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

2023-10-13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1篇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在新世紀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精神層面的一個重要的決策。各級鎮府在執政過程中,由以前只關注經濟發展,到現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并重的局面。到底政策實行的效果如何,農村現在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尤其農村百姓的精神面貌的現狀及政策的發展前景成了我們此行調查的重點。

眾所周知,目前農村主要面臨許多困境,像“留守兒童問題”“空巢老人問題”“土地拋荒問題”“傳統習俗傳承問題”等等。我們現在在一些中國傳統的節日里,再也看不到全村慶祝的盛況,而人們更多選擇待在家中看電視,甚至賭博。農村的節日也因此變得冷冷清清,鄰里關系已經很難現“一家有難,四鄰相幫”的融洽和諧的場面了。其次,從農村的小孩子的口中說出不文明的詞匯也越來越普遍;農村的社會治安狀況也在不斷惡化,打架偷盜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從目前所顯現的狀況來看,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農村真的被拉下了。農村的經濟在城鄉經濟格局中,已經處劣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相較于物質文明建設更加滯后,情況讓人甚憂。哲學上講:正確的意識對社會的發展有積極地能動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指導意義。如果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那么其發展的成果也不能夠完存,甚至會阻礙進一步的經濟發展。鑒如我們對農村發展的關注和拳拳的愛國之心,以及它在整個宏觀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我們做了這次調查。想通過調查了解目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現狀及農民的真實的想法,為有關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此次,我們選擇的調查區域是在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下屬的幾個比較普通的行政村,如寶興村、鄧灣村、汪廟村、郭窯村。這些村有的是在改革開放中抓住好的時機和政策的扶持成了遠近文明的富裕村,像寶興村;有的還只是繼續傳統

的勞作模式,收入微薄的典型貧困村,如汪廟村;另外兩個村經濟水平不高也不

低,但各具特色。像郭窯村,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術傳承的比較好,已經初步形成

了產業,其傳統文化氛圍比較濃厚;鄧灣村則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多,所以留守兒

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拋荒現象比較普遍。選取這四個村莊,我們可以比較寶興

村和汪廟村由于收入的差異帶來人們精神面貌的差異;通過郭窯村,我們可以看

到農村傳統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的多寡;通過鄧灣村,我們可以更深刻

的體味到外出務工大量增多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影響。通過不

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村莊的詳實調查,從而得到各方面資料,可以為下一步的理

論分析和建議的提出提供有力的注腳。

這次調查是在12年8月暑假期間開展的,為時一個星期。我們在調查中采

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種,一:設計調查問卷,志愿者發放和幫填問卷;二是,村

民走訪,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間地頭,對村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同時進行準確的

記錄;三是,到當地各級政府中對往期的經濟基礎建設及農村文化投入進行調查,

同時對當地官員經行訪談,了解政府部門對農村現狀的看法及應對措施。

下面是這次調查的具體詳情:

我此行調查的第一個村是寶興村,它是新開鎮境內最富裕的村,有一家聞名

全縣的鄉鎮企業——寶興榨油廠,這所企業是屬于全村的集體財產。我們查閱了

企業近幾年的賬目,寶興村辦企業近年來企業效益較好,不僅職工收入頗豐,其

上繳村里的利潤分紅也很可觀,一般的三口之家去年就分得24000元/年(不算

在企業中的勞動所得)。村里有錢了,則村莊在基礎建設方面和城市里差距基本

上就看不出明顯的不同。很多村民都買了小車,村級公路也寬闊通暢,路燈系統

已覆蓋全村的所有道路。近年來,村政府響應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斷

加大村里基礎設施建設,添置許多健身器材,與此同時村里修建了一個大戲臺,

每月定時請進縣級黃梅戲劇團來村中進行演出。為了幫助村民學習科學文化知

識,寶興村還修建了全縣第一座村級圖書館,購進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的圖書雜志

和適合全村村民的圖書。村里還修建了養老院,供村里的老人頤養天年。據村委

會蔣叔叔說,在幾年前寶興村的面貌和現在不同。十年前,剛富起來的寶興人由

于農村娛樂的項目比較少,逢年過節的時候村里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賭場。有賭博

存在就會有輸贏,有輸贏就會幾家歡喜幾家愁。很多家庭就因賭博搞得不和睦,

大架斗毆偷盜的現象很嚴重,嚴重影響村民的生活和幸福指數。自03年開始,

國家大力提倡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我們有幸成為第一批試點村級單位,開始對村里的陋習進行整改,經過盡十年的努力,寶興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賭博的現象沒有了,村里舉辦的各種活動,比如端午劃龍舟,曬瓜果比賽,元宵燈會等。讓村民不再閑著無事可干,通過各種活動,村民間交流增多了,鄰里間的糾紛也就減少了。村里成立了不正之風糾察隊,通過評選“五好家庭”的活動,樹立精神文明的典型,從而帶動村風建設。村里每年開展1—2次文化體育活動,傳統節日主要開展敬老愛老、維護家庭和諧和鄰里關系等方面的文化體育活動,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活動效果較好,得到老百姓的贊同和認可。農閑季節,村委組織志愿者和村組干部開展維修村組泥巴路、清理河溝等公益活動,為本村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服務。村里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有針對性的開展果樹嫁接、管理和種養殖業等先進技術培訓,活動次數在5—6次左右,平均每次參加培訓的人數都高于50人,這一系列的活動也成為群眾最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內容文化生活內容?,F在寶興村不僅富起來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加積極和上進,充滿了干勁,村民的生活也會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們的第二站是與寶興村相去不遠的郭窯村,郭窯村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術傳承的比較好,已經初步形成了傳統手工藝產業,其傳統文化氛圍比較濃厚。進村伊始,我們便能看到村中隨處掛著的大紅燈籠,這些燈籠就是村里自己生產的。這里的村民一般就在自家進行生產活動,但是逢年過節村里的氣氛就相當熱鬧,村民們自發的組織了老年拐棍宣傳隊、女子秧歌隊、腰鼓隊、嗩吶龍獅隊等民間文藝團體,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的第三站和第四站分別去了鄧灣村和汪廟村,這兩個村莊的情況就和前兩個截然不同,鄧灣村則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多,所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拋荒現象比較普遍。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鄧灣村最嚴重的問題是“留守兒童”問題。父母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大多數被其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撫養,老人們只知道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衛孩子的人身安全,對于其他方面就無能為力了。在這種環境下,能健康成長的孩子,確實不簡單。這些孩子厭惡學習、迷戀網吧、談情說愛、打架斗毆,我們調查時做了個統計,該村很多孩子都有犯罪記錄。這些數據真的讓人很痛心,希望社會能給予這么一個群體更多點關愛。而汪廟村依然是以種田為主,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村里的問題沒有鄧灣村那么嚴重,小孩子

的教育搞得比較好。村里的基礎建設很滯后,沒有任何村級文化活動。人們遵循著傳統生活著,雖然清苦,但也閑適和恬淡。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暴漏的問題,它們分別是:

一是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目前鄉村兩級財政十分困難,無法籌集到資金建設文化陣地,有發展之心而無建設之力。鄉鎮以上各級投入以“送”為主,送戲送書送電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資金不多,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這一點汪廟村可以作為典型。

二是缺陣地。邊遠鄉村大多缺乏文化設施,就連一些原本已經建設起來的文化設施,也因缺乏足夠的資金,沒有很好的保養和管理,無法發揮作用;大部分邊遠鎮沒有文化站,村沒有文化活動室,社沒有圖書閱覽室,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缺少載體,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難以開展。隊伍不力,主體缺乏。部分鄉鎮沒有專職的宣傳委員,使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等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加之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使農村文化活動失去主體?,F階段留守在家的老年農戶擔負的主要任務是照顧晚輩讀書上學,休息時間也僅滿足于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動室因缺乏活動主體名存實亡,使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巨大反差。

三是觀念不正,陋習抬頭。由于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嚴重不足,鄉、村抓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導致一些地方不良風氣蔓延,與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目標格格不入的現象屢見不鮮:封建迷信開始抬頭、辦酒風盛行泛濫、賭博風越刮越烈。一些農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錯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識的氛圍不濃,農民學習文化科技知識的熱情不高。

四是領導干部重視不夠,認識偏差。一些村,尤其是經濟和基礎建設較為落后的村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精神文明建設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對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在干部隊伍建設、設備資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經濟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做到兩者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同獎懲,使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形成了“兩張皮”。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特別要重視邊遠鄉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

