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

2023-12-17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在數學分析中, 矛盾問題與理論常常出現在數學問題的解決中, 而對矛盾問題的研究則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運用數學思維進行數學探究, 同時還能夠幫助人們對數學史與評價標準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因此, 對數學分析中矛盾問題的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數學分析中的若干矛盾問題分析

(一) 常量與變量

變量是一種不斷變化、處于運動中的量, 而常量則是不變的、處于靜止不同狀態的量, 這兩種量就處于彼此對立的狀態。在宇宙之中, 所有的事物都是運動的, 這就決定了事物的常量往往是相對靜止的, 常量存在與變量之中, 而變量又能夠通過常量進行展現, 在特定的條件下, 常量與變量之間能夠進行轉換, 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 常量與變量又存在統一性。借助常量與變量的思想能夠幫助人們解決數學分析中的多種問題, 定積分就是利用常量與變量的轉換而刻畫出了極限的定義。

(二) 離散與連續

在數學分析中, 與常量和變量一樣, 離散與連續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 數學分析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級數與積分的轉換、數列與函數的轉換。在微積分分析過程中, 離散型的數據通常是利用連續函數進行描述, 而連續函數則是通過不連續的函數進行類比處理, 因此這兩類函數往往是成對出現在數學分析過程中, 例如數項級數和無窮積分是離散與連續的關系, 數項級數與函數頂級數都是進行離散求和[1]。在數學分析中, 離散與連續是辯證統一的, 兩者之間都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發生轉化。

(三) 整體與局部

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矛盾關系是數學分析中較為重要的矛盾關系, 世間萬物都存在其整體與局部, 兩者相互區分的同時又有著必然聯系,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整體具有統率的關鍵地位, 而局部卻又對整體有著制約性, 而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特性還將對整體起到決定性作用, 因此在進行數學分析中, 一定要能夠確立全局觀念, 從事情的整體出發進行分析, 確定有利于事物發展的最佳目標, 同時還要重視對局部問題的考察, 從而使整體能夠得到最優化。在微積分中, 整體與局部的思想也得到了重要應用, 借助局部代替整體的解題思想, 化曲為直、化變量為常量, 從而進行微積分求解。

(四) 一與多

恩格斯提出, 一與多是兩個不能分割且相互滲透的概念, 一包含于多之中, 同時多也包含于一之中。一與多是相互獨立同時又存在統一性, 這種辯證關系在數學分析中有著重要應用, 例如一元函數微積分與多元函數微積分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是一與多的矛盾關系。對多元函數微積分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元函數微積分的相關理論之上的, 在多遠函數微積分的研究過程中, 必須重視對醫院函數微積分的理論研究, 從而將多元微積分問題轉化為一元微積分來更加簡便的解決數學問題[2]。

(五) 有限與無限

有限與無限是數學分析中一對完全相反的概念, 但實際上, 從有限中能夠看到無限的存在, 同時無限又包含著有限, 因此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有限與無限這兩個概念是進行微積分學習時最先接觸到的重要概念, 但同時也是最難掌握的微積分難點之一, 單單從概念的角度進行理解, 將很難掌握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 因此必然要從矛盾統一關系中進行有限與無限概念的理解。

(六) 曲與直

曲與直也是典型的對立統一關系, 在數學分析中, 與直有關的問題總是比較容易解決, 而與曲線有關的問題則相對較為復雜, 而微積分學的出現則較好的解決了曲線問題, 其從實質上給出了直線與曲線之間存在的轉化問題, 并將極限思想應用到了曲線問題的解決中, 通過微元分析法能夠對曲線取無限小的局部, 并將其視為直線進行取微, 并在整體上“積直為曲”, 從而有效解決數學分析中的曲線求值問題[3]。

三、數學分析中矛盾問題的學習方法分析

在數學分析中, 只有較好的掌握了矛盾問題的學習方法, 才能更好的利用矛盾思維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首先, 要從幾何直觀的角度進行創新與想象, 數學分析雖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幾何直觀也不能對數學問題進行嚴謹的證明, 但卻能夠對分析定理的應用起到一定的啟發與指導作用, 許多分析定理都能夠通過幾何直觀發現, 并在進一步的總結與提煉后得出嚴謹的數學分析定理, 例如費馬引理, 其理論為在可導函數的極值點處其導數值為零, 從幾何直觀上進行觀察, 能夠發現其在極值點處的切線是水平的, 因此聯想到其導數值為零, 并通過嚴謹的推理過程來證明這一猜想, 同時還可以仔細觀察其他條件下的數值變化, 并合理聯想到其他理論推理方法。

四、結論

本文首先分析了數學分析中的若干矛盾問題, 包括常量與變量、離散余局部、整體與局部以及一與多等, 在分析了矛盾中主要集中情況的基礎上, 簡要分析了在數學分析中矛盾問題的學習方法, 希望本文對于矛盾問題的研究能夠對加強矛盾的全新認識提供一定的幫助。

摘要:在數學分析的過程中, 往往會遇到一些相互對立的問題與理論, 而這些對立性的存在也為人們的數學研究提供了依據與基礎, 因此對數學分析中矛盾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數學分析中的若干矛盾問題, 然后分析了數學分析中矛盾問題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數學分析,矛盾問題,方法

參考文獻

[1]梁江波.數學分析中的矛盾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3, 02:7-9.

[2]董治強.淺析數學分析中的若干矛盾[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2, 01:87+98.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要求會計信息真實、充分地披露,而我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免費供給會計信息導致虛假披露、供給單一和成本效益不均衡等問題,因而會計信息供給可以嘗試“有償供給”,構建一種全新的會計信息供給模式,以解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會計信息;交易中心;有償供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12. 008

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認為信息披露的公開程度與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呈正相關關系,信息披露的公開程度越高,市場有效性就越強,會計信息作為資本市場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披露程度高低直接影響著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強弱。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需雙方

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雖然會計信息的整理、分類、生產、加工都是由會計工作人員負責的,但企業管理當局操控了會計信息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更控制著會計信息對外披露,所以企業管理當局是會計信息的主要責任主體,成為事實上的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主體。會計信息的需求方是投資者(現實的和潛在的),債權人、政府部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其他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職工、客戶、供應商及廣大社會公眾等。投資者通過會計信息的分析,了解企業的現狀和預測前景,提高投資決策的收益性;債權人通過會計信息的分析,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更為關注債權的安全性;政府部門通過分析會計信息,了解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企業稅收情況,為國家制定宏觀政策收集信息;職工比較關心企業的工資方案和職工福利待遇;客戶關心企業對其所購商品承擔維修等服務的能力;供應商關心企業是否能與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廣大社會公眾則關心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如環境保護問題等。他們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需要了解的企業會計信息各不相同,成為會計信息的需求方主體。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給存在的問題

