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6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意義

群眾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是贏得人民群眾擁護的關鍵。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是黨和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本文擬以九寨溝縣為例,分析探討新形勢下民族地區群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

二、新時期九寨溝縣群眾工作呈現出的新特點

(一)工作對象的多元化和利益訴求的多樣化

九寨溝縣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地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東、北部與甘肅省文縣、舟曲縣、迭部縣接壤,西、南部同四川省若爾蓋縣、松潘縣、平武縣交界,幅員面積5290平方公里。全縣轄2鎮15鄉,120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有藏、羌、回、漢等民族6.7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6萬人,占總人口的38%。隨著九寨溝縣改革向縱深推進和旅游業的持續發展,2013年九寨溝縣接待游客476萬人次,同比增長4.98%,實現旅游總收入61.6億元,同比增長5.49%,

1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913萬元,同比增長12.6%,旅游業從業人員達5.8萬人,各類新社會階層和社會團體不斷涌現,失地農民、城鄉貧困人口、留守兒童和老人等弱勢群體問題不斷涌現,群眾工作的對象、類型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工作對象的多元化直接帶來利益訴求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當前,九寨溝縣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既有傳統的增收、醫療、就業、教育等社會保障問題,也有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干部作風、分配不公、民族宗教等問題。

利益訴求的多樣化直接表現在信訪內容的多樣化:一是涉災問題。主要表現為災后重建中,要求整體搬遷、解決災后重建資金補助及農房重建中引發出的邊界糾紛、地基劃撥等問題,主要集中在永和鄉、草地鄉、白河鄉、勿角鄉等鄉鎮。二是水電開發引發的利益問題。涉及水電開發的鄉鎮,如大錄鄉芝麻村、雙河鄉甘溝村、雙河鄉上甘座村等要求逐年增加補償標準、新生兒享受移民政策和資源、集體設施以及原鄉鎮機關建設用地進行補償的問題。三是企業改制遺留問題。主要有原水泥廠職工要求解決限價商品房問題;原九寨溝賓館職工要求解決事業身份問題;原商業局買斷工齡的3名職工要求享受同其它職工相同的待遇問題。四是社會保障問題。主要有原鄉鎮林、牧、廣電放映等“八大員”和赤腳醫生等在改革時被清退,在農村又未分到土地,隨著年歲增長,對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反映強烈。

(二)工作環境呈現復雜化特點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群眾組織、社會團體、媒體輿論等構成了群眾工作的多維復雜環境。2013年九寨溝縣實現生產總值

2 204851萬元,同比增長9.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800萬元,同比增長5.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300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同比增長24.1%。受各種因素特別是區位因素的影響,漳扎鎮和其他偏遠鄉鎮如大錄鄉、永和鄉等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持續擴大,落后地區群眾對現有的生產生活條件產生不滿情緒?,F實生活中,相當部分群眾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個人利益非常重視,其情緒表達更傾向于感性,往往是不經過認真思考,“有呼之、則應之”,而且具有很強的“聚合效應”。同時,部分群眾受傳統思維定勢影響,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抱著“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僥幸心理,很容易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教唆利用,采取過激的行為來反映利益訴求,這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時,網絡問政日益成為群眾利益訴求的新方式,網民觀點日益成為群眾思想的新導向,社會批評、社會監督日益增多,“倒逼”現象成為群眾工作的新特點,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三)宣傳媒體作用越來越重要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新聞傳媒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博客、微信等新興網絡形式的迅速發展,網絡虛擬社會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的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深入人心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九寨溝管理局在2010年8月就開通了官方微博,現有粉絲162萬,發表了1萬多條微博,去年6月又開通了官方

3 微信平臺,充分發揮了對外宣傳、咨詢服務、公示公告等作用,在2013年的“10•2”滯留事件中更是充分發揮了輿情危機公關作用,展示了良好的對外形象。同時,網絡宣傳也存在負面影響。一是信息不盡準確。網絡傳播中,有時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甚至歪曲事實和主流思想背道而馳。二是鑒別能力不強。受網民自身因素的影響,鑒別能力弱的網民很容易對一些錯誤思想產生“認同感”,導致一種非理性共鳴。這種非理性共鳴,通過網絡很快就漫延開來,越傳越偏離事實真相,導致“情緒型輿論”。三是隨意發泄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F在許多所謂的“網絡熱點”,往往集中于社會陰暗面和一些突發事件的負面效應,據此散布的種種偏激言論將會演變成各種謠言。若不迅速對曲解的事實進行澄清,不對“情緒型輿論”進行疏導,將會煽動更多不明真相群眾的非理性情緒,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增加。

三、九寨溝縣群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系列新變化,客觀上對黨的群眾工作的主體即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群眾工作中,九寨溝縣部分黨員干部不適應新情況、新形勢,主要問題和原因表現在:

(一)群眾觀念淡薄,沒有重視群眾工作

九寨溝縣放映員多次到縣上反映養老問題,縣委縣政府積極向上反映爭取政策,但部分干部群眾觀念淡薄,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呼聲置若罔聞,甚至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不踏踏實實為群眾做事、怕麻煩,總是為自己著想、為政績著想,沒有積極地宣傳這是政策問題,沒有從群眾的實際出發做好群眾的思想疏導工作,從 4 而導致一些問題至今不能化解。有的干部不愿到群眾中去,不了解群眾愿望,不關心群眾疾苦,不愿接觸矛盾,不會化解矛盾,出現“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問題。

(二)工作目標不明,漠視群眾需求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這幾年,盡管九寨溝縣做了很多工作,推動了九寨溝縣財力的增長(2013年九寨溝縣實現生產總值204851萬元,同比增長9.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800萬元,同比增長5.19%)。同時,九寨溝縣仍面臨“總量不大、速度不快”的問題。2013年縣域經濟總量僅占全州8.8%,人均GDP處于全州平均水平。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九寨溝縣部分干部只看成績不顧問題,出現了輕視民生的現象,沒有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重視民生、研究民生、改善民生,經常以個人的感知代替群眾的體驗,忽視了群眾的實際需要。當前,九寨溝縣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強烈,希望黨和政府化解他們因收入差距拉大導致的被剝削感,不公平競爭導致的被侵害感,社會保障有限導致的不安全感。

(三)工作方法落后,不會妥善處理與群眾的關系

隨著九寨溝縣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利益沖突增多,解決難度增大。面對新情況、新形勢,一些黨員干部滿足現狀,不學習新的政策和方針,依法行政意識淡薄,缺乏群眾工作的本領,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習慣、生活條件、學識水平作為比照,設計出看似方便群眾、實則脫離實際的工作方案,造成群眾跑冤枉路、群眾辦事成本更大的問題等等。有的干部缺乏運用法律手段和輿論手段來動員、組織、指導開

5 展群眾工作的能力,面對復雜的群眾問題束手無策,無所適從,使好事沒有辦好,實事沒有辦實,甚至是好心辦壞事。例如,在對漳扎鎮村民違規建房進行拆除過程中,個別干部不認真學習《漳扎鎮村民違規建房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紀律作風保障方案》和《維穩應急預案》,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動員工作,使部分群眾產生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在與民爭利,嚴重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四)機制不夠健全,缺乏工作保障

當前,九寨溝縣在群眾工作中機制不完善、不健全,缺乏系統性,工作沒有形成合力,大大影響群眾工作的實效。問題主要表現:

1、干部的考核體制不健全

當前,在干部的考核過程中偏重于聽述職報告、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查看資料等,考核方法簡單死板,很難將干部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同時,現行干部考核評價主要包括工作業績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干部政治素質的考核,內容基本是都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沒有具體事實,沒有高低層次之分,標準比較籠統,忽視對群眾工作實效的考察,使做好群眾工作、服務群眾成效考評流于形式。

2、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不健全

在溝通協調機制不健全的情形下,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單一,反映問題的途徑依然主要局限在“信訪”上,群眾很少考慮用法律等其他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當前,受九寨溝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解困、就業、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機制還存在制度上不 6 夠完善,保障水平不高的問題,當普通來信來訪不能解決問題時,上訪群眾很容易因共同性的訴求而結成短期的共同體,通過不合理手段表達利益訴求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3、群眾工作隊伍的素質有等提高

