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

2023-09-16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1篇

我是一名從事蒙臺梭利教育五年的蒙臺梭利導師,蒙臺梭利女士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著我,讓我不斷的追尋、探究它,為了豐富蒙臺梭利知識,上學期末我讓朋友幫我從省外帶回《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這本書,寒假期間我好好的把此書細看一番,受益匪淺。

瑪麗亞.蒙特梭利生平,瑪麗亞.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現代教育的先驅,她因蒙特梭利教學法而聲名遠播流傳至今。她是第一個獲得羅馬大學醫學位的女性。畢業后她開始從事心智障礙兒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間研究出她的教學法。她的教學法在于讓孩童透過感官教育來發展智力,并強調讓孩童選擇自己的學習工具。她相信兒童透過學習成就并獲得自主學習的快樂后,便能產生學習興趣。她的著作被譯成了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臺梭利協會或蒙臺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對于創立了這樣一套風靡全球的教學法的偉大教育家,她的精神和智慧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崇!看完此書我的感觸如下:

一、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

蒙臺梭利把她辦的學校稱之為“兒童之家”,她認為兒童有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頭;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指是兒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制與壓抑的情況,不影響他人不影響環境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愛的活動。生命力的自發受到壓抑的孩子決不會展現他們原來的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標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質。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總會再三強調學生們要守紀律,在課堂上不許隨便亂動,或像啞巴一樣不作聲,也許孩子們會這樣去做,但是這只是一種高壓政策下的不容辯駁的“不許動”,此時的孩子們只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那么身為老師、父母的我們,究竟怎么樣才能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教會他們守紀律呢?蒙臺梭利指出: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蒙臺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么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地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在兒童之家的教室里,我們會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來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滿智力的自覺活動,沒有任何的粗魯行為,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紀律的。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因此,我們必須指導孩子的個性得到自由、積極的表現,使之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獨立。蒙臺梭利指出:有效訓練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動,都必須幫助孩子們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走路,學會跑,學會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落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飯,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所有這些,都是獨立教育的一部分??赏诂F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的侍候孩子。如現在我帶的小班個別孩子,都已經兩歲半上幼兒園了,不敢扶把桿上樓梯,不會自己脫褲子,幫他脫了褲子拉尿還尿到褲子……好多他們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卻都是別人幫助才能做。實際上孩子們都是想獨立,但是很多家長沒這意識,總認為他們小,總是擔心他們這做不好,那樣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總是拒絕他們獨立完成。而這種做法是極端錯誤的,這不是在愛孩子,用蒙臺梭利的話說就是在奴化他們,這樣很危險,因為這將抑制他們有益的、自發的活動,增加孩子心理壓力,我們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須自己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他們獨立生活能力,才能讓他們更自信!大自然賦予了他們進行各種活動的身體條件和學會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為家長的責任應該是,盡量的提供給他們征服大自然所賦予他們的有益活動,不斷的提高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三、教育的順序問題:自然教育--感覺教育--智力教育

1、自然教育,人類在成為社會人之前首先是自然人,所以教育之初應該順應這種自然性,而不是去壓抑或者使其與自然隔離。方法有:使兒童親近自然,感覺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種植植物,體會生命的過程,培養對生命的責任感。

2、感覺教育,事實上成人所從事的勞動都必須建立在“感覺”基礎之上,“感覺”是一種體驗,對于周圍環境的一種靈敏度。是生物體的本能,而傳統教育往往更注重智力和理論的教育,而忽略了增進這種生物本能的優越性,創造出的是“脫離世界而生活的人”所以蒙臺梭利認為“感覺教育”應先于“智力教育”。教育方法較多,不一一累述。

3、智力教育,在幼兒期要注重孩子智力的開發,知識的學習、獲得途徑在于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這是什么。

四、蒙臺梭利還告訴我們老師、父母在育兒實踐中的一些注意點:

1、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敏感期不同,我們要把握孩子敏感期對孩子適時教育,這樣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個兒童對不同事物的敏感時期不同,當我們指導他接觸某種訓練,而他卻沒有表現出興趣,或老是出錯時,我們需要換個別的時間再試,因為他還沒有到達這個敏感期,強迫學習只會適得其反。

