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

2023-09-28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1篇

根據皮亞杰的思維發展理論, 兒童在12歲之后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高中學生理性思維走向成熟, 是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高中語文學習離不開邏輯思維, 把握說明性、記敘性、議論性等各類文章的思路, 對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的解讀, 對字義的理解與詞句的推敲, 作文的審題、立意、擬寫提綱, 歸納、演繹推理等都有賴于邏輯思維。

臨江中學是一所農村重點中學, 每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畢業生考入重點大學, 其余大多進入一般本科、高職院校, 他們中的極少數會成為社會精英, 大多數學生將成為社會的普通一員。這樣的學生構成具有代表性, 這些學生在邏輯思維素養上的問題能夠反映全市乃至中西部農村的一般性問題。

我們觀察本校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文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發現他們的邏輯思維素養普遍存在缺陷。具體表現在:多數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差, 在課內外閱讀時, 普遍難以持久專注, 不愛動腦子, 理解淺表化, 對字、詞、句、篇欠缺深入思考和仔細辨析的能力;學生在完成試卷時, 不能理解題意或審題失誤的情況較多, 甚而至于影響到其它學科的學習;學生在書面作文時, 立場搖擺不定、行文無次序、思路不清晰、理據不充分、措辭不恰當的情況比比皆是;學生在口語交際中, 往往表意不當, 前言不搭后語, 有時各說各話, 互不理解;學生在參與網絡表達時, 不經過理性思考, 訴諸于感覺, 宣泄情緒的情況普遍??傮w而言, 學生邏輯思維素養的不足表現為一種全面的欠缺, 且與學業表現有明顯的相關性。我們認為, 這都與當前學校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忽視對邏輯思維素養的培育有關。

二、辨明概念:多層意涵的語文邏輯思維素養

“邏輯”的核心觀念是“推理的有效性”, 亞里士多德稱之為“必然地得出”。心理學一般將“抽象邏輯思維”與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并稱, 指人們面臨理論性的任務時, 運用概念和命題進行判斷推理, 以求得出合乎規律的結論的思維形態。綜合此二者, 我們認為, “邏輯思維”即“抽象邏輯思維”, 它是以概念、判斷和推理作為基本形式, 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 以求得出有效結論的高級思維活動。通俗地講, “邏輯思維”就是“講理”的思維。

在“邏輯思維”后面加上“素養”二字, 強調邏輯思維的養成重在平時, 并且不只限于思維的能力, 還包含運用思維的意識與習慣。所以, 邏輯思維素養至少要包含三個層面:首先在精神層面, 有運用邏輯思維的正確態度, 即有“講理”的意識;其次在知能層面, 具備運用邏輯思維必需的知識與技能, 即有“講理”的能力;然后在行為層面, 在學習與生活中經常性地運用邏輯思維, 即有“講理”的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語文邏輯思維素養在包含上述三層面的同時, 還必須借助于語言這一表現形式, 在聽說讀寫等語文活動中呈現。要將邏輯論證的有效性與遣詞的準確性、造句的連貫性等結合起來。我們要幫助學生實現“四個轉化”, 即思想可借助語言外在化, 言以達意;概念的清晰化, 言之有界;推理的合理化, 言之有序;內容的充實化, 言之有物。

三、分析問題:造成語文邏輯思維素養低的原因

(一) 欠缺獨立思考的意識

很多學生不具備獨立思考的意識, 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應試教育的積習。

師生以獲取分數為目標, 聽命于標準答案, 在教學中只要能通過機械記憶解決的, 便不會付之于自主思考。中考語文大量考察書本上的內容, 有些語文教師要求死記硬背課文及其標準講解, 學生也能取得滿意的成績, 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進入高中階段, 教師常越俎代庖, 以幫助學生應考, 如將情景默寫題編出來, 直接讓學生去背記。大量學生疏于動腦, 習慣當“接收器”, 以至于形成思考的惰性, 在語文課堂上也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

2. 學校管理的弊端。

農村學校的管理多是威權式的, 學生對校內事務的參與程度低。農村地區的教育理念也較為落后, 高中學生吃硬不吃軟的種種表現, 使不少教育者更加認同“黃金棍下出好人”的俗語, 許多管理人員與任課教師都有強烈的“家長”作風, 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很多學生由于習慣了被安排, 缺乏學習的內生動力, 沒有自主規劃學習生活的能力, 不會管理時間, 例如在自習課上, 教師沒有布置學習任務, 學生們便無所適從。這種教育氛圍很容易造成兩個極端:依賴型人格或反叛型人格。

3. 大眾文化的誤導。

人們在快捷的信息時代失去了慎思明辨的耐性, 當今社會的非理性思潮也有泛起之勢。商業宣傳、娛樂文化等鋪天蓋地而來, 一般民眾容易喪失判斷力。且青少年易于迷信與沖動, 對娛樂明星盲目追逐, 唯“顏值”是舉, 以“呆萌”為尚, 用感官而廢大腦。農村社會的整體知識水平較低, 且留守兒童多, 學生受電視和網絡的影響更明顯。高中生愛看詼諧搞笑的影視節目本無可厚非, 但弊病是很多學生分不清場合, 在討論嚴肅話題時也習慣性地采取戲謔的態度。