當前,九寨溝縣的一些干部思想理論水平不高、能力不強,存在辦事不公、執法不嚴等現象,褻瀆了群眾的社會公平,由此引發的負面效應,是群眾心存不平、引發上訪的直接動因。

四、九寨溝縣創新群眾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為新時期堅持群眾觀點,做好群眾工作指明了方向。結合九寨溝縣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以及存在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提出以下的對策和建議。

(一)創新群眾工作理念,牢固樹立群眾意識

1、從領導群眾到服務群眾觀念的轉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海銘威有句名言:“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是感情動物,是相互聯系的,只要你用心去走近他,鐵石心腸的人都是會產生感情。要做好新時期九寨溝縣的群眾工作,黨員干部必須擺正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把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在思想上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

7 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群眾利益的基點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我們的各項工作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當前,要大力實施九寨溝縣“五大引領工程”:實施“思想引領工程”提升政治素養;實施“作風引領工程”,提升隊伍形象;實施“干部引領工程”,隊伍建設;實施“組織引領工程”,夯實基層基礎;實施“廉政引領工程”,弘揚新風正氣。通過切實增強服務群眾的觀念,推動群眾得實惠。

2、從行政命令到民主法治

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堅決反對“代民作主”、“越俎代庖”等行為。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民主法治理念,提高民主執政的能力。要切實維護法律權威,促進公平正義,構建良好的法治環境,依法開展征地拆遷、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安全生產等專項治理活動。提高民主執政的能力,特別在謀發展、做決策時一定要堅持民主,深入調研,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使思想認識與實際情況保持高度統一,使決策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

3、從因循守舊到改革創新

各級干部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增強善于創新、敢于求變的思想,更好探索適合九寨溝縣特點的群眾工作新路子。

(二)堅持民生為本,著力共享發展成果

《國語·晉語》中寫道:“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加快發展是解決九寨溝縣現階段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推進九寨溝縣可持續發展

8 的關鍵所在。2013年,九寨溝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300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同比增長24.1%,但與州內的汶川縣相比差距較大,與內地發達縣比較差距更大。同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特色產業尚未破題,三大產業互融性不夠。因此,要切實關心群眾衣食住行等實際問題,解決群眾生老病死等具體困難,這是做好群眾工作最起碼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滿足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更加注重民生民利,確保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民主權利得到進一步保障,最大限度地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當前,要圍繞“全域發展”總體戰略,大力實施“全域景區、域產業、全域暢通、全域開放、全域服務、全域法治”六大發展行動,加快九寨新發展。將群眾增收作為改善民生的核心任務,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特色勞務品牌技能培訓和成果轉化;推進新一輪《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提高教育水平;認真執行《九寨溝縣“文化強縣”戰略發展十年規劃(2014——2023)》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全面落實《衛生事業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注重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使用基本藥物、上網采購、零差率銷售三個100%,全面建成30分鐘醫療急救圈和1小時醫療服務圈,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創新社會管理,堅持把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作為跨越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著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

9 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系,加大依法治縣力度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全面落實優撫安置、老年優待等政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把更多公共資源投向民生領域,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奮力建設全省旅游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和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行區”。

(三)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實效

群眾工作要取得實效,不僅需要堅定的群眾立場,先進的工作理念,還要有恰當、正確的方式方法。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是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增強群眾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迫切要求。

1、通過發揚民主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

堅持以“政務公開”、“決策公示”、“監督熱線”等形式接受群眾監督,決策時誠懇咨詢請教,部署任務時熱心解疑釋惑,落實工作時認真傾聽意見。全面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依靠群眾自身的力量做好群眾工作,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擴大群眾對政務、財務和其他重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2、通過辦實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

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過程中解開群眾的思想疙瘩,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一種最實際、最普遍、最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要自覺地把黨的群眾工作體現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具體行動中,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群眾需要的

10 地方去問寒問暖,到群眾困難的地方去排憂解難,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理順情緒,到出現新情況新變化的地方去總結經驗,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利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九寨溝縣為民辦實事的重點是突出抓好景區開發、城鄉建設、產業培育、基礎建設、公共服務、改革開放、法治建設等重點工作,做響九寨品牌、做大經濟總量、做牢基礎保障、做強發展活力、做實民計民生、做優社會環境。

3、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工作。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情況,耐心細致地溝通情況,增進了解,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高度重視和維護信教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實際困難,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推動九寨新發展的積極性。

4、通過示范引導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過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響群眾、示范群眾、教育群眾。深入開展九寨溝縣“優秀共產黨員”、“愛崗敬業模范”評選活動,引導各級黨組織注重發現和總結先進典型,運用先進典型影響和帶動群眾,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在實踐中維護群眾利益。

(四)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工作保障

11 機制創新,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障。

1、健全群眾工作考核評價機制

嚴格執行《干部選拔任用條例》,從九寨溝縣實際出發建立完善《九寨溝縣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競爭選拔干部機制”,將領導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情況納入干部考核評價的內容,并賦予一定的權重。要堅持實事求是、公開公正、群眾滿意的考評原則,重點考核干部的群眾觀點、群眾立場以及做群眾工作的實效,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群眾觀、政績觀;要進一步改進考評辦法,變單向考評為立體考評,把評判權和監督權交給群眾,擴大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話語權。同時要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切實將其納入單位黨建工作和目標考核評價體系,作為干部年終考評定級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開展群眾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形成崇尚實干的創業氛圍。

2、建立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

認真落實《信訪條例》,引導上訪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訴求,及時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維護群眾的民主權利。同時,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政法機關的作用,逐步暢通群眾反映意見的渠道。要充分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經常了解基層情況和群眾建議。一方面堅持依法行政,不亂開口子,另一方面,從以人為本、關心弱勢群體角度出發,理清思路,創新方法,對積案進行廣泛甄別,開展深入細致的研判,力求徹底解決問題。多渠道爭取資

12 金,用于解決部分特殊疑難信訪問題。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和九寨溝縣財政共投入特殊疑難信訪專項資金38萬元,通過對信訪人實施困難救助,有力地促進信訪積案化解。同時,要建立完善政府門戶網站、警務、公務熱線,廣泛推廣民主懇談會等有效方式,及時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和批評,保障廣大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

3、加強群眾工作隊伍建設培養機制

隊伍素質高低決定了開展群眾工作的好壞。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完善群眾工作隊伍培養機制,建立一批高素質的群眾工作隊伍。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2014-2018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同時,結合九寨溝縣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教育培訓活動,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要大力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使群眾長期得實惠。二是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抓好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績效考核和日常監督,把開展群眾工作情況作為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領導干部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三是要大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如科技、文化、醫療衛生、農業、教師行業等,長期服務群眾、聯系群眾,是社會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抓好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培訓,提高他們服務群眾的的本領。四是要大力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要培養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使他們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做群眾工作的知識、制度和方法,把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作為群眾工作的理念,使他們真正成為做好群眾工作的有生力量,擔負起做好群眾工作的歷史重任。

(五)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1 課程資源建設的初期狀況

課程資源主要包括理論課教材、實訓基地、虛擬技術資料和工程圖紙等。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開始建立的前幾年,因為沒有經驗,許多學校都是采用通用教材,實訓基地很簡單,虛擬技術資料也很少采用。最近幾年,教育部倡導高職院校要根據各地域、各學校的實際情況自編教材,并且在實訓基地和虛擬技術等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在2011年6月以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課程資源的建設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遠沒有達到全面的、有特色的、精細化的程度。首先,在理論課教材方面,除了《建筑工程測量》有自編教材,并委托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以外,其余理論課教材都是采用通用教材,這些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理論性太強,是對本科教材的簡單壓縮或裁剪,不適應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其次,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在校內建成了小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鋼筋、模板、支架實體,用于見習教學;開設了鋼筋加工與綁扎實訓項目;開設了磚墻砌筑與抹灰實訓項目。再次,在虛擬技術資料方面,建立了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網站;開發并應用了這2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其中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多媒體課件獲“廣西高等教育教學軟件大賽二等獎”。最后,在工程圖紙資料方面,收集的實際工程圖紙數量少,所涉及的工程類型更少,專業課教學基本上是根據教師的經驗在黑板隨意繪制草圖,教學效果不理想。以上這些課程資源比較零散,尚未形成系統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課程資源集群。

