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

2023-10-02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來,我國物流產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發展壯大,物流產業集聚作為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逐漸在各地推廣,文章以四川省為研究對象,選取區位熵系數作為集聚度評價指標,對四川省內各市(州)物流產業集聚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四川省在物流產業集聚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四川??;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研究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research

0 引 言

經過近二十年的長足發展,我國物流業在量和質方面得到了飛躍式提升,其在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過程中的先導性和支撐性作用已顯露無遺。正因為如此,政府持續推動物流產業的深入發展,2009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針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明確了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進一步強化了九大物流產業集聚區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出臺《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對物流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作了非常明確和務實的規劃,要求物流產業的發展要適應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運用供應鏈管理思維,與制造業、電子商務業等其他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各地政府、行業企業積極落實物流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在近幾年國民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中物流產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物流成本同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明顯偏高,根據《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的統計數據,我國2013年的社會物流總成本在10萬億元以上,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18.0%,而同期發達國家的社會物流總成本在GDP中的占比均在10%以下。這反映出我國物流產業的效率和效益不高。

綜觀產業發展歷史規律,產業集聚是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徑。產業集聚作為一種區域經濟組織形式,通過集聚區域內企業間的聯動和協同,既能提高產業集聚區域的生產效率,又能降低區域內協同主體的生產成本,從而提升區域產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物流產業集聚對物流企業運作效率提升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已使其成為研究熱點。目前對于物流產業集聚實證研究多集中于國家層面或東部沿海省市,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研究較少,文章將針對四川省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研究。

1 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實證研究

1.1 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現狀

2013年四川省社會物流總額達51 284.4億元,其中,物流產業增加值同比有較大幅度提升,增速為9.6%,達到1 471.46億元,在全省服務業增加值中占據15.9%的份額,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在物流產業增加值增長的同時,物流費用幾乎同比增長,2013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增加9.1%,高達4 970.1億元,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比18.9%,雖然比去年降低了0.2%,但仍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物流產業空間集聚條件大幅改善,各市(州)物流集聚區數量增長迅速,到2013年底,全省建成運營和在建的各類物流園區已超過80個。

四川省適應全省區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實施物流產業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以夯實物流極核效應,壯大重點城市物流節點,聯通城鄉物流網絡,打通進出川物流通道為抓手,努力構造四川省“一核、四帶、多點”的物流產業集聚發展支撐體系?!耙缓恕笔侵杆拇ㄊ∥锪鳟a業要以成都市為發展核心,充分發揮其帶頭、帶動和輻射的極核作用,“四帶”包含成綿廣巴北向帶、成遂南廣達東向帶、成自瀘宜東南向帶、成樂雅攀南向帶,要讓“四帶”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集聚帶,以此構造四川省物流產業的梯次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四川省把物流產業首次列入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進一步明確了全省物流產業多點多極支撐發展體系,在提升成都物流主樞紐的極核地位的同時,著力培育瀘州宜賓、達州南充廣安、攀枝花西昌、綿陽廣元、內江資陽遂寧五個物流產業增長極,以此促進物流產業的迅速壯大和合理集聚。

1.2 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度分析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區位熵分析法來衡量四川省物流產業要素的區域空間分布情況,反映四川省物流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以及各市(州)物流產業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情況是比較合適的。區位熵的通用計算公式說明如下:

LQ■=■,LQ■為某地區的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

一般地,區位熵系數LQ若大于1.25,說明該地區物流產業高度集中,專業化水平極高;若LQ大于1小于1.25,表明該地區物流產業相對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專業化水平比較高;若LQ小于l,表明該地區物流產業的集中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處于比較劣勢;若LQ等于l則處于均勢。LQ■系數越大表明物流產業在該地區集聚程度越高。

由于我國目前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還沒有獨立、完整的“物流產業”,一般地,學者都將占物流產業增加值80%以上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近似地作為“物流產業”來研究。因此,選定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和郵政業三個部門的從業人員作為測量指標從一個側面來反映當前各市(州)的物流產業集聚程度,其中參考系數為四川省。因此,公式中各指標的具體含義如下:

LQ■為某市(州)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

e■表示該市(州)物流從業人員數,e表示該市(州)所有從業人員數;

E■表示四川省物流從業人員數;E表示四川省所有產業從業人員數。

依據四川省歷年統計年鑒的數據,通過區位熵系數公式計算得到四川省2009年至2013年各市(州)的物流集聚度系數,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四川省近年來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特征:

(1)物流產業集聚度較高的三個市(州)

2009年至2013年期間,成都市、攀枝花市和雅安市的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都在1以上(如圖1所示),表明三市的物流產業在全省范圍內相對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專業化水平比較高。成都市的集聚度系數經過2009年到2012年的輕微徘徊,到2013年突增至2.895,夯實了其作為全省物流主樞紐的極核地位;攀枝花市在2009年之后物流產業集聚度一直保持高位增長,從2009年的1.872,跨越到2012年的2.424,猛增到2013年的3.201,其集聚速度令人驚嘆,主要原因之一是震后恢復重建使得礦產資源的需求大增,進而帶動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攀枝花和西昌成為四川省物流產業增長極之一的基礎;在全省范圍來看,雅安市雖然經濟體量小,小規模物流企業居多,但是其具有藏區與內地經濟交流的區位優勢,所以,其物流產業成長態勢良好,2013年雖然受到“營改增”政策實施的影響,但是集聚度系數仍然在1以上。

(2)物流產業集聚度明顯偏低的三個市(州)

