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

2023-12-16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國家發展,科技進步,人才是基礎;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人才是支撐;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型科技人才是關鍵。如何把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發展的優勢,如何提高創新型人才資源的數量,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所必須解決的重要戰略問題,也是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的永恒主題。

關鍵詞:人才;創新;培養

人才,人中之有才華者,既有謀事之才、謀略之才,又有將帥之才、棟梁之才。一個國家人才的眾寡優劣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存亡。而作為人才中的翹楚,創新之才在各自的歷史時期里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一、何為創新型人才

所謂創新型人才,一是要具有健康的人生價值取向與崇高的獻身精神。必須把個人的內在創新品質和追求與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需求有機結合,服從于社會與人類的整體需求;把當前的創新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與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長遠目標有機結合,并服從于民族振興的長遠目標;把個人的創新能力與創新行為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有機結合,并服從于社會的價值標準。二是要具有強烈的探知欲和堅實的基礎知識?,F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擁有較寬的知識面,具有發現、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才能迎接和處理未來社會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只有博覽群書,刻苦鉆研,才能在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中尋找到新的結合點。三是要具有獨特、科學的創新思維。創新需要思維科學的支持。只有實現創新思維的科學化,才能使創新成為理性的過程,也才能保證創新的科學化。重視思維科學,提高創新人才的科學思維能力,是一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民族創新能力得以提高的關鍵舉措之一。四是要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創新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問題的提出、思維的發散到得到創新成果再到成果轉化為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社會產品或成果。有效的創新活動最終都表現為現實的創業過程。只有使創新同時成為不間斷的創業過程,才能實現民族振興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才能賦予創新以現實意義并顯現出無限的生命力。

二、中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現狀

一是實施國家科技計劃,在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中國于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范,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1997年,中國政府采納科學家的建議,決定制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這是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戰略舉措。973計劃的實施,實現了國家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的部署,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國家需求導向“雙力驅動”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完善了基礎研究布局。大量的科研項目不僅締造了許多創新型人才,更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

二是依托國家創新基地,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原始創新的源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核心基地和孕育中國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國家工程技術中心作為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不僅凝聚了一批優秀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而且通過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形式,培養和培訓一批工程技術人才。

三是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導人才向企業集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促進了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人才資源相互流動和共享,探索形成了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提升了企業人才創新能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方式,在促進各方技術集成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成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結構和培養企業高層次人才的著力點,人才在合作中改善了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升了素質和水平。

四是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凝聚創新創業人才。國家高新區自創建以來,始終高舉創新創業的旗幟,不斷聚集創新資源,凝聚了大批高端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形成了以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為重要組成、涵蓋各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成為創新人才的富集地和技術創新的集聚區。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高新區將人才工作作為應對危機、優化結構的重要抓手,不斷積累發展后勁,使越來越多的海外創新創業人才,選擇國家高新區作為實現夢想、成就事業的平臺,海外歸國人才已成為國家高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五是充分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加快培育國內優秀人才。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已經成為加快中國人才隊伍建設步伐、提升中國整體科研水平、培養國內優秀人才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國家科技部通過鼓勵和支持中國科學家參與和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的科學工程,充分利用國際科技平臺,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中國人才水平和競爭能力。

三、中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創新型人才占總人口比例低。中國人口總量居全球之首,人才的總量雖然也很大,但是在人口總數占的比例卻很低,創新型人才的短缺已成為中國人才危機的核心,制約了中國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二是創新型人才質量有待提高。雖然中國人才的總量還是相當可觀的,但是總體水平不高,這與中國總體的科技實力不強的大背景相一致。中國還存在許多科學機構或者企業是學習轉化國外先進技術,原創能力明顯不足,要想從科技大國轉向科技強國,我們必須增強民族創造力,真正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

三是創新型人才分布不夠合理。中國創新型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技研究所,企業科研隊伍的科研能力有限。由于科技社會轉化機制不完善,導致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產品,企業與研究機構沒有較好的結合,研究經費限制等因素也影響了中國科學發展的步伐。

四是人才流失嚴重,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為了促進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鼓勵出國留學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但是出國留學人口中,回國和滯留人數的比例達到了1∶3,與國際上較合理的回國和滯留人數比例(2∶1)相去甚遠。美國的技術移民中,華人增長的速度最快、人數最多。這可能跟國內科研的環境有關,國內沒有發達國家一樣的巨額科研經費的投入,另外國內學術環境的不良也可能是大量留學人員不回國的原因之一。

四、對于中國創新型人才的幾點思考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創新型人才開發的意識。創新型人才是價值創造的核心力量,各國政府都為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和管理制定了完備的政策,從創新型人才的獲取、測評、培訓、績效與薪酬管理、創新型人才的保護到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管理鏈,特別是在創新型人才開發方面,根據工作分析和未來發展要求,依據其個人秉賦和潛能,對創新型人才分層分類管理,從個人、團隊和組織三個層面選擇人才開發的項目,為他們的價值創造提供優良的環境和平臺。

二是制定創新型人才吸引戰略,營造人才流動與競爭機制。世界經濟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對人才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程度,各國把人才戰略納入到宏觀戰略管理框架內,紛紛制定了新的人才吸引戰略。就中國而言,要根據人才流動規律,建立國際化人才市場,積極采取以吸引為主的政策,用良好的機制和環境吸引外流人才回歸。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引才、留才環境。引進人才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吸引外部人才的制度,創造一個使人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軟、硬環境,這對為人才資源注入新鮮血液、增強活力、提高效能有著直接作用。保留人才的措施,主要是通過建立積極的用人機制和注重對人才感情投資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留住人才”工程。其次,要建立“良性互動”的人才流動機制。人才流動是人才自身成長規律的要求,只有對人才資源在動態開放的環境中進行開發,才能保證科技人員才能的繼續增長和充分發揮。再次,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人才競爭機制,避免了“為拿文憑而上學”、“為晉職稱而搞成果”的功利主義傾向,使科研人員的聰明才智發揮到為企業、為國家做貢獻上。

三是建立創新型人才的開發機制,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要實現人才資源的良性開發,必須不斷增加人才的“知識儲量”和“技能積累”,即對人才進行持續、穩定的規范化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保持人才資源的后勁,向人才灌輸“終身教育”的觀念。

