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

2023-09-24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1篇

◇組建四川蠶桑絲綢文化研究會, 主要包括配套設備, 培養人才。開展蠶桑絲綢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創意、文化傳播研究, 出版發行《四川蠶桑絲綢文化研究》會刊。

◇組織編寫出版《四川蠶桑絲綢文化發展史》。

◇每年支持經營性文化單位制作一批反映四川蠶桑絲綢文化的影視作品、電視和平面公益宣傳廣告。

4.7 產業化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蠶桑絲綢、資源開發企業或企業集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 盡快壯大企業規模, 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促進蠶桑絲綢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參股、合作等方式, 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支持合作社開展經營能力和服務能力建設、標準化生產、延伸產品加工。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 創建部級、省級、市 (州) 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 在自愿基礎上組建聯合社。

專欄11:產業化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支持龍頭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開展蠶繭加工技術改造, 推廣蠶繭質量智能測試系統、自動循環烘繭機、農戶物聯網智能化管理系統。

◇支持龍頭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新建2000個、改造3000個小蠶共育室, 重點新建和改造生產用房 (100m2/個) 、配套工廠化共育設施、消毒防病治蟲設備1套。推廣共育戶聯農戶社會化服務模式。

◇每年支持培育桑果、桑葉、桑枝、桑枝食用菌、蠶沙等營銷大戶100家。

◇支持具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支持具有良好帶動能力的蠶桑專業合作社申報國家、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

4.8 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建立省級蠶桑資源開發重點實驗室, 省級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省級絲綢工程重點實驗室、建立蠶桑品種改良中心、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支撐體系, 重點開展蠶桑絲綢資源開發利用、繭絲綢提檔升級等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聯合攻關、蠶桑絲綢文化發掘、育種材料創制、蠶桑新品種培育、蠶桑絲綢新產品研發、蠶桑絲綢新技術試驗示范。

專欄12: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以四川大學為依托, 新建四川省蠶桑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1個, 主要配套研究設備設施。

◇以企業為依托, 新建、續建建設企業工程技術中心4個, 主要建設房屋、配套研發設備設施, 人才培養。

◇以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為依托, 建立蠶桑資源創新中心, 主要配套設備、搜集種質資源。

◇以育繁一體化良繁單位為依托, 建設蠶桑品種改良中心1個, 主要配套研究設備設施, 人才培養。

◇建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蠶桑創新團隊, 包括崗位專家10名, 分別在攀西、川南、川中、川北設4個基地縣。

◇依托省絲綢科學研究院, 新建省級絲綢工程重點實驗室, 主要配套試驗設備和研究絲綢加工關鍵瓶頸技術。

4.9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加強蠶桑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綠色防控體系、蠶桑種子、種苗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提升蠶桑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水平和防控能力。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完善標準體系, 推進蠶桑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標準和認證認可制度, 逐步實現全行業標準全面覆蓋。開展標準化示范企業創建工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鼓勵企業參與或主導制訂國際標準。

專欄1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建設蠶桑病蟲害測報體系, 在重點縣 (市、區) 新、續建10個蠶桑病蟲害預警與控制區域站, 包括業務用房、藥械庫和病蟲標準觀測場, 每縣建立1~2個鄉鎮級病蟲監測和防控指導點, 并配備必要的檢驗、檢測, 監測預警、應急防控等相關設備;開展綠色防控技術培訓。

◇建立蠶桑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體系, 制定標準, 配套設施設備, 減少農藥施用量、控制面源污染。

◇在成都續建蠶桑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改建5個市州蠶種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站。主要包括完善桑種、桑苗、蠶種檢驗檢疫設備設施。

◇續建省繭絲綢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省生絲出口公共服務平臺, 擴展平臺服務功能。

◇建設功能涵蓋信息、科技、貿易、蠶桑絲綢生產技術、繭絲綢貿易、能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對接的省蠶桑絲綢公共服務平臺。

◇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 主要包括桑葉、桑果、桑枝、蠶繭生產技術規程, 以及桑葉茶、桑葉涼茶、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桑葉粉、桑枝食用菌等食品標準。

5 保障措施

5.1 加強組織領導

把蠶桑絲綢產業作為我省經濟發展與扶貧開發、文化傳承、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的優勢特色產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積極推進發展。成立省蠶桑絲綢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 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副組長, 領導小組在指導制定發展規劃和重大產業政策、整合項目發展資金、組織公益宣傳、開展新產品評比、檢查考核規劃落實情況等方面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把打造1000億元蠶桑絲綢產業項目推進工作納入相關市 (州) 政府的目標考核。相關市 (州) 政府要強化責任落實, 加大投入力度, 細化實施方案。