實實地把我縣精神文明建設推向前進。下面是有關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思想認識到位。努力扭轉兩個文明建設中“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堅決克服對精神文明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錯誤觀點,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經濟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資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設資金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各鄉鎮要著眼于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建立各級財政拿一點、后盾單位幫一點、社會捐一點的投入機制,鼓勵民間資金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多元投入機制,保障農村精神為文明建設的正常開展。

三是工作落實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設這一“軟任務”變為硬指標,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列入對各級各有關部門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把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化、定量化,逐級分解,層層落實,建立一整套系統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制度,定期檢查,年底總評。

四是知識教育通過多種媒體和形式,加大對農民在科技知識、法律知識、市場經濟知識及黨的方針政策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增強他們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亂建墳墓、廟宇,大操大辦紅、白喜事陳舊陋習,形成崇尚科學、摒棄陋習、追求文明進步的良好風尚。

五是道德教育。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村規民約等為主要內容,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活動,教育農民講社會公德、講職業道德、講家庭美德。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2篇

摘 要:建設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多重功能。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獨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農村資源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和調整,在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旅游 新農村 建設 發展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文化資源、農民生活為載體,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休閑觀光、度假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為目的,提供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等配套條件的一種旅游活動。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滿足城鄉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延長旅游產業鏈,也是發揮農業產業優勢、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徑,對于改善村容村貌、促進城鄉和諧繁榮、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旅游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鄉村秀麗的田園風光,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靜祥和的生活氛圍是城市旅游者參加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之一。

二、鄉村旅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當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實踐證明,以開發農村自然資源為主要特征的鄉村旅游,已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載體,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將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從總體上來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促進作用:

1.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村資源的價值。農村資源包括農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園、池塘、農產品等有形資源和農村風土人情、農耕文化、農業生態環境等無形資源。通過鄉村旅游的導入,可給這些農村的無形資源賦予新的內涵,把這些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提高農村資源的價值,把這些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使農民獲得農業生產和旅游消費的雙重經濟效益。因此,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業,有利于突出其資源優勢,實現其資源價值。

2.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將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打破傳統種養產業的思維定勢,使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向農業和非農業共同發展的結構,帶動鄉村交通運輸、商飲服務和文化娛樂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相互促進,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發展鄉村旅游,可為當地帶來大量游客,刺激消費,游客爭相購買當地有特色的土特產,有效地促進了農副產品的開發與深加工,延長了農副產品產業鏈,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可使鄉村傳統農耕經濟向服務性經濟轉變,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

3.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已經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以其廣泛的產業關聯效應,在提供就業機會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可以通過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等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來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完全可以在農業資源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把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4.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鄉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帶到農村,對村民素質和村風民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群眾在旅游服務實際過程中,能學到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綜合素質可得到顯著提高。

5.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中最為核心和寶貴的旅游資源,是推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的經濟收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村民從生態環境改善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發展鄉村旅游需要綠色無公害產品,綠色無公害產品越多,生態環境越優美,所獲得的經濟效益越好。從而廣泛采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等綠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道路,走發展鄉村旅游的道路,從而實現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6.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村容村貌改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反過來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可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三、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

鄉村旅游以農業觀光型、農業生態型、農業示范型、農村民俗型、鄉村建筑型和鄉村文化型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成為旅游業的新亮點。

1.農業觀光型模式。以農業文化景觀、農事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融觀賞考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活動,能使旅游者暫時離開喧囂繁雜的都市,在清新靜謐的農村環境中短暫生活一段時間,從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悅。

2.農業生態型模式。以自然風光與獨特地域的農業特色、鄉土民情和優美的環境吸引游客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陶冶游客情操、發展當地經濟為目的的活動,是農業+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的一種結合體??山o人們強烈的生態感和回歸自然的韻味。

3.農業示范型模式。以現代農業技術示范、推廣為目標,融生產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體,為參觀者提供參觀、考察、學術交流和現場會議的場所,是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并可帶動二次消費的旅游模式,是農業院校師生、農業工作者和農業專業大戶接受科技培訓的好課堂。

4.農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獨特民俗風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鎮,通過組織開展民俗風情、文化旅游活動,形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活動,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游客,是歷史的再現,能令人產生進入一個新境界的感覺和獲得返璞歸真的感受。