四是建立創新型人才的效績評價機制,創造用好人的前提條件形成重真才實學、重業績的人才評價機制。準確評價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條件,在人才的評價上務必要走出重學歷資歷、輕工作實績的誤區。要認真研究評價人才業績的考核評價體系,力求科學、準確地反映人才業績,制定分析,判斷人才價值的科學評價標準,并及時給予相應的待遇。

五是形成科學合理、動力十足的激勵機制,解決人才價值分配問題。鼓勵創新創造,使人才結構得到優化配置,可以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讓人才的價值得到最大實現,不斷拓寬人才的知識領域,使他們有一種求新立意和創新意識,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華才能的舞臺,使人才總量幅度有所提高,質量產生新的飛躍。在鼓勵創新創造中,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使人才有一定責任感、緊迫感和成就感,努力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制。因此實施人才戰略,必須形成科學合理、動力十足的激勵機制,解決人才價值分配的問題。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界,人才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人才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手段,在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體系,創造人才輩出和成果不斷涌現的嶄新局面,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創新型人才,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保證。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中國必然的選擇。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必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激發全民族創新意識,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 吳 迪]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江漢油田清河采油廠以“技師工作室”為抓手,創新工作載體、統籌培養規劃、強化多方激勵,發揮技師團隊優勢,持續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建設,培育造就了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技能達標的操作員工隊伍,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油田的持續科學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關鍵詞】技師;高技能人才;建設

江漢油田清河采油廠位于渤海萊州灣畔,工區面積1100平方米,地跨三個區縣市10個鄉鎮。已勘探開發24年,累計采油1800多萬噸。近年來,該廠以“實現持續穩產,建設和諧清河”為目標,從企業發展、隊伍建設、員工成長需要出發,以“技師工作室”為抓手,創新工作載體、統籌培養規劃、強化多方激勵,由湖北省首席技師張義鐵領銜,發揮技師團隊優勢,持續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建設,培育造就了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技能達標的操作員工隊伍,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油田的持續科學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全廠有高級技師10人,技師90人,高級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操作員工總數26.8%。多次被授予“江漢油田職業技能開發先進單位”、“江漢油田導師帶徒活動先進單位”和“江漢油田職業技能競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下屬南區工作站2010年被授予“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崗位練兵先進集體”。

1、搭建活動平臺,激發技師團隊活力

技師是職工隊伍的“精華”,是一線生產的“生力軍”?!笆晃濉逼陂g,油田按照上級要求加快了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該廠高技能人才隊伍也逐步發展壯大,特別是開展廠“內部技師”聘任以來,全廠技師總數已達到183人(動態技師83人)。2007年,為充分使用好、激勵好、發揮好技師群體的作用,獲得中石化技術比武金牌的高級技師張義鐵率先成立起“張義鐵工作室”。在此基礎上,廠里出臺扶持政策,成立了廠級“技師協會”,礦大隊級“技師工作站”,基層隊“技師工作室”,三級技師工作室平臺使全廠技師都找到了自己的“組織”,讓全廠高技能人才都找到了發揮更大作用的陣地。

“技師工作室”建立后,高度重視工作室的規范管理,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為技師干事創業的平臺。廠里為每個技師工作室都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場所,撥付??钐碇昧擞布O施,專門出臺了《清河采油廠技師工作室管理辦法》,對“技師工作室”的主要職責、工作制度、考核辦法做出了具體規定,站級技師工作室由主管職教工作的副書記、技術副站長牽頭,聘任高級技師做技術負責人,指派專人對工作室日常管理、活動安排和效果跟蹤等實施督導?;鶎蛹紟煿ぷ魇矣申犞饕刹繏鞄?,推選經驗豐富的技師擔當“技師組長”,技術干部、高級技師、技師等技術能手為骨干,吸納有成才意愿的技能操作人員加入。三級技師工作室網絡,幫助每名工作室成員明確攻關目標、豐富技能知識,設計共同攻關路線,實現共同成長。全廠的技師工作室實現了運行規范、管理科學、保障有力,不僅在提升基層職工素質、培養基層技能人才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職工中的感召力也不斷增強。

在加強技師工作室管理的同時,不斷拓展工作室的內涵和外延,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成長進步的平臺。為進一步促進技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在實體工作室網絡基礎上,我們利用網上信息平臺,開通了網絡“技師空間”,開展網上教學、答疑和交流,展示技師技術成果,面向全廠征集攻關課題,推行技師“課題招標”,不斷擴大技師工作室的影響面。為進一步辦好技師工作室,我們還組織技師走出去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提升素質。近年來,先后組織人員到海爾、南洋、坪北等單位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2010年11月,江漢油田采油首席技師張義鐵、我廠技師代表陳飛拜勝利油田技能大師代旭生為師。代大師專程來到清河簽訂師徒合同,代旭生創新工作室與廠張義鐵技師工作室互換了牌匾,結為了兄弟工作室。之后,代大師來到張義鐵技師工作室實地指導傳授了辦好技師工作室的經驗。張義鐵多次帶著技術攻關課題前往勝利請教。兩個油田的技師工作室結對,搭建起油田之間高技術人才互促、互學、互進的平臺,為兩局高素質技能操作人才隊伍建設開拓了新陣地、擴展了新的空間,為我廠高技能人才的成長進步開辟了一條新的“快車道”。

目前,技師工作室創辦以來,張義鐵從高級技師成長為油田采油首席技師、湖北省首席技師,有3名技師晉升為高級技師,31名職工跨等級被聘任為技師,技師隊伍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工作室先后舉辦技能交流、技師課堂、技術援助等各類活動45場次,培訓崗位職工765人次,研發創新創效成果43項,推廣應用的《關于設備維護修理的啟示和建議》等11個技師提案,為提高油田精細管理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整合技術資源,促進生產創新創效

近些年來,清河采油廠管理的八面河油田的勘探開發不斷深入,開發區域不斷拓展,稠油產量占到了原油生產的三分之一,地面、地下情況日趨復雜,油水井管理難度不斷加大。為幫助生產一線解決大量實際問題和管理難題,“技師工作室”注重發揮凝聚作用,技師團隊注重發揮整體優勢,不斷挖掘技術潛能,服務奪油上產。一方面結合生產實際需要,整合起全廠技術資源,組織技師開展集體攻關,充分發揮出技師團隊的合力;另一方面結合“比學趕幫超”、“投資成本大討論”、“增節創”等活動開展,推廣技術成果和先進操作方法,把“技師工作室”打造成創新創效的品牌。