(二) 欠缺邏輯思維的技能

目前高中學校對邏輯思維相關的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比較缺乏。

1. 邏輯學課程缺位。

西方把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當作教育的至高目標之一。在《大英百科全書》的分類中, 邏輯學居于自然科學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7門基礎學科是數、邏、理、化、天、地、生。由于文化差異, 我國文化本身就有形象與直覺重于邏輯的問題, 需要在基礎教育中加以平衡, 但目前中學階段沒有單獨的邏輯課, 在各學科中或有零散的邏輯知識, 卻沒有形成教學合力。高中語文雖有“邏輯和語文學習”等專題, 但很多師生是視而不見的。數學教師也只教要高考的內容。高中政治主講辯證法, 而涉及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邏輯的選修板塊《科學思維常識》卻形同虛設。

2. 語法教學淡化。

語法教學有助于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語文教學的“八字憲法”——“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講《漢語》時引入邏輯分析法講授語法。但后來語法教學受到詬病, 便逐漸冷淡下去。學生初中語法知識不過關, 勢必給高中學習帶來困難。如病句的判斷與修改必須用到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的銜接與連貫需要運用復句與句群的知識, 不能全憑感覺。淡化語法教學, 加之語文學科知識本身并不嚴密, 造成語文教學過于看重語感而輕視邏輯。

3. 章法教學忽視。

章法之中有邏輯。高中生作文無章法, 恰好說明語文的章法教學是缺位的, 或者說是無效的。我國文化典籍豐富, 大量優秀的篇章都由文言寫成。但很多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 重言而輕文, 重局部輕整體, 不注意引導學生領會古人謀篇的方法, 學習名家布局的技巧, 浪費了進行思維訓練的上好教學資源。閱讀教學沒有服務于寫作, 便沒有發揮古文學習的最大功效。

(三) 欠缺語言運用的技能

有了思維能力, 還需要借助語言表達出來。很多看似“不講理”的沖突實則由語言理解與表達上的誤會引起。

1. 語言理解力不足。

在閱讀與交談時, 部分學生不能準確、全面地理解他人文章或話語的意思。不少學生沒有學會對別人的立場抱有“同情之理解”, 尤其在網絡言論中, 有意或無意誤解別人原意的大有人在。其間有主觀態度的問題, 也有理解力不足的原因。學生基礎越差, 理解能力低的癥狀也越突出, 如常?;煜聘拍? 這可能是小學和初中的語文底子差造成的。概念混淆、過度解讀或斷章取義, 就無法達成有效的溝通, 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討論。

2. 語言表達力不足。

農村學生普遍語文素養較差, 詞匯儲備量小, 往往詞不達意, 肚子里有貨倒不出。需要通過大量閱讀累積語言材料, 并提升語言輸出能力。明述道理是一種特別的能力, 說得天花亂墜更需天分, 但孔子卻提倡“辭達而已”。若不能準確表情達意, 任何的辭藻都是贅疣。某些教師過于重視文采而輕視理據, 偏愛言辭華美的作文, 對質樸無文但表述妥當、有理有據的作文褒揚不夠, 對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誤導。

(四) 欠缺社會常識的積淀

很多學生欠缺現代公民必備的經濟、政治、法律、地理、科技、藝術等常識。其間有課外閱讀和人生閱歷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教育機制的問題。

1. 文理分科造成知識面窄。

高中學習壓力大, 多數學生只愿將主要精力投注在高考科目上, 而我國高中文理分科由來已久, 學業水平考試基本上流于形式, 以致文科生多不知高中理化生的常識, 理科生沒有高中政史地的基礎。高中學生選擇理科的為多, 歷史等學科知識基本依靠初中階段并不牢靠的底子, 給語文學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如部分學生不熟悉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文學以至文化常識都知之太少。眼界狹窄, 容易造成觀點偏頗, 也難以有效地進行分類、比較、概括等思維活動。

2. 常識教育缺位。

我們的基礎教育歷來忽視常識尤其是公民常識教育。這樣的學生進入社會將造成社會性的常識欠缺, 波及更多的人。比如我國社會普遍缺乏科學精神、契約精神和法制觀念, 不懂經濟常識而大侃金融, 沒有現代軍事常識而妄談戰爭的也大有人在。對高中生而言, 缺少常識胡亂臆測常常帶來文本理解上的困難, 違反常識信口開河往往造成語言表達中的“硬傷”, 出現邏輯推理時的前提錯誤, 論據與事實不符等。

四、研究對策:如何提升語文邏輯思維素養

(一) 整體規劃課程, 提高教師素養

建議國家當將培育理性精神作為教育的優先目標, 體現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課程標準的編寫中。學校要通盤考量, 綜合運用各種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形成邏輯思維素養培育的合力。語文教師必須多學點邏輯, 只有自身的邏輯思維素養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二) 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

人格培育重在養成獨立思考、嚴謹求實、尊重他人等品質。學校營造寬松互動的校園大環境, 班級形成平等交流、民主管理、寬容體諒、求同存異的氛圍。語文學科對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有助于公民人格的養成。

(三) 加強常識教育與寬度閱讀

基礎教育要使學生具備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經濟、法律、文藝、科學等基本常識, 適當降低學科知識難度, 倡行通識教育。語文教師可以選編一些涉及領域廣而且新的閱讀材料, 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寬度, 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四) 完善語文學科知識結構

將與語文能力緊密相關的邏輯知識引入語文學科教學知識體系, 側重于基礎知識與應用, 實現邏輯學與語文教學的無縫連接。語文教師可以從漢語語法和文章章法教學等著手, 提升學生分類、比較、概括、綜合、推理等專項能力。

