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

2023-05-20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大好機遇。農村的文化產業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挖掘自身潛力、優化創新。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農村文化產業的功能指向于繁榮農村文化,保護農村文化生態,推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加速農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建設。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受到內部和外部等諸多因素的束縛。為此,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應從自身特點和生存環境出發,注重強化自身資源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加強相關政策支持和匹配性制度建設,充分利用和駕馭市場,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文化產業;功能;發展路徑

農村文化產業是指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以市場為依托,將農村地域性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轉換的現代產業形式,例如農家樂、風俗文藝演出、主題樂園等等。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對于推進新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民主法律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契合了新農村發展的核心價值訴求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城鄉發展一體化有效地促進了城鄉資源的流動和優化,為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全新的環境和運作平臺。如何把握和利用好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一歷史機遇,需要我們更加具體地審視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探究農村文化產業未來創新發展路徑。

一、城鄉一體化:農村文化產業

發展的有效平臺

黨中央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后,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農村和城市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資源、稟賦,體現了各自不同的特色,統籌和優化了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實現了人、財、物等產業發展資源在城鄉間重組、優化,以最大化同步于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這將有效規避原有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體制分裂、資源割裂的不利局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更為農村文化產業搭建強有力的發展平臺。

首先,城鄉發展一體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浪潮不斷地沖擊著廣大農村,農村的生產力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與此同時,農村的經濟結構、發展模式隨之重組和變動,農村的經濟實力、農業的經濟效益、農民的經濟收入將會獲得顯著提升。

其次,城鄉發展一體化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和制度平臺。一方面,在國家城鄉發展總體部署上,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加快城鄉文化產業的融合,中央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另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舉措就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這將有利于推進城鄉的產業合作,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最后,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利于農村文化產業接受先進的現代發展理念,創新自身發展門類和形態。城鄉物質、信息的順暢流動,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視野。城市發達的信息、資源等要素不斷向農村涌入,不可避免地帶動和變革農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這就使得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新的發展理念、創新要素逐漸向農村匯集,并被接受、融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形態不斷創新,這將有助于培育農村文化產業的區域文化特質,發展壯大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農村文化產業特色門類部門。

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定位

從文化產業發展過程和語境來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定位需要從兩個分析視域考察:

(一)基于文化產業發展視野的功能分析

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必然是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交融、沖突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不是將農村文化消解、與城市文化同化的過程,而是向城市現代文化學習借鑒,增強內生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文化產業發展的視野下,繁榮農村文化、保護農村文化生態,成為農村文化產業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功能。

具體來看,繁榮農村文化、保護農村文化生態可以理解為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功能。這一功能主要是指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背景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就是充分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市場機制,借助城鄉信息資源無障礙流動的平臺,復興傳統的農村文化,使他們日漸現代化、成熟化,增強農村文化在現代文明視野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的沖突日益加劇,文化多樣性、價值觀多元性逐漸凸顯。在城市文明沖擊下,傳統社會結構不斷被侵蝕,農村文化成為弱勢。同時,市場經濟中對利益的追求,使得許多與市場經濟節奏不吻合的農村文化業態面臨消亡的危險。因此,在城鄉發展一體化背景下,激活農村文化與保護農村文化生態,是兩個并重的理念和實踐活動。農村文化生態的保護包括其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城鄉發展一體化、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地造新城、拆舊建。而應在建設中,努力保存農村文化的歷史和積淀,傳承農村的傳統文脈。對有價值的農村文化建筑、遺址予以保護,保持其最古樸純真的本色。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對于農村文化中原生態形態,應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推進其與現代文明、現代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蛻變、衍生,即在保持農村文化生態的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理性、自發地完成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價值模式的剝離,充分融入主流文化價值觀體系。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地整合和創新農村文化生態資源,改變農村文化生存發展形態。同時,原農村文化生態的核心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農村文化產業發揮著強有力的文化功能。

(二)基于“三農”問題的框架和語境分析

城鄉發展一體化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消除了制度和體制障礙,農村文化產業將進一步展現巨大的社會性、經濟性功能。農村文化產業的“三農”意蘊決定了其社會性和經濟性功能必然指向推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加速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新農村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建設等方面。