5.2 明確部門職責

蠶桑絲綢產業跨一、二、三產業, 是內外相結合型產業, 需要整合力量共同推進。省級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 加強協作配合, 形成齊抓共管、持續推進的工作機制。

——省委農工委:支持蠶桑絲綢企業申報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支持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省發改委:加大基礎建設投資力度, 支持蠶桑絲綢產業振興發展重大項目建設。

——省經信委:負責指導園區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條件, 引進和培育企業, 對申報省級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給予重點輔導, 支持符合條件的絲綢生產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 支持蠶桑絲綢企業技術改造、積極推進蠶桑資源綜合開發。

——教育廳:指導我省中等職業學校、引導涉農高校調整專業結構, 加強蠶桑絲綢產業有關專業建設、師資培養;利用相關政策, 擴大蠶桑絲綢產業人才培養規模;在項目資金上, 對重點縣給予傾斜支持。

——科技廳:組織開展蠶桑新品種選育;組織實施蠶桑絲綢現代產業鏈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組織實施蠶桑絲綢產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支持組建省蠶桑絲綢產業工程技術中心;支持籌建“四川省蠶桑資源重點實驗室”。

——財政廳:負責落實各項財政支持政策, 協助做好相關資金整合工作, 加強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和監督。

——農業廳:組織實施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建設, 組織開展蠶桑新技術示范推廣, 牽頭制定實施計劃、審核市 (州) 、縣發展規劃, 組織開展蠶桑示范合作社建設。

——商務廳:擬定全省繭絲綢行業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 協調繭絲綢行業發展。組織開拓國內外市場, 負責國家廠絲儲備以及繭絲流通管理。負責組織省內貿流通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繭絲綢項目和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評審、確定和實施工作。

——林業廳:做好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和銜接工作, 積極爭取將桑樹納入我省林業建設重要樹種, 將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新建桑園納入退耕還林等項目予以支持。將符合林業專合組織要求的桑樹資源型農民專合組織納入管理和支持范疇。

——省扶貧移民局:指導有關縣 (市、區) 在編制烏蒙山和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規劃與扶貧攻堅規劃中把蠶桑產業作為重要致富產業納入規劃, 結合“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產業扶貧”等專項扶貧項目, 大力推動貧困地區蠶桑產業發展。

——省委宣傳部、文化廳、省旅游局:組織開展蠶桑絲綢文化資源發掘、組織蠶桑絲綢文化會展、牽頭制定四川蠶桑絲綢文化資源研究開發及蠶桑絲綢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行業協會:組織技術培訓、技術推廣、信息咨詢服務、為平臺建設和科技創新聯盟建設牽線搭橋、品牌推介。

5.3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積極落實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蠶桑絲綢產業的扶持力度,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 積極整合中央和地方相關項目資金, 支持蠶桑絲綢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 綜合運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 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 發揮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鼓勵相關企業 (單位) 積極爭取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等項目支持。對列入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 予以重點扶持。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4.1 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對從事蠶桑絲綢生產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及相關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蠶桑病蟲害防治以及相關的技術培訓業務取得的收入, 免征營業稅。對蠶桑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自產鮮繭和向其成員銷售化肥、農藥、種苗等農業生產資料依法免征增值稅。對符合條件的蠶種、桑苗生產者和銷售者, 依法免征增值稅。認真落實國家對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督促檢查, 確保國家有關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及農業企業生產設施設備建設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在蠶桑絲綢產業發展中得到落實。落實出口稅收優惠政策。

5.4.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蠶繭、桑果、桑枝、桑葉等收購期間, 金融機構應加大對蠶桑絲綢龍頭企業信貸投放力度, 適當提高產品營銷企業的信用額度。根據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特性, 創新信用貸款模式, 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訂單等質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把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作為評定信用等級的重要參考依據, 采取授信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 優化金融服務流程, 提高貸審效率。支持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為基地農戶提供承貸承還、信貸擔保服務。省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省現代農業投資擔保公司等擔保機構要將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納入重點支持范圍。支持龍頭企業創建或聯建融資平臺, 為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提供擔保服務。擇優扶持蠶桑專業合作社搞好自我服務和農產品加工營銷, 通過信用等級評定對蠶桑專業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支持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上市, 對蠶桑絲綢產業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在境外發行股票并上市, 給予重點支持。

