發展的規律、特點和趨勢,認真總結、分析創業教育的經驗和問題。

二、掌握創業技能還是培育企業家精神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是高職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捎捎谌藗儶M隘地理解“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以為就業就意味著通過求職找到現成的工作崗位,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是根據高職生所學專業,針對特定職業崗位設定目標而培養人才的。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則對這一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它不僅要求高職院校深入思考如何融創業教育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中,而且在高職院校要確定什么樣的創業教育目標問題上,到底是強調個體掌握創業技能還是培養企業家精神?這是必須做出的重要選擇,也是關系到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成效的關鍵問題??刹还苁菑南嚓P研究還是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來看,創業教育目標問題仍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人們通常更強調功利性目標,注重個體對創業技能的掌握,而相對漠視培養學生創意創新素養等非功利性目標,忽視培養企業家精神。

筆者以為,創業教育是企業家精神教育,在確定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目標問題上,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要更加重視培育企業家精神,并以此來指導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工作??梢詮娜齻€方面對此進行解釋:從創業型經濟要求來看,創業型經濟即企業家經濟(德魯克語)。企業家在創業型經濟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他(她)是獲取利潤,并愿意為此承擔風險的人;是能開拓市場,獲得新需求,創造新顧客的人;是一批別出心裁、獨具匠心、與眾不同的人。企業家之所以能成為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因為他們具有企業家精神,具有較強的機會意識、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德魯克認為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有意識地去培養的。[1]而更好地服務創業型經濟發展,是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重要依據,因此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尤要注重培育個體的企業家精神。從個體的創業選擇來看,要視創業為個體一生的選擇,創業教育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僅僅面向那些準備一畢業就創業的學生的教育。實際上,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一畢業就創業的學生畢竟只占少數,大部分選擇創業的學生往往是在工作一段時間,要么掌握了一些創業資源,要么發現了一個更好的創業機會,從而決定選擇自主創業。據《2008-2009年度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報告》,企業雇員是創業者的主體,占樣本總量的38.84%,其次才是農民創業者。[2]因此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不應只是關注個體對創業技能的掌握,尤其要激發和培育全體學生的創業欲望、創業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一句話,培育企業家精神應成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此外,重視培育個體的企業家精神并不意味著創業技能不重要,促使個體掌握基本的創業技能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對于那些準備畢業后就決定創業的學生。然而,總體來講,一方面由于高職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接受過創業教育,創業創新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培養創業技能的基本條件,具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專業師資奇缺,創業教育實習實踐基地嚴重不足,以及相關投入不足,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注重培育企業家精神就成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比較可行的選擇。

企業家精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者們對企業家精神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借鑒企業家精神研究已基本達成的共識,結合分析高職生的特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要確立以培養高職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核心、著重培育企業家精神的目標,可以分解成如下具體內容:培養高職生搜尋、發掘創業機會的能力(或通過產生新想法和組合必需資源來尋找機會的能力);提升高職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教會高職生預測、判斷事情的能力;教育高職生在實現個人價值自我實現的同時,關注社會公平和經濟倫理;引導高職生學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大膽決策,科學管理企業。這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某種程度上說,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應以創業意識和創業通識教育為主。然而,在創業教育實踐中,還需要把這一目標與掌握創業知識、提高創業技能相結合,細化成不同階段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進而融入到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各個環節之中。

三、以需求為導向還是強調政府的主導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要實施創業教育,高職生及其家庭首先必須有接受創業教育的社會需求。然而,目前來說,社會大眾(包括高職生)接受創業教育的主觀意愿普遍不甚強烈,對創業的認同度普遍不高。這不能不說是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施不力、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已成必然趨勢,并且由于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從而在客觀上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又存在著迫切的需求。于是就有一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到底要不要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的問題?;蛘哒f,是選擇以需求為導向,等到未來社會大眾開始認同創業并愿意接受創業教育的時候再重視并實施創業教育;還是直面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對創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政府為主導,制定強有力的創業政策,來吸引人們接受創業教育,激勵人們自主創業?

筆者以為,亟待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政府干預力度,制定強有力的創業政策,進而推動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是從社會公共產品理論的視角來看,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要實現為個體帶來較大收益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還很遙遠,主要還是一種側重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職業準備教育,它也重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性較強,因此說,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在理論上準公共產品供給應采取由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3]而如果視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也為一種社會產品的話,那么這種產品則比一般意義上的、針對現成職業崗位的高等職業教育產品具有更強的正外部性,因為它不僅能解決高職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而且通過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進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更重要的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還具有促進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完善經濟和社會結構,改善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戰略價值。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管理和投入等領域加大干預的力度。二是研究者比較分析西方各國高校創業教育時發現,政府的重視是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經驗。以英國為例,不僅相繼設立了一系列由政府支持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而且政府出資建立了創業教育的管理和研究機構。1987年,英國政府就提出并實施“高等教育創業”計劃;1998年,英國政府啟動了專為18歲至25歲在校大學生設計的“大學生創業項目”;1999年,英國政府撥??罱⒘擞茖W創業中心來管理和實施創業教育;2004年,英國政府設立了英國大學生創業促進委員會(簡稱NCGE),開展創業教育研究。為了促進創業教育,支持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以英國政府為主導,還設立了一些基金,比如“大學挑戰基金”(1998)、“科學創業挑戰基金”(1999)、“高等教育創新基金”(2001)等。[4]由此可見,英國政府為高校創業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盡管由于國情、政情存在顯著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中國高校創業教育不可能照抄照搬英國的經驗,但是英國政府強力干預高校創業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政府尚能做到如此。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而言,政府更有理由充分發揮其在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政府的角色定位,決定著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未來;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與否,決定著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成敗。