2、蒙臺梭利還提醒我們對幼兒指導時語言要明確、清晰、簡單,而不要用其他“復雜的語言”來對某一概念作進一步的說明。引導孩子進行物體識別時,要做到“從對比鮮明的開始”。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這本書,是蒙臺梭利博士對自己親手創立的“兒童之家”的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2篇

在書中的作者簡介里得知,瑪麗亞.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現代教育的先驅,她因蒙特梭利教學法而聲名遠播流傳至今。她是第一個獲得羅馬大學醫學位的女性。畢業后她開始從事心智障礙兒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間研究出她的教學法。她的教學法在于讓孩童透過感官教育來發展智力,并強調讓孩童選擇自己的學習工具。她相信兒童透過學習成就并獲得自主學習的快樂后,便能產生學習興趣。她的著作被譯成了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臺梭利協會或蒙臺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

書中講到,我們要尊重孩子,要給他們自由,蒙臺梭利稱自己的學校為“兒童之家”,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按著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頭;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總會再三強調學生們要守紀律,在課堂上不許隨便亂動,或像啞巴一樣不作聲,也許孩子們會這樣去做,但是這只是一種高壓政策下的不容辯駁的“不許動”,此時的孩子們只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那么作為老師的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究竟怎么樣才能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教會他們守紀律呢?蒙臺梭利指出: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 1

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但這里所謂的給孩子

自由,不同于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蒙臺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么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地

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其次,讓孩子學會獨立,沒

有獨立就沒有自由。所以,我們必須要引導孩子的個性得到自由、積極的表現,使之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獨立。蒙臺梭利指出:有效訓練

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動,都必須幫助孩子們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走路,學會跑,學會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落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飯,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所有這些,都是獨立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時刻要停下來

想想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學習征服大自然賦予的一切。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這本書,是蒙臺梭利博士對自己親手

創立的“兒童之家”的經驗總結,她獨特的教育觀念——讓孩子通過

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學習,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無論是在兒子今

后的成長道路上,還是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要給予

孩子們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讓他們自自由地發展,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想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應該做到的。

同樣,作為老師的我會用自己的熱情,微笑,語言來和孩子們

一起工作。這樣來接近孩子,引起他們的興趣。還要充分尊重的人格,

老師就是觀察著,而孩子就是被觀察著。兩者之間應該有著密切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一件極其親密的事情。孩子是如此的單純,可

愛?,F在人們普遍關注幼兒衛生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以及人類思想。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充分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引導好孩子,讓

孩子們的生活更加絢麗。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3篇

蒙氏理論中“紀律”的涵義

一般而言,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懲罰: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手段;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

蒙臺梭利所謂的紀律,是一種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并通過工作來實現的紀律。這樣的紀律不同于舊式教育里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而是能動的、主動的、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即紀律內涵的第三種。兒童通過自身內在的紀律意識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非教師以權威的立場強加和強迫,這樣的紀律是一種真正的體現兒童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紀律,是兒童自發的愿意順從的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紀律、工作的紀律和有益的紀律,而非一種不動的、被動的和順從的紀律。

紀律與自由、工作的關系

紀律是與自由和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紀律的根基,工作是實現紀律的有效途徑。三者具體關系如下: (一)自由是紀律的基礎

自由是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這里所謂的自由,是指使人從妨礙其身心和諧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1]這種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為。[2]蒙臺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圍時強調:“應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體利益之內,他們的行為要達到我們一致認為的好的行為標準。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沖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禮貌的舉止。至于其他行為,不管是什么樣的行為,表現為什么樣的方式,教師一方面不能強行制止,另一方面還必須進行觀察。這一點尤其重要。”[3] “紀律必須通過自由而實現,這是奉行傳統教育方法的人難以理解的一條重要原則。”[4]蒙氏的紀律觀是一種以兒童自由為基礎的內在紀律觀,反對以說教、強制、獎懲來培養“外在”紀律。強迫的手段或許能夠使兒童一時在表面上屈服,但無法作用到孩子的內心深處,不能引發兒童心底對于紀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成人應當給予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們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工作,自由動手操作教具,自由去感受工作過程中獲得的喜悅與滿足,自由去發展自己的各個感官、系統。教師要不加干擾地做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幫助兒童明辨是非,從而建立一種內在的、主動的、愉悅的紀律,讓幼兒感受遵守秩序所帶來的益處,違背紀律所受到的自然的“懲罰”。漸漸地,孩子們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逐步經歷從最初的混亂活動向自發有序的活動的過渡,獲得專注、寧靜、自主、服從的良好品質。

