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

2023-09-22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1篇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經濟生活》模塊總結。下面是關于高中政治會考考試中經常出現的經濟生活版塊中的考點。希望同學們把這些最基本的經濟會考知識點掌握住,并通過高中政治科目的會考考試。

1、商品的條件:1)是否勞動產品;2)是否用于交換。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和使用價值。

2、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費類型: 1)錢貨兩清消費2)貸款消費3)租賃消費。影響消費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價水平。

4、樹立正確的消費觀: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5、生產決定消費:1)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2)生產決定消費的水平和質量;3)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4)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消費的反作用:1)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2)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倒向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增長3)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

6、就業觀,擇業觀:自主擇業觀、職業平等觀、競爭就業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7、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8、分配方式: 1) 按勞分配 2)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3) 按生產要素分配

9、財政收入的來源:稅收收入(主要來源)、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其他收入。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財政支出的種類:經濟建設支出、科教文衛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債務支出。財政的作用:1) 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 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3) 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平穩運行

10、宏觀調控的目標:1)促進經濟增長2)增加就業3)穩定物價4)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1)貿易全球化2)資本全球化3)生產全球化

12、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家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這種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1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2)基本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趨勢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14、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1)第一要義:發展;2)核心:以人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4)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政治生活》模塊總結。下面是關于高中政治會考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政治生活版塊中的考點。希望同學們把這些最基本的政治會考知識點掌握住,并通過高中政治科目的會考考試。

1、國體及本質:我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點: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3、公民的權利和義務: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基本權利);2)政治自由3)監督權。公民的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4、公民的政治參與:民主選舉, 民主決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監督

5、政府的職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6、政府的宗旨: 為人民服務

7、政府的原則: 對人民負責、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了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8、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立法權, 決定權, 任免權, 監督權

9、人民代表大會的特點:民主集中制

10、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1、黨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2、黨的執政方式: 1)科學執政2)民主執政3)依法執政(基本方式)

13、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民族共同繁榮

1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權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國際關系: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

17、國際競爭的實質: 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18、我國外交政策: 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點:1)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2)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3)基本立場是獨立自主;4)基本準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政協的職能: 1)政治協商2)參政議政3)民主監督

20.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

三、文化生活模塊總結。下面是關于高中政治會考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文化生活版塊中的考點。希望同學們把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會考知識點掌握住,并通過高中政治科目的會考考試。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

3、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容并蓄

4、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5、文化創新的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6、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7、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8、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9、文化的含義:對于經濟,政治而言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10、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的時間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12、社會注意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1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1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四:生活與哲學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生活與哲學模塊(原理 → 方法論)總結。哲學知識是最容易出問答題和材料分析題,所以這一塊需要掌握的哲學會考知識點比較多。希望同學們在高中政治會考試題練習的時候,除了鞏固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題方法和技巧。

一、 辯證唯物論(

四、五課)

1、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促進作用。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②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

2、 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它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方法論: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變害為利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六課)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實踐決定認識(理論),認識(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2、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三、 唯物辯證法 (

七、

八、

九、十課)

(一)聯系的觀點 (七課)

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

2、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整體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法論:①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二)發展的觀點(八課)

1發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法論:①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②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③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④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2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原理: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都是在量變和質變的兩種狀態中不斷發展的。方法論:①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②要堅持適度原則③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④要重視量的積累⑤學會優化結構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原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方法論:堅持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準備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觀點(九課)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于承認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

原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聯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①學會正確認識事物,掌握認識秩序②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關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則處于從屬地位,不起決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要善于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關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則是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關系原理。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四)辨證否定觀

1、辨證否定觀原理: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證否定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揚棄”。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2、辨證法的革命批評精神原理: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評的革命的和創新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開拓新節境界。

四、人生觀、價值觀(十

一、十二)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①相信群眾②依靠群眾③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3、價值觀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導向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4、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辨證關系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起阻礙或破壞作用、社會條件和社會規律又制約著個人的活動

5、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價值首先在于對社會的貢獻①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③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2篇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么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舊事物?什么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于創新。

3、為什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并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哲學生活知識點歸納

1、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3)、哲學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又是關于方法論的學問.一句話,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

區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聯系: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5、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它有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2)思維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

6、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本原,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意識。

7、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形而上學?

