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

2023-03-02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

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我國要形成促進就業與產業協調發展的機制,旅游業就業規模從目前的6000萬人增加到1億人左右,國內各大媒體進行了報道,吸引了旅游業及民眾廣泛關注。這表明,旅游這一“無煙工業”正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已為時不遠。

陜西地處中國中西部交接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稟賦極為優良、資源極為富集的區域之一。

一、陜西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出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的總和。旅游資源是旅游業賴以生產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照國際標準,旅游資源可分為8個主類,分別是: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和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類。陜西省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9972個,類型比較齊全,自然旅游資源比較豐富,而人文類旅游資源更為豐富。陜西的人文旅游資源在數量、質量、特色上在國內外尚不多見,無論是秦磚漢瓦、唐塑宋瓷、兵馬俑、法門寺、黃帝陵等無不顯示出強大的審美性和魅力。

旅游資源開發指以發展旅游業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為著力點,有組織、有計劃地為旅游資源加以利用的經濟技術系統工程。

(一)陜西省旅游資源開發取得的成就

1.旅游景區景點建設日新月異。近幾年,陜西省關中地區文物旅游景區景點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包括景區道路、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景點的設計改造、人性化、景區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所長進。2009年5月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竣工,高148米,長1230米的佛光大道,二個10萬人的朝圣廣場和相關酒店、娛樂等配套設施已完成,這是世界佛教文化發展的大事件,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岐山縣的周公廟景區這幾年建設也很有起色,不但使景區面積有所擴大,而且在山頂完成了鳳凰雕塑,山上的綠化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2009年4月又成功舉辦了“周文化藝術節”,使周公廟的聲譽大增。

2.旅游產品開發緊扣時代。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為了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各種要求,而向旅游市場提供的各種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的組合。多年來陜西的旅游產品開發偏于人文景觀類旅游產品建設,但這幾年各市大力開發自然景觀和休閑類產品,既有文物類產品,又緊密和時代相聯系。如寶雞炎帝陵的尋根祭祖游、咸陽的中醫保健類旅游產品、西安在秦嶺北坡開發的翠華山等休閑度假區和會議會展旅游產品等,這些無一不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有緊密聯系,散發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3.旅游商品開發豐富多彩。旅游商品指旅游地區有當地特色的商品,包括食品、器具、文藝品等。陜西的旅游商品在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礎和規模,現以秦兵馬俑仿制品、仿青銅器、耀縣瓷器、藍田玉器為代表,最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國歷屆旅游商品評比中,有近百個項目榮獲國家獎。近幾年各市開發的小工藝品、各類小吃,如臊子面、搟面皮等也在全國享有盛譽。

(二)陜西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開發水平未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許多旅游景區景點開發水平較低,相應的交通、供排水、通信、電氣暖、環境保護等設施方面的供求脫節以及接待條件簡陋、環境衛生差、服務水平低、冬天太冷、夏天太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陜西省旅游的跨越式發展,降低了旅游資源的開發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效果。

2.旅游產品結構性問題突出。

(1)旅游產品的類型結構不協調,陜西省旅游產品一直以文物觀光為主,文物類產品太多太集中,而非文物類旅游產品過少,造成產品比例失調,內容單一。

(2)產品的空間結構不平衡。陜西旅游產品大多集中在關中地區,陜北陜南少。這種空間格局對于陜西省南北狹長、東西短的行政區域來說,旅游產品難以產生整合力,不利于陜西省旅游業整體發展。

(3)產品利用的時序結構差異大。陜西省旅游產品利用的季節性非常明顯,淡旺季差異很大。每年旅游旺季從4月下旬開始,到11月基本結束,11月中下旬到來年4月初這段時間內,游客數量極少,造成了旅游人力、物力、財力一定程度的浪費。

3.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不足。陜西省各地區自身旅游資源大多數沒有開發到位,甚至沒有開發,造成其他地區有機可乘,在我們開發的空白點上大做文章,產生的各方面效益甚至超過陜西省。

說到尋根問祖,筆者認為,寶雞最有發言權,以炎帝陵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就生活在寶雞,所以寶雞是炎帝故里。但全國的炎帝陵較大的卻有3個之多:陜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而且湖南和山西的炎帝陵在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領先于寶雞的炎帝陵。株洲的炎帝陵由江澤民親筆提款,被譽為“神州第一陵”,又經過多年經營宣傳,知名度大增。所以一提到炎帝陵,大多數外省游客包括海外游客都認為在湖南株洲,卻不知寶雞是炎帝的真正故里。這與寶雞在炎帝陵旅游上所做工作欠缺有很大關系。

4.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力度不夠。陜西省許多市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破壞性建設”、“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森林破壞嚴重,景區的任意開山取石,珍稀動植物資源遭破壞。

二、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理論分析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指開發旅游資源不僅要滿足當前人們需要,還要考慮到后代人需要,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理論原則。

1.需求性原則。開發旅游資源應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及時有效地推出各種旅游線路、產品。

