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

2023-09-19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政產學研協同創新 知識傳遞 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 復雜網絡分析

分類號:G271

引用格式:陳慧, 南夢潔, 劉晗.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視角下檔案機構知識傳遞研究: 以2018-2020年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為例[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1, 6(5): 282-291[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61/.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響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形式,以政府引導、高校牽頭及企業參與為主要模式,采用協同創新思想,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以增進國家經濟發展[1]、推動知識傳遞與科技創新、提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為目標所開展的知識創造性活動[2]。檔案是“過去和現在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3],具有極強的憑證價值、情報價值與文化價值。由此,檔案機構作為檔案事業建設的主要負責單位,具有較強的政治性、保密性與文化性,強調“為國管檔”“依法治檔”,其檔案業務的創新發展包括兩個方面:①推動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提升檔案在資政決策、服務民生、知識傳遞及文化建設等方面的作用;②把握檔案保密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促進開放檔案的知識挖掘與管理。檔案科技項目作為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各類組織進行檔案業務創新的重要窗口,對于促進科技成果創新性應用、提高檔案管理規范化水平、助力檔案治理現代化建設及加強檔案服務社會化參與具有前瞻性及長遠性影響。立足于科技項目本身開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實現各機構之間的知識互補,凸顯“知識交互—思維構建—技術實施”三維一體協作化發展。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3]中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檔案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強調科技成果在檔案管理過程中的應用,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檔案事業的發展”,對相關的單位和個人提出肯定、表彰及獎勵,由此體現出檔案科技項目知識傳遞在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及提升檔案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方面的重要價值。2020年11月,第十一屆電子文件論壇著重介紹了浙江省檔案館、中國石油、上海最高法院等單位的科技項目改革試點,強調了多方主體協同管理在數據治理、技術賦能及業務優化對于檔案建設的革新和推動作用[4];2020年12月,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進一步強調應“扎實推進企業檔案、項目檔案、農業農村檔案和相關行業領域的專業檔案、民生檔案等工作”[5],強化業務指導與科技應用;2021年2月,國家檔案局發布2021年科技項目立項工作通知,公開評選新一輪科技項目,形成新一輪政產學研協同合作鏈。

面向“十四五”戰略規劃[6],推動檔案治理體系、資源體系、利用體系及安全體系的建設發展,注重社會力量在檔案事業建設中的參與[7],增強高校、企業及行政單位在合作交流與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推進企業試點及科技項目創新,對于提升檔案工作發展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萍柬椖康纳陥笈c設計承載著各個單位的心血與付出,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參與機構作為推動檔案科技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促進知識傳遞、增強技術應用、推動業務創新及實現合作共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在經濟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采用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思維,有助于擴大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強化知識在不同機構的傳遞,推動科技研究成果增長[8]。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為數據來源,利用復雜網絡及可視化工具探究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分析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視角下檔案機構之間的知識傳遞與共享,深入探究不同檔案機構之間知識傳遞社會網絡關系[9]、現象表征及相關問題,以期豐富知識傳遞的研究角度,為政產學研協同發展下檔案機構開展合作與知識傳遞帶來思考。

1 理論闡釋

1.1 國內外關于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相關研究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當前創新發展背景下的主要運作形式,通過實現不同知識群體在大量協作過程中的知識互動與共享傳遞,提高資源整合,推動管理創新。通過研究發現,政產學研多應用于經濟學及管理學視角,探究政產學研多方利益合作及博弈下的知識傳遞、知識轉移及協同效益。

M. Sutrisna等[10]利用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法,探究產學合作中的影響因素模型,并提出產學合作已成為當前發展的重要趨勢。Y. L. Bakouros和E. T. Samara[11]探究了企業和高校的合作機制,并利用訪談法、案例研究法等探究產學研協同創新對于創新高校知識結構、推動技術和教育發展的作用。吳潔和車曉靜等[1]構建了政府引導、高校牽頭、企業參與的三方協同創新博弈模型,采用仿真分析探究了政產學研創新管理的影響因素。李陽等[12]研究了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的關鍵要素,并從組織理論揭示了政產學研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動態演化過程。

1.2 國內外關于機構知識傳遞的相關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以科研交流及項目研究為形式、以知識傳遞與共享建設為目的產生的機構合作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知識傳遞通常包括知識傳遞主體(即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等)、知識傳遞客體(即知識本身)及知識傳遞路徑(即中介與渠道)三方面內容,以此形成特定的知識傳遞網絡關系圖,增強知識在提升經濟效益、推動創新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S. C. Goh[13]提出知識傳遞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領域,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探究組織結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知識傳遞。N. Thomas[14]強調了知識傳遞對于整合組織資源、提升績效管理具有重要價值,并深入研究了知識傳遞的兩大模式。喬志強[15]對供應鏈信息、知識與協同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信息流與知識傳遞是實現知識管理與創新的前提,強調供應鏈結構是知識傳遞的路徑和關鍵。裘江南等[16]依據知識體系的語義網絡的多路徑特征,對知識體系及語義傳遞規律進行研究,豐富了語義傳遞的內容。邵瑞華[17]及李長玲[18]等也采用文獻計量學及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圍繞我國圖情領域的機構合作情況進行探究,發現其具有合作不夠緊密、交流呈現地域性及知識傳播局限性等問題。

1.3 國內外關于復雜網絡分析的相關研究

復雜網絡分析多用于計算機及知識管理領域,挖掘合作關系中所呈現的知識傳遞、共享及創新等方面內容,以促進對機構合作背景下創新能力發展的研究及思考。

P. Rangachari[19]采用文獻分析法對復雜網絡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強調促進主體合作有助于完善知識共享結構,推動知識創造和知識交流的發展。宋澤源等[20]將復雜網絡應用到產業聯盟中,強調產業聯盟合作發展中核心企業可以通過知識共享實現組織創新。巴志超等[21]以USPTO數據庫中能源領域的專利數據為例,分析其技術創造能力主要分布于歐美及日本等區域,且知識創新與專利產出呈正比關系。牛力和杜麗華[22]采用復雜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與文獻計量等方法,探究國內檔案學主題網絡構建與演化趨勢,并分析信息服務、知識服務及交叉學科研究將成為今后檔案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綜上來看,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節點可以產生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因此社會網絡則是各機構之間進行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傳遞和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23]。復雜網絡作為分析工具,多應用于機構合作分析中以探究機構之間的知識傳遞及知識共享等內容,對于挖掘機構之間的內在關聯具有重要價值。然而,現有研究缺乏將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視角與檔案學科的深度結合,未能有效說明知識傳遞及復雜網絡工具在檔案研究方面的價值效益與適用性。因此,本研究以復雜網絡為分析方法,探究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立項的參與機構間的合作情況,以期發現各機構的知識傳遞關聯性,為各機構尋求合作和開展知識共享提供思考與借鑒。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復雜網絡分析法,利用可視化工具分析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復雜網絡是一種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網絡,多呈現“小世界”“無標度”及社區結構的特點[24],即網絡體系構建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且具有關聯性。通過應用復雜網絡分析,可進一步深入探究不同機構之間的多重合作關系,梳理多機構之間的知識傳遞內在關聯,分析機構之間的知識傳遞路徑,保證數據研究的深入性與全面性。

