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道德論文范文

2023-09-16

道德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現如今我國在學校道德教育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生活與傳統道德教育不一致。為了更好地處理學校道德教育出現的問題,需要學校盡快將道德教育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在對道德教育回歸現實生活遇到的阻礙和產生這些阻礙的原因進行分析后,分析有關部門對該問題是如何處理的并給出指導性意見,以期使學校道德教育盡快回歸到現實道德生活中。

關鍵詞 道德生活  學校  德育  方向

長期以來學校道德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使得當今學校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嚴重脫離,因此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對更多新的挑戰:學校道德教育太過于理想化和教條主義,與現實道德生活中的要求相背離,這種教育方式會使部分學生產生表里不一、道德素質低下、道德品質不高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對道德教育理念進行改革,使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使學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只有努力縮小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和現實生活的差距,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為社會認可的有道德品質的人。

一、道德生活的基本特點

1.道德生活的統一性

人們生活處處與道德相關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與人有關的生活都與道德緊密相連。人類生活具有整體性,整體性生活首先需要有一種恰當的整體性道德教育,并且該教育要關注的不是縱橫切割出來的具體的小局部生活,而是人的基本的、統一的生活。人作為生物鏈的最高層,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整體。人類只有將理智和情感整體投入到生活中,顯示人性完整的東西才是真正的道德生活。

2.道德生活的自主性

人類天生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識,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意味著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和核心是具有自主性,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都是個人自主創建的,是自由的不受別人約束和強迫的生活。道德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要構成部分,道德生活原本是人類自覺自主的活動,是個體思想中自愿選擇的生活,所以帶有自主性。

3.道德生活的現實意義

人類既有現實世界又有理想世界,二者共同組成有機統一的表現形式,即現實與理想相聯結的世界即生活。人們生活的主要目的即對理想的追尋和不斷創造,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和贏得突破。真正的道德生活是引導人類建立美好的家園,過自己想過的幸福生活,而其本質就是讓人們過自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在人類活動范圍之內來尋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打造自己的未來以追求理想的生活。道德教育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世界中去感悟、體會、創建有意義的生活,才能最終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二、學校德育須要改進的內容

1.不能只關注道德形式教育

現如今,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程都太過于形式化、教條化,幾乎與時代脫軌。道德問題應該是一個特別嚴肅的問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自身的體會。近年來,我國的道德教育形式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在課堂上教師只是滔滔不絕地講書本上的道德知識并向學生傳授,學生只是在課堂上當了個聽眾卻不會付諸行動,這樣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真的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做不僅會使學生逐漸對課堂道德教育失去興趣,還會使他們誤解了道德教育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意義。

2.缺乏可用的資源,須多開發德育生活資源

道德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引起了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我國可用的道德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從生活出發,多開發和利用生活道德教育課程資源。雖然,最近幾年我國道德教育課程也在努力改進,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進步,但是縱觀課程整體,改進的還不完善,我國在關于生活道德教育課程資源的分配、管理及利用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在家庭教育和社會層面。

3.生活道德評價須糾正其片面性

為了實現生活道德教育目標,需要教師提高生活道德教育質量,學生監督并定期對生活道德教育課程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結果進行改進,以更好地完成必要的道德教育工作,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學生。但在我國大部分學校的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評價的功能并沒有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學校一直把校規和學生學習成績作為生活道德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沒有認識到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質,片面地根據學校規則進行評價,如果想要在生活道德教育課程改革中做出成績,就須要改變觀念,重新制定生活道德教育評價標準。

三、學校德育教育難回歸到生活中的原因

1.學校教育帶有嚴重的功利性

隨著國家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會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一直以來都把學校的升學率放在首位,家長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孩子送入高升學率的學校,而學校更是迎合家長和學生這個需求,在安排教學時只注重提高升學率,采取各種措施以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從初三到高中時期,所有的課程幾乎都跟升學或高考密切關聯,在課程表中幾乎看不到培養學生情操的音樂、體育、道德等科目。

2.被傳統教條主義影響

雖然教育部早已開始實施課改,但仍然難以快速改變這么多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因此仍須繼續努力?,F在大部分教師仍然按以前形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沒有把德育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因此學校道德教育真正生活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沒能真正認識德育教學

學校和教師只是遵循教材,對道德教育沒有實質性的了解,他們的認識只是局限在表面,有些教師本身對學校道德教育就有歧視。大部分教師考慮的是自身利益,為滿足家長,想盡各種辦法幫學生提升成績,對課改模式熟視無睹。而且,學校沒有把道德教育列入教師的最終考核中,使教師不關注道德教育。他們普遍認為道德教育教學跟自己的最終考核不太相關,也帶不來多大的利益,因此沒有必要在道德教育上投入精力。一直以來提倡高分才是王道的教學觀念與我們要實施的道德教育回歸生活的計劃不符,學校的應試教育一直沒有徹底改變,因此必須徹底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

四、德育教學由知識化轉向生活化是必然趨勢

1.學校德育生活化是必然要求

道德知識需要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世界中獲得,還需要情感、動力、行為的積極配合。但是學校道德教育不與現實生活和世界接觸,只是簡單地說教理論,無法把純道德知識變成有生命活力的使學生真正被吸引的有道德情感、有價值的課程,因此學校道德教育必須改革。而把學校道德教育生活化會使學校德育的缺點一并暴露在外,這樣難免會造成人們對學校的不滿。只有從現實生活和世界出發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把學校的道德概念、道德理念、道德學習等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從道德實踐中體會其意義,才能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理論真正融為一體,使學校道德教育發揮作用。

2.學校德育生活化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從生活與德育兩者的關系分析可得,學校德育最終回歸現實生活世界不是簡單的實驗假設,而是德育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下,學校德育只是提出要遵循的社會價值,把道德理念、道德學習等作為學生學習的德育目標,這些很難促進學生個體價值的體現和最終的成長,反而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逆反情緒、抵觸心理,甚至不愿意上課。學校教學只是把道德教育看成簡單的教育課程或知識教學,容易使學生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認知產生脫節。學校德育環境中,本來可以活靈活現的道德教育卻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純理論教學課程,學生學不到完整的道德情感,得不到真正的道德體驗,最終會導致學生缺乏道德情感。因此學校應當采取積極措施,快速將德育轉向生活化,只有把德育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習得道德的真諦,使學校德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五、學校德育轉向生活化的必要方法

1.制度改革

(1)管理制度須要改革

學校之所以制定管理制度,主要目的是讓學校道德教育快速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學校的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后,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想辦法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之前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靠強制管理的方式達到管理目標。然而,之前傳統的強制性管理模式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強制性管理容易造成學生的不滿和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改變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一定要重視激發型管理,要讓全體教職工提高工作責任心,并從激發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出發去培養他們。