2.共同性原則。這指的是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同時進行,并注意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3.創新性原則。各地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應從本地實際出發,考慮各種因素,創新開發路子,不搞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從而來吸引游客。

三、陜西旅游資源可持續科學開發的對策

(一)堅持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旅游資源相結合

旅游資源既有物質性的,也有非物質性的。物質性的旅游資源表現為有形的客觀實體,如名山大川、森林湖泊、宮殿園林、文物拾遺等這些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非物質性旅游資源范圍較大,包含了人物、事件、藝術和民間風俗等,雖然它們不具備物質形態,但卻反映了一個地區在各個方面的歷史文化積淀,對物質性旅游資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陜西省的非物質性旅游資源涉及歷史人物、事件、文藝作品、地方風俗禮儀、民間節慶、演藝特色飲食、廟會及文化節等,形態豐富多彩。各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應把物質性的和非物質性的結合起來,增加人文魅力,不斷拓寬旅游內容,為本地旅游產業創造出新的附加值和社會效益。

1.長城邊關文化旅游資源組合。在榆林境內秦代、明代長城綿延幾百公里,另外延安也有一些長城。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曾在這里戍邊,革命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志丹等曾在這里留下光輝足跡,這些都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旅游開發價值。

2.黃土風情文化旅游資源組合。陜北風土民情、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有美如絕倫的剪紙、絢麗多姿的農民畫、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盡的嗩吶曲、扭不夠的大秧歌、蜚聲海外的安塞腰鼓,南北有瓜,縣縣不同,鄉鄉有別,且各具特色。

3.關中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組合。關中平原是陜西主要農業基地,人口稠密,千百年來生活在關中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不僅創造了歷史,也創造出了古樸、獨特的民俗、民間藝術。其中秦腔、眉戶、碗碗腔、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羊馬、年畫、彩繪、蒲城焰火、岐山臊子面、鍋盔等旅游資源尤為突出。

4.華夏始祖文化旅游資源組合。炎黃子孫的說法來源于陜西,炎帝陵在寶雞南郊7公里的常羊山頂,每年農歷七月七日都要舉行公祭炎帝儀式。積極開發陜西的華夏始祖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而且在凝聚炎黃子孫人心、祖國統一大業、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大意義。

5.秦巴山地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陜南秦巴山地處于巴蜀文化、荊楚文化、秦隴文化及中原文化接壤處,且連接西南、西北、華中,歷史人口復雜,秦楚文化在這里交融。漢中盆地有大量的三國兩漢文化景觀,如古漢臺、武侯祠、張良廟等,刺繡、編織、印染等手工工藝、漢江小號也源遠流長。

6.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組合。包容天下各主要宗教教派,成為陜西宗教文化的獨特現象。佛教八大宗中,六宗的祖庭在西安,而且佛教文化遺址非常豐富,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佛骨圣地”,世界絕無僅有。樓觀臺是北方道教第一大派所在地,西安城內罕見的伊斯蘭教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要傳播地。

(二)推進旅游增長極戰略

西安是陜西旅游的超級重點,占全省比重80%左右,這種單極化增長戰略對陜西省旅游業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云南的旅游格局和陜西極為相似,以省會昆明作為單一增長極,前幾年落后于陜西。但近些年來云南推行多極化戰略,新開辟了大理、麗江、瑞麗、西雙版納、景洪等新的旅游增長極,實現了全省旅游全面發展,現已遠遠超過陜西,位居全國第七位左右。

針對陜西省長期發展戰略,根據陜西省南北狹長、東西短窄的特點,必須發展旅游多增長極。在關中東部選擇韓城、關中西部選擇寶雞、陜北選擇延安、榆林、陜南選擇安康、漢中作為新的增長極,以帶動陜南陜北兩翼整體推進。

(三)建立旅游產品網絡體系

來陜旅游的游客,去東線返回,去西線返回,去北線返回西安,違犯了旅游大忌,經常走回頭路。這樣很容易造成旅游者疲倦,很難滿足游客的期望和需求。所以陜西旅游資源應東線、西線、北線和南線連成網絡體系,如關中旅游環線的建立,形成了關中各市縣環網狀線路,再不用返回西安住宿。

(四)努力實施旅游名牌戰略

世界遺產是國際旅游的通行證,得到國際的認可,才可能有效吸引國際游客。陜西在這方面現在還是空白,可以選擇太白山以第四紀冰川遺跡,把乾陵、昭陵、茂陵申報漢唐諸陵遺產;也可把華山、太白山、驪山、翠華山、樓觀臺捆綁在一起共同申報“中秦嶺南北生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五)積極開發自然類旅游資源

陜西旅游資源中文物型旅游產品特色明顯,這個產品定位不能改變。但一個旅游資源大省,如果旅游產品過分單一,勢必會影響到客源的規模及增長速度。所以要克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弊病,必須開發建設一批自然風光型旅游產品,如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經營類、天象氣候景觀類等旅游資源,以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

