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

2023-09-19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1篇

低碳旅游是指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 通過先進的低碳技術, 倡導低碳消費的方式, 同時獲得更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低碳旅游不僅僅對環境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 而且對旅游者以及旅游的全過程要求。它借助低碳經濟的理念, 以低污染, 低能耗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要求旅游者通過衣、食、住、行以及娛樂中的各個環節都體現著降低污染、節約能耗, 的實際行動來構建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相比, 低碳旅游有著更為確切的定義及其目標, 有利于指導低碳旅游各項實踐工作的開展。

低碳經濟

第一場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 由此人們開始了工業文明時代。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人們在繁重的勞動中得以解脫。但與此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負面效應。它有著自身的先天缺陷, 其包含了如能源危機, 自然資源枯竭, 重污染等問題。隨著工業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遷, 這種由現代工業帶來的危機依然在不斷惡化, 其先是由發達國家, 然后并逐步浸入發展中國家。這些危機中涵蓋著溫室效應, 酸雨, 極地附近臭氧層受損等一系列問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人們逐步開始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1972年, 第一次對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增長的極限》在羅馬俱樂部發表了, 使得人們對近代工業進行重新審視。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再一次將低碳經濟發展理念以更加緊迫的方式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發展低碳經濟, 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共識。從這時起, 低碳概念開始受到了世界各國前所未有的關注, 全球226個國家和地區的正式選擇低碳經濟模式作為今后發展道路。

低碳旅游

旅游業一直被稱為“無煙工業”, 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為了地方利益不斷過渡開發, 同時一些“特色項目”中有著高污染的一面。這些碳含量嚴重超標的項目都使得環境受到嚴重危害, 同時消耗大量的能源。有報道稱整個旅游業由于人為因素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率目前已經占到了約5%-14%。

在推行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 低碳旅游的概念便隨之應運而生, 在2009年5月世界經濟“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最早提及。2009年11月1日, 在“2009兩岸三地旅游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 低碳旅游被正式提出, 以響應“節能減排”政策, 促進旅游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于正在積極摸索從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的中國旅游業來說, 這被視為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討論, 也是“低碳旅游”概念的首次提出。同年歲末我國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 它提出了將旅游業放在國家戰略層面。其中明確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開放, 加強統籌協調, 轉變發展方式, 提升發展質量, 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它提出實施旅游節能節水減排工程, 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 倡導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為一種以減少碳排放量為目標的旅游發展方式, 為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徑。

低碳旅游具有先天優勢

旅游業是整個低碳經濟體的先行者, 其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旅游業較其它傳統產業, 占據比重較小。它主要利用自然風光以及人文歷史進行開發, 碳排放量較低。同時旅游業可以依托自身的生態森林, 營造綠色基地對二氧化碳進行吸附并恢復為碳。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 但碳存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CO2, 減緩了溫室效應。濕地中的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 植物殘體分解釋放CO2的過程十分緩慢, 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 起到固定碳作用。這個與天俱來的優勢有利于旅游業率先向低碳產業轉型和升級, 成為“先行者”。它能夠調整居民的收入結構, 使得旅游區當地的產業結構趨向環?;?、生態化, 為降低碳排放做出了貢獻。

旅游者主宰者低碳旅游

旅游者是旅游業的主體, 他決定著旅游市場的發展方向。旅游者在從事旅游活動中的碳排放量是影響旅游業向低碳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旅游者應該主動承擔起節能減排, 降低碳排量的社會責任。旅游者選擇不同的出游方式, 是否選用一次物品, 在旅游過程中是否造成過多的垃圾等。據統計長距離旅游雖然只占3%的旅游總量, 但卻占有近20%的CO2排放量;自行車旅游或背包旅游的CO2排放量幾乎為零。旅游產品是旅游者從事旅游過程中的衍生物, 隨著人們素質的提高, 對低碳環保意識的加強, 旅游產品也將最終走向低碳化。

小結

低碳旅游是一種和諧的旅游。旅游業低碳化不僅可以實現節能減排, 而且還能促使帶動整個低碳產業的不斷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低碳旅游是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個產業和也是一個經濟增長亮點, 低碳旅游是旅游業中最新的國際流行色, 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摘要: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經濟下近年來, 繼生態旅游之后新興起的旅游方式。它是生態旅游的升級。在低碳經濟推動下具有一定的優勢, 它具有先行者、教育者、和受益者的三重身份。它追求更低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為主) 排放, 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協調統一的旅游消費和旅游生產方式。它能通過低碳化旅游環境, 旅游設施, 旅游消費三個方面來推進低碳旅游發展。故而為推動低碳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進行探究向低碳旅游觀念的轉變、以及激勵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低碳型旅游產品的開發。

關鍵詞:低碳旅游,溫室氣體,旅游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 《中國集體經濟》, 2009 (13) 81-82。

[2]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 國發 (2009) 41號, 2009。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2篇

