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

2023-09-23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1篇

一、現狀與特點

近年來,永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敞開南大門、對接粵港澳、加快湘南開發開放”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興工強市的第一推動力來抓,充分利用永州交通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的有利條件,加強平臺建設,挖掘各地優勢,強力招商引資,全市承接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規模不斷壯大。2009年,全市承接產業轉移項目392個,比2008年增加112個,是全省引進產業轉移項目最多的市州之一,已開工建設或已投產項目345個,比上年同期增加235個。2006年至2009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2.25億美元、2.16億美元、2.91億美元、3.32億美元,總量達到10.6億元,是“十五”五年總和的3.1倍;實際到位內資分別為90億元、100億元、127億元、207億元,總量達到524億元,是“十五”五年總和的4.4倍。2003年以來,永州已連續7年被評為全省利用外資和內聯引資工作先進單位。

(一)永州承接產業轉移的特點和主要成效

永州承接產業轉移呈現出四大明顯特點:

1、引進大企業大項目日益增多。2006年以來,全市共引進500萬美元或4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220個。世界500強企業中國華能集團、全國水泥行業排名前兩位的海螺集團和華新水泥、重慶啤酒集團、世界著名運動鞋品牌彪馬生產商湘威公司、耐克鞋生產商廣碩集團、PSA集團弘電電子、法國珂莎黛國際企業集團、中國第二大民營企業上海復星集團、江蘇著名民營企業天地龍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先后落戶永州。

2、產業鏈式引進日益增多。永州承接的轉移產業主要是三大類: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毛織加工、電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業;二是建材、冶金等重化工業產業,如建材制造、金屬冶煉、五金制造等行業;三是資源開發型產業,如竹木加工、礦產品開發及加工、水電開發、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通過數年的發展,毛織、制鞋、電子、銅加工、錳加工等行業,都呈現出從生產車間到集團總部、由單個環節轉移到整個鏈條轉移的態勢。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毛織業已形成從機織到拉伸、紡線、制衣、漂染整個產業鏈條,制鞋業已實現由制作鞋面、鞋底到制作成品,并在永州直接出口。僅藍山縣毛織企業達到480多家、用工6萬多人,成為繼東莞和浙江桐鄉后的中國第三大外向型毛織基地。零陵區形成了電解金屬錳加工、硅錳合金加工、富錳渣和生鐵加工、四氧化三錳和硫酸錳加工等錳產業鏈條,項目全部建成后,全區錳產業產值將達10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6億元。

3、引進產業層次有所提升。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生態環保要求,近年來,我們加大了新型產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一批光伏產業、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而且發展來勢很好。東安單晶硅項目今年4月已經投產,由西安交大、湖南格潤新能源有限公司、東安縣政府聯辦的光伏科技產業園已奠基開工,擬投資6億元以上,建成一個以光伏發電為龍頭,集硅提純和太陽能利用終端產品技術研發、生產、銷售、觀光與人居于一體的示范性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以上,年稅收5000萬元以上。冷水灘華源光伏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48所及挪威的再生能源利用公司擴大投資合作項目正在洽談中。永州

時代陽光藥業2008年實現與上海復星集團聯營,成功轉制為股份公司,目前正朝中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中成藥制造企業進軍。

4、項目集聚化趨勢顯現。從空間布局看,主要集中在交通沿線和工業園區。沿永連公路和湘桂鐵路的產業轉移項目聚集效應顯現,90%以上的產業轉移項目集中在市、縣工業園區,園區規模迅速擴張。去年全市園區擴園面積近100平方公里,新建標準廠房182萬平方米。從產業類別看,長豐工業園的汽車及零部件配套產業、鳳凰園經濟開發區的果蔬加工產業,藍山的毛紡、制鞋產業,道縣的電子、五金、制鞋產業,寧遠的玩具加工產業等初具規模。

(二)承接產業轉移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承接產業轉移為推動永州產業升級和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正逐步顯現出來。

一是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延伸了長豐汽車制造等優勢企業的產業鏈條,骨干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目前與長豐配套的零部件企業達到12家,2009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億元,實現利稅7億元。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提升了冶煉、水泥、造紙等傳統產業,通過引進大企業新技術,整合現有資源,在全市集中布局了7條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10臺2.5萬千伏安硅錳合金電爐生產線、5條年產3萬噸電解金屬錳生產線、10個3萬噸再生紙項目,這些項目今年內將全部建成,屆時全市水泥年產能將達到900萬噸,硅錳合金和電解金屬錳年產能達到50萬噸,造紙年產能達到60萬噸,一大批規模小、能耗高和工藝落后企業將全部停產關閉,傳統工業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催生了加工貿易產業,“十一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1.03億美元,是“十五”期間五年總和的4.9倍,藍山縣躋身“全省加工貿易十強縣”行列。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運動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的生產商都已落戶永州,永州正在成為世界著名運動鞋生產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產業承接企業占到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產值占到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促進了工業結構升級,增強了工業發展后勁。

二是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2009年,永州實現地方生產總值640.04億元、增長14.0%,承接產業轉移的貢獻率超過35%;全市規模工業完成135.57億元、增長24.5%,承接產業轉移的貢獻率超過60%;全市投資總額完成600.14億元、增長67.5%,承接產業轉移的貢獻率達到26.2%;全市財政收入突破40億元、增長16.6%,承接產業轉移企業貢獻率超過30%,藍山、寧遠、道縣、新田等縣新增財政收入的80%來自沿海產業轉移項目。2009年,永州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總額為5870萬美元,占永州市出口總額的88.9 %。目前“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擁有進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規模加工貿易企業82家。藍山縣2008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059萬美元,同比增長25.6倍,該縣的臺灣承陽針織公司躋身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十強企業之列。

三是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產業轉移企業共為全市提供了30萬個就業崗位,占同期全市社會就業的80%以上,僅去年新增勞動用工10萬個,不僅解決了全市因金融危機返鄉民工的就業問題,還吸納了一批外來務工人員,部分轉移企業已出現招工難的現象。2009年,“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工業園區從業人員4.59萬人,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41.1%,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吸納就業、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藍山縣加工貿易企業勞動用工需7萬人,有近3萬外縣人前來打工。

四是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永州形象的重要名片。大規模的承接產業轉移造就了“永州現象”,給國家商務部、省委省政府和各個市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給予充分肯定。2008年,永州被國家商務部確定為“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成為全省4個重點承接市之一,藍山、寧遠、道縣、新田被省政府列為全省承接加工貿易轉移試點縣,占全省試點縣

總數的1/5。中央電視臺、香港《文匯報》、《商報》、《大公報》、湖南衛視、湖南經視以及國內各大網站等20多家媒體先后報道了永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做法,稱永州“由湖南貧困市變為投資綠洲”,“廣東發達路在此重演”,2009年,永州還被廣東省企業聯合會、廣東省企業家協會評為“中國最適宜粵商投資地區”。