5.鄉村建筑型模式。鄉村建筑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觀意象很獨特。建筑文化是鄉村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鄉村社會里,古城邊的塔以及古鎮中的廟,都成為文化的寄所,神靈的象征,具有濃郁的文化意象。在鄉村中,“人—村落—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處于一種生態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與環境的真實接觸, 為尋找精神本質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種人性回歸的可能。

6.鄉村文化型模式。鄉村飲食文化非常豐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鄉村旅游照樣需要吃飯,這樣,傳統的農家小吃對游客來說,也是一種文化。還可挖掘“飲食與詩歌”、“飲食與文人”、“飲食與健康”、“飲食習俗”等旅游資源,使“吃”這個簡單的事情變的豐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鄉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濃烈地方色彩,小小紀念品如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摺扇、風箏、剪紙、竹編、泥塑等,都可讓游客享受到一種傳統民間文化的情趣。

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精心規劃,促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點,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渠道,要將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要注重鄉村旅游規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因地制宜,抓住重點,分步實施,避免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茖W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鄉村旅游點的設置、風格要求和服務規范,引導和鼓勵鄉村旅游線路開發和鄉村旅游精品項目建設,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參與性和文化含量,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水平。

2.挖掘鄉村資源優勢,努力營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資源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吸引力,鄉村旅游資源數量豐富、規模宏大,而且種類多樣、特色鮮明。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必須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才能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鄉村旅游中存在的趨同傾向,推動各種模式個性化發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導和鼓勵農戶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開發形式多樣、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項目。體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景”,實現與城市旅游錯位發展、與傳統景區差異開發,在同類景區中突出個性。要不斷創新,突出地方的優勢特色,營造出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鄉村旅游品牌。

3.規范服務,努力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規范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規范農戶家庭的接待服務標準,從接待設施、接待條件、衛生狀況和接待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進一步提高接待服務質量和水平; 使農戶家庭接待的服務標準達到和保持應有的水平。努力營造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環境和氛圍,為旅游者提供愉悅、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

4.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能夠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 把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統一,要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注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實現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努力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積極探索適應各地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培育不同類型、特色鮮明、廣受游客歡迎的鄉村游典型,推動鄉村旅游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結語

鄉村旅游開發要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的地方特色。廣闊的鄉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自然環境、空間結構、區位優勢等條件,結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場,選擇適合自己的鄉村旅游類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伍勤忠.發展鄉村旅游推進新農村建設.廣西農學報,2008(2)

[2] 唐俊平.鄉村旅游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芻議.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3] 于成國.基于新一輪農村改革基礎上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探.經濟研究導刊,2009(6)

[4] 吳志江,張永峰,李進恩.施州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5]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6] 王娟,李文兵.淺析發展鄉村旅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6(12)

[7] 文軍,唐代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

[8] 尹振華.開發我國鄉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4(5):40-44

[9] 羅明義.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旅游調研,2006(4):20-23.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陜西咸陽 712046)

(責編:若佳)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產業生態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為論點,先闡述了兩者互動發展的重要性,比如有利于促進產業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創造美麗鄉村建設環境等。然后通過積極引導,確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以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等,以此來作為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互動發展的重要措施,從而為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長足發展動力和支撐。

關鍵詞:產業生態化 美麗鄉村建設 互動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兩個方面,在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優勢,這已經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和關注?,F階段,生態環境形勢愈演愈烈,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產業生態化這一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位。同時,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更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加強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1 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互動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1.1 有利于促進產業發展和進步

在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影響下,要想促進地區產業健康發展,必須要加強產業轉型和升級,為產業發展給予動力和支撐。一般來說,對于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來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產業發展。首先,在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產業發展是重要的支撐條件;其次,借助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旨在實現產業發展目標。最后,通過這兩者的互動發展,也可以積極整合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比如:產業生態化,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可以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將鄉村經濟結構調整到最佳狀態[1],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發展目標。

1.2 有利于創造美麗鄉村建設環境

在人類活動過程中,對自然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在產業生態化過程中,需要將人類生產活動和自然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與自然界的循環規律相符合,實現產業活動和生態系統良好互動目標[2],并且防止威脅到自然環境。比如,對于農業生態化建設來說,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以不斷提高能源循環利用效率,并滿足水土保持這一目標,從而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1.3 有利于實現企業產業生態化發展目標