1.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速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化解“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考慮其經濟性和效益型,即關注農村文化產品的產業屬性,注重產業的經濟效益。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積極吸取城市的資金、技術、理念,發展壯大農村產業經濟的規模,形成農村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民致富,提高農村繁榮經濟效益,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扎根鄉土又脫離農耕,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業鏈的有效運作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的社會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了農民融入現代化的進程。農村文化產業的積極發展,有效調節了農村勞動力在一二三次產業的分配,進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整體調整,改變農村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的狀況,積極推進“三農”問題的化解,這是農村文化產業的核心功能。

2.加強和確保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優勢和統領地位。在“三農”的語境下,農村文化產業必然承載著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功能。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劃分,這就意味著文化產業正式被承認,并與文化事業明確相分離。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產業完全剝離文化事業的基本功能。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指導,以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為宗旨,確保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優勢和統領地位。惟其如此,才能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確保農村文化產業功能的最終價值指向,才能確保變革后的鄉村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精神力量。

三、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和實現路徑

(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

首先,自身的發展約束。當前許多農村的文化產業仍然沿襲傳統的小打小鬧、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經營理念、模式上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落差很大,呈現出分散、保守的特點。并且農村文化產業在整體上顯得較為幼稚、相關體系發展不完備,與現代文化產業匹配的投資、經營、管理和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還沒有形成。同時許多地方將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的城鄉文化產業的融合,理解成產業發展模式上簡單地向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門類和模式的模仿、復制以及經營理念的簡單“拿來主義”。這種做法忽視了自身發展的實際,不但使農村文化產業無法發展成高層次、現代化的產業門類,還丟掉了農村文化的底蘊和靈魂,很容易使自身陷入在城鄉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地位。

其次,外部條件的限制。這一限制主要體現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侵蝕。在開放過程中,農村、農民日益感受和接受西方文化所宣揚和傳遞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農村固守的傳統文化陣地不斷喪失,文化抗衡力不斷減弱?!艾F代的很多農村文化產品盲目地對西方文化形態進行模仿與抄襲,丟棄農村文化、農村手藝、民間藝術輻射出來的是中國精神。從而導致許多本國優秀的民族風俗、民間文化、民間藝術品類瀕臨滅絕。一些民俗文化由于難以走向市場,其傳承和發揚日益困難,正逐漸走向消亡?!边@就使得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文化資源日漸萎縮,極大地限制和阻礙了農村文化產業的后續發展和自我創新。同時,農村基層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發展文化產業意識不強,相關政策配套不健全。把文化產業等同于文化事業,文化的經濟屬性被忽視。由此而形成的鄉村社會管理機制、金融機制、創業服務機制、城鄉文化資源要素流動的交易機制及其他相關各項配套政策,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發展所需不匹配,阻礙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實現路徑

首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是注重自身資源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既不能照搬國外的發展道路,也不能復制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應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中國廣大農村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傳承著具有深厚底蘊且豐富多彩的人物、傳說、習俗、藝術、遺址等等,其中既保存著中國華夏文明的文化因子,又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霸绞敲褡宓脑绞鞘澜绲?,伴隨全球化進程中本土文化的勃興,文化資源和民族特色在文化產業的競爭中越來越處于高端,具有民族特色本土價值的文化產品頗受國際市場青睞,這些都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應有意識地對這些特色的農村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在繼承、保護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理念,借助新科技、新手段,對農村文化資源予以開發和包裝,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進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其次,強化城鄉發展一體化背景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促進城鄉文化資源流動的匹配性制度建設。政府的扶持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基層管理人員主動轉變思想意識觀念,通過制度建設,構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社會環境,將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踐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催化裂變效應落到實處。通過政策指導,最優化使用農村的文化資源,構建合理的交易規則和交易平臺,促進城鄉文化資源要素的流動。此外,政府還應在資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導。并通過政府管理部門的合理論證規劃,避免農村文化產業的“一窩蜂”式發展或是“一刀切”式的發展,使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尊重現實、尊重歷史,保持持續的創新發展能力。

再次,找準契合點,利用和駕馭市場,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產品最終是要走向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下,通過交換,被群眾消費,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市場,不遵循市場規律,終將被淘汰。因此,農村文化產業首先從培育、完善相關市場體系著手,努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找準農村和城市、現代與傳統的契合點,吸引城市文化資源、消費群體的關注和自然歸流。同時要放眼世界,以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為新型的文化發展道路,利用全球文化市場平臺,積極參與競爭,學習借鑒國際的最新創意、發展理念,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競爭優勢,既打開海外市場,增進經濟效益,又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最后,加強農村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農村文化產業的人才隊伍培養主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相關體制,加快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隊伍。努力實現農村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可持續性建設,完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加強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努力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搭建農村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終身學習平臺。