與全省大部分市(州)情況不同的是,資陽、遂寧、瀘州三市的物流產業集聚程度較低(如圖2所示),說明三市物流產業的專業從業人員偏少,專業化水平相對較低。然而,三市具有幾乎不可復制的良好物流資源,資陽市是成都市的“第二機場”的坐落之地,遂寧市位于成都市和重慶市的“金三角”地帶,“西部物流港”建設如火如荼,瀘州市是全省“第一大內河港口”,并且三市的經濟增長速度都較快,特別是第二產業增長明顯,但是依托于第二產業的物流產業并沒有隨之增長,原因可能在于第二產業的企業并沒有將物流分離出來,大部分制造企業自有物流釋放不足,導致第三方物流發展緩慢,整個社會的物流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其中,瀘州市在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后,在產業結構方面做了梳理和規劃,引起了該市對物流稟賦資源的覺醒,逐步推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

(3)全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狀態不穩定

從整體上看,全省大多數市(州)的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徘徊震蕩幅度較大,缺乏穩定性(如圖3所示)。其原因可能是近年來四川省大力實施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對物流產業的發展投資不穩定;也有可能是統計方法和數據的不斷調整;當然物流產業自身的“散小弱亂”發展狀態難辭其咎。2013年由于“營改增”政策的推廣,致使很多規模小,實力弱的物流企業倒閉或轉向,重創本來就比較脆弱的物流產業,全省21個市(州)就有16個市(州)的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下降,其中相當多的市(州)甚至是以驚人的幅度下降。2013年全省各市(州)的物流產業集聚度系數更貼近四川物流產業發展的實際,是優勝劣汰的結果,有利于物流產業的規范、健康和集聚發展。

2 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全省各市(州)紛紛出臺了物流園區(中心)規劃,在建的大部分物流園區也正在逐步推進,總體來講,四川省物流集聚區發展前景良好,也為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搭建了必要的空間平臺,但從實地調研及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來看,目前四川省物流集聚區發展和產業集聚發展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問題。

2.1 缺乏物流產業鏈系統思維

物流產業集聚的直接誘因是物流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在促進物流產業集聚的實踐中應該充分融入供應鏈理念,充分考慮到產、供、銷企業構成的網鏈關系,科學預測“物”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等有關物流量的因素。物流業涉及領域廣泛,物流企業布局具有集中和分散的屬性,這就決定了物流產業在集聚的主體形態上必然會存在合理的分散,不可能想當然地將所有企業都集中在一個空間之內。這直接導致了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中的人為分割物流產業鏈行為,從而導致很多不合理的物流現象。在現實工作中,很多政府規劃建設的物流產業集聚區沒有自然形成的物流節點繁榮,就是這個原因。

2.2 規劃布局不合理,缺乏物流產業集聚支撐基礎

物流產業集聚的空間載體是物流園區。國家頒布了《物流園區分類與基本要求》,但是各市(州)對物流園區的理解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對園區規劃建設的條件、等級、界定的原則、標準和依據亟待澄清。這種狀況使各市(州)在推動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實踐中難以對本區域的物流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科學和準確的把握。從實踐來看,物流產業集聚的形成必須具備支撐產業集群的資源稟賦,也需要相應的社會經濟條件。根據物流產業集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政府政策、物流基礎設施支撐系統、物流信息技術支持系統等因素是制約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關鍵條件。由于缺乏物流產業集聚的支撐基礎,導致很多物流園區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甚至荒廢。

2.3 政府對物流產業發展狀況不能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支撐工作“力不從心”

我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但目前尚未建立科學的物流產業統計分析體系,統計范圍不明確,統計指標不健全,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把握物流產業的真實狀況,導致物流產業研究和政府決策沒有科學的數據支持,導致推動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針對性,最終難以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政府在打破阻礙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行政壁壘等方面的能力顯得蒼白無力;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人才,政府在規劃方面失誤頻頻;在財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很難落地。

3 四川省物流產業集聚發展建議

3.1 創新政策,合理布局,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

物流產業集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要從財政、金融、土地和稅收等方面打破阻礙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體制機制,研究、實施有利于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政策體系,創造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遵循經濟、產業、市場和人文社會發展規律,以物流產業鏈思維統領規劃原則,實現物流產業集聚發展與各市(州)產業基礎、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物流產業集聚與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體系銜接;物流產業集聚與區域物流需求相匹配;物流產業集聚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同步推進。

3.2 物流產業集聚發展與三次產業發展共生互動

3.2.1 物流產業集聚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從各市(州)制造業發展實際出發,深化制造資源和物流資源的整合,推行制造業“主輔分離”,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務體系,為制造企業量身打造專業的、一體化的和一站式的物流服務,形成以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為核心的供應鏈發展模式。

3.2.2 物流產業集聚與商貿流通業互動發展

各市(州)依托本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特點,在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模式的同時,研究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新興商貿流通業態的特征和需求,重構新型的商流和物流的融合機制,形成服務生產、方便消費的商貿物流產業集聚。

3.2.3 物流集聚區與現代農業的協調發展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種類豐富,各市(州)應該圍繞現代農產品基地,加快形成業態集聚、生態協調、具有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農業產業物流集聚區,為實現種、加、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服務。

3.3 物流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互動發展

四川省正大力實施“兩化”互動發展戰略,城鎮化和工業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物流園區是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空間載體,各市(州)應該堅持以“園”興“城”,以“城”促“園”的產城一體化發展路徑,加快物流園區的生產、生活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和完善,優化投資、生產和生活環境,促進物流企業集群成長,構造物流產業鏈,使其成為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擴散源、區域經濟的“傳送帶”。實現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物流園區和城鎮資源的高度整合、完美契合、良性互動的成長機制。

參考文獻:

[1] 葛金田,沈鵬飛,陳寧寧. 基于區位熵法的濟南市物流產業集聚度分析[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92-94.

