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

2023-10-04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1篇

結合課標的復習, 要依據課標對課本進行逐冊、逐章、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課。復習不是簡單知識的重復,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這章節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理清史實和知識點。特別是要注意課本中的圖片與文字材料,并讓學生做好知識點目錄。然后配以相關的練習進行訓練,來鞏固復習的基礎知識。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復習讓學生熟悉教材,知道哪個知識點是出現在哪本教材的哪個章節,這樣才能在考試時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佳的答案。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2篇

史地政組:白麗滿 2012-8-29

綜合考試是一種全新的考試模式,與單科試卷相比,文科綜合卷歷史試題在學科內綜合題上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相互關系的理解。這種相互聯系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系,例如因果關系、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系,如歷史階段特征、中外聯系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系,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因此第一輪復習要把歷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處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便于理解、記憶,否則疲于應付大量瑣碎的知識點的記憶,就談不上主動性的學習和思考。

高考考什么,我們教什么;學生要什么,我們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呢?知識與能力;學生要什么呢?分數!而分數是要通過知識與能力來實現的。圍繞這個原則,我們進行高考復習時要特別重視第一輪復習,這是因為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學科能力的提升大都在第一輪復習中形成的。第一輪復習是高三復習總體戰略的“第一戰役”,是提高復習效益的奠基工程,這輪復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考的成敗。那么,如何搞好第一輪復習?

一、夯實雙基,優化歷史思維。

在古代史復習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形成立體動態知識網絡結構。點透指歷史事件知識點分析透徹和全面。如時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質意義、作用影響等。從高考試題來看,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理解考查較突出。實現點透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線通指某知識點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連成一線。以知識縱向歸納為主,注重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的分析并形成小專題。面全指同一時期社會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歷史階段特征。如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歷史階段為例按章節順序理清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并概括出階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識結構,制作圖示圖表、提煉要點重點、構建立體知識網絡和概括階段特征。

在近現代史復習中,以中國史結構為主,帶動世界史復習,體現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復習中,把中國史的階段結構打亂插入世界史進行簡要的回顧,體現世界史的發展包括中國史。如復習三次工業革命時聯系中國史內容分析其影響。

在注重因果分析、時空聯系的同時,還要加強中外相關知識的分析比較能力培養。如對中國康乾盛世與當時西方的比較,來正確定位中國的封建盛世;對

17、18世紀中國與英法經濟均出現繁榮景象的背景、后果進行分析比較,來理解此時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興和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的原因;對20世紀中期以來的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產力對歷史發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實行單元復習,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堅持整體史觀,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單元復習,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單元歷史知識體系。單元復習不是按教材既有章節編排進行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把某一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打破教材原有目、節的編排,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以利于整體上把握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復習時,可按“單元起止時間—單元歷史階段特征—基本史實(包括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只有經過這種整合,知識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鮮明的歷史發展脈絡,顯現出該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基本面貌,繁瑣的知識才變得簡單易學。單元復習時還應注意分析揭示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形成更大的知識體系。

三、讀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在高考試題越來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學生一味機械地背教材知識而不注意閱讀教材、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養,考試時即使把教材全部提供給考生,考生的得分也不會增加。因此,我們(全體師生)必須拋棄那種認為歷史學科只要下勁背一陣子就能得高分的陳腐觀念,要下功夫閱讀教材。那么,如何閱讀教材呢?

1、閱讀教材時要注意抽取教材的信息。

歷史高考考試范圍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頁課文,顯然,機械的背誦是徒勞的,只有靠對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讀懂教材。怎樣才能讀懂教材呢?在復習中,學生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僅放在關注教材的語句背會了多少,而要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課文的主旨上。每讀一段課文后要暫停一下,閉目沉思這段課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言簡意賅地將之表達出來,做到了這些,一段課文就可以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知識點也就銘記在心,還需搖頭晃腦機械地背誦嗎?這既培養了考生的材料解讀能力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正切中高考的命題立向。一節課文一章課文一冊課文都如是做,那么,五本教材知識也就掌握了;或者結合老師的講課提綱,自己給自己當老師,看自己能否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

