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

2023-09-23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1篇

春蕾校園

——2018年“與好人同行,相約春蕾”

資助貧困生情況簡介

2018年6月20日,吉林交通廣播103.8“好人幫”欄目組記者宮鶴,電話回訪“吉林好人最美教師”劉會田老師關于夢想問題,劉老師談到了貧困生問題,當即推薦了李佳陽、鄭磊兩位同學為資助對象。

7月23日,吉林交通廣播103.8“好人幫”欄目組直播間連線劉會田老師,劉老師再次確定了兩位同學為資助對象,欄目組一致同意為李佳陽、鄭磊兩位同學尋找贊助商。

7月30日,吉林交通廣播103.8“好人幫”,在“益來益往”節目中,拍賣“小虎美妝”無針水,為李佳陽籌集一年的學習費用3000元。兩次拍賣分別被臧忠原先生和張娜女士競拍成功,共籌得資金6000元,節目最后長春馬先生又資助1000元(資金直接打到李佳陽母親賬戶)。競拍的6000元打到劉老師賬戶,于8月13日下午劉老師已親手交到李佳陽父母手中。

之后,劉老師又與宮鶴記者聯系關于鄭磊的資助問題,后終于同長春公交集團268路車隊達成資助協議。

8月15日,應長春公交集團要求,劉老師同劉家國校長親赴鄭磊家了解情況,將鄭磊家庭情況的照片及資料傳給長春公交集團。 8月17日,長春公交集團宋書記攜268路車隊隊長宋國權同志親自駕車來鄭磊家了解情況,劉老師從朝陽鎮提前趕來迎候??吹洁嵗诩业那闆r,他們當即決定對鄭磊進行資助,每年1000元錢,并捐助部分生活用品,直至大學畢業。

9月21日,長春公交集團一行4人,在孫書記和268路車隊隊長的帶領下,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春蕾小學,為鄭磊同學送來了助學金1000元,學習及生活用品等。

9月3日,吉林交通廣播103.8“好人幫”欄目組直播連線劉會田老師,對捐助情況進行了反饋,并決定助力劉會田老師和李佳陽同學完成“走成閱讀”即“讀水滸,上梁山”文化游學活動,共為他們籌集活動費用6200元,定于10月2日至6日開啟行程。

3月6日,劉會田老師攜十位愛心人士對春蕾小學11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資助(每生350元,總計3850元),六一”兒童節,在劉老師的倡議下,共青團輝南縣委攜“益路有你”志愿者團隊,在端午節前夕又對春蕾小學全校學生進行了資助(共花費1300元)。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2篇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學校德育質量、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2014年,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依法治縣辦公室的指導下,在縣教育局的親切關懷下,我校認真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積極探索法制教育的新途徑,努力做到經常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相結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教育工作,我校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法制觀念有了顯著增強,文明行為習慣基本養成,少數學生的不良行為得到了及時的預防和矯正?,F就我校2014年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情況匯報如下,不足之處望領導批評指正。

一、領導重視,建立普法機構,工作落實到位。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法制進校園”工作,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始終把學校法制工作作為一項艱巨任務長抓不懈,確保 “法制進校園”工作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機構,學校成立了以童桂平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處主任和班主任為組員的“法制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殷樹平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開展法制教育具體工作,并且根據人員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保證人員不減,機構常設。

(二)是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規劃和各工作計劃。簽訂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領導小組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法制宣傳教育及依法治校工作,在經費上舍得投入,保證了法制教育所需經費,確保普法工作正常運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普法氛圍,推動學校建設。

為更好地完成“法制進校園”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校黨支部充分發揮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輔助,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普法氛圍,推動校風、學風建設。

(一)是利用教師例會、政治學習,將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習之中,增強對普法意義的認識。

(二)是利用班會在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

(三)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黑板報、墻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定期向廣大師生宣傳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制作了法制宣傳專欄,讓學生樹立以遵法守紀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法律意識,營造了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輿論氛圍。

(四)是以師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升旗、法制講座和培訓班、播放錄相、學生法律知識競賽、觀看優秀法律安全教育影片等。學校每學期還組織全體教職工參加學法用法考試,合格率均達100%。

在法律知識宣傳上不僅著力于學校,還能走向社會、走向社區、走進家庭,在向社會宣傳的同時提高師生自己的法律意識。

我校與城關派出所開展警民共建活動,聘請張林警官為我校校外法制輔導員,并邀請派出所警官來我校為師生做了法制教育講座和報告,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并善于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平時來學校指導法制工作,加強了師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全校師生員工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通過集中開展教育學習活動,營造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使我校廣大教師切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三、開展學習,掌握普法知識,提高法制素質

在普法學習中,首先學校班子成員帶頭學法。經常組織校辦子成員集中學習《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使全體班子成員帶頭知法、懂法、守法、維法,強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識,自覺按照法律法規處理行政事務,依法維護學校的權益。

其次加強教職工的法制學習教育。學校每制定普法工作計劃,做出學習安排,組織廣大教職工學習了《憲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劃》等法律法規,增強了廣大教職工的法制觀念和依法執教的意識。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充分利用教職工例會學習的時間,由法制副校長帶領教職工學習,培訓學習有關教育政策法規;二是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

此外,學校都把法律常識教育納入必修課內容,做到大綱、教材、教師、課時“四保證”,學生每月2課時,教師每月2課時;同時還做到法制教育與紀律常規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正面引導與反面典型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弘揚美德相結合,依法治校與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