蒙臺梭利指出:獨立與自由密不可分,“誰若不能獨立,誰就談不上自由”。[5]就像她舉到的一個一家三口遭遇歹徒時不同反應的例子:丈夫可以靠平日射擊訓練獲得的靈活身手與歹徒搏斗,兒子可以靠自由靈便的雙腿逃走,而那個穿著裙子的歐洲婦女呢?她既沒有受過訓練的能力,也沒有天賦的能力,就只有驚叫一聲昏倒在地。她強調,不必要的幫助是自然能力發展的障礙,成人包辦代替的做法往往窒息、扼殺了孩子自發的活動和獨立自主的意識及創造性。 (二)紀律必須通過工作來實現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生命潛力是通過內在沖動表現出來的,其外在表現就是兒童的自由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為“工作”,認為“人是通過工作來塑造自己的”。蒙臺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協調、手腦結合的活動,是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它能夠滿足孩子自主、自由、自助的需要,孩子喜歡并樂在其中。幼兒期的各種感覺練習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練習等自發的活動都是工作,3~7歲幼兒的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6] 工作是紀律養成的基本途徑,蒙臺梭利這樣說道:“真正紀律的第一道曙光是從工作中放射出來的。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奇跡出現了:一個兒童對一種工作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從他的面部表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他對同一練習的堅韌不拔中表現出來。這個兒童開始踏上了通向紀律的道路。”工作不能強加,這正是我們教育方法的切入點。它必須是兒童本能上樂于從事的工作,必須是與生命的潛在傾向自然一致,讓兒童愿意一步步朝其頂峰攀登的工作。工作對養成紀律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7]1.工作能夠提升協調和控制能力;2.工作有助于培養獨立性:3.工作有助于發展孩子的意志力。

成人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兒童自由地工作,不應該包辦代替孩子的工作,要讓他們自己動手,自己親自嘗試和操作,在活動中發展各種機能。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也充分說明了讓孩子自由地去做的重要性。“精神快樂、自由練習和明媚陽光是組成其燦爛生活的三種元素”。[8]蒙臺梭利舉到一個保育員幫孩子裝沙的例子,孩子們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裝了又倒,倒了又裝,孩子們要的并非是將沙裝入小桶這一結果,而是享受這一過程中動手的愉悅。我們應當明白,兒童的自我發展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快樂。成人也應當對幼兒的“試誤”保持耐心。

我國幼兒紀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幼兒紀律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主角”,紀律始終存在于幼兒之外。教師也慣用“訓導”“說教”“懲罰”的方式來維持“紀律”: (一)紀律是外在的

在很多幼兒園中,教師一詞成為了紀律的代名詞,教師就是紀律的權威,有教師在的地方,幼兒往往呈現出一種有序狀態。

場景a:過渡環節期間,七八個小朋友在教室中央嬉戲玩鬧。教師認為幼兒打鬧太嘈雜,上前厲聲喝道:“請保持安靜,誰再發出聲音,罰站!”教室立刻安靜下來。

愛嬉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的威嚴或許能讓孩子一時安靜下來,但這也只是表面的,孩子剩余的精力需要排泄,“不安分”的孩子仍然會尋求其他方式來宣泄,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師跟前表現得十分乖巧,可一旦老師不在,便任意妄為。教師應當做的是交給幼兒以適當的方式去宣泄積聚的力量,比如上述場景中的過渡環節,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唱歌、舞蹈等,讓幼兒明白在教室嬉戲會影響集體秩序,影響到其他孩子的正常休息、活動,關鍵是引導幼兒從內心深處自愿、自發地去遵守紀律。 (二)紀律是靜態的

對于幼兒園教師和孩子來說,制定的紀律規則規定基本上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我們往往會“盡職盡責”地恪守規定的紀律條款。

場景b:活動課開始了,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開始拼接積木,另一個孩子跑過來制止:“老師還沒有說開始呢!”這個孩子立刻把已經拼接了好幾塊的積木拆放回去。