[2] 沈鵬飛. 基于產業升級的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研究[D]. 濟南: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浙江省發改委課題組.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若干問題研究[EB/OL]. (2009-08-10)[2016-03-20]. www.drri.gov.cn.

[4] 王艷玲. 區域物流整合與產業集聚聯動發展[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1):78-80.

[5] 林愷化,趙瑩,江國遜. 區域性物流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4):33-35.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各國間經濟往來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當代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國際物流產業也蓬勃而生,本文從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發展背景入手,分析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產業之間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進而探討了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為我國國際物流產業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措施,以期,為國際貿易提供堅實的物流運輸保障,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物流;經濟發展

1當代國際貿易和物流產業發展的背景

當代國際貿易及物流產業是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蓬勃發展起來的。當今世界,求和平,謀合作是各國的共同訴求。因而在各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的大背景之下,國際貿易和物流產業在數量和規模上有顯著增長和擴大。在以往各國已經建立起來的貿易網絡的基礎上,借助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興起,國際貿易物流產業發展在各國間的貿易中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

就我國而言,我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為我國國際貿易及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對于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物流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積極抓住我國新時代的歷史機遇,優化對外貿易和物流產業的結構布局,使內部要素有序流動,同時積極結合新技術培育新的國際貿易經濟增長點,實現國際貿易中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國際貿易物流效率和效益是當務之急。

2當今國際貿易中物流產業的發展

分析當今世界國際貿易及其物流產業的發展狀況,必須要清晰把握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有機共同體的依存關系。

一方面,國際貿易以其迅猛發展之勢助推了國際物流產業的興起與繁榮。和平與發展是國際貿易興起的國際大環境。貿易和生產的全球化,推動了物流產業的全球化發展。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各國日趨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借助電子商務等新興平臺,國際貿易不斷深入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其中必然包括大量商品在國際范圍內的包裝、運輸、存儲、養護、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環節。國際貿易的大規模擴張,同樣是國際物流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對于國際物流的的更高要求,從而推動了國際物流產業的產生以及逐漸規?;蛯I化發展。

另一方面,國際物流專業化發展為國際貿易的興盛提供堅實保障。在全球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中,全球范圍的商品的配送、運輸、交換等流程是關鍵一環。目前遠程網上下單、全球貨倉配貨、多種交通方式高效運輸配送、全程電子信息監控、專業售后服務一體化的國際物流產業專業化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貨運保障,使得國際貿易能夠順暢運行。此外,國際物流產業不僅能夠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運輸配送裝卸等基本服務,而且針對當今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供針對特定客戶的定制化物流服務,不斷改進國際物流服務水平,促使國際物流服務多樣化發展,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物流服務,進一步提高了全球貿易的效益。

3當前我國國際貿易中國際物流產業發展狀況

3.1國際物流產業在我國國際貿易中目前的發展狀況

伴隨著國際貿易迅速發展,我國的國際物流企業也涌現了如中國遠洋、中外運等大型國際貿易物流產業,其中中國遠洋作為一家擁有800多艘商用船舶的運輸公司,提供綜合航運服務,年貨運量超四億噸,其干散貨船隊居世界首位、集裝箱船隊名列全球第六,在我國的國際物流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就我國國際物流企業整體而言,我國物流企業呈現分化態勢。

在我國經貿蓬勃發展之際,政府不斷采取相關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在全球而言,我國高鐵運輸網以及內河航運網,在運輸里程數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同時我國還積極提高國際物流運輸的安全系數,從而為國際貿易的發展保駕護航。此外,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使許多新興的物流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有利于我國國際物流產業的良性競爭?;ヂ摼W、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彌補了物流運輸的不足,提高國際貿易貨物配送的服務質量和運輸效率,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3.2制約我國國際貿易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

3.2.1全球范圍的貿易對于物流運輸提出嚴峻挑戰

伴隨著我國國際貿易規模和速度的擴張,我國同全球國情、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社會形態、經濟發展程度各異的國家均建立了貿易伙伴和合作關系。覆蓋全球的國際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交往,其中還牽涉到許多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這對國際物流運輸協調國際貿易提出了嚴峻挑戰。因而推動國際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致力于解決物流運輸協調好各國、各地區的物流貿易問題,優化全球資源配置,從而在降低貿易物流的成本上發力。

3.2.2國際物流產業發展缺乏有利國際環境

雖然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覆蓋陸河??盏倪\輸體系,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然而同世界上國際物流產業先進的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國際物流技術以及相關配套設施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本行業內部,仍然相對滯后,并且缺乏發展資源。同時,我國政府對于國際物流產業未能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國際物流產業相關法律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難以支持我國國際物流產業的良性發展,從而成為我國國際物流產業深入發展的掣肘。

3.2.3國際貿易物流企業發展良莠不齊

國際物流產業的繁榮,既需要有行業巨頭公司的領頭羊作用,又需要我國國際貿易企業的齊頭并進,目前就我國國際貿易企業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后發企業起步晚,存在規模較小、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際貿易企業普遍起步較晚,失去了市場紅利優勢,物流運輸體系不夠健全、完善,因而在國際物流產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二是國際物流專業人才匱乏。我國國際貿易物流產業起步晚,不僅在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方面落后于人,而且在專業人才供應上也顯得后勁不足。國際物流產業體系尚不健全,導致各個環節把控不嚴,產業內部細分不夠,因而在人才支持上缺乏“專、精”的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