現階段,在企業不斷發展過程中,結合創新驅動戰略發展背景,在生態化過程中,主要包括社會生產、分配以及消費等環節,通過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以此來實現全過程生態化建設目標。在建設美麗新農村過程中,需要政府和社會會給予一定的扶持,不斷調整企業產品結構,不斷提高清潔化、生態化水平。同時,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可以積極引入優質資本,引導和幫助企業提高對改進生產技術、調整產品等方面的高度重視。

2 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策略

2.1 積極引導,獲得高度滿意度

在產業發展向生態化轉型過程中,必須要集中整合產業發展、地方特色等,將自身獨特優勢充分體現出來。在主導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要基于生態化視角,將生態新優勢進行挖掘和累積,從而實現由產品的生態優勢實現向競爭優勢的順利轉化。

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首先,要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上來,妥善處理好居民、企業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保證三者之間的高度一致和平衡,更好地實現經濟生態化和發展協調化等目標,獲得居民、企業等高度滿意度,并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的關系。其次,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還要加強長效管理,共同維護好建設成果,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3]。同時,在建設部署方面,還要運用先行先試方法,引導一些地方先行開展,為后續其他地方建設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借鑒,并突出重點,構建更為完善的建設體系。

2.2 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第一,對于政府來說,要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尤其針對具有良好生態應用前景的企業,對產業發展鏈條進行合理布置和安排,促進企業產學研工作順利進行,并制定和完善鼓勵性政策和補貼政策,進而確保企業良好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二,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問題,尤其對于生活類基礎設施和產業專用性基礎設施等,防止設施建設與使用出現脫節現象。

第三,在實踐過程中,對于現有規劃,要進行完善,并結合規劃要求進行建設。在組織部門安排方面,要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動建設,防止部門之間呈現出獨立化狀態。此外,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在發揮政府領導、帶動作用的基礎上,還要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形成合力,從而給予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互動發展強有力的保障。

2.3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創新能力

對于產業生態化來說,屬于重要的循環經濟模式之一,在產業生態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政府、企業以及居民等都是重要的參與主體,在未來發展建設過程中,要加強環保技術的應用,將環保理念滲透其中,進一步落實好環境保護工作,進而為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循環發展等目標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提高創新能力過程中,要積極研發新技術、新產品,貫徹落實好經濟性、低碳性等原則,而且還要將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效率提升上來,將綠色生產技術應用范圍拓展開來,比如,在生活中,可以應用廢物處理、循環等技術,進而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

3 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互動發展的案例分析

3.1 相關概述

主要以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縣為例,安吉縣域面積將近1900km2,屬于國家生態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區。安吉縣,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尤其是竹林資源,竹林面積為100萬畝。但是在傳統發展觀念的影響下,安吉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環境破壞現象。

3.2 實踐思考

在安吉魅力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環境綜合政治和經濟建設的結合、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結合等,大大彰顯出了生態內涵。在安吉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區域生態價值的提升,樹立了長遠發展視角,積極對企業進行整改、關停等,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形成了層次更高的區域生態價值,極大地促進了安吉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安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竹產業、休閑旅游業等,注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創新,并與高校開展技術合作和探討,大大促進了產業升級和品牌研發。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安吉已經取得了突出成就,截止到2017年12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5億元,增長11.2%。

4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產業生態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可以調整和優化企業產業結構,引導企業提高對創新和研發的高度重視,控制好企業生產中所需的研發成本,進而為企業自身謀取發展空間。同時,也可以貫徹落實好環境保護理念,將地區環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吸收企業積極進入,賦予美麗鄉村建設全新的生命力,在整體上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洪波.“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邏輯內涵與實現途徑[J].生態經濟,2018,34(10):209-213,220.

[2] 常紀文.鄉村產業興旺 需要做好生態文章——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問題[J].中國生態文明,2018(3):49-52.

[3] 姚靜娟.旅游產業生態化模式建設與管理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4):189-190.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4篇

一、 認真分析當前農村經濟現狀,深刻總結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繼出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融合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和戰略舉措。近年來制在定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強農惠農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舉措:一是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終結了2600多年農民種地繳納稅收的歷史;二是實行糧食、良種補貼、農機具購臵補貼和燃油補貼等農業補貼制度,開創了直接補貼農民的歷史先河,農村進入“零賦稅”時代;三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 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基本農田永久劃定賦予農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權,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提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四是全面放活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邁出了農業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五是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減輕了農民看病難,就醫難的負擔;七是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構筑了困難農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線;八是不斷加快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八個方面的重大舉措,基本構建起強農惠農的政策體系,初步搭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當然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深刻關注所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一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難度大,農村對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迫切需求與投入困難之間矛盾突出。二是農村社會事業仍十分落后,農村居民綜合素質及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加大。三是農村行政、執法體系尚未完善,責權不相配套,致使農村工作常處于"不得不為,為之不得"的尷尬境地,其威信大打折扣。四是農村經濟整體發展緩慢,使得農村產能低下,農民增收困難。