2.2 案例選擇

為確保數據的可獲取性及全面性,并結合當前科技項目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重要影響,本研究選取2018-2020年共299項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立項信息作為數據來源,圍繞國家檔案局官網所提出的立項名單和立項指南進行整合[25],探究國家檔案局項目立項參與單位之間的知識傳遞主體、客體及傳遞路徑,為相關研究開展提供參考思路。

2.3 數據收集與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清洗、編碼及軟件分析等開展研究。第一步,從國家檔案局官網爬取2018-2020年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名單;第二步,對三年名單進行梳理排序,利用國家檔案局所提供的“年份-類型號-項目序號”作為編碼,其中B代表標準化研究,R代表軟科學項目研究,X代表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及新軟件研究,如“2018-B-001”代表2018年標準化類序號001的項目;第三步,對涉及的機構名單進行數據整理及清洗,剔除重復性單位名單,得到推薦單位名單共73個,承擔單位共343個;第四步,將數據導入Gephi軟件,選擇合適的布局模式進行機構知識傳遞社會網絡的關聯分析。

3 研究發現

知識傳遞以主體、客體和路徑為三大基本要素。本研究的知識傳遞主體為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業三方,即知識的聚集方,具備知識產生、知識管理等能力;客體為科技項目主題內容,即主體管理的對象——知識本身;而主體之間通過合作關系所形成的知識傳遞社會網絡即為本文研究的知識傳遞路徑。本研究分別對知識傳遞的主體、客體和路徑進行分析,探究政產學研一體化過程中檔案機構之間的知識交互情況。

3.1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主體分析

依據2020年8月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管理辦法(修訂稿)》[26]并結合近三年的立項類型數量及參與單位種類,本研究將知識傳遞主體分為三大類:①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軍委檔案機構及國家檔案局內設單位等政府機構;②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研究所和檔案學會等科研機構;③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企業。

政府機構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發揮著主導地位,在中央和國家機關等政府機構這一層面可看出知識傳遞主體的協同合作均與所轄領域范圍相關,多為國有企業及高等學校。其中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國家檔案局經濟科技檔案業務指導司及中國物理研究院檔案館的知識傳遞頻率較大。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知識傳遞的內容多具有宏觀性及國家政策性,如國家檔案局經濟科技檔案業務指導司推薦的項目多圍繞“一帶一路”“中央企業境外檔案”及“大型基建項目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單套制研究”等方面,對于推動國家檔案治理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檔案主管部門,聚焦于本區域內的科技項目建設情況,其中浙江省、湖北省、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及山東省的知識傳遞相對較多,知識傳遞主體主要包含省市級檔案局及檔案館。

高校、研究所和檔案學會等科研機構是理論知識的聚寶盆,為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先進的理論指導??蒲袡C構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發出方,主要承擔項目主題的開展、研究與深入分析任務,為政府及企業提供充足的知識內容。高校以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等作為主要知識傳遞主體,此外還包含部分省市的檔案學會,如廈門市檔案學會和深圳市檔案學會。

企業作為產業主體,與市場結合緊密,是知識傳遞產生經濟效益的主戰場。在知識傳遞和合作研究過程中,中央企業單位以國家電網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長江三峽有限公司四家單位為主,其偏好領域與企業所轄業務緊密相關,如國家電網公司參與的項目多為“電網工程項目管控(2018-X-009)”“電網運維檔案資源建設(2019-X-22)”“電力企業檔案單套制管理(2020-X-020)”等,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企業部門的檔案管理探索,推動了檔案事業管理體系及檔案業務研究的完善與發展。

3.2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客體分析

政產學三方機構以科技項目主題為指導方向開展合作,內容聚焦于“檔案事業管理”“檔案資源建設與開放共享”“檔案安全保護”及“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四大方面,反映了檔案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普適性重難點話題,體現出檔案研究發展所具有的創新性、指導性及借鑒性特點。進一步探究三方知識傳遞的熱點主題演變,可發現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立項單位的傳遞內容具有“選題延續性”“熱點關聯性”和“內容時代性”三大特征[27],選題角度基本穩定,大致分為完全相同(見表1)、背景修改、新增及刪減三種情況。分析2018-2020年相同主題,可發現知識研究多包含“事業管理”“資源建設”“安全保護”“電子檔案”四大類內容,且四類角度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主題交叉,核心內容呈現強關聯。

此外,借助詞頻分析進行趨勢預測,可看出檔案領域的知識傳遞內容由“數字”向“數據”發展,研究趨勢多為技術應用、數據治理、創新管理及開放共享等角度,包含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種技術手段,逐漸探索在數字轉型背景下檔案管理的改革與創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檔案學研究的方向與行業熱點。

3.3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路徑分析

不同單位之間的合作關系相交叉,則形成了知識傳遞社會網絡圖(見圖3)。該圖的節點為參加研究的大學、研究所、檔案館、檔案局和企業等單位,邊為不同單位的之間的歷史合作聯系,節點越大說明與其他企業和單位的合作越多,知識傳遞的內容較為豐富。在數據處理和圖形呈現上是經過節點的度(即節點與其他節點的計數)進行篩選的[28],度的實際范圍為1-10,即包含所有的參與單位,其中最高的合作量為10。

圖3清晰地顯示了檔案機構知識傳遞的路徑,從中反映出政產學研一體化背景下知識傳遞路徑端點的選擇性、地域性、共享性與協同性[29]。檔案機構在知識傳遞過程中,依據自身所具有的資源、技術、方法等綜合考慮,結合地域、實力與合作效益等多重因素進行考量,以尋求優質的合作對象,開展知識共享,促進融合發展。從知識傳遞社會網絡圖中可看出,檔案機構知識傳遞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與穩定性,單位所處的地域及該單位在相關項目建設過程中經驗的豐富程度、雙方的合作需求及偏好[30]是影響知識傳遞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檔案局(館)層面,湖北省檔案局(館)、浙江省檔案館、江蘇省檔案館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檔案館的知識傳遞較為突出,其中湖北省檔案館與武漢大學、上海嵐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多次開展合作,圍繞互聯網環境下檔案業務工作模式(2018-X-010)、檔案人員職業調查(2019-B-15)開展研究,主題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在高校層面,武漢大學、暨南大學、湖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知識傳遞接收方較多,以省市級檔案館及企業公司為主,他們聯合開展關于檔案數據、電子檔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在企業層面,機構單位立足于自身專業方向產生知識傳遞活動,如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攻網絡工程設備、系統集成及電子信息的科技型企業,不僅參與了山東省檔案館開展的“基于磁、光、電多種載體的海量數字檔案資源長久保存技術的研究和實踐(2018-X-016)”項目,還參與了遼寧省檔案館主要承擔的“區塊鏈技術在民生檔案跨館利用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2020-X-001)”、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持的“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檔案真實性保障中的應用研究(2020-X-005)”、福建省龍巖巿檔案局主持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環境下電子證照歸檔管理研究(2020-X-034)”及寧波市檔案局主持的“OFD在政府網站網頁歸檔應用研究(2020-X-040)” 等項目,內容涉及海量資源存儲、區塊鏈技術、數字資源研究三大方面,在科技項目參與及技術研究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31]。