我們總是死守著“老師說開始,才能開始”的規則,刻板、規規矩矩。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教會孩子明白“紀律”的真正涵義,就像蒙臺梭利指出的:只要不是偷拿別人的東西,只要不是粗俗、不禮貌的言行,只要不是打擾別人工作的行為,我們就應當允許。 (三)紀律是被動的

許多幼兒園紀律的制定者是教師和園方,孩子沒有參與協商的機會。這使得在教師的“壓制”和“嚴格的監督”之下,幼兒會被迫地遵循紀律,只知道不這樣做就會受到懲罰。幼兒是以一種“消極避害”的姿態恪守紀律條款。

場景c:閱讀課結束后見孩子多多主動在進行圖書歸位,我特別感動,說道:“多多真乖,知道歸位。”不料得到多多的無奈回答:“不這樣做會被老師批評的。”我當場無言以對。

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為知道這件事對自身的益處,而只是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和指責,這讓我不得不去反思,當今老師們用所謂的“懲罰”讓多少孩子內心深深刻上了恐懼,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多么忌憚被批評和懲罰呀。 (四)紀律是暫時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被外在紀律暫時壓制下去的沖動總會尋找適當的機會再次排泄。

場景d:大班的孩子萌萌在伙伴中十分具有“號召力”,每每教師一不注意就伙同三五個小朋友在教室門口打鬧,老師看見了總會強力干預,解散他們的“團伙”,可是老師轉身的工夫,幾個人又開始追逐。

教師的說教并不能對孩子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只有讓他們明白在教室門口追逐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引導他們從心底里認識到其后果具有的危害性,才能“治本”。

蒙氏紀律思想對幼兒紀律教育中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澳大利亞教育家康乃爾認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臺梭利為幼兒營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9]如何讓幼兒在自由的工作中獲得真正的紀律?總的來說,教師應當轉變紀律教育觀念,深刻理解紀律應由傳統束縛幼兒成長的外在工具轉變為促進幼兒內在發展的教育因素,實現紀律從外在到內在,從靜止到活動,從被動到主動,[10]從暫時到持久的轉變,真正讓幼兒成為紀律的主人。具體而言,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在幼兒紀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被動的觀察者: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觀察兒童的言行,對不好的行為及時制止,對良好的行為任其發展,讓兒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地點、材料,給予兒童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讓幼兒親力親為去動手操作、思考和工作,切忌包辦代替和不斷地干擾。教師通過仔細的觀察、紀錄,不斷獲得幼兒教育的經驗??偨Y形成一本“幼兒觀察錄”,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師是及時的引導者:“我只是引導孩子去欣賞生命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東西,以免他們在沒有意義的東西上浪費時間和精力,讓他們在人生朝圣的路上得到最大的快樂和滿足”。[1]教師要抓住生活、“工作”教育契機,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

教師是自由的給予者:但在一日常規管理中,教師的組織應當更加細致和靈活、具體,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餐點營養均衡,教師環創與課程設置等,要體現有序性和兒童自由性原則。[12]讓孩子自由的選擇“學習或游戲”的對象物;讓孩子自由決定“學習或游戲”的程度;讓孩子順從其內在的生命法則,在自由教育活動中得到發展。[13] 教師還是幼兒工作的服務者與伙伴:與兒童一起協商、合作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幫助兒童養成內在的主動地紀律等。

總之,教師應當為幼兒創設一個如蒙臺梭利所說的“有準備的環境”,創設一個符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一個充滿自由、愛、營養、快樂與便利的環境,[14]讓幼兒在主動紀律的約束下,自由地工作、成長和發展。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4篇

在她看來,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通過活動,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得到了表現和滿足;通過活動,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谶@種兒童觀,蒙臺基于這種兒童觀,蒙臺梭利課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動來實現,這些操作活動按其目的與所發展的兒童能力,分為不同的領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科學、藝術表現7個領域,強調兒童主動學習和自我糾正,順應兒童生命力發展的內在需要,促進其自我發展。 兒童發展存在敏感期

(一)語言敏感期(0-6歲)

(二)秩序敏感期(2-4歲)

(三)感官敏感期(0-6歲)