(五) 增強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2篇

摘 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質上要求實踐精神成為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教師具有實踐精神才能使課程實施彰顯本學科的功能定位,即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促進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具備實踐精神的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品德發展的真實需求出發,在課程實施中體現實踐精神,在自覺的教學活動中以實踐精神涵養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素養;實踐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獻編碼 A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直存在著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脫節、輕視實踐育人的問題。實踐的缺失,成為我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目標的根本局限[1]。要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構立德樹人新體系,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涵養實踐精神,進行實踐教育,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

一、道德與法治教師實踐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通過實踐構成各種社會關系的有序集合,實踐是人與外部世界特別是社會世界構成多元社會關系的紐帶和橋梁[2]。實踐既是認識的基礎,也是認識的目的,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來看,實踐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石。實踐作為人類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是毋容置疑的。

而人們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就必須有實踐精神。廣義的實踐精神即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以主動、自覺特征出現的,對于具體的實踐行為有促進和指導作用,能夠轉化為人們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的特殊的精神品質②。實踐精神是具有獨立意義和特征的社會意識,并具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愿望、計劃、方案、目的、設計等。它具有鮮明的特點:1.現實性。它不僅以理論原理為依據,而且以客觀現實為依據。2.自覺性。具有實踐精神的個體不是被動地接受理論、適應現實,而是會自覺地思考問題,發現責任和使命。3.主體性。它依照人們“自己內在的尺度”來策劃對象應該在實踐中“變成什么樣”,這一主體的規定性是實踐精神的內在靈魂。4.具體性。它表現主體為解決某一特定問題,依據特定條件,并付諸具體活動。5.創造性。具有實踐精神的個體能夠以現實行動來創造現實中尚未存在的新事物。

而教師的教學活動正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尤其是作為以引導和促進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課程,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教學活動要讓精神化為行動的動力,精神就要走在行動之前,以實踐精神指導教學實踐。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尚未出臺之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我們深度理解本課程提供了藍本。在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闡述中有如下表述:“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具有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學校德育工作的引領性和課程實施的實踐性等特征?!弊鳛檫B通小學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的中間環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這些課程的基本理念一脈相承,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梢哉f,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等特點的根源和途徑。實際上,道德與法治學科目的和學科性質本身便蘊含著實踐要求,它主要體現在:課程目的是為了適應學生的成長需要;課程實施的基礎是學生的實際生活;課程內容要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課程形式須經歷認識、體驗與踐行的過程。這在客觀上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具備對課程實踐性特點的深刻理解,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具有響應這種要求的實踐精神。

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實踐精神,就是教師在實施課程時,為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自覺提出和實施教學主張、要求、標準,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從社會現實問題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促進學生發生積極的思想和行為改變的精神品質。

只有道德與法治教師具備實踐精神,才能擁有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方向;才能促進自己具體的教學行為并轉化為改造學生的實際教學行動;才不會僅僅從“本本”出發,而是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品德發展的真實需求出發,不斷發現和挖掘現實、理論與學生發展的契合點;才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程超越“知識邏輯”為主的教學,從而實現根本性的價值觀教育,真正促成學生情感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促進人的德性與人格健全[3]。這種具有實踐性的教育自當以生活、行動、參與、體驗為條件,而不與實踐、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盵4]實踐精神應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教師具有實踐精神,才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彰顯本學科的功能定位,即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促進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涵養實踐精神的價值所在。

二、道德與法治教師實踐精神的實踐養成

道德與法治教師實踐精神的養成自當立足日常教學實踐。從實踐精神的視角而言,每一個學科的教師都必須自覺認識到,教學是有目的地改變人、培養人的活動,是要在思想上提升人,在行為上轉變人?;貞獣r代要求,教師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觀,從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終身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高度重新定位教學價值。以此為指引,自覺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目標、內容、方式等,在價值認同、政治認同的基礎上,以科學精神、實踐標準來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思考。立足改變自己,重新發現自己,掌握科學的體現實踐精神的教學方式,不斷涵養自身的實踐精神,實現專業成長。

1.實踐在前,堅持“用教材教”磨練實踐精神的“基本功”

教材與個性化的學生之間的差距,決定了教材的“中介”地位。正如道德與法治教師用書指出的,就教材與教師教、學生學的關系而言,教材是其“腳手架”,提供最為基礎的支撐和盡可能開放的空間。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師貫通從課程標準頂層設計到日常教學復雜情境的必不可少的中介。也因此,“用教材教”,實現教材的校本化使用是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不斷磨練的“基本功”。

然而,歷經新課程改革的洗禮,許多教師依然停留在“教教材”的慣性思維中。實踐中,盲目照搬教學參考書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甚至機械搬用他人教學設計的現象并不鮮見。這實質上反映了教師實踐精神的缺失。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秉持高度的實踐精神,既要充分理解和貫徹教材的思想內容體系和核心價值指向,又要全面把握區域、學校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開展課堂互動和社會實踐。為此,教師要走在學生實踐之前,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和選用具有教學價值的實例,替代教材統一化的選例;還可以將有地域特質的實例補充到教學中來。如此,才能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人物轉化為學習素材,在和學生一起解決特定的真實問題過程中指導學生參與實踐。

尤其是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各種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些既為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了挑戰,更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自身需要和學生一樣不斷學習,積極投入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實踐之中。只有教師自己親身體會社會的復雜多變,才能感悟和發現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學科教育價值,從而找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結合點,使之成為道德與法治寶貴的教學資源。這是我們養成實踐精神的客觀現實要求。