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形而上學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8、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它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9、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偉大的變革。 第四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符合。

2、什么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

3、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 (3) 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規律的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l 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l 規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6、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并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1、意識的本質(什么是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2、意識的作用(意識的能動性) (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表現為: l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1、○2)

l 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1、○

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 人能夠主動地改造世界。 l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即人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中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l 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發;萎靡的精神,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3、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原理

(1)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 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3)方法論:必須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規律,即尊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創造新的條件,按規律辦事,求真務實。)

4、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

區別: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P51)? 聯系:(1)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 (2)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方法論: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我們必須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6、求真務實,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7、怎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41)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含義與特點

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3、真理的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人們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線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 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 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 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5、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1) 認識的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在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 認識的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

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什么是聯系?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4)聯系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它要求我們,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1) 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含義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離不開部分;關鍵的部分可以決定整體的功能。

(3)方法論:○1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1) 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 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3)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什么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3)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 (1)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2)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方法論:○1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兩個極端:急于求成和優柔寡斷。 緊跟政治課改 崇尚互聯共享,中學政治教學網與你同歷新課程改革!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1) 矛盾的含義。(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爭性。(4)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5)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義: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2)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義: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現:○

1、○

2、○3。(3)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聯結。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1)區別: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處于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這就是次要矛盾。

(2)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處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1)區別:一個矛盾有兩個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處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3)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含義。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聯系:兩點之中有重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4)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 辨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 (1)什么是辨證的否定?

○1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3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之中,它總是汲取、保留、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辨證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舊事物中的過時、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的積極、合理的因素。)

(2)、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方法論):

○1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即要求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更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2要求我們,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密切相連的。 (1)要創新,就必須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必然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即要求我們,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敢于突破成規陳說;注重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第11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結論(圖示):

人類 實踐 ( 解決)社會基本矛盾 (推動) 社會發展。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表現:(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及其要求:

v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v 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群眾路線及其地位:

?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3篇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錯易混知識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種文化現象。

【解析】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成為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泰山日出是一種自然現象,不是文化現象。

2、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解析】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與經濟發展不是亦步亦趨的。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明素質不會隨著經濟發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須自覺加強文化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

3、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強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而是無形的、自發的。

4、文化能夠促進人和社會的進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起到阻礙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

【解析】“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社會科學)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6、免費開放博物館是展示文化成就,說明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體現我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解析】開放博物館體現的是文化事業的發展。

7、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關系顛倒。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8、春節等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解析】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對應的內容不能顛倒。

9、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始終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傳統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

起到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沒落的傳統文化則起到阻礙作用。

10、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體現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先進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繁榮。

【解析】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12、舉辦世博會,進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異。

【解析】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世界文化的差異不可能消除。

13、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具有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具有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國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義中的“求同存異”,而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原則的。

【解析】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關系,從哲學看是整體和部分關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關系,從哲學看應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17、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舊的傳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眾傳媒雖已成為文化傳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8、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是指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

【解析】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在世代相傳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體內涵又能因時而變。

19、成功的藝術作品來源于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廣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解析】文化創作來源于社會實踐,不是作者的靈感、想象力和創造力;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0、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力量源泉。

21、漢字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見證,漢字是連接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解析】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是連接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

22、中華民族精神的全部內涵可歸納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3、文化形態的更替、文化發展的方向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

【解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4、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解析】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25、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發展文化事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無論是發展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都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解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目標。

2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解析】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而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28、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關鍵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解析】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29、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解析】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經濟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換概念。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而非“經濟建設”中。

31、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解析】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建設和諧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2、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著世界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肯定和認同。

【解析】由于意識形態的差別,世界其他國家不可能肯定和認同中國的核心價值觀。

33、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每個公民的行為準則。

【解析】不符合事實, “每個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鑒與融合中走向統一。

【解析】中外文化應該相互借鑒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統一,因為文化具有多樣性。

3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凝聚力量。

【解析】偷換概念。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錯易混知識2

政治生活

1.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權利與權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政治自由和權利(基本權利)

4.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

(是選舉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即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

5.享有權利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人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當家作主的體現)

