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

2023-09-16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聲樂學術委員會根據既定工作部署前不久分別在北京與大連召開了學術工作與理論建設研討會,會議為落實學術工作規劃與推動理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學術工作會議在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召開,參加會議的為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與秘書長等。會議為全面落實本屆委員會的學術工作,包括組織建設、教學研究、理論建設、藝術實踐、師資培訓等進行了具體研究,并重點落實了本年度組建成立聲樂藝術團,進行表演藝術實踐與相關課題研究,同時為編撰、出版高師本科及碩士生聲樂教材進行了籌備與計劃。其中本科教材定名為《聲樂藝術基礎》、聲樂碩士教材定名為《聲樂藝術學》,這兩部教材是繼教育部組編已出版的《聲樂基礎教程》后全方位的系列教材建設。與會成員將分頭根據初步擬定的內容進行總綱目的撰寫,待研討后總體合成再分工撰著。與此同時對已起動的《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建設叢書》與《全國聲樂碩士生優秀論文選》進行了審議。會議期間得到首師大音樂學院的關注,并與楊青院長等領導進行了學術交流。

繼學術工作會議之后,由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主辦,有學會成員參會的“全國聲樂理論建設研討會”在大連召開。研討會期間,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田青與聲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余篤剛教授分別做了專題發言,就倡導聲樂藝術的多元化與建立聲樂藝術的科學觀發表了各自的見解,為與會者提供了可供思考的理論視野。來自全國高校并肩負聲樂理論建設選題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學術交流。遼寧師范大學郭建民教授的《聲樂文化學》、東北師范大學徐敦廣副教授的《民族聲樂學》、西南師范大學鄭茂平博士的《聲樂語音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溫恒泰教授的《聲樂學概論》、天津音樂學院管謹義教授的《美聲歌唱藝術》與《美聲史話》、湖南師范大學周躍峰教授的《合唱藝術美學》、廣東韶關學院王大燕與張平教授的《藝術歌曲概論》、武漢音樂學院徐惠承副教授的《中國聲樂理論文獻》、集美大學詹士華副教授、廈門大學陳言放副教授的《聲樂語音比較學》,以及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李小君副教授的《聲樂形態學》等分別介紹了各自選題的學科理論構架與研究進展。在學術交流中大家一致認為為提高全國聲樂理論建設水平和努力開拓構筑聲樂新學科具有重大社會學術與現實意義,并為已取得的進展深受鼓舞。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個體發展和完善自己主觀世界的思想道德活動,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或原則。作為相對獨立的思想道德活動,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自己的運動發展規律,也因之具有獨特的研究論域。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學科依據、結構、過程和效益等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論域的基本構成。

關鍵詞:個體;自我建設;思想道德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即個體建設自己的思想道德。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個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是個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層。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質的存在方式。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構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體系,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相關研究——個體道德研究以及自我教育研究基本上是把個體道德的自我修養或自我德育不是作為本體而是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或重要方法來研究的。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不只是從方法層面上研究即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法,而是確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本體地位,對其進行根本性和整體性的研究。下面,筆者試圖從學科依據、結構、過程以及效益等方探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

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學科依據

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往往牽涉諸多學科,需要從多學科、多視角進行審視和探索。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理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這些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理論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立論基礎。

1. 唯物辯證發展觀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哲學依據。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念和發展理論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普遍事實和基本趨勢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唯物辯證發展觀關于發展是事物的進化,發展的動力在于事物的矛盾,發展是事物自己運動的理論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哲學依據:個體思想道德不是天賦的,個體思想道德的發展需要不斷建設,尤其需要通過自我建設來促進發展。

2.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人學依據。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邃的人學觀點,諸如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性等。其中,馬克思的關于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①,人“始終是主體”②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人學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人學依據:個體需要自我建設思想道德,個體能夠自我建設思想道德,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 自律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倫理學依據。自律即道德主體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道德規范;自律的形成離不開道德教育,也離不開道德主體的自我修養;自律反映著人們的道德水平,自律是個體道德水平的尺度。這些理論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倫理學依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具有價值坐標,必須以思想道德引導為先導,并且可以個體對價值坐標的認識和自覺履行程度為尺度評判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水平。

4. 自主學習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學依據。目前,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空前繁榮,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自主學習理論關于自主學習過程③以及自主學習策略④等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教育學依據:要深刻把握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本質,遵循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要掌握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尤其是微觀過程,周密安排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環節;要高度重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策略,善于綜合運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各種策略。

5. 自我發展理論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心理學依據。盧文格認為,道德發展、社會化、性格結構和認知發展等錯綜交織構成自我發展⑤。自我發展理論關于自我發展動因以及自我發展階段等思想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心理學依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有著自身的動因,需要對各種動因進行考察;應該以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程度為主要標準來確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階段。

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

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事物的結構是由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的聯結組合而成的。筆者以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基本要素。研究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結構即是研究此三個基本要素及其聯結。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和自己的思想道德的需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坐標,自己建設自己的思想道德,使自己進入理想的思想道德境界,進而使自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道德活動的個體。按年齡、職業、文化層次和政治面貌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具有特殊的主體性,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特性,其表現為:內在超越性,自覺主動性,自主選擇性,勇于創造性等特性。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結構中處于主體地位。主體地位決定了它的主體作用,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者,具體表現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發動者,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定向者,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調控者。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對象,即個體自己的思想道德。按存在狀態、素質狀態和層次狀態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基本特性是客體性。從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本原性質方面來看,其客體性表現為:客觀性與主觀性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差異性與共同性統一。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客體關系中,客體是受動的一方。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作用只能通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活動去把握,必須通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活動來實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客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提供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信息源,決定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策略,發展和完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是典型的價值活動,必須建立價值坐標以確定活動方向。一般而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應是統治思想。統治思想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集中體現為社會主導意識形態。按本質特征和表現形式等不同標準,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坐標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在階級社會里,統治思想的基本特性表現為:階級性,現實性,滲透性,相對獨立性。統治思想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在上層建筑中處于統治地位,對社會起著團結、統一的“旗幟”⑥作用。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統治思想處于價值坐標地位,起著價值標準作用。價值標準作用主要表現為:價值定向作用,價值動力作用,價值調控作用。

4.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要素的聯結。根據作用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系統的力的不同(外界的與自身的力),筆者認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要素有三種聯結方式:壓力聯結、動力聯結和激發力聯結。壓力聯結,是指通過外在實施并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產生強制性力量作用而聯結起來的方式。壓力聯結包括垂直縱向壓力聯結和橫向競爭壓力聯結。垂直縱向壓力聯結,是指從上到下強制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的聯結方式,或者說強行要求個體自我建設思想道德。橫向競爭壓力聯結,是指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成員,在競爭壓力的作用下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各要素聯結起來的方式。動力聯結,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身內部動力促成的各要素聯結方式。這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的主體性的本質表現和必然產物。激發力聯結,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激勵性環境產生的激發力促成的各要素聯結方式。壓力聯結、動力聯結和激發力聯結這三種要素聯結方式,并不是自成一體、截然分開的。一般情況下,壓力、動力、激發力共同作用,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順利進行。