5.4.3 強化鼓勵支持措施。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2篇

《綱要》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現狀與形勢, 總結了近年來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形勢。

第二部分是總體要求, 確立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一條主線, 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和“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裝備與材料”全產業鏈布局。明確以“需求牽引、創新驅動、軟硬結合、重點突破、開放發展”為基本原則, 提出了三個階段的產業發展目標:到2015年, 機制體制創新取得成效, 建立與集成電路產業規律相適應的管理決策體系、融資平臺和政策環境。到2020年, 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到2030年, 產業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實現跨越發展。

第三部分是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凝練了推進產業發展四項主要任務:著力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 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 提升先進封裝測試業發展水平, 突破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針對目前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瓶頸, 特別是融資難、機制障礙等問題, 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落實稅收支持政策、加強安全可靠軟硬件的應用、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八項保障措施。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3篇

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都將產業成長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分工作為產業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 (Adam Smith, 1776) , 國際貿易有利于突破資源和報酬遞減規律的束縛, 從而促進產業成長 (David Ricardo, 1817) 。創新是推動企業成長的根本途徑, 企業的創新匯集起來會造成某些產業的創新, 進而引起整個經濟的創新, 從而產業創新與企業創新有密切關系 (Schumpeter, 1912) 。當前相關文獻多集中于產業成長的機制和模式的研究, 缺乏對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作用關系的匹配性、協調性的測度與分析, 為了更好地解釋產業成長與技術創新之間的作用關系, 借用物理學中的耦合相關理論, 選擇研究區域產業成長與技術創新兩個系統通過各自的耦合元素產生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現象, 對二者之間耦合關系及其效應進行系統分析。

1 產業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耦合協同模型

產業關聯效應指某一產業由于自身的發展而引起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效果 (芮明杰, 2005) 。借鑒產業關聯效應的分析方法, 來分析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耦合關系, 耦合度是反映技術創新和產業成長協同發展績效的綜合性指標 (黃金川等, 2003) 。

1.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由于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交互作用的復雜性, 為了便于分析和突出它們之間系統的耦合協同關系, 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反映技術創新與產業耦合的指標體系 (張序萍等, 2010) , 測度時間為2003年到2010年, 相關統計數據均來源于《株洲市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和《湖南省科技統計年鑒》等, 有些數據通過計算得來。

1.2 耦合度模型的構建

1.2.1 耦合關聯度模型

設U為技術創新子系統序參量, Uij為技術創新子系統序參量中第i個指標的第j個變量參數, 對應的值為Xij (i=1, 2, …, n, j=1, , 2, …, m) ;同理, W為產業成長子系統序參量, Wij為產業成長子系統序參量中第i個指標的第j個變量參數, 對應的值為Yij (i=1, 2, …, n、, j=l, 2, …, m、) , 設αij, βij為技術創新子系統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的上下限值, nij, εij為產業成長子系統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的上下限值, 則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有序功效模型和產業成長子系統的有序功效模型分別為:

式中, 由于, 各系統作業指標層的貢獻模型分別為:

總作業層綜合貢獻模型分別為:

式中, u和W分別表示技術創新子系統和產業成長子系統對耦合系統有序度的貢獻, 并且令λij、ωij為各個子系統的權重, 其中的權重由熵值賦權法確定 (吳玉鳴, 2008) 。

設C為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耦合關聯度, 假設耦合系統中只有技術創新系統和產業成長系統兩個系統, 則耦合關聯度模型為:

耦合效應等級與耦合度如表2。

耦合效應等級與耦合度如表2。表2藕合效應等級與藕合度

1.2.2 協調關聯度模型

耦合相關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術創新和產業成長之間的耦合程度, 在確定了耦合相關度的基礎上, 構建協調關聯度模型。

其中, D為協調關聯度, C為耦合關聯度, a, b為系數, 且a+b=l, a和b分別代表技術創新和產業成長的貢獻系數。在此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表現同等重要, 故a=b=0.5。

協調效應等級與協調度如表3。

2 結果分析

通過對耦合協調模型的分析, 結合株洲市2003年到2010年的相關數據, 對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耦合協調分析。子系統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的上下限值通過選取2003年到2010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來確定, 權重由熵值法來確定。運用耦合協調模型, 對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耦合分析結果如表4和圖1。