技師“會診”,解決現場難題。全廠技師分布在采油、集輸等14個崗位上。他們不僅實際工作經驗豐富,還都有著各自專長的絕招和絕活。為發揮眾人智慧解決難題,我們組織技師立足基層,服務基層開展技術“會診”?;鶎雨犛龅絻炔拷鉀Q不了的難題時填寫《技術支援申報表》,向站級技師工作室申報;站技師工作室組織技師對需要援助的項目進行研究整理,制定“出診”的相關工種技師名單,再與基層隊聯系及時到現場“把脈”,幫助解決問題。開展技師現場“會診”以來,技師工作室已組織30多人到現場排除維修故障40次,幫助基層解決實際現場難題29個。為提高技師“出診”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廠里還專門建立了技師絕技絕活技術檔案庫,并將曾經處理過的現場問題案例制作成授課“菜單”,讓職工可以根據現場遇到的問題“點菜”,各取所需。

瞄準一線,革新攻關創效。技師身處基層,更能直接發現問題。采油一隊技師茍敏研制出了“多功能水井防盜報警器”,很好地防止了不法分子偷盜水井井口的現象,這項成果獲得了江漢油田2008年五小成果一等獎,還在2009年取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不僅采油等主業技師在生產中大展身手,后勤單位技師也發揮特長為一線生產服務。機修部車工高級技師王志安發現采油隊皮帶輪需求量很大。他就對報廢皮帶輪細心琢磨,進行技術革新。在反復試驗后,他采用“小角度技術”使報廢皮帶輪重新“上崗”,不僅為單位創效,新技術車出的皮帶輪還使皮帶遭燒割現象大大減少,延長了皮帶輪的壽命。我廠“技師工作室”結出了豐碩的創新成果,先后有1項成果在湖北省和集團公司獲獎,有60項在局以上獲獎,申報國家專利3項,累計創造積極價值2000多萬元。

推廣先進操作法,提升管理水平。為使一人之長變為眾人之技,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技師工作室在積極引導技師立足崗位技術創新的同時,及時放大創新成果,組織技師現場學習先進技術,帶頭推廣先進操作法、管理法,把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湖北省首席技師張義鐵將獲油田五小成果一等獎的創新成果“高壓氣動黃油槍”運用在抽油機保養中,使大部分工作量都集中到地面完成,在減低工作量,提高安全性的同時,使保養停機時間縮短了一半。在油水井日常維護管理中,技師毛文軍發明了“安全液壓式調平衡專用工具”,改變了過去抽油機調平衡費時費力的情況和平衡塊易因松動滑落傷人的安全隱患。特別是推廣應用在新開發的稠油區塊后,避免了抽油機因停井過長,油井沖次下降,嚴重時造成停抽影響油井產量的問題。這一工具現在已成為石油采油隊日常維護抽油機的重要工具。截止目前,技師工作室已陸續推廣了“油水界面探測新方法”、“溜邊到底,三轉一回頭”加盤根九字法等18項先進操作法,15項“小竅門、小技巧、小絕活”成功運用在生產管理中,為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3、發揮輻射作用,提升職工技能水平

清河采油廠實行職工輪換的會戰體制,每年廠里輪換的員工人數占到技能操作總人數的11.4%。人員流動性大,加上特殊工種、主業工種和熟練操作員工的缺乏,給生產管理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凹紟煿ぷ魇摇眻猿职l揮技師的技術特長,讓技師成為職工技術訓練的“總軍士長”,讓技師工作室成為高技能人才成長的“搖籃”,“雙管齊下”促進職工隊伍技能素質的整體提升。

一是豐富活動載體,幫助職工學,引導職工學。

“技師課堂進井站”,把技術送到現場,把現場變成課堂,抓好職工現場培訓。按照授課內容與解決生產難題相結合,與提高崗位員工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工作思路,以“技師工作室”為龍頭,組建成立了12個專業技師團,把技能培訓向現場和井站延伸。技師們本著基層和崗位員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點將”、“點餐”、“培優”、“補差”等多種形式授課,針對不同崗位特點和員工結構,既專門編寫學習資料,全面介紹理論知識、系統分解現場崗位操作要求,又利用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多媒體幻燈片,幫助新到崗職工抓住標準技能和考核要點,大大縮短了新員工學習與掌握崗位技能的周期。

“名師帶徒”,把“技術課堂” 搬到小隊,把“練兵臺”辦到崗位,抓好職工日常培訓。以基層“技師工作室”為陣地,以“服務企業生產建設、服務員工成長成才”為宗旨,開展“名師帶徒”、“導師帶徒”,讓技師與有志成才的職工結為師徒。技師在隊里開辦起技術課堂,搞好傳幫帶,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開辟了“崗位練兵臺”、“實物練兵場”,讓職工對各類設備有了從外到里的認知;讓技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實行“一課一考”,激勵職工向技師“學技術、練絕活、攻難題”。各類讀書小組、技術攻關小組、技能研討小組等群眾自發的學習組織如雨后春筍發展?!叭瞬攀茏鹬?、有為就有位”的濃厚成長氛圍,使廣大職工學習成才的勁頭更足了,使職工在日常培訓中職業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是出臺系列政策,激勵職工學,鞭策職工學。

突破創新,實行“內部糧票”。多年來,企業積極探索薪酬、培訓、使用聯動的人才激勵機制。2009年從實際出發,制定出臺了《清河采油廠改革工資分配辦法、建立內部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實行內部工資分配與職工技術等級掛鉤,在崗位工人中開展“技能等級動態考核工作”,即“內部糧票”制度。在現有局技能鑒定考核基礎上,廠里增加了技能操作人員內部考核技術等級的指標;職工可申報任一級別的技術等級考核,打破了以往憑資格憑條件考核的固有模式。實行“內部糧票”制度三年來,先后共有來自24個基層單位的407名員工從學技術中得到了“實惠”。其中,個人月凈增資最高的達到了654元。職工從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出現了“第一年不敢報、第二年搶著報,第三年跨級別向高等級報”的良好局面。