1. 信息不對稱,提供虛假信息

信息不對稱源于委托代理關系,企業管理當局作為受托方,他們經營管理著企業,控制著會計信息的對外披露,對企業內部的情況比較了解,作為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主體,擁有著明顯的信息優勢。委托方即投資人通過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和盈利情況,他們獲取的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都受制于企業管理當局,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企業管理當局就會提供虛假信息,欺騙投資人,來謀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成都紅光公司舞弊案、科隆電器舞弊案,銀廣夏舞弊案和五糧液虛假陳述事件等都說明了這一點。

2.供給單一,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目前,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已形成了單一供給和多種需求的矛盾。會計信息的需求方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用戶對會計信息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主體只有企業管理當局,他們只能針對“絕大部分人的絕大部分需求”通過一套固有的模式,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其附表和財務狀況說明書等一套財務報表來提供信息,那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滿足程度將被限制在這一“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之內,由于通用財務報告信息容量有限,不可能詳盡地提供所有的信息,這就影響了多樣化的信息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充分理解,因而沒有充分滿足會計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

3. 會計信息具有外部性

在經濟學中,外部性是指一個主體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對其他主體產生影響,卻沒有對這種影響給予支付或得到補償。會計信息的外部性就是指企業或其他會計主體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使他人或社會遭受額外的成本或收益,而這種額外的成本或收益不能通過市場加以確定,各相關主體也難以通過市場價格索取賠償或進行支付,表現在其會計計量上就是收益與費用不相配比。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會計信息的正外部性是指某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給他人或社會帶來收益,而他人或社會卻沒有為此支付相應的費用。信息相關者獲得這種額外收益的情形主要是在“免費搭車”的情況下,無償使用會計信息,通過使用相關的會計信息降低交易費用或獲得投資收益等。由于會計信息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管理當局一般不愿意披露太多的會計信息,以免競爭對手“免費搭車”,獲得有關自己的太多信息,從而使自己陷入競爭的不利地位。

4. 會計信息供給成本效益不均衡

對于企業管理當局而言,會計信息的供給是會產生成本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效益。會計信息供給的成本,不僅包括企業為進行會計信息披露而發生的一切支出,也包括由于信息的披露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或有損失,前者是會計信息供給的實際成本,后者是會計信息供給的或有成本。實際成本產生于會計信息的制造、檢驗和發布等過程中,是會計信息成本的可計量部分,由制造成本、檢驗成本① 和發布成本組成。會計信息的或有成本是指由于信息的披露行為而給企業帶來的或有支出,其發生或不發生主要取決于未來事件的發展,其金額一般難以計量,一旦發生對企業的影響比較大,甚至會招致滅頂之災。會計信息供給的或有成本主要有競爭劣勢成本、訴訟成本和行為管束成本。

會計信息供給的效益,從微觀角度看,主要表現為: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②和給外部信息使用者帶來效益。從宏觀角度看,主要體現在: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促進了資本市場有效性的提高,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管理當局供給會計信息承擔著巨大的成本,這些成本有的可以計量,有的不可以計量,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要由企業承擔。在企業披露會計信息取得的效益中,只有資本成本的降低能夠直接歸屬于企業本身,其他效益則歸屬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資本市場和社會資源,并且資本成本效益能否取得還存在變數,只有在資本市場有效、投資者向本企業進行投資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企業資本成本的降低效益取得時,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才能得到一定的隱性補償。這樣,會計信息供給就存在著成本效益不均衡的問題,企業管理當局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會計信息非管制的情況下,由于其供給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補償,寧愿不披露或者少披露會計信息,這就造成會計信息供給不足,效率低下。

三、嘗試建立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

在企業管理當局供給會計信息不能有效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本文嘗試構建一個以會計信息交易中心③為供給主體的供給機制,實行會計信息“有償供給”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少量原始會計信息可以通過企業管理當局免費披露,大部分原始會計信息由企業管理當局出售給會計交易中心,經過會計信息交易中心的處理和加工,再零售給各個信息需求者(如圖1所示)。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會計信息已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可以在會計信息市場上進行交易,其價格大小由會計信息能夠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帶來的價值的大小決定,而不再取決于生產會計信息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會計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物質商品,它可以與外部不同的信息用戶進行多次交換,交換的次數越多,其實現的價值越大,會計信息的每一次讓渡只是部分地實現了其內在的價值,生產者也只是部分地讓渡了其使用價值,只有當生產者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交換后,會計信息的價值才真正得到了實現。

四、實行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的意義

1.有效避免會計信息虛假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會計信息交易中心是會計信息市場交易主體,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因而能夠客觀、公正、中立地供給會計信息,很好地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另外,會計信息供給實行“有償供給”,面對廣大的信息需求者,會計信息交易中心必須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否則,信息需求者不會“付費消費”,因此,會計信息交易中心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也必須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有效地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減少了會計信息的虛假。

2. 滿足了多樣化的會計信息需求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會計信息交易中心本身就是依靠強大的網絡計算機技術成立的。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會計數據的分解和重新組合提供了無限的自由空間,計算機處理、傳輸技術的革命使會計信息處理和加工速度大幅度提高,那么,會計信息交易中心能夠根據各個信息需求者的不同需求,及時地分解和組合會計信息,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會計信息產品,及時地提供給各個信息需求者,滿足會計信息多樣化的需求,有效地解決了會計信息供需矛盾。

3.避免了會計信息的外部性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會計信息供給實行“有償供給”,那么,會計信息需求就是“付費消費”。會計信息需求者要想獲取會計信息,必須先支付一定的費用,否則,就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因而,有效地避免了“免費搭車”現象的發生,避免了會計信息給某些使用者帶來利益而對方沒有付出代價的情況出現,避免了會計信息泄露給競爭對手所帶給自己的損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會計信息的外部性問題。

4.實現了成本和效益的均衡

在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下,企業管理當局只免費披露少量的會計信息,對于大量的原始會計信息,則“有償供給”給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企業管理當局供給會計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可以從“有償供給”會計信息中得到一些收入,使會計信息供給成本效益得到了均衡。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作為獨立的會計信息的供給主體,承擔著會計信息的供給成本,但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它供給會計信息的制造成本和發布成本不會太高,雖然檢驗成本和或有成本數額可能會比較大,但會計信息需求者是眾多的,會計信息可以多次交換,其檢驗成本和或有成本就可以從多次的會計信息“有償供給”中獲得補償。整體而言,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會計信息的成本就在會計信息的多次交易中得到了有效的補償,實現了成本與收益的均衡,貫徹了“誰收益、誰承擔”的原則。

總之,通過會計信息交易中心供給機制,可以避免企業管理當局操控會計信息,減少會計信息的虛假披露,滿足多樣化需求,還解決了會計信息外部性和成本效益不均衡的問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披露程度,加強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

主要參考文獻

[1]杜興強.會計信息的產權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1998(7):13-18.

