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

2024-01-20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1 提高認識和轉變觀念

教育絕不能只滿足于給學生一點知識和技能, 它必須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樹立“一切為學生發展”的理念, 開發學生的潛能, 激發學生的興趣, 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 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發展中成才, 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 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轉變觀念是切實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以學科課程為主, 以活動課程為輔。這與我們一貫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相當大的關系, 從而讓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的活動課程。它是一種有計劃的, 以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為主, 以學生主體活動及體驗為主要形式, 以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行為、感悟統一協調發展及健全學生人格, 啟迪學生智慧為主要目的的課程。它強調學生通過實踐, 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 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 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從而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顒诱n程與學科課程一樣, 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

2 聯系實際和因地制宜

在農村小學活動課程的開展中, 如何上好活動課, 使學生在活動課教學中自主愉快地學習, 其潛力和素質得到良好的發展, 培養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的習慣, 發展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已成為當前教育界十分重視的問題。而當前農村小學活動課的現狀有三個方面:一是沒有堅持到底;二是沒有把常規的一些活動開齊開足;三是一些地方在開展, 另一些地方沒有行動, 活動課沒有徹底地普及, 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

3 承認差異和普及提高

我們要承認農村小學活動課程教學與城市小學活動課程教學有著一定的差異。農村小學學生不及城市小學學生的知識面廣, 接受能力和條件都比較落后, 農村經濟趕不上城市經濟, 家長的觀念上有差別, 家長的支持上有差異等。

普及的目的就是要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使學生都能興趣盎然地參加活動, 擴大視野, 獲取知識, 鍛煉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農村小學活動課程教學, 光普及還是不夠的, 還必須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活動課程的教學水平。這樣才能體現農村特色, 發揮農村優勢, 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

4 活動內容和和檢測指標

活動課程重視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以動機為中心組織教學, 容易為兒童接受, 也使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因此, 活動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應包括常規活動課管理的研究和學科性活動課教學研究。常規性活動課一般是指學校開展的兩課兩操一舞、升旗活動和國旗下的講話、班團隊活動、興趣小組、文體活動等。學科性活動是結合學科課程教學的有關知識, 挖掘教材因素, 找出課內外知識的結合點,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設計相應的活動, 并與信息技術教育相結合。另外拓展開來, 還有綜合實踐性活動, 這類又叫主題性活動, 它是以某個主題為中心, 從多層面、多角度、多學科、多種育人功能等方面來完成的主題活動。

對活動課程的開展有以下檢測指標: (1) 常規活動課程開展是否達到100%, 學生參與面是否逐周上升。 (2) 活動課的課時總量:鄉小每周十節, 村小每周不少于八節。 (3) 學生能夠做幾種常規活動, 除了“兩操兩課一舞”、“升旗活動”、“班隊活動”以外, 村小每個學生必須還會6種以上的常規活動, 鄉小每個學生必須還會1 0種以上的常規活動, 從而檢測參與活動的普及面。 (4) 學科活動課教學, 村小每周兩節, 鄉小每周四節。 (5) 社會實踐與勞動技術村小每期開展一至二次活動, 鄉小每期開展二至四次, 全鄉性活動每期至少一次。 (6) 學校特色指標, 建立的特色活動小組1 6個以上, 并且含有體操隊、武術隊、軍樂隊、足球隊、種養殖小組、文體興趣小組、電腦興趣小組等活動小組。 (7) 教師培訓是否分層培訓, 培訓面要達到100%。

5 具體做法和操作步驟

5.1 強化常規活動, 重抓管理, 促普及落實

常規活動是整個活動課程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動。抓常規活動課的管理是整個活動課程開展和普及的前提, 要使常規管理規范, 有新意, 有特色, 就必須有一套健全的管理體系。

5.2 學科活動找準點, 拓寬知識面, 促活動深化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互補充, 兩者在現代教育中都不可缺少。我們在全面開展活動課程教學中體會到, 學科性活動課是拓寬知識面, 啟迪學生思維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要做到這一點, 一是要深挖教材, 找準活動內容與學科知識的結合點, 找課內外活動知識的結合點, 找學生掌握知識, 動手實踐的結合點。二是要放手讓學生實踐, 主動獲取知識, 培養能力。在學科性活動課中, 教師當好助手, 指導學生獨立思考, 大膽動手、動口、動腦, 主動發現問題, 領悟道理, 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 提高能力。

6 自創與借鑒相結合, 構建活動課多層次課型, 促自身提高

在實踐中, 針對綜合性活動課的特點, 借鑒古今中外對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 經過反復比較、篩選, 我們構建出了“YXSP”課型, 即“誘發引思—學法指導—實踐釋疑—評價激勵”的“四環節”活動課教學模式, 指導教學實踐。