三、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實際過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總是表現為若干環節和一定形式,總是呈現出具體的矛盾運動以及矛盾運動變化的規律。為此,我們從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環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矛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等方面來探討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環節。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是一個前后連貫、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相互關聯的各個階段,實質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所必須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這里稱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環節。根據各階段工作任務和性質的不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分為五個基本環節:起始環節——實態分析,基礎環節——目標設置,中間環節——策略制定,關鍵環節——調控執行和終結環節——總結評估。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這五個環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并在運行過程中交叉遞進,共同促進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順利進行。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與其它事物發展過程不同,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所謂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形式,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樣式。它不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階段,也不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方法,而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些類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形式復雜多樣,但基本形式有三種:順應式,表現為:順應自我建設規律,順應統治思想的內容,順應自我建設主體的合理需要,順應自我建設主體的思想道德水平等;改善式,表現為:改善自我建設主體能力,改善自我建設策略,改善自我建設情景等;創造式,表現為:思想道德理論創造,思想道德實踐創造等。當然,順應式、改善式和創造式這三種形式只是相對的。順應式里有改善式和創造式,改善式中有順應式和創造式,創造式里有順應式和改善式。自我建設主體在進行自我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建設情況善于轉換建設形式以及綜合各種建設形式。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矛盾??疾熳晕宜枷氲赖陆ㄔO的過程,必須揭示它本身的內在矛盾,揭示自我建設主體怎樣在自己內在矛盾基礎上形成自己、否定自己和發展自己。那么,什么樣的矛盾才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內在矛盾呢?筆者以為,其一,它是自我建設過程內部必然存在的;其二,它存在于自我建設過程最簡單的起點之中,包括在概念的本性之中;其三,它又是能動的,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一個因素;其四,它本身又有相對獨立性,從而能夠形成自己,進而發展自己。從整個自我建設過程的發展來看,符合這些條件的內在矛盾是:自我建設客體與自我建設主體之間的矛盾;自我建設主體與統治思想之間的矛盾;自我建設客體與統治思想之間的矛盾。

4.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規律,就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諸要素、諸成分之間的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是一個體系,主要呈現為這樣三條規律:(1)個體思想道德統治思想化規律。所謂個體思想道德統治思想化,就是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必須以統治思想為價值坐標,用統治思想來建設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或者說個體思想道德必須向統治思想發展、靠近以至一致。(2)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與思想道德引導辯證統一規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與思想道德引導緊密相連,沒有離開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參與的思想道德引導,也沒有獨立于思想道德引導之外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二者共處一體,所可能有的只是在某一個時期活動重心不同而已。(3)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自我生成規律。即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劇作者,也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的劇中人。

四、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效益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是實現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目的,同時展現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正價值。追求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還是評價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和程度的重要依據??梢?,對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的研究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重要內容??傮w看來,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具有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等三種效益。

1.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沒有對世界“是什么”的認識,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善和美的判斷。真理是把握世界的基礎,也是善性和美感的前提。自我思想道德建設效益首先體現為真理效益。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個體學習統治思想,認同統治思想,信奉統治思想,實踐統治思想,以建設、形成個體思想道德。個體思想道德中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等是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能不能對對客觀世界進行正確反映,這里就存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問題。筆者把個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形成的對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的追求即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理論、觀點、思想、看法、意見的獲得即對真理的獲得,稱作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真理效益包括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真理的獲得兩方面效益。

2.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真理與善性是緊密聯系著的,沒有真理就沒有善性,若沒有善性,真理也不能成為對人類有益的力量。真理必須寓于善性之中,愛因斯坦說得好,“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雹咭虼?,自我思想道德建設追求真理效益,也追求善性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是從德性效益來談的。筆者把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形成的道德品質以及道德品質對個體的精神完善的有益結果稱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善性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必然具有善性效益。這是由統治思想中具有豐富的道德、倫理內容所決定的。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善性效益,主要表現在健全義務觀念,形成道德良心,熱愛自身榮譽以及增進內心幸福上。

3.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真理效益,具有善性效益,而且具有美感效益。也只有真理效益、善性效益和美感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才能實現個體思想道德全面發展,進入最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個體學習統治思想、認同統治思想、信奉統治思想、實踐統治思想,是否具有美感,如是否具有真理美、是否具有善性美、是否具有實踐美等,這里就存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問題。筆者把個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中產生的具有肯定性和魅力性統一的有益效果稱為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美感效益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或結果的客觀實在而不是主觀感受,準確地說,它不是自我思想道德建設主體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所經歷的主觀的美的感受。自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美感效益主要表現為具有真理美、善性美以及實踐美。

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既是思想道德理論發展的要求,也是思想道德實踐發展的要求,根本地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我們期待著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深入和突破。

注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30頁。

③④ 龐維國:《自主學習》,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2、95-123頁。

⑤ 簡•盧文格:《自我的發展》,韋子木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⑥ 宋惠昌:《當代意識形態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

⑦ 海倫•杜卡斯、巴納希•霍夫曼編《愛因斯坦談人生》, 高志凱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

(責任編輯劉龍伏)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關于“強制闡釋的主觀預設問題”的通信

[編者按]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代西方文論被大量引進中國,對中國文藝理論和批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充分肯定當代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藝理論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對當代西方文論本身進行辨析,考察其應用于中國文藝實踐的有效性,并最終思考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的問題。近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提出的當代西方文論中強制闡釋的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本刊特發表張江、王寧、朱立元、周憲4位教授關于“強制闡釋的主觀預設問題”的通信,對強制闡釋中的主觀預設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在通信中,張江教授認為主觀預設是強制闡釋的核心因素和方法,它是指批評者的主觀意向在前,預定明確立場,強制裁定文本的意義和價值,其要害有三:一是前置立場,二是前置模式,三是前置結論;關于批評視角的選取和確立,張江教授認為唯一牢靠的辦法就是從作品出發、從文本出發,判斷一種理論是不是適應某一文本,其核心在于文本自身是否具備與這種理論相匹配的質地。對于張江教授的觀點,其他3位教授整體上是贊同的,也對其中某些看法進行了補充、完善和商榷。討論主要集中在對前置立場和前置模式的不同看法上,他們認為前置立場和前置模式在文學研究中實際上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避免前置結論;并從生態批評等角度說明理論前置與理論視角的區別,認為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從生態批評的理論視角出發來解讀文學作品中表現的生態環境主題,其旨歸仍然是文學,其批評實踐為當代文學批評開辟了一個新方向,這種批評不應該歸入主觀預設中。本刊認為以上討論是有益的和富于建設性的,本刊希望今后繼續通過對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中重大問題的討論,為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墨學部分包含豐富的墨家核心術語。墨家核心術語作為墨家思想的精華,其恰當的英譯對墨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起著關鍵作用。文章基于語料庫研究《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學部分墨家核心術語的英譯,以探尋墨家核心術語翻譯策略和方法。結果發現,方克濤更偏向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多樣,以直譯、意譯為主,輔以音譯、漢字注釋、同義詞的方法,翻譯形式多樣,而其中包含深層次的原因。

關鍵詞:《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家核心術語;語料庫

收稿日期:2021-08-18 修回日期:2021-10-03

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墨子》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傳播與影響”(19BYY130)階段性成果

墨家是先秦時期的重要流派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墨家術語是墨家思想的精髓,研究《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墨家核心術語英譯,總結其翻譯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促進墨家思想在海外的傳播。本文以方克濤的《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學部分為語料,以墨家核心術語為研究對象,探究方克濤的翻譯策略、方法及其原因,以期為同類型作品的核心術語翻譯提供借鑒,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在海外的傳播。

1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及其墨學部分

英語世界的“墨子”或“墨家”網絡詞條信息較多,其中最為詳細、最有價值的一處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1]。該百科全書由斯坦福大學語言和信息研究中心主辦,將有關世界哲學的主題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在網站免費向大眾開放,普及哲學知識。網站內容涵蓋哲學流派、思想、人物、事件等,目前共有1600多個詞條。內容全面,檢索方便。詞條編撰者多為哲學領域專家,內容審核嚴格,質量高,定期更新與修改。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墨學部分總計44 919詞,分為《墨家》和《墨經》兩篇,均由加拿大籍漢學家方克濤(Chris Fraser)撰寫[2-3],目前無中文版本。其中《墨家》于2002年發布,2020年最新修訂;《墨經》于2005年發布,2020年最新修訂。方克濤現為香港大學哲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墨學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比利時、美國等國漢學家的認可。