批判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分析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及高職畢業生創業的現狀與問題,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如下:首先,制定、完善和整合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環境、服務、扶持和優惠等方面的政策,為包括高職畢業生在內的大學生成功創業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從中央到地方,成立專門的高校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建立健全高校創業教育管理體制,統籌管理其行政區域內的高校創業教育工作,對不同類型高校實行分類指導。再次,制定和完善創業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加大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投入,規定創新創業課程為高職生必修課程,制定高職院校創業創新課程標準,制定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師資培養聘任制度,以及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等,引導構建高職院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最后,設立專門的高校創業教育研究機構,加強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創業教育研究,為制定創業教育及大學生創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遵循一般規律還是體現高職的特色

要辦什么樣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高職院校如何實施創業教育,是事關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前途的重大問題。從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實踐來看,人們似乎缺乏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規律和特點的清醒認識,沒有形成自身的獨特模式,其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未能體現;從已有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研究文獻來分析,研究者們似乎更愿意引用國內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及創業教育理論的普適性觀點,未能充分地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探討。一句話,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及其相關研究遵循一般規律有余,而體現高職院校的優勢和特點不足。那么是不是可以因此斷定,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本無特色或優勢可言,或者說,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和其他高校沒有什么區別?

筆者以為,高職院校突出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由此也決定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既要遵循創業教育的一般規律和原則,也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緊密結合高職院校的既有資源和辦學定位培養創業者。這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取得錯位優勢的關鍵要素,也是培養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與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以及其他教學型大學相比,不管是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專業設置還是服務面向來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優勢和特點,由此也決定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必須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辦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大學的創業教育模式。從培養目標分析,高職院校緊密圍繞以提高高職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為主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更為緊密。這為高職畢業生創業提供了可能。從培養模式來看,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產學研相結合是其突出特點,高職院校具有相對豐沛的行業企業資源,有利于高職生進行創業實習實訓的實踐,豐富創業經驗,提高創業能力,培養創業精神。從創業類型來看,由于創業往往是大多數高職畢業生的無奈選擇,也由于高職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結構不利于高端創業,還由于高職畢業生的經濟條件也相對較差,無法進行較大的創業投入,因此高職畢業生創業大多屬于生存型創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側重于圍繞生存型創業進行創業教育設計。從服務面向來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其專業設置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吻合度相對較高,這不僅有利于發揮自己的專長,選擇創業機會,也有利于高職畢業生就地創業,減少創業成本。綜合如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既要遵循高校創業教育的一般規律,也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優勢,體現高職院校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高職院校特色,也才能真正實現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探索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為了構建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采取如下主要舉措:首先,要全面總結各地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提煉各地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典型模式,并組織學習、推廣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一些好的做法。其次,教育部可以在全國遴選若干所不同類型的示范性高職院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給予重點支持,以求更好地探索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和規律。再次,國家要專門出臺文件,引導各地高職院校在綜合考量其自身資源、辦學優勢、地域特點以及學生意愿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創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確定創業教育重點。最后,要把創業教育作為重要的硬指標(或特色項目)納入到評價高職院校的指標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轉引自牛長松.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29.

[2]寒冬創業,給點信心就燦爛——《2008-2009年度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報告》發布[J].職業,2009,(9).

[3]董仁忠.職業教育供給:在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選擇[J].教育學報,2009,(5).

[4]牛長松.英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政策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4).

特約編輯董仁忠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2篇

1 加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校企合作的意義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 ,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而頂崗實習作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載體之一,是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校企合作能否持續深入地發展, 實習生的管理問題不容小視。加強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 從宏觀上可以推動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 微觀上有助于學生解決實習期心理困惑,幫助其樹立職業信心,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由此提高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穩定性,更好地促進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任務的完成。

2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宏觀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和體制不夠完善

2.1.1 教育行政部門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度不足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教育主管部門對高等職業教育也更加的規范化。雖然各種評估手段不斷深化, 但在諸多的評估指標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內容并不多,頂崗實習心理問題更是基本沒有關注,綜上必然會引導高職院校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上[2]。然而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相關政策的出臺,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的背景下, 相關的高校評估參考指數并未相應地向此方向傾斜,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力度。

2.1.2 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覆蓋不夠全面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逐漸提升,高職院校通常會開設心理咨詢室,并配備相應的心理指導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隊伍; 同時也會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素質拓展等各種有益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然而,縱觀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和機制,仍然不夠完善,學生在校外頂崗實習期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一個缺失的方面。諸多的高職院校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采用“放羊式”的管理,實習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論從相關人員配備,還是經費支持上都存在不足。這種“內緊外松”的管理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 同時也制約了校企合作的良好發展。