4 研究結論

4.1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主體模式多元化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主張不同主體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并利用激勵機制與市場資源配置等原理,推動知識在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流動,更好地服務各項創新活動。它反映了不同的社會主體之間的多元知識傳遞、資源集成與協同發展,在299個項目中,共有111項采用了機構合作的形式,主要包含“檔案主管部門+企業”“檔案主管部門+高校單位”“高校單位+企業”及“檔案主管部門+高校單位+企業”四大模式,將高校的科研能力、企業的技術優勢與檔案部門的管理經驗相結合,如陜西師范大學先后與陜西省檔案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西安元智系統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開展共4項檔案保護類項目,結合多方資源優勢實現了除蟲防潮技術的探究與應用[32]。此外,從研究單位主體來看,299項科技項目中單位參與共計454家,剔除重復參與的單位共343家,類型包含國家及各省市的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及企業單位,層級涵蓋國家級、省級及地市級等,知識傳遞主體具有多元化與多樣性的特點,為國家檔案科技項目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及相關支持,推動了國家檔案事業的發展與創新。

4.2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內容具有探索性

政產學研協同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從而達到各自的價值目標,推動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及產業化發展,進而形成有助于知識創造的網絡組織關系鏈。機構間的穩定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不同單位之間知識管理的深入探究,通過建立密切的合作網絡,可進一步推動科學研究的延續性和研究內容的深層次挖掘,促進知識傳遞與共享,推動檔案管理創新,實現資源互補。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政府、企業及高校通常聚焦于符合各自發展需求的、有一定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知識內容,如上述所提及到的“電子文件”和“數據治理”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還包括結合國情發展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等主題。通過以政府為主導開展知識傳遞活動,有助于解決一定的社會研究點,為社會及經濟建設提供參考。

4.3 檔案機構知識傳遞路徑呈現地域性和不飽和性

受指導單位分地域管轄及機構合作便捷性等因素影響,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申報單位合作多呈地域分布的特點,采用同地區各級單位的合作交流,實現區域內部的優勢互補及資源共享。其中以廣東省、湖北省、四川省及浙江省等地較為明顯,在廣東省推薦的申報項目中,區域內部參與單位涵蓋檔案主管部門、高校單位及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共22家,對外合作單位僅有3家;湖北省共11項科技項目申報中,省內單位共26家,省外合作單位僅1家;四川省項目參與項目中省內單位共12家,省外單位僅1家。因此,多呈現區域性集中合作開展的情況,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空間分布對于機構合作及知識傳遞的影響。此外,機構主體之間多具有較穩定的合作關系,如陜西師范大學多與陜西省檔案保護科學研究所合作;武漢大學多與上海嵐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研究開展檔案業務工作研究;安徽省檔案局聯合安徽寶葫蘆信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訊飛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先后6次共同申報項目,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及OCR識別等技術開展安全應用研究。由此可見,地域范圍及主體之間長期合作所造成知識傳遞路徑具有單一化的特征,加之部分單位之間由于信任度不足,傳遞過程中有所保留,因此傳遞關系仍不飽和。知識傳遞發出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穩定關系一方面有助于知識的深入化和系統化研究,從而增強科技課題研究的可持續化,但另一方面也局限了知識傳遞的多元化流動,妨礙了知識的多向傳遞與共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管理的發展。

5 結語及展望

檔案科技項目是學科知識管理在應用領域的重要體現,通過以政府單位主導,以高?;蚱髽I為牽頭和參與方,實現了科技主題的研究、落地與推廣,推動了檔案事業的創新發展及科技成果的運用轉化,提高了檔案管理效率,突破了檔案資源在實際利用中的重難點問題。本研究立足于近三年的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立項參與單位合作情況,探究政產學不同單位之間存在的知識傳遞關系,思考其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所體現的知識共享、優勢互補及資源優化等作用,以期為科技項目的合作發展帶來一定的思考。

當前環境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理論已在知識管理、經濟金融與信息分析領域有了一定的探索與研究,然而檔案學界還未深入探討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理論在檔案館等機構建設和知識傳遞中的相關效益。本研究目前只是結合科技項目中立項單位之間的知識共享與知識傳遞展開了初步分析,了解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視角下檔案機構合作的主體、內容及相關路徑。今后,將進一步對檔案機構進行深入探究,了解知識傳遞在檔案機構應用中的機理、路徑等內容,以確保知識傳遞研究的深度。在信息化水平與知識經濟大力發展的時代,采用跨界合作,充分發揮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賦能[33]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推動檔案事業朝著智慧化、創新化及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潔, 車曉靜, 盛永祥, 等.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 2019, 27(1): 162-173.

[2] 劉春艷, 馬海群.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影響因素模型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17, 61(19): 41-4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EB/OL]. [2020-12-26]. https: //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4] 第十一屆中國電子文件管理論壇在京舉辦[EB/OL]. [2020-12-28]. https: //www.saac.gov.cn/daj/c100166/202012/54155867ebc4409eb906cd5445fcae54.shtml.

[5] 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提出 抓住機遇 乘勢而上 奮力開創全國檔案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 [2020-12-28]. https: //www.saac.gov.cn/daj/yaow/202101/45dbfc7506fa40e9ae78aa5e8b26cec2.shtml.

[6] 蔡盈芳.企業檔案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 檔案學通訊, 2021(1): 16-20.

[7] 陳建.借力與共贏——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檔案管理的內容、問題及對策分析[J]. 山西檔案, 2020(5): 120-128.

[8] 張洋, 謝齊.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機構科研合作關系研究[J]. 圖書情報知識, 2014(2): 84-94.

[9] 盧章平, 蘇文成.高校圖書館第二課堂隱性知識傳遞現象實證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5, 59(13): 42-52.

[10] SUTRISNA M, TJIA D, WU P. Developing a predictive model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EB/OL]. [2021-04-01]. https: //doi.org/10.1108/CI-11-2019-0129.