從耦合關聯度 (C) 來看, 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耦合度處在兩個階段:一是嚴重失調階段的2003年, 其耦合值為0.2484;二是中度耦合階段2004年到201年。其耦合值都沒有超過0.5的界限。耦合度最高的為2010年, 其耦合值也只是0.4998, 屬于中度失調階段。從中可以看出, 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的耦合整體上處在失調階段。

從協調關聯度 (D) 來看: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協調度處于三個階段, 一是低度協調耦合階段2003年 (0.2054) 、2004年 (0.2271) 和2005年 (0.2788) 。二是中度協調耦合階段2006年 (0.3775) 。三是高度協調階段2007年 (0.5194) , 2008年 (0.5551) , 2009 (0.6312) 年和2010年 (0.6923) , 說明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協調度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

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的偶和協調度得到優化, 但其幅度并不是很大??傮w上來看, 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的耦合效應并沒有得到體現, 技術創新對產業成長的脅迫效應過小, 產業成長對技術創新的約束效應過大。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結果顯示, 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存在著不相匹配的現象, 耦合效應處于失調狀態。為使株洲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之間相匹配, 充分發揮二者耦合效應, 促進產業整體水平及產業結構的升級, 至少應做到如下幾點:

3.1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株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偏小, 缺乏資金支持, 創新能力不強, 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 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 企業產品創新積極性不高。這既制約了企業技術水平上檔次, 又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必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發揮科技重大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 結合實施產業發展規劃,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加強創新成果產業化,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3.2 以信息化帶動服務業和制造業

以信息化帶動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本戰略。目前, 株洲市仍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 株洲市制造業高度發展, 已進入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 對信息化和高端服務業的需求非常旺盛。只要以信息化為特征的高端服務業, 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航空裝備產業、紡織服飾產業和陶瓷產業的應用為突破口, 則株洲市的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3 加快培育和發展技術創新

株洲市工業化程度較高, 但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足:一是科技投入總量不足;二是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比例不高, 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三是企業技術創新內生動力不足, 研發能力不強。株洲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只有十分之一企業設立科技研發機構, 五分之一企業開展研發活動。針對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 應積極發揮企業市場主體的作用, 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 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3.4 推進技術創新擴散平臺建設

技術創新的本質在于技術創新的擴散, 科技園區作為技術創新擴散的重要平臺, 作為拓展城市空間、優化城市布局和推動項目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加強園區平臺建設, 按照高水平規劃、高效能管理、高速度發展和高效益產出的要求, 加快田心高科園、金山工業園、淥口經開區、茶陵經開區等園區建設;二是加快園區轉型提質, 全力打造品牌園區、創新園區、低碳園區, 擴大園區影響力, 提高園區貢獻力, 增強園區帶動力。

參考文獻

[1]傅貽忙.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研究評述[J].現代商業, 2011 (10) .

[2]黃金川等.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藕合機制與規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 2003 (22) .

[3]張序萍等.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0) .

[4]熊勇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 2010 (10) .

[5]呂明元.技術創新與產業成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9.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4篇

一、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1) 內在地緣關系的必然結果。在我國行政區域劃分中, 東北地區作為一個地域性經濟單元, 對外具有相對獨立性, 對內具有關聯性, 與旅游產業“內合外放”的要求吻合。更重要的是, 三省的社會、文化、民俗、生活習慣相似, 東北區域整體概念已深入人心。東三省交通干線發達, 城市緊密相連。所以依靠地緣優勢以大合作贏得大發展, 才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必由之路。

(2) 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理性選擇?,F代服務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重大, 旅游業作為其重要部分, 并且具有不可小覷的經濟拉動作用和就業帶動作用, 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經濟在數量上的增長也是方式的改變。所以協同發展促進東北地區旅游產業的迅速增長, 能夠極大的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

2. 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可行性

(1) 恰逢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央提出了“振興東北戰略”, 向東北地區投入了上百個項目和幾百億的資金, 這一戰略會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助力, 政府部門在政策方面會對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幫助。這一策略帶動了東北地區國內外的關注度, 提升了知名度, 擴大了影響力, 尤其吉林省首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 加上遼寧省擁有的六個世界文化遺產, 東北地區旅游資源的熱度逐年上升, 成為了廣大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 擁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東北地區旅游資源數量豐富、特色鮮明, 品味高 (見表) 。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旅游局公布數據整理得出

(3) 擁有較大的客源市場。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俄羅斯毗鄰, 地理優勢必將促進境外市場的穩步增長。根據統計數據得出, 2013年東北三省總共接待旅游者7.12億人次, 旅游收入共計7475.63億元, 而東北地區1.07億的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周邊游客源市場, 并且因為氣候的差異性, 東北地區對南方客源市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己經成為客源市場的重要增長點。