2、閱讀教材時要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些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復習中如果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隱性知識,那么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挖掘教材中隱性知識可從兩方面入手。

專題復習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一是細化成小專題,二是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因果關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簡單的把知識歸納在一起。三是加強橫向拓寬,突出空間的延伸。

具體做法是:

1、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當時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如歷史教材中關于全球化、一體化知識,關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識,科學技術革命知識等。

2、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如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反思,對中美關系及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問題的歷史交融。學習時要尋找學科的交叉點,抓好政史地學科的結合部,選好切入點進行整理。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水利工程問題等。

五、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掌握一定的做題技巧。

在復習完每一單元后,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要多進行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主動探索,在讀書和思考中聯系實際,提出并解決問題。

首先, 要重視對《考試說明》上所提供的題例和樣卷、重視近兩年高考文綜試題的研究,從中體會高考怎么考(出題思路),從其參考答案中體會怎么答(解題思路、答案組織、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試題(典型的、適量的)是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次,選用一些文綜練習題及綜合練習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題目中各種信息(文字、圖片、表格、地圖等)的判讀和分析,訓練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針對性的解題。

第三,注重培養審題、解題、答題思路和方法。在審題過程中,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范圍,然后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達。要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史論結合。

第四,在試卷分析時要結合教材抓住主干歷史知識,理清線索,對基礎知識進行重組,理清因果關系和背景及意義,提升理性認識,構建較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因此,試題分析時不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確與否)、知其所以然(即該答案正確的原因是什么),還要知其所以不然(該題之所以錯的原因),最后還要把每個選項對應到教材中相應的歷史階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選項內容重新組題,以達到做一道選擇題要得到多道題所能反映出來的信息量。

第五,就主觀性試題來說,在書寫答案時要注意以下兩點:⑴詳略的斷定。做題時要根據分值和能否把問題論證清楚為標準來決定書寫文字的多與少,處理敘述的詳與略。⑵卷面的要求??忌木砻婵傮w上要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這樣才能贏得評卷老師的青睞,在手下留情中提升了考生的分數。那么,怎樣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這里有四句與大家共勉:卷面要整潔,書寫能辨認,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齊。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3篇

第一節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形勢及清朝統治的危機,在此基礎上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掌握鴉片戰爭的簡要過程;.理解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原因。 德育目標: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窠虒W難點: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前言

1、中國近現代史分段:

近代史:1840-1949(舊民主主義1840-1919;新民主主義1919-1949,整個近代史都是兩半社會);現代史:1949年后。

(1)近代史前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約80年)其內容為中國近代化,也就是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近代化的歷程分為: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個階段,但始終沒實現。

(2)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約30年)其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即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建立新中國而斗爭的時期。

(3)中國現代史(共和國史1949-現在)其內容是中共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前30年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并探索中國的社建道路,有成就也有曲折;后20年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2、兩半社會的特點:

封建制度的根本未變;民族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中外勢力勾結;經濟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政治、軍事及經濟。

3、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區別:

建立基礎不同:后者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前者排斥分工;滿足需求范圍不同:后者滿足市場需求,前者滿足一家一戶或小范圍需要;與外界聯系不同:后者對外開放,前者閉關自守;對技術要求不同:后者采用先進技術,前者因循守舊;

二、鴉片戰爭背景

1、中國:總特征為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

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土地高度集中,農民喪失土地(土地兼并嚴重)。 政治:日益腐敗。官場腐?。ú牧希?;階級矛盾尖銳(材料); 軍事:軍備廢弛、軍紀敗壞。 財政:國庫虧空。

外交:閉關鎖國,閉目塞聽(材料); 補充閉關鎖國

①禁止國人出海貿易;②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原因:根本上是自然經濟的產物;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防止倭寇和反清勢力;防止西方民主思想的滲透;統治者擔心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影響統治;統治者狂妄自大 評價:具有民族自衛的性質,暫時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阻礙了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學習、掌握世界先進思想和文化科技;屬消極防御,不能從根本上抵御外國入侵;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伍。 補充:資本主義萌芽緩慢原因:

A.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B.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C.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D.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E.重農抑商政策壓抑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F.自然經濟根深蒂固;G.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

2、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經濟:英法等國完成和進行工業革命; 政治:資本主義政治進一步完善;

軍事:裝備先進,英國成為“海上霸王” 外交:為奪取原料和市場進行對外擴張;

三、鴉片和禁煙運動

1、原因: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造成煙毒泛濫白銀外流。 中英貿易情況:

英國-中國

商品情況

中國出超

原因: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材料)。

2、走私鴉片的目的: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3、鴉片危害:

①加重了人民負擔,影響人民生活;②影響了清政府財政收入; ③腐蝕清朝的統治機構; ④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見材料)

道光帝支持禁煙原因:危及清朝統治 主張禁煙:林則徐、黃爵滋、鄧廷楨 禁煙運動:虎門銷煙

18

39、6

意義: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決心;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影響:為鴉片戰爭導火線; 林則徐活動:

上書禁煙-欽差大臣去廣東-廣東整頓海防、繳煙-虎門銷煙(民族英雄)

四、鴉片戰爭原因:

1、根本:英為搶占中國市場、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五、鴉片戰爭經過

1、過程:

開始:1840、6封鎖珠江口;

爆發:一階段:1840、6-1841年初

珠江口-廈門-定海-白河口(原因)琦善談判; 擴大:二階段:1841年初-1842年8月

香港島(廣州)-廈門-雞籠-定海-吳淞-鎮江-南京。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說明了什么? 中國人民有抵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人民中間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結束:1842英軍到南京下關海面,清政府求和。

2、性質

英國:掠奪中國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

3、失敗原因 客觀:英國強大 主觀:清政腐敗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4篇

第一單元:

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時期?歷史背景是什么?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2.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其中,后來成為主流思想的是哪一家?

流派:道家學派的老子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商鞅韓非子。 主流:儒家學派。 3.百家爭鳴的性質?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4.百家爭鳴的影響?

影響:“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5.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及其思想主張?

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愛人,要實現仁就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統治者要以德治民;行為主張:克己復禮,教育主張“有教無類”,首創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6.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響?

主張“有教無類” 影響: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7.孔子對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貢獻?其言行載于何書?

編訂古籍《詩》《書》《禮》《樂》《易》《春秋》后稱“六經”;他的言行載于《論語》一書。

8.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兩位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各是什么?

孟子,荀子;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主張實行“仁政”;主張“性本善”的倫理觀。荀子主張:“性本惡”的倫理觀,“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仁義王道,以德服人”

9.道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張?法家集大成者代表人物是誰?其生活的時期及其主張?其影響是什么?

創始人:老子。主張萬物本源是“道”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他還認為萬物相互依存。莊子:老子的繼承者。他把世間萬物都看做是相對的。法家:韓非子。戰國末期。主張君主以法治國,君主專制;影響:符合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趨勢。

10.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及影響?其著作?

董仲舒;主張: “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適應了國家

統一的政治形勢;“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宣揚了“君權神授”;“三綱五常”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著作:《春秋繁露》

11.董仲舒把百家中哪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學思想?

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

1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的原因及影響?

(1)起用儒學者參政。(2)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3)興辦太學(4)在全國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影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統一多民族的政權。

13.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黃宗羲思想產生的背景?思想主張?其思想產生的影響?其代表作品?

背景:黃宗羲從明亡的歷史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主張:①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②“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④工商皆本;影響: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反專制斗爭起到積極作用;著作:《明夷待訪錄》

14.顧炎武的思想主張?其著作?其思想產生的影響?

主張:經世致用;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15.王夫之的思想主張?

王夫之是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他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16.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影響?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單元

1. 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影響?

主張:“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 影響: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 文藝復興的背景?文藝復興的核心及其性質?文藝復興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學三杰及其作品)其中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是哪位?