二、機遇與挑戰

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各地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更加激烈,永州承接產業轉移迎來了新一輪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壓力前所未有:一是競爭越來越激烈。承接產業轉移是沿海發達地區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也是欠發達地區后發趕超的現實選擇。對產業轉移各地都在想方設法積極爭取,力爭上游不甘落后。廣東出政策、籌巨資強力推進“雙轉移”,并提出承擔雙轉移沒有完成任務的市,黨政一把手當年考評不稱職;江西、廣西、安徽、東南亞等地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寬、力度大、來勢猛,國家還專門出臺政策文件支持安徽承接產業轉移;我省各市州承接平臺起點高,比如說,郴州有國家級加工貿易區,衡陽有深圳工業園,湘西有廣州工業園。永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二是區位優勢受交通條件制約。這幾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永州交通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要實現與廣東的高速通道對接還尚需時日。永州正想方設法加快通往廣東、廣西的二廣、道賀高速公路建設,但由于廣東、廣西路段建設的進度比較慢,什么時候能真正形成與廣東高速公路的互連互通,還不確定;鐵路方面,洛湛、湘桂兩條鐵路主要對接廣西,通往廣東需由湘桂線往北繞道衡陽,經京廣線到郴州再進入廣東境內,市內靠近郴州的寧遠、藍山、新田三縣仍屬于鐵路運行的盲區。永州“高速”時代還沒有到來,郴州、衡陽等地已經率先進入“高鐵”時代、3+5地區即將進入“輕軌”時代,永州交通條件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毗鄰兩廣的區位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三是產業配套能力先天不足。隨著轉移企業數量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現有工業園區大多存在規劃滯后、功能不全、配套不足的問題,如園區內標準廠房少,相關的綠化、休閑、娛樂、購物等配套設施缺乏;縣域之間產業規劃重疊、雷同,產業優勢難以互補,產業鏈條難以形成;企業之間關聯度小,產業優勢難以互補,行業配套能力差;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沒有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企業,轉移企業普遍反映物流成本過高。四是資源和生產要素比較優勢日益削弱。首先用地成本高。按照我省上繳國土資源廳和給付農戶的征地補償金的標準,每征收1畝土地,水田的成本7.42萬元,旱土6萬元,林地5.5萬元,荒山3.08萬元,當地政府籌集園區建設用地資金難度較大。其次融資難度大。園區建設發展資金主要靠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而加工貿易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少,商業銀行出于資產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慮,銀行放貸的比例一直很低,信貸投入少。再次用工矛盾日漸突出。加工貿易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一些企業招工難的現象比較嚴重,往往只能招到所需員工總數的一半左右。五是政策環境尚有差距。據有的客商反映,投資成本高于預期,同類企業待遇不同,技術人才和熟練工難以留住,行政效率不及沿海等,這說明永州政策環境、政務環境、人文環境還不夠寬松。而經濟欠發達地區面對產業轉移這塊蛋糕,都在紛紛打造政策洼地,競爭日趨激烈。永州周邊的賀州、桂林等地千方百計建“園中園”,力圖吸引產業轉移?;洷鄙絽^的韶關、清遠等市,依托廣東省出臺的“雙轉移”政策,對轉移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內移客觀上構成了吸附式攔截。相比之下,我們的政策環境對轉移企業的吸引力明顯不及。

機遇十分難得:一是產業轉移加快。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復蘇超過預期,國際產業轉移重新開始活躍。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將達到3.1%,其中美國、歐盟、日本分別增長3.5%、0.2%和1.2%,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達到11.9%,沿海地區企業訂單趨多、出口趨旺,滬蘇浙閩和廣西北部灣等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在國家轉方式、調結構戰略的指引下,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大加快,必

將推動新一輪產業轉移高潮的出現。如果說去年在金融危機情況下,對轉方式、調結構還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話,那么現在對“堅決轉、主動轉、趕快轉”已沒有疑議。二是中央政策利好。去年出臺的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制定了進一步扶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把永州作為100-200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規劃,永州發展已進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層面。今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對于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在研究部署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上,都特別強調要積極有序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明確提出推動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而且國家正在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意見》,以支持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加速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梢灶A期,國家支持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政策將會更為密集出臺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省里更加重視。2008年,省里確定把永州建設成為全省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和全省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區打造成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在湘南三市市委書記市長座談會上特別強調,對34條“先行先試”政策,永州不是“比照執行”,而是“全面通行”。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支持永州藍寧道加工貿易走廊建設”,周強省長年初到永州視察時,又提出要充分發揮緊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將永州建成湖南對接東盟的橋頭堡。省委、省政府的戰略定位和省領導的關心重視,是我們繼續抓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強大動力。四是比較優勢明顯。一個是資源優勢,永州勞動力、土地、礦產、水能、農產品、旅游資源豐富,并與沿海地區互補,資源是稀缺性要素,有資源就能吸引老板來開發。再一個是人緣優勢,永州有百萬人在沿海地區打工,其中有10萬能人、2萬老板,這些人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這些年永州大部分產業轉移項目都是通過他們牽線搭橋引進來的。第三個是成本優勢,永州勞動力、水、電、土地等要素綜合成本相對珠三角、長三角優勢要低20%左右。最后是生態優勢,永州地處湘江上游,生態優良、環境容量大,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旅游、推進新型工業化有很大潛力。

三、思考與建議

轉方式、調結構,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當務之急。立足現有基礎,抓住難得機遇,進一步承接產業轉移,不僅是加快永州經濟發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選擇。

(一)圍繞轉型升級引項目。堅持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機結合,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合理設置項目準入門檻,走生態環保之路。一是承接加工貿易項目,打造加工貿易產業品牌。受價值鏈內在規律的驅動,珠三角產業由零星轉移向規模性轉移、由分散轉移向行業性轉移、由單個環節轉移到鏈條性轉移趨勢最強勁的是加工貿易產業,承接這些產業最有利的就是靠近珠三角的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加工貿易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技術密集性產業,加工貿易產業不等于低級產業,關鍵是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和品牌。要理清思想認識,在守住節能減排底線的同時,依托綜合成本優勢,繼續大力引進發展紡織服裝、皮鞋制鞋、玩具制品、電子元件等產業,實現由加工初級產品、半成品向終端產品、系列產品轉變,實現加工貿易企業集團總部的聚集,形成加工貿易產業集群,使加工貿易產業成為永州的名牌產業,使東莞崛起之路從這里在永州重演。二是承接精深加工項目,整合提升資源型產業。永州農、林、礦產品資源型加工企業布局亂、產業散、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弱的問題十分突出。要像整合建材、造紙等行業一樣,開發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和龍頭企業,對資源型產業進行全面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對糧油、果蔬、竹木、礦產品加工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和規模擴張,培育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對還沒有開發的資源,必須堅持高起點,引進大企業、新技術來搞,不能再走小打小鬧之路。三是承接配套產業項目,做大優勢產業

集群。經過多年培育,永州已形成以長豐汽車、零陵卷煙、湘江紙業為龍頭的支柱產業,具備一定的吸引外來投資的產業配套能力。要圍繞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列出產業配套清單,開發引進配套項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相互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放大規模集群效應,促進優勢產業向高水平、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四是承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科技發展動向,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選擇我們有基礎、有優勢的先進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再生能源利用等產業,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盡快形成市場競爭力,將永州打造成為先進技術的承接基地和產業化基地,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五是在突出承接工業項目的同時,大力引進現代物流業、旅游業項目,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旅游業。

(二)擴大承接視野拓空間。一是既要瞄準珠三角、長三角,也要面向閩三角。珠三角、長三角是我國最具實力和活力的經濟區,是目前永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地區,要始終作為承接轉移的重點來抓。與此同時,閩三角地區客商在永州的投資日益增多,永州長豐的零部件企業、鳳凰園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以及藍山、寧遠等地的制鞋業,大部分是臺商、閩商投資。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特別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即將簽署,這必將給永州與臺商的合作帶來新的商機,我們要認真借鑒外地在臺招商的成功經驗,切實深化與閩三角地區經貿合作,開拓承接轉移的新空間。二是既要注重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也要積極搶占東盟產業轉移市場。今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永州處在中國通往東盟的重要節點上,為我們加強區域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新的契機。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東盟國家主要分為三個梯次,新加坡、文萊為第一梯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為第二梯次,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為第三梯次。近年來東盟到永州投資投資總額達到3000萬美元,同時由于近年越南抬高了對外來投資的門檻,部分臺商、港商準備把在越南投資興辦的企業遷移到中國內地,這是我們擴大對東盟招商引資的新趨勢。我們要瞄準東盟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國家,主攻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吸引東盟發達國家優勢企業投資永州。三是既要“南下”、“東進”抓承接,也要“北上”加強與央企、省企對接。央企、省企基本上是行業內龍頭企業,是雄厚資本的擁有者、先進技術的掌握者、科學管理的運用者、優勢產業的主導者。抓與央企、省企對接就是抓戰略投資,就是抓大項目、好項目,就是抓產業轉型升級。國家實施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推進企業重組兼并,調整優化組織結構,我們要抓住央企、省企調整擴張的機遇,把與央企、省企對接合作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中之重來抓。