總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關鍵在于城鄉融合,這種融合既包括物質層面,又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一體化發展、共榮共生。城鄉發展一體化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創新的模式和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創新的文化命題,其過程是復雜的、多樣的。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充分利用城鄉發展一體化帶來的機遇,整合各種有利要素尋求農村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創新路徑,最終成為農村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城鄉發展一體化提供資金支持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2—02—15)[2012—03—25].http:∥www.gov.cn/jrzg/2012—02/15/content-2067781.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05—12—31)[2006—08—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 254151.htm.

[3]范玉剛.以新觀念新思維引領農村文化產業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6):74—75.

[4]雷芳.城鄉統籌視角下農村文化產業的困境與出路[J].生產力研究,2011(9):81—83.

[5]熊正賢,何小松.我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4—50.

(責任編輯 趙俊杰)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第2篇

1農村傳統產業的概念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各地都希望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 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 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 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 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 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對于已有產業既要鞏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之中。管理機構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挖掘、培訓人才,使高素質人才從內心里想留在農村,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做貢獻。

4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需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切實貫徹有效的發展方法,保證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前行。

參考文獻

[1]羅婧.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2]王成強,畢西娟,劉兆瑩.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電子測試,2016.

作者簡介:徐靜,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公共管理。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農民綜合素質現狀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穩定觀念轉變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的生活也上了一個明顯的臺階。但是,在新時代、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更高層面的問題——農村文化。在這里,我將對農村文化做一個詳細的論述。

一、農村文化事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1.農村文化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中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業費達113.66億元,比2003年增加19.63億元,增長幅度為20.8%。2004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則達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長了3.04元。最近幾年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了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對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間前四年對農村文化投入達到98.53億元,占全國文化事業費比重為27.2%。

2.農民自辦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在各地農村,農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梢哉f,農村還是我國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

一是經費投入不足乙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還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鄉差距還在日益拉大。

二是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盡管“十五”期間,國家共安排預算內專項資金

4.8億元用于支持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安排項目1083個,但仍有部分縣無文化館、圖書館,一些農村鄉鎮無文化站。

這些問題都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二、結合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農村文化的建設要從根本上轉變地方領導觀念

農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從根本上是要轉變地方領導的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解決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關系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墒寝r村經濟要持續穩定發展,農民生活要不斷改善提高,除了豐富的物質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撐,那就是農村文化。而目前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農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也制約著農村整體發展的進程。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長期以來我們一些地方領導“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比較嚴重,以至導致農村文化發展緩慢。這個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我們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發展觀念上滯后的影響,受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領導農村文化思維模式和管理所致。

2.積極搶占農村文化陣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觀念轉變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這塊陣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去占領,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會占領。然而,要想占領和鞏固農村這塊文化陣地,政府就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從而獲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隨著農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們開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過去農村的發展主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度對農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設滯后,造成了農村文化滑坡的現象,文化陣地名存實亡,更有甚者一些農村文化陣地被寺廟、教堂所占領,封建迷信,賭博等現象死灰復燃。政府供給的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又嚴重匱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現象在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陣地,有的地方已經被這種現象所取代。面對這樣的激烈較量,我們只有用重拳出擊,搶回陣地,真正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建設和管理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我們發展農村文化的基本條件之一,是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鞏固和逐步擴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加大建設力度,使農村文化事業穩步而健康地發展。

首先要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加大建設力度,使基層文化設施有明顯改善。同時,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加強對現有的和新建的基礎 設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設施是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加強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職能作用。鄉鎮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的職能部門。機構改革后,鄉鎮文化站隸屬于鄉鎮政府管轄,加上宣傳;文化、廣播、電視等職能合并,實際上成為了綜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門業務的指導。由于體制發生了變化,相關問題還沒有及時理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編制不落實,人員不穩定,經費不解決,指導不到位的種種問題。因此,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體制,解決鄉鎮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是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關鍵環節。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設施。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第4篇

一、企業文化的內容

1、表層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外顯部分,指那些視之有形,聞之有聲,觸之有覺的文化形象。農村信用社的外形外貌,職工的接人待物、言談話語、行為習慣等皆屬于表層的企業文化。它能給客戶以第一印象,使之從中觀察或感覺到信合職工的精神風貌與職業道德狀況,從而決定是否與農村信用社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正是基于表層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江津區農村信用聯社修建了信合大廈,80%的基層信用社的房屋進行了改建,員工統一著裝,同時提高服務質量,“承諾服務”、“快速服務”、“微笑服務”。