[2]蔣昕.淺析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J].財會研究,1998(9):13-15.

[3]石宏,王德春.會計信息的外部性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3(1):85-87.

[4]劉新仕.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的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06(6):48-51.

[5]侯雪筠,柳錦女.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給機制研究[J].商業會計,2009(5):19-20.

[6]劉新仕.證券市場會計信息供需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電車出現以前,按照美國著名城市史學家薩姆•沃納的說法,世界城市處在“步行城市”時代。而電車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出現后,加快了城市人口的流動,改變了城市的面貌。

電車出現以前,按照美國城市史學家薩姆•沃納的說法,世界城市處在“步行城市”時代,城市空間范圍大約是一個人從市中心步行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市區的邊界。

“步行時代”末期,歐洲城市開始有了公共交通。1826年,巴黎出現了可以拉多名乘客并有固定運行路線的“公共馬車”(voiture omnibus)。1828年,美國人將煤礦使用的軌道鋪到了巴爾的摩的街道上,發明了軌道馬車。

蒸汽機和電動機發明后,歐美城市出現了用窄軌蒸汽機車牽引的市內有軌車,但終因噪聲和污染過大無法普及。供電技術的發明給公共交通的發展帶來了曙光,1879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在柏林博覽會上嘗試使用電力帶動軌道車。1888年,美國里士滿建起了世界第一個有軌電車系統,電車由此進入了實用階段,世界城市進入了“電車時代”。

轎子、腳驢與人力車

21世紀初,電車傳入中國城市。1906年2月17日,《大公報》對天津的報道:“本月二十三日(陰歷,陽歷為16日)為電車初次開車賣票,頭等客車,每位行城墻舊址馬路一面銅元四枚,二等客車行一面二枚,半面一枚。其人煙稠密之處設立粉牌,開列由某路至某路頭等二等各車價若干,并指明停車處所。該電車往來次數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觀者如堵?!?/p>

這是對中國的有軌電車首次運行的報道,地點是天津老城的圍城馬路。

與歐美城市不同,電車出現以前,中國城市沒有真正意義的公共交通。在專制體制下,社會沒有平等的公共享用或參與,交通也表現出明顯的等級差別。人們出行除了步行外,主要乘轎子或畜力車。

官員出門乘轎,轎子按品級享用。富人出行乘坐騾馬拉的轎車。這種轎車雖然不分等級,但是從裝飾的豪華程度就可以看出乘坐者的社會地位。20世紀初,天津上流社會追求洋化,一度盛行乘西洋式馬車。駕車的馬匹也不用中國馬,而是從天津的外國駐軍那里購買高大的西洋馬,甚至花巨資從國外進口。

當時的大眾交通流行腳驢和人力車。騎驢是北方鄉村最普遍的交通方式,在城市里便出現了趕驢載客的,稱“腳驢”。趕驢者牽著一頭備有簡陋鞍墊的毛驢站道邊攬客,有一人騎乘便可出發?;ㄙM不多,一般百姓也可以負擔。

19世紀80年代,人力車由上海傳入天津。最初的人力車還是由日本進口,被稱作“東洋車”,既載客也拉貨。有記載這樣描述“夕有拉東洋車(又名人力車)待人雇,或拉人位,或拉貨物,為腳行之類,在街市停放。此車系東洋日本所造,只坐一人,二輪極輕捷,軸以鋼條為之,軸上有鐵弓,為之有坎坷處,人坐無顛險之患,喜走硬道惡軟道。中外國之官,每月收捐錢500文給執照。東洋車自此始有,為拉車起名者曰東洋狗?!保▋θ蔬d:《聞見錄》)

人們把人力車夫罵作“東洋狗”,是對這種外來物矛盾心態的一種發泄。早期的人力車車輪是用鐵箍做成,20世紀初橡膠出現后改用橡膠胎,因此天津人俗稱“膠皮”。上海人則因人力車身統一涂桐油或黃漆而稱“黃包車”。

在當時,人力車還只是少數商埠城市才有的交通工具。甲午戰爭時,調防的清兵路過天津,看到人力車還挺稀罕:“近來大兵過境,各兵勇睹此異制(指人力車),他省所無,因亦高興雇坐”。(《直報》1895年2月4日)當時天津的人力車總數已經有四五千輛。

白牌電車圍城轉

19世紀天津的馬路上跑著大量的人力車和腳驢,現代意義的公共交通系統還沒有形成。這需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工業技術和新交通工具的出現;二是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長,商業區、住宅區等功能分區出現,快捷的公共交通成為生活的必需。

19世紀末,外國租界的拓展使天津城區面積成倍擴大。于是,外國公司開始關注公共交通投資。首先是日本人,1898年日本人與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日本租界條款》中規定,“準日本商人與中國商人設立公司”,在劃給日本的海河碼頭與天津老城南門之間“合辦馬車鐵路”?!榜R車鐵路”顯然是當時西方城市流行的軌道馬車。但是,由于政局不穩,很快發生了義和團運動,這項計劃沒能實施。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占領了天津城。7月30日,聯軍各國委派軍官成立臨時政府管理天津,稱“都統衙門”。都統衙門的建立給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8月初,都統衙門成立不久,就收到了歐洲人和日本人投資建設有軌電車的申請。當時有軌電車是一項壟斷經營,各國公司都想爭得壟斷經營權。最終,主要由比利時財團投資的“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得到了有軌電車和城市供電的經營特許權。

本來,都統衙門要求電車軌道鋪設工程必須在1902年1月1日開始施工,1903年7月1日之前通車。但是,由于電車公司未能如期完成注冊,因此請求將開工時間延期至1902年7月31日。而此時,都統衙門已經決定8月15日將天津的政權移交清政府,他們與電車電燈公司簽訂的協議也移交給清政府當局執行。

從都統衙門手中接收天津政權的是直隸總督袁世凱。他接管天津后并沒有馬上同意電車公司施工,而是又與公司進行了將近兩年的談判。直至1904年4月26日,才簽訂了《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合同》,規定,“天津電車電燈公司”獲準壟斷經營天津的電車與電燈,經營期限50年;公司經營范圍是以位于老城鼓樓為圓心,半徑6華里的區域。當時任天津海關稅務司的英籍德國人德璀琳出任公司第一任董事長。