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利用一些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不要讓課堂互動與社會實踐的結論拘泥于教材,力求探究討論或思辨的結論源于學生、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在核心素養時代,從教學的價值維度來看,學科內容價值與核心素養價值都應該成為教師實現“用教材教”的根本依據。

2.堅持“生本”,在鏈接“知識”與“生活”中提升教學思維

實踐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過程,教學的本質就是教師自身素養在學生身上的反映。教師要取得育人的成功,學生的不斷進步是成功與否的標志。而學習最終是發生在學習者自身的思考與行動之中的,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時,那么,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就是在培養學生愿做事、會做事、善做事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指向“知行合一”,這樣的教學才能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就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而言,就是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不斷擴展的生活場域中聚焦“我與自己、集體、家庭、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將“我”的生命感受與國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諸領域的知識相融合。由此,推動學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所生發出的不同主題開展深度學習,在自我探索與自主建構的基礎上,對這些價值觀念逐步實現認同、接受和內化,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5]。

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組織實施,教師的實踐精神不可或缺。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堅持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一的編寫思路,教材中的“知識”并不都是客觀知識,道德知識與學生主體性的、不斷生成的道德生活經驗相嵌套,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道德知識。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揭示知識的現實背景,另一方面要強調知識的應用,構建知識應用的真實場景,要建立學習共同體,營造相互合作、交流、協商的學習環境。[6]這對教師的教學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清晰的教學邏輯思維,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鏈接,站在學生的視角,聚焦學生生命成長所面臨的困惑和道德難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概念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實現具體化。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生活世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生活過程,是一個現實的能動的生活過程,人在改變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改變著整個世界,包括改變著人自身。[7]學生的道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參與、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自己的現實生活對課程建設與實施具有重要價值。教師所選取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形式應該能夠讓學生自然地代入問題情境,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思維含量,讓學生愿意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思考人生與社會;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引導和幫助學生在親歷、感悟和體驗中深化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學生生活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質上是學生的道德體驗與生成過程,它是學生自主道德學習現場,而非教師越俎代庖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這種基于學生、基于生活開展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既彰顯了教書育人的現實性、主體性、自覺性,也讓自身的實踐精神得以提升。

3.指向“問題”,與學生一起在探究體驗中實踐成長

新課程改革以來,情境探究等早已成為中小學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方式。但是,諸多“沒有問題”的課堂表明,我們尚未真正走出“知識邏輯”為主的教學困境。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疑問,沒有問題,教師教學流程“順暢”,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課堂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感悟和思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8]。缺乏實踐精神的教學往往只是解決一般性、方向性的問題,未能直面個人和社會的現實生活問題,自然難以走進學生內心,探究與思考并未真正發生,無法有效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

尤其是對于具有鮮明生活性、實踐性、社會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從知到行”,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實現社會化發展。教師必須建立指向“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理念,基于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設計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和解決生活問題。

這要求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特別是課時教學目標時,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區域狀況、學生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設。它既能夠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又能夠保障在教學實施時具有可操作性。只有當教學目標是解決某一實踐問題時,在既定條件下,所需的學科知識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才是具體限定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才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走向道德成長,獲得真正的核心素養。

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將課程性質定位為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要讓“活動”成為承載教學的主路徑;課程方案要求,“社會活動”必須占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的三分之一學時。這必然會引導或影響初中乃至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性質及特征,可以預見,它也將指向并引領依托活動體驗的教學組織實施。

“活動”方式固然多種多樣,但是,它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或議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分解、爭辯、探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由于實踐活動涉及多方面的知識、能力和品格,是一種綜合性活動。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組織實施必須依托活動體驗,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學科知識和學科技能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綜合性的思維方法,有機地將本學科或跨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形成與提升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師生可以一起從關注國內外隨時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事件,到觀察本地、本社區、本校、身邊的人和事;從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問題,再到公共參與;在共同解決問題中概括觀點、發現新知,鍛煉社會實踐能力,不斷涵養實踐精神。

例如,在七年級“敬畏生命”一課教學前,廣州某教師發現自己和學生家庭所在社區養狗現象比較多,面對養狗擾民、傷人事件不斷,社區管理處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執法權限以及居民的養狗意識、做法存在不少亟需改善的問題。于是,教師事先了解管理部門相關規定,設計了探究分享任務——制定社區文明養犬公約。學生經過調查、體驗和探究合作,形成了一份公約。內容包括文明養狗的基礎是“我與狗狗的約定”:善待它、不虐待它、不遺棄它等,就養狗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提出了多項具體意見。最終,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多個社區,將這一公約以書面形式遞交自己所在社區物業管理處,并得到了積極的反饋意見。

面向生活并探究生活,是實踐育人的根本出發點。實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真正“進入世界”,基于真實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習得并使用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與觀念,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整體認識,進而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生學會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地做事,做成了事,也就成為了具備核心素養的人。在與學生一起探究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實踐精神的養成內蘊其中。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教師在解決問題的教學實踐中都有自己內在的需求和價值尺度,從而呈現出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這也是教師走向自身專業成長的必然路徑。

此外,評價素養的缺失一直是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師實踐精神缺乏的表現。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精神的具體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據此調整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改進評價方式,合理引導教學,促進教師養成實踐精神。我們在評價道德與法治教師時,既要肯定其任教的學生在紙筆測試中的成績狀況,也要肯定其彰顯實踐精神的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業績;還要重視其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肯定教師富于個性教學思想的自我評價方式。教師自身也要通過真實情景、價值觀、問題解決、綜合性、活動型等要素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有效的外顯性評價方式,如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時事小演講、寫作小論文等形式評價學生。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道德與法治教師追求實踐精神的充分體現和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2]郭元祥.實踐缺失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局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3.