2.1.3 實習單位對學生心理健康關注不夠

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現狀來看, 由于地域、時間、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學校對實習生在酒店實習期間的教育和管理總體比較松散,更多細致的工作往往需要依靠實習企業。但是實習企業與學校的性質存在本質的差異, 酒店作為盈利機構其發展目標趨向于利益最大化。企業希望在實習生的使用上能夠趨等同于正式員工, 對實習生的教育管理僅限于滿足工作需要,對學生的成長和教育較為缺乏深層次、全方位的思考,實習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往往易受到忽視。

2.2 微觀上學生的自我承壓能力不強

2.2.1 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

學生由學校進入酒店進行頂崗實習, 從單純的學生演變為服務者、同事、學生的多重身份。作為大學生,他們本身有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愿望, 但由于在角色轉換過程中許多學生仍把自己定義為純粹的學生, 角色固戀現象嚴重、主觀意識過強,導致他們陷入了交往的誤區。作為服務者,部分實習生不善于表達自己,害怕出錯;作為同事,實習生因與酒店正式員工的生活、教育背景不同,缺乏共同話題;作為下屬,他們因上級對其工作不滿意的指責會產生委屈、厭煩和抱怨等負面情緒,造成與主管之間的關系緊張等。部分實習生因為沒有定位好在新環境中的角色,適應性能力差,從而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障礙。

2.2.2 工作負荷大、內容單一難以承受

酒店業作為服務類行業,基層工作較為艱辛,特別是在旅游旺季時期,酒店員工的工作時間和強度往往大于其他行業,員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實習生剛從學校踏入社會,未受過磨練的他們面對酒店的高強度工作, 無論是在身體上或是心理上都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負荷。此外, 酒店的工作內容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長時間機械地工作,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極易產生厭倦心理。而出于利益的考慮,酒店對于已逐漸熟悉工作崗位的實習生,并不愿意為其提供輪崗機會,實習生的工作熱情漸漸被磨滅,甚至出現了得過且過、消極怠工的現象。

2.2.3 由服務行業產生的不公平感強

一度把自己認為是天之驕子, 極少接觸社會的大學生在進入酒店頂崗實習后,角色由學生轉變為服務者,要聽候客人的使喚、差遣,甚至是批評責罵,部分學生在心理上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認為為他人服務是件丟面子的事,甚者還有學生覺得對不起家庭對自己多年的培育。此外,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雖然與其他正式員工同工卻不同酬,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被作為“廉價勞動力”在使用,認為自身價值不能得到最好的體現,不公平感極為強烈。

3 加強高職頂崗實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1.建立適合頂崗實習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3.1.1 做好學生的專業引導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認識有偏差、認同度低,這與學校對學生的專業教育不到位有著必然的聯系。高職院校在學生入學初,就應該對學生做好專業教育,培養和樹立其正確的行業意識。學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期間,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安排一些短期的專業實訓,使學生逐漸習慣酒店的工作模式,培養其良好的職業意識和素養。支持和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級別和類型的專業技能比賽, 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學生對專業的信心,使學生真正熱愛專業,專研專業,忠誠專業[3]。

3.1.2 加強學生在實習前的心理防御

對酒店工作缺乏客觀的認識, 是該專業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學生進入酒店頂崗實習前,學校要通過專業輔導、談心交流、酒店經理講座等多種可能的形式為大學生做好心理引導, 使學生對即將要踏入的行業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學校在宣揚酒店行業的優勢的同時,也要將其可能出現的灰色現象告知學生,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理性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將學生即將進入的實習酒店情況予以告知,如酒店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福利待遇、食宿情況等,以便學生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前,應有針對性地培養其承受挫折和自我調適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酒店工作中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順利完成頂崗實習。

3.1.3 對實習生進行跟蹤管理

學生在為期半年至一年的頂崗實習期間, 許多學校的管理是松垮式的, 學生在此期間產生的包括心理困惑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并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解決。因此,學校方面要加強對實習生的跟蹤管理,了解學生在酒店的具體表現情況,尤其是要對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給予關注。學校對于實習指導教師的安排,要落實到責任到人,避免相互推諉。要結合實際情況,要求指導教師定期到酒店看望學生,并解決學生反映的實際問題。同時,充分利用好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的作用,通過多種信息平臺與學生保持溝通和聯系,及時掌握學生信息,讓學生在實習期間仍然保持心理上的歸宿感。

3.2.校企合作,加強實習生的心理健康引導

3.2.1 建立專兼相結合的輔導隊伍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 因人因事而異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困擾和問題。受制于地域關系等客觀因素,學校指導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校企要在共同研討學生頂崗實習方案時,要同步考慮學生思想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例如校企共同從酒店中選配有一定工作條件的兼職輔導員, 學校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兼職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識的培訓, 發揮其一般性問題咨詢引導的作用, 并利用這支隊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及時快速地反饋嚴重心理問題學生的情況,并協助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與調適工作[4]。

