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場化改革范文

2023-09-21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1篇

屠光紹:金融創新不能逾越市場規律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2015中國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金融改革和上海金融中心及科創中心的建設都進入到了一個關鍵時刻,暫時的市場波動不會影響金融改革與上海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建設的步伐,改革將會進一步推進。屠光紹認為,越是在這樣的關鍵時期,越是不能忘記:金融創新要把握市場規律,不符合市場規律的金融創新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對金融市場進行觀察時,人們注意到了中國特有的三大自相矛盾的現象:第一,我國的貨幣發行量很大,但有時候流動性又非常緊張。第二,我國社會資金非常充沛,但很多企業融資難。第三,我國銀行間同業間市場利率非常低,但社會融資成本非常高。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出現這種種怪象,究其原因,屠光紹認為是因為我們的金融管理沒能適應市場規律。

屠光紹從四個方面出發,說明了金融創新要符合市場規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是金融服務如何跟進上??苿撝行慕ㄔO。目前的金融體系里,銀行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因此在為科創中心建設設計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怎么樣用銀行的資源去為科技創新企業服務。但是問題馬上顯現出來: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和創新型企業很難匹配??萍紕撔碌钠髽I很多是輕資產,但是銀行要求企業必須是一個比較穩定的企業,而好多創新型企業很難滿足這個需要。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就必須要找到和創新型企業成長規律相匹配的金融服務模式。政府首先要為銀行信貸服務創新型企業創造條件,降低銀行的風險損失,另一方面銀行要調整自身的機制,投貸聯動。再就是要發展與創新型企業相匹配的風險投資。在解決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的問題上,政府的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須要找到符合創新型企業規律的金融服務。

其次,政府設計的政策支持很多時候與企業自身運作在機制上不匹配。以發展風險投資企業為例,政府經過調研,要支持風險投資企業的發展,設計出一套支持的政策,其中一個政策是政府、財政、國企支持風險投資,一起承擔風險。但是風投企業明顯地表態不要政府資金。因為政府資金進入之后使得風投企業資金運作極其不方便。兩個機制不匹配,風投有風投運作的規律,政府設計的機制進入之后,影響了風投的運行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要么政府資金進入之后必須適應風投的運作機制,要么政府資金不要進入,換一個方法來支持它。

另一方面,以證券市場建設為例說明,金融改革的基礎不牢固的話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外國人參觀上海證券交易所時,往往會贊美到,你們用十年的時間走過了我們一百年以上的路。確實是這樣,他們用了一百多年,我們十年就做成了規模如此之大,設備如此先進的股市,在這一點上講確實是超越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規律是不能超越的。我們以往在發展股市的時候,只看到股市發展的好處,忘了證券市場、股票市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忘了它整體建設的推進。在研究股市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在股市是不是真正按照上市公司在運作、是不是真正對投資人負責、法制基礎是不是真的完善、信用體系是不是真的健全、股權文化是不是真的具備上面。要保持一份冷靜,因為有些東西是能超越的,但是有些東西跨越不過去,必須要經歷這個階段,必須要打好基礎。

最后,金融的行政管制不適應開放的市場經濟。前段時間大家都注意到了三個現象,或者說三個怪圈:一、我們的貨幣發行量很大,但另一方面流動性又非常緊張。二、社會資金非常充沛,但是很多企業融資難。三、我們銀行間同業間市場利率非常低,但是社會融資成本又非常高,這種怪圈是什么原因呢?研究下來大家認為主要是源于三種管制,第一,利率管制;第二,行業準入管制;第三,對銀行機構行為的管制。這種管制造成了整個資金體系的分割,比如資金的分配體系,有正規銀行,有影子銀行,我們既有管理的利率、控制的利率,又有市場的利率。甚至在一個機構里面,銀行既有表內業務,也有表外業務,這樣的管制造成了這樣的分割,造成了這些表面矛盾的現象,當然也會造成相應的風險。這就說明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行政管制是不適應,是不能夠應和開放市場經濟條件的需要的。這些也說明金融管理也必須要適應市場規律。

在對以上四個方面做了分析之后,屠光紹依舊強調我們必須要牢記金融創新必須要符合市場規律。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管理的創新都要符合市場規律。不符合市場規律,創新的價值會大打折扣,甚至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和成本,甚至影響整個市場經濟推進的進程。越是在加快金融創新的時候,越是加快市場經濟推進的時候,越是不要忘了要把握好規律。

盛松成認為,金融市場大幅度波動的深層次原因不是金融改革的超前而是金融改革滯后,暫時的市場波動不應該阻礙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綜合分析國內外條件,人民幣匯率改革正當其時,不能錯失匯率改革的大好時機。

盛松成:協調推進改革才能防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國金融創新論壇”上,在談到金融改革過程中如何防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度波動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提出只有協調推進改革才能防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最近三年來,我國的利率、匯率、資本流動、股票價格等多項金融指標都曾經經歷了大幅度的波動,尤其是近半年以來,先是股市暴漲、利率回落,隨后又是股市的暴跌,8月份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面對金融市場一系列的大幅度波動,人們在分析其原因時,往往將這些波動歸咎于金融改革和開放。但盛松成認為,金融市場大幅度波動的深層次原因不是金融改革的超前而是金融改革滯后,暫時的市場波動不應該阻礙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綜合分析國內外條件,人民幣匯率改革正當其時,不能錯失匯率改革的大好時機,近幾年來以及近期金融市場的波動是由于中國金融改革推進不夠協調的表現。只要協調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完全可以避免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

在對金融改革的協調推進何以可能防范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進行說明時,盛松成提出了三個觀點并用大量的實際數據進行了說明。

首先,盛松成認為,金融改革開放開弓沒有回頭箭,不能因為金融市場的波動而延誤了改革時機。金融市場化的進程經常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但是金融管制的老路不能走。