背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古羅馬的文化遺存、人才匯集新興資產階級形成;核心:人文主義;性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人物: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作品:《十日談》《神曲》《歌集》;彼特拉克。

3. 啟蒙運動興起的原因?

資本主義發展,自然科學的進步,文藝復興的推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張?代表作品?其中孟德斯鳩思想主張產生的影響?

伏爾泰: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自由平等,天賦人權 ;《路易十四時代》,《哲學通信》 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論法的精神》

影響:他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5. 啟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社會契約和分權思想,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自由平等。

6. 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家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單元

1. 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是什么?

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

2. 四大發明的經過(發明及使用外傳等情況)?

造紙術:西漢就有了紙,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火藥: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指南針:戰國時期發明了“司南”,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 3. 四大發明的影響?

火藥:幫助西方資產階級把騎士階層炸毀

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造紙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時代 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4.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是什么?它是哪朝哪位科學家編訂的?其影響

是什么?地位? 《授時歷》;元朝:郭守敬;影響:對指導農業生產大有幫助;地位: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比現行公歷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5. 我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朝代、書名及作者)其中哪本農書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其中主要記載的是哪個朝代的農業生產經驗? 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元朝:王禎《農書》;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 《齊民要術》;北魏

6. 被譽為醫家“萬世寶典”的著作是什么?作者?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的著作?作者?

《傷寒雜病論》東漢 張仲景 《本草綱目》明代 李時珍 7.漢字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總體趨勢?

漢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發展,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8.中國繪畫藝術中,彩陶畫的杰作是什么? 《鸛魚石斧圖》

9.戰國帛畫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 10.中國畫又稱國畫,注重什么?

注重寫意傳神,追求“得意忘形”

11.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品及其繪畫理論?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理論: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12.隋唐畫家代表人物?吸取了哪些國家的風格?優秀作品?盛極一時的壁畫是什么?

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游春圖》《步輦圖》《送子天王圖》;敦煌莫高窟

13.兩宋時期畫壇的最大亮點是什么?其代表作?

風俗畫;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14.元明清時期,最突出的繪畫是什么?最能反映文人畫風貌的是什么?其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朝代、作品) 士大夫的文人畫;寫意畫;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第四單元

1. 牛頓是哪國什么時代科學家?其主要成就?著作?及其影響?

17世紀,英國;成就:提出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形成了經典力學體系。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影響: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發現了海王星。

2. 愛因斯坦是什么時代哪國科學家?其成就?影響?

20世紀德國物理學家。成就:提出相對論(廣義和狹義)

影響: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同時發展了牛頓力學,推動了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高度。 3. 達爾文是什么時間哪國科學家?其成就?影響(意義)?

19世紀,英國;成就:創立了生物進化論;著作:《物種起源》,他提出生物進化觀點,被后人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影響:有力的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

第五單元

1. 早期維新變法思想產生的時間、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張?結果如何?

背景: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的產生

人物:王韜,鄭觀應;主張:在經濟上發展工商業,文化上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結果: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2. 19世紀末維新變法思想(1898年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共同主張?影響(評價)?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主張:實行維新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宣傳變法的情況? 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宣傳維新思想的合理性,其思想被稱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發”。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變法圖存思想 嚴復:主張國家屬于人民

4.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評價(影響)?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后期的主要內容是宣傳馬克思主義。

評價:猛烈的抨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5. 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德先生,賽先生指什么?)

民主,科學

6. 新文化運動中,第一個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誰? 其代表作?文學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么?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標志: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

7.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背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情況及深遠影響?

國內:新文化運動的迅速發展;國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深遠影響:她不僅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思想,誕生了新中國,而且使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煥發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8. 第一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怎樣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在中國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第六單元 1. 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與評價?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評價:三民主義帶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但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2. 20世紀以來中國最重大的思想理論成果?

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3.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什么派別的代表人物,他領導了什么革命?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義

4.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是什么?(或指導思想是什么)

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5. 孫中山在哪次會議上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的標志?