在《墨家》篇,方克濤討論了“墨子與墨家”“墨家十論”“追尋客觀標準(‘法’的概念)”“認識論”“邏輯與論辯”“政治理論(尚賢)”“倫理學”“宗教”“歷史影響和衰落”。在《墨經》篇,方克濤從后期墨家學說的聚焦點出發,闡述了“背景知識”“文本”“倫理學”“語言的哲學(名與實、言與舉)”“認識論(知識)”“異同”“論辯與邏輯”。在文末,作者列出了參考文獻、墨子現有英文譯本、西方相關論著和相關互聯網資源,結構完整,內容真實可靠。方克濤撰寫的詞條并未一味地宣傳墨家思想,而是通過翻譯墨家核心術語以及部分墨家古句,分析和探討了墨學重要觀點。

2 國內外墨家核心術語研究綜述

墨家核心術語研究與《墨子》和《墨經》的翻譯密不可分。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墨家哲學術語的概念出發,集中研究了術語的內涵意義。胡適的英文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選譯了《耕注》《貴義》《法儀》《十論》《墨經》,探討了“三表法”“知識”“故”“法”“宇”“久”等術語的深層含義[4]。馮友蘭的英文講稿《中國哲學簡史》翻譯了《小取》全篇,節譯了《公輸》《公孟》《非儒》《十論》《墨經》等,闡釋了“兼愛”“天志”“明鬼”“知識”“名”“辯”等術語[5]。陳榮捷(Chan W. T.)在《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中翻譯了《兼愛中》《天志上》《非命上》全篇,節譯了《耕柱》《尚賢》《尚同》等,說明了“非攻”“非樂”“節葬”“尚同”“尚賢”等核心術語的含義[6]。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思想史》選譯了《天志》《尚同》《經說》《經》《小取》的部分內容,分析了《墨經》中的“言”“堅白”“法”“類”“名”“故”“同異”“聞”“見”“辯”等術語。葛瑞漢(A. C. Graham)在《后期墨家的邏輯學、倫理及科學》全篇翻譯了《墨經》四篇,為西方研究《墨經》奠定了重要基礎。葛瑞漢對《十論》也有所討論,對于“兼愛”“非攻”“尚同”“三表法”等進行了解釋。戴卡琳(C. Defoort)翻譯了《兼愛》上中下篇,認為“兼愛”是早期墨家的核心思想[7]。陳漢生(Chad H.)全篇翻譯了《小取》,選譯了《經》《經說》,對“三表法”“名”“言”“實”等墨家核心術語進行了拓展[8]。

由此可見,目前墨家核心術語的研究主要是從微觀方面定性地探究術語的深層含義,對墨家術語翻譯的研究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建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學部分的英語單語語料庫,選取一定的墨家核心術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據統計和定量分析,探究方克濤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并討論其原因。

3 語料庫建設及術語提取

構建《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學部分語料庫旨在對墨家核心術語英譯進行數據統計和量化分析,以考察其翻譯策略和方法。首先從該百科全書網站下載墨學部分內容復制粘貼到Word文件中,對語料進行預處理(將“.+空格”替換為“.^p”進行分行,轉換為txt格式等);然后導入WordSmith Tools,使用WordList功能中的Statistics統計語料庫基本信息(見表1);建成語料庫后運用AntConc檢索。

形符指的是語料庫總詞數,類符指的是語料庫中不同單詞的數量,類符和形符之間的比率彰顯詞匯多樣性,數值越大,詞匯越豐富。由表1可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學部分為英文撰寫,總體上少重復,詞匯豐富。

為界定和提取墨家術語,本研究采取以下步驟:(1)術語被定義為專業領域內指稱概念的詞或詞組[9],先通讀英文語料,根據文中的注釋、漢字提示和段落核心主題,初步確定墨家術語共96個;(2)使用AntConc軟件中的檢索功能和單詞列表功能,統計詞頻,提取與第一步篩選后相符合的術語;(3)參考張岱年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中的墨家術語,通過人工篩選,確定了48個墨家核心術語(見表2)。

通過AntConc工具檢索統計48個墨家核心術語的頻次,發現出現頻次前10的是“辯”(193)、“知”(187)、“法”(180)、“利”(155)、“名”(110)、“類”(92)、“兼愛”(70)、故(66)、實(64)、說(48)。這些出現頻次高的術語體現了墨家思想的不同觀點,與馮友蘭提出的后期墨家思想分為認識論、邏輯思想、社會政治思想等相一致[5]:“知”代表認識論,“聞、說、親、名、實、合、為”是對知識進行具體的分類;“辯”代表邏輯思想,《墨經》闡述了“辯”的目的、分類、原則、方法等;“法”“類”“故”是墨子提出的重要邏輯概念;“利”和“兼愛”代表社會政治思想;其余的墨家哲學術語便是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補充,雖然在文中出現頻次不高,但仍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方克濤在翻譯墨家思想時,會根據自身的理解,參考已有研究,對墨家核心術語的闡述也有所側重。

4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墨家核心術語的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效果,許多學者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翻譯策略進行分類。韋努蒂(L. Venuti)將翻譯策略分為歸化和異化[10],而熊兵細分了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11]。由于該百科全書的墨學部分是哲學文本,哲學術語作為一種文化專有項,本文在分類上除采用以上兩位學者的觀點之外,還借鑒了張南峰所總結的艾克希拉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12],總結出墨家核心術語翻譯策略及方法,如表3所示。

根據以上翻譯策略和方法,對提取的48個墨家核心術語英文譯名進行歸類,統計每種翻譯策略和方法對應的墨家核心術語譯名在文中出現的頻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4.1 從宏觀看墨家核心術語的翻譯方法

歸化和異化是兩大翻譯策略,對譯文產生不同的效果?!爱惢钡谋举|屬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譯者在翻譯中盡量向原文作者靠攏,具體表現為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學、文化特質,保留異國風味[11]。墨家思想深邃,有些術語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等詞,方克濤采用了漢字加拼音的方法,保留了中國文化?!皻w化”的本質屬性是“譯文接受者取向”,即譯者在翻譯中盡量向譯文接受者靠攏。具體表現為盡量用目的語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學、文化要素來替換源語的語言、文學、文化要素,恪守、回歸目的語的語言、文學和文化規范[11]。方克濤在對墨家核心術語處理時,也會順應西方人的思維和習慣以意譯的方法解釋術語內涵,有助于西方讀者理解墨家思想。統計方克濤翻譯墨家核心術語所使用的翻譯策略,歸化為864次,異化為677次。

可見,方克濤處理墨家核心術語時,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且更偏向于歸化?!端固垢U軐W百科全書》為哲學文本,作者主要意在普及世界哲學知識,所以對于晦澀難懂之處,方克濤采用了意譯和釋譯的方法,有助于西方讀者接受。從前期墨家到后期墨家,墨家思想也在不斷進步,方克濤對于其邏輯學中具有代表性的術語如“名”“實”,采取了直譯+音譯+漢字注釋的方法,為西方讀者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帶來了便利。異化和歸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讀者也更容易接受。

翻譯策略上,方克濤更偏向于歸化?!端固垢U軐W百科全書》為英文撰寫,主要面向西方世界讀者。中西方思維差異較大,如果一味地保留原文的色彩,會給西方讀者的閱讀帶來難度,降低讀者的閱讀期待;僅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墨家核心術語中所包含的文化色彩則會流失,所以方克濤在采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同時,對一些術語進行音譯+漢字注釋的文內加注。由此可見,方克濤在翻譯墨家思想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也傳達了中國古典哲學的風貌。

4.2 從微觀看墨家核心術語的翻譯方法

整理48個中文墨家核心術語對應的英文名稱后,發現方克濤在處理多個術語時,使用了兩種及以上的英文譯名??梢钥闯?,對于不同語境下的術語,方克濤采用了靈活的翻譯方法,英譯形式多樣。結合具體的術語,筆者發現墨家核心術語翻譯方法呈現以下兩個特點。