(六)積極開發參與、游樂、休閑度假類旅游資源

前些年流傳的“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情況并未得到徹底改觀。游客夜生活的缺乏、參與型項目缺乏、游樂項目缺少是游客停留陜西省時間減少的主要原因(至今平均停留2天左右)。所以,我們應大力開發參與性強的游樂項目。

從發展戰略看,應重點選擇反映陜西民間文藝特色的戲曲、腰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漢、仿周等歌舞),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的結合。另外也要開發休閑類、探險類、生態類、主題公園類旅游,如秦嶺的生態旅游、漢江的水上探險等,都可能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

(七)尋求文化、科技、教育和旅游資源的有效結合

陜西既是我國的人文旅游資源大省,又是我國文化、科技、教育大省。把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閻良飛機城、楊凌農科城等作為旅游資源,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旅游產品內容。

(八)重視旅游資源的宣傳推介

和中東部各省相比,陜西省在旅游資源的對外宣傳推介上做得遠遠不夠。讓這樣一個在全國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大省默默無聞,我們實在不甘心。

1.加強和兄弟省市的合作。更重視加強和主要客源省區大小旅行社的合作,加強區域聯合,建立連鎖經營和互利互惠的網絡體系。

2.遴選旅游形象大使。陜西籍的國內、國際著名人士很多,利用名人做廣告,放大他們的光環效應來進行旅游宣傳促銷,一定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視媒體宣傳。我國中東部各省市在中央電視臺十套經常做宣傳,而且制作比較精美,看后印象深刻。但陜西各市幾乎沒有上中央臺做宣傳的。在媒體上做宣傳,筆者認為口號非常重要,有助于塑造旅游地的整體形象,如香港有“萬象之都,購物天堂”;西班牙有“陽光普照西班牙”宣傳口號。陜西可用“中國文化的天然博物館”;“到中國來沒到陜西,等于沒來中國”等口號來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旅游文物藝術.南開大學出版社

2.旅游資源鑒賞.同濟大學出版社

3.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鄭州大學出版社

4.宗教與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5.旅游資源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中共寶雞市委黨校 陜西寶雞 721001)

(責編:呂尚)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實現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鄉村振興的重要途經。本文以陜西省銅川市為例,分析鄉村發展中存在的產業發展困難、環境污染嚴重、旅游資源亟待整合等問題,提出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及對策,包括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廣瓷器文化、延伸佛教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發展特色工業旅游、借助新媒體手段等,為助力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旅游;資源;融合;鄉村振興

中圖法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 A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產業構成中資源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但礦產資源的開采量已超過可采儲量70%以上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臨著資源消耗殆盡、第二產業比重偏高、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甚至發展阻滯等問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普遍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國家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途徑。以農村發展為重心,以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作為主要抓手,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科技等的振興,積極促進資源枯竭狀態下鄉村地區的發展,實現鄉村現代化,可以為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利支撐。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陜西省銅川市為例,分析銅川市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為助力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啟示。

一、銅川市概況

陜西省銅川市位于陜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陜北高原的接交地帶。銅川曾是以煤炭開采為主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因煤發展、因礦成市是其成長特色。隨著以能源和建材工業為主導的產業不斷發展,過度開采的弊端不斷呈現。2009年,銅川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城市。銅川市邁入了資源型城市的艱難轉型之路。

銅川市具有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銅川地處陜北文化和關中文化交匯處,自古人杰地靈、人文薈萃。以藥王孫思邈故里為核心形成的中醫藥及養生文化、匯聚千年瓷器制造史的耀瓷文化、璀璨絢麗的釋教文化、照金紅色革命文化、近現代工業遺產文化等,資源匯聚一地,使得銅川借助文化進行旅游開發潛力巨大。文化旅游資源已經成為銅川市除煤炭資源外的第二大優勢資源,鄉村地區充分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進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能有力地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穩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二、銅川市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銅川市產業結構不平衡的發展弊端不斷顯現,嚴重制約了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村產業發展困難

自然條件是農村發展的基礎。銅川市鄉村地形復雜多樣,先天發展條件受限,導致農業生產達不到規?;?、集群化發展,農業經濟體量在國民經濟結構占比較小。農村發展緩慢,本地勞動力技能較為單一,加上鄉村地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度較小,使得鄉村可利用人才較少,難以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新鮮血液,難以適應新發展形勢要求?;A設施建設滯后,發展觀念得不到更新,又進一步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銅川市農村產業轉型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思路。

2.鄉村地區環境污染嚴重

銅川市發展長期依靠煤炭開采業,粗放式的開采雖然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騰飛,但陷入“資源詛咒”,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過度的礦產開發,破壞了礦產資源的合理布局性,采空區和沉陷區面積擴大?;?、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不斷出現。資源開采造成的污染,既給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造成農村勞動力資源銳減,又影響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終不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旅游資源亟待整合