一、喻小航先生的觀點及評析

旅游界廣泛認同的旅游產品有“五大特點”:綜合性、無形性、同時性、不可轉移性和易波動性。但這些是旅游產品的特點嗎?所謂“特點”,通常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差異或差異度來確定的。旅游產品的特點應該是區別于其他產品的地方。喻小航先生在《旅游產品特點的新視角——論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文中對傳統的“五大特點”作了批判:(1)綜合性是指旅游產品的豐富多樣性和行業涉及眾多性,但產品的綜合性是現代經濟中一個普遍的現象和趨勢,并非旅游產品所獨有;(2)無形性是旅游產品中服務產品部分的體現,它應該是一般服務產品的特征,而非旅游產品的特點;(3)不可轉移性是指旅游資源和設施無法轉移,產品銷售后的所有權無法轉移,其實有很多服務產品都具有這種特點;(4)同時性是指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同時生產和同時結束,這也是服務產品的特征;(5)易波動性是指旅游產品受到的制約因素多,易出現“一損俱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其實,只要是具有綜合性的產品都具有該特征。

喻小航先生在文中經過分析, 把旅游吸引物的特點作為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總結為三個方面:(1)整合性,是旅游吸引物具有的將現實的潛在的單項實物產品聚合統一為完整的旅游產品。(2)塑損矛盾性,“塑”指旅游產品具有強烈的可塑性,旅游吸引物作為旅游產品的核心部分具有恒值性,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不因旅游消費活動的影響而降低,同時保持其吸引力;“損”指旅游吸引物具有易失性,一旦受損,就難以恢復或完全從世上消失。(3)被動外向性,旅游吸引物具有被動接受外來游客消費的突出特點。旅游吸引物的整體性、塑損矛盾性和被動外向性相互聯系,構成了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

把旅游吸引物的特點作為旅游產品的特征,在邏輯上本身就有說不過去的地方,事實上,并非每一種旅游產品都一定有吸引性。如到旅游目的地的途中一次普通的交通,一次普通的午餐,到旅游目的地后一個普通的參觀點,它們就沒有吸引性,但它們確實是旅游產品。再說喻小航先生總結出的這“三個特征”從本質上并沒有脫離“五大特點”,“整合性”與“綜合性”相近,“損塑矛盾性”與“被動外向性”、“不可轉移性”與“易波動性”差別不大。

二、武光和韓渝輝的觀點及評析

事物之間的差異表現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比較范圍、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角度,只要差異存在,無論大小,事物之間就存在不同的特點。就旅游產品而言,我們可以從其內在品質和外表形態與一般產品和服務產品的差異確定其特點,也可以從旅游產品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確定其特點,還可以從旅游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的差異中確定其特點,還可以從旅游產品的供給方式和一般產品的供給方式之間的差異中確定其特點……按照這種思路出發,武光和韓渝輝兩人在《再論旅游產品概念及其特征》文中認為分析旅游產品的特征應該從旅游產品的定義出發揭示其本質。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揭示出所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特有屬性,能與其他概念相區別。邏輯學常用的定義方法“屬加種差定義法”,就是通過揭示被定義概念鄰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下定義。運用此方法首先要找到被定義概念鄰近的屬概念,即外延比被定義概念更廣的概念。然后確定被定義概念與其鄰近屬概念下各種概念所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差別,即種差 (姜全吉,1993) 。

武光和韓渝輝以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分析法和亞里士多德的屬加種差定義法為手段,重新界定了旅游產品的定義,認為旅游產品是在特定區域被開發或創造出來,通過使用權 (共享或獨享) 的銷售,以滿足人們旅游需求的一種特殊的體驗產品。并認為旅游產品的特征是: (1) 效用上的心理滿足性,旅游產品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旅游需要; (2) 空間上的限定性,由于旅游資源的地域性以及不可轉移性的特點,所以決定了不論是以何種方式生產的旅游產品都離不開一定的空間條件,這也是判斷是否是旅游產品的最基本標準; (3) 生產的一次性,旅游產品的生產是旅游經營者一次性開發和創造出來的; (4) 價值的遞減性,旅游產品是產品,使用壽命是有限的; (5) 消費的參與性,旅游企業參與消費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6) 所有權的不可轉讓性,旅游企業在出售旅游產品時,僅僅是轉讓旅游產品的使用權,而不是像銷售一般消費品那樣同時轉讓所有權; (7) 消費的時間性和不具排他性,旅游者購買的僅是特定時間內旅游產品的使用權,旅游者消費旅游產品時可能是獨享或是共享。

武光和韓渝輝在寫該篇文章時,并沒有參考喻小航先生的《旅游產品特點的新視角——論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文章。否則,斷不會就得出他們的旅游產品的“七個特征”。按照喻小航先生的分析,筆者認為武、韓文中的“空間上的限定性”“生產的一次性”“消費的參與性”“所有權的不可轉讓性”,都不會成為旅游產品的“特征”,其原因不再表述。另外,根據旅游產品的壽命周期推斷“價值的遞減性”顯然是不成立的,更不能成為“特征”了。唯有“旅游產品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旅游需要—效用上的心里滿足性”揭示了旅游產品的本質。