金融管制最終阻擋不了金融市場化的發展并且也并不能減少金融市場的波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反而是金融改革的契機。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國金融市場波動與資本賬戶開放沒有直接聯系。最近有人以為我國的金融市場波動與金融資本賬戶開放有直接聯系,但事實上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度還不高,外資投資證券市場規模非常小,據統計,2015年6月末,QFII和RQFII在A股的賬戶總數只有898戶和763戶,而同期A股總賬戶達到了2.3億戶,截至2015年8月28日,QFII投資額只有767億美元,RQFII投資只有4049億人民幣,兩者合計只占同期A股流通市值的2.5%。所以金融市場波動與資本賬戶開放有關的觀點并不成立。拖延改革并不會延長穩定狀態,我們應該加快改革,降低改革風險。我們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改革至今,我們金融改革已經持續了20多年,在世界各國當中,都是時間比較長的。舉例來說,日本的金融改革并不怎么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延續的時間太長,等到日本國內的資產價格嚴重泡沫化的時候,再想趕快改革已經來不及了,已經風險積累了,這段歷史刻骨銘心。

盛松成認為人民幣貶值是短期效應,匯率改革正當其時。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我們不能因為這次短暫的匯率波動就否定了目前的匯率改革。我們目前的匯率波動和資本流出是外匯市場的短期臨時性反應,我國對國際資金吸引力仍長期存在,我國接受外方直接投資8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了,我們資金流并未減少,反而多了。我國從未放任人民幣貶值,我們人民幣即使有貶值壓力,貶值幅度也不會太大。短期內匯率可能超調,但是長期會向均衡值靠攏。從發展趨勢看,中美兩國都是大國,中美利率是互相影響的,中國的利率不可能一直下降,美國的利率也不可能持續上升。而我們選擇在利率下降時期推動匯率改革正當其時。因為利率、匯率、資本流動、金融市場都是聯動的。如果我們在利率上升時期實行匯率改革,利率匯率可能同步上升,這不僅會影響經濟,而且會影響金融指標的超調,所以我們在利率回落期實行匯率改革,現在正好抑制人民幣升值,所以我們現在的匯改時機選得正好。

再次,盛松成指出,我國最近幾年來的金融市場波動,是金融改革協調推進不夠充分的表現。首先,我國的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并不完全協調,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相對緩慢。我們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到位了,我們的金融機構完全可以根據成本、收益、風險來確定它的價格,但是我們的匯率和資本賬戶開放相對緩慢,如果資本賬戶開放,我們境內外的人民幣利差會明顯縮小。其次,經濟改革滯后于金融改革,我們的金融指標往往是超調,我們國家的實體經濟改革滯后,財務軟約束長期存在,當我們部分的企業和政府不計成本增加投資的時候,利率就會迅速上升,而當我們的企業債務太高,加杠桿難以為繼的時候,利率又會迅速下降,利率的頻繁波動會導致債券價格、股票價格、匯率水平的大幅波動。再次,金融業監管已經不能適應混業監管的需要,目前混業經營已經非常厲害,8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突破20萬億,表外理財已經超過了14萬億,表外理財等影子銀行已經成為我們理財市場的重要力量。

最后,盛松成總結道,只有繼續協調推進各項改革,才能降低成本和風險,化解潛在危機。而協調要包括各項金融改革的協調、金融改革與實體經濟改革協調,以及監管體制改革的協調。

曹遠征:先破融資難再解融資貴

中國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核心是融資難,因為融資難才會融資貴。從金融市場角度觀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就會發現中國的金融市場激勵機制不夠,還不能競爭性地提供金融產品。而這個現象可以歸結為一個金融改革的問題。

中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市場的一個難題,在流動性已經相對充裕的今天,中國企業仍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究竟怎么樣破解這樣一個困局,在“2015中國金融創新論壇”上,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曹遠征給出了他的看法。

曹遠征認為,中國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核心是融資難,因為融資難才會融資貴。而只有提高中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質量,降低資產負債率,建立健全補充資本機制,再由金融市場上的金融機構競爭性地提供金融產品,這樣兩方面結合才能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首先從資產負債表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研究資產負債表,曹遠征認為中國政府和中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相對來說比較好,但是中國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可以說是全世界質量最差,負債率非常高。過高的負債率很可能導致整個融資的風險成本比較高,因此也會比較貴。再深入分析資產負債表,就會發現中國企業一方面負債率過高,難以持續負債,另一方面資本金過少,導致不可能負債。重資產行業與地方融資平臺是負債率過高難以持續負債的重災區。重資產行業現在銷售困難、還款困難,因此融資成本非常貴。銀行基本不愿意給這些企業貸款,最明顯的就是鋼貿企業。地方融資平臺方面,盡管地方融資平臺中間很多項目質量很高,但期限錯配的問題非常嚴重。正因為如此財政部才出臺3.2萬億置換銀行債務來緩解債務錯配問題。除了資產負債表在負債端可持續的問題,還有資本的補充問題。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很核心的問題是它的資本金不足,沒資本就不能負債,沒有資產就不能質押。中國的銀行業全部都有中小銀行貸款部,但是貸款平均規模500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待補充資本,只有補充了資本才能負債。我們要建立的機制就是募集資本上的融資機制。草根的資本市場、新三板、私募、風投等都在發揮這種作用,而且互聯網眾籌是一個非常有競爭性的武器,因為眾籌門檻如此之低,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是風險處置機構,眾籌能做到這一點。只有補充資本的機制建立健全之后,企業才能負債。這是資本市場自身發展的必經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金融市場角度觀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就會發現中國的金融市場激勵機制不夠,還不能競爭性地提供金融產品。而這個現象可以歸結為一個金融改革的問題。金融改革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但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待放開準入,今年政府在準入牌照方面已經是成熟一家批一家,不設限。第二是監管,監管的是產品,是功能性監管,而不是機構監管。這要求監管部門要提高監管能力,衡量產品本身的風險、特性是否可以被市場所接受。第三是如果利率市場化,匯率也應該市場化。匯率的市場化意味著資本項的開放,資本項開放意味著人民幣的可兌換。這些改革可以使中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一致,只有這樣人民幣的利率才不會高企,才能有一個正常的利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是必要的、必需的。

在發言的最后,曹遠征總結道,一方面我國要改善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發展國內金融市場,另一方面要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使金融機構能競爭性地提供金融產品,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融資安排,如此相輔相成,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2篇