(2)道德教育評價制度須要改革

生活道德教育評價對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但必須保證評價制度的公平公正,需要把評價因素都考慮到。將這種生活道德教育評價制度應用于學校道德教育評價制度中,并根據評價情況對教師實行獎懲政策,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因此道德教育評價一定要列入每位教師的最終考核中,而且評價因素一定要包括德育教師的道德品質,不能只關注教學效果。

2.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也要實踐于生活

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教學,還需要學生親身體會其中的某些情感因素。每上完一節德育教學課程,若是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那種情感,那么說明他們對課程的感受度不深,也不會把它靈活運用到生活之中。如果說德育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就和沒有進行道德教育一樣。所以,德育一定要改變教學策略,不能只是老式的知識教學形式,要知道教育和德育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最終也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和道德有關的事情,因此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與他們的道德生活相關,只有從生活點滴中真正體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將道德理論知識與實踐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3.把現實生活作為德育的教育基地

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因此他們不愿坐在課堂上聽這些枯燥無味的道德知識和理念,而且對這種死記硬背的學校德育產生了不滿甚至反感。所以,學校道德教育應當根據時代需要,改變教育模式,對過去的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主動將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接軌。把現實生活和世界當做學校德育的教育實驗基地,將德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在復雜多樣的生活環境、五花八門的道德問題中學到更多并靈活運用。同時德育環境也需要優化,要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為道德教育生活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4.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學校德育的最終目標

(1)應有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標

新型道德教育一定要改變傳統觀念,并把現實生活當成德育目標,定期開展德育活動把學生融入集體或社會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學校德育課程,以更好地教育學生。

(2)應有生活化的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生活化要想改變傳統的道德觀念,必須以學生的內心思想、道德素質、日常生活等作為出發點制定生活化教育課程,還要教育學生具有正確的消費觀、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在生活消費上,教師應當對學生崇拜潮流、追星、愛品牌這些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擁有正確的生活消費觀。對學生自私任性、冷漠少語、沒有愛心等問題,學校應加強德育,引導學生樹立自律、自立、自強的生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實踐中教育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3)應該創造德育生活化的方法

以前純理論的學校德育理念下,教師很難將道德知識和理念真正讓學生用在生活中。因此,需要用新的方法來開展德育,可以通過引入社會真實的情境案例,模擬演練等方式進行教學,并時常舉辦辯論、演講、道德征文等情境德育,讓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活動以拓展德育實踐,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身邊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以培養他們內心的道德信仰和自覺性,從而更好地面對學校甚至社會生活中的德育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芳明.學校道德教育向現實道德生活世界的回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6).

[2] 楊洪續,賈淑玲.學校德育由知識化向生活化的轉向[J].教育觀察,2018,7(04).

[3] 王曉紅.回歸道德生活的學校德育[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3).

[作者:李德臣(1968-),男,河北承德人,承德醫學院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陳國慶】

道德論文范文第2篇

一、災難教育的意義

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無法回避的現象,對于災難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興衰?!皣H減輕自然災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庇行У臑碾y教育(dissaster education)能減輕災難對人類損害的程度,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充分調動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優化生存環境的自覺性和熱情;同時災難教育也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防災避災的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意識,提升其道德情懷。

中國是世界上災害多發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我國開展災難教育具有無比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與美日等國家相比,我國學校災難教育的開展明顯滯后,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提醒我們:災難教育要從學校教育抓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災難教育勢在必行。

二、我國中小學災難教育存在的問題

1、災難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統性

古人云“災異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誠素有其備,雖甚災不足為憂也?!睘碾y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災難降臨時僅靠“急中生智”與“隨機應變”的自我保護是遠遠不夠的,要做到“誠素有其備”,系統的、規范的常態化災難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國目前的中小學災難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統性,災難教育完全被邊緣化,沒被納入素質教育范疇,一些學校甚至把災難教育看作是影響升學率的“包袱”,教師在課時上偷工減料,授課中“蜻蜒點水”,少數學校的災難教育活動僅僅是為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應景之作。

汶川大地震中,安縣桑棗中學2200多名師生在地震中卻無一傷亡,被世人譽為“桑棗奇跡”。這一奇跡源于該校制度化、系統化的災難教育。自2005年起,桑棗中學每學期都要組織全體師生進行一次突發事件安全疏散演習,演習預案的制定具體細致、周到全面,疏散演習中各班撤離的順序,逃生的速度、路線,教師的站位甚至指揮口令內容均有明確規定。經過三年的演練,災難教育內容通過行為細節的反復演練形成了每個學生的行為能力。當大地震發生時,全校師生僅用了1分36秒的時間,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場上。

2、災難教育技術落后,“重知輕練”

災難教育開展比較成熟的歐美、日本等國家非常注重災難教育的技術手段,注重災難教育的多樣性、創新性和科技性。我國災難教育的開展相對緩慢,多數還是停留在“課堂提醒、壁報展覽”等這些老套的形式中,缺乏創新和技術含量。在課堂上,教師的災難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照本宣科,缺乏最基本的課堂師生互動。

災難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要把各項教育措施落實到每個學生個人層面。災難教育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知識和信息,還要鼓勵學生自我教育,了解災害危險性,收集減災情報,增強災害意識,并躬身實踐,掌握一定的應對災難問題的實際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我國現行的學科教學主要關注學生認知目標的達成。注重對系統學科知識的掌握,忽視應對災難的技能訓練,沒有學以致用,“重知輕練”的現象依舊突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天津、山東、福建、河南、吉林、陜西、甘肅、四川等8省市學校災難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6640份,訪談1176人,38.1%的教師報告學校從未開展過災害預防演習活動;55.6%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災害預防演習。

3、災難教育缺乏學科整合,災難教育雷同化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中關于災害的知識點,都是散見于各科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孤立的、割裂的、缺乏有機的聯系;學校各分支學科也是在自己的學科領域中授課,學科之間缺少必要的整合性,沒有形成體系。

學校災難教育也是千篇一律地圍繞地震、火災等開展,災難教育的雷同化現象突出,甚至媒體對學校災難教育的宣傳報道,見得最多的也是學生在模擬火災中逃生等少數幾個鏡頭。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種類多,因此,災難教育既要注重共性,又要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災難教育。比如我國西南地區,這里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同時地質災害具有綜合性、衍生性與連鎖性的特點,因此這些區域的中小學災難教育方案要突出本地域特色。

4、把災難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

著名教育學家袁振國說過:“教育的過程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過程?!蓖ㄟ^災難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內涵,懂得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很多教師認為災難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災難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在災難來臨時保護生命,及時逃生。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學校把災難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這顯然不是災難教育的全部,是對災難教育的歪曲。