三、旅游產品特征由旅游產品定義確定

綜上可見,喻小航分析了現行旅游產品特點理論的局限,認為“旅游產品的特點決定于旅游吸引物”。但從旅游吸引物來認可旅游產品的特征,那么某些單項旅游產品就被排除在外了。喻小航批判了現行的“五大特點”,而自立的“三大特征”又落入“五大特點”中。武、韓二人從分析旅游產品概念出發,認為旅游產品的特征來源于旅游產品的定義,但得出的結論除第一條外,其余都是錯的。

筆者同意喻小航先生對現行的“五大特點”的批判,也同意武、韓二人認為旅游產品的特點應該由旅游產品的定義來確定。定義最能反映本質特征,否則就不能算是定義。但如何定義旅游產品,這本身就是一個爭議的問題。不解決這個根本,就無法談論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

筆者在《關于旅游產品概念定義的再探討》一文中對旅游產品的定義作了探討。個人認為,由于旅游產品的特殊性,界定旅游產品的內涵和外延要把握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具有可操作性。哪些是旅游產品,哪些不是旅游產品,盡量明確化,便于旅游業操作。

(2)要具有市場觀念。旅游產品肯定是旅游市場所接受的東西。

(3)要具有發展的觀念。伴隨旅游事業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產品的概念肯定有新的變化,定義要給發展留下空間,各種思想或理念已成為旅游者的購買對象。

(4)要具有大旅游的觀念,要考慮旅游產品的組合性、系統性。過多地爭論對旅游發展是不利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定義反而把思想搞亂了。

因此,旅游產品的定義是:旅游產品是旅游經營者提供給旅游市場的并引起人們的注意、獲取、使用或消費,以滿足某種欲望或需要的任何東西。它包括各種有形物品、服務、地點(或區域)、組織和想法以及它們的組合。

對此定義作以下幾點說明:

(1)旅游經營者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企業。

(2)“提供”而非“生產”,因為旅游企業中有旅游產品的生產單位,也有旅游中間商。

(3)購買旅游產品的雖然最終是旅游者,但中間商的存在,用“人們”比用“旅游者”恰當。

(4)旅游中間商購買旅游產品目的在于獲利,旅游者購買在于獲得一段旅游經歷。

(5)旅游的發展已經把地點、組織、想法作為旅游產品在旅游市場上進行交換。

從這種意義上說,一旅游地、一個景點、一條旅游線路、一間客房、一次午夜供餐、一件旅游紀念品、一次特殊服務、一次民俗歌舞、一條咨詢建議、一個在會議中心召開并以團隊價格安排與會者住在附近飯店的大會等,以及這些的各種組合,只要是用于旅游者旅游活動的都是旅游產品??傊?,從形態上講,旅游產品有“點”、有“線”、有“面”(包括“體”),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有形的”、有“無形的”,從單項要素講,形態多種,旅游者一次旅游活動又是這些不同形態的要素的組合。

究其本質而言,旅游產品就是一種產品,是處于旅游經濟活動中的產品。有其他一般產品(實物或服務)的共性,也有其特性。特性就是把這些產品置于了旅游業(或者說旅游經濟活動)中而已。

四、旅游產品本質特征的新認識

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是旅游產品唯一具有的,根據上面的分析,旅游產品的特征應該是:

(1)購買者的指向性。旅游產品是旅游者所購買,或由旅游者最終購買。

(2)生產的行業性。旅游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鮮明的行業性,旅游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主體構成旅游業。

(3)消費的功能性。旅游產品給購買者帶來(或間接帶來)旅游經歷。“旅游產品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旅游需要”。

而前面所說的“六大特點”,或“三大特征”,或“七大特征”只能稱為旅游產品的屬性或具有的性質。作這種區分,一是為了旅游學基本理論完美化的需要,二更是為了在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中,要始終如一地抓住“旅游”這個根本,要有一切為旅游者著想的“人本主義”營銷思想。

參考文獻

[1]、林南枝, 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

[2]、喻小航.旅游產品特點的新視角——論旅游產品的本質特征[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 2002 (2) .

[3]、武光, 韓渝輝.再論旅游產品概念及其特征[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 2006 (5) .

[4]、羅能.關于旅游產品概念定義的再探討[J].重慶工學院學報, 2005 (2) .