完善制度,開展動態考核。為更有效地發揮技師、高級技師的引領作用,2010年初,我們借鑒“N+Y+Q”評價體系,對全廠在聘技師和高級技師開展了聘期內業績評價和年度業績評價,利用評價體系對技師在職工隊伍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綜合動態評價。對在聘技師的業績考核由基層考評和專業組考聘兩大部分組成,其中,基層考核內容由品德態度、帶徒授藝、工作質量等14個小項組成,全面考核在聘技師在實際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專業組考評由班組職責、知識儲備、技術影響等12個小項組成,考核在聘技師的潛在能力、綜合素質。技師年度考核則是從日常工作、業績成果、傳授技藝等5大項17小項組成,全面考核技師在年度工作中的綜合素質。動態考核使在聘技師都感到壓力和責任,技師在不斷提高自身本領的同時,堅持學以致用,發揮輻射力和影響力。

在“技師工作室”的品牌效應下,在各項政策的引導激勵下,操作員工隊伍的技能素質得到了不斷提升。全廠先后涌現出“中國石化集團職業技能競賽集輸工金獎第一名”張義鐵、“油田職業技能競賽亞軍”陳飛等部級、油田級“技術能手”20多人。鹽堿灘上走出了申報3項國家專利的技師茍敏;在局里比賽獲獎,從初級工跨等級晉級的動態技師劉長虹等一大批技能人才的先進典型。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價值鏈延長,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日益加快,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作為增值的知識經濟的特點,管理模式創新已經勢在必行。技術中心作為企業長期戰略發展服務機構也要相應改變,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因此,本文對知識經濟下企業技術創新特征進行了分析,并且對企業新產品開發模式,企業技術中心創新模式進行了探討,做出相應的分析。

關鍵詞 知識經濟;創新管理;技術中心

作為21世紀知識經濟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組織部門以及企業集團從事關鍵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的專門機構一技術中心,是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的重要機構。技術中心作為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服務部門,是企業進行技術儲備、增強發展動力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依托。但是技術中心同樣面臨著職能和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變化,原來的技術中心組織模式已經不在適應時代需要。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和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知識經濟產生了產業價值鏈分工、延長,企業外包、協作分工等。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技術中心組成和管理模式也要相應創新,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

1 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歷程

1.1國外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

在漫長的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管理者開始認識到現代工業是以技術為靈魂的,商品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同時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份額的競爭,搶占技術制高點,握技術主動權,從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美、日、德、英、法、意等國家的企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技術中心。從總體上看,歐美建立技術中心最早,日本次之,韓國較晚。

1.2我國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歷程

建國之初,我國建立了中國科學院。50年代至60年代,各產業部陸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院所,隨后各省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我國的科技發展沿襲前蘇聯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獨立的科研院所,曾經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科技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同時也存在著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現象。而企業只搞生產,不搞研究開發,因而企業研究開發機構甚少。與此同時,我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中心還未興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企業技術需求空前高漲,原有的科技體制的弊端十分突出,一方面,獨立的科研院所成果很多,但絕大多數難以轉化為生產力,浪費了大量的科技資源;另一方面,企業處于技術饑餓狀態,急需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計劃經濟下的科研體制與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產生了強烈的碰撞。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迅猛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了全球科技、資源和市場的融合,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科技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黨中央在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企業要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199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熔基要求“企業集團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技術中心”。為了落實黨中央的決定和國務院領導的指示,提高企業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原國家經貿委會同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于1993年聯合下發了《鼓第2章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歷程勵和支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暫行辦法》的261號文,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的宗旨、原則、任務、條件、優惠政策、申辦程序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原國家經貿委于1993年認定了第一批40家企業技術中心,隨后又陸續進行了認定。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企業技術中心發展平平,高新技術研發較少,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尚處于發展初期,其發展水平不僅與國際同行的先進水平有相當的差距,也難以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2 知識經濟下技術中心的創新

2.1 知識經濟下技術創新的新特征

第一,研究開發的柔性化、虛擬化。知識經濟以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技術為表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創新的實現,除了依靠傳統的改進技術設備生產工藝外,更多是向柔性的軟件創新方向轉化,并更多依賴于物理空間之外的虛擬的媒體空間。技術創新從研究開發,到設計、生產、進入市場的整個過程更多地在虛擬空間中操作,這可以大大降低技術創新投資的風險,增強技術創新活動的可控制性和可預測性。

第二,技術創新過程短周期化。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網絡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新技術的研發、推廣、擴散速度大大加快,技術創新過程中研究開發與應用日益趨于一體化并行交織進行,使得技術創新的周期大大縮短。

2.2 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的影響

首先,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經營進入網絡化、信息化、國際化,技術傳播交流速度加快。這使得技術擴散更加迅速,企業的技術創新在某一領域難以有效維持長期優勢,致使企業因技術創新帶來的收益期縮短,收益量減少,比較優勢喪失。這在客觀上要求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比較優勢。

其次,知識和技術是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源,不同的企業和國家會通過知識產權來保護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使得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摹仿更加困難。這要求企業必須自身進行技術創新,不能單純依賴引進和摹仿。

第三,技術因無形磨損而使其周期越來越短,企業難以像現在這樣,可以在較長的時間里享受某一技術創新的成果,而必須制定相應的技術創新計劃,使技術創新具有連續性,從不斷的技術創新中獲取收益,從而持續地向前發展。

總之,知識經濟促使企業必須利用內外部所有可利用資源快速高效地進行技術創新,這導致了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變化從直線、線形模式變化到網絡形式、多重反饋非線性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速度和頻率都很高,與外界合作也日趨緊密。

3 總結

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技術中心應建立一個開放、靈活的研究開發網絡,與外界最優秀的研發資源和技術資源建立聯系,便于跟蹤和第一時間開展創新活動,提高創新活動的成功率和速度。當開展某一項具體創新活動時,可不用拘泥于某種格式和組織模式,應建立虛擬研發中心。隨著項目研究的進展,與特定的部門和單位合作聯系,保持人員流動,組織高度靈活,為快速創新奠定基礎。對于企業的研發網絡,只有進一步實現以下措施才能實現創新的成功。