3.2.2 開展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在實習期間的積極性, 增加其在實習單位的歸宿感,企業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各類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例如定期組織評選“酒店優秀實習生”、“酒店優秀員工”;舉辦增強員工體質的體育活動;開展有利于部門團結協作的素質拓展;打造員工宿舍、食堂文化等。盡可能地發揮實習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實習生充分融入到酒店生活中,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提高專業技能。

3.2.3 實行輪崗制,共同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

實習生長期從事單調乏味的工作, 久而久之會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缺乏對酒店工作的積極性,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對更多職業技能的接觸與學習。校企在共同商討學生頂崗實習方案時,要根據酒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生實習輪崗計劃。酒店出于培訓成本的考慮, 會盡可能的會讓學生在一個部門內完成整個實習期的工作,所以學校要在學生實習一段時間后,及時了解學生在酒店的輪崗情況。根據學生意愿,保證其能夠在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內有一次輪崗機會。

3.3 學生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構建

3.3.1 及時轉變角色,準確定位

學生在進入到酒店實習后,應及時調整心態,明晰自己學生與員工的雙重身份, 盡快地從將角色從單一的學生身份轉化為企業員工。實習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認知,了解自己所在崗位的具體工作流程,掌握酒店服務的基本僅能,勤學勤練,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能力。同時,要學會以下級、同事的身份與領導及其他員工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以服務者的身份為顧客提供良好的酒店服務, 想他人之所想,提高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3.3.2 擺正心態,提高職業認同感

學生在進入酒店頂崗實習之前, 往往對自己大學生的身份期望過高,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進入酒店后理應從事的是管理層的“體面活”,對基層高強度的工作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所以,在開始頂崗實習后,實習生要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確接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人員一開始的工作崗位也必須是一線服務者, 必須擁有一線服務工作經驗才能逐步上升為管理人員的職業特點。實習生要能夠以成功的酒店管理者為標桿,為自己設定短期和長期的職業發展目標,提高對本職業的認同感。

3.3.3 培養專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

現代酒店企業對員工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文字處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期間, 就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對這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提升綜合能力。學生還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多參加兼職活動,虛心學習,勤于思考,踏踏實實地從基礎起步,不斷總結和汲取經驗,提升個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為今后工作就業和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 極可能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制約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因此,多方共同努力,加強對實習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必要。本文研究旨在引發對頂崗實習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的關注, 對校企深度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其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瓶頸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校企合作下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探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方式,旨在促進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3篇

高職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要, 因此, 我們應當結合當前酒店行業與高職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 大膽探索創新, 力爭以“工作過程導向”實踐教學模式, 同時滿足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的需求, 實現三方“共贏”、“同發展”的目標。

一、尋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合作共贏的工作過程教學模式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對德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職教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最初在德國大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的“在經營和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教育”試點實驗, 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德國廣泛推行的“學習領域”方案, 都是該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在這些實踐模式中, 教學內容不再是按照傳統的課程進行構建, 工作過程知識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 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成為工作過程知識的載體, 并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對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進行了序列化, 使教學內容來源于真實的職業實踐。同時在實踐中通過“企業調查”、“職業調查”、“學習島”以及“在工作中學習”等方式, 使學生盡早地接觸企業, 了解他所學的職業, 在完成相應的學習或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

當然,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在德國實踐中還沒有得到完全實現, 盡管如此,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在德國乃至歐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也給我國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酒店管理專業實行工作過程教學模式使三方形成利益共同體, 基礎夯實。學校、企業、學生是模式實施的主體, 三方對模式的認可度直接影響模式的實施效果。尋求三方共贏的切入點是模式實施的基礎工作。作為校方, 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根本任務, 不光是專業技能的培養, 更重要的是職業思想的鞏固, 學生一進校門, 就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 在平時與企業的接觸中潛移默化, 從接受到認可, 再到內化, 使得學生對企業的經營理念更加入腦入心, 職業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作為企業, 為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通過該模式的實施, 其后備人才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職業思想明確, 企業文化認同, 員工的流失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控制。作為學生, 比同類學生較早地熟悉酒店, 會更主動更自覺地學習。

二、建立校企溝通機制是保障模式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

工作過程教學模式是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期間涉及到雙方培養成本的分配、教育方案的協調、指導教師的選配等諸多問題。學校和企業合作關系的密切程度關系到模式能否順利實施。建議建立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參與的領導小組, 并使其活動經?;?、日?;?。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主要重大教學決策由雙方協商決定。通過校企合作實現:

(一) 人員的雙向流動。

即學校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集中實踐教學與企業將員工送到學校進行培養、深造。因為學校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集中實踐與現行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內容相似, 在此不多加論述。而企業將員工送到高校進行培養、深造則是為了滿足酒店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目前的狀況是中國酒店行業的大部分酒店都面臨一線骨干員工理論文化素質較低的問題。所以, 無論從企業還是這些員工個人的角度, 他們都希望有機會能進入高校深造。如果校企雙方能夠采用“雙向流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企業就可以將這些員工送往當地的合作院校, 通過辦夜校班或半脫產班的方式幫助員工提升理論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與此同時, 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業務骨干在校學習的時間, 指導在校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二) 資源的雙向流動。