[5]、羅明義.旅游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3篇

旅游業是永恒的朝陽產業,新千年伊始就被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看好,將它納入新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六大產業之一,更是新世紀令人矚目的十大行業之一。體育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滿足旅游需求、促進旅游業發展、開拓更廣泛的旅游消費市場,具有積極作用。物質的極大豐富和時間的充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和旅游觀念發生根本的變化,旅游已不再是單純的旅行和游覽活動,而是融入包括體育健身、活動參與和知識了解等在內的豐富的社會活動和文化現象?,F代體育旅游作為新興產業,它的發展與壯大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旅游作為一朵絢麗的綺葩,綻放著異樣的光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體育產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休閑旅游、觀光旅游、健身娛樂業迅速成長,給體育旅游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契機。很多體育旅游節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之投資少,消費低,符合大眾的消費能力,因此一些體育旅游項目已經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

2. 體育旅游的概念闡釋

1992年,Hall先生將體育旅游定義為“為了參加或參觀體育活動,離開日常生活范圍的非商業性旅游”。[1]1995年,日本的原田宗彥先生將其分成“以參觀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和“以參加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兩大類。1996年,國外有學者把這兩點綜合了起來,提出了“體育旅行,是指將參加體育活動或觀看體育活動作為目的的人們,從暫時離開日常生活范圍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圍止的一種活動”的觀點。2000年,我國《體育大辭典》中新增的“體育旅游”辭條亦將體育旅游分為觀賞性、參與性兩類,是“以欣賞、觀看或參與體育活動為內容的旅行游覽活動”。[2]綜合各家之說認為,體育旅游不僅指以從事各種體育娛樂、健身、競技、康體、探險等活動為內容的旅游,而且指體育專業人士或體育愛好者以參與和參觀體育競技、體育盛會及體育交流等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體育旅游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體育旅游的獨特性,只有保持體育旅游的獨特性,所開發的體育旅游資源才是才可用的,其旅游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3. 體育旅游的特征

綜合諸多學者對體育旅游特征的研究,我認為,體育旅游與一般旅游相比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3.1 參與性與觀賞性

參與性是利用當地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出能滿足游客需要的體育旅游產品,通過旅游者的積極參與,從而使旅游者獲得生理與心理相結合的自我情感體驗過程。觀賞性是通過大型體育賽事、體育文化活動、民族體育表演及地方傳統特色的體育競賽,使體育旅游者享受到體育運動的獨特魅力,欣賞到表演者的技能,領略到當地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內涵。

3.2 娛樂性與健身性

體育旅游是快樂輕松的體育,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回歸自然,陶冶身心,獲得新的文化積累,增進健康。因此以身體運動為主要特征的體育旅游就成了當今社會最典型的休閑娛樂旅游的生活方式之一,達到旅游、健身和娛樂的目的。

3.3 專業性與高品質性

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體育旅游項目如帆船、帆板、沙灘排球和高爾夫球等,要求組織者和參與者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同時,體育運動由于其技術的高難性、驚險性,造型的藝術性,配合的默契性,給人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3]因此,通過參加體育旅游活動,旅游者可以感受其蘊含的高品質的體育文化內涵,豐富旅游經歷,使人回味無窮。

3.4 驚險性與刺激性

體育旅游與普通的旅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體育旅游活動一般都帶有體驗成功、探測未知、嘗試驚險刺激等情感體驗,如懸崖蹦極、黃河漂流、定向越野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驚險刺激感。公園里的體育娛樂設施如過山車、激流勇進等也能給游客帶來有驚無險的體驗。

3.5 教育性與互動性

體育旅游活動具有社會教育作用,在旅游活動中達到寓教于游,完善自我。人們在體育旅游活動中還能夠學習一些簡單的運動技術,發展體能,汲取相關學科知識,培養團體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等。在參與的過程中,旅游者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均衡發展。體育旅游活動還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如表演者與觀眾、運動員與觀眾、對手與對手之間形成互動,同時還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參與者的興致。

4. 結語

體育旅游是近幾年旅游市場中新出現的一種特殊產品,是以體育旅游資源為基礎,巧妙利用各種生態體育活動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消費欲望,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的要求,并感受參與各種體育活動與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游形式。由于很多體育旅游節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因而可以預見,體育旅游將會越來越受現代社會的歡迎,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摘要:本文從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出發,闡述了體育旅游的概念,分析了體育旅游的五大特征,即參與性與觀賞性、娛樂性與健身性、專業性與高品質性、驚險性與刺激性及教育性與互動性,旨在為我國體育旅游的深入結合及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旅游,概念,特征

參考文獻

[1]毛林根.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饒遠,張云綱,許仲槐.中國西部體育資源的開發思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旅游經濟差異,地域特征,策略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旅游經濟的差異性分析也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 對我國旅游經濟差異的地域特征進行分析有其必要性。

一、我國旅游經濟差異分析的重要性

我國的旅游業經過幾十年有發展,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目前其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型產業, 同時, 也是發展較快的一個行業, 但是由于旅游資源本身的特性, 如交通條件、社會經濟、地理位置以及資源含量和基礎設施等, 所以, 其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我國旅游經濟發展中, 對旅游經濟的差異性分析與正確認識, 能夠更好地改善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結構, 完善城市經濟發展空間布局, 優化資源的配置, 更好地利用生產要素, 促進經濟的發展, 提升我國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水平。