如何從根本上實現中國金融體系的升級,全面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是目前中國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構建一個以發達資本市場為核心,包括健全商業銀行體系在內的完整意義上的現代金融體系。

但是,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要充分發揮其核心的作用,從而推動金融體系的升級和金融競爭力的提升,需要金融體系內部的合作、融合和溝通。同時,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隱藏的重大發展危機也對銀證合作提出了迫切的現實需求。

因此,銀證合作是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競爭力、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順應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自身發展需要的必然趨勢。

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金融的內部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資本市場的不斷成長。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推動金融結構變革的同時,也為整個金融體系創造了新的業務平臺和利潤增長點。

中國的資本市場雖然在近幾年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微觀基礎,體制環境和運行模式等原因,其潛在危機日益嚴重。創新,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生命要素。

中國的商業銀行,在傳統的規則范圍內,顯然已經走到了盡頭唯一的出路就是市場化的改革。在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與資本市場對接。

沒有銀行體系的業務轉型和資產結構的調整,資本市場不可能深化,因而也難以有持續性發展:工具設計和業務創新如果不與資本市場對接,銀行體系就會失去競爭力而日漸衰弱。所以,在中國,銀證合作既是中國資本市場克服發展性危機的必然選擇,又是中國商業銀行提升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銀證合作,絕非簡單的混業經營,更不是單純的主張銀行僅為資本市場提供融資服務,而是倡導一種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合作,其最終的目的和結果是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整體競爭力,推進金融的市場化進程。

加速推進金融的市場化進程

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體系核心的中國金融業也將逐步融入到全球的金融體系中。但是,中國的金融改革從總體上看是滯后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這突出表現在中國金融體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

在推進金融改革的過程中,中國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選擇,即應當如何構建一個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能夠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現代金融體系。從金融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沿襲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國有商業銀行和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占主導地位的目前的這種金融體系,并進一步加強銀行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另一種選擇是,在深化銀行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來徹底變革原有的金融架構,以逐步形成一個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現代金融體系,并通過銀證合作進一步提升整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

資本市場的成長推動金融體系的變革

由于金融對經濟活動滲透力的不斷增強,導致了經濟資源的載體和資源配置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金融商品交易量在全球經濟活動交易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而在金融商品交易中,證券化的金融商品交易又占極其重要的位置。這種市場交易形式實際上預示著金融的作用特別是資本市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資源的流動和配置將更多地通過證券化的形式來實現。

金融的內部結構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資本市場的不斷成長正在從根本上推動金融體系的變革,換言之,金融體系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動力來自于資本市場的成長。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將改變整個金融結構,而且也為整個金融業創造了新的業務平臺和增長點。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有效途徑;資本市場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引導資本在產業間的合理流動,以加速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資本市場中資產交易量的迅速增加,意味著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明顯。資本市場的不斷成長,正在從根本上推動金融體系的演進和變革。資本市場在現代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正在形成。

對資本市場“核心地位”不能僅從融資比例的角度加以簡單理解。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其涵義是指,它是激活整個金融體系的最重要的力量,金融體系大部分的活力來自于資本市場。

雖然銀行體系的改革,中央銀行職能的健全、貨幣政策目標的調整等也都是推動金融體系演進的重要原因,但只有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調整和改革現有的金融體系??梢哉J為,資本市場的規范與成熟是一國金融體系由傳統架構走向現代架構的基本標志。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應是中國金融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在中國,構建以發達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現代金融體系既有現實的基礎,又有邏輯的基礎,是一種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經濟的貨幣化進程創造了金融市場化的基本前提。金融的市場化意味著經濟發展的資金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市場,居民的資產選擇越來越多地選擇金融資產,特別是證券化資產。

第二,中國國民收入總量的迅速增加,收入分配結構和儲蓄份額向居民部門的傾斜,為金融的市場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源泉。

第三,居民收入的資本化趨勢即證券化資產在整個居民資產中比重的上升,構成了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無疑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市場化改革可以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這對提高銀行資金運行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一方面,為中國商業銀行創造一個新的業務平臺,從而在客觀上將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和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的分散化和金融體系的相對穩定。是否擁有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將是衡量中國金融體系是否實現由傳統到現代轉變的特征性標志。

建立中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之間融通渠道的必要性

就中國金融體系內部而言,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當數資本市場。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資本市場的競爭時代已經來臨,創新,正在成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生命要素。資本市場的重大的潛在危機除了有其內在的制度性根源外,也存在外部的原因,即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之間缺乏有效的、相對穩定的融通渠道,形成時而分立、時而融通的不規則的局面。這種合作渠道的不穩定性,導致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之間缺乏良性的資金互動,造成市場工具的功能過于單一。資本市場發展所隱藏的潛在危機是推動銀證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危機就沒有合作的需求,合作的初衷是彌補

各自的缺陷,共同提升金融體系的競爭力。

同時,作為現代金融的核心和新的運行平臺,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本身也需要金融體系內部的合作、融合和溝通。惟有如此,現代金融體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才能發揮其核心的作用,從而實現金融體系的升級和金融競爭力的提升。

商業銀行的改革和業務創新必須以資本市場為平臺

從商業銀行來看,銀證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國的商業銀行無論從體制,運行機制,還是業務模式、金融工具上看仍然是比較傳統的,相對于證券,保險而言,銀行的市場化的程度較低,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93%左右來自傳統業務。作為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主體的商業銀行,其規則,架構,理念已滿足不了這種不斷升級的金融性需求。這是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不斷下降的個深層次的原因。

商業銀行存在某些天然缺陷,例如,資產,負債在收益與風險上的不匹配性等,決定了商業銀行的改革和業務創新必須以資本市場為平臺,必須在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上找出路。沒有資本市場的發展,只是試圖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來改革銀行體制,進行銀行業務創新,那將是很困難的,整個金融體系難以有質的變化。