參考文獻

[1]丁國棟,王博;基于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S1)

[2]吳翔宇;論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創新[J];大連大學學報;2006(01)

[3]王丹丹,李爽; 試論新時期計算機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創新[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年11期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2020年11月2日—4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辦。三天的時間里,30余位生物技術領域院士、300余位演講專家及2000余位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產業園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的嘉賓齊聚金雞湖畔,共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本次大會以“科技助力健康、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旨在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生物技術領域交流與合作、推動生物技術創新發展,并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創新藥物研發與臨床研究、醫療器械與體外診斷、前沿生物技術、生物安全等內容,全方位展現生物技術領域最新發展態勢。

3個大會報告、26場分會、3場閉門會

引領生物技術領域新風向這是一場專業性極強的大會。

專業首先體現在:大會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成員包括了45位院士,還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大會還設置了3個大會報告、26場分會、3場閉門會及重磅發布等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情況、創新藥物研發與臨床研究、前沿生物技術、“十三五”生物技術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等諸多前沿話題成為大會熱點。

開幕式上,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南平直言,十三五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投入,通過國家的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學基金等主要科技計劃,這五年累計投入專家財政經費730億元左右。2019年我國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一位,去年生物技術領域發表論文115萬篇左右,相比2018年增長了23%,生物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態勢喜人。

三位院士還分別做了《2020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2020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2019中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發展報告》等三場報告,展現生物技術領域科技創新重要成果,預測生物科技發展趨勢,共謀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未來。

除了開幕式,本次大會還有26場分會和3場閉門會,亮點紛呈。

在議程設置上,大會既側重了當下熱點的創新藥物研發、生命科學與前沿技術、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等生物科學發展最前沿的學術交流,也對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營、創新合作與資本、生物制造等議題加以高度重視,同時還為體外診斷、臨床醫學等產學研聯動的一線部門提供了展示機會。

除了諸多專業分論壇,大會還為一線科研人才特別設置了生物技術青年人才論壇,鼓勵科研人才內部的交流、展示和對自身境遇的探討,激勵生物技術青年人才勇于創新創造,為我國生物技術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蟬聯第一跑出生物產業發展“加速度”

無論是對生物行業還是園區來說,此次大會都堪稱“里程碑”事件。

從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目前正處于生物醫藥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并將進入快速發展期,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一場專業、重磅的大會,有助于為行業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發揮“杠桿”優勢。對于園區而言,蘇州正在逐步站上中國生物技術版圖上的重要一極,參與構建全球產業鏈。

大會現場,《2020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發布,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競爭力、環境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和龍頭競爭力等5個主要指標均名列前茅。在含金量最高的產業競爭力排名中,園區再次以卓越的產業創新能力在全國生物醫藥園區中名列第一,人才競爭力也同時攀升至第一,綜合競爭力攀升至第二位。

近年來,蘇州市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并明確將其列為“一號產業”重點打造,對標波士頓打造萬億級“中國藥谷”。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藥谷”的核心承載區,已成為我國發展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國家級高新區之一。借助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舉辦的契機,園區將在生物醫藥關鍵技術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科學設施、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進一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項目,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面向未來,園區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力爭到2022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2300家,上市企業突破24家,產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到2025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3000家,上市企業突破30家,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形成2-3個具有國際引領地位與競爭優勢的子領域產業集群。

現場大咖聲音:

@徐南平(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生物技術領域科技創新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四個面向”,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為生物技術最重要的任務,加快補齊短板,提高創新能力,支撐人民生存質量、生活質量、生命質量的全方位提升。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國的生物技術創新在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面對新的形勢、新任務,我們需要推動生物技術各領域交叉應用協同發展,加強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重視融合國內外領先技術;以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加強基礎科研平臺和基地建設,以應用需求帶動基礎研究,在生物技術領域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黃璐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中國中醫科學院肩負起的使命就是把中國的東西傳承好,同時要吸收應用西方好的科技,雙方結合最后做好我們的創新。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選取2015—2020年A股上市的1 500余家非金融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探討非金融企業融資程度、企業技術創新與經營績效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一是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型的關系;二是非金融企業金融化與企業創新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并且在制造業企業中,這一負相關關系更加明顯;三是企業創新在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程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利于我國非金融企業找準定位,帶動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非金融企業金融化;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績效;實體經濟

一、研究背景

金融市場高回報短周期的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非金融企業參與其中。2005—2020年,我國非金融公司的金融化程度呈現逐年深化的趨勢。一方面,非金融企業的金融投資行為有利于擴大企業的利潤來源渠道,減輕企業的融資壓力。另一方面,不合理的金融投資活動則可能會導致非金融企業忽視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最終限制企業實體經濟的發展。此外,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動機大部分是出于獲取金融投資的短期利益,這可能導致企業過度“脫實向虛”,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金融市場中,從而擠壓企業創新研發的投入和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不利于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產業結構,也與我國基于創新的發展戰略背道而馳。目前,我國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水平整體仍處于上升的階段,對非金融企業金融化、企業績效與企業創新之間關系的探究非常必要。本文選取了2015—2020年非金融類的1 500多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旨在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非金融企業找準定位,帶動實體經濟更上一層。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非金融企業金融化與企業績效

李明玉(2020)提出,企業出于市場套利動機的金融投資行為會對企業價值產生抑制作用[1]。王茹(2020)的研究結果表明,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與企業主業業績之間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2]。許霜(2020)以北京君正為例,探究了實體企業金融化對企業主業業績的影響,提出金融化會給企業帶來兩種效應:“蓄水池效應”“擠出效應”,而最終對該企業績效的影響表現為“擠出效應”[3]。黃大禹、謝獲寶(2021)通過研究2007—2018年的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提出金融化程度越深的制造業企業,績效則表現得越差;并且,投資效率高的企業可以緩解這一負面影響[4]。郭麗麗、徐珊(2021)從實體經濟這一角度探究了金融化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二者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型非線性關系,即對于非金融企業來說,不進行金融資產的配置和過度的金融化都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5]。因此,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設H1。