二、我國旅游經濟差異的地域特征

由于旅游產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差異性總體變化趨勢也有所不同, 在這里我們主要針對1999-2012年間我國旅游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差異變化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 (具體如表1所示) :

根據表1中的數據分析, 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 其總體的變化趨勢呈現為: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 而相對差異卻在緩慢下降, 而且還存在著一定的波動性。

另外, 根據我國各個省市的旅游外匯收入以及全國的平均水平, 對我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進行分析, 其得出的具體數據如下:

根據表2中的數據分析, 可以看出, 我中區域旅游經濟空間上存在的差異仍然較大, 只有少數幾個省市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上述分析表明, 我國旅游產業地位與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分異性, 而且一個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高, 但是該地區的旅游產業地位并不一定就高, 某一地區的旅游經濟雖然不發達, 但是旅游產業仍舊可能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因此, 導致旅游經濟差異性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旅游資源。我國國土資源遼闊, 資源的差異性也比較明顯, 而且在空間分布上也極為不均勻, 雖然在旅游產業和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 旅游資源的重要性會有所下降, 便是仍舊是其旅游經濟差異性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產業結構。在整個經濟結構中, 產業結構占居其中的主導地位, 因此, 產業結構的變動對旅游產業的結構以及經濟增長情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是區位因素。從空間理論上來分析, 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就是區位, 同時, 也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方面, 既會影響到旅客進入的可達性, 另一方面, 還決定著對游客的吸引力。

三、對策分析

根據以上對旅游經濟差異性的分析以及其差異性的空間特征變化, 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各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現實格局。為了全面提升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 提高旅游經濟效益, 減少各個地區之間的差異, 在這里提出了以下解決性的對策以供參考:

首先加強宏觀調控, 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 加大對各個地區旅游經濟及發展的調控, 并且推行新的促進政策, 從而促進我國各個省市區旅游經濟以及東、西、中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其次中西部地區要全面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 充分挖掘內在潛力, 并且要以市場為導向, 充分發揮旅游資源, 將其轉化為當地的經濟優勢。

另外要加大旅游發展的創新力度, 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 深度開發旅游產品, 提高地區的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創建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抓住發展機遇, 增強精品意識, 并且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發展。

四、總結

總而言之, 要正確認識我國旅游經濟區域差異性, 找到其中的影響因素, 從我國國情出發, 利用現有的資源, 加大創新力度, 縮小差異, 從而全面提升我國旅游經濟服務水平與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廣宇.廣西區域旅游發展差異及協調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5篇

關于馬拉松旅游, 學界研究目前側重于案例分析。趙晨磊 (2012) 、葉新才 (2014) 先后分析了廈門馬拉松賽對廈門旅游業的影響.也有學者研究了體育與旅游之間的關系, 劉曉明 (2014) 從產業融合角度探討了體育與旅游的關聯性。馬拉松旅游研究處于碎片化階段, 缺少系統性。本文將從馬拉松運動大眾化發展、馬拉松旅游市場的形成及其特征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馬拉松運動業余化發展

馬拉松運動大眾化發展, 始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 80年代傳至歐洲, 90年代到達日本, 2000年以后席卷全球。同時, 馬拉松賽事也在全球遍地開花。2012年, 全美國馬拉松賽事有780場, 日本200場, 德、法、英國和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等多在100多場, 印度也有50場。2013年美國馬拉松賽增加到了1100場。

中國業余馬拉松起步較晚, 普及程度也較低。1981年中國田協舉辦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當時馬拉松賽以競技性為主, 參賽選手都是專業選手。1998年北京馬拉松才開始向全社會開放, 吸收業余選手參賽。馬拉松運動開始走向了社會和大眾。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以后, 全體國民路跑熱情空前高漲。2010年中國馬拉松賽的參與人次為40萬, 2017年則增長到了近500萬。2017年全程馬拉松賽事各項目組別的參賽人次突破了235萬人次, 半程馬拉松賽事各項目參賽人次超過134萬人次。隨著路跑人數的迅猛增加, 國內馬拉松賽事也出現井噴式增長。2017年中國共舉辦了1102場規模賽事, 2011年這一數字僅為22場。

二、馬拉松旅游熱潮興起的原因

(一) 業余馬拉松運動者的廣泛性

馬拉松運動參與者的廣泛性, 不僅表現在業余馬拉松參賽者數量眾多, 更表現在參賽者的年齡范圍和性別比例兩個方面。從年齡范圍看, 2017年中國跑者的主力是24-29歲以及30-34歲的跑者, 其中年齡最大者為79歲。全程馬拉松項目聚集了較多35-39以及40-44歲的跑者, 半馬和其他組別的跑者平均年齡低于全馬。從性別比例看, 2017中國年男性跑者占比72.84%, 全程馬拉松男性跑者人均參賽次數為1.69次;女性跑者占比27.16%, 全程馬拉松女性跑者人均參賽次數為1.58次, 女性跑者的比例以及數量和頻次都在顯著提升。