(四)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五)動作敏感期(0-6歲)

(六)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七)書寫敏感期(3.5-4.5歲)

(八)閱讀敏感期(4.5-5.5歲)

(九)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認為要根據研究的九個敏感期的劃分,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在適當的敏感期內給與幼兒相應的適當的刺激,才能為兒童將來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通過幼兒與外界世界的接觸和探索,從而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有利于發揮幼兒敏感力的環境。 正是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才有了蒙臺梭利的教學和教具。

(二)特別重視教育環境的設置與運用。

蒙臺梭利非常強調環境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有機體與“有準備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有準備的環境”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有準備的環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物質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物質環境主要是指蒙臺梭利教具、各種符合兒童體形尺寸的室內設施以及教師自制的各種教學材料;人文環境則主要是指各種有價值的人類文化遺產。

三、蒙臺梭利教學與教具 1.蒙臺梭利教學法

蒙臺梭利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在她的教學法的內容里,有五個教育法則:

第一個法則是秩序法則。秩序法要求孩子的物品擺放要規范、要有秩序。,這種規范要及早建立,應該滿足兒童對秩序的追求,促進兒童秩序的完善,實施這一法則,教師應該首先做到,維護和制造這種環境有秩序感。

第二個是獨立法則。蒙臺梭利認為,教育者少幫助孩子,應讓孩子獨立的做事情。所以,蒙臺梭利在她創造的教具里,就訓練孩子獨立,如生活教育部分,孩子自己會脫衣服,會扣扣子,系帶子,在生活教具中,如味覺筒,擰瓶蓋,擰螺絲釘,這些教具都是讓孩子學會動手后獨立。孩子一般拒絕成人幫助,喜歡自己探索。

第三個法則是自由法則。蒙臺梭利認為應讓兒童自由的選擇工作,不要老師或成人去選派,自由選擇可以增加自信心,可以導致自我控制,應提倡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不是你硬壓制他,給他種種限制,蒙臺梭利認為要改變他律為自律,讓孩子學會自律。

第四個法則是專心的法則。由于兒童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工作,所以就導致了專心的法則。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里做了一個實驗,當一個孩子在玩插座圓柱體時,當他在專心工作時,蒙臺梭利用一種聲音干擾他,但這孩子沒有受到干擾,因為是他喜歡的,他非常專注。蒙臺梭利又換一種方法,拿走他的地毯,這個孩子看老師拿走自己的地毯,抬頭望著老師微微一笑,跟著老師走,老師拿到那,他就跟到那,坐下來繼續他的工作。

第五個法則是重復練習法則。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喜歡重復,如果是他喜歡的,他就重復,這主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孩子對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反復去做,在不斷的重復工作中得到發展。

2.蒙氏教育的教具

蒙氏教育不是輔助上課的物品,它是兒童成長工作的材料,她設計的這些教具都是供單個兒童操作的,因此,具有鮮明的特點。她的教具的特點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如溫覺板,讓孩子體驗溫度。

(2)容易搬動。

(3)教具美麗。

(4)每一種教具的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這些教具在工作時有其順序和步驟。如果沒有按照她設計的步驟走的話,就會出現錯誤,出現錯誤就有一個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設計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簡單到復雜,培養孩子了解步驟,重視秩序,養成內在的紀律,她有規律的。

(5)在設計上具有控制和糾正錯誤的特性??墒箖和孕邪l現錯誤,自行改正錯誤。比如插座圓柱體,再如粉紅塔,每一塊相差1cm。

(6)具有數學的屬性。由步驟和秩序當中培養孩子邏輯習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種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數學關系。如長棒,每一長棒之間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關系,有數學屬性。

(7)間接的預備性。每種教具都具有直接與間接的教育目的,幫助孩子準備,適應未來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體變化上,象幾何圖形在操作上讓孩子掌握,而且拿著幾何圖形還可以變化。用紙畫各種形狀,為將來學習做準備。有間接的預備性。 感官教育教具:

1.視覺教育教具。通過視覺練習,使孩子掌握形狀、面積、體積。

視覺教具里有:

(1)插座圓柱體(高低粗細大小的比較組合)

(2)粉紅塔(認識大小等差)

(3)棕色梯(認識寬窄)