四、學用結合,推進普法進程,管理有章可循。

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推進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依法決策的進程,是普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學校以依法治教為重點,結合教育教學發展的實際,依法制定和修訂了各項管理制度。這些制度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依法進行,有章可循,按規運作。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堅持公平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五、主要成效。

(一)通過法制教育,增強了學校依法辦學、依法執教、依法決策的自覺性,規范辦學行為。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了重要保證,使學校取得了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二)通過法制教育,增強了全校師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全校形成了一個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氣。幾年來,師生中沒有發生侮辱、歧視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及亂收費等違法違紀現象,也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進一步規范了教育行為。學生講文明、講禮貌,遵守社會公德尉然成風,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也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

(三)在法制教育活動中,我們特別重視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加強對行為異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和提高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融洽到健康向上的集體之中。

(四)通過法制教育,也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學成績顯著,得到了社會、學生和家長的信任。

總之,通過法制教育,增強了全校教職工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學校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依法決策的自覺性,在全校形成了一個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氣,推進了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我校的改革與發展。今后,我們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部門的親切關懷下,將不斷鞏固法制教育的成果,繼

續加大依法治校、依法辦學的力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把普法教育堅持下去并逐步引向深入,為全面實現依法辦學、依法治教奠定堅實的基礎,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一個普法依法治理的示范校,為學校建設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日篇二:法制進校園普法匯報材料

扎實推進法制教育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法制進校園”普法匯報材料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學校德育質量、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自建校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依法治市辦公室的指導下,在市教育局的親切關懷下,我校認真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積極探索法制教育的新途徑,努力做到經常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相結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教育工作,我校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法制觀念有了顯著增強,文明行為習慣基本養成,少數學生的不良行為得到了及時的預防和矯正?,F就我校“法制進校園”活動情況匯報如下,不足之處望領導批評指正。

一、領導重視,建立普法機構,工作落實到位。

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法制進校園”工作,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始終把普法工作作為一項艱巨任務長抓不懈,確保 “法制進校園”工作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機構,學校成立了以張曉林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處主任和班主任為組員的“法制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政教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開展普法教育具體工作,并且根據人

員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保證人員不減,機構常設;二是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規劃和各工作計劃。簽訂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領導小組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法制宣傳教育及依法治校工作,在經費上舍得投入,保證了普法所需經費,確保普法工作正常運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普法氛圍,推動學校建設。

為更好地完成“法制進校園”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校黨支部充分發揮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輔助,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普法氛圍,推動校風、學風建設。一是利用黨支部學習日和教師例會,將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習之中,增強對普法意義的認識。二是利用班團會在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三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報、黑板報、墻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定期向廣大師生宣傳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制作了法制宣傳專欄、印制胡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內容,讓學生樹立以遵法守紀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法律意識,營造了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輿論氛圍。四是以師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升旗、法制講座和培訓班、播放錄相、學生法律知識競賽、觀看優秀法律安

全教育影片等。學校每學期還組織全體教職工參加學法用法考試,合格率均達100%。 在法律知識宣傳上不僅著力于學校,還能走向社會、走向社區、走進家庭,在向社會宣傳的同時提高師生自己的法律意識。學校政教處、團委2009-2010第一學期在學生中積極開展“我向父母說平安”活動。要求學生家長在處理家庭事務、鄰里糾紛時依法辦事。 我校與金峰路派出所開展警民共建活動,聘請陳占宏警官為我校校外法制輔導員,并邀請陳占宏、王有彥、楊麗娜等警官先后來我校為師生做了法制教育講座和報告,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并善于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平時來學校指導法制工作,加強了師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全校師生員工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2008年10月,2009年5月,先后邀請市交警大隊北郊支隊警官來校開展交通安全圖片展,并向學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規;2009年6月24日,邀請市公安局緝毒大隊來我校進行禁毒圖片展,開展禁毒教育活動;2009年12月,學校集中開展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以學法知法守法為重點,突出“法律伴我行,保護你我他”主題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集中開展教育學習活動,營造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使我校廣大干部和教師切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三、開展學習,掌握普法知識,提高法制素質

在普法學習中,首先學校班子成員帶頭學法。經常組織校辦子成員集中學習《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使全體班子成員帶頭知法、懂法、守法、維法,強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識,自覺按照法律法規處理行政事務,依法維護學校的權益。

其次加強教職工的法制學習教育。學校每制定普法工作計劃,做出學習安排,組織廣大教職工學習了《憲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行政復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劃》等40多部法律法規,增強了廣大教職工的法制觀念和依法執教的意識。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充分利用教職工例會學習的時間,由法制副校長帶領教職工學習,培訓學習有關教育政策法規;二是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鼓勵教職工撰寫學法心得體會; 再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遵紀守法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讀本》為基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教育學生明法理,懂法規,守法紀,強化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

制意識。二是充分利用班會課、讀報課等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動員學生利用休息日收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法制節目,了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案例,加深學生對法制的認識。三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尤其是在政治課、歷史課、語文課、社會實踐課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四是學校還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做法制專題講座。五是每學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手抄報比賽、法律圖片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此外,學校都把法律常識教育納入必修課內容,做到大綱、教材、教師、課時“四保證”,學生每月2課時,教師每月2課時;同時還做到法制教育與紀律常規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正面引導與反面典型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弘揚美德相結合,依法治校與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

四、學用結合,推進普法進程,管理有章可循。

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推進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依法決策的進程,是普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學校以依法治教為重點,結合教育教學發展的實際,依法制定和修訂了各項管理制度。這些制度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依法進行,有章可循,按規運作。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堅持公平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民主決策,篇三:法制進校園普法匯報材料