H1: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

(二)非金融企業金融化與企業技術創新

何瑞雪(2020)通過研究表明,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對技術創新具有“擠出”效應[6]。胡文利(2021)以非金融企業金融化水平為自變量,研發投入為因變量,探討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金融水平與研發投入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7]。鐘華明(2021)利用托賓模型和系統GMM估計模型等方法探討了二者的關系,研究結論與何瑞雪的相一致,并從股東價值導向和金融化對創新投資的“擠出”效應這兩個角度來解釋影響途徑[8]。段軍山、莊旭東(2021)對非金融企業投資行為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非金融企業的金融投資行為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產出均存在消極影響;文章還提出非金融企業的金融投資行為實際上是高層管理者謀求短期利益與投機的手段,這個行為會侵占企業創新的相關資源,限制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與產出[9]。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非金融企業金融化抑制企業創新。

(三)企業創新的中介效應

蘇皚、康鵬勝、肖櫻丹(2021)研究發現,高創新型企業更容易取得更高的財務績效[10]。王茹(2021)的研究結果表明,技術創新是企業實現差異化戰略以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而企業金融化可能將企業創新的動機和資金投入“擠出”,導致企業喪失長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從而抑制企業績效。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3。

H3:企業創新在企業金融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為了減小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本文選取了2015—2020年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剔除了證監會2012年版行業分類中的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ST、*ST等企業以及相關數據缺失的企業,最終得到了1 544個非金融企業的研究樣本(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二)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本文的假設H1和假設H2,提出模型(1)和模型(2):

進一步檢驗企業創新是否在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影響企業績效這一機制中起中介效用,提出模型(3):

(三)變量選擇以及定義

1.企業績效(ROA)。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用ROA來表示企業績效,ROA=凈利潤/期末總資產。

2.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程度(Lagfin)。金融化程度=金融資產/期末總資產。其中,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放貸款以及墊款+長期債權投資。

3.企業創新(R&D)。本文中創新水平是通過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來衡量的。在現有研究中,企業的創新是通過研發的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來衡量的。本文只選取了研發支出這一個角度,這是因為本文研究的自變量是金融化,這主要影響的是企業的研發支出,再加上企業想要得到研發產出就必然需要研發投入,充足的研發支出是企業取得創新結果的保障,故本文不考慮研發支出是否得到相應的研發產出。

4.控制變量(Controls)。結合前人的研究,本文的控制變量有企業規模(Size)、企業股權集中程度(Con)、企業資本結構(Leve)。由于企業規模的數據太大,對企業規模數據取自然對數。

各變量具體信息見表1。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為了減少極端值對回歸效果產生影響,對數據進行了10%的結尾處理。解釋變量非金融企業金融化(Lagfin)的平均值為5.6%,最小值為0.453%,最大值為18.9%。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ROA)的平均值為0.0378,最小值為-0.00638,最大值為0.0981,詳細數據見表2。

(二)回歸分析

1.總樣本回歸分析。通過回歸系數表的第一列可以看出,ROA與Lagfin2在5%水平上顯著為-0.396,與Lagfin在1%水平上顯著為0.083。表明企業經營績效與金融化程度的關系類似于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型關系,驗證了假設H1。在對模型(2)進行回歸時,為防止極端的數據對結果產生影響,對數據進行了截尾處理?;貧w結果顯示在1%水平上,R&D與Lagfin的相關系數顯著為-0.009,為負相關。為進一步驗證假設H3,對模型(3)進行回歸,回歸系數結果顯示,R&D與ROA的相關性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0.038,為正相關關系。同時,在企業創新變量的影響下,企業績效與企業金融化的平方的相關系數在5%水平下為-0.526,企業金融化程度的相關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0.103,驗證了假設H3,即企業創新在非金融企業金融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體的回歸系數見表3。

2.子樣本回歸分析。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鑒于其特殊地位,本文進一步對制造業的企業單獨進行了回歸分析。

從回歸系數結果可以看出,制造業企業金融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同樣是呈現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型關系。同時,企業的金融化程度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0.016,負相關性比總樣本的還要強。并且企業技術創新在企業金融化水平對企業績效表現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的結論仍然是成立的。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5—2020年的1 500余家非金融行業的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結論表明,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水平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非線性的倒“U”型關系,即企業的金融化程度較低或者較高都不利于非金融企業的績效。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非金融企業適當開展金融投資活動可以更好地為核心業務積累資金,但過度的金融化則可能使企業走向深淵。同時,企業金融化對企業創新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制造業中,這一消極影響被體現得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首先,金融資產對研發資金投入和動機的擠出效應;其次,企業高管對金融投資的短期利益的追求,導致忽視實體創新。另外,回歸結果顯示,企業創新在非金融企業金融化水平對企業績效表現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研究啟示:第一,非金融企業應合理并專業地進行金融投資,拒絕盲目進入金融領域。對于非金融企業來說,適當的金融化有利于擴寬獲取利潤的渠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狀況,合理配置金融資產,讓金融投資為企業核心業務積累資金。企業還應設立專門的風控部門,盡量避免金融投資活動對核心業務產生大的負面影響。第二,我國非金融行業的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應找準自己的定位,重視企業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目前,我國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程度整體還在加深,非金融企業要時刻保持清醒,切勿過度“脫實向虛”,深耕核心業務,追求企業長遠發展。第三,提高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的投入,增強企業核心業務發展的內在動力。首先,企業應加大技術創新的資金以及人員的投入,設立專門的研發部門,與高校、相關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積極整合外部資源。同時,注重企業內外部研發人員的培養與吸收,對于創新人才,還要給出完善的激勵機制。其次,研發活動在資金和人員都充足的條件下,還要重視企業創新的效率。最后,企業還應重視對研發成果的保護,避免產生侵權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明玉.金融化必然抑制企業價值增長嗎?——基于中國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20,(10):146-156.

[2]  王茹.企業金融化、創新投入與企業主業業績[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20.

[3]  許霜.實體企業金融化對主業業績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9.

[4]  黃大禹,謝獲寶.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后的財務績效分析——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21,(7):103-112.

[5]  郭麗麗,徐珊.金融化、融資約束與企業經營績效——基于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21,(6):53-64.

[6]  何瑞雪.上市公司金融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0.