誘發引思是前提。用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營造學習的最佳氛圍, 開啟學生智慧, 使學生在活動課開始就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學法指導是關鍵。老師啟發引導, 點撥學法, 學生獨立思考, 領悟方法。這樣導之有法, 學生就學得輕松, 活動效果也就明顯。實踐釋疑是目的?;顒诱n教學的根本任務, 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善于動手、動口、動腦, 加強實踐操作, 解決疑難問題, 形成能力。評價激勵是深化?;顒咏Y束, 師生共同總結。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 教師再作指導性、激勵性的點評, 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體系, 系統掌握科學知識。當然這種教學結構層次只是綜合性活動課教學的一般的基本模式, 不是一個絕對固定的模式。在教學中, 老師應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 活動時間的長短和學生情況, 可以適當地增減和調換, 達到完成活動內容, 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摘要: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是學校課程的兩種基本類型, 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代替,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都不可缺少。本文從農村小學活動課程教學應如何開展來談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一、重視家訪, 消除心理障礙

許多農村教師在進行家訪時因為經驗缺乏或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 無法取得理想的家訪效果, 時間長了便慢慢的厭倦家訪, 不僅對家訪工作的開展失去信心, 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針對這一情況, 教師應先將這種不良心理障礙消除掉, 對自身能力充滿信心, 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時教師要對班級工作中家訪的重要性引起重視, 要知道作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家訪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 而是教師需要認真落實的一項職責。教師做好了家訪工作, 自然就會有來自社會、家庭的力量支持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科學制定家訪計劃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班主任應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家訪計劃。諸如初步確定家訪時間、地點以及精心設計家訪內容均包含在家訪計劃內。班主任在家訪前要大致將家訪的時間確定下來, 并告知家長, 便于家長在家訪當天有時間配合。農村家長因為忙于生計, 所以往往無法自由支配時間。尤其是那些在外務工的家長, 接受家訪就要涉及一系列問題, 包括請假、返鄉和誤工等。因此班主任不能隨意的就定下家訪的時間, 應由家長對各方面情況予以權衡后, 按照自身情況而定。若學生問題并不緊迫, 不用及時聯系家長, 班主任就可選擇農閑時間或家長打工返鄉之時進行家訪。

而家訪地點, 一般都是在學生家中, 但也可視具體情況而定。部分家長害怕自己的家庭情況會遭到老師的嘲笑, 因而對班主任家訪都是能免則免。針對這一情況, 班主任可讓家長選擇其方便的地方, 公園、茶吧甚至田間地頭均可??偠灾? 不能讓家長感到心理不自在, 不能讓他們產生為難與不安情緒。

對家訪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就是要根據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 把一些需要了解的事項事先準備好, 保證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家訪。例如當學生成績突然大幅度下降時, 教師在家訪過程中就要對學生家庭狀況與周邊環境做詳細了解, 找到是何原因導致學生不上進, 進而積極采取解決措施, 將影響學生成績的不良外在因素清除干凈。

三、具體實施家訪工作

(一) 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

家訪并非向家長告狀或找茬。家長與班主任擁有平等的人格與地位, 因而班主任在家訪時一定要尊重家長, 要以一個對話者, 站在朋友的角度同家長進行交流。家長最反感的便是:

“你們的孩子怎么怎么了, 你管不管?”等此類居高臨下的態度。同時, 班主任也要重視對家長的稱呼, 這與家長是否能信任和接受班主任有很大關系。班主任要結合對方的年齡與性別, 比如張哥、李姐等。若對方為生意人, 則可采用“某經理、某老板”等尊稱, 如此可使雙方的距離感縮短, 進而順利進行家訪。另外教師在與家長交談時, 可讓學生在場, 以讓他們知曉, 教師并不是上門“告狀”, 而是與家長一起幫助他們進步。

(二) 切勿直奔主題

班主任在家訪時, 不要一坐下就直奔主題, 而要以家長工作狀況、工作環境、農業收成等家長感興趣的話題為出發點, 在交談過程中逐漸將話題轉到孩子身上, 要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展開談論[2]。若班主任是第一次與家長見面, 更應做到循序漸進。大多數農村家長對教師都是非常敬畏的, 他們一般不會輕易的與教師交流, 因此教師在談孩子的問題之前, 最好先談一些和家長相關的話題。

