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

2023-05-05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一) 背景介紹

目前, 媒體高度關注“性侵害”事件, 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成為最大的受害群體。由于遠離父母、生活無人督促、行為欠規范, 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性侵少年這種獸行刺痛了公眾的內心, 對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將產生惡劣的負面影響。

暑假是很多留守兒童的快樂時光, 可以與父母團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兒童與父母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他們留在鄉下家中陪爺爺奶奶, 但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存在很大隱患。很多留守兒童在缺少監護人的陪同下, 獨自去河邊、池塘游泳, 發生危情致多個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婦聯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 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6萬人, 占兒童總數的比例為21.9%。與2005年全國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 5年間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泗洲頭鎮被蜿蜒的山水圍繞, 村與村之間相隔近半小時的路程。泗洲頭初級中學是泗洲頭鎮唯一的中學。附近幾個村的孩子讀完小學后可升入中學就讀, 但交通頗具不便多需乘公車。該中學共有教學班10班, 學生數416人, 教職工總數32人, 專任教師26人。據統計, 該鎮留守兒童人數多年來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該校與寧波大紅學院合作簽訂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書并掛牌起, 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此進行軍事夏令營計劃。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基礎, 全面提升學生的兩項體育技能, 一項文藝風采即“2+1”模式。團隊將以國防、安全教育、行為規范為主, 輔之以文化課程并專門準備一系列針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資料及教案。

(二) 調研目的

中國夢是匯聚每位國人夢想的代名詞。象山泗州頭中學承載了兩代人的夢, 使少年學會感恩、青年懂得回報。“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時期, 一個極其不穩定的成長階段, 初中生正處于學習文化知識, 培養道德情操, 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時期, 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為嚴重的階段之一。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 缺乏學校有效引導, 缺少家庭溫暖、社會關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長受到不良影響, 不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

通過軍訓夏令營, 學員懂得約束、提醒自己改掉陋習, 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獨立克服生活學習上出現的困難, 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學會團體協作。本次調研以支教團隊開展支教活動所在的學校“泗洲頭鎮中學”學生作為主要調研對象。根據支教團隊的實踐總結, 結合問卷調查的形式, 力求明確當前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缺失。并依此有針對性地得出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所存在問題的對策、方法。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并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確定樣本。此次調查, 實際發放問卷100份, 回收問卷100份, 回收率為100%。問卷分發到泗洲頭鎮附近村子及參加軍事夏令營活動的學員, 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除了問卷調查之外, 我們還通過文獻查詢對留守兒童現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對兒童、村婦女主任進行訪談, 以獲得第一手資料。

二、問卷分析

通過問卷分析, 我們了解到監護人知識水平對留守兒童現象的影響占40% (如圖1) 。父母多為改善生活條件、給孩子一個滿意的未來而遠走他方謀生計, 并多將孩子托付給家中老人, 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隱患。從計劃生育開始實施起, 老人過于溺愛孩子已是普遍現象, 致使很多留守兒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邊使留守兒童內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成熟。這些都將危害孩子健康發展, 家長應引起警示。但該地政策輔助及經濟發展對留守兒童現象形成的影響不容小覷。當家庭收入與支出不對等時, 家庭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造成農村剩余年輕勞動力大規模流動, 剩下老幼。

超過一半的有效問卷即72% (如圖2) 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好的習慣極易言傳身教給孩子。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 教給他們為人生處世的方法。

已有12% (如圖3) 的留守兒童表示當爸媽不在家時不會想念, 48%的孩子表示偶爾會想爸媽。這個現象的出現應引起社會警示, 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替代不了親情的重要性。當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只有28% (如圖4) 的學生會請教老師, 還有12%的學生選擇沉默。“師者, 傳道授惑解惑也”, 這讓很多教學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 還應多注意他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增強溝通能力。學校課程設置時應注重素質教育的開展, 規避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的課程。