(三)突出能力建設強基礎。除加快交通對接、優化承接環境、完善園區平臺、改善通關條件外,要特別突出配套能力建設。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和配套能力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條件。當前,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已經不是優惠政策的競爭,而主要是產業配套能力的競爭。一個地方產業配套能力強,其為產業發展帶來的便利和節約的成本,從某種程度上講遠遠超過了優惠政策所提供給投資者的好處。在承接產業轉移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要把產業配套能力建設作為夯實承接產業轉移基礎、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工作來抓。全面摸清永州現有產業的底子,按照產業鏈的要求,采取查漏補缺的方式,大力引進欠缺環節上的產業項目,使每個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要大力發展產業鏈長、中間環節多、迂回生產方式明顯的產業,增強產業的上、下游之間,整體與零部件之間的相互依存、銜接,盡快形成“縱向延伸成鏈,橫向積聚成群”的產業發展模式。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抓住永州交通條件改善的機遇,依托鐵路站點、高速公路連接線、機場等交通節點,規劃布局一批商貿物流中心,逐步將永州打造成湘粵桂邊界地區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交易網絡化、結算電子化、配送社會化;積極發展為產業配套的金融、保險、證券業和咨詢、法律、會計、信息服務等服務業,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著力降低企業

的營運成本。要加快要素市場的對接步伐,加速與發達地區和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則、機制等方面的接軌,不斷完善市場功能,建立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便利化服務。

(四)創新招商方式求實效。面對承接產業轉移難度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局面,必須認真總結借鑒、大膽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模式,近年來永州道縣引進珂沙黛鞋業、江華引進廣東新鴻基公司、藍山引進中山中盛公司、鳳凰園引進深圳博時科技公司、冷水灘引進香港達福鑫、新田引進廣東客商,實施工程代建、企業代招方式合作打造工業園,形成了一種以商招商的趨勢,減輕了政府直接招商成本,應該成為政府招商引資的主要形式。要加大對項目的扶持服務力度,促使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盡快落戶、盡快投產見效、盡快發展壯大,通過優質的服務讓客商滿意,幫助我們宣傳,使落戶永州的企業成為永州承接產業轉移最有吸引力的名片,吸引更多企業入園區。要充分利用各種招商平臺,廣泛聯絡客商,特別是要選擇產業轉移客商比較集中的沿海城市開展駐點招商,采取在當地聘請信息員、建立聯絡辦事機構等辦法,及時收集了解產業轉移的信息,及時掌握產業轉移的動向。要著力發展商會、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招商,充分發揮他們聯系面寬、貼近企業的優勢,加強與產業轉出地區企業中介組織的聯系,形成市場化招商模式。要注重發展鄉情、親情、友情等關系招商,充分發揮永州籍在外務工人員特別是老板的作用,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交流,充分運用他們的人脈資源,為家鄉招商引資牽線搭橋。要研究更加靈活的創業政策,降低門檻,建立扶持創業的金融、信息、技術、市場服務體系,鼓勵在外各類人員回鄉創業,推動產業向永州轉移

(五)強化調控手段增合力。在承接轉移的過程中,盡管市里對各地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個大致的產業規劃,但由于缺乏具體的調控手段,由于各縣區、各園區都想加快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統籌考慮的少,往往各自為戰,區域內的自我惡性競爭、產業雷同的現象比較普遍,影響了地方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佳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是要采取一些具體的調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強行政溝通,市里建立日常協調機制,探索建立聯動招商機制,爭取招商引資的最佳效果。二是制訂激勵約束辦法,與市里產業承接規劃和對各工業園區產業承接重點的定位掛勾,引導各園區錯位發展、有序發展。三是聯合建設承接產業園區,實行基礎設施共建、客商共引、利益共享。五是探索建設飛地工業園模式,采取GDP分計和稅收分成等辦法,促進市域內承接產業轉移有序競爭,實現共同發展。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就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的優勢及劣勢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豐富的產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良好的政策扶持為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產業配套能力較弱、工業園區的承載功能不完善對四川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關鍵詞:四川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產業資源;產業配套

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后發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更好地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必須明確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具備優勢以及面臨的劣勢,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制定措施,推進本地優勢資源與轉移產業的有效嫁接,這不僅是推動四川承接產業轉移上新臺階的需要,而且應對其他省區承接產業轉移競爭的需要。

1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分析

1.1產業資源富足

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為四川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優越的資源稟賦平臺。四川是中國的三大水電基地之一,水能資源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占全國的21.2%。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四川具備了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的基礎。如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基礎的冶金基地;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基礎的化工工業基地;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

1.2勞動力資源豐富

四川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總數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2000年,四川勞動力資源總數為5820萬人,占總人口的69.2%,2006年,勞動力資源總數上升為610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0%,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儲量為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提供了條件。

另外,從勞動力成本看,四川勞動力價格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2006年四川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為17852萬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49元,分別僅占北京、廣東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44.5%和68.2%,比廣西、重慶等西部省市的勞動力成本分別低212元和1363元??梢?四川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擁有一定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

1.3政策取向積極主動

在各地競相掀起承接產業轉移新高潮的形勢下,為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四川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工作的意見》、《2008-2012年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和任務,并在財政、稅收、金融、要素促進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優惠,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亮點,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如財政政策上,對鼓勵類產業轉移項目的各類規費、手續費等,在符合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實行減免。稅收政策上,對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鼓勵類產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70%以上的轉移企業,2010 年前減按 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金融政策上,鼓勵金融機構為轉移企業提供開戶、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業務創新,及時滿足企業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要素支持政策上,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產業轉移項目,優先用地預審,優先安排用電、用氣、用水計劃和指標, 確保項目及時落地、按期投產。

2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2.1產業承接配套能力較弱

隨著經濟的發展,四川現已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冶金、采礦、化工、機械、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產業整體實力仍較弱,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電子信息、軟件、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沒有形成由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相互銜接的產業鏈。配套企業建設滯后,轉移企業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其他地區或國外采購。產業配套能力的低下,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抵消在川企業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成本方面的優勢,不利于承接東部企業向四川轉移。

2.2工業園區的承載功能不完善

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聚集、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調研發現,當前四川工業園區建設尚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其產業承載功能的發揮。由于前期規劃不到位,大部分園區內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缺乏生產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條件,物流、倉儲、運輸、金融、財稅、口岸以及其他商務服務的配套尚不完善。此外,一些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雖然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企業,但由于缺乏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產業之間關聯度不高,產業集群尚未形成,難以吸引發達地區同類及關聯產業入園發展。

2.3政府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是政府職能還未根本轉變,政府管理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時有發生;二是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不夠,體制效率和辦事效率有待進一步改善;三是審批項目較為復雜且環節較多,辦事機制不靈活,企業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對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效率有一定的影響。

3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未來,在推進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主要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立足四川優勢,找準產業承接的方向和重點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立足自身的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找準本地區既有比較優勢又有帶動效應的產業接口,積極吸納那些在東部地區已經失去比較優勢而在四川仍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切忌盲目吸收,要充分考慮四川現有的產業布局以及原有產業結構,注重自身優勢產業的培育,使承接產業與原有產業協調統一。結合四川在天然氣化工業、電子信息、食品飲料以及醫藥方面的優勢的基礎和優勢,大力引入既符合四川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又在西部地區處成熟或成長階段的產業,著眼產業關聯配套和產業鏈條延伸,發展壯大食品加工、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制造、礦產綜合開發利用、建筑材料、醫藥等產業及關聯產業。