2、中層的企業文化。它不像表層文化那樣直接外露,需要人們調查了解才能搞清楚,又不像深層文化那樣隱蔽在職工的頭腦中,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直觀形象把握它。它體現在農村信用社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職工群眾的思想觀念在不斷變化,農村信用社應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約束機制。通過合理的制度,合理的管理,使信用社的社風健康向上,干部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深層的企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表層部分截然不同,深層的企業文化不是人們憑感覺器官就能直接體察到的,它是滲透在信合職工的心靈之中的意識形態,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取向、經營思想等,這部分內容是農村信用社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農村信用社這特殊企業的靈魂。農村信用社是由社員入股的合作制性質的企業,在謀求盈利的同時,服務“三農”,富國強民。作為聯系農民的最好金融紐帶的農村信用社,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應把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支農力度,創新金融品種、改進工作作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全方位的改善農民生活。

二、企業文化的作用

1、靈魂作用。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系統不是成千上萬件具體工作和多種多樣具系統,企業文化則是管理系統的靈魂,它決定著農村信用社的行為方向或方式;它猶如一把總鑰匙,啟動著農村信用社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好像細胞核,左右著其他管理要素的運動。

2、凝聚作用。企業文化的共同價值觀,把農村信用社職工萬眾之心統一起來,凝聚起來,使全體信合員工上下一心,同舟共濟。農村信用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不斷發展壯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更新的企業文化,不斷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約束作用。企業文化中以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形式體現的部分,亦可稱為制度文化,它對每個職工的行為無疑起著約束作用。“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更為重要的是,上述企業文化的靈魂與凝聚作用,在更高層次上把信合職工的思想統一起來,在每個職工的心靈深處打上了共同的文化烙印,它對信合職工的行為約束盡管是無形的,然而卻比制度文化的約束更深刻、更有力量。

三、企業文化的塑造

1、以人為本塑造企業文化。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理論的精髓所在,農村信用社能否生存發展,其關鍵在于廣大干部職工有沒有奮發向上的進去精神。面對知識和技術的挑戰,農村信用社員工只有不斷加大學習培訓力度,掌握現代社會所需的各種經濟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才能對各種挑戰應對自如。農村信用社要真正做到廣泛招賢納諫,挖掘員工潛能,工效掛鉤,對人員實行末位淘汰制。在培養人才方面,要有系統的計劃,多渠道、全方位的鍛煉培養對象,要講究培養方法,尤其是要不拘一格,大膽重用新人。通過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去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農村信用社的前途必將無比光明。

2、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去塑造企業文化,農村信用社的企業文化根植于農村大環境中,不能脫離農村的具體條件去主觀的塑造企業文化。農村信用社應把農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利用市場經濟的長處。在當前農村的社會條件下去建設企業文化,必須使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信用社面臨的競爭形勢將更加嚴峻,面對這種形勢,農村信用社要守住陣地,發展自我,就務必把信用社辦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概括的說,農村信用社在目標追求上,不僅要有盈利思想,還而且還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講社會效益,不能簡單的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追求:農村信用社在市場競爭中,要有產品創新、市場開拓、增加效益的觀念,又要為“三農”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使自己的工作更貼近農民,從而更好的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3、汲取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營養去塑造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有繼承性,農村信用社理所當然要繼承和發揚過去的優秀思想文化傳統。農村信用社歷經五十余載滄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優秀文化,只有將其繼承下來,并且結合當前國情和社情予以發揚光大,才能建立起新時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農村信用社文化。我們不但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還要吸收其他金融機構、其他單位的優秀成果。在對外開放中,農村信用社既要汲取國有商業銀行的先進經驗,還要引進外資銀行的優秀文化精萃為我所用。