恩陽區青木鎮中心小學

“法律進學校”匯報材料

為認真落實省、市、區關于推進“法律進學校”的實施意見和有關會議精神,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堅持德育為重,突出法制教育,推進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我校認真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積極探索依法治校的新途徑,努力做到“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學生學法守法”現就我校“法律進學校”活動情況匯報如下,不足之處望領導批評指正。

一、高度重視,建立普法機構,工作落實到位。

我校高度重視“法律進學校”工作,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始終把普法工作作為一項艱巨任務長抓不懈,確保 “法律進學校”工作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機構,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法制副校長為副組長,各處主任和班主任為組員的“法律進學校”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安保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開展“法律進學校”具體工作,并且根據人員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保證人員不減,機構常設;二是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規劃和各工作計劃。簽訂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領導小組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法制宣傳教育及依法治校

工作,在經費上保證投入,確保“法律進學校”工作正常運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普法氛圍,推動學校建設。

為更好地完成“法律進學校”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校黨支部充分發揮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輔助,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普法氛圍,推動校風、學風建設。一是利用黨支部學習日和教師例會,將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習之中,增強對普法意義的認識。二是利用周會、班會在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三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報、黑板報、墻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定期向廣大師生宣傳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制作了法制宣傳專欄、印制胡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內容,讓學生樹立以遵法守紀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法律意識,營造了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輿論氛圍。四是以師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升旗、法制講座和培訓班、播放錄相、學生法律知識競賽、觀看優秀法律安全教育影片等。學校每學期還組織全體教職工參加學法用法考試,合格率均達100%。

在法律知識宣傳上不僅著力于學校,還能走向社會、走向社區、走進家庭,在向社會宣傳的同時提高師生自己的法律意識。學校政教處、團委2009-2010第一學期在學生中積

極開展“我向父母說平安”活動。要求學生家長在處理家庭事務、鄰里糾紛時依法辦事。

我校與金峰路派出所開展警民共建活動,聘請陳占宏警官為我校校外法制輔導員,并邀請陳占宏、王有彥、楊麗娜等警官先后來我校為師生做了法制教育講座和報告,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并善于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平時來學校指導法制工作,加強了師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全校師生員工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2008年10月,2009年5月,先后邀請市交警大隊北郊支隊警官來校開展交通安全圖片展,并向學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規;2009年6月24日,邀請市公安局緝毒大隊來我校進行禁毒圖片展,開展禁毒教育活動;2009年12月,學校集中開展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以學法知法守法為重點,突出“法律伴我行,保護你我他”主題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集中開展教育學習活動,營造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使我校廣大干部和教師切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三、開展學習,掌握普法知識,提高法制素質

在普法學習中,首先學校班子成員帶頭學法。經常組織校辦子成員集中學習《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使全體班子成員帶頭知法、懂法、守法、

維法,強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識,自覺按照法律法規處理行政事務,依法維護學校的權益。

其次加強教職工的法制學習教育。學校每制定普法工作計劃,做出學習安排,組織廣大教職工學習了《憲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行政復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劃》等40多部法律法規,增強了廣大教職工的法制觀念和依法執教的意識。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充分利用教職工例會學習的時間,由法制副校長帶領教職工學習,培訓學習有關教育政策法規;二是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鼓勵教職工撰寫學法心得體會;

再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遵紀守法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讀本》為基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教育學生明法理,懂法規,守法紀,強化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二是充分利用班會課、讀報課等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動員學生利用休息日收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法制節目,了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案例,加深學生對法制的認識。三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尤其是在政治課、歷史課、語

文課、社會實踐課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四是學校還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做法制專題講座。五是每學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手抄報比賽、法律圖片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此外,學校都把法律常識教育納入必修課內容,做到大綱、教材、教師、課時“四保證”,學生每月2課時,教師每月2課時;同時還做到法制教育與紀律常規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正面引導與反面典型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弘揚美德相結合,依法治校與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

四、學用結合,推進普法進程,管理有章可循。

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推進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依法決策的進程,是普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學校以依法治教為重點,結合教育教學發展的實際,依法制定和修訂了各項管理制度。這些制度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依法進行,有章可循,按規運作。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堅持公平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民主決策,重大決策提交學校教代會討論通過,實行重大事項全校“公示制”,廣泛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充分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使教職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體現,堅持政務公開,把學校工作的重點、難點、教職工關心的熱點等問題,全部納入校務公開的內容。真正做到了公開政策、公開程序、公篇四:法制進校園工作匯報

沙雅縣第三中學“法治進校園”工作匯報

一、提高思想認識 在全校師生中廣泛宣傳法律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性,在活動中,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將法律教育融合到學校師德師風教育,利用全校教職工集中學習和黨員學習,加強對廣大教師的法律紀律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切實解決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改進和創新師德建設的工作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著力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充分發揮教師在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以教育教學為中心,遵循青少年教育規律,切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進學生,大力開展校園法律建設,法律教育進課堂,法律意識進頭腦,引導全體教師和全體學生形成誠實守法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

二、強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諧校園

開學初,制定本學期安全制度與措施,把安全教育與防范滲透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進一步規范了辦學行為。各年級、班級在政教處的組織安排下,召開了班主任會議重點強調布置,各班紛紛開展了以“法律知識進校園”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并出了一期板報,同時落實各年級、班級的安全制度和措施,確保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三、完善“校園警務室”、加強綜合治理