2 課程資源體系的構建

為了加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特色,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必須構建綜觀全局的課程資源體系。這個課程資源體系特別強調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與本科專業的不同與特色,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務。根據區域建筑特點、生源入學成績和職業要求,把理論課教材、實訓基地、虛擬技術資料、工程圖紙、技能訓練題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比例合理、搭配適當、學習與訓練有效的系統的課程資源集合群。

在理論課教材資源方面,結合前述情況自編教材,形成《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地基與基礎》《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房屋建筑構造識圖》《建筑工程CAD繪圖》《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工程質量與資料管理》等10門自編教材為理論課資源主干線。在實訓基地方面,以力學模型實訓、框架與剪力墻結構實體見習、鋼筋加工與綁扎實訓、磚墻砌筑與抹灰實訓、地基與基礎實訓、建筑工程放樣實訓、模板與腳手架模擬制作實訓、計量與計價實訓、工程質量與資料實訓、工地綜合實訓等10個實訓基地為實訓資源主干線。理論課資源主干線與實訓資源主干線并行,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在進行理論課資源主干線和實訓資源主干線建設的同時,必須建設與它們配套的有重要輔助作用的虛擬技術資料庫、工程圖紙庫、技能訓練題庫等資源,這些資源具有滲透性,理論課與實訓課都離不開這3種庫的輔助,否則就會成為枯燥的、難表達的和非定量的學習和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極為不利。以上課程資源體系的構建如圖1所示。

3 優化課程資源內涵的主要措施

3.1 自編理論課教材的措施

召開與各門自編理論課教材有關的任課教師會議,討論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區域建筑特點相結合,重點突出與崗位技能有關的項目化教學素材和案例教學素材,并且制定與建筑工程新規范、新職業標準相對應的課程標準,以項目、工作任務和案例等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學習情景,同時引入建筑工程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按照上述要求編寫特色鮮明的校本教材,在教材中滲透高等職業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技能。

3.2 實訓基地建設的措施

學校成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由建筑企業兼職教師和校內實訓教師組成實訓基地建設團隊,兼職教師和校內實訓教師共同制定實訓實習考核標準并共同參與考核,構建以崗位技能考核為核心的校企聯合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資源整合挖潛、學校加大投入、校企共建等途徑,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更好地為專業課程群服務。

完善工地綜合實習管理制度,按各崗位分別編印《崗位實習指導手冊》,為校內外的指導老師提供指導依據。

3.3“三庫”建設的措施

虛擬技術資料庫、工程圖紙庫和技能訓練題庫(簡稱為“三庫”)為理論課教學和實訓實習教學提供了既生動形象又真實具體的學習、訓練與考核資料,在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方面必不可少。

在虛擬技術資料庫建設方面,一是組織任課教師開發與各門理論課和實訓課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要求文字、圖片、動畫相互配合。二是由本系專業課教師與計算機系的專業教師合作,前者提供課程素材,后者幫助建立課程網站。三是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制作多高層建筑的三維空間動漫,讓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在建筑物中漫游,了解各構件的關系,并能拆分節點和透視鋼筋構造。

在工程圖紙庫建設方面,與校企合作的建筑設計公司和建筑施工企業商討,針對各種建筑構造形式,收集有關的設計施工圖紙;同時收集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有錯誤或者修改過的圖紙以及圖紙會審紀要;收集與圖紙相關的工程預算資料及竣工資料。

在技能訓練題庫建設方面,每門專業理論課和每門實訓課都有各自相應的技能,各種技能都應該掌握,最終才能融合為專業綜合技能。為了訓練和檢驗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須提前設計理論技能題和實踐技能題。以平法施工圖識讀課程為例,收集6套完整的工程圖,每套有20~35張圖紙,按圖紙中的技術性問題、設計深度問題及圖面或專業之間相互不對應的問題設計訓練題和考核題,對應每套圖紙有一套技能試卷,每份試卷大約有識圖問答題30題、改錯題15題、抽鋼筋下料并繪圖題2題。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抽取相應技能題進行訓練或考核。

4 課程資源的主要成果

4.1 自編理論課教材的成果

除了原有的《建筑工程測量》自編教材,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又自編了《建筑結構》《地基與基礎》《房屋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工程計量計價》《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等理論課教材,并委托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和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等出版,其余4門自編理論課教材正在編寫中,不久也將出版。此外,為了適應今后鋼結構在本區域的發展,在已經出版的建筑結構》《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和即將出版的《建筑施工技術》中,增加了鋼結構原理和施工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4.2 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果

除了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鋼筋模板支架實體、鋼筋加工與綁扎實訓項目、磚墻砌筑與抹灰實訓項目,又建成了地基與基礎實訓基地、建筑工程放樣實訓基地、模板與腳手架模擬實訓基地、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訓機房、工程質量與資料實訓室;在原來的工地單調工種實習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工種的綜合實習組織和管理;此外,根據鋼結構在本區域的發展趨勢,新建了鋼結構實訓基地。

4.3“三庫”建設的成果

在虛擬技術資料庫建設方面,除了原有的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網站及多媒體課件,又建立了建筑基礎工程、房屋建筑構造識圖、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課程網站;制作了該3門課程及建筑工程CAD繪圖、建筑工程計量計價、建筑力學、工程質量與資料管理、建筑結構的多媒體課件;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制作了多層框架結構和基礎結構的三維空間動漫及平面動畫,高層框架剪力墻建筑的三維空間動漫也將開始制作。在工程圖紙庫建設方面,收集了30套完整的工程圖,每套有20~35張圖紙,同時收集圖紙會審紀要及與圖紙相關的工程預算資料及竣工資料。在技能訓練題庫成果方面,針對每套圖紙,設計出訓練題和考核題;針對在各理論課程、實訓基地和實習工地常見的要點及問題設計技能測試題,形成技能全覆蓋的題庫資源。

5 專業特色與品質的提升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資源體系及課程資源庫經過近2年的建設,既拓展了范圍,又優化了內涵,以此為基礎,該專業特色與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下面以該專業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的職業技能比賽情況、畢業生就業率、專業招生分數與人數、企業滿意度等方面,具體說明該專業獲得的重大飛躍。

5.1 職業技能在同類專業院校中成績突出

參加近3年的第二、三、四屆全國高職院校廣聯達計量計價技能大賽,榮獲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在2011年廣西高等院校力學模型大賽中,獲得2個挑戰賽二等獎。在2012年全國高職院校學生斯維爾杯系列建筑軟件設計大賽中,獲得1個專項一等獎、1個專項挑戰賽一等獎、1個專項挑戰賽二等獎、2個專項三等獎、2個全能三等獎的優異成績。在2012年廣西高職院校測量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成績,并且代表廣西參加在河南舉行的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測量比賽,榮獲1個單項二等獎、1個單項三等獎及團隊二等獎的優秀成績。2012年6月,在首屆全國高職院校“魯班杯”識圖與繪圖技能大賽中榮獲了3項個人特等獎、1項團體特等獎、最佳組織獎。

5.2 畢業生就業率持續升高

從2008年至今,畢業生的就業率持續穩定上升,并維持高就業率(見表1)。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位于廣西同類專業之首。

5.3 專業招生分數與人數持續升高

從2011年以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連續2年的錄取分數均在三本分數線以上,還錄取有部分二本分數線以上的學生,此外,第一志愿學生有50%因為招生指標有限而無法錄取;近3年招生人數依次為631人、683人、728人。招生呈現生源質量好、報考旺盛的良好局面。

5.4 企業滿意度持續升高

近年來,許多國有大型建筑公司、民營建筑企業主動來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招聘畢業生,學生供不應求。通過走訪6家大型建筑公司,得到各公司負責人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以往畢業生的反饋意見,大多數畢業生都已經成為公司技術和管理骨干,為公司和社會貢獻才智、創造財富,各公司近年來錄用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生占所在公司錄用總數的35%左右。