6.公民先履行義務,后享受權利。(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相對應存在的)

7.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國家機關,基層政權。

8.中國共產黨代替國家行使政府職能。

9.政府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活動。

(宏觀調控,間接引導經濟活動)

10.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說我國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12.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

13.我國的宗教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發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14、在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家支持和鼓勵公民信仰宗教

15、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

16.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7.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18、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錯易混知識3

經濟生活

1.商品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使用價值與價值量沒有直接聯系)

2.使用價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需要交換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是因為都有價值)

3.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價值量減少。(不變)

5.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

(價值下降,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6.通貨膨脹必須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7.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特有的規律。(商品經濟)

8.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9.等價交換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換的價格與價值相一致。(經常不一致)

10.價格由購買力決定。(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將逐步被享受性消費所取代。

12.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有制經濟)

13.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公有資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14.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5.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不可放棄的。

1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

(居民的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17.金融債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強等特點。(應該是政府債券)

18.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小。(商業保險)

19.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0.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按勞分配體現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體現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發揮財政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關鍵是要增加稅收收入。

(關鍵是發展經濟,調整分配政策,增加財政收入)

22.稅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確定就不能改變。

23.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直接負有)

24.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5.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是增加就業。

(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26.經濟全球化是主要通過生產的全球化來實現的。(跨國公司來實現的)

27.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基本原則是最惠國待遇原則。

(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

28.面對開放的世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點)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錯易混知識4

生活與哲學

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2.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

3.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改觀客觀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與客觀)

5.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

6.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

7.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

8、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實踐的)

9、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此觀點是正確的)

10.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11.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12.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形成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

13.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14.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

15. 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

(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17.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共性和個性)

18.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發展。

(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0.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2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2.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人們。(推動作用)

23.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26.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28.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反作用),人民群眾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29.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哲學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

30.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本質和屬性)

31.量變引起質變就是指事物數量上的增減引起質變。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的發展來說,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總體。(普遍性是從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

34.任何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

(簡單事物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矛盾雙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復雜事物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動該事物的發展,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7.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8.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

39.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

40.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這兩對關系不能完全等同,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只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即兩對關系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相互依賴等方面,而系統中講的層次性原則等,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沒有)

41.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在一定條件下)

42.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主觀世界又影響改造客觀世界)

學好政治的小技巧

學好政治六會口訣

1、會讀書:眉批摘要、突出重點

2、會歸類:比較歸類、融會貫通

3、會織網:歸類總結、以線串珠

4、會提問:思考質疑、敢問善問

5、會鞏固: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6、會補遺:分析失誤、查漏補缺

學好政治三字經

考政治 書上有 雖開卷 卻不易 框架清 知識熟

審題最 求上策 總要求 細又慎 對題型 一一明

單選題 排除好 巧雙聯 不能少 常規題 判斷題

錯的多 防偷梁 識換柱 偏蓋全 做簡答 和分析

知識點 勿失分 漫畫題 看笑心 表格題 扣主題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礎 考點清 可對號

巧翻書 少不得 關鍵詞 是保證 準而全 會組織

答題清 重方法 牢牢記 皆喜歡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4篇

1 構建情境教學, 啟發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良好、積極的教學情境, 不僅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實現高效的知識遷移。作為高中學生而言, 通過初中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 但是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 仍然會出現不能對新知識很好的提取和利用的現象, 對其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主動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學生已有知識和所要學習的新知識之間做好銜接, 這樣就會把前后知識相聯系, 結合圖式理論, 形成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網絡, 化繁為簡, 化難為易, 從而實現有效教學。我們知道, 情景的創設有利于啟發、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情景教學, 以學生的視角, 讓學生參與其中, 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如在講述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相關知識點時, 教師可以這樣講解內容, 促進知識的遷移。首先讓學生回憶歷史上所學的有關民主革命的史實, 對在民主革命時期所出現的正確和錯誤路線進行對比, 認識兩種路線在根本上的區別, 明確從實際出發與制定路線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此, 教師可以轉變思路, 創設情境, 讓學生參與其中,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實現主體參與式學習。首先讓學生結合情境和以往學習過的知識, 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先進行嘗試性的回答, 主動談談主觀與客觀具體統一與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的理解, 也可以通過描述生活中的實例, 然后開展小組討論, 對此進一步整合觀念, 理解知識內容, 然后教師評析學生的觀點, 并一一解析學生理解的對與錯, 讓學生真真切切的領會課堂內容。這種創設一定得教學情境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對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起到了啟發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的效果。