政教處緊密聯合“校園警務室”,協助門口保安,及時清理校園周邊的小商小販,打擊校園周邊社會閑雜人員,不斷凈化校園治安環境,以創建“平安校園”。同時,我們還邀請交警大隊有關領導和“法制副校長”為全校師生做“法律知識”和“中學生如何防盜防騙、維護自身安全”的專題報告,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安全防犯意識。還組織學校文明監督崗的師生在校園門口,協助交警人員進行執勤,從而提高了學生道路安全意識。

四、 利用多種平臺、加強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學校的黑板報、手抄報和橫幅標語等多種平臺,大力宣傳了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緊緊圍繞“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創建工作為宣傳重點和中心任務,切實提高了廣大師生對平安建設工作的認同率。由學校政教辦牽頭4月份由縣國稅局同志為我校全體師生進行《稅法》知識宣傳教育;5月6月分別安排兩名法制副校長木沙司馬依、張新民為全體學生做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及相關法律講座;9月中旬組織八年級漢語班學生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模擬法庭”活動;12月11由縣城鎮派出所指導員艾買爾.熱合曼為初三年級民語班學生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講座;12月24日縣團委在我校舉行了《現代文化與青年同行——法制宣傳365青少年法制大講堂》。學校團委組織學生到街道和社區主動打掃衛生、撿拾垃圾,從而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使大家愛護城市公共環境、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積極自覺地投入到環境保護和維護城市管理秩序的工作中去。

五、法制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是我校開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學校有一支素質較好的普法宣傳教育教師隊伍,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各位老師都能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進行法制宣傳教 育。政治課老師首先發揮了的龍頭作用,系統講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其次,其他學科老師也結合各學科教學,滲透普法教育。如歷史科滲透了《文物保***》教育;地理科進行的自然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教育等都讓學生獲得了許多有關的知識。

六、法制教育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了法制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一方面,每學期根據學校法制教育計劃經常請公安部門的同志到校給學生作法制教育講座,圍繞學生的切身利益,傳授實用法律知識,教育學生學會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學校還定期組織給學生觀看《交通安全教育圖片展》,每個學期對各班的交通安全專題版報進行評分,同時,學校還要求學生閱讀法制報觀看法制教育圖片,舉行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簽名活動,校園拒絕邪教簽名活動,環境知識競賽活動等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總之“法治進校園”教育活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到活動有計劃,有專門機構負責各項工作的落實,能做到定期總結。我校的每個人都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通過活動,提高了我們自身的道德素質,提高育人的本領,也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沙雅縣第三中學 2013年12月篇五:法制進校園普法匯報材料(1) 扎實推進法制教育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學校德育質量、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自建校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依法治市辦公室的指導下,在市教育局的親切關懷下,我校認真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積極探索法制教育的新途徑,努力做到經常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相結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教育工作,我校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法制觀念有了顯著增強,文明行為習慣基本養成,少數學生的不良行為得到了及時的預防和矯正?,F就我校“法制進校園”活動情況匯報如下,不足之處望領導批評

指正。

一、領導重視,建立普法機構,工作落實到位。

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法制進校園”工作,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始終把普法工作作為一項艱巨任務長抓不懈,確保 “法制進校園”工作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機構,學校成立了以張曉林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處主任和班主任為組員的“法制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政教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開展普法教育具體工作,并且根據人員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保證人員不減,機構常設;二是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規劃和各年

度工作計劃。簽訂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領導小組還經常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法制宣傳教育及依法治校工作,在經費上舍得投入,保證了普法所需經費,確保普法工作正常運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普法氛圍,推動學校建設。

為更好地完成“法制進校園”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校黨支部充分發揮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輔助,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普法氛圍,推動校風、學風建設。一是利用黨支部學習日和教師例會,將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習之中,增強對普法意義的認識。二是利用班團會在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三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報、黑板報、墻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定期向廣大師生宣傳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制作了法制宣傳專欄、印制胡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內容,讓學生樹立以遵法守紀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法律意識,營造了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輿論氛圍。四是以師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升旗、法制講座和培訓班、播放錄相、學生法律知識競賽、觀看優秀法律安全教育影片等。學校每學期還組織全體教職工參加學法用法考試,合格率均達100%。

在法律知識宣傳上不僅著力于學校,還能走向社會、走向社區、走進家庭,在向社會宣傳的同時提高師生自己的法律意識。學校政教處、團委2009-2010第一學期在學生中積極開展“我向父母說平安”活動。要求學生家長在處理家庭事務、鄰里糾紛時依法辦事。 我校與金峰路派出所開展警民共建活動,聘請陳占宏警官為我校校外法制輔導員,并邀請陳占宏、王有彥、楊麗娜等警官先后來我校為師生做了法制教育講座和報告,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并善于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平時來學校指導法制工作,加強了師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全校師生員工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2008年10月,2009年5月,先后邀請市交警大隊北郊支隊警官來校開展交通安全圖片展,并向學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規;2009年6月24日,邀請市公安局緝毒大隊來我校進行禁毒圖片展,開展禁毒教育活動;2009年12月,學校集中開展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以學法知法守法為重點,突出“法律伴我行,保護你我他”主題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集中開展教育學習活動,營造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使我校廣大干部和教師切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三、開展學習,掌握普法知識,提高法制素質

在普法學習中,首先學校班子成員帶頭學法。經常組織校辦子成員集中學習《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使全體班子成員帶頭知法、懂法、守法、維法,強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識,自覺按照法律法規處理行政事務,依法維護學校的權益。