資源的雙向流動主要指教學設備的相互利用。在“學校→企業”的流動中學??梢越柚髽I的設施設備完成實習學生的實踐教學。在“企業→學校”的流動中企業可以借助學校的教學設備實現員工的理論文化素質提升, 從而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與利用, 校企雙方都可以實現不進行大規模的成本投入而實現各自的目標。與此同時, 在“學校→企業”的資源流動中, 學校在校學生的實訓課教學也可利用企業資源, 從而彌補校內實訓設備陳舊的問題, 這將大大減少學校的教學成本投入, 而且校企穩定型合作模式對比于校企雙向流動型模式, 校企雙方在合作程度方面更上了一個臺階, 雙方之間達成了一種比較穩固的合作關系。因此, 在校企穩定型合作模式中, 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校企雙方應該通過合同 (或協議) 的方式保持前后參與實踐教學的學生人數基本一致。也能保證時間比較穩定、合理。

三、建立科學可行的實踐教育體系是模式實施效果的保障

實踐教育體系涉及到對實踐教學過程的指導、監控、考核與評估。在指導力量上應建立一支有專業教師和企業技師、骨干組成的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 制訂詳細的指導規程和教師考評細則。由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企業有關部門組成專門的監控組織, 對教學的過程和質量進行監控, 并制定以考核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主的考核細則, 對學生各個階段、各門課程的實踐績效進行考核評估, 以保證這一實踐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經濟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然而長期以來, 職業教育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遠離工作實踐等問題使得這一目標難以完全實現。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 我國一直致力于通過改革來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狀態, 沒有突破以學科體系為主導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仍然是在學科體系的框架下尋找與工作實踐的聯系, 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內容遠離工作實踐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 沒有在理論建構上解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問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設計上解構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職業教育, 建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 為深化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1]楊益新、韓澤民.澳大利亞旅游酒店管理教學特色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10.[2]靖增群、梁軍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4 (2) .[3]姜大源.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動向田.職業技術與教育, 2005, (18) .

摘要:當前, 我國高職院校在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普遍采用的傳統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 本文主要針對“校企雙向流動”、“校企穩定型合作”、“校企訂單聯合培養”以及“校辦企業階梯型培養”這四種新模式進行探討, 希望能以一些“嶄新的”、“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同時滿足學生、學校、企業三方面的需求, 實現三方“共贏”、“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實踐,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楊益新、韓澤民.澳大利亞旅游酒店管理教學特色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10.

[2] 靖增群、梁軍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 (42) .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4篇

( 一) 實習生的身份界定模糊

頂崗實習生同時具有學生和職員的雙重身份, 這種身份的不確定性導致在意外事故發生時實習生難以做到有效的維權, 也有可能既享受不到正式員工的勞動待遇, 又得不到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有效管理和保護。很多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把頂崗實習視為正式就業, 導致了學生工作壓力很大, 同時由于單一的工作崗位使實習生接受不到職業發展需要的訓練, 學校也沒有制定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培訓計劃, 直接把學生交給用人單位就不聞不問了。

( 二) 實習生的勞動報酬缺乏保障

頂崗實習生由于不被用人單位視為具有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因此實習生無法得到勞動法規定的勞動報酬, 而只能獲得學生的非勞動法意義的報酬, 在部分用人單位中, 頂崗實習生甚至被視為廉價勞動力, 其勞動報酬遠遠低于相同職位的正式職工, 甚至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例如在2010年的《“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中指出山西太原富士康工業園“以實習之名, 濫用學生勞動力”, 頂崗實習生付出了和企業正式職工相同的勞動, 卻只能獲得遠低于正常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 其自身權益受到很大侵犯。

( 三) 實習生勞動保障機制不完善

在頂崗實習中, 大部分用人單位并沒有同實習生簽訂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合同, 也并沒有為實習生購買保險, 同時實習生有具有在籍學生的身份, 一旦出現了意外傷害事故, 并不能被認定為是工傷, 即便訴諸法院, 這種模糊的勞動關系也使實習生無法有效維權。我國《工傷管理條例》并不涉及實習生的意外傷害事故, 而且我國法律法規也沒有明確頂崗實習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是否可以定義為正式的勞動關系, 這些法律法規的空白也造成了頂崗實習生的人身安全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 對于工作環境特殊的工作崗位, 頂崗實習生的身體健康也需要得到有效保障。例如在具有噪聲污染、化學毒物和放射性環境的工作崗位, 用人單位需對實習生提供身體健康保護, 保障其免受有害工作環境對實習生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傷害, 但是由于缺乏勞動法和勞動合同的約束, 很多用人單位并沒有落實對頂崗實習生的勞動保障。

( 四) 實習生失職行為難以追責

由于部分高職學生紀律意識不強, 在頂崗實習期間, 因為失去了學校環境的監管, 很可能出現玩忽職守、意外傷害和尋隙滋事等失職行為, 同時在重要設備操作和財務會計等重要職位上的頂崗實習生也有可能出現安全責任事故和侵吞公共財物等違法犯罪事件, 給用人單位帶來損失。然而, 由于頂崗實習生兼具在職學生和企業職工的特殊身份, 而且實習生并沒有和用人單位建立起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 因此這些失職行為很難被定義為是職務行為, 加之相關法律法規的欠缺, 頂崗實習生的失職行為責任究竟由誰來負尚不明確, 即便訴諸法律, 也只能就事論事, 沒有明確的說法。