2 整合學情與教材, 促進學生知識遷移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就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中轉化而來的, 但是教材的知識結構卻并非學生所有的認知結構。所以,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一方面要注意掌握教材的內在邏輯聯系和基本的知識結構, 另一方面還要分析、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 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不同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出發點, 優化課堂教學安排, 整合學情和教材知識, 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在此過程中, 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整合相關的教學內容, 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安排和整合教學程序, 讓學生能感覺到知識的層層遞進, 相輔相成。如在學習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這部分內容時, 企業的兼并和破產的相關知識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困難。為此, 教師在設計時就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 理解企業兼并、企業破產概念。讓學生從理論上懂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優勝劣汰, 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 所以企業在市場活動中出現兼并和破產就顯得極為正常了, 并且這也算是一種經濟活動或者經濟現象, 這是激勵企業跟新技術裝備, 改善經濟方式, 優化產業結構, 實現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2) 理解兼并意義和作用。 (3) 掌握知識核心:“強強聯合”。 (4) 了解企業破產的相關知識。通過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生掌握知識從易到難, 層層深入, 而且之前的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都為掌握下一個知識點打下了基礎, 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3 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 實現知識遷移

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實現知識的遷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過于注重對知識的機械記憶, 忽視對其理解或者前后聯系, 從而出現知識點之間的割裂, 學習難度也日漸增強, 知識這部分學生日漸失去對學習政治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強化認知, 實現知識的遷移。例如運用比較法。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識點, 雖然看上去相對獨立, 但是他們之間都存在者或多或少的關系。因此, 弄清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異同, 對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清晰度穩固度都會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一定的比較法, 幫助學生通過比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異同, 進而提高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的頻率, 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如講解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導作用的三點表現時, 就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區分“國民經濟的主體———公有制經濟;主導———國有經濟;支柱———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和不同。此外,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舉一反三,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知識點, 同時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

摘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學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采取有效措施, 實現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教學。眾所周知, 充分地利用知識遷移可以促進有效性教學的實現, 優化高中生的認知結構, 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本文中, 筆者以自身的教學經歷并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 將從怎樣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等方面, 對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進行探討, 希望能對高中政治課的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政治,知識遷移,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陳慧玲.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的知識遷移的問題研究[J].大觀周刊, 2012 (3) .[1]張陳慧玲.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的知識遷移的問題研究[J].大觀周刊, 2012 (3) .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

通過本框題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它是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的辯證統一,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專政職能的依據,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地維護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教學重點

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

教學難點

民主程度與民主性質的關系。

教學過程

[投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放大了的圖像。

[師]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每當我們看到國徽時,對偉大祖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家是否知道我國國徽的圖案代表了什么以及國徽的政治涵義呢?

[生]天安門象征民族精神,齒輪象征工人階級,谷穗象征農民階級;五顆五角星,大的一顆象征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的四顆象征著人民大眾,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象征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師]所以,我國的國徽表現了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板書)

一、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板書) 1.我國的國家制度(板書) ①國體

②政體

[師]一切國家制度都是由其國體和政體兩部分構成。同樣,我國的國家制度也是由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構成的。

1

2.我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板書)

[師]我國的國體是什么?簡單來講,就是六個字:“人民民主專政”。那么,什么是人民民主專政呢?人民民主專政即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其具體內容有:在我國,領導階級是工人階級,而且還是我國國家性質的首要標志。但工人階級人數很多,那么如何來領導好國家政權呢?總不能讓北京的工人階級來領導一年,江蘇的工人階級再來領導一年,這樣輪換下去。因此,工人階級就要由她的代表——中國共產黨來行使領導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工人階級的領導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國現階段,工人階級已發展到1.45億人,她既是我國的領導階級,也是社會主義建議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人民民主專政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請注意,這里的基礎是指階級基礎,人民民主專政還有社會基礎,其范圍要廣泛得多。在我國,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的國體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生]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具體形式。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民主專政就作為我國國體被確定下來了。