[11] BAKOUROS Y L, SAMARA E T. Academic Liaison Offices vs. Technology Transfer Units: could they form a new joint mechanism towards the exploration of academic/research res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2011, 2(4): 145-157.

[12] 李陽, 原長弘, 王濤, 等.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如何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J]. 科學學研究, 2016, 34(11): 1744-1757.

[13] GOH S C. 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ome practice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4, 6(1): 23-30.

[14] THOMAS N.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about using analogy and narrative[J]. Development &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2019, 33(1): 12-15.

[15] 喬志強.從信息流與知識傳遞探究供應鏈協同運行[J]. 情報科學, 2009, 27(5): 751-753, 762.

[16] 裘江南, 王光源, 張闊.客觀知識體系中的多級語義傳遞規律研究——以Wordnet為例[J]. 情報學報, 2016, 35(3): 301-309.

[17] 邵瑞華, 沙勇忠, 李亮.機構合作網絡與機構學術影響力的關系研究——以圖書情報學科為例[J]. 情報科學, 2017(3): 42-46, 86.

[18] 李長玲, 支嶺, 郭鳳嬌.基于SNA的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機構合作情況分析[J]. 情報雜志, 2012(7): 38-43.

[19] RANGACHARI P.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s in professional complex system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3): 132-145.

[20] 宋澤源, 劉穎琦, KOKKO A.基于復雜網絡的產業聯盟知識共享過程研究——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J]. 情報科學, 2020(11): 110-114.

[21] 巴志超, 劉學太, 梁鎮濤.技術的知識網絡層次結構及其知識復雜度測度方法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1(3): 178-187.

[22] 牛力, 杜麗華.國內檔案學學科主題網絡構建與演化分析研究[J]. 檔案學研究, 2020(2): 12-18.

[23] 姚偉.社會網絡在開放式知識創新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 58(20): 5-12.

[24] 王姣, 李傳令.基于復雜網絡的作者-機構合作對機構學術績效的影響研究[J]. 圖書情報導刊, 2019(5): 57-64.

[25] 袁帆, 梁孟華.中外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研究熱點與前沿趨勢——基于VOSviewer與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OL]. 山西檔案: 1-13[2021-03-01]. 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14.1162.G2.20210225.1148.003.html.

[26] 國家檔案局關于印發《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 [2021-01-12]. https: //www.saac.gov.cn/daj/tzgg/202008/6fda174324084b7e92912ec4d8260c9b.shtml.

[27] 陳慧, 南夢潔, 舒怡嫻.2018—2020年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主題演化與熱點分析[N]. 中國檔案報, 2021-02-18(3).

[28] 邱均平, 瞿輝.我國科研機構合作網絡知識擴散研究——以“生物多樣性”研究為例[J]. 圖書情報知識, 2011(6): 5-11.

[29] 周莉.復雜網絡視角下圖書館聯盟形成機理——以河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聯盟為例[J]. 現代情報, 2018, 38(3): 145-149.

[30] 王福, 劉俊華, 王建國.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形成機理及實現路徑[J]. 現代情報, 2020, 40(12): 74-83.

[31] 張春風, 徐衛紅.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民生檔案跨館利用模式的探討研究——以沈陽市民生檔案跨館利用平臺建設為例[J]. 中國檔案, 2020(7): 39-41.

[32] 付華.科技驅動發展——檔案科技助推檔案管理現代化[J]. 檔案學通訊, 2018(6): 9-14.

[33] 陳慧, 王曉曉, 南夢潔, 等.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過程中的隱性知識分類——以賦能思維為視角[J]. 圖書與情報, 2019(6): 118-124.

作者貢獻說明:

陳慧:確定選題,提出研究思路,進行論文指導、修改與定稿;

南夢潔:搜集并處理數據,查閱文獻,撰寫與修改論文;

劉晗:提出修改意見,參與論文校對。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Archives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ak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During 2018-2020 as an Example

Chen Hui1 Nan Mengjie1 Liu H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2篇

乙方:集辰(福建)農林發展有限公司

雙方本著服務企業,滿足產業需求,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類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經甲乙雙方共同協商,一致同意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全面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經甲乙雙方友好協商,一致同意達成以下協議:

一、合作原則

落實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創新,加快企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術、人力等資源以及先進成熟的技術成果,利用企業的生產條件,提高教學的科研能力,將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提升我省相關產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雙方發展各自優勢,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推進企業與學校的全面技術合作,形成專業、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努力實現“校企合作、產學雙贏”。

二、合作內容

(一)成立合作聯絡機構

為保證合作協議的實施,提高工作效率,甲乙雙方成立合作聯絡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由雙方委派1至2名工作人員組成。聯絡小組負 1

責日常聯絡工作,提出階段性工作計劃,協調解決合作中的具體問題。

1.甲方具體負責人:謝壽星聯系電話:13859109861

2.乙方具體負責人:聯系電話:

(二)合作共建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

1.甲方在乙方建立“三明職業技術學院校外實訓基地”。并由乙方建立“農業機械試生產車間”為甲方學生提供實習場所。

2.乙方在甲方建立“集辰(福建)農林發展有限公司人才培養基地”?;叵略O“農業機械學生體驗中心”和“農業機械培訓中心”

3.甲乙雙方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經費合作共建“農業機械產品研發中心”。

(三)師資交流合作

1.甲方聘請乙方專業技術人員做為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指導工作。

2.乙方接收甲方教師到乙方參加生產實踐鍛煉和科研項目開發。

(四)科研項目合作

1.甲乙雙方利用各自優勢資源,結合甲方教學改革工作共同開發適應乙方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或教材。

2.甲乙雙方利用各自優勢資源,結合乙方產品生產過程共同申報科技項目和研究開發。

三、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一) 甲方的責任和義務

1.為乙方的長遠發展、戰略定位、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

供技術支持,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2.根據乙方的需求,可協助乙方做好編制企業的發展規劃,并協助企業發展規劃的實施,雙方建立定期協商機制,研究解決合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為今后的長期合作及時作出相應的決策。

3.根據乙方提出的高新技術項目需求和企業技術難題,積極組織力量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攻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4.幫助乙方解決產業優化中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及企業的具體技術工藝問題和管理問題,把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成果優先提供給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5.幫助乙方進行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幫助乙方進行質量攻關。

6.協助乙方做好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7.根據乙方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派出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技術工作。

8.優先為乙方提供優秀的畢業生,推薦企業急需人才,配合乙方定向培養學生。

(二) 乙方的責任和義務

1.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情況下,為甲方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方便。

2.接受甲方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為甲方進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生產試驗條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務。

3.為甲方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建設性意見。

4.根據乙方的具體情況和甲方的要求,推薦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和管理骨干作為甲方的兼職教師。

5.配合甲方人才培養及專業設置等項目的市場調研,及時向甲方提供行業最新的市場信息。

四、合作期限

本協議合作期限暫定三年,雙方致力于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協議到期后,經雙方協商可繼續延長合作期限。