銅川市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較為分散,彼此無緊密聯系,沒有進行統一品牌推廣。對鄉村地區優秀資源的推廣力度較小,市場知名度低,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一直不慍不火。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挖掘程度不深,鄉村旅游經營方式滯后于新技術手段的發展。產品規劃單一且不完善,鄉村旅游發展配套設施也不夠健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诋數氐奈幕Y源,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亟待整合升級。

三、銅川市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及對策

依托中醫藥歷史文化、制瓷歷史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工業遺址等特色資源匯聚一地,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有利于推進銅川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帶動鄉村知名度提升

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位于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建立的西北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成立。照金精神是大革命時期西部地區中國工農革命根據地得以發展和中國革命繼續前行的動力源泉,也為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養分,對建設文化強省,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挖掘陜甘邊照金革命歷史,通過紅色文化與照金香山景區開發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照金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圍繞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努力提高鄉村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帶動鄉村地區與城市的同步發展。

2. 推廣瓷器文化,推進鄉村建設深度發展

耀州瓷是中國古代八大名窯之一,陳爐古鎮坐落于銅川市東南方向15千米處,其制瓷的爐火一千多年來一直存在且永不熄火,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是特色美景。促進銅川市鄉村產業以現代瓷器文化為中心發展,推動當地的進一步發展振興。深度開發陶瓷旅游產品和文化項目,大力推動特色古鎮鄉村建設,促進耀瓷文化的傳承和興盛。引導鄉村地區居民利用地域優勢,創辦陶瓷工藝作坊、開展陶瓷制作文化體驗,打造特色民宿,推動陶瓷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利用現代的科學與技術促進先進陶瓷產業發展,利用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支持個性化定做,不斷完善產品體系。

3.依托佛教文化資源,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條

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內涵,創造出一系列與當地有關的旅游項目,延長旅游產品產業鏈,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通過舉辦觀音文化古廟會、香山寺祈禱擁有幸福等活動,建設香山禪修小鎮等,形成以佛教文化為主的金色旅游產業,帶動鄉村地區商業、飲食、住宿、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多元化發展。大力推進玉華宮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形成以綠色為主線,以春季觀賞游、夏季避暑娛樂游、秋季爬山賞葉游、冬季雪上歡樂游等四季主題旅游活動為特點的旅游休閑勝地。

4.加強工業遺址保護利用,發展特色工業旅游

銅川是老工業城市,煤礦、水泥、“三線”建設等工業遺址分布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梢愿鶕I遺產資源現狀和內在規律進行科學保護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相輔相成的工業旅游資源整體優勢。鄉村地區人民在不改變整體風貌和布局的前提下,將工業老建筑打造成特色博物館,利用新型媒體打造網紅打卡勝地。同時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第二產業剩余資源的利用率,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帶動鄉村第三產業的逐步前進,促進鄉村的產業轉型。

5.借助新媒體手段,帶動文化旅游業全面發展

利用數字技術,深入挖掘各種信息,擴大傳播范圍,豐富用戶娛樂方式,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媒體發展態勢。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新媒體短視頻平臺的不斷成熟和持續發展,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更方便的機會。因地制宜,依托銅川市鄉村目前的資源現狀和國內外旅游市場的需求,打造出一批具有銅川鄉村特色的個性化商品和紀念品,培育品牌文化。結合自身資源的個性化特點,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等展開宣傳,提高知名度。通過銅川鄉村旅游資源的有效傳播,形成有個性化特色的鄉村旅游形象。同時進一步完善旅游服務功能,營造出便捷、舒心、安全的旅游環境和旅游氛圍,給游客帶來全新的鄉村旅游體驗。

四、結語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可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是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增質提效的重要途經。以文旅融合發展助力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鄉村振興,一定要立足地區資源優勢,結合鄉村地區地理優勢,善于利用各項先進技術。只有適應產業升級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地區競爭優勢,才能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惠玉潔,王親玲.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高地  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銅川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新西部,2021(01):95-97+100.

[2]梁永峰,譚雯.銅川市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實踐與啟示[J].西部大開發,2019(11):80-83.

[3] 陳曉捷. 進一步加強我市工業遺產保護的建議[EB/OL].( 2020-05-11). 銅川市政協網. http://www.sxtczx.gov.cn/html/dhfy/20200511/15441.html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西部資源枯竭型地區鄉村振興路徑研究”課題( 編號: 2021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融合開發進行研究,闡述了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資源融合性開發所具有的現實意義,為促進延安紅色旅游和民俗體育旅游的融合性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紅色旅游 民俗體育 融合開發 探析

延安地處陜西北部,在歷史上一向是陜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是陜西省紅色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國家重點開發的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旅游行業競爭已趨激烈,單一的旅游項目往往難以久留游客,已不適應當今旅游市場需求。顯然,實現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挖掘其新的旅游項目是旅游業參與競爭的必然選擇。紅色旅游和民俗體育旅游在旅游業中都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是能夠使人們陶冶情操、錘煉身心、品味生活的有益旅游項目,將這兩種資源融合開發,可進一步提升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將會給延安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開發的推廣提供依據。