[師]很對。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具體形式,這句話也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叫無產階級專政,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在實質上也是無產階級專政,因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共同點:都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經濟基礎,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執行無產階級的路線、方針、政策等。

3.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板書)

[師]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人民民主專政(或無產階級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過去,剝削階級國家是在剝削階級內部實行民主,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兩者對比,所以是新型的民主。過去,剝削階級國家是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而人民民主專政是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兩者對比,所以是新型的專政。

(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人民民主的特點(板書) [師]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核心內容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在我國,民主的廣泛性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在我國,人民的范圍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他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②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廣泛性。

[投影]我國憲法第33-50條確認我國公民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

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三個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質保障。

2

[投影]教材第15頁中的三個保障,并進行分析。 (2)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專政職能的重要依據(板書)

[師]這個重要依據是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這里的“一定范圍”如何來理解?是指階級斗爭有時有,有時無嗎?

[生]不是。

[師]是指階級斗爭在這個領域有,在別的領域無嗎? [生]也不是。

[師]是指階級斗爭在國內有,在國際上無嗎? [生]也不是。

[師]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階級斗爭存在于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但又不是普遍現象,各個領域中的普遍現象是人民內部矛盾。如下圖所示:

[師]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斗爭是否表現為一個完整的階級和一個完整的階級之間的斗爭?

[生]不是。因為剝削階級已被消滅,在我國現階段,階級斗爭主要是指廣大人民同極少數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斗爭,這是當前階級斗爭在力量對比上的表現。

[師]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在經濟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經濟犯罪分子,他們的貪污盜竊、行賄受賄、走私販私等犯罪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如王寶森、陳希同案,目前的走私販私十分猖獗,嚴重沖擊我國的民族經濟。在政治領域,有敵視社會主義制度的人,他們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妄圖推翻共產黨的領導,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如,1989年北京的**,臺獨勢力,**喇嘛集團。在思想文化領域,有人宣傳資產階級自由化,嚴重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目前黃色的東西、甚至解放前已經絕跡的現象又泛濫起來。在社會生活領域,刑事犯罪分子的搶劫、殺人、放火、強奸等犯罪活動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八十年代轟動全國的“二王案”,前一時期上海發生的“敲頭案”,就是在這次洪災搶險中,也有敵對分子趁水打劫,搶奪居民財產,等等。

我國還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社會主義制度還會遭受國際敵對勢力的顛覆和破壞。因此,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擔負著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防御國際敵對勢力的侵略、顛覆活動,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重要任務。

(3)人民民主專政的特殊性(板書)

[師]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叫無產階級專政,如,前蘇聯等。我國叫人民民主專政,這里既有共性,肯定也有個性。個性是: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體現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當然,無產階級專政也體現這一點)。它確切地表明了我國的階級狀況和政權的廣泛社會基礎(社會基礎的范圍比階級基礎的范圍大),它指:①工農聯盟;②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之間的聯盟。我國在建國初期與民族資產階級也結成聯盟,這一點俄國革命時就沒有做到。在實踐上也有很大的優越性,可以防止兩

3

個片面性。

二、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板書) 1.重要性(板書)

[投影]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鄧小平

[師]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已被載入我國的憲法之中。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一方面,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只有堅持其專政職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賦予新的時代內容(板書)

[師]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民主專政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突出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職能,這是由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和國家的根本任務決定的,為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發展人民民主,實行民主法制化,決策民主化;重視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取消“人治”。

3.堅持和加強的措施(板書)

[師]為了更好地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必須加強國防建設,加強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主體的武裝力量的建設,因為他們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中國人民解放軍除了在戰爭年代是祖國的堅強柱石,在和平時期還有沒有重大作用呢?