二、發揮區域優勢,搶抓戰略機遇,創新農村經濟建設。

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臶,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的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的財政收入,這個將有利于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的保護。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小城鎮處在城鄉交匯點,既是城市梯次結構的基點,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的中心,加快小城鎮建設,不僅對于

當前啟動國內市場具有現實作用,更對內需長期持續擴張、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三農”問題加快解決具有戰略意義,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小城鎮建設,應當成為實施擴大內需方針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作為一項戰略舉措切實加以推進。十七大提出繁榮農村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選擇。建設和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根本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加快小鎮建設,都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三是著力實現五個戰略性轉變。第一,在開發思路上,由夯實基礎向謀求突破轉變。“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農村經濟發將進入全面深入推進的第二階段,推進的總體思路應當由“夯實基礎”向“力求突破”轉變,其核心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發展速度,在縮小與城市經濟水平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實現轉折性突破,最終在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上實現實質性突破。第二,在開發模式上,由以資源型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為主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要著力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但不能長期依賴于資源產品的輸出,要防止陷入“資源陷阱”。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工業化進程,促使產業結構由資源開發型向加工制造型轉變,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競爭力強、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第三,在開發機制上,由政府為主向政府支持引導與市場機制共同推動轉變。要把政府支持引導與充分發揮市場配臵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相應的投資引導措施,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形成多元化開發的格局。第四,在開發目標上,由單純的經濟發展向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轉變。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與經濟的全面發展。應該承認,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鎮經濟發展的差距將長期存在,但在

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以及人居環境方面應該有大的邁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應當接近全國其他地區乃至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平等享有發展的權利,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最終目標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的同時,居民綜合生活質量趨于平衡。第五,在開發重點上,由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向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為核心轉變。發展是西部大開發的第一要務,在繼續完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應著力增強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資源型特色優勢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能源及化學工業、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業、特色農牧業及加工業等資源型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力量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非資源型現代優勢產業,積極扶持培育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其他地區產業轉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規劃發展一批重點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向規?;?、集群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促使產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

三、遵循農村經濟發展原則,構筑和諧社會主義社會。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堅持立足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方針,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全面穩定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堅

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臵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保持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強大合力。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5篇

摘要森林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持續發展思想對森林資源管的影響,持續發展思想要求實現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以及新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等個方面,對持續發展要求下的森林資源管理進行探討。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發展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省林業發展,大力保護和培育各類森林資源,可以直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穩產高產;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人;可以美化人居環境,促進社會文明與進步。林業是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體,能從多方面給人們帶來福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有作為。

1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意義

1.1是實現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林業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黨在新時期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對保護生態、改善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強。使越來越多的人更清醒地認識到森林在維護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梢哉f,林業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2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

森林資源與環境是自然資源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持森林資源的有效供應和環境的不斷改善,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所有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是擴大森林面積,優化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

1.3是林區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既是一種監督和約束機制,又是激勵機制,它與強化企業化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不斷增加林業發展活力。

1.4是促進森林資源資產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資源管理工作

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是把林業經濟發展建立在森林和林地無價、無償占用的觀念上。所有者的權益在經濟上得不到體現,嚴重地削弱了森林資源資產的商品屬性,難以做到森林資源資產的優化配置,這是導致森林資源的破壞和經濟危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強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對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當前森林資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2.1認識不足、法制意識淡薄

人們往往只注重于森林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面對經濟大潮的沖擊,錢的誘惑力在部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日益膨脹以至唯利是圖,再加上認識上的偏差和法制意識淡薄,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幾年來雖然通過宣傳、“嚴打”專項斗爭,使人們的法制意識有了提高,但山區人們在依法采伐、依法保護和經營方面的法制意識仍然較低,認為砍幾株樹和收幾根木頭沒有什么關系。