4.2.1 術語英譯種類多樣

對墨家核心術語的英文譯名種類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果如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只有一種英文譯名的墨家核心術語有25個,出自早期墨家的有8個(尚賢、非攻、非樂、非命、節用、節葬、明鬼、兼),出自后期墨家的有17個(悖、害、重同、體同、類同、合同、狂舉、慮、辟、侔、援、推、親、聞、止、達名、私名)。其中,早期墨家思想的8個術語還歷經英語名稱的演變,方克濤在2007和2015年的版本給出了兩種翻譯,體現了概念的演變。例如“節用”“節葬”的“節”從2007年版的“Thrift”到2015年版的“Moderation”,“非攻”“非樂”“非命”的“非”從“Rejecting”到“Condemning”。以上演變體現了方克濤有從直譯到意譯的趨勢,對術語內涵的理解也在改變,這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術語的含義。而后期墨家術語概念相對穩定,方克濤選用的翻譯方法也相對單一,術語和英文譯名之間一一對應。

此外,還有一些墨家核心術語內涵豐富,一種英文譯名滿足不了其意義的傳達,對于這種術語,方克濤使用了多種翻譯方法。英文譯名6種及以上的術語共有8個(法、實、辨、名、故、知、類、舉);具有5種英文譯名的術語1個(是非);具有4種英文譯名的術語有3個(利、說、同異);具有3種英文譯名的術語有4個(兼愛、意、同、謂);具有2種英文譯名的術語有7個(天志、辭、親知、是而然、說知、為、類名)。其中,翻譯方法最多的術語為“法”,共有18種譯名,方克濤對“法”所代表的概念,使用同義詞來解釋,例如“model or paradigm (fǎ法)”“fa (standard, model)”,在意譯和音譯的方法上進行變化。

方克濤的翻譯方法根據術語內涵的不同而改變,針對具有一種內涵的術語,其翻譯方法也相對單一,主要是意譯的方法;針對有多種內涵的術語,譯者翻譯方法種類多樣,處理靈活。

4.2.2 術語英譯形式多樣

方克濤對于術語的最終譯名呈現,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英文譯名在長短、單復數、詞性等方面有差異。英文譯名首次出現時譯名較長,比如“天”譯為Heaven (Tian, literally the sky),文內多以Heaven或Heaven (Tian)的形式出現。根據上下文,譯名單復數也會改變,如“法”,一般用單數fǎ (model or standard)、model、standard、exemplar等,在談及“三表法”及相關概念時則用復數fǎ 法 (models)、models、standards。根據句法的需要,同一墨家核心術語的英文譯名既有形容詞,又有名詞,如“同異”,既翻譯成“sameness”(tóng同) and “difference” (yì異),又翻譯成tóng/yì 同異(same/different)。

綜上,方克濤對于術語的英文譯名呈現形式沒有統一標準。當術語首次出現時,術語通常較長,除了直譯和意譯外,還會輔以音譯、漢字注釋、解釋等文內加注。根據語境、句法的需要,術語單復數形式、詞性會相應調整,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

4.3 案例分析

根據圖2,筆者選擇了翻譯方法種類多且在文中出現頻次較高的2個墨家核心術語,“名”(110)和“實”(64)進行分析。

4.3.1 名

“名”是后期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術語?!懊痹谖闹杏?種譯名,對應不同的翻譯方法,以直譯為主。

“音譯+漢字注釋”“音譯+漢字注釋+解釋”的翻譯方法一般不單獨出現,常作為直譯或意譯的輔助,在術語初次出現或者并列比較時使用,幫助英文讀者理解術語“名”的內涵。各譯名在形式上有單復數(names、name)、標點符號(“names”、names)、詞性(naming、name)的差別。

例1.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

方譯:The text continues by introducing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disputation: By names (míng 名), mention stuff (shí 實); by expressions (cí 辭), put across thoughts (yì 意); by explanations (shuō 說), bring out reasons (gù故). Accept and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kinds (lèi 類).

例2.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文多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經說上》)

方譯:They do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names, according to the scope of their denotation (A78): “all-reaching” names, such as ‘thing’ (wù物), “reach to” or denote anything. “Kind” (lèi 類) names, such as ‘horse’, consistently “proceed to” (xíng 行 c.f. denote) all things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some feature. “Personal” or “private” names, such as the proper noun ‘Jack’, “stop-at” one thing only, the individual that bears the name. (A78).

例3.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第47章,貴義)

方譯:So as to my saying the blind don’t know white and black, it’s not by their naming, it’s by their selecting. (Book 47, “Valuing Duty”)

例1給出“名”的定義,即“舉實”,例2說明了“名”的分類,即“達名”“類名”“私名”。從例1、例2中可以看出,當整句是在說明概念時,對于墨家核心術語,方克濤會采用直譯+(音譯+漢字注釋)(如例1)的方法;而當該術語表達字面意思時,則使用直譯的方法(如例2)。例3中,“名”意為“給予名稱”,譯為“naming”,與“selecting”相對應,使用了動詞詞性。

對于不同古句中的“名”,方克濤的翻譯方法各不相同。墨家思想對“名”與“辯”的關系有深刻的討論。例1中,源語闡述了“辯”的基本領域,表達了相關概念內涵,“辯”的前提是“以名舉實”,為了闡述此點,譯者選用了增譯和直譯,在句子的開頭使用增譯表明原句的意義,對具體概念使用直譯,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讓讀者可以清楚地認識“名”與“辯”的關系。

例2中,“名”作為一種概念范疇,分為“達名”“類名”“私名”三類。整句話運用了釋譯的方法,方便英文讀者理解。例3中,原文通過舉例表明“名”和“實”的關系,譯文采用意譯,使用了介詞短語體現原句中所傳達的辯證關系。

由“名”的翻譯以及所在古句的翻譯可以看出,譯者翻譯方法的選擇受到語境和術語概念內涵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選用最合適的方法。

4.3.2 實

在墨家學說中,“名”和“實”密不可分,“名”“實”具有指稱和被指稱的關系[13]?!懊笔钦J識事物的根本,而“實”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決定“名”,即取實予名。

范禮博還認為名實之差主要是對“實”的本身認識不清楚造成的[13]。從表5可以看出,針對“實”這個術語,方克濤使用了多個同義詞,如stuff、things、objects、reality、events、situations,且不斷變換形式,使用了多種翻譯方法,如音譯+漢字注釋+(意譯+解釋)、意譯等,給予“實”內涵多元的解釋。如例1,“實”譯為stuff (shí 實),和原句結構對應,各個術語譯名形式也保持一致。

5 原因探究

對于墨家核心術語,方克濤以歸化策略為主,直譯和意譯相結合,輔以音譯+漢字注釋,翻譯方法多樣,不拘泥于規范,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5.1 文本類型

萊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達事實、信息、知識、觀點等,其語言特點是邏輯效應,文本焦點是內容而不是形式,翻譯時應使用簡潔明了的白話文傳遞與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14]?!端固垢U軐W百科全書》科普世界哲學流派、事件、人物等,介紹不同的哲學思想和主題,屬于信息型文本。該百科全書查找條目方便,對哲學主題的敘述條理清晰,側重內容表達。此外,“信息型文本”功能的核心是“真實性”[15]。方克濤所撰寫的墨學部分作為“百科全書”的一部分,在翻譯墨學哲學術語及其所在古句時,注重信息內涵的傳達,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一方面使用意譯和直譯相結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對于術語進行拼音和漢字的加注,突出信息和客觀性,忠實于源語,旨在將源語的含義準確表達出來。

5.2 翻譯目的和讀者類型

該百科全書編委會在“條目內容的指導原則”中寫道:“《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作為權威的參考著作,適合哲學領域的教授和學生以及對哲學話題權威討論感興趣的人使用?!盵16]由此可見,該百科全書既需要提供權威的哲學資料,同時面向大眾讀者,還需要有科普性、趣味性、互動性,這對條目撰寫者是個巨大的挑戰。墨家思想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方克濤主要運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根據源語的內涵與語境,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了譯者的翻譯行為以目的語讀者為主,考慮其語言接受習慣以及知識背景,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源語內容。