五、其他

1.合作期間雙方共同保守合作項目及企業的技術和商業秘密。

2.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可協商簽訂更加具體的項目協議。

3.其他未盡事宜根據雙方再行協商。

4.本協議一式四份,雙方各保存兩份。

甲方代表(簽名):乙方代表(簽名):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3篇

一、課題設計

1.課題界定

現有中職學校會計教學尚停留于課堂教學與手工模擬實訓階段,所培養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的動手能力,但與社會需求的會計人才要求差距甚遠。本課題將對現有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如何適應的需求,需培養哪些職業能力,運用什么方法進行培養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2.選題緣由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的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工作有機結合、雙向參與,來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自1985年引入“產學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模式以來,經過2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由于會計行業的特殊性,也出于企業經營保密性,會計專業“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探索進展緩慢,沒有形成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沒有形成會計專業可資借鑒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是創新發展中職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結合會計行業領域特殊性,分析現行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產學研相結合關系和合作方式,研究與之配套的措施與方法,才能探索出適合會計行業的產學研結合的職業教育之路。

3.研究思路

①研究目標

根據當前中職教育發展現狀,要實現中職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實行“以提高素質為核心,以傳授知識為手段,以培養能力為重點,以發展個性為特色”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實行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本人研究,改革當前中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基于行業特色的、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解決處理好當前中職職業教育發展中突出的辦學條件、育人模式和就業水平等三大瓶頸問題。充分發揮學校、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教師與行業,學校與創業建立起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并在與交談進行廣泛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能力,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②研究內容

⑴在調研、對比分析國內外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模式的現狀進行調查;對中小企業進行抽樣調查,了解中小企業會計人才市場需求;分析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產學研相結合人佬培養模式中存在問題;探索建立依托中小企

業的產學研合作聯動機制,建立基于行業的緊密型、相對穩定的校企產學研合作關系和合作方式,研究與上述機制相配套的系列措施與辦法。

⑵按照中職學校辦學指導思想,體系中職教育特色,以中小企業為例,探索教育和崗位“零距離”的結合點,深入調查分析依托行業的緊密型校企合作的適用范圍和制約條件,從而制定并實踐以就為向導向的、產學研結合為特色的、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實行產學研合作教育。

⑶進一步改革當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培養目標單

一、培養模式固定,培養的人才“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和特色的問題,研究并實踐能實現校企“雙贏”的人才選拔管理辦法,探索基于免費、自愿和雙向選擇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習管理辦法,以實現中職人才培養目標,達到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并贏得社會認同度。

③研究方法

⑴組織調研,比較研究。在充分搜集匯總國內外各類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研究,比選最適宜于依托中小企業的緊密型合作教育模式,提出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聯動機制新思路;

⑵會計服務行業人才市場調研分析、綜合。分析具有行業特色的中職教育面臨的問題,提出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適宜范圍和約束條件,撰寫分析報告;

⑶建立配套制度和實施措施。研究與緊密型產學研合作聯動機制相配套的制度建設和實施措施;

⑷制定并實踐人才培養方案。以會計專業為實驗對象,提出基于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創新型中職人才培養方案,并予以實踐;

⑸完善人才選拔和學習管理辦法。研究并實踐能實現校企“雙贏”的人才選拔管理辦法,探索基于免費、自愿和雙向選擇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習管理辦法;

⑹完成總體研究報告和相關結題材料。

④具體實施計劃

2008.3~2008.8制定研究方案和調研提綱,組織中小企業會計人才需求調研,對此分析國內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交調研報告。

2008.3~2008.8研究并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聯動的創新機制(實驗場所;提出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適宜范圍和約束條件,研究制定配套制度和實施措施。)

2008.9~2009.6明確研究報告基本框架,選定實驗對象,確定并實踐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

2009.7~2009.12實施修訂人才培養改革方案,提交結題材料。

三、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校一直致力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討,現已構思并實施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初步確立了教師、學生和企事業單位會計專業人員在教學、培訓、實踐、科研等方面進行多方面的緊密型產學研合作局面;建立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專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與改革、師資建設、實踐教學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2000以來,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公開發表專業獲獎論文20多篇,另外學校分別與市委組織部,市會計核算中心企業,工發了工資管理系統,并投入使用,主要項目如下:

①教育人才教育項目計劃《宣傳會計法》;《傳授真假鈔鑒別方法》;《簡單研討會計報表的使用和閱讀方法》;《傳授出納記賬方法》

②開發“工資管理系統”(常德市委組織部)

③開發“工資管理系統”(常德市會計核算中心)

2.研究力量

項目主持人李宗祥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很強的科研能力,擔任本會計部副主任、高級講師、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教學質量多年評為優秀,2007年入圍全國精品課程帶頭人。

本項目組研究人員實力雄厚,其中,副高以上職稱5人,占45.45%;中級職稱(講師/會計師)5人,占45.45%;助講1人,占0.09%,其中雙師擁有資格教師8人。近三年來,研究人員公開發表專業獲獎論文20余篇:

1.《淺談會計職業行為人員道德及傾向》國家刊物發表

2.《“丁”字賬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省級刊物發表

3.《包裝物及轉涉流轉稅會計公理》國家刊物發表

4.《析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示范及其危害》國家級一等獎

5.《關于企業預算受理的探討》省級刊物發表

6.《費用、支出和成本及其確認比較》市級刊物發表

7.《淺談會計電算化教育教學》省級刊物發表

8.《財會教學中的導入》省級刊物發表

9.《淺談如何讓初學者輕松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省級刊物發表

10.《關于會計理論課教學的一點看法》省級刊物發表

11.《學會計專業的課程方法論與課程基礎及其教學側重點探論》省級刊物發表

12.《談提高財經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省級刊物發表

3.研究條件

①經費的保障

學校為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每年專項安排資金五萬元,用于課題研究參考資料及調研開支等。

②設備、場所的提供,技術支持

學校為使研究落于實處,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2008年3月已向常德市財政局、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專題匯報,擬建立會計代理公司,現“常德常財會計代理有限公司”已獲準受立,相關手續在辦理中;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個更為便利的研究場所。另外學校與審計、稅務、銀行及煙廠、九牧王集團等一大批行政、企事業單位保持著良好的聯系,并在各單位聘請了一批會計專家。通過如專業設置、教學設計、共建實訓基地、教師頂崗實習、開展科研項目等方式,使產學研合作貫穿于多個方面,并取得豐碩的成果;辦學模式,探索以就業為導向,“訂單式”培養模式,逐步實現“產銷鏈接”,現已初有成效,畢業生也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一次就率達到了85%以上。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高等學校是培育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和開創現代生產技術的基地,在支持農業發展方面優勢凸出。尤其是那些具有相關行業背景的高等學校,農業對其依賴更為明顯。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挖掘高等學校服務現代農業的潛在優勢,重構“產學研”結合的新體制,掃去制度屏障成為時代課題。本文擬就“產學研”結合的思想路徑所做的思考,但愿能對探索“產學研”結合模式有所裨益,對高等學校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高校 農業經濟 產學研 體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武漢輕工大學人文社科青年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當前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3y16。