三、留守兒童現狀及支教效果

(一) 留守兒童現狀

1. 逆反心理嚴重。

走訪村婦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幾年升學率降低后, 村里加大了對學生成績的關注, 現在村里留守兒童出現的各類問題正在逐漸好轉。她不贊同隔代教育, 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存在代溝且現在獨生子女較多, 老一輩特別溺愛。村里有實例, 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留給老人帶。孩子十多歲時, 性格叛逆、接觸社會上的人學會抽煙、不聽勸, 去年上半年該孩子的父母將其帶去上海讀職高。實例告誡我們, 父母不在身邊會造成孩子過于早熟, 有時他們會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兒童在性格發展上會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 加上心理封閉、渴望親情, 極易走上不歸路。

2. 父母“只出錢、不出力”的錯誤觀念。

大部分父母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就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但其實不然, 這是父母因長期在外務工無法照顧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導孩子職責的體現。“物質皆放養”錯誤的觀念, 致使很多孩子成為享樂主義者, 存在拜金主義思想, 養成好吃懶做的陋習。

3. 溝通交際能力差, 遇到問題無法尋求解決。

在軍訓夏令營活動中, 出現學員因口角之爭而打架事件。在場的人很多都無人勸架, 顯現了現代人的冷漠。當溝通出現障礙則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二) 支教效果

該社會實踐團隊為短期支教, 由教師帶領包括學生黨員及軍訓教導隊成員組成的21人支教隊伍, 分兩批開展的多方位教學實踐。注重實踐教育, 側重于學校相對缺乏的身體素質及德育方面的教育。開展形象生動的演習活動, 形式多樣, 內容豐富。學生可以通過近距離接觸學習, 提高學習效率。但由于其為短期實踐, 只能起到入門作用, 缺乏點對點的互動, 對學生的長久關注度不足。

為響應國家關愛未成年人思想素質的“春泥計劃”, 陽光假日學校是針對留守兒童開設的學校, 旨在將留守兒童聚在一起統一教學, 避免發生“假日悲劇”。象山鎮宣傳部陳主任表示, 該團隊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計劃”, 希望能與我校結成幫扶關系, 定期組織學生到村里對未成年人進行專題教育。這是對暑期社會實踐的升華, 具有很大的價值。

四、對策

(一) 社會方面

加大關注留守兒童的力度、整合資源, 面向全社會, 全面推進“春泥計劃”, 基本保證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 政府方面

發展本土經濟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泗洲頭農業開發特色明顯呈現萬畝圍塘、萬畝楊梅生產基地、萬畝灘涂、千畝藥材、千畝桑園、千畝苗林、靈巖山腳的百畝桂花林、楊家橋溪旁的十里桃花溝的新格局。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

(三) 學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兒童檔案與聯系卡并根據學生特性兩兩結對, 讓他們除學習外都能互相幫忙健全留守兒童結對政策。其次, 注重擇師標準, 對在職教師進行月考核;多開展校園活動, 如科學小發明、文化節、手工制作等, 增強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制度化家訪, 根據教學需求對留守兒童進行定期家訪。加學生強思想道德建設, 學校應配備一兩名專業心理老師, 每班設一名心理委員定時反映班里學生思想的變化。最后, 重視寄宿管理制度, 合理規劃學生時間引導他們獨立自主生活。

(四) 家庭方面

多元溝通, 體現在孩子、老師、家長三方的有機結合。老師根據留守兒童檔案與聯系卡, 可將每天的作業短信形式發至家長手機以便家長及時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將家校聯系本交給家長簽字, 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學習情況。注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 適當對其進行磨難性教育。

五、結語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社會理應對其高度關注, 但在輿論監督上尤其是新媒體應當適可而止, 過多揭發社會陰暗面易引發社會恐慌, 同時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復。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希望通過社會、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機結合, “多管齊下”地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美好未來。留守兒童應秉承“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信念, 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少年。

參考文獻

[1]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 2003 (1) .

[2]葉敬忠, 楊照.關愛留守兒童[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3]王捍政.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 2007 (21) .