四、完善后續措施

(一) 和家長保持聯系, 關注學生動態

家訪工作需要長時間的堅持, 不要指望一次家訪就將問題徹底解決好。班主任在必要時可采取“?;丶铱纯?rdquo;的方式, 以對家訪成果予以鞏固。

當然, 出于時間與精力的考慮, 班主任可盡量多采用填寫“家校聯系卡”與打電話的方式。針對學生的進步與變化, 班主任可借助電話以隨意的方式告知家長, 并聽取家長意見。而在期中考試結束或學期結束時, 班主任有重要事項告知家長, 而家長也有意見反饋給學校, 就可采取“家校聯系卡”的方式, 若這些通過打電話的方式進行, 既顯得過于輕率, 且在電話中也無法清楚的說明數據與確切情況。

(二) 跟蹤受訪學生, 實施動態管理

班主任動態管理家訪過的學生, 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是隨著“問題學生”的慢慢進步, 要降低對該學生的關注度, 減少同其家長的聯系;二是待“問題學生”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后, 班主任應對家訪對象予以及時更換, 將關愛傳遞給每一位學生。

五、做好訪后記錄、寫好總結

(一) 家訪記錄

做好家訪記錄可使教師加深對每次家訪解決問題的印象, 以免在下次家訪中重復之前的內容, 同時也能幫助教師觀察學生在家訪后的表現, 看其是否有進步, 以此來確定有無再次家訪的必要[3]。

(二) 寫好總結

作為一項課外教學活動, 家訪是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的具體表現。農村的自然風光、淳樸民風均會為家訪留下值得深思的例子。因而教師應及時做好小結, 并在年級會或全校教師會上同大家交流, 以積累更多的家訪經驗。

總而言之, 若要全面了解學生, 推進素質教育的長遠發展, 就必須要將家訪工作落到實處。農村小學班主任在家訪過程中必須要抱有熱忱的態度, 端正的思想根據農村地區實際情況與學生特點來開展工作, 如此方可達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摘要:農村小學班主任的家訪工作相較于城市而言有一定的獨特性, 班主任在進行家訪的過程中應立足于農村的實際情況, 將學生特點考慮到, 以有效的開展家訪, 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 提出了班主任家訪的具體策略, 旨在使家訪得以有效開展, 實現家校共育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家訪

參考文獻

[1] 鮮文琴.農村小學班主任家訪策略[J].教師, 2015, 15:115-116.

[2] 王宗赟.農村小學班主任家訪的六個小技巧[J].課程教育研究, 2014, 22:175.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一、農村中學生現狀分析

(一) 家庭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 農村家庭中, 許多家長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由于鞭長莫及, 只好把孩子交給年邁體衰的父母管教。在農村, 祖輩們忙于田間勞作, 早出晚歸, 對孫輩的行為習慣教育無暇顧及。更嚴重的是隔代教育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代溝, 孩子不能和祖輩有效溝通、交流, 而祖輩對孫輩過度溺愛, 他們只關注孩子是否吃飽、穿暖, 從不關心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也不要求孩子參與家務 (如洗衣、做飯、打掃清潔等) 。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和孩子進行簡單交流, 給孩子下學習指標, 要求考多少分, 排多少名, 他們認為只要成績好, 一切都好, 盲目通過物質來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就導致了學生依賴性強、懶惰、孤僻, 不善和他人交流, 缺乏進取心。

(二) 學校因素

多年來學校往往只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的培養。課堂上的滿堂灌代替了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脫節, 致使學生道德水平下降。生活上, 睡懶覺、不疊被子、抽煙喝酒、任意攀折花木、隨地亂扔垃圾;物質上, 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費等, 思想空虛, 意志脆弱, 思維成人化。所有這些都是中學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實際能力的表現。

(三) 社會因素

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 人們的行為方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規范性, 包括重利輕義、重己輕人、讀書無用論等等。中學生作為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性青少年群落, 他們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沖擊。諸如愛惜糧食、打飯排隊、愛護公物、語言文明、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基礎性文明行為, 本是中學生應當身體力行的, 但是如今不少中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減弱了。這種基礎文明滯后的現象, 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究其原因有來自社會來自生活的, 更多的是屬于教育自身。

二、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 心理養成教育

這是養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務與內容。根據學生心理的結構特點, 教師應主要從四個方面養成良好學生的心理品質。一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二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勵學生自信、自立、自強、自尊、自理、自律, 培養其自我意識;四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氣質和個性品格。

(二) 行為規范養成教育

這是心理養成教育的必然結果。這方面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學會做人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一要用社會的標準來規范學生;二要用時代的要求來衡量學生;三要繼承并且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三) 學習能力養成教育

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預習, 學會聽課, 學會作業, 學會思考, 學會提問, 學會考試, 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能力。