3.2完善服務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效率

第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打造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減少政府部門對企業的干預,減少政府對照章納稅、誠實、守法經營企業的檢查;第二,要優化辦事流程,保證轉移產業與原有產業協作所需的各種服務,發改委、經貿、國土資源、工商、環保、商務等承接產業的相關政府部門,應進行有效的統籌協調,提高辦事效率;第三,可考慮設立產業轉移“綠色通道”,完善“一站式服務”,減少項目審批流程,提高項目審批效率。

3.3加強園區建設,打造承接載體

第一,要通過政策扶持和生產要素傾斜配置的方式,鼓勵以專業產業園區的形式作為承接載體;第二,要進一步加大對園區投入,加強園區內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倉儲、運輸、金融、財稅、口岸以及其他商務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服務;第三,加強園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相互關聯的企業集中集約發展,打造專業化的產業園區;第四,可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工業園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合作共建產業轉移的示范園區,予以更多的優惠。

3.4創新區域合作機制,聯手推進產業轉移

加強與轉出地政府的工作互動,探索構建新型區域合作機制,建立產業輸出方和承接方相互溝通協調的工作管道和工作機制。一方面,可考慮出臺《四川省與東部地區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對承接的產業項目提供相關優惠措施,如稅收上給予適當優惠,土地、水、電價格等方面就低從優,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機制,調動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考慮對項目輸出方實施獎勵政策,通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結成互惠互利的戰略性合作伙伴,確?!爱a業轉移合作”能得到長遠發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 盧根鑫.國際產業轉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2003,(4).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課題(項目編號:SC08Z04);綿陽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08K005-3)。

作者簡介:孫繼瓊(1980-),女,綿陽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徐鵬(1955-),男,綿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3篇

(一) 京津冀經濟發展狀況對比分析

近幾年來, 因為京津冀發展策略的推進, 河北省經濟發展狀況逐步變好, 河北省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幅提高。但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增長速度方面與京津兩地仍有較大的差異。天津市2018年地區經濟總量已達18809.64億元, 同比增長3.6%, 人均GDP達12.1萬元;河北省經濟總量領先, 但人均生產總值占有量偏低, 發展速度逐步減緩。就北京、天津、河北近十年的GDP、人均GDP進行比較, 從國內生產總值 (GDP) 來看, 北京、天津在總體數值上是低于河北省的, 天津是低于北京的, 2018年河北省的GDP約是北京的I.2倍、天津的1.9倍, 在經濟總量上位居第一。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 2010年后天津人均GDP高速增長, 緊隨北京占據第二位, 河北省位居第三位, 但河北省的人均占有量明顯低于北京、天津的水平。在京津冀地區一體化過程中, 河北省雖然與北京天津的合作趨于密切, 但是由于河北省自身經濟發展程度不高, 在整體上的比較中則反映出了河北省與京津的實力懸殊之大。

(二) 京津冀產業結構對比分析

從近十年京津冀產業結構的比例變化來看, 北京市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三產業為核心的“三、二、一”布局, 第二產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產業布局日益趨于高度化和合理化;天津市的產業結構處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中, 由于天津市近幾年發展沿海經濟取得成效, 因此第一產業占比越來越低, 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逐漸相當;而河北的產業構成為“二、三、一”布局, 第一產業的比例過高, 第二產業相對穩定, 近幾年都沒有大幅度的改變, 第三產業比重變化較小, 但第三和第二產業的比例差別仍然很大, 可見河北省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依靠工業。

二、保定區域經濟結構概況及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可能性

(一) 保定區域經濟結構概況

根據統計局的相關數據可知:保定地區2017年生產總值為3132.4億元, 位居第六位, 增速為6%。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 大量的工業轉移至河北省, 這一政策使得河北省產業結構極具不合理, 加劇了產業環境污染, 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受到壓制, 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傮w來看, 保定的產業布局是“二三一”的構成。其中, 第二產業是核心地位, 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第一產業高20個百分點。近幾年, “二三一”的產業構成在良化, 各個產業的內部構成進行了調整, 保定地區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變化不大, 第一產業占比在逐年縮減, 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

(二) 保定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 保定充分的發揮自身優勢, 抓住了與京津互幫互助的機會, 創辦平臺旨在接收轉移項目, 力圖最大化的接收首都產業, 成為京津產業轉移的最有效承接地。

在一體化進程中, 探索出了多種有效可操作的承接模式。期間, 保定中關村豐臺園滿城分園, 已正式開啟運營模式;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為首個創新中心, 已有多家企業成功入駐;高碑店農副產品物流園區 (一期) 順利開業, 旨在疏散北京的農批市場商戶, 分擔北京的擁擠流量。截至2016年底, 全市共與京津合作項目已達516項。滿城航天樂凱新材料工業園、中關村 (涿州) 新動力產業園、新發地高碑店農副產品物流園區、等一批重點項目都在積極的擴展中。

保定位于要沖的交通運輸位置, 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系統, 京港澳高速, 保津高速, 保滄高速連通相接, 構成高速外環, 搭建了自身固有的完善的商品流通體系, 擁有全國知名的安國藥材市場、榮城服裝市場、白溝箱包市場、蠡縣皮毛市場。北京在疏散本身積壓商戶時, 這些市場都成了首要之選, 都為保定發展流通產業并逐漸形成與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應的高強度輕工產業群制造了機會。保定自然資源豐富, 擁有2219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 擁有5個煤礦, 20個鐵礦, 7個銅礦, 12個鋅礦等。

2017年4月1日, 新華社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建立河北雄安新區的通告,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新區, 事關國家發展規劃。雄安新區的設立就是中央在新時期作出的新對策, 北京, 天津, 雄安新區成一個掎角之勢, 這對于保定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雄安新區的設立可以助推京津冀協同的發展。北京, 天津大城市周邊的城市與其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合理的, 這不利于三地的共同進步。而設立雄安新區, 可一舉多得:不但可以處理河北自身存在的發展障礙, 掃除阻礙, 而且能夠有效的疏散北京、天津的過度膨脹問題, 做到互幫互助, 共同進步。

三、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一) 產業過度移植的影響

保定在接收京津轉出的產業時, 推動了自身的發展, 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北京、天津將一些技術含量低的產業, 還有一些勞動匯集型的產業轉出到別的地區來疏散京津過度密集產業, 但也有一批產業是由于不符合京津制定政策的規定而被轉出的, 對于這些產業, 保定如果不把好關, 不采取高標準就隨意引進, 很容易引發高污染企業泛濫成災的現象。在引進的初期或許可以暫時的帶來效益, 提高就業量, 但是其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是更大的, 這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發展問題, 反而還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 是得不償失的。

(二) 協調管理的挑戰

擁有健全的區域協調管理機制才能使得保定高效地接收京津產業轉移項目, 但是到目前為止, 京津冀地區尚未形成完備的地區協調規劃機制。

在一體化的進程中, 保定已經與京津共同合作多個項目, 但是卻沒有建立較高水準的合作平臺, 缺乏合作的切入點, 不能確保項目合作的有效進行;另外, 沒有建立協調的公共資源管理機制, 對區域的整體利益缺乏全面的認知, 這樣很容易造成管理不當, 資源分配失調, 使得保定原有的資源和現有資源不相融合, 這對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存在很大挑戰。

