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

2024-02-19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1篇

高中地理易錯易混知識點

1、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時,指向標總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別注明除外)。

2、在經緯網地圖上,必須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則來確定方向;不能簡單地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法則確定方向,但當經緯網地圖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直線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法則確定方向。

3、進行比例尺換算時,特別要注意實地距離和圖上距離單位統一。

4、在等高線圖上判斷河流流向時,要注意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5、進行地方時和區時計算時,一要注意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與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經線的地方時)的區別;二要判斷兩地之間的東西位置關系,確定是應該加或減時間差(東加西減);三要注意是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斷晨線和昏線的前提條件是地球自轉方向和晝夜分布狀況:順著地球自轉方向,晨線以東為晝半球;昏線以東是夜半球。

7、在經緯網地圖上推算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時要主要取通過這兩點的球面大圓上的劣弧進行計算。

8、要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9、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節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11.理解熱力環流原理時,要注意從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氣壓的高低分布規律,氣壓高低與海拔高低相關:同一地點近地面氣壓總是高于高空氣壓,高空氣壓的高低與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實際生活中風與等壓線的關系時,要注意區分近地面與高空:近地面要考慮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高空一般不考慮摩擦力,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逐漸減小。

13.分析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時,要注意季節的判斷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夏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北;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冬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南;太陽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時,赤道低氣壓帶一般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14.南亞的西南季風是由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轉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

15.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與江淮準靜止鋒有關,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讀鋒面圖時要注意鋒面的傾斜方向總是向冷氣團一側;畫冷鋒和暖鋒簡圖時,要注意三角形與半圓形的凸出方向,即總是指向鋒前,冷鋒指向暖氣團一側,暖鋒指向冷氣團一側,它們的指向也可代表鋒的移動方向。

17.判斷氣候類型時,要注意根據氣溫最高、最低值出現的月份判斷南北半球——7月份氣溫最高為北半球,1月份氣溫最高為南半球。

18.分析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時,要注意氣候類型的特殊分布,如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有些地方比較特殊,如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東南部等地區都遠離赤道,其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與地處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暖流的影響有關。

19.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的區別:相對來說,風化作用是靜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地面溫度變化、水、大氣和生物因素等;侵蝕作用是動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流水、風力、冰川、海浪等。

20.六大板塊中,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屬于亞歐板塊,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而落基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21.干旱災害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區,干旱災害就最嚴重。干旱災害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關系影響的。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比華北地區少得多,但華北地區對水的需求量更大,故華北地區比西北地區干旱災害嚴重。

22.寒潮危害最大與寒潮勢力最強是有區別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的,一般發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勢力最強一般發生在冬季。

23.利用等值線圖判斷河流與地下水補給關系時要注意兩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補給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補給河水;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終是河水補給地下水。

24.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氣候區冬季為汛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則全年水量豐富。

25.注意利用河流與等高線的關系判斷湖泊的性質——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線向湖泊一側彎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為淡水湖;等高線背向湖泊彎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為咸水湖。

26.注意北海漁場(西歐)與北海道漁場(日本)的區別;注意秘魯漁場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與其他三大漁場形成原因(寒暖流交匯形成)的區別。

27.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的區別:相對來說,風化作用是靜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水等;侵蝕作用是動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流水、風力、海浪等。

28.六大板塊中,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屬于亞歐板塊,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而落基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相撞形成的。

29.“背斜谷”從地形上講是山嶺被侵蝕成了山谷,但從地質構造上講還是背斜。

30.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但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地理氣候特點小口訣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

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地表十分陸占三,亞歐非洋兩美南。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占西半邊,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 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

南部瓊臺閩粵桂 川黔云藏加重慶 西北陜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

背好地理地圖

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堅定學習地理信念

不要輕易放棄學習地理的念頭。

這個是很重要的,在你沒有努力過或者嘗試學習地理之前,就不要輕易地放棄,這是最可怕的。一旦開始有這個信念,地理就很難學好了。良好的開始是一切美好的起點,帶著這個信念出發吧!

不懂就問

剛開始接觸地理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別的同學很容易理解的問題,放到自己那兒,總是不能理解。別不好意思了,主動去問!不要怕被笑,知識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問!

地理要聯系生活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2篇

分析:生活決定哲學,哲學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學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表現為哲學促進實踐發展。

分析:分析關系要注意辯證,既要注意哲學產生于實踐,又要看到哲學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一雙向關系;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有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哲學才能給人智慧,才能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分析: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5.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

分析: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6.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分析:概括和總結不同于總和或相加。要區別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 7.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

分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指導,二者不可顛倒。 8.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與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混淆。

第二課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分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同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2.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分析: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基本問題的觀點。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

分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學基本問題之一)展開的。

4.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兩個方面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首先,第一個方面問題的解決是第二個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個方面內容是第一個方面的展開和身后。其次,第二個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徹底解決。 5.不可知論否認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論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分析: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7.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分析: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三課

1.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2.哲學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先導。 3.哲學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

分析:對于思維、意識、認識、社會意識、價值觀等主觀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雙重性,即如果正確反映客觀就能促進客觀事物發展,反之則阻礙。 4.哲學決定社會進步。

分析: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對社會變革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始終從屬于社會變革對哲學發展的決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認為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5.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分析:實踐的觀點

6.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7.舊哲學是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

分析:舊哲學既有唯物論也有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8.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巔峰。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自封為終極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門創造性的科學,它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完善。

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分析:該觀點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但忽視了毛澤東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犯了內容片面的錯誤。

第四課

1.哲學上的物質即具體科學中物質的總和。

分析:哲學上的物質和具體科學中講的物質也就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哲學上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分析:物質和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大與小的關系。 3.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分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此外還有可知性等。 4.哲學中的規律是具體科學中規律的總和。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5.規律有好壞之分。