4相關解決措施

4.1營造良好環境,支持國際貿易及國際物流發展

國際物流產業與國際貿易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二者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因而我們應當為二者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同時加強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產業的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提供法制保障,從而提高我國物流業的國際化水平,構建全方位、高效率、靈活機動的國際物流運輸服務,進一步推動國際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4.2物流企業轉型升級,努力壯大實力

我國國際貿易物流的發展歸根到底需要以物流企業為依托,因此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物流的發展必須推動我國物流企業轉型升級,在支持企業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物流企業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提供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國際物流服務,使我國物流企業和世界物流發展水平接軌。

4.3加強企業互助,提高我國物流產業的整體水平

一個國家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產業僅僅靠單個企業“單打獨斗”是難以長遠發展的,必須要依靠整個行業的興盛注入強勁動力。因此,我國的物流企業間應當加強信息溝通和商業互助,在一種良性競爭中實現雙贏、多贏,從而推動國際物流的長久繁榮。

5結語

在世界日益成為命運和利益共同體的今天,國際貿易必然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應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產業的發展狀況,積極學習借鑒他國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經驗,取長補短,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產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倩紫.國際貿易對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23):92-94.

[2]黎迪.基于供應鏈視域探討國際貿易流通模式的構建[J].當代經濟,2018(24):90-91.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屬于基本前提,也就是在農業生產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出現勞動力與資本剩余的現象,使其可以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向著城鎮轉移,形成一定的聚集作用。在此期間工業屬于國家城鎮化發展期間的根本動力,具有非農業生產、聚集發展的特點,能夠快速、不斷吸納勞動力,增加城市的規模。從實際情況來講,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表現為:

(一)政府為主導的發展階段

1949年到1978年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對農業非農產業的發展造成了限制性影響,再加上存在較為嚴格的戶籍制度,導致農村人口向著城市流動受到一定限制,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情況下,城市化發展的受到一定的阻礙。在此過程中,我國城鎮化發展,主要是在政府主導的情況下,選取區域之內大型、重點的工業項目,促使城鎮化的發展,但是還存在很多的制約因素。

(二)制度改革的發展階段

1979年到1991年,我國開始進行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的生產效率有所提升,出現了很多剩余勞動力。在此期間我國開始推行各種制度,可以消除城鎮化的阻礙,在利益因素與政策因素的影響下,很多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著城市流動,可以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幫助。

(三)加工貿易的發展階段

1992年到2009年,我國開始進入到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鄉鎮的企業資本與技術的水平開始提高,可以替代部分勞動力,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數量降低。在此過程中,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中引入了外資結構,加工貿易的發展速度加快,使得鄉鎮企業所釋放出來的低成本勞動力有了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能夠促使城鎮化的良好發展和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問題分析

我國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諸多動力因素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城鎮化發展的不協調問題,對其長遠發展造成諸多不利的影響。

(一)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

我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呈現出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雖然在工業化與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經濟全球化活躍度較高,工業制造領域的發展能夠促使工業產值的增加,但是,在工業出口方面的營銷環節、設計環節與金融環節等,都是借助國外的渠道,導致相同產值的工業發展,不能起到同水平產業型服務發展的帶動作用,導致城鎮化的發展比工業化發展落后,出現不協調的現象。與此同時,我國多數區域的鄉鎮企業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無法起到集中人口的目的,不僅會導致土地占用量增加,還不能起到人口聚集與規模效應,對城鎮化發展會造成不利影響。

(二)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協調

根據有關調查可以得知,在2018年我國東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效率較高,東北地區偏低,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最低,北上廣區域的城鎮化率最高,而云南、西藏等地區的城鎮化率最低,這就導致城鎮化的區域發展不協調,不能確保各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的協調性。在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協調的情況下,不能確保國家各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和建設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三)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在城鎮化發展期間還存在速度與質量不協調的現象,雖然部分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很快,但是,質量卻不能符合要求,很容易誘發諸多問題。一方面,在城鎮化發展期間,土地的發展速度比人口發展速度要快很多,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用地的面積增加了8倍以上,而人口數量增加了3倍左右,可見二者之間存在不協調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國在城鎮化發展期間,還存在人口戶籍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子女入學問題等等,不能確保城鎮化的發展質量[1]。

三、產業轉移在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解決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問題

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轉入地可以在產業的帶動下有效整合勞動力要素、技術要素、資本要素等等,在此期間,不僅能夠促使工業化發展,也可以形成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將產業轉移到城鎮地區之后,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起到一定的聚集效應,能夠拓寬城鎮化發展規模,實現新城市建設的良好目的。與此同時,在勞動力聚集的過程中,也會有著一定的消費需求,可以加快城市住房領域、交通領域、通信領域的良好發展,構建成為各個基礎產業的循環發展鏈條。從產業轉出地方面來講,雖然在短時間之內可能會出現資金外流的現象,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講,可以降低土地占用量,緩解生態環境的壓力,還能為工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空間,可以促使產業轉出地的可持續進步[2]。

(二)有助于解決區域發展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對城鎮化發展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而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可以有效解決區域發展的各種問題,主要因為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可以將發達地區的產業向著欠發達地區轉移,通過發達地區的管理資源、技術資源、生產資源、資金資源的支持,使得欠發達地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有所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在此過程中,發達地區也可以解決土地資源短缺問題、環境承載力過高問題等等,實現雙方共贏的目的。在此期間開展相關的產業轉移工作,還能歸納總結豐富的經驗,按照產業轉移的發展特點與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產業轉移規劃方案與戰略計劃,這樣不僅能夠促使產業的良好轉移發展,還能形成一定的城鎮化促進作用[3]。