1905年,電車軌道鋪設工程開工。電車公司首先在老城區鋪設軌道,其原因一是老城區人口最密集;二是都統衙門于1900年強行拆除了天津的城墻,并沿城墻基址鋪筑了四條道路,就是現在的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和西馬路,四條道路寬闊筆直,宜于電車行駛。因此,電車公司便首先沿著這四條馬路鋪設了第一路電車軌道。

1906年2月16日,中國第一路有軌電車開始運行,其盛況如文章開頭引用的報道。從1905年到1927年,一共有6條電車路線先后通車,通行區域覆蓋了老城區和日、法、奧、意、俄五國租界。各路電車標志以顏色相區別,分別為白牌、紅牌、藍牌、綠牌、黃牌和花牌。最先沿圍城馬路鋪設的電車為白牌,所以早年天津人有句俗語:“白牌電車圍城轉”。

按照《電車電燈公司合同》的規定,如果電車跨越海河需要建造橋梁,要由電車公司和市政當局各出資一半,而且必須建造能夠啟閉的開啟橋,以便河中船只來往。保留至今的金湯橋就是為了鋪設通往奧、意租界的電車軌道而修建的。

“新玩意”遭抵制

按照1904年電車公司與清政府訂立的合同,除了圍城馬路之外,在老城區還要鋪設兩條線路,一條是從北門外向北鋪到北運河邊的西沽,另一條是從西北角向西北沿南運河鋪至自來水公司水廠附近,所經地區都是人口密集的街區。但是這兩條路線都沒能鋪成,主要原因就是民間社會的抵制。

電車的鋪設受到來自老城社會的反對,尤其是商界、腳行和人力車夫。1905年5月,電車軌道工程剛開始動工,商界三十一行商董就聯名上書袁世凱,提出修建電車的“八大害”。腳行的腳夫和人力車夫等也聚集到商會請愿,要他們出面懇請當局停止電車工程以保生計。商人們還聚會商量阻止電車的修筑:“或籌款將電車全料購回,或會議相戒將來眾商皆不坐此車”。(《大公報》1905年6月8日)

對電車的抵制,除了人們的保守心理,還與當時天津受到的文化沖擊有關。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后,城墻拆除,道路拓寬,交通改觀,城市垃圾被清除,馬路有了路燈,城市有了衛生管理。祖輩習慣的生活空間在外國人的強制管理之下一下子改變了,這種相互矛盾的現實使人們很難接受。正是在這時,電車又來到了面前。不同的社會階層,出自共同的矛盾心理,形成了很大的社會抵制力量。

袁世凱通過天津府縣和海關道,用公開發表告示的方式,批評了商界領袖們的短見拙識:“電車一項,各國殷盛沖要之區,無不安設,轍跡愈密,商務愈興,需用人力亦愈廣。天津風氣早開,紳商多身歷外洋,當有真知灼見者”。(《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03-1911)》(下))

當然,有袁世凱和官府的支持,電車還是通車了。電車公司采取免費試坐和低廉票價吸引乘客。最初的電車,座位分頭等二等,頭等座位有絨墊,車廂有地毯、痰盂、電扇等,二等座位則是竹藤座椅。隨著市民對電車的認同和乘客的大眾化,電車不再有坐席的等次,一律改為木座位。

對于“龐大”而又快速的電車,習慣于在大街上與馬車和人力車混行的百姓無所適從。從電車通車不久巡警局發布的“白話”告示中,可以想見當時的情形:“電汽車(最初對電車的稱謂)已經開行了,車又重,走得又快,若不小心,要是碰著壓著,大有性命之憂……北門外樂壺洞(電車終點站)這條馬路四通八達,人又多,車馬又擁擠,電車又在這做了站頭,你們到此千萬要留神,不可亂步,以免弄出禍患來。小孩們雖說不懂事,家里頭的父兄也可以管教管教,正格的就不怕損傷孩子們嗎?我說的是很要緊的話,你們可別當耳旁風啦!”(《巡警局白話告示》,《大公報》1906年2月21日)

1911年,電車發生了軋人致死事故。老城區再次發起抵制電車運動,號召市民不點電燈、不坐電車;如遇電車碰傷或軋斃人命事,即將電車燒毀、鐵軌毀壞等。為此,商界領袖宋則久、南開校長張伯苓和警察局長楊以德出面調解,提議電車公司、警方以及市民共同保證電車安全。

盡管屢遭抵制,電車還是逐步被市民接受了。到20年代,電車已經成為連接老城與租界的主要公交車。

百姓公交車

電車成了那個時期城市現代化的標志。電車司機腳踏銅鈴,發出有節奏的鐺鐺聲,成為時尚生活的樂章。

天津的有軌電車成為最平民化的交通方式,除了它快捷、方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票價低廉。在20年代,天津電車的票價最低為銅元2枚,最高6枚,就是說最多花6個“大子兒”(天津人對銅元的俗稱)就可以從老城北大關的終點站乘車到法租界的商業中心勸業場。即便是收入低微的市民,每天上下工也可以乘坐電車。電車公司幾次企圖提高票價,都因受到廣泛的反對而作罷。這樣,電車成為窮百姓也坐得起的公交車,人力車反而成為社會中上層才能經常乘坐的“的士”。

當時,全國有電車的大城市還有北京和上海,電車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各有不同。在北京,票價的高昂使電車始終處在奢侈消費和生活必需之間,無法平民化。1940年,天津全年電車乘客總計為8183萬人次,而當時天津的人口為150萬。由于電車售票都支付銅元,公司每天能收入銅元70萬枚,竟然占了整個城市流通銅元的50%以上。

電車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公交車,無論是每天從老城區到租界或工廠上工的窮苦工人,還是夜晚到租界去娛樂享受夜生活的青年男女,都要乘坐電車往來。夜晚“電車載著疲憊的工人從東方(指租界)駛來,東去的電車擠滿了‘洋氣’的城市男女,向燈光之塔下的夜中的白日里(也指租界)去尋樂”。(莎蒂:《天津交響樂》,《大公報》1933年4月22日)坐電車逛勸業場,成為30年代天津都市流行的生活時尚。