二、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對策

1. 搭建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作平臺。

第一,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全面建設旅游信息共享網絡, 實現東北地區旅游產業信息互通;大力完善旅游信息咨詢、旅游電子商務等系統。第二, 建立投資融資平臺, 搭建旅游產品開發的投融資平臺, 鼓勵社會資金、金融業資金投資旅游業, 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渠道多樣性, 打造適宜的投融資環境。第三, 建立旅游宣傳促銷平臺, 在此平臺上構建東北區域旅游品牌, 設計較為完整的東北區域旅游形象, 充分利用當代廣告媒介、展會活動等契機, 宣傳推介東北區域旅游。

2. 開發綜合旅游產品。

構建東北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網絡, 突出東北旅游的資源優勢, 開發系列旅游產品。例如;以大連、營口、錦州等地的海洋旅游資源形成海濱度假游;以亞克力、北大湖滑雪場、冰雪大世界和松花江霧凇形成冰雪體驗游;以長白山景區、五大連池等形成以觀光、修學為特色的旅游產品;以大連造船廠、長春一汽、長春電影制片廠、大慶油田等工業基地, 形成以參觀、考察、學習為特色的老工業基地游;以吉林省的朝鮮族、遼寧省的滿族、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和赫哲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區形成民族風情游。

3. 構建地區間無障礙旅游環境。

要實現東北地區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 必須要加快區域內的交通、景區、通信等方面的合作與溝通,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統一的服務標準、制定共同的政策, 實現無障礙旅游。東北地區各級政府要打破地區壁壘, 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形成競爭合力, 促進地方政策從差別和封閉走向統一和開放, 為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鋪平道路。

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擁有工業文化、歷史文化、海洋文化、山岳文化、冰雪文化等旅游資源, 共融共通, 相得益彰, 通過搭建協作平臺, 共同開發旅游產品, 構建無障礙旅游環境等措施促進東北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不斷向前推進, 進而促進東北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霍麗.東三省區域旅游合作的利益分配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 2011 (4) .

[2]黃泓杰.環渤海區域旅游一體化研究[D].沈陽大學, 2011 (3) .

[3]董阿丹.遼吉黑區域旅游聯動模式及開發構想[J].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 (15) .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5篇

近日, 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被國家農業部正式批復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是該公司長期堅持以產業發展促協同共享結出的又一碩果。

帶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我們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 是推進農業現代化, 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特別是以產業化為鏈條, 將農業發展與新興產業的崛起實現鏈接, 對于穩定農產品市場, 保障農民利益具有十分直接的意義。

保齡寶公司是以生物工程為主導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企業, 中國功能糖A股首指。其以玉米 (玉米淀粉) 為原料, 國內首家實現功能糖工業化生產, 為農產品高技術精深加工開辟了一條新路。自2002年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來, 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線, 探索形成了“五步聯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積極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龍頭帶動:發揮龍頭作用, 鏈接市場和企業, 并及時為基地和農戶傳遞市場需求, 提供配套服務與支持, 以多種方式給予利益回報。二是市場拉動:順應時代趨勢和消費趨勢, 把握市場需求和健康需求, 為企業家和消費者提供健康產品及服務, 讓市場帶動規模, 以規模拉動基地效益, 使基地農戶擁有穩定增長的收益。三是創新驅動:公司依托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 強化價值設計與科技創新, 積極發展綠色、有機的高質量產品, 引領基地農戶發展高效優質農業,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四是利益互動:基地農戶為公司提供高質量、可靠穩定的原料來源, 使公司依靠過硬的產品質量贏得市場, 而基地和農戶依靠企業在產品鏈上獲取價值, 打造形成利益共同體。五是發展聯動:企業站在產業化發展的最前端, 帶動農業轉調升級和持續發展, 使農民直接融入國際供應鏈, 與企業共享發展成果, 實現從田間到車間、從農場到市場的完整銜接。

融合共生促進農民增收

增加收入, 消除貧困,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公司圍繞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安全鏈下功夫做文章, 帶一產, 促三產, 通過“農業+大健康產業”鏈條, 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由于玉米原料來自千家萬戶, 不利于質量和安全控制, 為解決這一問題, 保齡寶公司開始探索發展原料基地化。目前, 企業年消化玉米40余萬噸, 玉米原料基地通過了綠色和無公害認證, 實現了以綠色有機引領農產品提質增效。并以訂單方式擴大蠟質玉米等特種農產品種植, 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一方面穩定了原料來源, 另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 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