5.3 現有研究成果的影響

在方克濤撰寫墨學部分之前,已有多位學者梳理墨家學說思想,形成了學術專著及論文,如胡適、馮友蘭、陳榮捷、陳漢生等。他們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譯著,而是圍繞核心主題,翻譯、闡釋墨家核心術語和原文。方克濤參考了現有研究成果,例如胡適的《先秦名學史》中在探討墨家邏輯學的“知識”話題時,以解讀術語含義為主,提供原文翻譯作為支撐。方克濤對于墨學詞條的撰寫,同樣以哲學內涵為主,原文翻譯為輔,使用增譯的方法,在句子開頭表達源語的屬性。在術語翻譯上也有所借鑒,如胡適將“名”譯為“name;names (predicables);the predicate”,根據上下文語境使用直譯或意譯,且在文內加注,方譯術語“名”參考了胡適的翻譯,并在術語內涵上延伸了“words”這一含義。由此可見,現有研究成果會對譯者翻譯產生影響,且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會影響墨家核心術語的英譯,在翻譯處理方法上呈現多樣性。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墨學部分,方克濤對于“知”“辯”“名”“實”“故”“法”等墨家核心術語較為關注,出現頻次高且譯名種類多,這些術語也是墨家認識論、邏輯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的代表。對于墨家核心術語的翻譯,方克濤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策略,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且使用了靈活多樣的翻譯方法,以意譯和直譯為主,伴有音譯、漢字注釋和同義詞,根據術語內涵改變翻譯方法,根據語境調整譯文形式??梢钥闯?,方克濤以目的語讀者為主要考量,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期待,同時保留了原文的中國文化和思想風貌,其翻譯主要受到了文本類型、翻譯目的、讀者類型和前人著作的影響。

哲學典籍術語翻譯需要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以讀者為中心,進行歸化翻譯;同時亦要以喜聞樂見的中國文化形式(拼音、漢字注釋、插圖、音視頻)等輔助意譯的傳統翻譯方法以進行部分異化處理,保留中國傳統哲學術語的特色,從而實現術語翻譯的目標,促進墨家思想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傳播。

參考文獻

[1]丁四新, 董紅濤, 閻利春. 英語世界的《墨子》研究綜述[J]. 人文論叢, 2010: 197-234.

[2]FRASER C. “Moh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1-10-21)[2020-09-22].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3]FRASER C. “Mohist Canon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5-09-13)[2020-11-20].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4]HU 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1922: 53-118.

[5]FUNG Y-L.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 I[M]. BODDE D,edit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8: 118-128.

[6]CHAN W T.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11-231.

[7]DEFOORT C. Are the three “jian ai” chapters about universal love? [C]//DEFOORT C, STANDAERT N. 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Leiden/Boston: Brill, 2013: 35-68.

[8]CHAD H.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9]鄭述譜. 術語翻譯及其對策[J]外語學刊, 2012(5): 102-105.

[10]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11]熊兵. 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 2014, 35(3): 82-88.

[12]張南峰. 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 中國翻譯, 2014, 35(1): 18-23.

[13]范禮博. 名家和墨家的名學理論比較[J].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 2018(1): 18-25.

[14]張美芳. 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 中國翻譯, 2009, 30(5): 53-60.

[15]原傳道. 英語“信息型文本”翻譯策略[J]. 中國科技翻譯, 2005(3): 50-57.

[16]Guidelines and Policies for Entry Content[EB/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1-20].https://plato.stanford.edu/guidelines.

作者簡介:

王秀文(1972—),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料庫語言學、計算機輔助翻譯、英語測試,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多項省部級、校級項目,出版專著《網絡英語交互式學習研究》《外語交際測試理論與實踐》,參編多本教材,在《外語界》《山東外語教學》《中國英語教學》《江蘇社會科學》《外語學刊》等發表過多篇科研和教學論文。通信方式:xiaoyuwxw@126.com。

于晴(1998—),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方式:qing-yu@nuaa.edu.cn。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理論自覺 中國文論話語體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 方法論 文明型崛起

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問題、中國經驗、中國實踐正在召喚著有闡釋效力的中國理論,在有效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國際社會也期盼更多的中國方案。在此語境下,一種能夠有效闡釋中國實踐又能夠彰顯人類共同價值訴求的中國理論,成為新時代建構中國特色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目標指向。當前,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既要在充分闡釋中國本土文藝實踐和有效解讀中國文化現實的基礎上,在中國文化研究的問題域中展開,以期能夠回應“時代之問”,更要有外部性的世界眼光和中國文明型崛起的全球視野,關注“世界之問”。同時,契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弘氣象,堅持內部性和外部性聯動,服務于國家需求和國家利益的延伸,發展出高勢能的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通過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提煉出具有時代特征的話語表達方式,以具有審美共通性和文明共識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讓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不斷樹立和閃亮起來。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理念的中國話語支撐點,要以理論自覺增強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能力,強化立足文化主體性和文化間性意識,旨在與國際主流文論話語對話、溝通與互動,使中國文論話語成為有影響力的主流文論話語形態之一。

偉大的時代召喚偉大的理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使中國精神力量極大地彰顯。什么樣的中國文論能擔當時代使命?這是中國文論發展的“時代之問”。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把學術研究同廣大人民的實踐相結合,不要躲在書齋中圍著空洞的概念打轉,要使學術研究充滿時代氣息和人民的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包括文藝理論要接地氣,要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現實,開什么處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理論自覺是其基本品格。鮮明的理論自覺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并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推動自身的豐富性。因而,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語境變化而豐富和發展自身理論的歷史,是不斷揚棄吸收人類優秀思想成果的歷史,是理論自覺的發展史。與之相應,馬克思主義文論也在回應時代挑戰中不斷進步,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文藝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論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奧秘所在。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反觀理論發展史,每一時期的理論都帶有時代特點和印痕,而且會形成有時代精神的理論話語體系和標識性概念與關鍵詞,這是理論成熟的時代表征。不論是在西方文藝理論的古希臘時期,還是近代性質的康德美學與黑格爾美學,更遑論現代時期的諸多理論創造,無不如此。同樣,在中國古代隨著魏晉時期“人的自覺”帶來“文的自覺”,形成了此后不同歷史時期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話語蘊藉的美學術語與文論核心詞,流派紛呈的文藝理論相互輝映,才推動了中國文藝的繁榮。從國際經驗上看,理論創新和創造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表征,其依托的恰是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藝繁榮,由此增強了意識形態自信。文化自信是話語生產和話語創造的源泉,它使創造主體活力迸發,是理論話語體系和學術研究體系建構的基礎。一個缺乏自信的國家不可能有充滿解釋力和文化影響力的理論話語創造,當話語創造能力缺失、理論原創性匱乏時,怎么會有充滿活力的理論話語創造來表達和闡釋國家意志與意識形態訴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①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一個具有廣泛共識和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最堅實的“軟實力”?!叭绻覀冇梦鞣劫Y本主義價值體系來裁剪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后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后果不堪設想!”②因此,中國的理論一定要立足中國經驗、扎根中國實踐,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才能真正建構有中國特色與穩定根基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事實上,任何一種話語創造都要有根?!叭绻覀兊娜嗣癫荒軋猿衷谖覈蟮厣闲纬珊桶l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雹劭梢哉f,缺失了理論自覺,學術研究就談不上有話語權,話語權的安全不是源自話語本身,而是取決于思想包容度、價值普適性、理論創造性、學術原創力,以及背后的“道”。話語權建構能力的缺失,歸根結底是源自意識形態不自信,是對國家發展道路、社會制度和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因而,倡導理論擔當,提升文藝理論話語權,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要有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文藝實踐的情懷,既要立足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更要立足文明互鑒中的當代文化創造,特別是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以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最新成果,有效闡釋中國文藝實踐。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求我們在文論話語體系建構上更要立足自身的文藝實踐,要有效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理論自覺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雹偈聦嵣?,新中國成立70余年,中國的確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道路及其對現代性的探索,所蘊含的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和理論創新遠未得到學界的充分闡釋。對中國問題及其經驗的有效解釋,是值得當代中國學人關注的學術話語生長點,“中國學派”的理論建構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從人民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汲取養分,在人類文明的相互通約中張揚“中國性”,增強“世界的也是中國的”意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理念為“中國學派”鑄魂。不僅自己要在國際舞臺上說,還要以文藝理論講好中國故事帶領“別人說”,使中國的倡議成為世界的倡議,中國話語成為世界主導話語形態之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要有這種世界情懷,要有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標準”及其氣魄。雖然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但在文化貿易尤其是文化服務貿易中仍有較大的逆差,特別是跨文化傳播中的原創思想落差依然在擴大,從而愈加凸顯了文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迫切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②這方面馬克思主義文論要有當仁不讓的理論自覺。在國際文化秩序和話語權競爭中,中國當代文藝不僅要以精品創作生成民族文藝經典,還要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以文藝影響力參與國際秩序重構。我們主張以理論自覺彰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旨在強調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基于“中國問題”和“中國審美經驗”,要有鮮明的中國文化主體性。新時代“強起來”的精神追求就內含了與之相匹配的理論創造與理論自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③不僅要在理論上說清楚中國的歷史、現實國情,更要有明晰的未來指向。就文藝發展而言,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雹茏鹬厥袌龊臀拿骰ヨb,落實于中國文藝理論研究,就是在立足中國文藝實踐和大眾審美經驗的獨特性與多樣性,又能使之與西方文藝理論具有某種可通約性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時代特征的話語關鍵詞和獨特意味的標識性符號,這是中國文藝理論自覺的邏輯起點,更是馬克思主義文論世界情懷的彰顯。