[3][5]楊一鳴.統編《道德與法治》(九上)的編寫特色與教育亮點[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9):5.

[4]人民網.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5-2)[2018-12-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6]喻平.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和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7(1):52.

[7]程廣麗,趙躍先.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J].學習與探索,2012(9):41.

[8]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許良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63.

責任編輯 毛偉娜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3篇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要求培養學生較高的綜合思維能力。2014年,為貫徹落實教育改革的目標和要求、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國家修訂高中課程標準。學業質量標準以學科核心素養為關鍵,學科素養成為影響我國課程改革的關鍵性要素。新版課程目標表明,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

  地理“綜合思維”的要求

學生在高中階段應具備的地理學科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地理圖表、地理空間視角、地理綜合分析、地理信息技術、地理計算、地理調查、地理想象、地理歸納與演繹等方面的技能。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互相聯系、相互影響,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在眾多的地理技能中,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的培養尤其重要。

地理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要求培養達成的思維能力:

1.以地理要素綜合視角,認識整體性;

2.以時、空綜合視角,分析地理事物的前因后果和過程;

3.以真實情景的視角,分析地理要素對區域的影響和人地關系。

對學生在解決地理現實問題時提出了具體要求:建立科學的空間概念和空間分析的思維基礎,用地理學科的內在邏輯,把構建和諧的人地關系放在首位,綜合各地理要素及其之間的聯系,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思維導圖的應用對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點。思維導圖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的記憶大師托尼·巴贊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一種以圖形為中心的可視化的思維工具,能夠模擬人腦的思維過程,激活左右大腦的皮層細胞,開發大腦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思維導圖通過直觀的方式使知識網絡化、展現知識的思維過程,相對輕松的記憶、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運用舉例。地理學科的知識點系統而繁雜,是其綜合性和區域性的學科特點使然,運用知識點分析具體問題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與時政結合密切,要求學生具備理論結合實際的綜合能力。傳統教學中,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單一,內在邏輯性不強,很多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在運用的時候更是無從下手,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基本為零。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把思維過程畫出來,對知識點也是在理解內在關系的基礎上的記憶。

以農業區位分析為例。了解并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選擇農業區位、判斷農業地域類型的基礎也是關鍵。課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大致知道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嘗試畫出一個簡略的知識框架:

通過框架的搭建,學生形成對這部分內容整體性的思維模式,相比較傳統的填空式的自主預習更有利于把握整體內容。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根據預習時思維導圖的分析,舉例拓寬學生的認識、拓展思維,重點突出區位因素的變化對農業生產及農業地域類型的影響,補充思維導圖:

教師給出足夠多的典型現實材料,例如某地區農業發展的前后變化,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等方法討論引起變化的農業區位因素,最終總結歸納成思維導圖。這需要學生的合作、教師的引導才能完成并完善,不僅是思維能力的展現也是合作能力的培養。

     區位分析題中思維導圖的運用

在分析地理問題的過程中,綜合思維的體現非常普遍,區位分析類的問題就是典型,回答問題不單是知識點的羅列,而要根據該地理事象的現實情況分析出主要的區位因素。

舉例說明:盛產“烏江貢米” 的烏江鎮,位于黑河中游,自唐代開始種植貢米,因生長周期比其他地區長,品質更優良。改革開放后,隨著高產品種的引進,傳統貢米的種植規模逐漸縮小。進入新世紀,黑河每年將上游來水的60%分給下游。分水制實行后,張掖市發展節水農業,走種子繁育之路,發展成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 “烏江貢米”幾近銷聲匿跡。2016年,烏江鎮為恢復“烏江貢米”生產,建設“烏江貢米”標準化栽培基地。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據材料說說哪些原因讓“烏江貢米”銷聲匿跡。

(2)從自然角度分析張掖為何能夠建成國家級優質玉米種子生產基地。

這道題涉及到地理綜合素養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兩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中綜合思維是回答問題的基礎也是關鍵。

第一問,從區位分析的角度來看,某種農產品的“銷聲匿跡”的原因,其內涵應是限制性區位作用上升或其優勢區位的喪失。大部分學生的答案集中于“氣候干旱,分水制的推行;引進外地高產品種;發展玉米制種產業”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這幾個點只要認真研讀材料就可得出 ,雖然自然和社會經濟都有涉及,但都是材料語言,不能體現區位因素的變化對地理事象的影響,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未能說明,不具備地理學科的思維和專業性。

經過課堂討論,學生知道要把分析重點從“水稻種植”轉變為“玉米制種”的區位因素這一方面,由此畫出思維導圖:

材料里不難看出“水稻種植”曾經的優勢在于:品質優良、水源有保障?!颁N聲匿跡”實際是被“玉米制種”取代,這屬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原因在于“水稻” 的優勢區位逐漸喪失:品質雖優但單產低、水源雖有保障但位于氣候干旱區,高產品種的引進、分水制的實行共同使得水稻優勢喪失。通過作思維導圖學生從最初的對材料照搬照抄逐漸發展為用綜合思維去分析影響地理事象變化的區位因素。