商業銀行工具和業務創新的核心要點不在于其自身體系的完善,而在于這種創新的工具和業務是否真正實現了跨市場性:一頭源自于銀行體系內部,另一頭則必須嫁接在資本市場上。

銀證合作的微觀層面

銀證合作是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競爭力,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順應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自身發展需要的必然趨勢。未來中國的銀證合作應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第一,建立適當的資金管道,實現銀行與資本市場的資金互動。首先,在建立風險防火墻的前提下,在二者之間建立多種管道,促進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互動。其次,要在理論上對資本市場與商業銀行之間不同的資金互動管道加以定性。允許進入的資金,需高度關注的資金和禁止進入的資金應加以區分。

第二,工具的復合性或跨市場性以及業務的交叉?,F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一種促進風險流動的機制。只有處于流動狀態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金融體系才是健康的,有效率的。銀行和資本市場在資金層面的互動必然導致跨市場工具的產生,這種復合性的工具反過來又將作為載體促進兩個市場資金的良性互動,業務的交叉也就隨之產生了。

商業銀行在建造必要的制度性防火墻基礎上,其業務應逐步向資本市場的邊緣業務,部分核心業務甚至衍生業務拓展。這些新的領域將為商業銀行的縱深金融服務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三,通過資本市場的平臺,推進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證券化。商業銀行通過上市能迅速地補充銀行核心資本,從而提高銀行防范風險的能力,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提供契機。而證券化的另一種形式——銀行優質資產證券化將極大地改善銀行資產的流動性,以未來收益權的轉移為代價將未來的不確定性,即市場風險轉移到銀行體系之外。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證券化,為中國的投資銀行創造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投資銀行業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必須完善和深化傳統業務外,一個新的增長點就在于銀行資產的證券化。

第四,金融機構組織架構和運行模式的改變。戰略決定結構,不同的業務特點與發展戰略需要有不同的組織架構相對應。金融集團化的模式將是改革的方向,當然其具體運作模式可以進一步研究。以資本為紐帶的控股模式可能是一個更為恰當的模式,因為它一方面說能充分利用資本的杠桿原理,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資源,同時又可以避免風險在集團內部的傳遞并將風險降到最低。

銀證合作對金融體系變革的影響

銀證合作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商業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本身,還將對包括金融技術、金融信息化、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法律體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成功地推進銀證合作,必須消除金融技術上的障礙。必須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技術平臺。

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展開的銀證合作,將導致貨幣政策的目標函數發生變化。在沒有資本市場或資本市場很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的貨幣政策基本上只是銀行政策。隨著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和銀證合作的展開,貨幣政策目標函數要做適時的調整,既要盯住實質經濟的成長,也要關注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的發展或變化。

在資本市場日漸發達或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系中,資本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動與實質經濟物價的變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是有明顯差別的。不能把資本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化簡單地等同于通貨膨脹。貨幣政策有責任營造一個雙贏的金融環境,以提高市場的資本吸引力。

銀證合作將引起金融體系組織結構、運行模式的重大變化,因而也要求對整個金融法律規范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

銀證合作決非簡單的混業經營

對銀證合作這個概念,要避免絕對化的理解。就金融體系本身的發展趨勢而言,其相互融合可能是一個基本趨勢,完全分立、互不往來的局面只是暫時現象。但是,在中國目前的金融架構下談混業經營為時尚早,因為從分業經營到目前成熟市場國家采取的綜合金融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金融的市場化過程,就是一個由傳統金融到現代金融的演進過程,是一個收益與風險的市場均衡過程。

金融能力是經濟發展的要素

在一個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兩種要素將在根本上決定一國經濟的競爭力:一是現代科學技術能力,它既體現在科學技術的水平上,又體現在科學技術轉化成產業的能力和速度上;另一種要素是金融能力,它決定著調配和控制資源的能力?,F代科學技術效應在產業中大規模,快速地擴散以及由此引起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需要與此相適應的現代金融制度的支持。沒有相應的金融制度的支持,科學技術的經濟增長效應會被嚴重縮水,人類的知識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3篇

這次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世界。它的影響之深、范圍之廣, 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影響世界金融, 而且也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 影響到社會, 也影響到人們的思想。

對這場危機, 美國采取了救市措施, 特別是采取了某些國有化的措施以后, 人們就說美國現在在搞社會主義, 認為國有化就是社會主義。在國內也引起了某些討論, 說把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是錯的, 出了那么多問題就是因為市場化搞壞了, 市場化過頭了。有人干脆說要回到計劃經濟, 認為在計劃經濟中大家都就業, 環境保護得好, 沒有污染, 所以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

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之深, 我們現在恐怕還沒有真正地感覺到。所以我要重點談談這個題目。

第一, 市場化改革方向來之不易, 是經過我們反復艱苦的探索得出來的結論, 是我們30年改革的基本經驗, 同時也是我們今后改革的方向。

我們過去認為, 國有化就是社會主義, 計劃經濟是不能動的, 所以長期實行計劃經濟。1978年我們開始搞改革, 可是1978年以前也搞過改革, 但是我們沒有找準過方向。

計劃經濟一個特征就是通過中央部門集中統一的經濟。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沈陽有兩個廠, 一個是第一機械工業部的電器廠, 一個是冶金部的冶煉廠。兩個廠一墻之隔, 但是沒有任何聯系。因為計劃經濟都是由各部門統一管理, 電器廠需要的銅要由機械工業部在全國調配, 而冶煉廠煉出來的銅則要由冶金部調往全國。本來這兩個企業的供求關系很簡便, 結果卻繞了很大的圈子。再說另一個例子。1956年, 上海的國營企業因為天氣太熱, 要買鼓風機降溫, 但要打報告, 經七個部門層層審批, 到最后一個部門蓋完章后, 夏天已經過去了。

1956年12月6日, 《人民日報》發了我的一篇文章《企業要有一定自主權》, 認為如果沒有自主權就會出現很多弊病, 包括浪費。后來計劃經濟實在不行了, 就搞市場調節, 所以黨的"十二大"提出,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為什么提出計劃經濟為主, 因為計劃經濟作為一個基本經濟支柱必須要堅持, 不能動搖。

到十二屆三中全會時, 覺得沒有商品經濟不行了。我有幸參加了十二屆三中全會文件的起草。按照我的調查研究, 哪個地方搞了商品經濟哪個地方經濟比較活, 哪個地方群眾就比較富裕。原來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現在加一句, 只有商品經濟才能富中國。