(四) 創新精神養成教育

這是心理養成的一個重要內容, “推陳出新”、“求異思維”、“化腐朽為神奇”, 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 是時代賦予當今教育者的一項重任。

三、養成教育的注意事項

(一) 熱心觀察, 留意表現

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針對地方實際, 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教育者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 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癥下藥”。

(二) 家校聯系, 不可或缺

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 所以, 我們不能單憑其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表現在“表里不一”。個別學生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導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 甚至截然相反。對這類學生, 老師除了要通過關愛、溝通, 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了解以外。還要和學生的家長加強聯系, 經常交流溝通, 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 進一步全面了解學生, 共同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 以身作則, 重中之重

在學校里, 我們常??梢钥吹? 有一些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 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有個別老師站在講臺上一邊抽煙一邊教育學生抽煙如何不好;還有的老師居然操滿口粗話去責怪學生的不文明行為。稍作觀察還不難發現, 凡是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 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規范的老師, 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由此可見, “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身教重于言傳”, 這一樣的至理名言, 每一位教師都要銘刻在心, 并在實際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 時時處處身體力行。

(四) 教育形式, 切忌單調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 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 切忌形式單調, 特別是一味的說教, 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 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 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

總之, 良好的行為習慣體現著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中學時代不僅是中學生許多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 也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 更是將來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打基礎階段。眾所周知, 我國的農村人口占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 農村孩子也相對較多。因此, 抓好農村初中學生的養成教育, 對于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1開展高效微課題研究的策略

1.1 聚 焦個體 ,全員包容

學生層面:在開展微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為了找到微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向, 我們要求教師將目光投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同時,還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層面:我們要求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分工協作,在成立了微課題研究小組之后,讓每個小組成員分工進行,相互合作,堅持用嚴格的規章制度來推動微課題研究的開展。例如:我們在研究《小學數學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這個課題時,根據數學知識的不同內容,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成幾個小的課題進行研究。如: 小學數學創新計算教學模式的研究、小學數學創新解決問題教學模式的探究、小學數學創新空間與圖形教學模式的探究,將課題分成幾個小組,指定責任心強、能力好的教師進行負責,確保微課題研究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

1.2 直 面全程 ,全面關注

在開展微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堅持直面全程,全方位地展開研究, 從而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課題研究內容。著重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 堅持對課題內容進行評價和審核。組織教師加強對相關文獻展開研究,開放學校圖書館,同時還組織教師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根據實際情況為教師推薦價值較高的網站。在教師初步提出研究方向以后,學校組織人員進行評價和審核,確定有價值的課題內容,展開研究,確保研究課題的價值。

第二, 全面關注微課題研究過程, 堅持對細致問題進行探討。學校要求研究教師,將研究過程書面化,定期開展討論、交流,將有關內容整理成檔并保存。如:“單元教學法”、“邊講邊實驗教學法”等課題,通過交流,參與教師領會了課題不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必須細致地描述,把實質通過自己深入調查和實踐研究進行表達,才能獲得有價值的課題研究成果。

第三, 預測微課題研究的成果。在開展微型課題的研究之前, 我們要求課題組預測微型課程開展之后的效果。在預測的過程中,將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變化情況有效結合起來,根據課題研究的不同內容,然后再選擇重點方面進行闡述。

第四, 根據微型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編寫報告。在微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 學??蒲薪M織人員可以組織教師集體參加學習,通過教研討論、聽課等途徑來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明確微型課題研究的特征,以及微型課題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然后再在微型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進行合理的調節,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微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1.3 著眼微觀 ,小口切入

在微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應該著眼于微觀,從小口切入。重點思考研究過程中某個方面存在問題,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堅持著眼于細微理論,堅持將一個課題研究透徹,再從課題研究的實際過程中去發現問題, 將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微型課題研究的內容。研究題材可以結合農村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以及所經歷的事情, 選出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微型課題展開研究, 也可以通過學生來獲得, 還可以從師生合作中去獲得,力求研究的內容與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切入口較小且在開展的過程容易實施。例如:“農村稻草資源的利用”就是一個較好的微型課題, 因為稻草是農村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元素。

1.4 淡 化文本 ,多樣呈現

傳統的課題研究, 研究成果往往以文本式課題報告作為研究成果。在我們的研究實踐中,提倡教師打破條框,采用多種形式來呈現課題的研究成果:如教學反思、隨筆、日記、工作總結、教學設計等,使微課題研究更好地與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同時,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盡可能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微課題的研究情況。如在校園網、教師博客、QQ空間進行呈現,使學校微課題研究的時空進一步拓展。由于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溝通等更有成效,教師的參與性也更高,微課題研究的手段也更有新意。如:《在英語詞匯課的微課題研究》中 ,課題成果就是簡單的微課程話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課題教師將單詞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大約6個左右的單詞,以一組單詞為基礎來編寫話題;此外,對于一些重點的詞匯做成一個思維導圖的微課程, 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理解并記憶。