分析: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發揮作用,會給人帶來積極或消極影響,但這不能說明規律本身有好壞之分。

6.規律是永恒不變的。

分析: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否認規律是客觀的,是唯心主義的體現;認為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又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7.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分析: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而變化。即:規律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不能改造、消滅、創造、發明規律本身。 8.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分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無法改變規律本身。規律的客觀性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了能夠取得積極效果,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了取得積極效果的程度。

第五課

1.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

分析:“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2.意識來源于人腦,有了人腦就有意識,意識是人腦的產物。 分析:意識的源泉在于物質,其內容歸根結底來自于客觀事物。 3.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 分析: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4.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分析: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5.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的區別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區別在于是如實還是歪曲反映。 6.意識能夠直接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分析: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指的是在實踐中借助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7.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分析: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8.樹立正確的意識,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9.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分析:應為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上述觀點犯了唯心主義錯誤。

第六課

1.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

分析: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2.物質是認識的來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3.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地實踐是不存在的。 分析:盲目的實踐一般指的是沒有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活動。 4.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5.認識的反復性就是形成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經受挫折。

分析:人們對每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是認識的反復性。 6.多數人公認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種思想是否是真理,取決于它同客觀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決于是否被社會公認。盡管真理遲早會被社會公認,但被社會公認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觀點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7.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

分析: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 8.科學理論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學理論。

分析:只有將真理系統化、理論化后,才形成科學理論。

第七課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分析: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聯系是無條件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分析:事物處于聯系中,這一點是無條件的;兩個具體事物之間是否有聯系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否具備關系聯系能否發生,條件的情況關系聯系的情形,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聯系的多樣性。 3.聯系是客觀的,意味著人只能尊重客觀聯系。

分析:聯系是客觀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強加、不能否認、不能割斷聯系;但人可以認識聯系;可以根據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從而建立新的聯系;可以創造或限制條件從而使事物間對人有利的聯系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為利。 4.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分析:在實踐中人們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其根據是事物的固有聯系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體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隨著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任何情況下關鍵部分對整體都起決定作用。

分析: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才能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7.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與共性和個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個性是沒有的。 8.整體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終高于部分。

分析:整體利益和地位永遠高于部分,但整體功能與部分功能的關系要分情況討論。 9.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種內部結構優化的整體才可以稱為系統。

第八課

1.運動、變化就是發展。

分析: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2.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舊事物總是比較弱小,總處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舊事物的力量有一個從強到弱逐漸衰亡、不斷喪失其支配地位的過程。 3.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發展方向都是前進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4.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分析:變化分為三種,前進的、上升的;循環往復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5.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6.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是上升的。 分析:前進和上升是就“總趨勢”而言的。 7.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

分析: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8.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分析: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第九課

1.矛盾即聯系。

分析: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聯系實際上就是矛盾雙方的聯系,但二者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聯系強調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矛盾強調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而相互統一除強調相互依存外還強調相互轉化。 2.矛盾即斗爭和對立。

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爭,也包括了統一與包容。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分析: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4.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分析: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主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同時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所以我們在著重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既要抓重點,又要統籌兼顧。 8.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9.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

分析:前對后錯。二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第十課

1.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2.辯證否定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毀滅。 分析: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3.“揚棄”就是“拋棄”。

分析:把“揚棄”理解為“拋棄”,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是否定了事物的發展,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4.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創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學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從而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推動事物的發展??茖W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因此

創新必須吸收、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創新并不意味著創造出與舊事物沒有聯系的全新的事物。 5.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創新就是不斷否定舊的矛盾。 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是正確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創新需要不斷否定舊事物、舊矛盾,但不是簡單地否定舊矛盾的一切,而是辯證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揚棄。

5.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和具體領域中的價值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多數和少數的關系。 6.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和索取的統一。

分析: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與個人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決定作用。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第十一課

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分析:唯物主義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才涉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 分析: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分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或阻礙雙重作用。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分析: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5.上層建筑的發展必然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

分析: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6.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分析: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7.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分析: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8.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分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十二課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分析: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2.追求個人利益就是堅持個人主義。

分析:個人利益分正當和不正當之分;堅決反對個人主義。

3.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分析: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4.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其人生價值越大。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3篇

《經濟生活》

1、商品的基本屬性的易錯觀點

(1)使用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購買者的目的所在。(注意: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2)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注意:價格的基礎是價值,使用價值與價值量沒有直接關系)

(3)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注意: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

(4)使用價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換的原因是因為都具有價值)

(5)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注意:前一句顛倒了,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價值量的易錯觀點

(1)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咀⒁猓耗称髽I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因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2)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也一定變化。(注意:不一定,價格還受供求關系、宏觀調控、貨幣發行量等因素的影響)

(3)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注意:商品價格下降是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4)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無關)

3、貨幣的易錯觀點

(1)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注意: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中的貨幣)

(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注意:應該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

(3)金銀天然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注意: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4)金銀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金銀是自然物,貨幣才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5)通貨膨脹必須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物價變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價變不一定引起通脹)

4、價值規律的易錯觀點

(1)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特有的規律(注意:應該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2)商品供應量與需求量互相影響。(注意:應該是供求與價格相互影響)

(3)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注意: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4)價值決定供求,供求影響價值。(注意: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

(5)等價交換是指每次交換商品的價格都與價值相一致。(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經常不一致)

(6)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5、生產與消費及消費類型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3)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將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費所取代

(注意:取代的說法錯誤)

(5)

有從眾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復人家的行為,所以從眾心理不可有。(注意:盲目從眾才不可取)

6.關于基本經濟制度的易錯觀點

(1)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注意:公有制是基礎,國有經濟是主導)

(2)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3)公有資產占優勢,主要是看量的優勢。(注意: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

(4)個體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注意:個體經濟以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