為降低種植風險, 保齡寶公司立足現貨業務, 開發金融屬性, 被大連商品交易所指定為期貨交割廠庫, 利用期貨期權杠桿抵御市場風險。同時, 建設10萬噸競爭性倉儲設施, 以“糧食銀行”的經營模式, 為種植戶提供代儲代售服務, 解決了農戶特別是種植大戶的現實難題。保齡寶公司充分發揮產業聯動效應, 和農戶共同分享產業化成果。特別是正在推行的“期貨+保險”的試點, 為農戶有效應對價格風險提供了新的選擇和保障。

養殖業不僅是農民增收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而且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但因為抗生素濫用的影響, 導致產品品質差、價格低。為更好地幫助農民改變養殖方式, 增加養殖收益, 保齡寶立足自身技術、產業優勢開展動物營養研究, 成功開發新型飼料添加劑。從提高動物自身免疫入手, 實現飼用抗生素的替代, 帶動了養殖業的整體升級。

構建“頂天立地”的產業格局

頂天立地, 是保齡寶對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天, 就是政策科技民生;地, 就是農業農村農民。

保齡寶立足產業, 以“老人的命、孩子的嘴”為健康靶點, 推進“功能食品大眾化、大眾食品功能化”, 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 主導的低聚糖、高果糖、糖醇、膳食纖維等產品, 廣泛應用于健康食品、功能飲料、美容日化及醫藥、無抗飼料等領域。依托酶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領域生物技術, 多次承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863”計劃, 3項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40余項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 主持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標準20余項。

在壯大健康主業的同時, 保齡寶還立足現貨業務開發金融屬性, 立足實體平臺開發資本屬性, 立足核心業務開發產業屬性。通過參股、合資、業務拓展等, 使產業鏈條覆蓋功能性健康食品、生物制造、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金融、進出口、檢測服務等多個領域。

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范文第6篇

關鍵詞:通用航空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戰略聯盟

通用航空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材料、零件、整機、銷售、租賃、運營等多個環節中涉及多個企業組織,構成了通航產業的價值增值鏈。我國通航產業發展面臨多種困境[1-2],為促進我國通航產業更好地服務民生、促進航空產業之間各個環節的協調,我國已經籌建了多個航空產業園、航空基地、通航小鎮等產業集群。周麗娜[3]提出區域通航產業規劃中產業環節選擇決策路徑研究,促進通航產業園內協同發展,不斷完善。高啟明等[4]認為在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模式主要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服務先行、制造跟隨的發展模式。但是我國通航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產業集群是以核心航空集團為主,股權式多級供應商輔以支撐并且以區域為劃分的,產業內部的信息傳遞只是局限于多級供應商之間的連接,產業內部各組織之間的溝通很少,協同效應作用發揮有限。協同管理模式會促使協同效應的產生,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子個體的能力,促使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國外將協同的思想運用到管理之中研究是多方面的。Lopes等[5]構建了石油產業基于多屬性效用函數多項目組合協同模式,協同管理通過效用函數反映出來。Aleksandras等[6]將知識、創新與技術集群作為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三者協同運作的模式,能夠促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Golev等[7]通過對某產業園的分析,基于經濟與環境效益提出地區協同分類系統形成了地區資源協同框架,并實例驗證了該協同分類系統有助于產業園的協同發展。

協同發展模式能夠促使各子組織之間產生協同效應,實現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的協同發展,已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8-9],但局限于定性研究,對我國通航產業鏈的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的研究甚少。我國通航產業發展模式通常是以航空產業的發展為基礎,規劃建設通航產業園區。園區內以通用航空的飛行運營為核心,輔以服務區/商貿區/生產區的運營模式,過度人為或者地理區域將通航產業的上下游合作局限于產業園區內,因此本文提出一種不以地理區域劃分的基于各子產業自主建立戰略聯盟的方式。本文以通航產業鏈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通航產業各個環節的協同機會進行識別,構建通航產業以不同環節為核心的戰略聯盟,促進產業鏈條的多個戰略聯盟的協同,為通航產業提供一種協同發展模式,從而有利于通航產業各環節各個企業組織能夠從戰略上保持一致,從研發制造到運營維護等的協調,能夠促進通航產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政府、供應商、運營商等多方位的共贏局面。