四、保定有效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策略建議

(一) 要立足自身產業發展情況, 優化產業布局

分析目前保定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優勢與弊端, 做到“知己”;其次對轉移產業也要認知發展詳情, 了解相關產業的長處與短板, 做到“知彼”, 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 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目標與京津共同發展, 形成互助模式。

然后, 在轉移產業的選擇接收時, 不可大包大攬、兼容并蓄, 這樣不僅會發生京津產業發展同質化的問題, 限制區域間的共同協作發展, 資源也將不能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因此要選擇性的接收, 避免與京津產生競爭模式。

(二) 功能創新合理、服務完善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快速高效的承接京津產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 建立健全金融體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政府應制定積極的扶持政策, 市場企業要配合政府的引導, 從集體金融合作的角度出發, 強化頂層設計, 建立地區間金融交流合作機制, 共同規劃有效的、可行的、具體的金融發展戰略, 從而進一步的深化金融改革。拓寬融資渠道, 從不同的途徑共同吸收資本, 要鼓勵中小企業資本進入金融體系。

(三) 積極改善生態環境, 攜手生態環境治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為減輕霧霾、防治污染, 京津冀應加大協商, 共同研究治理對策, 主動探索新的環境治理、景觀改善等投融資政策, 制定更加全面系統的環境目標, 三地可采用協調統一的政策、法規標準, 搭建高效治理平臺。避免經濟與生態環境步調不一致的情況發生, 此外, 還要積極抓住雄安新區建設帶來的機遇, 攜手改善生態環境, 例如三地可積極協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協同治理大清河流域環境污染, 改善該流域下游生態環境等。

摘要: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是促進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的創新性舉措。產業轉移是“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括產業轉出和產業承接。雄安新區的設立將是繼深圳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后的第三大經濟特區, 這對河北省來說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會。而河北省作為產業承接地要抓緊這個契機, 通過承接轉移的產業來帶動自身的經濟發展, 力求實現產業轉移移出地和承接地的雙贏。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

參考文獻

[1] 張桂芬.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 2008.

[2] 張淑蓮.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區域經濟協作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1 (1) :30-34.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4篇

一、擴大出口的作用

1. 吸引外資

對外貿易往往同外商直接投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快速穩定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擔保。出口規模越大, 外匯收入越多, 外匯儲備就越充裕, 可以增強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從而吸引外資。河南吸引外資水平在全國居于中等水平, 有待提高。

2. 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 國際貿易是“技術外溢”, 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從出口的角度分析, 出口的擴大可以刺激出口企業加強對新產品的研發, 從而推動技術進步。河南省出口商品技術含量較低, 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

3. 帶動就業的增加

據專家測算, 在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化的情況下, 對外貿易每增長1個百分點, 就業將增長1.48個百分點。河南是人口大省, 2011年末河南省人口10489萬, 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 人力資源第一大省, 有利于發揮河南省人力資源豐裕的競爭優勢, 并隨貿易成長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雖然河南出口貿易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但與沿海省份相比,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 甚至與中西部省份相比,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 出口規模小, 對外貿易依存度低

河南省的出口規模與全國水平相比是偏小的。2011年河南省出口總額為192.4億美元, 全國出口總額為18983.8億美元, 僅占到全國水平的1.01%。相比之下, 2011年河南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931.03億元人民幣, 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由此可知河南省仍屬于貿易小省, 且與其作為國民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較不相稱。

2. 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具體對比河南省與全國的出口貿易結構特征可以發現, 機電產品出口額、外資企業出口額、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較低, 顯示出河南省出口產品結構、企業性質結構和出口方式結構較不合理。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面, 河南省目前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程度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 農產品深加工也處在產業鏈的底端;出口方式方面, 河南省一般貿易份額較大, 加工貿易份額較小;出口市場結構方面, 市場集中度偏高, 2011年底, 河南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貿易伙伴是美國、中國香港和英國, 對這三個伙伴的出口額占到了總出口額的30%。

3. 高級外貿人才短缺

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特殊性對人才素質要求很高, 但河南省外貿人才總體素質水平不太高, 高級專門人才、高級貿易外語人才、高級外貿法律人才和高級外銷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不僅如此, 河南省的外貿人才大多分布在大的專業外貿公司和有自營出口經營權的大企業, 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外貿人才奇缺, 這也是河南不少新獲自營進出口權的外貿企業都還沒有開展過外貿業務的重要原因。這種狀況如不加以改善, 將嚴重影響河南外貿的持續發展。同時, 省內具有專業背景、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非常稀少, 知名企業家不多, 職業經理人階層尚未形成。許多企業后續人才供給不足, 出現人才斷層。

4. 區域發展不平衡

對外貿易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對外貿易的規模與結構就不同, 河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產業結構各不相同, 造成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平衡。2011年, 鄭州、洛陽、焦作、許昌等4市出口額均超10億美元, 總額140.3億美元, 占全省出口貿易總額的72.9%, 構成我省出口貿易第一方陣。剩余12個市只占27.1%, 各市對外貿易差距明顯。其中, 出口最少的鶴壁市只有1.2億美元, 為鄭州市的1.2%, 洛陽市的8.1%。

5. 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河南省屬于內陸省份, 與沿海城市相比, 對出口貿易的重視不足。河南省資本、人才等經營要素未能實現市場化配置, 競爭機制、獎勵機制、決策機制、監管機制等都很不健全。外貿體制改革滯后, 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不寬松, 致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河南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自2008年以來, 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 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 本地市場難于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 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已開始梯度轉移, 東部地區已進入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期。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中, 河南省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這個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期, 為河南借助外力, 承接產業轉移無疑是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 河南官方數據顯示, 駐豫一年多后, 全球“代工巨頭”富士康2011年上半年進出口額94.7億美元, 占全省進出口總值近三成??梢? 富士康落戶鄭州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河南出口貿易發展的鮮活實例。

河南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生產大省、新型工業化大省, 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過程中具有比較優勢, 如區位優勢、生產要素優勢、市場需求優勢等, 根據這些優勢, 針對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河南要加快出口貿易發展, 具體建議如下:

1. 完善出口貿易結構, 擴大出口規模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從河南出口情況來看, 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為出口的“三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賣價低, 以及“一多”——貿易摩擦多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河南外貿出口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較大比重, 而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偏低。要改變這種現狀, 必須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量, 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資源, 承接東部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發展適宜的高新技術產業,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以新技術和新產品促進河南出口貿易的發展。

推動加工貿易發展。加工貿易是河南出口貿易增長的又一重要力量。但是河南加工貿易起步晚, 規模小, 地區分布不平衡, 主體不夠多元化, 而且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單一, 檔次低, 產品附加值不高。要改變這種現狀, 就必須推進加工貿易由簡單到復雜, 由低級到高級的轉型升級。改善發展加工貿易的投資環境, 加快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加工貿易龍頭企業, 培育產業集群;依托河南優勢產業, 抓住承接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確定重點轉移來源地和產業, 認真確定引進項目, 建立互利共贏機制, 把優勢特色產業與加工貿易結合起來, 促進河南優勢產業與引進產業互惠共生。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河南勞動力資源豐富, 應該采取措施促進河南的勞務出口, 進一步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發揮交通優勢, 開展國際運輸服務業等;充分發展旅游業, 利用河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 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努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促進河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2. 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水平和力度

從政府層面看, 加強政策指導, 繼續發揮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服務這一優勢, 優化政策、體制環境, 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加強教育發展, 強化人力資本建設;完善產業園區建設, 河南省應加強中原城市群內部的產業集聚與產業園區建設, 積極支持重點承接區域和重點優勢產業基地的建設;有選擇地重點承接, 河南省在產業承接選擇上, 既要立足本地現實優勢, 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導向, 同時考慮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 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進行補充, 優化產業結構升級, 積極發揮優勢產業鏈的輻射帶動作用。因此, 綜合考慮之下, 河南省應將食品、紡織、電子信息、化工、設備制造、裝備制造、汽車、電力等作為重點承接行業, 促進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快出口貿易發展。