我們起草小組爭論了半天, 中央反復征求各方面的意見, 包括社會上的、學者的, 用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還是有爭論。人家說,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主要是有計劃的, 不是指商品經濟。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說, 我們的市場經濟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 應該加強國家配置資源的作用。

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就有了變化, “十三大”提出來, 國家調控市場, 市場引導企業, 計劃和市場是內在統一的, 又進了一步。但是1990年代以后又有某些回潮, 批判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認為你不是搞社會主義, 是資本主義, 提出來計劃經濟與市場條件下的結合。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 多次講到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資本的屬性, 是方法, 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十四大”提出, 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多少年才明確, 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不能動搖。

第二, 從現實來講, 實踐證明我們搞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為什么今天中國有那么大的變化?就拿海南來說, 以前是一個窮省, 現在有了很大變化。為什么呢?因為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有三個偉大成就, 一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二是從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的社會主義;三是從貧窮落后轉向開放富裕的小康社會。這三大轉變都不容易。

30年來, 我們的經濟發展, 平均每年9.8%, 我們有豐富的外匯儲備, 這次金融危機為什么人家要找中國?因為我們有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我們過去財政收入只有1132億, 現在到6萬億了, 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貧窮的人口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5億下降到現在不到1500萬。這個變化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 就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 是市場發揮了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帶來的。

第三, 我們搞市場化改革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 市場并不是萬能的, 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

搞市場經濟必須要加強政府的監管, 沒有一個嚴格的政府監管, 不可能有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必須和政府監管有機統一, 政府必要的干預是正確的, 但是不能以政府干預為主, 不能主要靠行政的辦法調節經濟, 配置資源。什么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到十六屆三中全會, 我提出來, 第一, 宏觀調控到底是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還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宏觀調控是重要內容, 但是不能說是前提條件。要發揮市場作用, 不是先宏觀調控一下再發揮, 它是重要內容, 但是不是前提。第二, 配置資源的主體到底是市場還是政府?我認為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第三, 誰來調控, 國務院代表國家來調控, 省市也代表國家來調控, 縣里也代表國家調控, 這樣不是亂了嗎?所以最后十六屆三中全會表述為“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為什么有這個變化?一方面宏觀調控很重要, 但并不是一個前提條件, 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宏觀調控。宏觀調控主要還是經濟的手段, 法律的手段。政府的干預, 政府的作用必須發揮, 但是不能夠干預微觀的東西。

現在, 我們總體上說, 不是市場化過度, 而是市場化還不足的問題。我們的要素市場到位了嗎?還沒有, 還需要加強市場化的改革。所以不能說市場化過頭了。不管發生什么問題, 不管有什么風吹草動, 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4篇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全球經濟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 就是如火如荼上演的一波又一波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而利率市場化是其核心內容, 因為, 利率不僅是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變量, 也是市場經濟最基礎的變量之一。缺少市場化的利率機制, 市場經濟至少是不完整的, 這正是利率市場化成為20世紀末以來世界趨勢的主要原因。在這個意義上, 研究利率市場化, 也是在研究金融自由化。

一、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調節利率水平, 而是改革利率 (資金價格) 的形成機制, 使之成為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準確價格信號。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資產的分配, 并通過這種控制加強銀行體系的安全, 并促進經濟增長。

發達國家的利率管制源于1929~1933年大蕭條, 例如美國于1933年頒布的《銀行法》, 有了著名的“Q條例”的規定。發展中國家是在二戰后, 為低成本積累資本, 加速經濟增長, 對利率開始實行管制。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 利率管制政策的優勢逐漸降低, 所產生的弊端開始暴露。發達國家由于利率管制反而造成銀行業經營狀況惡化, 發展中國家多數出現結構性缺陷, 企業高負債經營, 資金利用效率過低。

因此, 利率市場化開始逐漸成為各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國現已加入WTO的情況下, 金融會遇到很多問題, 包括利率、匯率是否完全放開、能否保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資本自由流動與否。以上問題的平衡至關重要, 如果不能同時解決好, 就要有側重、有取舍, 需要以更靈活的手段來調控。其中, 建立一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梢哉f, 利率市場化問題在中國加入WTO后, 變得日趨緊迫了。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從1978年起, 我國開始了對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 金融體制改革隨之進行。根據利率走勢和利率改革內容, 可將我國利率改革分為前期的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改革利率生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等三個階段。

在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階段 (1978年—1993年) :經過近15年的改革, 基本改變了負利率和零利差的現象, 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糾正, 利率期限檔次和種類得到合理設定, 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銀行部門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視。

在改革利率生成機制階段 (1993年—1996年) :利率改革主要任務是不斷通過擴大利率浮動范圍, 放松對利率的管制, 促使利率水平在調整市場行為中發揮作用, 以逐步建立一個有效宏觀調控的利率管理體制。在此期間, 我國的利率管理權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階段 (1996年—至今) :從1996年開始, 中央銀行才在利率市場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嘗試和探索, 推出一些新的舉措,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種由中央銀行引導市場利率的新型體制, 實現利率管理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過渡。盡管部分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還遠未結束。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難點

(1) 利率水平升高的風險。從一般規律看, 利率市場化的結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 對于我國這樣的資金短缺型國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帶來兩方面的消極作用:一是企業和政府籌資成本增加, 降低企業投資積極性, 也導致政府投資規模減小, 使經濟增長減緩;二是利率過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資流入, 造成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不穩定。

(2) 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利率市場化就是要銀行根據風險加成的原則, 對貸款利率實行合理定價。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 主要原因是銀行覺得風險太大, 與利益不對稱。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選擇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高利率無形中會抑制穩定、低回報項目的投資, 積極尋找貸款的卻是回報高風險大的投資者, 這當然不是銀行希望看到的。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 解決的辦法就是銀行在發放貸款前應該多了解借款者的相關資信。

(3) 銀行和企業風險。利率市場化使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銀行有了利率自主權, 可能降低貸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 這樣利差縮小, 銀行的利潤相應減少;另一方面, 利率風險卻增大, 經營不善的銀行會出現虧損甚至倒閉。如美國在1986年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后的幾年內, 平均每年有約200家銀行倒閉。銀行的倒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 甚至引發銀行危機。