高等學校是培育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和開創現代生產技術的基地,在支持農業發展方面優勢凸出。尤其是那些具有相關行業背景的高等學校,農業對其依賴更為明顯。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挖掘高等學校服務現代農業的潛在優勢,重構“產學研”結合的新體制,掃去制度屏障成為時代課題。本文擬就“產學研”結合的思想路徑所做的思考,但愿能對探索“產學研”結合模式有所裨益,對高等學校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有所啟發。

一、以整體發展為統領,夯實“產學研”結合的思想基礎

發展是第一要務,而整體發展則是發展的基本要求,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與行業企業的“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上,整體性發展始終是統領一切思想行為的旗子。有了這面旗子,“產學研”結合便有了合理性,有了前進的目標和為此目標而奮斗的不懈動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時代條件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公司企業必須積極迎和市場需要,快速更新觀念,以責任意識和發展意識,重整組織模式和工作關系,革新激勵模式和評價標準,以項目為紐帶,按貢獻計酬勞,推進社會整體發展。

高等學校是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安寧搖籃。除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人才培養工作外還,還應在探索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功能與外部社會的合作模式與合作途徑,打造出一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公司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又很適合今后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以政策引導為方向,兼顧“產學研”結合的社會需求

政府政策是政府以引導社會發展方向,站在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的立場上制定出來的,具有宏觀規劃作用。因此它所設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不論是整體性的還是局部性的,其間的關系都是非常緊密的?!爱a學研”結合模式,是在當今這種日益凸顯出來的大科學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以爭取最大工作合力的新型的生產關系模式。實現這種生產關系模式,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出現質的飛躍。只有在政府政策的宏觀引導下,“產學研”結合才能把各種社會機構的分力最大程度地合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才能避免社會出現各種發展能量相互抵消的負面效應。一是要有通盤考慮和長遠設計。各參與單位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認真領會政府政策的基礎上,正確分析自身的發展狀況和利益需求,設計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具體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最大可能提升生產力水平。二是高等學校在這方面要有戰略性考量,不斷增強自己的政策敏感性和實踐鑒別力,強化發展觀念,樹立戰略意識,為最終建立起學校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認真做好準備工作并積極投身到社會產業模式調整的洪流中去。

三、以項目合作為紐帶,重構“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

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產、學、研一度也是結合在一起的。但結合的力度和發展水平不高,通過革新制度、重整責權、凸現效率、提升速度,為之后的以項目為紐帶的“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經驗。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量上出現了質的飛躍,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量的要求,在質的方面,高等學校與外部社會的結合之路日益凸顯。以項目來結合,項目是價值體系、創造體系和利益體系。項目執行時,項目參與主體首先以合同方式規定各自的責權利。這樣一來,參與主體在市場規范的約束下各自發揮競爭優勢,大家各顯其長,各盡其能,責任互束,各取其利。

四、以轉化現實生產力為動力,激發“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能量

高等學校里的教師被固定在某個院系或者學科專業,在行政管束和學術層壓的雙層制約下,開展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樣一來,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激發教師的潛、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與當前的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和大科學時代相比突顯弱性。要調整和改善這種關系,就要打破舊的格局,重塑新的格局。在保證學校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漸變方式,探索在“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師的生產力轉化。一方面,“產學研”結合模式是由政府倡導的正在積極試行的一種模式。該模式處在發育期,尚未成熟,需要大力扶持和支持。另一方面,“產學研”結合模式又是大家都愿意實行的。因為這種模式是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給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探索利益重分配機制留下了時間和空間。所以,高等學校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期,積極探索,大膽償試,普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當然,高等學校在探索在“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師的利益關系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質要求。高等學校不是企業,其價值取向不是掘取利潤。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其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這樣一來,高等學校在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時,一定要站牢自己的利益陣地,謹守教育忠誠,維護教育利益。在利益分配中把握一個總原則:人才培養第一,科學研究第二;凡是有利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事,就做,否則,就不做。

五、以法律規范為準繩,保證“產學研”結合的良好秩序

任何社會主體都要在法律的約束下活動,任何社會事件都要在規范的指引下發展,“產學研”結合也不例外?!爱a學研”結合是個復雜體系,這里面存在著利益主體和紛繁的事件過程,值得約束和指引的元素很多,同時,它又是一個創造體系,更多地需要體制的柔性和規范的活性,否則,“產學研”結合就走向了“吃大鍋飯”的尷尬境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日益成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領域的法律規范的建設工作,盡早動手,讓法律規范建設與“產學研”結合共同成長。

因此需要制訂適合“產學研”結合的法律規范。對于高等學校,在探索踐行“產學研”結合模式時,也要在法律規范的形成方面積累經驗。尤其是針對那些牽涉到學校本質發展要求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方面,高等學校更是要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因為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復雜性。比如這里頭的交叉學科的管理問題、產學研的對接方式問題、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利益分配問題,都是十分難解的問題。都需要法律規范的指引,同時,又都需要給以足夠的柔性照顧。對于法律界要積極關注這些交叉領域,緊跟時代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編寫相關法律條文。政府部門要強化這個領域的管理工作,多調查研究,出臺相關制度規范。只有政府真正重視起來,并且組織相關力量認真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套剛柔相濟的法律規范才能出現。唯此時,我們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才能在健康發展中生動活潑。

作者簡介:

史要防(曾用名史鎧逢),男,漢族,河南濮陽人。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中國近現代史。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5篇

自1992年8月, 以“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為標志, 國家逐漸開始認可政產學研協同發展這種合作模式, 并進一步推進實施。將政產學研的優勢進行整合, 對于社會的貢獻將大于單個個體貢獻之和。近些年來, 政產學研協同發展這種模式得到了學界以及社會的認可, 國家也出臺政策鼓勵這種模式, 企業提供需求, 學研方提供技術, 二者相輔相成。政產學研這一模式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時也提高了工作的質量。

所謂協同創新, 是指企業、學校、科研機構、政府等多個個體形成的包括知識、技術的共享模式, 各主體為了同一個目標, 在學術、技術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創新, 這種跨領域的合作對于資源的整合及利用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踐中, 協同創新并不容易, 需要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參與意識, 合理分配各主體的任務。