從企業層面看, 首先要樹立國際化戰略目標, 本地相關企業要積極參與到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中來, 可以加強并完善產業鏈, 為落地企業提供優質的上下游產品;再次, 充分利用河南省的資源稟賦優勢, 作為農業生產大省的河南, 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商品基地和農畜產品加工基地, 也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而且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 當地企業與落地企業對這些優勢要加以充分利用, 進一步開發, 如提高河南省廉價勞動力的平均素質, 企業要在實踐中培訓人才, 企業也可以與鄰近大學聯合, 進行技術創新, 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提高承接產業層次;最后, 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在產業承接過程中, 河南本地企業要善于學習轉移企業的技術、管理、營銷等經驗知識, 利用河南的后發優勢進行創新, 增加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與出口。

摘要:出口貿易可以增加國民福利, 吸引外資, 推動產業升級, 擴大就業, 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近十年來河南省出口貿易雖然穩步增長, 但規模較小, 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在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機遇期, 河南省要把握有利時機,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加快河南省出口貿易的發展, 而承接產業轉移是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下針對現階段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從承接產業轉移角度提出加快河南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承接產業轉移,出口貿易,對策

參考文獻

[1] 楊建成.河南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 2012 (10) :53-55

[2] 陳萍.產業轉移背景下河南省發展加工貿易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企業活力, 2010 (12) :27-29

[3] 賴永劍.出口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研究[D].暨南大學, 2012 (5) :6-10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5篇

承接產業轉移是當前全省上下推進工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是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動力支撐和產業支撐。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后發地區實現加快發展的最佳途徑。隨著新一輪的產業轉移黃金期的到來,江安如何搶抓更多機遇,承接更多的轉移產業,將成為今后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一、轉變思想觀念,明確承接產業轉移目標

當前,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趨勢明顯,而且產業轉移呈現出層次高、規模大、更集中的特點。資料表明,到2010年,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到1.4萬億元,這為我縣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實現經濟跨越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只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我們就要,只要有投資意向的項目我們就追,只要定了的項目我們就干,早下手、快下手、多下手,才能更多承接轉移產業,贏得更多的發展先機。2008年,我縣要實現招商引資突破20億元,新引進項目6個以上,其中產值億元以上項目2個以上。到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要達到20至30個,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4個以上,陽春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二、突出優勢產業,狠抓產業轉移承接重點

要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實施意見》,立足我縣產業實際和優勢,就是要重點圍繞重化工、食品飲料加工、竹類加工三大產業來展開產業轉移承接工作,著力延伸壯大三大產業鏈條,形成相互發展的產業集群。事實證明,產業關聯度越高,發展成本就越低。目前,我縣三大產業的骨干企業已基本形成,這是我們大力承接關聯產業轉移的最大優勢。在重化工方面,就是要以海豐和銳為主導,重點抓住氯堿、PVC等產業,強化向外輻射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上下產業鏈條對外延伸。要以硫、磷化工等優勢產業為依拓,幫助鴻源化工、金世界化工、雙贏化工等骨干企業引進戰略伙伴,加快實施技改擴能,積極承接以消耗硫、磷化工產品為原料的產業入駐江安,將“產

品”多次消化,反復升值。在食品飲料加工方面,以做大做強做好酒類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按照“擴大基酒,提升品牌”的要求,通過兩三年的努力,全縣要實現3-5萬噸基酒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品牌產品。我縣酒類企業雖然較多,但大部分規模較小,實力較差,發展后勁足。我們要通過與知名酒類企業實行合作、聯營等多種方式促進酒類產業的壯大發展。瀘州老窖酒業與我縣宜泉酒業友好合作實現了白酒技術、產量大提升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竹類加工方面,我們一直有著天然稟賦的優勢資源,要堅持以資源換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大力引進“吃竹”企業,盡可能地讓我縣資源就地消化,提高資源轉化利用率產品附加值。當前,重點是要通過努力,爭取宜賓紙業盡快入駐。

三、強化招商引資,創新產業轉移承接方法

一是要進一步創新招商理念。我們始終堅持“五個一批”的要求,即“儲備一批,洽談一批,簽約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采取以園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和以股份招商等多種形式開展招商工作。對瞄準的項目要堅決緊抓不放,抓大不放小。二是要不斷優化招商政策。在不違背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學習和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資政策。要讓引進的企業在我縣用到最低價格的地、最便宜的電、最有保障的氣、最方便的水,享受到最優惠的稅收、最快捷周到的服務,以最小的綜合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充分彰顯我縣招商引資特殊優勢。要將我縣的各種資源和能源優先配置給入駐企業,進一步加大財政對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要讓企業享受到的優惠成為我縣招商引資工作的最大“賣點”。三是要進一步改善招商引資環境。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提高陽春工業園區入駐企業服務效率的若干規定》,強力推行辦事程序一線制、行政審批 蓋章制、辦事效率限時制、服務收費一費制、涉企檢查申報制、辦事結果問效制等六項制度,不斷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水平。

四、加快園區建設,建強產業轉移承接平臺

“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建好一流的工業園區,才是對外招商引資的最大“吸引點”,也才能解決好引進企業的“安居”問題。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雖然陽春工業園區經過幾年來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但隨著入駐企業的增多和企業自身的壯大發展,對園區要素建設要求越來越高,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的吸納功

能和承載能力。一是要抓好園區路網建設。特別是要搞好陽春工業大道建設,逐步形成園區切塊路網。要以園區為核心,抓好園區對外輻射路網建設工作。盡快完成二大路改造工程,積極配合做好宜瀘高速公路建設,大力改善園區發展外部交通環境。二是要抓好園區電網建設。要在確保桐梓220KV變電站年底前建成投產的同時,加快陽春工業園區110KV專用變電站建設,徹底解決園區用電問題。三是要解決好園區氣網建設。加緊開展園區用氣論證和規劃,加快園氣配氣站建設,為園區企業用氣提供堅實保障。四是搞好園區管網建設。加快實施園區污水處理項目,規范園區給排水、通信、電力等桿管線建設。五是加強園區服務網建設。加快推進郵政、通訊、金融、就業等服務業向園區延伸,完善園區配套服務功能。

五、搞好項目儲備,豐富產業轉移承接內容

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范文第6篇

習總書記在2019年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歷來主張天下大同、協和萬邦,中國將與各國一道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1]。在疫后經濟復蘇期,中國積極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將以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活力1。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

堅持政策方向自信,則需從實踐經驗中尋找理論基礎。出于對深度開放政策的價值與國際產業合作的關注,本文證實全方位開放和產業承接政策對帶動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影響,通過城市經濟統計數據比對,推斷區域對外依存度、城市經濟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率的相關性,為保障區域經濟增長動力、協調城市收入差距、堅持“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道路自信。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成因

經過長達四十年的努力,中國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然而,東部與內陸地區發展差距明顯,東部地區亟需尋找產業承接地以突破發展瓶頸,而內陸地區則有待實現產業技術升級。我國正值從高速經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期,加快建立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尋求產業擴張新動力是跨越轉型關口的首要任務2。

(一)區域發展差距明顯

從長期城市經濟統計數據來看,年實際生產總值(GDP)超過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省和北京3。近年來,圍繞在中心發達城市周圍的省內地級市,其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超過全國內陸城市。例如,廣東省東莞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年實際GDP均超過5000億元;江蘇省內地級市: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年實際GDP介于5000億元~1.4萬億元之間;浙江省寧波市、溫州市年實際GDP介于4000~8000億元之間;北京周邊城市:石家莊市、唐山市年實際GDP介于均超過5000億元。相比之下,大多數內陸省份、老工業基地、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如: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山東、湖南、湖北、安徽、云南、甘肅等,鮮有年實際GDP超5000億元的城市(除省會城市之外);其中,少數民族居住區域,如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城市年實際GDP均在5000億元以下,介于500億元~3000億元之間。內陸城市平均年實際GDP在3000億元左右,僅為東南沿海發達經濟區域的3/5,與東部城市和中心城市收入差距較大。