二、頂崗實習中法律問題的解決途徑

針對我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中存在的身份界定、勞動報酬、勞動保障和失職行為追責等法律問題, 我們亟需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 一) 明確頂崗實習生的身份界定

目前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對于實習制度方面仍缺少規定, 因此頂崗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身份界定模糊不清, 無法與用人單位建立起正式的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 頂崗實習生缺少明確的法律地位。只有明確界定了實習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使之與用人單位建立起法律意義上的勞動關系, 實習生的人身權益才能得到切實保護。

( 二) 建立完善的勞動保障體系

為了切實保障頂崗實習生的合法權益, 需要擴大《勞動合同法》的管理范圍, 將實習制度納入其中, 從而使頂崗實習生與用人單位建立起明確的勞動關系, 享受勞動法規定的相關權利。同時可以參考德國“二元制”教育模式下對于學徒的保障制度, 補充針對實習生的工傷人身保險的條例, 保障頂崗實習生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

( 三) 建立基于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共同責任體系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學生的教育主體, 應當切實做好學生的培訓和實習引導工作, 與相關的用人單位建立起雙向互動的實習平臺, 為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崗位。 用人單位也應當積極參與共同責任體系的構建, 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相關崗位的同時也為自身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深厚的人才儲備。頂崗實習生也需要對自身可能存在的失職行為警醒于心, 嚴格按照生產規范進行操作, 保護自身人身安全的同時也避免了用人單位的損失, 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摘要:頂崗實習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有效地結合起來, 在實踐中鍛煉工作能力。然而由于頂崗實習生的雙重身份, 缺乏具體的法律法規保障實習生的自身權益并約束其行為, 在身份界定、勞動報酬、勞動保障以及失職行為追責等方面出現了諸多法律問題。本文對這些法律問題進行探討, 同時提出對應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法律問題

參考文獻

[1] 蔣君紅.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勞動權益保護若干法律問題的思考[J].廣西教育, 2011 (18) .

[2] 侯艷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法律問題探析[D].蘭州大學, 2011.

[3] 陽樂.高職院校頂崗實習中法律問題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 2013.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5篇

1 ESP需求分析理論

國外著名語言學家湯姆·哈欽森和艾倫·沃特斯 (Hutchinson&Waters) 將英語劃分為EGP (一般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和ESP (專門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GP指在學校教授的基本英語知識, 它強調學生理解英語的基本語言結構, 包括詞匯和語法。在EGP教學法的訓練下, 學生能夠欣賞文學作品和應付普通語言水平測試。但是當他們需要用英語處理特定領域的事務或是翻譯與特定領域的相關的文章時, 常常由于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感到手足無措。在處理這些問題是, ESP就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具體來說, ESP是指與某種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 如旅游英語、外貿英語、財經英語、工程英語等。

“需求分析”ESP教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也是ESP課程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需求分析”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目標需求 (target needs) , 即分析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動機和使用英語的情況;另一層是學習需求 (learning needs) , 即分析學習者為了在將來的學習或工作中有效地交際必須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需要著眼于起點和結果, 而學習需要著眼于教學過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 ESP提出了以語言為中心、以技能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的三大課程設計模式。由此可見, ESP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它為教學提供了一整套教學方案、課程實施的指導原則、方法及評估方式。

2 ESP需求分析理論在酒店英語課程中的應用

根據ESP需求分析理論, 需要對酒店英語課程進行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 由此來確定教學目標、教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估。

高職高專的酒店英語課程教學的對象主要是酒店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和旅游英語專業。這些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就業方向是酒店業和旅游業, 并且會成為這些行業的一線工作人員。因此在酒店英語教學應設計成職業英語 (ES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 而不是學術英語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在確定了酒店英語課程定位為職業型教育之后, 就進行目標需求分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語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就是星級酒店和各級旅行社進行涉外旅游服務工作。因此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能夠在客房預訂、酒店入住、介紹當地景點、處理投訴等工作中順利地用英語提供各項服務。

對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以英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為基礎, 以職業英語為主導, 找準酒店管理和英語的切合點, 同時還要關注對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是否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針對高職高專學生學習的特點, 可以采用一些以行業部門目標任務為基礎, 情景為主的酒店專門用途英語教材, 如Grahame T.Bilbow, PHD和John Sutton編著的《朗文現代酒店業英語》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 胡揚政主編的《現代酒店服務英語》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等。

酒店英語是既是一門知識性課程, 更是實踐性、能力性課程, 因此針對該門課程的性質, 情境教學法在酒店英語課程中更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通過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學校環境, 使教學在優化的環境和積極的情緒中展開, 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仿真教學組織形式。情境教學將教學內容、角色和場景高度融合, 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探索欲望, 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 進而提高思維和認知能力。同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不能夠只局限于卷面測試, 可利用多種手段進行評估, 如人機對話軟件進行模擬情景對話, 或是在學生實習的酒店進行實景操作考核。