[4]葉敬忠, 楊照.關愛留守兒童[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刀壩鄉是印江的貧困鄉,也是鄂南打工大鄉,據鄉政府不完全統計,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超過10000人。我對刀壩鄉蘭克學點外出打工農民子女教育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養育孩子的占42%,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2.2%,將孩子寄養在親戚或鄰居家的占5%,帶孩子外出打工的占0.8%。這樣,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就造成了事實上的“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現象。有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留守父親或母親的農活相對于兩人都在家時更多更忙,他們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時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顧,祖孫輩的年齡相差在44歲至70歲之間;再加上這部分農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讀書識字,文盲半文盲的超過40%,往往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學習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同時在外的家庭,還有一部分將孩子托寄在親戚或鄰居家,每年支付一定

數額的“撫養費”。這些接受寄養的家庭只以確保孩子安全為目標,對孩子的學習一般不聞不問。

在對留守孩子的教育上,主要存在三種形式:一是嚴厲型。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忙于事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照孩子,當孩子一旦不聽話或犯錯時,就大聲喝斥,動輒打罵;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觀念陳舊,以“書是南山竹,不打書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為信條,往往手段粗暴。二是溺愛型。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有的經濟條件較好,在家的父母一方不怎么從事農業勞動,有較多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大都溺愛孩子的較多;有的家長認為,家中只有一個大人,應該給孩子更多關愛,以彌補一方不在家的缺憾,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一般言聽計從;有的祖父母將孩子們視為掌上明珠,過分疼愛,不講原則。三是放任型。有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精力有限,對孩子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大多數接受寄養的家庭,由于不是自家的孩子,一般不敢大膽管理,怕因此引起誤解,影響親戚、鄰里之間的關系,對孩子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少數祖父母,由于是“被迫”看管孩子,也無意對孩子進行約束,任憑孩子自由散漫。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農村中許多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留守孩子,會因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失落、孤獨,因沒有了信任的傾訴對象而變得自我壓抑和封閉,也會因日常生活中沒有人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而感到無奈和自卑。長此下去,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大問題。

在抽樣調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學習成績較差,42%的學

習成績中等偏下,10%的學習成績較好,僅有2%的學習成績優秀。在素質、品質教育和個性培養方面,留守孩子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實際上,由于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家庭沒有稱職的監護人,有些孩子變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監護人的過分溺愛、嬌慣和放任,部分孩子變得難以管教,有的經常逃學,有的喜歡打架、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姓名:

院系:

班級:

學號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在中國,留守兒童的存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留守兒童問題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不穩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間,我利用空閑時間走訪了縣城周邊的農村一些家庭詳細詢問了這些孩子的情況,得出了如下報告。

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環境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監護的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二)心里問題:由于這些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 ,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其他監護人代替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沒有自己可以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都只是自己處理。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不愿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例如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魚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或者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的管教和批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斤斤計較,不合群;還有就是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前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或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都普遍認為不變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這些孩子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換,且難以及時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由于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助,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者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這些孩子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偏下。當然一部分孩子學習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真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正所謂有果必有因,通過調查,我認為造成這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是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經商而留守在農村原籍地,由單親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代為撫養以及自我監護的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都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其身心發展處于一個需要倍加呵護和關愛的關鍵時期。但是,在父母雙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從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事實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

(二)學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兒童是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父母和教師是他們社會化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社會化他人”,依戀性情感還是他們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兒童缺乏來自于家庭的關愛和親情,因此,他們尤需從學校生活中得到彌補。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著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簡單化

很多老師只看到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而忽略了他們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而且學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學校在寄宿制學生公寓前面安上鐵門鐵窗,學生抱怨感覺是在蹲監獄。所以有些學生冒著極大的危險,跳窗跳樓去上網,反而導致了安全隱患。

2、農村社區和學?;ハ嗤普喗逃熑?/p>

學校認為,學校教育主要側重學生在校時段的教學管理,至于學生放學以后在社會上犯的錯事,學校難以管理到位;農村基層村鎮則認為,學生就應該歸學校管。這種教育責任互相推諉,正好助長了部分留守兒童的道德滑坡,放縱了他們行為的越軌。

3、只重視升學率,忽視了對留守學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整體水平要比非留守兒童差。在這種情況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受到老師的關愛越多,越是成績差的學生,受到老師的關愛越少。