(三)有助于提升城鎮化的質量

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提升其建設質量,就必須要注重產業、城市之間的有效融合,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和產業之間密切聯系,在產業有序發展的同時,促使城鎮化的可持續進步。與此同時,還需要有效解決人口流動的問題,確保城鎮化質量的提升。產業轉移就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不僅能夠在人口流向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還能針對生產力布局進行全面的調整,在產業轉移期間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使其能夠到城市落戶定居,全面調整人口資源、產業資源等等,實現城鎮化的優化布局目的。

四、基于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的城鎮化發展路徑

基于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承接轉移模式創新的作用,采用有效措施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具體有如下幾個措施。

(一)做好產業集群基地的轉移工作

對于產業轉移而言,城市郊區或者是縣級小城鎮屬于轉移的載體,傳統工作中經常會出現規劃設計問題、占地量過多問題、集聚效應問題、輻射半徑過小問題等等,不能確保具有一定拉動力與整合力,導致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降低,不能確保產業轉移的良好發展。在此情況下,就必須要轉變傳統的觀念意識,將園區當成載體,促使集群化的良好發展,整合諸多的城鎮化要素,減少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提升投資方面的經濟效益。在此期間應該編制完善的規劃方案,明確未來發展的指導意見,使得企業向著園區之內集中,園區也可以向著城鎮集中,實現最終的城鎮化發展目的。對于一些具有一定工業發展基礎的農村區域,應該積極創建新型的農村社區,將城鎮化理念作為基礎部分,改造農村地區,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形成服務均等化的工作模式,積極構建現代化、先進的產業體系,使得產業與城鎮化之間都可以同步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有效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應該注重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模式轉移,形成產業梯度轉移的良好發展模式。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環境的承載力較高,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要想促使區域的良好發展,就必須要采用“走出去”的策略開展工作。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缺乏充足的資金和技術,在此情況下,可以強化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目的,例如: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中合作開發園區,發達地區提供管理資源、資金資源與品牌資源等等,欠發達地區提供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各個地區之間的問題,還能提升經濟效益,促使城鎮化的良好發展和進步。

(三)強化產業轉移與產業鏈配套合作力度

近年來我國在中部地區向著西部地區轉移過程中,受到產業配套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產業轉移的問題,難以起到產業集群的良好作用。在此情況下,就應該積極借鑒成功經驗,制定較為完善的規劃方案,改善生態環境,將大品牌產業聯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力量的產業集群,建設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的產業鏈機制,保證在產業轉移和產業鏈配套合作的情況下,可以優化整合諸多的資源,形成良好的資源整合作用,改善產業發展的環境,促使企業集體突破,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整體升級的目的,還能促使其形成跨梯度發展的良好模式。在此期間為了保證產業轉移和產業鏈之間的配合,應該按照產業轉移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完善規劃內容與戰略內容,形成系統化的產業轉移指導模式和機制,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的力量,形成帶動力,滿足當前的產業轉移發展需求。

(四)制定完善的制度與政策

為了可以通過產業轉移與產業集群的形式促使國家城鎮化發展,應該制定完善的制度與政策,利用激勵性制度與限制性政策,使得產業轉移發展能夠有序進行。目前我國在產業轉移方面已經制定了有關的政策,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建議可以提出總體規劃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與環境政策等等,保證其和產業布局相符,保證可以實現產業轉移的工作目的。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為了形成激勵性的作用,可以給予企業一定的表彰認定,提出相關的優惠政策制度,采用資金獎勵的方式提升積極性。與此同時,對于東部發達地區而言,在產業進入方面應該提出限制性的條件,經過許可之后才能進入,盡可能帶動產業向著西部欠發達地區轉移,這樣不僅起到區域之間相互協調的作用,還能保證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與升級的效果,彰顯區域政策的作用和優勢。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區域不協調、城鎮化與工業化不協調、城鎮化質量低等問題,不能確保城鎮化發展水平。而產業轉移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能夠起到各個要素相互協調的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城鎮化質量,還能使得區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觀念意識,將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作為基礎,編制完善的戰略計劃與方案,促使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摘要:城鎮化發展主要就是農村人口向著城鎮區域轉移,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向著城鎮聚集,使得城鎮的數量開始不斷增加,規模有所拓寬,屬于一種歷史過程。而在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的背景下,我國城鎮化發展期間必須要明確未來發展的路徑,按照區域之內的發展狀況,促使產業的良好轉移,預防出現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問題,提升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為其后續的發展與進步夯實基礎。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集群,城鎮化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羅白璐,趙少平,劉婕.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新型城鎮化協同推進互動關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9,38(30):126-128.

[2] 陳湘滿,陳瑤.城鎮化質量、人力資本聚集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動態關系——基于P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3):104-110.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一、擴大出口的作用

1. 吸引外資

對外貿易往往同外商直接投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快速穩定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擔保。出口規模越大, 外匯收入越多, 外匯儲備就越充裕, 可以增強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從而吸引外資。河南吸引外資水平在全國居于中等水平, 有待提高。

2. 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 國際貿易是“技術外溢”, 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從出口的角度分析, 出口的擴大可以刺激出口企業加強對新產品的研發, 從而推動技術進步。河南省出口商品技術含量較低, 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

3. 帶動就業的增加

據專家測算, 在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化的情況下, 對外貿易每增長1個百分點, 就業將增長1.48個百分點。河南是人口大省, 2011年末河南省人口10489萬, 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 人力資源第一大省, 有利于發揮河南省人力資源豐裕的競爭優勢, 并隨貿易成長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雖然河南出口貿易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但與沿海省份相比,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 甚至與中西部省份相比,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 出口規模小, 對外貿易依存度低