對于一部分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 利率市場化導致的利率上揚將是對他們的嚴峻考驗, 也給銀行出了難題:如果繼續放款, 它們可能連利息都不能支付;如果不繼續給它們資金支持, 它們可能破產, 銀行原來的貸款就不能收回, 壞賬增加。而且有的企業關系國計民生, 它們的倒閉會給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沖擊。

四、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

(1) 完善宏觀經濟環境, 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利率的市場化必須建立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宏觀經濟金融環境基礎之上, 從西方的經驗來看, 很多國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相當成熟的條件下放開利率的, 可以說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時機的選擇。這就表明相對有效的市場機制對于穩定利率放開以后的金融領域以及經濟的波動有很大的作用。實現全面利率市場化, 既需要一個大體平衡的宏觀經濟環境, 又應有配套的政策措施, 更重要的是要有能適應利率市場化規則的、成熟的市場主體, 尤其是銀行體系。在各方面條件不具備時, 如果盲目過快推進, 會事與愿違, 欲速則不達, 因此不可急于求成。

(2) 大力發展我國金融市場

要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融資結構不合理, 間接融資比重過大是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狀況也是目前我國金融風險主要來自銀行系統的重要原因。要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 逐步取消對企業債券的利率管制和股票上市的行政管理, 讓更多的社會資金轉化為企業資本。這樣活躍了金融市場, 又有利于減小銀行系統的風險。

一個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 是利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必要保證。健全的監管體系, 可以彌補制度設計中的不足, 保證改革能按既定方向進行下去。我國金融市場還處于成長階段, 利率市場化改革更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場監管, 尤其是對銀行行為的監督。要盡快完善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 加大主管部門監管力度, 同時應建立行業自律監督體系, 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自律機制和社會監督。

(3) 完善金融產品和市場, 確立統一的市場化基準利率

基準利率是在整個利率體系中起基準作用的利率, 是確定其他利率的參照, 其特征是市場化、基礎性、傳遞性?;鶞世蕬獜木邆涫袌龌卣鞯呢泿攀袌隼手写_定對象。確定基準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

(4) 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利率市場化亦如此, 利率市場化的立法和執法是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從西方國家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 基本都是先設計一個相應的法律框架, 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則在這個法律框架的指導下有步驟地進行。法律的規范避免了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混亂, 促進了改革的穩步前進。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 貨幣供應總量與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弱化。有關部門應該提前分析, 逐步改善配套制度, 為運用資金價格調節宏觀經濟做好準備。

五、結語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 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我國金融業正經歷著利率市場化的微觀消化過程, 許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響著這一改革的質量和下一步抉擇。我國金融體制的既有框架容納了現行的我國的利率體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決定機制, 也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必然經歷的路徑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 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則最終決定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創造條件、沿漸進路徑從邊際調整中有序推進、盡早防范后利率市場化問題無疑是利率體制改革目前最為重要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三項工作。

參考文獻

[1].謝云山.試論我國利率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財經研究.2000, (01) .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5篇

一直以來,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步伐在不斷加快。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價格反映供求關系, 為資源流動提供信號, 最終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利率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 對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微觀經濟運行起著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利率的市場化對于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是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的重要環節, 它不僅是利率定價機制的深刻轉變, 更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內容。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 中共十四大就做出關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 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1996年, 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此舉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后來, 又陸續多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 直至今年7月出臺最新的利率改革政策。我國一直在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傮w來看, 我國的現行的利率制度尚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我國現行利率制度存在的不足

1. 利率決定權由國家統一決定, 高度集中

我國目前利率水平和結構高度集中統一, 利率的決策主體是政府, 作為金融管理部門的中央銀行在貫徹國家利率政策中只具備執行權而非決策權。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及商業銀行各個檔次存貸款利率變動要經過政府批準;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上下浮動幅度要各級人民銀行審批備案。

2. 利率管制影響銀行的深度市場化, 導致銀行業競爭力不足

長期以來, 銀行業利潤高企, 即使在實體經濟大幅下滑, 生產企業經營困難之際銀行業仍能穩定地獲取高額利潤, 以致某銀行行長發出“銀行利潤太高, 都不好意思公布”的感嘆。究其原因是在現有金融體制下, 政府對銀行業的高度保護, 包括對利率水平的管制、對銀行隱性擔保以及對銀行業準入的限制等造成。利率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中國銀行業的利潤, 卻也對國有銀行深度市場化和創新動力造成了負面影響。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在《2012中國銀行業十大趨勢與展望》中稱, 中國影子銀行難以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為正規金融領域的利率受到嚴格管制, 并保持在狹窄區間內。

3.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 利率管制導致金融亂象頻現

長期以來, 我國實行的是人民銀行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由商業銀行執行的利率管理體制。利率水平及其調整由人民銀行根據社會資金供求狀況、社會資金平均利潤率、企業和銀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水平等經濟指標確定, 但由于上述指標有的難以精確測定, 很容易產生信號失真, 使得人民銀行主觀確定的利率水平難以真正體現市場均衡, 也很難準確估價每次利率調整所產生的效果。中央銀行很難通過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以影響市場利率水平, 進而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 因此也就難以真正實現宏觀調控從直接向間接方式的轉變。同時, 在目前實體經濟平均收益率普遍偏低的情況下, 資金成本和貸款利率仍高高在上, 金融改革必須兼顧實體經濟的現實狀況, 讓金融有效的支持實體經濟, 而不是讓其吹大實體經濟的泡沫和加速實體經濟的衰退。在放開貨款利率下限以后, 應逐步放開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否則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就難以落到實處, 各種畸形的金融亂象還會再次發生。

4.利率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價格體系錯位

我們利率的風險結構不完整, 長短期信貸的利率檔次拉不開, 致使許多企業運用信貸資金無風險約束機制。在我國, 利率倒掛問題也比較嚴重, 比如國債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企業債券利率高于國債利率。雖然我國形成了包括中央銀行存貸款利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銀行存貸款利率以及證券市場利率四個不同層次的利率體系, 但是并未建立起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核心的有效利率傳導機制, 使得貨幣政策很難通過利率傳導而起作用。另外, 還存在價格體系的錯位, 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資金, 其價格表現形式的利率仍然受到嚴格管制, 不僅弱化了利率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化引導功能, 而且不利于利率作為宏觀調控最重要政策工具作用的發揮, 從而導致價格體系的嚴重錯位。