[7]  胡文利.非金融企業金融化是否抑制了企業創新——基于A股非金融企業的實證分析[J].現代企業,2021,(3):97-98.

[8]  鐘華明.企業金融化對創新投資的影響[J].經濟學家,2021,(2):92-101.

[9]  段軍山,莊旭東.金融投資行為與企業技術創新——動機分析與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1):155-173.

[10]  蘇皚,康鵬勝,肖櫻丹.新創企業創業導向戰略的實施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基于制度環境的差異化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14):174-181.

收稿日期:2021-05-16

作者簡介:顧興月(1997-),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管理研究;毛軍權(1972-),男,江西進賢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與領導科學、行業系統管理及制度設計研究。

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以2005—2015年年度國家光伏產業相關專利公布數量作為衡量產業技術研發能力的指標,分析了國家間技術研發能力與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成長能力,選取中美徳韓日五國光伏產業研發中14個相關領域公布的專利數據,實證分析了五國光伏領域的技術創新優勢,結果顯示:光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主要來源于國家政策性投資,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受市場環境變化程度明顯,對于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而言,首先應提高技術含量和綜合管理水平,進行經營模式的提升和更新,由政府牽頭出臺相應的貸款政策,處理好由傳統能源結構向新能源結構轉變過程中的問題。

關鍵詞:光伏產業;技術創新;產業競爭力;技術研發能力;技術創新成長能力

由于傳統化石能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地域性限制,能源的競爭日益成為未來各國競爭的主要方面,新能源競爭的激烈程度必然成為各國未來競爭的重要方向;同時,由于溫室效應和化石燃料儲量的減少,世界各國政府更加重視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利用。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光伏作為能源有其無與倫比的優勢:免費并且沒有消耗、替代和交換問題,可以迅速安裝在任何地方,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噪音、有害排放物和有害氣體產生。因此,光伏產業作為新興能源產業日益受到各國政府重視。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可知,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光伏產業同樣將技術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從各個國家大力投入相關人才的培養和研發資金的支持力度可看出,技術創新在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以及贏得競爭中的主動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技術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的關系

技術創新對產業競爭力的促進作用可追溯到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又被稱為產業革命,原因就在于科學技術成為產業演進中至關重要的突破點,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技術創新更加體現出競爭實力。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創新”一詞,由于技術創新有助于塑造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對進一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提升產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Georg Friedrich List于1841年指出,科學方面的任何發展或新發現、新發明都必然會使許許多多的工業操作獲得改進或革新。[1]2007年王章豹等人通過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我國29個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指標的面板數據分析,測算了10個技術創新能力指標與產業競爭力綜合指標的關聯度并進行排序,從實證角度出發說明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的相關關系。[2]2009年,白玲在《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研究》一書中提出,沒有技術創新,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也就無從提高。通過對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關系的研究,提出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產業競爭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2011年唐恒等人選取1991—2010年國內外光伏產業發明專利數據進行分析,將專利按照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多元化合物、并網發電和光伏相關設備六大技術主題進行分類,發現國外關于光伏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太陽能電池組件材料與技術、太陽能發電系統、P-N結、光伏屋頂以及光伏發電檢測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尤其以有機薄膜電池技術和新一代聚光發電技術為研究熱點,中國則集中在晶硅材料、聚光系統、電極和光敏元器件等模塊和組件方面研究,尤其以光伏應用裝置領域和以太陽能電池制造過程為基礎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研究領域為主,而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研發專利產出較少,與歐美許多國家相比核心技術與基礎研發方面仍有欠缺。[4]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

技術創新能力包括技術研發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兩個部分。技術研發的主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應用的主體主要集中于各相關企業。國際上一般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主要有研發支出和專利權兩個指標。其中,研發支出通常被視為技術能力的投入指標,既可以用絕對指標來表示,如總R&D支出或平均R&D支出,也可以用相對指標來衡量,如R&D支出占銷售額的百分比或平均每人的R&D費用;專利權是衡量創新能力的常用指標,一個國家或組織所獲得的專利權的多寡,可以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該國或該組織技術創新的規模和能力。[5]從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發展來看,2005年11月國家統計局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中,從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四個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數量、R&D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申請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申請量比例、財政資金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等數據為基礎作定性分析。[6]

鑒于以上研究基礎和評價指標選取標準,本文以2005—2015年年度國家光伏產業相關專利公布數量作為衡量產業技術研發能力的指標,從14個相關領域技術成果出發,進而對國家間技術研發能力及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成長能力進行了分析。

三、實證分析

由于統計時間與數據同步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檢索中中國2014與2015年數據為0,但從2013年之前的統計數據變化趨勢分析可知:對中美日韓徳五國光伏產業公布專利數據進行比較,2005年美日兩國占據80%左右新專利所有權,到2013年日韓美三國擁有85%以上新專利數量,中國不足12%。從2007年開始,各國加大光伏產業技術創新力度,2011年至今,雖然各國公布專利數量均有下降,但相比較而言,韓國上升趨勢明顯,美國仍然強勢,日本保持每年30%的專利貢獻,而中國作為光伏大國研發技術專利數量下滑幅度最大。

從圖1中可見,與2005年相比,各國光伏研發方面產出均上升,其中2008—2011年為高速增長期,2011—2015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研發在2011年最先下滑,幅度最大,其次是韓國,于2012年下降趨勢顯現,日本雖然在2011年出現下降趨勢,但2013年上升勢頭明顯,美國受到的沖擊最小,除2005、2006年出現波動外,2007年以來一直保持上升態勢。

表1為光伏產業研發相關領域分類,參考唐恒等人2011年在國內外光伏產業專利情報分析中提出的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多元化合物、光伏相關設備和并網發電六個技術主題,對光伏產業研發相關領域的檢索專利進行分類,本文選取14個大類為專利領域研究方向。其中,按技術對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程度,將編號為A-1、A-2、A-3、B-1四個領域作為光伏產業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D-1關系到光伏發電的市場化應用,屬于光伏產業關鍵技術;C-4與C-5屬于中游光伏產品制備的關鍵技術,E-1與E-2是上游晶硅原材料的關鍵技術。通過中美日韓徳五國14個領域公布的專利數據,可得出2005—2015年五國光伏產業研發各相關領域公布專利數據趨勢,進而分析五國光伏產業研發方面具備的優劣勢。