從描述性統計分析來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同時,經濟集聚現象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地區之間趨于空間集聚,且自1992年以后,相鄰區域發展依賴性更為顯著。此經濟虹吸現象說明,中心城市和經濟發達城市吸引要素流入能力較強,對周邊地區產業配置亦存在較強影響。又因高速發展的交通、通信設施為區域間要素流動提供便利條件,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地強化發達地區在全國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拉大與內陸落后地區、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

(二)經濟發展差距的成因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沿海地區依賴港口貿易優勢,率先獲得改革開放紅利,全要素生產率長期高于內陸地區。東南沿海鄉鎮企業快速的生產率提升,成就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增長;東南沿海城市和部分中心城市依靠大量吸引外資、承接國際生產訂單,迅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實現領先全國的飛速經濟增長[2]。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出口貿易額激增,形成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制造業密集分布于東南沿海港口區域,東部中、高技術行業產業的密集布局,一方面快速帶動東部產業集聚,另一方面拉大與內陸地區收入差距、發展差距[3]。生產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的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吸納大量就業人口迅速流入,形成較高人口密度、產業規模龐大的主要經濟城市。與此同時,中國城市自20世紀60年代起,按行政級別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及扶持,要素流入不均加速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并拉大居民收入差距[4]。建國初期老工業基地、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多地處偏遠內陸,日益被隔離在經濟貿易網絡之外[5,6]。

引領全國各地區、各民族融入世界貿易網絡體系,帶動內陸地區快速發展,以開放促發展,在發展中不斷縮小東、中、西部貧富差距是推動整體社會共同進化、協同發展的有力保障[7]。據此,下文將討論十八大以來新時期全方位開放政策和國際產業融合對本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深入剖析開放經濟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以說明自由、開放型經濟對帶動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彌合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積極作用。

二、產業承接促發展,以發展促“彌合”

(一)產業承接與技術擴散理論

國內外學者就開放政策有效性、國際產業融合帶來正向經濟溢出效應等課題展開充分探討,Edwards[8]在注意到發達國家存在經濟開放傾向后,摒棄開放與發展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仍然堅信開放自由的經濟政策有助于本國經濟發展假說。Sarkar[9]強調貿易國吸收國際技術溢出的重要性,一旦本國形成自有技術研發體系,國際產業合作將長期推動本國經濟發展。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4。全方位對外開放與持續深化對內改革,仍不失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國策之一[10,11]。“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以深度開放、國際產業融合刺激經濟增長;不僅被視為區域發展政策,并且是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之一[12]。中國各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越頻繁,城市之間、國際之間要素流動越快,由此產生的空間溢出越明顯,貿易繁榮、產業分工細化、市場拓展、區域競爭和開放經濟溢出共同引致經濟增長[13]。開放經濟理論要義指出,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允許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產業規?;图刍?,均可提高該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最終令輻射半徑內區域共享經濟發展紅利[14,15]。

(二)開放經濟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引致發展差距的彌合

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協作存在相互依賴性。發達經濟體顯著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對鄰近區域的扶持和帶動作用,即為正向經濟溢出效應[16]。從中國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毗鄰發達城市的地區,例如,廣東、浙江和江蘇省內地級市、毗鄰北京的石家莊市,明顯受到相鄰發達城市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影響,其經濟增長的速度快于其他地理位置更為偏遠的地區。目前,中國各地市場壁壘弱化,國內市場整合加強,加之,高效便捷的通信、物流體系為生產要素和產品跨區域流動提供了便利,區域經濟溢出效應顯著增強[17]。通過承接相鄰發達城市產業轉移、產業分工和提供產業配套,落后地區可以迅速模仿先進生產模式、管理方式,提高生產率和管理效率以實現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18]。當然,由于城市初始經濟水平、自身稟賦、地理區位、文化習俗的不同,吸引要素流入、構建商業網絡、模仿先進技術和產業分工協作的能力亦存在較大差異,因而,不同地區和城市獲得的經濟溢出紅利不同,資源稟賦優越的地區更易于實現長足的發展[19]。

三、開放政策與產業承接帶來經濟溢出紅利

本文通過測量主要城市經濟發展指標,列示實際經濟增長率、對外經貿頻繁程度和開放度,比對產業承接和城市經濟發展的相關性,觀察城市圈產業集聚現象,試證實開放經濟與持續發展、區域經濟溢出之間的客觀規律,即經濟一體化建設對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彌合區域發展的作用。

(一)統計數據與經濟測度

本文搜集109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城市近15年連續經濟觀測值,以區域GDP反應經濟發展水平,比對全方位開放政策對中、西部城市的發展推動作用[6]。觀測對象涵蓋一線城市5、直轄市6、計劃單列市7、省會城市8和區域經濟重點城市9,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各城市的經濟實力和國際貿易能力10。

(二)“一帶一路”建設帶動沿線城市協同發展,縮小城市差距

自20世紀末起,東南沿海城市如,上海、廣州和深圳市率先融入全球產業協作體系,從承接加工訂單、發展中低端技術制造業開始,逐步縮小與發達出口貿易國之間技術、質量差距,區域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穩居城市GDP排名前五位,為我國出口貿易做出巨大貢獻11。然而,受要素、資源和技術瓶頸的限束,從產業擴張型經濟發展向技術質量型發展轉變中,不免誘發實際經濟增長率放緩。近7年來,東部地區主要城市實際GDP增長率跌幅不一,有部分城區出現經濟發展停滯現象(見圖1,虛線框部分)。

反觀內陸主要城市近年經濟發展速度,十八大以來內陸地區對外依存度、經濟發展速率普遍提高,中部地區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均值(見圖2)。自2013年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內陸中小城市對外經貿合作進程,中西部內陸城市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武漢、長沙、成都、重慶、昆明、沈陽、長春、哈爾濱、烏魯木齊等,近7年里,對外經濟活躍度明顯提高,對外依存度介于1-7%之間,產業擴張帶動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見圖2,虛線框部分),國際行業交流、資源優化配置成為內陸地區發展新動力,產業承接、產業融合建設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新高地。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17萬億元,同比增長8.6%;中、西部地區的傳統特色商品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出口總值有所增長,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新技術行業出口總額增幅明顯;其中,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1.3%(海關總署)。2018-2019年,甘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了近百億元,出口增長率明顯加快,同比增長40%以上(甘肅海關)。

可見,內陸通過對東部地區的產業承接、對外深度經貿合作有助于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鏈擴張。鑒于此,實施積極的國際產業融合政策仍不失為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注:不同色實線代表東南沿海各城市近15年經濟增長走勢,綠框內顯示近年部分港口貿易地區經濟增長率為負,經濟發展明顯放緩。

注:不同色實線代表內陸各城市近15年經濟增長走勢,綠框內顯示近年大部分內陸地區經濟增長率為正,經濟發展動能顯著。

我國發達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12。經濟體量較大、年生產總值1~2.3萬億元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集中在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廣東省。改革開放四十年里,區域經濟發展呈現較為顯著的空間正相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穩定高經濟增長集聚區[20,21]。