我國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基本構想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 存在許多制約利率機制有效發揮的問題, 為此, 在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根據金融市場發展的成熟程度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本次貸款利率下限的取消賦予了商業銀行更多的自主定價權, 銀行業資金差異化定價趨勢將逐漸明朗, 銀行經營模式也將從同質化經營轉向差異化運營, 并逐漸邁入細分時代。社會融資成本將經歷一個總體下降的過程, 銀行利差收窄漸行漸近。利率市場化引發的價格重估將加劇銀行業競爭, 促進銀行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倒逼銀行加快經營轉型與創新。而對實體經濟而言, 貸款利率放開進一步拓寬了企業與金融機構自主協商定價的空間, 提高資金的邊際產出率, 提升社會融資效率。同時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有望獲得一定改善。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到今天, 已直指存款利率市場化這一核心領域, 存款利率的全面放開將成為未來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實現利率市場化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改革利率管理機制, 簡化存款利率期限檔次

要改革目前利率調整頻度低、幅度大的現狀, 中央銀行應根據市場變化情況, 進行小幅多次調控利率, 使基準利率作為引導市場變化的信號。逐步放開存款利率, 由商業銀行自行制定存款期限和利率, 中央銀行只規定一年期存款利率, 商業銀行可以此為基礎, 根據市場資金供求、金額、期限、自身市場占有份額等自主決定具體存款利率, 制定各檔次期限的利率, 以形成市場化的利率運行新機制。并參照國外央行通常采用單一期限基準利率的做法, 適當簡化存款利率期限檔次。

2.大力發展同業拆借市場, 繼續提高Shibor作為基準利率的影響

大力發展拆借市場、國債市場、票據市場等, 并進一步加強各子市場間的統一和聯系, 使各子市場之間的利率相匹配。同業拆借市場是商業銀行調節短期頭寸的場所, 同業拆借利率是重要的短期利率指標, 對其他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動有重要的影響, 中央銀行可以以此為基礎制定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利率市場化依賴于整個貨幣體系的穩步市場化, 其中就包括國債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同時繼續提高已經市場普遍認可的Shibor利率的影響力, Shibor反映的是同業融資市場的資金報價情況, 隨著本次貸款利率的全面放開, 銀行信貸市場資金價格也走向市場化, 可以在信貸市場也相應建立利率報價機制, 為信貸市場的產品定價提供參考, 由此進一步豐富和優化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

3. 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為進一步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做好準備

存款保險制度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前提條件。存款保險制度所要解決的就是有一些銀行在退出市場時的債務問題, 特別是個人存款問題。政府通過存款保險的方式, 提供銀行破產倒閉之后個人客戶、甚至企業單位客戶存款的部分得到問題, 從而減少社會震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后, 通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 提高社會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同時, 可有效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維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另外, 還可以促進銀行業適度競爭, 為公眾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 逐步消除大銀行壟斷經營的局面。存款保險制度是保護中小銀行, 促進公平競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種共識, 將存款無論存入大銀行還是小銀行, 該制度對其保護程度都是相同的, 因此, 提供服務的優劣, 將成為客戶選擇存款銀行的主要因素。

4. 完善利率市場化環境, 積極推進匯率改革

市場化改革范文第6篇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于各級政府來說,要把黨中央的決策落到實處,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積極推行行政決策的市場化改革,在進一步調整理順行政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研究咨詢機構的“外腦”輔助作用,面向市場公開購買決策建議方案,實現行政管理體制的精干、勤政、效能和決策機制的科學、民主、高效。

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必要性

行政決策作為政府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政府各項行政環節的基礎,涉及面廣、層次高、責任重、影響大。在新世紀知識經濟、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形勢下,大力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十多年改革開放,雖然實現了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開創了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新局面,但現行的體制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各級政府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管理體制和決策機制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這些都影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應當進一步革除這些影響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的體制性障礙。早在1986年9月鄧小平就明確指出,“不搞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蓖菩行姓Q策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二)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是實現決策科學化、促進決策民主化的必然選擇。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在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改革并取得積極成果。但機構臃腫、人員流動性差以及決策成本高,效率低,反應慢,科學性差和民主化程度低等問題,仍沒得到很好解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行政決策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困難,人民對行政決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任何一個行政決策者,其知識儲備不可能包羅萬象,信息資源也難于暢通無阻,同時,任何一級政府部門,都不可能囊括各行各業專家,更沒有必要花錢供養寵大的各類研究咨詢機構。如果還是按照老一套辦法,僅靠政府部門運用長期固化的思想、程序和方法,以少數決策者的經驗和學識來進行決策,很難保證決策的正確。只有問計于民,用“外腦”來補充“內腦”的不足,讓專家為政府決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思想。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

(三)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在社會、經濟、技術日新月異和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的信息時代,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各類人才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我國不乏大量的優秀人才資源,但閑置與浪費嚴重。例如國家投入大量經費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相當部分找不到工作,有著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和豐富閱歷的黨政機關、科研院所離退休人員,盡管身體狀況良好,但卻成天閑在家里無所事事。這不僅是國家財富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引發社會諸多不穩定問題的重要因素。著力構建事得其人、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和環境,廣泛發動社會各種力量為政府決策獻計建言,勢在必行。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是一條有力舉措。

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思路

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把完善決策機制與深化體制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以往行政決策局限在政府內部封閉運作的傳統做法,建立謀斷分離、市場運作、民主公開的決策模式。其主要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實行謀斷分離。就是各級政府在做重大項目行政決策時,把信息的搜集與調研、數據的計算與分析、風險的評估與預警、方案的制訂與評比等決策前期的大量事務性、基礎性的工作,交給社會上由專家組成的專業研究咨詢機構承辦,而集中主要精力對研究咨詢機構提供的各種知識、信息、依據和建議方案進行綜合評判,做出決斷,形成政府決策部門與研究咨詢機構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的決策體制。