1. 美國:光伏產業研發方面,通過相關領域公布專利數量比較,與其他四國相比最為突出的領域為接線盒、吸光發電系統、充電供電裝置、光電轉換器件、光伏電池的電極和制造或處理光伏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專利產出較多的領域為光伏轉換器、太陽電池板或陣列、并網發電裝置、光伏屋頂、晶硅加工制備技術;研發較弱的領域為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光伏發電機和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研究方面。近三年,研發專利產出變化中,上升最為明顯的領域是接線盒、吸光發電系統、充電供電裝置、光伏電池的電極和制造或處理光伏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研究方面,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光伏屋頂研究方面。

2. 日本:與其他四國相比最為突出的領域為光伏轉換器、充電供電裝置,并網發電裝置和光伏屋頂;專利產出較多的領域為太陽電池板或陣列、光電轉換器件、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研究和晶硅加工制備技術;研發較弱的領域為接線盒、吸光發電系統、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光伏發電機、光伏電池的電極和制造或處理光伏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近幾年上升明顯的領域為接線盒、光伏電池的電極、并網發電裝置和光伏屋頂,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光伏轉換器、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研究和晶硅加工制備技術。

3. 中國:與其他四國相比最為突出的領域為光伏發電機和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除中國外,其他四國在光伏發電機領域的研究都較少;研發較弱的領域為光伏轉換器、太陽電池板或陣列、光電轉換器件。中國光伏產業專利數據趨勢變化中,以2011年為“拐點”變動最為顯著,各研究領域均在2010—2012年期間達到峰值,此后除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研發外,均出現下滑,其中下降最為明顯的是接線盒、吸光發電系統、光伏發電機、制造或處理光伏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和并網發電裝置。

4. 韓國:與其他四國相比最為突出的領域為太陽電池板或陣列、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單晶硅或多晶硅材料研究和晶硅加工制備技術,其中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僅韓國與中國在該領域的涉獵最多;研發較弱的領域為接線盒、光伏發電機、并網發電裝置和光伏屋頂。自2008年以來,韓國光伏產業專利數據均表現為上升趨勢,其中,上升效應明顯的領域為光伏轉換器、太陽電池板或陣列、吸光發電系統、太陽能市場應用產品、光伏轉換器、光伏電池的電極和制造或處理光伏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同時也表現出以2011年作為“拐點”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5. 德國:在光伏產業研發方面表現不明顯,相對來說,研發產出較集中的專利領域為并網發電、光伏屋頂、吸光發電系統和充電供電裝置。

四、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成長能力綜合評價

2013年中美日韓徳五國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成長能力綜合比較結果見表2。從核心技術實力來看,美國最強,掌握了光伏產業4項核心技術,表示美國在A-1、A-2、A-3、B-1四個核心技術領域中2項領先,2項較強;其次是韓國,再次是日本與中國,德國排在最后;從上升趨勢來看,韓國最為努力,核心與關鍵技術領先和上升數量達到7項,其次是美國和日本,中國在該項數量得分為0。綜合得分中,韓國最高為14分,其次是美國、日本、中國與德國。中國在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領先和上升數量均為0,表示中國既不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而且在這兩方面的關注趨勢也不顯現,與韓國表現對比非常明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去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中國發明專利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雖然從2005年開始這一比重連年上升,但是直到2015年仍然只有23.81%,也就是說,中國大部分的專利申請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方面,創新的核心發明專利仍只在少數。

圖2為2007—2014年中美日韓企業的研發費用率比較趨勢圖,將圖1與圖2對比可看出,各國光伏企業研發費用與產業光伏專利申請量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相關關系。2012年,四國企業研發費用率都有明顯下降和增速放緩趨勢,從全球光伏市場來看,2014年成為各國光伏產業的調整時期,由于各國補貼和激勵政策調整,企業利潤率和市場預期也相應降低,光伏企業研發費用率也隨之下降??梢?,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受市場環境變化效應相比國家技術研發力度來說,影響程度更加明顯。

五、結語

(1)光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主要來源于國家政策性投資。企業為避免技術通過市場等渠道無成本地外溢至其他聯盟外的光伏企業,導致集體收益的沖突,因此不愿意通過擴大研發費用比率來積極開展投資和研發活動。此外,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成長能力與專項政策性撥款具有較為明顯的相關關系。從中韓兩國政策對比中可以看出,韓國于2008年加大國家研發支持,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的扶持資金總額達1 994億韓元,其中對太陽能部門每年給每個戰略性技術研發項目撥款100億韓元,最長扶持期長達5年,攻克關鍵技術,圍繞電池研發以及延續基礎研究、裝置研究與開發等產業化階段,促使核心技術開發盡早突破和投入使用,因此專利技術產出效果明顯。[7]

(2)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受市場環境變化程度明顯。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的關系,但是僅從宏觀或微觀一個方面來看,研究中都沒有考慮產業技術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的特點和各自的創新成本利益關系。本文在企業效率與產業競爭力方面將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系在一起,由于光伏產業技術更新速度快,技術研發資金要求較高,企業為提高效率避免新技術外泄導致的損失,經常以降低技術研發資金的方式降低風險和損失,尤其是在經濟和市場下滑的時期。

參考文獻:

[1]Arnaud de la Tour,Matthieu Glachant,Yann Ménière.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The case of the Chinese photovoltaic industry[J]. Energy Policy Elsevier 2011,(2):761-770.

[2]王章豹,李壘.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的灰色關聯分析[J].科學技術管理,2007,(7):38-42.

[3]白玲.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4]唐恒,桂勇,霍冠禹.國內外光伏產業專利情報分析[J].情報雜志,2011,(11):21-27.

[5]Usha C.V. Haley,Douglas A. Schuler. Government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in th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 54,No. 1,pp. 17-38.

[6]國家統計局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R].2005.

[7]Thilo Grau,Molin Huo,Karsten Neuhoff. Survey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and Policy in Germany and China[R].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Berlin,2011,(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Chen Siqin1,2,Liu Xudong2,Chang Qing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2.Managemen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Key words: Photovoltaic Indust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owth Capability

上一篇:科學理論實在基礎論文范文下一篇: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