2.2體制不順、隊伍不穩

林政管理有別于林業生產和農業綜合開發,它是一種國家的行政行為,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管理者雖明知不對,卻既不敢當面回絕,又不敢向主管部門匯報。這雖然是少數現象,但確實存在,其造成林政管理隊伍不穩定,業務素質無法提高,使一些很好的管理制度執行不下去,影響了林政管理。

2.3基礎設施落后、有關政策滯后

森林資源林政管理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的要求。一些基層森林資源林政管理的機構不穩定,隊伍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執法手段落后;少數管理和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個別人員甚至以權謀私,執法犯法;一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森林資源林政管理政策和“一刀切”的做法難以適應新時期林業發展的要求,有的管理指標和規定不切實際,需要切實加以調整、改革。

2.4工作責權不明

管理中有權無責的現象普遍存在。工作在一個地方究竟誰主、誰副,出了問題由誰負主要責任、誰負次要責任;雖然每年層層簽訂了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首長任期目標責任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檢查監督手段,目標責任制流于形式,一些林區依然出現了亂砍濫伐現象,這些問題主要是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的。這種責、權不明的現象導致管好管壞一個樣,不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政管理。

2.5管理力量薄弱、工作成績不明顯

管理工作面廣、量多、難度大,要做的工作很多,在行使管理權力的時候,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容易得罪人,甚至會被部分領導誤解。另外,林政管理沒有具體的數字反映比較,很難出成績,林政人員的辛勤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林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了林政管理。

3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的措施

根據當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面臨的形勢和生態建設“相持階段”的要求,新時期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強化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森林資源管理的各項改革,嚴格落實“嚴管林”不動搖,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權管理為核心、資源利用管理為重點、綜合監測為基礎、監督檢查為手段、依法治林為保障的森林資源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

3.1依法嚴格林地林權保護管理,實行林地用途管制

要探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林地管理機制,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林地管理的政策、法規。全面完成林權登記發證,特別是退耕還林地的確權發證,依法保障林權權益人的權利。盡快啟動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切實把林地資源保護落到實處,分清林地與耕地、林地與草地、林地與未利用地等界限。最好是由政府牽頭,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耕地、林地、牧地、未利用地的范圍,土地、林業、畜牧等部門地類劃分要協調一致,使用一套資源數據,避免部門之間相互扯皮。逐步建立各類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的總量控制體系和用地控制指標,制定科學合理的使用林地和嚴格林地用途管制措施,適當提高征占用林地補償費標準,與土地補償費接軌,控制林地流失速度,確保林地資源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3.2推進森林資源管理改革,不斷創新管理機制

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林、林有其利、利有其責,充分調動森林經營者和所有者的積極性。穩妥推進國有、集體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產權明晰、政企分開、責權統一、管理科學的新體制,確保重點林區森林資源安全。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推行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分區施策和分類指導,科學編制森林采伐限額,研究制定商品林采伐管理辦法,為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創造條件。

3.3抓好森林資源監測,建立和完善綜合監測體系

盡快建立以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為主體的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變化綜合監測體系。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森林資源成果的管理科學、信息共享和準確高效。改進監測手段,增加科技含量,進一步優化調查方法,完善監測的相關標準、規程、辦法。積極推進森林資源監測 和二類調查的開展,摸清森林資源家底,為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林業 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4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提高監督檢查實效

重點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和資源利用的監督檢查,繼續組織開展征占用林地、森林采伐限額和“三總量”檢查工作。完善林政案件管理制度,抓好林政案件的督辦和查處,認真落實關于違反森林資源管理規定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追究失職瀆職行為。

3.5不斷加強資源管理隊伍建設,確?!皣拦芰帧备黜棿胧┑穆鋵?/p>

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隊伍系統,努力構建以森林資源林政管理為主體,綜合監測和監督檢查為兩翼的管理體系。盡快組建縣級林業派出所,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隊伍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業務建設,努力建立制度完善、運轉協調、作風優良的森林資源管理運行機制。

3.6嚴格執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加大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完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林地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等規章,進一步完善造林質量管理、木材運輸和經營加工管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森林資源監測等制度。強化依法治林的各項措施,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適時組織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的專項斗爭。

3.7加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實行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各項措施,按照森林主導功能的不,采取相應的經營管理機制和模式,對生態公益林要依法嚴管,嚴格保護,落實補償;對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約經營,合理利用。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森林經營管理的各項規程和政策,科學制定經營方案,加大科學經營力度,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實現森林資源的增長速度、質量、結構和效益相統一。