1924年,國民黨一大;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6.新三民主義包含哪三大政策?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7.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其評價?

民族: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為一般平民所擁有

民生: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評價:積極: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帝反封建,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展開;局限性:它在內容上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8.毛澤東怎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

第一步民主主義革命,在民主革命階段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導方向;第二步社會主義革命

9.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先后發表了哪些文章?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10.在什么時期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的?

抗日戰爭時期

11.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什么時期?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哪次會議上?

抗日戰爭結束前后,中共七大 12.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13.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14.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談話、十四大、十五大內容分別是什么)? 1982年,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1987年,十三大: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做了系統的概括,被稱為“鄧小平理論”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提出判斷是非標準是“三個有利于”;指出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而是經濟發展的手段。

1992年,十四大: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十五大:決定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15.鄧小平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鄧小平理論除了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述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

16.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是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

17.三個代表提出的背景?內容?意義(影響)?

背景: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變化。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怎樣完善自身,與時俱進的新問題,江澤民創立了“三個代表”思想。

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18.在哪次會議上,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共十六大

19.“三個代表”思想解決了哪些問題?

“三個代表”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20.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分別是在那一年的什么會議?

1945年中共七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

第七單元

1. 兩彈一星研制的背景、目的?發明情況?意義?

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情況下,發展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目的:打破美蘇等國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進程: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0世紀60年代,仿制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中國是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意義: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

2. 載人航天研制的背景?發明情況?意義?

1992年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計劃;2003年,10月15日,載著楊利偉的“神州5號”飛船成功升空;意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 中國和平利用核能建成哪兩個核電站?

秦山,大亞灣核電站

4. 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名稱?影響?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5篇

摘 要:“可視化”教學是指將抽象的、不可視的知識、思維乃至方法,用結構圖、框架圖、思維導圖以及表格等外化技術,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會呈現思維圖示及共享學習的經驗和快樂的一種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既要追求知識可視化,更要追求思維可視化;同時,通過方法模型化實現教學過程的知識結構化和思維可視化。

關鍵詞:“可視化”教學;歷史與社會;知識結構化;思維可視化

可視化是指將教學過程中抽象不可視的知識結構、內在聯系和思維過程等,采用知識結構圖、思維導圖、流程圖、概念圖以及地圖、表格等外化技術,通過呈現、傳播、存儲、交互、共享、修改等,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結構,揭示知識內在關系,呈現思維過程,共享學習經驗和快樂的一種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中的知識是對歷史現象概括的結果,是理性、抽象的結論?,F行歷史與社會教材編寫思路以時序為主,分為多個學習主題。每一個主題雖然都有所側重,承載著豐富且繁雜的中外歷史,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這樣的學科邏輯體系不適應,也難以理解、掌握和運用。采用地圖、表格、思維導圖等外化技術的“可視化”教學,把抽象理性的內容具象化、可視化,不失為改變上述現象的有效方法。

一、知識結構化:歷史與社會教學資源的系統開發與統整

知識結構化關鍵是要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建立“可視化”教學資源庫。我們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知識要點梳理,具體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地圖冊和填充圖冊等,其中教科書是核心。歷史與社會教材設有總標題、導語、子標題、閱讀卡、課題活動、綜合探究等板塊。具體教學內容的結構化主要是利用教材現有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引言與課后習題等,通過對具體知識點的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等方式,形成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的知識框架,使知識結構化、可視化。

例如,在“連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學中,“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是教學的重點。對此,教師可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歐洲人要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原因)?”和“為什么歐洲人能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條件)?”兩個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作為本知識點的教學難點,可以采用“圖說”的方法。再次,梳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最后,搭建整個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示意圖,讓學生在形象和直觀的視覺沖擊下掌握其過程。

這種“知識結構化”教學內容的處理,更好地揭示“可視化”教學本質,既實現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又讓學生掌握和運用了學習方法。