5、災難教育的研究滯后,師資培訓薄弱

筆者在中國知網和維普網上分別以“災難教育””為題名或關鍵詞,對近20年間與災難教育有關的研究論文進行檢索,發現有關災難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僅有十幾篇??梢钥闯?,我國對災難教育尚未予以足夠重視。災難教育理論研究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中小學災難教育的有效開展。

另外,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中小學災難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此相關的教材開發、師資培訓等明顯滯后于我國災難教育的現實需要,特別是災難教育教師的缺乏、教師缺乏培訓等成為制約我國學校災難教育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我國的縣鎮和農村中小學校,教師普遍缺乏災難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三、我國中小學災難教育的解決對策

1、建立學校災難教育的長效機制

災難教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災難教育應該成為持之以恒的常識教育。學校應制定災難教育的教學目標、指導綱要以及學校災害防救計劃。同時,建立正確的災難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以保證災難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校的各種災害演習模擬,應將其作為一項制度來實施。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曾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學校組織學生和家長收看央視經濟頻道9月1日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節目,倡議全國的中小學學生每年每學期都進行應急避險教育。這種倡議性的通知。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力,在實踐中很容易打折扣。國家應將“倡議內容”以法規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把災難教育的開展情況納入學校教學和對領導的考核范圍,并加強對中小學災難教育的監督力度。

2、災難教育要注重創新性與實踐性

東南亞海嘯災難發生幾個月后,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布了一款游戲名為“糧食部隊”(Food Force)的視頻游戲,游戲背景是名為Sheylan的虛擬島,此地受到干旱災

難和戰爭破壞,數萬居民無家可歸,迫切需要食品。游戲教育孩子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機中應對分發食物的挑戰。這是聯合國組織首次發布的人道主義主題視頻游戲,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災難教育應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育,如教師編輯災害演示多媒體軟件、組織學生編寫專題黑板報、觀看災難題材電影、寫觀后感、參觀災害遺址、參加校外防災演習活動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災害教育有著深刻的實踐性和仿真體驗性,應改變過分注重認知目標達成的現狀,強化學練結合,學以致用。學校應定期開展緊急疏散、災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訓練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不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演練計劃和保障措施,并及時對演練活動暴露出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練預案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整合學科資源。加強校本課程開發

災難教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災害教育,應將災難教育融合到課程計劃和教學中,滲透到相應學科的適當章節中。比如物理課中的《重力》教學,可以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災減災教學,《慣性》教學中,可以加入車輛駕駛安全相關的內容教學;另外,還可以通過版本優化來組織災難教育素材,單以小學語文授課為例,目前,人教版、北師大版、上海版、蘇教版等多種小語版本并行,其中關于災難的課文大多不疊合,多個版本優勢互補,能更豐富地、多層次地展示災難教育的內容。

根據我國地域遼闊,災害頻發且地域性明顯的特點。學校應加強災難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根據學校周邊存在的各種災害和危險,編輯具有鄉土特色的災難教育教材。在韓國,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師研究會,他們定期召開研討會,組織災難教育教師就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等進行切磋交流。

4、在災難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生命與人生問題的教育,其主要內容是幫助青少年重建對生命的神圣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協調好生命與生活的關系,正確處理現實中的一些問題。上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面向二十世紀的教育發展趨勢一文中就指出:教會學生生存,災害危機意識教育是教育學生學會生存的基礎性教育工作。在災難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是災難教育的應有之義。教師在災難教育中應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從小知曉生命的可貴、意義和價值,懂得如何熱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其次。災難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災害哲學意識、災害心理意識、災害思想意識,還可以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責任感、正義感,團隊精神與愛國心。每一次災難都是一堂道德教育課,教師應善于從災難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引導學生感悟真善美和災難中展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像溫家寶總理多次提到的多難興邦,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道德教育的活材料。

5、加強災難教育研究,提升教師災難教育素養

學校災難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災難教育理論研究的支持,為促進我國災難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國家應全面調研和分析我國學校災難教育培訓的現狀與問題,研究有關法規政策和“發展瓶頸”,規范和完善相應的學校災難教育制度。針對目前災難教育研究不足的現狀,舉辦國家級、省級等不同級別的災難教育研討會、設立各級災難教育研究會,在相關學術雜志中開始災難教育專欄等都是積極可行的舉措。

災害教育課程目標能否實現,最終要落實在教師身上,取決于教師的災害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國家應該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根據我國的國情,在大學中開設災難教育專業,為國家培養急需的災難教育人才;同時,對學校中的災難教育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并將培訓內容納入教師的評價體系和學校領導的考核范疇。

責任編輯:孫曉雯

道德論文范文第3篇

在道德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問題上,康德和孟子都肯定道德價值的絕對性與人格尊嚴。在道德與幸福的問題上,康德與孟子都認為道德與幸福是對立的,但是康德通過“至善”來解決道德與幸福的對立,而孟子堅持儒家重義輕利的倫理精神,在道德上并不肯定追求個人利益或幸福的行為,并未自覺反思道德與幸福何以能統一的問題。在理性與情感的問題上,康德的道德體系是一個理性與情感二分的義理架構,而孟子的道德體系是一個理性與情感合一的義理架構??档聦Φ赖路▌t的“敬重感”并不同于孟子對道德法則的“愉悅感”。

[關鍵詞]康德;孟子;倫理思想;道德

蔣九愚(1972—),男,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與中西哲學比較;占林光(1975—),男,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哲學比較。(江西南昌330022)

康德(1724—1804)是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他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和《實踐理性批判》兩書所闡述的道德哲學、倫理智慧,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影響深遠。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顯赫,被尊為“亞圣”??档屡c孟子代表中、西兩大不同的哲學系統,有著各自的思想傳統、思考方法和問題探討的重點。盡管康德與孟子分屬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系統,探討領域在很多方面存在明顯分歧,但是他們在道德問題上的探討卻有著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見解。若對此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思考中、西哲學的異同和會通問題。