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的血源性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區域優勢和特殊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使其蘊含了豐厚且不可替代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如陜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跑旱船、跑驢、高蹺、矮蹺、轉九曲、拔樁等民俗體育活動。其中,作為陜北最具特色的民俗運動——安塞腰鼓,是陜北、陜西乃至整個西北最著名的民間藝術,是陜北黃土高原一枝獨特的民間藝術奇葩。

1.延安發展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的資源優勢

紅色旅游是旅游大家庭中的新生代,是指以紅色旅游資源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的一種專項旅游活動[1]。紅色旅游是弘揚革命精神、頌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對于加強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革命老區和紅色旅游區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延安擁有典型的和意義深刻的紅色旅游資源。作為延安本身形象而言,革命圣地是延安已有的認知形象。數量大,品味高的革命舊址、遺址和文物現存350多個,僅延安城區就有130處168個景點。

由調查得知,延安的遺址景觀所占的比例為56.24%,遺址景觀中包含了紀念館、舊址故居和陵園三大類。由此說明,延安所特有的獨特的條件,有利于其紅色旅游的發展。人文體育活動所占比例為8.72%,排在旅游資源的第三位??梢?,延安人文體育活動資源也相對較豐富,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2.延安紅色旅游的現狀調查分析

眾所周知,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失去了吸引力便失去了市場。紅色旅游要具有持續的魅力,就得根據時代發展的脈搏進行整合調整。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不是僅僅有幾個紀念地、紀念館、標志物,或者有幾個紅色故事就可以引起旅游者的興趣。要增強旅游者、參觀者對紅色旅游的吸引力,注重觀賞趣味性,就必須在保證思想性的前提下,尋求對參觀者、旅游者的感觀刺激,努力提高其觀賞性、趣味性。

(1)對紅色旅游的態度

調查得知,喜歡紅色旅游的只有43.94%,一般喜歡的占51.32%,不喜歡的占4.76%,也就是說,紅色旅游的發展勢態一般,游客對紅色旅游的態度不是很積極。如果可以借助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輿論導向的積極宣傳,加強對旅游景區的建設,它既可擴大產品外延,避免產品單調,又可與游客互動,活躍氣氛,提高對游客的感染力,還可以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宣傳,轉變游客心目中紅色旅游只是一些舊的遺址或是紀念館之類的單一的東西。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國紅色旅游的發展面臨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強化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整合,注入紅色旅游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強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3]

(2)對安塞腰鼓和陜北秧歌認識情況

訪談得知,調查對象中非常了解的只有4.75%,了解的占77.1%,不了解的占18.15%。大部分的游客對安塞腰鼓和陜北秧歌不是很了解,只有少量的游客通過電視或是課本對安塞腰鼓和秧歌有一點了解,也有絕大多數人認為安塞腰鼓和秧歌只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而不知道安塞腰鼓和秧歌,其實也是一種民俗體育運動。 所以,需要旅游部門和民俗體育部門加大對陜北民俗的宣傳和推廣,尤其是在旅游景點安排相關的表演,讓游客了解或是參與到其中,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單一的紅色旅游資源,也可以讓游客了解陜北的文化和民俗體育。

(3)來延安旅游的動機

調查得知,來延安旅游的游客受紅色旅游景點的吸引、歷史文化吸引、緬懷偉人和被陜北獨特的體育文化及風土人情吸引的分別占96.84%、93.16%、87.37%和77.89%,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來延安旅游的人都是因為延安的紅色旅游景點而來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延安特有的歷史文化、緬懷偉人和獨特的體育文化、風土人情而來的,這就說明民俗體育還是有發展的市場。紅色旅游應該寓教于樂,發揮地域民族特色風情與習俗優勢,巧妙融入,避免走、看、聽的簡單教育形式,將紅色旅游資源與民俗體育進行資源整合,既具有參與性,又具有運動元素。在豐富紅色旅游內容同時,又繼承了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3.陜北民俗體育活動在景區的發展情況調查分析

民俗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件瑰寶,發展民俗體育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建設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內容。民俗體育根植于民間,形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由調查得知,在紅色旅游景點看見過陜北民俗體育表演的游客僅占25.26%,沒看見過或是沒參加過的游客占74.74%。由此說明,延安在紅色旅游景點的陜北民俗表演相當的少。陜北傳統體育活動歷史悠久,可以將其腰鼓、秧歌等引入到旅游活動當中,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和聽,也可以親身參與其中。這些富有民族情趣、異地情調的景物或活動,形成了民族地區人文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對旅游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此,景區管理者或是工作人員應該聯系或是培養相關的民俗表演者,增加景區的民俗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宣傳陜北的民俗藝術,使陜北獨特的民俗藝術得到傳承,而且還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率。