3 結語

酒店英語是英語語言與酒店管理專業的結合, 具有跨學科性, 同時它也有很強的實踐性, 將ESP需求分析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使得英語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 貫穿整個課程的定位、設計和教學過程及教學評估, 必將提高酒店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就業形勢的需要。

摘要:文章主要結合酒店英語課程的特點, 闡述在酒店英語教學實踐中ESP需求分析理論對于教學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探討了如何運用該理論對酒店英語教學設計課程定位、課程實施的指導原則、方法及評估方式。

關鍵詞:酒店英語,ESP,需求分析,課程定位,課程實施

參考文獻

[1] Hutchinson Tom, Waters Al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Nicolescu.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SP:Select Reading[M].Bucharest:Bucharest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高職院校酒店實習論文范文第6篇

1 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安全問題現狀分析

頂崗實習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然而近些年來學生頂崗實習中意外事故頻發, 不但給學生本人和家庭帶來心理傷害、經濟負擔, 還會影響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和高職學院、企業的聲譽。由于高職學院學生頂崗實習的工作崗位種類眾多、工作地方分散單一、工作條件標準不一、工作考核要求雜亂等, 過程監管力度不到, 管理難度大, 安全隱患多, 學生頂崗實習中的安全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離開學校到企業實習, 會受到各種意外傷害的威脅??偨Y歸納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中的安全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1 頂崗實習時學生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

參加定崗實習的學生根據企業所在地的距離遠近和交通條件因素在時間上有的1天能到、有的要2~4天左右、有的時間甚至更長, 所以在選擇適合的交通工具上有的是乘坐單一的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 有的是乘坐組合式交通工具如汽車加火車、飛機、輪船或汽車加火車加飛機、輪船等。那么在此往返路途上的安全就是學生、學校和企業要考慮的問題, 具體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問題有幾方面:1) 是否乘坐具備營運資格的交通工具;2) 貴重物品和現金的保管;3) 飲料食品衛生和食用藥物安全;4) 自身言行引發的安全等在路途中的不確定性安全問題。

1.2 頂崗實習時學生在工作崗位中的安全

參加定崗實習的學生因為企業所安排的工作崗位、時間、要求不同對學生所具體的工作崗位職責也不同, 所以對在頂崗時學生在工作崗位中的安全問題也是學生在整個頂崗實習安全問題的主要內容之一。個別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的要求不嚴、學生在工作中的安全操作防范意識淡薄、學校的常規安全教育中缺少對工作崗位的安全思想教育等加大了學生在頂崗實習工作崗位中的安全事故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 學生管理工作難度較大;2) 環境差異導致多方面的不適應;3) 工作時間、強度要求讓學生難接受等。

1.3 頂崗實習時學生在業余生活中的安全

參加定崗實習的學生對應企業所提供的業余生活的條件不同, 學生的業余生活安排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企業提供住房和不提供住房學生安全因素是有不同的, 再如企業所在地的市政生活是否健全對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是有著不可避免的影響。所以綜合分析頂崗實習時學生在業余生活中安全有以下幾方面:1) 意外傷害安全事故, 如交通、治安、食物、衛生、用電、防火、防盜、放溺水等;2) 輕信他人上當受騙, 如詐騙、傳銷等;3) 性別差異發生安全問題, 如強奸等;4) 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突發重大疾病等。

2 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如何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企業、學生三者在加強管理過程中提高頂崗實習安全問題是高職院校面臨的最直接的難題。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是一種時代要求性較高的新教育和新教學模式;在目前頂崗實習安全管理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的方面較多, 在此背景下總結高職頂崗實習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主觀因素:學生本人的原因

頂崗實習與普通的教學實習不同, 它要求學生必須走出校門, 到企業的具體生產崗位中去。學校以育人為主要目的, 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 不同的目標使得雙方在許多方面的認識上有所不同, 出現偏差, 有些甚至產生矛盾。所以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中多數學生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在校學生”的身份, 對自己的言行要求較低, 但現實的情況是參加頂崗實習學生并沒有“特殊性”。所以參加頂崗實習學生在內心深處的抵住情緒因素陡然而生, 在崗位工作時得過且過、在平時休息時打打鬧鬧、在業余生活時瘋狂玩樂, 在到廠返校時大大咧咧等原因在不經意間就發生了安全事故, 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對安全意識的重視程度不夠是頂崗實習學生產生各類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客觀因素

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時發生安全事故除了學生主觀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 如實習企業安全設施不健全, 安全制度不完善, 學生上班期間出現安全事故, 實習企業疏于管理, 學生下班以后在廠區內外發生安全事故等都會影響正常的頂崗實習秩序, 嚴重的會影響校企合作的正常運行。所以切實加強頂崗實習的管理,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和教師的指導作用, 才能有效提高頂崗實習安全系數, 確保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 現對學校、企業、社會三方面因素分析。