第二問,學生能意識到題干重點在“自然條件”,有一部分學生能把“張掖地區”——區域性考慮進去,答案主要分兩個層次:部分學生對區域認知不足,更不能用綜合視角來分析,只是機械的背書式回答自然區位因素“氣候適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部分學生可以簡要答出自然區位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地處干旱地區,有利于制種;晝夜溫差大,玉米品質高;沿河,水源較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種植業發展”充分結合材料,并用區位因素理論去分析,但是區位因素之間的關系表述不夠充分。

通過對材料、題干的具體分析,學生認識到要把區域——“張掖地區”、地理事象——玉米、種子生產和區位——自然條件綜合起來考慮,即:

結合自然區位因素的要點,找準分析的方向“規模大、質量高”的優勢自然區位,再從材料中去找有關條件。這一過程充分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地理問題,從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

在課前自主預習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相比較傳統的填空式,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活動中,思維導圖關鍵詞的提取一方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有利于思維的發散;學習效果評價中,思維導圖可視化的特點能幫助教師更客觀地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和層次;課堂小結時,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將復雜散亂的知識點系統化,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編輯/王    波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4篇

【摘要】高中數學是一門講求邏輯和計算的科目,它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相比于初中數學的簡單易懂,高中數學的內容更加寬泛而且在難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許多高中生認為數學是高中科目中難度最大的,在數學的學習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問題,在處理高中數學問題時往往沒有應對措施,在學業中無法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成績.因此,本文首先是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入手,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是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機會,最后是增加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自我提升,從而在核心素養下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思維能力;解決辦法

前 言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對高中數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高中數學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各位教師最重要的課題.同時,高中階段的學習是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時期,因此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制訂高效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目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

一直以來,高中數學都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不僅是因為數學本身的難度,而且還因為它對其他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一直都很重視高中數學的教學.據相關數據可知,我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就現在來說,我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思想傳統,缺乏創新以及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高中數學知識難度較大,因此很大一部分教師都是采取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雖然這種方法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缺少和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同時學生還很難有時間和機會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幫助學生鞏固相關的數學知識,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把握知識點的精髓.

并且我國現在是應試教育,一切目標都是為了高考成績,這種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理解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這樣子的方式下和環境下學習,往往只會做題而缺乏了對數學相關知識的拓展能力,也只能運用在試卷上,而無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數學知識很多都是復雜難懂的,如果單憑數學分析和理解是很難弄懂其中的奧秘,而對學生進行形象化的教學,可以為學生思考數學問題提供新的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化簡為繁,要進行形象化的教學,需要將很多復雜的知識點拆分成小知識點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也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增加趣味教學,從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函數問題時,可以將教學內容化為多個知識點,運用函數圖像來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和性質,通過繪制圖像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對函數知識的理解,通過數形結合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分析數學問題的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則作為一名數學老師,需要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高中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學業很重,還需要承受著教師以及家長的升學希望,從而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心理壓力,逐漸出現厭學的狀況,因此,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不以成績來定位自己的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數列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現實生活中的購房問題,讓學生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來了解購房的相關知識,當一個人確定要購買房子之后是采取何種方式,是貸款還是全款,這時就會形成兩組數列,學生就可以歸納這兩組數據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從而給予這個人一份完整且合理的購房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不停地向教師請教.學生通過解決生活問題去探究數學問題,不僅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在一定層面上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最終實現數學的教學目標.

三、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機會

數學的學習是要求學生具有邏輯性和思維能力,然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情境和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與同學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拋物線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以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拋物線;第二個問題是拋物線和雙曲線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利用這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夠開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學生進行思考后需要合理分配小組,讓每小組進行繪制拋物線并制作相關表格,把雙曲線和拋物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從而推出拋物線的方程.這種交流合作的方式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還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傳統的數學課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學生認真聽講,教師的表情非常的嚴肅.但是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數學課堂氛圍,營造了一種平等、和諧、輕松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且教師不再是課堂中的主導者而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還要改變自己一言堂的心態,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才會敢請教教師,敢主動地與教師交流溝通.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創新,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數學課堂中也要留充足的時間去讓學生表達和思考,要做到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同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進行及時的解答,發現學生的錯誤時不能夠生氣,要進行耐心的指導,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肯定,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增加教學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自我提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增加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提升.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做好有效的教學設計,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在很大程度上也為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從而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進行數學教學設計時,需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一是能鞏固學生掌握知識,二是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進行高中的數學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改善數學教學方式,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選擇,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相較于其他學科,高中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和社會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是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進行數學計算之前,學生首先要具備充足的基礎知識與做題方法.數學考試中不僅考學生做題的準確性,還考查學生做題的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做對題目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成績優異的學生遇到題目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確定出解題的思路,然后遵循這條思路進行計算解析,相反,成績較差的學生遇到稍有難度的題目就會手足無措,盲目嘗試做題方法,這會耽誤很多寶貴的考試時間.因此,教師在平常的訓練中要注重學生思想方法的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如果不能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聯想類似的題目,并要求學生在一個章節的學習后,對題目的類型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一些學生急于求進,在基礎不夠扎實的情況下進行成績的“沖刺”,這樣帶來的效果往往比較差.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要戒驕戒躁,不斷夯實自己的基礎,只有充分積累知識,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有的學生沒有擺正學習的心態,如果取得一點成績就得意滿滿不追求進一步的提高,或者成績出現下滑就垂頭喪氣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心態是不足以支撐整個階段的學習的,這時教師可以邀請成績優異的學生分享學習經驗,從而使學生明白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中都要一絲不茍,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才能最終實現自我提升.