道德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問題是倫理學,尤其是康德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档抡J為在一切價值中,惟有道德價值是最高的、最尊貴的,非其他任何價值如智慧、勇敢、健康、財富、榮譽等所能比擬??档抡f:“在世界之中,一般的,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設想一個無條件善的東西。理解、明智、判斷力等,或者說那些精神上的才能、勇敢、果斷、忍耐等,或者說那些性格上的素質,毫無疑問,從很多方面看是善的并且令人稱羨。然而,他們也可能是極大的惡,非常有害,如若那使用這些自然稟賦,其固有屬性稱為品質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話?!盵1](P8)善良意志即道德價值,是一種超越一切條件的無條件的善、絕對的善,它之所以善,是因為善本身??档抡f:“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來看,它自為地就是無比高貴。任何為了滿足一種愛好而產生的東西,甚至所有愛好的總和,都不能望其項背?!盵1](P9)善良意志具有絕對的價值,而不只是相對的價值。道德價值的絕對性,在邏輯命題上表現為一種定言命令而不是假言命令。道德價值的絕對性,決定了道德價值的主體(人格)必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即人格尊嚴。人格尊嚴是建立在無條件基礎上的一種絕對價值,“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以代替它”[1](P53),它與建立在人的愛好、需要基礎上的市場價值以及滿足人的審美趣味的欣賞價值不一樣??档抡f:“和人們的普遍愛好以及需要有關的東西,具有市場價值;不以需要為前提,而與某種情趣相適應,滿足我們趣味的無目的活動的東西,具有欣賞價值,只有那種構成事物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條件的東西,不但具有相對價值,而且具有尊嚴?!?[1](P53-54)作為有理性存在的人,只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道德就是一個有理性東西能夠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條件,因為只有通過道德,他才能成為目的王國的一個立法成員。于是,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盵1](P54)

孟子在倫理學上與康德一樣同屬于理性主義倫理學,肯定道德價值的絕對性。孟子認為所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這種心的存在和發出是無條件的?!叭私杂胁蝗倘酥??!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盵2](公孫丑上)在孟子看來,人的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的發動,完全是因為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自身的絕對命令,并不是由于外在的原因。惻隱之心本身是絕對目的,并不是獲取其他相對目的的手段。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道德的主體,先天地內在于人心之中。

孟子對“天爵”和“人爵”的區別,更是凸顯了人的道德價值、人格尊嚴的絕對意義和無比崇高。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2](告子上)又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2](告子上)人爵指社會政治地位,人有此地位,愈顯尊貴。但是政治上的爵位是由居上位者所賜予,其價值由賜予者所決定,故是相對的。人爵所顯示的價值并非是絕對價值(良貴),因為其價值由他人所決定并不是由自己所決定。絕對價值只能由自己創造、自己決定,而這只能是通過道德實踐(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加諸自己的道德尊嚴,此即“天爵”。孟子繼承了孔子“君子義以為上”[3](陽貨)的道德絕對主義傳統,把仁義道德看做是人最高尚的價值和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如孟子所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盵2](公孫丑上)

道德與幸福的關系不僅是倫理學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康德倫理學非常重視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档抡J為道德與幸福是對立的,道德屬于純粹的形式法則,而幸福屬于質料的“經驗原則”??档抡f:“那些經驗原則,不論在哪里,都不適于作道德規律的基礎?!盵1](P62)道德法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是普遍的、必然的,而作為幸?;A的“經驗原則”卻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特殊的、或然的,我們不能“完全抹殺了兩者的特別區別”。由于道德法則是純粹形式的、普遍必然的,它必然排除一切感性原則或幸福原則。幸福原則是建立在個人的感性經驗上,而個人的感性經驗是極其變化不定的,無法保證道德法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幸福只能是個人的主觀的道德準則,卻未必能成為普遍立法的道德法則。

在康德看來,道德與幸福的二元對立源于人是感性和理性的雙重存在?!白鳛橹允澜绲囊粋€成員,我的行動和純粹意志的自律原則完全一致,而作為感覺世界的一個部分,我又必須認為自己的行動是和欲望、愛好等自然規律完全符合的,是和自然的他律性相符合的。我作為知性世界成員的活動,以道德的最高原則為基礎,我作為感覺世界成員的活動則以幸福原則為依據?!?[1](P77-78)人作為感性的存在者,自然會追求包括榮譽、權力、財富、健康在內的幸福,服從欲望和愛好的自然規律,受因果必然性支配,是不自由的。同時,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以服從絕對命令為原則,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不受自然和經驗的影響,因而是自由的??档码m然突出了道德與幸福的“特別區別”及其對立,但是同時也強調“獲得幸福必然是每個有理性但卻有限的存在者的要求,因而也是他的欲求能力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規定根據”[4](P30)??档驴隙诵腋4嬖诘谋厝粌r值,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自然事實。

在道德與幸福的關系上,孟子與康德有相似之處。上面我們談到了,孟子嚴格區別了天爵與人爵的關系,天爵相當于康德的道德原則,人爵相當于康德的幸福原則。在孟子那里,道德原則與幸福原則是對立的,因為它們分屬于人的不同層面。孟子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盵2](盡心下)從人的感性存在來看,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是人類自然生命之必有,屬于感性世界,服從的是自然規律;但是從人的理性存在來看,人的感性欲求雖然是自然的“性也”,但是“君子不謂性”?!熬印贝淼氖侨说睦硇源嬖?所服從的是超越感性的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原則,而道德原則是道德主體的一種自覺、自我主宰的必然性,即自律、自由,而不是外在于主體、無法把握的盲目的必然性(“命”),即他律、必然。道德原則是道德主體自我立法、自我遵守,當然不能稱之為“命”,所以“君子不謂命也”。雖然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是人類感性生命所必須,但是它不能彰顯人之生命的本質和尊貴。就幸福原則而言,人和動物并無根本區別,都屬于同一層次的自然存在,服從的是自然因果律,毫無自由可言。但是就道德原則而言,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非常明顯,動物無法超越自己的感性存在,而人卻有理性能力去超越自己的感性制約,從因果必然性走向道德自由。

在康德那里,道德與幸福是對立的,并構成了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但是康德通過“至善”來解決道德與幸福的對立,實現善的完滿性??档峦ㄟ^深刻的分析論證,認為要實現“至善”,必須懸設自由意志、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孟子雖然也象康德一樣,強調道德與幸福的對立,但是孟子沒有提出“至善”的概念去實現道德與幸福的統一。在孟子倫理學中,孟子并未自覺反思道德與幸福何以能統一的問題。孟子在義(道德)、利(幸福)之間卻極力主張“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2](梁惠王)。孟子續承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3](里仁)之重義輕利的儒家倫理精神,在道德上并不肯定追求個人利益或幸福的行為,把追求個人幸福的人貶斥為“小人”。這為康德倫理學所反對,因為“幸福原則與德性原則的這一區別并不因此就立刻是雙方的對立,純粹實踐理性并不要求人們應當放棄對幸福的權利……照顧自己的幸福甚至也可以是義務”[4](P127)。