2.2.1 學校的安全因素

參加頂崗實習過程中時間長、學生分散、學校教師少且要完成校內的教學任務和企業生產任務兩大內容, 造成教師無法全程參與管理和指導。同時學生到企業后教師很少探班, 教師的巡視管理流于形式, 對學生整個實習環節的實踐技能訓練狀況無法實現及時跟蹤, 對學生實習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能及時了解并予以指導。因此難以對學生的實際實習安全進行有效管理, 特別是對于學生人際交往、團隊協作、敬業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和工作態度、工作表現、生活紀律等無法全面考核, 一旦學生發生安全事故學校在管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

2.2.2 企業的安全因素

第一, 實習企業安全設施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實習企業疏于管理學生上班期間出現安全事故, 下班以后在廠區內外發生安全事故等都會影響正常的頂崗實習秩序;第二, 學生頂崗實習的頂崗實習崗位不能滿足學生專業、個人要求, 個別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 第三, 提供實習崗位技術含量不高、在崗位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大;第四, 企業帶班師傅與崗位領導的管理不是很到位, 學生難以學到真正需要的專業技能, 實習安全不能保證;第五, 有的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存有疑慮, 諸如學生的實習補助問題、工作時間問題、學生生活問題以及實習期間的安全問題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第六, 有的工廠環境太差、設備老化、危險性較大, 另外有的企業主不及時發放工作報酬、加班費少、伙食差, 諸多因素極大地影響了工作熱情和工作成效, 導致學生不能安心從事頂崗實習工作, 甚至造成自主脫崗, 無法完成實習任務造成的安全事故。

2.2.3 社會的安全因素

保障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從現有法律規定來看國家沒有專門法律法規來保障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從我國《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 不視為就業, 未建立勞動勞動關系, 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是不具備獨立勞動者身份, 不能依法享有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其結果是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成為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帶”。

3 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安全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加強安全教育引導——教育先行

在學校層面學校在實習前統一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是交通安全教育和企業通用的安全知識教育;學生在進入企業后, 則由企業負責按規定進行安全教育。同時學校在與企業聯系安排頂崗實習時, 應約定不安排學生在危險崗位頂崗。另一方面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盡職盡責等基本職業精神培養貫穿日常教學的始終,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良好心態。到企業后加強學生頂崗實習的安全教育和學習, 有針對性的進行責任、義務、權利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幫助和引導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嚴格要求學生遵守安全操作手冊、明確自己工作崗位職責和虛心請教工作中的不知, 頂崗實習時學生在業余生活中的安全要自我提高、自我防范和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自我重視、自我遵守。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不僅要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 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團隊協作、敬業精神和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磨練和提升。

3.2 學校的監控管理到位——嚴格管理

頂崗實習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應該與校內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自然應由教師親自指導參與完成。頂崗實習期間把學生放到實習單位不算完成任務, 平時多到工作崗位中了解實際情況。頂崗實習畢竟不是頂崗上班, 在這個過程中, 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必須要跟上, 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依然是學生而不是員工。同時重視頂崗實習學生信息反饋, 盡快、盡量、盡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多派教師到企業加強管理, 利用現代通信, 如電話、飛信、QQ、視頻等與學生加強聯系, 關心和監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3.3 建立學生實習風險保障機制——購買保險

2009年11月20日, 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在職業院校推行學生實習保險 (簡稱“三部委文件”) , 以有效防范和妥善化解學生實習的責任風險, 保障實習學生的權益, 消除學校、企業、家長的后顧之憂, 解決實習期間意外發生傷害事故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因此高職院校組織在校學生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頂崗實習之前, 在職業院校、企業與頂崗實習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前應針對性地制定購買疾病與意外傷害保險, 建立學生實習風險保障機制。

3.4 完善企業的安全管理措施——規章制度

借鑒現在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稅收優惠和經費補償政策模式來完善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損失的補償制度, 使企業愿意并樂意接受高職院校安排頂崗實習到企業實習。高職院校要從企業利益出發, 積極尋找對企業有利的方面, 找到有利于雙方的利益結合點, 在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設置上盡可能根據企業的要求靈活安排。在企業作為人才使用和體現的最終受益者的同時應該積極參與到學生培養和頂崗實習安排中來承擔頂崗實習學生的社會責任。企業在接受學生實習時需要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管理, 同時建立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管理制度、完善頂崗實習學生安全管理措施, 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習環境。

3.5 完善相關的單位救助措施——制度保障

從現有法律規定來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期間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得到合法權益的保障成為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帶”。那么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考慮給企業減免一定稅收;另一方面企業要考慮從企業利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建立意外安全事故基金。第三方面學校要在學生意外傷害保險方面聯系保險公司承保來轉嫁風險概論和校方責任。只要真正解決企業的困難, 為企業分憂, 企業就會真心與校方合作, 積極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習學生的管理, 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共育人才, 實現校企雙贏。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頂崗實習中安全事故頻繁的現象讓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備受煎熬, 如何預防和減少高職院校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發生安全事故是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過程中急需破解的難題, 以保障學生安全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金, 牟順海, 梁俊.淺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安全事故成因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2 (05) .

[2] 梁國華.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之輔導員機制初探[J].中國市場, 2011 (31) .

上一篇:孩子家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統計目標模式制度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