(5)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力量。(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混同;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注意: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注意:不能籠統地說)

(8)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7.關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錯觀點

(1)有限責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會公開募股集資。(注意: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

(2)股份制是產品的分配方式。(注意:是企業組織形式)

(3)股份制是我國公司制的唯一形式。(注意:是主要實現形式)

(4)股票是一種表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債券)

(5)股票價格與股息收入成反比,與銀行利息率成正比。(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的易錯觀點

(1)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不可放棄的。(注意:權利可以放棄,義務不能放棄。)

9、投資的選擇

(1)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2)債券和股票都是有價證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為條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債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強等特點。(注意:政府債券)

(4)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購買商業保險)

10、關于分配制度的易錯觀點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

(2)個體勞動者的分配方式屬于按勞分配。(注意:按勞動成果分配)

(3)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按勞動要素分配)

(4)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按勞分配體現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體現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勞動生產率越高,產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勞動生產率與效率是不同概念)

11、關于財政的易錯觀點

(1)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稅收是主要形式)

(2)財政赤字是指當年財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注意:是小于)

(3)財政收入減少,會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注意:應該是財政收入增加,會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

(4)要發揮財政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關鍵是要增加稅收收入。(注意:關鍵是發展經濟,還要調整分配政策)

12、稅收和納稅人

(1)每個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個人所得稅的納稅范圍。(注意: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個人所得)

(2)要充分發揮財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稅收的稅率。(注意:二者無必然聯系)

(3)不同性質國家的稅收,其分配主體都是國家,稅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注意: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稅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確定就不能改變。(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經過國家批準不能隨意改變,而不是不能改變)

(5)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注意: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

(6)在我國,每個公民都是直接納稅人,人人都應該具有“納稅人”意識。(注意:不一定每個公民都是直接納稅人)

13、市場經濟的易錯觀點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意: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

(2)必須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為主,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注意: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

(4)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是堅持共同富裕,根本標志——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5)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是增加就業。(注意:促進經濟增長)

14、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的易錯觀點

(1)總體小康水平就是全體人民都在達到的小康水平(注意: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我們要堅持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3)科學發展觀的主旨是堅持以人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5、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面對開放的世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注意:獨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點)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3)經濟全球化是主要通過生產的全球化來實現的。(跨國公司來實現的)

(4)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基本原則是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易錯知識點

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公民當家作主。(注意:公民與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注意:權利與權力不是一回事)

3、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注意: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的。我國國家性質是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4、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其主體是全體公民。(注意: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憲法有規定,要年滿18周歲,而且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5、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注意:是選舉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即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

6、享受權利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注意:人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當家作主的體現。)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權利就越多。(注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響公民享有的權利的多少。)

8、公民享有的權利都是一樣的。(注意:錯。如,全國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別保護權和言論特別保障權,并非人人都有。)

9、等額選舉當選者已事先“內定”。(注意:如果候選人的選票達不到法定的票數也是不能當選的。)

10、“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可以”(注意:錯,這是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

11、決策是少數精英的事,讓公民參與決策過程,只會干擾決策的形成。(注意:不是少數精英的事,公民參與決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決策。)

12、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監督權,實行民主監督,是弱者對強者進行監督,不起任何作用。(注意:錯,公民實行民主監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見課本第29頁)

13、公民應先履行義務,后享受權利。(注意: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又相對應存在的。)

14、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國家機關,是我國基層政權機關。(注意: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都不是國家機關。)

15、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

6、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政治自由和權利(我國公民的政治自由和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和監督權)

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易錯知識點

1、中國共產黨能代替國家行使政府職能。(注意:錯,政黨、社會團體、政協、愛國組織都無權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職能。)

2、政府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注意: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預經濟,而是以宏觀調控為主,變直接干預為間接引導。)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注意:都是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須加強立法工作。因此政府屬于立法機關。(注意: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5、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注意: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6、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注意: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三、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易錯知識點

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注意: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說我國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2、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也是立法機關。(注意: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制定有關行政法規,但不是立法機關。)

3、各級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注意: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4、中國共產黨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注意:中國共產黨是依法執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5、中共中央提出方針政策是通過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變為國家意志的。(注意: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政治領導是通過法律來實現的,黨的政治領導通過人大變為國家意志。)

6、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有共同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注意: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黨派代表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利益。)

7、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注意: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相互監督。)

8、“三個代20.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

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對民主黨派進行政治、思想、組織領導的決定性因素。(注意: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進行政治上的領導。)

9、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注意: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10、人民代表大會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注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11、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相互監督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注意: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監督與被監督、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12、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注意:全國人大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13、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注意: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權力機關。(注意: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

15、人大是行政機關的執行機關。(注意:行政機關是人大的執行機關。)

16、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注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權組織形式。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之一。)

17、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法律的權力。(注意:各級地方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全國人大才具有有制定法律的權力。)

18、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全部問題。(注意: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

19、中共中央是我國的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都是中央的執行機關。(注意:錯,我國的權力機關是人大,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都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政治領導)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20、人民政協是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決策機關。(注意:中共中央是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決策機關)(即黨的政治領導)。

21、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注意: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22、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注意: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是貫穿這一理論的主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

23、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注意: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24、我國已經消滅了民族壓迫,所以不存在民族問題了。(注意:消滅了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但當前影響我國民族團結的問題仍然存在。)

25、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國家機關(注意:全國人大、國務院是國家機關;政協不是國家機關,而是政治協商機構。)

26、我國的多黨合作就是多黨聯合執政。(注意:不對。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27、我國的國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注意: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8、我國民族問題就是宗教問題。(注意:往往交織在一起,但民族問題不一定就是宗教問題)

29、宗教不得干預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預宗教。(注意:宗教不得干預政治正確,但政治也不能干預宗教是錯誤的)

30、在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家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注意: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