五、總結

高中是重要的學習階段,數學也是高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科目.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教育體系的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的教學中受到了較高的重視.并且數學是高中學習階段的必修科目,數學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整體的成績優劣,因此學生必須高度重視數學學習,努力獲取優異的成績.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讓學生鞏固已有的知識,擁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且能夠沉著應對考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余明.新課標核心素養背景下例談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2):169,171.

[2]陳曉鵬.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研究[J].才智,2020(7):23.

[3]李丹.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的四種策略[J].廣西教育,2016(22):32-33.

[4]董巍.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的四種策略[J].南國博覽,2019(9):284.

[5]陳凱姬.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再議[J].數學教學通訊,2019(3):33-34.

[6]孔德華.新課改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2):93,97.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5篇

一、主動培養財經思維

隨著現在經濟水平的提高, 對于學生來說, 尤其是高中生不成熟的消費觀念被廣大群眾重視。造成的后果是高中的財經素養的不成熟, 嚴重可能會影響高中生的金錢觀、消費觀。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培養正確的財經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對于金錢要合理利用, 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錢永遠是掙不完也花不光的, 局科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的生活幸福指數, 在很大程度往往取決于一個人對金錢觀的認識, 不要讓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但是對于金錢也不能采取無所謂的態度, 畢竟金錢可以給我們帶來物質上的享受。其次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 掙錢自讓就是用來花的, 但是很多時候不是剛需的東西可能花了錢也沒有什么用, 用有限的錢買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這樣不會讓自己入不敷出也可以保證生活質量。很多人消費的時候只是一時的沖動, 看到什么買什么;而很多人則很會理財把錢管理的很有條理。其實每個人的消費觀都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F在的很多年輕人過分虛榮、盲目攀比而不考慮自己的實際家庭情況。這是扭曲了的高中生價值觀,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理性消費是我們都在提倡的東西。高中成熟的標志就是擁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消費。這對每個高中生個人的素質發展、家庭幸福指數以及經濟的增長都是有影響的。如今電子貨幣, 手機銀行、網絡金融迅速發展。學會理財已經是每個人都應該會的技能了。比如上面提到的是把錢存到銀行還是存到余額寶, 那么我們在存錢之前就得先了解一個銀行的收益和余額寶了收益誰高了, 同時還可以對比一些基金的收益。適當看一些金融理財的書籍, 培養自身的理財意識, 對我們今后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學習財經相關知識

培養高中生的財經思維, 首先必不可少是得具備一定的財經知識。高中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花在學校學習上的, 可能比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都要長。所以高中生的財經相關知識的學習就得依賴學校。學校要加強對高中生財經思維的培養, 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財經方面的書籍。給同學們建造好的學習環境。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財經知識。老師是學生的榜樣, 所以老師要帶頭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 陪伴學生們一起學習財經知識。在過程中如果遇到同學有不好的消費觀要及時的引導與教育, 并告訴他們真正好的消費觀是怎樣的。對學生們嚴, 也得嚴格要求自己, 主動多學習財經知識, 培養自己的財經思維和理財能力, 樹立正確的財經思維才能更好地影響教導學生們。

三、關注財經熱點

高中生學業繁忙主要的學習場所就是教室, 主要接受知識的地方就是課堂, 可能由于中國的教育, 現在的高中生學習知識都是被動的。這樣被動的學習現象可能也不是一時就能改變的。所以想要高中生進行財經思維的養成, 首先就得從課堂的學習開始。我們可以讓老師給我們多講一些關于財經方面的熱點, 老師可以布置一些作業讓我們回去收集、了解。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了解到的知識永遠都是最深刻的。老師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些時事熱點, 或者一些關于財經新聞的軟件。上課的時候課堂可以先小討論一下, 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也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學們可以在課堂分享自己的經歷這樣還可以提高生活判斷能力。每個同學的家庭應該都會與銀行有業務, 所以同學們可以問問爸爸媽媽一些簡單的知識, 然后更深的東西就得我們自己去實踐了解了, 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更快速的鞏固書本上的相關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經過這些長時間的學習, 能夠促進同學們會對經濟生活關注度的提高, 促進了同學們自身的經濟素養, 并且主動學習將書本的知識合理的結合到實際生活中。關注財經熱點, 促進高中生財經思維的養成思路。

結語

高中生活是高中生步入獨立自主生活的第一步, 學會理財、有正確的消費觀、獨立的財經思維能力對每一個高中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高中生的財經思維能力的養成直接影響著今后的消費行為。在當今的時代, 學習成績的優劣已經不是評判一個學生的能力的唯一標準了。高中生要全方位的學習各種知識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與時代接軌。父母與老師對高中生心理以及觀念及時做好疏導工作。建立正確的消費觀、金錢觀, 、人生觀、價值觀, 具有良好的財經思維能力對我們每一個高中生的成長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摘要:現在應該很少會有把錢存在銀行里等著漲利息了, 寧愿把錢放在支付寶的余額寶里也比在銀行里的利息高呀。最近幾年掀起了全民理財的熱潮, 各種理財app如雨后春筍一樣越來越多??墒抢碡斝柚斏? 今年的很多P2P平臺暴雷讓很多用戶連本金都追不回。所以在理財之前也是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個人的理財思維也變得愈發重要。目前很多國家已經把理財思維滲透到了小學的教育當中。但是在當下的中國, 許多家庭觀念落后, 思想傳統, 缺少對孩子的財經思維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對于高中生來說進行理財也是一種學習, 越早養成理財思維對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關鍵詞:高中生,財經思維,養成思路

參考文獻

[1] 楊星雨.試論高中階段財經思維方式的養成[J].科技經濟導刊, 2018, 26 (03) :128-129.