(二) 城市馬拉松賽遍地開花并與旅游城市高度重合

近年來, 城市馬拉松頗受各地政府特別是旅游城市的歡迎。究其原因:第一, 馬拉松比賽不需要建設專門的體育場館, 且可以城市道路作為比賽賽道;第二, 馬拉松賽是唯一可以由專業選手與業余愛好者共同參與的體育比賽, 能夠吸引眾多跑步愛好者參加;第三, 其他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不僅難以獲得申辦資格, 而且周期較長, 存在舉辦地的唯一性。城市馬拉松賽則不然, 任何城市只要具備條件都可以舉辦, 且以年為周期舉辦, 這種連續性有助于賽事品牌的建設和城市品牌的塑造。

2017年, 中國馬拉松賽事覆蓋含西藏在內的31個省、區、市的234個城。從舉辦馬拉松賽的城市來看, 旅游城市是馬拉松賽舉辦城市的主體,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則是舉辦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上海、西安、蘇州、杭州、揚州、開封等既是旅游城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些城市風景優美, 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是馬拉松賽的常設城市, 此外, 廈門、南寧、大連等極具特色的城市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與馬拉松賽相結合, 極大提高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與知名度。

城市馬拉松賽事不僅在地理上廣泛分布, 在時間上全年分布, 可以說是每月每周都有賽事。旅游城市則傾向于將馬拉松賽事安排在旅游旺季, 不僅因為旅游旺季氣候宜人, 適合馬拉松運動, 而且更能夠助漲人們的旅游熱情。比如廈門馬拉松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元旦假期, 三亞則把馬拉松賽安排在農歷一月份。由于全國南北氣候差異明顯, 各地區避開不適宜的時間后, 形成了完整的賽事循環。

(三) 馬拉松愛好者異地參賽是馬拉松旅游的生力軍

生命需要儀式感。對于馬拉松愛好者來說, 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 更能使得這種愛好得到升華, 還可能反過來成為日常訓練的動力來源。每跑完一場馬拉松賽, 都是一種值得永存的回憶。正因為如此, 馬拉松愛好者往往選擇去各地參加馬拉松比賽。

根據葉新才 (2014) 對廈門馬拉松旅游的研究, 發現外地參賽游客是馬拉松賽旅游消費的主要客群, 在2009-2013年, 廈門馬拉松賽旅游總收入分別為1.25億元、1.12億元、1.54億元、2.06億元、2.26億元, 而外地參賽者游客消費額分別占到當年馬拉松賽旅游消費總額的48.1%、60.95%、58.59%、79.10%、73.45%。外地參賽游客的消費無論是相對比重還是絕對額, 總體都呈上升趨勢。

(四) 境外馬拉松旅行悄然興起

就在國內馬拉松賽由于報名人數眾多而一票難求的時候, 少部分跑者已經將腳步延伸到了國外。在發達國家, 馬拉松旅游產業已經成型。而在中國, 去國外跑步加旅游屬于剛剛興起。目前國內的馬拉松境外游尚處于低利潤、做口碑的階段, 不過, 市場細分的趨勢已經顯現, 并且出現了一批專業的馬拉松境外旅行公司。比如眾信體育、上海蒸蒸日上等。

境外馬拉松旅游產品大多圍繞馬拉松比賽做一個參賽套裝, 包括行程安排、參賽安排、城市觀光旅游等, 間或還會加入了一些與跑步有關的主題活動。在一個陌生的地方, 既能參加馬拉松又能旅游, 顯然, 這樣的游覽方式吸引著運動愛好者。除了參加境外馬拉松旅行團, 也有一些跑友采取自由行的形式。國外馬拉松賽事比較多, 盡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地方去跑。

三、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

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 休閑旅游要求平民化, 競技體育也需要大眾化, 馬拉松旅游則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旅游、休閑和健康是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它使得馬拉松旅游既不同于純粹以休閑為目的的文化觀光旅游, 又區別于其他體育觀賽旅游。

首先, 由于城市馬拉松賽事在地理和時間上的分布特性, 使得許多旅游目的地都可能是馬拉松參賽的目標城市, 旅行路線高度重合。大多數旅游夢想之行都可以通過參加馬拉松賽的形式一并實現, 一年一度。這是所有其他體育賽事難以與之媲美的。