31、我國實行自主自辦的方針,與外國宗教不存在交往。(注意:我國宗教在獨立自主自辦的前提下,發展與國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為了使宗教信仰最終放棄有神論和宗教信仰,逐步消滅宗教。(注意: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把宗教活動納入政策、法律、法規范圍。)

33、我國的宗教性質上已發生了根本轉變。(注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34、宗教已經完全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注意: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35、在我國,宗教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注意:宗教主要起著消極作用,只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起一定積極作用。)

36、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實體。(注意: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具有獨立主權。)

3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注意:是基本。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8、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注意: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權。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39、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

40、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注意: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41、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注意: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4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注意: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43.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受到我國憲法和法律保護)

44.我國的宗教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轉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發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45.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是在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

四、當代國際社會

1、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注意: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決定的。)

2、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注意:聯合國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注意: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4、國家力量相同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注意:共同國家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

5、一國的經濟越發達,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貢獻就越大。(注意:錯,不能這樣認為,這是不科學的觀點。)

6、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今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注意:不正確。)

7、弱國無外交,經濟實力的強弱決定一國的外交政策。(注意:弱國也可以發展對外交往,推行本國的外交政策,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8、我國政府一貫信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注意:我國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是有原則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礎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問題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絕不拿原則做交易的。)

9、只有維護本國利益,才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注意:若只顧本國利益,而不顧他國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甚至會阻礙或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0、對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國政府的主張是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

(注意:對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國政府的主張是應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反對訴諸武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

11、國家性質和國家力量決定國際關系(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

12、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文化生活》

一、文化與生活

1、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屬于文化現象。(注意:錯。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是一種文化)

2、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注意:錯。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3、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注意:錯。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4、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注意:錯。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5、有文化就意味著文化程度高。(注意:錯。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

6、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文化程度。(注意: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7、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長劑。(注意:錯。先進的、健康的才能成為個人成長的催長劑。)

8、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所以任何文化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注意:錯。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起到重大的阻礙的作用。)

9、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永久不變的影響。(注意:錯。是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10、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對)

二、文化傳承與創新

11、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錯。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對應的內容不能顛倒。)

12、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手段。(注意: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商貿、人口遷徙、教育,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途徑和手段不要混淆)

13、九寨溝為世界自然遺產,黃山為文化與自然遺產,廬山為文化景觀遺產,昆曲和古琴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14、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注意:錯。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5、在世界文化出現全球化趨勢的今天,對那些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沒有必要進行搶救和保護,應當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注意:錯。獨特文化傳統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礎,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16、世界文化就是各國文化的總和。(注意:錯。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17、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18、處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注意:錯。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處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19、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注意:錯。大眾傳媒另已成為文化傳播的的主要手段,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20、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注意:錯。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1、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注意:錯。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是一成不變的。(錯。注意: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在世代相傳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體內涵又能因時而變)

23、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24、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注意:錯。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5、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

26、文化繼承就是文化發展(注意:錯。繼承和發展強調的內容、要求和地位不同。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27、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注意:錯。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8、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性、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9、文化創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離開社會實踐。(注意:錯。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也是根本途徑)

30、文化創新的淵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意:錯。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1、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注意:不科學。文化創新還有另一個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注意: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33、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注意:錯。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不是作者的靈感;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34、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注意:錯,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

35、文化創新注意的問題主要是交流、融合。(注意:錯。文化創新注意的問題主要是繼承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

36、文化創新表現為時代精神注入傳統文化的努力之中。(注意:錯。文化創新表現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7、“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三、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38、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于漢字和史學典籍的延續。(注意: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39、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字與史學典籍。(注意:錯。是漢字,不是文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40、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注意:錯。包容性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4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注意:錯。二者強調的方向不同)

42、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經歷了衰微的過程

43、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茖W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44、中華文化是中國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區文化都是相同的。(注意:錯。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45、中華文化就是中國各民族的文化。(注意:錯。不能這樣認為,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46、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47、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精神紐帶、精神動力、精神支柱),永不泯滅(貫穿中華民族發展全歷程)

48、自強不息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注意:錯。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奠定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自強不息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49、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所以,中華民族精神是不變的。(注意:錯。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

50、中華民族精神的全部內涵可歸納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注意:錯。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51、愛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注意:錯。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52、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注意: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53、愛國就必然愛社會主義(注意:錯。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54、經濟建設是我國當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動都要圍繞經濟建設展開,弘揚民族精神會影響經濟建設的。(注意:錯。弘揚民族精神不會影響經濟建設,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55、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須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注意:錯。兩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外來腐朽文化的影響。)

四、發展先進文化

56、文化生活出現多樣化的原因:文化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注意:錯。文化生活多樣化的原因: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生產的規?;?、產業化,文化市場的發育和完善。)

57、流行文化代表著主流文化,就是經典文化。(注意:錯。流行文化并不代表著主流文化,經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經典。)

58、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注意:錯。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59、傳統習俗屬于落后文化(注意:錯。二者有區別,但落后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60、我國堅決抵制,依法取締“法輪功”,體現了我們嚴厲打擊落后文化的決心。(注意:錯。“法輪功”是腐朽文化,腐朽文化與落后文化是不同的。)

61、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62、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開始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歷程

63、在文化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妨礙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注意: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64、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注意:錯。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建設和諧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6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注意:錯。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66、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為目標。(注意: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即培育“四有”公民。)

6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深葉茂的土壤:億萬人民參加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68、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注意: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69、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一回事(注意:錯。二者有區別)

70、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7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國家的事情,與個人無關(注意: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深葉茂的土壤:億萬人民參加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而且個人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

7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內容是一成不變的(注意: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總要隨時代的發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

73、精神文明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注意:錯。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74、我國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75、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動力的經濟,所以,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不需要誠實守信(注意:錯。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