(二)單元內容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

單元內容整合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排體系及其特點,以教材單元為單位,通過學生閱讀,整體感知和構建,整合知識的前后聯系,實施拓展訓練,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重建知識結構,探求學習目標達成。知識結構化的單元內容整合其教學操作過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前置性學習,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自學,整體感知,探究各知識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二步,合作交流,探究核心問題,粗略勾畫知識框架;第三步,拓展升華,知識結構化。

例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教學時,因這一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學生不易掌握。教學中,教師可以時間軸為主線索,將政權更迭、相關標志性事件、學習要點提示與方法指導標注其上,使分散的知識結構化。

通過上述設計,將整個“單元”知識內容的隱形線索串聯起一條以時間軸為主的“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歷史線索,將三國鼎立、北方人民的南遷與江南開發、北方民族融合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件大事整合為一體,有效彌補正文的不足,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廣域教學資源整合,學科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

學科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是知識結構化的核心內容。它包括教材中相關知識要點內容的整合串聯與結構化處理,也包括相關網絡資源、影視資源以及地方資源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1.梳理教材內容,課本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化。梳理教材內容首先要對相關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如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學結束后,為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脈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上冊“附錄二·中國歷史紀年表(夏—清)”組織復習教學,并根據該表進行簡約化處理,形成《中國歷史紀年簡表》,便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樣,明清交替時期的歷史,也是學生容易錯的知識點,教材交代得也比較簡單。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一時期的歷史以時間軸的形式加以設計,讓學生對這一歷史一目了然。

2.挖掘課外教學資源,豐盈知識結構化的內涵。教學中,可挖掘利用的課外教學資源相當豐富。如在“鄭和下西洋”教學中,可通過網絡及其他參考書,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運用表格,將其與哥倫布遠航簡況比較,指導學生根據圖片資料挖掘、獲取有效信息,學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并整理、歸納出有效信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比較分析的能力,養成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辯證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去正確對待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此外,還可以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可視化教學。鄉土資源具有地方性、開放性、可觸摸性與物化性等特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增強“可視化”效果,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學科間內容整合,凸顯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化

特定歷史的發生、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以至于科學的發現,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孕育而生的。因此,在組織教學、選擇教法和課程與教學資源時,一定要置身于多學科或跨學科的視角。

如,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二: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是典型的多學科知識結構化的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代表佛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代表性建筑,要求學生從造型藝術的角度分析他們的建筑風格的象征意義;再出示印度佛塔、中國佛寺和日本佛寺進行比較,得出“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觀往往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記”的結論;再次,出示同一區域兩種不同宗教建筑比較的表格,說明同一區域并存兩種宗教時,宗教景觀的差異表現更為明顯,如甘肅省兩大宗教景觀;第四,對同一宗教不同時期(如基督教)的建筑風格進行比較,以此闡述同一宗教建筑也會在歷史長河中發生變化,烙上時代的印記;最后,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基督教教堂前有寬闊的廣場,清真寺周圍及內部有很大的空地,而中國的寺廟大殿對面往往都有戲臺(即造成宗教景觀差異的原因)?同樣是戲臺,為什么南北方不同?一個簡單的宗教建筑景觀的不同,隱含著歷史學、宗教學、地理學、建筑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教學中教師要將各學科的知識整合到一起并加以梳理,盡可能凸顯跨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化,彰顯歷史學科的史學韻味。

二、思維“可視化”:歷史與社會教學策略的優化與實施

實現教學策略的優化,促進思維“可視化”,核心內容可以從巧用示意圖、活用表格、善用時間軸和精用思維導圖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巧用示意圖,變通知識,使思維直觀化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是以經驗型為主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形象思維支持。歷史與社會教材除文字以外,各種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各類表格等,有機構成了一個“圖像系統”。

如“隋朝大運河”教學內容中,教材僅用165個字和1幅圖,單憑文字很難把大運河的概況、意義清晰地表達出來。為此,可以指導學生畫“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先引導看圖指出大運河的分段、中心、南北起訖點、溝通的水系,然后用“一條運河、二千多公里、三個節點(洛陽、涿郡、余杭)、四段運河、五大水系”的方法總結,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運河對溝通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活用表格,學會比較,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運用表格開展基于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比較,是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法。