(4)長棒(認識長短、數量的等差)

(5)彩色圓柱體(顏色識別、高低粗細組合)

(6)色板(顏色的種類、色調的明暗度、顏色搭配)

(7)幾何圖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8)構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9)幾何立體組

(10)幾何嵌板

2.觸覺教具

(1)觸覺板(體驗物體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2)溫覺板(觸模溫度的感覺)

(3)重量板(大小相同及不同、拈重量)

(4)觸覺布(棉布、麻沙布、毛料等)

3.聽覺教具(訓練孩子聽力、強弱練習)

(1)發音筒(訓練聽力強弱)

(2)音感鐘(韻律和節奏的訓練、)

(3)弦樂器(管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

4.味覺教具:如味覺瓶(感受酸、甜、苦、辣、咸)

5.嗅覺教具:如嗅覺筒(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強調分類、配對、秩序)

數學教育教具

蒙氏數學教具的內容,有8個方面:

1.數量概念的基本練習,定位在10以內的量,以10為基礎的數,這部分的教具有:

(1)數棒。以長度1—10的量,量對應數名。

(2)砂數字板。掌握1—10的數字,用手摸。

(3)仿錘箱。1—10認識的游戲。

(4)數字與籌碼。了解奇數與偶數。

(5)彩色串珠棒。連續數的認識。數量名的結合。

2.十進位法的練習

認識十進位從1變10,從10變100,從100變1000,數具主要有數字卡、串珠。

3.使用數棒的基本計算練習,認識數的合成與分解,初步學習加減法。

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導兒童認識算式,利用接龍游戲,認識加減法和十進位的初步運算,加強10的構成和分解練習。

4.連續數的認識,主要讓兒童認識連續數

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數,十位數和個位數的排列,11—19,11—99,1—100的連續數板,主要記1—100的數字排列,100串珠鏈,認識1—100的數,1000的串珠鏈

5.導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

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鏈。1千立方體,郵票游戲。大串珠組,(包括平方珠鏈,立方珠鏈、框架)

6.基本四則運算,主要掌握加減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減法板

7.分數。教具主要是:分數,了解整體與部分的概念。

8.幾何。教具主要有:幾何圖形卡片(主要認識淺角名稱)組成三角形(掌握名稱和認識圖形的組合與分解)立體幾何組,二項式、三項式(發展幼兒三維空間的能力。幫助兒童理解代數概念,引導平方根。

數學教具要求教師在使用中,要求教師要做系統的示范,特別要注意循序漸進,要有一定的流程、順序。

語文教育教具

孩子的語言發展分三個階段,聽→說→應用三階段,根據這個特點,蒙氏制作教具有:為學習和書寫做準備和教具。

1.砂紙字母板,大寫小寫各一套,主要練習發音、認寫、寫是用手觸模,做書寫的準備。

2.印刷字母板。

3.活動字母箱。

4.雙字母沙子字母板。

5.金屬嵌板。

四、如何做一個蒙臺梭利教師

蒙臺梭利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蒙臺梭利教師不是傳播知識的,主要是心理學家、教育家、是指導員、協助者、管理者,她要求蒙臺梭利教師:

1.必須懂得蒙臺梭利的教學原理和教學方法。

2.必須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教具。教具的介紹必須依靠教師,適當的提示,示范使用的方法,觀察兒童的反映和需要。

3.具有為兒童設計適合其成長環境的綜合素質。老師為孩子提供環境,對孩子專注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師應觀察分析研究兒童的能力,盡心環境的保護,蒙氏要求教具有損壞的馬上更換,教具上不能有灰塵,經常保護,老師有設計環境的能力素質。

4.參與和引導。在孩子還沒能達到專心操作教具時,教師要參與進去,老師要激發、誘導孩子,激發孩子的活力,所以要參與進去。

5.尊重與服務。尊重孩子的專注力。蒙氏認為孩子在專注工作時,不能干預他,他這種專注力是很弱的,很容易消滅,所以他要求老師認識到,孩子的專注力就象泡沫一樣,一碰就消滅。所以要求老師不能贊賞他,干擾他,在他困難的時候,服務于他。先觀察孩子,孩子需要時,老師就給予幫助,以愛為出發點,付出愛,蒙氏教育認為不是正面的夸獎而應該用分享的態度。如果他做錯了,老師表示也很痛苦,和孩子分享快樂和痛苦。