其次加強教職工的法制學習教育。學校每制定普法工作計劃,做出學習安排,組織廣大教職工學習了《憲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行政復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劃》等40多部法律法規,增強了廣大教職工的法制觀念和依法執教的意識。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充分利用教職工例會學習的時間,由法制副校長帶領教職工學習,培訓學習有關教育政策法規;二是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鼓勵教職工撰寫學法心得體會;

再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遵紀守法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讀本》為基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教育學生明法理,懂法規,守法紀,強化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二是充分利用班會課、讀報課等途徑,開展形式多

樣、生動活潑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動員學生利用休息日收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法制節目,了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案例,加深學生對法制的認識。三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尤其是在政治課、歷史課、語文課、社會實踐課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四是學校還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做法制專題講座。五是每學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手抄報比賽、法律圖片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此外,學校都把法律常識教育納入必修課內容,做到大綱、教材、教師、課時“四保證”,學生每月2課時,教師每月2課時;同時還做到法制教育與紀律常規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正面引導與反面典型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弘揚美德相結合,依法治校與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

四、學用結合,推進普法進程,管理有章可循。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3篇

初中部“跳蚤市場,愛心傳遞”校園義賣活動方案

初中部“跳蚤市場,愛心傳遞”校園義賣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吸引學生發現身邊的閑置物品,讓其發揮應有價值,體驗買賣雙方的角色,感受市場情境,在活動中培養與人相處的合作交流能力,通過捐贈物品,奉獻一份愛心,落實關愛他人、幫助伙伴的良好品行。(注:建議學部每年在三月份或五月份舉行一次義賣活動,活動義賣款由初中部德育處管理,建立中學部“愛心基金”賬目,資金用于送愛心到鄉村學?;蛱酵蠢显?、福利院等活動。)

二、活動時間:5月20日下午16:50—18:00

三、活動主題:“跳蚤市場,愛心義賣”

四、活動地點:中學樓籃球場(如下雨安排在中學樓一樓過道)

1

更多精彩范文點擊主頁搜索

五、活動對象:

七、八年級的學生和全體教師

六、活動要求

1、團委負責申請制作“跳蚤市場,愛心義賣”橫幅一條。(注:長約9米、寬約70公分。)

2、

七、八年級英語教師負責設計好大周告家長書:要求

七、八年級學生會成員、英語協會成員和七(3)、八(1)、八(3)班的學生每人至少準備5件義賣物品作為攤主;

七、八年級的其它學生準備好一定數目的零用錢(主要是散錢,建議100元左右),積極參與本次活動;由負責賣方的學生自由捐獻義賣所得;大周告家長書上要有家長是否同意學生捐獻義賣所得的回執。

3、請

七、八年級的班主任在活動前跟學生宣傳“跳蚤市場,愛心義賣”活動的目的并告知相關的要求:

(1)義賣物品要求健康、衛生、安全,請班主任先在班級對義賣品進行驗收后才能進入義賣市場。

(2)學生可以在活動中自由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教師也可以參2

更多精彩范文點擊主頁搜索

與購買。

(3)活動結束后,由負責賣方的學生以自愿形式捐獻義賣所得,各班級把義賣

捐款和學生捐款名單交到團委馮XX老師處; 由馮XX老師負責把所有義賣捐款存入學部的“愛心基金”;由英語組負責在校園網公布各班捐助的金額。

(4)活動過程中需要保持校園衛生。

4、請班主任負責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拍照片,并于活動后把本班學生參與活動的照片3張以班級命名上傳到“初中部共享---德育處---跳蚤市場”。

5、請所有參與活動的教師要關注和及時處理好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問題。

七、活動過程:

1、5月20日下午16:40,由七(3)、八(1)、八(3)班的班主任、團委馮XX老師、麥XX書記、董XX老師、張XX老師、李3

更多精彩范文點擊主頁搜索

XX老師、林XX老師分別組織好本班的學生和各自協會的成員把義賣物品帶到中學樓籃球場設置攤位,做好售貨準備。

2、5月20日下午16:50—18:00為義賣時間,期間由

七、八年級的班主任負責為學生拍攝活動照片;參與活動的師生自由進行購物。

3、5月20日晚上,由七(3)、八(1)、八(3)班主任利用晚修的時間收集本班學生的捐款;馮XX老師負責收集學生會的捐款;董XX和張XX老師負責收集英語協會的捐款。(注:收集捐款時,請班主任讓學生在捐款表上簽名確認捐款金額,捐款表要上交給團委馮XX老師存檔。)

4、5月21日課間操時間,請德育處楊XX主任主持捐獻儀式,由七(3)、八(1)、八(3)的班主任、學生會會長、英語協會會長分別把義賣總款上交給崔海龍校長。

5、英語組負責在校園網公布七(3)、八(1)、八(3)班和學生會、英語協會捐助的金額和相關的新聞報導。

6、擇日派老師和學生代表進行愛心捐獻。

4

更多精彩范文點擊主頁搜索

初中部團委、初中部英語組

2015年4月29日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4篇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中華民族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傳統美德,發揚鐵路職工無私奉獻精神,根據段要求本車間共青團準備于下月開展“愛心互助、幸福家園”活動

一、指導思想

“愛心互助 幸福家園”活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三思三創”工作目標,活動按照“車間引導、團體組織、群眾參與”的原則,以改善職工生活質量為目的,組織開展關愛困難職工志愿幫扶活動,鼓勵有能力、有特長的職工,各盡所長、互幫互助,推動鐵路大家庭的和諧發展,實現職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思想意識。