因為畢業生的總體特色與質量高于其他同類專業院校,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與該專業簽立訂單培養協議。例如,與一級施工企業廣西大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唯一的特級施工企業廣西第五建筑公司各簽訂一個定向培養班的協議,其他公司也在與該專業協商進行訂單培養。

參考文獻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一、林下經濟的概念和特點

林下經濟, 是指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 以市場為導向, 以科技為支撐, 充分利用林地資源, 在林冠下開展農、林、牧、菌等多種種植、養殖項目的復合經營模式。從而使林菌、林牧等產業實現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

林下經濟的基本特點有3個:一是生產模式的立體性;二是產業結構的復雜性;三是管理服務的廣泛性。這樣可以做到一地多用、復合種養、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勞動密集, 投入少, 效益好;資源豐富, 潛力巨大, 前景廣闊。

二、“清水鄉”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1. 地理環境優越

“清水鄉”位于重慶市云陽縣南部邊陲, 地處渝鄂交界的歧耀山上, 緊鄰湖北利川、重慶市奉節和萬州, 是一個新興的土家族城鎮, 也是個典型的牧業鄉。“清水鄉”面積103km2, 轄7個村, 80個村民小組, 1718戶, 6320人 (人口密度120.8人/平方公里) 。“清水鄉”海拔在150-1850m, 年平均氣溫為14℃, 年日照數約1450小時, 無霜期280余天, 相對濕度為70%, 四季分明, 年降雨量為1000mm左右, 屬于立體氣候型。同時, 當地居民散居分布, 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 造成了地多人少的現象, 適宜大面積植樹造林。大規模的林地, 有利于養殖業、種植業規?;l展。

2. 林地資源豐富

“清水鄉”林業用地51077畝, 其中林地17697.89畝, 疏材地841.35畝, 灌木林地32389.31畝, 未成林造成林地198.50畝, 無林地1132.60畝, 由于退耕還林增多, 人工砍伐減少, 森林覆蓋率已超過60%。各村樹種以天然次生的馬尾松和人造林的柳杉為主, 分布少量的杉木、香椿、唐秋等, 林下植被主要有杜鵑、馬桑、椐木等, 草本植物以茅草、芭草類為主。

3. 政府政策扶持

近些年來,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綠化, 圍繞生態農業工程, 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重慶市政府把“萬元增收工程” (3年內讓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 作為重點扶貧項目, 云陽縣縣政府2009年出臺了5號文件, 加大對養殖業的扶持。“清水鄉”鄉政府也因地制宜, 利用民族項目資助, 提出“生態產業、特色產業、建設旅游土家名鄉”和“推進畜牧大發展, 打造山羊第一鄉”的建設目標, 重點發展林下經濟。

4. 其他條件成熟

“清水鄉”設有專門的林業部門、養殖技術站和農機服務中心, 專業的技術人員, 隨時可為農牧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臨近的蔈草鄉已建成當地規模最大的牛羊交易市場, 購銷信息暢通, 形成了健全的生產、銷售體系。此外, 云利 (即重慶云陽縣至湖北利川縣) 高速公路的修建, 加強了“清水鄉”與外地的聯系, 促進了信息流通, 也擴大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網絡。

三、“清水鄉”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

1. 林菌模式

利用林蔭下光照強度低、陰暗潮濕、氧氣充足、晝夜溫差小的特點, 以林地廢棄樹干、麥秸、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作主料, 在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香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林下種植食用菌, 不但原料成本低、市場收益高, 種菇后的培養基廢料還可作有機肥, 促進林木生長。目前, 清水鄉菌類基地還在進一步建設當中。

2. 林禽模式

在郁閉的林下, 飼養肉雞、肉鴨、鵝、土雞、兔等, 放養、圈養、棚養相結合。家禽可在林下清除害蟲和雜草, 草又是天然的無公害飼料, 既節約了農藥費、飼料費, 還向市場提供了綠色食品。林禽模式的發展, 將形成動物食草、糞便養林, 林下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循環食物鏈。

“清水鄉”農戶普遍采用這種模式。如山區養鵝, 一年四季可以產蛋。飼養60-80日, 一般體重可達3.0-4.0kg。在放牧情況下料肉比為1.0-1.3:1.0;即使以喂料為主, 其料肉比也在2.3:1.0左右。若與養豬相比, 養成1頭90kg重的肥豬, 需要200日左右, 需耗飼料335kg左右。而這些飼料可養肉鵝111只, 總計活重達277kg, 只需要養豬時間的1/3, 獲利卻是養豬的10倍。

3. 林牧模式

利用林地和林蔭優勢, 發展規?;B牛業、養羊業和養豬業, 也可飼養野雞、野豬等野味, 還可飼養狐貍、貂等特種動物。“清水鄉”山寬草廣, 利用原生草場和人工草場, 全力打造山羊產業。發展形式主要有3種:

(1) 發展當地龍頭企業

“清水鄉”擁有重慶市最大的山羊養殖基地———春輝養殖廠, 養殖廠現擁有優質母羊500余只, 1只母羊年產2次, 1只羊最高可產4胎/次, 預計年產規模3000只。種羊原引進黑山羊和波爾羊, 如今主要研究和改良當地的白山羊。牧草主要為當地的甜高粱和引進的黑麥草。

為帶動當地農戶共同致富, 采取了“農戶+龍頭企業”模式, 具體為寄養付酬的方式。即根據農戶技術力量和基礎設施情況, 借幼羊給農戶, 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證金, 等幼羊長大后再賣給春輝, 每增長1kg計14元錢。如一只黑山羊, 1年平均長30kg左右, 農戶能獲得420元/只。如果農戶把羊養死了或變賣了, 保證金將不予退還。“清水鄉”如今重點發展了3個村, 已借出600只羊, 受益人達數百戶。

(2) 通過“山羊合作社”發展“借羊還羊”

“清水鄉”已形成“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模式, “山羊合作社”是以民間股份形式成立, 農戶若想借羊養殖, 首先需入股。富裕的農戶多出資金和技術, 較貧困的農戶就多出勞動力, 發揮各自的優勢。農戶借來飼養的山羊, 等產出幼羊后, 需向合作社還同樣大小的山羊。為了穩定物價, 規范市場, 農戶借出去的山羊不能自行銷售, 一律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3) 建設專業養殖小區

這種模式適合當地富裕的農戶發展, 因為建設養殖小區, 對資金、技術要求較高;養殖小區采用統一建圈、統一飼養、統一防治的形式;成規模, 高效益, 風險也較高。

4. 林藥模式

在林蔭下種植耐蔭性的中藥材, 如金銀花、田七、柴胡、防風、丹參等。“清水鄉”獨特的氣候環境, 盛產野生天麻。農民每年上山采摘, 再賣給當地的龍缸農業有限公司, 由公司統一加工、包裝、出售, 并注冊了“岐耀山牌天然天麻”商標。“清水鄉”還在林下種植了大量的牡丹, 牡丹長大后, 不僅有旅游觀光的作用, 還可作花卉、藥材出售, 一舉三得。

另外, 農戶根據牡丹花、油菜花、果樹花等植物花季的不同, 發展傳統養蜂業。每家養蜂3-5桶, 分季度生產無污染的天然蜂蜜, 賣給龍缸農業有限公司, 由公司統一出售, 并注冊了“岐耀山牌天然蜂蜜”商標。“公司+農戶”的模式進一步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 林菜模式

根據林間光照強弱及各種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 選擇合適的蔬菜品種。如冬春可種蒜苗、菠菜, 秋季可種綠豆、紅薯, 常見的有土豆、菜花、蘿卜等耐蔭蔬菜。如今“清水鄉”已建成花椒基地和蔬菜基地。

花椒基地, 是利用國土整治的3000畝土地, 由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投資建成。清水鄉準備進一步招商引資, 建立花椒深加工基地。