6.與孩子一起成長。老師了解孩子越深入,就會領悟不同的愛,老師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5篇

一、權宜的教育策略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順應人本發展的基礎上,使教育活動與個人的自由發展有機而巧妙的結合,使教育活動容易顯現出來的枯燥乏味力,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規章制度的痛苦與吃力盡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發生的教育活動中的劣勢降到最低,而充分發揮教育活動中的優勢與積極方面。與此同時,個人的自由發展被充分的重視與強調,最大程度的讓個人自由的發展,順應個人的自由,個人的充分發展,讓個人的幸福感與快樂的感覺自覺的向著最大化發展。比如,蒙臺梭利批評了在紀律教育中不恰當的強調紀律,貶抑兒童自由,使紀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對立的做法,在她看來,紀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懲罰、控制和命令兒童,而是通過激發兒童的“內在紀律”,以給他們帶來更大的自由。蒙臺梭利認為紀律教育的前提是:一個人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能夠根據情境的變化、按照自己的準則調節自身行為[1]??梢哉f,這種紀律的維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內的灌輸和壓抑,而是基于“內在紀律”之上、由內而外的自然生發。通常的教育很難的把教育與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從同一的方面去機智的結合,充分發揮教育與被教育的優勢,并結合起來體現更大的優勢,使兩方面都向著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進,互相支持。這充分體現了教育與被教育的雙贏。這種教育思想應用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人性化與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為一件讓兒童感到快樂的事,對當前我們的教育來說應該體會到這一點,并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來執行,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靈活的處理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矛盾,實現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銳的觀察與適宜的指導

蒙臺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來了解兒童,深入幼兒內心去探索兒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認真的把兒童當作研究的對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隨便的來看待兒童。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是處于主動地位的,教師則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指導者。蒙臺梭利說:“應用我的方法教師教得少,而觀察得多;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兒童心理活動和他的身體的發展。”[2]。我們實際的教學中應樹立這種觀點:兒童有自己內心的看法、觀點。這種觀點是非成人的,有時讓人感到費解,為什么兒童會有那樣與成人不一樣的看法,對于這些教師有必要順應兒童的觀點來從事教育活動,在兒童以有的觀點平臺上教育與思考。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觀察者這一角色。因為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兒的“不同水平”。因此,我們要切實提高觀察水平。觀察作為一種方法,要求教師既要掌握觀察的技術,又要有正確的觀察態度和強烈的觀察欲望。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去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發揮觀察為教育服務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質量。教師要學會敏銳地觀察幼兒、分析幼兒的行為,還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錘煉與鍛造自己的專業素養,學會敏銳捕捉、分析、統整來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讀幼兒,學會根據實際情況擇取適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實施教育。

三、適宜的環境創設

蒙臺梭利認為“環境”是她的教學法中所必須強調的第一要件,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構而設計的。環境材料都是由教師精心籌劃和提供的,有兒童按照實際生活的要求和規則操作的真實材料、實驗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臺梭利理論在材料的提法上強調兒童的需要,根據幼兒的不同認知水平投放材料,激發兒童的內在需要,給予兒童獨立工作和獲取經驗的機會。兒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使用它們,引出自發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個性都得到發展我國在環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隨意性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這方面我們應以蒙氏理論材料提供的原則和方法豐富我們的環境材料,使幼兒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發揮環境的積極作用,強調環境對兒童發展的作用,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實現兒童教育的目標。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師對信息的反思能影響到自身知識結構、教育教學理念的建構,進而影響到教學;教師對技術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響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對教育活動過程與結果的反思能影響到是否要調整教學行為的判斷。反思的基礎足自我認知,客觀、正確的評價。評價是教師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師有意無意地擴大自己的優點或者掩蓋和縮小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只會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師的評價尤其是教師的自我評價是教師反思的內在動力機制,培養教師的評價能力是培養教師反思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教師,應具有很強的評價調控能力,不僅能對信息、技術、技能、方法的要素進行評價,而且能綜合多種評價,對所進的教育活動過程與結果形成客觀的認識,并根據評價結論重新反思活動要素,調整和駕馭活動過程。