二、組織領導

本支部將設立“愛心互助 幸福家園”工作室,主要承擔各類資源的整合、引導各班組投身愛心互助工作之中,明確志愿者服務的職責和制度,安排各類教育培訓、文體輔導活動以及其他公益服務活動的開展。

各班組共青團員主要負責:調查了解本班組職工的困難和需求;招募培育發展志愿者;安排志愿者與困難對象結對幫扶;組織各職工參加各類教育培訓、文體輔導活動以及其他公益服務活動。

三、活動內容

“愛心互助 幸福家園”活動以關愛疲困家庭、推動鐵路職工生活為主要內容,充分發揮鐵路職工個工種的優勢作用的自我服務模式,具體內容包括:

1、專長特色培訓:針對班組職工。開展專業特長如電腦、攝影、書法等培訓。

2、生活照料:主要針對長期臥病接受治療,生活不能自理的職工或家屬。定期走訪了解職工家屬需求,幫有困難的家屬打掃衛生、洗衣、買菜做飯、陪同看病、代購、代買、代辦等事宜。

3、家政維修:主要針對有經驗的電工、鉗工等。幫助有困難的職工修理家電、管道疏通、電線線路維修等。

4.互換溫馨 知識共享:開展圖書互換活動,將放在家里的書籍進行互換。 5.困難救助:在異地和當班職工因家中突遇困難時,如家中親屬不幸去世,突發事件如車禍和急性病等,應該及時幫助處理問題。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指導和宣傳。各共青團員要廣泛組織動員,利用班前安全教育時間、公告欄等形式做好輿論宣傳。加強引導,鼓勵,指導他們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同時做好結對幫扶工作臺賬,如實填寫互助活動的開展情況。

(二)調查摸底。對各班組困難職工進行調查摸底。根據群眾的需求、組織開展各類互助服務活動。依照就近服務、方便幫扶的原則牽線搭橋、促使服務雙方進行結對。

綜合維修車間團支部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5篇

摘 要:高等教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培養建設生態化社會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鑒生態文化理念,實現生態文化教育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交融。要改變教育觀念,以生態文化的理念構建大學校園文化;要把創建校園生態文化作為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把校園生態文化列入大學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關鍵詞:生態文化;校園文化;教育

生態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今天,生態文化早已突破單純的環境科學而擴展到了人類學、社會學以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它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全新的生態化社會正在形成,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最新趨向,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培養建設生態化社會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鑒生態文化理念,致力于生態文化教育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交融。以生態文化的理念構建大學校園文化必將引發教育觀念的變革,生態化的觀念與思維將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新潮流。但也應看到,目前許多教師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層面和外部層面,即只是關注人與其環境之間在物質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轉換,因而缺乏人文價值取向和人文關懷,只是停留在一種孤立的膚淺的層面上,尤其是新校區校園文化的建設還存在種種認識上的差異和誤區。

一、大學生態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視覺上的生態性,更重要的是意識、觀念、行為等方面的生態性

大學校園生態文化是新型的校園文化,它改變以往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本位思想,指人在特定環境中具有主動受動的生態互動關系,強調人與環境的發展是協調持續的。在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充滿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高校的主體是青年學生,它造就了文化的繁榮和充滿朝氣。二是和諧性和可持續性。從校園生態的角度來看,大學應建立生態人際關系,即人與人相互關心、和諧合作、協同進步的生態人際環境,造就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氛圍。南開大學老校長母國光曾說過:“辦大學就是辦一種氛圍?!比绻凰髮W歷久積淀的雖不見諸文字卻彌漫于校園時空的輿論氛圍和為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原則是和諧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這一文化共同體中的個體,將受益無窮,這種校園生態氛圍無疑將潛移默化地起到促進大學生成長的作用。然而大學的文化氛圍不是一成不變的,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

一定時期的校園文化,總是以借鑒歷史和現實社會大系統的各種成果為前提,從社會文化變革中吸收新的因素的??梢哉f,為大學提供物質需求和精神養料的和諧的文化氛圍是大學校園的發展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項巨大的事業,對人類命運具有強烈的影響”[1]98。又指出:“如果人們集中力量培養‘完善的人’,而這種人又會自覺地爭取他們個人和集體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對改變社會和使社會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貢獻?!保郏保?4在新世紀,大學將日益走向社會的軸心,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面對歷史的呼喚,大學校園文化應致力于校園生態的探究與建設,注重人——教育——環境的和諧與平衡,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教育,讓生態意識、觀念、行為注入到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靈之中,使其充分認識教育的生態功能。生態文化理念將給大學校園帶來更廣的發展空間,因為大學校園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大學不僅決定了學校當前的運行狀況,也直接關系到學校的長遠發展?,F有的教育生態學表明:學校所具有的規模和組織結構、所提供的物質環境、所推崇的價值觀念、所熔鑄的行為模式等等,構成了受教育者個體的學習情境,它們對受教育者學習行為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受教育者個體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動,又改變著現實的情境,影響自身和其他個體的身心發展。因而,校園文化這一重要的生態因子,是大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對教育的生態學分析,不僅應具有視覺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環境的渾然一體的氛圍關系,這是未來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走向。