最近5年,中、西部城市快速承接東部城市產業分工、產業轉移,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對內陸存在拉動作用,內陸城市如,南京、長沙、武漢、常州、徐州、成都、昆明、重慶等與東部沿海城市保持同步經濟增長。并且,區域經濟溢出作用明顯,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與下游上海,首尾呼應,帶動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梢?,受“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和國內產業融合帶動作用,內陸城市如,南京、長沙、武漢、常州、成都、徐州、昆明、烏魯木齊年實際GDP介于7.5%-11%之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其中,云南省GDP增速高于全國均值2.4個百分點;陜西省和湖南省GDP增速分別為8.4%和7.8%均快于去年同期(國家統計局)。據國家發改委統計,自2013年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全國平均水平,年增長率達8.8%,年進出口總額增長率為6.4%;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相鄰中亞地區經貿往來,拉動基礎設施投資,通過產業融合擴大內需,進一步釋放了經濟增長活力13。

四、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分析貿易開放、區域經濟溢出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評估“一帶一路”建設近7年來產生的實際效果,得出以下結論:(1)全方位貿易開放與國際產業融合對中國地級市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2.3個百分點。(2)“一帶一路”開放經濟建設對中國內陸的推動作用大于東南沿海地區。目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已完成了初級工業化,從高速經濟增長期向中低速高質量發展過渡,而中、西部作為沿海產業轉移承接地,存在更大的提升、發展空間,因而,中部和西部的固定資本回報率高于東部。(3)對城市集群的考察結果表明:現階段,深度開放政策對中心城市的經濟推動作用不顯著,相反,對于普通中小城市的作用較為顯著。

(二)對策建議

中國領土廣闊,各地自然稟賦和發展機遇差異巨大,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市貧富差距、扶持地處偏遠的縣級市,令各地區各民族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對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和維持整體社會和諧穩定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研究發現有助于檢驗深度開放政策有效性,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協調區域發展穩步有序。為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從持續深化對內改革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1. 營造具有競爭力的“軟環境”,進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

內陸欠發達地區需杜絕地方保護主義和歧視性政策,以開放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作為,吸引外部企業入駐。地方政府要以精簡審批、完善稅制為深化改革要義,從稅收、投資補貼、精簡報批事項等方面,完善中、西部城市、地區產業振興政策。在國家稅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清理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為中小企業積極搭建地方融資平臺,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控制本地區工業用地成本、人工成本和商用能源價格,立足長遠地引導實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著重解決阻礙企業發展、審批難等突出問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并提升對企業的服務質量,鼓勵參與對外經貿合作、產業銜接和產業分工,積極協助本地企業迅速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通過技術追趕、商業競爭改變內陸地區落后面貌。

2.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重視科技研發、創新創造對本地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培育、構建科研成果轉化體系,令本土企業從模仿、加工向品牌創新、產品功能創造轉變,進而實現“內生型”經濟增長。我國供需結構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配置扭曲,一方面要通過強化創新,培育新產業、新產品和新業態,另一方面推進傳統產業與信息、智能技術融合,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市場供需再平衡[22]。通過搭建產業園區技術共享平臺,減低企業技術研發成本;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核心要義,從知識產權保護入手,針對知識產品新形態,完善數字化知識產權監管機制,鼓勵科研創新;開展多方式技術協作與開發,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網絡分工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以誘導創新、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實現供給側改革;通過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減低對外技術依存度,以突破性生產性服務引領制造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化[23]。

3. 完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鼓勵區域協同發展

省內相鄰城市地方政府要以“協同發展”為主,“經濟競爭”為輔,強化合作意識,正向發揮開放經濟紅利空間溢出,避免惡性競爭[4,19]。完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考慮偏遠地區經濟稟賦劣勢,從多角度、更公平、更高效地考核地區發展質量,將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城市群健康發展問題納入考核體系,實施有效地方官員獎懲激勵,為提高城市群建設質量和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建設提供有力保障14。相鄰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與產業合作有利于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最終實現城市集群促進中心城市發展、中心城市反哺周邊中小城市的良好態勢。

4. 扶持西部地區、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集聚區建立資源型產業網絡

通過多種政策支持,積極幫扶我國少數民族集聚區域承接東、中部地區資源型產業,令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融入到中國經濟體系中來,實現發展紅利共享、經濟果實共享,真正惠及當地民生、生態和社會建設[5]。統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既可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又可支撐全國經濟穩中向好形勢;走活西部這盤棋,將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5。國家發改委計劃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開工建設一批交通、能源基礎設施與生態環保和民生保障重點工程,大力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16。守住保障偏遠困難地區基本生活底線,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利用網絡互聯模式令偏遠地區共享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實現民生不斷改善、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的奮斗目標。

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卷全球,外部局勢復雜之際,應著重注意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因而,建議重點以區域間產業承接、產業優化升級為主應對外部局勢變化,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行穩致遠久久為功。

摘要: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卷全球,反對國際貿易和主張逆全球化的聲音不絕于耳,迷茫之際更應充分認知推進經濟一體化的意義和價值,繼續堅持新時期改革開放,推進區域產業承接進程,行穩致遠久久為功。本文通過檢驗長期城市經濟發展統計數據,探索中國城市開放度、對外貿易依存度和經濟增長空間特征,對比分析得出:(1)更為深度的經貿合作顯著促進中國大部分城市經濟增長,且對中部和西部促進作用更為明顯;(2)“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小城市的經濟促進作用明顯,且內陸地區經濟增長快于東南沿海地區,佐證內陸地區承接中高技術產業、從資源型產業向生產型服務業轉變的潛力巨大。據此推斷: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調動內陸地區產業融合、承接積極性,鼓勵中心城市經濟帶動作用,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內陸地區和偏遠地區經濟增長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鑒于深度開放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主張在新冠疫情之后仍要堅持改革開放方針,以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實現更深層次的改革。

關鍵詞:疫后經濟,產業承接,經濟空間溢出效應,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J].中國產經,2016(08):4-7.

[2] Wang,X.,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M],China:Twenty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ANU Press,2012.

[3] Wang,X.,The Route of Urbanisation in China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Rising China:Glob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NU Press,2011.

[4] 周業安.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增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01):97-103.

[5] 劉幼遲.新時期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11):70-75.

[6] 廖功磊,夏青.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地域演變趨勢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20):116-119.

[7] 趙正永:“一帶一路”為陜西開放提供重要歷史機遇[J].中國產經,2015(10):60-61.

[8] Edwards,S.Opennes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3(03):1358-1393.

[9] Sarkar,P.Trade Openness and Growth:Is There Any Link?[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8(03):763-785.

[10] 毛其淋,盛斌.對外經濟開放、區域市場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J].經濟學(季刊),2012(01):181-210.

[11] 包群.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只是線性關系嗎[J].世界經濟,2008(09):3-18.

[12] 盧鋒,李昕,李雙雙等.為什么是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邏輯[J].國際經濟評論,2015(03):9-34+4.

[13] 趙銀平.“一帶一路”:習近平打開的“筑夢空間”[J].中國產經,2016,(10):4-6

[14] 傅十和,洪俊杰.企業規模、城市規模與集聚經濟—對中國制造業企業普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11):112-125.

[15] Grossman,G.M.,E.Helpman.Trade,Innovation,and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02):86-91.

[16] Vamvakidis,A.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02):251-270.

[17] 盛斌,毛其淋.對外經濟開放、區域市場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J].經濟學(季刊),2012(01):181-210.

[18] Madsen,J.B.Trade Barriers,Openness,and Economic Growth[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9(02):397-418.

[19]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07):36-50.

[20] 熊靈,魏偉,楊勇.貿易開放對中國區域增長的空間效應研究:1987—2009[J].經濟學(季刊),2012(03):1037-1058.

[21] 趙奇偉,熊性美.中國三大市場分割程度的比較分析:時間走勢與區域差異[J].世界經濟,2009(06):41-53.

[22] 楊偉民.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8(02):13-17.

上一篇:財政局雙擁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從嚴治警五查五整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