其次, 馬拉松旅游體現了生活的悠閑。如果說旅游只表明一個人在旅游期間處于休閑狀態的話, 馬拉松旅游肯定不只這些。因為馬拉松賽前必須有大量的日常跑步練習, 而這需要參賽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之外有足夠多的閑暇時間。有調查顯示, 馬拉松參賽者一般每周鍛煉3-6次, 平均每次運動持續1-2小時, 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堅持。與專業運動員不同, 日常訓練于專業運動員是工作, 但對于馬拉松愛好者來說純粹屬于消遣。即便在馬拉松比賽過程中, 業余馬拉松選手也是處于一種放松和娛樂的心理狀態, 真正的重在參與。

最后, 馬拉松旅游體現了健康, 包括身體與心理兩個層面。對于身體層面, 在所有健身運動中, 長跑最影響壽命。經常跑步鍛煉的人壽命會更長, 因為跑步可以對心臟循環系統產生有益的影響, 并能提高能量基礎代謝。

它還改善了細胞的營養吸收狀況, 使免疫系統得以發揮更好地作用。長跑愛好者在視力、睡眠質量和減少脂肪等方面同樣有良好的表現。馬拉松是一項耐力極限運動, 馬拉松愛好者, 尤其是有過全馬完賽經歷的人, 似乎更加樂道于跑馬拉松所帶來的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微妙變化。

四、總結

馬拉松運動, 曾經是大多數常人難以想象的專業競技項目,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 迅速走入大眾生活并風靡全球。與此同時, 城市馬拉松賽事遍地開花。它不僅被用來塑造城市形象和名片, 更用以吸引外來參賽者和旅游者。正是馬拉松愛好者異地參賽這種行為, 匯聚成了馬拉松旅游市場的涓涓細流。他們用腳步丈量一個個城市, 從國內到國外, 既實現了“世界這么大, 我想去看看”的愿望, 又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志, 并感受著馬拉松一般的人生經驗和態度。休閑、旅游和健康是馬拉松旅游最基本的特征。

摘要:由于馬拉松運動向大眾化發展, 旅游城市紛紛舉辦城市馬拉松賽, 因為馬拉松愛好者異地參賽等因素, 共同促成了馬拉松旅游熱潮的興起。健康、休閑和旅游是馬拉松旅游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馬拉松,旅游,休閑,健康

參考文獻

[1] 宋書楠.試議體育賽事的旅游開發[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6) :35-38.

[2] 趙晨磊.廈門馬拉松旅游效應與借鑒[J].商場現代化, 2012 (3) :30-31.

旅游行業管理的特征范文第6篇

(1)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吃、住、穿、行等方面, 重點體現在飲食方面。比如, 白族的“三道茶”是主人給客人敬獻三次茶食, 頭道茶為“苦茶”, 又稱“烤茶”;二道茶為“甜茶”, 放有蜂蜜、生姜、芝麻、核桃等配料;第三道茶為“團圓茶”, 在一碗茶水中放有紅糖和三個煮熟雞蛋, 故叫“三蛋茶”。

(2) 歲時民俗。

歲時節日是由年月日與氣候變化相結合而排定的節氣時令。每年冬至節期間, 白族男女趕會是白族人進行民族教育的一種形式, 會期要講白族來源、白族英雄等歷史故事。

(3) 信仰民俗。

白族人信仰多神, 崇拜“本主”之外, 還有信奉馬公元帥、楊泗將軍、韋馱、黑神爺、潘大公、陳吉陳亮兄弟、高氏婆婆、王占、王靈官等。

二、桑植白族民俗活動的基本特征

(1) 文化底蘊深厚。

桑植的主要民俗節慶大都源于古代的農事和宗教信仰。“三月街”源于盛唐時期佛教的講經廟會,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 演變為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易大會。“繞三靈”的歷史更為久遠, 根據白族學者張明曾在《“拐上妠”探源》中的記載:“洱海邊的白族先民在每年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春天, 到灰洞村后形似女陰的山箐里狂歡野合。”“繞三靈”發展到今天, 經久不衰, 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已經是白族地區最為原生態的審美活動, 凝聚了白族歌舞藝術的精華, 對民間文化生活有重要的影響。

(2) 類型多樣。

白族節慶活動的內容很多, 具有鮮明特點的是各種祭祀活動, 它蘊涵著各自的節日觀念。白族民俗節慶很多都有祭天地日月, 如祭天, 祭祖是白族民俗節慶普遍的文化現象。白族的祭祀節日是圍繞農事而舉行的各項生產性祭祀, 如“植春節”表現了白族繁衍后代、美化環境、新婚紀念、家庭興旺發達的文化內核和主題。此外還有“白族栽秧會”、西邑的“棒棒會”、立春時的“催春節”等, 它們往往與農業生產、歲時節令、集會及生殖有關, 祈求大地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

(3) 地域特征明顯、參與性強。

白族民俗節慶都有很強的地域性, 如“三月街”在各個鄉鎮;“繞三靈”在桑植各白族村;“白族仗鼓舞”是屬于桑植地區白族人民獨有的舞蹈。白族民俗節慶日的民眾參與性極高。如每年的“三月街”來臨, 各鄉鎮、各村寨的人都要來到集市, 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這一美好節日, 還有很多外地游客也紛紛參與, 形成了“千年趕一街, 一街趕千年”的壯觀景象。