增添紅色魅力,整合資源

民俗體育是一種特殊的體育形式,對其進行與紅色旅游相整合的研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要使紅色旅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須豐富旅游項目的內涵,將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與紅色景區旅游有效整合,賦予景區體驗性、可回味性、可參與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現有的景區、景點更有吸引力。由走訪調查所知,來延安旅游的游客絕大多數選擇的旅游景點都是位于延安市區的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和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只有小部分的自助游游客會去比較遠一點的壺口瀑布、南泥灣等景區。他們在景區看見的陜北民俗體育表演很有限,只有小部分的游客看見過腰鼓、秧歌和嗩吶的表演。在這些游客中有一部分曾經參加過其他地方的民俗表演活動的游客對陜北的民俗體育表演很有興趣,但是由于受開發程度的影響,讓他們不能充分地感受到陜北民俗體育活動的表演。

1.加強宣傳,推出品牌

政府和旅游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把延安的民俗體育旅游的特色和好處推薦給廣大游客。旅游部門和體育部門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機遇,在延安紅色旅游地區很好地融入陜北民俗體育運動。利用延安特殊的民俗資源優勢,以紅色旅游為依靠,以安塞腰鼓、陜北秧歌、陜北民歌、嗩吶等民族傳統體育和民間藝術為重點,集思廣益,系統分析和合理規劃,把延安紅色旅游和陜北民俗體育旅游融合起來開發出一道新的旅游產品,推出自己特有的體育旅游品牌。這樣既擴大了客源,又保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可持續發展,為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培養眾多的市場消費與參與群體。

2.增強民俗體育的吸引力,調動游客的參與積極性

在紅色旅游景區,多增加一些民俗體育活動的表演,調動游客的參與積極性,很好地使群眾或是游客加入進去,不僅可以讓游客從中感受到民俗體育的快樂性,而且能很好地宣傳陜北的民俗體育,讓游客在參與中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這樣就擴大了陜北民俗體育的宣傳面,為民俗體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讓陜北的民俗體育運動像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刀桿節,藏族賽馬會等民俗運動一樣深入人心。

3.建立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的運行機制

要想使紅色旅游和體育旅游長久地發展下去,并且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這就需要旅游部門和民俗體育部門建立一個相對協調、靈活、高效、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在運行機制建立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投入運行過程的基本要素,根據景區的大小開展相關的民俗體育活動;還要考慮到要素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結構,即結構發揮出的技能等因素。最后再制訂一個在紅色旅游景區發展民俗體育運動的運行的基本軌跡,以確保紅色旅游與陜北民俗體育長久的發展。

小 結

紅色旅游資源是一筆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要在保障歷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挖掘紅色精神,展現紅色文化,以創新為靈魂,因地制宜,將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合理開發。結合地方體育文化背景打造原生態的民俗體育,給予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整合的新生命力,營造和諧的紅色旅游氛圍。既可以提升紅色旅游資源生命力又可以弘揚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活動的巧妙融入,有效整合,將會使二者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群等.紅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發展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6,6: 54-55.

[2]程莉娜,付東華,丁雪峰,彭琴.延安紅色旅游及其創新開發的思考[J].小城鎮旅游,2005,12:85-87.

[3]黃文霞.國內旅游業的文化營銷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4]陳怡悟,劉曉忠,熊百華.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開發的重要性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9:217.

[5]劉凱,柴新.體育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2:32-34.

[6]駱慧菊,李艷詡.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的策略研究——以韶山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08,3:142-145.

[7]王曉樂.延安民俗體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開發對策初探[J].區域經濟,2009,10.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延安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論表征。隨著兩會的勝利閉幕,建設“美麗內蒙古”成為熱議話題?!懊利悆让晒?,必定是天藍水清地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團結和睦、邊疆穩固安寧的內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優質公共服務和公平發展機會的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生態文明和生態旅游的關系,并提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內蒙古生態旅游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美麗內蒙古,生態旅游,國家公園

0引言

建設“美麗內蒙古”,要繼續貫徹落實“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的要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托,深入推進興邊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麗精神家園,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創美好幸福和諧生活。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覺擔負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更大責任,建設好新時代模范自治區。

建設美麗內蒙古,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擴大醫療、養老、育幼、文化、旅游、會展、物流等服務供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

1  “美麗內蒙古”要與旅游業相結合

1.1  旅游業的作用

旅游業具有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即其不但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還能夠在改善民生、保護生態、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F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階段,有必要發展以事業形態為主的“生態旅游”與“國家公園旅游”。

1.2  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構建“美麗內蒙古”方面

“美麗內蒙古”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體現了人民對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生態安全的需求。生態旅游強調保護和發展并重,具有綠色環保、低消耗的特點,能夠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美麗內蒙古”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重要實現路徑。