2教學反思

幾年來,學校通過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教師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迅速, 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升明顯, 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科研水平、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是嵊州市第一批星級教科研學校,教師每年的論文獲獎和發表率均超過40%,教育工作更是成績喜人,是嵊州市文明單位、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等。

在實踐過程中, 我們也充分認識到微型課題研究過程中師資培訓、研究手段的應用和創新、研究題材的發掘與攝取、細節管理的手段、研究理論的指導與總結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農村小學開展微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聚焦個體、全員包容,直面全程、全面關注,著眼微觀、小口切入,淡化文本、多樣呈現,以便確保微型課題研究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1 親近自然, 增強學生體質和意志

身體健康, 才能產生旺盛的精力, 才能有足夠的體力、耐力和敏捷的運動技能, 這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F在的小學生普遍都是獨生子女, 嬌生慣養, 身體素質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為了鍛煉他們的身體, 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增強他們戰勝困難的意志, 可組織學生進行爬山、野炊等, 在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中, 鍛煉身體, 增強意志, 開闊視野, 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2 融入自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1 欣賞自然景觀, 培養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 物華天寶, 人文薈萃, 素有“龍鳳名區”美譽。境內名級文物保護單位七十余處, 如景跡s非凡的清水巖, 巧奪天工的清風洞, 氣勢恢宏的洪恩巖……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整合, 廓出一個生生不息的獨特文化圈。這些都是新課程改革下最具優勢的課程資源。

如在學完《圓明園的毀滅》、《鏡泊湖的奇觀》等風景篇后, 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 可作以下的課外延伸。將小鎮劃分為交通、旅游、田園風光等幾個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 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后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臺上或編寫成特寫集, 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

這樣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外自然資源, 結合校本課程, 開展一系列活動, 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 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2 開啟礦產資源, 了解資源狀況

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的未來跟我們息息相關。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 教師可結合課后習題, 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了解我國資源狀況, 挖掘地方優勢資源。如官橋美觀耐用的石板材、劍斗豐富的煤礦資源……讓學生收集資料, 先說一說, 談一談, 再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 親身感受、體驗它們的采集、加工、制作過程, 最后以各種形式描述和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這樣既使為學生對地球的無私和礦產資源的有限深入理解, 又能體驗到社會勞動的價值及安全問題, 認識到有限資源應有節制地開采, 在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注意保護生態環境, 達到學習語文與關心人類發展狀況相結合。

2.3 引用傳說故事, 感悟傳說內涵

第十冊《月光曲》寫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 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本文通過描寫《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傳說故事, 把貝多芬對窮苦人家的友善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鄉村學生生活純樸真實, 在他們的身邊積淀著不少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如:安溪茶鄉自古來家喻戶曉的“烏龍茶傳說”, 清水巖“枝枝朝北樹”的傳說, 清水祖師陳普足廣行善事的傳說……教師可讓學生深入農村, 向年老的長輩、鄰里鄉親詢問, 收集民間傳說故事, 再進行整理、編寫、交流, 開展以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活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優化組合, 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的管理科學。我真佩服佛祖的管理藝術。”這是學生由清水巖傳說——“彌勒佛與韋陀”的故事有感而發。

3 貼近自然, 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體驗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 它不僅對學生的感性知識學習有幫助, 而且在發展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情感、意志以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作為農村小學的教師, 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方面應根據農村小學生的特點, 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 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1) 設計活動, 引導情感體驗, 激發創新的欲望。體驗是個體與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間接的交往中即活動 (實踐) 中產生的。通過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活動, 讓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體驗, 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 培養道德意志, 引發道德行為, 使知、情、意、行在個體的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

(2) 創設情境, 豐富情感體驗, 嘗試創新的喜悅。在引發內心情感體驗, 激發學生創新欲望的基礎上, 為他們創設情境。讓他們輪流當一天的老師, 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去體驗, 在新的體驗中大膽實踐, 總結得失。在老師的不斷鼓勵、引導下, 讓學生嘗試到創新的喜悅。