1 通航產業協同機會識別

產業的發展從鉆石模型的六方面分析競爭優勢,機會、企業的戰略結構、同業競爭、生產要素、相關及支持產業、需求條件、政府等共同影響著通航產業,將通航產業的影響因素分為縱向影響因素與橫向影響因素??v向影響因素包含產業內上下游的支撐、產業的市場需求、生產要素,橫向影響因素分為同業企業、政府等。通用航空產業的縱向與橫向協同是產業整體協同發展的兩個方面,因此產業鏈協同發展不僅是上下游的供應鏈縱向協同關系研究,而且包含橫向的同業、政府等之間的橫向協同關系。據此,對通航產業的協同機會進行識別。

1. 1 通航產業縱向協同機會的識別

通航產業縱向協同機會是指以上下游供需關系為核心,通航產業從技術研發、原材料到消費過程完成可能存在的協同機會。我國通航的縱向供需關系中存在多方面的不協同。我國的通航制造業產學研聯系不緊密,制造企業集中于重工業以及三線城市,研發中心則是以東部沿海通航產業園為核心,產學研的分離導致我國自主研制的技術創新能力低,生產設備性能較低。通航航空器的制造是以整機裝配為核心,零件以及配套設施企業小而全,不成規模,競爭激烈。通航制造業呈現業務分散、研發與生產不協調等問題。通航產業的配套服務業務如融資保險業務等沒有發展起來,從而通航服務業與通航制造業之間聯系不緊密。

1. 2 通航產業橫向協同機會的識別

通航產業橫向的協同是指同業企業之間的協同,以及通航與政府、通航運營與通航輔助支撐業務之間存在的協同機會。通航運營企業多細分市場,通航運營公司只是針對某一項業務而開展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閑置,通航運營企業之間聯系少。通航產業的航路、油料、維修等輔助支撐業務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MRO \ FBO等設施不完善,難以與現今公務機、旅游、作業等多項業務相匹配。

2 通航產業協同模式研究

隨著我國通用航空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通航市場面對更多的機遇,同時面臨各種挑戰。面對開放的市場,單個企業組織難以單獨快速的對市場做出反饋,單個企業或者組織難以擁有所需的所有資源與所有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需要較長的研發周期、比較高的技術手段,因此,企業與組織之間需要抱團才能面對更廣闊的市場并迅速反饋市場需求,整合資源,共同面對風險。通用航空產業提出以戰略聯盟的模式,貫穿通航產業的整個過程,促進產業鏈條整體目標協同、資源協同、信息協同、發展運營過程的協同。通用航空產業的協同發展結合縱向協同與橫向協同機會識別,提出以多種戰略聯盟的方式促成通航產業整體的協同發展,促成通航產業各個企業組織的戰略效益達到最大化。戰略聯盟方式民用運輸業中已有研究,Chao等[10]研究在民航貨運運輸中戰略聯盟成員選擇問題,Steven等[11]認為戰略聯盟協同方式有利于民航碳排放,Albers等[12]研究了戰略聯盟航線與機場之間戰略聯盟關系。李實萍[13],崔毅[14],紀杰[15]也從民航運輸的角度闡述了戰略聯盟效用機制。因此通航產業借鑒我國民航運輸業的發展構建戰略聯盟協同發展方式,從而打造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戰略聯盟,實現聯盟之間相互連接的協同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我國通航器材的制造研發過程可以建立以研發制造項目為核心的戰略聯盟發展模式,而運營則是基于長期運行維護的戰略聯盟發展模式。將通航產業的戰略聯盟分為三大階段,政產學研聯盟、多級供應鏈聯盟、運營聯盟。多級供應鏈聯盟組合中又包含多級供應商與采購商的聯盟形成倒金字塔形的多級聯盟關系。戰略聯盟中既包含同業競爭關系、政企關系的橫向協作,也包含上下級供應需求的縱向協作關系。戰略聯盟的戰略相關方依據資源互補、實力互補、風險分擔、營銷協議、市場配額等簽訂契約達成戰略聯盟,形成信息共享、目標兼容的競爭合作關系,從而多方位達到戰略聯盟成員的目標,戰略聯盟協同模式如圖1 所示。