河南省的出口規模與全國水平相比是偏小的。2011年河南省出口總額為192.4億美元, 全國出口總額為18983.8億美元, 僅占到全國水平的1.01%。相比之下, 2011年河南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931.03億元人民幣, 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由此可知河南省仍屬于貿易小省, 且與其作為國民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較不相稱。

2. 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具體對比河南省與全國的出口貿易結構特征可以發現, 機電產品出口額、外資企業出口額、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較低, 顯示出河南省出口產品結構、企業性質結構和出口方式結構較不合理。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面, 河南省目前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程度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 農產品深加工也處在產業鏈的底端;出口方式方面, 河南省一般貿易份額較大, 加工貿易份額較小;出口市場結構方面, 市場集中度偏高, 2011年底, 河南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貿易伙伴是美國、中國香港和英國, 對這三個伙伴的出口額占到了總出口額的30%。

3. 高級外貿人才短缺

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特殊性對人才素質要求很高, 但河南省外貿人才總體素質水平不太高, 高級專門人才、高級貿易外語人才、高級外貿法律人才和高級外銷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不僅如此, 河南省的外貿人才大多分布在大的專業外貿公司和有自營出口經營權的大企業, 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外貿人才奇缺, 這也是河南不少新獲自營進出口權的外貿企業都還沒有開展過外貿業務的重要原因。這種狀況如不加以改善, 將嚴重影響河南外貿的持續發展。同時, 省內具有專業背景、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非常稀少, 知名企業家不多, 職業經理人階層尚未形成。許多企業后續人才供給不足, 出現人才斷層。

4. 區域發展不平衡

對外貿易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對外貿易的規模與結構就不同, 河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產業結構各不相同, 造成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平衡。2011年, 鄭州、洛陽、焦作、許昌等4市出口額均超10億美元, 總額140.3億美元, 占全省出口貿易總額的72.9%, 構成我省出口貿易第一方陣。剩余12個市只占27.1%, 各市對外貿易差距明顯。其中, 出口最少的鶴壁市只有1.2億美元, 為鄭州市的1.2%, 洛陽市的8.1%。

5. 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河南省屬于內陸省份, 與沿海城市相比, 對出口貿易的重視不足。河南省資本、人才等經營要素未能實現市場化配置, 競爭機制、獎勵機制、決策機制、監管機制等都很不健全。外貿體制改革滯后, 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不寬松, 致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河南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自2008年以來, 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 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 本地市場難于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 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已開始梯度轉移, 東部地區已進入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期。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中, 河南省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這個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期, 為河南借助外力, 承接產業轉移無疑是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 河南官方數據顯示, 駐豫一年多后, 全球“代工巨頭”富士康2011年上半年進出口額94.7億美元, 占全省進出口總值近三成??梢? 富士康落戶鄭州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河南出口貿易發展的鮮活實例。

河南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生產大省、新型工業化大省, 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過程中具有比較優勢, 如區位優勢、生產要素優勢、市場需求優勢等, 根據這些優勢, 針對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河南要加快出口貿易發展, 具體建議如下:

1. 完善出口貿易結構, 擴大出口規模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從河南出口情況來看, 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為出口的“三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賣價低, 以及“一多”——貿易摩擦多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河南外貿出口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較大比重, 而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偏低。要改變這種現狀, 必須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量, 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資源, 承接東部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發展適宜的高新技術產業,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以新技術和新產品促進河南出口貿易的發展。

推動加工貿易發展。加工貿易是河南出口貿易增長的又一重要力量。但是河南加工貿易起步晚, 規模小, 地區分布不平衡, 主體不夠多元化, 而且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單一, 檔次低, 產品附加值不高。要改變這種現狀, 就必須推進加工貿易由簡單到復雜, 由低級到高級的轉型升級。改善發展加工貿易的投資環境, 加快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加工貿易龍頭企業, 培育產業集群;依托河南優勢產業, 抓住承接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確定重點轉移來源地和產業, 認真確定引進項目, 建立互利共贏機制, 把優勢特色產業與加工貿易結合起來, 促進河南優勢產業與引進產業互惠共生。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河南勞動力資源豐富, 應該采取措施促進河南的勞務出口, 進一步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發揮交通優勢, 開展國際運輸服務業等;充分發展旅游業, 利用河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 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努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促進河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2. 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水平和力度

從政府層面看, 加強政策指導, 繼續發揮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服務這一優勢, 優化政策、體制環境, 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加強教育發展, 強化人力資本建設;完善產業園區建設, 河南省應加強中原城市群內部的產業集聚與產業園區建設, 積極支持重點承接區域和重點優勢產業基地的建設;有選擇地重點承接, 河南省在產業承接選擇上, 既要立足本地現實優勢, 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導向, 同時考慮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 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進行補充, 優化產業結構升級, 積極發揮優勢產業鏈的輻射帶動作用。因此, 綜合考慮之下, 河南省應將食品、紡織、電子信息、化工、設備制造、裝備制造、汽車、電力等作為重點承接行業, 促進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快出口貿易發展。