道德法則與情感(愛好)關系是康德倫理學中一個基本問題??档抡J為道德法則是純粹形式的,排除任何質料。道德法則只能由主體來提供,而不能由客觀對象來決定??档抡f:“道德律是純粹意志的惟一的規定根據。但由于這一法則只是形式上的(也就是只要求準則的形式是普遍立法的),所以它作為規定根據就抽掉了一切質料,因而抽掉了一切意志客體?!盵4](P150)在康德看來,道德律或道德法則的根據是純粹的自由意志或實踐理性本身,而不是自由意志的全部對象,哪怕是“至善”也不能成為道德律的客觀根據。

由于道德法則是理性法則、形式原則,這不僅要排除幸福原則,而且也要排除情感原則??档虏粌H要排除對“物”的愛好、情感,甚至連對道德法則的愛好、情感也必須排除,以維護道德法則的純粹性和絕對必然性,因為一切情感都是感性的、質料的,而道德法則是理性的、形式的。在康德看來,“愛好是變易的”,“愛好是盲目的和奴性的,不論它是否具有好的性質,而理性當事情取決于德性時不僅必須扮演愛好的監護人,而且必須不考慮愛好而作為純粹實踐理性完全只操心它自己的利益。甚至同情的情感和貼心的關懷的情感,如果先行于考慮什么是義務而成為規定根據的話,對于善于思維的人來說本身也是累贅”[4](P162)。在康德那里,形式與質料、理性與情感是二元對立的,理性是情感的“監護人”,情感是理性的“累贅”。道德法則對人來說,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是一種“強迫”,而不是喜歡不喜歡的情感問題??档抡f:“對于人和一切被創造的理性存在者來說,道德的必然性都是強迫,即責任,而任何建立于其上的行動都必須被表現為義務,而不是被表現為已被我們自己所喜愛或可能被我們自己所喜愛的做法?!?[4](P112)但是像康德這樣,“排除掉道德的一切感情因素之后,也就無力再將道德融入實踐當中(以使道德可在實踐中展現其必然性)”[5](P30)。

在康德那里,道德主體是自由意志,即純粹實踐理性本身。一切情感(包括道德情感、愛、同情等)均被排除在道德主體之外??档碌牡赖轮黧w性之架構是一個理性與情感二分的義理架構,是義務與愛好二分的架構。人既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同時也是個感性的存在,而一切情感、愛好都屬于感性的存在。既然感性自我與理性自我永遠處于一種對立緊張狀態,則道德的動機只能是對道德法則的敬畏,而并不是對“義務的愛好”??档抡J為,惟有以無限存在者的意志才能超越感性與理性的緊張關系,這種意志就是“神圣意志”或上帝的意志,而神圣意志是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的理想,因為人始終是有限的存在。

與康德相反,孟子主張道德情感與實踐理性的合一。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盵2](公孫丑上)又云:“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盵2](告子上)朱熹對此解釋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笨梢哉f,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心”是一種道德情感,仁、義、禮、智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德法則(“性”)。在孟子那里,道德法則與道德情感實際上是一回事,心性合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盵2](盡心上)孟子所說的道德情感不同于康德所批評的“病態情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純感性意義上的情感。正如法國學者于連所說,“羞惡或憐憫等反應都是作為人的一種自然趨向而被體驗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將它們簡單化地看成是感性意識的愛憎(不能列之為康德所謂的‘病態’現象,視之在本質上與道德毫不相干,甚至會對道德構成威脅,因為它聽命于快感而不是以道德律令來控制個人意志)。這些反應是超越于傳統的‘理性’與‘情感’的二元對立之上的?!盵5](P36)

孟子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2](告子上),這繼承了孔子“好德如好色”[3](子罕)的思想,即贊同對道德法則的“愛好”,這完全是康德所反對的?!袄?、義之悅我心”中的“悅”,是對道德法則產生的一種愉快的情感??档嘛@然排除了這種對道德法則的好惡情感,道德法則是建立在純粹的實踐理性基礎之上,是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道德法則是絕對命令,命令就意味著克服欲望的“自我強制”,不但不是快樂的,反而伴隨著痛苦的情感,因為“道德律作為意志的規定根據,由于它損害著我們的一切愛好,而必然會導致一種可以被稱之為痛苦的情感”[4](P100)。人是感性與理性的有限存在者,由于感性的自然規律的必然制約,人不可能在履行道德義務時有一種完全愉悅的道德情感。在康德看來,能悅理義之心的只能是無限者的神圣意志,而不是人的自由意志?!叭祟惛静豢赡芟碛盟^的智的直覺;對康德來說,只有上帝的無法(為吾人)理解的認知方式這一觀念可以被描述為智的直覺?!盵6](P138)對于作為被造物的人來說,由于不具有神圣意志或智的直覺,因而永遠無法完全樂意地去執行一切道德律則。人類若自以為具有“神圣意志”或“智的直覺”(智性直觀)的話,那將“迷失在狂熱的、與自我認識完全相矛盾的神智學的夢囈之中”[4](P168)??档路裾J人有智的直覺,而孟子認為人有智的直覺。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儒者承認人可有智的直覺,這即展開了儒者之所以異于康德處”[7]。

在康德那里,道德的根基或道德的動因是自由意志,而不是愛好、情感或其他效果。當然,康德在考慮道德行為的動機時,卻保留了對道德律則的“敬重感”,表現出試圖溝通理性與情感的傾向,這是康德道德哲學二元論之調和的一種表現。但是“敬重感”這種道德情感是排除一切情感、愛好的“情感”,“僅僅是由理性引起的。它并不用來評判行動,也根本不用來建立起客觀的德性法則本身,而只是用作動機,以便使德性法則自身成為準則?!盵4](P104)這種敬重感屬于感性的道德動機,是道德行為發生的主觀依據或主觀準則,而不是道德行為的客觀依據或客觀法則。孟子說“仁、義、禮、智根于心”,道德的基礎或動因是“本心”,把道德本心“用來建立起客觀的德性法則本身”,即把道德情感作為仁、義、禮、智之道德法則的客觀依據,這是因為孟子的倫理思路是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是一體的、道德形式與道德質料是合一的。很明顯,孟子與康德在道德思路上或倫理思想體系上存在明顯的歧異。在表現形式上,雖然康德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道德情感,但是康德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感”決不同于孟子“理、義之悅我心”的道德“愉悅感”,因為敬重感“這種情感作為對法則的服從,即作為命令(它對于受到感性刺激的主體宣告了強制),并不包含任何愉快,而是在這方面毋寧說于自身中包含了對行動的不愉快?!盵4](P110)

[參考文獻]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孟子[M].

[3]論語[M].

[4](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法)弗朗索瓦•于連.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M].宋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德)里夏德•克朗納.論康德與黑格爾[M].關子尹,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7]牟宗三.康德道德哲學述評[J].鵝湖,1982,(89).