對此,筆者曾撰文指出,“實踐表明,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同樣,在理論建構上,沒有文化自信就談不上理論自覺,也就難以形成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義?!雹萜浯?,要在理論上明白,所謂世界文學,說到底,它就是成熟的民族文學的復數形式。當前,世界文學主要源自多元民族文學話語的交流、交鋒和競爭,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文學展望,是對“世界共同價值”的普遍遵循和藝術表達,因而它不會形成某種單一性民族文學的話語霸權。只有做到理論上的清醒才能找到理論自覺的方向,進而探索一條與西方文論相互鏡鑒又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價值的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建構之路。

新中國70年的砥礪奮斗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拐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時代語境要求我們在文論話語體系建構上葆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要有能力回答中國文論能為世界貢獻什么的“世界之問”。一個時期以來,“強制闡釋論”和“公共闡釋論”拉開了文藝學界理論自覺的反思帷幕,隨著文藝精品不斷涌現以及文化強國建設的深入,文化自信的根基越發堅實,文藝理論的自覺意識和自強意識不斷凸顯。不可否認,改革開放40余年文藝學取得很大成績,但理論自身仍不成系統,理論原創性仍有提升空間,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理論創造尚有不足。對此,深圳大學人文學院的高建平教授在題為《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文論的三次轉向》的學術報告中認為,我們今天的理論仍然存在許多缺點,理論的系統性不夠,有一些新的觀點,但還不成體系。① 無獨有偶,譚好哲也認為對我國40年來文論話語體系建設成就不能估計過高甚至盲目樂觀。② 一方面是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國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是置身火熱實踐中理論創新對此的習焉不察,理論研究沒有對重大“時代之問”做出應有的回應,其結果是理論創造滯后于實踐發展。譚好哲指出:“理論內容游離于中國當代文藝審美的現實實踐之外,精神氣質游離于民族文藝和文論的傳統規律與特色之外,思想追求游離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之外,中國文論主體性的確立,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便將只會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不能成為可以期待的現實存在?!雹?理論一旦脫離現實,就會陷入不及物的主觀臆想的無邊泥淖中。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必須傾聽時代的聲音,緊緊抓住時代,敏感于時代的變化,洞察文藝話語及其批評中新質的生成,在思維的開放中為當代中國文藝實踐服務,增強理論自覺意識。

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自覺,要有能力回應“世界之問”,其前提是能夠有效闡釋新時代文藝的人民性本質。馬克思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雹苁聦嵣?,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始終堅持人民性立場,不僅通過“身入”“情入”注重文藝大眾化,還通過文化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的文藝素養,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中使人民成為文藝的鑒賞者和評判者,使文藝精品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梢哉f,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一直堅持人民性導向,謹遵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高揚“人民性”的旗幟,不僅使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站在了世界道義的制高點上,還廣泛團結了有著同樣理想情懷的世界人民及其藝術家。強調理論自覺的價值立場,不是張揚狹隘的文化部落主義的“夜郎自大”,而是要以世界眼光充分理解和闡釋何謂“中國的”。須知,“中國經驗”既是地方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既要關注“中國經驗”的獨特性,更要關注其所蘊含的一般性價值和世界性意義,注重文化間性和文明的可通約性,高度強調世界共同價值的共識。不可否認,在文藝學界的主流理論、研究范式與評價尺度中,西方文論話語仍然是強勢的,中國當代文論的“神經”往往被西方文論的話語邏輯所牽扯,起伏于西方文論的演變與裂變之中,這愈加凸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緊迫性和戰略性。身份自覺是理論自覺的表征,理論建構需要清理地基,需要明晰何謂“中國的”。當下,中國發展已經走出一條成功道路,中國文藝及其文論建構也必然有著自身的獨特性表達和普遍性價值訴求。在文明互鑒的視域中,“中國性”與“西方性”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間性關系———共在共享。當下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在互為主體的平等對話基礎上,中國文藝學界要努力提出為學界所共同認可和普遍接受的標識性概念和符號,以理論創造贏得學術尊嚴,把身份自覺落實到理論創造性上。其實,在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建構上,理論追求本身就蘊含了一種“身份”意識和某種文化認同,所謂理論范疇與學術命題的文明通約性,都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比如,國內一些學術期刊開設“中國學術語話體系建構”“學人故事”等欄,就在點滴積累中體現了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自覺。再如,藝術人類學在學科發展中十分強調藝術生成的社會語境,對普遍理論持有一種本能戒備和抵抗。這些諸多學術現象,都是當前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自覺表征。當下,“作為現代性訴求,審美現代性經驗并非尋求一種本質主義的大一統的堅固存在,而是進入一種自主的、多樣化、流動性狀態,充分展示多樣性審美存在和話語表達機制,這對中國文藝理論話語權的提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① 惟此,中國文論和美學理論話語體系建構要以全球化舞臺上中國本土的文藝實踐和大眾化審美經驗為研究對象,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身份意識,以文化間性的平等視角來建構中國文論學術話語體系。