從企業層面看, 首先要樹立國際化戰略目標, 本地相關企業要積極參與到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中來, 可以加強并完善產業鏈, 為落地企業提供優質的上下游產品;再次, 充分利用河南省的資源稟賦優勢, 作為農業生產大省的河南, 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商品基地和農畜產品加工基地, 也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而且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 當地企業與落地企業對這些優勢要加以充分利用, 進一步開發, 如提高河南省廉價勞動力的平均素質, 企業要在實踐中培訓人才, 企業也可以與鄰近大學聯合, 進行技術創新, 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提高承接產業層次;最后, 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在產業承接過程中, 河南本地企業要善于學習轉移企業的技術、管理、營銷等經驗知識, 利用河南的后發優勢進行創新, 增加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與出口。

摘要:出口貿易可以增加國民福利, 吸引外資, 推動產業升級, 擴大就業, 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近十年來河南省出口貿易雖然穩步增長, 但規模較小, 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在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機遇期, 河南省要把握有利時機,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加快河南省出口貿易的發展, 而承接產業轉移是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下針對現階段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從承接產業轉移角度提出加快河南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承接產業轉移,出口貿易,對策

參考文獻

[1] 楊建成.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 2012 (10) :53-55

[2] 陳萍.產業轉移背景下河南省發展加工貿易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企業活力, 2010 (12) :27-29

[3] 賴永劍.出口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研究[D].暨南大學, 2012 (5) :6-10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就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的優勢及劣勢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豐富的產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良好的政策扶持為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產業配套能力較弱、工業園區的承載功能不完善對四川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關鍵詞:四川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產業資源;產業配套

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后發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更好地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必須明確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具備優勢以及面臨的劣勢,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制定措施,推進本地優勢資源與轉移產業的有效嫁接,這不僅是推動四川承接產業轉移上新臺階的需要,而且應對其他省區承接產業轉移競爭的需要。

1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分析

1.1產業資源富足

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為四川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優越的資源稟賦平臺。四川是中國的三大水電基地之一,水能資源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占全國的21.2%。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四川具備了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的基礎。如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基礎的冶金基地;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基礎的化工工業基地;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

1.2勞動力資源豐富

四川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總數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2000年,四川勞動力資源總數為5820萬人,占總人口的69.2%,2006年,勞動力資源總數上升為610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0%,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儲量為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提供了條件。

另外,從勞動力成本看,四川勞動力價格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2006年四川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為17852萬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49元,分別僅占北京、廣東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44.5%和68.2%,比廣西、重慶等西部省市的勞動力成本分別低212元和1363元??梢?四川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擁有一定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

1.3政策取向積極主動

在各地競相掀起承接產業轉移新高潮的形勢下,為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四川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工作的意見》、《2008-2012年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和任務,并在財政、稅收、金融、要素促進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優惠,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亮點,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如財政政策上,對鼓勵類產業轉移項目的各類規費、手續費等,在符合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實行減免。稅收政策上,對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鼓勵類產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70%以上的轉移企業,2010 年前減按 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金融政策上,鼓勵金融機構為轉移企業提供開戶、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業務創新,及時滿足企業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要素支持政策上,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產業轉移項目,優先用地預審,優先安排用電、用氣、用水計劃和指標, 確保項目及時落地、按期投產。

2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2.1產業承接配套能力較弱

隨著經濟的發展,四川現已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冶金、采礦、化工、機械、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產業整體實力仍較弱,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電子信息、軟件、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沒有形成由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相互銜接的產業鏈。配套企業建設滯后,轉移企業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其他地區或國外采購。產業配套能力的低下,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抵消在川企業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成本方面的優勢,不利于承接東部企業向四川轉移。

2.2工業園區的承載功能不完善

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聚集、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調研發現,當前四川工業園區建設尚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其產業承載功能的發揮。由于前期規劃不到位,大部分園區內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缺乏生產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條件,物流、倉儲、運輸、金融、財稅、口岸以及其他商務服務的配套尚不完善。此外,一些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雖然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企業,但由于缺乏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產業之間關聯度不高,產業集群尚未形成,難以吸引發達地區同類及關聯產業入園發展。

2.3政府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是政府職能還未根本轉變,政府管理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時有發生;二是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不夠,體制效率和辦事效率有待進一步改善;三是審批項目較為復雜且環節較多,辦事機制不靈活,企業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對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效率有一定的影響。

3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未來,在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主要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立足四川優勢,找準產業承接的方向和重點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立足自身的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找準本地區既有比較優勢又有帶動效應的產業接口,積極吸納那些在東部地區已經失去比較優勢而在四川仍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切忌盲目吸收,要充分考慮四川現有的產業布局以及原有產業結構,注重自身優勢產業的培育,使承接產業與原有產業協調統一。結合四川在天然氣化工業、電子信息、食品飲料以及醫藥方面的優勢的基礎和優勢,大力引入既符合四川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又在西部地區處成熟或成長階段的產業,著眼產業關聯配套和產業鏈條延伸,發展壯大食品加工、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制造、礦產綜合開發利用、建筑材料、醫藥等產業及關聯產業。

3.2完善服務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效率

第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打造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減少政府部門對企業的干預,減少政府對照章納稅、誠實、守法經營企業的檢查;第二,要優化辦事流程,保證轉移產業與原有產業協作所需的各種服務,發改委、經貿、國土資源、工商、環保、商務等承接產業的相關政府部門,應進行有效的統籌協調,提高辦事效率;第三,可考慮設立產業轉移“綠色通道”,完善“一站式服務”,減少項目審批流程,提高項目審批效率。

3.3加強園區建設,打造承接載體

第一,要通過政策扶持和生產要素傾斜配置的方式,鼓勵以專業產業園區的形式作為承接載體;第二,要進一步加大對園區投入,加強園區內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倉儲、運輸、金融、財稅、口岸以及其他商務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服務;第三,加強園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相互關聯的企業集中集約發展,打造專業化的產業園區;第四,可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工業園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合作共建產業轉移的示范園區,予以更多的優惠。