【責任編輯:龔劍飛】

道德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型網絡道德應繼承現實道德的內在精神,做到遵守法律維護網絡的真實性和網絡秩序,尋求一種網絡普世倫理道德模式來解決網絡道德危機。

關鍵詞:網絡社會 網絡道德 原則 危機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12月28日,CNNIC核實不良域名3015個。網絡“黃毒”中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大都淫穢下流,極易對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形、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毒害。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經達到2.1億,其中青少年網民數已達到5800萬人。研究探討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題。

如果說基本原則好像是人體的骨骼和框架,那么其主要內容則好像是人體的肌肉,充實著網絡道德的肌體,使之變得豐富,完美起來。網絡道德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繼承現實社會道德的內在精神

虛擬社會是以遵循和超然現實社會規范的方式產生的,它并非天外來客。它脫胎于現實社會,又存在和發展于現實社會之中。嚴格地說,虛擬社會不過是現實社會的一個子集,一個功能結構單位而已,因此網絡道德應當繼承現實道德的內在精神?,F實的道德離不開具體的國家、民族和地域等背景。但在千百年的實踐、提煉中人類逐漸形成了一些不變的共性的道德。如儒家提出的尚志、自訟、篤學、內省、克己、慎獨、力行等一系列道德修養方法。再如英國哲學家羅斯在其《正當和善》(The right and the good)中提出7條基本道德義務:守信、賠償、正義、仁慈、自修、感恩、無害等。這些共性的道德不分地域、不分膚色,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規范了人們的行為,促進社會的有序運轉。這些不變的共性也就成為網絡時代人們應遵從的一般原則和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吸收已有道德精神核質,利用道德現成的生成和運行機制,在人們網絡活動的實踐中形成合理可行的網絡道德規范,形成統一又不乏多樣性的信息社會道德體系。

二、遵守相關法律

遵守法律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個道德底線,同樣在網絡社會中遵守法律以及一些專門的網絡法規,也是網絡道德的底線?!胺傻拇嬖谀軒椭A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圍內進行他們的活動。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沒有影響和侵犯別人的情況?!被ヂ摼W聯通世界各地的信息,實現最大的資源共享。在這里,沒有最高管理機構,沒有等級、特權,也沒有國界,但是信息的影響是有國界,有民族的。因此,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我們要遵守本國的法律。當涉及信息的跨國傳播時,我們還應當遵守別國的法律法規。每一個“網民”都應遵守有關法律。嚴格自律,自覺抵制任何利用計算機技術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行為,與不道德的行為作堅決的抗爭,推動網絡健康文化的發展。遵守相關法律也意味著網絡行為主體應接受公安機關的安全監督、檢查和指導,必要時協助公安機關查處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三、維護網絡信息的真實性

在現實生活,人們都知道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档抡J為責任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源泉,是一切道德價值的真正基礎?!叭?,每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任何承擔不負責任得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钡诰W絡中行為主體的年齡,性別、身份等等都被隱去,處于“無標示狀態”。不少人在網上編造謊言,傳播流言蜚語,對自己的言行十分放縱。然而,信息的真實性是信息的生命,虛假的信息只會使網絡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因此,在網絡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實地發布信息,使網上的人際關系與真實世界的人際關系趨于一致,是網絡道德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四、明確道德責任主體

所謂網絡道德責任主體就是“建設、管理與使用互聯網,并具有相應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義務和權利的人或組織”。這里的主體包括實際上處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用戶、站點、網絡產品制造商、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在前面的網絡道德原則中提到平等原則,既然每個行為主體都是平等的,那么每個行為主體也就是道德責任的主體,應該對自己的言行所產生的影響負責任。每個人、組織、經濟實體都應該以維護互聯網的正常運行,建立健全網絡道德為己任。

五、世界性網絡道德

網絡新聞傳播的載體互聯網是一個全球聯通的信息傳播系統。其全球聯通性決定了互聯網上任何一個民族的道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網絡道德應具有全球視野,全球觀念特征,能達成某種全球共識的普世道德范式才能成為網絡社會的主導道德模式。新形勢下的全球道德也就是“以人類公共理性和共享的價值秩序為基礎。整合各種倫理資源,通過對人類普通擁有的若干理念(人權、正義、自由、平等、寬容)所蘊含的倫理意義之闡釋來確定人類的道德共識和相融互通的倫理理念”。網絡普世倫理包括各主權國與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礎上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內涵,體現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的共同利益,代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綜合現有道德的合理部分,能妥善解決網絡沖擊所帶來的嚴峻社會問題的道德主導模式。

網絡時代的道德問題是由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提出的。很多人以為道德研究應當起這樣一種作用:道德不良者學了它,讀了它會變好。實際不盡然。一個人要有道德責任感;既要有道德反思,也需要道德實踐。道德學可以引導人們進行反思,卻無力改變人性和設計人的實際行為。正如最突出的道德兩難案例往往都是由處于文化沖突中的人們提出的一樣,關鍵的網絡道德問題也都是由踐行者在行為規范的沖突中提出來的。因此,對于網絡問題加以道德反思,不應是書齋中的學問家的專利,網絡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所有網民的共同參與。

參考文獻

[1]英.尼爾·巴雷特.數字化犯罪.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3頁.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盧風,肖巍.應用倫理學導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第292頁.

[4]萬俊人.尋求普世倫理.商務印書館,2001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港職業教育中心校

道德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競技體育運動的飛速發展,在當代社會迫切要求體育道德機制的約束。本文從體育運動發展的角度,對我國競技體育道德建設的實現及限度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 競技 體育 道德 實現

一、前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事業迅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日益加強,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中對我國體育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體育道德機制不斷的走向成熟和完善。但隨著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體育道德機制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從而給我國體育道德建設帶來新的挑戰和沖擊。

二、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的實現

要實現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需要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育道德制度化必須得到社會及體育群體的認可,并形成一系列體育道德制度化的措施。社會或體育群體要多提出一些有價值的體育道德理論依據,并在行動上保障和支持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其次,將體育道德制度納入實際軌道上來。在競技體育運動中充分發揮體育道德機制的作用,使競技體育運動得到有效的運營,才能得到社會或體育群體的關注,這也充分體現競技體育運動中道德機制的普遍性原則。最后,形成規范合理的體育競賽機構。規范合理的體育競賽機構使體育道德制度的實施得到充分體現。體育道德制度的實現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樹立競技體育道德觀念,形成一系列規范的體育道德制度,充分發揮體育道德制度的約束力,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

1.競技體育道德觀念的萌芽階段。觀念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產生的一種理念或者說一種思想,道德觀念就是由于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種道德理念,這種道德理念的形成是人們客觀需要的結果,是大眾普遍所認可的一種社會行為或理念,用于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不成形的工具。競技體育道德觀念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的,是被體育組織或群體普遍認可的,用于約束體育運動中某些不符合體育組織或體育群體所認可的行為,這是體育道德制度形成的萌芽階段。