電車改變城市

電車加快了城市人口的流動,尤其是在老城區和租界之間。這還和民國時期特殊的政治背景有關。1912年,天津發生壬子兵變。北洋軍隊在袁世凱的暗中唆使下嘩變,大肆搶劫老城區商家,尤其是商業繁華的估衣街,迫使商家富戶紛紛逃往中國軍隊無法進入的租界避難。由此開始,兵變和軍人騷亂頻繁不斷,老城區沒有了安全感,凡是有能力的商人及其他社會中上層紛紛攜家產逃入租界。在這一過程中,快捷的電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只要一有傳聞士兵要來搶劫“華界各處熱鬧街巷之商店,幾乎全部閉門停市,攜帶包裹箱籠之屬,群向租界方面逃避,(通往租界的)東馬路之群眾向南奔跑者勢如潮涌?!保ā洞蠊珗蟆?928年5月15日)

一邊是人口向租界的“大逃亡”,另一邊是商業向租界的“大遷徙”?!按笮∩烫栠w往租界者,罔不爭先恐后”。最早遷往租界的是最容易遭搶劫的金店、綢緞莊,如恒利金店、物華樓、敦慶隆、老九章等,這些都是天津有名的大商號。他們在電車通過的日租界旭街開設分號,其他商家也隨之遷往。

十多年光景,到了20年代,從旭街到法租界杜總領事路(50年代后合稱和平路),也就是黃牌和藍牌電車通過的道路,兩旁已經商號店鋪櫛比鱗次,形成了至今繁華不衰的商業街——和平路。這條路的另一頭,當時稱法租界梨棧,由于黃、藍、綠三路電車在那里交匯,更成為商家必爭之地。1929年,勸業場、天祥等大商場先后建成,使“法界梨?!背蔀槌鞘械纳虡I中心??梢哉f,今天的和平路、勸業場繁華商業區的形成,與電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開埠以前的天津,老城是政治中心,十字街連著四個城門,各級官衙占據了城的中心,城外運河邊的估衣街一帶是傳統商業中心。城市的空間呈團塊狀,住在城里的居民走上十數分鐘就可以出城逛逛商業街,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步行城市”。

隨著電車的出現,這種空間模式改變了,城市的發展重心向電車通過的道路沿線轉移。按照當時學者的分析:“蓋天津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吳藹宸:《華北國際五大問題》)

余音

50年代,中國的大城市開始發展無軌電車,陸續拆除有軌電車。天津的有軌電車到70年代全部被拆除,無軌電車也于90年代被公共汽車取代。到2006年,中國大陸仍有有軌電車運行的城市只剩下哈爾濱、長春和大連了。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開通了從法國引進的膠輪導向電車,屬于新的一代有利環保的新公交。2009年元旦,北京前門大街再現了復制的有軌電車——北京人稱“鐺鐺車”?!拌K鐺車”成為人們懷舊的旅游車,票價20元,與當年兩個“大子兒”就可乘坐的電車,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探索以群眾利益訴求為中心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是檢察機關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重點在于健全群眾利益訴求溝通表達、群眾利益訴求協調處理、群眾利益訴求聯合化解以及化解群眾利益訴求配套保障機制。

法律是群眾利益訴求反映的底線,檢察工作離不開群眾利益訴求基礎。探索以群眾利益訴求為中心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已成為檢察機關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基本任務和重要途徑。

一、健全群眾利益訴求溝通表達機制

檢察工作的人民性,要求我們始終關注群眾利益訴求,努力暢通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把群眾利益訴求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重點。有效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能夠引導群眾通過法定的、理性的渠道有序表達自己的意愿,是檢察機關化解社會矛盾的先決條件。

(一)群眾利益訴求征詢制度

檢察機關應當堅持主動開門納諫,高度關注各類群體不同的司法需求,積極拓展人民群眾參與檢察工作的方式與途徑。比如倡導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傾聽民意制度。聽取群眾利益訴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改進工作。建立重大司法決策事項征詢群眾意見制度。對于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和社會熱點問題,向社會公眾進行通報或公示,確保重大司法決策事項符合群眾要求,符合檢察工作規律。探索檢察機關與社區街道信息互動制度。在社區街道設立社情民意聯系點,聘請社區內德高望重、有影響力的居民擔任社情民意聯絡員,虛心聽取群眾的訴求;構建檢察機關與媒體溝通協調制度。通過坐客網絡嘉賓聊天室、網上庭審直播、網上在線解答等形式,與網民直接交流,廣泛聽取社情民意。

(二)涉檢信訪工作制度

涉檢信訪是案件當事人直接表達訴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保障案件質量和效率,化解社會矛盾,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具有積極作用。

對此,需要完善檢察長接待制度。通過直面群眾,傾聽群眾對檢察工作的建議,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訴求登記備案,明確承辦部門和辦理期限,加強跟蹤督辦。探索公開聽證質詢制度。對于涉及重大、疑難案件的矛盾糾紛,特別是上訪人無理取鬧、纏訪纏訴的案件,由檢察機關組織,采取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社會各界人士和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參加公開的聽證和質詢,依靠社會力量和群眾輿論做好化解矛盾工作;并輔以心理咨詢輔助接訪制度。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干警先行接待來訪人,明確來訪人心理狀況和具體事由,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安撫其情緒。必要時,還可邀請經驗豐富的心理專家介入,為心理咨詢疏導提供專業支持和幫助。

(三)檢務公開制度

深化檢務公開,增強檢察工作透明度,關鍵是要與社會公眾建立起一種互動的反饋機制,使公眾不止是被動地“知情”,還能使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及時得到回應。所以,檢察院應堅持檢務發布制度。以檢務公報、檢務新聞發言人制度、檢察開放日、人事任免公開等方式,主動向公眾傳播有關檢察機關的組織、職權、工作方法和程序、有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內容。并建立檢務提供制度。在法律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向公眾提供檢察相關事務的行為,當依法有權獲取檢務公開的公眾提出獲取信息的請求時,檢察機關應及時予以回復,實現單向的宣告式檢務公開向雙向的互動型的檢務公開轉變。還需探索向檢務公開監督員報告制度。從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及其他服務對象中,聘請檢務公開監督員,自覺接受他們的監督,定期向他們通報工作情況,邀請他們視察檢務公開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此外,應構建檢務公開備案制度。在各級檢察機關執行檢務公開過程中,向各級人大常委會備案,以利于各級人大常委會對檢察機關推行檢務公開制度的監督?;谛畔⒒拥谋匾?,還應形成檢務資源共享及滾動發展制度。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有義務及時回復其他檢察機關及部門為履行職能而提出的檢務資源采集申請,提供申請部門需要的情況。

(四)社會矛盾評估預警制度

檢察機關在執法辦案過程中,排查收集各種社會矛盾隱患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和評估以后,對可能引發社會矛盾的因素進行歸納、論證,作出預測、警示,并采取相應的消除和防范措施。