二、模型假設

假設1:在本文中, 參與人只考慮政府、企業以及學研方。

假設2:政府起到監督管理作用, 它隨機地對企業以及學研方的合作進行監管, 以p的概率進行監管, 以 (1-p) 的概率不進行監管, 企業的策略有積極合作或者消極合作, 其中積極合作表示企業給學研方提供硬件支持, 包括資金、機器設備、勞務費等, 消極合作是企業并沒有為學研方提供這些硬件支持, 與學研方合作的目的并不單純, 與學研方合作是假, 得到政府的相關利好政策是真。學研方的策略有積極合作或者消極合作, 積極合作指學研方為企業提供軟件支持, 包括技術水平、各項生產要素等, 消極合作則指學研方沒有或者很少提供這種軟件支持。

假設3:π1、π2分別表示企業與學研方在合作達成之后的當期收益, π3, π4分別表示企業與學研方雙方均積極合作由此帶來的長期收益, 長期收益遠大于其成本, c1與c2分別表示企業與學研方積極合作時的合作成本, 當企業與學研方消極合作時, 付出的成本記為c3、c4, 且c3小于c1, c4小于c2, f1與f2分別表示政府在監管的情況下對企業與學研方采取消極合作時的懲罰, s1與s2分別表示企業與學研方采取積極合作時政府給予資金支持或其他優惠政策。π5表示當企業與學研方都采取積極合作的時候, 政府所獲得的收益, π6表示政府在只有企業選擇積極合作的情況下獲得的收益, π7表示政府在只有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的情況下獲得的收益, 當企業與學研方都采取消極合作時, 政府的收益為0, c表示政府選擇監管時所付出的監管成本。

基于此假設, 分別在政府監管和政府不監管的情況下編制支付矩陣, 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 支付矩陣如下表1所示:

在政府不監管的情況下, 支付矩陣如下表2所示:

三、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一) 政府監督情況下的均衡

在政府監督的情況下, 純納什均衡是 (積極合作, 積極合作) , 雙方均會積極合作, 假設企業積極合作的概率為q, 學研方積極合作的概率為w, 下面尋找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企業選擇積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企業選擇消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學研方選擇消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在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條件下, 政府的期望收益為:

(二) 政府不監督情況下的均衡

在政府不監督的情況下, 純納什均衡有兩個, 分別是 (積極合作, 積極合作) 、 (消極合作、消極合作) , 雙方均積極合作, 或者均消極合作, 假設企業積極合作的概率為q1, 學研方積極合作的概率為w1, 下面尋找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企業選擇積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企業選擇消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學研方選擇消極合作的期望收益為:

即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是:

在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條件下, 政府的期望收益為:

四、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當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時, 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 企業選擇積極合作, 在政府不監管的條件下, 企業同樣選擇積極合作, 期望收益為:

經過整理得到E (U1) =π2+π4-c2+p*s2

當學研方選擇消極合作時, 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 企業選擇積極合作, 在政府不監管的條件下, 企業選擇消極合作, 期望收益為:

經過整理得E (U2) =π2-c4-p*f2

只有當的時候, 學研方會選擇積極合作。

當企業選擇積極合作時, 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 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 在政府不監管的條件下, 學研方同樣選擇積極合作, 期望收益為:

經過整理得到E (U3) =π1+π3-c1+p*s1

當企業選擇消極合作時, 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 學研方選擇積極合作, 在政府不監管的條件下, 學研方選擇消極合作, 期望收益為:

綜上所述, 當獎懲措施越大時, 企業、學研方更加傾向于積極合作。

在政府不監督的情況下, 期望收益為:E=p* (w*q*π5+ (1-w) *q*π6+w* (1-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各主體的策略選擇問題進行了剖析。在政府監督的情況下, 純納什均衡是 (積極合作, 積極合作) , 另外還有一個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在政府不監督的情況下, 純納什均衡有兩個, 分別是 (積極合作, 積極合作) 、 (消極合作、消極合作) , 存在一個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紤]政府監管的概率, 當獎懲措施越大時, 企業、學研方更加傾向于積極合作。

政府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主要起到引導與監管作用, 是進一步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 因此, 政府不應該過多考慮監管成本, 應該采取措施促進產學研的合作, 對于消極合作的一方, 予以懲罰, 對于積極合作的一方, 適當的予以獎勵, 例如設定優惠的稅收政策, 來促使合作各方積極合作。另外還可以通過發布政策, 設立法律條文來進一步提高合作各方的信任程度。同時, 政府也應重視高水平人才引進工作, 為產學研的優質合作打下基礎。

政產學研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 個別主體存在一些諸如“搭便車”的心理或者投機行為, 嚴重影響了協同創新的效率, 對于這些行為的懲罰措施還不夠完善, 杜絕投機行為, 應該制定相關的法規制度, 消除知識溢出的負效應, 建立一種切實有效地創新環境等。

摘要:政府、產業、學校、科研單位本是四個互相獨立的個體, 各司其職, 每個個體都有其獨有的優勢。文章以此為背景, 建立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以及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 對于政產學研在合作的過程中, 如何進行策略選擇這一問題, 進行了理論分析??紤]政府監管與否, 分別得到了企業和學研方的純納什均衡、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政府期望收益, 接下來, 考慮政府監管的概率, 計算產學研選擇積極合作的臨界點, 并計算政府的期望收益。

關鍵詞:政產學研,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參考文獻

[1] 楊偉娜, 潘杰義, 詹美求.企業與大學合作創新過程中信任機制研究[J].中國青年科技, 2007 (152) :50-55.

[2] 馮業成, 劉嘉, 張虎.政府一高校一企業協同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 29 (22) :67-70.

[3] 王子龍, 許簫迪.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與經濟, 2013, 26 (154) :16-20.

[4] Bonaccors, Piccalng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Man-age ment, 2007, 24 (3) :229-247.

[5] 張煊, 孫躍.產學研合作網絡的創新效率研究--來自中國省域產學研合作的數據證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4, 36 (6) :59-66.

[6] 王志剛.勇立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頭[J].求是, 2015 (1) :26-28.

[7] 陳勁, 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 2012, 30 (2) :161-164.