1.3  與國家公園旅游相結合構建“美麗內蒙古”方面

國家公園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而且還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國民游憩地?!督夜珗@體制總體方案》也明確,國家公園可以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展自然觀光、旅游。推敲起來,國家公園旅游應該是一種體現“大綜合、大學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這么全、科技含量這么高的產業,不僅需要資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與非政府組織、學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其通過多方參與保證專業水平,體現全民公益性。

2  生態旅游與國家公園旅游的發展方式

2.1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以生態系統保護為前提,還能夠帶動區域綠色發展的國家公園旅游,需要以國家公園體制和國家公園品牌為基礎。國家公園體制在權、錢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國家公園旅游生態保護和全民公益兩方面目標的實現,而國家公園品牌則有可能發展成為國家公園旅游的頂級品牌,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國家公園體制保障國家公園旅游事業屬性的體現。

2.2  旅游品牌價值方面

國家公園品牌增值體系的構建,是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區域生態產品價值機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實現資源環境的優勢轉化為產品品質的優勢,并通過品牌平臺固化推廣體現為價格優勢和銷量優勢,最終在環境友好和社區參與的情況下實現單位產品的價值明顯提升,意即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3  “美麗內蒙古”文化建設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

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均為當下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在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創新產業發展業態,更新管理、技術和服務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內蒙古旅游業發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資源優勢,整合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以旅游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的格局,并積極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

3.2  內蒙古文化資源

內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資源,樹立起了內蒙古旅游業的主題形象,在國內占據了突出的地位 ,是進一步確立內蒙古自治區未來旅游業發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資源載體。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三少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這一切都為內蒙古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結語

黨和國家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大力推進生態旅游 發展,以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 等各個領域的融合與落實。因此需要在生態旅游的發展內涵與理念基礎、生態旅游的資源環境支撐途徑、生態旅游空間模式優化與新型產品、生態旅游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生態旅游者行為與客源市場、生態旅游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功能等方面加強研究,以豐富中國旅游生態學與生態旅游理論研究體系,更好地為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鐘林生,周睿.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與引導途徑研究——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J].旅游科學,2017,31(03):1-13.

[2]趙智聰,彭琳,楊銳.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背景下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構[J].中國園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張夢瑤,鐘林生,虞虎.內蒙古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耦合協調度測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對自然資源管理的影響——基于對內蒙古自治區的調研[J].中國土地,2018(09):43-45.

[5]閆欣.內蒙古自然保護地現狀及對策建議[J].北方經濟,2018(09):56-59.

[6]楊銳.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樣性,2017,25(10):1040-1041.

[7]鐘林生,王朋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導刊,2019,3(01):9-20.

[8]歐陽志云,徐衛華.整合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依法建設國家公園[J].生物多樣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鐘林生,劉家明,唐承財,孫雷剛.中國國家公園體系構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護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6,38(04):577-587.

[10]烏鐵紅,張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異對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響——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旅游地為例[J].旅游學刊,2010,25(06):66-72.

[11]蘇紅巧,蘇楊.國家公園不是旅游景區,但應該發展國家公園旅游[J].旅游學刊,2018,33(08):2-5.

[12]劉家明.生態旅游區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學刊,2017,32(07):9-11.

[13]黃瑩.揚帆起航再出發  建設美麗內蒙古[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國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自覺演進[J].理論探索,2019(01):48-53.

作者簡介:包力爾(1993—),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貫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職務:無,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態環境與旅游

旅游資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進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鄉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許多問題,應制定“文旅融合”發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文旅融合;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鄉村振興作為重要戰略提出,而鄉村文化振興則是整體戰略的靈魂所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和養老服務等產業。國家在政策方面明確支持發展鄉村旅游行業,以“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行業,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絕對優勢。如何高效開發當地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統籌創新與傳統之間的關系,找到鄉村文旅融合的正確模式是當前亟須處理的問題。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文旅融合現存主要問題

(一)文旅融合管理體制不完善

對于“文旅融合”這一策略的管理體制仍在探索時期,并不完善。從政府部門來看,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本就分屬不同、職責不同,而文旅融合需要兩個部門共同出謀劃策,溝通與協商上往往存在問題。為實現文旅融合,要有專門的負責部門立足于“文化”和“旅游”兩個方面重新擬定策略,在體制上為文旅融合清掃障礙。

(二)投融渠道單一,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行業的資金投入方式仍是以政府主導,加上社會資本投入的模式。政府投入資金遠遠不足以支撐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另外,社會資本投融資體系不夠完善,投入金額有限,投融資渠道單一,這也制約了鄉村旅游行業長遠發展。

(三)文旅融合產業鏈條短,文化產品同質化嚴重

文旅融合廣度深度不足,創新意識缺乏,導致相關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慢,融合效果差,產業鏈條短。目前,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具體還是依靠農產品銷售、農事體驗、風景觀光、推銷美食、農村紀念館和博物館參觀等傳統項目,對于文化創意的關注度與利用度不佳;此外,產業鏈條短還體現在文化產品發展創新度欠缺,文化衍生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這些問題大大阻礙了文旅融合進程。