三、桑植白族民俗活動的旅游實現形式

1.表演層面——以舞臺表演為代表

白族的民間歌舞浩如煙海, 多彩多姿, 風格獨特, 是祖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表演者的歌聲以及舞姿可以傳達白族人們的愛情及日常習俗。我們可以通過政府定期舉辦大型的白族歌舞大賽、白族歌舞節等, 通過媒介宣傳吸引對白族歌舞感興趣的人們來此參與, 還可以定期舉辦諸如“魅力湘西”“印象劉三姐”等之類的演藝活動, 也可以舉辦白族歌舞與土家族歌舞的聯誼活動, 這樣有利于互相學習不同的民俗文化, 不斷提升自我民族文化。

2.體驗層面——以節慶體驗為代表

體驗民俗就是人們參與活動其中, 感受這種民族節慶帶給你的快樂并分享民族的文化成果。桑植白族的節慶有很多, 如白族的春節, 快過年了, 家家戶戶都會打糍粑, 正月初一至初三不準向外潑水, 不準在外曬任何的衣物, 同時也不準打掃房間等。說到白族, 我們不能忘了白族的婚嫁習俗。白族婚禮十分隆重, 婚禮的活動一般分為“踩棚”“正喜”“散客”三個階段。關于白族的“火把節”我們可以讓白族人民去教游客如何做火把, 然后在過節時讓游客把自己做好的火把也插到大火把上點燃和白族人民一起載歌載舞, 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些活動都可以讓客人感受到白族人們的熱情從而也能體現白族民俗活動的價值。

3.展示層面——以博物館展覽為代表

博物館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 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 可以令時光“倒流”, 滿足游客原本不能實現的愿望。白族具有豐富獨特民俗文化, 如白族居民的“三房一照壁、一正兩耳、四合五天井建筑”等格式的建筑。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 穩固牢實。門樓多以木雕和彩畫來裝飾, 形象優美, 技藝精湛。堂屋門由六扇格子門組成, 每扇格子門分上下兩段, 用2~5層透刻法, 刻有人物、飛禽走獸和花卉的浮雕圖案, 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門多用木頭、泥土、大理石、青磚等材料, 建成斗拱花坊、飛檐翹角, 對稱和諧, 富麗氣派。建筑物墻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內多砌有花壇、種植花木。照壁飛檐出角, 周圍鑲有角磚, 頂上蓋青瓦或琉璃瓦, 大方得體, 比例勻稱。照壁中間粉刷成白色, 上寫“萬紫千紅”“彩云南現”“龍鳳呈祥”等吉祥語, 或只寫“福”“壽”等獨個大字, 或在照壁上繪畫、題詩賦詞, 各具風格。 還可以建筑像鳳凰苗寨和張家界的土家風情園等類似的民俗園, 園中擺設一些白族文學、白族服飾等。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

4.日常層面——以旅游六要素為代表

旅游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購、娛。所以我們就可以從這六個方面來大量開發白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①在飲食方面: 白族的“三道茶”非常出名, 同時白族人家又喜歡自己釀制糯米酒、紅薯酒、苞谷酒和燈籠果酒等, 其“糯米酢辣椒”等也具有獨特風味, 因此, 我們就可以舉辦“白族民俗飲食文化節”“白族民俗飲食文化大賽”等。②在居住方面:白族居民的建筑具有特殊的風格, 如“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一正兩耳”。所以我們可以開發白族居民的度假建筑風格群, 以居住為主的旅游。③在交通工具方面:桑植白族居民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或是抬轎。④在旅游行程方面:開發以張家界的自然風景為主, 結合桑植的紅色旅游路線來帶動白族的民俗活動文化。⑤在購物方面:如 成年后的白族男子身邊都會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 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花荷包是愛情的象征, 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可將荷包生產成小飾品進入市場, 來傳達白族的文化。也可以制作具有白族風格的 手鏈、戒指、編織袋、鞋子、珠寶玉器、民間樂器等。⑥在娛樂方面:開發以白族民俗文化為主的民俗歌舞表演, 同時適當地結合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如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舞”。老輩人的剪紙藝術很高, 年輕人有閑暇時間就可以跟著學學。濃濃的民族味, 通過白族的服飾、飲食、居住民俗等可以讓外來游客認識到白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與傳承性。

摘要:本文以桑植白族民俗活動為對象, 在分析白族民俗活動的內容和特征上, 從表演層面、體驗層面、展示層面和旅游六要素層面提出了桑植白族民俗活動旅游價值的實現形式, 旨在為桑植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桑植,白族,民俗活動,旅游價值,實現形式

參考文獻

[1]張麗劍.湖南桑植散雜居白族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 (2) :9.

上一篇:正月十五鬧花燈范文下一篇:數學發展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