1.基于時間維度,就某一歷史進程的不同發展層次作比較。一定的歷史事件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發生的,歷史發展的進程也總是呈現出階段性。從時間坐標出發,對特定的歷史進程以列表的方式進行比較,往往能夠比較清晰地解釋歷史發展進程的邏輯關系或因果關系。

例如“屈辱的歲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張關于列強歷次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對比表,從根本原因、發動國家、結果(簽條約)和影響等方面進行知識歸納,揭示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2.基于空間維度,就特定歷史發展作古今中外比較。古今中外歷史聯系與比較是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常用方法。如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今的“一路一帶”的路線和作用比較等,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內涵,又是培養學生歷史與社會學科綜合素養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師要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活化處理教材,善于從空間的維度靈活設計和使用表格,更好地把握教材和教學目標,合理地利用新生成的教學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通過“可視化”的表格設計,實現教學思維的可視化。

(三)善用時間軸,整合知識,把握學習體系

所謂時間軸就是指“將一些歷史事件劃分到某一時間段,并將這些時間段串聯起來,最后以多種形式將其呈現出來,使人們便于用某一時間段來為歷史事件定義,并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4]的圖示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善于利用時間軸,提升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如“人民解放戰爭”進程的教學,可以通過設計如圖1的時間軸,既系統反映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通史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精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將復雜混亂與零散的歷史知識點串起來,借助思維導圖的可視化手段,有助于促進靈感的產生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有助于將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思維等各種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

1.明確“思維導圖”構建要領。學生思維導圖制作的一般流程:課題提出,明確目標—中心發散,關系連接—發揮聯想,聯立關系—繪圖完成。以“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為例,其建構要領首先是確立主題,即“政權分離與民族融合”;然后主題名稱“政權分離與民族融合”置于思維導圖中心位,再畫出文化、政權、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區開發等子主題;每一個子主題配備順序指示,相互間用線條連接并指示關系;然后再填上下級主題,使之與上級主題銜接,作為上級主題內容的具體化。

2.學生“思維導圖”作品展示。學生在明確“思維導圖”構建要領,經過“思維導圖”構建訓練示范后,對于教學內容能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嘗試利用表格與地圖精細化知識結構后,教師要及時對制作比較典型的思維導圖進行展示和講評,從而為學生開展關于特定專題、章節、單元,以至拓寬學科內容的可視化教學奠定基礎,促進學生較快地梳理內容,通過思維導圖、表格、地圖等形式展示重難點。

參考文獻:

[1]陳程.基于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法學案例教學方法探究[J].才智,2014(4):193-194.

[2]張良柱.以漫畫形式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4):90.

[3]張玫.以思維可視化技術啟發并引導學生正確邏輯思維,提升完型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4(10):89-90.

[4]周小兵.用時間軸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5(5):36.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范文第6篇

1.1 社會背景

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經濟知識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社會潮流, 素來受重視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有遭冷落忽視的危機然而, 人文主義是人類極有價值的思想遺產, 而社會所需的各種各樣的人才恰恰是人文社會的基本要素。時代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1.2 教育背景

新課程的實施, 為高中歷史學科更好的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通過歷史學科進行人文教育要達成的目標是通過歷史教學, “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的關系, 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養, 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語) 其基本途徑是:感知歷史事實, 探究歷史規律, 感悟歷史精神, 感化自身靈魂,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2 培養方法的探究

2.1 加強教師自身的人文修養, 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前提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是開發教育功能、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實踐者, 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于歷史教育能否發揮其人文教育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升自我素養: (1) 加強歷史專業知識的進修和培訓, 提高新課程下的教學水平。 (2) 塑造歷史教師的個性, 要求歷史教師做一個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做一個蓬勃的朝氣、浩然正氣的人, 做一個堅強毅力、面對困難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勇氣的強者, 做一個溫文而雅、個性鮮明、具備良好師德的人。 (3) 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更新教育觀念, 認真領會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在認知歷史基本知識、提高學科能力的基礎上, 更加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學會學習) , 尤其重要的是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適應學生終生發展需要和社會認可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2 拓寬歷史教學的內容, 這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載體