二是采取市場運作。就是各級政府采取市場競爭的辦法,花錢買決策建議方案,把決策研究課題(涉密的項目除外)有償、有選擇地交給有實力的研究咨詢機構,不管是官辦的抑或是民間的,而不再當作任務指標下達給隸屬的研究咨詢機構。政府決策部門與研究咨詢機構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的契約關系。研究咨詢機構主要吃市場飯,而不是靠政府行政撥款;其承擔政府課題的動力來自于自身利益與興趣,而不是行政指令。

三是做到民主開放。就是各級政府把傳統的封閉決策方式變為一個開放式的公共權力運作過程,打破政府課題由吃財政飯的“智囊”機構一家壟斷的狀況,面向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地選撥國內外優秀的研究咨詢機構,讓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研究咨詢機構來承擔政府課題,盡可能把社會各界專家和群眾的智慧轉化成公共政策。

上述三方面的內容可歸結為“四化”:建議方案商品化、研究機構企業化、政府機構精干化、咨詢主體公開化。

整個改革宜兩步推進:

第一步是理順體制,把現行隸屬于各級政府的部分研究咨詢機構(如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所等),逐步從政府機構體制編制序列中調整分離出來,變行政事業單位為市場化管理的企業單位。

第二步是完善決策運行機制,在調整行政體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和研究咨詢機構在政府決策中的參謀智囊作用,使政府決策部門與研究咨詢機構之間形成“不所有但所在、不所在但所用”的新型合作關系,最終實現決策的社會化、市場化。

應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

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的決策指導思想。

知識智力這種特殊商品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誰能最經濟最有效地從市場上購買到“主意”,誰就能搶占先機、取得最大效益。因此,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不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非常重視借助社會“外腦”來幫助決策。比如,美國政府的許多政策性研究課題,都是請民間機構研究完成的,象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等,都是幫助政府決策的著名民間“智囊團”、“思想庫”。它們在政府決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最根本的就是各級政府正確認識決策咨詢概念,認清改革發展的形勢,重視知識智力的價值,牢固樹立“花錢買主意”決策觀念,轉變以往決策由政府大包大攬和舍不得花錢、不敢放下架子問計于社會的狀況,把不該政府管的、不需政府管的人和事推向市場,由市場來進行調節和配置,主動從社會從市場買主意,向群眾向專家要建議。

(二)要積極培育決策咨詢市場和大力發展咨詢產業。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中國咨詢業務總收入已達40億元,其中人力資源類占8%、IT和ERP咨詢占40%、管理咨詢占24%、市場調查類占14%、運營管理類占14%。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咨詢企業還處于“兩多兩少”的境地:面向企業的多、面向政府的少;面向一般性項目的多、面向公共項目的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咨詢企業的創辦人絕大多數不熟悉中國行政決策運作,不知道如何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和服務于政府決策,而熟悉政府政策和行政運作的人卻不愿或不敢走向市場開辦決策咨詢企業,也不會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社會從事其他服務;另一方面,隸屬政府部門、熟悉行政決策運作的研究咨詢機構又沒有推向市場,對行政事業經費資源有依賴性,政府部門則礙于身份地位和安全保密原因,也不愿到市場請研究咨詢企業為其服務。因此,要推行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必須積極培育決策咨詢市場,大力發展咨詢產業。政府培育決策咨詢需求要從自身做起,把非保密性決策課題和決策前期的許多事務性調研工作,交給社會研究咨詢機構去做。

(三)提高決策者的素質。

俗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充分說明決策者在整個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決策者不能認識行政決策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就舉步維艱,難以取得效果。如果決策者不具備相應的素質,不能正確識別最佳決策方案,及時作出決斷,也必將影響決策的質量和效能,影響到研究咨詢機構的聲譽和決策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特別是在當代世界新思想、新科技、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決策者尤其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地“充電”,方能在復雜的決策問題面前做到沉著冷靜、果斷應對、正確決策。

(四)建立決策評審與責任追究制度。

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據國家審計署通報,我國因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損失已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2002年審計機關審計查出由于違規擔保、投資和借款等,就給國家造成72.3億元的損失。這種問題之所以在我國屢見不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當前我國缺乏一種對決策進行評審監督、責任追究的機制和制度,縱容了少數決策者“拍腦袋決策”和個別研究咨詢機構“糊弄”政府的不良現象。因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決策評估體系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運用法律規章制度,對決策的全過程、全要素實行監督。

“綠色奧運”和“人文奧運”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本刊訊: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北京農業發展與奧運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10月22日在北京科技活動中心舉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蔡同一在發言中提出了實施奧運食品工程的建議,其內容包括奧運食品原料保障與特供基地的建設,食品安全體系的建設,北京民族傳統特色食品的研發體系,奧運食品配送流通體系,奧運食品的快餐供應體系,“中華飲食文化博覽館”的建立等項內容。

蔡同一說:奧運會舉辦期間,食品安全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由于有機食品完全符合安全、健康、環保的要求,而且其營養品質遠遠高于常規作物,因此,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對于保障“綠色奧運”和“人文奧運”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發展有機食品產業,還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農業產業化,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農業來源污染,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因此,應盡快按照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的標準來指導北京農畜產品的生產,建立有機生產基地,用五年時間基本建成北京有機農產品生產體系,推動并促進北京有機農業的發展,真正率先實現京郊農業現代化。

蔡同一認為:實施食品奧運工程的基本原則是政府主導,奧組委組織,社團配合、企業運作、專家指導、輿論引導。全面籌劃食品標準體系、食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食品配送流通體系、食品安全供應體系、食品風險應變與預警體系、食品準入體系、食品信息工作體系、食品企業信用體系、食品市場規劃體系。

蔡同一強調:應細化食品安全的各種保障措施,保證食品的充足供應,制定奧運倉儲,重點是運動員、體育代表表團和新聞記者駐地,名勝古跡旅游區。他認為:應成立食品奧運工程指揮部,直接隸屬奧組委,立即啟動北京奧運食品工程。

(記者 王 佐)

上一篇:保險與風險管理專業范文下一篇:辦公軟件培訓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