新農村建設發展范文第6篇

鄉村旅游可謂是內涵極其豐富, 對于鄉村旅游概念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但是統一的觀點是:以鄉村地理環境為依托, 將以下內容作為鄉村旅游的載體, 如自然景觀、人文物象、鄉村風俗等, 主要是以城市居民為客源, 借助城鄉差異性, 從而規劃旅游產品, 能夠體現出觀光、娛樂、休閑與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相對較晚,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經濟與收入增加的基礎上, 大眾的消費觀念與消費結構的優化, 還有其自身生活質量提升, 這使得休閑生活方式的變革, 還有實際需求。加之我國雙休日與黃金周假期制度, 這些因素都促使鄉村旅游發展具有良好的契機, 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已經是初具規模,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 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

2.1 整合剩余勞動力, 增加農村收入

發展鄉村旅游經濟, 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取得較好的成效, 在具體發展過程中, 如何借助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加快新農村建設, 這是現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其中比較顯著的特征是吸收整合剩余勞動力, 適當的增加農民收入。從目前情況分析,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多, 而且每年還以巨大的數額增長, 他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 技能缺乏等限制, 因而就業競爭力相對較低。旅游業本身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同時也是綜合性服務行業, 基本上是集吃住行購等等, 這其中涉及的配套設施相對較多, 如賓館、旅行社、交通運輸、郵政等等。發展鄉村旅游,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根據相關統計, 鄉村旅游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這也使得當地農民從中獲取合理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還能將自身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 降低中間環節成本支出, 增加農民收入。與此同時, 還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 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如此增加農民收入, 改善農村經濟。

2.2 優化產業結構, 實現農業產業化

新農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而生產發展是其中極為關鍵的要素, 全面提升農村經濟, 則最關鍵的要素是將農業搞上去?,F階段農村依然是以種植業為主, 而且對農業資源基本上是以粗放為主, 這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的破壞, 第二、三產業落后, 缺乏新興產業, 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發展鄉村旅游, 還能在某種層面帶動其他相關產業, 如飲食業、旅館業、建筑業等等, 形成聯動效應, 加快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此外, 發展鄉村旅游, 在某種層面上還具有可觀賞性, 這勢必會增加經濟作物的比例, 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與此同時, 觀光農業發展, 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農業產品特色化, 形成品牌化, 讓農產品形成系列化, 帶動農村產業經營與發展。

2.3 促進農民綜合素養的提升,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困擾, 農村整體素質相對較差, 所以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升農村人口素質, 而發展鄉村旅游則可以很大程度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針對鄉村旅游而言, 其本質上屬于服務行業, 在其發展過程中, 則需要大量有文化知識, 同時還需要兼具服務技能人才, 比如園藝師、服務員等。這就需要對當地農民進行專業化的培訓, 使其能夠快速勝任上述工作, 農民能夠從中學習服務技巧, 提升接待水平, 從而吸引與留住游客, 增加經濟收入。這其中提高經濟利益能夠為農民經濟作為直接動力, 讓他們能夠具有學習文化知識熱情, 如此讓他們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即知識是生產力, 能夠獲得財富。此外, 還需要注意的是, 大批量游客到來, 在某種程度上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促進當地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等, 促進該地區發展商品經濟經驗, 帶來全新的觀念, 比如競爭、市場、開放等等, 也能讓當地獲取先進經營方式, 完善經營理念, 同時也能拓展農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也向農民傳遞新的生活方式與理念, 豐富他們精神世界, 增加其文化生活?,F階段,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村整體素質也得到極大的改善, 農村整體精神面貌也得以改觀, 這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其精神文明得以進步。

3 結語

綜上所述, 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可以加速新農村發展, 同時也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商機與就業機會, 所以發展鄉村旅游非常必要, 在此過程中需要采取恰當發展策略, 以推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可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豐富農村活動。因而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可以加速新農村建設, 在此過程中如何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則是目前應當思考與完善的問題。本文重點論述了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的關鍵性, 然后以新農村建設為落腳點實施發展策略, 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經濟,新農村建設,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天富.美麗鄉村背景下河南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J].經濟地理, 2017 (11) .

上一篇:協管員培訓內容范文下一篇:小升初與銜接班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