76、學生階段主要是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思想道德建設是以后的事。(注意:錯。這觀點錯。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促進知識文化修養。)

77、知識文化修養高的人,思想道德修養也高,反之亦然(注意,錯。二者有著密切聯系,但不能成正比)

《生活與哲學》易錯易混知識點

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2、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正確的哲學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

3、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有正確的哲學也有錯誤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哲學不是具體科學的簡單相加。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科學的科學”、“科學之母”等)

5、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不可知論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開的)

8、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9、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10、哲學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真正的哲學才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直接吸收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而形成的。(馬哲對上述兩者不是簡單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繼承和發展。)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唯物論部分

1、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客觀存在”應為“客觀實在”。)

2、物質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

3、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是獨立存在著的。(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并通過物質的具體形態表現出來)

4、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因此,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是正確的。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約不正確。意識類似的錯誤提法還有“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實踐和認識相互制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制約”)

5、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賴。(物質可以不依賴意識,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意識要依賴物質,說相互依賴是錯的)

6、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7、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意識是對物質的主觀映像,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8、意識的反映就是“想”,意識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識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但不同于實踐過程本身。)

9、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應為“意識能反映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決定意識。)

10、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發展。(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11、自然界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

12、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就不能按規律辦事;是否尊重客觀規律才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或關鍵)

13、規律是永恒不變的。(規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具體地把握規律。)

14、正確的規律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規律起消極作用。(規律本身是客觀的,無所謂正誤之別,其本身也沒有好壞之分)

15、只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夠成功。(實事求是有利于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還要看各種主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6、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人可以認識規律,但不能改造、創造、改變、消滅規律)

17、規律對客觀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規律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關鍵是看人們如何利用規律)

18、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這不是規律,這是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即現象)

19、絕大多數國家的汽車靠右行,極少數國家的汽車靠左行,說明規律是可以改變的。(這里講的是規則,規則不同于規律)

20、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應為“使主觀符合客觀”)

認識論部分

1、認識既源于直接經驗,也源于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都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2、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6、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真理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7、物質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8、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正確的認識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認識起消極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顛倒因果關系)

10、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1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所以真理是客觀的。(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12、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的無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注意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區別。)

13、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

14、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辯證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前對后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2、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人們可以改變事物之間聯系存在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3、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兩種聯系都是客觀的)

4、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條件是無條件的。(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

5、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該說法正確)

6、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辯證的否定)

7、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在一定條件下)

8、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系統與要素的關系。(這兩對關系不能完全等同,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只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即兩對關系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相互依賴等方面,而系統中講的層次性原則等,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沒有)

9、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發展是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就是發展。(只有前進行上升性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1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2、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思想。(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靜止觀)

13、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14、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15、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16、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

117、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19、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關系。(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0、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前對后錯)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前對后錯。后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26、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7、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而且矛盾的主次雙方在一定條件可以相互轉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是知識的混淆)

30、堅持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縮小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內涵,不完整,還有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31、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矛盾的雙方是具體的、多樣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價值觀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4、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但不等于都有促進作用。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5、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上是衡量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否的兩個標準。(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相結合,共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4篇

第一單元

貨幣、價格與消費

1.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 2.黃金作為一種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注意:黃金只有作為貨幣時,才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注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觀念的貨幣。) 4.使用銀行信用卡可以減少現金流通量并緩解通貨膨脹。(注意:銀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減少現金的使用,但與緩解通貨膨脹無必然聯系。) 5.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觀念上的貨幣。(注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6.紙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注意: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 7.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發行量,也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注意:國家只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國家雖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隨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 8.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注意:價格不一定變化,因為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9.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0.質量決定價格,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注意:決定價格的是價值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質量。) 11.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注意: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因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成正比),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成反比)。) 12.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減少,該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該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3.隨著高速鐵路的通車運行,航空公司的反應是提高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互補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應是降低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替代商品。) 14.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 15.價值規律要求實行等價交換,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關系影響,并不是每一次交換價格與價值都相符合,等價交換只存在于交換的平均數之中。) 16.物價水平越低,說明消費水平越高。(注意:物價持續下跌,會影響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 17.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劃分的。)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我國擴大內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較快增長,體現了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體現了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3.國有經濟成為經濟制度基礎。(注意: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 4.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地位欠下的債務,應以其個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注意:應該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 5.我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6.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壯大,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注意: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7.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體作用。(注意: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體,非公有制是重要組成部分。) 10.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唯一組織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最主要最典型的組織形式,在我國除公司外,還存在大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 11.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能夠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注意: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 12.公司的執行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注意:公司的執行機構是總經理及其助手,公司的決策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 13.公司經營的目的就是營利。(注意:公司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還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14.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注意: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多種多樣的,還有價格、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 15.投資多元化就是指投資方式多種多樣,投資方式越多就越賺錢。(注意:投資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賺錢,對每一種投資方式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成正比。) 1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17.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這是指購買商業保險。)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 2.收入差距擴大具有激勵作用,效率將會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激勵作用,過大則不利于提高效率。) 3.實現居民收入倍增是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4.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收入或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屬按勞動要素分配。) 5.勞動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的勞動收入是按勞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勞動要素分配屬于非按勞分配方式。)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7.適度的財政赤字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擴大居民消費。(注意:適度的財政赤字應該增加總需求,而不是總供給。) 8.財政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注意:財政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 9.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稅收是最主要的形式。) 10.國內生產總值應與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長。(注意:居民收入水平應與生產總值保持同步增長。) 11.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屬于再分配范疇。) 12.稅收具有固定性,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注意:稅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而是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13.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注意: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意: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把增加物質消耗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減低降低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放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注意: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 4.經濟全球化只會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注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5.為了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我國可以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會增加政府負擔,也不符合世貿規則。)