產學研項目申報方案范文第6篇

高等院校是國內各個地區人才培育的關鍵,更是實踐性與創新型人才培育的中心之一。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與教育平臺,是提升國內多地區勞動素質的關鍵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在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加速創新型人才的成型,縮短人才培育的周期同時降低培育投入成本。高等教育產學研相結合,通過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領域科研相結合,最終落實到專業技能實踐之中,通過加大教學科研力度,實現高等院校辦學能力的穩定上升,最終達到高素質工作人員輸出的目標,從而實現區域性產業、人才、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一、當前高校產學研相結合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等教育對于產學研的普及和投入力度需要重點加強,需要對高等教育院校的產學院結合力度進行強化。由于當前全國范圍內大部分地區的高等院校依然在科研與傳統教育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教師資源,往往忽視了社會技能實踐與社會文明傳播。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對于專項技能訓練的教師儲備不足,因此難以實現高等教育產學研同步的情況。部分高校對于產學研相結合的理解停留在教學與實習單位相結合、學習理論知識和就業相結合的淺層理解上,對于真正的高等教育產學研相結合存在較大的曲解。

高等院校產學研存在教學機制、科研機制與產業機制融合障礙,三個模塊難以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創新引領產學研相結合的力度不足,造成產學研在高校中出現動力不足,難以普及的窘境,高等教育產學研相互融合過程十分緩慢。由于社會各個產業的需求是技能型實踐人才,而高等院校的側重點為教學與科研,因此在教學與就業的對接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往往需要產學研結合力度加大,然而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較大障礙。

二、高校產學研相結合助力提升就業質量途徑

(一)高校產學研資源優勢

目前高等教育具有知識灌輸與技能指導的重要任務,因此高等院校必須通過新理念的教學途徑,采取多角度實踐策略,以互聯網平臺為支撐,加深產學研在高等教育中的融合力度;通過建設具有更活躍動力的教學模式實現人才輸出以及與工作單位的對接。在產學研結合過程中,地方政府、區域性產業以及地方高校必須相互協調,從而實現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最大化培養和利用。

高等教育產、學、研各個層面的人才通過相互結合,實現綜合性培養。在就業方面,社會各個產業需求技能操作熟練、理論基礎扎實、不斷追求創新與上進的綜合性人才,從而產、學、研獨立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勞動市場的需求,因此產學研相結合的高等人才培育模式成為高等教育需要重點轉型的目標之一。為實現協同的產學研教學目標,培養符合當前各個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必須對高校人才培育機制進行合理的規整與完善。第一,在國內各個地區企業與地方產業和高校之間建立共同的教學與實踐平臺,教學與技能訓練同步進行,實現生產、學習、科研的無縫對接,達到優質人才輸出的目的。第二,通過當前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完善局域性信息交流與互鑒,實現全國范圍內信息交流無障礙,專項人才專項投入的特點,保障整個產學研鏈條的高效運轉。第三,通過改善高等教育教師團隊的氛圍,為教師團隊提供實時的人才需求更新動態,增加培育人才過程的專項性,提高學生就業的范圍以及就業后學生的業務水平與能力。

(二)產教相融合的發展趨勢

生產、學習、科研相融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通過教育單位與生產單位相結合,利用不同地區企業人才需求的不同,完善多種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信息的交流和互通是這一過程中重要的環節,產學研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融合,高等院校的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就業信息,通過互聯網獲取專業知識,通過互聯網得知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發展需求。為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程度,產學研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融合是關鍵途徑之一。

(三)互聯網對于產學研的指導意義

高等院校以及地方企業通過互聯網途徑進行學生就業的完善與指導,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與社交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互聯網對學生的就業進行規范化指導,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進行專業性培訓。因此,互聯網在產學研相結合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產學研結合巨大推動力之一。產學研相結合的過程,需要產業需求數據的支撐,互聯網作為數據集散途徑,是為高校學生提供精準信息的優質途徑之一。同時,企業在地方產業中必須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進行規模擴大與完善,因此互聯網能夠連接高等院校以及全國范圍內各個地區的企業,實現地域跨越性發展。由于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以及就業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互聯網成為縮小地區區域性差異的重要手段。當前,產學研深化教學理念逐漸形成并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擴散趨勢,因此互聯網對于產學研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輸出無縫銜接具有指導性作用。

三、高校產學研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就業相結合情況

(一)產學研人才培養策略

產學研人才培養策略是在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有了一定層次的理解后,學生對于技能操作也就完成了基礎認識過程的教學。理論知識必須依托實踐操作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此實踐技能教學就是將學生學習掌握的課本知識轉化成生產生活應用的實踐知識。在實踐技能操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任務是通過規范的操作引導學生學習技能操作,并對技能操作的安全性有更深刻的認知。學生在學習實踐操作時必須做到步驟準確,操作規范,避免錯誤操作造成的不良影響,為今后上崗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實踐操作課程結束,教師必須對當堂的實踐操作進行總結,布置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并分析實踐操作的質量,從而指導下一次的實踐教學課程。

(二)產學研與就業的協同創新

生產、學習、科研相融合與協同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通過教育單位與生產單位相結合,利用不同地區企業人才需求的不同,完善多種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信息的交流和互通是這一過程中重要的環節,產學研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融合,高等院校的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就業信息,通過互聯網獲取專業知識,通過互聯網得知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發展需求。為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程度,產學研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融合是關鍵途徑之一。產學研相結合的過程,需要產業需求數據的支撐,互聯網作為數據集散途徑,是為高校學生提供精準信息的優質途徑之一。同時,企業在地方產業中必須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進行規模擴大與完善,因此互聯網能夠連接高等院校以及全國范圍內各個地區的企業,實現地域跨越性發展。由于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以及就業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互聯網成為縮小地區區域性差異的重要手段。

由于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的就業水平不盡相同,因此不同地區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由于地方經濟以及就業政策影響,基層崗位的基礎建設也存在很大的區,產學研與就業相融合增強就業的途徑存在著地區性差異。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地區產學研與就業結合相對較為完善,技能和專業知識更新更加迅速。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基層醫院設備相對落后,知識與技能的更新速度也相對遲緩。因此,不同地區對于從業的專業技能要求不盡相同。除此之外,不同地區的工作強度存在極大差異,這些差異受到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城市醫療保障程度等多因素影響。城市人口多、醫療保障完善的地區工作強度相對更大,工作環境和保障程度也會更優,同時收入也會更多,因此在高校產學研與就業相的過程中,地區之間的工作強度與環境的差異起到了較大的影響作用。

(三)產學研結合背景下對于高校的要求

在當前產學研相互融合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須通過地方政府與產業需求進行方向調整,從而更大程度實現人才培育的準確性,并對高質量高素質人才提供定向支撐。在當前各個產業提倡創新與技術革新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須做出針對性與策略性調整,這樣才能確保高等院校的學生完成學業后為社會更廣泛的領域提供技術支持與勞動保障。對于高等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產學研教學模式能夠通過提升學生技能水平與專業素質,實現擴大就業面積,提高就業質量的目標,最終完成社會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實現就業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對于助力提升就業質量途徑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摘要:目前由于國內處于經濟快速發展與產業持續轉型階段,各個行業專業技能人才較為匱乏,社會資源存在區域之間分配不均勻現象。對此,在國內各個地區推行了相應解決措施,對于地區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的推動具有促進作用。通過高校產學研相結合與地區性政策相結合,實現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新產業與新發展的發展格局,體現高等院校就業指導與高等教育與職業生涯發展的新思維。

關鍵詞:高等院校,產學研結合,提升就業質量,途徑探索

參考文獻

[1] 杜麗娜.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試論高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J].藝術科技,2018,31(12):45.

上一篇:月末總結范文下一篇:營業員求職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