目前,高校的校園文化觀是在長期傳統科學教育的基礎上形成的。傳統科學注重基礎性和應用性,表現出理性思維的抽象性和語言邏輯的形態,這些教育觀念和目標注重現實功用性,因而偏于狹窄;在科學研究方法上偏重實證性,在人才培養上是以語言邏輯的理性因素為主體的教育,處處反映了濃厚的功利色彩。馬克思曾尖銳地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保郏玻菪@文化也受這種傳統文化觀的影響,從科學的決定論立場出發去探索萬事萬物的符合嚴格因果規律的聯系,在傳統科學文化觀的背后隱藏著硬梆梆的規則,而缺少開闊與奔放的文化胸襟。因而傳統科學文化觀不適應人類與環境的平衡發展,不能勝任人和環境共同走向現代化的教育目標,文化觀應吸收生態學的思維方式,改造傳統文化觀念中的硬性規則,從生態文化的視角去探索大學校園文化的柔性思維模式。生態文化教育注重未來、注重綜合平衡、注重信息資源,在人類社會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文明階段,生態文化教育尤為重要。校園文化在各方面都應接受生態文化觀的思維模式,用生態學的思維方法指導校園文化發展,以推進現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創建校園生態文化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校園生態文化構建需要學校師生員工積極參與,需要決策者(學校主管部門)、組織者(學校工作者)、參與者(教育承受者)的生態意識,需要形成自覺參與的良好機制,明確責任和目標,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和監督手段,確保行為效果,是一個長期的建構過程。在高校校園中,能直接影響到校園文化構建的行為主要是學校行為和個體行為。首先說學校行為。每個學校都要以生態觀來看待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建設良好和諧的校園生態環境,宣傳引導師生形成良好的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改善學校的生態管理,加強生態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學改革的生態化進程,形成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多樣化、教學手段合理化、思維方式多元化、學科建設最優化的生態教學改革格局,同時還應結合學校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辦學精神和文化傳統創建學校的生態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態育人環境。再說個體行為。在校師生是個體行為的直接責任者,是校園生態文化構建的生力軍。師生員工都應積極參與學校生態環境的建設和養護,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專業優勢制訂相關的生態建設活動實施計劃,結合各種文體競賽、教學活動、學術講座和日常行為,把持續和諧的生態觀念傳播到每一個行為人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要充分發揮各種媒體在生態建設活動中的教育、宣傳、激勵和監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態環境意識,倡導綠色行為,使之成為社會生態行為的表率。

校園生態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是要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因為“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價值,大自然的價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產物”[3]。高校生態文化教育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在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純科學技術的思維方式。人們對資源不足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并不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才發現的,在此以前,一般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學術的問題來處理,按照純科學的思維方式做出一些補救工作。這樣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能擺脫工業文明帶來的危機。建設生態校園不能只在簡單擴大物質利益層面上謀求發展,而應同時在文化層面上開辟新思路。當然,具體操作上離不開物質層面,但必須在人文理性的思維方式引導下,把物質層面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層面的理性思考結合起來,形成生態效益的新的思維方式。

其次,是價值觀的轉變。由于工業發展,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物質財富激增,形成了某種“供過于求”的虛假現象,使人們滋生了物質消耗主義、個人享受主義的價值觀。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使人們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日漸逼近的生態危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人們轉變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為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世合理和諧發展,以人類長遠利益為崇高目標的價值觀。

再次,要體現人文關懷精神。人是生態文化的創造者。生態文化要求人們在充分認識自然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權利的基礎上,增強對自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熱愛自然,善待自然。它集中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因而體現了人文關懷精神。

三、生態文化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我國專家曾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時也論及我國公民的生態道德行為,將之界定為以下三條:(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過健康健全生活的權利,并承擔有保護子孫后代,滿足其生存需要的責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享有其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維持其生存的權利,人類承擔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3)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壞、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生存權利的行為是違背人類責任的行為,要禁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如何使未來的公民規范生態道德行為,教育負有重要的責任,而生態德育更是關鍵所在。正如原蘇聯生態倫理學者佩德里茨金提出的,“道德地對待自然界的規范,一旦變成人的內在需要,它就會在解決生態問題中起到重要作用”[4]。所以,把生態教育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人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道德進化的結果,也是道德教育本質要求。生態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是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習慣。其實質是要求人們以道德理念去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持續利用。

從國外生態教育的發展歷史看,20世紀70年代是生態教育的形成時期,西方國家一些大學建立環境科學系,如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設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世紀80年代,環境教育觀念發生轉變,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單是技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心理學家弗洛姆說:“二十世紀盡管擁有物質的繁榮,政治與經濟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紀比十九世紀病得更嚴重?!保郏担?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召開,在會議形成的重要文件《21世紀議程》中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方針,要增進公眾認識,促進培訓。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一些高校就開始探討高等教育中生態教育問題,他們規定,非環境類專業的每個學生必須接受生態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有責任的環境行為。這些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加強大學生生態教育建設,注重對大學生可持續發展道德觀的引導,是新世紀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吳玉福.談天人合一[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8).

[4]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E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M].1955.