3.4創新區域合作機制,聯手推進產業轉移

加強與轉出地政府的工作互動,探索構建新型區域合作機制,建立產業輸出方和承接方相互溝通協調的工作管道和工作機制。一方面,可考慮出臺《四川省與東部地區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對承接的產業項目提供相關優惠措施,如稅收上給予適當優惠,土地、水、電價格等方面就低從優,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機制,調動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考慮對項目輸出方實施獎勵政策,通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結成互惠互利的戰略性合作伙伴,確?!爱a業轉移合作”能得到長遠發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 盧根鑫.國際產業轉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2003,(4).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課題(項目編號:SC08Z04);綿陽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08K005-3)。

作者簡介:孫繼瓊(1980-),女,綿陽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徐鵬(1955-),男,綿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產業轉移物流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一、新形式分析

服裝產業轉移有助于服裝產業規模的擴大與結構布局的優化,推動我國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服裝產業結構要不斷地調整、擴張、長效發展,所以不能只局限在現有的區域內,而是要逐步向外轉移,確保服裝產業結構調整是戰略、科學和健康的。

(一)經濟形勢分析

我國長久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以規模、增量擴張來支撐,主要的問題是數量多、質量低、時效差、污染重等。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目前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分工,而北京服裝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企業間的競爭升級,需求也不斷的變化,傳統服裝行業需要創新、整頓、升級改造,通過北京向北京周邊區域的產業轉移來完成這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從傳統資本向結構優化和技術創新轉化,重新調整全球產業結構布局,所以我國服裝產業面臨的壓力較大。

(二)社會形式分析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經濟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傳統服裝產業模式,電子商務不斷的替代傳統企業,傳統企業鏈重新組合,構成新的生產構成模式,需求導向模式逐步替代制造模式,不斷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新戰略。相對于市場交易中,買賣雙方存在較大的隨機性、離散性而言,企業鏈中的企業、機構,其在空間上更加接近,也更易構建信任關系,這對實現自愿共享、減少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有重要價值。以“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為主線,通過實現“一帶一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個重大戰略,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在京津翼協同發展戰略下,北京產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產業改造升級,在市場經濟和政府調控的雙重驅動下,北京服裝產業要突破原有的模式,重新進行產業升級和疏解。

二、因素分析

(一)政府因素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工作部署下發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指導京津翼區域有序穩步的進行產業轉移,通過不斷優化產業布局,來加快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整體服裝行業屬于高消耗、高污染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在空間上進行轉移,同時引入高配第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進程。

(二)市場因素

北京屬于知識密集型區域,有著青春活力和高新技術,高科技、大數據、電子商務、文化等高端產業聚集于北京這個政治經濟中心,而服裝產業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向天津、河北等區域轉移,以獲取新的發展機遇。天津在京津翼區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屬于工業生產區。河北屬于資源型區域,有著勞動力和地域優勢,可以抓住這次的服裝產業升級和轉移對接工作,建造新型服裝產業基地,同時要兼顧環保,將北京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過來,重新調整企業戰略。產業轉移的前期階段主要體現在要素導向,企業為了降低產業成本為目標來轉移產業,大體可以分為自然導向、資本導向、勞動力和技術導向等類型。

(三)區位因素

河北省應該積極發揮自己強勢,合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快速與北京服裝產業承接,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和規劃,縮小與北京、天津等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提高京津翼區域競爭力。在市場因素的驅動下,生產因素包括勞動力、技術和資本,而區位因素則包括資源優化配置和區域競爭力。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京津翼區域服裝產業轉移,服裝產業是北京重點疏解的產業,到2019年北京將服裝產業向廊坊、唐山、石家莊等地區轉移,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率先搬遷到河北省大紅門等批發市場,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和就業人口,還可以推動服裝產業集群的行程。

結束語:

在京津翼區域范圍內,產業結構布局相差比較大,北京市的高尖端的第三產業是優勢,而天津市的第二產業具備優勢,而河北省服裝產業與北京和天津的差距較大,要經過不斷的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布局來縮短與北京和天津的差距。在轉移的過程中,政府需要正確的引導,轉移地與承接地需要密切的溝通和協作,從市場因素去考慮生產因素和區位因素,其中需要充分研究其中的變化,并做出高效的應對措施,將政府、市場、企業合力才能有效的推動發展,只有規范和高效地進行拓展,才能在短時間內消解產業轉移后帶來的不良影響等問題,從政府因素、市場因素和區位因素共同推進服裝產業從北京向河北省轉移的進程,保證承接順利有序進行,從而提高京津翼協同發展的效率。

摘要:京津翼是環渤海區域的首都經濟圈,作為核心區域經濟帶,京津冀一直在帶動整個北方經濟的發展,但京津翼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河北地區嚴重滯后給京津翼協同發展帶來了巨大障礙。由于成本的上漲,密集型服裝產業失去原有優勢。同時,京津冀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河北省的產業發展,形成服裝產業轉移的拉力,從而實現京津冀產業結構一體化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北京服裝產業所面臨的新的形式分析和多種因素,為服裝企業轉移提供參考。

關鍵詞:京津翼,北京,服裝產業

參考文獻

[1] 譚燕.基于區域經濟學的服裝產業轉移理論研究——評《服裝產業經濟學》[J].毛紡科技,2019,47(09):98-99.

[2] 張雪云.我國服裝產業集群風險的發展脈絡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5):11-13.

上一篇:經濟網絡市場營銷論文范文下一篇:監理行業會計核算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