3 《政治生活》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我國的公民

1.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醒: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的。) 2.全體公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提醒:在我國,全體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3.公民在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時應依法對政府的工作行使質詢權。(提醒:質詢權是人大代表的權利,公民可以行使監督權。)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一樣的。(提醒: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平等地履行義務。)

5.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問政說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擴大。(提醒:說明我國的民主形式日益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6.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提醒:是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權利。) 7.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提醒:權利和權力不是一回事。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權利可以放棄轉讓,但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轉讓。)

8.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決策權。(提醒: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但公民沒有決策權。) 9.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礎是自己選舉當家人。)

10.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加強了對基層行政的制約和監督。(提醒:村委會不是政府機關,不行使行政權力。)

第二單元 我國的公民與政府

1.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政府職權。(提醒:政府的職權是法律所規定,不能隨意擴大。)

2.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樹立政府權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樹立政府權威,而是更好地服務于民。)

3.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提醒: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4.政府須切實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 5.增強政府的科學執政意識。(提醒:科學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政府。) 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執政。(提醒:前者是對政府來說的,后者是對共產黨來說的。)

7.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醒: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4 第三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 2.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提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監督權,可以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4.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提醒: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唯一的,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5.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提醒: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但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直接選舉。)

6.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以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提醒: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行使提案權、審議權、表決權、質詢權。)

7.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職能。(提醒: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黨不能與政府相混淆。) 8.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履行國家管理職能。(提醒:國家職能只能由國家機關履行。) 9.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組織上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提醒: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組織上是相互獨立的。)

10.人民政協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有權依法制定憲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沒有權力制定憲法和法律。)

11.依法執政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國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提醒:政協具有三項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13.民主黨派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提醒:應該是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4.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礎。(提醒: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15.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16.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17.我國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 18.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提醒: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提醒: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提醒: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3.一國可以自由修改憲法、變更政體、確定經濟體制、締結條約、進行自衛戰爭等是主權國家享有平等權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等是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的表現。(提醒:前者是獨立權的表現,后者是平等權的表現。) 4.世界各國面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國家性質不同,國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別。) 5.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提醒:推動和平與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6.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支持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提醒:一貫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

7.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提醒: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主要障礙。) 8.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代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提醒: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只是趨勢。) 9.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醒:應該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10.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11.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標。(提醒:這只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有對外目標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提醒: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1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提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14.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5.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主導作用。(提醒:應該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6 《文化生活》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歸納分析

專題一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發展

1.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提醒: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養的。)

2.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3.文化是一種社會物質力量。(提醒: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4.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因此,文化與經濟發展始終亦步亦趨。(提醒:經濟決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和派生物。) 5.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提醒: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因此,只要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修養。(提醒: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只有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7.優秀文化決定人的全面發展。(提醒: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決定”作用。)

8.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提醒: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醒: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提醒: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2.民俗節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3.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醒:文化發展的關鍵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14.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基本形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15.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6.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醒: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17.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提醒: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18.文化傳承就是文化繼承。(提醒: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19.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提醒: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提醒:還有另一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3.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提醒: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徑)

24.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25.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專題二 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提醒: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字與史學典籍。(提醒:是漢字,不是文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3.極具傳統特色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提醒: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 4.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旗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5.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提醒: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6.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務。) 7.文化事業就是文化產業。(提醒:文化事業是指弘揚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載體,具有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屬于群眾個性喜好,愿意花錢享受,有市場、能盈利的項目,具有商業性。) 8.提高全民族素質,應當優先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二者沒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相互促進。(提醒: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才相互促進。)

8 《生活與哲學》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提醒: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提醒: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提醒: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4.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5.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醒: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使事物處于顯著的變化之中。(提醒: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

2.運動是有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相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絕對的。(提醒: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提醒:應該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但二者并不總是統一的。)

4.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提醒: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5.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提醒: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6.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提醒: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7.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提醒: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 8.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提醒: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

9.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提醒:正確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

10.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提醒: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 1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提醒: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 12.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提醒: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13.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提醒: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

9 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14.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

1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之一。(提醒: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實踐和間接經驗。) 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7.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真理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提醒: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3.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

4.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提醒: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5.事物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提醒: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6.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提醒: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提醒:聯系是有條件的。)

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提醒: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

9.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提醒: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醒: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13.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提醒: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14.理論創新決定實踐創新。(提醒: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

15.實踐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提醒: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6.辯證否定的實質是創新。(提醒:實質是揚棄。)

10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提醒: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期阻礙作用。)

2.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提醒: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醒: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醒: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只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只有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5.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醒: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6.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醒: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7.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提醒: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阻礙作用。)

8.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就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提醒: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5篇