新《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目標, 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歷史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要求教師重視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執行者教師要建立起相應的教學理念。例如, 備課時不是先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 而要先考慮通過這些知識訓練那些思維、培養那些能力、形成那些觀點, 然后再考慮教什么、怎么教。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 改變了原來歷史教學以政治史為主要內容, 以王朝興替為主線, 忽視了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內容的缺憾, 在教學內容上, 增加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風俗史, 尤其文化史方面的內容比重。在教學中, 應當充分利用這部分內容, 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2.2.1 認真鉆研教材并充分發掘教材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例如, 在講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時, 可以通過對歷史優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揚, 如華盛頓、林肯、馬克思、孔子、毛澤東、鄧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紹, 來培養學生注重個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 學習他們的思想、品格、胸懷和境界, 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講述中外杰出的科學家時,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象詹天佑、李四光等的愛國情懷;體會到科學家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獨立思考,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在科學研究中興趣, 意志品質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這些對學生人文潛質的開發、誘導, 形成自己的“榜樣”都是非常重要的。

2.2.2 精心處理教材, 推崇“史實教學”、“情境教學”、“問題教學”

例如,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教學設計中, 從學生耳熟能唱的視頻片《春天的故事》導入, 并結合深圳歷史變遷的圖片、香港回歸的內容、北京大學學生拉起的“小平、您好”橫幅圖片等, 圍繞歌詞展開問題設計:

(1) 歌詞中的“老人”是誰?從而引入“波瀾壯闊, 傳奇色彩的一生”, 通過鄧小平“三起三落”的學習引導學生得出鄧小平身上的高貴品質。

(2) 這首歌記錄了哪兩件具體的事?它們之間有何聯系和發展?

(3) 這首歌詞的核心的意象是什么?為什么用此來作為歌詞的題目?

(4) 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夙愿, 小平同志又做出了哪些歷史性的貢獻?

(5) 完成課后作業:“你眼中的鄧小平?” (提供各國偉人和中國各階段領導人對鄧小平的評價)

通過重組問題, 拓寬思路, 提升認識, 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突出學習重點。在這思維的激蕩過程中, 既讓學生得到了美的感受, 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 達到了“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3 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 這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

2.3.1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今天的歷史教學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完成教師從“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使教師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 也是學生個性與創造能力的發現者與培養者, 更是學生健全人格的促進者。學生則要在現行班級授課制的體制下, 保持自身思想與行為上的獨立性, 當然這種獨立是在對正規制度認可的基礎上。只有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 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才能得到培養與發揚, 學生的個人塑造能力才會得到鍛煉, 學生才會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中的人。所以說這種師生平等的教學形式是從人性自身出發的, 是對人文精神的具體實施。

2.3.2 突出學生主體, 改革教法, 促進教學過程和諧

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就要使學生有參與的熱情和勇氣。教師要創造平等、民主、和諧、合作、互動的課堂氛圍;教學語言要富于激勵性、啟發性;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多種讓學生參與的形式, 如談話、討論、辯論、角色扮演、材料研習、調查訪問, 以及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案例教學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 并創設一定的歷史教學場景或情境, 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感 (歷史的體驗、想象、感悟等) ,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種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以達到對其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3 結語

總之, 人文素質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 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牢牢抓住新課改契機, 改革傳統教學, 充分利用歷史人文教育資源的優勢, 使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加強人文教育是對高中歷史教育本源的回歸, 它符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 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與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摘要:新課程的實施為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主義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更是開辟了新的渠道和方法。本人從加強歷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拓寬歷史教學的內容、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等角度對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主義素質培養的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主義,方法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 [S].

[2] 秦立富.對“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理解[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7 (9) .

上一篇:公司采購蘋果合同范文下一篇:黃金分割教學模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