蒙臺梭利教育法范文第6篇

關鍵詞: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教師

在世界幼兒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臺梭利教育法或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幼教模式,或被成功滲入到其教育模式之中,對當今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珍尼特•沃斯(JeannetteVos)和戈登•德萊頓(GordonDryden)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將蒙臺梭利教育法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兒教育”。

同樣,蒙臺梭利教育法對我國幼兒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借鑒意義。早在二十世紀初,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就傳到了中國,她的有關著作被譯成中文,江蘇還成立了蒙臺梭利教育研究會。但由于種種原因,蒙氏教育法并沒有在我國得以推廣。直至世紀八十年代,蒙臺梭利教育思想重新受到我國幼教界的關注。近幾年,“蒙臺梭利教育”逐漸成了一個在行內很流行的詞匯,出現了一些蒙臺梭利幼兒園,很多教育機構成立蒙臺梭利研究機構推行蒙氏教育法,并且培訓蒙氏教師,這是我國學前教育逐漸與國際接軌的一個證明。

一、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內涵

自由教育思想是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組成部分??茖W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將是學生的自由,允許個體的發展和兒童天性的自由表現。簡單的說,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幼兒,有害無益,除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

同時,蒙臺梭利認為:獨立是自由的根本所在。因此,兒童個體自由的積極表現,首先必須通過自發活動引導他走向獨立。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么一句話:“Helpmetodoitbymyself”。任何教育活動,如果對嬰幼兒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須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因此,蒙臺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錯誤訂正,目的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幫助糾正,要學會等待,給孩子獨立學習的機會和時間。

所以,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孩子的自由應以不損害集體利益為限度,從各方面考慮,這應該是教養孩子的良好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擾他人,對他人有粗野行為,就應加以制止。

二、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實踐

自由是蒙臺梭利一直十分強調的詞,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認為幼兒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須理解為,他們的環境必須適合幼兒個性最有利的發展。“自由”該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認為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教師須掌握三大原則,即:預備符合成長需求的環境;協助與觀察孩子在環境中的需求;訂立明確的行為規范并時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觀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們在水盆旁圍成一圈,水盆里漂浮著一些玩具。有個剛兩歲半的小男孩,獨自一人站在圈外??吹贸鰜?,他充滿了好奇心。他開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擠進去,但他沒有勁,擠不進去。于是他就站著向周圍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顯然他決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個究竟。正在這時,老師走過來抓住他,把他舉過孩子們的頭頂,讓他看水盆。還說:“來,可憐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無疑問,盡管這個小孩看見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卻沒有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礙所獲得的快樂,剩下的只是一種“別人會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種呆板表情。

因此,對孩子應該以教育他們能獨立為前提,允許兒童依其“內在需要”,自由的去選擇教具,自由地進行工作(操作)。蒙臺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靜觀望,保持一種尊重孩子的行為態度,使孩子在獲取經驗時,有完全的自由,在他們工作時不要干擾他。

三、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誤區

1.自由不等于盡量無所事事

在實踐中,很多蒙氏教師對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練,但是一旦觀察到幼兒出現的一些問題,卻退縮不前,不知道如何處置,產生了很多錯誤的行為和觀念。其實,從理論上講,教師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發揮“從容”的精神來完成教師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對幼兒不干涉

教師要信賴兒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蒙臺梭利有一次參觀某個蒙臺梭利學校,看到了一個班級的情況后說:“這里情況已經十分混亂,而我們的教師卻依然無所作為。她只是如同幽靈一般地在兒童之間往返穿梭,并時而在某個孩子耳畔低聲嘀咕些什么,難道這就是不干涉原則?”同樣的道理,在我國蒙臺梭利教室中,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

其實,教師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過于積極但要恰到好處,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導。過于消極,將出出現教師的放任現象;過于積極則會妨礙兒童的自然性。我們必須避免這兩個極端的發生。作為蒙臺梭利教師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斷什么時候應該干涉,及什么時候不得干涉。其原則是:當兒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創造性的自發活動時,教師就要盡量不要干涉兒童的活動;當兒童干擾周圍的其他兒童時,教師則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上一篇:聾校語文第一冊范文下一篇:馬原題庫判斷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