[生]有。他們在和平時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如,這次抗洪救災,既靠人民群眾,又靠人民解放軍。哪里有危險,人民解放軍就沖到那里。沒有人民解放軍,這次抗洪救災是不能取勝的。

[放錄像]人民解放軍抗洪救災,搶險的一些片斷。

[師]同學們,人民解放軍既然有這么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只要身體合格,就要報考軍校,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貢獻!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點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將目光更多投向互聯網技術,越來越重視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能夠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就“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的內涵,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的可行性策略,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使日常生活更便捷、高效。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正確認識互聯網技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應用的意義,利用探究性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更加鮮活、豐富、生動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建設。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的內涵

探究性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能動性、互動性、整合性、超前性等特征,能夠深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從心理、身體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政治綜合素養,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在“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應該注重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不意味著要摒棄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有選擇地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不應該“一刀切”,所有內容知識都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而是要根據教學實際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案,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質量最大化;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創新自身教學理念,多給予學生一些自主學習、思考、探究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力,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的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拓展信息渠道

高中思想政治屬于一種綜合性、時效性學科,其知識覆蓋面較廣,要求信息資源的新鮮性、先進性,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學習對信息的新鮮度及數量的需求[1]。而高中思想政治在“互聯網+”視域下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幫助高中政治老師拓寬尋找教學信息的渠道,為學生挖掘更積極、先進、新鮮的信息資源,還能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增強自身的政治信息儲備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時事信息的敏感度更高,讓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鮮活、豐富、生動。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展示更多的時事政治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形式和相關政策,為學生提供鮮活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提高學生的政治知識掌握程度,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

傳統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常常形式比較單一,老師過于重視對教材內容的解釋說明,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課堂學習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學習興趣不太濃,課堂教學活動參與度不高[2]。高中思想政治老師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如在線學習,為學生營造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或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充分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政治綜合素養,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讓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效果得以提升。

如在學習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三課《多彩的消費》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給學生創設在線學習的教學情境。在線學習有別于傳統教學,傳統的教學場所是課堂,而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學生只要有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在利用“互聯網+”在線學習教學時,針對本課,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切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不同消費理念的短視頻,如課本中涉及的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盲目消費等,通過觀看視頻增加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巧妙設置問題

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有目的性的提問,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巧妙設置問題,不僅增加了老師搜索設置問題的途徑,也能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課堂。在運用“互聯網+”為學生設置問題時,老師可以運用智慧課堂,使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老師向學生提問,師生共同進步成長的不可重復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加強自身職業素養建設,打破傳統教學提問模式,為學生提出一些更具有實效性、邏輯性、價值性、探究性的思想政治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同時能夠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激情,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問題討論中去[3]。

如在學習政治哲學《把握思維的奧妙》時,以意識是人腦客觀存在的反應為設置問題的出發點,為學生拋出問題:“人們的意識分為幾種,不同意識帶來的結果一樣嗎?”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課堂互動環節讓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所想,與老師共同探討探索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學生與老師一起進步,推動“互聯網+”視域下政治教學探究模式的發展。

(四)利用“互聯網+”讓學生組織合作探究

老師在教學活動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以及學習能力影響很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好指引者作用,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將自己的“導”與學生的“探”進行協調,讓學生能有充分的自主思考、分析、探索時間[4]。高中思想政治老師還可以綜合學生學習能力等多方面,進行小組劃分,讓學生討論、分析課堂問題,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以達到更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果。

以政治生活《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為例,按照教學模塊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小組探究不同教學問題,親身感受本課某一模塊的探究過程,不僅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氣氛。

(五)利用“互聯網+”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思想政治知識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充分抓住思想政治學科的這一特性,結合時代發展特點,讓思想政治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更好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更好地促進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5]。

如在學習政治經濟生活《個人收入與分配》時,老師的教學重點是以按勞分配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等問題。教學難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和我國現階段的多種分配方式,怎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老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中,老師提出相關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客觀必然性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聯系實際生活。利用“互聯網+”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提升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已成必然趨勢,高中思想政治老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探究性教學模式,通過為學生拓寬信息渠道、創設教學情境、巧妙設置問題、自主合作探究、聯系生活實際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究、思考能力,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潛在能力得到發揮,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教學理念,從真正意義上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田小霞.“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探析[J].吉林教育,2016(9).

[2]陳禮根.“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探析[J].高考,2018(18).

[3]鄭志東.“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教師,2016(28).

[4]張允瑞.構建高中思想政治課探究性學習新模式[J].好家長,2017(26).

[5]劉麟.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探究[J].高考,2019(15).

上一篇:公司科普館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微笑服務標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