做好評估預警,有利于從源頭上將可能導致社會沖突、危及社會穩定的不和諧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從這個角度出發,檢察院需完善評估預警組織制度。制定《社會矛盾評估預警制度實施方案》[1],明確預警責任,成立社會矛盾評估預警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協調解決評估預警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各部門確定一名評估預警工作聯絡員,負責及時收集、報送本部門預警信息,構建全院聯動的社會矛盾評估預警格局。并要堅持社會矛盾分析排查制度。通過不定期排查矛盾、接待來信來訪等多種渠道,對不穩定因素信息進行廣泛的收集整理,提前開展工作,做到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另需探索社會矛盾分級制度。在最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的不立案、不批準逮捕、不起訴、撤案、不予賠償等環節,加強與案件當事人的溝通。根據了解和掌握群眾利益訴求的輕重緩急,將社會矛盾評估案件劃分為特別重大等級、重大等級和一般等級來進行預警。

(五)涉檢輿情信息匯集分析制度

當前,媒體、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表達民情、暢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為行使法律監督職能的檢察機關,無可爭辯地成為輿情矛盾相對集中的部位,涉檢輿情[2]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檢察機關應把輿情作為傾聽群眾訴求的重要渠道,努力使涉檢輿情成為促進科學決策、改進檢察工作的助推力量。

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建立涉檢輿情采集制度。延伸輿情信息感知觸角,擴大輿情信息采集范圍。在社區街道的派駐檢察室設立輿情信息采集點,著重關注群眾反映的原始“情報”。強化涉檢輿情分析甄別制度。組建涉檢輿情評閱人員隊伍,加強分析研判涉檢輿情動向,從中發現具有傾向性、苗頭性、社會性的輿情信息,為領導參謀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完善涉檢輿情報送制度。實行定期上報與有事隨報相結合,重點對意識形態領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信息報送。運用內部網絡、輿情信息簡報等多種載體,宣傳群眾關心的各項政策法規,及時反饋、報告輿情信息調處情況。

二、健全群眾利益訴求協調處理機制

訴訟不是妥善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唯一有效方式。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具有明顯的不徹底性,有時還會加劇當事人之間的摩擦與不和,以致在新的層面和范圍釀成新的或潛在糾紛[3]。因此,圍繞群眾利益訴求,探索多元化的案件處理方式,適應不同主體、不同案件的不同利益訴求,成為檢察機關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

(一)辦案釋法說理制度

檢察機關執法辦案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處理法律問題的結論,關鍵是要提供一個能夠支持所獲結論的理由。檢察執法應更加依賴于說理、講理的權威作用,而不是簡單通過強調司法機關的地位來強化司法的權威作用。其中,所涉四項制度如下:完善信訪接待釋法說理制度。對群眾上訪、纏訪,要針對其利益訴求,解釋相關法律規定、辦理程序,并就遵守信訪紀律和信訪秩序進行解釋說明。堅持執法告知釋法說理制度。執法過程中應當說明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期限及注意事項等,并對受害單位或個人遭受的損害、損失,難以得到修復或挽回的原因做出說明和解釋。建立法律監督釋法說理制度。對作出不起訴、退回補充偵查、刑事不立案、不批準逮捕和不支持抗訴等決定時,應因案制宜,制作相應的說明書。探索跟蹤回訪釋法說理制度。對矛盾突出、利益關系復雜、當事人情緒激烈的案件進行跟蹤回訪,充分聽取被訪人的看法、訴求,給予解釋答復。對合理訴求,要予以重視,切實加以研究解決。

(二)刑事和解制度

探索刑事和解,對處理犯罪案件、調整訴訟模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作為一種以協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糾紛解決方式,刑事和解直接反映了案件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訴求,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話語權。但適用的時候,應明確適用范圍、設定程序規制、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以及刑事和解回轉及回轉后的權益,加強刑事和解的法律監督,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

(三)民事檢察息訴和解制度

民事檢察息訴和解工作,是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認為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裁判不符合抗訴(或建議再審)條件,但存有瑕疵或未能徹底解決紛爭的案件[1],當事人有和解誠意、存在和解因素,依據自愿、平等、合法的原則,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并予實際履行,使案件不再進入訴訟程序,從而快速有效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民事檢察息訴和解,有利于減少訴累,爭取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為此,檢察院正著力探索息訴和解群眾參與制度,選擇典型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件以及雙方當事人均在同一社區的、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深入基層社區,采取聘請轄區街道司法助理、人民調解員、社區內具有較高威望、較大影響力的群眾參與息訴和解。并嘗試建立息訴和解公開聽證制度,對疑難復雜的申訴案件,可以采取公開聽證的方式,公開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對案件的主要證據、雙方當事人的分歧意見進行質詢。

(四)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2],不僅有利于解決被害人家庭的實際生活困難,也是解決犯罪被害結果嚴重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的現實需要。為了更大程度上滿足被害人的利益訴求,有必要對現行的司法救助制度進行充實和完善??沙珜М斒氯藚⑴c制度。檢察機關對司法救助公開聽證,召集公安機關辦案人員、救助申請人、申請人所在街道、居委會相關人員參加,當場聽取意見,告知救助金的使用,并落實回訪制度,考察救助效果。建立被害人救助國家追償制度[3]。被害人若采用虛構、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救助金的,已騙領的救助金,應予追償。被害人若已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獲得賠償或已通過民事訴訟、保險公司等途徑獲得賠償的,已獲得的救助金應當予以扣減。犯罪人若具有賠償能力而已啟動救助程序,國家可以向犯罪人追償。探索救助聯動制度。檢察機關應加強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定期通報對確有困難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實施救助的情況,征詢意見和建議。

三、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聯合化解機制

社會矛盾的復雜性決定了矛盾不是依賴某個部門、某一機關一己之力就能徹底解決的?;馍鐣?,需要調動各種積極因素,采取聯合化解的方式。

(一)檢察機關內部聯動制度

強化上下聯動制度,上級院要加強對下級院工作的指導,幫助下級院解決具體問題,直接參與化解重大復雜矛盾糾紛,切實形成內部工作合力。這要求檢察院完善聯合息訴制度。成立由控申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組成的息訪息訴小組,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及時化解矛盾。推行原承辦人參與接訪制度。對案件辦理過程中引起的涉檢信訪,原承辦人必須到場釋疑解惑。建立聯合接訪制度。以街道檢察室為平臺,由檢察長或者分管檢察長組織公訴、偵監、民行等業務部門負責人每周固定半天時間到檢察室聯合接訪,現場解決群眾來訪問題。堅持定期聯席制度。建立檢察機關內部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和定期聯席制度,交流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經驗做法,整合矛盾排查調處的力量。