(3) 結合活動, 積淀情感體驗, 形成良好的品質意志。學生在創新體驗的同時, 也體會到了當老師的不易, 從而更加尊敬師長。在此基礎上開展系列體驗活動, 如家庭角色體驗, 假如我是爸爸, 讓學生在日常的體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循序漸進的教育, 在教育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 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 教師也是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 那睿智的談吐、豐富的社會閱歷、廣博的文化知識、真誠細致的人文關懷、獨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學生終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讓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 也不斷地發展我們自己, 塑造我們自己, 超越我們自己, 使學生的“身、心、德、智”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摘要:在農村中小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這對于實現教育均衡化發展, 解決“三農”問題, 縮小城鄉差距,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具有特殊價值。推行素質教育, 培養合格枝術人才, 適應現代化經濟建設需求, 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尤其是在農村, 由于人才、經濟基礎等各方面客觀因素困擾, 使農村小學教育仍停留在一般識字、機械教學, 形式和內容也為單調, 很難培養出合格畢業生。作為農村小學, 教師在對小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時,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教育方法研究: (1) 親近自然, 增強學生體質和意志; (2) 融入自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貼近自然, 培養學生美好品德。

農村開展調查報告范文第6篇

在中小學,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精神和要求, 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應該具有健身性、娛樂性。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 使學生在身、心、社三維健康觀為出發點, 課程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技能運動、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 毽球運動無論從其鍛煉價值、自身特點等都可以滿足和適合不同水平、不同人群、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習, 他們或親身參與, 或欣賞比賽。結合“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 讓學生走出課堂和網吧, 走進大自然, 走進操場, 走到陽光下, 利用毽球的易組織性和場地器材要求的簡便性等特點, 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進一步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效果, 增進學生健康, 增強學生體質[1]。在中小學中推廣與普及, 讓學生認知祖國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和民族心。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通過網絡、圖書館和自己所學科目, 查閱大量報刊、雜志以獲得更多的文獻資料

1.2 思維法: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 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判斷、進行理論構思

2 結果與分析

2.1 毽球運動價值與特點

毽球運動具有民族性、融合性、觀賞性、靈巧性、集體性和對抗性等特點??梢园l展和提高學生的速度、靈敏、柔韌和耐力等身體素質;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熱愛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相互合作, 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毽球運動特點: (1) 負荷特點。毽球運動其運動量可隨意控制, 踢毽球時可以試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的大小, 身體接觸少, 大可不必與人掙搶沖撞, 安全系數大。 (2) 技術特點。毽球踢法多種多樣, 有單人踢、雙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二三百種花樣;有頭頂, 胸觸, 腿觸和腳踢;可以正腳背, 腳弓, 外腳背和腳后跟踢等。踢毽球需要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靈活協調;它需要全身的協調配合, 需要踢毽者在最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 在空中完成接、落、跳、繞、踢等動作, 過早或過晚都要失敗, 這可以提高人們的反應、靈敏、協調能力。 (3) 組織簡便特點。對場地和氣候的要求不高, 便于組織和開展。毽球可以隨身攜帶, 哪里都可以玩, 這是僅次于跑步的最便宜的健身運動。這項運動既可以在體育課堂中開展, 又可以在學校的體育活動中普及;既可以鍛煉身體, 又可以休閑娛樂;既可以直接參與, 又可以欣賞觀摩;既可以單人競賽, 又可以集體競賽。因此, 毽球在中小學校普及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發揮它的健身、娛樂、靈巧、對抗等優勢, 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培養學生的個性, 增進學生的健康。

2.2 農村中小學開展毽球運動的有利因素

2.2.1 淵源深遠, 民間基礎好, 各級領導重視關懷

毽球運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是從我國古代的民間踢毽子游戲衍生而來, 歷史可追溯到漢代, 是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熠熠閃光的一顆璀璨明珠。“網毽”起源于廣州, 是后來發展成為現代毽球運動的雛形。1983年國家體委對我國民間流傳較廣的踢毽子活動進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 并在總結各地開展踢毽子活動的基礎上編寫出《毽球競賽規則》, 1984年3月國家體委發布《關于把毽球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之后, 毽球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1987年9月, 中國毽球協會的成立使中國毽球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全國性的毽球比賽有一年一度的全國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大、中學生毽球賽[1]。廣東在省教育廳、省體委的領導重視關懷下, 毽球運動在廣東得以全面的開展。1998年毽球成為廣東省中學生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2.2.2 簡單易學, 便于推廣