2.競技體育道德制度的形成階段。體育道德觀念還處于萌芽階段,在這個時期的一些體育競賽還要靠抽象的體育道德理念來約束運動員的行為,這種抽象的道德理念來約束運動員的行為就變得籠統、模糊且不具體,對與道德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的界定不夠明確,這樣就使的體育道德理念不能更好的服務于體育競賽。當今社會體育競賽日益完善和發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規范、明確的體育道德制度來更好的服務于體育競賽,僅憑那些抽象的觀念來運營于體育競賽已經遠遠不夠。因此,必須借助于制度化這一媒介,將體育道德轉化為一種明確、規范、可操作性的競技體育行為約束準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1995)在第4章競技體育第27條規定:“培養運動員必須實行嚴格、科學、文明的訓練和管理;對運動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道德和紀律教育?!钡?4條規定:“體育競賽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應當遵守體育道德,不得弄虛作假、營私舞弊。在體育運動中嚴禁使用禁用的藥物和方法。禁用藥物檢測機構應當對禁用的藥物和方法進行嚴格檢查。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利用體育競賽從事賭博活動?!蔽覈w育立法相對落后于其它部門,也嚴重滯后于體育發展的形勢。建議按照《立法法》要求,盡快制定競技體育法、體育程序法、體育仲裁法。

3.體育道德制度的實施階段。競技體育道德實際上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個體行為的體育道德,另一方面是群體行為的體育道德。個體體育道德是個體主觀意志的一種體現。而群體意志的體育道德是體育群體或體育組織等大多數成員共同贊成,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看來,有時候個體與群體間的意志就會存在差異或沖突,這就要求體育道德制度作為硬性的指標來懲罰或約束個體的行為,使個體行為自覺的遵守體育道德制度,以便更好的開展體育競賽項目。

三、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的限度

體育道德制度化就是將體育道德形成一種制度或行為準則來約束體育競賽中運動員的行為,而這種準則必然有一種運營范圍,否則就形成制度萬能論,因此在比賽中不能將這種制度濫用。那么如何把握道德制度化運用的合理恰當呢,也就是說如何掌握道德制度應用的這個度。為此給競技體育道德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注意。

1.競技體育制度化的硬性約束應當作為人們道德養成的途徑。制度具有他律性,制度體系規范和約束下的競技體育中人們的行為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道德行為,但是制度體系的強制作用卻有助于人們道德自律性的增強。這是因為道德形成和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是由外部強制力量逐步內化而形成的,經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化和演變。所以,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不應看作體育道德建設的最終目的,而應看作競技體育中道德主體的道德自律和人格養成的必要途徑。道德制度化應致力于人們道德習慣的養成,最終完成他律和自律的結合。

2.具體實行過程中,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是相對的概念,它并非指將所有的道德規范都體現為制度的形式,賦予強制力,道德的功能在于從“應然”的意義上對道德個體的行為導向,而由于道德個體德性間的差異,決定了不可能用一種道德規范使道德個體的行為整齊劃一,也不可能用同一價值目標作為他們的行為導向,只能將反映競技體育基本層次的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至于體現這種奉獻精神的高層次的體育道德要求則只能通過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來實現。因為這種高層次的道德要求所展示的是一種理想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道德要求,“這一層次的道德存在恰恰在于它的內在體驗性和個體性,它無法由法律來表達,更不能由法律來強制?!奔疵鎸@一層次的道德要求,由于個人道德素質的差異,也由于個人內在感悟的不同,并非是每個個人都能自覺踐行的,所以這種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對競技體育的功能主要在于自身的示范作用,其價值也只能通過先進分子高尚的道德舉動得以實現,如果過分地強調道德制度化,而將所有道德規范變成制度和法律,其結果只能是取消了道德,只強調人的被動性和服從性,磨滅了人的道德意識和主體精神。

參考文獻:

[1]黃寅梅.關于道德制度化的社會學探討.社會學研究.2000(8):69.

[2]張婷.當代競技體育倫理問題及其構建途徑.體育與科學.2009(9):5.

道德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首先介紹了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及性質以科學合理地認識這一內容,然后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通過對會計職業道德發展的重要性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期望引起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認真監督,以促進會計職業道德的發展。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措施

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十分寬泛,可以理解為會計工作人員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會計是一種手段,這一手段主要是對于建立會計活動中的利益關系來說的,它體現在會計工作和活動的所有領域和全部過程中,同時體現了社會需要與人格培養的統一。會計職工道德以社會和個人評價兩方面來制約會計工作者,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綜合性、原則性和自覺性。因此,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工作人員和會計工作的約束力主要取決于輿論和道德的力量。

一、文獻綜述

早在1996年,湯谷良、安娜·里奇[1]在研究中就發現,中國頒布的《會計人員工作守則》、《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等等體現了當時對于培養會計職業道德的期望,然而從當今的視角分析來看,不僅在內容部分需要完善,同時也需要增加理性的部分,其抽象化的行文風格、明確標準規范的缺乏也是影響實踐操作性的重大缺陷,因此作者根據美國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發展的意見。

同年,于增彪[2]在文章中強調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那個時代的主流觀點認為,會計數據造假的原因是各單位內外部環境的不協調因素和新舊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制度方面存在的破綻。但作者認為,當時的主流觀點是不周密的,這個觀點忽略了會計職業道德這一因素,同時提出了三項任務:整頓會計職業道德環境,彌補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準則,加強會計職業培訓。

2002年,韓傳模和郝景昭[3]也在文章中詳細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嚴重滑坡的亂象,認為其原因在于不良社會風氣、單位負責人或上級領導的不良影響以及會計工作者自身的素質。

2006年,胡志勇[4]將會計職業道德和傳統的哲學模式相聯系,他建議采用這一方式來分析會計職業道德,認為哲學模式有助于劃分治理措施,找到重點所在。此時作者已經認識到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問題不僅僅是會計領域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內在矛盾的體現。

2015年,吳曉梅[5]將“態度決定一切”和經濟發展相聯系,強調推動會計文化建設的動因和必要性,最終得出結論:在我國會計改革中,當時把重點放在對會計技術要求的準則和規范上的改革是沒有找到問題的主要矛盾,技術和業務要求當然是十分必要的,可是會計道德規范的改革與建設的忽略極有可能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延緩。

2017年,李宗彥和傅頎[6]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國際準則實施框架在我國的實施情況調查中發現,雖然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在課程的設置上遵循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標準,但必須將其納入教學目標中,改進教學方法和理念,國際會計準則的本土化仍然是我國會計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仍然應該是教學目標的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和理念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的本土化。