[2] 張紫涵.新時期下高中生財經思維的養成思路[J].現代商業, 2018 (01) :177-178.

[3] 金天天.高中階段財經思維方式的養成初探[J].中華少年, 2018 (01) :96.

高中作文邏輯思維范文第6篇

普遍的觀點認為: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僅僅是學習一些基本物理現象,是淺層次的,高中物理則是研究物理現象背后的本質,是深層次的。初中物理是形象思維的體現;高中物理相對而言研究的現象比較復雜、抽象,教學要求重在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和數理應用能力,是抽象思維高度應用的階段。

因此,很多高中物理老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抽象思維的應用,而忽略形象思維在高中物理學習階段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失去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產生心理壓力和厭學情緒。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了解形象思維在高中物理階段具有的作用。

一、什么是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其特點是具體形象性。想象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心理成分,任何創造都離不開想象,所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有這樣一個簡單的物理實例可以明晰形象思維的動作過程。

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塊放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且地面光滑,當斜面在F作用下向左做勻加速運動時,物塊能否恰好相對于斜面靜止,如果能,求加速度a。

在思考此題時,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物理過程:當F很小時,有經驗可知物塊和斜面都將向左運動,但物塊會從斜面上滑下來;當F非常大時,物塊和斜面都還將向左運動,但物塊將會順斜面向上運動,從斜面頂端飛出來。完成這個想象后,自然就會想到當力F等于某個值時可以使兩者相對靜止,求加速度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維簡單說就是應用生活經驗、形象知識和直感判別,最后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它可以使我們對物理的理解變復雜為簡單、變生疏為熟悉。

二、形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兩種基本的思維形態。過去人們曾把它們分別劃歸為不同的類別,認為:“科學家用概念來思考,而藝術家則用形象來思考?!边@是一種誤解。其實,形象思維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發現和創造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例如,物理學中的形象模型,像電場線、磁感線、原子結構的湯姆生棗糕模型或盧瑟福小太陽系模型,都是物理學家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的產物。

愛因斯坦是一個具有極其深刻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大師,但他卻反對把邏輯方法視為唯一的科學方法,他十分善于發揮形象思維的自由創造力。如,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實際上就是起源于一個自由的想象。一天,愛因斯坦正坐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個人自由下落,他是會感覺不到他的體重的。愛因斯坦說,這個簡單的理想實驗“對我影響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論”。

由此可見,形象思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物理興趣。

由于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勝于抽象思維,完美和諧的物理形象可以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可以啟發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積極思維,可以引發科學的想象、探索、創造,產生動力,激發興趣。

(二)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在中學物理教學要求重視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但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較之理性認識突出,所以必須重視其形象思維的培養。這樣學生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就能夠在腦海里形成正確的意象,也就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正確的分析、推理、歸納、判斷的邏輯活動了。

(三)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提高。

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通過形象思維的培養,使學生的聯想能力、類比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等都會有相應的發展提高。

(四)有利于誘發學生發展創造。

形象思維的過程是運用現象定性分析事物在時間、空間中的存在和變化過程。因此,正確的利用形象思維常常能得到某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誘發創造某種新事物、產生某種新認識或見解,甚至產生發明、創造。

三、物理教學中形象思維的豐富與培養。

(一)加強實驗和觀察,是形成與培養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

一個成功的演示實驗,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表象。譬如,將鋼筆帽立于放在桌上的紙條上,將紙條慢慢地抽去,鋼筆倒下;將紙條迅速抽去,鋼筆帽仍然直立不倒。然后誘導學生用動量定理解釋(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緊密結合)這種現象。

重視課外小實驗、小制作。如在手掌上放一塊磚,讓手掌由靜止向上、向下做加速運動時,體驗手掌所受壓力的感覺,從而去領會超重和失重現象。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充分攝取物理表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研究表明:同樣的學習內容,單純用聽覺學習、視覺學習、視聽并用學習,三小時后,記憶效率分別為:60%,70%,80%;三天后,記憶效率分別為:15%,40%,75%。多媒體的獨特之處,正在于能使視覺和聽覺并用,以形象和聲音表現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聯系實際,廣泛攝取物理表象。

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正可以從類比中形成表象。學習分子運動論時,學生對一瓶水與一瓶酒精混合后不滿兩瓶的實驗難以理解。只要問:一桶核桃和一桶大豆倒在一起,還是兩桶嗎?學生就會豁然開朗。有了表象,疑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發揮“理想化方法”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在物理學研究中,理想化方法實際上是唯物辯證法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辯證方法的體現。表現為:其一,理想模型。包括理想物體(如質點、光滑平面、點電荷、薄透鏡等)和理想系統(如保守為系統、熱力學系統等)。其二,理想過程。如勻速直線運動、氣體的等溫、等壓、等容過程,等等。其三,理想實驗。它不是實踐活動,而是“思想中的實驗”。伽利略發現慣性定律時的理想斜面實驗,就是一個典范。

綜上所述,形象思維在高中物理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培養形象思維有利于學生吸收掌握物理知識,也有利于全面開發學生的思維品質。

上一篇:改造設計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經典英語作文背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