蔬菜基地, 由農戶種菜, 政府每畝補貼250元, 蔬菜由農民自行銷售, 若賣不出去, 政府以0.1元/斤的價格收購, 以保證農民生產和經濟活動正常進行。

四、結語

林下經濟發展總的戰略方針是利用林下資源, 農林牧相結合, 多種經營, 全面發展, 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清水鄉”林下經濟由于時間短, 目前發展還有不少問題, 例如資金的問題、銷路的問題、管理的問題以及規模較小的問題等等;但通過實踐, “清水鄉”林下經濟取得了不少經驗, 應該說可以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摘要: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偏遠落后的山區, 由于歷史、社會和地域等因素嚴重制約著民族經濟的發展, 造成生產條件落后、人民文化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等現象難以根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應效仿重慶市云陽縣清水鄉, 應利用自身林業優勢, 探索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道路, 即應采取林菌、林禽、林牧、林藥、林菜五種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它是一條農、林、牧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少數民族,特色經濟,清水土家族鄉,林下經濟

參考文獻

[1]黃健英.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基于農業比重高、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特點, 四川省民族地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開發特色資源、走特色經濟的道路。然而, 資源優勢不等同于產業效益, 四川省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勢在哪里?如何與旅游業聯動開發, 提升特色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充分釋放并盡可能延長特色經濟的特色效應, 對于四川省民族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穩固增收、農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設, 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從傳統農業大省邁向現代農業大省的“短板”

四川古稱“天府之國”, 從歷史和地理上講, 主要是指丘陵平壩區尤其是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小農經濟年代奠基于傳統農業基礎之上, 并以其溫潤養人的氣候、水旱從人的水利設施和豐富的農產品供應塑造了這塊金字招牌。

四川省按地貌和氣候以及農業利用方式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為盆地丘陵平壩,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農耕文化區, 區內又可分為盆西成都平原和盆中丘陵區;西部為高原山地, 屬立體垂直氣候林牧農文化結合區, 不僅是四川少數民族的世代居住地, 也是四川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劣勢區域。

目前的問題是傳統的豬糧安天下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用現代農業的眼光審視四川農業,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我們有豐富的農產品, 但是“大路貨”太多了, 沒有特色沒有品牌, 走出四川叫不響, 缺少在全國很突出、有競爭力、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蛘呤菦]有量, 如我們的糧食, 趕不上東北;或者是沒有品牌, 如我們的茶葉。傳統農業過去也在種菜、也在種水果, 但它是分散的經營、生產、銷售狀態, 沒有形成現代產業必備的規?;?、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 不能形成優勢產業。傳統農業生產的是產品, 自給自足, 而現代農業生產的是商品, 是為賣來生產, 它的內涵、它的功能遠遠不止于保障供給那么簡單。過去人們認為農業就只是一個生產功能, 提供衣食原料, 實際上, 農業還有生活休閑功能 (如從成都流行到全國的農家樂) 、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及文化傳承等。

四川省未來的現代農業之路就是要把四川豐富的農產品打造成特色產品來銷往全國、銷往世界, 將特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現代服務業聯系起來, 形成一個產業鏈條, 走特色農業之路。由此打量整個四川資源, 重新審視發現, 未來能給四川“天府之國”這塊金字招牌添光增色的, 恰恰是過去被人們認為是農業劣勢區域的四川民族地區。

四川民族地區的農業自然資源有明顯的多樣性優點, 在過去農耕文明漫長的歷史中, 由于食品供給壓力, 民族地區農業功能多樣性的優點沒有被發掘, 隨著我國糧食供給關系的逐步寬松, 四川省民族地區的農業也逐步獲得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機遇。

四川省民族地區農業利用方式在不同的地貌條件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西部是高原山地;北部高原是天然的牧場;中部和南部為高山峽谷, 立體氣候明顯, 林木茂盛, 適宜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南部有四川省第二大河谷平壩安寧河流域, 熱量豐富, 適宜發展南亞熱帶作物。不同的地域, 不僅農業利用方式各異, 而且共生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風情, 為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轉化、結合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埋下了伏筆。從生產條件、資源稟賦、生態條件來說, 具備篩選、培養、打造出一、二個全國和世界級特色農產品基地的潛力。

四川省民族地區農業的優勢在于特色生態農業, 生態特色農業是四川省民族地區未來農業的希望。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已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為主要目標, 圍繞優質糧油、綠色蔬菜、優質水果、中藥材、茶葉等產業, 在全省建1000個示范片, 每1片的面積為10000畝, 每1畝的產值為10000元, 這就是千億示范工程。省級財政已安排專項經費, 每年都投入兩三個億 (元) 來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全省整合的資金應該在30億~40億元的規模。目前, 用特色農業重塑一個天府之國的輪廓已現。

二、四川省民族地區異常豐富的特色生態農業資源

特色農業是四川省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特色農業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轉化成區域內特有的、具有綠色或無公害特點的名優產品和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 對培育區域經濟競爭力, 優化地方產業結構, 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著重要作用。特色農業以“名”、“特”、“優”、“精”、“新”等為基本特點, 以各地獨特的光熱、水土和物種等自然條件為基礎和依托。區域性的產品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不能種, 只是這個地方更有名, 質量更好。如會理石榴, 接近30萬畝, 產業規模在全國是第一;還有涼山的苦蕎, 既是世界苦蕎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主要產區, 產量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特色農業還是生態農業, 客觀上需要自然因子對農業生產發揮更大作用, 提高生態支持力, 保持可持續的優勢。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受到廣泛關注, 綠色食品受到無比推崇的今天, 生態綠色這張牌, 就是競爭力。

嚴格說, 特色農業應該是叫特色效益農業, 特色是相對的, 比如說阿壩州的川貝, 人無我有, 這就叫特色。但特色農業特色更要體現在效益上, 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并存, 品質好、市場需求量大, 形成了區域性規?;a, 興業一地, 富民一方。

四川省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生態農業, 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受特殊的海拔、地理、氣候等復雜因素的影響, 四川民族地區形成了一大批其他地區無法替代、仿造和遷移的獨有農業資源, 山川藏珍、草原埋藥, 生長在大涼山高海拔山坡上的苦蕎, 被稱作“高原人參”的紅景天, 價格被炒到比黃金還貴的冬蟲夏草, 等等。在對這些獨有資源進行加工而形成的初級產品、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產業, 構成了四川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的基本特征。盡管有些獨有資源由于種種原因, 一時還難以形成比較大的經濟優勢, 但從長遠來看, 獨有資源對特色農業的支撐作用是越來越顯著的。

四川省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優勢:

1.物種資源優勢

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生態條件, 造就了四川省民族地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尤其是生物優勢資源, 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2.自然資源優勢

四川省民族地區幅員遼闊, 以土地為主的資源優勢突出, 土地總面積和土地人均面積, 草地資源總面積和人均面積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如此, 地形氣候復雜, 農業立地條件多樣, 對于以特殊的資源、氣候和立地條件為基礎的特色農業, 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

以涼山州為例, 這里氣候獨特, 是全省熱量資源最豐富、土壤類型最多的地區, 能夠滿足多種動植物生長需要, 全州森林覆蓋率為30.5%, 土地面積約合9017.2萬畝, 耕地477.41萬畝, 土地利用率低, 中低產田土占耕地面積的73%, 宜種性廣, 降水豐富 (一般都在1000毫米左右) , 雨熱同季, 深度開發利用潛力大。涼山州特殊的地理環境, 多樣的氣候類型和豐富的土壤種類, 優越的光、熱、水資源, 使生物種類繁多, 農業資源獨具特色, 孕育了我國南北兼有的生物資源6000多種, 植物種類4000余種, 其中糧食作物5科470個品系, 經濟作物品種有76個, 被稱為長江上游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農業資源最獨特、最豐富、最具優勢和開發潛力的地區, 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立體農業的基礎條件十分優越。

3.環境優勢

四川省民族地區開發較晚, 開發程度較低, 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 工業化程度較低, 化學要素投入較少, 農業生產的環境污染較輕, 加之地域遼闊, 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于其他地區, 各種動植物生長在較少污染的草地、高山、雪山、田野、森林, 雪域凈土本身就是品牌, 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