毽球體積小, 易攜帶, 外形美觀漂亮, 深得學生們喜歡, 而且運動起來幾乎不受什么限制, 場景熱鬧, 觀賞性強, 技巧容易掌握。許多體育項目要求體育基礎和身體素質好的學生, 才能取得好成績, 而體育基礎和身體素質差的學生, 即使刻苦學習, 成績仍不十分理想。因此, 很多學生從主觀上不愿意接受, 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而毽球其技巧要求可高可低, 受學生體育基礎和身體素質影響小, 不同層次的學生, 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 都能在毽球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從而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吸引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實施素質教育, 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發展。毽球在學校的推廣應用, 正好能滿足多數人的鍛煉需要, 它豐富了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 能全面提高廣大學生的體育素質,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對建立我國現代化體育教學課程結構體系有積極的影響, 從而推動和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

2.2.3 經濟實效、競賽規則簡明

毽球運動的開展較切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 符合國情、校情和鄉情, 其設備簡單、不受場地限制, 投資少、收益高、便于組織且規則簡明, 可因人、因時、因地而宜, 立竿為柱、以繩代網即可開展, 四季皆宜, 老少可行。毽球可以自制自做, 培養人們勤儉精神, 自制的毽球既經濟實惠, 又成效明顯, 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

2.2.4 科學可行、普及健身

毽球運動的產生、發展與變化, 符合人們的生理、心理和動作技能形成的客觀規律。它的自然動作形成, 正是包涵了人體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及生產實踐中的基本活動能力, 是人體適應自然環境所需要的一種能力的反映。以13~19歲的青少年為例, 在毽球教學內容與及時動作的系統性方面, 均反映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運動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循序漸進”的原則, 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識、生理、心理與動作技能形成的三個客觀規律, 同時又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年級、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身心發展規律逐步提高技術水平。踢毽球不僅可促進身體的背、腿、軀干及骨骼肌肉的正常發育, 還可以增強心臟、擴大肺活量、鍛煉神經系統、提高機體功能、改善代謝能力, 培養人們對時間、空間的立體感、提高定向能力與判斷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踝、膝和髖關節的靈活性, 使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進一步得到全面鍛煉, 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3 毽球運動在農村中小學校普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 要明確毽球運動項目

毽球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網毽, 即兩隊隔網比賽, 有團體賽 (3人) 、混雙、單人賽形式。它不同于普通的踢毽子游戲和花毽, 目前在學校開展多為踢毽子游戲和毽球, 筆者認為, 踢毽子是毽球的一種輔助練習, 毽球作為踢毽子的提高。毽球已經是國家正式的比賽項目, 有完善的競賽規則、裁判法和科學訓練方法。適宜在學校大力普及網毽, 開展網毽比賽,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花毽項目。

3.2 加大宣傳力度為毽球運動注入活力

目前很難在電視上看到毽球比賽, 報刊雜志上幾乎也看不到毽球運動的報道或介紹, 這對毽球在學校的普及與提高極為不利, 因此, 要轉變觀念, 認識到毽球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過去是輝煌的。目前有許多體育老師還不了解認為它是簡單的游戲。要加大對毽球運動的宣傳, 并舉辦高水平的毽球賽事和層次多樣的毽球比賽、踢毽子比賽、花毽比賽等。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它, 了解它, 喜歡它, 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3.3 師資、科研隊伍缺乏

師資和科研隊伍已經嚴重制約了毽球運動沖出中國, 走向世界, 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一項運動。目前毽球這項運動, 缺乏從事毽球運動的專業教練和教師, 科研水平還很低。因此, 需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水平。通過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或通過短期培訓, 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 為普及毽球運動提供師資保證, 進一步提高毽球的教學、訓練與研究水平。

3.4 運動技戰術水平低

目前的學校毽球比賽還局限于往返傳接球和對方失誤得分, 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戰術和利用高超的技術得分, 缺乏欣賞性, 不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 只有提高毽球運動技戰術水平, 提高其技藝性, 這項運動在學校才有較強的生命力。

4 結語

毽球運動無論從其鍛煉價值、自身特點等都可以滿足和適合不同水平、不同人群、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習, 他們或親身參與, 或欣賞比賽。結合“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 讓學生走出課堂和網吧, 走進大自然, 走進操場, 走到陽光下, 利用毽球的易組織性和場地器材要求的簡便性等特點, 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進一步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效果, 增進學生健康, 增強學生體質。但在實際的開展中我們體育工作者還將面對許許多多的實際困難, 我們應改變觀念、努力鉆研為農村體育教育事業服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校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 對這一戰略目標, 各級教育部門高度重視, 尤其把藝術教育作為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并受到或者正在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然而同時存在的短期行為也在侵蝕著音樂教育本身, 進而影響到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對于這樣一個重大問題, 不能熟視無睹、聽之任之, 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研究改進的辦法, 來克服這種短期行為, 以確保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1短期行為的表現及其危害