(二)檢察機關外部協作制度

建立群眾利益訴求情況通報制度,以便協作單位了解有關情況,有準備地應對群眾訴求,及早做好化解矛盾糾紛的準備。利用信訪申訴工作信息網絡系統,通過在縱向的檢察系統內部和橫向的市區級相關信訪單位網上接受和分流信訪申訴,實現信訪申訴情況的縱橫對接。加強信訪申訴案件轉辦、分流處理和息訴息訪聯動機制,檢察機關與其他政法機關、行政機關建立完善定期交流情況、共同解決疑難復雜問題的聯席會議,聯合調查、聯合聽證、共同答復,增強糾錯能力,形成解決涉法問題的合力。

四、化解群眾利益訴求配套保障機制

以群眾利益訴求為中心的矛盾化解機制,不單有表達、處理和聯合化解這些要素組成,還必須輔以相應的配套制度,以回應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

(一)群眾利益訴求反饋制度

為保證反饋的及時有效,檢察院應建立群眾來信來訪規范處理制度。對群眾來信堅持專人負責的工作制度,由專人專門負責拆閱群眾來信,并件件登記。檢察機關對來訪群眾反映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調查工作,并將調查的情況及時向來訪群眾反饋,征求他們對調查的意見。完善群眾利益訴求分類處理制度。及時對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匯總、篩選、分類、分析,把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轉化為工作整改的內容。對人民群眾重點關注的金融危機、世博安保、民生領域案件,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盡最大力度救濟民權、尊重民愿、解除民憂,實現案結事了。堅持群眾意見回復制度。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反映檢察機關在檢容風紀、接待態度、執法辦案、檢民關系、廉政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或建議,要及時給予回復。對于有價值的建議要認真研究,必要時邀請人民群眾參與討論,確保利益訴求得以有效實現。

(二)矛盾化解回訪制度

對矛盾當事人建立檔案,記錄矛盾發生的時間、地點、緣由、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處理結果等。在矛盾化解后的一段時間內,檢察機關承辦人要及時安排回訪,了解其思想狀況、生活現狀、對矛盾的化解是否滿意等,妥善處理遺留的其他問題,直到矛盾得到徹底解決?;卦L時發現當事人思想有所波動、行為有所反彈的,要通過做思想工作、心理輔導等方式,穩定當事人情緒,從源頭上遏止當事人纏訪鬧訪的苗頭?;卦L之后應做好回訪記錄,將回訪情況詳細記錄并收入矛盾當事人檔案。

(三)涉檢輿情應對制度

檢察機關應成立涉檢網絡輿情研判與處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執行涉檢輿情的研判與處置。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重視門戶網站的建立和維護,利用技術手段作為輔助工具對網絡輿情進行動態監測,并過濾、整合各種信息??稍趲追矫嫦鹿し颍航⑸鏅z輿情應急預警制度。加強輿情的預警和把握,由信息員對各大媒體進行定期、全面的搜索,及時開展涉檢輿情的監測、預警工作。建立涉檢網絡輿情逐級報告制度。制定詳細而周密的網絡輿情應急預案,將輿情劃分等級并建立相應的應急預警機制。強化涉檢輿情控制引導制度。加強正面引導,快速反應。對媒體關注甚至熱炒的有關敏感案件,可以通過新聞發布會、接受專訪等方式,第一時間做出解答。對重大輿情要適時跟蹤,及時公開事件調查、處置情況,不給濫加猜測留有空間。探索涉檢輿情協調互動制度。與黨委政府的信息、信訪等部門加強聯系,加強與公安網監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動,建立與權威報刊、電視以及網絡媒體的聯系平臺,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和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涉檢輿情處置評估制度。在網絡輿情趨于平穩后,根據輿情的發生、傳播和處置情況進行總結、梳理、反思,形成書面報告和建議,建立起有效的輿情處置評估機制,不斷提升檢察機關應對輿情接受監督、提高執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

(四)矛盾化解能力養成制度

內容可歸納如下:堅持基層掛職鍛煉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青年干警到街道、拆遷辦、基層信訪辦等矛盾多發的一線去掛職鍛煉,把養成與群眾打交道、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作為干警的一門必修課。完善結對幫帶制度。以“幫”解決社會矛盾,以“帶”培養矛盾化解隊伍。一方面,上級檢察機關尤其是職能部門要深入一線,為基層檢察院提供政策支持,提出化解矛盾的指導性意見;另一方面,檢察機關中化解矛盾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干警要積極幫帶年輕干警,在化解矛盾的實踐中指導年輕干警,讓年輕干警在具體實踐中學習處理矛盾的方法,為今后獨立化解矛盾積累經驗。探索聯合培訓制度。會同人民調解委員會、信訪辦、司法局等部門建立聯合培訓制度。養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社會矛盾,提高工作藝術和技巧,創新矛盾化解的工作方法,學會借助社會力量和專業力量進行調解,全面提升矛盾化解能力,綜合運用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開展矛盾化解工作。

數學研究矛盾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競爭的焦點在于對市場的快速響應和產品創新。為此,企業要研發出高性能的產品,需采用實現產品創新和快速設計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從而設計出高層次的新產品。TR IZ理論就是專門研究創造發明的理論。它是由蘇聯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 enrich S.A ltshuller)于1946年開始,動用了1500人/年,在經歷25年研究了世界各國250萬份高水平發明專利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創新方法。TR IZ主要用39個標準工程參數,40條發明原理、沖突矩陣和76個標準解等一整套的理論來解決各工程領域的創新問題[1]。

沖突矩陣法是TR IZ理論中最為設計者容易使用的方法。使用沖突矩陣時,一般通過Q FD對設計目標進行工程參數表描述,然后通過沖突矩陣表查詢解決問題的發明原理。物-場分析法一般在使用沖突矩陣法得不到合理解決方案時使用,其最終通過76個標準解實現問題求解。本文通過使用矛盾因素平衡分析,將物-場分析和沖突矩陣有機結合,提出解決問題新流程,并以實例進行分析設計。

1 物-場模型分析

1.1 物-場模型

物-場模型分析是TR IZ理論中一種重要的問題描述和分析工具,用以建立與已存在的系統或新技術系統問題相聯系的功能模型。就技術系統而言,最小的元素是執行單一功能的元素。所謂功能,是指系統的輸出與系統的輸入之間正常的、期望存在的關系,可表述為:

y—輸出;x1,x2,x3,…xn—輸入

輸入輸出之間的函數關系F就是功能。

阿奇舒勒通過對功能的研究,發現并總結出三條規律:

(1)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分解為3個基本元素(S1,S2,F);

(2)一個存在功能必定由著3個基本元素組成;

(3)將相互作用的3個基本元素進行有機組合將形成一個功能;

功能用一個三角形來進行模型化,三角形的下邊2個角是2個物質,上角是場(作用或效應)。物質可以是工件或工具,場是能量形式。通常,任何一個完整的系統功能,都可以用一個完整的物-場三角形進行模型化,即物-場模型,如圖1(a)所示。

參與相互作用的物質S1和S2可以是材料、工具、零件、人和環境。一般S1表示工件(功能作用體),S2表示工具(功能主體)。物質之間的場可以是機械能(M e)、熱能(Th)、化學能(Ch)、電能(E)、和磁能(M)。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各種可能性,其中最重要兩種為有益效應和有害效應,如圖1(b)所示。

1.2 物-場分析流程

利用物-場分析進行創新設計流程如圖2所示。依據物-場系統模型來分析并直接切入產生問題的原因,再依據問題原因針對工具或工件進行改善,從而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物-場分析阿奇舒勒提出了76個標準問題解,并分成五類。

(1)少量或不改變已有系統:13種標準解;

(2)改變已有系統:23種標準解;

(3)系統轉化:6種標準解;

(4)檢查與測量:17種標準解;

(5)簡化與改善策略:17種標準解;

2 矛盾因素平衡與矛盾矩陣

2.1 矛盾因素平衡法

創新過程中為了解決問題,經常發生矛盾因素,如圖3所示。當因素A改善系統中特定特性時,引致因素B造成系統另一工程特性的惡化,為了解決矛盾因素,通過引入控制參數C,將矛盾因素抑制或排除,使矛盾因素達到平衡,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2 矛盾矩陣

矛盾可分為技術上的矛盾與物理上的矛盾,在技術上的矛盾可使用TR IZ提供矛盾矩陣表,通過查詢矩陣表,利用表中提供的發明原理加以解決。而對于物理上的矛盾則使用分離原理進行解決。對于創新設計問題存在的矛盾因素,應利用39個標準工程參數對矛盾平衡分析中的矛盾因素進行準確的表述[3]。

2.3 矛盾平衡法求解流程

TR IZ理論對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有相應的求解方法,由于解決物理矛盾采用分離方法,其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在解決技術矛盾時,通過將技術矛盾轉換到物理矛盾,可以進一步將求解問題簡單化,結合物-場分析和矛盾平衡分析,可先采用物-場分析然后利用矛盾平衡法將問題簡化,結合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求解,進而求解問題,其求解過程如圖4所示。

3 實例

以柔性齒條設計為例。該齒條可應用于汽車及伸縮頂棚和滑動拉窗的滑動。傳統的齒輪齒條可以傳遞較大的力,但是由于齒條的剛性,在傳動時有較大的沖擊振動。欲設計的新齒條應能繞齒輪嚙合傳動,有微量的結構變形來緩沖振動,同時又需具有一定的強度,以便承受必要的負載。將齒條改為塑料材料,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但強度不足。

3.1 柔性齒條設計物-場分析

對柔性齒條物-場分析過程中指定S2工具為齒輪,指定S1工件為柔性齒條,確定場F為機械能,建立系統物-場模型如圖5(a)所示。由場FM e指向S2及S1的箭頭為相互作用。在S2與S1功能作用之間產生了傳遞動力的有效作用,但同時存在S1強度不足的有害作用。為了阻隔有害的作用,在S2和S1之間,引入新的物質來改進物場模型而形成新的物-場模型,如圖5(b)所示。通過物-場分析模型,得到解決方向為加強柔性齒條結構。

3.2 柔性齒條矛盾因素平衡分析

柔性齒條具有柔軟性轉,可繞齒輪嚙合傳動,但如果強度不夠,易造成傳動脫離,因此要求齒條具有柔軟形狀又具備強度,如圖6所示。

從矛盾平衡圖中可以了解A與B相互矛盾,即柔軟形狀和強度之間的矛盾,所以考慮加強柔性齒條結構的控制參數C,通過C參數加強強度結構,得到解決的方向及采用的發明原理。

3.3 柔性齒條矛盾矩陣求解

根據矛盾因素平衡分析,可將系統的柔性齒條性轉,可繞齒輪嚙合傳動,對應于39個工程參數的改善參數12.“形狀”;柔性形狀不具備強度,對應于39個工程參數的惡化參數為14.“強度”。利用矛盾矩陣,查表如表1所示。

矛盾矩陣所對應的建議解決方案有,30.柔性外殼和薄膜,14.曲面化原理,10.預先作用原理,40.復合材料四種建議發明原理。通過對這四種發明原理進一步分析,采用發明原理40.復合,在柔性齒條內鑲嵌帶狀金屬強化結構,如圖7所示。

4 結論

TR IZ作為技術創新設計的理論工具,為設計者在設計中提供了一系列創新設計方法。物-場分析法是標準問題的最有效的求解方法,矛盾矩陣法是TR IZ理論中最為設計者容易掌握的方法。通過引入矛盾平衡分析法,將物-場分析法和矛盾矩陣法綜合應用,能進一步提高設計效率。采用矛盾平衡分析法也為設計者在使用TR IZ理論進行創新設計時,提供了新的解決問題途徑。

摘要:物-場分析法和沖突矩陣法是應用TRIZ理論解決創新問題常用的兩種方法,物-場分析法一般通過標準解法得到問題求解方向。采用引入控制參數對物-場分析結果進行矛盾平衡分析,進而將矛盾因素轉換為標準工程參數矛盾。最后利用沖突矩陣對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分別求解。并以實例進行應用驗證。

關鍵詞: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物-場分析,矛盾平衡分析,沖突矩陣

參考文獻

[1]楊清亮.發明是這樣誕生的:TRIZ理論全接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張付英,徐燕申,沈浩等.基于物場分析的伺服液壓缸設計研究.[J].液壓與氣動,2003,2:23-25.

[3]高長青,黃克正,張勇.TRIZ理論中問題解決工具的比較與應用[J].機械設計與研究,2006,22(1):13-15.

[4]呂桂志,任工昌.基于功能分析TRIZ中理想解的建模[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9,4:41-43.

[5]V.Kosse.Some Limitations of TRIZ Tools and Possible Ways of Improvement[J],Conceptual and Innovative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ASME,DE-Vol.103,111-115,1999.

[6]物-場分析及其演變形式—TOP功能分析[J].工程設計學報,2009,6:161-165.

上一篇:科學技術創新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物理教學模式改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