三、世界級的特色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

天下山水在蜀, 四川是中國的旅游大省, 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多彩濃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燦爛的蜀國歷史, 共同勾勒出一副獨特、美麗的旅游資源畫卷。四川省旅游資源含金量很高, 突出特點和優勢就在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景觀、民族村落和生態環境在地域組合上的高度一致, 其綜合性 、互補性很強。特別是位居川西高原邊地的甘孜、阿壩、涼山地區的藏、羌、彝民族聚集區域, 位于川藏旅游的黃金走廊, 且不說九寨溝, 就說涼山州, 既有四季如春的氣候和瀘沽湖、邛海的民族風情, 又有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壩, 特色農產品豐富;又如甘孜州的東部地區, 環繞“蜀山之王”貢嘎山, 有藏、羌民族村落社區, 形成雄、奇、險、峻與秀美旖旎為一體的自然人文景觀;南部地區有被稱為“藍天下最后一塊凈土”的稻城亞丁自然保護區, 點綴其中的藏族民居, 仿佛人間天堂;北部地區以德格印經院和格薩爾故里為中心, 有《康定情歌》、《格薩爾王史詩》等康巴文化最亮麗、最耀眼的閃光點聚集于此。

從總體上看, 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主題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綠色生態, 二是民族文化。時代變了, 生產方式變了, 過去傳統農業社會的“窮山惡水”, 變成了現代后工業化時期的“神山圣水”, 質樸的民風、誠摯的情意、陽光的心態、美麗的山川、純凈的空氣, 加上在食品安全成普遍隱憂背景下大受追捧的綠色生態特色農副產品, 讓四川省的民族地區成為令人神往的“凈土”。[1]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 加上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的制約, 與發達的漢族地區相比, 許多民族鄉村社區相對閉塞, 發展滯后。然而, 也正是由于這些制約因素的存在, 造就和保存了許多原始、奇秀、古樸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風情。在這些地區, 優美的田園風光、安寧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構成、民族習俗和生態特產等構成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 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別具一格的食物生產、保鮮、貯藏、加工等方式, 對城市生活良久的人群, 有著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給當代社會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文化空間時差, 這種明顯的社會文化時差, 既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也給四川特色農業的大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搭車機遇。

四川省民族地區古老濃郁的民族文化與頗具震撼力的自然生態相連相襯, 非常值得挖掘, 舉例來說, 四川省現每年接待的旅游者都多達1000萬人以上, 這些游客都去哪了, 興趣點在什么地方, 走時捎帶了什么東西?相關旅游部門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買門票到名勝古跡, 而是奔甘、阿、涼去了, 他們呼吸新鮮空氣, 步伐越走越遠, 海拔越爬越高, 往往返程途中, 汽車后備箱里堆滿了土特農副產品。

四、兩個“富集地”的轉化結合, 打造另一個“天府之國”

1.依托生態旅游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四川省民族地區雖然生態資源豐富, 但在發展特色農業上卻有著一些劣勢。首先是區位劣勢。不沿海不靠大城市, 遠離交通運輸主干線, 遠離以大中城市為主體的消費群, 物流落后, 沒有龍頭企業, 缺乏科技體系支撐, 產業鏈和加工體系不完備。比如巴塘蘋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過去, 巴塘蘋果曾經是四川省的一個優質名牌, “小冬紅”“大冬紅”千里之外的老成都人耳熟能詳, 但隨著物流成本的加大和替代產品的不斷增多, 今天的成都人, 已沒有幾個知道巴塘蘋果了。其次是信息劣勢。信息聚集發散程度低, 處于被動接受。特色農業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信息化水平, 信息劣勢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障礙之一。第三是科技劣勢。特色農業靠資源, 更要靠科技的“點石成金”。沒有科技支撐的農業, 是沒有長久競爭力的, 也是低效的農業。第四是人才劣勢。文盲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平均水平, 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的缺乏是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的主要問題所在。第五是市場劣勢。由于市場發育較慢、體系不健全、人們市場觀念落后, 對全國及國際市場的開拓起步較晚。

優勢與劣勢, 從來就是相對概念, 沒有永遠的優勢, 也沒有永遠的劣勢, 存在著轉化的可能性。在外部環境深刻變化的背景下, 四川省民族地區包括生態特色農業在內的許多產業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要解放思想, 開拓進取, 樹立大旅游大農業的觀念, 要認識到現代農業不僅僅是管吃管穿提供原料, 現代旅游產業也不再單單是“門票經濟”, 而是一個輻射帶動很廣, 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地理交通制約條件的大突破, 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識、對農業資源的認識都在深化, 旅游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 不僅互為媒介, 而且彼此轉化。[2]

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回歸自然的特色農業發展需求巨大, 隨著川藏世界級旅游黃金通道的升溫, 四川省民族地區在氣候、地理、物產上的優點越來越突出, 以特色農牧業、生態藥業、食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導的綠色產業已初具規模, 怎樣把握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和經濟轉型的機遇, 把生態產品作為一張“牌”打出去, 還大有文章可做。依托、借助旅游的聚集發散功能品牌作用, 可以強化四川省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的比較優勢, 增強競爭力, 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產品附加值, 有助于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從而打破區位劣勢, 變劣勢為優勢, 進而走出邊緣困境。

2.依托生態旅游是提升四川省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的現實途徑

應該說, 在四川省民族地區, 好多特色農業資源就是旅游資源, 許多特色農產品就是旅游產品。民族地區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基礎, 而生態旅游是特色農業增值提升的現實途徑。

把特色農產品當作旅游產品賣出去, 是四川省民族地區特色農業更上一層樓的希望。這幾年的西博會、農交會上, 四川省民族地區展位非?;鸨瑩屟? 借助展會和民族文化旅游這個平臺, 如大涼山系列北京上海展、綠色食品上海展銷會, 正在搞的北京川藏高原農產品展銷會, 從農產品推介、品牌打造、開拓市場上都取得了突破,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3]

獨有產品在民族地區特色農業中起著核心作用。非??上驳氖? 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獨有產品的品牌產業集群, 如涼山苦蕎、馬鈴薯、思奇香、會理石榴、雷波臍橙、寧南香蕉、金陽花椒、雷波馬湖莼菜、阿壩優質秋淡蔬菜、歐洲甜櫻桃, 甘孜丹巴石榴、九龍貢椒等。

比較其它產品, 食物從口, 更是靠“吆喝”出來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 區域分工各展所長并發揮各自比較優勢, 怎么樣拿出渾身解數推銷就成了硬本領。四川省民族地區手里有資源, 天上有清潔的空氣, 路上有最美的風景和游客, 地上長得是貨真價實的生態綠色產品, 如果能找到準確的品牌宣傳定位, 再加以合理組合, 蘿卜就能賣出肉價錢。

生態產品如何與旅游相結合呢?比如紅景天, 是在藏區高原海拔3400米~5700米的無污染環境下生長的珍貴藥用植物, 花葉優美, 極具觀賞價值。甘孜巴塘大葉紅景天的資源非常富集, 如能集中成片, 在自駕、騎車旅游的休息地依托牧民新村建設, 科學合理地利用大片五荒地和景區沿線, 建設集高原紅景天GAP種植基地建設及產品開發、加工、營, 銷與特色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大型旅游項目;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項目為載體, 以紅景天生態藥業觀光園區作為產業支撐, 打造川藏線上最美麗的、不亞于當年阿壩州米亞羅那樣的紅葉走廊, 能充實旅游內容, 為當地豐富的生態農牧業產品找到展示平臺和銷售渠道。

由于大涼山的高寒山區種不出大米, 蕎子是彝族同胞的主食。蕎子分甜蕎和苦蕎, 海拔越高, 味道越苦, 被稱為“懶莊稼”, 產量極低。又因為口感原因, 一般城市居民很少沾邊。但人們很早就發現, 哪些吃蕎粑粑尤其是苦蕎的彝人, 妙齡女臉色紅潤, 男女老少牙齒潔白整齊, 即使年過八旬的老人也耳聰目明, 生活條件艱苦, 但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非常少。