中國文論的理論自覺,需要立足中國“審美經驗”,以天下情懷的世界觀發掘優秀傳統文論話語資源;所謂“審美經驗”是指立足中國大眾審美實踐基礎上提煉的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追求,并以其類意義上的審美共通感的生成作為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礎。所謂天下情懷的世界觀的理論資源,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體系”思想,其核心支撐點是王道思想,今天要立足時代民族國家之世界體系的平等關系對之進行創造性轉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王道思想不僅適用于國內政治統治,也推及至國家間的關系,踐行“以德服人”的統治理念,即“王道天下”。在國家間關系上,“王道天下”不以追求本國利益為主要目的,而以仁義道德的實現為最大目標,倡導通過行“王道”來德化天下。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天道信仰與天下情懷的文化民族。雅克在論及中國的主要特征時強調;“她首先是一個文明國家,其次才是一個民族國家。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有兩個根本特點:首先,中國歷史悠久,積淀頗深;其次,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也因此表現出了復雜的多樣性。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很多特征都是文明國家的特征?!雹谝虼?,在天下體系中它作為文明國家,提倡以追求“和平”與“禮治”為主導原則,主張慎用武力征伐,強調整個世界和諧相處。如《中庸》主張:“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浴昂汀睘榈赖摹昂椭C”思想,可以引申轉化為今天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進而通約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理念。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建構文論話語體系要積極闡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并進行積極的文化踐行。作為愿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所表達的是,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快車,走世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叭祟惷\共同體”理論彰顯了中國成長為世界大國的情懷與使命擔當。生成于這種文化視野的中國審美經驗,決不是文化部落主義的自說自話,而是展示出一種文明共識與人價值共享的新文明觀的意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雹蹖τ谥袊陌l展變化,以及中國要到哪里去,“我們要主動發聲,讓人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雹芗纫v清楚中國的歷史和現在,更要明明白白地傳播真實的中國形象。同樣,“介紹中國,既要介紹特色的中國,也要介紹全面的中國;既要介紹古老的中國,也要介紹當代的中國;既要介紹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要介紹中國的人和文化?!雹萑祟愇拿鹘涣魇繁砻?,文藝是最好的溝通橋梁,對于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當代中國來說,只有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人類審美經驗和藝術卓越性追求,在文明意識的交融與相互通約中,形成一系列有時代價值的文藝精品、經典作品,通過全球化舞臺上的跨文化傳播,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才能建構起來。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要基于本土審美經驗和全球藝術視野,在全面提升中國理論原創性能力基礎上,通過開展與西方文論及其美學研究的全球性對話,形成包容共在的對話主義理論研究形態,是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就要貽誤大事!”①不固守藩籬就要不斷創新,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需要打破對西方文化的迷信,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陰影,如此方能實現理論自覺,從而不會脫離文化主體性去任意表征?!雹诰同F實境遇而言,基于“中國經驗”的新時代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建構,不僅要增強反思意識,更要著力于方法論創新。所謂方法論創新就是要跳出既有的思維框架,打破條條框框以全新的視野清理地基,重構話語的學術邏輯。

首先,需要清理“世界歷史線性論”,在世界歷史的復線結構中定位中國歷史,也就是以中國為歷史重構世界歷史哲學的學術邏輯。觀察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要有雙重視角。一是從外部性視角,洞察國際風云及其世界變局對中國文明型崛起的深刻影響;二是從內外聯動的視角,充分認識到中國本身就是世界戰略格局與文明秩序變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主體力量之一。特別是良渚遺址成功申遺而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但對中國歷史有著深刻影響,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自信,還豐富了對世界歷史的復線結構的理解,有利于樹立一種大歷史觀,重新理解近代中國“追趕者”的歷史角色,而展現出一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圖景,事實上,中國文藝理論的現代化正是這幅世界歷史圖景中的一個支撐點。這種大歷史觀表明,所謂世界并非單指西方世界,所謂歷史并非就是西方的歷史,中國始終在世界中,世界歷史從來也沒有缺失過中國,東風西漸始終是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對于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檢討傳統哲學的世界史觀,從流行的世界史敘述來看,中國進入世界史的過程是被動的,是伴隨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被迫裹挾其中的過程,是一個依附西方追隨西方的角色定位,這種看法是以西方歷史觀來裁剪中國現代史的結果,無視世界史是不同文明共同塑造的事實。事實上,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實踐,以其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在改寫世界歷史走向中豐富了現代性的內涵,也同樣有著一種文明史上的創新價值。文明型崛起的中國開啟了世界史的新紀元,不僅賡續了五千年未中斷的華夏文明,還形成了世界歷史的復線結構。因此,在新的人類文明史看來,以中國為歷史重構世界歷史的學術邏輯,就會展現出一幅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歷史圖景,從而為建構“中國理論”開啟了新的世界史視域。自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大發展的歷史性交匯,構筑了中國理論自信的地基。中國道路的成功,其意義不惟是中國的,更是有著世界史的意義。重構世界歷史哲學的學術邏輯,其前提是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清世界、理解中國特色,實質上是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看待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的未來,以前把中國作為和西方對立面的“東方”的看法,是一種早就過時的僵化世界史觀,其背后是“西方中心論”思維方式的陰魂在作祟。以中心-邊緣的殖民主義史觀看世界,則“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始終是另類的“他者”存在。中國的文明型崛起及其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榮觀,這必然有別于建立在殖民他者基礎上的主張“文明沖突論”的西方文化觀。這種新的文化觀同樣帶來了歷史哲學觀念的更新,在推動世界文明秩序的變動中,使得“文明沖突論”的偏頗昭然若揭。當下百年未有之變局,不單是發展中國家力量上升引發的世界戰略格局與秩序的重組,也有著發達國家自身力量的此消彼長和戰略重心的轉移,由此帶來世界歷史哲學的難題,對此需要打破線性思維和慣常思維定勢。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動在召喚“中國理論”的出場,期望賦予世界歷史發展以全新的哲學理念,以觀念創新為指向,以糾偏世界歷史發展觀中的單向思維,重構一種全新的更具闡釋效力的世界歷史哲學邏輯,才有可能使人類文明進入新境界。

其次,要破除“文化沖突論”的思維定勢,立足文化間性而非文化多元主義視角,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強調以中國為方法———摒棄“文明沖突論”代之以“文明互鑒和文明共享”的思想,重構一種關于人類文明的思想邏輯,闡釋中國文明型崛起的人類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為世界普遍認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但使中國發展站在了人類道義的價值制高點,獲得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新貢獻,還開啟了全球化運動的新階段,創立了一種新的文明觀、一種“世界大同”的文化觀。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本身就有著理論話語建構的方法論意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① 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創新了一種關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思想邏輯,回答了人類歷史要往處去的“世界之問”。這是中國發展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新中國70多年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崛起,既是中國對現代性概念內涵的豐富,又是中國積極參與以全球化運動為特征的世界史的進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運動中所發揮的引擎作用,及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在人類世界史上的創造性價值尚未被中外學人所充分闡釋。其意義正如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把中國帶入了一種新的現代化進程,也深刻影響了人類世界史的發展走向。

今日,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方位的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中國,世界的發展也越發離不開中國,而必將改變書寫人類世界史的單線結構??梢哉f,中國對人類世界歷史發展結構的改寫,不僅是一種哲學理念上的創新,也是我們堅定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石,從而對我們構建中國新時代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有著方法論的啟示價值。在新一輪全球化運動中,不同的民族國家,基于自身的現實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既承擔著實現自身國家現代化的使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還承擔實現整個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責任。顯然,以現代性視域中的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作為一種洞察人類文明演進的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作為古老的文明綿延而艱難的成長歷史,不僅從客觀上揭示了人類實現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事實,任何一個國家在追求復數的現代性中都要堅持自主選擇,還展示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堅持文明互鑒、包容共在的多元價值觀,對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性。以中國發展為方法,這種方法論對建構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有著根本性啟示意義。當下,張江教授關于闡釋學與國際主流學者的對話,以及曹順慶教授提出的“變異學”理論在歐美引發的反響,都可以視為新時代中國文論走入世界舞臺的重要標識。

雖然當前世界格局充滿不確定性,各種不穩定性因素在增多,但隨著非西方世界的金磚國家的國力提升,尤其是中國堅定地走上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以及作為現代性策源地的西方國家內部格局的變動,一幅新的世界歷史圖景正在生成,中國崛起的文明意義在全球文化秩序的格局變動中格外凸顯。中國文化基因中的包容性要素,使其在與信息文明的時代條件的結合中,能夠更好地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采取相互欣賞與學習的態度(“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這種包容性的文化觀的彰顯。