4、把留守兒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師把留守兒童看作是一塊包袱。由于留守兒童缺乏嚴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們中的一部分孩子確實相對調皮和難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兒童視為包袱,只會加速將留守兒童推向歧路和深淵。

5、家庭和學校的溝通

由于很多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帶,因為年紀大只能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對于孩子在學校怎么樣他們很少去了解也很難了解,家長會爺爺奶奶基本上是不去,這樣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學校存在的問題和老師的溝通沒有及時,發現問題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

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我國留守兒童中, 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86.5%。據2008年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 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1], 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當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的調查分析, 讓社會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 并為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相關依據。本調查隨機抽取了初中學生三個年級的100名農村留守兒童, 回收有效問卷97份, 問卷有效率為97%。

2 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父母的在外務工給留守兒童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本次調查的97份問卷中, 當被調查到父母外出打工, 和誰住在一起的問題時, 有54人是和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占55.7%, 有29人是和親戚住的, 占20.6%, 還有14人是和其他人住的, 有9人是自己住的。

在調查到和監護人生活在一起是否有矛盾這個問題時, 有23名留守兒童是經常有, 占23.7%。38人認為偶爾有矛盾, 所占比例最大, 為39.2%, 25人幾乎沒有, 11人沒有矛盾, 所占比例最少, 為11.3%。

在調查到平時和監護人有矛盾, 怎么處理的問題時, 有44人選擇悶不吭聲的解決方式, 所占比例最高, 為45.4%, 有少數的13人選擇吵架的方式解決問題, 占13.4%。

在調查到留守兒童有多久和父母聯系一次時, 有30名留守兒童很少聯系, 占30.9%, 21人每月聯系一次, 22人平均一周一次。

在涉及到每天是否按時吃飯的問題時, 有48人按時吃飯, 占49.5%, 49名留守兒童不按時吃飯, 占50.5%, 二者的比例基本平衡。在午飯是否葷素搭配的問題上, 42名留守兒童是葷少素多, 所占比例最高, 為43.3%, 有10人葷多素少, 占10.3%, 11人全是葷的, 占11.3%。在調查到是否經常吃到新鮮水果的問題時, 有45名留守兒童選擇偶爾, 占46.4%, 23人經常吃到, 29人吃不到。

問及留守兒童是否經常生病的問題時, 有59人是偶爾生病, 占60.8%, 有11人經常生病, 27人不生病。

在調查到留守兒童平時是否在家做家務的問題時, 有36人經常在家做家務, 占37.1%, 有35人偶爾做, 26人選擇不做, 占26.8%。在涉及到是否會洗衣、會做飯的問題時, 有43人兩者都不會, 占44.3%, 19人選擇兩者都會, 占19.6%。詳見表1。

3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態的分析

此次調查的97份有效問卷中, 有54人是和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占總人數的55.7%, 說明留守兒童大多是由老人監護的, 而在調查到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是否有矛盾時, 有23人選擇與他們經常有矛盾, 38人偶爾有矛盾, 因為老人的教育意識比較差, 所以不能很好地與孫輩進行教育和溝通, 在與老人發生矛盾時有44人選擇悶不吭聲的方式, 占被調查者的比例最高, 農村孩子一般都比較害羞, 不善于表達、傾訴, 就容易形成自卑、自閉的心理。

“家庭是初級社會群體的典型, 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對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2]。在調查到留守兒童多久與父母聯系一次的問題時, 有30人平時與父母很少聯系, 占被調查者的人數的30.9%, 父母不能及時有效的與孩子進行溝通, 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逐漸少了。在午飯是否葷素搭配的問題上, 有42名留守兒童選擇葷少素多, 所占比例最高, 在是否經常吃到新鮮水果的問題上, 有45人選擇偶爾吃到, 占被調查者的46.4%, 這些孩子逐漸長大, 并且他們大多數是與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農村老人有著勤儉節約的傳統思想, 并且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使得留守兒童的營養跟不上。

4 結論

據預測, 根據現行戶籍制度不發生太大改變的情況下, 2020年留守兒童數據將達到2.3億左右, 2050年將會是3.4億左右, 這么龐大的數量群體, 他們的生活教育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 雖然現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完整的教育體系, 但我們還是應該繼續努力, 加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

參考文獻

[1]徐鮮紅.和諧新農村建設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08, 36 (12) .