20世紀80年代國外的“苦蕎熱”影響到了國內。研究證明, 苦蕎中不僅富含其他糧食作物中幾乎沒有的蘆丁及硒元素, 同時還含有18種氨基酸、9種脂肪酸及微量元素??嗍w喜涼爽、耐瘠薄, 無害蟲侵蝕, 不需要化肥農藥, 不僅是一種糧食, 更是一種能夠清熱祛火的綠色健康保健品。日本把苦蕎定為21世紀保健功能性原料, 蕎面館風行, 吃法達到100多種, 1公斤一袋的蕎麥粉, 售價賣到了約人民幣80元;美國把苦蕎食品列為100種延緩衰老的主要食品之一;韓國更是稱苦蕎為“神仙的糧食”。

伴隨著涼山州的改革開放尤其是旅游升溫, 苦蕎開始從“土”到“洋”華麗轉身, 各種價值被人們不斷挖掘出來, 產業鏈不斷延長, 苦蕎米、苦蕎面、苦蕎糕點、苦蕎月餅、苦蕎糊、苦蕎酒、苦蕎殼枕等, 尤其是苦蕎麥的種子經過篩選、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沖飲品——苦蕎茶走俏, 這項產業迅速在涼山州發展起來。

在涼山人的日常生活中, 苦蕎一般是用來做蕎粑、蕎羹來吃, 一斤苦蕎面也就幾塊錢。而做成苦蕎茶一小罐就是一百七八拾元??嗍w能這樣金貴, “賣點”在哪里?它既離不開科技含量的注入、產業鏈的延長、抱團闖市場的策略, 也離不開各種展會及各種旅游宣傳策劃, 包裝精美的苦蕎茶, 大多是被外地人買走的, 是被當作旅游紀念品賣掉的。

來來往往的游客掀起來了涼山苦蕎美麗的蓋頭:各式各樣的苦蕎茶專賣店出現在國內各大景點、各大街市;同時, 政府發力, 成立產業協會, 改變過去“散打”局面, 展示苦蕎高端形象, 推廣和宣傳苦蕎文化。2011年全國農交會上, 借助涼山州彝族風情, 掀起了一股苦蕎旋風, 全州達成貿易協議40個以上, 貿易金額達4.8億元, 其中, 光苦蕎麥產品簽約營銷額就占整個簽約總額的65%以上。據悉, 截至2011年5月, 涼山州苦蕎茶生產獲證企業共26家, 苦蕎茶產業全年銷售收入1.7億元?!稕錾街萏厣w麥發展規劃》更是雄心勃勃:到2012年, 建成優質蕎麥生產基地100萬畝, 要讓苦蕎產品越走越遠、讓苦蕎品牌越來越響亮, 成為涼山最靚麗的一張名片。

參考文獻

[1]黃萍, 王元瓏.創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 2005, (08) .

[2]倪國良.特色農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的戰略選擇[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 (01) .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一、結合地域特色, 凝練特色“家”文化理念

我院地處老、少、邊、山、窮地區, 是多民族聚焦地, 桂滇黔三省交界區, 經濟發展緩慢, 衛生健康水平較落后。如何在這種環境中走出一條特色文化之路, 我院充分凝練歷史文化精髓, 結合地域特色, 提出了建設特色“家”文化理念。醫院凝練出了“根植老區為人民, 醫者患者一家人”的醫院宗旨。意指我院一直扎根在鄧小平同志發動百色起義的革命老區, 為廣大少數民族群眾服務。擔負起救死扶傷, 治病救人的天職, 待患者如家人, 醫患一家親, 打造了“醫者愛院如家, 患者到院如家”的溫馨和諧“家”文化。

二、凝練文化精神, 培育特色“家”文化

我院的特色“家”文化營造了“員工愛院如家、病人到院如家”的文化氛圍, 培育形成有右醫附院特色的醫院“家”文化。醫院處處體現出現代化氣息和人性化服務措施, 處處彰顯著對病人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醫院先后成立了“地貧之家”、“早產兒之家”、“糖尿病之家”、“乳康之家”等多個公益“病友之家”, 讓患者體味到了“家”的溫馨, 家人的愛, 親人的關懷。在職工生日、節假日、紅白喜事等慰問基礎上, 創新開展黨員“政治生日”活動, 讓黨員感受到黨組織這個大家庭的關懷。醫院“家”文化建設案例入選《醫院的魅力——醫院文化二十年》一書。

醫院以右江民族醫學院國家民委民族地區醫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廣西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醫院人文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為依托, 組建32名醫院內訓師隊伍, 對全院職工進行醫學人文培訓, 極大提升了職工的人性化服務水平和人文素養。還組建了醫院文化研究團隊, 以申報課題、研究理論成果為切入點, 先后成功申報3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12項省級人文社科類基金課題、6項省級高校黨建工作課題。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家”文化具體實踐相輔相成, 互相促進。使特色“家”文化既有培植的土壤, 又有開花結果的希望。

三、“建家規、立家訓、樹家風”, 構建“家”文化理念體系

“建家規”, 從制度文化層面營造和諧溫馨的“家”文化氛圍, 確保推行“家”文化落地有“家規”可依, 有制度保障。我院完善和修訂了各種制度, 匯報成冊, 編印了《醫院文化手冊》發放人手一冊, 形成了全院職工共同遵守的行動指南。“立家訓”, 就是提煉醫院精神、院訓和“家”文化理念體系。“樹家風”, 醫院與黨風行風、醫德醫風相結合, 連續29年開展“醫德醫風與人文教育”活動月活動, 深入挖掘先進典型, 表彰先進, 弘揚正能量, 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家風”, 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四、以科室、支部為“家”, 促進“家”文化落地

(一) 醫院是“大家”, 科室是“小家”

醫院將科室作為“家”文化建設的落地載體, 每一個科室的墻上都懸掛著一塊設計精美, 全科人認同的“家”文化理念, 讓文化真正落地到日常醫療服務中。如腎內科的“病友如至親, 腎好甚安心”, 兒科一病區的“醫者父母心”……每一個理念都凝集了全科室人員的智慧, 成為他們共同遵守的信條。醫生以科室為家, 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病人似乎也回到了家, 處處有人性化的關懷。2009年以來, 醫院黨委堅持開展“醫院倫理查房”活動, 使黨組織大家庭的溫暖與關懷走進病房、貼近患者、貼近職工, 促進科室“家”文化建設。

(二) 打造支部為“家”的黨團“家”文化

醫院高度重視黨建工作, 著力打造支部特色“家”文化。醫院現有黨支部37個, 把支部建在科室, 每個支部就像一個小“家”, 便于黨員同志深入溝通交流, 充分發揮基礎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對口幫扶、健康扶貧, 把“小家”的溫暖帶給“大家”。醫院黨委開展黨建帶團建、“育青苗”工程, 組建“黨團之家”, 打造黨團文化長廊, 把黨的“兩學一做”與團的“一學一做”有機結合起來, 共同開展活動, 相互促進。

五、溫馨服務“家”文化, 讓“家”多一點溫暖

醫院堅持標準化服務、人性化服務, 讓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溫馨, 家人的愛, 親人的關懷。優化服務環境, 注重人文關懷。醫院對候診區和診室的環境布局進行了人性化的設計和調整。創建“無痛醫院”、開展“舒適之旅”活動, 推出了無痛牙科、無痛內窺鏡檢查等30多種無痛診療項目, 讓看病變成一種輕松愉悅的過程。

總之, 我院通過“家”文化建設, 把人們幾千年來對家的眷戀和熱愛引入醫院管理, 讓員工愛院如家, 患者就診住院如家, 員工與患者建立如同親人般的和諧關系, 進而提升醫院士氣, 改善醫患關系, 塑造了醫院的品牌形象, 提升了醫院文化內涵[2]。以上是我院的一些實踐經驗, 我院將繼續深入探索, 打造更具特色的醫院“家”文化, 服務好老區人民。

摘要: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 以“家”文化為切入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醫院文化, 樹立“根植老區為人民, 醫者患者一家人”的理念, 把中華民族對家的特殊情懷和對歸屬感的期待引入醫院管理, 營造員工愛院如家, 患者到院如家, 醫患一家親的和諧關系, 為構建和諧醫院, 患者滿意醫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關鍵詞:醫院,家文化,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 徐龍雨, 陳杰, 姚央.北京市某三甲醫院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J].醫學與社會, 2015 (351) :39-41.