第一單元

貨幣、價格與消費

1.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 2.黃金作為一種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注意:黃金只有作為貨幣時,才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注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觀念的貨幣。) 4.使用銀行信用卡可以減少現金流通量并緩解通貨膨脹。(注意:銀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減少現金的使用,但與緩解通貨膨脹無必然聯系。) 5.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觀念上的貨幣。(注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6.紙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注意: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 7.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發行量,也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注意:國家只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國家雖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隨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 8.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注意:價格不一定變化,因為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9.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0.質量決定價格,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注意:決定價格的是價值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質量。) 11.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注意: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因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成正比),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成反比)。) 12.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減少,該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該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3.隨著高速鐵路的通車運行,航空公司的反應是提高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互補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應是降低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替代商品。) 14.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 15.價值規律要求實行等價交換,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關系影響,并不是每一次交換價格與價值都相符合,等價交換只存在于交換的平均數之中。) 16.物價水平越低,說明消費水平越高。(注意:物價持續下跌,會影響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 17.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劃分的。)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我國擴大內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較快增長,體現了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體現了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3.國有經濟成為經濟制度基礎。(注意: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 4.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地位欠下的債務,應以其個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注意:應該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 5.我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6.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壯大,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注意: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7.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體作用。(注意: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體,非公有制是重要組成部分。) 10.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唯一組織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最主要最典型的組織形式,在我國除公司外,還存在大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 11.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能夠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注意: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 12.公司的執行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注意:公司的執行機構是總經理及其助手,公司的決策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 13.公司經營的目的就是營利。(注意:公司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還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14.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注意: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多種多樣的,還有價格、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 15.投資多元化就是指投資方式多種多樣,投資方式越多就越賺錢。(注意:投資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賺錢,對每一種投資方式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成正比。) 1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17.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這是指購買商業保險。)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 2.收入差距擴大具有激勵作用,效率將會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激勵作用,過大則不利于提高效率。) 3.實現居民收入倍增是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4.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收入或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屬按勞動要素分配。) 5.勞動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的勞動收入是按勞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勞動要素分配屬于非按勞分配方式。)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7.適度的財政赤字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擴大居民消費。(注意:適度的財政赤字應該增加總需求,而不是總供給。) 8.財政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注意:財政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 9.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稅收是最主要的形式。) 10.國內生產總值應與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長。(注意:居民收入水平應與生產總值保持同步增長。) 11.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屬于再分配范疇。) 12.稅收具有固定性,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注意:稅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而是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13.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注意: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意: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把增加物質消耗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減低降低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放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注意: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 4.經濟全球化只會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注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5.為了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我國可以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會增加政府負擔,也不符合世貿規則。)

3 《政治生活》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我國的公民

1.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醒: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的。) 2.全體公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提醒:在我國,全體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3.公民在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時應依法對政府的工作行使質詢權。(提醒:質詢權是人大代表的權利,公民可以行使監督權。)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一樣的。(提醒: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平等地履行義務。)

5.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問政說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擴大。(提醒:說明我國的民主形式日益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6.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提醒:是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權利。) 7.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提醒:權利和權力不是一回事。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權利可以放棄轉讓,但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轉讓。)

8.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決策權。(提醒: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但公民沒有決策權。) 9.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礎是自己選舉當家人。)

10.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加強了對基層行政的制約和監督。(提醒:村委會不是政府機關,不行使行政權力。)

第二單元 我國的公民與政府

1.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政府職權。(提醒:政府的職權是法律所規定,不能隨意擴大。)

2.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樹立政府權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樹立政府權威,而是更好地服務于民。)

3.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提醒: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4.政府須切實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 5.增強政府的科學執政意識。(提醒:科學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政府。) 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執政。(提醒:前者是對政府來說的,后者是對共產黨來說的。)

7.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醒: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4 第三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 2.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提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監督權,可以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4.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提醒: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唯一的,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5.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提醒: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但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直接選舉。)

6.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以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提醒: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行使提案權、審議權、表決權、質詢權。)

7.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職能。(提醒: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黨不能與政府相混淆。) 8.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履行國家管理職能。(提醒:國家職能只能由國家機關履行。) 9.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組織上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提醒: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組織上是相互獨立的。)

10.人民政協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有權依法制定憲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沒有權力制定憲法和法律。)

11.依法執政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國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提醒:政協具有三項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13.民主黨派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提醒:應該是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4.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礎。(提醒: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15.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16.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17.我國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 18.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提醒: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提醒: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提醒: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3.一國可以自由修改憲法、變更政體、確定經濟體制、締結條約、進行自衛戰爭等是主權國家享有平等權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等是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的表現。(提醒:前者是獨立權的表現,后者是平等權的表現。) 4.世界各國面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國家性質不同,國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別。) 5.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提醒:推動和平與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6.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支持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提醒:一貫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

7.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提醒: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主要障礙。) 8.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代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提醒: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只是趨勢。) 9.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醒:應該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10.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11.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標。(提醒:這只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有對外目標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提醒: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1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提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14.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5.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主導作用。(提醒:應該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6 《文化生活》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歸納分析

專題一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發展

1.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提醒: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養的。)

2.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3.文化是一種社會物質力量。(提醒: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4.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因此,文化與經濟發展始終亦步亦趨。(提醒:經濟決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和派生物。) 5.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提醒: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因此,只要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修養。(提醒: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只有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7.優秀文化決定人的全面發展。(提醒: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決定”作用。)

8.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提醒: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醒: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提醒: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2.民俗節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3.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醒:文化發展的關鍵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14.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基本形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15.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6.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醒: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17.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提醒: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18.文化傳承就是文化繼承。(提醒: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19.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提醒: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提醒:還有另一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3.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提醒: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徑)

24.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25.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專題二 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提醒: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字與史學典籍。(提醒:是漢字,不是文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3.極具傳統特色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提醒: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 4.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旗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5.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提醒: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6.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務。) 7.文化事業就是文化產業。(提醒:文化事業是指弘揚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載體,具有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屬于群眾個性喜好,愿意花錢享受,有市場、能盈利的項目,具有商業性。) 8.提高全民族素質,應當優先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二者沒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相互促進。(提醒: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才相互促進。)

8 《生活與哲學》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提醒: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提醒: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提醒: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4.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5.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醒: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使事物處于顯著的變化之中。(提醒: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

2.運動是有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相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絕對的。(提醒: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提醒:應該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但二者并不總是統一的。)

4.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提醒: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5.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提醒: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6.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提醒: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7.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提醒: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 8.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提醒: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

9.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提醒:正確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

10.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提醒: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 1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提醒: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 12.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提醒: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13.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提醒: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

9 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14.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

1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之一。(提醒: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實踐和間接經驗。) 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7.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真理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提醒: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3.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

4.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提醒: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5.事物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提醒: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6.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提醒: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提醒:聯系是有條件的。)

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提醒: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

9.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提醒: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醒: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13.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提醒: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14.理論創新決定實踐創新。(提醒: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

15.實踐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提醒: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6.辯證否定的實質是創新。(提醒:實質是揚棄。)