正如美國戰略學家亨廷頓在其著述中所憂慮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實現現代化了,但并沒有在價值觀上西方化。而是越來越追求民族文化的復興,并堅定追求現代化發展道路選擇的自主性。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英國的“脫歐”以及中東伊朗、敘利亞等地區熱點問題不斷,使世界格局的變動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在國際風云變幻中,人類文明進入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使得中國在引領人類文明躍升方面的能力顯著提高,與之相應,中國將成為世界戰略格局重組中的主導性力量之一,中華文化將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勢能文化形態。伴隨新一輪全球化運動的深入,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中國,成為世界文明秩序建構的主導力量之一。正是這種新的文化視野中的世界觀的變化,使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國問題導向和互為鏡像是理解中國與世界的有效切入點,中國的問題同樣是世界的問題,世界的問題同樣需要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新的世界哲學史觀為我們打開了一道視閾,理論建構的方法論創新愈加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從執著于所謂的“特色”追求,轉向具有世界共同價值訴求的一般性理論形態,對內能夠以理論自信有效回應“時代之問”,對外能夠以文化自信有效回答“世界之問”,為人類文明的躍升指示著一種方向。因此,立足觀察世界的雙重視角和方法論創新,契合世界戰略格局重組下的國際秩序變化趨勢,重構中國-世界關系,基于中國文藝實踐和大眾化審美經驗,以理論自覺積極構建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既需要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信息文明時代進行創造性轉化,更需要在文明互鑒中勇于借鑒西方優秀文明成果,推動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的創新創造。進而在堅定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中,使當代中國文藝繁榮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表征,為世界文學的復調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理論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形勢下落實從嚴治黨新要求,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就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廉潔文化教育,創新廉潔教育機制、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載體,不斷增強廉潔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廉潔意識,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關鍵詞】新形勢;高校;大學生;廉潔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茖W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KY2015ZD106)、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反腐倡廉建設理論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014ZJ051)的研究成果。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對新形勢下從嚴治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做好高校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地方,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陣地,打造具有鮮明廉潔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既是建立健全預防和反腐敗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貫徹落實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重要政治保障。

一、高校加強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加強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是堅定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保證。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學生,培養和造就思想素質過硬、綜合能力強、專業基礎扎實、理論水平高的青年一代學生。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擰緊理想信念“總開關”,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第二,加強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是營造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廉潔教育是預防腐敗體系的必要環節,必須加以重視。加強高校廉潔文化建設,要把廉潔意識和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校園文化,積極推動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營建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潔文化環境。

第三,加強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是從源頭上遏制腐敗蔓延的重要機制。要以宣傳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緊密聯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體目標,緊密聯系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把遏制腐敗蔓延的關口前移,加強高校黨員干部和大學生的廉潔教育,積極營造健康廉潔的校園政治生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第四,加強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廉潔意識,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和錯誤言論的侵襲,筑牢思想防線和做人底線,在思想上、言論上、行動上自覺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大學生廉潔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廉潔教育的機制有待健全

從目前廉潔文化進高校的形勢來看,由于對廉潔文化進校園的認識不夠深,理念上還存在一定偏差,廉潔教育進校園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夠完善,使得大學生廉潔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合力,動力明顯不足,導致高校推進廉潔文化進校園的責任單位沒能真正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二)大學生廉潔意識有待增強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思想觀念多元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錯位,對社會上的腐敗現象未能形成正確認識,其廉潔意識尚未正確樹立,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信仰不夠堅定,思想觀念發展不平衡,影響了廉潔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廉潔教育的教材有待完善

大學生廉潔教育是由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構成的多層次的知識體系,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目前大學生廉潔教育教學的專門教材比較有限,大多是課外的廉潔讀本,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黨校培訓、報告會等形式來開展,形式比較單一,系統性、理論性的教材有待完善。

(四)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由于廉潔教育屬于非主干課程,不少高校對此重視不夠。廉潔教育主要由思政課教師、政治輔導員、班主任以及部分黨政機關的干部兼任,教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發展不平衡,有的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有的照本宣科,有的脫離實際,不能很好地貼近學生思想和生活,教育教學效果不突出,廉潔文化教育的成效不夠明顯,因此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高校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創新教育機制,健全高校廉潔教育的長效機制

1.建立健全廉潔文化教育組織機構。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廣大師生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推動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的廣泛開展和深入進行。要把大學生廉潔文化建設納入高校黨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工作之中,統一安排,統一部署,統一落實,確保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2.落實廉潔文化教育教學有效機制。制定和實施大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相關制度,堅持把廉潔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學風建設、和諧校園建設相結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以“敬廉崇潔、誠信守紀”為主題,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廉潔教育真正能夠入腦入心,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校園氛圍。

3.加強監督檢查和制度建設。切實把監督檢查融入高校廉潔教育的各個環節,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把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定期加強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建立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健全廉潔文化進校園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匯報制度,保證廉潔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二)創新教育內容,營造崇尚廉潔的校園氛圍

1.開展以廉潔奉公為主題的教育。構建與法律規范相協調、與高等教育發展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相傳承的廉潔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體系。深入挖掘我國古代廉潔奉公的模范榜樣、現實社會廉潔從政的先進典型以及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感人事跡,給學生立榜樣,樹典型,幫助他們培養廉潔意識;將廉政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2.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質。從大學生實際出發,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領袖人物的優秀品格和高尚情操教育影響學生,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圍繞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誠信缺失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誠實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正確看待考試、評獎、求職等問題,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自覺把誠信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

3.幫助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勤儉節約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之一,要在大學生中樹立“勤儉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全民節約大行動,通過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體現自我價值,獲得自我認同,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杜絕浪費、攀比等不良行為,自覺同不良社會風氣作斗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校廉政文化教育向社會和家庭輻射,進一步凈化家庭環境與社會風氣,不斷推進校園廉潔文化建設深入開展。

(三)創新廉潔教育模式,調動教育主體的能動性

1.發揮共青團組織和學生社團的教育引導作用。共青團、學生社團是開展校園廉潔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通過黨建帶團建,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全面加強共青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對團員和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和教育,為黨組織培養后備人才。要把廉潔文化教育作為共青團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實抓好,推進大學生素質培養計劃,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學生社團的引導和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育大學精神。

2.發揮政治輔導員、班主任的日常教育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經常開展艱苦樸素教育、紀律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使廉政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把廉潔文化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廉潔真正成為一種校園文化,引導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自覺地將個人的理想融入為民服務的光榮使命中,為未來從業奠定思想基礎。

3.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把廉潔教育的內容融入教材,融入課堂,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廉潔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起來,積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和道德素養,用廉潔思想和意識武裝學生頭腦,不斷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4.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廉潔教育,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動宣傳廉潔知識,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和調查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結合科研立項,撰寫富有價值的調查報告。組織大學生黨員到地方各基層單位進行掛職鍛煉,把廉潔文化進校園與廉潔文化進家庭、廉潔文化進社區等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使學生黨員切身感受到新時期黨的建設、從嚴治黨的偉大成就,增強自信心和自律意識。

(四)創新教育載體,發揮校園廉政文化的輻射作用

1.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廉潔教育。比如開設“道德講堂”,利用紅色網站、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等,占領高校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學習園地,開辟活動陣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廉潔文化教育,豐富活動載體,提高教育效果。通過以活動為載體,以網絡為平臺,積極營造校園廉潔文化氛圍,通過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廉潔文化理念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以及進入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增強思想意識,做到廉潔修身。

2.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廉潔教育。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現代歷史條件下的新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充分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風貌。紅色文化是當代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起著精神引領作用。要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資源,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廉政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儉以養德、廉以修身的道德情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引導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

3.利用民間藝術形式開展廉潔教育。山歌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內容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山歌在戰爭年代是宣傳革命斗爭重要性的武器,在和平年代依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要立足地域特點,結合地方實際,可以利用山歌的形式開展非富多彩的廉潔文化宣傳活動。比如,邀請“歌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把廉潔誠信內容融入山歌,利用教育的雙向性,達到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進一步彰顯廉政文化進校園的社會效應,將廉潔文化進學校與整個社會的“敬廉崇潔”活動緊密結合,通過講唱結合的形式,古為今用,既讓古老的山歌文化得到傳承,又讓山歌內容充滿時代性。

【參考文獻】

[1]張勇.高校廉潔教育“三進”工作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8):111-113.

[2]戴世勇,張勇.大學生廉潔教育“三進”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3(03):62-68.

[3]趙會娜.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9(03):105-108.

上一篇:化學化工論文范文下一篇:數字貨幣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