[2] 趙玉華, 金玉善.關于“家”文化促進醫院優質服務的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 2013 (6) :73-75.

[3] 農圣, 農樂根.家文化理念在臨床診療中的實踐運用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 2014, 31 (2) :7-9.

[4] 沈嶸, 耿潔, 胡晨, 等.醫院“家”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現代醫院, 2013, 13 (12) :107-109.

[5] 王冬梅, 周鳴.醫院管理打造“家”文化的實踐與探索[J].管理觀察, 2013, 12 (526) :189-192.

[6] 李華妍.醫院科室“快樂家”文化芻議[J].大慶社會科學, 2013, 4 (2) :81-82.

[7] 楊曉燕.“家”文化給力醫院大文化[J].共產黨人, 2012 (3) :31-34.

[8] 農圣, 農樂根.“家文化”與“契約文化”的碰撞——中美醫院人才管理分析對比[J].醫院管理論壇, 2015, 32 (12) :9-12.

[9] 金浪.打造“家”文化, 構建和諧醫院[J].醫院管理論壇, 2010, 27 (12) :17-20.

[10] 馬瑋昕, 李萍, 蔡曉潔, 等.淺議“家”文化體系對醫院文化建設的作用與意義[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2016, 27 (3) :70-71.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資源稟賦又稱要素稟賦。廣義的資源稟賦是指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等先天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包括勞動成本、人力資本的豐裕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等等)、資金、技術、對外經濟關系等與經濟增長關系比較密切的生產要素。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存在很大區別。

發揮民族地區自然資源、文化、環境生態等特色資源稟賦優勢,有助于指導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的形成,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本課題組通過調研遼寧省喀左縣、遼寧省岫巖縣、吉林省延吉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對上述民族地區的基于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發展優勢、限制因素進行了剖析,并嘗試探索出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

二、東北典型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一)喀左蒙古族自治縣紫砂產業分析

喀左縣已有紫砂文化生產企業及家庭作坊45 家。其中,紫砂花盆生產企業15 家,紫砂工藝制品廠20 家,形成了以紫砂壺、紫砂壁畫、泥人雕塑、黑陶雕刻為主的四個紫砂工藝系列。

(二)岫巖滿族自治縣玉石產業分析

岫巖縣建起了“玉都”、“荷花玉市場”、“東北玉石交易中心”、“玉雕精品園”、“萬潤玉雕園”、“哈達玉器一條街”六大玉器市場。該縣境內有玉雕加工企業3 115 戶,全縣玉產業從業人員4 萬余人,年創產值4 億元,年創利稅2 000 萬元,年出口創匯200 萬美元,產品遠銷40 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延吉朝鮮族自治區泡菜產業分析

延吉現已有成形的泡菜作坊多達100 多家,但是著名的企業卻并不多。以金剛山泡菜為首的企業較為出名,但是并沒有普及到全國,只是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周邊有一些知名度。

三、典型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優勢

(一)喀左紫砂發展優勢分析

1.豐富的礦產資源

喀左縣紫砂資源極為豐富,遠景儲量10 億噸以上,在全縣22 個鄉鎮場中,12 個鄉鎮場有紫砂礦。礦物質含量符合紫砂產品生產的工藝技術要求,品質優良。該縣的紫砂土資源可開采200 多年。

2.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喀左紫砂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例如,紫砂花盆市場。由于紫砂產品不含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典雅美觀,透氣性能良好,因此,在園林綠化及家庭美化中,越來越多的使用紫砂產品。

(二)岫巖玉石發展優勢分析

1.豐富的玉石資源

岫巖玉產于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玉石產地岫巖地區,產量較大。僅以岫巖縣而論,其著名的北瓦溝礦區即為資源相當豐富、開采時間較長、年產量甚大的礦區。

2.繁多的玉石種類

岫巖玉是岫巖出產的各種玉石的統稱,它包括礦物學上所稱的“透閃石玉”、“蛇紋石玉”和“透閃—蛇紋石玉”三大類;如果從顏色上分,可以分為碧玉、青玉、黃玉、白玉、花玉等10 幾種。

(三)延吉泡菜發展優勢分析

1.優越的生長環境

延吉地處于吉林省東部,位于我國高緯度地帶山林盆地。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大白菜生長要求光照、水分、二氧化碳充足,在肥沃、通透性強的土壤上生長,土壤的酸堿度在6.0 左右為宜。而延吉的農業環境特別適合白菜的生長。

2.精湛的制作技藝

延吉靠近朝鮮并且朝鮮族人數眾多,他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積累了高超的技藝,也逐漸研制了豐富的泡菜佐料。

3.良好的市場前景

由于經營方式簡單,媒體效應很顯著,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很廣闊,技術水平先進,泡菜行業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行業發展中特別突出。

四、東北民族地區自然資源核算

資源性資產是自然界長期自身運動所形成的資產,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由于它所具有的天然形成性、壟斷性、總量有限性和計量復雜性等特征,決定了其管理和核算的復雜性。

(一)紫砂產業資產核算

(1)原材料的獲取;(2)租用廠房的資本化處理;(3)生產加工費用處理;(4)銷售費用處理;(5)紫砂產品的銷售。

(二)岫巖玉資源資產核算

(1)玉石礦區取得支出;(2)勘探支出的資本化處理;(3)加工費用處理;(4)玉石的銷售。

(三)延吉泡菜資源資產核算

(1)籌備組建企業的支出;(2)生產階段費用處理;(3)辣白菜的銷售。

五、產業結構優化及多元化發展

(一)喀左紫砂產業發展

1.擴大生產規模,加大營銷力度

政府應該加大對本地區特色產業的宣傳力度??ψ罂h應該使用多種宣傳模式,增加廣告費用支出,構筑平臺,發展特色集群經濟,引導多產業共同發展,擴大生產規模,使紫砂產業做大做強,創建富強喀左。

2.注重人才培養,加大力度引進高技能人才

高品質紫砂產品不僅要求高品質還要求美感與觀賞性,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引進高技能人才,這樣才能提高產品價值與聲譽。

3.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喀左的自然景觀也是獨具魅力的,有被專家定為山丘型Ⅱ類旅游勝地及森林公園的龍鳳山自然風景區,有天下第一洞穴廟宇群之美譽的朝陽洞,有具有奇特喀斯特地形的象形山樓子山(正在申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在消費者前往喀左選購紫砂產品的同時會被喀左奇特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從而發展了旅游業。

(二)岫巖玉石產業發展

1.壓縮采礦規模,規范交易場所

為了把岫巖玉產業做強做大,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國石之位,應該實行限產限銷,壓縮采礦規模,以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還應規范交易場所,嚴厲打擊私自倒賣行為,提升岫玉的價值。

2.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經營模式

近幾年,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已經不需要跋山涉水來岫巖看玉買玉了,網售玉器已成為岫巖市場的主流。為了跟上市場潮流,許多商戶將加工大型玉器的設備全部更新成了用于加工精細玉器的設備。

(三)延吉泡菜產業發展

民族地區要緊密結合國務院下達的關于振興東北老工業的計劃,“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計劃中提出要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和中小型企業,積極培養潛力產業。這有利于使泡菜成為延吉一個強大又極具特色的產業。

結語

民族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但在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阻力,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本課題基于資源稟賦視角,通過闡述典型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總結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提出了發展對策,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和民生發展,發揮民族地區資源、文化、環境生態等特色稟賦優勢,促進要素合理流動,構建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機制,為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營造最佳環境,最終引領民族地區走向富強。

參考文獻

[1]錢鋒.縣域經濟與特色產業[J].改革與探索,2005,(1).

[2]趙丙奇,李玉舉.30個省市經濟增長的資源稟賦狀況研究[J].財經科學,2006,(2).

[3]賀艷紅,杜麗娟.縣域特色產業創新[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上一篇:經濟變遷休閑經濟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機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