1.1從教學層面看短期行為的表現

應付上課、應付考試、應付檢查的現象在各類中小學中屢見不鮮。上課不認真備課;教學不按規律, 沒有程序、缺少章法;音樂課等于唱歌課;器樂教學與欣賞教學往往是空白。

1.2從管理層面看短期行為的表現

從管理層面來看, 不按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開設、上足音樂課, 或者課程表標上音樂課, 但卻改上其他課程;搞課外音樂活動, 主要就是選“苗子”出“尖子”, 裝裝門面, 應付競賽;基層學校有音樂教研組的也是鳳毛麟角, 音樂“有教無研”是極為普遍的現象。1.3從活動層面來看短期行為的表現

從活動層面來看, 校園冷冷清清, 長年沒有音樂活動的有之;即使有活動, 單調乏味也只限唱唱歌的老一套有之;名義上有活動, 然而, 活動時間、地點、器材、輔導教師不能落實的有之等等。

1.4音樂教育中, 短期行為造成的危害

在21世紀, 上述種種短期行為 (有的盡管只有少數人和個別現象) 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有害的。教學的短期行為將使我們部分乃至更多地喪失音樂教學的主陣地, 使音樂課堂教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形同虛設, 甚至由于聽任流行歌曲大肆入侵, 而使音樂課堂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流行歌曲的溫床和土壤?;顒拥亩唐谛袨閯t是校園文化逐步萎縮甚至于走向文化沙漠, 與此同時極少數人的參與和大多數人的遠離使活動既背離了音樂教育活動的宗旨, 又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 尖銳對立, 直接影響表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2在音樂教育中造成短期行為的原因分析

“短期行為”作為跟長期行為相對的一個概念, 其要害在于一是目的淺表性, 二是行為的短暫性, 前者使行為主體只顧眼前, 不顧將來, 只要目前利益, 不要長遠利益;后者使行為主體以實用主義的眼光注重行為的即時效果, 而忽視行為的長期效應, 剖析音樂教育的短期行為可以發現, 無論是教學活動上的短期行為還是管理上的短期行為, 都能從目的淺表性和行為的短暫性上找到印證。究其原因, 既有教育的觀念問題、管理問題, 也有施教者的認識問題、能力問題等等, 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是教育內部最為突出的主觀因素。

3克服音樂教育中的短期行為,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3.1轉變觀念, 提高認識, 把應試教育切實轉軌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上來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這一方面負有極其重要的責任。要做到全面、全程、全方位, “全面”一是指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內容

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宋維莉

(山東濟寧兗州一中山東兗州272106)

摘要:2 1世紀將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科學技術的競爭, 人才的競爭。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 必須轉變觀念, 迎接挑戰,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在現實音樂教育中存在的短期行為, 嚴重侵蝕著音樂教育本身, 進而影響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關鍵詞: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短期行為長期行為行為主體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 (2009) 06 (c) -0240-01

的全面實施;二是指面向全體學生, 還音樂教育以人的教育的本質;三是指音樂教育自身的全面性、獨立性, 而不僅僅是美育的內容、途徑, 不僅僅是其他學科的輔助手段, 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消遣”;“全程”是指從學生入學第一天起, 一直到他畢業走向社會, 要全程實施素質教育;“全方位”是指從課堂教學到課外活動到整個校園文化都要以素質教育為準繩, 而不能有“被人遺忘的角落”。

3.2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要支持

“科教興國”的主體戰略, 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不失時機的積極啟動教育現代化, 使包括音樂教育設施在內的整個學校裝備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這樣, 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就有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依據物質對精神的反作用, 還可以在物質層面上有效的克服音樂教育的短期行為。

3.3采取多種途徑, 加快建設音樂教師隊伍的步伐

盡快建設一支包括專、兼職在內的音樂教師隊伍是當務之急。沒有一支隊伍, 音樂教育就是一包空話。農村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較之于城市, 更為困難, 也更為迫切。

音樂教育的短期行為盡管有其嚴重的危害性, 但是, 只要我們對癥下藥, 支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 支持認認真真教學, 支持豐富多彩的活動, 支持嚴格科學的管理, 支持踏踏實實的工作, 把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 就一定能為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Z].

[2]優秀教改教學經驗論文集[M].中國城市出版

社, 1998, 12.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和思維的方法, 對農村中小學開展毽球運動的可行性研究, 從毽球運動價值與特點, 農村中小學開展毽球運動的有利因素等進行分析, 為毽球運動在農村中小學校普及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毽球,可行性

參考文獻

上一篇:內部督查反饋機制范文下一篇:年度財務審計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