[2]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1 調查結果

(1) 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 72.4%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 一方留在家鄉, 其中約有82.3%以上是父親外出, 母親在家操持家務, 撫養孩子。27.6%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 工作時間大多在一年以上, 他們中的6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22%被托付給親戚、朋友, 9%在校寄宿, 還有2%是自己生活。

(2) 文化學習情況。調查結果顯示, 有69%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是中等或偏下, 優秀的學生僅為4%, 還有27%的學生成績較差。同時經??凑n外書的比例為18%, 而從來不看課外書的孩子達到34%。由此可見, 雖然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能基本達標, 但是由于委托監護人忽略或者本身文化水平低, 無法引導孩子正確學習, 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

(3) 行為習慣情況。據調查, 37.7%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好, 42.5%一般, 20.2%較差。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 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直接監護人是重監護輕教育, 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使留守兒童形成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如, 撒謊、不服管教、紀律散漫、沉迷網吧, 甚至拉幫結派、盜竊搶劫。

(4) 情感與心理發展情況。單親監護家庭的孩子在生理的物質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是, 對于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來說, 他們的情感及心理發育狀況不容樂觀。這些孩子中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由此可以看出, 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 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由于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家庭監管缺位, 性格柔弱、自卑心理、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怨恨父母的心理在留守兒童中比較普遍。

2 留守兒童素質教育調查結果分析

(1) 性格存在兩級分化現象。通過調查發現, 留守兒童大部分獨立性強, 部分孩子較任性。一方面, 因為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 大部分孩子較早的學會了照顧自己比父母守在身邊的孩子獨立性強。另一方面, 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等隔輩人照看, 對孩子比較嬌慣, 造成孩子的比較任性嬌慣。

(2) 監管不到位與父母金錢、物質補償導致的行為不端。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不良行為習慣較多的群體。祖輩監管的無力與不到位, 加上父母由于情感虧欠而在物質、金錢等方面的補償行為, 導致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比同齡人敏感、早熟, 且有不同程度的放縱情緒, 亂花錢、擺闊、浪費、攀比, 郁悶時就抽煙等行為。

(3) 隔代教育觀念滯后導致留守兒童文化及價值觀教育欠缺。因為老年人缺乏現代家庭教育知識, 對孩子一般是放任多、管束少, 在學習方面通常不能給予指導。另一方面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不能充分給予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留守兒童以精神支持和知識解答, 在價值觀、世界觀等形成方面也得不到正確引導。

(4) 學校監管缺位。學校教育中往往重視的是文化知識的學習, 忽視了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關注。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

3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的建議

(1) 加快經濟發展, 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發展當地經濟, 拓展農村就業市場, 盡可能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在解決就業的同時不耽誤下一代的教育撫養, 走出“錢袋”和“后代”兩難選擇的困惑。同時要堅持“流入地政府負責, 公辦中小學接納為主”的原則, 制訂出臺與當地市民子女“一視同仁”的入學政策, 打通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進城入學的通道。

(2) 在農村大力建立寄宿制學校。通過寄宿, 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 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 學校和教師能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學校設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袋, 組建留守小隊,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同時開設針對留守兒童自立自強教育的課程, 培養自信、自強、自理、自律、自立的意識, 以此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型人才。

(3)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 學會與孩子心靈的溝通。家庭的教育不但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還會間接影響學校和社會給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敗的, 是對社會和對家庭有危害的。不能因為外出打工而推卸父母對子女教育的責任。父母應該盡可能通過各種方式與子女溝通, 要走進孩子的“心”去, 不能因為空間的距離而疏遠了親情。

總之, 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問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問題, 應該引起黨和政府及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關注。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問題, 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問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文章通過對河北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狀況的調查, 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學校及家庭教育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問題,建議

參考文獻

[1] 程方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學術月刊, 2008 (6) .

[2] 劉小霞, 歐陽計華.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 2008 (24) .

上一篇:大學生調查報告格式下一篇:中學生調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