4、根據本企業的特點去塑造獨特風格的企業文化。農村信用社的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同社會條件相聯系,而且同自身的具體條件密切相關。農村信用社有自己的創業史和成功的經營之道,有適合自身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經營戰略與經營方針,切不可不作深入研究,圖省事、搞形式,簡單模仿其它企業,編幾句辭藻漂亮的豪言壯語就當作企業精神加以倡導。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通過干部和廣大職工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具有鮮明特點的、深厚基礎的農村信用社文化,才能激發廣大信合職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責任感,才最有生命力。農村信用社應有自己明確統一的經營理念,并把自己獨特的企業標識用標準色規范化;除此之外,農村信用社還應加大金融產品開發,不斷開發出適應“三農”發展需要的新產品;同時,規范全體職工的儀容儀表、文明用語等行為準則。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軍事院校 傳統文化 專題式

軍事院?!吨袊鴤鹘y文化概論》是對學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其根本任務是幫助學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國傳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學員的人文修養和對文化現象的自主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和創新先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發揮該課程的作用,必須正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模式轉換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該課程的人文內涵和育人效果。作為一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授課教員,筆者認為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明顯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專題式教學模式概述

(一)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專題式教學是指以原有教材為基礎,打破原有教材章節體系的限制,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有選擇地整合、提煉、優化、充實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既前后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并根據專題確定教學實施方案,相對集中深入地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突破了傳統的按章節體系依序授課的教學模式,矯正了以注入式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對某一專題的強化和知識內在關系的整體把握,導致學員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出現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學員綜合能力培養的弊端,突出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專題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教學內容新穎務實,重點突出

專題式教學根據課程體系和實際教學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體系,統籌兼顧,進行結構性改革,通過專題的設計,將某一領域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教員與學員共同的全面、系統剖析、探討,主題更鮮明,難點、重點更突出,加深學員認識,促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2.在教學方法上更具有多樣性

專題式教學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導式、研討式、辯論式、案例式、比較式等不同教學法,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有效克服“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使學員思路更活躍,視野更開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充分實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教員在教學實踐中不但是組織者、指揮者,而且是參與者,與學員共同對熱點話題、問題進行研討,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員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時,在專題式教學模式下,學員通過課后搜集、分析、歸納學習資料,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實施專題式教學的背景

目前軍?!吨袊鴤鹘y文化概論》課程教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講授適合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軍?!吨袊鴤鹘y文化概論》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教材選用混亂,教學內容駁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廣泛,涵蓋思想、宗教、教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技、服飾、飲食、和民俗等領域,目前出版的針對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材可謂汗牛充棟,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中國古代思想史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史為主體,闡釋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演進,分析歷史進程中的社會變革、風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變異的影響,理論性、專業性較強,內容偏深,份量過重,導致教員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往往晦澀難懂,學員難以承受;另一類是以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主,這類教材一般從中國歷史分段、地理概貌講起,導出中國文明的發展,然后分哲學思想、藝術、教育、科技、民俗等類型進行分述,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員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進行蜻蜓點水式的講授,要么是片面、單薄地截取內容,對學員而言真正內化于心的知識并不多。

(二)教學方法單一,學員興趣索然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識性的內容繁雜,傳統的教學內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論”,或偏重哲學思想,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員“滿堂灌”的層面上,這樣一來,枯燥、抽象的講解往往讓學員昏昏欲睡,課堂成為了教員的個人表演秀場,沒有令學員激動的實踐環節,缺乏教員和學員激烈交鋒的互動場面,教學氛圍沉悶,勢必影響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教學育人目標。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跨文越理,縱橫交錯,教員因為自身專業及能力所限,在教學過程中勢必產生此生彼熟,甚至現炒現賣,窮于應付的現象,以致形成了教員原有的單一的知識結構與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

三、實施專題式教學的意義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講授,應該本著“擇優務實”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重點選擇有利于培養學員任職能力、學員感興趣、對當今社會發展富有借鑒意義的內容,設置為集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體的專題系列,使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得到突出體現,使講授的知識系統化、規范化,強化人文精神對學員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門課程建設團隊經過反復調研探討,制定了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生機制、中國傳統思想、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教育與科技、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塊的專題體系,通過考察中國文化生成演化的環境,闡釋儒、釋、道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分析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最后歸結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國文化和對新世紀中國文化的展望,結構清晰,各專題既獨立成章,整體上又頗成體系,前后呼應,相得益彰。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體例與內容安排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征作出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又比較切合學員的求知需求,教學效果良好。