10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提醒: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期阻礙作用。)

2.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提醒: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醒: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醒: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只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只有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5.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醒: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6.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醒: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7.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提醒: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阻礙作用。)

8.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就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提醒: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初中歷史易錯易混范文第6篇

(1)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 (2)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都需要現實的貨幣。(

) (4)貨幣的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是一樣的。(

) (5)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國家可以決定紙幣的購買力。(

) (6)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

(

) (7)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

) (8)抑制物價上漲必然能抑制通貨膨脹。 (

) (9)如果紙幣發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不符,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

) (10)通貨膨脹是由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這一唯一的因素引起的。(

) (11)外匯就是外幣。(

) (12)外匯執行的主要是貨幣的流通手段的職能。(

)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①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有時供求決定價格,有時價值決定價格。(

) ②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不一定變化。( ) ③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成正比。( )

④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 )

⑤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是指每次交換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一致。( )

⑥價格經常背離價值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 ) ⑦價格變動一定會引起人們對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

第三課

多彩的消費

復習學案

1、【辨析】①人們的消費從根本上說是由人們的收入水平決定的。(

)

【辨析】②物價越低,消費水平越高。(

)

結合影響消費的因素,你能談談如何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嗎?

【判斷】③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意味著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 ④下列現象分別屬于何種消費心理

A、部分居民為展示個性,將家庭居室裝修的與眾不同。( )

B、小張說汽車只是一種為我服務的工具,什么品牌無所謂,關鍵是質量要好,價格實在。 C、購物跟著“打折走”,買保健品跟著明星做的廣告走。( ) D、不買最好的,只買最貴的。( )

⑤【辨析】堅持適度消費,就是不搞超前消費。(

) ⑥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就是限制消費。(

) 第四課

生產與經濟制度

1)凡是消費都能促進生產。(

)

(2)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因此消費決定生產。(

)

(3)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

(4)公有制經濟就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絕對優勢。( )

(5)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

(6)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 (7)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平等的。( ) (8)非公有制經濟就是私營經濟。(

)

第五課

企業和勞動者

【辨析】(1)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唯一組織形式。(

)

【比較】(2)企業、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判斷】(3)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發行股票。(

) 【辨析】(4)有優質服務就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 【辨析】(5)訂立勞動合同與自主擇業相矛盾,會妨礙人才交流。(

) 【辨析】(6)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

)

(7)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集體經濟。(

)

第六課

投資理財的選擇

(1)居民儲蓄存款的直接目的是獲得利息。(

)

(2)個人儲蓄都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居民儲蓄越多越好。(

) (3)中央銀行不從事具體銀行業務,它是國家機關,處于領導地位。(

)

(4)實行股份制改革后的我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已不再是國有商業銀行。

你知道我國商業銀行的體系嗎?

(5)發放貸款是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也是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所以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越多越好。( )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判斷】(1)勞動收入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

)

【判斷】(2)按勞分配體現公平原則,其他分配方式體現效率原則。(

)

【辨析】(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辨析】(4)在公有制經濟中對勞動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和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各種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 ) 【判斷】(5)凡是工資收入都是按勞分配收入。(

) 【判斷】(6)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

(7)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地位。(

)

(8)判斷下列收入分別為何種分配方式? ①小王進行技術發明,并把自己的技術發明提供給某企業,獲得收入8000元(

)

②小張被某民營企業聘為業務主管,獲得收入10000元(

)

③小李在投資股票,獲利4000元(

)

④小趙在一家外資企業做財務工作,今年增加了工資(

)

⑤小錢有閑置住房搞出租,獲得不少收入(

)

第八課

財政與稅收

(1)(判斷)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

) (2)(判斷)預算是決算的前提,決算時預算的執行結果。(

) (3)(比較)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政策。 (4)(理解)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

(5)(辨析)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6)(判斷)財政赤字是指當年財政收入大于指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

(7)(辨析)財政赤字越少越好。

(8)(判斷)稅收的固定性是相對的,稅收會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做出調整。(

)

第九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判斷】(1)國家的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 【判斷】(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應該是計劃是主體,市場是補充。(

)

你能能說說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嗎?

(3)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

) (4)【了解】市場規則的表現形式、市場規則有哪些、市場交易規則有哪些? (5)【記憶】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內涵、要求。 你知道其他有關誠信的知識嗎? (6)【區別】市場的盲目性和自發性。 (7)【區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經濟政策。

(7)你能寫出下列材料中體現的宏觀調控手段嗎?

①針對不法商家借“家電下鄉”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商務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展開專項整治活動。(

)

②國務院第58次常務會議通過《彩票管理條例》。(

) ③國務院辦公廳公布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

⑤從5月1日起,我國卷煙批發環節加征了一道稅率為5%的從價稅。(

)

第十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判斷】(1)我國達到的總體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2)【判斷】只要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就能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 (3)【判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新要求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 (4)【辨析】經濟發展就是GDP的增加。 (5)【辨析】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發展,就是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 )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 (3)世貿組織最重要的原則是最惠國待遇原則。( ) (4)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

(5)【理解】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

(6)【判斷】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推動了各國生產力的發展。((7)【比較】 “引進來”與“走出去”。

(8)【判斷】只要提高引進外資規模,就能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

①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

②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都需要現實的貨幣。(

) ③貨幣的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是一樣的。(

) ④網上流行的物換物的行為屬于商品流通( )

①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國家可以決定紙幣的購買力。(

) ②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

)

【判斷】①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

(

) ②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

) ③抑制物價上漲必然能抑制通貨膨脹。 (

) ④如果紙幣發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不符,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

) ⑤通貨膨脹是由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這一唯一的因素引起的。(

) ⑥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好!(

)

上一篇:操作風險監測報告范文下一篇:從嚴治校十項規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