〔責任編輯:閆長生〕

愛心文化校園文化范文第6篇

摘 要: 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兩者是統一的,都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和諧進步。本文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地域文化“陶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 地域文化 校園文化 互動性研究

一、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指的是從古至今在特定區域或特定人群中包括了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文化遺產,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內綿延發展、獨具特色,被世代傳承至今并且在特定區域或特定人群中仍頗具影響力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屬于特定區域的傳統習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體系等文明表現。

地域文化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空間特征,表現為具有獨特的地域時空性,它在某種程度上深受人類活動形態等行為系統的影響,同時環境與文化、文化的傳播對地域文化的最終形成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是在一定區域內被人們繼承與發展的文化的各種表現,包括地域物質文化、地域精神文化和地域行為文化;其次,地域文化具有強烈的繼承性和傳承性的特點,它是人類古老文明在一定范圍內的歷史積累,也是一種歷史沉淀和歷史繼承,更是一種歷史綿延和發展,具有強大的傳播力、感染力、滲透力。伴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新發明、新創造層出不窮,各種新思潮不斷涌現,地域文化與人的生活關系不斷產生碰撞和摩擦,不斷被加入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形成一種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以地域為主要依托的核心的強大文化體系。

高職高校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在這一特定環境中,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由全體師生共同培育和必須遵循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文化體系的總和,還包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特點的文化環境的物質載體,包括校園建筑設計等這種物化的表現方式,更包括高職院校全體師生員工在教科研領域、生活領域等各個方面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同載體。包括校園的各種規章制度、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校風、學風、人際關系等。校園文化直接影響高校師生的生活與學習,起著濃郁人文氛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優良風氣、增強凝聚力、激發創造力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1]。

高職校園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高校師生的生活與學習,大學生是人一生中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關鍵時期,各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正確思潮的引導,高職校園文化優劣與否對于大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建設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兩者是統一的,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

二、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關系

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兩者從根本上說是統一的,都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都統一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富強、民族繁榮離不開文化的重要支撐。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民族文化的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示,是中國在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念的建構和傳播。地域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從不同的兩個維度闡釋了文化的不同種類,弘揚地域文化,并以此次為契機創造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職院校作為地域文化強有力的代言人,在宣傳與傳播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方面,有著至高無上的話語權和釋疑權,是傳承和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和諧進步。一方面,高職院校從建校開始就置身于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從初期建校到后期校園建設發展勢必受到地域文化不同方面的感染和影響,深深地烙上地域文化的某種印記。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教師本土化比例要略高于本科院校的教師,從某種程度而言,本土化高職教師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大多數根深蒂固地受到地域文化的重要影響,而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地域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校師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建設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地域文化有精華和糟粕之處,校園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層次,引領地域文化的前進方向,能幫助地域文化建設有鑒別地、有選擇地區別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地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按照時代精神,依托當地優秀資源,把地域文化精華和校園文化精髓相結合,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輻射作業,把地域文化建設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文化。

三、地域文化“陶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相互融合

宜興作為著名的“宜陶之地”,幾千年來,宜興人一直和陶為伴、以陶為生。宜興境內已經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代的文化遺址,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當時制陶技藝的水平,已進入了較為成熟的階段。明清時代,宜興的制陶業已發展到“家家做坯,村村有窯,遍地是陶”的地步。清代大詞人陳維崧有詩寫道:“百錘家家哀玉響,青窯處處畫溪煙?!睌登甑膫鞒惺挂伺d形成了以紫砂器為主流的制陶產業和由此而產生的陶文化,成為名副其實的“陶都”[2]??梢哉f,宜興的地域文化中,最有特點、最有特色的就是陶文化。陶文化是宜興文化的精髓,是宜興文化的重中之重。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陶都宜興,學院因陶而生、因陶而興,多年來,學院秉承優良傳統,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本”的理念,自然地將陶文化與校園文化契合在一起,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之中,打造以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學院把陶精神凝練為“納陳吐新、精益求精、鍥而不舍、追求卓越”,并將其融入學院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系創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業大學,擁有80多年辦學歷史,學院坐落于風景優美、人文底蘊濃厚的江蘇省縣級市宜興,有著濃厚的辦學底蘊和良好的人文地理環境,現設有陶瓷學院、數字藝術系、環境藝術系、服裝工程系、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系和經濟管理系等7個院系。

具體而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設立“陶文化”學院——陶瓷學院,現有陶瓷藝術設計、雕塑藝術設計、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材料工程技術等專業。依托陶都宜興五千多年悠久歷史、豐富的陶瓷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已培養數千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教授、一級美術師等專家和設計人員。陶瓷學院把舉辦陶藝專業畢業生作品展納入教學計劃,通過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活動,充分展示學生職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融合,營造以陶育人的氛圍,讓全校學生感受陶瓷藝術和陶文化的魅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教育和文化熏陶。

第二,“陶文化”環境氛圍感染。學院內部陶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60米長的仿古龍窯,圖書館門廳的巨型紫砂浮雕,辦公室外教師作品圖示,紫砂材質的辦公室標牌,學院內隨處可見的雕塑作品、陶瓷花瓶、陶瓷造型景點等,這些陶文化元素讓師生們感受到宜興陶都的獨特文化魅力,使師生更能認識到“土與火的藝術”,充分領略到紫砂陶瓷藝術那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感受到陶文化古老而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內涵。

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陶文化是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特色文化。學校開設形式多樣的陶瓷選修課,讓全校學生通過陶瓷知識普及陶瓷文化賞析方面的課程教學提升人文素質。學院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舉辦陶藝創作比賽、邀請國內外陶瓷業界的專家主辦陶瓷知識講座、利用各種平臺進行陶文化交流等,建立校外素質教育基地——陶瓷博物館、展覽館、陶坊等,倡導感受陶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陶瓷歷史、陶瓷種類及陶瓷文化,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品質、心理素質和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陶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蔡桂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福建省高校為例[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3:39-42.

[2]淘壺人,小編.宜興有著什么樣的陶文化歷史?[J].淘壺人紫砂學堂頻道.http://news.taohuren.com/zishawenda/2011-12-17/article-336.html.

基金項目:2015年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教研課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互動性研究》(15KT112)

上一篇:安全生產干部考核范文下一篇:病毒核酸檢測技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