4.缺乏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

人才是文旅融合快速推進的關鍵所在。但現狀是欠缺具有高文化水平,豐富旅游行業經驗和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F在鄉村旅游行業的管理人員仍是傳統型,缺乏創新意識。即使是招募到高層次管理、營銷人才,也常面臨被別的景區或公司挖走等人才流失的情況。如何招募新型人才并將人才留住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設定

對于在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實現“文旅融合”,“創新”是最大的驅動力,“創新”也是整個戰略的造血換血機器?,F以創新入手,從政策、資源、管理和體制等方面制定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如圖1所示):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對策研究

(一)國家制定優惠政策,政府協調推動發展

首先,國家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制定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景區的土地規劃申請、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管理服務或是小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等,政府都要適當在政策上予以幫助;其次,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再則,政府要加大協調力度,搭建融合發展平臺 。

(二)推動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文旅融合機制

首先,要加大旅游部門與文化部門的體制改革,尤其是“文旅融合”專項體制的改革,為文旅融合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其次,構建并完善文旅融合機制。其一,要建立“文旅融合”的組織領導機制,選拔領導隊伍;其二,建立“文旅融合”政策溝通機制,科學系統規劃發展政策;其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信息網絡。大家共享信息,良性競爭,協同發展。

(三)延長并優化產業鏈條,增加產品創新力度

目前,“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遇到瓶頸,需要延伸優化產業鏈條,促進產品創新。其一,要更新現有的鄉村旅游項目,更多地融入文化創意因素,形成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二,以產業集群的形式來延伸產業鏈條。例如,新疆地區因為盛產瓜果,就可以構建瓜果種植、采摘體驗、加工、銷售等一條線的產業集群;其三,創新旅游產品形式。不僅要融入當地的地方特色,更要蘊含特定的文化內涵或是情感要素,既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更要滿足其深層的情感需求;其四,要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科技手段創新市場運作形式。

(四)以創新驅動文旅融合的深度發展

1.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旅游行業更新換代,快速發展的重要方法。首先,推動旅游與文化因素融合,例如延安的紅色旅游線路,云南麗江的納西族文化等。以文化因素融入,或者專門以文化為主線來打造旅游線路,更易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格和競爭優勢;其次,旅游與農業結合。農作物培育基地,農事體驗等;再則,旅游與康養健身相結合。以康養為主題的度假勝地,開發攀巖、跑步、垂釣、漂流等體育和娛樂項目。

2.景村融合

鄉村發展旅游行業要以景村融合為基礎,調動村民參與,形成長效旅游線路,既形成獨具特色旅游景區,也帶動當地農村經濟增長,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3.政企融合

政企融合,要開創更多元、更開放的發展平臺。在投資、設計、開發、運營、管理和宣傳等各個方面,都要調動政企深入交流、溝通,推動項目發展。

(五)構建人才培育機制,培養高層次文旅融合人才

首先,要引進大批具有創新力的高層次人才。通過政策優惠、工資優勢、員工持股等激勵政策來吸引人才加入;其次,要“穩住”人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環境,為他們規劃光明的發展前景,讓人才能在此長久發展;再則,要利用周邊的旅游學校等教育資源來培育人才。定點培養與聯合培養相結合,為景區提供充足人才儲備;最后,可從本地農村發掘技術人才或者培訓一批當地人才,在勞動技術等層面滿足景區的發展需求。

(六)傳承與創新并舉,打造地方特色精品文化品牌

首先,要立足當地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值得再開發再利用的文化競爭優勢;其次,創新要融入到旅游項目的方方面面。對于傳統文化的利用也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創新其展現形式,創新旅游產品形象,創新旅游線路設置,創新宣傳方法和渠道等,讓創新因素貫穿“文旅融合”整個流程之中;此外,地方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發揮其示范作用。以云南省為例,該省以大理、麗江古鎮為依托與周邊景點連為一線,并逐漸開發周邊的旅游景區,帶動全省旅游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

(七)重視環境問題,走可持續道路

目前,“生態旅游”,“綠色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鄉村“文旅融合”可以結合這一趨勢,將“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等理念融入旅游開發之中。打造有機農場種植,綠色農莊生活體驗游,以環保生態為主的度假村等。此外,政府旅游部門也要加大旅游行業的環境監管力度,在政策和法律上都要加強對旅游環境的關注,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四、結語

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深入發展“文旅融合”,在促進當地鄉村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發展的過程。要結合地區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策略,將創新融入到政策、資源、體制、管理的方方面面中,為當地鄉村旅游業的長足發展制定合理規劃。

參考文獻:

[1]張彩虹,段朋飛,尹琳珊.文旅融合視角下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8(12):4-7.

[2]王莉.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以茅山旅游度假區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6):147-149.

[3]曹莉麗.農文旅融合助力浙江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19(8):99-101.

作者簡介:劉幸(1995-),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產業。

上一篇:地質災害防治下一篇:旅游體驗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