(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員積極性

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為改革傳統“一言堂”教學法提供了平臺,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實現講授法、研討法、比較法、情景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融通創新。講授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員為知識傳授主體,講授要求概念清楚、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教學內容既要系統全面,又要突出重難點,語言要求精準生動,另外,還要求寓啟發于講授之中;研討法,則是從“以教員為中心”轉向“師生合作”,強調學員的主體性,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注重師生交流,在課堂上既要給予學員話語權,允許學員在課堂上隨時質疑,鼓勵發表獨創性的見解,肯定學員的積極參與態度,以激發學員興趣,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強引導,掌控討論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夠及時歸納總結,切實提高本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教員課前提出討論任務,分好討論小組,指定組長,在組長的安排帶動下,各小組分別搜集材料,組織討論,寫發言稿,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各派一名組員匯報發言,聽完一位學員發言后,先讓其他組的學員提問,本組學員予以回答,然后教員作出點評。隨后下一組學員代表發言,照此進行下去,旨在培養學員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演說辯論能力;比較法,主要是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比較講授,使學員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理解其區別于西方文化的特點,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課堂上為了避免純理論的枯燥乏味,可以舉些生動的、現實的例子,寓教于樂,使學員在審美中愉悅心靈,錘煉心智。

(三)教員交叉授課,效果事半功倍

按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名教員獨立擔任一個班次的授課任務,意味著一個人要精通哲學、倫理、科技、美學、文學、藝術、民俗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應該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幾個領域有精深造詣的不乏其人,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領域、層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實屬罕見,目前的實際狀況是,擔任軍?!吨袊鴤鹘y文化概論》課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員,單一的知識結構與本門課程多學科交融的特點產生了不小的沖突,導致不同的教員因自身知識結構的不同,對本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就不同,往往對自己精通的環節大加發揮,而對自己知識儲備較弱的部分則一掠而過,影響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雖然通過培訓、交流、集體備課以及自學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員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員的理論素養,實現每名任課教員都能夠駕馭本門課程的目標,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鑒于目前任課教員知識結構的狀況,可以利用專題式教學法的實施,采取教員交叉授課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水平。即授課教員組合為多元化人才團隊,不同的教學專題由擅長相應內容的教員講授,例如中國傳統思想這一專題,由哲學專業的教員講授;中國傳統藝術這一專題,由相對擅長這些內容知識的教員講授等等,這樣的分工協作,使得優勢互補,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較少課時內的頻繁更換授課教員,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的差異往往容易造成學員眼花繚亂、思維斷裂的難以適應感,不利于學員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統一性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可以采取優勢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員選擇兩三個專題作為自己的專攻方向,這樣一個班次的授課任務由兩三位教員共同承擔,這種“互助組”式的教員配備,既擺脫了因教員更替頻率快而造成授課內容產生斷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員有針對性地對自己所擔專題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可以從容順利地進行教學。這種授課方式效果頗佳,富有借鑒意義。

(四)有利于開展“主課堂+第二課堂+網上課堂+社會課堂”的四堂聯動

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優化了教學內容,減輕了學員在課堂上的疲憊感和焦躁感,為實現“主課堂+第二課堂+網上課堂+社會課堂”的四堂聯動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課堂基本采用研討、啟發等教學方法和手段;第二課堂依托國學等俱樂部舉行演講、詩歌朗誦、禮儀大賽、人文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學員的課后學習實踐積極性;網上課堂主要是根據教學專題擇優搜集一些課本和講義之外的優質教學資源,包括音像、書籍、評論文章等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指導學員課后時間自學;社會課堂就是布置學員利用節假日到家鄉或駐地觀察當地的建筑、飲食、服飾、禮儀等領域保留下來的傳統和地方特色,讓學員以小論文的形式概括總結出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當前,在軍事教育轉型的背景下,根據教材逐章逐節按部就班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合軍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對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將過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轉化為關鍵處點撥、梳理,避免了簡單知識的不必要重復,增加了知識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學員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員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介永強.關于中國文化史教學的一些思考.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 06

[2]葉崗.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體系和重點探討.臺州學院學報,2004, 12

作者簡介:

周云芳,1966年12月生,山東文登人,文學碩士?,F為裝甲兵工程學院軍政部人文室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傳統文化。出版《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不得不愛讀詩經》、《正說中國帝王》等專著12部,發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樹立新型素質教育觀》、《哈軍工精神對高等教育的啟示》、《軍隊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探》、《鏡像中的世界:西學東漸多于東學西漸》、《關于培養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的思考》等論文20多篇,參編《漢語修養與寫作實踐》、《大學語文》等著作教材10部。

上一篇:文化交流論文下一篇:文化建筑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