3 通航產業戰略聯盟系統協同發展

3. 1 通航產業鏈戰略聯盟模式的動因

我國通航產業基于戰略聯盟的協同發展模式,能夠促進產業從戰略目標、資源能力、運營過程、組織結構、信息等多方面的協同,尤其能夠解決通航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縱橫向不協同。通航產業內企業不同的效益源于不同企業組織擁有的資源不同,及擁有資源并為之所用的能力效率不同,因此認為企業的資源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成本、風險控制等多個方面。通航產業的戰略聯盟中企業組織間通過契約或者股權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企業組織規模的疊加,而是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勢劣勢互補,聯盟成員在研發、設計、生產、裝配、運營等多個環節中實現規模效應,實現“1 +1 >2”或者“1 +1 +1 >3”的協同效應。

假設某戰略聯盟系統中有n名成員,擁有的資源能力分別為Ri,投入的資源能力為ri,則期望收益函數分別為E( Fi( ri) ) ,在未形成戰略聯盟之前,則:

得到的最優解為單位投入資源所能獲取的最大收益E( Fi) /ri*。

形成戰略聯盟之后,則期望收益函數為E( U( ∑ ri) ) ,其中投入資源能力為∑ri,則:

戰略聯盟單位投入資源獲取的最大收益E( U( ∑ ri) ) /∑ri*。

當E( U( ∑ri) ) /∑ri*≥ E( Fi) /ri*,即戰略聯盟成員投入的單位資源獲益均高于單獨投入的獲取的收益,戰略聯盟才會存續,說明戰略聯盟能夠提高使用資源的能力。戰略聯盟整體獲得單位資源效益大于任何一個成員單獨投入單位資源獲取的效益。產業以戰略聯盟為單位能夠提高整體的競爭力,充分利用了市場上通航產業各個聯盟成員的優勢資源,從而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戰略聯盟獲取了相互協作1 + 1 > 2的協同效應,戰略聯盟的協同效應產生。

3. 2 通航產業戰略聯盟模式協同發展過程度量

戰略聯盟在形成之后,成員之間不僅可以獲得資源能力共享,而且成員通過彼此學習,能夠促進成員管理能力的提升,單位資源能力會隨之發生變化,效益函數也會發生變化,之間的利益分配將是一個動態演化過程,戰略聯盟系統不斷實行自組織或者他組織,從無序走向有序。

戰略聯盟系統中,各個成員因為共享的資源、信息程度受到聯盟方式的影響,所有成員之間并不是完全的連接,戰略聯盟內部依據各個成員的信息資源交互程度對戰略聯盟的連接強度進行定義。

定義1: N個戰略聯盟成員之間的連接強度為βij。表示第j個成員對第i個成員之間的信息交互資源共享強度,且0 ≤ βij≤ 1。當i = j時,βij= 1,表示自連接實現了資源與信息的完全共享,βij= 0,表示j對i沒有任何資源與信息共享的連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戰略聯盟的連接關系為矩陣A,則:

定義2: 對戰略聯盟系統的連接關系的有序狀態用熵來測度,熵定義為:

其中,令p(i)=0時,p(i)lnp(i)=0,i=1,2,…n

利用H( A) 衡量系統有序度,k使得系統熵值0≤ H( A) ≤ 1。熵值用來測度戰略聯盟系統的有序度,熵值越大,則說明該戰略聯盟系統現有的連接狀態并沒有使該系統朝著有序的狀態發展,所以應該著重調節其與其他成員的連接關系。戰略聯盟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會不斷的調整戰略聯盟內部成員的連接強度,可以通過增加懲罰與獎勵機制、增加溝通渠道、改變利益分配機制、增加或減少成員達到調節戰略聯盟成員之間的連接強度。戰略聯盟系統不斷調節連接關系,促成通航產業聯盟系統的協同演化。

3. 3 通航產業戰略聯盟協同發展階段

戰略聯盟成員之間協同演化,使得戰略聯盟系統熵值不斷減少,戰略聯盟朝著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戰略聯盟初期,戰略聯盟單位資源獲得期望效益高于未形成戰略聯盟,因此戰略聯盟剛開始是基于資源獲得協同發展的可能,但是戰略聯盟成員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戰略聯盟關系不穩定。發展演化時期,戰略聯盟系統基于學習能力,通過知識共享、信息溝通,戰略聯盟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識別各自潛在的價值,從而不斷加固彼此的相互連接,聯盟成員彼此相互認知,成員知識不斷吸收融合,戰略聯盟成員的關系不斷加深。最終,戰略聯盟在戰略上達到深層次的認同,促使戰略聯盟關系向穩固的狀態發展。但是在演化的各個階段也會出現關系破裂、戰略聯盟系統消失的狀態,如圖2 所示。

4 結論

上一篇:長春市公安輔警面試題范文下一篇:大一新生大學生活展望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