將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發展過程聯系起來可以發現,會計職業道德作為道德在會計上的體現,很早就出現在了社會的視野中。很多學者都反復強調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工作中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體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將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與國際準則接軌、如何與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準則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將會計職業道德與教育更好地結合似乎一直未得到完美的解決。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又一次嚴重的財務造假沖擊著社會的視線,即使疫情期間也沒能擋住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的臭名遠揚。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任務在目前看來仍然嚴峻。

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

如今,會計職業門檻越來越低,很多非會計專業人員進入了該行業,眾多從業者對會計工作和規章制度知之甚少,因此這些人在誘惑面前很容易動搖,這也是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不良風氣。因此,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加強自身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不僅要提高工作能力,還要遵守《會計法》等法律法規[7],學習培養會計職業道德原則,從而形成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觀念。

(二)有利于培養高水平會計人才

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會計人員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如今的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公司治理、財稅、時事、政策等方面的知識,還要了解國家制定的各種財務制度?,F代會計人員的責任已經遠遠不止會計本身,所以全面型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才愈發重要。

(三)有利于形成廉潔自律的社會風氣

目前,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發展或者資源享用的不平衡使得社會風氣變得些許浮躁,但是這些情形的共同點是都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稍不注意,就會屈服于各方面的壓力而放棄原則,最終就成為經濟犯罪的共犯,而種種經濟犯罪的增加又有助于人們增加對負能量財經新聞的攝入,從而形成一種更消極的惡性循環。那么可見,加強職業道德建設非常重要,它的存在是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重要武器。

(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在帶給我國經濟和物質財富急劇發展的同時,也導致社會價值體系受到猛烈沖擊[9]?!肮髁x”觀念隨著西方商品經濟的沖擊而兇猛地流入我國,但是文化的差異使得某些人們往往將其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為“利己主義”思想。在文化的沖擊中,會計工作者如何保持工作原則和清晰的思路,在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中將更加重要。

(五)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是穩定我國稅收和稅收規劃的重要舉措

稅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低下會導致在納稅申報過程中出現虛假賬目、虛假會計信息和逃稅行為。這種現象的頻繁發生不但給我國的稅收征管帶來困難,而且將對中國的稅收規劃產生不利影響。假如會計人員不能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就會導致稅收規劃不能基于實際,繼而導致稅收政策脫離事實,對我國稅法和未來立法都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三、會計職業道德發展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會計人員缺乏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認知

由于會計職業道德并不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規范,它的表現形式也比較特別,即使會計從業人員喪失了原則也很難被發現。然而一旦職業倫理標準和準則被忽視,會計人員很容易在實際工作中誤入歧途,容易在工作中給公司帶來損失。個別會計從業人員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甚至因為缺乏必要的認知而做出一些可能影響工作機會、危及整個行業發展的違法行為。

(二)重業務能力輕職業道德教育的傳統理念

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都是會計從業人員必備的,職業技能的水平能夠在工作和實踐中被輕松地監測到,但是職業道德只能取決于員工在工作中的自覺性,且外界很難發現。在實際工作中,單位更注重業務能力的考查,然而僅僅注重會計職業技能并不能彌補職業道德的缺失。沒有職業道德規范和約束,會計工作者只掌握專業技能很有可能在工作中誤入歧途。

(三)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律太過疏遠

會計人員對職業道德的遵守不可只依賴于自覺,更需要依賴于外部監督。外部監督通過法律法規以及單位內部制度標準等等來行使外部監督的責任。但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不明確,即使有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也不一定受到處罰,使員工不再遵守職業標準。同時,公司內部也沒有足夠優秀的內部制度,在難以做到獎懲分明的同時破壞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使整個單位的發展進退維谷。

四、重塑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宣傳教育

宣傳工作的不到位會導致會計從業人員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知識認知,以至于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自身利益等問題的時候容易迷失自我。因此,要想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宣傳工作是重中之重。有關部門可以采用定期開展會計講座、進行線上線下員工技能培訓等有效方式落實,這是加強我國整體會計職業道德的一個基礎性措施。

(二)全面培養從業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水平、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技能等等內容,未來隨著社會發展的要求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將會越來越豐富,那么就需要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在會計人員的各個階段,從學生階段到崗前教育再到工作中的培訓都需要完善。同時,需要積極鼓勵有關部門推動會計人員參與管理,加強會計相關服務,遵紀守法,做一名有職業道德的會計。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企業相關制度

要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相關的內外部環境,其中外部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內部是企業規章制度的建設。法律法規的監督作用必須有效地利用。當前相關會計職業道德制度建設速度較慢,與當下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匹配。在實施績效計劃時,企業還需進一步落實內部監督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保護公司不受不當行為的影響??偟膩碚f,法律在發揮它強制性作用的同時將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律如何結合更能充分發揮兩者各自的作用,還需要在進一步實踐過程中實現,但這一定是最能激活會計職業道德的途徑。

(四)完善和利用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國際的經驗

制度、文化和個人因素等原因對會計職業道德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相比提高其職業道德行為來說,提高會計職業道德的判斷能力更有意義。關于專業職業道德會計教育方法,高達64%受訪者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而ies4推薦的困境辯論原則使用不多,僅為10%。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第一,會計專業的具體目標的設定不明確,沒有有效區分“道德敏感性”、“道德決策能力”與“道德行為”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第二,職業會計培訓投入不足,教學方法相對簡單;第三,忽視對會計理論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考查和掌握,對理性決策模型的解釋以及對會計國際教育準則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中引發的種種新思路也是缺乏重點的。

參考文獻:

[1]  湯谷良,安娜·里奇.借鑒美國經驗建立中國會計職業道德體系[J].會計研究,1996,(3):37-41.

[2]  于增彪.略論我國會計職業道德[J].會計研究,1996,(10):10-15.

[3]  韓傳模,郝景昭.會計職業道德的失范與重塑[J].會計研究,2002,(5):29-33.

[4]  胡志勇.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傳統哲學詮釋[J].財會月刊,2006,(2):61-63.

[5]  吳曉梅.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動因、原則和職能[J].會計之友,2013,(8):117-120.

[6]  李宗彥,傅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國際準則:實施框架及中國實踐[J].會計之友,2017,(13):15-18.

[7]  姚春萍,陳敬宇.企事業單位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業會計,2019,(11):72-73.

[8]  徐慧.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22):242.

[9]  張萍.會計職業道德問題與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5):297-298.

Study on the Necessity and Problem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Ethics

HAO Zeng-yu,JIANG Xin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Key words:accounting;professional ethics;problems;measures

上一篇:能源動力論文范文下一篇:建筑類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